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2024-04-13

素质教育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精选12篇)

篇1:素质教育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素质教育论文

题目:实施素质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姓名:赵金勇

单位:临漳镇学区

摘要:我国的教育改革就是在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教育思想特征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素质教育实施到今天,还有一些学校和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以致在实施过程中割裂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评价与考试、减负与增质、课堂教学与课校外活动、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及社会关系,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效果,摆在我们面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还有很多之间的关系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去处理协调,很多的学校和老师需要进一步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因此,要确保素质教育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必须处理好上述各种关系。

关键词:素质教育;误区;协调处理;关系

目录

一、摘要--------------------------Ⅰ

二、普通教育和专长教育的关系----------------------------1

三、教育教学评价和文化素质考试的关系----------------------3

四、减轻学业负担与增强学生素质的关系----------------------6

五、主要教育渠道与辅助教育渠道的关系----------------------7

六、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关系---------8

七、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10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全民素质;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以成为全新的教育模式进入了教育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教育观念更新,到教材体系、课程设置、教育方法、考评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改革,以及家庭、社会的评价和态度的改变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步入新的误区,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通过对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看到一些学校和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够透彻,采取的措施方法也有不当之处,在实施时出现了一些偏差:往往只注重全面学生教育,否定了英才培养的重要性,淡化了考试的功能,曲解了减负的含义,过分强调学生的重要性,削弱了教学的作用,降低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有的弱化了学校与家庭共教和社会的联系等。这些误区,导致了学生学习文化成绩下降,教育质量降低,家长闹意见,社会不满意。长此以往,会使素质教育归于失败。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势在必行,每个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学习,全面深刻地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切实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办学思想,确保素质教育健康发展。在具体实施时务必要认真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普通教育和专长教育的关系

传统教育是应试教育,也就是注重英才教育而忽视通才教育,对

成绩优秀的孩子倍加呵护和培养,大多数学生则不被重视。这种错误的人才观和做法否定了人才的普遍性,实质是埋没人才。结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职业多样化和人才通适化的实际,造成诸多领域尤其是第三产业人才匮乏,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后,对人才有了正确的认识和重新界定,人才培养从专门型转向了通适型,这一举措无疑是正确的。遗憾的是,一些教育工作者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培养专才和通才的关系而走上了另一个极端,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通才,培养专才就是应试教育。因而在教育实践中忽视发现和培养尖子,认为人人都有能适应社会和自身需要的适用知识、技能就是实施了素质教育,这无疑是歪曲了素质教育。尖子人才的培养和专家学者的造就,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的重要保障。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除了政府等因素外,无一不是依靠英才和专家来提高综合国力的。日本近现代史上的三次“远航”,仅用5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200年时间才走完的路,并挤进了世界强国的行列,其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加强了“英才教育”,培养了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优质劳动力[1]。美国科技和经济一直遥居世界之首,就是因其有庞大的专家学者队伍,英、德、法、俄也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后不长的时间里就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始终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科技在某些领域赶上乃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国高度重视培养专家学者。可见专家学者的造就举足轻重,英才教育仍不可 少。自20世纪以来,各国都十分重视超常儿童的培养,设特别班、加快班等[2]。比如美国的一些实验中学就把学生分成强、中、弱三班,按不同的水平和大纲进行教学[2]。印度的教育改革也把重点施在发展标兵学校方面,使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有机会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更快地成长[3]。素质教育不仅仅在我国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今天,各国在注重培养通适型人才的同时也加强了英才教育。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没有雄厚的人才资本是不行的,因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专才始终是人才的主要方面。我国目前科技水平还不高,专家学者远比发达国家少,若不加强培养造就大批的专家学者型人才,科技、经济领域就会缺乏骨干力量和生力军。我们都知道列宁认为 “没有具备不同知识、技术和经验的各种专家学者的指导,[4]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不能的”。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是缺乏专家学者,则会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影响我们的宏伟大业。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注重专才教育,加大加快注意发现、选拔英才,与此同时要采取有效施加速度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者、专家和各个领域的拔尖人才。邓小平同志说:“要办好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5]问题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既不能因注重通才而否定专才,也不能以牺牲通才为代价去培养专才。

二、教育教学评价和文化素质考试的关系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二,就是把考试作为甄别、选拔学生和衡量教 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惟一标准,导致“惟分数论”盛行,学生以获取高分作为自己智力高、能耐大的标志,教师以追求学生的高分作为自己教学水平高的尺度,学校更是把统考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奖惩教师的最主要的依据,结果严重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后,改革了教育评价体系和标准,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被弱化,检查、评价功能得到加强。但是一些学校和教师在否定传统考试的小合理性时,对考试的基本功能也予以漠视甚至全盘否定。有的教师根本不进行平时检测,期末考试也是随心所欲地胡乱出几道题敷衍了事,并不进行必要的评价。有的甚至追捧“考试取消论”,这些做法违背教育规律,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也极大地削弱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因此.没有评价、没有比较,没有竞争,自然就没有动力。众所周知,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查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 [5],其作用是巨大的且是不可或缺的。综观古今中外,不论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检查还是社会选用人才,没有不将考试作为主要测评手段的。从社会选用人才看,我国从隋朝以来都以考试为选拔手段,不平等的世袭制和虚伪的选士制也因此而寿终正寝。中世纪西欧大学的硕士、博士等学位也是通过严格的公开考试才获得的[6],拜占庭最高的教会学校——主教学校的教师也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来选拔[6]。当今无论中外,从招收清洁工到公务员,无一不是以考试为主要手段、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各部门招工用人,都要采用德智体全面考核的方法,择优录取 [5]。从学校工作看,考试历来为各国所重视。当代美、英、法、德等国的中小学虽不经考试直升,但学习期间仍进行严格的号试,毕业考试更严格。美国1989年提出的教改目标之一,就是中学的最后四年,要学

[3]四年英语,三年数学,三年科学,三年“社会研究”,并通过考试”。而一些特殊学校如英国的文法学校和公学、德国的文科学校等,从招,七到毕业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苏联则从来都重视考试。美、日、苏的大学都是通过考试选拔学生,英、法、德等国虽然大学是中学的自然延伸,但学生也必须通过严格的毕业考试,获得高中毕业证及其他有关证件后方能人学,而在大学阶段则普遍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尤其是欧美一些实行学分制的大学更是如

