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生产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2024-04-22

论精神生产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通用8篇)

篇1:论精神生产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论精神生产力在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泸州市江阳区石寨学校牟云峰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浪潮中,不仅需要物质生产力,更重要的还需要精神生产力。物质生产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精神生产力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精神生产力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有独特的积极作用:

一、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一切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作为生产力构成的一部分,精神生产力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同时,还要看到人民群众的收入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对精神文化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精神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也日益呈现出来,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大力解放和发展精神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不仅物质产品要十分丰富,同时精神产品也要求十分丰富,这才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大力发展精神生产力,正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奋斗目标。

二、精神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主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理论的丰富和创新需要精神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精神生产力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同时,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目标的提出,也内在的推动精神生产力的发展。

加速发展精神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以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为内在规定的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速发展精神生产力,不断吸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在实践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发展。这样才能形成社会主义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社会主义的和谐理念。

三、大力发展精神生产力,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各项任务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任务,摆在第一位,在发展生产力任务中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揭示出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是指科学技术本身是生产力的独立

要求,也不是指科学技术本身是直接实现的生产力。而是指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的三大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中。并与之相结合到转变成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充分体现出精神生产力的作用,必须大力积极发展生产力,不断创新科学技术,加快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

四、大力发展精神生产力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的素质包括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这三个方面的提高都有赖于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不是单一的。要加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这与精神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精神产品和文化服务既能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能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五、大力发展精神生产力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增长。文化产品是及具发展潜力的潮流产品,是信贷经济增长点,是具有很强的新的生命力的产业。其中旅游文化产品重中之重,同时它还能够带动餐饮、运输、服装、广告等服务行业的经济增长。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促进自己的精神需求,如:休闲、旅游、外出观光等也成为人们生活的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这就为和谐社会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尤其特别的是,同其他产品相比,发展文化产品所借鉴文化资源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增加价值,文化产品还具有低能耗、无污染等特点,发展文化产品已经成为我国能源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选择。目前,文化产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大幅提高,但总体还是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因而,要大力发展精神生产力,充分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六、大力发展精神生产力,是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力。

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在于全方位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在物质条件欠缺的时代,人们主要是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奔波,精神生产力从未凸显出其重要作用。但当物质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后,人们的精神需要就会上升到主导性地位,人们的物质需要是有限,而精神需要却是无限的。要满足人们对精神产品的需要,只有大力发展精神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精神产品才能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也只有人们的各种需求都得到满足后,才尽可能避免出现许多社会问题,社会方能得以相对稳定、发展。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淡水紧张、能源危机、民族矛盾、地区冲突、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问题都可能在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下引发重大事件。从根本上讲,物质生产力本身如何发展,都无法自行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发展高尚的精神生产力,才能帮助解决这些世界性的难题。同时,提高精神产品可以防止社会两极分化过大,能够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社会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积极的因素来促进和谐社会的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

大力发展精神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使其与物质生产力一道共同发展,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出应有的贡献。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早日实现提供有利条件。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的一

重大理论创新,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这不仅要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而且精神生产力也需要高度发展。在新的时期,精神生产力的地位尤为突出。除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时的责任也就更大。

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仅要解放物质生产力,更要解放精神生产力,使这二者与人自身生产力一道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更应该关注的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将发展精神生产力作为突出的重点。所以,必须加快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尽早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篇2:论精神生产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经历了从社会和谐思想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断的发展过程,内涵丰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建设。无论是作为一种信仰,还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言,中国宗教都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宗教关系已成为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关系之一,与社会和谐稳定有着深度关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宗教发挥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事实证明,在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共建和谐世界等方面,中国宗教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不断完善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科学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已经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扩展1,社会和谐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经历了从社会和谐思想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断的发展过程。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了社会和谐思想,但对社会和谐内涵的认识并没有深入展开,对实现社会和谐途径的探索也没有系统阐述。十六大之后,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政府领导人在一些列讲话3中,逐步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探索。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系统完整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1曾庆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党建研究》2002年第10期。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如2003年,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我们就能集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1

发展观。发展观的更新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至为重要,因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有了和谐发展,才可能有社会和谐。这不仅为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指出了方向, 而且也成为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断的前奏。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完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并将社会和谐提升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治国安邦的目标、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的战略高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4。

民主法治,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和谐社会的建构,真正依赖的是对民主的追求和法律对民主的保障。只有当依法治国方略切实得到贯彻时,社会才能在一个共同的规则之上和谐运转,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切实的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利益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不同社会利益群本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出现。只有加以有效地协调和解决,确保公平正义,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构建有效的现代信用制度。因此必须从基本的道德建设做起,加强政府、公民、社会等各领域中的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诚信法制建设保障信用体系的效用。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历史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激发最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关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改革与发展进入关键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更需要全面顾及、通盘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最广泛、最充4 “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第一版。

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社会的创造活力。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当前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组织机制尚不健全,社会管理仍有待完善,维护稳定仍是第一责任。这就需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维护良好社会社会秩序,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国家和社会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5。中国作为 13 亿人口的大国,其快速发展需要极大的资源和能源供给,中国要保持持续增长,就必须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建立节约资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保护好脆弱的生态环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应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代价来求得一时的发展。

可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有机的统一体,既要通过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精神支持,又要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三个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宗教参与其中

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社会共同建设。无论是作为一种信仰,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中国宗教都已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宗教关系已成为社会政治领域中的五大关系之一,与社会和谐稳定有着深度关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宗教发挥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各宗教教义教规中无不蕴含崇尚和谐、追求和平的思想理念,加以深入的挖掘和积极的阐释,可以为构建社5 “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第一版。同上。

