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国有资产审计重点

2024-04-15

政府国有资产审计重点(通用8篇)

篇1:政府国有资产审计重点

审计准备阶段工作: 1. 确定审计项目 2. 成立审计小组 3. 编制审计方案

4. 初步手机审计资料

5. 下达审计通知书(或签订审计委托书)

※ 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审计的内容:

1. 审计前期决策程序的合规性(完整,前后呼应,符合建设要求,与建设程序一致)2. 审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与审批单位的资质和级别的合规性(审批合法营业执照和资格证书,甲级:全国范围内大中型,乙级:地方或行业范围内中小型)

3. 审计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和编制深度的到位程度(技术、经济、生产布局可行)4. 审计投资决策文件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财务评价是否可行(财务赢利能力,清偿能力,财务外汇平衡能力)

设计工作审计的内容:

1. 审计设计单位的资质和级别(甲:全国,大中小;乙:中小;丙:小)2. 审计设计依据 3. 审计设计方案 4. 审计审计图纸 5. 审计设计收费

6. 审计设计质量保证体系

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程序: 1. 建设单位项目报建 2. 招标管理机构审查 3. 招标申请

4. 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的编制与送审 5. 编制标底

6. 发出招标邀请函 7. 资格审查

8. 发出或发售招标文件 9. 勘察现场

招投标审计的要点:

1. 审计招标投标条件是否具备

2. 审计招标文件内容是否完整,有关要求是否合理 3. 审计标底与投标报价是否真是、准确 4. 审计招投标程序是否合法合规

5. 审计招标投标的管理工作是否规范

※ 案例:平台国债项目审计(招投标),合同审计,建设项目(财务审计)合同 ※《招投标法》P359

10.投标预备会议

11.投标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12.工程标底价格的报审 13.开标 14.评标 15.中标

16.签订合同

基本程序

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中标-合同 合同审计的内容:

1.审计合同是否合法有效 2.审计合同内容是否完整 3.审计合同条款是否矛盾

4.审计合同条款表达是否清楚 5.审计合同签定条件是否具备

※ 判断:独立法人单位的合同不需要审批

签订合同本身内容外,价格也要补充

语句禁止含糊不清(如:基本竣工,设计图纸之外的设计变更)

设计概算的费用构成: 1. 建筑工程费用

2. 设备安装工程费用

3. 设备购置费

4. 工器具及生产家具购置费用 5. 其他工程费用 6. 预备费

7. 建设期贷款利息

※ 计算:进口设备——货价,国际运费,国际运输保险费=(货价+国际运费)/(1-保险费费率)×保险费费率,银行财务费用=货价×银行财务费率(0.4%-0.5%),外贸手续费=(货价+国际运费+运输保险费)×外贸手续费率(1.5%),关税=(货价+国际运费+运输保险费)×关税税率,增值税=(货价+国际运费+运输保险费+关税)×增值税税率,国内运杂费

※ 计算:预备费

基本预备费=(建筑工程费+设备安装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工器具购置费+其他工程费)×固定费率

价差预备费=PF=∑It【(1+f)t-1】(t=0-n)

※ 计算:建设期贷款利息 Qt=(Pt-1+1/2At)i Q=∑(Pt-1+1/2At)i

竣工决算审计的程序与内容: 1. 审计施工合同 2. 审计单位造价

3. 审计工程量及各项费用的计算

4. 审计设计变更

5. 审计材料价差=材料预算用量×(材料的实际价-材料的预算价)6. 审计独立费用

审计主要审计哪些资料:

施工合同,图纸,财务资料(计算凭证),签证有关资料,实体变更通知单等 资金运动流程:

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结算资金-在建资金-建成资金-交付使用资产

财务核算规定

绩效审计重点、难点、发展:

1.绩效审计内容体系:财务效益,国民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评审体系 2.围绕三要素: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公平性)

经济性—适当考虑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获得或使用资源的成本(少支出)

效率性-一定的投人所能得到的最大产出或一定的产出所需的最少投入(支出合理)效益性-商品、服务或其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以及其他预期效果(支出得当、支出有价值,而且是高价值)

三者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区分。因此,绩效审计的绩效检查,必须综合一起进行查察、考虑。3. 绩效审计理论依据:财务效果理论、外部效果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

4.美国“绩效审计”,加拿大“综合审计”,英国“物有所值审计”

5.我国发展晚,面临问题(审计观念比较落后,政府体制不够顺,公共财政不健全,审计范围较窄,审计标准缺乏,审计人员素质偏低),加强解决(加强审计宣传,树立绩效审计观念,深化我国政府体制改革,完善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处理好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关系,做好政府绩效审计的试点工作,优化审计人员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审计要点:

1. 审查施工单位工程活动是否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应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

2. 审查施工单位是否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是否将建设工程肢解发包 3. 审查施工单位是否依法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进行招标 4. 审查施工单位工程项目是否是按规定实行建立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是否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监理单位进行监理

5. 审查施工单位在领取施工许可证或开工报告前,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6. 审查施工单位采购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是否符合合同约定,建设单位应当保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符合设计文件和合同要求

7. 审查施工单位在涉及建筑主主体和承重结构变动的装修工程施工前,是否委托原设计单位或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提出设计方案;没有设计方案的,不得施工

8. 审查施工单位收到建设工程竣工报告后,是否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

9. 审查施工单位是否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格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 10.审查施工单位是否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有无擅自修改工程设计,有无偷工减料 11.审查施工单位有无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的检验制度,严格工序管理

12.审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总有无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与行政处罚