此。有的国家对考试舞弊行为予以重罚,甚至卜升到法律的高度。比如:中国古代科举考万方数据试中舞弊的考生数年内不能参考,在会试尤其是殿试中舞弊被视为欺君,还可能掉脑袋。2002年5月7日,美国执法部门在13个州和华盛顿逮捕了58名在托福考试中作弊的外国留学生,如果“阴谋欺诈罪”的指控成立,将被处以最高5年的监禁并罚款25万美金[7]。可见考试作为一种测评教学效果的手段和选用人才的重要标准,其功能是永恒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孝 试,而是要加强和改进考试。关键是要废除其中的不合理成分,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要认真研究、实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的作用完善起来[5]。在目的上变以甄别、选拔为主为检查.评价为主,在内容上变以记忆为主为理解、运用为主,在方式上变以终结性评价 为主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三、减轻学业负担与增强学生素质的关系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二,就是学生的负担重。学校为了达到狭隘的培养专才的目的,不惜以牺牲众多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教师甲.纯地进行强行灌输和机械训练,学生整天在书山题海里疲于奔命,甚至连课外活动和必要的休闲娱乐时间都搭了进去。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不少学生情感障碍严重,情感性违纪违法和自戕行为时有发生。素质教育的实旅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健全人格的培养,效果是显著的。但一些学校和教师却曲解了减负的含义,错误地把减负与无负、减学生的负担与减教师的负担等同起来,导致在减负的同时减了“质”。正如一位中学校长所言:“他们不仅减掉了认真抓好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减掉了必要的指导和管理,也减掉了自己的责任心和进取心,使自己有更多的时问和精力用于娱乐嬉戏和从事第二职职业。同时也减掉了学生应有的适宜的压力,不少学生似乎整天无所事事,把大量的时问用来从事无聊的甚至有害的活动,有的还与社会不法分子混在一起违法犯罪。这样的减负实际是减掉了教育质量。”邓小平同志也主张减负,但他是把减轻学生负担与提高学生的科技文化水平有机结合起来的。他告诫我们:“没有‘三老四严’的作风,没有从难从严的要求,没有严格的训练,也不能达到目的”;

“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 量”;要“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 [5]。邓小平同志的教导为我们正确实施减负指明了方向,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正确处理减负与增质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在课堂教学结构上要突出“优”,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精”,在教学方法卜要突出“巧”,在学生学习上要突出“乐”;对学生的要求要适宜,对其业余生活耍加强指导。对教师来说要加强责任心和进取心,认真研究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以保证既能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又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对学校来说,要认真探索新的办学思路,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确保减负不减质。

四、主要教育渠道与辅助教育渠道的关系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四,就是过分注重教掌而忽视课外活动,甚至以教学取代了其他一切活动,实质就是重视智育而轻视其他各育,这是造成学生高分低能、高分低德和综合素质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发挥课外活动的功能,将其视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培养能力和特长、初步了解和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素质教育从不轻视教学,始终将其视为培养学生的主渠道,并将其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但有的教师却错误地将它们对立起来,过分夸大课外活动的作用而轻视教学,甚至错误地认为加强课外活动就是素质教育,重视教学就是应试教育。似乎学生会捏几下泥巴,会拍几张照片,或当几次小交警 就是实施了素质教育。有的教师即使在课外活动中也没有认真组织领

导,没有认真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只将其作为娱乐嬉戏活动而已。有的则把“特长教育”与素质教育等同,对“兴趣组”、特长班”之类推崇备至。这些做法无疑也尾对素质教育的歪曲。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开展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但不等于就是素 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票道但不是主渠道。主渠道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且只能是教学,宅的育人功能是其他任何途径都无法取代的。鲁宾斯坦说:“儿童活动的基本形式就是系统的学习,与学习一起而保留着的游戏已经是一种附带的活动形式。”[8]因此,我们耍保证素质教育的正确实施,就必须根除割裂教学与课外活动 关系的弊端,正确处理它们的关系。一方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动摇,但又要改变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列精讲多练、注重启发,创造一个宽松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愿学乐学,从学中得到发展;另一方面,需大力开展课外活动,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增强其益德益智和促体美、促个性发展的功能,使之成为对教学有益的必要补充。但必须与教学紧密配合,防止步入。活动中心”、“特长至上”的误区。正如韦钰所言:“应该防止矫枉过正,小能向莱些西 方国家那样涣散,无一定纪律,甚至校园内出现严重犯规和犯罪的失控局面。”[9]

五、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关系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五,就是过分夸大教师的作用,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一切活动都按教师精心设计的模式和方案进行,学生学得机械 刻板、消极被动,扼杀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独立人格的形成。素质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陴低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一方面教师对学生来说是多知者或先知者,而学生是少知者或后知者,学习时空的局限决定了他们只能以“接受学习”为主;另一方面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较大的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各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与指导。这就决定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起主导作用。然而有的教师却错误地认为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了,自己就可以少管或不管了,甚至将学生“放羊”了。他们在教学时随便交代几句就让学生自学,或出一两道题让学生做,自己就袖手旁观了;组织活动时也不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能力,盲目地让学生自己去做,还美其名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果大大降低了教育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这种把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以教师为中心等同、把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与放任自漉等同的观点,也是违背素质教育精神的。在教膏实践中,不论古今中外,理智的、成功的教育无一不 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的。在许多教育质量高的国家,除了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特别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作用。

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5]。这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教师提出了要求。

六、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

高效达到教育教学目标,落实素质教育,必须搞好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效配合,这是整个教育界的共识。我们要保证素质教育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三方的联系要更加紧密。但在实践中,有的学校和教师由于没有把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意义、措施和方法向学生家长和社会作充分的宣传、解释,导致他们对这一重大举措不理解或误解,进而产生了反感、抵触甚至反对的情绪。比如:有的家长认为减负后学生的作业和训练少了,学校对学生的要求降低了,教师的责任心削弱了,教育质量下降了。他们在对素质教育有意见、对学校不满之余,为了“弥补损失”而着力为子女请家教,或送孩子进各类补习班、强化班等,对子女也提出了更严格乃至苛刻的要求,结果反而增添了学生的负担。社会上的许多用人单位也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减负影响了教育质量,降低了人才标准,因此在用人时更注重文凭,结果助长了“文凭决定论”。为此,我们要在坚定地宾施素质教育、大刀嘲斧地进行教育改革、进一步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和方式(如召开家长会、各方人员座谈会,利用新闻媒体和学校的宣传工具等).向家长和社会宣传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介绍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只有三方的力量配合起来,才能取得素质教育的实 效。

参考文献

【1】刘北鲁.日鲞麓育现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128。

【2】王承绪.等.比较教育教学【M】,北京:人民麓育出版社,1985:128,145。

【3】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411,495 【4】列宁教育论【M】.北京:人民麓育出版社.1978.10305-09. 【8】赞可夫,教学与发晨【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牡.1980.9;86。

