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终身教育统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人才资源开发模式

2024-04-13

以终身教育统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人才资源开发模式(共8篇)

篇1:以终身教育统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人才资源开发模式

以终身教育统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人才资源开发模式

大部分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系与职业技术教育相同,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被终身教育所统一;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相重合的部分正是终身教育中最重要的.阶段,创新教育最容易在这一人生阶段展开;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在这一阶段具有最全面的环境条件;企、事业可根据以上理论规划出具体的人力(才)资源开发模式.

作 者:邹艳霞 邱建祥 Zou Yanxia Qiu Jianxiang 作者单位:邹艳霞,Zou Yanxia(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邱建祥,Qiu Jianxiang(青岛远洋船员学院)

刊 名: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DAO OCEAN SHIPPING MARINERS COLLEGE年,卷(期):23(2)分类号:F2关键词:成人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终身教育 人才资源

篇2:以终身教育统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人才资源开发模式

——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和复旦大学复旦学院的启示

县 祥 王 雪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铜仁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

为了加快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思想引导,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我国部分高校通过精心论证和设计,根据本科生培养的特殊性,成立了以多元化、学科交叉、体现通识教育理念为核心和特征的导师组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全方位引导。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模式改革。我国高校目前以本科导师制度为平台进行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有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和复旦大学复旦学院模式。

一、北京大学元培计划

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实施的一项以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育改革计划。2001年9月,学校成立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举办元培计划实验班,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元培计划实验班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按照新的模式进行培养,即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学习制度上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元培计划实验班从2001年开始招生,经过6年的实践,元培计划的理念在北大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元培实验班的成绩也为之提供了依据,2007年9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应运而生。元培学院的成立,为元培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

修读元培计划的学生可以得到来自文、理科各院系资深教授组成的学生学习指导委员会的全程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选课、选择专业和制订相应的修习计划等。参加元培计划,学生所进入的将是“全面”的北大,而不仅仅是北大某个系的某个专业。该计划旨在让北大的教育资源覆盖滋润每个学生,在各个专业年轻学生的心中,不仅传承自己的专业有限师资,还有“全体”北大教授的精神。导师是来自学校各院系推荐上来校长亲自礼聘的资深教授和部分有教学经验和对学生有指导经验的中青年教师,现有导师34名。导师的指导主要是进行素质教育,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亲身体会北大深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对各学科的认知度,拓宽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思路,从而使学生较早地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育方针。导师指导的形式主要有导师指导下选课、导师讲座、导师答疑和进入专业后对专业的学习指导等。元培计划已经实施八年,北大常务副校长、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主任林建华将元培学院定义为北大本科学院的雏形,指出元培学院是北大历史上继1952年院系调整后一次重大的教学改革,由此可见,对元培计划进行详细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先来看其优点。第一,导师制是元培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师制与学分制、自由选择专业、单独招生和管理等制度相互配合,有利于形成最大合力,发挥最大作用。第二,元培计划的导师配备覆盖面较广,包括所有门类的21个具体学科,且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科配备了充足的人员。第三,元培计划的导师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许多都是学科领军人物与资深专家。第四,由导师组成的学生指导委员会为学生提供直接服务,任何学习上的问题都可以在指导委员会得到解决,有利于为学生解惑。第五,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学校各个学院和职能部门的领导,有利于元培计划和导师工作的开展。第六,导师组的导师要经学院推荐、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考察、校长聘任三个相互分离和独立阶段才能确定。

另一方面,元培计划也存在以下一些不足:第一,导师的工作职责过于狭小。学生在学校不光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生活,让导师仅仅在学习上指导,有点大材小用。元培的每一个导师都是国内著名的学者,他们的人品修养、探求真理的精神同样值得学生学习。第二,导师的具体工作内容过于笼统,缺少实施的细则,使导师制有流于形式之嫌。第三,导师的具体工作没有相应的考核机构,导师在教学和行政上归各自学院管理,那么该由谁来考核导师?导师服务的管理委员会没有考核权利,那么只能希望导师凭良心工作。第四,导师制缺少相应的配套制度保障,人事制度、奖惩制度,各个学院、单位与元培计划领导部门的分工与协作制度缺失。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导师组的管理机构必须吸纳各个学院领导和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参加,以保障导师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导师组的导师应该经个人申报,学校考察审核决定,最后由校长正式聘任;第三,导师组工作的开展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人事制度、奖惩制度等,需进行相应调整与改革。

二、复旦大学复旦学院模式

复旦大学复旦学院于2005年9月成立,是学校全面系统实施通识教育的学术研究和管理机构。目前负责全校本科一年级和部分二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复旦学院发动全校教育资源,建立了全方位学业指导体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书院式学生管理体制和通识综合教育计划等四大板块,共同组成了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系统工程。其中,全方位学业指导体系即是学校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成立的导师团。导师团承担指导学生日常学习、课程修读、具体选课和大学学习生活规划的重要任务,导师团由专职导师、特邀导师和兼职导师组成。主要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讲座以及座谈咨询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业指导和专业规划。其中专职导师9人,由在校任教多年的返聘教授担任;兼职导师80余人,由各院系奋战在教学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在职教师担任;特邀导师的选聘则打破学校和院系的限制,由海内外其他著名高校教授学者及社会知名人士兼任。专职导师根据学生作息时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业指导,学院将其作用定位为“为大家提供全面的学业和生活指导,帮助你跨越人生历程中的‘卡夫丁峡谷’,走向自由的通途”。特邀导师以讲座、座谈方式指引学生学养拓展和人生导航,目前学院特邀导师是该校历史系资深教授金重远。金教授长期从事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和研究,多次开设国际时政系列讲座,深受学生欢迎。各院系教授学者以班级兼职导师身份深入班级寝室,与学生亲密接触、充分交流,他们的作用是“使你在各方面均衡发展,走上学习、探索和生活的正确道路,像自然界很多现象遵循的‘最小作用量’原理一样(社会和个人往往不能如此),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和‘浪费’,更加有效而顺利地实现你人生的理想目标”。学院公布了专职导师和兼职导师的值班表和联系信息,其中包括固定的值班时间和办公地点。同时,学生除到学院导师咨询室与导师进行直面交流之外,亦可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和导师进行沟通,获得指导。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咨询结束后,需要填写“学生咨询登记表”,记录下学生的问题和导师的指导情况,最后由导师总结认定,留做资料。

可见,复旦大学复旦学院的导师制度是很清晰的,就是专职、兼职和特邀导师三种制度相结合,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第一,配套的物质和政策没有到位,对导师开展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学院自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复旦学院导师工作要点的总结当中,他们就提出了要加强学院导师工作的考核评估工作,做好“优秀导师”评选工作,健全对优秀导师的奖励制度。第二,专职导师队伍虽然是一个很强大的阵容,但毕竟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推行值班制度已经是一个很重的工作任务了,所以不可能要求他们做过多的事情,而兼职导师深入班级寝室,与学生亲密接触、充分交流的机会也毕竟不多。这种制度下一些主动的学生是比较容易得到指导的,但更多的学生得到指导的机会是很少的。第三,复旦模式的导师制度没有突出学生阶段性的特点,在假设所有学生都处于低起点的基础上,从而一视同仁地开展工作,有“一刀切”的简单化倾向。

