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励志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2024-05-10

高职院校励志德育现状调查研究(共10篇)

篇1:高职院校励志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高职院校励志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本文首先澄清了高职院校励志德育的基本概念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励志德育的相关情况展开了调查并对问卷调查的数据作出了详细的分析,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反映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励志德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科学开展学生励志德育提供了决策依据,也给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的启示.文章最后就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励志德育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并指出了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的问题.

作 者:戴春平DAI Chun-ping 作者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刊 名:高教论坛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FORUM年,卷(期):“”(12)分类号:G642关键词:高职院校 励志德育 调查研究

篇2:高职院校励志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如今,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谁掌握了信息就是谁的世界。网络信息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知识、人际交流、展现自我的舞台。但由于社会环境变迁,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和掌握学生具体情况,认真分析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机制,注重教育内容的选择与优化,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德、智、技等全面发展,培养符合社会、生产和管理一线岗位所需要的人才。为此,笔者开展了深入调研。

一、调查情况综述

随着当今社会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或其他智能终端,网络信息已渗透到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新常态对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既是挑战,同时也是创新德育教育模式的最佳时期。为更好地完成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笔者针对高职院校学在获取网络信息的行为模式、心理特征、价值取向等特点进行了调研。并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访谈,了解与掌握高职院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使用信息、媒体、网络中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同时,通过查阅收集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它与本次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折,努力探寻信息快速传播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产生影响的原因。

1.问卷调查

笔者选择贵阳护理职业学院、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和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800份问卷,收回786份,有效问卷774份。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运用智能手机、电脑等上网获取信息。在回答关于“你上过网没有?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时,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学生基本上过网,有83.6%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就上过网,有14.3%的学生在大学以后开始上网,有2.1%的学生现在上网还需要别人的帮助,也算是上过网,可以说现在的高职学生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信息。在“回答关于你在校期间课余时间在做什么事”的问题时,有52.3%的学生选择的是上网,有31.2%的学生选择的是看书、学习,有19.1%的学生选择的是参加各种课余活动,有7.4%的学生选择的是其他。在回答关于“上网时主要干些什么?”的问题时,有27.6%的学生是浏览网页、无目的,有47.4%的学生是聊天、听音乐、看视屏,有14.2%是上网学习、查阅资料,有10.8%是上购物、打游戏等。在回答关于“一天上网多长时间?”的问题时,有31.3%选择不好确定,有26.7%选择课余时间基本都上,有15.4%选择有需要时才上,有27.6%选择无聊时就上等。此外,笔者还对少数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进一步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网络信息教育和获取德育信息的情况。

2.专家咨询

笔者咨询了贵州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名师(高职院校德育研究方面的专家),这些专家长期从事高职院校德育研究工作,或曾在一线从事德育工作,他们拥有较深德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掌握高职院学生的特点,他们对笔者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理论指导。与此同时,笔者还与不同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更多地了解不同类别专业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和特性。

3.查阅文献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查询结果显示:目前有关的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德育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在研究方法上多数都是属于描述性研究,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实证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提出的论点论据没有比较权威的调研数据作支撑,导致研究内容空洞乏力,说服力不强等。基于以上原因,笔者从信息的视角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进行研究,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等原理进行跨学科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结合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实际探索可操作性的研究途径,为科学构建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信息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现状

现代的科技、网络、信息打破了地域、时空和人际的界限,使其不受时间、地点和人群的影响而广泛传播。在这种背景下,信息传播模式也有利于德育教育内容的选择,调动德育教育主体的广泛参与;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拓展道德认知、丰富道德内容;有利于调动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更多机会了解社会发展形势,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意识,自我调适心态,向往美好生活、提早做好就业准备,缓解就业压力等。顺应时代发展,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抓得不够;德育教育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德育教育形式空泛,失去吸引力;德育教育队伍素质不高,失去影响力等。

1.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重视不够

篇3:高职院校励志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 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教育影响, 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高职院校德育既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 又是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德育教师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 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关键, 他们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主体, 承担着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职责。随着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价值观念由单一走向多元, 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的视角更为广阔, 个性更为鲜明, 思维活跃多变,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难度大大提高, 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成为新时期德育实践的迫切需要。

二、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无锡技师学院等7所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师及学生。随机发放教师问卷278份, 当场作答并回收262份, 回收率为94.24%。剔除整份问卷中漏答大于2个或呈同一性作答等无效问卷后, 剩余252份, 有效率为96.18%。同时, 在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随机发放学生问卷1 200份, 当场作答并回收1 174份, 回收率为97.83%, 其中有效问卷1 161份, 有效率98.89%。

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是在对部分德育教师和学生访谈的基础上参考教师专业标准编制的, 题目基本采取李克特五点计分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无锡市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了252名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性别、年龄、婚姻、学历、职称和从事德育工作年限的情况, 结果见图1-图6。

由图1-图6可见: (1) 无锡市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性别比例较协调。 (2) 德育教师年龄多集中在30-39岁, 占42.86%;中青年教师是德育教师的主力军, 年龄结构比较合理。 (3) 婚姻方面, 已婚教师占77.78%, 未婚教师占22.22%, 这与德育教师的年龄结构一致。 (4) 学历方面, 研究生占43.89%, 远超过江苏省相关督导评价标准20%的要求, 这与近年来职业院校大力引进研究生充实德育教师队伍, 鼓励在职德育教师学历提升有紧密关系。 (5) 职称方面, 中级职称教师比例最高, 初级和高级职称比例相当。 (6) 德育工龄方面, 5年内的教师比例最高, 为40.48%;6-10年的次之, 占38.89%;10年以上占20.63%, 结构比较合理。总体来看, 高职院校德育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他们学历层次较高, 性别、婚姻、职称、德育工龄结构合理。

