思想品德培养

2024-05-07

思想品德培养(精选十篇)

思想品德培养 篇1

三教师用鼓励学生多读书的方法陶冶学生的情趣,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品质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不可缺少的途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 在读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和获得读书方法, 从中体会书中知识的内在意义, 让学生明确读书的重要性, 体会读书不但是一种享受, 更是一种快乐。要求学生除了学好功课外, 还要多读课外书, 尤其是对提高思想品德具有价值的名言、名著, 要求学生在读完后写读后感, 并总结和归纳自己喜欢的名言名句,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读书的热忱, 培养学生形成积累写作素材的兴趣、习惯。通过不断地读书学习, 以获得名言名句和好文章的精髓, 在读书的良好氛围中, 学生既陶冶了情趣, 又培养了健康高尚的道德品质。

[责任编辑:李冰]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长期的、复杂的、艰苦的、细致的过程, 笔者从三个方面浅谈了品德思想培养的具体做法: (1) 用榜样的力量去感化学生的思想; (2) 用表扬的方法激励学生学习进步; (3) 用鼓励学生多读书的方法陶冶学生的情趣。

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篇2

在这个暑假中,我院所要求的关于真题的收集活动正式开展起来。虽然有点措手不及,不知所措。因为以前没有什么经验与先例,但是我还是根据老师的要求和格式的规范。一步一步严谨的完成我的作业。首先,我在资料收集上为了促进资料的全面性和多层型。我采取传统的素材收集和现代的网络搜集。主要包括的是在我院的图书馆和网络上的资料整理和分析。其次,在社会调查方面,我更是不遗余力,本着全面而完整的社会调查的心态,采用书面的问卷时调查和网络空间的随即调查为主线,有取舍的进行社会的调查,保证我的调查是及时有效的合理调查。最后,在多层次的资料收集和全面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形成我此篇近乎完美的真题收集报告。

在第一个阶段,我在收集资料方面的努力。我在收集资料上主要以学院的图书书籍和网络搜集的资料为主。在图书阅读考察中,我院图书馆中《青少年成长学》、张乐天主编的《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和实践》给我的影响或者说意义深刻。启示着我在培养中学生思想品德上,要注重德育与法育相结合,给了我智慧上创新的火花。在网络资料收集上,我也本着真实、可靠地原则,仔细的筛选着有用的信息。虽然网络上的资源参差不齐,但是还是有众多可以利用的资源,只要我们细心认真的去考究,就会发现其中的价值。例如,《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03期中,刘亚平的《论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学园》2013年第08期上,陈松的《浅谈思想品德的培养》等,这些的著作都给我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在第二阶段中,我所采用社会调查是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在问卷调查中,我设计出符合调查主题的问卷题目,找出切合实际的调查对象和目标,保证所做的调查时准确有效的社会调查,对本次的活动有积极的验证作用。在此次的社会问卷调查中,共发出183分问卷调查,实际收回问卷157份,回收率高达85%,对本次的社会调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网络调查中,所调查的对象是多种层次的人员所以更具有全面性,在发挥多层次的调查的整体性是具有特色的同时也具有代表性。发挥网络调查虽有会有局限性,但是在全面而快速的分析社会问题上具有不可比拟的时速性,对于讲求效率的社会调查来说是一个必然选择。这里我的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相结合,使其之间互补。不仅具有社会调查的真实性,也具有网络调查的全面性和实效性,对于我此次的社会调查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

最后,在我的细致的资料收集和严谨的社会调查上,形成了我此次较为得意真题实践报告。

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一直是国家重视的研究项目,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不遗余力。当然,在思想品德的培养研究项目上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前沿动态和著作,如《学园》2013年第08期上,陈松的《浅谈思想品德的培养》有效的概括了如何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培养青少年思想品德。要求老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知、情、意的全面结合,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03期中,刘亚平的《论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中,对青少年培养理念中,要坚持根据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德”的目标处于首要地位。在这些著名的学者、教师的论作上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的有用的教育价值,比如在学生的教导中,他们主张用教师的身体力行来感化学生,在行为中潜移默化学生。

