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

2024-05-10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共8篇)

篇1: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

聆听专家讲学 提高自身素养-----小学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

2015年“区培计划”小学教研员培训项目培训于7月23日至29日在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行,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本次培训由广西教育厅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承办。在这为期7天的培训学习中,我有幸聆听了梧州市万秀区教研室李国魂老师主讲的《教研员的职业价值与职业追求》和桂平市西山镇城北小学杨艺校长主讲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研员》。通过学习,使我感悟颇多,受益匪浅。他们的报告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收获,更是能力的提升。培训时间虽短,但给了我强烈的感染与深深的理论引领,让我明确了教研员的角色定位,深刻地领悟出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种努力的方向。通过学习,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更新观念

通过培训,使我了解了教研员的发展历程,了解了教研员的职业尴尬,更明白了教研员的职业价值与职业追求。使我对教研员这个角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研员不只是听课、评课、检查常规教学工作这么简单,而应是老师的老师,是立于天地之间的精灵,定位于研究、指导、服务、合作、引领、开发等,是专业的引领者,指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师们一起研究,探讨存在的具体问题,看到教师们看不到的,想到教师想不到的,有着榜样作用。

二、提高理论水平教研员是学校教研工作的引领者和指导者,是老师的老师,要想真正成为老师的老师就要学无止境。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研究能力,这样教学研究才能深入,教学质量才能保障,教学成果才能丰硕。专家们的精彩讲座给了我一次次心灵的撞击。聆听了有着资深经验的教研员和一线骨干校长的讲座,使我了解到一线的学校和老师需要什么样的教研员,使我认识到想成为优秀的教研员,就必须重视学习,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提高研究能力,不断提升人格魅力;要有底气、秀气、灵气、正气、大气,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课程专家,教学专家,评价专家。才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三、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有培训就有学习,有学习就会有收获,构建有效教研,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我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准切入点,开展教研活动从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明确教研活动目标;

(二)找准教研活动的切入点;

(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精心设计教研活动内容,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 ;

(五)让教师带着问题,困惑来明明白白的回去。在每次的教研活动后,要认真反思,教研员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完成每次的教研活动,既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研员,更要做一个求真务实的教研员。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的目标明确了,理念更新了。今后,我将好好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实践,运用本次所学知识引领和指导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2: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

6月16-17日,我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乐都县中小学、幼儿园教研员培训学习,在培训过程中,我有幸聆听教育局领导、县教研室蔡主任、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王斌、陈泽良两位老师及海南省教培院两位院长的精彩报告。通过本次培训,让我增长 见识,开阔了视野,使我对教研员的角色定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为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本人将这次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爱岗敬业,甘为人梯,是做好教研员的基本前提。"干一行,爱一行",才能干好本职工作。作为教研员,必须热爱教研工作。教研员的工作是很艰辛的,工作中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为老师提供周到的服务是教研员工作的需要。面对工作中这样的不“公平”,如果不情愿的话,那么教研工作干得怎样就可想而知了。因此,----------------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作为教研员必须端正工作态度,对教研工作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把工作中的忙碌看作是一种乐趣,使自己觉得工作因忙碌变得更加充实。

二、加强学习,钻研业务,是做好教研员的必备条件。

教研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者、服务者,因此,教研员加强自身的充电式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培训过程中蔡主任、王老师和陈老师多次要求教研员要加强学习,可见,教研员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研员。教研员要学习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教学理论、课标、教学策略、教材等必备的知识,同时,还要加强研究的性的学习,如:研究高效课堂的构建,研 究有效的作业教学等,争取通过学习逐步逐层提高自己,确实成为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引路人。

三、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是教研员的本职所在。

----------------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学校的办法宗旨就时想方设法地提高教育教育质量,这样一来,学校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任务就在学科教研员身上。教研员应如何帮助学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我觉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首先,要树立好服务意识,让教师乐于接近你。作为教研员,要正确的审视自己的工作岗位,不要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把自己当作教师教学的服务者。在工作中,要主动去接近教师,加强与教师的沟通,让教师切实感受到教研员的工作确实帮助了他们的教学,从而使教师主动走进教研员,使教研员的工作能得到顺利开展。其次,要规范学科教师的教学常规管理。教师的备课、作业设计批改及学生的教学质量监测等教学业务要加强管理,作为教研员,要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出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此来督促规范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从而夯实学科教学质量基础。最后,以教研活动为载体,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率。教研活动开展应注重实效性。这就要求教研员根据自己平时的教研,及时发现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争取通过教研活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集体备课、听评课、课题研究、学生综合质测试、教师业考试等活动都能从一定程度促进学科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3:校本培训视角下的校本教研

