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冲锋枪完整版

2024-05-18

教案:冲锋枪完整版(共6篇)

篇1:教案:冲锋枪完整版

我们都有一个家

活动目标

1、知道十月一日是国庆节,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制作、搭建、探索等区域活动,共同感受国庆节欢快的气氛。

3、能愉快地参与区域活动,体验合作的快乐。活动准备

益智区:国旗拼图

美工区:橡皮泥、水粉颜料、粉色皱纹纸 建构区:积木 语言区:《我们都有一个家》《中国的大好山河》读物 角色区:糖果 活动过程:

一、音乐引入

师:又到了开展区域的时间了,小朋友们开心吗? 师:今天我有一段视频想给小朋友看一看。(幼儿观看视频)

师:你们看到什么?(好多人,还放了烟花)为什么天安门广场放了烟花?(过节,过年)这一天是十月一日哦,十月一日是什么节?对!是国庆节,祖国妈妈---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

教师介绍“十一”的来历:伟大领袖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领导全国的劳动人民,拿起武器,打败敌人,在1949年10月1日那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受苦受难的人民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所以,每年的十月一日,全国人民都要挂灯结彩、唱歌跳舞,用各种形式庆祝祖国的生日。那,祖国妈妈过生日,你想怎么庆祝呢?(蛋糕、花......)

二、区域讲解 美工区:(做奶油、花装饰)

师:那我们就把这些礼物做出来,庆祝我们的祖国妈妈生日,好不好?制作蛋糕需要橡皮泥还有蜡烛。(先把橡皮泥揉成圆圆的,然后轻轻的拍一拍,把你做的奶油轻轻的盖在蛋糕胚上,要盖满整整一圈就做好了。)花怎么做呢?做花需要的材料有皱纹纸、金属丝还有颜料(首先要把袖子卷起来,然后拿起一张皱纹纸,把它折成扇形后,轻轻的放在你喜欢的颜料盘里,瓶底沾到颜料后放在蛋糕盘的周围,围满整整一圈。学会了吗? 糖果屋:(买糖)

那,装饰蛋糕的糖果需要去哪里购买呢?(糖果店)对,糖果店祖国妈妈的生日快到了,为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糖果店不光也在打折,还推出了新产品,我们一起去糖果店看看,到底有什么新产品呢?买点装饰我们的糖果大蛋糕。建构区:(搭长城)师:我们的祖国妈妈---中国,地大物博,文物古迹也不少,陈老师就去过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是(幼儿看图说长城),对,长城是我们中国历史比较悠久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你们能不能把它搭建出来呢?我们来看看,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弯弯曲曲的,像一条蛇!)中间高高拱起的是什么?(城堡)城堡要怎么搭呢,我们的建构区有示意图,请小朋友们,先看示意图,再进行搭构哦。

(拼天安门)我去过长城,还去过一个地方,那里每天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宝贝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地方吗?(天安门)对,是北京天安门!每天清晨,都有好多的人去天安门广场听着我们中国的国歌,注视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能不能在益智区把天安门广场拼出来呢?去试试看!阅读区:(视听故事)

师:宝贝们,你们知道天安门在哪里吗?(在北京)对,那你知道我们祖国的国宝是什么吗?(不知道),有一个人,她一定知道,那就是我们语言区的智慧姐姐,它那里有很多关于我们祖国的秘密,等下去语言区的宝贝要完成任务卡上的3个任务。

1、祖国妈妈是多少岁生日?

2、我们中国的国宝是什么

3、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放飞的是什么动物?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区玩游戏了。

三、幼儿进区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四、幼儿收纳整理。

五、活动小结:回顾区域情景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做出了这么漂亮的糖果大蛋糕。刚刚在做奶油的宝宝们,专心极了!帮大蛋糕做出好多漂亮的彩色的奶油。去糖果屋的宝贝也很能干,购买了好多的彩旗糖果,星星糖果,来装饰我们的糖果大蛋糕。搭长城的宝贝们也很能干,把长城搭的很长,看起来很宏伟。瞧!这是什么?(北京天安门)对,这时北京天安门,益智区的宝贝们共同合作,把美丽的天安门拼出来了。有谁去找了智慧姐姐,任务都完成了么?

