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

2024-05-28

乌兰察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精选3篇)

篇1:乌兰察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

关于《乌兰察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

纲要草案征询公众意见的公告

“十一五”期间,我市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有的城市总体规划无论是规模还是内涵已不能完全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市委、政府在2010年报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后,决定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相关部门支持下,经过我市各相关部门和中规院的共同努力,编制工作开展顺利,《乌兰察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纲要已于2011年2月18日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论证评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相关规定,现将纲要草案的内容向社会公示,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公示时间从2011年2月22日起至3月22日止,将通过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网站、乌兰察布市规划局网站和文化广场展板进行公示。

欢迎各社会各界以书面、电子邮件、网站留言等各种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通信地址: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乌兰察布市西路40号乌兰察布市规划局,联系人:李培龙、张凤林,张文东,联系电话:0474—8323875,8323874,8323845,传真:0474—8323845,邮箱:WLCBGHJ@163.COM。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

2011年2月21日

总体规划简介

一、区位关系

乌兰察布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北与蒙古国接壤,不仅是连接东北、华北、西北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国通往蒙古、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重要国际通道。市府所在地集宁区,东距首都北京320公里,西距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130公里,南距煤都大同100公里,北距陆路口岸二连浩特300公里。境内高等级公路有北京至西藏、二连至广州两条高速公路、110、208国道和呼和浩特至满洲里大通道,铁路有北京至包头、集宁至二连、集宁至通辽、丰镇至准格尔四条铁路,集宁区至张家口电气化铁路正在建设,北京到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

二、行政区划

乌兰察布市辖一区一市四旗五县,即辖1区(集宁区)、1市(丰镇市)、4旗(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四子王旗)、5县(商都县、化德县、卓资县、凉城县、兴和县),共11个旗县市区和一个工业园区管委会,总面积

5.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7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乌兰察布历史悠久,已有6000余年的文明史,是我国北方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11年—2015年;

中期:2016年—2020年;

远期:2020年—2030年

四、规划层次

本规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其中:

市域:为乌兰察布市全部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45万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集宁老城区、新区和周边需要统一规划控制的区域,为287平方公里。

五、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区包括集宁区、察哈尔开发区和察右前旗的黄旗海镇、玫瑰营镇、平地泉镇和黄旗海湿地,面积1525平方千米。

六、战略定位和城市发展总体目标

双重门户、三北节点、风电之都、京津生态屏障。

1)双重门户:内蒙古西部地区和呼包鄂城市群向东拓展,与首都一小时经济圈交接的门户城市;中国连接蒙古以及俄罗斯等北亚对外开放的国际性的门户城市。

2)三北节点:内蒙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重要枢节点城市。

3)风电之都: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清洁能源工业发展的政策机遇,把绿色能源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扩大风电发展规模。规划乌兰察布风力发电预期装机容量要达3300万千瓦,着力建设沿阴山北侧风电开发带、绿色能源产业集群,构筑“空中三峡”,打造“风电之都”。

4)京津生态屏障:乌兰察布将建成以生态草原、蒙族民族风情文化、山水风光、高山草甸、火山岩地等为特色的内蒙古草原上新兴的区域性草原文化旅游中心、草原旅游明珠,成为京津地区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北京的后花园和自治区的绿色窗口。

七、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市域总人口和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规划近期2015年乌兰察布实际居住人口为225万人左右,城镇人口为102 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5%;

规划中期2020年乌兰察布实际居住人口为24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为132 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5%;

规划期末2030年乌兰察布实际居住人口为28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为18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5%;

2、市域空间和城镇发展战略

顺应乌兰察布市进入首都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趋势,主动对接京津冀城市群和呼包鄂城市群,融入内蒙古西部经济区,做强中心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功能。积极培育小城镇,特别是重点镇,引导城镇相对集中地区发展,提高区域综合实力。改善城镇支撑条件,提升城镇设施水平。以产业聚集带动城镇发展,以产业

化促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劳动力结构和优化人口布局,促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逐步放宽户籍限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生态移民、失地农牧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并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权益。促进进城人员住有所居,创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3、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通过强化轴向骨架生长,构建十字型城镇空间,到2030年最终形成“一主一副,两通道”的城镇点轴空间发展格局。

市域城镇发展主轴带: 沿着京呼高铁、京藏高速、京新高速和110国道、集张线等交通干道形成的城镇发展轴带。

市域城镇发展副轴带: 沿着208高速形成的城镇发展轴带,也是国际战略通道。

市域城镇发展通道:

一条是沿着呼海大通道的城镇发展交通贸易支线,形成的城镇发展格局; 一条是到四子王旗的城镇发展交通旅游线和神舟家园旅游线,形成的城镇发展态势。

八、城市性质、职能和规模

城市性质

华北地区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之一;

内蒙古西部经济区对接京津冀晋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城市职能

1、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重要交通节点、物流中心;

2、国家级新型能源产业基地、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基地和农畜产品加工基地;

3、京津冀都市圈休闲旅游目的地;

4、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和具有草原生态风情的宜居城市;

5、乌兰察布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

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约48万人;

中期(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约60万人;

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约80万人。

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建设用地面积约70km²;

中期(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约90km²;

远期(2030年),建设用地面积约120km²。

九、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

1、城市发展方向

规划确定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为向东、向南。

2、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策略为:开辟东向适度拓展,向南优化提升,向西涵养生

态,向北更新整合。

3、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

确定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范围为:西北至二广高速、南至京新

高速、东至泉玉林河,在此范围内编制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4、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规划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为“两轴、两带、四片多组团”。

其中一轴指的是沿解放大街、工农北路和工农南路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另

一轴指的是沿察哈尔西大街、察哈尔东大街一直向东,跨霸王河往东的东西

向城市发展轴。

两带是指沿霸王河和泉玉林河的西北-东南向城市滨水景观风貌带。

四片区分别为集宁老城片区、集宁新城片区、河东片区和察哈尔工业片区。

十、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布局

规划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确定四个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分别是集宁老城区公共服务中心、集宁新城区公共服务中心、白海子公共服务中心和高铁公共服务中心。

市级商业服务设施:结合恩和大街和解放大街两侧的商业设施,建设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商业气息、以商品零售业为特色的市级商业服务业中心。利用乌兰察布区政府和中共集宁区委员会用地功能置换,加强大型商业设施向此区域集聚。其次,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引入高品质的商业机构,强化购物与文化、娱乐、餐饮等综合服务设施的结合。

市级文化中心有两处,一处位于集宁新城片区的格根西街北侧,一处位于河东片区白海子综合服务中心南部。

市级体育中心有两处,其一是现状基本建成的位于集宁新区中心永宁路两侧的市级体育中心。第二处位于白海子南侧,和高等教育相邻的市级体育中心,建设高水平的体育服务。

篇2:乌兰察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

2012-04-19来源:驻马店日报

作者:

规划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足天中,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理念,对我市2010—2030年城市发展作出了新的、全面的规划。从即日起我们将推出《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解读的系列报道,以满足社会各界对我市城市未来发展的高度关切,并期望广大读者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共建我们美丽、和谐、幸福的家园。125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美好梦想,我们的城市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美好未来的梦想:通过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努力把驻马店建设成为山城田湖相融、城乡协调共生、水光山色相映,产城融合互动、宜居宜业美丽幸福之城。

高端定位 打造区域发展之核

城市的发展定位,是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力。《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面对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结合我市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城市现状和经济社会大发展的需要,以全新的发展理念,提出了抓住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机遇,以区域统筹和科学跨越为导向,以“三化协调、城乡统筹”为目标,全面协调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努力把驻马店建设成为“三化”协调、城乡统筹的区域发展之核,现代制造、商贸物流发达的产业集聚之区,山水秀美、天中特色浓郁的宜居宜业之城的城市发展定位。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加快,中原城市群已形成覆盖全省域的新格局,中原经济区东南部的黄淮四市以及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阳、亳州四市普遍发展水平偏低,是中原经济区“三化”战略中重要的开发地区,该板块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发展极核来引领带动区域发展。驻马店作为地区中心城市,处于“京广产业带”和“黄淮、京九产业轴”的战略连接点,肩负着发展多种战略产业的重任。通过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主导产业体系和核心竞争力,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将成为“三化”协调发展、引领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

依托“天下之中”的区位优势,借助良好的交通条件,通过“三化”协调、城乡统筹发展,在多轮驱动的推动下,驻马店将成为产业发达、城市服务职能完备的中心城市,辐射中原经济区南部经济洼地区域的核心。

我市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工业化发展迅猛,城镇化也处于快速扩张期。抢抓机遇,率先推行改革、先行先试,将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

我市现有的城乡差距格局明显,统筹城乡发展尤为急迫和必要。通过发挥自然生态格局的优势资源,以统筹城乡公共设施、产业和基础设施为主要路径,构筑城乡一体化空间的基础和支撑体系,打造宜居城乡,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驻马店将成为区域城乡统筹的实验区。

我市农业基础雄厚,基础性资源(土地、劳动力)的配置相对充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通过加大支柱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同时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我市必将成为以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加工制造产业集群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聚区。

我市在城市增长力、经济实力及生活质量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综合竞争力较强。地理区位、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农村消费人口众多,在区域的腹地拓展潜力较强。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发展和完善全国性和区域性专业市场,建设辐射带动豫东南,乃至整个中原经济区南部的商贸物流中心。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城得山水而媚”,我市最大的特色在于“山—城—湖—田”的景观格局,景观体系的营造就成为塑造我市人居环境最好的切入点,也是形成城市特色最重要的基础。

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关键因素。我市拥有重阳文化之乡、梁祝之乡、嫘祖之乡、冶铁铸剑之乡、盘古之乡。天中多君子、多名士、多贤达。“天中牌”的文化底蕴与内涵,为城市奠定了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质。

宜居城市的建设需要营造低密度、基于绿色的舒适人居环境。我市地域辽阔,城市布局较为分散,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拥有“一马平川”的大地景观,为建设宜居城市创造了良好的空间格局

总之,我们具有努力把驻马店建设成为“三化”协调、城乡统筹的区域发展之核,现代制造、商贸物流发达的产业集聚之区,山水秀美、天中特色浓郁的魅力宜居之城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式和战略选择,这就是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

组团发展 打造中心城市集群

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也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通过集中打造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区,构建跨越发展的核心平台。打破“均质化”发展的惯性,按照“有机集中”的思路,集中力量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发展极核。我市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就是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吸引能力,增强城市中心带动作用。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整合发展要素和优势资源,联合遂平、确山、汝南,打造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城市集群,使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区互相依托、协同发展,实现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区能级的全面提升,辐射带动区域全面发展。

规划纲要以全新的理念对未来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区作出了以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构建起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遂平组团、确山组团、汝南组团为支点的“一核三极”、“一环三带”的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一核三极”。

“一核”即中心城区。在现有老城区、行政新区的基础上,城市向北拓展,建设北部综合新区;依托集聚区建设,城市东拓打造产业新区。同时,依托西部的石武高铁驻马店站,建设站前新区。通过几大新区建设整合空间资源,强化区域中心服务职能,提高区域竞争力。其主导功能为公共服务与生产性服务、商务办公、商业、商贸物流、职业教育、高新技术等。

重点建设四大中心。

行政新区文化中心。以新区行政中心为核心,在107国道、开源大道结合穿城水系布局行政办公、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市民提供生活服务,打造城市文化中心。

高铁商务服务中心。依托高铁驻马店站,沿开源大道、淮河大道布局商务办公、商贸、居住等功能,打造集对外交通、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居住办公于一体的城市西部区域中心。

老城商业服务中心。在老城区现有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城市更新,对原有功能进行优化整合,盘活土地,主要发展商业、休闲、生活服务等,建设老城综合服务中心。

产、学、研中心。依托驿城大道、创业大道,布局职业教育、科技研发园区,打造豫东南职业培训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技术支撑。

“三极”即遂平组团、确山组团和汝南组团。规划纲要对“三极”的开发建设也作出了具体规划。

“一环三带”。

“一环”即都市旅游休闲环。通过对现有省道、县道改造升级,打造S220省道、S334省道、S219省道、希望大道与县道构成的旅游休闲环路,依次串联嵖岈山风景区、板桥水库、铜山风景区、薄山湖风景区、宿鸭湖、南海禅寺等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并通过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与一市三县相连接,拉近城市与旅游景区的时空距离,使市民亲近自然山水,并有利于进一步整合资源,发展短程休闲旅游产业,扩大城市知名度。

“三带”即城市空间发展带、产业聚集发展带、商务休闲发展带。

城市空间发展带。以107国道为主轴,结合铜山大道、乐山大道,北连遂平,南接确山。依托轴带发展公共服务、生产性服务、商业商贸、居住等城市生活服务功能,形成南北向城市空间发展带。

产业聚集发展带。在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之间依托驿城大道、前进大道布局食品、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煤化工、建材等产业园区,打造南北向的产业功能带。

商务休闲发展带。以开源大道为核心,西连高铁驻马店站,东经宿鸭湖旅游区至汝南,形成商业休闲轴。主要发展商务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都市农业观光、历史文化旅游等产业,构建辐射东西的商务休闲带。

拓展空间 实现区域和谐共生

规划纲要提出的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空间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打造竞争力与组织力卓越的区域中心城市、高效率与高弹性兼备的组团城市。通过全面提升产业结构,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区乃至更大空间范围内协调产业布局,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资源地和承载空间。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为形成强大的区域中心城市创造空间载体;通过快速交通网络沟通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区的多个发展单元,加快区域内发展单元间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城市功能整体化和布局结构网络化建设,建立一个高效率运行、高应变功能的组团式空间结构,以紧凑开发的理念进行城市组团建设;通过足够的生态空间和绿色廊道构建大尺度自然空间与中微观环境相结合的生态框架,在不超越适宜自然生态自我修复的环境开发容量内,协调城市建设、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共融、共生、共长。

