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

2024-05-20

高中生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精选8篇)

篇1:高中生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的确是必要的,但同时,它也和学习方法一样,都是因人而异的,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用同一套公式去套所有人。

一、从整体角度讲

(一)制定学习计划的准备工作

正如开头所言,学习计划的制定需要因人而异,要以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出发点,所以,制订学习计划之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是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客观而详细的自我分析。

从问题描述中可以看到,这个工作你已经做了,先点个赞!

我看到在你的自我分析当中,主要是对自己学习现状的分析和总结,那么除此之外呢,你也要对自己的学习特点进行分析。

学习特点可以先从某一科目中进行分析和总结,然后再把它放到整体学习中去看。

比如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有的同学虽然语文成绩一般,但是他非常擅长背诵,这就说明他记忆力强,这就是他的特点。

那么这个特点再结合到整体学习中,数学学习上,他就会擅长记公式,外语学习上,他可能就擅长记单词,等等。

又比如说,有的同学语文的阅读理解部分总是得分很高,这就说明他理解和提炼能力强,这就是他的特点。

再比如说,有的同学在几何学习中,对图形的分析能力很强,这就说明这个同学细心、观察力强且想象力丰富,这就是他的特点。

学习计划中,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学习特点,进行每一步的详细制定。

(二)制定学习计划的两个“避免”

1、避免定得太高或太低。

目标太高,很难达到,不仅会给自己带来挫败感,而且在具体实行过程中会觉得艰难,不容易坚持。

目标太低,达到的过程过于容易,也无法有效的得到充分提高,亦容易产生自我满足,自满情绪反而会造成学习热情的逐渐减弱,最终影响学习进度。

2、避免定得太生硬或松弛。

我们平时在看同学的学习计划过程中就经常发现这个问题。有的同学的学习计划定得看似严格,其实是生硬,条框非常多,定得过于死板,这样的学习计划实际上是不易实行的,更不易长期坚持,而有的同学呢,计划定得又过于松弛,这样一来学习计划就失去了作用。

我们的学习计划当然要有一定的严格性,这样能够保障计划的按步实施。但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随机应变,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做出调整,不要过分重于形式,只要能够帮助我们达到目的的,就都是好的计划。

你的学习计划,应该能够做到让你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每一天、每一个月,应该做什么、达到哪一步,心中有数很重要,这样能让你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去学习,这也是设置学习计划的一个重要目的。

(三)制定学习计划的一条主线

个人认为,制定学习计划应该遵循一条主线——长计划,短目标。

长计划是指总目标,比如——

1、高中三年学习总目标

2、每一学年学习的总目标

3、每一学期学习的总目标

结合你的情况来看,我个人觉得在高二阶段,你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课本上。

尤其是具体到你个人现阶段的学习情况,那么你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应该是夯实基础,高考中的一些“课本外考察”,其实还是以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为出发点。

所以,只有基础扎实,才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形式的考察。

当然,重点放在课本,并不是说仅仅局限于课本,当然可以有课外延伸,但是一切课外延伸都要与课本知识相贯通、相融合,最终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短目标是指短期内的具体计划(也就是“先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 ^_^)

比如每日、每周、每月。逐个去实现,实现了一个再去制定下一个。

长计划就像一趟旅途的最终目的地,而短目标呢,就是我们通往终点的过程中所经过的每一个小站,通过这些短目标,你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

这里也建议你每周以及每个月都做一个总结,看看我本周或者本月的计划实施的如何,及时发现问题,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或变通,实现自我管理。

(四)制定学习计划的要点

1、学习计划应该重点突出、布局合理。

这里的重点主要包含两方面,第一是自己薄弱点,第二是指知识体系中的重点。

布局合理主要是指安排上的均衡。这里主要又包含强项与弱项的均衡,以及科目间的均衡。

尤其是强弱项的均衡,很多同学顾及的不够。总是考虑不要让自己弱项更弱,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强项的保持和进步。

科目间的均衡,第一是指尽量不要偏科,因为在高考中,你的强项未必会给你提分,而你的弱项却一定会给你拉分。我上高中的时候就吃尽了严重偏科的苦头,所以尽量要平衡各科成绩,不要差距拉得太大。

第二也是指要把学习时间均衡的分布给各科目。我看有的同学的学习计划经常会一天或一整晚就弄一个科目,其实这是不太科学的,很容易造成疲劳,自己感觉很辛苦,但效率往往还不高。

2、分清基本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

基本学习时间是指用来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时间。自由学习时间是指可以任意支配的学习时间。

这两部分时间要分清,也要计划明确。

如果在基础稍薄弱阶段,自由学习时间可能就会相对少,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消化当天知识点已经不容易,这个时候不要心急,也不要因此无限延长学习时间,因为学习时间的合理安排也是学习计划能否得以长期实施的一个关键点。

随着学习成绩的逐步提高,你的自由学习时间会越来越多,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慢慢来。要稳步前行,一步是一步,不要追求快步前行,学习,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不讲究速成的。

而自由学习时间要特别注意前面提过的灵活度,要留有余地,以便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小调整。

比如根据你的情况,现阶段你的自由学习时间就应该重在“补”,把落下的、薄弱的补上来。

等过了这个阶段,那么你就要根据自己学习情况的改变做出相应调整,把重点放在“提”上,也就是提高。

3、学习计划中最好可以设置时间限制。

这是个人建议,你的学习计划中,最好可以设置一个时间限制,要具体,比如这一个小时内做完这一份练习,或者说这四十分钟内完成这份小测试……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还不容易产生疲劳感。

时间的限制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可以随着自己情况的改变逐步缩短,慢慢你可能会发现,原来一小时完成的内容,后来四十五分钟就可以完成,这就是积累之后的提高。