篇2:政府国有资产审计重点

2009-3-30 9:37 张伟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政府采购审计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由各级行政机关对政府采购的当事人实施政府采购的情况和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评价及鉴证的活动。政府采购审计可以协助解决政府采购中所遇到的问题,维护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遏制腐败行为,还可以为以后的政府采购积

累经验。

一、政府采购审计的主要内容

政府采购审计的对象包括采购方、采购主管部门和政府采购中心,延伸审计对象为政府采购中介代理机构,审计调查对象有供应商、服务商、公证人员及评标专家,等等。政府采购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1、政府采购预算的合法性。政府采购预算是部门预算的组成部分,它的编制和确认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并办理一定手续,否则就是不合法的预算。根据部门预算的编制要求,批复部门预算时含单位部门政府采购预算。因此必须审查政府采购预算的上报、采购预算的批复、临时预算的追加等各个环节。审查政府采购预算的形成是否规范时,重点要审查预算过程中有无任意追加或追减现象以及预算的追加或追减是否遵

照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

2、政府采购计划的合理性。政府采购计划是根据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它是政府采购预算的具体实施方案,也是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和考核的依据。审查时要看采购机关是否按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职责;采购部门提出的采购需求是否必要;是否符合预算和政府采购计划;预算的数字是否有依据;采购机关的拨款申请书是否符合规定;政府采购资金的筹集是否合规合法并及时足额到位,有无擅自扩大规模、挪用

其他资金,有无截留转移,等等。

3、招投标过程的合法性。审查招投标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招投标过程中的违法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社会公众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审计时,应注意投标者之间是否相互约定一致抬高或压低投标报价,或在招标项目中轮流以高价或低价位中标;投标者是否先内定中标人,然后再参与投标;招标者在公开开标前有无开启标书将投标情况预先告知其他投标者,或者协助投标者撤换标书更改报价的行为;招标者是否与投标者商定压低标价或抬高标价,中标后再给投标者或招标者额外补偿;招标者有无预先内定中标者或向投标者泄露标底等违规行为。审查时,对于小团体利益、地方保护主义、人情关系等问

题要特别予以关注。

4、政府采购中介代理机构的审查。一是审查其资质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具有法人资格;二是审查是否达到财政部门规定的市场准入资格,是否达到省级政府采购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三是审查收费的标准是否超标,采购档案是否完备,是否依法纳税;四是审查其有无不良业绩,是否与主管部门脱钩。

5、政府采购的效益性。政府采购效益性的审查包括三项内容,一是采购规模的审计,主要是细化预算、强化预算约束、减少资金流通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审计,审计时要计算各类固定资产的比例关系,检查未使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的数量及其各占固定资产总额的比重,从而分析固定资产结构是否合理。通过检查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的原因及其时间的长短,评价固定资产未被利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三是对政府采购机构的规模、人员素质作出评估,使采购机构的规模与采购

规模相匹配。

二、政府采购审计的方式方法

1、全面审计和突出重点相结合。政府采购从内容上包括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和采购管理;从对象上包括采购方、采购主管部门、政府采购中心、政府采购中介代理机构和供应商等;从形式上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和单一来源采购。因此,审计时既要从总体上把握,对政府

采购所涉及的方面进行全面审计,又要突出重点、抓典型。

2、审计、延伸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政府采购审计不同于程序性的预算资金审计,它不仅涉及到财务收支审计、合规合法性审计,而且涉及到效益性审计。其中财务收支情况只是政府采购中的一小部分,而合规合法性和效益性方面的情况则需要通过审计调查的方法来了解。一方面,对供应商的延伸审计调查,可减少供应商的对立情绪,提高审计效率,其效果优于直接审计供应商;另一方面,通过改进审计方法,进行审计调查,可拓宽审计范围,提高审计方法的灵活多样性,如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可多层面地了解社会各界对政府采购的看法,丰富审计报告的内容,弥补常规审计的缺陷,提高审计效果。

3、同级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和政府采购专项审计相结合。由于政府采购审计既涉及到财政预算的编制、安排和拨付情况,又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制度的执行情况,因此,在同级审计和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的时候,有必要把涉及到政府采购方面的情况一并纳入审计方案,并建立审计资料库和数据库。这样,在进行政府采购专项审计的时候,就可以从资料库和数据库中调取所需资料加以归纳、整理,并根据政府采购专项审计的要求补充其他资料和数据情况,形成全面完整的审计报告。同时,政府采购专项审

计的报告也能作为“同级审”的内容之一,从而实现审计资源的共享,降低审计成本。

4、内部控制制度测评和实质性审计相结合。政府采购审计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政策性强,因此可以先进行内部控制制度测评,再进行实质性审计。具体讲,就是通过政策法规学习,认真开展审前调查,重点对政府采购主要政策、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政府采购预算计划资金拨付环节内部控制制度、政府采购组织实施环节内部控制制度、政府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环节内部控制制度等测试点进行调查、测试和评价,初步掌握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强点和弱点。这样,既可以针对内部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又可以进一步明确审计重点、步骤和方法,使实质性

篇3: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模式初探

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把以往传统财政审计的范围前所未有的扩大, 使得大量原本游离于预算体制之外的资金重新纳入到政府性资金的盘子中。作为重大的审计创新成果, 其后续的开发应用和再创新也同样值得研究探索。

一、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概述

1.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定义

从当前地方政府的资产归属和处置权限来看, 政府性资产包括财政类资产、行政事业类资产和国有企业类资产, 以及由政府实际支配、占用或控制的公用性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其中:财政类资产是指财政系统所控制、调度、运营的各类资产;行政事业类资产是指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所占有、使用的, 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 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类资产;国有企业类资产则是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或国有股权占主导地位的各类企业, 以及依法长期由政府部门管理或托管的企业所占有、使用的各类资产, 全部政府性资产是指以上资产的总和, 而针对其开展的审计也即是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