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特别是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作出贡献。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文化固然要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也应该包括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和谐思想资源,而宗教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中国有一亿多信教群众,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既可能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也可能成为引发社会冲突的消极因素。关键在于国家和社会怎样对待宗教,宗教自身向怎样的方向发展。全面调动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热情,积极引导宗教发挥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宗教关系作为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五大关系”7之一,对于团结各种社会力量、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意义重大。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将继续长期存在,并影响大量的群众。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随着信教群众的增多、宗教社会影响的增大,宗教关系已经成为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关系之一。保持和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对于增强社会认同,凝聚各方面力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努力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8。

三、宗教发挥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的途径

近年来,中国宗教界积极探索促进社会和谐的方法和途径,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一)爱国爱教、参政议政,为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巩固了爱国统一战线,不断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界人士响应党的号召,7 胡锦涛在2006年第20次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五大关系包括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

以主人翁精神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努力促进适应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新型政教关系的建立。通过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等途径,宗教界人士参与了国家大事的讨论和协商,为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积极贡献力量。目前在中国各级人大和政协中,有近17000名宗教界人士担任代表、委员。他们提出的许多提案、议案和政策建议,不同程度上被各级党政机关采纳。各宗教团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积极协助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贯彻落实,关键时候与党和政府站在一起,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宗教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挖掘和谐理念、倡导和谐文化,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各宗教都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中国宗教界努力挖掘各宗教中关于“和”的理念,努力对宗教经典、宗教教义作出适应时代发展、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如中国佛教一直致力于“人间佛教”的实践,近年来举办的两届世界佛教论坛分别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和谐世界,众缘和合”为主题,在海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宗教又是一座文化资源宝库,有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博大精深的宗教哲学、异彩纷呈的宗教艺术、风景秀丽的宗教圣地、内涵丰富的宗教礼仪等。对宗教文化的研究,对宗教典籍的整理,对宗教哲学、伦理、文学、艺术等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弘扬,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丰富了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文化生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竞争激烈、社会矛盾突出,宗教文化能够缓解信教群众的精神危机,消除不安定因素,减少社会震荡,强化信众对现行秩序的认同。

(三)服务社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宗教界努力发扬慈悲济世、服务社会、关爱人群的优良传统,根据各宗教的特点,发挥各宗教的优势,在解决自养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参与赈灾扶贫、助学助残、生态环保、医疗救助等工作,努力参与和兴办兴办公益慈善事业,尽自己的所能“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成为维护社会公信、保障社会稳定的一种积极的补充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开展国际及与台港澳的宗教交往,为“共建和谐世界”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宗教界广泛开展同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宗教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举办了一系列旨在促进祖国统一、共建和谐世界的交流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如定期召开的中韩日三国佛教会议正编织成牢固的新“黄金纽带”,促进了东亚的和平与繁荣;基督教圣经事工展先后在美国、德国成功举办,增进了西方对我宗教政策和宗教现状的了解;成功举办的两届世界佛教论坛、一届国际道德经论坛以及佛指舍利赴台、赴港供奉,大型佛教交响乐《神州和乐》赴东南亚、韩国演出,道教音乐会演、中新佛教文化展等大型交流活动,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增强民族共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还探索开展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世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开展高层对话,以促进基督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对话、沟通与和睦,为从深层次上解决国际社会的危机,促进社会和谐,共建和谐世界,发挥建设性作用。

篇3:论精神生产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一、优质高效, 提高人员素质, 发挥基层医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1、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权利。

人民群众在解决温饱之后, 追求健康便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有了健康, 才有旺盛的工作精力和生活激情, 才能发挥人的聪明和才智。医疗卫生工作不仅治病救人, 而且要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 保证人的身心处于完好状态。一个人的身心健康, 就是处于自身的和谐状态。有了自身的和谐, 才容易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所以, 做好医疗卫生工作、保障人民健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医疗卫生行业是一种特殊的服务

行业, 其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离不开医疗卫生服务, 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离不开医疗卫生工作的保障。作为服务社会大众的窗口, 医务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 对病人承担着社会道德责任。因为, 病人就医最为突出的特性, 一是找好医院、选好医生;二是解除疾苦、治愈疾病。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有精深的医学知识和高超的医疗技术, 没有高超的医术就不能很好地解除病人的疾苦, 就会影响医疗质量和效果, 影响患者对医生的医德评价。所以, 具有不断探索的进取心, 努力掌握精湛的医疗科学技术, 是医务人员医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医疗实践中, 有些医务人员轻视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更新, 技术滞后, 知识陈旧, 固步自封, 夜郎自大, 甚至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却还不以为然。并且因技术因素造成的医疗纠纷也是屡见不鲜。要使医务人员客观的认识自己, 并激发他们奋发学习、勤于钻研的进取心, 让医者站在患者的角度, 想想病人对新医疗技术的渴望, 体验病人选择好医生、企盼早康复的心情, 认识医者技术技能与新知识发展和病人需求之间的差距。如此以来, 可使医务人员找到自己的不足, 体会到病人的渴求, 明确工作、学习的方向, 坚持自知自明, 保持积极向上、勤奋钻研的进取心, 始终以高超、先进的医术为病人提供服务。

3、在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的同

时, 医院要做到“义”、“信”、“利”的统一, 首先要排除急功近利和见利忘义;其次是坚持自律与诚信, 把诚信作为自己的一张“金名片”, 进一步增强医院的生命力、竞争力、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再次是高扬“义”的旗帜, 从管理体制上、运行机制上强化管理, 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发挥基层医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二、以人为本,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让病人感受到和谐统一的新型医患关系。