【9】郝克明,我的教育观【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73.11

篇2:素质教育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落水镇海子小学 杨万波

时下,弘扬传统国粹,汲取往圣先贤精华,转变日益沦落的中华道德,重新找回“礼仪之邦”的自信和尊严成了举国上下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是每一个有抱负的中华儿女至切的心愿。“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教育是强国富民之本,古德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教育应该从儿童做起,在这个时期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孩子的一生将受用无穷。《弟子规》是家庭教育之集大成者,是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是道德品行教育最好的教材。因此,《弟子规》走进校园,走近孩子,走入家庭,培养孩子本善、仁孝的德行,使其在生活中能做到孝敬父母师长、仁爱兄友亲朋,严于律己,诚信待人是教育的本源和必然。笔者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倍感在学校开展《弟子规》学习、实践的重要与迫切,故在自己躬身奉行的同时,努力的引导、鼓励身边的人学习、实践《弟子规》。“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随着《弟子规》的学习实践走向深入,笔者在深感“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的宝贵之余,也深觉世俗力量、成人思维的撼动之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笔者认为,学校开展《弟子规》教育应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教师被动跟随与心理认同的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力量,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因此,让教师积极投身于学习实践《弟子规》是学校开展《弟子规》教育成败的关键。在笔者的身边,老师们面对《弟子规》的学习实践主要有三种态度:一是通过研读传统文化书籍,参加传统文化培训,深感传统文化对自己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工作和谐的重要性,进而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更加努力的学习实践,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更和谐。二是静不下心来认真学习、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没有自己的主见,有如墙上的芦苇,人云亦云。三是持敌视、对抗的态度,不愿学习,不想实践,不肯承认传统文化的仁孝、本善理念,打着张扬个性、去除糟粕的旗号,专挑传统文化中与现实有所差距的“词句”大做文章,而罔顾百年以来国人人伦丧失、道德败坏的现实,罔顾身边一桩桩血案、一件件忤逆的发生,罔顾生活中真人面前假话连篇、损人不利己、见人善即思妒的丑恶盛行。于是乎,真善美者秉承行有不得,反求诸

己的原则,不断努力,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实践着教育的真谛——养德;假恶丑者秉承自我中心意识,“闻过怒,闻誉乐”,不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笔者认为:面对现状,学校当坚定信念,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培训,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带给老师们实实在在的幸福与快乐,变挖苦嘲讽为心理认同,变被动跟随为主动实践。

二、家长的认识与践行差距的关系

近百年来的社会变革致使中国的传统国粹在西学东进的挤压下日愈式微,传统的尊师重教、孝亲爱人、严谨诚信等美德被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至上、无底线开放等西方观点取代,经济利益成了人与人交往的基础,社会的价值观变成了唯财是图、钱权交易、关系至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开展《弟子规》教育,培养孩子孝顺父母、友爱亲朋、严谨诚信、博爱仁德的品质,显得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所以,刚开始时,不少家长心存疑虑,害怕我们的教育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受人欺侮,整天忧心忡忡,甚至于劝我们不要学习《弟子规》。事实胜于雄辩,随着学校《弟子规》教育的深入,孩子们变了:不再顶撞父母,不再好吃懒做,学会了主动做家务,学会了关心父母长辈,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于是乎,家长的想法也变了:把老师看作点石成金的“仙人”,希望老师教得更多,希望孩子做得更好。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孩子是双亲的镜子,孩子的行为能清晰的反映出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因此要让孩子具有良好的品质,父母的“教”是次要的,“做”才是主要的。面对家长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笔者认为,学校应该多召开家长会,通过沟通培训,让家长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和孩子一起开展亲子共读、同实践活动,既有利于融洽亲子关系,也有利于生活实践和共同成长。

三、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扬弃的关系

历经五千年风雨沉浮而不衰的传统国粹自有其顺应时事、承前启后的强大生命力,实践证明她的精神、理念是社会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的坚强支柱。近百年来的完全否定、全盘西化所带来的人伦尽丧、道德失却、社会浮躁正是它强大生命力的注解,时至今日社会各界重拾传统、唱响国学的呐喊更是她生命绽放的明证。

当然,我们重拾国学,重温经典并不是说我们要完全按经典的要求去做,不折不扣的执行。如果真是那样,叫盲从,是对经典的曲解与亵渎。

学习经典贵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掌握其精髓,实践其理念。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弟子规》,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与时俱进的学习、继承,取其启蒙养正的精华,去其中庸过度的糟粕。但笔者要强调的是切忌“任己见,昧理真”,没有或不愿深入学习、理解、实践《弟子规》,只凭一种自私、狭隘的管见就妄加评判,重蹈百年来的覆辙。

四、学生的诵读与实践的关系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弟子规》言简意赅的阐明了学习与实践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笔者以为:“晨钟暮鼓”是学习的形式,是内容不可或缺的载体,学校开展《弟子规》教育就是要加强诵读,使学生熟读能诵。在此基础上,教师以身作则,躬身奉行,带着学生一点点的去落实,努力培养学生的善心、善行,培育孩子做人的根本。

篇3:分数概念教学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整体与阶段的关系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在三年级学生初步认识分数时,一定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借助现实的情境和直观的图形,通过具体操作,使学生逐步获得对分数的感性认识,建立分数的表象。

二、处理好形式与实质的关系

苏教版在注重数学本质的同时,对一些概念的定义适当淡化了形式。这是为了讲求实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体会数学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当的淡化是为了真正的“强化”。由于分数的概念关涉学生对于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认识,反映的是一种“关系认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学生用“关系认识”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在表述上往往会说“其中的每一份是他的”,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觉得有了“其中”更能凸显对关系的认识,这种表述也是可以的。那么,教材中为什么不这样来表述呢?这就是教材概括性的要求所至,它的描述必须涵盖所有情况。认识了假分数,就会知道分数不局限于部分与关系的范畴,还经常用来表示两个同类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教学时应淡化表述的形式,突出概念的本质。

三、要把握好形象与抽象的关系

概念形成,是指对同类事物中若干不同的例子进行反复感知、分析、比较和抽象,以归纳的方式概括出这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达到掌握这一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大量形象直观例子的具体感知,从形象过渡到抽象,逐步概括出概念定义。例如,教学“分数”这个概念时,首先感知的是把单个物质实体看作一个具象整体,把这个具象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具象整体的几分之一。其次认识的是把多个物质实体看作一个抽象整体,把这个抽象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抽象整体的几分之一,多个物质实体就是一个抽象意义上的整体概念。学生首先必须形成对单位“1”的理解,进而逐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四、处理好基本与变式的关系

对于分数这个基本概念的教学,必须安排概念的精致过程,即要对概念内涵进行“深加工”,对概念要素作具体界定,在对概念正例与反例的比较中,基本与变式的练习中,更准确地把概念的细节。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认识几分之一”时,首先应认识一份是1个物体时,这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份之一,再认识一份是几个物体时,这一份也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初步感受分数表示的是一份与几份的关系,也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五、处理好引导与归纳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小学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一般体现在以下五个基本环节:引入要恰当,感知要深刻,抽象要适时,概念要到位,巩固要及时。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概念的共同属性后,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归纳和小结,归纳一般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自己概括,相互交流,揭示概念,及时反思。归纳出概念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一些例子,对数学概念进行恰当的演绎。