围绕这一战略目标规化纲要提出了多项战略措施。

集聚优势,强化中心。目前,我市的城镇体系首位度低,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分散,需要采取非均衡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打造强有力的发展极核,以提高城市发展能级,增强集聚效应和对周边城镇与地区辐射作用。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区建设发展集合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发展要素和优势资源,中心城区组团结合复合型新区、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推动产业高端化和功能现代化,提升综合实力,充分发挥市域经济发展极核作用与对外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按照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原则,壮大遂平、妆南、确山城市组团的规模,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环湖发展,重构秩序。利用区域内的山体、水库、湿地、农田、林地等自然生态资源,布局深入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区内部的绿核、绿廊,打造生态廊道和城市风景道,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建立有机开敞的城市空间格局。积极有目标地进行生态绿化建设。在生态绿地内建设功能明确、规模适度、生态作用明显的郊野绿地和湿地公园,作为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营造城市特色生态空间

轴带推进,对接联动。我市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空间主要集中于京港澳高速“黄金轴带”上。随着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市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将积极利用周边的自然空间要素,统筹城乡空间资源,加强宜居城乡建设,由西至东创造出“生态宜居带”,与南北向的城市、产业发展主轴形成对照。通过提供完善的城市配套和舒适宜人的生活条件,吸引人口迅猛集聚,逐步壮大城市规模,进一步提升区域辐射能力。强调城乡居住空间的理想分布,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融的理想状态。

城市的未来不是梦,所有的梦想都会成真。一个山城田湖相融、城乡协调共生、水光山色相映、产城融合互动、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组团集群,正在悄然崛起于新时代的阳光之中。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解读之二

山水共融

生态宜居中心城

山是屹立的精神,水是流动的灵魂。把城市融入山水之间,城市便有了山水的灵秀和生命的律动。在我市中心城区长远发展规划中,规划纲要依据我市中心城区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特点,以构筑山、城、湖、田交融共生的特色空间格局,强化以天中文化为主题的历史人文特色,塑造地域环境独特的中原地区都市风貌,展现驻马店跨越发展的活力、魅力都市形象为总体城市设计目标,拟定到2030年,中心城区将建成总人口 151万人左右,城市总规模165平方公里的平原上的山水生态宜居现代化都市。

“一主三副、一带双轴”的城市结构

规划纲要遵循生态化、整体化、延续性、以人为本等原则,以生态本底条件为基础,注重城市空间拓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塑造驻马店市现代城市整体形象为前提,充分考虑各组团空间、形象的多元化协调发展。充分尊重城市历史文脉,珍惜驻马店市既有的丰富历史文化与民俗特色资源,突出城市发展历史过程与历史脉络,注重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的展现。引入城市空间意象理论体系,从人的实际体验和生活经验研究城市空间,以此营造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空间,塑造可感受、可体验的历史人文空间。以河流、农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为生态本底,以城市干道为基本骨架,构筑“绿”、“水”、“城”相互渗透的生态城市框架,形成“一主三副、一带双轴”的城市结构。

一主:行政文化服务中心。

以行政中心为核心,依托良好的水体、绿地景观环境,主要发展行政办公、市级公共服务、教育培训、会展服务、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职能,打造现代化的新城中心。通过完善的公共设施、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营造,吸引城市功能和人口集聚,构筑“反磁力”极;进一步疏解老城,有效缓解老城区过多的职能负担。同时,通过现代城市公共服务、生产性服务、高品质居住等城市功能的集聚,提升城市面向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区乃至区域的综合服务能力。

三副:传统商贸中心、商务办公中心、产学研中心。

传统商贸中心。在现有用地布局基础上,结合城市更新改造,延续老城肌理,完善公共设施,整合、理顺路网格局,结合城市旧工业、旧居住区更新增加绿地与开敞空间、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老城区地域空间品质与环境。以现有老城区解放大道东段、风光路、火车站商业区为核心,布置传统商贸、商业、公共服务、生活服务等设施,打造老城商贸中心。

商务办公中心。以石武高铁驻马店站为依托,围绕站前广场,沿淮河大道、铜山大道、薄山大道布局现代商务、办公、商业、金融保险、贸易咨询、物流、交通枢纽等设施,打造城市面向区域的综合交通枢纽、现代商务办公中心和城市形象门户。

产学研中心。在关王庙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依托驿城大道、创业大道,布局职业教育、科技研发园区,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技术支持;发挥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打造豫东南的新型职业培训中心。

一带:产业集聚发展带。

在现有产业园区的基础上,结合产业集聚区规划,依托驿城大道、前进大道,自北向南主要发展生物科技、食品、高新技术、医药、装备制造、能源和煤化工、建材等产业,通过布局完善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并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打造南北向对接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区的产业集聚发展带。

双轴:区域城镇拓展轴、城市功能拓展轴。区域城镇拓展轴。主要由天中山大道、文明大道、乐山大道构成,串联老城中心、行政中心至产学研中心,引导城市轴线发展,北连遂平、南接确山,成为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区城镇空间发展轴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城镇拓展轴既是城市空间拓展轴,又是城市历史人文轴。一方面,轴线通过联系老城与新城,聚集类型多元、结构开放的城市职能,并建立适应不同发展时序安排的空间体系,引领城市跳出现有框架向北拓展;另一方面,该轴串联驻马店历史上依托驿站发展的风光路、解放大道商业区,现在的行政中心、会展中心,未来的现代化的北部产学研综合新区,理清了驻马店从历史至未来的时间脉络,展示驻马店不同时期的空间发展模式与形象。

城市功能拓展轴。以开源大道为纽带,西连石武高铁驻马店站、中部经过行政文化中心,东部串联企业服务中心,最终向东西两翼延展,西至板桥水库风景区、竹沟旅游区,东至宿鸭湖旅游休闲区、天中山风景区,与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区、都市旅游休闲环有机结合,主要发展商务商业、信息咨询、企业服务、旅游休闲等功能,搭建辐射东西城市功能拓展轴。

功能各异的十大城市片区

在“一主三副、一带双轴”的城市结构基础上,规划围绕各功能中心,沿主要发展轴带布局中心片区、老城片区、高铁片区、城南片区、刘阁片区、关王庙片区、开源南片区、开源北片区、练江北片区、练江南片区等10个城市片区。各片区分别承担相应的城市功能,并与城区外围生态农田、生产、防护绿地相连,形成有机、开敞的布局形态。

中心片区。是由淮河大道、靖宇路、纬五路、富强北路、十三香路所围合的区域。其主导功能为行政办公、文化展示、职业教育、市级公共服务、居住生活服务等。

老城片区。老城片区是由雪松大道、京广铁路、练江河、石武高铁所围合的区域。其主导功能为传统商贸、公共服务、居住生活服务等。

高铁片区。高铁片区是由雪松大道、洪河大道、盘古山路、规划安信快速通道所围合的区域。其主导功能为现代商务、商业、金融保险、贸易咨询、物流、交通枢纽等。

城南片区。城南片区是由汝河大道、石武高铁、工业四路、天中山大道所围合的区域。其主导功能为居住、公共服务、生态休闲等。

刘阁片区。刘阁片区是由洪河大道、规划安信快速通道、雪松大道、石武高铁所围合的区域。其主导功能为居住、公共服务、商贸、高新技术产业等。

关王庙片区。关王庙片区是由纬五路、薄山路、纬十三路、富强北路所围合的区域。其主导功能为科技研发、新型职业教育、生物科技、商贸物流、公共服务、居住等。

开源北片区。开源北片区是由开源大道、京广铁路、纬十路、新107国道所围合的区域。其主导功能为企业服务、食品加工、物流等。

开源南片区。开源南片区是由开源大道、京广铁路、东开路、新107国道所围合的区域。其主导功能为装备制造、新能源、环保建材(新材料)等。

练江北片区。练江北片区是由练江河、京广铁路、东开路、新107国道所围合的区域。其主导功能为医药制造、煤化工、能源(煤电)等。

练江南片区。练江南片区是由练江河、天中山大道、工业四路、新107国道所围合的区域。其主导功能为钢铁、纺织、建材、原材料工业等。

均衡分布的居住空间体系

居住空间结构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居住用地结构着眼于全市的综合平衡,包括城市整体经济发展、人口疏散、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开发等,进行重新定位和相应的调整。

规划采取“疏解老城、充实新区”发展思路。“疏解老城”即疏解老城区人口,改善居住质量;“充实新区”即充实新区的居住开发和设施配套,完善居住环境。通过加速新区的居住、公共服务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提高新区的吸引力,减轻老城区旧城改造和开发的压力。

规划通过协调交通与居住空间的组织结构,加强对交通轴沿线地区开发强度的控制,引导居住空间沿交通走廊外延,积极拓展城市居住空间范围,引导交通和居住空间互动作用的良性和有序发展,最终形成依托便捷综合交通体系整合而成的均衡分布、多核心结构的居住空间体系。结合河流、生态廊道等自然条件,规划形成10个居住片区,采取差异化的居住发展策略。

老城居住片区。居住用地约874.77公顷,人口规模33万人,人口毛密度377人/公顷。结合其他居住组团的建设,适当降低居住开发密度,引导人口有序疏解;改善居住环境,在尊重老城风貌格局和空间肌理的前提下对老城区实施改造修建。利用现有工业企业的搬迁,建设绿色开敞空间,提高老城区绿地系统的连通性,综合整治以改善老城区的居住环境。新城居住片区。居住用地约859.57公顷,人口规模31万人,人口毛密度362人/公顷。本片区以行政中心及区域文化、职教中心的建设为契机,逐步完善市级、居住区级、社区级等层级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高片区整体的公共服务水平,优先发展中高档商品房,疏解老城区人口。在空间布局上,一方面要注重保留老城特色空间要素,延续老城景观特色与城市肌理;另一方面,引导居住用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混合布局,并结合体育公园、开源河、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居住环境宜居性。

高铁居住片区。居住用地约304.36公顷,人口规模12万人,人口毛密度379人/公顷。本片区处于老城与石武高铁驻马店站之间,宜加大住宅开发力度、提高地块容积率,疏解老城区人口。同时,结合站前商务、商业中心建设产生的巨大就业需求量,打造职住相对均衡的城区,引导居住与其他适宜功能用地的混合布局,优先发展商业居住。

高铁西居住片区。居住用地约153.37公顷,人口规模6万人,人口毛密度376人/公顷。本片区与东侧的高铁居住片区整合发展,依托石武高铁驻马店站发展站前商务、商业中心,提高片区的就业吸纳能力,以职住平衡来减少城市交通压力;以建设商住混合的现代居住区为主,加大住宅开发力度,提高空间环境品质。

城东居住片区。居住用地约414.76公顷,人口规模14万人,人口毛密度334人/公顷。沿前进大道两侧,结合城市更新改造,优化提升现有居住区的居住环境质量,以职住平衡为导向,为企业人群提供多元化居住产品,满足为产业配套和园区人口居住需求,完善居住小区、社区级配套设施服务水平。

城南居住片区。居住用地约472.66公顷,人口规模14万人,人口毛密度293人/公顷。本片区横跨练江河,优质的自然生态景观为打造高品质、现代宜居城区创造了基本备件,宜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滨水居住区。在空间布局上,要特别注意绿化轴线与滨水景观的结合,形成富有表现力的纵向开发空间,建筑族群宜围绕绿化网络和开放空间布局,创造富有变化的居住空间;在共享新老城区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并结合滨水环境塑造品质空间。

城西居住片区。居住用地约286.12公顷,人口规模10万人,人口毛密度363人/公顷。适度提高铜山大道两侧居住开发密度,缓解老城区居住压力。完善居住小区、社区级别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高服务水平;居住区建设重保留老城特色空间要素,延续老城景观特色与城市肌理。

开源居住片区。居住用地114.05公顷,人口规模2万人,人口毛密度202人/公顷。考虑到本片区是驻马店市重要的企业服务中心,应对产业配套和工业园区人口居住需求,周边不宜布局高密度的居住用地,应适当降低常住人口规模,提供更多的配套宿舍和多元的居住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使用者的客观需求。空间布局上,沿洪河大道两侧,结合企业服务中心,布局居住用地,实现职住平衡。同时,沿洪河大道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居住小区、社区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关王庙居住片区。居住用地654.42公顷,人口规模24万人,人口毛密度370人/公顷。沿天中山大道、铜山大道、文明大道两侧用地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并引导公共服务、居住混合布局,适度提高住宅开发强度,完善居住区的配套设施,优先发展中档和普通商品住宅;结合小清河河流绿化、带型公园、道路绿地设置,提高绿地系统的连通性,建设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沿小清河两侧布局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建设商业购物、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设施,提高滨水空间的活力。

练江南居住片区。居住用地123.12公顷,人口规模4万人,人口毛密度325人/公顷。本片区与城南片区具有相同的本底资源,宜依托练江河支流优质的自然生态景观,打造高品质、现代宜居城区,特别注重居住空间、公共服务中心,布局居住用地,实现职住平衡。同时,完善居住小区、社区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高品质的城市生态空间

高品质的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特色和魅力所在,也是决定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为营造高品质的城市生态和生活空间,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沟通农田、河流、城市的空间联系;控制城市建设区东、南部以农田、村庄为主的生态空间;构建城市与绿洲、河流、农田、林网等自然要素相互渗透的开放空间体系,形成以水系+绿地+公共建筑整体的特色空间形态。围绕这一目标,要着力构建两个生态带和三个生态廊道。

北部生态缓冲带。位于驻马店市区北部与遂平县之间,在保留现状基本农田板块的基础上,对现状村庄进行合并整治,形成生态廊道,构筑区域生态本底,形成城市生长边界,有效防止城市的无序蔓延。