(二) 无锡市高职院校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1.专业理念与师德

专业理念与师德是高职院校德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通过教师和学生问卷对德育教师进行调查, 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 专业理念与师德教师问卷总平均值为3.96, 属于较好水平, 学生问卷总平均值为3.60, 接近较好水平。教师和学生问卷中, 各领域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职业理解与认识以及德育态度与行为。需要关注的是, 德育态度与行为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个维度, 表明德育教师面对琐碎、繁杂的德育工作, 还需深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改进自己的德育态度和行为, 使德育工作走进学生心灵。

2.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教师专业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研究以舒尔曼、斯腾伯格、申继亮等的教师专业知识分类框架为参考, 调查了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通识性知识、课程教学知识、德育专业知识和职业背景知识的发展状况, 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 专业知识教师问卷总平均值为3.71, 学生问卷总平均值为3.59, 均接近较好水平。在教师问卷中, 通识性知识得分最高, 职业背景知识次之, 课程教学知识和德育专业知识最低;学生问卷中, 通识性知识最高, 其次为课程教学知识和德育专业知识, 职业背景知识最低。值得注意的是, 职业背景知识教师问卷与学生问卷差异最大, 达到0.61。这说明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职业背景知识相对薄弱, 且自身对此尚未有清晰意识。此外, 在随后的访谈调查中, 多位学生反映德育教师“无法在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素养养成和就业指导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指导”, 这与问卷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 德育教师必须熟悉所教专业的入职考核、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等要求。考虑职业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就“对学生所在专业及其就业情况的了解”进一步分析, 结果见图7。

由图7可见, 在“对学生所在专业及就业情况的了解”方面, 师生评价差异较大, 65.63%的教师认为自己比较了解, 但只有27.03%的学生认为教师比较了解, 高达25.58%的学生表示教师不太了解甚至很不了解自己所在专业及就业情况, 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德育教师缺乏职业背景知识。在对教师的访谈中也发现, 部分德育教师由于工作繁忙, 很少有机会深入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 对就业形势和招工情况了解不多, 部分德育教师由于教授低年级基础课程, 接触用人单位的机会较少, 尚未意识到职业背景知识的重要性。相关调查显示, 德育工龄与职业背景知识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随着德育工龄的增长, 德育教师与行业、企业的接触会越来越多, 其职业背景知识将逐渐得到丰富和更新。

3.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在教育实践中的集中体现, 它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实效和学生的发展。德育教师对于学生品德发展特点与规律的把握, 对德育目标、课程、途径、方法等的运用, 以及实际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都会直接影响德育活动的具体开展及其效果。对高职院校德育教师专业能力的调查结果见表3。

由表3可见, 专业能力教师问卷总平均值为3.67, 接近较好水平, 学生问卷总平均值为3.39, 接近一般水平。在教师问卷中, 平均值最高的前三项依次为班级管理、教育评价和观察了解学生, 分别为4.09、4.00和3.83;在学生问卷中, 平均值最高的前三项依次为教育评价、班级管理和语言表达, 分别为3.70、3.69和3.61。这表明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管理班级、教育评价、语言表达和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相对较强。值得注意的是, 部分德育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限, 虽然教师问卷中平均分值为3.45, 但是学生问卷中仅为2.80, 未达到中等水平, 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升。此外, 德育教师生活指导能力在学生问卷中的平均分仅为3.06, 与教师自评的3.56的差异较大。

信息技术能力是德育教师深入把握德育对象、改革德育方法的基本要求。许多德育教师通过QQ、微信、微博、博客等网络手段实现与学生的在线教学和交流, 拉近了师生距离, 增强了德育实效。就德育教师“在学生工作中使用博客、微博、QQ和微信等方式”的情况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结果见图8。

由图8可见, “在学生工作中使用博客、微博、QQ和微信等方式”的各选项中, 22.87%的学生表示德育教师“没有用过”, 15.8%的学生表示“偶尔”, 32.22%的学生表示“一般”;39.58%的德育教师表示“比较频繁”, 与学生的“20.58%”差异显著, 这可能是因为部分教师在个别教育中使用多, 在集体教育中使用少。此外, 通过教师访谈得知, 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平时课务量大, 工作繁重, 微信、微博等网络渠道又对电脑和手机配置有要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信息技术能力发展受限。

(三) 无锡市高职院校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为建立更有效的高职院校德育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 对高职院校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状态进行调查, 结果见表4和表5。

由表4可见, 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方面的教师问卷平均值均高于学生问卷。三方面的总平均值教师问卷为3.78, 学生问卷为3.53, 反映出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对专业素质的自我评价与学生对其评价存在较大落差。这种落差可能是因为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他迫性”和对环境的依赖性, 反思意识和能力不强;也可能是因为开放社会中, 职业院校学生思想越来越多元, 对教师的诉求和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由表5可见, 26.04%和55.21%的德育教师认为“有必要”和“比较有必要”研究和探讨德育工作方式方法, 表明大多数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已意识到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只有12.70%和25.19%的德育教师能够“经常”和“有时”对自己德育工作进行反思, 而31.75%的德育教师“较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 表明德育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执行力还不强, 不能主动地把自身的专业发展落到实处。这种内在矛盾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德育教师对目前工作中个人成长的满意度不高。

四、讨论与建议

调查显示, 无锡市高职院校德育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体, 学历层次较高, 性别、婚姻、职称、德育工龄结构合理。从专业发展现状来看, 德育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较好, 但德育态度与行为有待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较高, 但职业背景知识有待加强;专业能力发展不均衡, 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生沟通的能力比较薄弱。从专业发展满意度与自主性来看, 德育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不强, 执行力不够。对此, 无锡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提升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一) 激发专业情意, 生成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师专业情意是教师基于对所从事专业的价值、意义的深切理解而形成的追求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 在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中, 表现为教师的专业情感、专业伦理、专业信念与专业态度。专业情意是推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根本动力, 也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师专业情意的缺乏是目前制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瓶颈之一。