综上所述,对分数的认识,是由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到一个整体,带单位“1”,再到部分与整体,与除法,与比的关系,是一个概念逐渐深入、抽象与拓展的过程。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知识逻辑的“序”和学生认知的“序”,遵循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一步一个台阶的拾级而上。

摘要:分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分数与整数有较大的差异, 学生掌握分数概念比较困难, 因此, 在进行分数概念教学时, 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遵循概念教学的基本规律, 定能取得较好的实效。

篇4:锻炼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与饮食的关系

健康的身体是通过科学饮食、合理营养所获得的,而合理、均衡营养又是通过每天三餐饮食摄取的。因此,在进行锻炼时要吃好每一顿饭,力争做到营养均衡,荤素搭配,多食膳食纤维、蔬菜、水果,以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求,才能取得锻炼的明显功效。

(二)处理好与运动的关系

在锻炼时要处理好与运动的关系。因为锻炼与运动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经常运动就能够增强锻炼的能力,而锻炼能力增强了又能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要协调好二者关系,使锻炼与运动既科学又合理,把握好时间和强度,取得明显的健身功效。

(三)处理好与多种健身方法的关系

人们在锻炼中,总结出上百种方法,而每一种锻炼方法都对增强体质,强壮身体有明显的作用。在采用一种方法锻炼时,要同时运用多种健身方法,如:打球、瑜伽、太极拳、游泳、爬楼梯等,有利于增强锻炼的效果。无论选什么方法都不可过度,要持之以恒。

(四)处理好与情绪的关系

情绪有明显影响锻炼的作用。锻炼时情绪乐观、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最佳的状态,大脑内神经调节物质乙酰胆碱分泌增多,促进气血运行,血液循环加快,血液中会增加一种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使机体协调,充满活力,增加锻炼效果。

(五)处理好与医疗的关系

锻炼健身的效果再好也不能代替医疗,要处理好与医疗的关系。人在长期的锻炼中难免会生病,特别是老年人更容易诱发各种疾病。此时决不能忽视,不能为坚持锻炼而放弃治病,延误治病时机,酿成大患。应停止锻炼立即去医院检查治疗,待康复后再恢复正常锻炼。

篇5:素质教育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良好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可以营造出一个优良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发挥工作的效能。对于医院机关的管理者来说,由于所在职位的特殊和所处关系的复杂,决定了必须要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才能搞好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对于调动积极因素,放大管理效能,都是十分有利的。

要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

正常的上下级关系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必要因素。机关工作人员接触领导较多,如果上下级关系不协调,思想不沟通,易形成领导与基层的梗阻状态,使领导层决议和意图不能贯彻落实,基层的工作情况也不能顺畅地反馈上达,从而严重地影响着医院的建设。在处理与领导的关系中,应坚持以党的利益和工作为重的原则,不搞庸俗关系,不出歪点子,不走歪门邪道。

尊重领导,不等于阿庾奉承、吹吹拍拍,而是要维护领导的形象和威信,便于党委的决定和一切工作安排得到贯彻落实。一方面下级必须在思想行动上服从上级,另一方面对领导的疏忽与失误,不能盲从和视而不见,而应善意提醒,进直言,讲真话,鼎力相助。工作中出现了问题,要为领导补台,主动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绝不能任意褒贬领导的工作。在领导之间有矛盾冲突时,不要火上浇油。要多体谅领导,在领导不顺心时,可能会发脾气、训斥人或不恰当地批评,对此,谅解是很有必要的。有的领导在一些棘手的问题上摆不平,如人事安排、晋职晋级、评功评奖等,或在与下属的关系中有亲有疏等。对此,应该多一些理解,并善意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不要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而应在思想上换一个位置,站在领导角度去考虑问题。与领导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一条重要原则,不要参与搞帮派、叠山头。要防止由于自己的言行不慎而影响领导之间的团结,不能介入领导间的意识分歧,下意识地趁机挑拨讨好,制造矛盾。

要处理好与医务人员的关系

机关工作争取得到科室的支持配合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科室的支持与配合,医院制定的规划(计划)、方案和各种规章制度、措施是难以落实的。在处理与科室的关系中,要坚持公道正派,相互尊重,多一些沟通和宽容。

首先,要强化为基层服务的公仆意识。热情服务于基层,积极热情帮助科室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能下科室办的事决不要科室领导或医务人员上机关来办,能自己办的事不要推给科室去办,尽力减轻医疗第一线的负担,使之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医疗工作。

其次,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和言行举止。机关管理者代表着领导到基层进行工作,一言一行都应体现着机关的作风、水平和素质,与科室的同志商讨问题,要有和蔼谦虚的态度,要注意自己的品格修养,要尊重医护、体谅科室,切忌摆架子、弄腔调、盛气凌人。不要以命令口吻去处理问题。要热情礼貌,与医护人员交朋友,了解要求,解决困难,多办实事,争取科室的支持与配合。

比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的效果要好得多。

再次,要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方法取得科室的信任。无论处理日常公务,还是对待科室反映的问题,要雷厉风行,尽快作出处理意见,做到每件事都有应答,不要推诿敷衍,不要积压,对于难题要耐心解释,让科室体会到领导和机关对科室的问题是重视的。在承上启下,上下信息的传递中,要注意语言分寸。如上情下达时,不要给人有以势压人的感觉;下情上报时要经过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减少领导对科室的负反应。在上下沟通中,不该说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能原话照搬,必要时就要换个说法,以防造成院、科两级领导的对立情绪。此外,要正确对待科室的批评,虚心听取科室意见。这样,科室自然就会信任和支持机关的工作。

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

搞好同事关系,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相互关心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工作和个人才能的发挥,也有利于自己的成长进步。试想,在十分紧张的同事关系中,心情不舒畅,配合不默契,工作放不开,甚至相互推诿、扯皮、拆台,怎么可能搞好工作,有所建树。因此,同事间相处要本着真诚、恳切、实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友好相处,当然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不能相互排斥、贬低和议论散布同事的是非短长,不能在背后搞小动作,也不能拉帮结伙。否则,是十分有害于工作的。要顾全大局,及时沟通,同时有了困难要主动相助,有了利益要主动谦让,对同事荣升与进步要衷心祝贺而不嫉妒,以求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要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在新旧体制转轨的时期,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少数干部不能正确处理这一关系,最终名声扫地,仍然一无所有。所以,处理好这个关系十分重要。必须明白,“权力”是相对的,是党组织为了工作而赋予的,应该正确使用;“责任”是权力范围内应尽的岗位义务和所承担的职责,不能用党给的权力为个人谋取利私。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一是要认真履行职责,不能争权夺利,要批判那种“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行为。对所分管的工作,手中掌握的大小权力,要用到该用的地方,不能乱用,不能以工作之便搞不正之风,拉关系,营私利。更不能慷国家之慨,挥霍公款搞腐败,或要官、跑官与买官,要做到不贪、无欲,不沾不义之财,不贪美酒女色;二是要给领导当好清廉的参谋,不出贪点子、歪点子与坏点子,不做促使领导犯错误的催化剂;三是不要把官位看得太重,摆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官架子,否则会脱离群众,让人看不起。要明白一个基本道理,做官和掌权是一时的事,而做人和谋事却是一辈子的事,要为官一任、振兴一方,给后人留下青名。切忌玩弄权术,以权整人,从而失去民心,给后人咒骂;四是不能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玩忽职守,虽不弄权但也不负责任,遇到问题上推下压,做撞钟的和尚。