南部滨水生态休闲带。位于城区南侧,在保留现状练江河及其支流水系、湿地、生态绿地的基础上,梳理现状河道,整治河道两岸景观,严格控制两侧城市用地建设,构筑城市南侧重要的生态屏障。

京广铁路生态廊道。在现状城市中的京广铁路两侧防护绿地的基础上,规划适当拓宽至500米至1000米的生态廊道,沟通城市各水系廊道,构筑城市东西方向不同城市功能组团的生态防护廊道。

东部京港澳高速公路生态廊道。在规划区东侧百汇路与京港澳高速公路之间预留200米至500米生态廊道,作为城市向东拓展的生态边界。同时与城市东西向水系生态廊道连通,共同打造城市生态框架。

西部高铁生态廊道。位于驻马店市西侧,以高铁两侧防护绿地为基础,宽度控制在500米左右,成为城市向西拓展的边界,阻止现有城市的无序蔓延。

中心城区城市设计结合小清河、骏马河、练江河等自然资源,结合生态绿地、山水绿廊和公园广场等开放空间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蓝绿纽带”,构成城市的开放网络空间的主体框架。

在现有老城功能布局的基础上,规划结合城市沿城市道路南北轴向拓展的特征,完善城市轴线的行政办公、商业文化设施、休闲设施等,将乐山大道、天中山大道两侧打造成驻马店市重要城市活力轴线。

依托开源大道的建设,从西向东以石武高铁驻马店站站前商业商务中心、行政办公中心、文化中心、商贸流通中心为节点,形成串珠结构形态,构建中心城区东西向的空间序列格局。

通过对城市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和城市内绿地景观的梳理,与区域绿地及生态廊道形成完整的公共空间网络,增强城市活力。老城区公共空间。以重阳文化公园、靖宇公园、驻西公园、帝豪公园、儿童公园为主要绿化节点,依托重要城市主次干道沿路两侧绿化,通过街头绿地建设以及城市广场、公共建筑的串联实现城区与练江河生态廊道以及南北方向的城市生态廊道的无障碍绿地通廊,形成网络化、开放的公共空间系统。

新城区公共空间。北部城市新区建设应充分尊重现状小清河、水渠以及城市轴向发展的脉络基础,以既有生态本底为基础,营建城市带状公园与街头绿地,作为新区公共空间的重要载体布置公共服务设施。以体育公园、小清河公园、韩非公园、天中广场等为重要节点,形成纵横交错的开放空间网络。

工业区公共空间。规划结合城东生态公园,沿城市主干道、河流两侧沿线绿化为主,连通工业区内部与南部练江河滨水生态带与京港澳高速公路生态走廊。

与山水共融的城市是美丽的,生活在这样的城市是幸福的。当我们的城市渐渐融入山水之中,翠生生的山林、清凌凌的河水、绿汪汪的原野也将汩汩地流进我们的生活。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解读之三

园林绿化

万紫千红织锦绣

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网络编辑:宋东风

发布时间:12年05月03日09:05:10

【放大 缩小 默认】

园林绿化是城市活着的画,无论走在城市的哪个地方,你总走在画里,那抹不开的浓浓绿色和淡淡的花香扑在你的脸上,挠得你心里痒痒的,把不住想笑、想唱。绿化是城市的画,也是我们心中的歌。

在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规划中,规划纲要遵循生态化、系统化、特色性、网络化等原则,坚持从生物多样性、系统性出发,建设和保护绿地生态群落,构建城市与自然融合协调的绿地网络。坚持“以人为本”,力求科学、合理,绿地分布尽可能均匀,让更多市民享受绿色;尊重天中地脉、史脉和人脉,营造具有个性和文化内涵的特色城市。在植物配置上强调乡土树种和市树、市花作用的同时,挖掘强化和塑造城市自然景观特色、历史文化特色,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提出了规划期内,城市绿地指标为人均绿地22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3平方米,城市绿地率27.22%,力争超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的总目标。

中心城区绿地规划三大方略

因地制宜,以蓝色廊道和绿色廊道为主体构建适宜平原地区的绿地系统。通过对城市河流进行疏通治理,使以河流为主体的自然生态廊道流畅连续,在景观上形成以水系为主体的蓝色廊道网络,结合道路绿网形成蓝绿交相呼应的廊道网络。

蓝色廊道。滨河绿地以植物造景为主,扩大绿色活动空间,引进多种自然景观元素,丰富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促进物流、能流、物种流、住处流等的传递与交换,构成城市公园系统的脉络。

把绿色引进城区,将景观连为一体,使街道集绿化、净化、彩化于一体,形式上追求新、特,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人为本”,形成具有交通生态、休闲、景观等综合效益的“绿色生态走廊”。结合城市主要干道、快速路网构建城市绿廊,在绿带与绿廊的规划过程中结合生态保护用地合理布局。

划定中心城区绿地规划的管理单元,实行新城、老城差异绿地指引。根据结合现状空间和未来规划意象两个方面,划定中心城区绿地规划的管理单元,将其划分为老城区、新城区、工业区三种类型。根据各类地区的公共绿地分布和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对各类地区的绿地率、绿地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街道级绿地和社区级绿地的最小规模和服务半径进行目标设定,在此基础上进行公共绿地的规划布局,实现公园服务圈基本覆盖整个中心城区的目标。

规划利用驻马店城郊水、田、林镶嵌的自然地理条件,以中心城区对外交通走廊、河道绿化为联系纽带,形成对城市的绿色包围和烘托,保持城市内外绿地之间的有机衔接和贯通。

“一环、三横、四纵、多节点”的城市绿地布局

规划以环境优美的园林城市为目标,结合城市的水系,突出水、城、林交融一体的城市特色,形成点、线、面、环、楔等多种绿地形式的有机组合,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一环、三横、四纵、多节点”的城市绿地布局。

“一环”为沿城市外围环道形成的防护林带,主要起到分隔和保护作用。

“三横”分别为练江河两侧生态绿化廊道、开源河两侧生态绿化廊道、北干渠两侧生态绿化廊道。

“四纵”分别为石武高铁两侧绿化廊道、京广铁路两侧绿化廊道、107国道两侧绿化廊道、安信快速通道两侧绿化廊道。

“多节点”为中心城区内部的各级城市公园,包括大型综合性公园、体育公园、滨水景观公园等。各级公园均衡布置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完善中心城区生态绿地系统建设。

“三横三纵”生态廊道体系

构建中心城区的生态廊道体系,是城市绿地系统形成有效网络的关键要素之一。根据驻马店的实际情况,其廊道体系主要由滨水绿廊和交通绿廊组成,它是城市绿地中呈线状或带状分布的绿地。廊道在生态系统中承担连接生态斑块、为生物迁徙提供通道的作用。因此,对廊道的控制着重考虑其承担生态功能的宽度要求。结合绿化建设目标及滨水廊道和交通廊道情况,规划在中心城区建立“三横三纵”的生态廊道系统,“三横”分别为练江河两侧生态绿化廊道、开源河两侧生态绿化廊道、北干渠两侧生态绿化廊道。“三纵”分别为石武高铁两侧绿化廊道、京广铁路两侧绿化廊道、107国道两侧绿化廊道。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系统性考虑,市区内的绿化廊道按照主导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差异分为两个层次。一级生态绿化廊道分布在不同功能区划之间,主要发挥生态隔离功能,其建设侧重于廊道宽度、长度等规模指标;二级生态绿化廊道集中在相同或相似功能区划内部,主要发挥生态渗透功能,其建设侧重于植被形式、类型等景观指标。两个层次的绿化廊道互为支撑、互为呼应,共同构成中心城区的生态绿化主体框架。

“三级公园”大型绿色斑块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绿地多以斑块形式分布,且大型绿色斑块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而小的绿色斑块可能作为物种迁移和再定居的“踏脚石”。上述生态廊道的构建主要承担生态维护的主体功能,而公园绿地建设侧重承担生态“踏脚石”和居民游憩功能。通过分散的绿地斑块可强化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的均衡性和可达性,驻马店公共绿地主要分布市级公园绿地、区级公园绿地、居住区公园绿地三个级别,按照现状城市绿地、居住人口、组团功能等相关依据在中心城区进行规划布局,发挥城市绿地系统核心节点功能。公园绿地应通过大幅增加公共绿地的建设投入实现城市宜居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规划公共绿地1922.1公顷。市级公园。规划选择驻马店生态系统中绿廊的交会点作为市级公园的重点建设区域,形成“点线一体化”的绿化结构。综合考虑市级公园作为建成区中的生态斑块功能,规划以2公里作为生态斑块之间的合理距离,确定市级公园服务半径为2公里,规划设8处市级公园,其中现状保留2处,现有扩建1处,规划新建5处,每个市级公园面积在10公顷以上,服务半径为2公里至3公里。

区级公园。区级公园为次级绿化节点,主要为中心城区各片区内居民提供服务。规划在各个城市片区内部选择适当区域进行布局,同时通过增添体育、文化、休闲商业设施发挥生态绿化节点的混合功能,增强公园的可适用性。规划建设12个区级公园,其中现状保留1处,现状扩建3处,新建8处;每个区级公园规模为3公顷至10公顷,服务半径为1公里至2公里。

社区级公园。社区级公园绿地是住宅区内的绿化节点,主要为特定的居住区居民日常生活休闲提供服务。规划按照老城区0.4公顷,新城区0.5公顷的最小规模进行配建,服务半径为500米至1000米,结合居住区建设进行配套。

“三大组团”绿化指引

老城组团绿化指引。对于寸土寸金的老城核心区,由于新增公共绿地的难度较大,主要采取增加局部地区的路网密度,减少断头路和丁字路的方法,提高现有公共绿地的交通可达性,扩大公园的辐射范围,达到改善地区公共绿地服务水平的目的。对城市中心区,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选择合适的位置新建社区公园,另一方面拆除不必要的分隔围墙,改善地区的路网通达性,提高老城区的公园绿地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城市公园体系,面向城市居民提高开放性。

新城组团绿化指引。以居住、商业为代表的生活功能和以工业园区为代表的生产功能并重。作为一个崭新的城市功能区,新城区在发展初期就应该高度重视城市绿化建设。商业、居住区域注重城市公园、休闲景观广场建设;住宅区绿化全面执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工业园区以生态型园区为目标,加强绿化林带配套建设。

道路绿化。道路沿线两侧各形成30米宽的绿化带,城市主干道、旅游道路两侧各形成50米宽绿化带。道路绿化在强调防风固土、除尘降噪的环境功能之外,还应加强景观功能,乔、灌、花、草结合,形成复合型的绿化带,实现整体景观效果。

河岸绿化。以保持水土、护岸护坡、涵养水源为主要功能,宽20米至50米的河流沿岸两侧各形成50米宽的绿化带;宽50米以上的河流沿岸两侧各形成100米宽的绿化带。在上述功能基础上,通过植被多样化、堤岸园林化、设施休闲化等措施增添沿河绿化带的景观功能和休闲功能。

工业组团绿化指引。注重工业区绿化建设,选择对烟尘、污染有强抗性的树种,通过绿地配套优化工业生产环境,降低工业污染程度;加强园林绿化体系建设,提升住宅区内的公共绿地建设规模与质量,创造优质的人居环境。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园林绿化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优化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功能。绿化的环境功能是潜在的生产力,融合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中。园林绿化是城市化的重要元素,择绿而居不只是一种时尚,更成为提升城市价值的砝码。许多城市“以绿引资、因绿兴市”,因环境改善、景观美化,而引来投资者、旅游者,步入环境与经济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道路,我市城市园林绿化也必将为城市化建设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解读之四

公共服务

快乐幸福千万家

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网络编辑:宋东风

发布时间:12年05月10日09:05:43

【放大 缩小 默认】

□ 张士君 杨全国 苏 鑫

城市是我们的家,它不仅让我们生活得富有,还要让我们生活得快乐和幸福。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让人民群众更多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城市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市已进入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和人们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强,原有的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偏低的情况难以适应未来城市发展需要。因此,规划纲要面向未来,着眼城市与区域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目标,按照民生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我市中心城区未来各类公共设施的建设作出了超前的规划。

确立公共设施发展三大目标

规划纲要提出了2010—2030年中心城区公共设施建设的三大目标:形成覆盖全市的公益性公共服务网络,构筑具有特色的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一批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性设施。要在规划期末基本形成覆盖全市、方便居民就近使用的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社区商业网点全面完善,基础教育及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得到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得到充分关注,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发展,基层文化娱乐及体育休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与城市结构相适应的公共中心体系基本成型。

老城区公共设施得到全面完善,新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城市特色与活力得到充分展示,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个人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得以充分满足。举办区域性商业、会展活动及文体赛事的设施条件基本齐备,大型公共设施与城市优势资源良好结合,旅游城市形态特色得到应有展示,城市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基于城市性质与目标要求,构筑与城市长远发展空间结构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门类丰富、规模适宜的公共设施网络。

架构“一主四辅六节点”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规划按照“城市北拓西进”的整体城市结构演进设想,以南北向的天中山大道、文明大道、乐山大道及东西向的开源大道、淮河大道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拓展的主轴带,布局主要的公共设施,积极引导公共设施由现状老城区向新区进行转移。结合城市空间结构,充分考虑均好性,划分六个公共设施配置片区,形成“分层级、多中心”结构形式,结合规划城市公交走廊构筑“一主四辅六节点”的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一主”即行政文化中心。依托现有行政办公中心的集聚,积极拓展辐射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区乃至整个市域的高标准行政办公、教育科研、文化会展、体育卫生等核心公共服务职能。