六、结束活动

师:祖国妈妈是我们所有人的妈妈,我们生活在祖国妈妈的怀抱里,我们是一个大家庭,让我们唱起来,跳起来!迎接祖国妈妈生日的到来。

篇2:教案:冲锋枪完整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歌意象,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②学会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②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②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教学难点】诗眼题 【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题成都武侯祠

如何阅读对联:一般来说,贴对联时,要把上句贴在右侧,因为过去的书是竖排的,都是从右侧读起。

区分春联的上下联。一般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回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

上联中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出师表》、后《出师表》,酬答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谊;下联中“一对”是指《隆中对》,选自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文中写的是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提出了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足以流传千秋万世而不朽。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后《出师表》选自三国时期吴人张俨的《默记》,作于蜀汉建兴六载(228),比《前出师表》晚了一年。此时正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预期成果之时,为消除各方阻碍,在第二次北伐临行之际,诸葛亮向后主刘禅献上了这篇《后出师表》。因此较之前表而言,后表的重点放在了表达军事方略以及对此次北伐持有反对意见人的驳难上。

(2)杜甫生平及经历: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志向远大、有抱负的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一个孤苦伶仃的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小结: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有《杜工部集》。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读书壮游(35岁以前,712-746)

《壮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望岳》 困守长安(35-44岁,746-755)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批评时政、讽刺权贵。

陷贼为官(756-759)

《月夜》、《春望》、“三吏”、“三别”等,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漂泊西南(759-770)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思想更加深邃,诗风更加沉郁。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Fū] 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làng] 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蜀相》的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为什么要了解诗人生平和诗作的写作背景呢? 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诗歌赏析

(1)读——音义、节奏(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感情基调)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七言古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 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有的是四三式的。三四式的很少见。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2)品——内容、语言(分小组讨论,同学回答问题)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首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个?为什么?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突出作者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也显示出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对“柏森森”这一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借郁郁葱葱的柏树,呈写出了武侯祠周围的环境,突出其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渲染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另一方面,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衬托出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首联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设问,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引起下文,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作者的思想活动,突出作者的急切的心情,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知识点链接:

锦官城——因为三国蜀汉时期,成都是中国的织锦中心,美丽的蜀锦畅销全国,成为朝廷重要的贡赋来源。朝廷专门设置了锦官管理,并在城西南筑锦官城,于是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锦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中常出现的意象:柏树

高洁人格品性:坚守节操、刚正不阿——松柏四季常青,既顺四时而郁郁葱葱,又挺立于四时之外。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

岁寒众木改,松柏心常在。(唐·张说《代书寄薛四》)

强烈忧患意识——松柏的木材纹理直,结构细,有香气,耐腐性强,自古以来多被用作建筑宫殿的良材,称之为“大厦之宏材”“广厦材”“栋梁材”“梁栋材”等。这一用途正切合人们想建功立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追求。但在封建社会中,只有得到统治者的赏识,才可能有实现抱负的机会。李峤《松》:“岁寒终不改,劲节幸君知”,这是有着“济世”之志者对统治者的希冀。皮日休《小松》:“一日造明堂,为君当毕命”,这又是怎样的一份殷殷报国之情!济世之志不得施展,眼见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处于困境,危机重重,有着强烈历史使命感的诗人产生了种种忧虑。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滋润着华夏文化的绵延发展,并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对比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如果将原句中的“自”、“空”是否可以分别换成“尽”和“皆”?请说明理由。

“自”和“空”二字互文见义,碧草映阶,春光空自美好;隔叶黄鹂,声音空自悦耳。因为诗人思慕的人早已逝去,诗人无心欣赏自然,大好春光只能“空自”存在,这就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黄鹂好音,无人倾听。

这盎然的春意,让作者感受到的是寂寥冷清、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情景交融,表达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寂寞。换了之后: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 欣喜愉悦的情感

颈联写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以乐景写哀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

杜甫的《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写诗人曲江所见。“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而着一“锁”字,便把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萧条冷落并摆在一起,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看似信手拈来,却极见匠心。“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无限伤心,无限凄凉,这些场景令诗人肝肠寸断。

王夫之《姜斋诗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动静结合

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具有感染力的意境;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以独特的形式,独特地视角,表现独特的情绪、情感;突出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某种心境、心态和情绪。

互文

“自”和“空”二字互文见义,碧草映阶,春光空自美好;隔叶黄鹂,声音空自悦耳。因为诗人思慕的人早已逝去,诗人无心欣赏自然,大好春光只能“空自”存在,这就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黄鹂好音,无人倾听。

这盎然的春意,让作者感受到的是寂寥冷清、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映阶碧草自春色”,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

“隔叶黄鹂空好音”,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表明武侯的呕心沥血,已被后人遗忘。

知识点链接: 唐·李华《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啊!)