要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机关工作常常是工作多报酬少,受到批评多表扬少,与科室相比,在待遇、奖金、职称晋升上都会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和威信,也是自身素质高低的体现。人的追求虽无止境,但思想应该有一定境界。百万富翁不见得过得充实有意义,粗茶淡饭未必就过得寒碜和没有意义。既然从事了管理工作,就要有奉献牺牲精神,树立革命者就是要把奉献牺牲作为体现人生价值的思想,像焦裕禄、李国安那样,奉献牺牲越多,自我价值体现就越充分。要多想多学革命前辈流血牺牲,两袖清风,不争名利的高尚共产主义思想境界和自我牺牲精神,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当一名合格的医院机关管理者。

要处理好业务工作与学习提高的关系

篇6:目标考核科学化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实行目标量化考核是落实绩效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有效避免考核工作主观化的一项重要手段。但“物极必反”的道理告诉我们过度的量化将走向“数据决定论”的极端。实现目标考核工作科学化需科学处理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年终考核”与“日常管理”的关系

年终考核是对全年的工作的一个整体的认定和评价,客观上来说是必要的,为全面掌握情况,更应该加大对日常工作的考核比重。在具体考核工作中,我们往往重年终考核而忽视对日常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出现年终“一考定音”的现象,比如某些单位平时没有认真抓好工作,但集中全部力量花一两天时间把材料补得巴巴适适,考核结果往往优秀,而有些单位平时工作落实得很好,但年底材料准备得不完善,考核结果往往比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日常的工作多而杂,活动多、指标多、材料多,操作起来相当繁琐,也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二是有畏难情绪怕麻烦,对某项工作落实情况的跟踪督查和记录的长期性保持得不好,导致年终缺乏有效依据。所以只有克服畏难情绪,建立完善一套日常考核标准,并按标准一抓到底,才能真正凸显日常工作的价值。

二、“材料印证”与“工作实绩”的关系 开展了工作、形成了经验的确需要用材料来反映和印证,材料的意义也仅此而已,虽然我们都清楚工作实绩比材料更重要,应该作为考核结果的核心依据,但是对工作实绩的评价往往又缺乏一个客观的标准和量化的指标,导致又不得不用材料来印证,材料的数量和全面性往往成了考核某一项工作的唯一标准,“材料印证”变成了“印证材料”,走进了一个怪圈。比如上级制定部署某项活动,在考核中我们往往不去关注活动本身有没有认真开展,有没有实际效果,而单纯去检查材料中成没成立领导小组、有没有详细分工、开没开动员大会等等,缺一项就扣分。建议在考核中能否适当加入一些“人为因素”,比如考核党员发展工作可不可以让考核对象脱稿介绍,如果对发展党员的基本程序或某村今年发展了多少名党员都说不清楚,试问,材料再完善,能够说明工作开展得好吗?

三、“统一标准”与“分类分批”的关系

考核工作要确保公平公正就必然要求适当地统一标准、同等考核,但在实际中,往往将“统一标准”、“同等考核”简单化为“同一标准”、“同步考核”。比如领导要求某项工作要尽可能的让部门和干部参与,考核组往往将标准“一刀切”为所有部门和干部必须全部参与,漏一个就要扣分。比如有些乡镇部门由于底子较差即使付出120%努力还不如一些实力强的乡镇部门付出80%努力的成绩好,再如,甲部门有20名退休干部,乙部门没有退休干部,甲做了大量服务工作,在服务好其中19名的同时,忽略了1名,考核的结果往往是甲扣分,乙由于材料完善加分,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的积极性。建议从分类分批上做足功课,比如将县委主要部门与其他群团单位分开单独竞争,基础的好的乡镇与基础差的乡镇分批考核,农口部门、金融财税、教育、卫生等按系统归口分类考核。另外考核组还要注意收集基层意见和建议,对基层实际和工作特点细致分析,完善标准。

四、“量化考核”与“质量并重”的关系

篇7:素质教育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2006-5-18 10:45:2

3处理好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方面关系。一是处理好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目前,全国已有2 5个省(区、市)组建了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由省级政府依法进行管理。农村信用社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应该紧密围绕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来优化信贷结构,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转变职能,尽快适应新的管理体制,处理好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与人民银行的关系。虽然人民银行不再承担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职能,但是作为中央银行,人民银行仍然从利率政策、货币政策及资金清算等方面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特别是在发放支农再贷款、票据清算、置换不良资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信用社应该加强与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联系,积极反映存在的问题和要求,争取中央银行的支持和业务指导。三是要处理好与银监会的关系。农村信用社要在银监会的监管下,注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各项业务经营的稳步、健康、快速发展。

处理好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防范信贷风险的关系。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项主要业务工作,是农村信用社联系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但具有分布面广、周期长、风险较大的特点。农村信用社应该从大局出发,从战略高度认识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支持“三农”的重要性,积极自觉地开展此项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农户摸清底子,建立起完整的农户经济档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授信额度,认真开展信用等级评定活动;二是切实加强管理和检查工作,实事求是,以严格的管理来规避资产风险;三是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对评定的信用村、信用户凡发现不符合条件的要摘牌,取消其资格,形成“讲信用光荣,失信用可耻”的良好社会风气。

处理好支持“三农"与非农的关系。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已经有了明确的市场定位,就是支持“三农”、服务“三农”。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尤其是农业银行收缩乡镇营业网点后,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农村信用社已经在城市市区布点,如何处理好支持“三农”与非农的关系,农村信用社需要对自身市场定位进行调整、充实、完善。一是要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和方向不能改变;二是要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信贷结构,积极参与城镇化、工业化建设;三是在立足“三农”的同时,积极巩固城镇业务,以城镇业务带动农村业务的发展。

处理好传统信贷业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从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出发,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信用社的金融创新应坚持安全性、效益性原则,提高服务水平,以巩固和加强传统信贷业务为前提,以农村金融客户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开发适合自身的金融新产品,如开办个人理财业务、代理业务、中间业务、保险业务、投资咨询业务等等。二是大力加强金融电子化建设,加快区域性、系统性大联网步伐,建立高效的金融信息系统,实现全省乃至全国的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服务功能,提高综合竞争力。三是在信贷资金重点支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投资领域,实现信用社盈利来源的多样化,既增加信用社的收入,又有效降低信贷资金风险。