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中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首先在现在的教育辅导者制度中,老师把教育利益化,这有损传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次,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师把知识教授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把学生的德育放在了末尾,损害了学生的美德培养,对于祖国的未来的是非常不利的行为。最后,在当今的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的盛行,世界的各种价值观通过网络传播给现在的青少年,给如今的青少年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混乱,不利于其健康成长。这三种因素外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在影响着青少年,但是在三个因素中,我们不难看出我现在的教育下,学生的教育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那些看似合乎道理的理论,在现实中也会遇到非常的阻力,在实施的过程中仍会有许多的困难,这需要我们亦步亦趋的探索。

在众多的探索中,笔者认为唯一一个意义重大,但是没有被广泛运用的创新就是没有把课堂的教学和社会的实践结合起来。在课本中的只是没有被在现实中很好的掌握甚至是运用。那些知识只是停留在课本上的无果实的花朵,充其量只是一种纸上谈兵的浅尝辄止。对于实际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笔者认为在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创新中应该大胆的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

当然在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过程也是不易的。在其中也有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一点,学生的课外安全谁负责?学校还是家长,这是一个问题。还有,社会能提供的教育场所又是否能满足德育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这对于我们学生和学校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解决好这个问题后,我们的教育培养将会得到一个巨大的发展,会形成一个重要而具有深刻意义的教育成果。在问题出现的时候,解决之法可能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是我们要相信,风雨过后总会见到彩虹。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政府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德育的推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应该好好的利用这一点,大力推行、发展中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形成未来国家的栋梁,为名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

在论文的展开发面,其主要结构是:

一. 对当前中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分析

(一)当今我国中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研究新动态。

(二)在新世纪下,我国中学生品德的新状况。

二. 在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方面存在的教育问题以及挑战。

(一)德育中面临的新问题。

(二)出现此类新问题的原因

三. 对于德育方面的问题的解决之法、治本之道。

(一)加强家庭的潜移默化作用

(二)注重学校的情操塑造

(三)强化社会和国家的积极正面影响

四. 面向新未来,开拓德育方面的巨大作用和意义。

(一)对于个人的发展促进

(二)稳定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三)实现民族的复兴的必由之路

实践活动的心得

每一次的实践活动都会很好的给于我一些启发,让我对于问题的认识又来更加深刻的认识,让我受益匪浅。在此次的实践活动中,亦是如此。

在培养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题中,我阅读的文章给我很大的感触和启发,同时在阅读中带着问题的心里给我一双发现问题和创新方法的眼睛。我在阅读的时候,我经常会闪现一些智慧的花火,这些花火就是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换句话说,就是这些阅读勾起了我的知识联想和巩固了所学知识。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也是受到很大的益处,虽然有时会发现自己的眼睛会因为屏幕的长时间注视会显得疲劳,但是也会激起我们完成任务的心里挑战和得到肯定的渴望。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虽让我感受深刻的是阅读活动的材料,我近乎花了一天的时间来阅读实践活动的要求,好长的句子让我有一种抓狂的冲动,还好我耐着性子,充分发挥阅读能力,仔细阅读了十几遍内容。才敢动笔写下自己的文章。这也让我考虑到这个活动是太重要了吧,所以会有那么多的修饰词来要求我们这次的时间文稿。所以我也十分的认真的自己打出自己的所有感受,很是荣幸。

最后,我十分感谢在活动中给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给我的帮助是十分有用的,他们让我少走了很多的弯路,给我节省了很多的时间。能让我顺利的完成任务,谢谢你们!

初中思想品德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92-01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源于兴趣的推动力。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呢?

