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导师制单科培养的思考

2024-06-09

青年教师导师制单科培养的思考(精选8篇)

篇1:青年教师导师制单科培养的思考

关于青年教师导师制单科培养的思考

关于青年教师导师制单科培养的思考

文/周景伟

摘 要:导师制单科培养在青年教师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满足教师发展需要,促进教师成长。

关键词: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发展

在教师培训中实施导师制,是青年教师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青年教师导师制单科培养作为青年教师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指在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目的地为青年教师配备课程指导教师,通过发挥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实现对青年教师的跟踪培养,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郑州科技学院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主动适应教师教学发展需要,通过实施导师制单科培养,促进了教师成长。

一、指导教师

为了保证指导质量和效果,每个指导教师指导青年教师不超过两人。担任导师工作的既可以是资深教授,又可以是年轻教师。选配导师的条件是:具有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师德高尚,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良,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指导能力。导师的职责主要有: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青年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全面指导青年教师课程教学,使青年教师熟练掌握教学规范;讲授示范课,随堂听课,指导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对青年教师进行综合考核,提出考核评价意见。

二、指导对象

鉴于本科教学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按照本科课程主讲教师资格要求,接受导师制单科培养的青年教师原则上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目的是通过接受导师具体指导,基本能够达到独立承担本科相关课程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但对于那些经过教学业绩考核,确需教学指导的其他青年教师也应选配指导教师进行专门培养,以扩大导师制单科培养的受益面。指导对象的职责是:尊重指导教师,主动接受指导教师在思想、业务方面的指导;全程旁听指导教师课堂教学,()邀请指导教师随堂听课,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在导师指导下做好各教学环节的.工作,达到担任本科主讲教师的基本要求;主动向导师请教问题,及时汇报教学工作情况,培训结束后写出书面总结,提交指导教师审定。

三、指导过程

1.选定指导主体

在导师制单科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是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主体,青年教师是追求教学发展的主体。指导教师和指导对象的选定均由各教学单位负责,报经学校审核备案后颁发导师聘任证书,导师聘期一般为一个学期。

2.签订指导协议

青年教师与指导教师签订指导协议,协议书一式三份,指导教师、青年教师和教学单位各执一份。协议书详细规定指导教师与被指导青年教师各自的职责与任务。

3.制订指导计划

指导计划由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完成,具体制订时以导师为主导,结合青年教师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既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又要尽可能详细和可操作,既要考虑青年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又要立足青年教师近期培养方案的设计。

4.落实指导内容

指导教师悉心指导,青年教师虚心求教,指导计划和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正是在这种导学互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导师的指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师德教育

言传身教,以自己良好的专业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青年教师,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关注和解决青年教师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与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定位,确定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教学观。

(2)备课指导

与青年教师一起研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考核大纲,使他们明确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参考书(目)和最新教学学术信息,帮助青年教师丰富备课内容;指导青年教师研读教材,书写教案,制订教学进度计划,填写教学日志。

(3)教学指导

为青年教师讲授示范课,听青年教师讲授公开课,通过书面记录、现场点评、跟踪督促、回头检查、阶段总结等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提高教学技能和水平的途径与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坚持既督又导、督导结合、重点在导的原则,做到督严格、导得法、帮诚恳、评中肯,积极营造和谐的培养氛围。

(4)双师指导

带领青年教师到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青年教师一道利用自身理论及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产品研发,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5)教科研指导

培养青年教师教科研兴趣,指导青年教师从事教科研活动;组建教科研团队,主持教科研项目,吸引青年教师系统、科学、规范地参与到教科学研究活动中来,以教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推动教科研。

(6)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指导

指导青年教师考试命题、试卷批阅、成绩分析等,使青年教师明确标准化考核的基本要求。

5.填写指导记录

为加强对导师工作的监督检查,导师在指导青年教师过程中要填写《青年教师导师制单科培养记录手册》,用于记录指导过程。手册填写的要求是:指导时间要及时,指导过程要完整,指导内容要详细,青年教师确认要签字。

6.考核青年教师

指导周期结束之后,要对青年教师接受指导情况进行考核,主要考查青年教师履行职责的情况、指导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培养成效等。考核主要由导师来完成,教学单位也要出具鉴定意见。考核结论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对考核结果合格的青年教师,列入本科主讲教师队伍;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青年教师,延长指导期限,继续接受指导。

四、指导效果

实施导师制,搭建了指导教师与指导对象交流的平台,导师通过现身说法实施个性化教育,把教学过程中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虚心接受导师指导,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教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师德方面,在导师的教导下,青年教师树立起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强化了职业道德意识和教学质量意识,增强了投身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德育能力在认识和实践两方面跟上了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步伐,表现优秀的青年教师纷纷加入党的组织,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业务方面,青年教师通过与导师互相探讨,倾听导师的指导和建议,明确了教师职责,规范了教学行为,在教案编写、教法运用、课件制作、教学组织、学法指导、实践创新等方面,提高了能力和水平。在教师学期业务考核评价中,参与导师制单科培养的青年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都在良好以上,其中,90%以上为优秀等级。他们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活动,屡获大奖。由他们指导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在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中也捷报频传。

作者简介:

周景伟(1972-),男,郑州市人,郑州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单位 河南省郑州科技学院)

篇2:青年教师导师制单科培养的思考

【摘要】我校历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认真实施“人才强校”的策略,营造以骨干教师队伍为主体、教师激励机制和成长平台。近年来我校为提升青年教师职业素养从引导正确认识、提高教育能力、提升教师企业化的能力素养、教科研能力、组织各种培训、搭建竞赛平台等几方面着手实施了“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更趋合理,“双师”素质教师比例逐年提高。