2.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范围和内容

根据纳入对象的不同,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范围包括财政系统资产、行政事业系统资产、国资系统资产及项目类资产 (含基建、指挥部、土地收储) 等。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实绩审计, 这一部分可与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相结合;第二, 全部政府性资产增加情况审计, 主要是对审计期内增加的各类政府性资产进行合理性和效益性审计;第三, 全部政府性资产减少情况审计, 主要是对审计期内核销或减少的政府性资产进行合理性和效益性审计;第四, 政府性资产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审计, 主要是对政府性资产相关的管理制度。

二、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模式的重点

1.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流程

(1) 立项, 依据相关法规和文件建立审计项目;

(2) 组成审计组, 指派审计人员, 指定审计组长、主审和组员, 并明确时间、内容、审计分工等;

(3) 审前调查, 这部分的主要工作是调查基本情况、获取相关资料、导出电子数据;

(4) 编制审计方案, 包括项目基本情况、审计依据、范围、目标、内容, 具体的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审计组成员及分工。

(5) 审计通知书, 审批审计方案, 下达审计通知书, 有被审计单位签收;

(6) 审计组进点, 召开进点会, 获取相关的会计资料、会议纪要、抄告单、指标、管理制度、报告及其他资料;

(7) 审计实施, 进一步调查情况, 对各类政府性资产分块审计, 取得审计证据, 评价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 汇总资料、初步交换意见;

(8) 征求意见, 编写审计报告初稿, 出具征求意见书, 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

(9) 正式报告, 采纳或否决反馈意见, 出具正是审计报告, 下达审计决定书, 项目归档;

(10) 问题整改, 被审计单位对相关问题进行审改, 审计机关检查相关整改情况。

2. 全部政府性资产负债表的构建

构建全部政府性资产负债表, 可按照财政系统、行政事业系统、国资系统及项目系统分类汇总本系统的资产负债等情况, 而后以统一的口径合并生成全部政府性资产负债表, 其内容主要划分成三大部分:第一, 资产部类, 主要有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固定资产 (在建工程) 、投资性资产、无形资产 (含土地使用权) 等;第二, 负债部类, 主要有银行借款、应付款项、预收款项等;第三, 权益部类, 主要有财政性资金结余、行政事业类结余、行政事业类基金、投资性净资产、待分配净资产等。每个科目下面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多级子目。

全部政府性资产负债表类似于一个有众多分支的行政事业单位或大型企业集团的合并报表, 对于其体系内的往来、划转、权益性投资等, 可根据合并会计报表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剔除和调整, 比如系统内的暂存暂付、应缴专户款、长期股权投资等。

通过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 同时对各大行政口、指挥部及国资系统的报表数据进行审核、汇总、合并, 基本上可以获取全部政府性资产负债表所需的各科目余额情况。

三、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指标体系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部政府性资产负债表和全部政府性资金收支表为核心, 融合了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部分数据和指标, 以定量评价为主, 并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定性评价指标, 其中定量评价的指标又可分为资产结构指标、偿债能力指标、相对性指标、资产效率指标和经营类资产营运指标等, 具体情况参见表1。

四、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思考和展望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类型, 是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一种延伸和扩充, 伴随着国家审计的创新和发展, 以及地方政府科学执政、为民理财的现实需要,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能够秉承科学审计的理念, 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

1.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在绩效审计中的重大作用

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勾勒了审计期内地方政府收入支出总的家底, 而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又充实了资产类总的家底, 以此为基础构建的更为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 能够在绩效的评价中获得更为准确和令人信服的结论, 从而进一步推动绩效审计的创新和发展。

2.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新思路

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 如果能完整的把审计期内相关的收支情况以及相关的资产存量纳入到经济责任评估体系之中, 那么, 就能站在一个更为全面、更为客观、更为量化的角度来评估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3.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将在磨合中不断深化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涉及资金资产数量巨大, 单位众多, 因此, 在审计实践过程中, 将不可避免的面临许多棘手的困难, 比如巨量数据的提取、转化、整理、合并, 报表的勾稽平衡, 评价指标的适用性, 与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融合等, 都是很可能在今后碰到的问题。随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审计机关可以进一步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 以处理全部政府性资产和资金审计中的巨量数据。同时, 全部政府性资产和资金审计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还可以启动“实时审计”, 即获取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 (财务、业务、管理) 的远程查询权限, 实时监控,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减少损失, 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谢力群, 宏观服务性绩效审计模式?实例,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2]刘旭涛, 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战略与方法,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孙荣, 政府经济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4]梁朋, 公共财政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篇4:政府国有资产审计重点

一、有偿使用收入审计目标

按审计法律法规要求,审计机关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审计目标包括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是指国家机关、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出租、出售、出让、转让等取得的收入,属于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份。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审计从属于财政收入审计,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可确立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审计目标:1、收入的取得是否合法和经过授权批准;2、会计期间所发生的收入是否记录完整、及时;3、收入发生额计录是否正确;4、有偿使用收入是否在报表中得到恰当反映。

二、有偿使用收入审计重点

分析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流程,其前提是拥有国有资产,基础是利用国有资产取得收入,目的是对收入进行使用,因此要达到上述审计目标,审计应涉及到对被审单位的国有资产、使用收入的取得、使用收入的支出等方面。审计时除审查单位本身相关资产、会计核算外,还应对所属的后勤服务中心等非公务管理事业单位及企业的资产、会计核算情况予以关注或进行必要的延伸审计。具体可确立以下审计重点:

(一)国有资产情况:涉及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重点审查国有资产有无少计和账外资产:

1、固定资产(含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所有权的确认情况:判断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所有权法律证明有无瑕疵,是否有擅自抵押取得收入现象;

2、资产完整性情况:资产增减变动是否经过批准并正确记录;资产增减变动是否经过必要的程序和相关部门的批准,增减变动是否合理,判斯是否存在为在所属事业单位或经营实体开支费用、发放补贴和福利,而向下属单位转移资产、集中收入的情况。审计时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对单位环境进行观察,对资产进行必要盘点,注意固定资产不入账或长期挂在建工程的现象:

3、资产管理情况:资产是否妥善保管、分类管理,是否建立固定资产卡片.管理制度。按现行的行政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对行政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市提折旧,因此在审计中还应对固定资产的质量状况予以关注。对资产使用状况进行分类,判断资产的使用价值大小,重点关注房产、汽车等便于出租经营的固定资产的实际用途。

(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情况:涉及其他收入、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等。重点审查有无少计和不计收入:

1、合同管理情况: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是否签订合同,是否按合同及时足额收取使用收入。要对各项经营收入的合同管理的完善程度及合同的合理性、租金收入的及时性进行审查,运用对比法和分析复核法,对收入的情况进行历史的和横向对比,分析合同或收入的异常情况。对出租的资产数量分析,可判断有无将资产使用收入转入“小金库”不入账的可能;对出租价格分析,可判断有无直接在下属(相关)单位和租用单位以发放奖金、福利、承担费用等形式抵扣收入情况;

2、收入完整性情况:为逃避财政监管,一些单位对收入进行隐瞒、规避,而不将收入全额缴入财政专户或不入收入账,因此相对于真实性,收入的完整性更应值得我们关注。

在实际中发现一些单位往往利用挂往来账或设置“小金库”,将收入不入账,达到隐瞒收入、规避的管理目的。

当租(使)用方不需要开具发票时,出租单位就将已收取的收入不入账或作应收账款处理。对此审计时可通过抽查原始凭证,对租金缴纳不及时的租(使)用方的进行必要函证,以确认应收账款的真实性。

当租(使)用方需要发票时,出租单位也可能利用使用收入在缴交财政专户前的间隙,将已收到的收入不入账或推迟入账时间,以达到挪作他用,直接坐支收入,甚至据为已有的目的。出租单位也可能利用“应收账款”等往来科目明细账,隐藏不合理支出,待在本年度结束时,将某一账户或几个账户的余额分解或合并到下年度新账的几个或一个账户中去,以达到不必进行账务处理就可以规避财政监管的目的。对此审计时可以对收入资金缴交财政专户流程进行检查,对缴交程序不规范、违规设置过渡户的单位进行重点审查。

3、使用收入的计价和披露情况:将单位的使用收入账与财政部门的收入账进行核对,审计收入账的准确、及时,将收入账与会计报表数相核对,审查收入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对实行部门预算的部门和单位,还应审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是否纳入部门预算,收入预编制是否准确。

(三)省直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使用情况:涉及经常性支出、专项支出、事业支出、经营性支出等。重点审查有无不合理支出和支出变动异常情况:

1、支出的合法性情况:对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中的出售、出让、转让收入在缴纳税款和扣除成本费用后,是否由财政缴入国库,纳入预算管理;省直单位在取得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时是否依法缴纳税款和土地收益金;

2、支出的真实性情况:省直单位使用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中的出租收入的用途和金额是否与向财政部门提出用款申请时说明的用途和金额一致,要检查经营收入使用用途的真实性;对实行部门预算的部门和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支出是否纳入部门预算,并按所批复的预算执行。

如出现一些按常理应是稳定的支出或一定比例增长的支出,而在本年出现不合理减少的情况,就可能存在单位转移资产和收入的现象,则应重点对下属或相关单位进行延伸审查。

篇5:我国政府自然资产审计理论与实践

我国政府自然资产审计理论与实践

作者:张宏亮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8期

篇6:政府国有资产审计重点

把握的几个重点问题

肖胜国(湖北省阳新县审计局)

【时间:2010年03月10日】 【来源: 】 【字号:大 中 小】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管理活动实施过程的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频繁的介入,提出审计建议,是工程审计的创新,它在优化投资决策行为,促进项目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审计机关力量难以满足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要求,尤其是县级审计机关审计力量十分有限,面对如此全过程的长期审计过程,审计风险必然增大。要降低审计风险,除了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升审计效率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采取“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突出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重点,把握建设过程中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县级审计机关接触的特大型投资审计项目不多,除了有一些大型水利项目、公路及较大的城市公益设施外,一般是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修建的办公楼、城市道路、桥梁等建设规模、工程资金投资较小的项目,这类项目对工程质量、工程造价控制比较关注,根据统计,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最大,招标阶段对工程结算的影响较大,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较大。如何在建设项目各个阶段中选择重点则是跟踪审计的关键点,也是难点。下面就在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的几个关键阶段中要把握的重点提出粗浅的看法。