复旦学院模式带给我们如下启示:首先,导师值班制度是一个保证学生和导师接触的良策,可以推广;其次,复旦的导师制度存在一个导师的时间和精力很有限从而很难兼顾的问题,因而,如果能建立一个梯队式的小组(导师组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研究生等)指导学生,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再次,导师工作必须突出重点和阶段性,如一年级时要重点把握做人和做事的引导;最后,本科一年级的导师组工作必须与进行通识教育的学院、班级辅导员、其他学院、校职能部门相结合,从而既避免管理上的冲突,也有利于以后的各学院的顺利接手。此外,除了导师组值班制度外还可以建立导师组之间的例会制度,便于交流工作心得。

三、以导师制为平台构建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综上可见,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凭借强大的灵活性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特质的同时又融合了现代因素,其本科通识教育导师制充满魅力,成为国内同类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由此反观各高校,应在基本理念、平台运行、制度保障、工作思路等四个维度上着力加强导师平台的建设,并以此为基础推进通识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一)基本理念

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本科导师组应贯彻以下两个基本理念:第一,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他们树立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帮助他们掌握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一般方法论,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平台运行

导师平台围绕三个板块进行运转,一是做人方面,导师组可对学生进行:(1)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中外经典作品,在导师组组织的讨论中进行培养);(2)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如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观看反映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影片来培养);(3)时事政策宣传教育(如举行时事政治专题讨论会);(4)公民素质教育(如通过对著名的历史人物或现实中的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的学习和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或价值取向)。二是做事方面,导师组可以:(1)通过对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大一学生初步把握最一般的方法论;(2)导师个人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影响和引导学生;(3)组织学习典型人物、事迹,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认真做事的精神;(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做事能力。三是身心健康方面,导师组应进行身体健康教育(如:举办各种体育比赛、趣味运动会等)和心理健康教育(如: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等)。

(三)相关保障

导师组的实施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如各导师组的活动经费、活动场地、活动所需相关设备等。导师组的制度保障主要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考评,二是奖励。首先,要制定导师考核评估体系,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看导师是否真正做到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其次,在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时,要科学确定多元评价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对导师工作进行评价。一个是自我评价。对照德、能、勤、绩四项指标,进行自我评价,既肯定成绩,又要找出自身能力素质、工作状况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完善自己、改进工作、提高质量之目的。另一个就是学生评价。学生应是导师工作评价最重要的主体,对于导师的工作成效,学生最有发言权。在奖励制度方面,可将指导教师的工作纳入考核,考核结果记入本人业务档案,作为晋升职称及有关奖励的条件之一,还可通过评选“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导师组”予以嘉奖。此外,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导师组工作的具体制度必须明确。

(四)工作思路

通识教育导师制的性质客观上要求导师尽量少带学生,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越少,学生获得指导的时间就越多,导师的指导也就更具针对性,师生才有充足的时间讨论和思考学术及人生问题。目前,我国的高校在师生比例偏低的条件下进行通识教育,推行导师制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导师资源稀缺的困境。在此笔者提出一些解决思路,以供商讨。

第一,导师的工作任务不宜过多。目前,高校的导师资源本来就很不足,而导师除了指导学生学习,还要进行思想、生活等方面的指导,这无疑是给本就稀缺的导师资源增加负担。因此,要将导师工作与辅导员及学校有关部门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门应主要负责学生的生活和就业指导工作,这样可以减少专业学习导师的工作负担,使其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第二,对于导师的任职条件不要太多限制。由于导师制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还需要探索完善,还要借鉴别国高校的经验,即使那些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就杰出的学者,对于如何针对本科阶段的教育目标指导好学生也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因此,学术成就杰出不代表作本科生导师也同样杰出。对于那些新聘用的青年教师也要敢于起用,这样可以一面促进新教师的成长,一面缓解导师数量不足的状况,年轻教师可以指导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学习并配合辅导员负责学生生活和思想指导,具有较高职称的导师更多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指导。

第三,对于导师的工作职责和指导内容不明确的问题,应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导师可能最初对工作内容并不熟悉,此时可以从双方都了解的,最便利、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如根据学生的课程内容和进度,就该课程内容提出一些明确的问题,然后列出参考书目让学生查阅,并要求学生给出问题的答案,或者让学生就一个主题写出一篇文章,师生会面时,双方可以自由辩论,对于所谈问题不必拘泥于固定的结论,学生可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但前提是运用充分的论据,进行合理的推断,师生双方都可以向对方的观点质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导师工作的内容。

第四,严格遵守执行导师制的相关保障制度。激励措施的实施必须及时有效,对于导师的指导要认定工作量,像对待教学课时一样,规定每周指导几个小时,同时,每小时的费用等也要明确。评价制度要科学客观,导师自评与学生评价应结合起来,导师指导完学生要写出教学日记,反思并记录指导中遗留的问题,总结有益的经验,供日后参考,并上交副本给主管部门检查评阅。主管部门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对于不与学生见面,或见面次数不达要求的导师,及指导过程中敷衍了事的导师,要严格按照惩戒措施处理。

第五,确定导师制为一项基本教学制度。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培养这个基本任务,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是通识教育背景下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但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视野会更加扩大,在保持民族化的同时,重视中外的交流和对话,提升和扩大文艺美学学科在当代世界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总而言之,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是完全成立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以中国传统文艺美学思想以及当代文艺美学发展现状为载体,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美学学科的兼容性与开放性。文章来源

篇3:以终身教育统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人才资源开发模式

一、以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 优化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和高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 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我国改革开放, 特别是入世以来, 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为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条件, 也为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农业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 应深入开展农村社会调查, 准确把握地方农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由此引起的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开设相应的专业, 以满足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灵活地根据社会经济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具有适应性[1]。吉林省是个农业大省, 几年来我院围绕“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 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加快发展精品畜牧业、高效特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和劳务经济”这个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设置了作物生产技术、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生物技术、特种动物养殖技术、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验、园艺技术、园林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农业经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专业群, 适应了地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需求。

二、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 确定具有高职教育特征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 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共同构成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 但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具有一定的区别。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 强调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就业导向为原则, 坚持社会经济需求和技术需求相结合, 深入分析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对人才技能与素质的要求, 按要求来培养技能型人才, 培养目标具有职业技术的特点。因此,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 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2]。学院每个专业系都成立了有校、企或政府多方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认真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与毕业生加强联系, 利用各专业毕业生反馈信息,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社会经济各岗位群的需要, 紧紧围绕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 确定各专业具体业务技能要求和人才质量标准, 实行人文、职业道德、身心健康、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教育, 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有适用性。