教师专业情意的激发是一个长期过程, 除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培育, 更需要良好的外部支持性环境, 为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和保障。首先, 应构建宽松、和谐、信任的校园文化氛围, 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安全感和成就感。如实行人性化管理, 多一些人文关怀, 保证各年龄各层次教师都有展示的机会和成长的平台, 给教师各项工作充分的信任、尊重和理解。其次, 应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 如考虑不同教师的多元需求, 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 帮助教师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追求;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方面坚持民主、公开、公平, 使每位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通道。再次, 应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保障和逐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优化社会舆论环境。

(二) 改革培训模式, 完善德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专业培训是提升德育教师专业水平的关键因素。调查显示, 德育教师培训机会与培训期望存在一定落差, 部分德育教师对目前的培训内容、形式并不认同。

德育教师培训模式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等, 内容是培训的核心, 直接决定培训效果。要提供精致化、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 首先要做好培训需求调研, 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 如德育教师的课程背景知识、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 尤其是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生沟通的能力, 构建与德育教师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培训内容。此外, 可以根据德育教师的层次与学习能力, 建立针对新手、成长期教师、骨干专家型德育教师的分层次、分类别、多功能的培训机制。

确定科学的培训内容之后, 还必须创新与之相适应的培训形式。如校企嫁接, 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姻, 让教师走出校门, 到企业以挂职或实习的方式进行实践性培训, 体验、参与企业实践的全过程;也可聘请企业人员来校兼职, 与教师结对帮带, 使德育教师随时了解和把握专业的前沿动态和行业、产业的人才规格需求。再如校本培训, 由于各院校的生源各不相同, 专业学科的设置也各有方向, 可利用本校资源充分发挥本校优师名师的帮教作用。还有院校合作, 高职院校与其他高水平、有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建立合作关系, 对教师进行培训, 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 优化团队建设, 搭建德育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教学团队是提高德育教师专业素养和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德育教师队伍中, 中青年教师是主力军, 他们的成长需要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传、帮、带”, 老教师可以在与青年教师资源共享中更新知识和观念, 对青年教师进行引领和示范, 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直接指导和帮助, 使其产生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成就感。德育教师团队建设有利于教师个人、团队和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共同发展, 能有效激发德育教师的士气, 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

优化德育教师团队建设, 首先要建立合理的梯队和组织架构, 团队应由不同层次、年龄、职称、知识和学缘结构等的德育教师构成, 团队成员包括团队带头人、研究骨干、青年教师梯队。其中, 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领头羊, 需要学术造诣深厚、教育思想创新且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其次, 要建立长效活动运行机制, 例如组织活动沙龙, 创设研讨氛围, 针对德育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 探讨解决对策;或选择典型案例, 以团队合作和交流的方式研讨, 提升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如专家导航、名师引领、青蓝携手, 为德育教师成长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还可组织外出观摩, 使不同学校德育教师的经验得以交流。此外, 开设班主任工作例会、QQ群、微信群论坛即时探讨动态发展以及班级管理中的偶发事件, 为德育教师解决实时问题提供支持。应当适当引入评价机制, 如开展主题班会课比赛、教育论文征文比赛、班级文化建设成果展示交流等, 激发德育教师的学习热情, 提升德育教师的学习与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斓.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檀传宝.浪漫:自由与责任——檀传宝德育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5]檀传宝.再论“教师德育专业化”[J].教育研究, 2012 (10) .

[6]王小飞.德育教师的专业道德:比较的观点[J].教育研究, 2007 (4) .

[7]蓝维等.教师德育专业化笔谈[J].教育研究, 2007 (4) .

[8]于发友.中学德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研究报告[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2) .

[9]宫火良.河南省高中教师工作满意度现状的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 2002.

篇4: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现状探析

关键词:职业院校;德育现状;心理健康

1 展开调查

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0个题目,分别从政治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就业态度、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等维度,从学生中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调查范围涉及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反映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情况。共发出问卷712份,收回问卷712份,有效问卷712份,问卷有效率100%。为使学生反应真实情况,设计问卷时采用匿名的形式。

2 调查结果

2.1 政治观

调查结果表明,职业院校学生的政治态度非常积极乐观。62.5%的学生以共产主义为自己的政治信仰;鉴于学生的入党名额限制,许多学生尚未入党,但48.1%的同学一直在努力争取;29.8%的学生日常比较关注国家政治经济信息。

2.2 人生观与价值观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总体上呈积极向上的趋势。85.6%的同学表示如果自己家境贫寒,自己会坦诚承认。在价值取向中,28.5%的学生看重人格是否高尚;14.4%的学生看重是否有自己的事业。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调查显示,70.3%的学生考试从没作弊;73.9% 的学生从没抄袭他人的作业;91.3%的学生从不在墙上、课桌上乱写乱画;94.4%的学生能够做到不在校园内吸烟喝酒;44.2%的学生不说脏话;88.4%的学生不逃课旷宿;课余时间22.8%的学生投入精力最多的是专业课学习。对于诚信问题,37.8%的学生认为多数人还是讲究诚信的;34.6%的学生认为别人诚信与否我不管,但我要讲诚信;76%的学生表示如果别人对自己不诚信时,自己会据理力争,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83.3%的学生表示愿意与他人合作,分享成果。

2.3 就业态度

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态度现实乐观,就业心态比较平和,世俗的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情况不是职业院校学生的主流。21.5%的学生希望毕业后去国有企事业单位,21.2%的同学愿意去各类企业,更可喜的是,高达32.1%的同学情愿自主创业,这表明职业院校学生不乏创造性思维与刻苦努力精神;对于大学毕业生600元底薪求职现象,41.7%的同学表示赞成,认为就业压力大,应该放下大学生架子求职。

2.4 思想政治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肯定和欢迎。44.2%的学生喜欢以演讲、辩论、看电教片的形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29.8%的学生倾向于以社会实践的方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37.8%的同学认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合实际,效果很好,62.8%的学生认为在校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有很大影响或较有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有26.6%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太切合实际,效果一般,23.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基本没有影响。