一、上好每个学年的第一节课

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教材内容安排上,各年级的学习内容都有侧重点。每个年级开学的第一节课,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能够利用这第一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告知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科目的重要性,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思想品德知识对自己有用,学生就会对思想品德学习感兴趣,就会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主动去克服困难。

笔者在上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的第一节课时,我问学生:“我们在青春期会遇到很多困惑,你想排解吗?你珍惜自己的生命吗?自信对一个人来说重要吗?”然后,用张海迪的故事告诉学生:思想品德课教我们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并引导学生:“你知道21世纪最热门的职业有哪些吗?律师是其中之一。思想品德课会教给你法律知识,为你将来做律师打好基础。”在上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的第一节课时,笔者对学生说:“你们和父母、老师有代沟吗?你们希望老师理解你们吗?你们希望和父母、老师很好地相处吗?思想品德科目会教你怎么做。”笔者在上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第一节课时,对学生说:“你们想让自己拥有的钱变多吗?思想品德科目会告诉你怎么去理财,怎么去消费。”如果教师在新学期、新学年的第一节课就能吸引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就会变得轻松起来。

二、多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

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如果能够经常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可以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如可利用以下方法:(1)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热点新闻、感人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善用热点新闻时政,培养兴趣。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中学生进行时事教育,引导他们了解当前国内外的重大经济、政治、科技现象,对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重要意义。(3)在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共同讨论,让学生上讲台发言,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4)在课外举行新闻讲座。组织时政兴趣小组,在课堂上引入演讲比赛、辩论赛、小品表演等,让学生愉快地学到知识。

三、用多姿多彩的新课导入方法

新课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入可以营造“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良好氛围,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思想品德课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导入方法:(1)用热点新闻时事导入。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内容时,可以用我国的航空母舰试航来导入;学习“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内容时,可以用热点新闻“社会主义新农村养老保险的相关条款”来导入。(2)用成语、典故、寓言、对联、谚语导入。成语、典故、对联、谚语、寓言、典故等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教学中,教师适当地引用一些寓言、典故等,能使枯燥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做到寓教于乐。笔者在教学“日新月新我常新”的内容时,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来导入,学生听后顿觉醒悟、兴趣大增,教学效果较好。(3)用音乐导入。使用音乐导入新课,能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其学习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我与父母交朋友”的内容时,用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导入,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到教学中。

四、教给学生“有用”的思想品德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例如,结合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内容,笔者教学生怎样去银行存钱,怎样计算存款的利息;教学生怎样去参加演讲比赛,怎么样去参加辩论赛。这样教学,学生积极地参与思想品德学习,教学效果也较好。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篇4

一、树立远大志向

学生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 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我将学生的志向分为远期、中期、近期目标。

远期目标是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勤奋读书。中期目标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近期目标是学生制定近期考试和近期品德考核应该达到的等第或名次, 使自己有明确的方向。

二、进行知识教育

在意志培养工作中, 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定期利用班会课时间, 找来有关心理学方面通俗易懂的读物, 找出有关意志章节的内容以及生动的事例, 带领学生学习并结合班级工作中在这方面出的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 制订一个奋斗目标和一份自我锻练计划, 让学生在行动中加深理解。

三、从小事做起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坚强的意志不可能形成于一旦, 更是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应当帮助学生把远大的志向与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联系起来, 从小事做起, 把完成每一项学习、工作任务都视为向远大目标迈进了一步, 把克服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炼意志的考验。

四、坚持体育锻炼

坚持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的意志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 “坚持”本身就是坚强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体育锻炼“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或半途而废的人, 归根到底就是缺少“坚持”二字。其次体育运动是一项磨炼意志、锻炼意志的有效形式, 体育活动更需要意志力的配合和参与意志力的形成离不开体育锻炼。

五、严格制度纪律

作为班主任, 一方面要爱护、关心、了解、体贴学生, 知道他的困难在哪里;另一方面, 又要对学生提出既合理又严格的要求, 这个要求是合理的、能够做到的, 但又是严格的, 一定要按照最好的标准来完成任务, 要求是通过制度、纪律来体现的。