一、投资决策阶段,要重点把握“科学性和可靠性”问题。

投资决策阶段是决定项目投资的起点,也是关乎投资效果的重要过程,因此投资决策工作必须建立在科学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减少和避免投资决策的失误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提高投资效益。此阶段重点应对可行性研究和资金估算进行审计。在可行性研究方面,主要了解项目立项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对项目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等基本情况的论证过程,主要包括场址位置、批建规模、运营条件、土地使用、协作条件、施工条件、投资估算、资金筹措等,审查其在符合上级投资方向前提下,是否真正客观实在地进行了阐述;审查可研报告中预测的经济效益和市场预测的深度及准确度等;评价论证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对项目投资估算的审计,重点审计资金估算依据的真实性、科学性,投资估算精度是否满足项目决策的要求,影响投资估算的因素是否充分考虑,通过资金估算审计进一步核实项目投资数量,为投资决策提供较准确的依据,避免决策失误带来的经济风险。

二、设计阶段,要重点把握“限额设计和优化设计”问题。

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之后,控制项目投资的关键就在于设计,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工程质量和使用功能,也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投资效益。这个阶段的审计要重点审查项目设计是否依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确立经济、美观、安全、适用的设计方案,是否为最合理的方案;检查设计标准是否符合批准的要求,如初设内容是否全面、预算的编制是否漏项、施工图纸设计深度是否符合要求等;审查是否严格按投资估算设计,采取限额设计,也就是审查设计概算真实性、合法性及概算总额是否在批准的投资估算限额以内;审查是否采取设计招标选择设计方案和设计单位,以及设计招标程序的合法性,从而达到优化设计、降低投资的目的。

三、招投标阶段,要重点把握“有效竞争”问题。

按有关规定,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量清单计价采用的是合理低价中标原则,在此模式下招标对降低工程造价、择优选择施工队伍,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意义重大。此阶段一般要跟踪审查招投标条件、招投标程序,对招标方式、文件、评标办法,工程量清单、信息发布进行监督,揭示串标、围标和转卖标书行为;审查合同条款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有效性。重点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对招标、评标和定标办法的审查,评标指标既要引来投标单位的合理竞争,又要能控制其不合理的报价,评标定标办法应尽量减少评标人员可人为控制的内容,保证评标的公正,这就要求从加强招标控制价审计入手,在招标控制价公布之前,审计机关应当介入,首先严格审查招标投标文件,审计人员应注意审计招标文件中招标范围是否全面,风险分配结构是否合理,有关价格调整和结算的条款是否明确合理等;其次认真审核工程量清单的编制是否符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和工程招标文件的要求;最后对价高量大的材料价格进行市场调查,并审查定额的套用是否

合理等,尽量减小招标控制价和投标报价计算上的差距。二是对在业主与中标单位签定施工合同前的投标报价进行重点审计。要核对其清单工程量是否与同发布的工程量清单一致,对所有投标单位的清单报价进行列表和招标控制价对比分析,区分那些报价明显过高或偏低,以便在合同签定前进行调整,还应注意审查施工方案、施工措施、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投标单位是否按施工方案和措施进行投标报价,以便确定合法合理的合同价,尽快建立与工程量清单计价相配套的合同管理措施,特别是可减少或避免施工单位在施工结算过程中的索赔纠纷。

四、项目施工阶段,要重点把握“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问题。

施工阶段是项目投资的实施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它关系到工程质量的好坏,审计质量的高低问题,对审计评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同时项目主要投资在施工阶段完成,因此加强对施工阶段的审计对提高工程质量及降低投资具有重大的意义,也就是说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如何是此阶段重点关注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审计:一是工程资金筹集与使用情况审计。审查工程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使用是否合规,有无转移、侵占、挪用建设资金的问题;审查工程资金的各项开支标准是否超标,是否存在浪费;审查工程资金的筹集、拨付情况,有无因资金原因影响工程工期,跟踪审查对工程的形象进度、完成的工作量进行工程进度款的审核支付情况。二是工程施工管理情况审计。审查项目是否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是否按法定的招投标程序选择了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并实行合同管理,并按规定到位,是否建立了质量管理制度;工程的分包是否经过建设单位按规定认可的原则办理;主要材料是否有合格证、质保书,隐蔽工程的有关图片、文字材料是否齐全;有关工作日志、施工资料是否齐全;施工单位的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工程项目进度是否和设计的要求一致,计划的工期是否合理;工程质量是否经过国家质量检测部门的评定,是否符合工程的设计要求等。三是设备材料采购情况审计。重点审计价格、数量、质量,应该由政府采购的项目是否实行了政府采购,审查材料、设备采购以及材料差价调整有无相应的管理办法,并且得到严格执行等内部管理情况。四是工程变更和工程签证情况审计。审查工程项目有无随意扩大规模,提高工程标准,突破初步设计概算的情况;审查设计变更的合理性、经济性,审核签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在同时具备“合同、图纸、现场、资料”四大要素的重要条件下,对工程发生的设计变更、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工程事件洽商文件,进行逐项核实,是否与工程现场实物量一一对应,做到文件资料形式完备、责任人签字。这样才能促使被审计单位编制的工程结算或审核的工程结算做到依据充分,与实际吻合,严格掌握合同条款并按完成的工程量进行结算,从而达到正确合理使用资金,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的目的。

五、竣工决算阶段,要重点把握“决算和结算真实、准确、合法、合规”问题。

竣工决算阶段是衡量项目投资的关键工作,包括竣工验收、竣工决算和工程结算等。合理确定工程结算造价是有效控制建设项目投资额的重要手段,因此竣工决算阶段的重点是审计工程决算和结算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要分别搞好工程决算审计和财务决算审计。工程决算审计主要内容包括:检查工程项目进行分项验收、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的报告和资料;检查建设单位是否及时办理工程决算,其定额套用、取费标准和材料差价等是否正确、合理,以此验证工程款结算与实际完成投资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重点检查对工程项目的价格产生影响的以下各项: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建筑经济政策的变化情况;工程材料和设备价格的变化情况;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和补充合同的内容等。财务决算审计的重点内容包括:审查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工程建设成本核算的正确性、待摊费用的合规性、税费缴纳的合法性,往来款项的真实、合法性,项目交付使用资产核算的完整性、规范性,有无“账外账”违纪情况等。