1、和谐统一的新型医患关系, 要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病人为中心是医院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以病人为中心, 就要尊重病人, 关爱和理解病人, 为病人办好事、办实事, 处处为病人利益着想。病人看病, 首先是看医疗质量。质量至上, 是医院工作的首要任务, 是永恒主题。再者是看服务。包括对病人的服务态度、服务流程是否方便病人、医院的规章制度是围绕病人的需求还是为了医院工作者的方便及对病人的康复指导和健康教育等服务。

2、和谐统一的新型医患关系, 要把“以病人为中心”作为医院工作的基础。

为病人创造完善的就医条件, 我院从方便病人的角度考虑, 调整了功能检查科室的位置, 新建了车位充足, 道路宽敞的停车场, 并根据传染病医院的特点及院感要求标准, 完成了病房楼的装修, 为每个病区开设了洗澡间, 每个病房安装了有线电视、健康电话, 先后投资近5万元为病房配齐了彩电和空调, 改造了门诊楼前花园、礼堂南花园, 更换树种, 种植草坪, 增装路灯, 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在病人休憩的场所放置了健身器材, 使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建设更完善。

3、和谐统一的新型医患关系, 要树

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作为服务宗旨。全院职工力求把优质、高效、价廉、便捷的服务送到病人面前。因此, 多渠道、多层面开展工作。 (1) 为了让病人得到顺畅的就医, 在门诊大厅设置导医台, 有专人负责病员诊疗、检查一系列工作, 为缩短病人就诊等候时间, 实行分散挂号, 采取划价、收费一次性服务, 药房实行柜台式服务, 缩短医患距离, 各种诊疗单实行集中管理, 并24小时提供查询服务, 门诊大厅设有专家简介、住院医师一览表、诊疗项目收费标准、药品价格表、常用药品收费标准、合理用药咨询处、药品专项治理举报箱、病人意见箱以及服务公约、服务承诺等, 为方便病人就医, 提供可靠的保障。 (2) 通过开展“诚信建设看窗口”活动, 广大职工在诚实行医方面做到“三公开、四合理”, 实行病人选医生和病人选护士的活动, 在病区内公开医务人员的姓名、职务、学历、职称, 让病人选择信得过的医生、护士为他治疗。病人住院后, 由责任护士负责掌握病人的思想状况、家庭情况、生活情况以及病情改善情况, 做到主动接触病人, 提倡医护人员与病人建立通讯联系, 鼓励职工建立病员关系网。 (3) 来我院就诊的病人, 大部分是市区周围的农村肝炎病人, 而肝病特点是病程长、治愈慢, 且不能过度劳累。为让病人在院安心治疗, 医院结合工作实际, 在农忙之际开展系列献爱心活动。首先根据病人情况, 对一些家庭困难, 家比较远无人照料的病人, 由职能部门和共青团轮流值日, 亲自将饭菜送到病人面前。其次, 发放一部分援助资金, 帮助病人家庭收割麦子。第三, 向病人家属发放慰问信, 让他们安心农忙, 不要担心家中的病人。第四, 两大节日院内免费为病人免费提供饭菜, 结核病人严格按照有关规定, 及时办理优惠待遇。病人出院后, 社会医疗服务组要切实做好跟踪服务, 随时与病人联系, 并经常与病人提供医药信息, 建好“爱肝俱乐部”, 让病人受益。 (4) 优化“宾至如归”的就医条件, 做到室外环境优美、室内环境舒适、设施齐全, 做到定时洗澡、定时播放健康知识、24小时开通健康电话。为丰富病员的文化生活, 为病人订购报纸、添置健身器材。

三、走规范化发展道路, 优化医疗市场, 让病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1、建立医疗诚信。

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 医者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党和人民的关系, 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如果医院忽视诚信, 不讲信用, 不仅会丧失患者的信任, 使医院的发展失去后劲, 而且会使患者产生怨气和不满, 并迁怒于政府、迁怨于党的领导、迁怨于社会主义制度, 最终危害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由此可见, 加强医疗诚信建设, 不仅有其经济建设的意义, 而且对维护党的形象, 提高党和政府的向心力乃至巩固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因而, 医院在全面提升综合实力的同时, 必须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努力为患者提供诚实守信的服务, 提高医疗卫生的社会信誉度, 通过医院这个社会窗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给人民群众。

2、营造诚信氛围。

由于多种原因, 在一些医疗机构及某些医者中, “用药选最贵的, 检查要搞全方位的”现象确确实实存在, 这些急功近利的作为, 也确确实实导致了患者对医者的不信任、不放心。看病真得需要这些钱?这个问号严重阻碍了百姓求医问药。如今, 小病不去医院的人越来越多—自己诊断自己买药或到药店咨询买药。许多人明明知道, 这样的治疗方式不安全, 但一算经济帐还是不敢去医院。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医疗诚信缺失。要形成让群众明明白白看病, 放放心心就医的环境, 其根本问题就是要建立医疗诚信。如果没有优良的诚信环境, 就不可能提供令人放心的医疗服务。试想, 一个医院不讲诚信, 优质服务的政策一大堆, 就是不兑现, 放心就医从何而来;一个医者不讲诚信, 豪言壮语一大筐, 就是言行不一, 对患者欺诈蒙骗, 放心就医从何而来。所以, 营造放心就医环境,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必须首先加强医疗诚信建设。