【关键词】青年教师双导师制;教育教学能力;职业素养

一、“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实施背景

导师制起源于十九世纪的西方高等教育,主要是针对研究生的培养,其最大特点是密切师生关系。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加以引导,因材施教。近年来我校引进的青年教师比例逐年增加,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在慢慢发生变化,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我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加上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和制造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更适用的要求,这就对职业院校的教师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除了培养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外,如何提升他们的企业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成为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何让职业院校的青年教师尽快掌握职业教育特点,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人才培养的需求,我校建立了“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即学校给被培养的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校级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实践这一制度成为规划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和职业素养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学校希望青年教师这一后备力量能够快速稳健地成长,从一个“教学生手”能迅速进入职业教育教师的角色,获得成长空间并尽快成长为“教学能手”。“双导师制”顺应职业教育领域对教师具备企业实践能力和具备职业素养的要求,它提倡校企双方导师与青年教师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传授知识与技能、引导青年教师具备企业化的职业素养和积极参与技术项目、社会服务。

二、“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主要目标

教师素质决定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抓住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人才培养,就抓住了学校建设全面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建设一支不但具有教育教学新理念、而且能具备企业化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将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到课程教学中,是深入实施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关键。学校实践“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目标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责任感和荣誉感,实现青年教师、学校和企业的共赢,从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的运行。青年教师在校企双导师的带领下开展双边听课、集体备课、业务学习等环节可以将老教师的丰富经验与青年教师的现代信息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新老教师相互取长补短、互受启发、共同提高;青年教师与校企双导师通过共同参与教学研究和技术项目研究,提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获得初为人师的成就感;校企双导师还可以通过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自己经验丰富的专业优势,指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技能竞赛,使得青年教师在大赛平台上崭露头角;校企导师也可以从指导青年教师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吸收教育新理念,导师和青年教师相互促进,形成并提炼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体验到职业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条件保障

学校首先强化了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成效、教育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的全面评价机制,完善了《教师考核办法》,将“绩”与“效”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完善了专业带头人、学科(课程)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与选拔机制,进一步加强了考核奖罚力度,为争先创优健全了机制,建立了平台,形成了氛围;三是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公开招聘、培养与管理工作,优化了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四是制定了《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培养管理办法》,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对新进校的青年教师实行校企导师“一对一”的传帮带,使他们尽快成长并适应教学岗位的要求;五是完善了师资培训和能力提升机制,学校拨专款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和各级各类培训。学校从制度上保障定期选派教师“走出去”参加“岗位实习”、“国培”、“省培”,“请进来”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和指导工作。

四、“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工作过程

青年教师从“教学生手”转变为“教学熟手”再提升到“教学能手”是要经历一个长期历练的过程,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方式,可以使得青年教师迅速和稳步地成长。为了进一步规范导师和被导青年教师的行为,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具体要求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认识

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认识,把培养过程看作是对自己成才的历练,不应认为学校或导师安排的任务是一种负担。导师把职业素养的教育贯穿于日常各项工作过程,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他们不断加强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树立职业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爱岗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青年教师应尽快实现角色转换,满足岗位要求、提升教学能力、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素养

1、指导教案设计

教案不是教材内容的翻版,教学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授课质量,因此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做好教案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对课程相关的实训基地设备深入专研、阅读相关学材、教材等资料并进行分析思考。指导教案设计依照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进行: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导师考查教案包含几点:①是否与课程标准吻合,注意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对应;②每个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是否明确;③是否提供相关学材与参考资料,对相关知识点有拓展;④是否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过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⑤是否在备课和教学环节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导师若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与被导教师共同探讨,帮助青年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2、经常双边听课和集体备课

青年教师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听取导师的课程,作好听课笔记,学习老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如何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如何掌握教学环节,如何运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正确对待学生个性的差异,实行因材施教。要求被导教师在观摩听课中去揣摩导师的“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经验、授课的生动、活跃的气氛”。导师听课主要是了解青年教师教学过程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就不足之处进行探讨,使他们尽快熟悉教育教学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研室通过集体备课和在实训基地业务学习,新老教师共同切磋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跟进学科进展趋势和走向,尤其是注重知识与技能紧密联系并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3、注重对青年教师的言传身教

导师“身教重于言教”,要做好“传、帮、带”工作,要注意自己的修养,业务知识要不断地更新,工作上要有奉献精神,以实际行动影响青年教师。导师既要关心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导师对青年教师督导有五个方面:①为人师表,严以律己,教书育人;②教学上要做到“三不”: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调课;③作业要及时认真批改;④虚心好学、博采众长、活学活用;⑤坚持写教学日志,把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记下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

(三)提升企业化的职业素养和教科研能力

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对加速职业学校的青年教师的成长十分必要,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为青年教师选配企业导师,指导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和带学生顶岗实习。青年教师通过参加工程实践和带领学生顶岗实习、参与企业技术项目,快速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新技术应用能力,感受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从而能把企业职业人所必备的职业素养带入课程教学中,继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岗位能力。校企导师共同带领被导教师涉足科研领域、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指导学习文献检索、图书和网上资料检索、撰写实训报告与科研论文、参与各级各类项目申报,等。通过企业实践和项目研究促使青年教师有效提高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

(四)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为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多给青年教师提供外出培训、考察学习的机会。规范外出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校加强了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管理,并做如下要求:①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必须系部、教务处、教学主管院长审核项目申请表,论证外出学习的必要性,对确实能提高青年教师能力的培训必定大力支持。②学习人员应秉承务实上进的态度,尽可能广泛搜集资料,增长见闻学识,真正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对于优秀学员学校给予考核方面一定的加分。③学员要认真整理学习资料,要求写出1000字以上的书面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学习体会和获取证书复印件,附上相关照片以及对相关学科或部门提出的可行性建议。④对于高层次、高级别的境外学习,将由外出学习者在全校作专题汇报讲座,要求学习汇报者做出总结生动、图文并茂的相关PPT课件。其他级别的学习汇报要求在系部进行交流。