一要引导学生练习遵守生活制度, 因为只有经过不断练习, 才能养成遵守生活制度的技能和习惯。二是对学生要实行必要的监督, 对其行为进行督促, 鼓励、提醒与检查,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执行生活制度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并形成自我督促、自我检查的能力。三是教师自己必须以身作则。

给上所述,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 需要班主任做长期细致的工作, 应付各种挑战, 才能收到成效。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培养 篇5

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穿插提问、讨论、模拟、游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动口、动手、动脑,促进和提高学习效率。寓教于乐、寓教于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一、开放性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精神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民主的教学观,把学生看作与教师人格平等的朋友和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其有自由表现的机会。所以,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种途径比较行之有效。

1.重视对学生的感情投入。课堂上,教师态度要和蔼,不能以命令式的口气和“严师”的面孔出现,拒学生于千里之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扬民主,不搞一言堂。如在讲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案例,自编自演小品。一石激起干层浪,学生热情踊跃参加,表演的淋漓尽致。课下,尽量多和学生接触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使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可信。

2.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消费者权》的三课课文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举办模拟法庭活动,从案例的选择、到了解诉讼过程,再到辩护词的撰写,最后的法庭审理全过程,都放手让学生去做。积极大胆地鼓励他们,并带领他们一起观看真实的法庭审理过程的视频,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使他们懂得了法庭的威严和法律的尊严,从而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且也很容易地学会了课本上介绍的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基本知识。

3.教师一定要克服规定死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而要善于启发、诱导,鼓励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灵感。教师对症下药的见解,可与学生的心灵相呼应,使学生沉浸于欢乐的情感中,从而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前提。良好的学习、爱好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人们积极去感知、想象和创造,从而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如果学生对某学科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兴趣就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厌倦的感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激趣方法。如针对7年级主要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讲故事、幽默笑话、创设情境等方式,提高课堂趣味性。如在设计7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九课中的《挫而不折积极进取》的导入时,我创设了一种特殊的情境,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天使、蝴蝶、小狗中一一做出选择(“天使”代表盲目硬拼的失败者;“蝴蝶”代表积极进取的胜利者;“小狗”代表一蹶不振的懦夫),选择之后与结果对照引发学生心理与情境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新课的欲望,从而导入新课。为使导课更加完整,我进一步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战胜挫折?(战胜挫折的方式、方法),以做到目标、任务明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他能及时解决教材中部分内容落后于生活的不足,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富有时代气息。针对8年级、9年级《思想品德》的特点,我充分发动学生的实践能动性。在讲8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时,我采用尝试教学法,把课堂就设在学校前边的小河边,徐徐的微风、碧绿轻垂的杨柳与泛红的、散发刺鼻臭味、河面漂着、河边堆积着生活垃圾的河水极不相称。看完后我让学生组成调查小组,利用双休日走访河两岸群众,了解小何被污染的原因、状况,并且他们还带回了样本和照片。由于这是他们亲手获得的材料,所以这节课上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有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中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动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具有思考价值,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从另一方面去开阔学生的思维,就会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问题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问题,确定重点难点,梳理知识点;课堂中巧妙、不失时机地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问题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问题提出后,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从多角度、多侧面积极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摆出后,学生共同讨论。在交流中拓宽了视野,启迪了思维。对学生中提出的一些异议,甚至是一些错误的观点或者“异想天开”,教师要采取尊重、宽容的态度,允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出心裁,要及时给予疏导、释疑、点拨,使学生对知识深化、系统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