“四辅”即老城商业中心、高铁商务中心、关王庙产学研中心、开源企业服务中心。

老城商业中心。结合旧城改造与更新,优化调整老城中心区的用地结构,完善市级商业、商贸、公共服务等职能,打造老城商业、商贸中心。

高铁商务中心。以石武高铁驻马店站为依托,围绕站前广场,发展现代商务、商业会展、金融保险、贸易咨询等功能,打造高铁现代商务中心。

关王庙产学研中心。依托创业大道、纬十路、乐山大道,布局职业教育、科技研发园区,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技术支持;发挥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资源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打造豫南新型职业培训中心。开源企业服务中心。依托产业带中心区位及毗邻京港澳高速的优势,在开源大道北侧布局企业服务中心,重点发展企业服务、贸易、咨询、物流等生产性服务职能,同时结合现有汽车商贸基础,布局专业市场,为企业提供销售、会展等服务。

“六节点”即练江南公共服务节点、纬十路公共服务节点、城东公共服务节点、行政中心西服务节点、城南片区公共服务节点、城西片区公共服务节点。

练江南公共服务节点在练江河南侧、驿城大道与中原大道之间,布局片区企业服务节点,重点发展企业服务、贸易、咨询、物流等生产性服务职能。

纬十路公共服务节点在纬十路东段、驿城大道两侧,布局商贸物流服务节点,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服务、信息咨询、产品展示、销售服务等功能,为农产品展销、交易提供服务。

城东公共服务节点在城东居住片区中心,布局公共服务节点,为居住人口服务,同时兼顾企业人群需求,设置面向低收入者的商业、文、教、体、卫设施。行政中心西服务节点和城南片区公共服务节点依托练江河支流、小清河良好的景观资源,布局高品质公共服务节点,重点发展商业购物、文化娱乐、体育休闲、医疗卫生等设施,为片区及周边地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城西片区公共服务节点依托城市主干道,重点发展服务本片区中型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商业设施及文、教、体、卫建设。

建设八大类城市公共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物质基础,其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和用地、布局等,都是决定公共设施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规划纲要对我市中心城区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市场、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社会福利等八大类公共设施建设作出了前瞻性的规划。

行政办公设施。规划在现有行政办公中心的基础上,沿开源大道向东、天中山大道向北拓展行政办公用地,同时配置部分非市属办公用地。老城区现有行政办公用地,根据部门办公特点部分保留,其他全部搬迁至行政办公中心。实现市级行政办公职能从老城区逐步向外疏解,通过配建公共服务设施,逐步优化办公环境,打造驻马店行政办公区。规划期末行政办公用地规模总计约255.7公顷。

商业金融设施。结合老城区城市更新,对老城区喜盈门购物广场、乐山商场、建业市场、新世纪购物广场、风光路商业中心进行改、扩建,用地面积约20公顷。新区片区级商业中心均按30公顷左右进行建设。规划期末新增商业金融用地约600.8公顷,2030年商业金融用地规模总计约945.3公顷。

在高铁站前广场东侧,沿香山路新建市级综合性商业服务中心。其功能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包括大型商场、专业购物中心、银行、酒楼、宾馆等生活性服务功能,也包括商业办公楼、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会议中心等生产性服务功能,建立高标准、高档次、超现代的商业中心,辐射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区地区乃至黄淮地区。

调整、充实、提升老城区市级商业服务中心。解放大道、乐山大道、雪松大道、风光路附近商业服务设施基础较好,商业、零售业已经初具规模,规划在原街道格局的基础上,优化其步行系统,形成集购物、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配套餐钦、金融、邮电等行业,建立功能完善、档次较高、现代气息浓厚的商业街区。结合各片区功能特点培育四个片区级商业服务中心:行政新区商业中心、关王庙商业中心、前进大道商业中心、开源大道商业中心。

遵循布局均衡、功能分工合理、方便居民生活的原则,布置居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中小型超市、便民点、菜市场、餐饮店为主。居住区级商业服务中心需提高环境设施的服务水平,引入高品质的商业机构,强化购物与文化、娱乐、餐饮等综合服务设施的结合,适当提高宾馆、酒店等旅游服务接待设施的标准。

休闲商业区包括风光路休闲商业区、温州步行街休闲商业区、交通路休闲商业区。将淮河大道与通达路之间的文明大道路段调整为步行道路,两侧布局商业、零售业设施,打造新区商业步行休闲街区。市场设施(用地)。在现状开源大道汽车4S店集中区的基础上,利用便利的对外交通条件,规划布局汽车、机械装备、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发展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工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等。

规划在刘阁工业区东侧,沿雪松大道规划布局综合专业市场,发展工业消费品、工业生产资料、日用百货等批发市场。

规划在纬十路东段,沿驿城大道规划布局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发展农产品、食品、农业生产资料等批发市场。

对老城区现状市场进行分类调整,将等级较低的市场进行整合或迁移。规划大型专业市场3处,包括大华市场、乐山商场、风光路市场。其中,大华市场通过整合豫南水果批发市场、粮油交易市场,形成以经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的批发零售市场;乐山商场依托已有的商业基础,积极建设大型现代化品牌市场;风光路市场依托温州步行街、金三角购物中心、宏大市场等现有基础,结合城市更新扩大规模,形成以服装、鞋业、日用百货等批发零售市场。文化娱乐设施。城市级文化娱乐设施包括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博物馆、艺术训练表演基地、影剧院用地,按照25公顷至30公顷的规模配置;组团级文化设施包括文化康乐设施、图书馆、青少所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展览室等设施用地,每10万至12万人配置一个,每个组团级文化中心按8公顷至10公顷的规模配置,或结合其他商业设施用地共同配置。2030年人均文化设施用地面积达1.0平方米。

规划在行政办公中心北部,沿洪河大道集中建设市级文化设施1处,形成城市文化中心,主要功能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游艺城、中心书城等,占地规模约20公顷,或结合商业、行政办公中心协同设置,形成商贸娱乐中心。设置片区级文化中心7处,主要功能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书店及综合娱乐设施等,占地规模约5公顷,满足片区居民的文化需求,支撑城市综合功能的提升。居住区级文化设施实行网络化设置,形成结构合理的布局网络,惠及全民。包括小型图书馆,科普知识宣传与教育橱窗,影视厅,歌舞厅,游艺厅、球类、棋类活动室,科技活动室,各类艺术训练班及青少年和老年人学习活动场地、用房等。

结合滨水空间,在开源河、小清河两侧布局特色旅游休闲设施。

体育设施。按照城市级、片区级两级体育中心进行配建。依托可以容纳5万至6万人的综合性体育场馆建设城市级体育中心,具备召开区域性运动会的配置标准,包括标准比赛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室内篮球场、游泳池、羽毛球馆等设施,占地40公顷至50公顷;片区级体育中心按照“一个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同时建有能满足比赛需要的看台或预留看台用地)、一个3000座左右的体育馆(内含一片标准的赛前训练场地)、一个标准游泳池(室内或室外)和一个3000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中心(内含一片标准室内篮球场)”“四个一”的标准进行配置,每个片区级体育中心服务人口10万至12万人,按照6公顷至8公顷用地规模控制。

规划在现有市体育场的基础上,扩大用地规模,打造市级公共体育中心,主要设施包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等。占地规模不小于30公顷,承担驻马店地区乃至黄淮地区的重大体育赛事。规划片区级体育中心6处,其中老城区结合天方药业、市委党校搬迁,规划新建片区级体育中心2处,关王庙片区规划片区级体育中心1处,产业集聚区内布局片区级体育中心3处,主要设施包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等,占地规模单处3公顷至6公顷。居住区级体育设施原则上按每1万人设置用地面积不小于0.15公顷的社区级体育设施。主要设置包括小型运动场(含200米跑道、小型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游泳池、运动馆、门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健身广场等。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期末新增医疗卫生设施用地约46.5公顷,2030年医疗卫生设施用地规模总计约125.8公顷。城市医院总病床位数达8000张。综合医院按15万至20万人的标准进行设置。加快现有医院的扩容改造,完成医院相应设备的升级和改造,高标准建设1座市级综合性医院、1座市级中医院、1至2座市级专科医院及中心血站等设施,各片区配建综合性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医院等卫生设施。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市级疾控中心机构和专业医疗结构,包括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卫生监控中心、急救中心、血站等。完善居住区级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按照相关标准配置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少于1万人的独立地段,设置1处健康服务中心。

教育科研设施。规划期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建设1所大学,占地100公顷至120公顷;1个科技研发中心,占地约50公顷。总用地规模为150公顷。规划期末新增教育科研设施用地约213公顷,2030年教育科研设施用地规模总计约608公顷,人均教育科研用地4.0平方米。

对黄淮学院等规模较大的高等教育用地尽量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建设,对于用地规模较小的教育科研用地进行调整,逐步迁移至关王庙新建的产学研园区内,逐步形成集文化、教育、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教园区。规划于纬二路西段新建园林学校、技工学校各一座,在关王庙片区建科研创新中心一处,促进城市科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社会福利设施。规划在天顺路中段新建一处综合社会福利院,集中健康院、敬老院等功能,占地面积约10.8公顷;在关王庙新建一处综合性社会福利院,集中儿童福利院、流浪儿童收养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敬老院和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功能,占地面积约12.8公顷。在汝河大道与天中山大道交叉口处设置一处综合性社会福利院,占地面积约3.9公顷。同时,规划在各个片区中心,结合公共服务中心布局,新建社会福利设施6处,以满足城市社会福利服务需求。

公共设施不仅关系着城市的建设发展,也关乎着城市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随着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逐步实施,我们在建设美丽城市的同时,也将缔造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解读之五

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网络编辑:杨珊珊

发布时间:12年06月07日09:06:21

【放大 缩小 默认】

道路交通 条条大道通未来

张士君 杨全国 苏 鑫

城市道路规划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挤、交通秩序混乱、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规划纲要从提高城市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的长远发展出发,对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系统作出了科学规划设计,旨在构建功能清晰、级配合理、布局完善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以道路交通支撑和引导城市的发展。构建“十一横八纵”的城市主干路网大骨架

规划提出,组团间交通联系以“十一横八纵”的主干道网为主体,以次干道为辅,同时设置公交快线,构成便捷的客运走廊。其中,城区间联系以“三横两纵”的交通性主干道网为骨架。

“十一横”主干道:

纬十三路,开发区北部东西向生活性主干道,城区起点铜山大道,城区终点富强北路,红线宽度50米,双向6车道。

纬十路,开发区北部东西向交通性主干道,城区起点薄山路,城区终点京港澳高速,红线宽度60米,双向6车道。

创业大道,开发区中部东西向生活性主干道,城区起点薄山路,城区终点百汇路,红线宽度60米,双向6车道。

纬四路,开发区中部东西向生活性主干道,城区起点铜山大道,城区终点百汇路,红线宽度40米,双向4+2车道。

洪河大道,开发区中部东西向生活性主干道,城区起点薄山路,城区终点百汇路,红线宽度60米,双向6车道。

开源大道,开发区南部东西向交通性主干道,西接省道S333。城区起点香山北路,城区终点京港澳高速,东接至省道S206,红线宽度60米,双向6车道。

淮河大道,驿城区北部东西向生活性主干道,城区起点薄山路,城区终点百汇路,红线60米,双向6车道。

雪松大道,驿城区北部东西向生活性主干道,城区起点香山南路,城区终点百汇路,红线宽度40/60米,双向4+2/6车道。

中华大道,驿城区中部东西向生活性主干道,城区起点铜山大道,城区终点百汇路,红线宽度60米,双向6车道。

汝河大道,驿城区南部东西向交通性主干道,西接省道S206,城区起点铜山大道,城区终点百汇路,东接省道S333,红线宽度60米,双向6车道。

白桥路,驿城区南部东西向生活性主干道,城区起点铜山大道,城区终点百汇路,红线宽度50米,双向6车道。“八纵”主干道

铜山大道,开发区、驿城区南北向交通性主干道,北接原107国道,城区起点纬十二路,城区终点白桥路,南接原107国道,红线宽度60米,双向6+4车道。

文明大道至天中山大道,开发区、驿城区南北向交通性主干道,北接原107国道,城区起点为纬十二路,城区终点汝河大道,红线宽度60米,双向6/8车道。

乐山大道,开发区、驿城区南北向生活性主干道,北接遂平,城区起点为纬十二路,城区终点汝河大道,红线宽度50/40米,双向6/4+2车道。

富强路,开发区中心南北向生活性主干道,城区起点为纬十二路,城区终点开源大道,红线宽度40米,双向4+2车道。

南海路,驿城区南北向生活性主干道,城区起点为开源大道,城区终点白桥路,红线宽度40米,双向4+2车道。

驿城大道,开发区、驿城区南北向生活性主干道,北接遂平,城区起点为纬十二路,城区终点白桥路,红线宽度60米,双向6+4车道。

中原大道,开发区、驿城区中心南北向生活性主干道,城区起点为纬十二路,城区终点白桥路,红线宽度60米,双向6+4车道。

百汇路~迎宾路,开发区、驿城区中心南北向交通性主干道,为改线后的107国道,城区起点为纬十路,城区终点白桥路,红线宽度50米,双向6车道。

规划期末,主干道路网密度将达到1.16km/km2,次干道路网密度将达到1.47km/km2,支路路网密度不小于3.0km/km2。

打造多层次、高效率的公共交通体系

规划遵照公交优先原则,建立以大运量快速公交(BRT)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与个体交通相比有竟争力的多模式、多层次、高效率的公共交通体系。

——区内公交站点服务半径为300米时,公交覆盖率不小于50%,服务半径为500米时,公交覆盖律不小于90%;

——区内公交线路网密度达到3公里/平方公里,边缘地区达到2公里/平方公里; ——95﹪的居民单程最大出行时耗不超过30分钟;

——按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计算,驻马店中心城区2015年规划保有公交车辆700辆,2020年规划保有公交车900辆,2030年规划保有公交车1200辆。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公交出行比例目标为:2015年达到15%,2020年达到20%,2030年达到30%以上。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主要有五大板块。1.大运量快速公交(BRT)