关键词:校本培训,激励,教师生涯,校本教研

一 校本培训的内涵与优势

所谓校本培训, 就是由学校发起组织, 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形式。具体说, 校本培训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培训。“为了学校”, 是指校本培训的目标要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指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等问题。不同于学历教育、在职进修、离职进修等着眼于专业理论修养的提高, 专业学科与教育学科知识拓展与深入, 校本培训针对的是学校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学校中”, 是指校本培训不是外在强加的任务, 不是校长、教师被动听从安排与指示所采取的活动, 而是作为学校活动的主体自发地、自主地开展教师培训活动, 在活动中, 他们决定培训什么、怎么培训、何时培训等问题。“基于学校”, 是指校本培训大力挖掘学校资源, 利用学校中现有组织、制度、设置、人力等各方面的资源, 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师培训活动。

从内涵可看, 校本培训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 校本培训的目的与内容不是空泛的, 而是十分明确的。“为了学校”决定校本培训紧紧围绕着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教师急需弄明白或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培训使教师深刻理解矛盾, 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相关技能技巧。这种培训不是普遍性、一般性、基础性和通用性的培训, 其针对性很强。“培训需求主要是由教师个体根据自身专业发展要求而提出的, 带有内生性、自愿性、提高性和局部性等特征, 因此, 校本培训克服了院校培训共性要求较多、实效性较差、外烁性和强制性所带来的不足, 从而增强了培训需求识别的准确性。”[1]

其次, 校本培训发挥了学校主体的积极性。我国传统的宏观教育管理体制是中央集权制, 学校的自主权较小。在这种背景下, 校长、教师都遵循来自上方的指示开展教育活动, 自主活动的空间很小, 教师的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在低水平状态运行。伴随着教育分权、放权改革的推进, 学校在管理、课程、教学等方面的自主权扩大, 教师的主体地位增强, 主体意识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在学校中”的校本培训, 让教师从被动的听众变为主动平等的参与者、交流者, 这增强了教师的主人翁体验, 满足了教师自主的内在需要, 激发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热情。

再次, 校本培训的方式灵活多样。传统的教师培训, 无论是长期培训还是短期培训, 其方式都是一样的:以大班级教学为其主要组织形式, 以培训者讲授——参训学员接受的单向信息传递为特征, 这种培训效果并不理想。而“基于学校”的校本培训, 能充分利用学校本身的资源与优势, 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 如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开展课题研究, 案例分析, 专题研讨、专题报告, 优秀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子, 围绕某项技能开展竞赛, 观摩教学与评课, 走出去请进来“取经送宝”式地作讲座和校际交流等等。这些培训形式多样, 方式灵活, 对教师成长很有助益。

二 校本培训的可能缺陷

首先, 校本培训的“经验”存在问题。校本培训强调身边的资源物质、人力、信息等资源的共享, 但有些学校, 尤其是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薄弱学校资源十分贫乏, 不仅培训经费不足, 培训所需的优秀师资更是稀缺, 因此, 经验的积累和经验分享难如人意, 在这种环境下开展校本培训, 容易陷入低水平经验重复的怪圈;即便物质条件、人力资本较强的学校, 经验积累不少, 但经验的分享效果不佳;教师们天天在同一个年级组、备课组工作, 经验的同质化倾向明显, 特别的、独到的经验相对较少, 经验雷同现象突出。如果只用元初状态的低水平经验作为培训内容, 那么, 由于这些经验缺少进一步的反思提炼, 难以达到让被培训者迁移使用经验的高度。“仅仅停留在对教育教学现象较浅层次的、零碎的、不系统的把握, 很难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这种未经抽象处理的经验, 只能与具体的、相对单一的教学情境捆绑在一起, 只能解决同类情境的教学问题, 不能超越具体情境进行扩展迁移, 当教学环境发生变化时, 经验的适应性就会降低甚至不再适用。”[2]如果用同质化的经验作为校本培训的内容, 教师由于熟悉甚至习惯这些经验, 失去了反思经验的敏感性, 也难以通过这些经验领悟与提升。

其次, 校本培训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校本培训不是一次或数次即能完成的培训, 它应是跟踪学校及教师的发展阶段而采取的针对性的、系统的、可持续的培训活动。不同学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有所不同, 处于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专业基础不同, 专业需要与追求也不同。因此校本培训必须立足当下, 不断识别培训需求、界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评估培训效果和探讨培训成果转化等问题, 只有如此, 才能实现校本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当前, 许多学校难以做到在系统规划的前提下实现系统培训, 其培训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研究上或模仿其他学校, 有时还与院校集中培训雷同, 这离校本培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差距很大。

三 依托校本教研提升校本培训

校本教研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从学校的实际问题出发, 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不仅为校本培训提供内容, 更准确地说, 它是校本培训的动力源, 为教师工作状态的良性循环提供保障;校本教研是为形成系统化、层次化的校本培训提供内容, 有助于学校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一) 校本教研是校本培训的动力源