三、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一体的教学体系

农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需要的, 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因此,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不能偏离培养目标, 而且要突出实践性和灵活性。因此在确定教学体系时, 应深入分析社会工作岗位对应用型人才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 确定我们培养的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 然后再根据这些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确定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农时确定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 将实践教学融入每门课程的教学中, 做到边理论讲授边技能训练, 淡化理论教学的系统性, 突出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 将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中, 制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一体的教学体系。避免传统的先课堂理论教学后生产实践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 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同时将职业资格鉴定培训的有关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 使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我院建设了有北药基地科技示范区、大田作物生产实践基地、特种动物养殖场、家畜家禽养殖及禽蛋生产场、葡萄生产园及葡萄酒加工厂、食品加工厂、食用菌生产厂等组成的大学生生产实践基地园区, 在这里教师可以边授课边引导学生参加生产实践,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

四、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 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入整个培养过程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是教育思想的解放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在统一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 制定各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 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纳入整个培养过程, 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具适应性, 也会增强毕业生对岗位变动的应对能力[3]。

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学院成立了以主管领导为组长、专业系主任和教学辅助部门参与的专业改革领导小组。在专业改革初始阶段组织学习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下发的相关文件, 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 深入教师、学生中座谈、指导, 转变师生的教育思想观念, 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的教育思想;改变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的学科教育为模块式能力体系教育;由注重专业教育向注重素质教育转变;由专业教育“一元化”向辅修制、双证制的“二元化”转变;由以教师为主的单主体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转变。

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学校实际的素质教育体系。把素质教育融入政治理论教育、领导班子建设、师资培训、专业教育、学生管理、社团活动、各种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中,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制定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学院各专业以社会经济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培养, 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如特种动物养殖技术专业确立了“建立专业基础公共平台, 实践教学实行分流, 按模块嵌入主要生产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5+1的教学法模式”。中草药栽培技术等相关专业形成了3+2+1的教学模式、双循环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多元启动的二主二辅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与丰富多彩全园素质教育模式。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了“融合式理论教学与开放式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循环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运用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现场动手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改革教学手段。改变黑板、粉笔加教案的旧的教学手段为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增加信息量和直观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改革考核方式, 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变单一的知识性考试、终结性考试为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全面的综合性考试;考试内容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 考试方式由原来的单一闭卷笔试变为口试、案例分析、写课程论文、技能操作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制。制定各种规章制度, 实行目标责任制、学生信息员制度、专家督导制度、教师与学生评课制度等, 形成良好的过程控制与目标控制为一体的质量管理监控体系, 保证教学质量。改革学生管理模式。在原来的学生日常管理的基础上, 配合教学, 以培养学综合素质为中心, 成立各种社团组织, 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发挥了学生的特长,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风建设。

五、以校、地合作为纽带, 实现产学结合

广泛开展院校和地方合作, 签订合作协议, 充分发挥院校的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 将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派往地方, 发挥下乡人员的桥梁纽带作用, 为地方科技与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围绕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科学研究, 推动院校的科研与创新, 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使院校与合作地方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教学、科研、推广、服务四位一体的校外基地, 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为高职教育提供质量保证[4]。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百年的办学历程中, 学院立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先后与吉林省的九台市、双辽县、郊河市、长春市双阳区等十多个县、市、区、镇建立了院地合作项目对接, 充分发挥学院教育培训、科研开发与推广等优势,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获吉林省政府校企合作优秀奖和吉林省人才优质项目二等奖。

参考文献

[1]余向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4:23-25.

[2]林朝霞, 邵敬浩.关于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探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1:73-76.

[3]王兆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 6:123-124.

篇4:以终身教育统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人才资源开发模式

[关键词]素质教育 模式 手脑心并用 教学做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现代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坚持 “手脑心并用,教学做合一”, 依据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注重提升专业技能,注重开发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人格,以素质教育为特色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长期以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一直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工作。最初,学院立足铁路经济发展基础,依托铁路行业优势,瞄准铁路经济建设第一线,以适应铁路发展,服务铁路需求为办学方向,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专业能力强的职业技术人才为奋斗目标,开创与探索了中专、高职、成教多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创设为学院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后,面对日益发展变化的就业形势,学院强烈意识到不能停留于原先铁路办学阶段的人才培养理念,要扬长避短,在继承与发扬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坚持突破与创新。紧贴社会需求,立足广州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学院必须坚持的人才培养方向。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轴心,紧贴市场,抓抢机遇,依据就业市场形势,强化专业特色,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抓好主干专业,突出重点专业,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重点构建了多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依托广州工业和交通产业强大的发展优势,针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巨大市场需求,学院依托行业、适应政府、适应社会、适应学生,积极引进先进装备,改善教学设施,拓展发展空间,积极谋划新校区建设,正在构建集理论教学、实验实训、科研开发、工业生产、社会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尝试架设学生综合发展的成才立交桥。

二、以素质教育为特色构建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人才培养特色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所在,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院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列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之中。专门成立了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了素质教育实施纲要,创造性地规范了两大课堂课程体系,构建了以所学专业课程为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和以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等构成的以培养社会能力、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确定了素质教育考核办法。围绕提高学生素质,建立了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和评价体系,组织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社团,丰富校园文化,把知识教育、能力训练、性格培养、情操陶冶紧密结合起来,收到了可喜的成效。学院注重把创业教育、就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倡导学时精简、专业整合、素质为本、能力拓展的素质教育新模式。

三、“手脑心并用,教学做合一”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学院目前正在立足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教学做合一”为指针,探索实施以手(高超的职业技能与强健的体魄)系列、脑(高尚的职业道德与高明的智慧)系列、心(健全的职业人格与持续的发展)系列为框架的素质教育模式。

当前,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强调高职教育要与社会发展、岗位需求、市场需要紧密结合。“手脑心并用,教学做合一”符合职业技能教育的特征,体现了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教育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的方向。

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方面,学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把满足社会需要与促进就业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核心内容,妥善处理社会需求与教学条件、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以及知识、能力与素质等各方面的关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高于一切”的理念。通过产学结合,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改革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保证“双证书”教育的实施。

“手脑心并用,教学做合一”的推行,要求贯彻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注重专业课、基础课在人才培养的知识掌握、能力训练、素质养成方面的整合创新,坚持基础理论课要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着重提高实践课程教学的比例,围绕“双证书制”的实施,根据专业需要,确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与考核方案;围绕培养目标,从不同角度开展实训实践;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实践课的教学,要开展顶岗实习等走上社会的形式。这些要求均大大强化“做”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使得专业学习的过程有更多的时间、机会、条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手脑心并用,教学做合一” 的推行,还要求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全方位推进教学改革,着力构建“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应该紧扣职业标准中职业功能、工作内容(工作单元)、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坚持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主线重组课程体系,以职业资格证书的应知应会为主线构建教学计划,在理论教学的相应课程中落实应知内容,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落实相应的应会内容。