朱自清《荷塘月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繁华是孤独的最高境界。作者虽然置身于热闹的氛围中,内心却依然是孤独的,可见作者的无奈,那种想要找寻让自己不孤独的方式却怎么也找不到的无奈。)

颈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频烦——犹“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推崇其匡时雄略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赞扬其报国忠忱

白帝城托孤——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尾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澿”中的“长”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方面是仰慕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深沉的叹惋和哀伤。

④“英雄”是指什么人?

诸葛亮、功业未就的英雄人物、自己

是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失败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⑤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典 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

(3)悟——情感、主旨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见于《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时,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泥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是应该从作品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拓展一(炼字)——分析诗眼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

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以意逆志

篇3:教案:冲锋枪完整版

一、260多年的研究简要历史

以史为鉴, 知兴替.1992年获中国图书一等奖和最优秀十大畅销书之一的《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科学技术卷》等有关科普著作介绍, 哥德巴赫猜想260多年的研究简要历史如下.

1742年, 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给大数学家欧拉 (Euler, 1707—1783) 的一封信中提出一组数学猜想, 这组数学猜想最后归结为:每一个2N≥6的偶数都可表为两个奇素数之和.欧拉用相当精力研究后, 回信说, 这个猜想是正确的, 但不能证明.

1900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二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上, 誉为古今中外十大数学家之一的德国的希尔伯特 (Hilbert, 1862—1943) 在大会报告中, 提出了20世纪全世界数学家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的23个问题, 其中第8个问题是素数问题, 其中包括哥德巴赫猜想.

1912年在英国剑桥召开的第五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上, 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的著名数学家兰道指出:在数论领域中, 有四个难题以当时的数学水平是不可能很快解决的, 这四个难题中包括“哥德巴赫猜想”.

1920年, 挪威数学家布朗用古老的“筛法”证明了“每一个大偶数是二个素因子都不超过九个的”数之和, 俗称 (9+9) .1958年中国王元证明了 (2+3) .用此法证明的成果有一个弱点, 就是其中的二个数没有一个是可以肯定为素数.

1948年, 匈牙利数学家兰恩易仍主要用“筛法”证明了:每一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和一个“素因子不超过六个的”数之和, 即他证明了 (1+6) .1962年, 中国潘承洞证明了 (1+5) .同年, 中国王元、潘承洞证明了 (1+4) .1956年, 布赫斯塔勃、维诺格拉多夫和庞皮艾黎证明了 (1+3) .1966年, 中国陈景润 (1933—1996) 证明了 (1+2) .当时论文长达两百多页, 不断简化后, 1973年才发表.

陈景润在《初等数论Ⅰ》 (科学出版社, 1978年12月) 第9页写道:“这个哥德巴赫猜想直到现在还没有肯定的或否定的答案, 我们认为哥德巴赫猜想是肯定的可能性很大.这个问题现在最好的结果是: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华罗庚、王元、潘承洞、丁夏畦、尹文霖和陈景润都曾经在这方面进行过不少工作.”

1986年, 英国出了本书——《数学新的黄金时代》 (基斯·德夫林著, 李文林等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11月) , 2001年11月再版时, 世界级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在第2页作序为:“开创新世纪的数学文化.”该书第6页写道:“计算机已对100, 000, 000以下的所有偶数作了验算, 证明对于这些数哥德巴赫猜想成立;但是时至今日, 还没有适当的办法证明整个猜想的正确性.”

以上就是1742—2007年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简要历史.

二、奇妙的证明和一个推论

为了证明大偶数都可表为两个素数之和的正确性, 用中国孙子兵法的“以正合, 以奇胜”的思维, 引入比尔·盖茨 (Bill Gates, 1955—) 在《未来之路》一书中, 提倡的“技术上相互兼容”的原则, 启用构建新函数等新思维, 建立如下7个引理.

引理1 引用韦达 (Vieta, 法国, 1540—1603) 定理和逆定理, 构造方程

当正整数2N≥6, 则方程 (1A) 有N组P4, P5都是正整数的解.