篇7:政府国有资产审计重点

【发布文号】晋政发〔2006〕8号 【发布日期】2006-04-30 【生效日期】2006-04-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国有重点煤矿棚户区改造的意见

(晋政发〔2006〕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我省是国家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国有重点煤矿棚户区多,部分煤矿职工仍居住在住房条件简陋、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恶劣的棚户区,有的甚至危及生命财产安全。为从根本上改善煤矿职工及家属的居住条件,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对国有重点煤矿集中连片棚户区(以下简称棚户区)实施改造。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棚户区改造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棚户区改造与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相结合,与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相结合,与矿区生态建设相结合,把棚户区改造为新型住宅小区,让煤矿职工及家属住进新楼房。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统筹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调整和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要按照改造规划和计划,优先改造破损程度严重,影响居民居住安全的棚户区,既要加快改造进度,又要分清轻重缓急,把握好改造的节奏,保持社会稳定。分散的棚户要向城镇集聚,促进城镇化率的提高。

2.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政府制定棚户区改造的规划扶持政策和建设资金筹措方案。以开放的思路,运用市场化机制,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引入社会资金投入,引入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设。要严格监控成本,严格控制销售对象,限定销售价格,保本微利。

3.坚持个人出资,企业或政府补助的原则。棚户区改造要与住房制度改革、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相衔接,安置住房个人合理承担建设费用。同时要考虑低收入居民的实际困难,在基本住房面积标准内企业或政府视情况适当给予补助,保证棚户区群众能够买得起或租得起住房。

4.坚持节能省地,科技引导的原则。棚户区改造新建住房尽量利用原有土地,腾空的土地不能进行房屋建设的,用于服务矿工生活的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和绿化、美化矿区的绿地建设。要引入住宅规划设计的先进理念,应用住宅建筑的先进技术,改善住宅使用功能;要与推广建筑节能相结合,尽量选用节能环保建筑材料,降低能耗,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

二、工作目标与任务

(一)“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全省国有重点煤矿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让9.5万户、26万名矿工及家属住上新居。

(二)2006年重点推进西山煤矿总公司、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棚户区改造试点;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总结改造危旧房,建设廉价廉租房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霍州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启动棚户区改造工作;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棚户区住户数量少的企业,年内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

(三)从2007年起,大同煤矿集团轩岗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棚户区改造启动。全省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逐年增加改造面积,到2010年,棚户区矿工及家属的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三、组织领导与部门职责

棚户区改造在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实施,省人民政府成立全省国有重点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组,由建设、发展改革、财政、国土、民政、监察、审计、价格等部门参加,负责领导全省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建设厅,负责此项工作的指导、协调、推动、检查、督促及领导组的日常工作。各相关部门要服从领导组统一指挥,不得拖延推诿。

省建设厅负责全省棚户区改造的规划、拆迁、建设、验收等综合协调工作。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编制下达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

省财政厅负责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收益归集以及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落实工作,会同省建设厅制定棚户区改造补助资金拨付方案,并监督使用。

省国土资源厅负责棚户区改造项目新征土地供应和存量土地变更用途审批工作,协调落实土地出让金和腾空土地收益归集工作。

省民政厅负责指导棚户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登记工作。

省监委与省审计厅负责棚户区改造资金使用的监督工作。

省物价局负责减免经营服务性收费的落实工作,会同省建设厅核定棚户区改造新建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价格。

其他有关部门负责涉及本系统有关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

各市人民政府也要成立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组,负责组织、协调棚户区改造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

四、运作方式与组织实施

(一)运作方式

棚户区改造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各市人民政府是棚户区改造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编制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落实棚户区改造优惠政策,制订建设资金筹措方案,统一指挥棚户区改造工作。煤矿企业是棚户区改造的实施主体,负责实施棚户区拆迁改造方案,落实建设资金筹措和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要建立项目法人制度。要采取煤矿企业自行改造与引进社会资本,引进省内外国有、民营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棚户区改造。煤矿企业也可以按照棚户区改造详细规划,组织职工采取集资合作建房的方式改造棚户区。

(二)组织实施

各市人民政府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区发展规划,根据棚户区住房的破损程度和改造难易程度,编制棚户区改造的规划和计划,在广泛调研和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棚户区改造详细方案,报省国有重点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组备案。

各市发展改革、建设(房地产)、国土等部门要依据棚户区改造详细方案,编制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建设用地计划,报省发展改革委、省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审核下达。

各建设单位依据棚户区改造详细方案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依法组织开发、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招标投标。各级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

各市建设(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要指导好棚户区居民调查工作,建设单位要对棚户区居住的住户认真查勘,严格界定产权归属,区分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补偿安置政策。棚户区拆迁改造要依法按程序组织,要实行“人性化动迁”和“阳光回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逐户签订书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签订协议要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让广大矿工搬得高兴,住得满意。

棚户区改造新建住房销售要公开、透明,实行公示制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要严格控制供应对象,新建小区的住房只能向被改造棚户区或尚未改造的棚户区住户销售,不得面向社会销售。