思想品德培养 篇6

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积极、活泼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教学实践证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学生如果能在良好的民主气氛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便会逐渐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据报载: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讲上海浦东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时,特别指出纵横交错的地铁给浦东人生活带来的便利。这时,一位学生在座位上感叹:如果有“天铁”该多好啊!课堂上一阵骚动,老师脸一沉,眼一瞪:“就你能!”教室里顿时一片寂静,该同学赶紧低下头不敢再作声。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天铁”本身的科学性,这位同学由“地铁”到“天铁”的大胆联想,闪现了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如果对爱“异想天开”的学生持冷漠、批评、打击的态度,必然会浇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对爱“奇思妙想”、爱钻“牛角尖”的同学予以启发、鼓励、赞扬,这样,学生才能有心理安全感,才会有更多创新的激情涌现。

二、鼓励学生好问,让课堂充满问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没有积极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创新思维活动。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发现、去创造。因此,课堂教学应创设质疑问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质疑,积极探索,大胆发问,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创设质疑问难情境的导演,不要自己说了算,不要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更不要搞“一言堂”,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质疑问难不仅能使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和判断能力,而且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使学生不断地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三、鼓励学生敢想、敢说,进行创造性学习

斯宾塞认为: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人去发展,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让他们自己去推论。教师应尽量少讲,多引导学生去发现,这就是创造性学习。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于提出创造性的设想,使他们逐步懂得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在于把知识作为创新的阶梯。几乎在每节课中,我都会请一位同学走上讲台,就其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让同学讨论,使同学们有机会交流和体验。特别是针对当前学生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抽烟、交友、玩游戏、网上聊天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引导,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四、多讨论、多辩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

道理越辩越明,思维越辩越清。大作家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是实现“使每个学生有两个甚至多个思想”的重要途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在教学中注重采用辩论会、集体或小组讨论等形式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如笔者曾组织学生就“初中生活苦多于乐还是乐多于苦”、“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西部大开发是应该重视发展经济,还是应该重视保护环境”等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事实证明,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讨论争辩,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五、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新课改后,对学生而言,思想品德课变得更为活泼、实用而有意义,同以往相比,学生学这门课的热情明显高涨。即便如此,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运用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学生仍很难较长时间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如果能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去,将会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九年级思想品德《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如果能把《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播放给学生听,必会给课堂增色不少;或者,课前准备好一些关于邓小平同志生平和反映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幻灯片投影配合讲课,课堂气氛就会大不一样,教学效果会明显改善,学生创新思维也能得到有效激发。

六、课堂上应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教师在真正结束一堂课之前,应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理一下头绪,看看是否能挖掘出更具创新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后,通过观察现实生活而提出的。比如,学完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害”这部分知识后,一位同学提出“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可为什么全世界还有那么多卷烟厂,公民的健康权又怎能得到保护呢?”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传统习俗、税收利益、法规不健全等方面,显示了学生的思想正渐趋成熟,思维方式也由单一向综合发展。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从表面上看似乎使教师讲授的知识少了,但事实上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思想品德教材 篇7

一、阅读目标设置的渐进性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阅读的范围由小到大, 阅读的深度由浅入深, 既面对全体学生, 又体现层次水平。第一阶段目标设置, 一般采用分段阅读, 提示在前, 设问直截了当, 边问边读, 帮助学生奠定阅读的基础。第二阶段的目标设置, 以一堂课内容为范围, 提出预习思考提纲,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 基本了解教材内容。第三阶段的目标设置, 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新课内容, 对教材的每一小节和每一段内容进行提示, 做出提纲, 并初步学会分析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

二、要粗读教材, 把握整体结构

所谓粗读, 就是先阅读所要学习课文的课题、框题和目题, 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以掌握课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该课所要阐述的主要问题。例如, 在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的第四单元“情系祖国”时, 通过阅读课题、框题、和目题的内容, 我们就可以知道该单元共有三课, 每课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们分别从党的领导、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 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党的领导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 只有两者协调发展, 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要细读教材, 把握重点知识