(五)搭建青年教师参与各类比赛的平台

教育部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立“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国家有大赛”的竞赛序列,为此我校提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用、以赛促新”的口号,搭建平台,大力支持青年教师投入到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当中。青年教师参加竞赛或指导学生竞赛,促进青年教师对技术知识的学习,培养教师和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师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学校的各类比赛先由系部、教务处、教学主管院长审核竞赛项目申请表,对能提升青年教师能力的竞赛在政策和项目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五、“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工作的成效

实践证明,“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实施使得年青教师们的成长周期短了、成长过程中的“弯路”少了、与中老年教师间的“距离”近了。青年教师勇挑重担,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及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中磨练成长。我校的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能敢于创新,勇于开发,把握各种锻炼自我的机会。在首批实施双导师制的年青教师中人才脱颖而出,我校青年教师蔡干杰参加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教师大赛工业机器人与机器视觉系统编程调试项目竞赛获得一等奖,被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授予为“全国机械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能手”称号。我校青年教师唐太财在江西省第二节“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数控车工教师组竞赛第一名,被江西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我校青年教师董理与康例启同学组队参加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教师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被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授予为“全国机械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能手”称号。“课程是核心,教师是关键,硬件是支撑”,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实施不但使学校师资团队能力提升,并对专业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青年教师在校企双导师带领下参与校企合作的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精品课程与专业资源库;参与企业实践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与研发,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在职人员进行培训;参与技能竞赛,师生发挥特长、崭露头角、提高技能。实践证明,这项工作的实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是学校长远发展和拓展校企合作领域的重要举措。

六、体会与思考

篇3:青年教师导师制单科培养的思考

关键词:中医院校,青年教师,导师制

青年教师导师制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它是指为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指派学术造诣高、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 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 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和培养, 使青年教师尽快达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要求。

一、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

(一)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

按不同的构词方式, 汉语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可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教师专业·发展”, 另一种是“教师·专业发展”。按前一种构词方式, “教师专业发展”可能被理解为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作为一门专业发展的历史过程;按后一种构词的方式, “教师专业发展”则被理解为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我们取后一种构词方式, 把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1]。目前, 大多青年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 角色从学生转变为教师, 急需年长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指导, 帮助解决在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面临的诸多困惑, 促进其专业发展。发展青年教师的缄默知识是促使他们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是青年教师形成和掌握缄默知识的一种较好方式, 这包括两种情况:首先, 青年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获得缄默知识, 即在“做中学”;其次, 青年教师可以通过观摩导师的教学过程感悟和积累缄默知识, 即在“看中学”[2]。缄默知识是难以形式化和通过他人的直接教学来获得, 而只能由青年教师在教学任务实践中去构建或创造。当然, 青年教师要行弟子礼, 虚心学习, 同时配以刚性的制度, 严格执行培养方案。

(二) 形成合作型团队的良好平台

中医院校青年教师几乎都来自于非师范院校, 基本上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并不熟悉教学过程, 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也不够了解。因而, 青年教师迈入岗位之初, 适时融入所在学科、教研室, 形成合作型团队是十分重要的。依托团队平台, 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更快更稳更好地站稳讲台。在团队中, 指导教师要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 要有责任感、诲人不倦, 其职责既是教学导师、科研导师又是生活导师。如在集体备课中, 帮助青年教师领会教学目的, 掌握教材体系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寻求适宜的教学方法。在科研方面, 导师拥有较为丰富的科研资源, 可以将青年教师纳入到自己主持的科研项目组, 对青年教师的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指导, 同时青年教师的新观点、新思维、新方式也会给导师带来启迪, 从而营造出“双赢”的局面。

二、中医院校运用青年教师导师制的特色之处

(一) 传统“师承”模式的沿袭

师承教育是古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是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经验和技术专长的有效方式, 是中医药学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形式。它以言传身教、传承学术经验为特点, 以中医药理论认识、实践经验、思辨特点、认知方式、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 以跟师学习为主线。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工作与传统“师承”模式异曲同工, 为中医药的学术继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传、帮、带平台。中医院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强调跟师学习, 中医实践性比较强, 老中医的很多经验也是在实践中体现的。第二, 注重经典学习, 即读好《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本中医经典著作。第三, 注重医德医风。部分中医院校青年教师身份具有“双重性”, 在强调师德师风的同时, 也要大力践行“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理念。

(二) 中医美学素养的培育

高校教师的主体形象是美学修养的客观反映, 是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一种综合体现[3]。教师的美学素养是指其在长期的审美实践和对美学理论的学习中所积淀的美学文化底蕴及运用美学理论分析、鉴赏、评价审美活动和现象的能力[4]。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具有示范性作用, 教师的美学素养程度会直接作用于学生。中医美学具有特殊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彰显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色, 可以用象、气、神、和、善等五个字来概括中医美学的基本范畴[5]。在中医院校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应该紧密围绕“中医美学”特色, 对青年教师提出“特殊要求”, 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其一, 青年教师要注意形体美、体态美;其二, 青年教师要明辨是非、立场坚定, “正气内存, 邪不可干”;其三, 青年教师要能够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其四, 青年教师要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其五, 青年教师要坚持“善是美的前提, 不善不美”的审美思想。