“手脑心并用,教学做合一” 的推行,还要着重加强教学实验实践基地建设,加大实验经费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室条件,建立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设备先进、软硬配套,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校内实训基地,不断更新实训基地的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保证设备满足教育培训多样性和技术先进性,让学生对现代化生产前沿技术有直接认识和掌握,并有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一批与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采取与企业联合建设或与企业签订合同,使用企业现有设备,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工学结合的实习、实训教学任务。

学院设计构建了以“手脑心并用”为主要目标的三大素质模块,围绕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格与强健的体魄、高明的智慧、持续的发展,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同时正在探索以素质教育考核学分制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操作过程得到进一步明确,改变原来零星的、目标含糊、操作有所局限的素质教育实施体系。

近两年,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于98.66%,学院培养的素质高、适应能力强、有一技之长但不拘泥于单一岗位的技术能手,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实践证明,“手脑心并用,教学做合一”,以素质教育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对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形式的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也将更加有力的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提高,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顾书龙,柳传长.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J].巢湖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2]尹景玉,齐福荣.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3]郎群秀.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2)

[4]马晓燕.浅析职业教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5,(36)

[5]马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精神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36)

篇5:以终身教育统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人才资源开发模式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立项项目“四川省中职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策略”研究成果之一,主持人:段元波。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01-0075-04

“订单教育”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中产生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由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由职业技术院校按照协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教育”的实施,主要包括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培养计划、选拔在校学生、组织实施教学、开展实习实训、进行考核上岗等教育教学环节,它实际上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过程。为了保证“订单教育”质量,学院深入到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开展职业岗位和人才规格分析,结合现代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趋势,确定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道德、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等各种职业素质,初步制订教学计划,然后与用人单位共同协商、论证并加以确定。所订教学计划不仅包含了必需的职业道德、知识和技能,还融人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以及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突出了针对性、实用性和时代性,充分体现了企业特点和职业教育特色。为了进一步深化“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给其他职业院校实行“订单教育”提供更多的经验和借鉴.笔者针对现实中发现的问题,吸收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一、国家和职教管理部门应该从政策与资金投入方面提供保障

(一)加强舆论宣传和相关政策的制订

一方面,政府通过舆论宣传.介绍校企联合办学对校企双方的好处,同时对联合办学的校企双方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并积极为双方牵线搭桥,促使联合办学的成功,但注意不要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促进职业教育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要加强服务意识,提供政策支持,加强政策导向,强化政府在推进校企合作中的组织、引导和推动作用。在现阶段,推进校企合作仅仅依靠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自愿联姻是不够的。建议劳动保障部门、经贸部门和行业组织认真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组织和指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订校企合作办学规划:参与制订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资质标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标准;参与对校企合作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通过“四个参与”,切实保障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政府还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并制定一些奖惩措施,让企业积极、主动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同时,努力使办学主体多元化,营造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独资或合资办学的氛围.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向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二)建立有利于产学双方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政府通过建立有利于产学双方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制定可操作性法规,来加快产学合作管理体制的创新步伐,推进制度创新,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职业教育自身也必须强化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会的意识,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它的法制化。没有法律基础,“双元制”就失去了它健全和发展的环境。同样,为保证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法律基础。建议各地在《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由教育和劳动部门联合研制地方职业教育培训条例,特别是关于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的法规.以保证学校实习培训基地和有关经费的落实,并从制度上约束双方,使之各尽其职,共同把职业教育办好,使职业教育早日走上有法可依、依法治教的轨道。

(三)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政策性投入

在德国.职业教育被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全部由政府实行免费教育,对私立职业培训机构以及企业培训机构,政府都有财政补贴。建议各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根据财力,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增加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按比例增长。同时增加对职业教育机构的财政补贴,可考虑按职业学校培训人数增加财政补贴标准.鼓励企业与学校、企业之间联合开展职业人才培训,对提供职业培训基地的企业,与学校联合进行职业培训的企业,政府实行直接财政补贴或实行税收优惠等政策性补贴。对不参加合作的企业征收一定的职业教育培训费。

二、学校应该为“订单教育”培养模式提供机制、人才和师资保障

(一)正确处理学校、企业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学院要立足本地,放眼全国,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充分认识不同企业所需人才的特点,寻找企业所需与学校培养人才的共同特点和差异性。正确处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不能只管企业和学校的当前利益,更要考虑企业、学校的长期发展需要,考虑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但由于教育本身应该是有预见性的.在专业设置方面不仅要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同时要满足企业长远的需要,要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对学生而言,教学计划也应体现这种长期性.现代社会“终身教育”思想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职业学校学生一般只有十几岁,他们还有近40年的职业活动期,“订单教育”不仅要考虑学生第一次就业需要,而且要为其再学习提供基础,着眼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为其终身发展负责。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未进校门,就进厂门”的利益.不能培养一批工作1年就被社会淘汰的毕业生,那将给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造成极大困难。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努力满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逐步推进以实行学分制为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扩大相关院校的办学自主权。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通过产学结合优化教学过程,加大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力度,实行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二)主动出击,校企合作,保证校企合作人才订单的连续性

学校与企业合作时,要注意几个关键点:摆正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和位置、找准合作的结合点、采用适当的合作形式,建立相应的合作机构。学校和企业双方应该建立固定的组织机构,加强办学中的合作与联系,及时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保证校企合作中学校获得人才订单的连续性.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企业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企业员工的岗位需求量大。企业每年容纳员工的数量,是实施“订单教育”的首要条件.企业只有在提供足够员工岗位的前提下,人才培养订单才能成立,才能形成“订单教育”的规模效应。二是企业要提供明确的工作岗位。“订单教育”是针对企业特定工作岗位要求开展教学的,因此,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和岗位要求必须明确。不然,学校培养的人才就难以满足企业特定岗位的需要。三是企业能提供比较高的薪金。与学校合作开展“订单教育”的企业,应该是生产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能给学生提供比较高的薪酬。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员工的薪酬高,学生才能踊跃报名参加“订单”,企业才能招到高素质的员工。另一方面,学校自身也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保证“订单”的连续获得。首先,学校要具有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学校的专业设置要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发展相结合,贴近行业、企业需要办学,增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要增强专业拓展能力,及时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引起企业的关注,双方的合作才有可能。其次,建立符合“订单”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计划。教师队伍不仅要求专业理论水平高,而且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学中能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要和学生一起实践,才能保证“订单教育”的质量。要通过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同时通过聘用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实行学校教学与企业技术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第三,要构建与企业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学校要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和生产技术的变化.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如在专业教学中,如果企业提出要求,学校就要提前开设企业需要的课程。因此,实施“订单”教学,必须以满足企业需要为前提。第四,要具有较高的服务水平。服务性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职业教育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为政府、企业和学生的服务水平上。因此,学校要了解企业需求,为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员工培训等提供服务:同时,对参与“订单教育”的学生要进行跟踪服务,这既是深化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强化学校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的需要。通过跟踪服务,解决学生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碰到的困难。要建立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运行保障机制。一方面可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通过建立校企联合的组织和机构来保证其贯彻和落实。政府可以在这方面实施一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在此,我们不妨学习和借鉴国外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经验,政府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应该主动为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急需人才,改变企业不愿投资培养、培训人才的现状.从而改变我国长期存在的缺乏技术应用型人才或劳动者素质低下的状况.逐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现在职业院校大多已开始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但是行业与企业的参与仍然缺少从政府或宏观层面上的鼓励与支持。对学校的质量评估强调的通常是学历与专业技术职称.而对于企业经历的指标要求则比较虚,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行业一方面抱怨职业院校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生产一线的需求,另一方面又缺少动力伸出援助之手。因此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造就适应推进产教结合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方面,文化课教师要紧扣专业教学,应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努力实现文化课教师专业化。专业教师也要紧扣实习实训.教学应更好地服务于操作技能,还要不断到生产实践中去,到市场中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努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使专业教师技能化。