快速公交在整体线网布局中起着骨架作用,由布设于城区各组团间及组团内部主要客流走廊,连接主要客流集散点,满足中长距离出行需求的骨架线路组成。该级线路在运力、运营、调度等方面要求较高,并构成城市公交客运的骨干网络,具备强大的客运能力。中心城区规划3条BRT线路。

BRT1:沿纬七路、创业大道、驿城大道布设,连接关王庙产学研中心、开源北片区企业服务中心、产业集聚区。

BRT2:沿开源大道、淮河大道、驿城大道布设,连接高铁站西片区、中心片区、公交东站。BRT3:沿中华大道、练江大道布设,连接高铁站西片区、刘阁片区、老城区、公交东站。2.常规公交线网

常规公交线路主要伸入居住区,并尽可能联系工业区、商业区、教育园区等,使线路上的客流在全天都较均衡;相邻片区之间尽可能有直达线路;对外交通设施的站场、码头与各组团中心均有直达线路;区内换乘线路、郊区换乘线路和长途汽车站,集中设置在换乘枢纽站中;开通连通风景旅游区的公交线路。3.公交专用道

在加强快速公交(BRT)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公交专用道范围,在主要客运干道规划轨道站点连接通道等,布置公交专用道,逐步形成公交专用道网络。规划公交专用的道路有:纬七路、淮河大道、创业大道、驿城大道、练江大道、天中山大道、文明大道、雪松大道、解放大道、交通路、洪河大道、中原大道、乐山大道等。4.公交场站

加强对外交通与中心区骨干客运系统(BRT)的衔接,建设高铁站、火车站、城际轨道北站等大型公交换乘枢纽;建设BRT与常规公交接驳的一般公交枢纽站。至2030年,规划建成公交枢纽站11处,其中综合换乘站6处,大型换乘站5处。

加强公交停车场的建设,至2015年,规划区内公交停车场用地总规模为10.5公顷,2020年公交停车场且地总规模为13.5公顷,2030年公交停车场用地总规模为18公顷。

加强首末站的建设,至2015年,规划区内公交首末站用地总规模为17.5公顷,2020年公交首末站用地总规模为22.5公顷,2030年公交首末站用地总规模为30公顷。

加强公交修理场的建设,至2015年,规划区内公交修理场用地总规模为17.5公顷,2020年公交修理场用地总规模为22.5公顷,2030年公交修理场用地总规模为30公顷。本次规划修理厂2处。

加强公交保养场的建设,至2015年,规划区内公交保养场用地总规模为14公顷,2020年公交保养场用地总规模为18公顷,2030年公交保养场用地总规模为24公顷。本次共规划停保场4处。5.出租车

至2030年,中心城区出租车规模应控制在2160~2700辆。结合宾馆、商场、医院、大型住宅小区等出租汽车客源分布点和大型客运枢纽、旅游景点等,布设能容纳2辆出租车港湾式路外停靠站。在重点区域 适当增加服务网点数。建设停靠站点半径为0.8~1.2公里,并根据站点的具体位置及周围建筑的性质适度调整。推进出租车电召系统的设立,提高出租车的调度与服务水平。

建设功能强大的客、货运枢纽

规划坚持以提高公路运输整体服务水平为宗旨,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与公路运输网络和其他运输方式紧密衔接的公路客运场站体系。以石武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驻马店站为基础,统筹建设集高速铁路、城际轨道、公路长途客运、城乡公共交通、市区公共交通、散客旅游交通等为一体的客运枢纽;而以京广铁路驻马店站为基础,统筹建设集快速铁路、公路长途客运、城乡公共交通、市区公共交通等为一体的客运枢纽中,京广铁路驻马店站不再承担货运功能。

规划将原有的位于前进大道与中华大道交叉口三级长途客运站升为二级,承担东部工业区的长途客运交通。取消原来的雪松大道和天中山大道客运站,在开发区结合城乡公交换乘站规划二级长途客运站。

我市中心城区货运场站建设相对滞后,现有三个货运场站,分别为:大华货运站、雪西货运站、铁东货运站。目前驻马店的货运站大多数为零散的个体记经营,小、散、弱,缺乏统一管理,提供服务单

一、信息化水平低,为加强货运场站建设,更好的适应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发展,规划纲要做出了加快构建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当,与驻马店市经济辐射范围内的主要铁路、机场、河道码头等其他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公路货运枢纽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规划在汝河大道以南、工业聚集区内规划建设驻马店市综合物流枢纽站,承担驻马店市对外综合物流枢纽、市集装箱输运中心和“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区”货运主枢纽的功能。在经济开发区北部纬四路和天中山大道南侧规划经济开发区物流枢纽站,承担高新技术产品物流枢纽和驻马店市集装箱集疏运中心的功能。在淮河大道与前进大道交叉口处规划通用物流枢纽,定位为驻马店中心城区物流枢纽站,是物流园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天中山大道和春柳路交叉口处规划金桥工业区货运站,为二级货运站,定位为金桥工业园货运中心,是驻马店市钢铁物流基地。在开源大道和中原大道交界处规划驻马店北货运站,为二级货运站,定位为驻马店市物流辅助场站,为市北区货运中心。

只有血脉旺盛畅通,生命活力才强大持久。城市道路交通是城市生命的血脉,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实施,在为城市的迅猛发展注入巨大的活力的同时,也让我们未来的生活之路更宽广,更顺畅。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解读之六

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网络编辑:杨珊珊

产业物流 优化升级促发展

张士君 杨全国 苏 鑫

产业布局是一个地区产业各部门、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分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一个地方、一个城市,要调整好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而这只有通过产业布局的科学规划,对区域内划分不同的功能区,清晰地提出各发展的区片及其功能定位,并且规划好不同功能区的工业企业布局等,才能进一步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在对我市中心城区产业布局和发展的现状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眼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对中心城区产业发展、工业用地、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作出了长远发展规划。产业发展三大思路

资料显示,我市中心城区现状工业用地面积1335.8公顷,占现状建设用地的21.1%,人均26.6平方米。现状工业用地主要布局于中心城区的东南部。总体来看还存在着老城区工业与居住混杂分布,工业布局分散,集聚效益不强,工业用地产出率不高,产业链条短,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为促进中心城区产业加快发展、持续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产业发展的三大思路。

依托产业集聚区,打造经济增长极。要引导工业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整合老城区现有工业用地,坚持“工业入园”,以驻马店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驻马店装备产业集聚区、遂平产业集聚区、确山产业集聚区、汝南产业集聚区为依托,集中发展特色地方工业,实现由“粗放型”分散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紧凑发展方式的转变。

依托战略新兴产业,调整结构高级化。充分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引导不同工业门类企业分片集中,减少重复建设带来的内部资源消耗。延长上下游产业链,增强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以食品工业、能源和煤化工、医药制造、新型建材、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六大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流通、轻纺、建材等传统产业。以完善产业体系为目标,适当发展相关外围产业。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工业产出。在增加工业用地供给的基础上,还应适度控制新增工业用地规模,控制工业用地总量,设置工业产业准入门槛。从产出效率、环境门槛、产业门类层面制订项目用地指标控制指引,建立以供给引导和需求制约相结合的供地机制。依据不同行业不同项目建设规模的用地指标及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建设项目可以供地的数量。

工业布局六大片区

工业园级的产业布局规划,是从微观上对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管理,不仅是划片分区,更重要的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将不适宜、产能低的企业撤离,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为未来的工业发展奠定基础。规划依据驻马店的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规划出六大工业片区。刘阁工业片区。布局在城市西部,雪松大道以南,京广铁路以西,占地面积约70公顷。重点发展食品工业、机械制造、建材。以民营经济为主导,同时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作为练江河上游的生态保育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明确设置产业准入门槛,严格限制污染型企业入住。

关王庙产业片区。布局在城市北部,创业大道两侧,京广铁路以西,占地面积约240公顷。重点发展生物产业(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能源)、生产性服务业(教育培训、科技研发)、房地产业、专业市场服务业。依托职业教育、创新孵化器的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科学技术水平。生物育种重点推进优质禽畜、优质农作物等优势良种的繁育及产业化。生物能源重点发展能源植物、非粮生物质燃料。生物农业重点支持绿色、有机农用生物有机肥、生物制剂、生物农药。以区域性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为依托,以专业市场业带动食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开源北产业片区。布局在城市东北部,洪河大道两侧,京广铁路以东,占地面积约920公顷。重点发展食品工业(调味品产业集群、食用油产业集群、面粉深加工产业集群)。依托王守义十三香、大程食品、天中面粉等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用地的产出效率。

开源南产业片区。主要布局在开源大道以南、雪松大道以北,京广铁路以东的地区,占地面积约650公顷。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轻纺产业。依托公路枢纽建设发展集仓储、配送、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公路物流。装备制造业以专用汽车、特种汽车制造(中集华骏)、零部件生产、农业机械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四大领域,同时兼顾纺织服装等轻纺产业发展。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同时设置产业准入门槛,引导产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

练江北产业片区。布局在练江河以北,练江大道两侧的地区,占地面积约780公顷。重点发展能源和煤化工、医药产业。能源行业依托吴桂桥煤矿、安里煤矿、确山风电等重点发展煤炭、风电产业。煤化工产业重点发展化肥、尿素以及甲醇生产,建设河南省煤化工基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原料药、新型化学原料药和现代生物医药。

练江南产业片区。布局在练江河以南,京广铁路两侧,占地面积约850公顷。重点发展原材料工业(建材、钢铁)、现代物流、轻纺。依托铁路货运枢纽重点发展以大宗原村料运输、加工为主的铁路物流。建材行业重点发展新型樯体材料。钢铁工业以南方钢铁为龙头,发展钢材、板材、管材延长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轻纺工业重点发展造纸、包装、纺织服装。仓储物流三大园区

仓储物流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基本保证之一,特别是在信息物流高速发展的时代,物流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产业的发展。规划纲要正是面向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对中心城区仓储物流建设作出了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了发挥规模效益,以园区为核心载体集聚发展;优化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之间协调发展;构建物流网络,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发展战略。同时,按照依托市域综合交通体系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以铁路枢纽、高速公路网络等交通联系为依托的思路,规划出三个主要的物流园区。

公路物流园。布局在开源南产业片区,开源大道与雪松大道之间,京广铁路以东,占地面积约120公顷,是武汉、郑州物流体系中的重要物流结点。以公路货运为主导,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结合专业市场配置及食品工业基础,面向区域发展公路物流。重点提供仓储配送、中转分拨、加工包装、货物运输、展示交易、信息等物流服务。

工业区配套物流园。布局在京港澳高速以西,汝河大道两侧,占地面积约105公顷。该园区是服务工业区发展的配套仓储用地,大型装备制造、煤化工等企业物流服务设施集中地。要大力发展相应的仓储、运输等服务业。

铁路物流园。布局在京广铁路以东,纬十路以南,驿城大道以西,占地面积约140公顷。结合热电厂的建设,重点发展大宗原材料的运输、仓储、配送、加工、包装等增值服务业务。重点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投资额大、牵动力强的物流等大项目,以大项目加速集聚发展的要素资源带动产业竞争力提升,打造驻马店“大流通”新格局。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解读之七(2012-06-21 10:06:03)转载▼ 标签: 旅游 旅游规划 旅游项目 旅游资源 分类: 旅游规划

旅游观光 青山秀水迎宾客

经济社会的发展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旅游观光成为寻常百姓的重要生活内容和方式之一,随之而来的是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旅游已成为许多地方新的经济增长源和重要支柱产业,成为一张山水美景绘出的魅力名片。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驻马店市旅游规划业将如何发展,规划纲要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绚丽的画卷。

发展目标:到2030年,打造成为中部三省(鄂、豫、皖)乃至全国旅游目的地

我市人文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全市旅游资源单体共2524个,涉及8个主类、30个亚类、130个基本类型,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比例达32%。目前,初步开发并推向市场的收费旅游景区(点)共有6处,包括嵖岈山、薄山湖、铜山(湖)、棠溪源、龙天沟、金顶山。其中,嵖岈山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是河南省18个精品景区之

一、河南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确定自然生态游12个重点景区之

一、伏牛山精品景区之一。铜山(湖)、金顶山为国家3A级旅游区,铜山(湖)和薄山湖还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旅游区。

但是,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驻马店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处于中下游。规划根据驻马店地处伏牛山生态旅游规划经济区、桐柏——大别山旅游经济区、豫东平原文化旅游经济区的交融区和郑州、武汉两大城市裂点的区位优势,依托源远流长的天中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山水风光,打造驻马店市“青山秀水名寺圣地”精品景区,使驻马店市成为以天中文化、生态山水为背景的集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宗教朝圣、红色旅游、寻根问祖、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构建旅游发展大格局。通过整合旅游要素,创建知名品牌,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促进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完善的旅游综合产业体系。具体目标:

到2015年,把旅游业发展作为驻马店市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将驻马店打造成为豫南城市后花园和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到2020年,着力打造旅游品牌,将驻马店市建设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到2030年,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打造成为中部三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近期年游客接待量年增长率14%,2015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611.76万人次; 中期年游客接待量年增长率10%,2020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595.76万人次; 远期年游客接待量年增长率4%,2030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842.3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指标:

近期年增长率为35%,2015年旅游总收入接近124.07亿元; 中期年增长率为20%,2020年旅游总收入接近308.73亿元; 远期年增长率稳定在12%,2030年旅游总收入达958.87亿元。

市场定位: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积极开拓以汉文化圈层为主体的海外市场

对旅游产业、功能、市场等科学准确的定位,是推进旅游规划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规划依据我市旅游资源、特色等实际对未来全市旅游业的产业、区域、功能、市场等进行了精心的规划设计。