三、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对策

(一) 强化激励青年教师和指导教师的机制

激励机制的建设不仅仅是一种保障, 更是一种动力, 它对于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顺利有效地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一是要奖惩分明。对于表现优异业绩突出的导师应在晋升职称职务、评先评优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并进行公开表彰。把优秀新教师纳入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后备学科带头人梯队, 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攻读学位、住房分配、资金和仪器设备使用等方面给予倾斜, 充分调动积极性。二是要落实经费保障。目前, 多数高校并没有关于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的专项经费预算, 真正用于导师制实施的经费很少。实际上, 除了必要的导师和青年教师的指导酬金和课时补贴, 还要开展与导师制相关的交流研讨会、外出观摩教学、指导业务培训、外部联系等, 这些都需要相对稳定的经费来源[6]。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拓展深化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内涵和外延, 将其打造成为校级人才工程项目, 在培养周期内, 配以一定额度的教学科研资助经费。

(二) 健全导师制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

1. 考核机制的健全依赖于两点:

一是注重考核材料的完整性。学院作为直接的培养单位在结果考核时需要提交学院部署、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情况的有关通知;学院考核小组的组成情况、听课评价意见、考核答辩会的会议记录;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总结等。培养对象和指导教师作为考核对象需提交的材料如下:指导教师听课记录;培养计划表、培养考核表;培养对象的讲稿、备课笔记、听导师课记录;承担课程的试卷分析;发表论文的版权页和正文复印件;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申报书、结题书;教研室集体备课会议记录;参加学术会议证明;岗前培训合格证书;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证书等。二是量化《青年教师导师制检查评价表》, 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更具有操作性。

2. 依据层次分析法, 青年教师导师制考核主要有两大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考察导师职责履行情况, 项目内容如下:一是指导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青年教师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二是从教学方法、讲课技巧及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 检查青年教师备课, 协助选用教材教参, 旁听青年教师试讲和课堂讲授情况。三是每学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示范不少于10学时, 深入青年教师任教的课堂听课不少于10学时。四是帮助青年教师全面了解所在学科的科研情况, 有针对性地协助青年教师合理选择研究方向, 拟订切实可行的科研计划, 申请研究课题, 正确开展研究 (包括教学研究) 工作。第二个目标是考察青年教师履职情况, 项目内容如下:一是尊重指导教师, 虚心求教, 积极主动地争取指导教师在思想、业务上的指导, 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在教学工作中的思想情况、教学情况和业务进修情况。二是完成导师指定的课程选修、知识学习、科学研究 (含教学研究) 或临床实践等任务。三是在导师指导下, 熟悉掌握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掌握所承担讲授课程的结构和内容, 学会根据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 选定参考教材。四是每学期旁听导师的课堂教学不少于10学时, 并做好听课小结;积极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教材编写、课件制作、课题申报和研究及论文的撰写等。五是以所在单位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撰写并发表1篇论文。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99-241.

[2]陈庆朋.高校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4) :42-43.

[3]年仁德.论高校教师的美学修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5) :29-31.

[4]黄颖.论高校教师的美学素养[J].江苏高教, 2012 (3) :91-92.

[5]赵永耀.中医美学范畴初探[J].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杂志, 1994 (Z1) :73-74.

篇4:关于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培养

收稿日期:2009-10-26

作者简介:刘亚静(1978-),女,辽宁阜新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思想政治教研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近几年来,伴随着大规模的扩招,高等院校实施跨越式发展,在师资建设中,吸纳了大批的青年教师加入到教师队伍当中。新补充的青年教师一般学历较高,专业知识较强。如何将这支年轻的教师队伍建设好,是当前各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一、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意义

(一)青年教师培养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快速成长

篇5:青年教师导师制单科培养的思考

1 现代学徒制:以老带新工学结合打破青年教师发展瓶颈

学徒制早先主要是指在手工艺和技术领域,以师傅带徒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在师徒共同工作中,实现知识和技能传授,是职业技能传递的一种现场教学方法。在学校的青年教师培养中,学徒制又被称为“师徒结对”“传帮带”“导师制”“师徒帮带”“以老带新”等[2]。师徒制存在如下特征及优势。

(1)个别培养。师傅带徒弟,属于手把手的个别教育,能够保证培养的针对性和特殊性。

(2)全程性。徒弟跟随师傅工作,全程随同观察、模仿,反复锻炼,保证技艺学习的全面、细致性。

(3)工学结合性。这是师徒制的最本质特点,工作与学习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既保证了师傅工作的完成和利益的获得,同时也使徒弟从中学到最实用的技艺。师徒之间通过机会的给予、技能的传授,无偿的劳动、相互的照顾,实现着学习和工作的目标。

(4)师徒身份的多重性和关系亲密性。在学徒过程中,师徒之间既是师生关系,又是上下级关系。根据这个特点,学院推出“学院+企业”双导师“现代学徒制”的教师培养方法,选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企业工程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以老带新,工学结合,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2 学院内部师徒结对培养和提高教学能力

在学院现有资源条件下,选择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相关、责任心强,在学科知识方面有实践经验,从事教学工作以来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担任师傅,建成学院教师“师傅库”,由学院督导组织并统一管理。同时制订相关职责和考核办法等。

青年教师到学校报到之前,督导组事先根据其籍贯、毕业学校、学习专业、所去工作系部等情况指定学院的师傅。青年教师报到之后可以直接找到师傅,咨询生活、环境、教学等各方面的问题。使新教师更快适应学院的生活,静下心来工作。

学院在适当时间举行新老教师结对仪式,签订“师徒结对”协议。学院督导组负责检查协议的执行情况,通常在以下几方面进行。

(1)检查师徒双方听课记录,规定徒弟每周不得少于一次的听课,师傅每两周不少于一次听徒弟的课。每两周一次的心得交流。

(2)师傅对徒弟备课教案要进行点评指导,要指出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难点是否讲清讲透。半程培养结束要求进行公开教学课。