(四)正确处理“订单班”和“普通班”的关系问题

在实施“订单教育”过程中,学院要注意把“订单班”学生与“普通班”分开.平时只有公共理论课教学是合在一起上,实践课分开上。在任课教师的配备、教学设备的使用、经费的投入方面在保证培养目标实现、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对两类学生也不能分别对待,不能让“订单班”学生有什么特殊性和优越感,相反要让他们感觉到来自社会和“普通班”学生的压力,激发他们更强的求知欲。

三、企业应该提供就业机会能力保障

(一)要注意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双元制”模式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企业的介入,以企业为核心来确定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指实务技能课程)。所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对企业来说也是件好事,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企业要加强人才预测并及时把信息传达到学校,让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减少人才培养的盲目性。

(二)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从企业方面来说,开展“订单教育”,第一可以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增量,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后备人才:第二可以盘活企业人才资源存量,提升在岗、转岗、待岗员工的素质;第三可以开展技术服务,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企业要根据发展规划.合理制订人才需求的质量和数量,加强对“订单”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使“订单班”毕业生的岗位针对性更高,工作能力更强,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做出贡献。要注意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客观上为学校创造更多的订单需求,提供更多的订单岗位,保证校企合作的连续性。

四、学生自身需要努力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设计,注意自身专业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建议实行“实习就业全程化导师制”教学模式。所谓“实习就业全程化导师制”教学模式,就是由校内的专业教师或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导师,从一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实习就业指导,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

通过实习就业全程化指导,第一,使学生加深对其专业的认识,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专业目标是学生职业目标的基础;第二,让学生了解自身应该具备的各种素质,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第三,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了解个人兴趣、特长、爱好,这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着眼点;第四,培养学生职业决策能力、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加强就业技巧、就业政策教育等。校企合作协议的参与和约定的主体应该是“三方”而不是“双方”,协议应由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共同签订,具体规定三方的职责、义务和权益。而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协议的重要主体――学生,使得学生自主权益没有得以充分体现.同时学生也不受协议的具体约束,最终会因学生一方的问题,使得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产生不良效果。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校“订单教育”要和现有学年制或学分制结合起来,和专业创新结合起来,使这种办学模式走向科学和规范。比如,可以尝试新生入学第一学年不分专业.进行一学年的公共基础课的教育.第二学年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或“订单教育”专业班。同时调整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技能课程课时或学分的分配比例,加大专业实践技能教育的力度。

教育的两大功能即社会发展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在侧重合作企业的实用性技能学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将德育、智育、体育、技能教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分别设计为一定比例的课时或学分.促使学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对学生加强计算机操作、公关礼仪、英语等方面的培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具有综合素质,又具有专业技能的实用人才.尽可能地消除因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给学生带来的局限性,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使其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l]曾令奇.张希胜,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5):26-29.

篇6:以终身教育统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人才资源开发模式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都需要不同层次的英语人才,培养高素质英语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基于此,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成为高职院校英语改革的重点内容,在高职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见,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日常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些企业,需要工作人员进行英文资料的翻译、理解仪器设备上资料的说明等,可见,有效开展英语教学十分重要,但是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较多问题,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动力,英语基础薄弱是高职院校面临的较为常见的问题,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英语学习难度较差,学生缺乏练习的机会,只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听、说、读、写等能力严重不足,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在此情况下,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感,严重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第二,师资力量不足,欠缺职业教育能力,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教学观念十分陈旧,影响了英语教学效果,再加上学生不重视英语学习,英语学习效率低下,教师缺乏成就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学热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岗位需求,无法为学生提供真正有用的知识與内容,影响了高职英语教学效果。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方法

1.优化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就业意识与能力。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因此,想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科学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意识,达到理想的高职英语教学效果。优化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就业意识与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加大英语教学环境投入,实现现代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优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巧学,不断改进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例如,在学习“man and woman”时,教师需要优化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意识。

2.优化教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优化教材,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尤为重要,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主要方式,通过优化教材,可以增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与实用性,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优化教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研发针对性教材,提升教材的实用性,根据社会需求提升学生英语能力,有选择的使用英语教材,实现教材的优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第二,具体专业具体分析,实现教材的优化,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英语能力具有不同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针对学生专业,制定不同的英语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需要的职业能力,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岗位,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意识。例如,在学习“success”时,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目标,针对文秘专业,需要注重学生的读写能力,因而,在学习课文时,需要以培养学生读写能力。针对生物技术专业,需要注重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可以查阅专业资料,为技术研究提供帮助。

3.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英语,是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关键,是提升学生英语成绩放入关键,因此,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十分重要,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需要了解完整的工作程序,了解课程的实质,知晓英语学习的侧重点,将英语学习与工作技能相结合,通过模拟工作情境,使学生意识到工作真正需要的知识与内容,从而进行针对性学习,在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过程中学习好英语知识。第二,需要明确英语学习目标,对英语学习进行准确的定位,将专业对应的岗位进行细化,开设相应的课程,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帮助。

三、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方法,可以优化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董秋芳.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模式[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30(01):55-57.

[2]袁凌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模式的构建与运用[J].才智,,(01):51.

篇7:以终身教育统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人才资源开发模式

关键词:构建;高职;工程监理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工程监理行业发展现状

工程监理是指工程监理单位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的建设工程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建设工程合同,对工程建设实施的监督管理。工程监理制度在国际上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程监理制度,工程监理已成为建设领域的一项国际惯例。自开始,我国也在工程建设领域实行了监理制度,并已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工程监理队伍日渐复杂,从业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人员素质平均水平较低,主要是缺乏经济管理、法律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监理人员大多只能运用技术手段进行质量检查,而不能运用经济手段和合同手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控制。在新形势下,企业对监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提高监理队伍的素质和监理能力更为迫切。因此,加强监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构建监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监理人员专业水平刻不容缓。

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应是具备工程技术知识、经济和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根据工程项目的不同特点、不同岗位、不同性质及所从事的业务范围,实际工作需要的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员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基层人才——建设工程基层监理专业人员;中层人才——注册监理工程师;高层人才——高级专业管理人员。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为基层业务人才,该层次的从业人员应具有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主要从事建设工程监理旁站与资料整理工作,并且能对施工现场提出合理化建议。其基本人员组成就是分布于大量监理企业、有上岗资质的工程监理员。