五、建设标准与补偿安置政策

(一)建设标准

棚户区改造住房建设要按照国家和省建筑节能的有关规定,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规划设计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要有前瞻性。新建小区规划要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单体建筑造型美观大方。户型设计要创新理念,合理布置功能分区,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寻求最高的舒适度。新建住宅户型建筑面积以60-70平方米为主,最小户型不小于45平方米,最大户型原则上不超过80平方米,以满足棚户区不同住户的基本住房需求。要建设部分廉租住房,供无力出资购买产权的低保职工家庭租住;要建设部分职工公寓,供服务于本单位的单身职工居住。

要搞好新建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好学校、医院、商店等生活服务设施,搞好绿化美化,真正把小区建成设施齐全、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工人新村。

(二)补偿安置政策

棚户区改造应采取产权调换与货币补偿相结合的方式补偿安置;异地安置的,应当先建安置住房,后拆迁改造。

1.单位已分配新住房或有其他住房,棚户区内的私有住房,不予产权调换,只进行货币补偿;已参加房改或单位已分配新住房,在棚户区内租住的公有住房,不予安置;租住公有房屋转租的,不予安置。

2.住户依附主房搭建的偏房,经公示无异议的,按原面积予以安置,按同类地区经济适用住房价购买,产权归个人所有。住户自建无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的独立住房(必须是唯一住房),经公示无异议,要求安置住房的,可安置45平方米的最小户型,按同类地区经济适用住房价购买,产权归个人所有。

3.支付不起最小户型全部房价的住房特困户,本人购买的面积部分产权归个人所有;其余部分为公有产权,交纳租金租用,待具备购买能力后,再自愿购买。

4.棚户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安置廉租住房。

5.居住在棚户区无本市户口的非煤矿企业职工,不予安置。

6.产权调换与货币补偿具体办法,由各市人民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六、扶持政策与建设资金筹集

(一)扶持政策

1.建设用地。棚户区改造所需新征建设用地,享受经济适用住房供地政策,以行政划拨方式供应。新建住宅小区内按规划建设的商业用房占用的土地,依法收取土地出让金。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和棚户区腾空的土地变更为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土地收益,作为政府用于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投入。

2.涉及棚户区改造的经营服务性收费18项(附表1),按低限减半收取。3.涉及棚户区改造的行政事业性服务收费项目12项、基金1项(附表2),全部免收。

4.各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收费项目全部免收。

(二)建设资金的筹集

棚户区改造建设资金以职工个人筹资为主,省、市财政和企业补助,市场化运作的办法筹集,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要包括: 1.居民产权调换的补交款和购房款。

2.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其他购房贷款。

3.新建住宅小区内商业用房占用土地收取的土地出让金。

4.改造区腾空的土地变更为房地产开发用地归集的土地收益。

5.企业或地方政府筹集的小区内、外配套设施建设资金。

6.市、县人民政府、企业筹集的用于棚户区改造的廉租住房专项资金。

7.各级财政给予的补助。

七、监督和管理

棚户区改造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把棚户区改造工作落到实处,各市市长是本行政区域棚户区改造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挂帅,全权负责。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行“绿色通道”服务。凡涉及棚户区改造的审批事项,要实行联合办公,进一步转变作风,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棚户区改造的宣传工作,要依托各级工会组织,借助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棚户区改造的意义,宣传党和政府对矿工及家属的关心,让他们理解拆迁改造,配合拆迁改造,推动棚户区改造工作。

省人民政府与各市人民政府签订棚户区改造工作目标责任制,纳入各市人民政府工作目标考核。

棚户区改造实施全方位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各级、各部门要坚决制止在棚户区改造中损害棚户区居民利益的行为。各级监察机关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等各环节的监督,坚决杜绝挪用、占用棚户区改造资金的行为。对影响棚户区改造进度,不能按期完成改造任务的,要追究部门责任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附件: 1.棚户区改造项目所涉及的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

2.棚户区改造项目所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基金

二○○六年四月三十日

篇8:政府国有资产审计重点

代建制的引入改变了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建设、管理、使用集于一身的传统管理模式,出现了投资人、使用人、代建人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三个主体。这种改变对为保证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用得真实、合法并有效率的政府审计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一、代建制模式下被审计单位的确定

代建制模式下,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使用相互分离,投资人、使用人、代建人三个主体共存。这里的投资人是政府(职能部门通常为发改委),使用人是指项目建成后实际接受、使用、管理并拥有项目产权的法人,代建人是指按照代建合同约定承担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组织管理实施工作的法人。三个主体的职责划分如下:

(一)投资人

(二)使用人

(三)代建人

作为代建方的项目管理公司是政府委托的项目建设阶段的管理主体。在政府委托的职责范围内对项目建设进行全方位、全权制、全责制的管理。代建的项目管理公司对政府负责,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力量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在项目策划、方案设计、前期准备、工程预算、施工单位的招标选定及材料设备的采购等整个建设过程中,对项目的投资、质量和工期进行专业化控制和管理,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地实现合同目标。负责对建设资金进行管理,保证建设资金专款专用。

从三个主体所承担的职责可以看出,使用人即在传统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下的建设单位在代建制模式下仅仅具有提出功能要求及协助配合代建人建设并监督代建人的作用,而代建人掌握了诸如对建设资金进行管理、工程预算、施工单位的招标选定及材料设备的采购等工程建设方面的主要权力。虽然《审计法实施条例》限于当时的历史现状,没有规定代建单位作为政府审计的被审计单位,但鉴于其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所承担的职责及所处的地位,必须将其确定为被审计单位,只有这样审计才能对国家投资建设项目进行更好的监督,促使国家资金用得真实、合法、有效率。因此代建制模式下的被审计单位应该且必须是代建单位,并根据需要依法延伸至投资方、使用单位以及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等单位。