(3)师傅对徒弟备课的信息化资源进行检查,要指出资源用得是否得当,对学生学习是否有帮助。

结束前进行新来青年教师的讲课比赛,信息化教学比赛,现场点评,使新教师熟悉教育教学工作的程序与要领。

师徒结对的最大优点在于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有利于促进新教师的角色转化,快速进入教育教学工作状态中,有利于新教师快速熟悉教育教学工作的程序与要领;有利于新教师在短时间内学得一些教学的技术性知识;有利于新教师在适应新的环境中有榜样可效仿,不至于无所适从。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将他们的工作重心从教学转向培养青年教师,对学校的发展更有利。

3 相关企业师徒结对培养和提高动手能力

外部师徒结对(下厂锻炼)是将青年教师送到相关企业,经过一年的培训学习,丰富青年教师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经验,达到提高操作和动手能力的目的。

3.1 选择企业

根据专业建设的目标和课程特点,选择行业发展前沿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企业要有积极参与的热情,要给与必要的配合。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的最大利益是要获得自己想要的适用人才,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青年教师理论功底深、知识新、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还有不要付工资,符合企业的要求。从学校的角度看,学校的最大利益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双师型”老师的带领下,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3],使培养的人才得到企业的最大认可。近几年,学院一是选择校企合作较紧密的企业,通常是开设有“订单班”的企业,如苏州金鸿顺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张家港中天模塑股份有限公司、张家港沙工东力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和张家港天沃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选择这类企业既利于提高青年老师的动力能力,同时还可以兼管“订单班”的学生的在企业实习的组织纪律。二是选择教学仪器设备制造厂家,如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选择这类企业,有利于青年教师快速熟悉教学仪器和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指导学生实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做好技术储备[4]。

3.2 选择师傅

践行现代学徒制培养青年教师,最为紧缺的就是师傅,青年教师下企业培养的时间一般为一年,在一年中又要尽可能对企业运转流程过一遍,各部门师傅的选定就非常重要,否则容易走过场。经过与企业商定,各部门经理为每个项目的对接负责人,由经理指定师傅。合作企业的配合能有效的保证各项目保质保量的完成。青年教师在企业不同岗位项目中,经过企业的整个生产工艺过程,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青年教师面向的是岗位群,现代学徒制模式非常适合多岗迁移,能大大提高青年教师在工作中的综合知识和技能的提高[5]。

3.3 考核办法

校企共同负责制定与实施培养方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学院和企业共建质量考评机制,构建现代学徒制青年教师培养人事管理平台,学院督导组指派老教师与企业师傅(工程师)定期对下厂实践青年教师跟踪管理[6]。

制定现代学徒制和师徒配对登记表,完善“学院+企业”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青年教师刚下厂时填写现代学徒制实训师徒配对登记表,以加强管理和考核。

制定现代学徒制培养考核方案:青年教师在现代学徒制培养结束前,按照学院督导处统一的格式和内容要求撰写《下厂实践总结报告》。师徒培训期间,学院督导处将组织相关检查小组,对青年教师的技术小结、实训技术总结报告进行抽查。实训结束后,学院督导处和企业相关人员组织现代学徒制青年教师实践成绩评定组,学院按评定成绩进行奖励[7]。

4 结束语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院+企业”双导师现代学徒制的教师培养方法,践行现代学徒制教师培养形式,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操作技能显著提高[8]。三年来,由青年教师参加与指导的各项大赛捷报频传,其中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教师大赛》高职组“数控加工中心装调与维修”比赛荣获一等奖。2014年指导学生参加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015年指导学生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赛项,获一等奖。为此,江苏省教育厅文件《关于表彰全国及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苏教职技组〔2015〕1号),沙洲职业工学院被评为2014年江苏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先进单位,颜晓青、于勤等8位教师被评为2014年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先进个人,李志梅等8位教师被评为2015年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教师李志梅、赵媛媛、董袁泉、陈立平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院应用“现代学徒制”的教师培养方法分不开的。教师能力的提高,为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生毕业则就业,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用工难”和学院“招生难”的尴尬局面,真正实现了学院、教师、学生和企业四方利益共存。

参考文献

[1]李梦卿.“双师型”视阈下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发展研究[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游美琴.现代学徒制与高职校本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博览,2014(5):11-12.

[3]李海燕.基于高职院校视域的校企合作政策环境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1):11-13.

[4]郭全洲,谭立群.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基本框架及运行机制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6):123-127.

[5]李瑞荣,王韶清,蔡琴生.铁路机车专业在企业实训中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8):114-115.

[6]张福荣.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紧密型”合作办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1):88-90.

[7]张福荣,缪建成,王强.高职“学院+企业”双主体实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2(12):137-138.