根据波特——劳勒的激励模型可见 (如下图) , 教师教学工作绩效是一个多维变量, 它受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 (1) 教师努力程度。 (2) 教师的能力、素质, 以及对其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了解程度。 (3) 教师工作所得到的内外报酬状况。 (4) 教师对内外报酬合理性的感知。

学校要想通过校本培训形成“教师努力→取得工作绩效→得到内、外的奖酬→实现满意感→更加努力”这样的良性循环, 首先, 要确立褒奖教学优秀的教师, 以此激发教师努力提高自己水平的动机。其次, 要提高校本培训的品质, 使教师通过校本培训更清楚、更深刻地认识其面临的教学工作的复杂性, 提高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力。再次, 在教师感受到提高教学水平带来的成就感时, 学校还应对他通过校本培训取得的教学进步给予对等的肯定, 使教师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 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中。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中, 提高校本培训的品质是最关键的核心因素。只有提高校本培训的品质, 避免低水平经验重复, 通过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把握, 才能为教师提高教学工作绩效提供业务保障, 它是目标激励 (教师努力程度) 的追求, 也是制度保障 (教师工作所得到的内外报酬状况、教师对内外报酬合理性的感知) 的基础。简言之, 提高校本培训的品质与提高教师的绩效能力有关, 而目标激励与制度保障则与绩效意愿有关。没有绩效能力, 绩效意愿必然落空。所以, 提高校本培训的品质是提高教师绩效的重要动力。

如何提高校本培训的品质呢?重要的一点是, 不以教师常规、低水平的经验作为校本培训内容, 而是以校本教研的成果作为校本培训的内容。一方面, 通过校本教研提炼蕴含教育教学理念的典型性经验, 或将普适性的教育教学理论形成接近实践、便于应用的结构化、模块化形态, 并以此作为校本培训的内容, 这超越了表面化的常规经验的意义, 促进教师经验与理论的融合, 提升了教师的绩效能力, 另一方面, 以校本教研成果作为校本培训的内容, 保障了校本培训内容不会停滞不前, 而是不断更新与发展, 这促使教师不断解决新的困惑, 提高绩效能力, 可以说, 校本教研是校本培训的动力源。

(二) 从教师生涯发展阶段看, 建立在校本教研基础上的校本培训可以满足不同阶段教师的多元需要

瑞士学者休伯曼 (Huberman M.) 将教师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入职期, 这一时期的教师因为缺少基本的教学经验而对教育教学无所适从, 同时又因有了属于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方案和已被同行接受等而表现出积极的工作态度;第二阶段训为稳定期, 这一阶段教师逐渐适应和掌握了教学常规, 并形成了初步的教学风格;第三阶段为歧变期, 这一时期的教师积累了相当的专业经验, 并试图对现状有所改变, 这种改变可能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 或不断改进使自己更胜任教师职业, 或因为对教师职业的疑虑加重而可能选择离开;第四个阶段是保守期, 这一时期的教师对教师工作越来越轻车熟路而使得专业热情不断消退, 或依靠资历安逸地从事教学工作, 或远离、或抵制变革;第五个阶段是准备退休期, 因为年龄原因面临着专业生涯的结束, 对他们来说, 任何改变都不太现实。在教师生涯的不同发展阶段, 他所需要的专业帮助与指导是不同的。本文认为, 学校要全面了解教师所处的发展生涯阶段, 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状态, 进行不同层次的校本教研, 并形成相对应的培训内容。对入职期与稳定期的教师, 校本培训主要目的是模防。学校通过“主要研讨”或“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方式, 围绕“分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策略”、“教育管理学生”四个版块进行归纳总结, 并将这一系列内容作为校本培训的内容, 让入职期与稳定期的教师学会教学常规, 即领会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责任。对于歧变期的教师, 校本培训主要目的是实现教师教学自主。通过校本教研研究这一主题:如何个性化地理解与运用教育教学规律, 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自主的教学风格。然后通过校本培训途径,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学校中发挥教学支撑作用。对于保守期及退休期的教师, 校本培训的目的是创新。这一阶段的教师处于难以突破也不想突破的高原期, 校本教研为解除教师惰性注入活力。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坚持教育创新, 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模式、学生管理等方面大胆探索, 不断创新, 并将这一成果在校内培训与推广, 引领教师突破高原状态。

总之, 以校本教研为基础形成的多层次校本培训, 能满足不同阶段教师的多元需要, 能成就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四 大力发展校本教研

基于校本教研对于校本培训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大力发展校本教研。

(一) 明确校本教研问题

校本教研不是追流行, 不是跟风, 也不是追热点。它是紧密联系学校、教师现实的研究。由于学校的类型、层次、文化、特色和工作重点存在着较大差异, 教师之间的个性特点、教学风格也千差万别, 各校教研观念、可利用的教研资源等各不相同, 校本教研的内容必然存在着较大差异。每个学校要明确自己的校本教研的层次定位、主题内容, 不可千校一面, 千篇一律。