我国工程监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我国工程监理企业资质分为综合资质、专业资质和事务所资质。其中,专业资质按照工程性质和技术特点划分为以下14个工程类别:房屋建筑工程、冶炼工程、矿山工程、化工石油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电力工程、农林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航天航空工程、通信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机电安装工程。

大量企业资料显示,多数工程监理企业的经营范围都不会只局限于一个工程类别,而是会涵盖若干相近工程类别,业务范围较广。我们专门成立了课题组,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对近30家工程监理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所有企业普遍认为高职高专层次的工程监理人员按“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更适应市场需求,如按“不同专业方向”培养,则毕业生只能适应较单一专业的工作岗位,对不同专业监理岗位的适应能力较低,就业竞争力大大减弱。同时,其中90%的单位认为未来5年内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呈增长趋势。

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工程监理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我们课题组共调研分析了二十多所开设“工程监理专业”的高职院校,这些院校中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相似,主要开设课程也较相近,大多侧重于“房屋建筑工程”方向,少数侧重于“公路工程”方向,综合专业性方向较少。另外,由于各院校渊源不同,有些侧重于工程技术,有些则侧重于工程管理。

可见,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工程监理专业人才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亟需构建一种适合不同行业需求的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当然,由于各专业的差异性较大,全面覆盖专业资质中14个工程类别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认为将其中的土建类专业,包括房屋建筑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和市政公用工程(其中的城市道路工程和地铁轻轨工程)统一考虑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培养“适应不同行业(限房建、铁路、公路、市政)需求的工程监理专业人才”的可行性

人才需求及岗位特点方面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工程施工阶段监理工作,也能从事一般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等工作,职业岗位定向为工程施工监理员、质量检验员、材料试验监理员、测量监理员、计量监理员、安全监理员等。房屋建筑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和市政公用工程等不同行业工程监理岗位所从事的工作基本相似。

岗位能力方面各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主要从事建设工程监理旁站与资料整理工作。房屋建筑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和市政公用工程等不同行业对该岗位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差异不大,尤其是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工程施工技术方面。

课程设置方面在工程监理专业课程设置中,根据土建类不同行业特点可分为公共课和专业专向课两大类。(1)主要公共课程。工程制图与CAD、工程材料、工程测量、土木工程力学、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工程造价与投资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安全管理和控制、工程监理概论、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建设法规等。(2)不同专业专向课程。房建:建筑结构、建筑施工;铁路:铁道概论、铁路施工、地基基础;公路:公路概论、公路施工;市政:城市道路概论、给排水工程。

篇8:以终身教育统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人才资源开发模式

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 更应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而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阶段中第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 衔接得成功与否也将直接影响到人才未来的长远发展。随着当代社会对人类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关注、儿童观转型对儿童个体价值的尊重, 促进儿童顺利实现这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与衔接就成为学前界重视研究的课题之一。

幼小衔接, 即儿童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有一个发展的过渡时期, 也称衔接时期。在这个时期, 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共同存在, 互相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 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简而言之, 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阶段之间教育上的相互连接, 实质指的就是儿童连续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衔接。

几年前, 我园就曾与东北师大附小采取跟班培训、互动交流、家长讲座等形式进行了幼小衔接方面的研究。直至今天, 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 减轻儿童入学负担, 仍一直是我们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

一、多方反馈, 聚焦问题

(一) 儿童自身的发展需求

到了大班下学期, 幼儿自身的发展需求发生了改变, 随着学习难点的增加, 活动时需要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 增强时间及任务意识。然而, 小学生活所带来的改变, 对幼儿实际上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当幼儿的发展水平还不能应对这些挑战时, 衔接必然出现问题。因此, 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需求, 更要关注如何帮助他们达到适应入学的发展水平。

(二) 大班家长的焦虑和期待

经调查, 大班家长对幼儿入学过度担忧, 担心孩子入学后自理能力和学习习惯方面不能适应小学生活;担心小学课业负担重, 希望幼儿园能提前教授识字、算数等知识;担心幼儿因不适应造成心理畏惧, 因缺乏自信心而厌学。因此, 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也是幼小衔接要解决的问题。

(三) 小学教师的情况反馈

通过和小学教师一年的交流, 我们了解到, 幼儿入学不适应的表现主要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自制力差;对自己的事情缺乏责任心, 以自我为中心, 接受不了批评;个体之间掌握的知识量差距很大, 有些幼儿在幼儿园学到的内容远远超出小学一年的课程, 导致上课兴趣不浓, 缺乏学习动力。幼小衔接又将如何面对这一问题。

(四) 来自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国内外就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幼儿入学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缺乏规则和任务意识”等方面的问题。

二、深入思考, 明确方向

要实现幼小顺利衔接, 一定要正视两个学段的差异, 并要关注各方反馈的问题和需求。

(一) 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

新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中强调“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儿童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发展的质量”。当今世界的儿童教育中, 越来越多的社会、教师、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将学习品质视作儿童入学准备与持续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关键的领域。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方法, 关注幼儿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养成, 既是我们教育任务的核心, 又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因此我们要从儿童的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入手, 做好“向上”的衔接教育。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 (如培养幼儿小学学习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 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 (如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 。关注这两个方面的准备, 能够使儿童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正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要使幼儿从“表面上的适应”转向“真正喜欢小学生活”, 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

(二) 坚持创新的课程理念, 做好价值引领、方法研究

幼小衔接除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外, 其实可以适当的开展知识衔接的研究, 思考幼儿发展所需的后续学习经验。国外的一些相关经验发现, 其实学前教育工作者比小学教师更强调学业技能对于入学准备的重要性。在实践中, 有的幼儿园大班教师开始大量训练幼儿的拼音、数学等学业技能, “小学化”倾向由此产生, 其实这是幼小衔接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在研究课程及方法衔接问题上, 教师一定要明确:学前阶段幼儿的语言方面强调的是理解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数学方面主要强调对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强调, 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能力的培养均以幼儿亲身参与、感受、体会和理解为主要方式, 渗透于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之中。教育重心一定不能放在“知识量的积累”上。正如《指南》中指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发展是一个整体,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我们应将教育视为为儿童做好适应未来准备的教育, 绝不是早点让孩子学习知识, “拔苗助长”的肤浅教育。我们一定要坚持儿童的立场, 尊重他们的年龄特点, 遵循学前发展规律, 让幼儿在适宜的阶段做适宜的事情。“小学化”的教育倾向一定也必须要彻底摒弃。

(三) 重视儿童对衔接的看法, 发挥其参与主动性

在幼小衔接这一课题中我们一定不能忽视衔接的主体——儿童。儿童的话语权得到尊重, 这越来越被视为儿童人权的一部分。《儿童权利公约》让我们对儿童有了新的看法, 将其视作一个有着与其年龄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权利与义务的个体和家庭、社会成员。因此, 我们将儿童视为衔接中的重要角色。关注他们对入小学时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的看法, 关注他们对入小学表现出哪些情感态度, 关注他们对幼儿园和小学生活的差异有哪些了解, 关注他们需要成人给予哪些支持和帮助, 鼓励他们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才能真正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幼小衔接活动方案。