3、打造诚信医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医院之间的竞争除了经济实力、人才和技术竞争之外, 越来越多的表现为道德、信誉和文化的竞争。良好的诚信是医院建设发展的特殊资源和无形资本, 是医院的最大品牌和发展的助推器。一方面, 诚信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一个医院如果不守诚信规范, 必然造成社会公众的不满, 最终损害的是自身的竞争力。事实说明, 医院诚信程度与医院经济效益有明显的正比关系;另一方面, 诚信可以降低竞争成本。我国社会存在的种种诚信缺失问题, 加大了吸引外资的成本, 加大了参与竞争的成本。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情况下, 医院要想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赢得挑战, 就必须要遵守国际通行的规则, 遵守诚信的理念。否则就会失去竞争力, 就会加大医疗竞争成本;第三方面, 有了诚信可以把握竞争的主动权。常言道, 有信走遍天下, 无信寸步难行。有诚可招天下客, 无诚难招一人来。如果我们做到诚信对待患者, 确保每位患者称心而来, 满意而回, 患者自然会用真诚和热情给于回报。这样, 用诚信在医患之间架起一条相互理解的彩桥, 医院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因此, 我们要把医疗诚信建设作为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推动医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 抓紧抓好, 抓出实效。

篇4:论精神生产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代表了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工会的性质决定了工会组织的一切活动必须与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必须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调动好、发挥好、维护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工会组织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的建设职能,紧紧围绕经济工作中心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牢牢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主题,积极探索和创新群众性经济技术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能培训等活动,把职工群众潜在的智慧和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把蕴藏在职工群众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把职工群众最大范围地动员组织起来。

工会组织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充分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能,发挥工会的特点和优势,在职工中大力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用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带动和影响广大职工群众乃至社会各界。要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创建学习型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等,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素质,把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凝聚到党的方针路线上来,把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

和谐社会是公平的社会。维护职工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工会组织履行基本职责的主体实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多元化经济结构的建立,职工群众一些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往往会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工会组织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以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为切入点。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也是调解劳动关系的主体,要根据我国工会法和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对劳动者的维权保护机制。进一步突出维权职能,加强平等协商、合情合理合法地化解大量微观层面的利益摩擦,促进互利双赢、协调稳定劳动关系的建立。要根据工会自身的特点,促进补偿调节机制的建立。包括建立和完善困难职工救助制度,协助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健康发展等。促进社保、医保覆盖面的逐年扩大,通过建立补偿调节机制,让弱势群体也能共享和谐社会所带来的实惠。

工会组织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充分履行自己的参与职能,疏通基层民主渠道、保护职工民主权利,建立民主参与机制,通过强化民主协商制度等,加强源头参与。在企事业单位,进一步强化职代会的各项职权,落实职工代表的各项权益,开辟多种参与企事业民主管理的途径和办法,代表职工参与企业各项制度的制定和重大事项的决策,在充分民主的环境中体现相互尊重、团结友爱,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企业与人的和谐,雇主与雇员的和谐。

篇5:论精神生产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重要一条,就是要认真履行好“保护、惩处、监督、教育”的四项基本职能,服从、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整个大局。

一、充

分发挥党风廉政教育作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又往往取决于执政党党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素质。纪检监察机关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构筑党员领导干部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因此,必须以廉政教育为切入点,在全社会扩大反腐倡廉教育覆盖面,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好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在全体人民中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开展领导干部讲廉政课活动。近年来,万载县根据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情况,以“每月一课”党风廉政教育活动为载体,在全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每月大讲廉政课”活动。通过领导干部上廉政课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了理论,掌握了知识,既教育了别人,又启发了自己。从而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结合目前正在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利用近年来发生的全国包括本地在内的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警醒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大潮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摆正自己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教育广大党员要勤政廉政,严格执行不许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收钱送钱、跑官要官、纵容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非法谋取利益、利用婚丧嫁娶等事宜收钱敛财以及参加赌博等五条规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保证。开展社区廉政文化活动。针对新时期反腐倡廉教育的特点,广泛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进课堂、进家庭、进农村、进企业等活动。在学校开展“丰碑人物进课堂”教育活动,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英雄人物材料编印成册,送到每个中小学生手中。在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党组织中,开展党纪政纪法纪短训班,进行知识测试和竞赛,开展“用身边的案例教育身边的人”的专题教育活动。在社区开设了影视室,定期播映党纪电教片;开设了“廉政文化广角”专栏,在家庭中印发新编廉政“三字经”,组织了“廉内助”评选活动。通过廉政文化进社区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了一个人人讲清廉、处处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使社区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阵地。

二、充分发挥党内惩处的作用,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没有社会的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而党风的好坏,干部队伍的廉政与否,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因此,纪检监察机关要在认真履行好自己的监督职能,勇敢地肩负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严肃查处党内各种违纪案件,营造良好的党风廉政环境。建立和健全好一支队伍。在基层党委(党组)中建立起一支党风义务监督员队伍,抽调一批政治思想好、党性观念强、作风正派、工作大胆、敢讲真话实话、热心纪检监察工作的老同志担当义务监督员,委以重任。一方面组织他们下基层开展专题调查,为县委党风廉政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当好参谋;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大胆发现案件线索,积极检举揭发各级基层组织中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人和事,拓宽纪检监察信访渠道,收集案件线索。仅去年以来,全县纪检监察立案查处的违纪案件中,有60由党风义务监督员中提供。党风义务监督员成为群众参加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查处大案要案入手,取信于民。腐败不除,社会难以平安和谐。去年以来,万载县集中查处了一批涉及土地征用、土地招投标拍卖中,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其中涉及科级干部案件25件,万元以上经济案件17件,分别占案件的42和28,涉及有关党政干部34人,其中移送司法机关4人,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340万元。充分体现了党纪政纪的威严,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的信心,增进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同时,他们还强化对安全生产事故的责任追究,建立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作为纪检监察机关要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侵犯群众权利、损害群众利益。特别要坚决纠正和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决不允许利用行业和岗位赋予的权力,对服务对象搞“索、拿、卡、要”。要坚决查纠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特别是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如