(二) 发挥多种渠道开展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有多种渠道, 应全面发挥各种渠道的作用。 (1) 专家引领。聘请校外理论专家或校外实践专家, 通过团队项目研究的方式, 引领、培养教师研究身边的问题。 (2) 同伴互助。教师们通过相互合作、交流讨论进行研究, 实现在互动中发展。 (3) 个人反思。教师只有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校本教研才有成果。因此, 学校应建立多方协作的校本教研共同体, 特别应注意与高等学校、教科研部门和同类学校加强联系, 避免自我封闭。

(三) 减轻教师负担推动校本教研

在实践中, 形式主义的工作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阻碍了教师的校本教研工作。比如开学前, 教育行政部门让老师们写的各种计划:教学计划, 校本开发计划, 业务进修计划, 教育科研计划, 知识讲座计划, 期末要求撰写的各种总结。比如, 一周一次教学心得, 一周一次案例分析, 一周一次教学反思, 一周两次听课, 一周一次校本培训, 两周一次知识讲座, 两个月写一篇论文, 一个月一次的业务笔记检查, 等等, 这些漫天撒网式不计质量只讲数量、不讲效果只讲形式的工作, 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教师难以定下心来, 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研究问题并进行扎实的研究。所以, 要推动校本教研工作, 不是尽可能多的给教师布置研究、学习以及工作任务, 相反, 学校要精减形式化的工作, 保障教师真正投入到校本教研中来。

参考文献

[1]肖远军, 张俊珍, 教师校本培训的反思及其改进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10)

篇4:品德教研培训的旨趣回归

关键词:德育教师专业化;教师培训;小学品德教师;品德教研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3-0075-04

随着《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我国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改革已迈入第十个年头。十年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专业化的问题,始终是困扰品德学科教学有效实施的突出难题。如何优化教研培训,促进小学品德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提升学科教学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南京市小学品德课教师的现状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骨干力量,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没有教师对学科的理解、认同和积极实践,学科教学很难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改革后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线的品德教师能否胜任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教师的专业成长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制定符合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的培训项目,首先要清晰了解全市的品德教师队伍的现状。基于此,2012年3月南京市教研室对全市所有小学的品德课任教师的自然情况展开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全市小学品德课的教师队伍专业现状不容乐观,其中,兼职比例高、流动性大、专业化水平偏低是这个学科教师队伍的特点。

(一)品德学科教师任教自然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4428名教师执教品德学科,其中女教师3450人,77.9%;男教师978人,占22.1%,男女比例失调;从年龄来看,这些教师的平均年龄约为36岁,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2090人,占47.2%,35岁以上的人数所占比例为52.8%,年龄结构相对合理,但区域分布极不平衡,在全市8个郊县中,部分退休返聘的教师仍然坚持奋斗在教学一线上,56-60岁的270名教师中有37人为退休教师,61岁上的教师多达13人。从学历层次看,全市品德学科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3029人,占68.4%;专科学历888人,占20%;专科、本科及以上累计为3917人,占88.46%。

(二)南京市小学品德教师队伍的主要问题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全市小学品德学科教师是一支年富力强的拥有较高学历的队伍。但从教师任职情况、专业发展的角度而言,该队伍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兼职比例较高,流动性大。根据市教育局职称办评审的有关文件规定,凡担任该门课程教学的周课时量达4-6节为兼任教师,达6节以上(含6节)为专任教师,不足4节为兼职教师。全市品德课的任课教师有3164人为品德学科兼职教师,所占比例高达71%(见表1)。在专任的335名教师中,全市仅有122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品德专任教师(其中多因身体欠佳无法从事语文、数学主科的教学工作而转岗至此)(见表2)。

二是品德学科教师队伍专业成长较慢、专业化程度偏低。“教师在教学中所获得的专业领域的成长,即为教师专业成长”[1],主要表现为个人学科教学能力和教学知识水平的提升。融教学技能、专业知识为一体的各种优秀教师的等级评比是评估和考核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显性指标,自2000年南京市教育局开展“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和“南京市学科带头人”评比以来,全市拥有品德学科市、区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教师为285人(见表3),仅占全体教师总数的6.44%,可见这个学科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速度较慢。与此同时,已获专业发展相应称号的教师并非全都是品德学科专任教师,有些教师不担任或每周仅兼职2课时教学任务,由此产生“专业不专任”的现象。从表4可以看出,因各种原因不再从事品德学科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有124人,占44.6%,而在担任品德学科教学工作的158人中,专任教师仅有24人,占8.4%,其余47%的教师仍然兼职品德学科教学。这些无疑会中断或者弱化专业教师对品德学科研究的投入,最终削弱该教师学科专业影响力与辐射力,对于原本薄弱的学科师资队伍而言,更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浪费。

