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畲中学德育管理工作要做到六化

2024-04-25

姜畲中学德育管理工作要做到六化(精选4篇)

篇1:姜畲中学德育管理工作要做到六化

姜畲中学德育管理工作要做到六化

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必须做到“六化”,即经常化、制度化、管理量化、学生化、知识化、社会化。

一、德育经常化,就是要全面贯彻教学方针,对学生经常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

二、德育制度化,就是突出一个“管”字,加强管理,健全相应的制度、目标,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制定“振兴奖学金”条例、学生立功受奖条例、学生操行评定条例、学生宿舍卫生条例、学生劳动条例等。

三 德育管理量化,就是以贯彻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40条为主要内容进行量化管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更好地、准确地考查学生行为表现,及时表扬好人好事,纠正不良倾向。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五章 十条进行常规检查和阶段性检查,并分别以自尊自爱、注重仪表、遵规守纪、勤奋学习、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生活勤俭、尊敬长辈等项计分,前三项为常规检查内容,后几项为阶段性内容,对见义勇为、扶老携幼、拾金不昧、自觉维护治安者进行表扬加分。将每条内容进行量化,便于检查,对违纪的学生按规定扣分,按优等、良好、及格、不及格分为4个等级,以班为单位,每周一小结,学期中进行初评,学期末总评,公布结果

四、德育学生化,就是德育工作让学生参加、处处考虑学生的需要,通过自治、自愿、自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学生满意、高兴。德育学生化突出一个“导”字,开展各种活动,发扬民主树新风,为学生办好实事,引导和疏导学生积极向上。如,开展班级卫生评比活动、国庆书画展览、校庆征文,定期出版学生报、举办革命歌曲比赛、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田径运动会,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形成助人为乐、互相帮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好几气。

五、德育知识化,就是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增长知识和才智,为振兴中华、建设四化而勤奋学习,用社会主义思想去占领精神文明阵地。第二课堂活动中,各科老师利用课余、晚上或星期六下午辅导后进生,使他们跟上其他同学,提高教学质量,夺取好成绩,并且开展课余音乐班美术班。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智力,组织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报刊,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六、德育社会化,围绕培育“四有”新人这个目标,加强学校和家庭、社会的联系,争取社会的配合,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如:经常进行家庭访问,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子女的思想情况、学习成绩和表现,并且定期举行学生家长会议,沟通情况、提出要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附近乡镇,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

李泽湘

2013-1-10

篇2:姜畲中学德育管理工作要做到六化

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都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教师在设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时,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应儿童的需要,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课程生活,德育生活。在具体实践中,采用“六化”教学的模式,以增强德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课程生活;“六化”模式;道德;实效

“道德教育从其根本宗旨来说是成人(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就其具体目标来说是成就人的德性的教育(德性是人性的自觉,它使人成为人)”。近二十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全体德育工作者深感道德教育在成就人的德性中的无奈,以致有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这样评价:课堂学习亮晶晶,现实生活瞎蒙蒙。为了增强德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之更好地发挥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的作用,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应运而生。

当新课程在学校实施时,作为每一位品德课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学价值观,包括更新德育理念,清晰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法,重视教学实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六化”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社会),以最优化地达成他们内化道德品质,增强德育实效。

一、“六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生活性。回归生活是学生道德主体性形成的源泉。《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为素材,如生活中的现状、需要、困惑、问题等,并加以浓缩锤炼,让学生或在情境中模拟,或在活动中训练,或在现实中体验,使学生在密切联系生活的大舞台中学习生活,获得经验,学习道德,发展能力。

2.活动性。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中介,也是品德课程的主要形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游戏、扮演、竞赛等各种活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感体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知识、能力,加深对自我、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3.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整个教学过程,应是儿童主动参与的过程,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引发道德行为。

4、整体性。社会生活具有整体性,德性发展也应该有整体性。在品德内容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自成体系;在德性结构上,注重把知、情、意、行融为一体;在德育过程中,注重把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融为一体。

5.开放性。学校要在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基地和隐性课程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建构一个开放的德育课程体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教科书拓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学生喜欢的、充满“童趣”“童真”和“童乐”的活动方法、表现形式;在教学空间上,从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大自然中进行体验性学习。

6、综合性。学生每天过的和以后将要过的实际生活本身是综合的,没有一种“纯道德的生活”。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要遇到各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运用多方面的知识,选择最佳方案和时机去活动、去体悟、去学习。