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加强成本核算的关系。随着农村信用社业务的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信贷规模的不断壮大,其盈利能力不断增强,适当增加固定投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服务水平,是信用社自身发展所必需的,这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有利于提高农村信用社企业形象。但是,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审慎的会计原则,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一是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大对信用社固定资产投资的监督管理力

度,严格按照行业管理部门的规定,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能贪大求洋,盲目上项目;二是实行严格的成本核算,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严格控制,量力而行,使基础设施建设与客观需要相符合,实现信用社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处理好吸收存款与盘活贷款存量的关系。信用社必须坚持揽储与扩股并重的原则,努力抓好组织资金工作。同时,加大清收不良贷款力度,盘活贷款存量,做好“双降”工作。一是积极发展“黄金新客户”,留住老客户,通过改善服务设施、创新服务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来争取储户。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努力吸收企事业单位低成本存款和涉农部门的存款。二是大力增资扩股,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要通过改进对社员的金融服务吸引社员入股,要吸引有一定资本并对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有强烈需求的种养户、各类专业户、个体工商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多入股。三是盘活不良贷款资金,有效降低经营成本,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处理好业务发展与案件防范的关系。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发生案件的数量较以前有所增加,呈现出内外勾结、作案手段隐蔽、涉案金额较大等特点,这些案件不仅给信用社集体资金造成严重损失,而且严重败坏了信用社的信誉。对此,一是严把信用社进入关,加强教育,提高人员素质;二是强化内控制度建设,以制度来约束每位干部职工的行为;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严查重处涉案人员,强化稽核、监察队伍建设。金融监督部门和信用社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信用社的监督检查,督促农村信用社建立、健全和落实各项内控制度,防止各类案件的发生,确保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经营管理工作的稳健运行。

信息来源:《中国金融》2006.8

作 者: 王文礼

责任编辑:于永芳

相关文章:

韩晓波:解决农村信用社富余资金问题的现实选择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本分析

农村信用社建立市场化清收机制的探讨

对山丹县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调查

篇8:新分大学生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正确认识有用与无用的关系, 坚持读书, 提升青春正能量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 读书始终是新分大学生的一件大事。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 有的新分大学生太注重做一些看似有用的事情, 比如人际交往等;而不太愿意做看似无用的事情, 比如看书学习, 加强文化道德修养等。其实无用与有用是可以互相转换的。现在看起来很有用的, 多年以后会发现, 尽是些无用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很没用的, 多年以后会发现, 还真的派上了用场。对于新分大学生来说, 正确认识知识的有用性具有极大的意义。“青年时代的读书, 或许不能解决短期内的任何问题, 比如思想迷茫、专业选择等, 但在未来, 却有可能创造一个连你自己都想不到的奇迹。”作家苏童说。读好书、好读书, 应该成为新分大学生的人生信条, 通过读书不断丰富视野, 扩展心胸, 涵养心灵, 提升青春正能量。

二、正确认识成功与优秀的关系, 努力学习钻研, 增强职业发展技能

在物化的时代里, 每一个人都想成功。世俗的成功的标准, 通常是“五子登科”, 就是票子、房子、车子、女子、孩子, 衡量成功的标准非常单一。可是, 大家知道,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需要自身的努力、具备相应的才能以外, 还受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 如机遇等。成功不完全由自己来掌控, 但我们可以让自己先优秀起来。著名学者周国平说过“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想成功, 优秀是基础。优秀指的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知识文化、精神情操、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矿业公司新分的大学生, 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要实现“芝麻开花节节高”, 就要树立奋发图强的意识, 立足本职, 谋划长远, 认真钻研业务技术, 在岗位上优秀起来。

三、正确认识有为与有位的关系, 锤炼能力, 蓄积才智, 步步登高

是“有位”才“有为”, 还是“有为”才“有位”?没有一个定论。对于新分大学生来说, 分到单位都有“位”, 只是这个“位”可能不是自己期望的, 只能通过“有为”来调整。新分大学生既要仰望星空, 又要脚踏实地, 树立起“能力是锻炼出来的、机遇是拼抓得到的、待遇是辛劳换来的”的意识, 要相信企业会给年轻人提供一个相对公平透明的竞争机会, 年轻人上升的通道会变得愈来愈简明规范, 靠能力而不是靠关系成才将成为一种共识, 把心安静下来, 心无旁骛, 专心一致, 把身边的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做好, 以小事成大事。

四、正确认识丰富与平淡的关系, 培养安静与平和的生活品位

篇9:城镇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我讲几个基本观点:现在的城镇化率是一个统计概念,这种统计国内外不一样,逐步以户籍制度为主的统计开始,国外一开始就没有户籍制度怎么对比。一直在就业岗位上对比,国外编制规划是编制就业岗位,我们编制规划是编制人口数,这就是基本区别。而且这种区别在内地,我们中观层面上差异性也很巨大。

大家现在关心城镇化率的根本问题,是不是对农村问题给予了足够重视,是不是对新农村问题足够重视,我们重视城市问题是必然的,要注意“进”,也要注意“出”,到60%的时候还有几亿人没有出来。当前讲的农村的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改善条件一定是城镇化本身的应有内涵。

以户籍为转变的问题很重要,但以户籍为转变和发展水平要仔细研究。以农业为主体的安徽、江西的路子跟以工业为主体的黑龙江、内蒙古的路子,以及开放前沿为主体的广东的路子都不一样,而且区域内部的不协调性很大。广东发展很快,但是西南西北就不可能一样。

现在要解决市民化问题是极其应当的,但解决市民化问题,要注意以经济社会基本面来考虑,而不是就目前定城镇化方式来考虑,在地方上可能这是一个突出的矛盾。

制定城镇化规划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可持续发展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更主要的是人的流动是随着市场走的,哪一个农民是你带着他来的?两亿多农民出来是经济规律造成的还是原来的行政命令造成的?80年代我组织农民工到东北,正月十五去盖大庆的房子,进行职工住宅的改造。现在连建筑队伍都是以市场规律在走,寻找居住地点,寻找就业岗位,怎么深入用市场机制引导城镇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政府以什么方式引导,一定是产业,产业一定是可持续的。一个是完善城镇社会保险制度互通,现在不能以房子为基准,应该流动,流动的可能现在在大城市,也可能出现农民工返流,中西部往东边流的趋势已经减缓,省内流动的趋势正在增加,如果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公共服务教育的形成有所改进的话,那么我觉得城镇化的问题可能是比较有序的,比较符合自己情况的发展。