三、亮点实践, 无痕衔接

多年来, 我园形成了以园本主题探究活动为主, 以小组区角活动为辅的“低结构、高空间”整合教育课程模式。突显幼儿终身受益的健康、艺术、社会等多元化的教育特色。逐渐树立起体现尊重的儿童观, 形成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 我们将更加用心的为即将毕业的孩子们编制出一副隐形的翅膀, 送他们去高空翱翔。遵循我园教育理念, 我们敞开班级大门, 让孩子们玩转幼儿园、关注大社会、亲近大自然、牵手小学校,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飞计划》, 帮助幼儿做好入小学的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准备。以下是我园开展的一系列幼小衔接活动。

(一) 以幼儿终身受益为核心的学习适应准备

1. 让幼儿会倾听, 善表达。

倾听与表达是幼儿语言发展中最重要的能力, 也是幼儿入学后会非常需要的一项能力。不会倾听、表达, 就意味着不能了解对方的意思, 不能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也不能更好地和他人交流。从幼儿入园开始我们就将其作为重点培养目标, 到了大班我们更积极的为他们提供倾听与表达的机会。

(1) “小小接线员”活动

幼儿园班级都有室内的电话, 大班教师利用这一契机安排每天一位接线员, 当班级电话铃想起, 接线员就会代替教师接听电话。“喂, 您好!这里是大班, 请问您找哪位?您稍等!”这样的礼貌用语每一位大班幼儿都能脱口而出。幼儿接听电话后会把电话内容向老师传达, 倾听与表达能力自然提升。

(2) “乘着歌声的翅膀——师幼颂歌”活动

为了提高幼儿的诵读兴趣, 在大班我们开展了“乘着歌声的翅膀——师幼颂歌”活动, 诗歌、歌曲、舞蹈相互融合, 让幼儿不再觉得朗诵很枯燥, 并愿意参与其中。

(3) “精彩讲出来”活动

大班上学期教师会组织幼儿每周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最感兴趣、最难忘的事情讲出来, 爸爸妈妈帮助记录, 教师将幼儿的作文进行展出, 并将优秀的作品与大家分享。通过这种亲子活动形式, 让家长可以了解幼儿的想法, 幼儿可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与父母的交流中, 一些词汇的正确使用自然习得。

2. 让幼儿乐读书, 愿书写

语言的积累和思维的发展离不开阅读和书写。阅读可以打开孩子的视野, 让他们在文字中找到乐趣、学到知识;书写可以锻炼孩子手眼协调、注意、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加快智力的成熟。大班的幼儿听说能力逐渐接近成人的水平, 因而教育应该发展他们的“阅读与书写准备”的能力, 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为接受小学教育打好基础。

(1) 创设阅读空间

班级为幼儿创设图书阅读角, 给幼儿一个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在图书角投放幼儿感兴趣的图书, 有科幻图书、文学作品、故事绘本等等, 幼儿欣赏、阅读之余还可以相互交流。同时幼儿园也开设阅读室, 为幼儿的高质量阅读提供空间。

(2) “戏剧小舞台”活动

教师及时捕捉幼儿阅读时的兴趣点, 将其中的角色及内容与幼儿进行交流, 并编排成剧本, 以戏剧的形式演绎出来。在这一过程中, 幼儿不断的体会故事的前因后果以及角色的关系, 并发挥奇思妙想, 学习作品中的丰富词句, 阅读、理解、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3) “天天阅读”活动

坚持开展“天天阅读”活动, 每天一名幼儿将自己最近准备的阅读文章读给全班小朋友听。幼儿在挑选文章——认读生字——练习阅读——完整分享的过程中, 阅读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学前阶段的幼儿书写汉字有很大的难度, 他们要渐渐通过汉字、画图、模仿成人的笔画来学习书写, 趣味性的游戏对于提高幼儿的书写能力极为重要。我们尝试通过走迷宫、连点点等游戏练习书写和笔顺, 通过比眼力, 找不同等辨别认知形近的字。通过布置名字墙, 让幼儿学写自己的名字等等。但在这一阶段的书写练习不要过分强调笔顺, 重点要求幼儿的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可以采取独立写、分享写、交流写等形式, 让幼儿觉得书写有意义, 能满足他的认知与情感需要。

(4) “我的第一本日记”活动

到了大班下学期, 每个幼儿都拥有一本自己的日记本, 幼儿用拼音把自己喜欢的事情记录下来。幼儿的记录由少到多, 词汇逐渐丰富, 在不断的记录过程中, 幼儿的语言及书写能力不断提高。

(5) “我们的自制图书”

教师在区域中提供画纸或废旧图书, 幼儿将自己喜欢的故事画上去、写上去, 或利用剪贴的方式制作成DIY图书, 大家共同完成图书的制作, 并分享图书的内容。

3. 让幼儿玩数学, 会应用

大班家长比较关注的就是幼儿学会了多少加减法。其实孩子上小学一年级, 课程根本不难, 上学期完成的也仅是10以内的加减法。所以知识性的内容不是问题, 而最重要的是幼儿如何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大班的数学学习注重的是游戏中学习, 生活中运用。

我们通过开展小超市的区域游戏, 让幼儿了解分类, 学会加减的运用, 钱币的换算。所有数学知识的掌握完全采取学习性区域的形式, 利用游戏材料操作学习。并开展“小小神算手”“快言快语”等竞赛活动提高幼儿的计算兴趣和能力。

(二) 以幼儿终身受益为基础的社会适应准备

在社会适应准备方面, 我们确立了24字教育目标:懂规则, 守秩序;善计划, 快执行;学独立, 能自理;会交往, 有自信。

1. 懂规则、守秩序

我们前面提到, 要让幼儿有发言权, 所以我们认为幼儿的规则意识不应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而应成为幼儿自主遵守的行为。到了大班, 教师经常会和幼儿共同讨论活动的规则, 让他们自定规则, 自觉遵守, 这样也有利于入学后保持课堂注意力的稳定和持久。规则由师幼共同确立, 幼儿自己设计绘画, 最重要的, 这是幼儿自发的行为, 执行过程中效果会更加明显。

(1) 参观“梦想小学校”活动

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环境, 参加升旗仪式, 与一年级小朋友互赠礼物, 在课堂上一起学习, 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学生活, 产生对升入小学的向往, 知道做一名小学生需要遵守的必要规则。

(2) 模拟“学习小课堂”活动

大班下学期每周两次将班级布置成小学课堂的模式, 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与小学一致, 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专心听讲、举手发言。通过“下课十分钟”, 会听下课的铃声, “我是小组长”, 帮助老师为同学服务, “星星闪亮”, 表现积极就能获得奖励等等活动, 让幼儿逐渐适应小学课堂, 将各种规则逐步内化成自律行为。