产业定位——驻马店市品牌产业。驻马店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具备打造旅游开发地的潜力,要不断加快旅游业发展,做大做强,到2030年,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驻马店市发展的主导产业之

一、品牌产业之一,并成为提升驻马店整体形象、打造驻马店城市名片的重要载体和展示驻马店传统文化及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功能定位——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在河南省旅游规划“一带五区”大格局中,驻马店处于伏牛山生态旅游经济区与桐柏——大别山旅游经济区、豫东平原文化旅游经济区的交融区,既有秀美的湖光山色,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集游青山、赏碧水、尝美味、听传奇、品文化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文化体验旅游胜地。区域定位——鄂、豫、皖三省知名旅游目的地。驻马店地处秦岭淮河过渡带,南北风光兼具,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交融。同时,驻马店处于武汉、郑州这两个中心城市吸引力的裂点,由市区沿京港澳高速公路南到武汉280公里、北至郑州215公里。驻马店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优越的区位、快捷的交通,将对武汉、郑州这两个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产生较大吸引,成为两个特大客源市场主要出行地之一。此外,新阳高速的建成及其继续向东延伸至阜阳,极大地增强了驻马店与安微省客源市场的连接,使驻马店有条件成为鄂、豫、皖三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市场定位——以国内市场为主,以国外市场为辅。驻马店市旅游市场应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特别是以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地区市场,并积极开拓以汉文化圈层为主体的海外市场。空间布局:“两轴、一核、四区”总体发展格局

规划根据全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立足抓住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创建旅游精品的总体原则,确定驻马店市未来旅游产业空间布局采用“两轴、一核、四区”的总体发展格局。一核,即都市旅游服务核心区;两轴,即沿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和G107旅游大通道构成的旅游发展主轴,沿新阳高速旅游发展次轴;四区,即北部山岳与历史文化旅游区、西部湖光山色休闲度假区、南部生态与红色教育旅游区、东部历史文化体验区。

一核的范围主要是驻马店市区及周边地区。主要旅游区(点)有杨靖宇故居及纪念馆、宿鸭湖风景区、环城游憩带等。其功能定位是集游客集散、商务会展、文化娱乐、餐饮购物等为一体的旅游服务核心区,及以生态休闲为主题的环城游憩区。发展思路是在驻马店市区逐步建设较高水平的旅游服务设施,以全国“农洽会”为依托,积极开发会议旅游;依托天方药业、王守义十三香等知名企业,开展工业旅游;加快驻马店市博物馆、科技馆、文化旅游服务中心的建设,打造旅游城市新形象;大力发展旅游保险、旅游信息服务等现代旅游服务业;新建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或在黄淮学院等现有大中专院校增设旅游院系,为全市旅游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北部山岳与历史文化旅游区主要是遂平县、西平县所辖区域。主要景区(点)有遂平的嵖岈山、红石崖、龙天沟、凤鸣谷、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西平的棠溪源等景区(点)。功能定位是以嵖岈山为龙头的自然山水风光、西游文化、冶铁铸剑文化为主题的自然生态景区集群,国内知名的山水观光旅游胜地,河南省知名的农家风情度假地。发展思路是依托遂平、西平两县西部丘陵山区丰富的山、石、溪、湖等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重点打造以自然山水休闲观光度假为主的旅游形象,塑造“嵖岈山”旅游品牌;充分挖掘西游文化、冶铁铸剑文化、嫘祖文化等地域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区和各景区的文化品位;强化主要景区所在的旅游村镇建设,把建设发展农家乐作为吸引客源市场的新的增长点,逐步将该区建设成为以山水风光为依托,融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区域。

西部湖光山色休闲度假区主要是泌阳县所辖大部分区域。该区主要景区(点)是铜山(湖)、白云山、板桥水库等。功能定位是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地、盘古文化圣地。发展思路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整合铜山、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板桥水库、白云山省级森林公园,形成铜山湖和白毛垛两大湖光山色休闲度假景区,其中铜山湖旅游区为本区域的龙头景区;高起点开发盘古山文化旅游景区,形成盘古文化圣地;积极开展农业观光游。逐步将该区建设成为融休闲度假、盘古文化和观光农业于一体的旅游精品区,成为全市旅游经济新的增长区域。

南部生态与红色教育旅游区主要是确山县。该区主要景区(点)有竹沟革命纪念馆及烈士陵园、金顶山森林公园、乐山森林公园、薄山湖等。功能定位是国内知名的红色教育军事体验旅游目的地,中原著名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南北过渡带科普基地。发展思路是深度开发全国闻名的“小延安”——竹沟,整合周边的孤山冲、焦竹园、石滚河、竹沟湖等景点,形成区域旅游的龙头景区;完善薄山湖旅游开发,使其成为河南省知名的水上休闲度假旅游区;在淮河生态旅游区、天目山景区、薄山湖景区等的开发建设中增加我国南北过渡带地理科普教育的内容,使其成为我国南北过渡带地理科普教育主要旅游地。

东部历史文化体验区主要是上蔡县、汝南县、平舆县、正阳县区域。主要景区(点)是蔡国故城遗址、航寨遗址等省级文化遗址以及南海禅寺、天中山、梁祝故里、挚国故城遗址、江国都城遗址等。功能定位是国内知名的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和古遗址文化展览及旅游地。发展思路是突出汝南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的优势,打造全省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整合南海禅寺及邻近的悟颖塔等,形成一体化的佛教文化景区;整合天中山和新开发的天中山生态文化园;开发汝河古城休闲观光带,并在邻近的两处古石桥附近恢复部分历史街区;以红罗山书院作为重点积极整合开发梁祝故里旅游区;依托上蔡重阳文化、古蔡文化的品牌优势,形成民俗文化和姓氏寻根游的重要旅游地;整合、挖掘、提升平舆县的车舆文化,全面做好车舆文化的学术研究和资源开发工作,并向国家申请“中国车辆发源地”称号,筹建中华车辆文化节;同时在平舆挚国故城遗址规划奚仲墓园、奚仲宫、舆候祠等旅游景点,努力构建以车辆文化为主体的“奚仲故里”、“车舆文化”等文化旅游品牌。

产品设计: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历史文化与红色经典贯通的五大旅游产品 规划根据我市旅游资源分布和特色,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历史文化与红色经典贯通的理念,规划设计了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红色军事、民俗文化、古遗址文化等五大旅游产品。

休闲度假游。主要是以嵖岈山为龙头,带动周边小金山、天目山、白毛垛、彩云谷、盘古山、五峰山、马谷田万亩梨园等中小景区的山岳休闲度假旅游;以宿鸭及其湿地、金顶山、乐山北泉寺、胡庙万亩桃园、古栗养生园、盘龙山公园等为依托,形成“环城游憩带”,为驻马店城市及近郊居民提供短途和以中低端为主的休闲度假产品。

宗教文化体验游。以南海禅寺为依托,通过佛教建筑、祭祀仪式、绘画、音乐等,让游客欣赏和体验独特的、高品位的佛教文化,推动其由单一的宗教活动场所向旅游区的转化;进一步搞好泌阳盘古庙、乐山北泉寺、上蔡白圭庙、汝南城隍庙以及泌阳铜山道教建筑等宗教型景区(点)开发建设,充分展现驻马店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底蕴。延伸产品链条,在展示宗教建筑艺术的基础上,围绕“养心养生”开发斋食、坐禅修行、宗教节庆、宗教团体会议等旅游产品。

红色军事文化体验游。以“小延安”——竹沟为龙头,整合周边焦竹园鄂豫边区省委旧址、竹沟湖、孤山冲、石滚河等旅游景点,加强确山临时治安委员会旧址、邓庄国防教育园、刘店秋收起义旧址、焦竹园鄂豫边区省委旧址、雷岗激战旧址、刘邓大军渡河处、小李庄烈士纪念馆等的开发,突出“红”、“绿”结合,在文化观光的基础上,开发生态休闲以及野外拓展、现代战争体验等军事体验产品,打造具有中远途吸引力的红色军事体验产品。

民俗文化体验游。依托重阳文化、梁祝文化、嫘祖文化、盘古文化等品牌优势,通过相关旅游区(点)的建设,特色节庆活动,大铜器、打铁花、罗卷戏、杠天神、丝弦道、扁担戏等特色民间艺术活动的展示,以及茱萸绛囊、天中麦草画、雕花桃核扣等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提供面向中低端和中近途市场的民俗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古遗址文化体验游。合理利用古遗址资源,将燕国故城国家级文化遗址与楚国贵族墓地国家级文化遗址、平舆的挚国故城遗址、正阳的江国都城遗址定为古遗址文化体验旅游节点,营造周边环境历史气息,塑造市域东部功能完整、空间连续、文化交融的历史文化旅游氛围,充分展示古代遗迹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生活体验旅游吸引省内外、国内外的游客。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解读之八

城乡统筹 “三化”协调奔小康

坚持统筹协调,把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在协调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促协调,这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规划纲要紧紧围绕这一基本原则,充分挖掘城市的带动力与乡村的发展力,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保证城乡生态质量、增强城乡产业活力、提升城乡宜居水平,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方略:以生态统筹为基石,以产业统筹为动力,以基础设施统筹为保障以生态统筹为基石。城乡之间的环境问题相互制约,不仅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因此,要强化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础上,注重保护现有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相结合,保持区域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形成城乡地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格局。加强中心城市地域与周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以使城乡经济社会系统达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产业统筹为动力。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器,城乡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直接造成了城乡经济发展的悬殊。因此,要在不断壮大城乡自身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城乡产业的联系与互动,更好地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实现二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消除城乡之间的制度壁垒,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产业统筹布局,利用城市成熟的工业带动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利用城市的产业集聚区带动农村地区小微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以基础设施统筹为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农村地区发展经济的保障。规划坚持“农村城市化,生活市民化,生产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路子,加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建成覆盖城乡的交通、通信、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网络,形成良性的投入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全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村庄统筹建设:根据发展要求和现状条件,郊区村庄分为六种类型,分类实施规划根据城市发展要求和各乡镇现状条件,将郊区村庄分为转化型村庄、改(扩)建型村庄、整治型村庄、搬迁型村庄、保护型村庄、控制型村庄进行分类建设指导。转化型村庄。指村域大部分或全部已在城镇规划区内,农民逐步转化为市民,享受城镇基础设施的村庄。这部分村庄的规划建设应纳入城镇的统一建设管理中。改、扩建型村庄。指有一定的集聚规模和基础设施,有较好的居住环境及交通条件,便于组织生产,有建设发展空间,对保护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矿产资源等不构成影响的村庄。这类村庄是村庄建设规划的主体,要在原来基础上改、扩建。改、扩建村庄要妥善处理新区、旧区的关系,合理延续原有的村庄空间格局,充分利用和完善现有设施,发掘旧区的土地潜力,避免建设的无序蔓延,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环境质量,积极推进旧村改建和新村建设。整治型村庄。指就地进行整治的村庄。搬迁型村庄。指规模过小,居住条件恶劣,严重缺水,交通不便,受地质灾害和洪灾等威胁或对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矿产资源等构成影响的要在规划中考虑整体搬迁的村庄。对于搬迁型村庄除危房的维修外,应停止一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建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保护型村庄。指具有历史价值和传统风貌的村庄。这类村庄应作为历史文化名村整体保护,要在规划中划分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环境直辖市区。在保护范围内,不得新建与保护风格不一致的建筑,保持原有特色,对于保护建筑内部,可在不伤及主体结构的情况下进行改造,以适应现代生活。控制型村庄。指位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绿地、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内的不需要搬迁或现在无条件搬迁的村庄。这类村庄要控制其发展规模,限制建设用地并对其建筑形式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城乡综合统筹区:以资源最优的空间整合为目标,划分六个综合发展分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规划综合考虑生态统筹、产业统筹、设施统筹,以资源最优的空间整合为最终目标以及考虑政府管理的可操作性,将规划区划分为六个综合发展分区,分别为综合服务型中心城区、地方带动型城镇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区、生态农牧业促进区、特色旅游休闲区及生态控制旅游区。同时,对各个发展分区的产业发展、功能定位与人口规模、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村庄分类建设等作出全面的规划设计。综合服务型中心城区。包括现状的驿城区各街道办事处及关王庙乡。作为驻马店综合服务型中心城区,驿城区是驻马店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心服务职能应辐射整个市域。驿城区人口高密度集聚,是驻马店市人口最主要的集聚区,同时也是外来人口主要集聚区,吸引全市的人口迁入。该区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市级行政资源和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依托中心城区已有的驻马店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驻马店市装备产业集聚区、河南省驻马店市产业集聚区三大园区,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医药、煤化工、建材、电力、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尤其是重点发展培育医药制造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这种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