2.5 心理健康

调查结果统计显示,虽然58%的同学认为自己有点压力,但通过自我调节可以保持良好状态,但同时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承认有压力,不知如何处理;78.5%的同学人际关系良好,同时仍有21.5%的少数同学人际关系不良。由此可见,职业院校学生主流人群心理健康,但仍然有一小部分学生需要心理方面的辅导与帮助。

3 总结与探讨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学生思想现状总体积极向上。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的德育现状仍然存在着许多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面对发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采取了这样几项措施:

3.1 加强校园网络管理服务工作,为学生身心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调查中发现,高达47.4%的学生平时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14.7%的学生课余投入精力最多的是上网。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知识与信息,同时,许多学生难以把握上网的时间与内容,从而导致网络成瘾的现象,严重的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这一调查结果引起了学生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学生处与各系通力合作,齐抓共管,通过学生自管会检查、专家讲座、团体活动等各种形式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

3.2 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虽然多数学生对我们的政治思想课程持肯定态度,但也有26.6%的学生认为我院思想政治教育不太切合实际,效果一般,23.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基本没有影响。这一现象说明我院的思想政治课程仍然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面对这一调查结果,教务处等有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深入班级和课堂,现场调研,组织有关专家商讨论证,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周边学科相结合、课堂教学以目标为载体、学生为主体、能力本位的全新的教育模式,政治课堂鲜活生动起来,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3.3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针对部分学生提出的校园生活不够丰富多彩的问题,学生处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学生的需要,在全院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四级预警机制,在各系设立心理健康协会,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在全院开展以“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积极向全院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德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长期性的工作,德育调研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德育状况,更有针对性地有效开展学生工作。

参考文献:

[1]吕遂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5(7).

[2]卢艳兰.论加强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理论界,2004(2).

篇5:高职院校励志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德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问卷与访谈,就扩招以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德育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内容涉及素质条件、行为习惯、价值观念、态度与理念、诚信与感恩意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感受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力图通过这种形式,了解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德育状况与存在的问题,揭示影响因素,提出应对策略.

作 者:李振峰 杨爱国 武延树 LI Zhen-feng YANG Ai-guo WU Yan-shu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山东,滨州,256603刊 名:滨州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BINZHOU UNIVERSITY年,卷(期):25(4)分类号:G641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德育 调查分析 扩招 regional universities moral education survey and analysis enrollment expansion

篇6:高职院校励志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性别:______

亲爱的同学:

您好!感谢您能参加本次问卷调查。本问卷旨在调查中学生移动学习方面的一些信息,希望能够得到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所有调查信息仅用于研究,不对外开放,请放心填写。

能倾听您的意见,我感到十分荣幸,谢谢!

1、您认为移动学习是(单选)()

A、移动过程当中进行的学习B、借助手机等电子终端设备来进行的学习

C、完全没有移动学习的概念D、没听过

2、您拥有以下哪些移动设备?(多选)()

A、电脑B、手机

C、MP3、MP4、MP5D、PAD3、您平常用它做什么?(多选)()

A、通讯联络(电话、短信)B、上网资讯(下载、电子书、学习)

C、娱乐(游戏、音乐、视频)D、社交网络(微博互动、空间)

4、您一天之中使用它的时间大概是多少?(单选)()

A、几乎不用B、1小时左右

C、2-3小时左右D、4小时以上

5、您经常在什么时候使用移动设备?(多选)()

A、睡觉前B、乘坐交通工具时

B、排队时D、早上赖床时

E、课间时

6、您平时阅读时,更倾向于哪种方式?(单选)()

A、纸质材料B、电子文档

C、两者区别不大,都行

7、移动设备对学习很有帮助,您平时应用到以下哪些功能?(多选)()

A、搜索信息B、词典翻译

C、与同学互动交流D、在线学习

8、您认为使用移动设备对你的学习帮助大吗?(单选)()

A、非常大,并且经常使用B、一般,可以考虑

C、只能是辅助学习手段D、根本没帮助

9、您认为现在的网络学习资源容易获取吗?(单选)()

A、资源比较多,但是寻找起来很费劲

B、资源虽然多,质量不高

C、资源总体比较少

D、不清楚

10、您认为哪种资源最适合移动学习?(单选)()

A、视频B、音频

C、文字D、图片

11、您认为移动学习有哪些优势?(多选)()

A、充分利用闲瑕时间B、不受场所限制

C、信息传播快捷方便D、按需学习、现学现用

E、没优点F、不知道

12、对于移动学习这种新的学习形式,您最关注的是什么?(单选)()

A、学习效果B、学习资源

C、操作方便性D、学习费用

13、您是否希望拥有针对某门课程的移动学习教程?(单选)()

A、是B、否C、无所谓

14、如果可能的话,您今后会在不同的学习领域(就业或继续深造等)使用移动学习(单选)

A、同意B、不同意C、无所谓

15、您认为移动学习的方式(单选)

A、根本不可行B、只能是辅助学习手段

C、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甚至成为主要学习方式

D、不了解,不予置评

篇7:高职院校励志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突出的问题,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一种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是一种通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达到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使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具有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教育。通过创业教育的培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毕业后了解社会劳动力市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业心理准备及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力和潜质,充分的就业,进而能够创业,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育认识和观念的落后。国家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创业教育,上世纪90年代,在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及推广工作,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各个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仍然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明确的目标。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形式、办学理念和创业教育培养上仍然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缺乏统一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规划。很多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层面上,无法 1

正确深刻地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其本质,甚至有的教师认为高职学生基础底、素质差,能找个基本工作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也不可能自主创业,更不可能成为企业家。因此,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摈弃和纠正传统、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良好的创业教育思想,为实施创业教育提供理想环境条件。