这些数据背后,可以清晰地看出品德学科教师队伍呈现“三多”与“三少”的局面,即兼职教师多,专任教师少;参与教学实践的人多,从事学科专业研究的人少;普通教师多,专业水平高的教师少。在“多与少”的转变中,教研培训责无旁贷,关键在于突破教师专业发展,以此找到学科队伍发展的增长点,从而成就学科发展。

二、对品德学科教研培训的思考

(一)品德学科教研培训的原则

“教师是一个专业,需要有专业的引领。”[2]针对南京市品德学科教师队伍的现状,在教研培训过程,南京市教研室提出以下两条原则。

因“年段”制宜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好品德课教师兼职与兼任、专任与专业、主体与载体的关系。由于教师编制所限,加之品德课不在考试范围内,品德课由班主任、校领导、管理干部或不能胜任其他教学工作的教师兼任的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要立刻改变这一现状,全面实行由专任教师担任,这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也不符合低年级教育教学规律。低年级正是小学生良好品性形成的关键期,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对学生有充分了解,需要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联系,需要班主任的监督与管理,可见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由班主任兼任存在合理的一面。但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内容呈现丰富性、宽泛性以及知识组织上的非体系化等特点,对教师的视野、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任职教师不是专任教师、不做专门研究,就不可能把握好学科特征和本质,课程实施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基于此,分年段实行专兼职任教,倡导中、高年段品德与社会课教师的相对兼任,有条件的学校(即拥有市区级以上品德学科荣誉称号的专业能手)逐步做到专任,稳定教师队伍,强化兼职与专任教师的专业研究。

nlc202309020221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意义,因此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多样的教研方式是开展研究的载体,最终服务于教师主体的发展。因此,主体是关键,加强对主体的关照,合理采用多样化的教研方式,尤其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才能促进品德学科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因材施“培”的原则。遵循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的研究思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教学的入门、修行到最后“修成正果”,每个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有“量身定制”的阶段性培训内容。例如,教龄不满5年的新教师,需要的是学科教学的通识培训;工作满10年以上的成熟教师,需要的是扩大教学视野的学科前沿理论培训;至于已获相应专业发展称号的优秀教师,需要的是诊断及培养教学风格的培训。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抓主要矛盾——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在学科专业发展的增长点,并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课程改革工作与教育教学实践中介的教研部门,品德教研通过促进一切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一切发展,最终实现一切学生的发展。教研的力量有限,更何况目前“要将理想化的课程构建转化为教师理解和能够实现的教学,除了教师自身的素养和努力外,制度的建设和保障是十分重要的”,品德教研只能做“能做之事”——教师理解学科教学,做成“可做之事”——教师教学专业技能的提升。

(二)品德学科教研培训的实施策略

遵循以上两大原则,自2012年9月起,南京市教研室采用一系列教研策略,不断打造全市优良的品德教师队伍,成效初步突显,名教师、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以下简称名特优教师)数量有所增加,品德学科教师队伍基本稳定,教师专业素养也逐步获得提升。

1. 保底线、拔尖子、分层推进的策略

教研室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与特点,实施分层、分类、分步培养策略,重点培养学科中坚力量,重点打造学科领军人物,实现以点带面、面上发展的良好态势。

“保底线”是指明确品德课教学实施的底线与基准,即品德课有教师任职,而且课程教学符合学科特点与教学要求。为此,教研室一方面制定《南京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及教研管理建议》,并出台《南京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明确学科教学常规管理要求及基本底线,加大行政方面的课程督查,强化课程的常态落实;另一方面通过示范课、观摩课,实施优秀教师送教下乡,扩大名特优教师的专业引领与辐射作用,还研究与编制“南京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1-6年级”优秀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络供全市所有品德学科教师学习,鼓励青年教师模仿、改编,积极创造。

由于品德课专职教师多为行政领导或即将退休的教师,根据这一现状,教研室实施个别化“保底”策略,即针对性地开展诸如关于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法的专题讲座与培训,深化所有品德教师对学科教学理念的认识,帮助他们上好这门课。对于40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则采取“拔尖子”策略,通过骨干研修、学术沙龙研讨、课例分析、观摩课专题研究等方式,帮助他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2. “岗位成长”策略

“岗位成长”是指基于岗位,促进自我自觉的发展与群体的整体发展;通过岗位,实现自我的多样发展与众人的差异发展。教师成长在于岗位教学,但每个人在岗位中的成长各不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发现: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五年之内,教龄与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曲线呈上升趋势;第五年至第八年,普遍出现一个平稳的发展趋势;八年以后,教师群体逐渐出现分化。5%的教师通过再学习,逐步发展成“专家型”教师,95%左右的教师却一直是表现平平的“教书匠”。[4]从前五年到优质5%的跨越,教研培训需要提供岗位成长的平台,让每位教师都能早走一步、快走一步、再走一步:针对市名特优青年骨干教师,设立了“南京市小学德育工作坊”,在特级教师带领下展开学科的前沿研究;针对市、区级学科骨干优秀教师,实施了“南京市小学品德学科人才库建设工程”,与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联合举办“南京市小学品德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班”,采用通识培训、学科专业培训、校本培训、自主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升骨干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综合能力;针对广大普通教师,倡导在自我教学岗位上成长,通过“5%造血干细胞”骨干教师的示范与引领,学会上好品德课,进而上好品德课。