所谓细读, 就是在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所要学习课文的基本内容。我们应做到: (1) 弄清每个单元里讲了几个课题, 课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 弄清每个课题里讲了几个框题, 框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 弄清每个框题里讲了几个目题, 目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 弄清每个目题里又讲了几层意思, 每层意思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5) 弄清每框内容的重点是什么。细读时, 要重点阅读教材中的论点和论据。思想品德教材中对知识的阐述主要是通过论点和论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的, 有时一个论点要从不同的角度用几个论据来阐述。一般来说, 论点是相对稳定的, 论据则经常变换, 教师可作适当补充。我们细读教材中的论点和论据, 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考试中解题。这是因为, 材料题中的材料往往就是教材中的论据, 而材料题的答案要点则常常是教材论据所阐述的观点。例如,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四课第四框题在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点时, 用的论据是:“世界历史上的三次产业革命及影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某地有一道中考题则是这样出的:“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 20世纪初为5%~10%, 20世纪中期为50%, 20世纪末为70%~80%。问: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观点?”我们如果熟悉教材中关于此问题的论据和论点, 就能很快得出答案———这则材料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通过细读课文, 再结合教材中“相关链接”小栏目的提示, 认真思考, 逐层分解, 就能梳理出所要理解掌握的重点知识。

四、要理清脉络, 找出疑难问题

通过粗读和细读, 我们对新课的内容有了基本了解, 在此基础上, 还应进一步理清课文的知识脉络, 最好用图表或提纲的形式, 列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这样, 就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明确课文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材, 能增加阅读的针对性、激发阅读的兴趣, 课堂学习会更有效。我们通过阅读每解决一个问题, 就能增加一份学好思想品德课的信心。如果把这一方法推广开去, 运用到考试中做材料题, 效果也颇佳。这就是做题时先看需要解答的问题, 然后再带着问题看题目中的材料, 就能很快捕捉到材料中有用的信息, 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五、要学会把教材读“薄”

一本教材十几万字, 要在较短时间内把它全部记住, 既不可能, 也无必要。我们要在阅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学会通过列提纲、摘要等方式, 把阅读的重点知识有条理地整理出来, 形成知识的体系。这样就可以做到把教材读“薄”, 也可以使我们记得精、记得少、记得牢了。例如, 学习九年级苏人版思想品德第十课第一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时, 我们在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所起作用的基础上, 就可以重点摘要出“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等内容。这样每框、每课做下去, 就可以把书读“薄”, 提高从整体上驾驭教材的能力。

培养师生情感激发学习思想品德兴趣 篇8

一、优化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必须是一个具有道德高尚, 知识广博, 教学水平和扎实的基本功, 良好性格, 积极情感, 积极向上的拼博精神的人, 而不同性格的人对客观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念, 而情感又具有感染性, 在人际交往中, 情感起到一定的感化作用, 成为潜移默化的心理动力。学生具有向师性, 他们把教师当做模仿的榜样, 会在有意无意中接受老师的影响。一位知识面广、性格开朗、乐观向上的老师可以给课堂带来满堂春色, 教师积极的情感会感染学生进而点燃他们情感的火花, 给他们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让他们充满活力和快乐, 反之, 教师总是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愁眉苦脸, 就会给学生带来消极的情绪, 导致学生心情郁闷而压抑, 丧失学习的热情、战胜困难的斗志和快乐的情感。有一位政治老师, 由于自身性格内向, 再加之家庭又出了问题, 情绪低落, 在课堂上老绷着脸, 经常对学生发脾气, 把情绪发到学生身上, 学生都很害怕上他的课, 更无从谈兴趣了。因此, 教师自身修养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必要的, 也是赏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相融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情绪, 师生心理相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 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 只有建立平等的关系, 学生才会有安全感, 才会充满信心, 思想才会活跃, 才会向老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就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气氛, 促使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亲其师, 信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这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而这种气氛的建立又需要借助一些手段方法, 如温柔的目光, 亲切的问候, 殷切的期望、鼓励, 这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使学生更加依恋老师, 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与教师成为知心朋友, 吐露心声, 寻求帮助, 从而增进对政治课的兴趣, 这是学生学好政治课的关键。