所以从综观上讲,比较这么多省份的关系,有必要研究综观层面是最关键的,微观层面也要在综观层面的指导下,宏观层面肯定是国家的新型城镇化的规划和指导意见。

篇10:素质教育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个“本”的意义,往往被理解为精英培养,其实,国家要发展,民族要进步,根本在于国民基本素质的整体养成与提高,这正依赖于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的提高,而均衡发展,正是整体高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强调区域内的学校要均衡发展,并不是说学校都要变成同一个模式,同一种发展水平;所谓的均衡发展就是政府提供的办学条件要基本平等。同时我们应该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在社会提供的比较公平的环境中比赛竞争,去追求特色、追求质量,最大限度的激发教育的活力,调动教师职工的积极性;只有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最终获得百姓的认可;才是一所成功的学校。

然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却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除了我国区域性经济与社会进步的差异外,这些年还表现为同一地区、同一教育行政管辖下,基础教育的学校与学校之间出现极大反差。强势学校与弱势学校无论是教育资源的厚薄多寡,还是办学质量与效益的优劣好坏,其间的差距判若云泥。要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现代化与标准化的关系。

2、强势学校与弱势学校的关系。

3、教育服务与教育收费的关系。

4、教育达标与教育升格的关系。

5、教育人才留存机制与流动机制的关系。

6、同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

篇11:素质教育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从教师的角度讲,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从学生角度而言, 新课程改革着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变过去的那些被动的机械、生硬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参与、合作、讨论、实践、探究的学习。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必须先有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 而这个环境的创造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应有一颗高度的责任心, 有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 有关心呵护学生的品质, 有致力于课改的劲头。有了这些, 语文教师才会自动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观念, 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势, 以宽阔的胸襟, 坦诚的态度, 平易近人的形象来面对学生, 与学生打成一片, 与学生一起平等对话交流。这样, 师生间友好融洽, 师生间的教学活动才能紧密配合, 如和风细雨般进行互动, 语文课改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二、语文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而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则依赖于知识的掌握和积累, 以知识为基础。可以说, 没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也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文学家, 他们大都是先认真勤奋读书学习, 博闻强记, 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然后加以灵活运用, 进而发现新事物或发明新东西。在语文课改中, 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忽略或放松, 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系统的全面的掌握。否则, 能力的培养很可能就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三、语文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削弱或者被取代。难以想象, 没有教师的主导, 课堂将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和局面。不少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明显地表现出只重视学生主体性, 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倾向。这样, 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自主学习也就失去了方向、目标, 场面就会像“一盘散沙”。其实,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紧紧贯穿于整个课改过程, 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 学生的预习、课堂、自习、讨论、探究、作业、活动等都需要有教师的主导与指引。在新课程语文改革中, 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性, 用教师的最佳主导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最大化发挥。

四、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没有良好的课堂纪律, 就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 教学活动就难以正常开展。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用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法, 这在课堂上表现得最为直接明显。在参与讨论探究的过程中,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有一部分学生会乘机瞎起哄, 做小动作, 有的甚至搞恶作剧, 等等。因此, 在语文课改进行的同时, 要重视对学生的纪律教育, 教育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 以严谨求实、积极向上的态度来参加学习, 让课堂充满活泼生机而又不显得混乱。

五、不同层次学生间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不但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 对学生也提出了高要求。语文课改中常用的自主、合作、讨论、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对于语文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 更是难上加难。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主动关注这些学生, 备课前没有考虑和设置一些适当水平的题目和内容, 那么, 他们在学习中只好呆坐着, 不知所措而又无可奈何, 干等着下课, 从而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因此, 在语文课改中, 教师要从全班学生的发展来考虑, 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 正视差异, 在教学中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有机会体验学习过程, 收获成功, 增强学习信心。

六、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 “教”与“研”相辅相成, 教研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研不仅是一种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 而且是一种经验理论的提升过程;它不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 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 是提高教育质量, 创建个性化、特色化学校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语文课程改革中, 无论是课堂上, 还是课外活动, 必定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新问题, 包括备课、教材处理、方法选择、课堂内外即时生成的问题资源等。这些问题必须及时加以解决, 而解决问题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教研。教师可以自己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研究, 也可与同事进行即兴或定期的研究, 发挥集体智慧, 达到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的效果。在课改中, 语文教师要做到“两手抓”, 一手抓好教学, 一手抓好研究、学习, 从而更好地搞好语文教学, 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篇12:素质教育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部地区与全国和东部地区在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主要是城市化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中部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和城市经济的崛起。目前,中部地区城市化率达到了30%以上,进入了国际通常的30%-70%快速增长区间,正处在加速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农村人口多、城市化率低、城市规模小、产业支撑力不强、生态环境脆弱等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关系。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会出现劳动力就业结构的非农化和人口地域分布的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据测算,发达国家在1820-1950年间,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97的高度,这说明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力是十分强大的。另一方面,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而形成的人口及人类经济活动在特定区域大量聚集发展的过程,城市经济活动的聚集和人口的增加,推动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兴建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以及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更重要的是,城市是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集聚地,能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和文化支撑。可见,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大大促进工业化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基础、思想观念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也滞后于自身的工业化和非农化水平。2005年中部地区城市化平均水平比全国低6.46个百分点;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仅为0.93,远低于1.4-2.5这个国际公认合理范围;非农化率与城市化率的比值高达2.34,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倍。这些数据表明,中部地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因此,中部地区推进城市化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应切实增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紧迫性和危机感,树立加快城市化就是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具有地方优势并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势产业,提升工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夯实城市化的经济基础。

(二)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根据工业化的发展规律,经济结构的演进是遵循着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这一发展轨迹的。轻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使得城市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尤其是收入的差异吸引着农业劳动力大量向轻工业转移,这样就形成了城市化的第一次浪潮。在重工业发展阶段,重工业的资金密集型特征决定了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并不太强,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有限。但伴随着重工业发展而来的是第三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一方面,重工业化过程中企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大大增加了对外部环境以及社会性服务的需求,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现代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因此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富有效率的重工业化使得更多的人进入中高档的消费阶层,这些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社会服务的高档化与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这样,生活性服务业也会成为最富活力的产业之一。显然,当重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并将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与第二产业不同,第三产业的服务性特征决定了它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因而当第二产业由于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而相对减少劳动力需求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却能提供大规模的就业机会,接替第二产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那么,伴随着重工业发展而来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就掀起了城市化的第二次浪潮。从中部地区的实际情况看,工业结构长期以来以重化工业为主,轻工业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因此城市化的第一次浪潮没有完成,这也是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偏低的重要原因。目前中部地区工业化水平已与全国水平基本相当,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其占GDP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3个百分点,入围2007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企业数和营业收入只占全国的11.2%和4.1%。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必然会延缓城市化第二次浪潮的到来。因此,中部地区推进城市化要处理好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要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来加速城市化进程。