4、合理利用时间特性进行最有效的安排。

比如每天早晨和睡前比较适合记忆,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时间段分给有背诵性的内容。

比如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而且时间比较完整时,可以主要安排自己薄弱的科目或者相对枯燥的内容。

零散时间和自认为注意力难集中的时间段,可以安排一些自己喜欢并擅长的科目。

如此在学习计划中充分的利用时间特性,也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5、学习时间内不安排其它事情。

我的一个学生,曾给我看过她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语文的时间,她会安排放哪几首音乐,学习数学的时间,她会安排放哪几首音乐。

我个人不建议这样的学习方法,高中阶段的学习还是尽量要心无旁骛,一心不要二用。

我们可以把学习后或学习前的某一段时间专门用来听音乐放松,或者安排如运动之类的其它事情,尽量不要与学习相结合在一起,其实实际效率是不高的,同时做两件事,两件事都受影响。

二、结合具体情况讲

这部分内容是我个人根据你的问题描述给你的一些小建议。

(一)要获得老师的帮助

我建议你去找各科老师说明情况,获得老师的帮助,老师可以结合你的情况帮助你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补课,这样可以让你的效率达到最高。

不要一味追求“快速”,把知识点补全,基础打实,对你才是最重要的,毕竟一次考试不是最终目标。

(二)先和自己比

因为落的比较多,而且都是知识点的整段落,那么你首先就要和自己比,这也可以作为你在学习计划中,目标设定的一个参考,咱们先不要去和别人比,只要比自己之前的情况进步了,就是第一步的成功。

(三)在学习中准备一个“重点本儿”

所谓“重点本儿”,其实就是让你抓住重点,习惯总结。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好的总结本胜过千万册辅导书

我上初中的时候,我的地理老师就跟我们说过,正确的读书方法,是将薄书读厚,再将厚书读薄。现在我也经常和我的学生讲这个理念。

结合到咱们的日常学习中,薄书读厚,就是第一遍读的时候,要多标记、多写多划,厚书读薄,也就是再重新读的时候,要把书中的重点提炼出来,把零散的知识条理化清晰化,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准备一个小本子,用来归纳记录这些重点。

比如每一单元补完学完之后,你可以把这一单元的知识大纲以及重点罗列出来,找一些适合且方便自己学习巩固的方法去记,比如我见过我的某个学生的重点本上,他会在一些知识点后标注参见课本或某练习册多少页,这个方法就很好,尤其等到考前复习时,效率会很高。

另外你也要知道,别人的重点不一定是你的重点,你的重点本上,除了课本或参考书上给出的重点之外,还应该有属于你自己的重点,比如说,课本上给的重点,你掌握了,但是课本上没给出的重点,你没掌握,那么后者就是属于你自己的重点,也就是你的实际薄弱环节。

三、给你语文学习的一点点小建议

别的科目我的没什么发言权,我简单聊聊你的语文学习。

(一)、古诗词

1、多读多背

先把课内的补起来,要求背诵的都要背下来,起码能保证在语文考试中默写部分不失分儿。慢慢地再增加一些课外古诗词阅读,对你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2、掌握古诗词鉴赏技巧

你的语文老师一定给你们讲过古诗词鉴赏技巧,这些鉴赏技巧很重要,它可以帮助你在答诗词鉴赏题的时候有效得分。

关于鉴赏技巧如果我要细说的话又可以写一大篇了,你可以让你的语文老师给你着重补一下。

比如说,把握整体诗意,学会抓住诗眼,重视作者、创作背景以及细节和注释等,学会迅速判断诗词类型,比如,托物言志,咏史怀古,等等,每一类有每一类的鉴赏方法。同时,你也应该掌握一些常用的典故,比如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等,掌握了这些常用典故,才能了解作者的寄托,知道他是在表达什么,从而把握诗词的。除此之外,也要牢记一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许多常见意象的固定寓意,比如鸿雁,通常表达的是羁旅伤感或思乡怀亲之情,同时也有用鸿雁来指代书信的。又比如,柳,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柳在诗词中通常表达的是依依惜别之情,用以诉说离别的伤感。所以掌握了这些常见意象的寓意,也能够帮助你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正确解答诗词鉴赏题目。

(二)阅读和作文

阅读和作文,主要要靠平时积累,多读,多写。读不限于课本,如果以前没有持续的阅读习惯,可以先从经典名著开始读起。另外最好能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既记录了生活,也达到了练笔的目的。

对于阅读理解,也和诗词鉴赏一样,有一套固定的答题方法,每一类题型都能总结出一套答题方法,这个具体的也要去请教语文老师。

第一遍读的时候要快速通读,读完之后去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第二遍。

掌握了相应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之后,就要带着方法与技巧多练,练习的时候注意时间,这样慢慢积累下来,就会逐渐熟练和提高。

不管之前怎样,但是现在“觉悟”,完全不晚,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带给你一点点参考,也希望你一切顺利,戒急躁、戒气馁、戒妄自菲薄,在学习中一点点取得进步,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篇2:高中生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

合理的高中学习计划

1、长期计划

长期计划是指为高中三年学习而制订的总目标,以及每学年开始时为该学年制订的计划。制订长期计划时要胸怀大志,统筹安排,同时也要合理。目标过高,经过努力仍难以达到,就会挫伤积极性;目标过低,极易达到,就起不到促进学习的作用。

高一,高二学年,应该把重点放在课本上、课堂内。因为高考虽强调淡化课本的考查,其实处处有课本的影子。以语文卷为例,有字、词、拼音等直接用课本语言材料命题的,还有那些名为课外试题,实为课本上知识点的,譬如文言文试题所选的文言文,虽然都是我们没有学过的,但考查的知识点是我们在课内学过多次的。这就要求我们把课内知识学扎实,否则无法完满地解答课外考题。当然,重点放在课本上,并不是将视野局限于课本,可以有大量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巩固,贯通课本知识,培养能力。