三、用爱心感动学生

世界充满着爱, 人人都需要爱;爱是一种信任, 一种尊重, 一种鞭策, 一种激情, 一种力量。热爱学生是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 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操、情感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 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许多教育实践证明了, 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爱学生相信学生能成功, 教师才能发自内心的去赏识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 信任度越大, 成就就越高。例如, 我曾教过一个问题班, 学习成绩差, 纪律差, 一部分学生认为读书无用, 自己是差生, 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上课不听, 交头接耳, 玩东西, 讲小话, 目无师长, 你说他也说。第一次测验我看着他们的考试成绩几乎惊呆了, 全班没有几个及格的。他们看起来很聪明, 真不知道他们以前是怎么过的, 干什么去了!但是, 我没灰心, 而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他们。我首先告诫自己不能歧视他们, 要发现他们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满腔热情地爱他们,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改变那种自暴自弃的现象, 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 我要他们抬起头走路, 每天大声对自己说“我能行, 我不是差生”, 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用赞赏的目光看他们, 从小事抓起, 从行为习惯抓起, 抓住他们每一个小小的优点和进步大力表扬, 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优势, 给他们时间改掉坏习惯、坏毛病, 让他们明白老师很爱他们。我经常和那些特爱开小差的同学聊天, 和他们交朋友, 这可是他们从没受到过的优待。不久, 他们的精神面貌, 课堂纪律, 有了很大的改变, 开始变得活泼、自信、自爱。接着我就重点抓学习。从最基础的写字开始抓, 上课放慢速度, 让他们听好课并记笔记。我尽量少板书, 让他们通过听写记录笔记来锻炼自己的意志, 增强自己的信心, 同时学到知识。课后我几乎牺牲我自己所有的课余时间, 对学生进行辅导, 用最大的耐心和爱心对待他们, 经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的经历, 带他们到校外感受大自然, 开拓视野, 陶冶情操。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期末考试中同学们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所有的同学都及格了, 并且可以和平行班媲美, 平均分还高出他们8分, 成为优秀班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篇9

一、激发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从心理学角度讲,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并带有情感体验的意向, 随着这种情感体验的深化, 便会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才会勤奋进取, 才会有创新的意识和欲望。如讲七年级上册《身边的诱惑》, 课文内容涉及到“黄、赌、毒”等内容, 我结合地方上的“四字私彩”赌博来讲解, 让学生搜索自己身边买“四字私彩”而“发财”的例子, 再搜索因买“四字私彩”而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的例子, 使他们明白“十赌九输”的道理, 从而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们归纳出赌博的危害。讲“毒品”时, 我事先上网找一些近年来我国破获的贩毒案所缴获的毒品数据, 吸引学生的眼球, 然后将话转到我们所认识的吸毒人员身上, 让他们从现实的例子中, 不但受到了教育, 同时也认识了毒品的危害, 懂得了正确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来自生活的案例, 激发学生感悟生活, 提高了学生的关注度, 学生自然融入课堂, 教学效果大为提高。

二、激活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思想品德课本身具有理论抽象、偏重思想、趣味性少的特点, 如果将思想品德课上成纯粹的理论讲授课,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激不起兴趣, 便没有深刻的印象, 不利于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这就要求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将小故事、小品、音乐、漫画等应用到教学过程之中, 把课本知识由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 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 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体验, 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新意识。例如:我在讲“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这一内容时, 我展示了《长江, 长江, 我是黄河;黄河, 黄河, 我也是黄河》和《小鸟的悲哀》两幅漫画, 意思是滥砍树木, 破坏草皮, 水土流失, 使黄河长江水质变黄, 地球受污染小虫种减少, 小鸟没有食物。漫画包含的深刻内容马上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于是, 学生们开动脑筋, 围绕问题, 积极思考如何保护环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学生兴趣点的触发, 使得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发言, 有的谈到不能用“一次性饭盒”;有的谈到“要植草种树, 保护生态, 避免长江特大洪灾的再次重演”;有的谈到“保护大气层的种种措施”等等。对话、交流使得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在大家的发言讨论中趋于成熟, 大家一致认为“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可见, 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学生, 激活他们的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随之得到培养。