(三)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两种偏误:一是把“三农”问题归罪于城市化,认为是城市占用了农村的发展资金和农民的廉价土地,剥夺了农村和农民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主张放慢城市化步伐。这显然是不对的。我国城市化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是无法也不应该阻挡的。二是认为城市化才是现代化,搞新农村建设违背了现代化的规律,主张只要把城市建设好,把农民转移到城市就行了,不一定要搞新农村建设。这种观点也脱离了我国国情,有片面性。因为我国有13亿多人口,而且每年还要增长上千万人,要把他们都转移到城市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化率达到70%或更高,农村人口依然数以亿计。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在我国现代化布局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温家宝总理指出:“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化的两个重要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城市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才能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条件,才能为反哺农业、带动农村提供经济基础,才能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同时,建设新农村是促进城市化的强大动力,是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关键环节;没有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城市化就失去了支撑。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现代化;但只有城市化,没有新农村,就不是全面的现代化。中部6省大多数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全国有1/3的农民分局在中部地区,该地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全国要高近10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因此,中部地区推进城市化要特别重视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要“反弹琵琶”,从推进城市化入手,以城市化统筹新农村建设,通过城市化“解放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四)城市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曾经用世界各国的实例描述了城市扩张的过程。他认为,中心城市扩张把外围逐渐结合进整个生产体系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在财富和经济活动从中心向外扩散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增长点可能具有劳动力上的优势、市场的优势、自然资源上的优势,这样新的聚集利益中心的出现,使得城市与区域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互动互利的发展空间,即区域性的“城市化空间”。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分工关系,实现区域内部城镇体系的功能衔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缪尔达尔所讲的“城市化空间”就是城市群。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强调,“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城市群是现代生产力集聚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城市化新形态,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它是以1-2个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为中心,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聚集了众多相连的城市,组成一个相互依存、兴衰与共的城市组合体。城市群的优越性在于它既可以发挥生产力区域高度集中的积极作用,又能克服单个城市过度集中带来的不良后果。根据戈特曼的研究,目前世界上已形成六大城市群。我国也已初步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中部地区城市化就中心城市发展而言,存在特大城市、大城市偏少、偏小等问题。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东部有7个,中部仅有1个;200-400万人口的城市,东部有16个,中部只有3个;100-200万人口的城市,东部有76个,中部仅有37个;50-100万人口的城市,东部有132个,中部也只有81个。就城市群发展而言,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虽已列入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点支持的城市群,但城市群建设还处于起步甚至是研究阶段,与东部三大城市群差距很大。今后一个时期是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中部地区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把城市化与区域协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发展壮大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并在此基础上加速推进城市群建设。

(五)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世界各地城市化历史看,在城市化早期,资源浪费、耕地减少过快、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十分突出,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10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大规模推进也消耗了大量资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这是我们选择城市化模式的现实起点,也决定了我们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中部地区是人口密集区,水和土地等许多资源人均占有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密度是全国的2.6倍,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在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以湖南为例,尽管近两年省委、省政府加大了洞庭湖、湘江和株洲清水塘工业污染治理的力度,但节能降耗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仍然很大。《200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显示:湖南万元GDP能耗、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146和0.21吨标准煤。到2006年底,全省29个设市城市还有19个没有生活垃圾处理场,有10个没有污水集中处理厂;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只有46.3%与42.7%;县城这两项指标仅为2.1%和1.9%;全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排全国第24、23位。中部其他省份与湖南的情况基本相似。中部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因此,中部地区推进城市化,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集约式、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六)城市化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在城市化进程中,有两大要素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工业化与制度创新。工业化的速度与质量决定着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扩张的能力和城镇居民的收入状况;而制度创新则决定着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自由地向城市集聚,并进而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对制度成熟的国家与地区来说,由于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过程不存在制度障碍,因而城市化的进程与水平也就主要取决于工业化的速度与质量;与之不同,对正处于制度转型期的国家和地区而言,制度本身就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促进力量。譬如,近年来重庆市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土地产权、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有效破除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障碍,对城市化形成了巨大的驱动力,推动重庆城市化率由2001年的34.7%提高到2006年的46.7%,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个百分点,比中部地区快0.8个百分点。就中部地区的具体情况而言,当前正处于快速的制度转型期,因此实现制度创新并借此消除城市化的制度障碍,必将为中部地区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中部地区城市化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制度障碍是户籍制度。因为现行户籍制度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起着“固化”作用,使农村劳动力不能正常向具有较高生产效率的产业部门流动,导致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更为重要的是,城市财政支出和公共产品供给是以城市户籍人口为依据的,进城农民因身份所限,无法享受城市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福利与保障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和各项公共服务,社会歧视、制度限制、就业非正规化、居住边缘化等使得农村流动人口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因此,中部地区推进城市化要把制度创新作为重要推动力,要为农村流动人口自然融合到城市社会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特别是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彻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同时要继续深化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七)城市化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城市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助推器。城市化不仅是人口集聚、生产要素集聚、产业发展的过程,而且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和城市文明程度提高的过程。一个城市良好的建设、先进的设施、优越的环境,是其必备的硬件与外形;而其具有的文化内涵、文化个性和文明程度,则是不可或缺的软件与灵魂。文化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是没有个性和吸引力的城市。没有文化理念的指导,城市就不可能规划好、建设好。高楼大厦、马路广场建得再多、再好,缺少文化底蕴和特色,也难以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世界各国很多国际大都市,除了良好的交通、发达的金融、繁荣的商业等共性因素之外,每个城市都有着鲜明的个性、良好的人文环境和与众不同的文化氛围,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独特魅力,也是其长期繁荣、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长沙市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评价,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长沙城市综合实力已超武汉进全国八强,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居第五位,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居第一位。长沙综合实力的增强,除了制造业等的快速发展外,还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密切相关。中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中原文化、湘楚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厚重、特色鲜明。中部地区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既要搞好硬件建设,又要重视文化建设;既要继承历史文化,又要致力于文化创新,在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城市现状特点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努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将城市文化融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中,形成一批文化氛围浓厚、现代气息浓郁的城市。

(八)城市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城市化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也是利益格局大调整、思想观念大碰撞、经济社会大转型的过程。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各种社会矛盾与不和谐因素都有可能集聚凸现,所以城市化也是一个社会实现和谐稳定发展的过程。城市是高度复杂的综合体,人口流动量大,社会关系复杂,是各类矛盾和问题的集中地、多发地,因此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中部地区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凸现期,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还会进一步凸现出来,如果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甚至引发社会对抗、社会冲突。因此,中部地区推进城市化要高度重视城市和谐稳定问题,把城市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城市征地拆迁中的利益调整、进城农民工的管理服务等热点难点问题,做好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工作,实现城市的和谐稳定发展。

上一篇:残月独行作文欣赏下一篇:中级护理学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