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国有和集体资产处置等,都要做到向群众公开,防止暗箱操作。

三、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有效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进经济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反腐败也是一种生产力。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履行好组织协调监督职能,把工作的落脚点放在促进社会经

济发展上。首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服务第一要务。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积极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要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县委要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找准位子,理清思路,制订了服务经济的硬措施,做到对企业、客商合法权益敢护,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敢查,向全社会公布热线电话,向全党员干部发出公开信,设立举报箱。县纪委常委分别与县重点企业建立联系点,不定期地上门走访,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及时解决生产经营当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开展纪检监察干部与民营企业结成帮扶对子,为客商企业提供政策法律服务;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服务,严格实行“三不准”,即不准向企业搞名目繁杂的检查;不准向企业索、拿、卡、要,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形成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其次,制订“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今年三月份开始,该县在县水务局、建设局、交通局、财政局、民政局、土管局等6个单位进行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于6月份在全县40多个单位和部门全面铺开,对这些单位的公共行政职能中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的重点环节进行规范,建立了整套约束机制、惩处机制,使公共行为能够“阳光操作”,有效减少腐败现象的滋生,促进各项工作。同时还加大党内监督力度,把监督关口前移,冲破监督中的一些“禁区”,“空当”、“盲区”和“死角”,使权力在最初运行时得到有效监督。近年来,该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党政一把手监督的规定》、《关于做好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的规定》、《关于党政一把手不签署财务票据的规定》和《禁止党员干部大操大办酒宴的规定》等,都对党员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起到了较好的监督作用。监督职能的强化,健全了市场经济秩序,促进了经济健康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6:论精神生产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2010.7.30

襄阳

老年大学是社会发展进入到老龄化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时代社会进步的客观反映。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老年大学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各级老年大学作为离退休干部及广大老年人学习的重要阵地,在满足老年人终身学习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它在无形中不同程度地缓解各种老龄问题,并日益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老年人完善自我、服务社会的现实需求的同时,起到了提高老年人自身素质,提升思想境界,展现人生价值,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稳定的多重功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多种作用。

一是阵地作用。老年大学是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坚强阵地。为了建设、巩固和发展这个阵地,20多年来党和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办了各级各类老年学校,老年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老年群体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让更多的老年人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枣阳市老年大学开办22年来,先后有7865名老年人在这块阵地上,充实了老有所学的内容,丰富了老有所养的生活,吸收了老有所医的知识,陶冶了思想情操,拓宽了视野境界,促进了身心健康,延长和拓展了参与社会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提高了老有所为、贡献社会的本领和能力,涌现出一批大器晚成者。有63位学员加入省市书协,21人加入省市美协,12人加入省市摄影家协会,52人加入全国或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有的出版诗集、散文集、书画集,还有的面向社会举办个人作品展,有750 多件作品先后入选市级以上单位举办的展览,其中有18幅作品荣获国际奖励,50多件作品荣获国家级奖励,300 多件作品荣获省级奖励,530多件作品荣获市级奖励。为构建和谐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教育作用。老年大学的根本目的是塑造老年人的本质、身体和性格,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现代型老人。多年的办学实践证明,老年大学是和谐社会的音符。通过上老年大学,可以使老年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质,使老年人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所为,可以提高老年人自我服务、家庭服务、社会服务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老年大学的发展,增强了和谐社会的学习气氛;丰富的教育内容,实现了和谐社会中的“老有所教”;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趣化了和谐社会中的“老有所学”;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娱悦了和谐社会中的老年心态。老年学校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它始终坚持“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和“快乐式教学、民主化管理、亲情式服务、前瞻性探索”的办学理念,突出政治文化、科学保健、时事形势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重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做到“学、乐、为、教”相结合,以实现教育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老年人全面素质的根本目的。通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先进文化武装人的头脑,保持老年人革命晚节,努力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进行“八荣八耻”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更新知识,融入时代,服务社会,不断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而老年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必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是凝聚作用。老年学校教育,有极大的凝聚作用。兴办各级各类老年学校,让占人口比例11%的老年弱势群体,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获得终身学习权益保障,不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在利益分配关系上的公平、公正。而且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本身就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是民心工程和凝聚力工程。老年大学坚持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治校风格和科学人文优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巨大的凝聚作用。大家都知道,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老年学员的自尊心是老年教育工作头一条金科玉律,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尊重老年人,全心全意服务老年人,是老年大学疑聚作用之所在。努力把老年大学真正办成知识的乐园,爱心的家园,友爱的社区,力争把更多愿意学习的老年人凝聚起来,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实现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多彩的晚年生活,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夕阳红、夕阳美,是老年大学教育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