证 据《初中三年级数学》一书 (杨骞主编, 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3年3月) 第50页, 方程 (1A) 有两个正整数根的判定公式是:

(1—1) 式中, m0为非负整数, (1—1) 式可化为:

(1—2) 式中m为非负整数, 可化为:

由 (1—3) 式得出:当m=0, 1, …, (N-1) 都有非负的P4, P5整数解, 共有N组, 引理1证毕.即 (1) 式有N组正整数解, 且P4P5可表为N组正整数解的乘积.

当能证明N组解中, 有一组P4, P5都是奇素数, 则据韦达定理和逆定理, 方程 (1) 成立, 本题获证.以下据此思维进行探索.

引理2 正整数正因数个数d (n) 定理.设a, b是二个正整数, 且a, b互素, a, b的标准分解分别为:a=ρ1x1…ρnxn, b=δ1β1…δmβn, 其中ρ1…ρn, δ1…δm都是素数, 而χ1…χn, β1…βm都是正整数, 则a乘b的正因数的个数d (ab) =d (a) ·

证 此定理引于陈景润《初等数论Ⅱ》 (科学出版社, 1980年5月) , 详细证明见该书79~80页.北京景山学校编《中学生百科知识日读 (下) 》 (知识出版社, 1983年) 582~583页也给出了相应知识和公式.

当N≥3是常数, 可用 (2A) 式求出N组解的d (p4p5) , 以m为横坐标, d (p4p5) 为纵坐标, 成不连续的波浪状点, 以下构造方程, 求d (p4p5) 的最小值.

引理3 一元连续函数的介值定理.假若f (X) 在区间[a, b]上连续, f (a) ≠f (b) , 而C是介于f (a) 与f (b) 之间的任一值, 那么[a, b]上至少有一点X1, 满足f (X1) =C.

证 此定理引于《一元函数微分学》 (赵慈庚,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0年7月) 221~223页.由《大学生数学手册》 (郭大均主编, 山东科技出版社, 1985年9月) 128页,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介值性也得出同样成果.

引理4 陈氏定理, 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证 引于《初等数论Ⅱ》 (陈景润, 科学出版社, 1978年12月) 第9页.

(1—1) 式中, 当2N≥6, P1, P2, Pn都是素数, k=0或1.

引理5 构建初等函数方程

其中:正整数N≥3是常数, 0≤m≤ (N-1) 是连续变数, P1, P2, Pn是素数, P1, P2指数为1, 0≤Xm,

证 据“高级中学课本微积分初步 (甲种本) ”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9, 33~150页, 下称高中课本) , 当1≤PnXm定义在0≤Xm, PnXm是基本连续函数, 取值在[1, +∞, 故是PnXm取值范围内, 据引理3.

成立, 故 (3A) 式成立, 即:

上述 (3A) 式有两个重要特性.

3—1据高中课本33~35页连续函数知识, 上述 (3A) 式是一个在0≤m≤ (N-1) 定义域上的连续函数.

3—2 (3A) 式求d (m) 最小值时符合引理4, 表述极小值的要求.

因为由 (1—1) 式和 (3A) 式, 可得:

N2-m2=P1P2PNK, 其中K在 (3A) 式Xm定义范围内.

引理6据引理2和引理5, 求f (m) 方程的d (m) 值的方程可表为:

证 由于 (3A) 式中, X1=X2=1, 故

由 (3A) 式得:

(3A) 式两边取自然对数, 化简后, 得:

将 (4—1) 和 (4—2) 代入 (4A) , (4A) 式成立.引理4证毕.

引理7 方程 (4A) 的d (m) 的最小值中必有一个为4或3.

证 为求方程 (4A) 的d (m) 的最小值, 当N≥3为常数, 0≤m≤ (N-1) , m为主变量, 据高中课本33~35页, (4A) 式是一个初等连续函数, 用高中课本73页求商的导数公式, 得 (4A) 式d (m) 的导数是:

据高中课本133~144页的知识为求 (4A) 式d (m) 最小值, 令导数d' (m) =0, 得:

由 (5—2) 式, 当Pn=1, ln Pn=0;同时据 (3A) 式, 当Pn=1, N2-m2=P1P2, 即:ln (N2-m2) =ln P1P2.