高三学年,既是中学时代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复习迎考的关键一年。高三学年的计划是完善知识系统树,做到由一个知识点可以拎起一串,提起一面。系统地掌握知识后,技巧也就“水到渠成”了。

2. 短期计划

短期计划是指一周安排,一日休息时间表及考前复习阶段时间表等。高一、高二时大家应注重一周、一月的计划。周计划、月计划都依托学校规定的时间表,并特别注意自己小结。有问题及时发现,以免积重难返。

高三学年的短期学习计划就需要制订一张复习安排表,精确至每天的复习计划。临考前的复习还可以细分到每天的不同时间,上午干什么,下午干什么;也可以把上午或下午分成时间段,按时间段来计划复习哪科或是做题,有计划的进行查缺补漏。除了学习计划,考前还要稳定情绪,调整心态,调整作息习惯以适应高考。

在学习过程中你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你要改变学习计划:

感觉学习没有进展。这可能是你的学习方法不好,你不妨改变一下学习方法,调整一下学习状态。

感觉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这可能是参考书太多了,你先把一本参考书看完再说。或者只选取一本精读书,把这本精读书反复弄明白、吃透。

不会的东西太多了,无法持续学习下去。是不是学习的东西太难了?对于学习处于初级阶段者,你可以从最简单的地方入手,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例如,每天延长背英语单词的时间,多看看课本上的基本知识点,或者把以前学过的课本拿来重新读,放弃老师布置的和参考书上的难题。

明显感到学习状态不好时。先别着急学习,先通过体育运动、严格作息、放松等方法提高学习状态。

经常感到犯困、疲惫、紧张、头疼等。你可以减少每天学习时间。例如,由原来的每天学习10个小时改为8个小时。

学习计划的建议:

1、每天早上合理安排30分钟的时间去读一读英语,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2、独立自主完成寒假作业,不要照抄答案;

3、中午适当的午休(大约一个小时左右);

4、完成寒假作业,不可一下子贪多,要均衡、科学安排;

5、可以适度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听听音乐放松一下,做做家务也是可以减压的;

6、晚饭后可以收看新闻联播,关注国内外新闻事件;

7、读一些好的书籍,要有写读后感的习惯,也可以做一些摘抄;

8、既不要睡懒觉,也不要当夜猫;

9、制定学习计划,主要是以保证每科的学习时间为主,若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作业,应尽快弥补,千万不要总出现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局面;

10、晚上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把白天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没有完成的任务再弥补一下;

11、每天至少进行三科的复习,文理分开,喜欢和厌恶的科目交叉进行,不要前赶或后补作业,完成作业不是目的,根据作业查缺补漏或翻书再复习一下薄弱环节才是根本;

篇3: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

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进的倾向, 也称为“求知欲”。要激发学生的这种求知欲望, 我们就需要在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讲求有效的教学策略, 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高效课堂的建立, 进而有效地促进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 以学生动手实践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在化学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例如, 我们在教学“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气体”的相关知识内容的时候, 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如下几点思考:1.实验中, 选择什么样的装置更好呢?2.是否可以把盐酸换成稀硫酸呢?这是为什么?3.碳酸钙用块状还是用粉末哪个更好?说说原因。4.能否用碳酸钠来代替碳酸钙?说说理由。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们带着这些疑问去做实验, 这样也能在无形中增强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进而再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现象, 让学生最终根据实验的结果来回答最初提出的几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化学教师再稍作点评就很完美了。

(二)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 我们在学习“物态变化”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 可以讲述这样一个科技信息:以往的科学界普遍认为, 随着工业化革命步伐的加快,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不断增多, 整个地球也随之变暖了, 这也就是咱们所说的“温室效应”, 由此可能就会引起南极冰川的大量溶化, 从而造成海面水位的不断上升等。讲到这里,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此时, 教师可以接着说, 有调查说“温室效应”不会造成海水水位的上升, 因为温度的升高会加快海水的蒸发, 这样也会引起南极大陆降雪量的增多, 降雪量增多了, 冰川就会加厚。这一叙述过程中的相关溶化、蒸发、凝固等相关的物态变化在无形中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又能将学生的这种注意力转移到“物体变化”的相关内容的学习上, 这必然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热情。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 可以促进化学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因此, 我们在具体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时候, 要抓住最佳的使用时机, 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让学生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化学知识, 在互动中求知, 在愉悦中索取。

(一) 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 加深学生对化学内容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的合理使用可以促进学生的注意力的不断集中, 使学习效率自然得到提高。例如, 我们在教学生学习“电解食盐水、炼钢、炼铁、氧化催化法制硝酸、接触法制硫酸”等一系列生产过程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把这些孤立、分散的设施连接成为系统的以及完整的设施, 让静态性的生产转化为动态性的, 以及重复性地呈现与局部放大一系列的环节, 这样的演示可以让学生看得更加清晰, 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这一系列设施的整个生产过程和相关工作原理。学生也能在一系列演示中不断地在头脑中形成这些知识的框架, 进而使自己的知识更加系统化、结构化。

(二) 增大信息量, 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 我们在教学“钠与水的反应”一节内容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向盛有滴加酚酞的烧杯中加入一小块金属钠。这个过程也能生动地向学生展示钠的正确取用、保存及切割等。学生通过大屏幕能清晰地观察到游、熔、红等一系列现象的发生。化学教师可以利用钠的性质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强化教学效果。

三、化学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拉近学生和化学知识的距离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 就是要把高中化学教材的内容与现实的生产生活有机联系起来。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 拉近学生和化学知识的距离, 进而不断地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