二、代建制模式下审计的重点

在代建制模式下,由于代建单位所承担的职责及所处的地位,理所当然,代建单位是项目建设的核心主体和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所以,一切审计监督应当围绕代建单位而展开。因此,代建制模式下代建单位的招投标、代建单位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代建单位的变更、代建收费、以及代建项目的工程质量等应当成为审计监督的重点。

(一)代建单位的招投标审计

在代建制模式下,通过招投标能否选择一家称职的代建单位是代建制实施成败的关键。因为我们采用“代建”而非“自建”的目的本身就是基于代建单位是从事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专业机构,有长期从事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使用单位“自建”更能保证项目设计水平、工程质量和造价的控制,且由于代建单位不享受项目使用的利益,在控制建设规模等方面比使用单位更有积极性。而如果选择的代建单位专业方面有所欠缺或者与使用单位不独立,就没有达到采用“代建制”的初衷。所以,为确保整个招投标的公平、公正而不受某些利益部门的影响,政府审计机关要对代建单位的招投标进行全程跟踪审计。

(二)代建单位资金使用合规性审计

财政部在《关于切实加强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财政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财政部门根据项目代建单位的资金申请及代建合同的规定向代建单位拨付资金。代建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基建支出预算、基建财务会计制度、建设资金帐户管理制度等进行管理,并按工程进度、年度计划、年度基建支出预算、施工合同请领资金。不过代建单位作为市场主体,其虽然受到代建合同及法律法规的约束,仍然有可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挪用转移建设专用资金以至影响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及工期。所以审计部门应当对建设资金从拨付到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以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在审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资金申请、帐户管理、资金使用、财务报表等的审查。

(三)代建单位的变更审计

代建单位是市场主体,其以利益为导向,在代建单位的招投标过程中某些代建单位为了中标可能会压低报价以获得较高的评分。但又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利用工程建设的复杂性或与使用单位串谋对诸如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等进行变更,从而申请追加投资。因此,国家审计机关要对代建单位变更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详细审查,必须审核变更所引起追加投资的依据和批准程序,看有无擅自提高或降低标准等问题,防止越权审批、虚增工程量等人为因素的干扰。

(四)代建收费审计

代建制采取经济合同监督制,代建人的收益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招投标中确定代建单位管理费,一般不超过财务规定的建设单位管理费的70%;二是项目建成竣工验收,经竣工财务决算审核批准后,如决算投资比合同约定投资有节余,其中不低于30%的政府投资节余资金作为对代建单位的奖励。审计应特别关注“节余奖励”,审查与合同约定是否一致。

(五)建设项目质量审计

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大部分都是与广大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性建设项目,如博物馆、道路、桥梁等等。如果这些项目的质量出现问题,会直接危害到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无论是“代建”还是“自建”,建设项目的质量应该一直是审计的重点。不能因为采取了“代建”,就把建设项目的质量完全交由代建单位来控制,而应该比“自建”模式下更加重视建设项目质量审计。因为在“代建制”模式下代建单位有做差建设项目质量,提高“节余资金”以增加收益的动机。

建设项目质量审计的重中之重是施工质量审计,在进行施工质量审计时,主要关注施工内容与设计图要求是否一致、施工方法是否与施工说明书相吻合、设计内容是否安全以及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健全等相关内容,并通过工程检查的方法确认建设过程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三、代建制模式下建设项目效益审计

效益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的期望功能或公共资金、项目、政策的期望目标的实现是否达到或超过既定标准或要求,以及实现的手段和方式方法是否经济、有效所进行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所以,从理论上分析,建设项目效益审计是对建设项目的经济性(Ecom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即“三E”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评价。但在我国政府审计所开展的建设项目效益审计实践中,主要以事后审计为主,在项目竣工决算时对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进行评价,以落实经济责任。这种“马后炮”式的审计无法对既成事实加以补救,难以发挥审计的真正作用。曹慧明(2005)提出要对建设项目进行跟踪效益审计。所谓建设项目跟踪效益审计是指采取跟踪审计模式进行的建设项目效益审计,是促进提高项目建设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在代建制模式下,对建设项目的事前把关和事后评价与“自建”模式下并无区别,本文着眼于建设项目代建阶段的跟踪效益审计。

代建单位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理性经济人,在合同签定后投资总额确定的情况下,有控制成本,以提高“节余资金”,获得更多收益的动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机关是否有必要对整个代建阶段进行跟踪效益审计?目前,在代建制实践中,代建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过程代建,从项目建议书批复后开始,经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直至保修期结束;另一种是分阶段代建,即分为前期工作代建和建设实施代建两个阶段,前期工作代建从项目建议书批复后开始至初步设计为止,建设实施代建则由施工图设计开始直至竣工验收。本文认为,不管建设项目采取何种代建管理模式,都应对代建单位进行跟踪效益审计。因为对于代建代建单位的“节余资金”,不是全部作为对代建单位的奖励,国家是参与分成的。而且,在目前代建制的实践中,在保证代建单位积极性的前提下,国家拿的往往是大头,也就是说在50%以上。所以就这点上来说,在代建制模式下跟踪效益审计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况且审计机关在跟踪效益审计过程中对代建单位有关环保、社会利益方面的举措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促使作为市场主体的代建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代建单位对审计机关的跟踪效益审计也应当是有欢迎之诚,而无排斥之意。因为如上分析,跟踪效益审计也能为代建单位带来效益。

参考文献

〔1〕辽宁立杰咨询有限公司组编.项目代建制的制度、管理与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时现等.建设项目审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彭华彰等.政府效益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上一篇:盼着再度思念花开散文下一篇:声讨多多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