2、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教育,是一种观念和能力并重的教育。它不仅需要教育者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正确的职业观念。但是,大多数教师专业面狭窄、知识陈旧、信息闭塞,完全不能适应创业教育的需要,甚至许多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观念落后、社会经验不足,对创业教育研究没有兴趣,使得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书本和空洞的口头说教上,教育效果不明显。

3、教学形式和内容的程式化。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的形式趋于形式化或程式化。一般高职院校的做法就是开设一门课程,诸如《创业教育》《就业指导》或《创业指导概论》等,教授课本上空洞的理论和不切合实际的案例,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创业的冲动。另一面,许多高职院校重视对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由于条件和场地的限制,没有适合学生创业训练的实践基地,忽视创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得创业教育大打折扣。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创业教育基地,使得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形式缺乏生动性、针对性和创新性,让学生觉得创业脱离现实生活,有了一定的想法也不敢付诸行动。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体验到创业教

育的成功,才能激发出创业的激情和活力,才能培养创业的意志、品质和能力。

三、提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搞好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必须深刻认清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质和精髓,即“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者结合的“三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牢固树立“三创教育”理念,使创造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统一,改变原有的以就业指导为创业教育的观念,打破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局限性,把创业教育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形成正确的创业教育的氛围和共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点燃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良好的创业意识是学生能动地掌握创业知识,具有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教师的创业意识、调整教师的创业心理、提高教师的创业能力、丰富和完善教师的创业知识,成为学生创业教育的领路人。

2、改革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新模式。首先,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和设置要体现出创业教育的特色和本质,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来完善课程设置。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由“被动”转化为“主

动”,由“想学”转化为“会学”。同时,还应形成一套与之相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一些以创业知识为主的选修课,要把一些有关创业的社会常识、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等课程增加进去,从而促成学生对创业理论的了解。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创业教育内容和形式要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师生共同参与探索知识。创业教育可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用的原则。案例教学法是哈佛大学MBA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亦可采用典型的、有特色的创业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主动参与到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中去,学习创业的经验和方法。另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人实际,让学生当一回“小老板”,让每个学生做创业方案设计,指导学生从选择何种企业、企业的选址、企业的名称、企业的形象设计、企业的融资和理财、员工的聘任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如何运作自己的企业。教学中可通过讨论、答辩等形式进行师生交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独立能力和社会能力。

3、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创业激情。创业文化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功能。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出浓厚的创业氛围,要大力宣传和提倡创业精神、提高学生对创业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克服学生 “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无所作为的消极观念。高职院校要通过黑板报、宣传栏、橱窗、广播等阵地营造创业教育的舆论氛围,通过制度建设强化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和价值观念;结合学风、校风、教风建设进行创业教

育,通过师生人际互动,拓展和优化创业教育的心理环境;通过积极引导各类社团组织围绕创业教育主题开展活动,如市场营销活动、科技作品竞赛、自我形象设计活动、创业设计大赛等,积极支持和指导学生共同营造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园创业氛围。通过举办创业生涯规划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实践能力。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活动,既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丰富体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形成综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性的能力。

4、探索实践模式,实现机制创新。实践教育是指通过真实和模拟公司的创办与营运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主要目标是为学生搭建创业的舞台,使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探索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创业实践方式,例如举办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主题的经济文化艺术节、商业文化周、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营销模拟大赛、创业模拟大赛、大学生创业与创新论坛、开放式创新创业实验室等。在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效地把创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机制,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创业教育,将成为21世纪现代人的第三本护照。”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指出,21世纪的大学生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江泽民同志曾在1999年8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重大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成为创业教育的摇篮,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活动,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实现自我生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季枫.《试论高职院校“一体两翼“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02下

[2]金昌,童卫军.《温州特色高职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02

篇8:当前高职院校德育现状及对策

(一) 高职院校德育的对象

当前高职院校德育的对象绝大多数是90后的一代, 年龄处于青年中期, 少数处于青年后期。高职学生的心理是一个多层次、多系列的复杂结构。他们呈现出由少年心理向成年心理过渡的状态, 他们的心理特点既不同于少年, 又不同于成年, 这种心理的最大的和最普遍的特点是“发展中的矛盾性”, 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冲突。高职院校中由于学生所处环境、人际关系、教育程度、心理特点、家庭情况、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等不同, 反映出来的问题也不相同。当代的高职学生是“网络时代”和“娱乐大众化时代”的特殊的学生群体, 教师如何与这些特殊群体交流沟通显得极其重要。

(二) 高职院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内容滞后, 脱离丰富的社会生活

由于德育和社会生活缺乏广泛的联系, 故德育工作显得苍白无力, 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 不能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实际问题, 也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 于是德育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 难以促使其内化。学生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思想政治课或职业道德课灌输式的授课方式, 他们需要从生硬的书本中走出来, 去接触自然、感受社会、体验人生。这样高职德育就出现了学生对德育的需要率和满意率的巨大反差。

2.德育的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教育需要

高职德育工作的人、财、物等资源需求越来越大, 出现了缺乏专职学生心理咨询师、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偏少、德育队伍不够专业、专门的德育工作培训偏少等情况, 直接制约了对问题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 德育工作者对于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无所适从, 缺乏应对的经验和方法。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主要靠班主任和学生工作部门, 随着问题学生教育难度的增大, 对于一些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 教育方法欠佳, 工作显得协调不足, 致使德育的教育效果不理想。

3.德育教学模式形式主义倾向比较严重

德育是社会的基石, 但在当前高职德育执行过程中, 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 德育实效性不强。德育工作中存在习惯于用一系列的数字、报表、图示、评比等来代替德育实效性的问题。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存在着急功近利、浮躁、虚假的作风:德育有时是谈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有时是轰轰烈烈搞一阵, 却明显缺少实效。德育的教学模式如果有这样的倾向的话, 虽然其“传染力”大, 但负面效果却很明显, 这也是德育工作者应当反思的。