二、“六化”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一)教材内容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的教材必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选择贴近儿童现实生活的有意义的内容。”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为此,教师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或捕

捉现行教材中适用的信息,或利用学生生活中有益的资源,来充实、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内容的选择要坚持“近、小、实、亲”的原则,即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提出问题小一点,解决问题实一点,使学生感到亲切一点。

例如在教学《家乡的山山水水》前,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兵分三路,分别去看一看阅览室里家乡的图例;拍一拍家乡的新貌;向家长聊一聊,介绍几种家乡的物产。由于学生准备充分,活动时都围绕主题,有板有眼地争相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这样的教学安排,由于紧扣当前的现实生活,学生参与的兴趣浓厚,道德情感易被激活,道德认识易被内化,又培养了各种能力,无疑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生活内容情境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建议:“可以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仿真性演习活动。”所以,生活内容情境化、仿真演习有效化是弥补教学时空局限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儿童生活经验为依托,将“浓缩的生活”融入课堂,创设一些学生可接受的教学情境,如充满童趣和童乐的游戏;富有思想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模拟活动等,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使他们在各种有意义的演习活动中,体验和感悟生活,学习道德。如《平安回家》一课,教师播放一段真实的交通事故,让学生看后悟一悟……生活中的资源是无穷的,我们平时都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焦点”、“亮点”、“疑点”,为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

(三)情境内容体验化

在生活内容情境化后,教师应激发学生兴趣,讲究参与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性学习。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活动才是有效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让学生主动地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角色体验、仿真演练,再适时点拨指导,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由感悟到内化,激起道德情感,引发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统一体,促进人的道德素养的全面提高。

例如教学《神奇的手》时,教师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介绍人民币中的盲文知识和盲人具有的特殊本领。让学生明白正常人不用眼睛看,很难分辨出一百元钞票和与之大小厚度相似的纸片,但是盲人却有这个本领。在情境的体验和内容的拓展中,学生感觉到的不仅是手的神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残疾人的敬佩和关爱之情。

(四)体验内容多元化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性质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实施活动化教学。为了使体验活动富有实效,教师在设计活动前就要对教学目标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教材涉及的生活内容有一个高度的浓缩,然后精心地选择最佳的表现形式,设计出“形神兼备”的活动内容,寓教育于活动中;同时还要周密地考虑最佳的活动方式,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时都能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1.自主体验,感受真切

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创设的活动情境中自主选择,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样学生所获得的感受是最真实的,所建立的道德认识也是最稳固的。如教学《一分钟能做什么》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用一分钟时间或去口算,或去朗读,或去跳绳,一分钟后,大家汇报所完成的事,并谈谈心得想法。这时,大家都惊奇地发现原来一分钟可以做那么多的事,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必要。

2.合作体验,感受愉悦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团结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人相处、共同和谐生活是新的学习方式的重要内涵。《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强调,“学会合作”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常用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教学游戏等,都不能靠学生一个人独立完成,而往往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配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享受合作带来的喜悦。

3.探究体验,感受成功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我们同样重视给孩子们主动探索的机会,发展自我的空间,所提供的活动要让学生全体参与,以探究为目的,以操作为手段。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中去领悟、去感受、去发现、去评价,从而建构课程知识,逐步培养动手能力,提高生活能力,开发创新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

(五)多元内容实践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学校的教育任务就在于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还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加以巩固深化。《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

在教学中,力争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在开放的生活中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与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传统节日活动等相互结合,将小课堂延伸至大社会;与学生家庭保持密切联系,使学生在与家人的互动中过好课程生活。下面以教科版第五册《品德与社会》课为例,根据活动难易程度、空间时间需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活动:

单元主题 活动类型 活动设计

一、夸夸我自己

三、我爱我们的学校 课余活动 根据自己设计的阳光计划,在课余乐意、积极去实践 课余尽力为学校做些有益的事,记录下来争“爱校章”

四、家乡的山山水水

五、有趣的家乡风情 班队活动 在班队课组织学生开个“家乡物产博览会” 组织学生“团团圆圆迎新春——我来做汤圆”

二、温暖的家

家庭活动 假日,让学生在父母指导下,实践“今天我当家”