以现有的昊华骏化、平煤蓝天、天方药业、中集华骏、白云纸业、豫龙水泥等知名龙头企业带动片区相关产业发展。中心城区村庄建设以转化型村庄及改、扩建型村庄为主,以“改村为城、化村为城”为目标。外围村庄以整治型村庄为主,在未来城市化过程中转化为城市型社区。中心城区内城市化、工业化地区的村庄,应逐步推动农村住宅用地和产业发展用地集聚,集约用地,改村为城,逐渐使城区内村庄就地城市化,变农村建设用地为城市建设用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建设用地需求,促进城区面貌的改变和农民的非农化。地方带动型城镇区。这类地方带动型城镇区包括七个片区,分别为春水镇、贾楼乡、花庄乡、沙河店镇、蚁蜂镇、竹沟镇、任店镇,主建成区为中心对周边乡村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七个片区。地方带动型城镇区作为农业地区中心地的城镇地区,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桥梁,是驱动城乡统筹促使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乡村向城市转化的重要力量。通过为周边农村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吸引周边农业人口迁入,且兼有少量外来人员,具有较高密度的城镇人口。要着力于该区的服务功能建设,促使更多的周边农村人口及外来人口进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该区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小城镇的资源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大力发展小城镇型工业,以发展与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相关产业为主,具体包括农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建材、新型饲料等。同时,着力发展返乡经济和创业园区。依托产业统筹中规划的乡镇工业园区,重点扶持春水、竹沟、贾楼、沙河店等片区小城镇型产业发展。重点乡镇应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以更好地起到拉动腹地发展的作用。地方带动型城镇区小城镇周边的村庄为城边村,以改建与整治型为主。可参照建设城镇居民经济适用房的做法,在中心镇周边规划建设农民新社区,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中心城镇集中居住和工作。城镇周边村庄以更多非农化生产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以为城镇区提供资源及劳动力支撑为策略进行村庄发展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化区。该区分布在规划区内的西北部、西部及南部地区,主要在泌阳县确山县及驿城区境内,包括泌阳县的象河乡、下碑寺乡、付庄乡、贾楼乡大部分区域,确山县瓦岗镇大部分区域和任店镇、竹沟镇部分区域及驿城区的沙河店镇、老河乡部分区域。作为城乡统筹中重点指引建设的农业产业化地区,其特色农业、高效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实现城乡综合统筹具有重要意义。要鼓励特色农业产业化地区人口向周边的中心镇集中,而农业生产地区保持较低的人口密度,保留人口向中心村集聚,部分人口迁出至非农业化地区。这一地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特别是发展特色农产品,实现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强调土地大规模开发利用,借助土地流转政策强化生产的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发展主要以特色农业园区和基地为载体发展,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物流园区,促进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该区村庄建设实施“培育中心村”的战略,强化中心村公共服务职能,在建设项目指引中,中心村以改、扩建型为主,其他村庄为搬迁型村庄。要选择人口较多、区位中心和交通便利的行政村作为中心村重点培育,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其服务职能,通过良好的交通条件辐射其他基层村。这类村庄不在城镇规划范围内,但在镇域中承担次中心职能,能够为周边基层村提供服务。对这类村庄应贯彻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严格控制村庄规模,保护耕地和自然资源。另外,对于搬迁型村庄不再新增建设用地,按照“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等要求异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生态农牧业促进区。主要分布在规划区中部,包括驿城区的诸市乡、水屯镇、古城乡、朱古洞乡、胡庙乡的大部分地区和蚁蜂镇、老河乡部分地区及汝南县罗店镇部分地区。作为城乡统筹中重点指引建设的农业生产地区,生态农牧业地区是连接城乡的重要地带。要鼓励生态农牧业促进区人口向周边的中心镇集中,而农业生产地区保持较低的人口密度,保留人口向中心村集聚,部分人口迁出至非农业化地区。该区以发展农业为主,特别是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实现小规模、生态化农产品生产,强调土地小规模使用,注重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借助“公司+农户”的组织模式,借助市场化力量和生态化特色,共同促进生态农牧业发展。村庄建设执行“培育中心村”的战略,强化中心村的公共服务职能,在建设项目指引中,中心村以改、扩建型为主,其他村庄为搬迁型村庄。选择人口较多、区位中心和交通便利的行政村作为中心村重点培育,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其服务职能,通过良好的交通条件辐射其他基层村。贯彻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严格控制村庄规模,保护耕地和自然资源。对于搬迁型村庄不再新增建设用地,应把整村搬迁与新村安置结合起来,按照“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等要求异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特色旅游休闲区。规划区内的主要景区包括嵖岈山风景名胜区、板桥水库景区、宿鸭湖湿地保护区、白云山森林公园、乐山森林公园、金顶山森林公园及薄山森林公园。旅游休闲区以生态保护为主,适度建设开发,以消费服务设施建设为主。保持较低的人口密度,保留人口向景区和中心村集聚,部分人员迁出至非农业化地区。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创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以湿地景观、森林公园、水库风光、**遗址等为主要的资源依托,开发景点型或度假型旅游区为主导,适度开发休闲地产,在景区周边适当发展生态农业,配合旅游业协同发展。景区内结合旅游开发需要进行村庄建设,其中特色村庄为保护与控制型村庄,其他村庄为转化型村庄,应进行分期撤并与整合。转化型村庄一方面应依托自身所具有的旅游资源积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另一方面可为景区提供一定旅游服务,根据服务等级及功能差异提供相应的餐馆、住宿、咨询、交通、购物和文化娱乐等旅游服务设施。现有建筑按照旅游服务的需要新建、扩建或改建,但要严格控制尺度和规模,必须和周边的村落及自然景观协调。对于保护型与控制型村庄,则要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及旅游服务设施规模、等级,重点保护与维护好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控制旅游区。覆盖规划区内所有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地区,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生态控制旅游区应保持人口低密度的状态,在长期计划中将大部分人口迁出,既减轻生态压力,又为农业发展提供空间。产业发展以生态型农业为主,不强调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同时适度、少量地开发旅游业,为当地经济提供多重动力。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只进行极少量的生活性的开发建设。在其生态保护核心区,完全禁止开发。生态控制旅游区村庄逐步迁移出去,其中特色村庄为保护与控制型村庄,其他村庄为转化型村庄,应进行分期的撤并与整合,并迁出生态控制旅游区。生态区内村庄以保护生态资源为主,严格控制村庄人口规模与开发强度,严禁非本区的人口迁入本区,严禁新的对生态环境有破坏的开发建设,严格控制村庄规模与数量。一般不准村庄新建、扩建或翻建建筑,如确实所需则要严格控制尺度和规模、风格与色彩等,必须和周边的村落及自然景观协调。规划是目标、是蓝图,目标在前,蓝图在手,通过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实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一定会成为雄浑壮丽的大厦。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解读

作者:佚名 日期:2012年06月28日 来源:驻马店日报 我要评论(1)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在协调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促协调,这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

坚持统筹协调,把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在协调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促协调,这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规划纲要紧紧围绕这一基本原则,充分挖掘城市的带动力与乡村的发展力,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保证城乡生态质量、增强城乡产业活力、提升城乡宜居水平,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

统筹方略:以生态统筹为基石,以产业统筹为动力,以基础设施统筹为保障

以生态统筹为基石。城乡之间的环境问题相互制约,不仅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因此,要强化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础上,注重保护现有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相结合,保持区域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形成城乡地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格局。加强中心城市地域与周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以使城乡经济社会系统达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以产业统筹为动力。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器,城乡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直接造成了城乡经济发展的悬殊。因此,要在不断壮大城乡自身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城乡产业的联系与互动,更好地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实现二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消除城乡之间的制度壁垒,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产业统筹布局,利用城市成熟的工业带动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利用城市的产业集聚区带动农村地区小微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以基础设施统筹为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农村地区发展经济的保障。规划坚持“农村城市化,生活市民化,生产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路子,加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建成覆盖城乡的交通、通信、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网络,形成良性的投入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全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

村庄统筹建设:根据发展要求和现状条件,郊区村庄分为六种类型,分类实施

规划根据城市发展要求和各乡镇现状条件,将郊区村庄分为转化型村庄、改(扩)建型村庄、整治型村庄、搬迁型村庄、保护型村庄、控制型村庄进行分类建设指导。

转化型村庄。指村域大部分或全部已在城镇规划区内,农民逐步转化为市民,享受城镇基础设施的村庄。这部分村庄的规划建设应纳入城镇的统一建设管理中。

改、扩建型村庄。指有一定的集聚规模和基础设施,有较好的居住环境及交通条件,便于组织生产,有建设发展空间,对保护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矿产资源等不构成影响的村庄。这类村庄是村庄建设规划的主体,要在原来基础上改、扩建。改、扩建村庄要妥善处理新区、旧区的关系,合理延续原有的村庄空间格局,充分利用和完善现有设施,发掘旧区的土地潜力,避免建设的无序蔓延,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环境质量,积极推进旧村改建和新村建设。

整治型村庄。指就地进行整治的村庄。

搬迁型村庄。指规模过小,居住条件恶劣,严重缺水,交通不便,受地质灾害和洪灾等威胁或对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矿产资源等构成影响的要在规划中考虑整体搬迁的村庄。对于搬迁型村庄除危房的维修外,应停止一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建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

保护型村庄。指具有历史价值和传统风貌的村庄。这类村庄应作为历史文化名村整体保护,要在规划中划分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环境直辖市区。在保护范围内,不得新建与保护风格不一致的建筑,保持原有特色,对于保护建筑内部,可在不伤及主体结构的情况下进行改造,以适应现代生活。

控制型村庄。指位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绿地、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内的不需要搬迁或现在无条件搬迁的村庄。这类村庄要控制其发展规模,限制建设用地并对其建筑形式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城乡综合统筹区:以资源最优的空间整合为目标,划分六个综合发展分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

规划综合考虑生态统筹、产业统筹、设施统筹,以资源最优的空间整合为最终目标以及考虑政府管理的可操作性,将规划区划分为六个综合发展分区,分别为综合服务型中心城区、地方带动型城镇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区、生态农牧业促进区、特色旅游休闲区及生态控制旅游区。同时,对各个发展分区的产业发展、功能定位与人口规模、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村庄分类建设等作出全面的规划设计。

综合服务型中心城区。包括现状的驿城区各街道办事处及关王庙乡。作为驻马店综合服务型中心城区,驿城区是驻马店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心服务职能应辐射整个市域。驿城区人口高密度集聚,是驻马店市人口最主要的集聚区,同时也是外来人口主要集聚区,吸引全市的人口迁入。该区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市级行政资源和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依托中心城区已有的驻马店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驻马店市装备产业集聚区、河南省驻马店市产业集聚区三大园区,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医药、煤化工、建材、电力、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尤其是重点发展培育医药制造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这种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以现有的昊华骏化、平煤蓝天、天方药业、中集华骏、白云纸业、豫龙水泥等知名龙头企业带动片区相关产业发展。

中心城区村庄建设以转化型村庄及改、扩建型村庄为主,以“改村为城、化村为城”为目标。外围村庄以整治型村庄为主,在未来城市化过程中转化为城市型社区。中心城区内城市化、工业化地区的村庄,应逐步推动农村住宅用地和产业发展用地集聚,集约用地,改村为城,逐渐使城区内村庄就地城市化,变农村建设用地为城市建设用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建设用地需求,促进城区面貌的改变和农民的非农化。

地方带动型城镇区。这类地方带动型城镇区包括七个片区,分别为春水镇、贾楼乡、花庄乡、沙河店镇、蚁蜂镇、竹沟镇、任店镇,主建成区为中心对周边乡村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七个片区。地方带动型城镇区作为农业地区中心地的城镇地区,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桥梁,是驱动城乡统筹促使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乡村向城市转化的重要力量。通过为周边农村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吸引周边农业人口迁入,且兼有少量外来人员,具有较高密度的城镇人口。要着力于该区的服务功能建设,促使更多的周边农村人口及外来人口进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该区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小城镇的资源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大力发展小城镇型工业,以发展与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相关产业为主,具体包括农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建材、新型饲料等。同时,着力发展返乡经济和创业园区。依托产业统筹中规划的乡镇工业园区,重点扶持春水、竹沟、贾楼、沙河店等片区小城镇型产业发展。重点乡镇应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以更好地起到拉动腹地发展的作用。

地方带动型城镇区小城镇周边的村庄为城边村,以改建与整治型为主。可参照建设城镇居民经济适用房的做法,在中心镇周边规划建设农民新社区,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中心城镇集中居住和工作。城镇周边村庄以更多非农化生产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以为城镇区提供资源及劳动力支撑为策略进行村庄发展建设。

特色农业产业化区。该区分布在规划区内的西北部、西部及南部地区,主要在泌阳县确山县及驿城区境内,包括泌阳县的象河乡、下碑寺乡、付庄乡、贾楼乡大部分区域,确山县瓦岗镇大部分区域和任店镇、竹沟镇部分区域及驿城区的沙河店镇、老河乡部分区域。作为城乡统筹中重点指引建设的农业产业化地区,其特色农业、高效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实现城乡综合统筹具有重要意义。要鼓励特色农业产业化地区人口向周边的中心镇集中,而农业生产地区保持较低的人口密度,保留人口向中心村集聚,部分人口迁出至非农业化地区。

这一地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特别是发展特色农产品,实现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强调土地大规模开发利用,借助土地流转政策强化生产的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发展主要以特色农业园区和基地为载体发展,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物流园区,促进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该区村庄建设实施“培育中心村”的战略,强化中心村公共服务职能,在建设项目指引中,中心村以改、扩建型为主,其他村庄为搬迁型村庄。要选择人口较多、区位中心和交通便利的行政村作为中心村重点培育,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其服务职能,通过良好的交通条件辐射其他基层村。这类村庄不在城镇规划范围内,但在镇域中承担次中心职能,能够为周边基层村提供服务。对这类村庄应贯彻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严格控制村庄规模,保护耕地和自然资源。另外,对于搬迁型村庄不再新增建设用地,按照“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等要求异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生态农牧业促进区。主要分布在规划区中部,包括驿城区的诸市乡、水屯镇、古城乡、朱古洞乡、胡庙乡的大部分地区和蚁蜂镇、老河乡部分地区及汝南县罗店镇部分地区。作为城乡统筹中重点指引建设的农业生产地区,生态农牧业地区是连接城乡的重要地带。要鼓励生态农牧业促进区人口向周边的中心镇集中,而农业生产地区保持较低的人口密度,保留人口向中心村集聚,部分人口迁出至非农业化地区。

该区以发展农业为主,特别是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实现小规模、生态化农产品生产,强调土地小规模使用,注重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借助“公司+农户”的组织模式,借助市场化力量和生态化特色,共同促进生态农牧业发展。