二、高职院校德育的改革

(一) 德育模式

1.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实现德育模式的社会化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德育资源, 建立、健全德育基地, 强化德育实践。可以因地制宜地开辟校外德育基地, 如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动锻炼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基地开展活动, 走出单纯依靠灌输的狭窄天地。另外学校可以建立立体式德育教育网络, 如通过成立关心下一代协会、家长委员会、社会德育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等活动, 有效地推进德育的社会化进程。

2.发挥教学过程本身的德育作用开展经常性教育

思想品行教育应是高职德育的中心任务, 应常抓不懈,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 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都可以渗透德育教育。积极探索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改革, 寓思想教育于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 注意寻找切入点的结合点, 做到身边的实际分析, 结合社会的热点透析, 以班会课为重要阵地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

3.以社会实践为契机, 强化创业和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学生毕业后除少数参加升学之外, 大多数面临择业就业问题。在学习期间进行理想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德育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从完善德育的途径来说, 实践活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 使学生通过对艰苦生活环境或艰苦劳动环境的体验和适应, 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伟大, 增强了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磨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锤炼了坚韧的品性和坚强的意志, 增强了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②

(二) 德育方法

1.遵循高职学生的心理规律, 进行心理沟通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解除学生心理上的疑虑和隔阂, 为开展德育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 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实际入手开展德育。对于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

2.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德育教育方法

学生乐于以判断、民主和探讨式的态度接受教育, 德育是需要在对话和讨论中展开的。教师要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 主动与学生交流, 虚心接受学生意见, 与学生平等沟通, 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家长的依赖思想, 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 以一种积极进取自觉成长的生活观, 与教师相互探讨, 共同思考, 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调动双方积极性, 以情感为纽带, 通过双向互动, 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3.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长期以来, 高职学校德育误入单纯传递知识、传授技能的误区, 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结果是知识高深却缺乏道德者随处可见。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 应该是高职学校德育方法改革的核心, 德育方法可以考虑使用生活辅导、心理咨询、职业指导、挫折训练、人际交往训练、艺术陶冶、榜样模仿、偶像分析等等。

(三) 德育环境

1.营造良好的教室物质环境

教室是学生在学校进行活动的主要物质环境, 教室里的物质环境和设备, 规定或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共同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职业学校师生要共同对教室室内装饰进行精心设计, 室内装饰多样而又统一, 均匀而又协调。多样使人活泼, 统一使人安稳, 均匀使人敦实, 协调则使人舒适。这样的物质环境凝聚着学生们闪光的智慧, 浸透着师生的辛勤汗水, 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愿望。

2.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无拘无束, 民主平等的气氛中, 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容易活跃起来, 学生才敢想、敢问、敢发表见解, 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破除教师中心观, 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相互负责的交往式师生关系。班级精神环境是班级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 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群体心理定式和心理特征。在师生关系中, 教师的职业地位赋予了他应有的职业权威, 师生关系和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行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教师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 师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 淡化书本和教师权威。

摘要:在我国长期对学校德育重视的背景下, 当前高职院校中德育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剖析当前高职院校德育的现状, 并试图针对现状提出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职业道德,现状,改革

参考文献

[1]傅维利.真实的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成长[J].教育研究, 2005, (3) .

[2]冯建军.和谐关系中的道德意蕴与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10) .

[3]甘绍平.关于应用伦理学本质特征的论争[J].哲学动态, 2005, (1) .

[4]刘志山.道德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与超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5, (4) .

[5]刘志山.对传统的格式化道德教育的反思与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10) .

篇9: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职学生 德育研究 实效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道德等方面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高校德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时代的开放信息、市场经济下的消极因素、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生活方式等等,无一不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以自我为中心,以物质利益为目标的发展趋势,社会的个别腐败现象、不和谐声音,在他们心中无限放大,使之逐渐模糊了主流思想认知,高校德育工作形势严峻。为了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性,我们以调查问卷和走访谈话等形式对河北省部分高校进行调研,初步总结出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个人拙见,以期能对高校德育工作有所贡献。

1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高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是健康积极,务实进取。但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他们的思想状况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1.1 政治立场坚定,但共产主义信仰低

2013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广大高校学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调研座谈中,学生们表示,十七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突破,在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均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极大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但谈及共产主义信仰,大部分学生表示太遥远,不可想象,对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心不足。而申请入党的动机明显带有功利色彩,个人信仰趋向多元化和功利性。

1.2 爱国主义热情高,但理性认识不够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国外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学生高度认同党在现阶段的方针政策,对我国的发展充满信心,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增强,在对待像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藏独台独等问题、以及打砸抢暴力事件、涉日游行活动等纷繁复杂的事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但部分学生不能认识到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仅能做到口头表达看法或愤慨,不能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1.3 思想素质积极向上,但价值观趋向多元化

高校学生的精神面貌良好,价值观主流积极向上,学习态度端正,生活方式健康。学生普遍赞同先成人后成才,既要重视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修身养性。大部分学生赞同金钱不是万能的,对于金钱的获得秉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精神。但对人生价值的判断标准则存在偏颇,对于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个别人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价值判断中存在明显的个人利己主义和功利化倾向。

1.4 社会道德认同感高,但认知与行为不统一

自党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来,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普遍提高,道德意识普遍增强。对社会道德规范尤其是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具有较高的认同感,但存在着道德责任认知与行为不统一的现象。例如,在对待校园不文明现象中,多数同学反对“乱扔垃圾”、“考试作弊”等不文明现象,但自身又不能杜绝和远离不明文行为。多数学生处于重自我责任、家庭责任,轻社会责任的状态中。