一、夸夸我自己

四、家乡的山山水水 社区活动 组织学生在重阳节去敬老院或孤寡老人家送温暖,亮出自己的风采

成立四个小课题研究组,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收集物产

二、温暖的家 社会活动 假日,让学生跟父母上一天班,记录一天的工作情况,体会父母的辛劳

(六)实践内容激励化 对于学生的评价,《全球教育展望》中指出:“新课程中的学生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包括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合作与交流、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由于品德教学的过程不再局限于教师营造的一个教育空间,而是把整个社会变成一个大课堂,因此评价时要关注儿童的整个活动过程,而不能只看结果;评价可由学生、家长、有关人员共同参与,而不能教师单干;评价不宜全部量化,而要重视儿童个性化的表现。评价形式不拘一格,可用评语、等级,也可以通过成果来展示。

小组评价在活动结束时由本人提议,组员互相讨论确定,有一到五星五级。

他人评价由活动中参与的长辈或他人来整体评价,分优、良、合格、待合格四等。辅导老师评价则由其随时关注活动情况,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和情感体验、面对困难的坚持程度、团体合作的情况等,予以鼓励或建议,以真实地反应学生体验、探究和学习的过程。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被肯定,道德的火花必将越燃越旺。也只有这样,德育过程才真正落实了情知并重,道德内化,才真正成就人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3:做到德育“六化”,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六化”,工作责任意识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 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流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处理直接影响着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而且据司法部门的调查表明: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这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在校期间又都是“差生”。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 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个性特征, 是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做好这些必须做到“六化”, 即经常化、制度化、管理量化、学生化、知识化、社会化。

一、德育经常化

就是全面贯彻教学方针, 对学生经常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教育, 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

每一个中学生都要在初级中学教育中生活三年。在这三年里, 是他们从不懂事走向懂事、从幼稚日渐走向成熟。同时在心灵上经历着重大飞跃的过程, 在生理上也要经历不同阶段的发育与成长。因此, 就应该经常性地给学生以德育教育。刚刚入学的中学生, 尤其是在西藏, 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的学生, 其中很多是从边远牧区而来, 在他们的身上存在着很多不良习惯, 如穿鞋上床、随地小便等。因此, 就应该经常性地教育他们讲卫生、讲礼貌、守纪律、勤学习, 从而使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二、德育制度化

所谓制度化, 就是突出一个“管”字。加强管理, 健全相应的制度、目标, 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 制定《学生奖学金条例》、《学生立功受奖条例》、《学生劳动条例》等。另外, 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 要从学生的各个角度考虑。例如初中生一般是未成年人, 他们相对安全意识较差, 学校要警钟长鸣, 同时订立《安全责任书》。在西藏地区, 大部分学生离家较远, 而且由于气候多变, 在学生到校、回家的过程中, 尽可能地组织各乡镇进行专门的接送, 以减少安全隐患。

三、德育管理量化

就是以贯彻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四十条为主要内容进行量化管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更好地、准确地考查学生的行为表现, 及时表扬好人好事, 纠正不良倾向。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中的第五章、四十条进行常规检查和阶段性检查, 并分别以自尊自爱、注意仪表、遵规守纪、勤奋学习、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生活勤俭、尊敬长辈等项目计分。前三项为常规检查内容, 后几项为阶段性内容, 对见义勇为、扶老携幼、拾金不昧、自觉维护治安者进行表扬加分。将每条内容进行量化, 既便于检查, 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认识、自觉履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对违纪的学生按规定扣分, 按优等、良好、及格、不及格分为四个等级, 以班为单位, 每周一小结, 学期中进行初评, 学期末总评, 并公布结果, 以此激励学生积极践行, 自我提高。

四、德育学生化

所谓学生化, 就是让学生参加学校德育工作。学校要处处考虑学生的需要, 通过自治、自愿、自律方式,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数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学生满意、高兴。德育学生要注重突出一个“导”字。开展各种活动, 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 努力为学生办好事、实事, 引导和疏导学生积极向上, 如开展班级卫生评比活动、国庆书画展览、校庆征文、定期出版学生报、举办革命歌曲比赛、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田径运动会……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形成助人为乐、互相帮助、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好风气。

五、德育知识化

就是通过第二课堂活动, 使学生增长知识和才智, 为振兴中华、建设四化而勤奋学习, 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精神文明阵地。第二课堂活动中, 各科老师利用课余、晚自习时间或星期六下午辅导后进生, 使他们跟上其他同学, 提高教学质量, 夺取好成绩。并且开展课余音乐、美术兴趣班, 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智力, 组织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报刊, 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六、德育社会化