(一) 从生活现象引入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 我们在讲解“氧气”一章内容的时候, 很多学生虽然知道氧气就在空气中, 氧气也和我们的生命关系十分密切, 但是对于如何制造氧气以及生活中的氧气化学反应, 都不是很清楚。这个时候, 化学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学生都比较常见的问题, 如食物之所以会变质, 主要原因就在于氧气和食物直接发生了化学反应。接着,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一些和氧气有关的生活常识, 如氧化的问题和人工制造氧气的用途, 或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等, 这样, 不但能让学生学习一些化学知识, 还能让他们知道很多化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进而有效地拉近学生和化学知识的距离。

(二) 在化学理解中融入生活经验

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知识的教学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化学概念, 可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迁移到化学概念的学习上, 这样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一些化学概念, 扎实化学基础知识, 为其以后的知识学习奠定好基础。

总之, 化学教师要努力地钻研课本, 而且还要不断地学习和借鉴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不断地探索新领域, 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 充实自己的化学知识, 寻求更加有效、更加先进的教学方式, 为最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参考文献

[1]何俊, 马秀芳.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化学实验的特点与注意问题[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

篇4: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材料

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学习材料按其使用方式可分为书面材料和操作材料两大类,其中书面材料包括主题情境图、数学问题、数学习题等等。如果所用的学习材料的典型性、启发性不够,会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那么,就如何合理有效的选择学习材料谈谈我的看法。

一、提供可操作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主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将“静态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更多的转向“动态的主动探究式学习”;提倡更多地将“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寻求各种能力的发展。如“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我这样设计:现在我有一根塑料管,将它任意剪成三段,将这三段首尾相连,猜一猜能围成什么样的图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出什么样的三根塑料管才能围成三角形。

上述材料的使用,更多地注重生成。学生通过剪塑料管得到的,是原始的、鲜活的学习材料,它所呈现的形式更具有多元性。这样的材料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得探究的情景更具有真实性、可靠性。

二、提供典型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

提供全面、典型的学习材料,可以为学生的大胆猜想、小组讨论提供思维的凭借,为学生展开自我评价提供有力的例证,使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是一节典型的探究分数规律的课,如何引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既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我们往往由于学习材料的局限性,使学生的探究活动陷入困境。在对教材和这个规律的实质进行反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在课始提供了这样一组学习材料:出示12个分数:、、、、、、、、、、、。这些分数中,有分子相同的、有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有分母是3的倍数的、分母是7的倍数的等,让学生通过探究,在交流与汇报中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

这些材料全面、典型,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凭借这些分数逐步摒弃了非本质的属性,自主概括出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

三、提供选择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个性张扬

教学应该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和条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学生自己选择甚至自己提供学习材料的权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能够以自己可以接受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体现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时,结合学校即将举行的家长会活动引入新课。我们学校就要举办家长会,如果你是班主任,要用300元钱布置教室和购买礼品,你将怎样分配这300元呢?学生在讨论中提出了多种分配方案。

这里的学习材料完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用自己喜欢的方案、解决自己设计的问题,他们始终能够感到学习就是做自己的事情,是在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这样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去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大众数学教学观。

四、提供开放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思维创新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没有思维的含量,那一节就失去了数学价值。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为让学生提供棋子,让学生在操作讨论中获取新知。

这里的学习材料,老师和学生们边圈点、边思索、边划分,边对话,“分数的意义”在看似游戏的轻松氛围中逐步呈现。这个过程中,象棋子改变了它的既有功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素材价值:在第一个的寻找活动中,“4枚棋子”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一个整体”的概念含义。考虑到该环节的初始特性,这里“整体”所含的棋子数量等同于均分份数;在第二个的寻找活动中,“8枚棋子”则帮助学生有效扩展了“一个整体”的概念含义。比前面有所递进的是,这里“整体”所含的棋子数量要大于均分份数;而在第三个的寻找活动中,“12枚棋子”又帮助学生及时巩固了“一个整体”的概念含义。通过师生的多元互动,棋子枚数的不断递增,使原材料进一步的抽象和符号化。“同样是,为什么前面是1枚,而这里是2枚呢?”“那么我说也可以是3枚棋子,你觉得行吗?”“一个整体”的概念内涵越发宽泛了,“分数意义”的数学事实愈加翔实了,这使得数学模型的抽象提炼、数学定义的概括归纳更显得非常到位,整堂课凸显学习材料的思维价值。

篇5:合理的学习计划

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长远的学习目标,而要实现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学习,要从实际出发,安排好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可以使自己的学习行动和学习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一项近期任务的完成都会使自己受到鼓舞,从而对学习产生一种潜在的动力,增强实现下一个目标的信心。这些在执行计划中受到的鼓舞和鞭策比来自家长和教师的表扬更及时,更有效。所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可以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二、可以磨炼意志

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目标明确。在努力争取让自己的行动按计划进行时,由于学习生活的千变万化,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影响着计划的执行,如临时性的集体活动、作业增多、考试临近等。这时不能急躁,不能呆板的照计划进行,而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有时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困难,这时就要通过意志力去努力克服,排除诱惑,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不偏离计划中既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直到目标达成为止。在实施计划中,每克服一个困难,完成一个任务,就会在享受胜利喜悦的同时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若由于计划的不周而暂时没有完成,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修改计划,争取新的胜利。在成功和失败的交替过程中,意志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长期按学习计划办事,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生活有规律。这种习惯平时表现在每天的时间安排和学习方法的运用上。时间安排上一旦形成习惯,到时间起床,到时间就睡觉,该学习时就安心学习,到了锻炼时间就自觉的去锻炼,学习生活就会达到“自动”进行的境界。到了时间不去休息或锻炼,身上就不好受;到了时间不学习,心中就感到缺了点什么。学习方法上一旦养成习惯,就会感到不预习就无法听好课,不复习就不能做好作业。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而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长期按照学习计划进行学习的结果。所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计划和顽强意志的产物。

四、可以提高效率,减少时间浪费

篇6: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可是孩子如果基础知识弱,做题没思路,那么往往会助长孩子厌学的情绪。

趁着寒假来临,家长快为孩子收藏这8个高效学习的诀窍吧!