1.5 高校学生成长成才愿望迫切,但成才目标不清

高校学生对自身的成长成才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够学有所成,并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但是,当代学生学习型的一元生活方式与多元素质培养要求之间存在偏差,大学生理解的“学习”内涵过于狭窄,他们追捧于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外语,取得各种资格证书,为考试而学习,忽视了其他综合能力的自我提高。同时,学生兼职现象较为普遍,学习目的不够明确;表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学习动机呈现出世俗倾向。

综上,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已取得一定的实际效果,但又存在有待改进的问题。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继续探索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因素和提高实效性的对策。

2 影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思路

2.1 高职院校重智轻德

按照十七大的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然而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以及当前就业导向的驱动性和功利性,导致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如,思政课普遍存在合班授课、压缩课时上课等情况。此外,也有人认为现时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各种高等技能型人才,学校的“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各种职业技能,为他们的就业拓宽门路,至于德育只是“软任务”。所有这些,使高职德育的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其教化育人的功能不断弱化。

对此,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按照教育部要求将德育教育纳入常规教学计划中,保证德育教育的常规实施。

2.2 重理论讲授,轻实践体验

受其他学科教学影响,高校德育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论知识说教,轻道德实践体验和行为养成的现象,把复杂的德育工作简单等同于课堂教学中的说教,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不重视实践体验。高校德育出现了“知行脱节、言行不一”,“言而不行”,“知而不信”现象,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未能导致道德行为的发生,德育教育变成空洞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endprint

对此,高职院校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遵循实践性原则,既强调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其道德行为的践履,在生命体验中提升自我的道德素质。德育是一个实践过程,德育的目标不是为了考评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是为了使学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德育应该转变观念,以各学科为依托,以学校、社会、家庭为大课堂,开展“在生命体验中提升自我的道德素质”的新德育实践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最有效途径。

2.3 德育内容空泛,缺乏职业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德育内容体系基本涵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等各方面内容,存在过大、过空、过泛问题,而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怎样面对成长中的困惑等问题不够重视,致使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实际需求,影响德育效果。同时,高职德育也没有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忽视了高职生就业、创业需要,忽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责任等职业化人才所必备的道德教育,影响了德育实效性。

因此,高职德育教育在选取德育内容时,既要以大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为依据,剔除与社会发展不相符的内容,增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内容,把满足社会需要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统一起来;要敢于正视现实问题,回答学生提出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并注意对当代的现实问题给予正确的分析和解释;要把高职生普遍关注的就业、创业所必备的道德素质问题作为德育改革的立足点与出发点,贯穿于德育的每一个环节,在培养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坚持在基础德育教育的基础上,侧重突出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内容,增强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能力,使学生更能适应以后的职业需要,让所有学生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2.4 德育目标过于理想,背离实际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目标一般界定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强调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试图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一下子提高到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但是这一目标的确立,没有充分考虑当前社会上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没有充分考虑改革开放后社会倡导的利益导向和竞争效益的经济伦理与以奉献精神为主要特征的道德要求发生激烈碰撞的社会现实。高校德育教育过于强调正面教育,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负面现象分析不足,结果往往使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倍感困惑,甚至引起逆反,认为教师讲课是“唱高调、假大空”,学生很难将道德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最终影响了德育效果。

对此,高校德育工作应该根据我国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将德育目标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基础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二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

三是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德育目标,将有利于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别开来,有利于促进个体最充分的发展,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效果。

2.5 德育途径单一,片面关注德育课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但当前高校德育过分关注德育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效果,而忽视了德育原本是和整个教育一体的,所有的教育都应该包含德育因素,所有的教师都是德育教师。那种把教学与德育割裂开来的做法是错误的。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应由单一、静态、平面教育向多样、动态、立体教育转变,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由关注课堂转向关注整体环境,通过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实施大德育观教育。通过多种途径的立体的德育教育网络,使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道理,刘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

[2]吴进.试论高职院校德育的实效性[J].教育与职业,2007(27).

[3]六个“为什么”[M].学习出版社,2009(1):5.

[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光明日报,2001-10-25.

[5]张立华.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J].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课题项目: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规划课题,课题编号:Sz123076。

作者简介:

贾茂来(1972-),男,河北南皮人,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

篇10:高职院校励志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柯伟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重庆 404155)

摘 要: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师德现状共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并通过分析成因,给出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并希望通过策略提高教师师德,实现国家科教兴国的目标。关键词:高职;师德建设;现状;对策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调节教师活动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人们对师者的道德期待。发展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事关教育发展的全局和科教兴国大业。当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高尚精神,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而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吉林大学调研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全面阐述了胡锦涛总书记给北京大学孟二冬教授女儿孟菲回信的主要内容、基本精神,突出强调了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对孟二冬教授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的高度评价和赞誉,是对新时期师德精神的新阐述、新概括,是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新目标、新要求,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更应该积极推进和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在要求。

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党中央、国务院卓有远见的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离开了教育就无从谈起,尤其是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1]。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师德建设是核心。因此,在新时期大力推进师德建设是全面实施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2.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以德治国、以德治校思想的迫切需要。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是对

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以德治国”实际上就是把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对于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公民道德实践的主体,其自身道德修养是衡量是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尺度;另一方面,教师是高职院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于教师的地位和职责的特征,决定了教师在学校道德体系中处于首要的核心地位,决定了“以德治校”必须构筑起以师德为核心的学校道德体系,充分发挥师德的示范、辐射与教化作用[2]。所以说,落实以德治国、以德治校,加强师德建设,是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使命,是高职院校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

3.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提振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党中央对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最新的指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无须论证,可见教师队伍建设在振兴教育,振兴民族大计中的意义何其重大,何其深远。那么如何加强作为根本大计的教师队伍建设呢?途径千千万,方法万万千,但是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抓住师德建设[3]。以师德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的增强,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生良好的学风的形成,用良好的学风和教风促进学校建设,从而不断提振高职教育的发展的步伐[4]。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师德现状分析