故 (5—2) 式两边同时为0, 即 (5—2) 式成立.

故Pn=1, 是导数d' (m) =0的一个解.用 (4A) 式求d (m) 最小值, 涉及的不定值高难度求解.故改用 (3A) 式求d (m) .由 (3A) 式, 当Pn=1, 则

由引理2, 得P1P2的d (m) , 当P1≠P2, d (m) = (1+1) (1+1) =4, 当P1=P2, d (m) = (1+2) =3.引理7证毕.

由于引理1, 2, 3, 4, 5, 6和7成立, 故 (1) 式成立, 即哥德巴赫猜想成立.表述如下:

由于N≥3为整数, P1, P2是素数, 用 (5—3) 式, 两边乘4, 得:

用 (6—2) 式与引理1中的 (1—1) 式对比, 得:

对比 (6—3) 与引理1中的 (1A) 式, 据韦达定理与逆定理, 知素数P1, P2是 (1A) 式的两个正整数根.

故有P1, P2是 (1) 式的一组解, 故:

由于2N≥6, 且为偶数, 偶素数只有2, 因此必有一组P1, P2均为奇素数.故每一个2N≥6的偶数都可表为两个奇素数之和成立.

1742年提出的哥德巴赫猜想正确性得到奇妙的证明.

从以上证明得出一个推论:乘法公式

在整数范围内 (N, m, P1, P2都是整数) , 对每一个正整数N≥3, 必有一个表法是唯一的表达式.即:P1= (N+m) , P2= (N-m) 是素数.

三、三个对比和三个价值

1. 三个对比

陈景润定理是本命题研究2007年前的最好成果, 与本研究成果进行三方面比较如下.

(1) 使用基本方法的比较.陈景润成果用“筛法”为基本方法, 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本成果是用多个中学数学知识为基础, 继承陈氏定理, 构建新的连续函数理念, 加以科学的联合运用.

(2) 成果完整性比较.陈氏定理是本命题的阶段性成果, 俗称 (1+2) , 本成果是命题成果, 可称为 (1+1) , 即此命题研究已达终点.

(3) 成果可读性和文稿长短的比较.陈景润定理只有少数高级数论大师才能看懂, 本成果, 优秀高中毕业生有2%能看懂, 全世界看懂超过千万人.陈景润定理简化后仍有约两万多字, 本成果全部不足五千字.

2. 本成果的三个价值

篇4:如何过一个完整版的现代春节

预热:总结、计划和抢票

就像我们做黑暗料理需要用微波炉预热猪肉大排骨,春节总是从年终总结与年度计划开始,此时距离春节目测还有近两个月。

等你写完了总结,差不多可以度娘一下春节放假安排了。今年春节,媒体非常兴奋地告诉你:提前一个月就可以买火车票啦。

当然,很快你就能听到后续消息:12306的网站又崩溃啦!

再然后,庞大的回家产业联盟主动找到你,今年不只是抢票软件独霸天下了,从偶们公司营销的角度来说,汽车、摩托甚至超强越野自行车都是本产业联盟的中坚分子。

回家的路,还没开始,就已经很拥堵。

前奏:年会,检验减肥成果的最好舞台

通过互联网,我们及时了解到各大小公司的第一手年会信息。

重口还是主旋律。京东的奶茶妹妹没有参与京东今年的年会,但刘强东把风靡全球的“维蜜秀”搬到了帝都,搞了一场“京东内衣秀”。据说现场口水流了一地。

但还是没有腾讯嚣张。腾讯QT举办部门年会,现场邀请美女主播着透视装助阵,不光是让你看,还直接可以现场面对面亲密互动……

虽然各种年会号称拼的是创意,其实最后看的还是钱。马云也好,丁磊也好,发的要么是股份要么是钱,当然发车的也不在少数。满屏炫富,让人惆怅。

重头戏第一波:年终奖

年会过后,大家对于年终奖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

自然又有各种晒啊秀啊炫啊,还有各种吐槽啊哭穷啊淡定啊。

每个人都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为,总有人会在“晒年终奖”楼上幽幽地来一句:今年老板又跑路了,白干一年了。

重头戏第二波:全民参与小红包

发红包是一边流血一边强颜欢笑地撒钱啊。辛辛苦一整年,又便宜了七大舅八大姑家的小崽子。

自去年微信推出红包后,今年新浪微博打响了撒红包的第一枪,虽然只有一块钱,可亲,好多明星都在发呢。作为粉丝,一定要好好激动一下。

不过预测今年朋友圈还会继续因为红包系统疯狂。当然也有一种被利用的五毛党,整个几块几十块,了不起几百块的红包在微信体验自己当有钱人的快感。唉,脆弱的友谊哪里经得起人民币的诱惑?