每天2个小时,就能让孩子利用好寒假时光高效学习,打好基础噢~

和孩子协商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一到寒假,孩子很容易把学习抛在脑后。家长应当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有规律地巩固生活作息时间。比如每天坚持读一篇文章,练习一页书法教材,诵读一篇国学经典篇章,誊抄一篇好作文……这些都是对孩子有益处的。

家长不妨督促孩子执行学习计划,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给予表扬。

必要的复习

一个学期过去,孩子的期末成绩往往能反映出他的基本水平。为了更好地迎接新学期,家长应当及时帮助孩子梳理学习漏洞,帮助孩子把学习基础打扎实了。

不妨把原先还没做完的习题拿出来,鼓励孩子做完,每天一个小时即可,整个寒假下来,绝对会有进步。

培养孩子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小学生在写作业时总是三心二意,磨磨蹭蹭。

所以,在寒假的时候,家长就有更多的时间,用小技巧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在孩子面前读文章,让孩子挑出数字、颜色,写出来;比如让孩子参加画画的培训班,或者练习书法教材,孩子兴趣浓度高了,自然就能提高注意力,慢慢把好习惯带到学业上。

提高作业质量

做作业的要求是看清题,抄准题,理清思路,一次做对,认真检查。

家长在检查作业后,发现错误,不要直接告诉孩子哪儿错了,而应让孩子自己再仔细检查。

及时纠正错题

给孩子一个专用的“错题收集本”,鼓励孩子在做错题时将题目写进本子,然后按正确的方法重做一遍后,分析错误原因。以后反复看,就能避开做错题的思维失误。

做好读书笔记和摘要

当孩子培养了每天读一篇好文章的习惯时,不妨让他做好读书笔记和摘要。

①记下书名、作者;

②采摘生字、新词及佳句;

③记录重要人物和主要内容;

④在书上批注;

⑤列提纲;

⑥写读后感。

学会使用工具书

对于小学和初中生来说,最主要的是学会查字典。要有运用部首、音序等查字法迅速、准确地从字典中查出生字词的能力,还要有联系上下文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义项解释词语的能力。

要具备这样能力,就必须要求学生勤查字典,并进而养成习惯。

掌握阅读步骤

和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

①学会阅读的一般步骤:

初读,了解全文大意,划生字、新词。运用工具书认字、释词,了解题目与内容的关系。

再读,带着“写的什么”和“怎样写的”两个问题熟读,读后分段写出段意。精读。抓住重点段落和重点词语细读,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②学会读懂不同类型文章的方法:

家长指导孩子学习必须依各类文章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来阅读。

比如,阅读写人的课文,先要弄清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接着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掌握作者是怎样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的。

篇7:高三的合理学习计划

大家知道,凡成绩优秀的同学,他们既是过程的决策者,又是过程的管理者和执行者,他们的学习过程总是有条不紊,亦张亦弛。而学习困难的同学,要么整天无所事事,要么手慌脚乱,碰碰这样,拿拿那样,心神不定,恍惚焦虑。怎样制定好计划呢?长假降至,建议你拟定一份学年学习计划。

中期计划条块分明

中期计划也就是阶段性计划。举个例子吧,我国的经济发展,按照时间的顺序,设计为一个个五年规划。在每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经济建设的任务,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采取的措施等等。这样,我们就思路清晰,抓住重点,统筹安排,稳步前进。

高三年级是高考的综合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计划显得更为重要。必须做到:研究考纲,明确要求;重视课本,夯实双基;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关注生活,学会应用;错题建档,查漏补缺;抽象概括,发展能力;挑战新境,提升学法;引申变化,探究创新;重视考试,提高考技;心理调适,决胜高考。

短期计划切实可行

短期计划一般是指周计划,学习者可以非常具体的制定自己的时间安排,他是操作性很强的计划。就是一周内阅读什么参考书,完成什么作业,重点研讨哪个章节的内容,完成那个章节的错题整理,归纳梳理那部分知识和方法等,一一例举清楚,定好完成时间,一旦计划定好后,严格执行,不找借口,保质保量完成。

短期计划,要分不同的.时段有所侧重,不要千篇 一律。例如在放假时要劳逸结合,注意查漏补缺,安排好实践活动,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考试前的一周要安排知识梳理,归纳总结,查阅笔记,考前模拟等;考试后的一周要进行经验总结,教训反思,薄弱知识和方法的补救,学习方法的调整等;学期中途的一般时间段里,应有条不紊安排知识学习,方法训练,做好自学、互学,做好感兴趣的专题研究,或每隔一段时间写一篇数学小品文章等。以上更要求我们在制定计划时,考虑到相应时间的重点任务,安排时注意轻重缓急,同时也要考虑到一些突击性的任务的安排。

短期计划要克服一些不妥的安排。如,凭兴趣偏科安排,导致短项学科被忽视,形成恶性循环。还有为了快速提高成绩,急功近利,时间安排太紧,执行起来过度疲劳,效益降低,影响学习情绪和身体健康,应保证张弛有度,应对自如。

及时计划保证落实

即时计划一般指日计划,他是将短期计划进行适当分解后,落实到具体每天的任务,以及每天的即时任务构成的计划,他是非常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是最现实的。

制定日计划要服从老师的教学进度与要求。把与教学进度同步的任务优先安排,并保证完成,如果新授的内容还不清楚的情况下去做其他的事情,会得不偿失,事倍功半。如果新学的内容已经得心应手,学有余力,也可以适当安排自主学习的内容。