篇6:高校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探索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双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19-01

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克姆于15世纪初期最早提出导师制,导师制最初主要是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在学业问题上得到专职导师的指导,后来被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全球知名大学相继采用。[1]我国早期的“双导师制”主要针对本科生,是由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导师与辅导员、班导师分别担任学术导师和思想政治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术活动、思想和生活。[2]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双导师制”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日渐成熟,并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完善。[3]

目前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力量,是培养大学生的主力军。如何加强青年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成为目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在此形势下,在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工程导师共同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及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已是当务之急。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张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中的青年教师队伍逐渐扩大。青年教师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素质较好,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基础;二是适应能力强,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三是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同时高校青年教师也有着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青年教师对高等教育认识不足

青年教师大多毕业于非师范类专业,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的教育特点了解不足,尚不能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提高民族的核心竞争力的层面认识自身的教学工作。在目前的教师评价体系中,青年教师过于重视申报科研项目的等级、发表学术论文的级别、申请专利的个数、科研经费的数目等有形的指标,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视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2.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不足

由于教学评估、学科建设、招生等硬性指标的需求,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是刚刚毕业、没有经过上岗前系统的教学实践而匆忙上岗。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会影响到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甚至是职业发展目标,致使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淡薄、事业心下降。[4]

3.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

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这就决定了毕业生的指导教师必须既熟悉本学科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工程实践背景。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的基础,加上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无时亦无力进行必要的工程实践方面的探索和能力提升,这些都使青年教师自身工程实践能力普遍不足,更无法为社会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4.青年教师培养发展经费不足

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发展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部分高校特别是一些独立学院中,可用于青年教师培养和发展的经费捉襟见肘,无法满足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方面提升的需求,致使教学质量下降,培养的毕业生竞争力不足。

在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以上不足如不能及时弥补,必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由此可见,在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工程导师共同培养高校青年教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已迫在眉睫。

二、高校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实施的思考

1.“双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认识

“双导师制”的实施为高校青年教师安排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校内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主要负责青年教师的专业学习、学术活动与教育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指导;校外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工程实践方面的指导和训练。校内和校外导师的大量实践经验能够帮助青年导师更加全面、具体地认识高等教育规律,提高他们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2.“双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

“双导师制”的实施要充分发挥校内导师“传、帮、带”的作用。校内导师可以在课前指导青年教师认真备课,精心编写教案,准确把握授课的重点难点;在上课时,可以安排青年教师去随堂听课,随堂听课可以使青年教师身临其境的领悟课程的重点难点、并能学习到老教师教学的设计方法和授课技巧;在课后,可以及时解答青年教师在听课时产生的疑问,让青年教师及时增长教学经验;最后,校内导师可以去随堂听青年教师的授课,课后及时纠正青年教师在授课时的不足。校内导师“传、帮、带”的作用,必能及时、高效地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

3.“双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双导师制”的实施要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青年教师通过与校外导师的交流和对校外导师所在企业的参观实习,逐步形成了对所学理论知识应用情况的主观认识,在给学生授课过程中丰富了实践教学的案例。同时,青年教师通过校外导师与企业取得了联系,一方面青年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企业交流学习,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与课堂授课水平;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在实践中教学,丰富授课形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双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解决培养发展经费短缺的问题

“双导师制”的实施建立起了学校、企业和青年教师之间的联系,学校利用自身实验室硬件条件、师资队伍、学生资源等优势,为企业提供科研技术、人力资源等支持,同时增强师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企业利用自身厂房、资金优势为高校师生提供实践机会、实践场地和科研经费的支持,同时弥补自身理论、人才较弱的不足。校企合作的模式,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实现了优势互补和利益共赢,同时解决了青年教师自身培养、发展经费短缺的难题。

5.“双导师制”的实施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

唯有建立、健全必要的监督评价体系,“双导师制”的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监督评价体系旨在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应贯穿于“双导师制”实施的整个过程。通过监督评价激发青年教师的潜力,帮助教师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督导评价应由政府、高校管理部门牵头,组成由教学方面的专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工程师为主要成员的工作组,这些专家具备较高的学术修养、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能力,由他们行使监督、评价的职能毫无疑义。同时,在制定评价标准、评价模式、评价方法上应具体化,以保证整个监督评价过程各评价环节以及监督评价结果的公正。最后,评价结果应及时、准确地反馈给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及时弥补不足。

在政府合理的引导下,在高校、企业和青年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双导师制”必然能有效地实施发展起来。青年教师在校内和校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迅速成长,只有不断提升高校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吴松弟.素质教育在英国[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73-76.

[2]朱正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111-112.

[3]李景元,蒋国平,宋建新,等.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8(12):19.

[4]付八军,冯晓玲.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践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6):26-29.

篇7:青年教师导师制单科培养的思考

(一) 高校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性

1. 是完成高校职能, 实现社会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开展科学研究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工程, 具有一定的基础地位和先导作用, 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是社会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高校青年教师有一定的创新活力, 通过不断学习、主动实践, 其有关科研成果会逐渐形成影响和推动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为高校完成社会赋予的职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通过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就可以有效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2. 是形成科研梯队, 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青年教师是高校科研团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一个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应该由老、中、青教师组成, 这是科学研究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如果青年教师不能参加到科学研究团队中来, 那么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就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年龄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也就无法形成, 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就会出现人才短缺或青黄不接的现象。青年教师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提高科研能力, 真正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3. 是提高教学水平, 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研”与“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科研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使教师站在新的高度从事教学, 同时科研也能够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师上课的吸引力, 教师要保持较高的教学水平就必须重视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开展科学研究是教师更新专业知识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高校青年教师通过开展科学研究, 就可以了解和掌握本学科或专业发展的动态前沿与最新技术, 就可以有效地改善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从而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素质不强, 普遍存在科研能力偏弱, 创新意识不够等问题,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不足。

1. 科研意识较弱

科研是高校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 但就青年教师对科研的认识而言, 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往往认为科研是教授和专家的事, 青年教师资历浅, 自己当前的任务就是完成教学工作, 没什么科研可做。同时加上青年教师经验和自信心不足, 且对本学科和专业的知识理论、学术动态等前沿信息掌握不够, 就会产生科研畏惧心理, 觉得开展科研工作是负担, 即使投入也未必会取得科研成果。因此, 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较弱, 科研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2. 科研精力不够