四是调节作用。社会和谐要求个人自身发展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相统一。个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老年人自身发展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赖以建立的主体性基础。枣阳市现有人口109.8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14万,约占人口总数的12.7%。这些老年人退休后产生了离群感、孤独感和失落感,他们都不愿过那种困居斗室、与世隔绝、孤家寡人的生活,都有重新融入集体的强烈愿望。老年大学搭起了一座老年人与社会、老年人与他人沟通的平台,老年学校也就成为老年人感知党和政府关爱的“暖心桥”、了解社会的“望远桥”、重新贡献社会的“回春桥”、与他人交往的“知友桥”,从而调节了老年人的心态,消除了孤独和失落感,使他们重新找回自我,扬起生活的风帆,造就了自身发展的和谐。这是因为到老年大学学习的老年人都是平等的主体,原职业、职务、职称和家庭、文化、阅历等的差异越来越被淡化,没有贵贱高低之分,在思想观念上超脱了世俗的偏见、陋俗和习惯,淡薄了名利,凸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待,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尊重。所以老年大学是构建和谐社会中调节老年群体人际关系,使老年群体融入时代、融入社会的一个亮点。

五是稳定作用。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没有稳定,社会就不会和谐,没有和谐,社会也不会稳定。老年群体的稳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老人安则天下安。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安定有序、民主法治”,这一切都与老年群体紧密相关。因为老年人不是孤立人,老年群体不是孤立群体,它与每个家庭和各个阶层都密不可分。每个老年人都关系着一个甚至几个家庭,关联着周围的人群,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况,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下一代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实践证明,老年大学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奠定了基础,是一个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功能载体,接受过老年学校教育的老年群体不仅对于自身的稳定有着很强的作用,而且对于家庭稳定、社会稳定也起着很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如:1999年“法轮功”猖獗时,参加过枣阳市老年大学学习的学员无一人修炼“法轮功”,许多学员还自觉成为抵制和揭批“法轮功”的积极分子,在大是大非面前,老年大学显示了稳定社会的强大威力。

六是开发作用。与时俱进的老年群体是国家的巨大资源,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年人才有着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是知识和科技含量高、又能带来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本。我国目前已离退休科技人员有500多万,其中身体好能发挥作用的350多万。他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继续为社会发展服务。当然,老年群体中个体的初步知识、技能、经验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活动,才能成为老年群体和全社会的共同财富,从而具有更高的传授价值。老年大学就是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活动,为老年人充电加油,更新知识,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交往机会,把自己融入时代的大潮中,继续为家庭致富、生活幸福和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枣阳市老年大学在为开发老年人潜能,发掘老年人才,塑造老年人才,集散老年人才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许多老年人通过老年大学知识的传播、文化的熏陶、潜能的开发,在实现老年人“求知、求乐、求康、求为”的美好愿望中,潜能被挖掘,才能被发现,灵感被激发,激情被燃烧,进而达到自强、自尊的精神境界,有的还“成能”、“成才”、“成家”,在政府决策咨询,高新技术开发,著书立说,人才培训,专业咨询,教育下一代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如特产局退休干部、高级农艺师赵兴臣,一生从事科技研究和传播工作。退休后,他参加了枣阳市政府组织的“湖北省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担任主讲老师,先后到全市各乡镇举办果树科学管理培训班50多期,培训青年农民150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有3750多名老年科技人才被开发应用,继续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贡献才智。

七是辐射作用。老年大学是老年人称道的精神乐园。老年大学的第一课堂(学校教育)、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第三课堂(社会公益活动)激发了老年人的成就感,通过组织各种笔会、画展、文艺演出、社会实践活动,调动了老年人的表现欲、展示欲和创造力,使他们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生命质量,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老年学员服务社会的活动,如,发挥老年学员政治优势,组织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和人生观教育;发挥老年大学艺术人才的优势,以精采纷呈的文艺演出,为社会文化活动增光添彩;发挥老年大学书法绘画优势,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挥老年大学的团队优势,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发挥老年大学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等等,在社会上引起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响。这些热爱学习、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的先进事例,是社会大家庭中非常有益的“活性细胞”,如加以进一步培育,其繁衍之势、辐射能力是无法估量的,它将为倡导健康养老,积极养老,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篇7:论精神生产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摘要: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也是律师根本职责。本文从和谐社会的定位出发,梳理当代律师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为律师自身业务的不断精进,提供指引。

今年2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为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应当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党中央审时度势,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明确的方法步骤,也对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律师,其使命的实现提出了新挑战,如何认识和发挥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

一、律师制度的存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要素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既要通过发展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推进法制建设来不断提供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胡锦涛同志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公平,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发展,其中每一个方面都与法治建设密切相关。归根结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融洽、有序的法治社会。

法治是社会融洽的基础,规则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基石。和谐的社会关系需要制度去调节,而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最终需要法律的保障,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建立和健全法治社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无论从应然还是实然的角度,律师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律师制度是公认的社会利益的平衡机制,目前全国已有律师事务所近1.7万家、律师近20万人,大多是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人才,是法治的工程师和践行者,他们在排解纠纷、消弭社会冲突、提供法律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成员相互沟通、/ 6

恰当反映不同阶层意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律师的职责与使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与要求高度契合。

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律师有不可替代的责任和功能

律师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的职能作用日益凸显,从传统的代理诉讼到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参与人民调解、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提供法律服务等,都充分体现了律师的作用,根据律师的职责和特点,我们可以将律师在构建和谐法治社会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服务发展,维护稳定,建设法治,弘扬诚信”。具体而言,应充分发挥好以下四个功能:

(一)充分发挥律师疏导社会矛盾的功能

疏导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各种利益的平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环节。疏导社会矛盾具体体现在律师的如下业务工作中。

第一、在刑事辩护中,律师通过依法提出被告人无罪、罪轻,应当减轻处罚、免除处罚的证据和意见,维护被告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来促进和谐。