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体,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指责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光荣使命。其中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和最核心的素质,对学生能产生十分强烈的亲和力和感召力。然而当前教师职业的“神圣”地位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究其原因,在于有悖师德建设的现象屡禁不止,导致教师职业道德出现了下滑趋势。

1.职业理想和信念动摇,功利思想严重。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各行各业都采取实行以市场为导向,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的,高职院校显得尤为突出,每一位老师都希望通过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去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但是,教师的工资在社会生活中却要与职务职称以及学历的高低挂钩,在现实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发生了动摇。一味看重名利和个人利益,敬业奉献意识不强,献身教育、终身从教的事业心淡化了,不能正确处理精力投入与利益回报的关系,出现了“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个人幸福追求实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的倾向,而且这种倾向正在淡化着教师的神圣职业[5]。

2.教师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危机感和进取心,敬业意识淡薄。

在提倡终身学习的现当代,仍然有部分教师缺乏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这一点在高职院校的教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部分教师自从进了学校的大门,拿到了所谓的正式编制以后就认为可以安枕无忧了,殊不知,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的今天,如果不终身学习的人,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6]。不重视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缺乏危机感和进取心,只管把从事教育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部分教师甚至有厌倦鄙视本职工作的趋向,上课照本宣科,一份试卷和教案沿用几年,考前给学生“点题”,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使学生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7]。对待教育工作敷衍塞责,有的教师为了考学和进修而随便调课、停课,这些都严重损害了高职教师的形象。同时,高职院校师资来源复杂,许多是从中专、专科以及其他方面组合而成,学历、职称偏低,一些教师视野狭窄,思想僵化,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8]。从而就会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

3.对学生缺乏“真爱”。

韩愈曾在《师说》中明确的说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如今,部分教师只传道授业,却不能给学生很好的解惑.师生之间交往的方式单一,互相之间参与交往的主动性不强;师生之间交往内容和深度有限,大多为课程学习方面的交流,缺少生活、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9]。师生之间交往时间与机会不多,教师只疲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只要不出教学事故,就阿弥陀佛,忽视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以及人格的培养。片面的认为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10]。这些问题都无一例外的导致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日渐疏远、趋于淡漠,与创建和谐奋进的师生关系是相违背的。据调查,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育的现状中存在着生师比较大,专任教师和辅导员配备严重不足等突出性的矛盾,有可能一个辅导员要负责300至400名学生(即6至8个班)的教育管理工作,辅导员也是人,他没有三头六臂,表现在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会因为精力有限的原因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但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对学生就只有管理而没有教育引导,更谈不上用满腔热情来感化和帮助学生,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了。

三、新时期高职院校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和方法

1.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新时期,师德教育的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两个方面。要加强以上两个方面的教育,就必须通过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等各种相关的专题教

育。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一文中,确立了“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指导方针。“正人必先正己”。因此,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信念成为了目前师德教育的重中之重。从具体要学习的教育法规上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师德教育中教师必须重点学习的教育法规。只有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才能使教师进一步明确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准则和依法从教的根本要求;才能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才能使教师做到真正为人师表。对教师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使教师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11]。

2.树立榜样、宣传典型、建立师德激励机制,使教师主动提高职业能力和师德水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通过榜样以点带面,来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水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先生为榜样,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虽然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却涌现出许多“德艺双馨”的教师,她们不仅专业水准高,科研教学能力强,而且十分热爱教育事业,把教师当做一门事业来对待。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以“校园先进事迹报告团”的形式在学校内树立师德的典型形象,通过宣传他们的风范和事迹,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从而推动师德教育的建设。

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评先评优和奖惩措施,对教师进行激励和约束。首先,把个人修养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将他们选入后备干部队伍中;在岗位、课时等津贴上、进修学习等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度,以帮助他们提高发展的速度,同时激励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其次,学校要扎扎实实地为教师办实事,通过教师安居工程等解决教师们的后顾之忧,并为教师的工作和成长提供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环境与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教师的主动性。最后,对教师进行教育和管理时必须注意方式方法,力求取得最好的效果。比如通过关心教师的生活、工作、切实为教师排忧解难,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和政治地位等,促使高职院校的教师主动地加强个人的职业能力,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

3.建立科学规范的师德评价、考核机制。

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引入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评价、考核机制,尤其要把师德放在考评的首位。第一,要把在教师岗位职务考核和考核体系中加入师德评价考核的内容及其比重,调整和完善对教师的考核体系,把业务水平、学术能力与师德评价有机统一起来。第二,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对教师职业能力、道德水准的要求,制订出科学规范、合理有效、切实可行地师德建设的工作条例与具体实施的细则、教师教学与学术的道德规范等相关规定,明确教师的具体岗位职责和要求,建立科学的师德考核指标标准,并将标准细化、量化。可以采取每学期评教的方式对教师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内容进行打分,在打分过程中根据学校、教学系、同事、学生不同权重打分,并给予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考核、评优评先和教师聘任等方面的具体依据。第三,在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中,严格的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师的师德出现问题,等同于发生教学事故或违反教学纪律,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或纪律处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奖勤罚懒、奖优抑劣的效果[12]。

4.引导教师自我教育,加强教师自律能力的培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反映在师德的养成即是外在约束或监督与教师自我的严格要求、自觉遵守规范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但教师的自我约束起主要作用,外部约束只有通过个人自律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教师自觉履行教师职责、提高精神境界,才可能实现师德建设的真正飞跃。教师自律是师德建设的根本,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的自觉性,是师德建设的根本途径[13]。所以,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一系列引导教师自我教育、加强教师自律能力的培养的活动,如通过每周二业务学习和每周四政治学习的时间引导教师对《教师法》《教育法》等内容的学习,来促使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以提高自身师德水平的目的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四、结语

总之,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高职院校一定要把师德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臵,并建章立制予以保障,加强师德教育,提高认识,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作者简介]柯伟(1984-),男,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教学干事,助教,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期末总动员励志演讲下一篇:计算机二级考试题库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