围绕培育“四有”新人这个目标, 加强学校和家庭、社会的联系, 争取社会的配合, 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尤其在西藏这个相对特殊的地区, 新中国成立前, 西藏的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均较为落后。自和平解放以来, 在党和国家对西藏的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下, 全区的教育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 部分相对落后的地区对教育事业仍不够重视, 学生上学不够自愿。针对这一现象, 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想上学?这就得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从而引导和激发学龄期青少年上学的欲望。其次应该考虑如何留得住学生, 要留得住学生, 自愿地在学校里生活、学习, 这就要求老师共同携手为学生打造一个美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而共同努力。最后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让家长自愿支持学生来学校接受教育。

在西藏, 广大群众有着深厚的藏传佛教宗教信仰, 从一个角度来讲, 识别能力和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群众可能容易受到达赖集团的反动思想的不良影响。如何正确地面对这个问题, 也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首先应正确地认识藏传佛教, 也应该严肃地面对达赖集团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破坏和对社会的危害性。

篇4: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要做到六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 优化 教学 方法

小学生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奇心大、形象思维强、逻辑思维少、耐久力差。小学数学教学要想优化课堂教学,就需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教学大纲,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够达到预想的教学目的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现总结出如下几点,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化

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教学要求要达到的标准。也就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要求。是对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教师就会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多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奋斗。就会使学生在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两个方面获得收益。反之,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上课只能照本宣读,就便能给学生灌输一些数学知识,也不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也就成为每个受教育者必须应有的思想准备。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各科教师教学的第一要务。有了学习能力,学生就可以在出了学校以后的漫长岁月里,随着工作的需要,而会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就会不被时代所淘汰;就会与时俱进。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教学结构要合理化

优化课堂的教学方法很多;但要做到教学结构合理化,那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因为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应该有所区别。这就叫做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法不能千篇一律,一把钥匙也不能开千把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教学结构合理化呢?第一,要尽量多地了解和掌握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第二,要能够在具体教学中,将各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最终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结构要以学生学习为主的“学堂”取代过去以教师为主的“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情境要生活化

教学情境要生活化,为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亲眼看到自己经常遇到的,和自己熟悉的环境里的事物。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数学,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需要解决一样;这样,学生就会饶有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就会轻装上阵,就会挖掘自己智慧的潜能,就会最终解决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反之,如果生活是生活是,数学是数学,教学情境只与别人的生活有联系,而不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那学习久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就会从有兴趣到兴趣减少,到无兴趣。就会“要我学”变成“我就不想学”。即便教师使出天大的本事,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无济于事。

四、教学语言要通俗化

所谓教学语言要大众化,这里是指教学语言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也就是要尽量用小学生能听懂的语言和小学生去交流。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化地接受和理解。一个没有高超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教学的。所以,教师必须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比如区别“ <”、“>”这两个号,对写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就可以用一句顺口溜而化难为易。老师可以这样说:“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记住这两个数学符号的名字而,且也知道了它的功,在运用这两个数学符号的实际操作中,也会熟烂于心。

五、课堂教学要直观化

课堂教学要直观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共同以直观教具进行实验演示,以引导学生积极创新,这种方法往往能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比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节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教室里现有物体表面的图形(桌面、数学书面、黑板面、教室地面等等),指导学生去亲自测一测这些长方形 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会测出这些数据,并且也能利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计算出它们的面积。这样直观的教学,直观的操作,学生影响深刻,记忆牢固,不仅能够让学生就地算出物体的面积,获得成就感,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课程安排要层次化

层次化地安排教学课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怎样能使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离得更近,联系得更紧密,就怎样安排课程;怎样让学生的学习能够长久地保持新鲜感、亲切感,能够使他们学得自然、合理、轻松。就怎样去做。方法有二:

一是: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教学顺序。一般情况下教学顺序是按教材的编写顺序而进行的;因为教材的编写顺序也是有科学依据的,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的;但在特殊情况下,教学的顺序也要因人、因事而定;因情况的不同,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许多时候,若能将一课教材或一组教材其内容呈现的既定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将更加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加适合他们的口味,也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链接与衍生。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必要对教学的顺序进行必要的调整了。

上一篇:贵族之家读后感档下一篇: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1-Unit1-Friendship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