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展, 部分高校出现了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教学任务明显增加的现象, 许多青年教师成为了高校教学的主力。青年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 一方面有再深造的压力, 另一方面又要完成院系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这样一来, 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影响了青年教师对科研的投入和科研能力的发展, 使得他们很难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关注学科发展前沿从事科研, 也就不会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当中。因此, 青年教师的科研精力不够, 科研投入的有待进一步加大。

3. 科研经验不足

不少高校青年教师缺乏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尽管在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过科研工作, 但普遍缺乏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经验, 在真正面对实际的科学研究工作时却感觉无从下手, 对科研课题如何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结题验收等有关要求和规定了解不透。此外, 不少青年教师对所在学院或学科的科研方向、研究特色、实验室和科研团队等科研环境不熟悉, 难以融入学科方向和科研团队。因此, 青年教师科研经验不足, 科研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

4. 科研政策滞后

当前, 高校对科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 在科研工作中论资排辈的现象和观点普遍存在, 与中老年教师相比, 青年教师在课题立项、评审、科研条件和科研经费分配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很多情况下, 因为职称的限制, 青年教师根本就没有申报资格, 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潜能。许多高校都以量化指标规定了教师科研任务, 并直接与教师的奖金、职称评定等切身利益挂钩, 在这种考核机制下, 青年教师为了“生计”, 急功近利在所难免, 其实际科研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则令人堪忧。

(三) 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

1. 提高思想认识, 不断增强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责任要求

高校科学研究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 是提升社会服务层次和水平的关键因素, 也是一所大学社会声誉最集中的体现。没有科研, 就难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就难以锤炼师资队伍、培育出大师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 就难以支撑学科建设、强化办学特色。所以, 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 决定了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地位。作为青年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科研工作对高校的战略意义, 不断增强做好科研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提升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抢占未来高等教育竞争的制高点。与此同时, 要成为一名称职的高校教师, 必须首先是一位研究者。作为青年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研究, 才能站到学科前沿, 才能娴熟地掌握知识, 精选教学内容,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 向学生传授本学科的最新知识成果。

2. 完善知识结构, 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自信心

科研活动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各项技能、技巧的过程, 这就要求青年教师要开阔视野, 加强自身理论修养, 优化知识结构, 以指导研究实践。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关于系统科学、管理科学、逻辑学、心理学及当地有关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对于常用的一些研究方法, 如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则要认真学习研究, 掌握相关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有关知识。另外, 青年教师在申报课题时, 不应惧怕由于科研申报经验不足导致的申报失败, 而应在选题时, 及时向学校确立的培养导师或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不断提高选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 在具体申报操作方法上严谨细致, 同时还应及时掌握最新学术动态发展和有关政策规定, 切实提高科研工作的信心。

3. 加大经费投入, 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扶持力度

为了鼓励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早出和多出成果, 高校首先应加大对青年教师科研经费的投入, 建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 为青年教师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或编写教材等提供资助, 为有科研潜力但资金无着落的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科研启动资金, 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创新性的课题研究, 同时在校级课题申报中应向青年教师倾斜, 以锻炼其科研能力, 在省部级课题申报中应打破论资排辈的机制, 给予青年教师同等申报的机会, 对申报国家基金项目的科研工作给予鼓励和支持。高校应探索新的科研投入机制, 创设良好的投资环境, 通过与企业合作、技术入股、科研成果转让等形式筹集资金, 提高高校科研经费总量, 努力搭建政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鼓励青年教师为服务企业和当地经济发展开展科研活动, 不断提高科研工作水平。

4. 制定激励机制, 不断调动青年教师投入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要想调动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就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校要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青年教师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业绩评价标准和奖励措施, 力求科研管理人性化与制度化的动态平衡, 科研评价要做到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既对青年教师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 又要对他们科研内在的潜质、知识积累过程以及在探索性工作中所投入的难以量化的积累性劳动进行衡量。为了鼓励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 学校通过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考核制度, 在科研立项、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对青年教师予以适当倾斜, 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对于有重大贡献的青年教师要及时予以奖励和表扬, 满足其物质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不断调动青年教师投入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5. 营造学术氛围, 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环境条件

良好的科研环境是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土壤, 学校相关部门要从了解和满足青年教师的心理需要入手,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学术文化教育活动, 及时传递科研信息, 传授科研方法, 满足青年教师科研需求。学校要有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到科研力量强的重点高校访学, 参与课题组合作研究, 强化他们的科研意识,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提升科研水平。此外, 学校要健全本校文献资源建设, 完善图书、网络数据库等科研硬件条件建设, 多邀请校内外的知名学者作学术报告, 拓宽青年教师学术视野, 通过本单位教授和专家“传、帮、带”的作用, 加速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同时, 相关的科研管理部门应该主动收集信息, 为青年教师申报课题牵线搭桥, 增加青年教师参与课题和主持课题的机会, 为其开展科学研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要令, 杜玲枝.地方高校高学历青年教师科研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州大学学报, 2009, (6) .

[2]孟繁华.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育的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 2010, (11) .

[3]张年国.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8) .

[4]余文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5) .