制定日计划要学会平衡。有的同学学习被动,老师抓得紧就多投入,老师抓的松些就少投入,甚至不闻不问。殊不知,数学一天不练习,就会影响思维速度,拿到题目就会反应慢,上手迟缓且容易错,必须学会自我调节,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数学天天见”。

完成日计划要不折不扣。一旦计划定好以后,必须坚决执行,保证完成。不能找种种借口拖延计划的完成,必须今日事今日毕。任务不能积累,因为明天又有新的任务在等待着你。每天10道题可以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如果几天积累到一起,就是几十道题,似乎没有办法完成了,有时就会横下一条心——干脆不做!丧失了信心和斗志。

篇8:高中生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

一、合理整合———高中历史新课程复习策略之一

模块化、专题式教材编写方式有许多优点, 如线索清、思路明等, 但也带来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知识点散, 结构松, 框架糊, 给学生的历史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许多学生到了高三仍然不清楚为什么说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走向了顶峰?到底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学生也不清楚作为一个皇帝, 拿破仑为什么要维护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是怎样维护的?要解答这些问题, 就需要运用合理整合策略, 帮助学生明确知识, 理清结构, 搭建框架。

(一) 阶段确定, 形成框架

阶段性不明, 会给学生学习历史造成极大的难度。我们知道, 不同的历史阶段, 有不同的社会存在, 当然也就会形成不同的意识形态,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清晰的阶段概念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框架, 从而使繁杂的历史知识点有所归依, 不会错位。宋元时期, 相比隋唐时期, 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 如坊市界限被打破、市民阶层扩大、夜市兴盛、“草市”蓬起、交子使用等, 我们才可能在《清明上河图》中看到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瓦子”里人头涌动、24小时几乎时时刻刻都有“市”的情况, 这在隋唐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 以历史阶段为经, 以阶段内的小专题为纬, 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复习模式。这样的复习模式能帮助学生在专题的基础上形成阶段概念, 从而对历史有更全面、清晰的思考。

历史阶段的确定可适当参照传统的通史体系, 并结合新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 如以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古代世界、近代世界立意, 古代中国仍按照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来划分阶段, 现代世界则以一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二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全球化后的世界来设定框架 (其他不一一列举) 。然后, 在每个阶段中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进行梳理, 这样既能做到形成框架, 架起立体的知识之树,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复习效率。如先秦部分, 按制度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个层面进行梳理, 把皇帝制度、郡县制以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百家争鸣等基础知识点纳入到框架体系中, 使学生分散的知识有合理的去处, 便于记忆。同时, 引导学生在自主整理知识、进行整合迁移的基础上, 总结规律、提升能力, 复习效果会更好。

这种阶段与小专题结合的复习形式是非常有效的, 这几年的高考题越来越侧重于考查历史的阶段特征, 如2004年上海卷第10题:

进入19世纪,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自恃富强, 劫违禁令……日形狂诞”。1833年, 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独占权, 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打开商品市场B.扩大资本输出

C.夺取香港诸岛D.巩固远东霸权

该题看似简单, 但实际上必须要有清晰的阶段概念:19世纪初, 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打开商品市场, 进行商品输出是他们的主要目的, 东印度公司的所作所为阻碍了他们的商品输出, 因此, 答案为A。

(二) 史实梳理, 理清线索

历史具有独特的学科特性———所有的结论与论点都必须建立于准确、丰富的史实基础上, 如果没有以准确的史实为基石, 任何分析思考都是空中楼阁, 甚至会产生分析越缜密, 与史实相差越远的悖论。因此, 历史学习的前提是要使自己拥有扎实、明确的史实基础。

高中历史新教材采用模块化、专题式的编写方式, 其基本原则是建立在学生在初中已经拥有较为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的———在学生基本形成了历史框架结构后, 再进行串线梳理, 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把握。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 由于教材编写与学习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他们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并不扎实, 使他们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遇到诸多问题, 如史实不清、性质不明, 甚至出现朝代错位、概念模糊等情况。因此, 在确定历史阶段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史实梳理, 能帮助学生把分散的史实准确归位, 把模糊的概念清晰整理。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今天的资本主义的内阁制度名相似而神、形全不似, 但由于史实概念的不清晰, 部分学生会产生疑问与错觉, 这就需要教师对两个内阁制度的相关史实进行有效梳理:

现代西方的内阁是议会政治的产物, 它的权利相当大, 有时甚至成为直接的国家统治者, 除了偶尔也受到议会的制裁以外, 便不再受到任何权利的限制。内阁成员不是出自一个政党, 而是出自几个政见不是很悬殊的政党。内阁总理纵然不能够操纵全部的政治, 但是他的内阁领导权, 任何人都不可能加以否认。明代的内阁则完全不同。整个的内阁除了在某一特殊时期外, 基本上是皇帝的“秘书厅”, 内阁的大学士只是皇帝的秘书。内阁的权力大多数时候非常弱小, 即使因为种种原因 (如张居正是皇帝的师傅) 权力膨胀的时候, 仍旧受到君权的限制。任何权重的大学士如张居正、严嵩之流, 在皇帝下诏斥离之后, 必须马上离开京师, 不得片刻逗留。可见, 明的的内阁是皇帝的附庸, 是君权的奴隶。两者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这几年的高考试题也非常重视史实的梳理与概念的辨析, 如2009年浙江卷第16题:

关于明代内阁,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 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该题的史实清晰度要求相当高:考生首先要了解明朝内阁始建于成祖时期, 答案A可以排除, 还要明确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的行政机构, 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因此, 答案C也可排除。同时, 皇帝设置司礼监是为了牵制内阁, 虽然随着其权势的增加而逐步控制了内阁, 但始终没有取代内阁, 答案D也必须排除, 正确答案只有B。可见, 没有清晰的史实, 所有的推理、分析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失去现实的意义。当然, 史实梳理也是一门学问, 一些教师片面理解“落实基础知识”这个概念, 高三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落实, 缺乏归纳与提炼, 造成复习时间不足, 复习效率低下, 这是得不偿失的。对于高三学生来说, 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利用课余时间布置史实梳理的基本任务, 课堂中则可根据学生的梳理情况加以提炼升华、总结归纳, 效果会更好。

(三) 学法归纳, 提升能力

传统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一般有一固定模式:由于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挖掘教材, 教师往往一讲到底———特征描绘、规律总结和概念分析皆由教师代之完成。学生一般只需上课认真记录、下课用心记忆即可。也就是说, 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与感悟, 只能建立在教师对历史的学习与感悟的基础上, 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 这与新课程的学习精神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 没有掌握良好学习方法的同学是不可能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的。学法的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提升。

1. 强调整合———历史知识的整合性思考

对绝大多数高中学生来说, 他们的历史学科系统知识比较欠缺, 这就必然会给高三历史学习带来困难。因此, 教师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整合———专题之间、模块之间要经常迁移、经常联系, 形成知识体系。因为, 历史学科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科, 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模块是密不可分的, 否则, 我们很难让学生明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深刻哲理。在学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时,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与“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进行有机整合, 通过整合让学生明确:近代史上的重大民主革命, 总是伴随着思想解放潮流而进行的:戊戌变法与维新思潮密不可分;辛亥革命与革命思潮相辅相成。而且, 按照历史的一般规律, 思想解放潮流应该具有两层内涵:破旧 (反对旧体制) , 立新 (提出新思想) 。正因为辛亥革命只立新不破旧 (没有触动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 , 才会出现新文化运动的补课。同样, 我们在学习经济模块中关于“重农抑商”这一政策的实施时, 也必须联系模块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的内容, 让学生清楚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保障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而“重农抑商”也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支撑, 这种整合是非常必要的。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经济繁荣, 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时期。几乎与此同时, 古代希腊也进入了他们的辉煌期, 适当的整合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的盛况 (见下表) 。

通过对比, 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虽然所处的时代基本相同,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 形成了不同的文明类型, 说明了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 只有培养学生随时整合、迁移的意识, 才能把古今知识、中外知识有机融会,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2. 重视辨析———历史史实的规律性提升

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征, 后人不可能亲身感受已经发生的历史。人们只能通过已有的史料,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对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复原和思考。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依靠严谨、理性的辨析能力。辨析能力指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哲理性———分析问题有条理、有思路, 能够史论结合、以史带论, 并能总结规律进行理性思考。如岳麓版《历史重大改革回眸》中提到:“每当社会运行出现障碍时, 要求改革的呼声便此起彼伏。”这说明改革都是在社会运行出现障碍的背景下进行的,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社会运行会出现障碍呢?这个障碍主要表现在哪里呢?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空前强化———为什么明末的思想会出现活跃的局面?这里的活跃是指什么意思?这些问题都需要运用辨析能力进行思考。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 能力考核的要求日益提高, 如2009年浙江省文科综合卷第15题:

某生分析下表, 得出了四项结论, 其中正确的是 ()

(1) 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2) 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3) 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4) 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这类组合式选择题非常需要考生运用辨析能力来解答。北宋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持续发展时期, 其时, 经济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也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因此, 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的削弱的定论是错误的。虽然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 但在封建社会里, 重农抑商政策仍是政府的国策, 农业生产还是政府的主要经济支柱, 题目中的 (4) 也是一个错误结论。然而, 我们必须相信:非农业税的增长, 肯定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状况, 而且,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非农业税必然越来越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有力依靠, 答案为C。

因此, 史实梳理基础上的学法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它能让学生学会从微观走向宏观, 从繁杂走向精炼, 从知识走向认识。在复习过程中, 让辨析意识随时存在于学习的各个环节, 蕴涵在整个学习与教学过程的始终, 并能用科学、合理的归纳来提升所应用的知识, 唯有如此, 才能让复习卓有成效。

3. 学会鉴别———历史情境的科学性营造

历史情境是指历史事件发生以及历史人物活动所处的时间、空间及其时代背景等, 它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局面的形成。它的营造与再现, 既有助于学生准确地了解历史, 又能拉近学生与遥远历史的距离, 产生对历史的亲近感。2009年浙江省文科综合试卷第20题的情境性设计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 可能出现的是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试题不仅形式活泼, 情境的营造也非常到位, 它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当时的情境紧密结合, 让人有身处其中的感觉。

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 教师如能及时、科学地营造情境, 能使学习更直观, 使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有效的学习活动。宗法制的概念非常枯燥难懂, 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加上一点情境, 效果会更好。如:

位于浙江省浦江县的“郑氏义门”, 自南宋开始, 历宋、元、明三朝, 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 鼎盛时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 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封建国家的倡导B.分封制的产物

C.君主专制的需要D.宗法制的影响

这样的情境设置比直截了当地提关于宗法制的问题要好得多。

当然, 历史情境的营造必须遵循两个原则:有助于学生认识历史、感悟历史, 让学生通过情境, 缩短与历史的距离, 产生历史学习的兴趣;科学与严谨的精神, 不能随意地虚构历史情境, 甚至歪曲、捏造历史情境, 否则, 历史感的缺失会造成对历史的误读, 这是得不偿失的。