出游:明知会堵死,偏要加进去

高速路继续免费。除了回家路上会堵死,长假出游高峰期,也会天天制造堵点。如果真堵在路上了,也要想得通:高速路不收钱是给大家的福利,大家要学会领情,就当是为了让开车的朋友们体验一下火车上的拥挤。

中国人的全家出游期就这么两个:国庆和春节。所以今年春节期间,微博微信还是会继续举办“我在人山人海中”的大型晒图活动。

高潮:不看春晚,我们吐槽也可以

年年春晚都希望出新意,其实大家坐在桌子前,除了一种所谓亲情感情的传递,丈母娘看女婿的有趣,以及岳父看儿媳的好奇,都是一些调剂佐料。

年轻人已经不看春晚了,但陪着父母看就是尽孝。父母即使不看春晚,但打麻将时最好还是要有个背景板背景音乐,所以春晚的收视率还是很可观的。

而且,春晚还能让各大网站、论坛、微博微信变得红红火火。吐槽,也得有个吐槽的对象,春晚多伟大,担任了祭品角色。

假期耍的是自慰

其实现在的假期真的不算多。

我们不跟欧美发达国家比。比如挪威这种小地方,连出现了极光自然现象,也会放个十几二十天的假。“砖”家说了,假放多了,对拉升GDP没有帮助。

只说我们的假期。现代白领的春节,撑死了7~10天。白领早就没法跟蓝领比工资,我楼下隔壁下水道旁边的施工队的泥水匠,假期一个半月。

他能耍爽,大部分白领不得行。

不管是买东西,爱父母,发红包,飞外地,所有的嫉妒恨还有各种对比炫过后,我们对假期的期望就是要自我安慰。

你看,有几天可以好好休息,有几天可以陪陪家人,有几天可以好好犒劳自己……其实你数一数,最后你满足了几项?

可以麻醉自我让自己勇敢前行的都是瘾君子。所以上班后,我要跟老板說,加工资!加假期!

对未来的不满足是人类前进的动力。

后续:长假综合征

春节真正的结束,不在7天假期结束的那天。一定要度过春运回程高峰期、回来上班再感染了至少一周的长假综合征后,才算彻底。

此症包括:无法进入工作状态、哀嚎又长胖了、为刷爆的信用卡痛心疾首等等。

附带节目:相亲

春节肯定不是单纯的请客吃饭,而是一系列吃饭喝酒聚会。单身的,面临社会歧视:人人都热衷于给你介绍对象,不管对象候选人有多么不靠谱。有伴的,也要面临二选一:是去娘家还是婆家?是先拜访未来岳父母还是先讨好准公婆?

这些都在春节这个中国人最重视的与家庭有关的节日里,决定了你未来在家里排行老几的命运。

至于租男友女友回家过年的,相信我,那一定是媒体记者制造出来的新闻。

篇5:完整版黄山奇石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闻、名”等15个生字,正确书写“南、部”两个字。

2.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图文对照等方法,理解并积累“陡峭、石盘、一动不动”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和“有趣”。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理解词语。教学难点:学习多种形式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学过程:

课前展示。黄山景区宣传片。

一.激趣导入:

1.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去旅行,去看看黄山的奇石。板书课题。齐读。2.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给奇组个词。板书:奇特。组词理解。作者介绍了哪些奇石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呢?把它们的名称圈出来。2.检查生词:

第一组:中外闻名

风景区 安徽省 南部 写“南、部” 当小老师读。齐读。放入句子中齐读“中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第二组:陡峭 翻滚 金光闪闪 奇形怪状 当小老师读。

变成短语指读:陡峭的山峰 翻滚的云海 金光闪闪的雄鸡 奇形怪状的岩石 3.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呢?你圈了什么?贴名称。哪些奇石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单?