篇8:对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的探讨

一、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

高校青年教师在学历上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在思想上,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知识储备上,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主动发现新问题,成就动机强烈,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但是,由于深入实践教学工作的时间短,教学任务较重,科研经验较少,职业素养和能力欠缺,关联资源少,加之学校大环境的影响和评价机制的缺陷,使不少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速度缓慢。[2]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必须借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导师的点拨、指导,才能更加快速地成长、发展。

1.高校青年教师的角色转换困难。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是伴随着职业生涯走向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进行的。很多青年教师在进入高校任职之前是由本科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没有参加工作的社会实践经验,那些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更缺乏教学实践这一环节。因此,有些青年教师工作一段时间后还没有实现由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仍然囿于学生时代的思维习惯和处事方法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缺乏应有的角色认知。

2.科研和教学投入难以权衡。大学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决定了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在发展导向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作为教学的主力军和科研的新生力量的青年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他们不能回避的问题。但现实情况是很多青年教师对科研的热情有余,而对教学的关注不足。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导致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非常缓慢。

3.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年龄结构的原因,很多青年教师面临着结婚生子、安家置业等各方面的生活压力,因此,他们对待遇的期望值相对要高一些。而很多学校在岗位津贴等激励性待遇方面,青年教师往往处于“下风”地带,加之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倾向比较突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对待遇的满意度比较低,生活和发展诉求得不到满足。此外,他们在个人发展上所能获取的资源也相对有限,涉及个人发展和前途的一些机会相对较少,容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导致发展动力不足。

4.教学工作责任心不强。在目前许多高校的职称评审中,考核评价机制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衡量标准严重向科研成果倾斜,而教学方面的成绩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迎合这样的评价机制,许多青年教师对工作的认知往往偏向于工具理性,表现为学术浮躁、得过且过,工作责任心不强,态度不端正,工作目标完全趋向于岗位津贴和职称评定的条条框框的认定上,而没有将教学作为处身立世之本。

二、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的理论依据

根据波兰尼关于知识的划分标准,教师掌握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一种能够用语言清晰表达的系统化、体系化的知识,可以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加以传递。缄默知识是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的,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结晶,不能以正规的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和传播。[3]尽管缄默知识深藏于一个人的观念之中,不被能清晰表达,但它对显性知识的获得既可以起到一种基础的、辅助的甚至是导向的作用,也可能发生干扰和阻碍。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逐渐积累关于教育教学的缄默知识,这种缄默知识包括教师的教育信仰、教育隐喻,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特别青年教师面临的是复杂的情景问题,而理论知识往往是单纯的、概括的、抽象的,理论和实践之间无法一一对应,当他们面临这种情境时,导致缄默知识将起主导作用。如果忽视青年教师缄默知识的发展,缄默的教育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就不能达成某种程度的一致。虽然通过教育理论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了教育理论知识,但难以使那些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真正地转化为实际的教育行为,这将弱化教育理论对教学行为的影响,很难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因此,创造条件发展青年教师的缄默知识是促使他们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是青年教师形成和掌握缄默知识的一种较好的方式,这包括了两种情况:首先,青年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获得缄默知识,即“从做中学”。实际上,青年教师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缄默知识并不是空白的,在长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积累了一些教学的缄默知识。在教学的初始阶段,他们的教学方式往往受到这些缄默知识的影响,但自己并不明白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导师可以通过探讨青年教师的教学行为,让青年教师了解所用教学方式的理论依据和这种方式有什么优点,另一种教学方式又存在哪种缺点以及如何克服等。特别是教学的初始阶段是教学习惯的养成阶段,导师能够及时指出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当行为,避免养成不良习惯。其次,青年教师可以通过观摩导师的教学过程来感悟和积累缄默知识,即“从看中学”。导师通过长期教学积累形成的教学技巧、面对复杂教育情景时的教育机智、运用娴熟的教学艺术,都是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青年教师通过观摩和交流,能不断吸收和掌握导师的经验,丰富自己的缄默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是一项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统工程,加强导师制的实施是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教育工程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效益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

1.提高对导师制的认识。导师制不仅是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改革、教育理念的变革,更是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教育要振兴,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建设中,青年教师又是重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学校、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希望所在。要保证青年教师免受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及一些不良道德观的影响,真心、真情、真意地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去,必须实实在在地以人为本,扎扎实实地培养适应新时期教育事业的人才,让老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热忱薪火相传。

2.健全监督和考核制度。尽管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度,但导师的责任不够明确、青年教师配合不够积极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要从制度上保证导师制的落实,明确指导教师与被指导教师的职责,建立科学全面的考核与评价标准,严防执行过程流于形式。从对象上说,应对指导教师与被指导教师实行双向考核;从内容上来说,可以考核思想品德方面,也可以考核教学效果;从形式上来说,可以采取教师自评和民主评议等方法,将导师的具体指导要求以及青年教师必须达到的目标等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指标之中,以达到预期效果。

3.创建高效的成长机制。首先,创设培养机制与使用机制。为使学科梯队更加合理和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既要处理好培养和使用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学科结构和年龄特征之间的关系。为此,需要我们建立合理的培养机制和使用机制,使青年教师能够将个人成长与梯队建设、个人旨趣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发展。[4]其次,创设约束机制与服务机制。在加大青年教师培养的“推”和“拉”力度的同时,要对那些无法胜任工作的青年教师进行淘汰。加大管理力度,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求他们尊重教师的自主价值。

4.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思想活跃,但组织大项目和独立完成课题的经验不足,需给他们创造条件,进一步培养。院系领导应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让他们在学术环境中拓宽视野,掌握最新研究动态,促进相互合作。同时,要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申报课题,主动把他们纳入到课题组中来,给其提供参与科研工作的条件和机会,并热情指导、严格要求,使他们在实践中迅速成长。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尽管教学是教师的天职,但奖励制度还是能对教师的管理和积极性起到激励作用。为了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管理上必须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克服长期以来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采取措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一方面,要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激发他们参与竞争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坚持择优扶持的原则,为青年学术带头人的成长创造条件,积极支持成绩突出、贡献较大的优秀青年教师破格晋升职称,最大限度地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学校教师队伍现状[N].中国教育报,2007-09-01.

[2][4]刘瑞贤.青年教师成长道路与特点[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上一篇:搞笑爆笑句子下一篇:霍金的故事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