诉辩审相互制衡的诉讼构造设计,是一种和谐,如果没有律师参与的刑事诉讼难免有所失衡,尤其是在我国刑事诉讼已从纠问式审判方式过渡到控辩式审判方式的情况下,律师的作用尤为突出。律师的参与得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以及从轻或减轻、免除处罚的证据和意见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公权力实现制约,人权得到尊重,使法律得到正确实施、减少和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第二、在民事诉讼代理方面,“立法表明有法,司法表明法治”。民事权利的救济靠司法。随着法制不断完善,普法的广泛深入,社会成员遭受非法侵害时,逐渐拿起法律武器,通过司法寻求恢复失衡的利益关系。鉴于法律的庞杂、深邃、立、改、废的频繁以及日渐强化的技术性要求,当事人寻求公平与正义时,急需被奉为维护私权利的保护神的律师的协助,使他们的法定权利变为现实的权利。使权利失衡的不法状态得以矫正,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

第三、在促进依法行政中。在行政执法中,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政府权力扩张。与之相对应的私权利空间则必然狭小。公权力侵害私权利便时有发生。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是建设法治政府。律师对于法制政府建设也越来越有所作为:/ 6

一方面,律师对政府依法行政提供支持;公职律师和政府法律顾问应运而生,他们凭借专业优势,面向社会广泛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民众遵章守法。对政府公务人员通过进行以人为本、文明执法以及依法执法、守法执法的指导培训,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人权观念,淡化官贵民贱的官本位思想,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就政府而言,如此一来,行政执法一改以往执法的强制性形象,不仅维护法律的公平和权威,同时也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从全体社会成员角度,公民人权得到尊重,基本权利不受非法侵犯,特别是不受来自国家权力本身的非法侵犯。二者的有机结合,同处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中,正所谓“政通人和”。

另一方面律师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法治政府应是有限政府、责任政府,面对形形色色的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钱法交易、粗暴执法的不和谐现象,律师作为特殊职业属性的群体,积极参与到行政听证、行政诉讼中,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而提出正确的代理意见,起到了对权力的监督和对抗作用。有效地防止了合法权利受到行政权的损害,遏制了行政权力的滥用,避免了法律不能正确有效的实施。在权力与权利的抗争过程中,律师通过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速了政府权力与社会权利相互监督与制衡局势的形成。

第四,通过调解等非诉讼手段疏导矛盾。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要求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诉讼不再是解决矛盾和纠纷的唯一途径,更不是首选手段,调解、仲裁等非诉讼手段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包括崇尚和推行事后惩戒的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发挥法庭调解、社区调解的作用,这种趋势和做法值得借鉴。律师参与法庭调解和社区调解的工作,将法治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律师疏导和解决社会矛盾的“调节器”和“减压阀”的作用。与法院通过判决定纷止争相比较有着更为直接、理性的一面。

(二)充分发挥律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功能

当前,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弱势群体请律师难的问题开始显现,因经济困难无法得到法律帮助的情况越来越突出,急需法律帮助的人越来越多。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里,律师的服务绝不能成为少数人的奢侈品。近年来,黑龙江律师积极开展义务法律援助,据统计,2010年省内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达5000多件,律师成为了当前黑龙江省法律援助事业的主体力量,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律师们所积极开展的法律援助龙江行、法律咨询、送法进社区、送法进企业(笔者所在律师多年来坚持为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的中小企/ 6

业提供免费的全方位的法律服务与辅导)等多样化的法律帮助,使那些虽不属于法律援助范围,但确实需要法律帮助的弱势群体能够得到有效的法律服务。

(三)充分发挥律师参与社会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功能

从律师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来看,律师职业本身便是为适应国家和社会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律师的执业活动与社会管理具有很高的关联度。例如,律师在立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律师以其独特接触社会生活的触角、法律理念和丰富的法学知识,参与到立法项目的调研论证,对法律的立、改、废提出意见,当前,律师已成为参与立法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力量,我国13万律师中,已有约1600余名律师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律师参与立法活动的客观和公正,丰富的时间经验能够从独立第三方角度,全面、客观地看待各方利益纠纷,对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制度设计是否合理、法律实施效果是否达到等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合法性、恰当性、公开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律师作为顾问和咨询方所作出的方案,无论是对服务管理方,还是对被管理方,都有着专业、客观、高效、合理的价值,更加科学的推动社会与公共事务管理水平。

(四)充分发挥律师在普法中的作用

和谐社会的实现有赖于完善的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全面有效调整,没有完备的法律则无和谐社会。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必须增强全社会的守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可以说,普法工作是构建和谐法治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律师对于普法工作有着天然优势:律师直接面对群众,接触的都是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案说法生动活泼;律师的代理工作本身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普法工作(当事人出现纠纷的时候,也是其最希望知道法律规定的时候,这时律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其释疑解惑、析法明理,对当事人来说是最好的法制教育);随着律师社会责任意识增强,更多的律师开始选择“主动普法”——送法上门、送法进企业、送法进社区、结合3.15、12.4等纪念日开展各类主题普法活动等等,这都得到了社会的积极评价。

二、律师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素质,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6

期。这为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蕴含着律师服务与发展的巨大机会和挑战,关键是有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为满足和谐社会的构建于发展对律师的客观需求,笔者试从政治素质、服务理念、服务能力、工作作风以及管理水平等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政治定位贯穿到执业活动中去,自觉坚持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