你发现了吗?黄山奇石的名字有什么特点?(名字有趣、与动物有关 跟仙有关)

4.是啊,黄山奇石的名字取得多有趣、多神奇啊!仙桃、仙人、仙女都来了,猴子、狮子、金鸡也在黄山聚会啦。难怪作者在开头的第一自然段说“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板书:有趣极了。尤其换词。换词理解。三.感受“奇”。

黄山奇石的名字有趣、神奇,作者写得也妙趣横生呢!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块奇石——仙桃石。

1.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了仙桃石的奇特有趣的?

2.指答。“像一个桃子(用了比喻的手法);大石头居然能轻松自如地从天上飞下来,刚刚落在石盘上,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山顶上居然有一个石盘,真有意思。” 难怪作者说尤其是这些怪石——有趣极了。图片:石盘。图文对照理解。图片:仙桃石。

3.这段话先介绍奇石的名字,名字的由来,再说说它的形状,所在的位置,多有条理。下面,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奇石,读一读,说一说。学习要求:读一读你感兴趣的奇石。

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在——,像——,有趣极了!4.汇报: “猴子观海”

(1)陡峭。你觉得陡峭的山峰是什么样的?

你在哪里见过陡峭的山峰?联系生活实际理解。(2)圈出猴子动作,“抱、蹲、望”,“一动不动”是什么样子的?做动作理解。

猴子怎么能望到翻滚的云海呢?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说一说。(3)比较“猴子观海”和“仙桃石”两段的不同。尝试借助动词背诵。三.拓展

篇6:信息及其特征(完整版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节,为全书的初始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基础上,教材重点讲解了“丰富多彩的信息”“信息的一般特征”。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开篇,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本学科研究的对象之一“信息”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学科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性格渐趋稳重,逻辑思维趋于严密,对信息已经具体一定的感性认识,且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但对相关概念缺乏系统提炼和深入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理解并能辨别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可传递性等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接观察、案例分析讨论,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感受信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求知欲;树立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分析与学习者特征分析,我认为本节课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并提炼其中与信息相关的内容,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深入理解信息基本含义及信息一般特征的目的。

教学重点: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信息的基本含义。

五、教学策略

1.通过“撕纸”游戏,引入信息概念。

2.通过讨论、分析、归纳,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

3.通过新鲜、精彩的案例,结合头脑风暴活动,让学生轻松理解信息的主要特征。

六、教学过程

1、游戏热身,释疑香农定义

师:同学们好!从今天踏进校门的第一步,我就感受到空气的清新,树木的繁茂,以及整洁的教室,还有你们的笑脸„„这些都是大自然与周围的事物传递给我的信息。信息如此平凡,信息如此奇妙。信息是什么?信息“长”啥样?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信息及其特征)

师:先请两位同学到台上来做个游戏。规则,游戏开始后闭上眼睛;听老师指令,进行操作;不许说话,不许提问。每位同学的手上都请拿着这样的一张纸,闭上眼睛,听我的口令操作,再次强调:不许说话,不许提问。首先,将纸对折;再对折;然后,将右上角撕掉,旋转180°;接着,再将左上角撕掉。现在睁开眼睛,展开并举起你们手上的纸,相互对比一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生:老师说的不清楚,导致结果很多。

师:同学们认为是我给她们的信息不够充分,不确定性多,是这样吗?现在我们请这两位同学再做一次,不过,这次可以随时提问,我将一一回答。师:首先,还是将纸对折。生:是横向对折还是纵向对折? 师:横向对折。

生:开口朝上还是朝下?

师:开口朝上。接着,再对折。生:这一次是横向还是纵向对折? 师:纵向。

生:开口朝什么方向?

师:开口朝左。接着,将右上角撕掉。生:撕成什么形状?大小是多少?

师:大约2厘米的正方形。接着,旋转180°。生: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师:顺时针。再将左上角撕掉。生:撕成什么形状?大小是多少?

师:还是大约2厘米的正方形。现在请展开并举起你们手上的纸,相互对比一下。大家看,这次是不是两位同学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啦?(请两位同学回到座位上。)生:是。

师:从这个游戏中,我们体验到,信息的作用是什么? 生:是用来减少不确定性的。

师:非常好,同学们说的和60年前的美国数学家,信息论之父香农给信息下的定义,几乎如出一辙。他认为,信息就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板书:信息的概念——香农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游戏,让学生体验信息的作用是减少不确定性,从而加深对香农关于信息定义的理解。)

2、苹果为媒,探究信息本质

师:通过上面的游戏,我们知道了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事实上,对于信息的概念,不同的人,一直都有不同的看法。著名的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曾经就认为,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板书:维纳定义)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样东西。(拿出准备好的一个苹果。)师:这是什么? 生:苹果。师:根据什么?