三、创设问题, 鼓励学生创新

疑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和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 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有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 这类问题要是有一定的深度, 具有思索性, 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沿着问题思考, 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 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设置这样几个问题:假如你被不法分子勒索, 应该怎么办?假如你被不法分子绑架了, 你该怎么办?在谈话式的教学中, 大家畅所欲言, 用理论和事例说明青少年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 也想出了许多自我保护的方法。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疑, 活化教材, 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 就能使学生在对“疑”的探究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材施问”学生创新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启迪、培养。

四、鼓励参与, 培养创新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四心” 篇10

一、培养学生有倾听之心

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倾听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沟通的基本技巧, 是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一种方法。课堂上言说多于倾听, 对教师的讲授, 对相互间的发言, 学生彼此很少倾听。殊不知, 听、说和应对三重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是交错进行的, 听、说和应对能力是紧密联系的, 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产生障碍, 都将对整体产生不良的影响。教学中我率先垂范, 全身心地听学生说话, 做好学生的忠实听众。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 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 树立了榜样。

二、培养学生有爱心

思想品德教学能够铸造和净化人的心灵, 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 从而形成一种爱的心态、品德, 进而外化为爱的行为。因此, 在初中思品课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样不可或缺。教授《珍爱生命》时, 我列举了很多例子来让学生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 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懂得珍惜生命, 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 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 一生平安, 珍惜生命, 这也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 珍惜生命, 是对祖国、社会最好的回报。

三、培养学生有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评价所形成的稳定的内心体验, 它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 能激励人们积极行动, 追求一定的目标, 坚持不懈地去实现自认为可获得的成功。中学阶段, 随着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学生将逐步形成稳定的态度倾向。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阶段, 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促使其主动参与、大胆探索、勇于进取的良好个性形成。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需要表扬, 表扬坚定了学生的信心。因此, 课堂上采取多表扬鼓励的方法进行教学, 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对学习差的学生, 只要他们回答问题的声音听得清, 问题答对一点, 哪怕是一句话, 都应积极肯定, 大加赞赏。教学注重面向全体, 关注每位学生, 用放大镜去找闪光点, 多些表扬、鼓励, 让学生从中找到自信的支点。

四、培养学生有责任心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义务, 以及与之相应的自觉态度, 是个人以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的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情境评价、移性共鸣和内在体验。它不是与生俱来的素质, 而是一种个性品质和心理习惯, 责任心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

首先, 教师要以身作则, 做好表率作用。教师要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 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对教师来说, 学生就是一部“录像机”、“录音机”, 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会被他们录下并效仿。因此, 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心, 教师必须先做到。这样学生的学习责任心就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增强。

其次, 要为学生树立榜样。榜样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是种无声的教育。它能使学生发现与榜样的差距, 引导他们向往榜样, 效仿榜样;它能使学生感到自己是能够学好的, 推动他们把榜样的言行当作自己的行动准则;它能使学生把学榜样当作自觉行动, 并内化为自己的责任。

再次,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如承担一定的家务;学会照顾老人、小孩、病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值日要打扫教室、寝室卫生;爱心助学等。从而使学生的责任心得到进一步提高。

思想品德教学注重学生高尚道德的培养, 社会公德的养成, 人格修养的熏陶, 积极开展学生的“四心”培养, 让学生拥有一个充满爱心、自信心和责任心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阮成武.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人物研究下一篇:小学语文美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