努力学习,深入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科技进步和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点领域的法律问题,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提升法律服务层次和质量,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社区开展法律服务,积极向困难群众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帮助他们平等享有社会公平正义。

第四,严格遵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恪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正确处理惩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关系,使真正违法犯罪者受到应有制裁、让无辜者免受法律追究、让守法者得到保护。

第五,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中发挥作用,积极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积极参与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处理,积极参与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处置,为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法律服务,努力使各种矛盾纠纷在法治的轨道上得到依法妥善解决。

律师的存在和发展,已经是现代社会民主和进步的标志之一。律师是实现和谐社会要求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价值追求的重要参与者,新的社会形势赋予律师定位新的内涵。律师应当做到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切实履行社会职责,积极地投入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篇8:论精神生产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和谐社会”是一个既古老又时新的话题, 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社会追求和谐, 而新时期的和谐社会有了新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内容, “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是否和谐。越是改革开放, 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就越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因为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 只有思想和谐才能社会和谐。思想政治工作以“情”为本, 重视感情的作用, 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 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真正优势所在。要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就必须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 达到思想和谐, 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可靠基础, 又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 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和新矛盾, 难免引起心理上、情绪上的变化, 不满、焦虑、怨恨等情绪就可能随之产生。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有效的缓解、消除, 就有可能使人产生过激行为, 对社会造成危害。这就需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要针对这些社会情况进行深入细致、有针对性的思想疏导工作。通过人与人之间思想的交流与沟通来调适人们的心理状态, 使人们心理由不适应、不平衡向适应、平衡转化, 从而消除人们的心理障碍, 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活力、创造力, 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利于形成团结文明、扶贫济困的良好风气, 形成公平正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思想政治工作能很好地将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同实际问题相结合, 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使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同时也使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使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 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为实现自己利益, 构建和谐社会而奋斗。

二、思想政治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1.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引导形成共同思想基础和良好社会观念

胡锦涛在论述和谐社会时指出: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中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 引导、培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观念至关重要。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大力宣传弘扬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大力宣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大力宣传尊重人格、尊重个体、伸张正义、维护公平等理念, 努力使尊重、理解、友善、文明成为社会氛围的基调, 使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理念深入人心, 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认真组织学习、宣传科学发展观, 深刻认识和谐的真正内涵, 可以引导人们走出认识和行为的误区。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需要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人们牢固树立和谐发展的社会观, 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 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 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要抓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利用自然, 造福人类;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 维护社会秩序, 完善社会功能, 实现社会公平, 保护个人权益;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诚实守信, 平等友爱, 与人为善, 尊重差异。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引导人们增强发展是硬道理, 贫穷落后谈不上和谐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的聪明才智, 充分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发展才有保障。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帮助引导人们科学发展的内涵, 正确认识并对待按劳分配, 积极探索建立能调动劳动者积极性、讲究实效又兼顾公平的分配体制, 积极投身深化改革的历史洪流。

2.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形成畅通的人际思想通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思想活跃, 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增强, 思想出现多元化是必然的。随着改革的深入,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 遇到的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和新矛盾, 引起心理上、情绪上的不满、焦虑、怨恨等。目前, 中国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和分配差距, 党内和社会上的腐败行为, 损害了群众的根本利益,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在党和群众之间筑起了壁垒。这些会使群众产生不满和躁动压抑情绪。

一方面, 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很好地下达, 通过及时、全面、准确地向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让人民清楚地了解党和政府对出现的新问题非常关注, 也有相应的对策, 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暂时的困难, 光在下面发牢骚是没有用的, 需要上下一条心, 共同解决。同时认真做好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 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 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上传, 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沟通渠道, 使群众的愿望、意见和要求, 有畅通的渠道来表达,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 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 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

3.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起到规范社会言行的作用

思想道德建设,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基石。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以其鲜明的是非标准和明确的价值导向, 规范人们“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 加强了人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增强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和提炼出了最基本的道德共识, 即作为一个中国人, 要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作为一个现代公民, 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等。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我们从中认识到:“天人合一”, 要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 善待鸟兽草木, 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提倡宽和处世, 协调人际关系。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孟子认为,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 主张和谐共处, “协和万邦”。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 孟子提出“仁者无敌”, 主张“以德服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充分发掘这些传统优秀文化资源,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认真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

4.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宣传教育, 达到凝聚人心、民心的效果

“思想道德建设, 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1], 面对西强东弱的现实压力、西方反华势力的虎视眈眈, 怎样将中国的人口数量优势变成人口质量优势, 形成巨大合力, 这是只有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出色完成的任务。工作难做, “越是在这个时候, 越要多做工作, 越要做得深入细致。”[2]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上, 通过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让群众认识到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是生活的主流, 党和国家已从宏观上、政策上、法律上不断控制和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和分配差距, 同时, 在严肃惩处违法犯罪和腐败行为。要针对多样、多变、多元的社会实际做到既统一思想, 又注重差异;把理论逻辑力量与事实力量结合起来, 尽可能用通俗语言解开群众思想上的困惑, 用身边事例说明深刻道理, 使理论为群众掌握。在运用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 构筑思想政治工作新平台。通过这个新平台,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真正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形成强大的合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 思想政治工作一直在努力改进和创新, 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虽然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然而, 由于改革开放在进一步深化, 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 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 思想政治工作还必须不断创新, 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 随着客观的变化而变化。使人们在享受思想政治工作实惠中感受党和政府温暖, 感受构建和谐社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 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中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和谐社会,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63-264.

上一篇:坝美镇党政领导班子及内设机构办公室下一篇:县园林管理处党支部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