(3) “我最棒”活动

通过开展“我最棒”活动, 让幼儿找到自己的优点及不足, 并能按照一定的标准要求自己, 为入学后的生活打好基础。

2. 善计划, 快执行

很多幼儿入学后不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 做事没有计划性, 很拖拉。为了培养幼儿做事的计划性, 不拖拉, 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

(1) “笑脸送给我自己”的活动

请家长协助幼儿利用表格和图画的形式制定离园后以及双休日的学习和活动计划, 并用画笑脸的形式进行自我检测, 以增强幼儿的任务意识, 合理地、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2) “我的时间我做主”活动

到了大班下学期, 我们开展以“我的时间我做主”为主题的活动, 从中幼儿接触到了时间的概念, 并学会了认识日历、认读时间等等。通过“生日我知道”“一分钟到底有多长”“我的计时器”“做个小沙漏”等一系列活动, 增强幼儿的时间观念。教师让幼儿自带手表, 并有意识的给幼儿安排任务, 请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有计划地去完成任务, 从而实现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目的。

3. 学独立, 能自理

现在的幼儿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家长包办代替太多, 所以丢三落四的小邋遢随处可见。因此, 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以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让他们知道自己长大了, 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 自己的事情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在大环境上, 幼儿园晨间要求幼儿全部独立入园, 大班幼儿要自己脱衣而且还要将衣物叠整齐放在柜子中, 积极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1) 开展“青菜我会摘”活动, 帮助食堂的叔叔摘青菜, 让他们感受劳动的快乐。

(2) 开展“异龄活动”, 帮助弟弟妹妹穿衣叠被, 感受自己的成长。

(3) 开展“我很能干”活动, 请幼儿担任值日生, 协助老师打扫班级卫生。

(4) 开展“感恩亲人”活动, 请幼儿主动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有的小朋友学过弟子规后帮父母洗脚、温床等等, 懂得感恩, 懂得为他人着想。

4. 会交往, 有自信

《指南》中所提到的人际交往, 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概念, 它不单单指与“人”的交往, 还包括幼儿自我的相关内容, 即:帮助幼儿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发展幼儿的自主性等。我园利用公共区域设置各种角色游戏区域, 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合作、交往等技能。

(1) “大社会小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园全面开展的园本特色课程之一, 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大班幼儿参观书店、军营、自然博物馆、蔬菜种植园等场所, 幼儿和教师共同制定活动方案以及活动规则, 活动前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让幼儿承担起联系和沟通的任务, 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及活动的主动性, 增强规则意识。让幼儿从中体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 不能依赖成人。

(2) “安全小卫士”活动

担任“安全小卫士”的幼儿早晨七点三十分之前要来园, 鞠躬迎接每一位小朋友, 并要主动询问年龄小或情绪不稳定的幼儿是否需要帮助, 将他们安全的送到班级。这样的活动让幼儿有了主人翁意识, 愿意为他人服务, 入小学后也会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3) 开展“主题进行时”活动

选取环保或身边的一些大事件为主题, 让大班的幼儿了解、关注时事, 能正确判断是非, 并积极的参与环境保护及宣传等活动, 培养文明、环保意识, 有爱心、责任心、善良心。

(4) 开展“创意无限插接大赛”活动

活动前幼儿集思广益, 查找资料, 献计献策, 和教师共同完成插接图纸任务。在比赛中, 幼儿按事先分配好的插接任务专心工作。插接是一项考验幼儿耐力的活动, 从中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计划、合作、规则、耐心的重要性。

(三) 以幼儿终身受益为根本的生理、心理准备

1. 开设“快乐体能1+1”课程

我园一直坚持的园本体能训练课程, 创新的课程构思旨在优化体育教育内容, 既符合幼儿现有水平, 把奠定幼儿终身体育的基础作为追求的目标, 又将快乐融入其中, 不仅提高运动能力还形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在大班我们增加了跳大绳、快速飞绳、花样跳绳、平衡跳跳球、甩甩球以及花样轮滑等特色体能训练内容, 保证幼儿每天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为幼儿能以健康的体魄升入小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开展“健康小童军”活动

请来解放军, 组织幼儿进行队列与军体拳等训练, 军事化的教育形式, 让幼儿强身健体的同时, 还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品质。

3.“毕业前的快乐时光”活动

幼儿毕业前我们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如大型毕业式的演出;为爸爸妈妈、幼儿园以及弟弟妹妹制作礼物;幼儿书法、美术作品展示等等。我园还自己设计并印制了“小荷才露尖尖角”幼儿毕业纪念册, 其中有园长寄语、快乐的幼儿园生活、难忘的精彩时刻、幼儿园好朋友、毕业合影等栏目, 幼儿通过和教师一同制作毕业册, 对幼儿园的生活有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并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即将毕业, 要升入小学, 对小学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四) 以幼儿终身受益为动力的教师专业准备

我园注重大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引导他们更新观念, 创新教育方法, 充分认识幼小衔接的意义。通过与小学教师举办“座谈会”, 形成教育共识;开设一年级教师“小讲堂”, 规范大班教师的教学技能;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指南》, 提高教学实效。让幼儿教师进一步了解小学的课表, 对小学数字、书写到拼音的正确教法, 从数学的基础知识到语文的基础知识, 从一年级教育教学总目标到学校教育理念都有深刻、明确的认识。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 及时调整我们的教育目标和策略, 避免教学的盲目拔高, 同时也避免教学中出现错误, 为科学、合理、目标准确地开展衔接教育做好专业的准备。

(五) 以幼儿终身受益为目标的家园联动准备

多方位、多角度创新家园联动形式, 做好家长工作。

1. 组织家长座谈、咨询活动

很多家长都会担心幼儿很难顺利实现幼小衔接, 因此都提前将幼儿送到学校学前班学习。为了帮助家长走出误区, 我们从不同角度组织家长参与培训及座谈等活动。让幼教专家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 掌握最新的幼教信息;请小学优秀教师给家长做“怎样给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的讲座;由园长与家长面对面座谈, 纠正家长重视“智育”, 而忽视能力与习惯衔接的错误思想, 将我园学前一年教育观念向家长渗透, 取得家长认可;班级教师与家长个别约谈, 从幼儿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能力发展等方面与家长具体分析, 让家长感受教师对幼儿的重视及了解, 愿意真心配合, 共育幼儿。

2. 定期组织开放活动

有针对性地组织开放活动, 如:“小博士知识竞赛”“六.一”同乐会、英语艺术节、大班毕业典礼以及主题教学展示活动等等, 向家长展示幼儿发展水平, 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在生活、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研究家长反馈的意见, 改进工作。

3. 坚持有效家园互动

将“预飞计划”公布给家长, 让家长提出建议, 使家长更进一步明确该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幼儿, 使他们能顺利过渡到小学进行学习。大班教师还坚持进行新生家访、旧生约访, 跟踪调查, 加强电话联系, 积极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上一篇:欢乐的游戏优秀作文下一篇:石埠中心校庆祝2011年教师节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