3. “市区校联动”策略

要发挥自下而上的研究力量,用集体的经验与智慧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明确市、区、校三级教研职能,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市级“教研室作为地区课程发展中心,宏观上承担参与决策、专业引领与质量监测的角色,其研究重心是制定地方课程政策,研究课程发展”[4];区级教研部门则是在中观层面执行上级的教学决策,研究指导学科教学,起承上启下作用;校本教研是教研的微观组织,关注的是课怎么上,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不断提升学科教师自身的经验。

以往的教学管理制度将品德学科归属于学校的“综合组”,与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混合编排成组,品德学科的校本教研无法开展。要充分发挥被称之为课程改革“第二推动力”的校本教研作用,需要完善品德学科的校本教研组的建设,以评估促进研究。自2011年起,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南京市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的有关规定,全市所有小学开始组建品德学科教研组,学科的专职或专任教师为教研组长,全面负责学科的校本教研。每个月学科教研组至少开展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品德学科教研组从无到有,学科教师找到了组织归属,研究氛围逐步形成。目前全市已评选市优秀品德学科教研组5家,他们鲜活的校本教研经验,成为广大学校借鉴与学习的对象。

值得欣慰的是,这些策略的实施带来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市品德学科教师队伍逐渐稳定与强大、教研氛围愈益浓厚、教研品质不断提高。然而如何促进广大教师把品德学科教研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提升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力与执行力,仍是教研培训成功实施的关键,也是教研部门今后的努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2]成尚荣.教研:站在打开的边界与专业支持的平台上[J].基础教育课程,2012(8):1.

[3]金艳.突破教师职业发展高原期的思考与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06(6):61-62.

[4]崔允漷.论教研室的定位与教研员的专业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9(8):4-8.

(作者单位: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江苏南京 210018)

责任编辑 王清平

篇5: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

两位专家站位高,理论强,具有前瞻性。学习起来颇感吃力。但是,细细思考之后,这对于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是一次引领和启发。现总结如下:

一、考试评价的指挥棒已发生变化

根据《高中课程标准》(20xx版)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0xx年)的明确要求,看考试评价的改变:以知识点为目标为以核心素养为纲。由传统的“知识、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评价的转变。

学业质量标准即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摘录杨教授的理解就是:“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整合了特定课程领域的知识、技能、方法或观念,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整体描述和界定。这种学业质量标准扬弃以学科知识点为纲,以识记、理解和应用为质量水平,转而采用一种整合的、实践取向的学业成就观。

首先,它强调的不是学科固定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特定学段结束后学科核心素养表现及其特征。每个学科核心素养都是在整合或重组学科知识,以学科特有的观念、思维方式、探究模式应对现实情境中形成的。

其次,学业质量标准提供了对各学科核心素养不同水平及其表现特征的刻画。与知识技能的掌握不同,核心素养的每个水平都指向现实问题或任务的解决。

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和质量要求,系统阐明了学生在高中阶段素养发展水平及其表现特征。像身高、体重刻画物理属性的水平一样,特定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刻画了该学段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上的水平。在设计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时,要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确定考试命题的价值方向、理论框架和水平依据。”

也就是说,以素养本位的考试评价取代过去的知识本位的评价。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要及时更新理念,积极开展新的研究,与时俱进,方能顺应时代所需。

二、重建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观

余文森教授曾提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教学改革必须从改革观念开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这些观念包括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三大基本观念。其中,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旨在解决为什么而教的问题;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旨在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旨在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1、立德是前提,树人是目的,培育健康完整的人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和根本使命。人,才是教学的共同对象。我们不是教语文、教数学,而是用语文、数学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必须首要确立的教学观念。

2、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意识而言,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教学意识是战术,着眼于学生的眼前,注重一时的得失;课程意识是战略,面向未来,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课程意识是一种教育的专业意识,是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核心,是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背后的“假设”和依据。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从深层次的角度来说,教学改革之中的存在的各种问题就是缘于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所以,教学改革的必要前提就是确立正确的课程意识,教学改革唯有进入课程层面,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3、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检验一种教是不是好的教,就是看它是不是有助于学生的学。所以教学改革要正本清源、回归初心,要以学习为中心来重建教学体系和模式。为了构建真正意义的学习中心课堂,我们在教与学关系的具体操作上要变“先教后学、以教定学、多教少学”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