生:通过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等。(另一学生补充)还有我们的经验。师:是的,形状、颜色都是这种物质的属性,“苹果”则可以被看作是这种物质属性的自我描述,这就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师:你们觉得它能吃吗?(叫一名学生上台拿在手上观察,感觉一下。)生:能,还没有变坏。

师:非常棒。这个苹果就奖励给你了,既有信息,还有营养。我国著名的信息论学者钟义信教授也提出过他对信息的看法。与我们的这个例子有点类似,他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板书:钟义信定义)同时,我国有些专家学者还认为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表征,它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当然,诸如此类,不同的人对信息的不同看法,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自己到网上去做更多的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观察、分析、讨论,探讨信息的本质定义。)

3、分析案例,探究信息特征

师:好了,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信息很重要。那么,信息具有哪些特征呢?接着,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信息的特征。大家先来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到底存不存在这样一种信息,它不需要借助什么报纸,广播,电视,文字,声音等就能直接表达出来呢? 生:没有。

师:那它怎么存在呢? 生:它需要载体。师: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比如说报纸上的新闻,它的载体是文字;电视上播放的节目,那些信息的载体是图像和声音;还有大家的语言,古时候的烽火等等。

师:对,大家说的很好。从刚才大家的讨论发言中,我们还可以知道信息虽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它不可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就好像我们人,是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家庭中的,是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而生存的。这个就是信息的一个共性,也就是信息的其中一个特征:信息的载体依附性。(板书:信息的特征——依附性)

师:接着,我们再来看看这样一个材料,然后大家讨论一下,从这个材料里,你们还能看出信息的别的什么特征?(幻灯片展示一段材料: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的故事)师:大家认为那会是哪7个字,会是什么样的一条信息呢? 生:中国将出兵朝鲜。

师:那刚才那个问题就简单了,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知道信息还有什么样的特征? 生:信息的价值。

师:对。就是信息的价值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信息的巨大价值,它和物质、能源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不过也要我们懂得去利用这个信息,不然也就一文不值了。除了这点,大家再想想,这里还蕴涵了什么样的特征?可以讨论一下。生:时效性。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急忙以280万美元的高价买了那份过时的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及。”

师:是的,这里体现了信息的时效性。那平时生活中、学习上,我们可以不可以找出些例子来,能够说明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呢?

生:天气预报,它对我们的出行,安排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它也体现了时效性,昨天的天气预报,对于明天来说,就没有意义了。还有学校里的通知,商场里的打折消息,对于商家来说的市场动态„„

师:刚才大家说的很好,也都体现出了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板书:价值性,时效性)

那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案例,我们是不是也能看出点端倪?(幻灯片展示:)

1、一传十,十传百;

2、萧伯纳的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3、孙膑“减灶退敌”;

4、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生:(讨论,一个个分开回答)信息的传递性、共享性、真伪性。(板书:传递性、共享性、真伪性)

师:好了,老师今天给大家举的例子已经足够多了,现在我想要听听大家的例子。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思考,看能不能想出别的一些什么例子来说明我们刚才所学的那些信息的特征。生:(由不同的同学举出下面的例子,并回答老师的问题)①知彼知已,百战百胜;

②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③中国田径 110M 栏刘翔取得奥运冠军的消息已广为人知; ④找路时,使用旧地图,往往误事。

师:同学们的例子都非常的好。事实上,信息的特性还有很多,我们刚才列举的只不过是其中典型的几个。同样的,同学们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由你们自己去归纳、总结,也可以上网查查。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事例,让学生自己探究出信息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4、归纳总结,布置任务

师:我们今天的这节课,主要就是跟大家一起探讨了什么是信息,以及它的特征。课后,有一个任务要布置给同学们,要求大家针对最近我国所发生的旱灾的有关情况来制作一个PPT,内容必须要涉及到两点:

1、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

2、那些信息都有哪些特点。下节课上的时候,我会随机地抽取几位同学上台来给大家做展示。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上一篇:企业HR招聘面试题库下一篇:让校本培训成为教师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