二、有效拓展———高中历史新课程复习策略之二

常言说:“死去活来学历史。”言下之意就是历史学习离不开记忆, 但更离不开分析与思考———学习历史不在于掌握多少教材知识, 记忆多少历史概念与史实, 而是通过历史的学习, 内化史实, 感悟历史, 完善情感, 形成观点。而要达到这种境界, 就必须通过有效拓展的策略, 帮助学生扩大学习视野, 延伸知识内涵, 关注社会热点, 提升人文精神。

(一) 渗透必要的历史常识

历史学习是以史实、概念为基础的, 没有明确的史实支撑, 所有的分析与感悟都会偏离方向。因此, 对于史实的记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 不能只停留于僵化的概念。应该通过历史的学习,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常识, 把这些历史常识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 这样的历史学习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历史常识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钥匙, 是学生了解历史、分析历史、感悟历史的基石, 其内容丰富多彩。由于多种原因, 这些常识在教材中无法体现, 但它却是历史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环, 也是学生积淀人文素养的关键因素。作为一个中学生, 作为有一定历史知识积淀的学习者, 他应该了解避讳制度、了解谥号的特点、了解“连中三元”的内涵等, 否则会给学生的自主学习造成障碍。2009年浙江省文科综合试卷也在此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如第12题:

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 它 ()

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B.始于秦朝, 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C.变化最为丰富, 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 故又称正书

该题看似简单, 但光靠死记硬背很难得出正确答案, 它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史学常识:秦朝以李斯创制的小篆作为统一文字, 而隶书直到汉代才广泛运用, 因此, B项可以排除;书法当中最能表现其写意性, 变化最为丰富的是行书;而被称为正书, 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的是楷书, 因此, C、D项也可以排除, 答案只能是A。

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利用有效的知识平台, 适当辅助史学常识, 如在讲述孔子的成就时, 可以让学生思考:

清代的《四库全书》汇集了大量的史料, 给后人学习历史提供了方便。如果我们现在要查阅孔子的《论语》和《韩非子》的相关内容, 应该分别查阅 ()

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

通过该题的解答让学生明确《四库全书》中经部主要收集儒家经典, 史部收集各国史书, 子部收集诸子百家的著作, 集部则收集各种文集、小说等。同样, 讲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 也可让学生思考: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在公元前221年, 这一年应该属于 ()

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

通过该题让学生掌握公元纪年的基本计算方法, 拓展他们的能力与视野。这种适当的常识拓展, 能帮助学生有效地阅读史书、提取史料, 扫清历史学习中的拦路虎,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完善他们的人文素养。当然, 这种拓展要根据时间和教学安排来定, 不能过分以至喧宾夺主, 冲击正常的复习。

(二) 完善合理的史料意识

历史学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建立在史料的鉴别与分析理解的基础上的。没有史料意识, 缺乏史料理解能力, 所有的学习方法与策略都会成为空谈。

近几年的高考题, 越来越重视史料的解读, 2008年全国文科综合卷12道选择题基本采用史料选择题的形式呈现。第16题更是需要史料的辨析能力:

洋务运动时期, 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 察其利病, 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 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D.耶松船厂

我们知道,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企业的两种形式———军用企业与民用企业。而民用企业管理方式有三种———官办、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如果能对史料进行准确的判读, 不难发现该史料呈现的明显是体现官督商办的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轻松判断:江南制造总局是军用企业的典型;发昌机器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代表;耶松船厂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资本输出的产物。答案只能是B。

2009年浙江卷第14题的史料意识更为浓厚:

左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 请依据留存信息, 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B.宋代

C.元代D.明代

解答该题首先需要准确判读题中蕴涵的史料, 并从史料中判断路级行政机构 (宋代实行路、府 (州) 、县三级管理制度) 和转运使的设置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里有这项内容) 等富有明确宋代特点的信息, 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可见, 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 是史学成果必要的支撑。

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养成“材料证史”的意识, 不要仅仅让学生记、背结论, 而是通过史料的理解与分析, 总结出历史的规律。如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生产取得迅猛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 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出现许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 不缴纳给国君, 而且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 即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后, 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 (《中国古代史》) 通过史料的解读, 我们可以得出一条历史规律———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以下几个要素:劳动工具的改进 (包括水利的兴修) 、耕作方式的变化 (包括经营方式、耕作方式、剥削方式、土地制度的变化等) 以及统治者的重视和人民群众的努力等, 这样的分析思考, 能让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 解读历史, 提升能力。

(三) 拓展高度的人文精神

人文性是文科综合考试力求凸显的特性, 文科综合考试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知识的考查,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贴近现实、形成感悟的能力。因此, 作为人文学科, 文科综合考试能否凸显人文精神成为试题成败的关键, 也是新课程改革精神能否在考试改革中进行渗透的标志。但是, 人文精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在试题中引用一些诗句、典故、图片资料就是拓展了人文精神, 而是要让学生能依据一切既有的知识并以独特的态度和方法对人和社会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2010年浙江省调测卷第23题也有很好的导向:

新编京剧的伴奏已在传统的锣鼓丝弦中加入了大提琴等西洋乐器, 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一文化现象, 可得出的结论是 ()

(1) 经过这样的改变, 京剧不再姓“京” (2) 中国传统乐器本来很多是外来的, 对此不必大惊小怪 (3) 外来元素的加入会破坏本土文化 (4) 历史是一个传承的过程, “旧中有新”同样也是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该题不仅考查学科的基本常识, 还蕴涵基本的学科认识———中外文化的交流是历史的必然;中外文化就是在相互交融中不断地发展、更新的, 历史也由此不断进步。这种认识是对学科知识的一种人文性升华。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 我们要及时捕捉这样的机会, 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掌握学科能力的同时,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实际上就是人文精神的内化过程。在讲述《卓尔不群的雅典》一课内容时, 可引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的一段话: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 是人类文明的) 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上一篇:依法行政法治政府下一篇:经济视角分析雾霾天气治理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