三、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要高度重视

方张松老师深入为我们解析了当前学生阅读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一点,大家都深以为然,但是,实际生活和教育教学中,阅读能力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采取有效的对策与措施。那些靠刷题提成绩的方法,是不能够提高阅读能力的。方老师还给我们指出了具体的方法:买书,读书。还针对怎样让孩子看书的问题,具体进行了讲解。出门带书的习惯,经常去图书馆、新华书店,记下孩子的疑问。如何进行读书的任务驱动,评价问题。

我们县教体局大力实施的“书香家校一体化星级建设”项目,真得需要我们所有教育人的共同关注和积极实践。不仅是小学生,我认为,中学生更需要来参与这个项目。读书,会使知识得到丰富,读书的过程就是提升个人修养的杰作。一个人,当他热爱阅读,内在的精神就会纯净如水,外露的气质自然而然的让人感到舒适,淡雅。

篇6: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

收获的理论性知识,我就不做复述了。说一说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两位老师做学问的态度。如果大家留意的话,你会发现,这两位老师都很会“讲故事”。但是,这些故事绝非虚构,毫无雷同。也就是说,两位老师绝对是生活和工作中的“有心人”,是善于积累、善于总结、善于思考、善于提炼的人。

这些“故事”是什么呢?是教育事实,是教育实践,是我们身边周围的教育研究资源。这些东西,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被我们无意(或有意)中忽视了。记得我们教体局郭长利局长,在一次面向教研中心召开的会议上,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希望我们能用讲故事的形式,积累成长经历,总结总结成长经验。这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要关注细节,要注重积累。而“三课联动”的实质,不就是立足课堂实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课程要求,发现问题深入钻研,形成课题吗?这其实也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积累,善于研究。

怎样向两位老师学习,达到两位老师的期望呢?私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保持职业敏感,关注平常细节中的不平常之处。我们在备课时,交流的一些问题,可能蕴含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课堂上,学生的一个活动、一个回答,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课后的一次反思,考后的一次总结,可能就是一篇精彩的论文。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平时积累一颗颗的珍珠,最后才能收获精美的项链。

二是要肯下功夫,深入钻研发现的问题。发现了问题,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立足专业视角,广泛搜集资料,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凡事就怕认真,只要我们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韧劲,再加上精益求精的干劲,敢为人先的闯劲,一定会有所突破。当然,钻研中要不怕失败,善于修正;还要善于学习请教,多方吸收批评意见,让自己的研究更深刻、更科学、更无限接近真相。

第三,要善于总结,提升理论素养。我们研究发现的原理、规律可能一开始时是粗浅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炼升华。当然,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学习积累,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总结时,保证术语准确,立场鲜明,观点科学。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是搞文字游戏,更不是追名逐利,必须充分认识所做研究的意义。

我们从事的是一项严肃而科学的工作,其实身边有很多的资源在等待我们去发掘。只要我们能把平常事做好,深入研究,不断提高,一定会把工作越做越好。

篇7: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期间,正赶上阴雨天气,很多老师都是冒雨赶往二小,活动安排的也很紧凑。但没有一个老师有怨言,一方面是与会人员的素质较高,主要的还是学习内容本身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累并收获而快乐着。

本次所听的几节课优点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课标精神,重视营造愉快课堂。

通过观摩六节展示课,感受到每位教师都是在努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我们看到每位教师都体现了这点――重视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

二、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1、授课教师普通话标准,表达清晰,语言感染力强。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尤其是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学生的每次回答都能得到及时恰当的评价。

2、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孩子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如张萍老师在《谁的本领大》一课中,用课件展示电路图,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检测器怎么使用。公绪兰老师在《蚂蚁》一课中的图片应用,比实物更加清晰。三节品德与社会课更是借助视频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课中,每位教师都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突破了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3、体现主动性学习,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重视孩子的动手操作,重视孩子的手脑结合。要想真正的学好知识就是要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动手操作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活动。李德英老师执教的《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课前就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学习素材,为课上的交流打下很好的基础。三节科学课,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知识。很好的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4、上课时精神饱满,充满激情,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都需要教师付出创造性的劳动,都需要教师的激情和智慧。教师的激情不仅可以感染和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而且可以有效地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李德英老师执教的《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课,老师激情澎湃,给听课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几位教师本身扎实的基本功。吸引了所有听课者的眼球,课后听到最多的就是某某老师的素质太好了,这种高素质带来的积极性一面毋庸置疑,但也给我留下了一点思考,老师太强势了,太过于表现自己了,是否从另一个方面弱势了学生呢,几节课听下来,总感觉热闹有余,但感觉还缺点什么,学生真的喜欢这样的课堂吗?学生的表现机会是否在老师的强势下,已经被压缩了很多呢?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好像不是这个样子。尽管徐主任也指出研讨课不同于优质课评比,但是授课教师却没有很好的落实这一点,想放手又担心不好收,这种犹豫使得课堂本身有点意犹未尽。

21日晚上的各县区分组议课是本次活动的中心主题,我参加的科学一组的议课气氛热烈,在王鑫主任的引导下,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次活动,也从其他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想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学习应该是议课的最终目的。听了徐主任的“读书 写作-----教研员成长的阶梯”报告,感触很深,以前因为懒惰不愿及时记录个人的成长过程,不愿意写一些总结感悟。我想以后要改变自己,可能一开始会写不好,但我会坚持下去。

这次活动,留给老师们最大的“痕迹”应该是陈大伟教授讲座中的几句经典语录,我也从中领悟了许多,“不要轻易剥别人的衣服”,这句话让我认识到在评课时,要想让别人接受你,首先要尊重他,只有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对话,才能更好的让别人接纳你的见解。这需要我们很好的反思。“假如我来教”,一句简单的话语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思想,这种不带强制的温馨话语,应该是教研员所必备的。

篇8: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

一、尊重个体需求, 开展针对性的园本教 研培训

1.“自助菜单”式园本教研培训。幼教集团可本着各取所需、统筹安排的思想, 运用“自助菜单”式园本教研培训方法, 将参与培训的自主权交给教师, 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在学期初, 首先对集团内所有教师进行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 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 列出当前需要得到培训的内容及喜欢的培训形式, 然后由各园教研室进行归纳、汇总、分析, 最后列出“教师成长需求菜单”, 包括课题研究、专业基本功、课堂教学、家长工作、论文写作等主题, 每个主题又细化出若干具体内容, 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切身需求和能力水平自主选择。培训方式由集体培训、专项组培训、年级组培训、教师个人自主学习相 结合。教师选择完毕后, 集团根据汇总的各园情况, 调整中、短期教研计划, 统筹规划集团园本教研培训计划。各个幼儿园根据集团培训计划再分层从上到下逐一安排本园的培训。

“自助菜单”式园本教研培训, 学习内容来源于教师, 实实在在帮助教师解决了工作中的需求,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研管理理念, 营造了开放、自由、平等的教研氛围。同时, 整合了集团内优质教育资源, 拓展了教师培训的新途径, 满足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2.“轮流首席”式园本教研培训。这种培训形式是由教师提出申报, 轮流担任培训学习的首席组织者, 如分园园长轮流组织集团教师培训学习, 各园教师轮流组织本园的培训学习等。

“首席主持人”要做好活动的前期策划, 包括活动主题的调研分析和价值判断, 确定活动的地点、内容、形式等。在此基础上, “首席主持人”收集、整理充足的学习资料, 确保活动有科学、准确的理论支撑, 并能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活动结束后还要进行活动总结、反思以及档案资料的整理。

通过“轮流首席”式园本培训, 分园园长的管理视野更加开阔, 能全面了解集团整体教研情况, 加大配合与协调集团工作的力度。来自一线的教师担任“首席主持人”后, 更加关注由教学现场生成的有价值的话题和问题, 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也提升了教研的品位, 提高了教研的实效。“首席主持人”学会了独立思考, 锻炼了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反思评价能力, 教育理念获得了更新, 教育技能得到了提高, 成为园本培训的最大受益者。“轮流首席”式园本培训, 还为园长搭建了“从普通管理者走向专家”、为教师搭建了“从草根走向名师”的平台, 推动集团化园本教研培训向“精、深、实”的方向不断发展。

二、注重梯队培养, 开展多层次的园本教 研培训

1.集团教师分层式培训班。由各分园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教师按照教龄和职称分 开层次, 加入集团内不同的培训班。以下表为例, 集团教师分层式培训班目标明确, 层次递进。

2.分园梯队 式师徒结 对。集团的分层培训班注重系统性、综合性培训, 但不能满足各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学习需求。因此, 各园根据本园教师的实际情况, 遵循“提倡个性、创新发展、扎实有效”的原则, 实施“分园梯队式师徒结对”教研培训。由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求申报等级, 幼儿园综合考虑后, 根据园内教师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按照1∶2的结构结成师徒关系, 一个师傅带两名徒弟。

梯队分为成熟型教师、发展型教师、职初型教师三个不同的层次, 结对后分层培训、分层练兵、分层展示、分层评价。首先, 每个梯队的师傅要根据徒弟的发展水平和成长需要, 帮他们量身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规划, 使徒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知道应该充实哪些理论知识, 应该提升哪些实践技能。其次, 师傅要根据幼儿园实际教学情况和徒弟的薄弱方面, 制订近期详细的培训目标。培训活动要循序渐进地安排, 同时记录师傅对徒弟成长的分析, 也记录徒弟的反思轨迹。团队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价和总结, 及时调整下一步的培训, 使徒弟的专业化水平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

上一篇:【热门】运输安全承诺书下一篇:关于宿舍网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