村庄建设执行“培育中心村”的战略,强化中心村的公共服务职能,在建设项目指引中,中心村以改、扩建型为主,其他村庄为搬迁型村庄。选择人口较多、区位中心和交通便利的行政村作为中心村重点培育,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其服务职能,通过良好的交通条件辐射其他基层村。贯彻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严格控制村庄规模,保护耕地和自然资源。对于搬迁型村庄不再新增建设用地,应把整村搬迁与新村安置结合起来,按照“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等要求异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特色旅游休闲区。规划区内的主要景区包括嵖岈山风景名胜区、板桥水库景区、宿鸭湖湿地保护区、白云山森林公园、乐山森林公园、金顶山森林公园及薄山森林公园。旅游休闲区以生态保护为主,适度建设开发,以消费服务设施建设为主。保持较低的人口密度,保留人口向景区和中心村集聚,部分人员迁出至非农业化地区。

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创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以湿地景观、森林公园、水库风光、革命遗址等为主要的资源依托,开发景点型或度假型旅游区为主导,适度开发休闲地产,在景区周边适当发展生态农业,配合旅游业协同发展。

景区内结合旅游开发需要进行村庄建设,其中特色村庄为保护与控制型村庄,其他村庄为转化型村庄,应进行分期撤并与整合。转化型村庄一方面应依托自身所具有的旅游资源积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另一方面可为景区提供一定旅游服务,根据服务等级及功能差异提供相应的餐馆、住宿、咨询、交通、购物和文化娱乐等旅游服务设施。现有建筑按照旅游服务的需要新建、扩建或改建,但要严格控制尺度和规模,必须和周边的村落及自然景观协调。对于保护型与控制型村庄,则要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及旅游服务设施规模、等级,重点保护与维护好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

生态控制旅游区。覆盖规划区内所有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地区,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生态控制旅游区应保持人口低密度的状态,在长期计划中将大部分人口迁出,既减轻生态压力,又为农业发展提供空间。

产业发展以生态型农业为主,不强调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同时适度、少量地开发旅游业,为当地经济提供多重动力。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只进行极少量的生活性的开发建设。在其生态保护核心区,完全禁止开发。

生态控制旅游区村庄逐步迁移出去,其中特色村庄为保护与控制型村庄,其他村庄为转化型村庄,应进行分期的撤并与整合,并迁出生态控制旅游区。生态区内村庄以保护生态资源为主,严格控制村庄人口规模与开发强度,严禁非本区的人口迁入本区,严禁新的对生态环境有破坏的开发建设,严格控制村庄规模与数量。一般不准村庄新建、扩建或翻建建筑,如确实所需则要严格控制尺度和规模、风格与色彩等,必须和周边的村落及自然景观协调。

篇3:乌兰察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

2012年工作思路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城乡规划工作站在“控规全覆盖”这一崭新起点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市委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全市城镇建设暨规划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头,争创一流”为目标,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在完善全市城乡规划体系,引导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创了城乡规划工作新局面。

一、2011年工作总结

(一)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建设的引导作用,科学编制各项规划

2011年,我局根据市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年度规划编制计划,围绕构建完善的城乡规划网络体系,累计投入规划编制设计经费近7000万元(其中市本级投入5400万元),组织开展了近50项规划编制工作(其中市本级编制规划11项),完成了一大批规划成果,全市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为服务城镇建设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1、全力推进总体规划评审报批,切实维护规划的法定性和科学性

自2010年5月开始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完成了基础调研、规划编制、纲要论证、成果细化、专家评审等一系列科学严谨的程序后,《纲要》成果于今年2月18日至19日通过了自治区住建厅专家组的论证评审,同时在全市各类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各界意见。3月8日,规划成果经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4月2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实施《乌兰察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标志着总规修编工作圆满完成。新版总规的批准实施,对我市城镇发展建设和城乡规划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集宁新区及河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经过几轮修改,也已经基本完成,待部分规划技术指标细化调整完毕后,即可报批实施。

2、组织开展城市设计编制工作,提高城市建设品位 2011年,我局继续推进中心城区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城市设计确立了以市级行政中心、星河公园、会展中心、金融商务中心、湿地公园、生态居住区等为重点,以霸王河景观带为轴线的城市发展形态。同时,通过对城市发展方向、规模、时序、重点和空间布局的进一步剖析,对建筑单体造型、装饰、色调和建筑间关系的确定,为我市新区及河东片区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指导和依据。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已进入尾声,正在进行局部调整。

3、专项规划编制进展顺利,规划编制深度显著加强 今年,我局致力推动规划编制向纵深方向发展。委托编制单位分别对行政中心周边建筑、老城区体育公园及老年活动中

心、白海子公园、霸王河周边景观带、高铁站区、城区内各绿地公园等重要节点规划设计,恩和路商业网点规划,新区三期及河东片区市政基础设施、河东片区道路断面地形图测绘、规划展馆工设计及施工等多项专项规划和工程建设方案进行了编制,为提高城市品位奠定了基础。

4、各旗县市规划编制稳步推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按照年初全市城镇建设暨规划工作会议的安排,各旗县市2011年主要围绕旗县市政府所在地城市设计、建制镇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开展编制工作。各旗县市政府所在地的控规编制和城市设计工作均已铺开,规划设计成果正在编制当中。各地在巩固近年推进建制镇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的基础上,今年均选择了1至2个所辖建制镇和重点行政村继续提高规划覆盖率,全市各旗县市的村镇规划体系正渐趋完善。今年,我局着力加强了对各旗县市的规划指导和支持。争取自治区住建厅专项资金对去年规划编制完成情况较好的兴和县、四子王旗各给予20万元奖励,年底对综合实绩考核前三位的旗县市各给予10万元奖励。

(二)坚持服务创新和效能建设,推动城市发展与品质提升

今年,我局严格按照市委、政府关于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效能建设、改善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有关要求和部署,切实履行职能职责,通过学习借鉴和探索创新,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1、提能增效,创新规划审批管理模式

今年以来,我局通过一系列内部管理模式和方法的调整创新,竭力提高规划审批和办事效率。一是优化审批环节。通过对自治区其他兄弟盟市的学习考察和自身审批程序的自查,结合房地产开发项目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不同特点,分类制定审批流程。同时,在建设项目通过规划选址审批后,在办理土地手续和规划用地审批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向我局提出规划设计方案申请,只此一项,就可以节省审批时间近30%,大幅提高了项目规划审批效率。二是推进市区两级规划并联审批。对市、区两级的重点建设项目,我局联同集宁区创建了规划绿色审批通道,由我局会同集宁区相关单位一并进行项目初审,减少了审批次数。三是加大项目预审力度。局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对全年90%的项目基本做到当天受理,当天完成预审,当天送达各业务科室,切实提高项目的审批质量和办理效率。四是坚持执行规划审查三级例会制度,坚持每周一次的局业务例会。截止目前,共召开局例会27次,审查项目326项次;召开市长审查审定委员会全体会议15次,审查项目188项次,并及时印发会议纪要,为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2、依法办事,严格“一书两证”管理

一年来,我局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依法办理各类建设项目规划许可事项。截至11月初,共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46本,涉及用地面积825.3公顷;办结规划设计条件362项,涉及用地面积2147.7公顷;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06本,总用地面积583.9公顷;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59本,总建筑面积135.6万平方米,道路总长112.8

公里,各类管线总长81.9公里。规划测量工作全年完成拔地定桩230余项次,实施项目工程放线123项次,验线185次。配合北京市政测绘院完成对新区三期所有道路的断面、标高等测绘工作。城建档案工作全年接收整理纸质档案3275卷,电子档案394份。

3、强化服务,畅通规划知情参与渠道

一是建设完成规划展馆。为使市民直观的了解城乡规划,我局投资275万元在新区杜尔伯特东大街与曙光北路交汇处建设了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5平方米的规划临时展馆,宣传当今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乌兰察布城市建设发展灿烂的明天。二是开通规划服务热线。为有效解答社会各界提出的关于全市城乡规划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今年5月,我局开通了规划服务热线电话8322889,并通过短信形式将服务热线开通的消息发送给全市的手机用户。截止目前,规划服务热线接到咨询答疑电话19次,已全部答复,群众十分满意。三是重新设计运行规划网站。我局对网站进行了重新的设计,更加侧重于对建设项目审批情况的公示和规划工作动态的展示,目前运行情况良好,为社会各界构建了一个认识和了解规划的平台。

(三)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推进城乡规划依法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和法治管理是正确行使权力的根本前提,为此,我局2011年重点在规范制定、制度完善和法制宣传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抓技术规定的制定。我局广泛收集自治区各兄弟盟市

和规划工作先进地区的成果,并征求各旗县市规划部门和单位内部的意见和建议,共梳理意见建议50余条,并先后3次召开局务会专门研究讨论修订稿,举全局之力搞好规定修订工作。目前,《技术规定》正在进行最终整理,年底将报市政府法制办审查。二是抓制度建设,促进城乡规划规范化管理。一方面对已有制度进行完善修改,并针对在规划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制度探索。另一方面严抓制度落实。我局责成局纪检组对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实施进行全程监督,明确责任追究办法,切实做到以制度为纲。三是抓普法教育,切实广泛地宣传城乡规划法规。4月份,我局邀请法律专家对《城乡规划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新形势下规划管理面临的工作及问题举办了全局讲座。5月份,我局获得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司法部联合颁发的“2006-2010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成为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市直单位。同时,单位有1人荣获“自治区五五普法先进个人”称号,1人荣获“全市五五普法先进个人”称号。

(四)推进阳光规划,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近年来城乡规划建设方面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我局特别注重在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的预防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1、坚持规划公示和信息公开,注重了解民情民意 今年以来,我局继续加强各类规划公示及方案展示、建设项目批前公示和批后告示工作,不断完善和创新规划编制展示的方式方法,加强规划编制的事前调研,建立和完善规划编制过程中

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的工作机制,切实把听取群众意见作为规划编制的程序和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共进行规划公示20余个。通过规划公示,有效地建立了规划部门与群众沟通联系的渠道,将规划建设中的问题和矛盾解决在项目实施的前期,为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沟通平台。

2、加强规划监察管理力度,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在规划监察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惩防并举,预防为主的工作思路,对违法违规建设行为,发现一个严惩一个。一是对规划监察区域实行划片包干,将每一个区域的监察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监察中队,将每一个建设项目落实到具体的监察队员。项目建设期间,监察队员每天早上7点必须到岗,对负责的片区进行反复巡查,尽一切努力预防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的发生。二是对发现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严惩不贷。我局共下达违法建设停工通知书342份,涉及建筑面积11.4万平米,执行行政处罚决定书34份,其中拆除6起,拆除面积2680平方米;行政罚款28起,罚款110余万元。7月,我局在接到群众反映情况并查实后,依法对顺乾小区的一栋违规建筑进行了强制拆除,得到群众一致好评,群众送来“秉公执法、为民办事”锦旗一面。

3、认真办理政协提案,妥善处理信访案件

2011年,我局加强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真正把政协委员的提案办好、办实。全年共办理政协提案13件,全部及时办理完成。积极稳妥的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全年共办理信访件58件,其中,来访39批次160余人次,来电19次,信访答复率达到

100%,受理“民心网”投诉咨询20件,回复率达到100%,群众满意度在90%以上,所有信访案件和咨询投诉全部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五)强化组织领导,大力推进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 2011年迎来了建党90周年,我局借助这一有利契机,大力加强党建工作力度,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升干部职工队伍综合素质。

1、积极促进党建工作全面发展

一是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定《乌兰察布市规划局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实施意见》、《乌兰察布市规划局2011年度党建工作目标任务及考核办法的通知》等文件。在迎来建党90周年之际,积极参加市里组织演讲比赛、党史知识竞赛、市直机关趣味运动会等各类庆祝活动。同时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召开全局党员干部职工大会2次。组织局各支部以“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为主题召开了专题组织生活会。二是重视党员干部管理。认真开展“双争双评”,召开了“七一”党建工作先进表彰大会,对2010年全局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了表彰。重视党员发展工作。全年预备党员转正3名,1名同志参加了市直机关工委组织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三是积极做好扶贫帮困工作。组织全局干部职工为“博爱一日捐”活动捐款9150元,为对口帮扶的卓资镇温都花行政村送去慰问金3000元。

2、认真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根据上级党委的要求和部署,我局认真组织开展“创先争

优”活动,制定了“创先争优”2011年度实施方案,并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开展党的理论学习活动,不断用理论武装头脑,强化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意识。二是大力开展“走企业、送服务”活动。党组各成员分别带领工作小组,走访建设单位,深入街道社区,把规划服务送到建设企业和市民家里,切实履行创先争优的宗旨。三是组织完成局系统政治理论知识测试。进行了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章》以及创先争优活动、党务知识为内容的政治理论知识测试。

3、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我局按照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和《内蒙古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以及市纪检委的有关要求,全力推进局党风廉政建设。一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和惩防体系构建。组织召开年度党风廉政工作会议,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要求各级干部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履行好“一岗双责”,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二是深化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组织下发学习读本,进行专题学习讨论、撰写学习体会文章。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市纪检委举办的廉政讲座,并参观了党风廉政建设主题画展。三是不断深化机关作风效能建设。重视发挥效能行风监督员作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同时,大力推进局驻市行政审批服务中

心窗口规范化建设,严格管理窗口工作人员的行为,切实搞好服务。

4、大力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

一是抓好党员干部的经常性学习教育。制订下发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坚持每月一次的中心组学习。抓好支部经常性理论学习,制定下发2011年理论学习计划,认真落实每周1次理论学习制度。二是积极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整顿活动。5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机关作风整顿活动伊始,我局立即召开党组会议,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及时召开全局动员大会,并将整顿活动的各个阶段、各项工作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安排部署。整顿活动中,我局严格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对干部职工的工作状态,服务态度和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彻底整顿,成效显著。三是全力支持外出学习和在职深造。局党组充分利用每一次学习机会,派遣各科室、二级单位工作人员外出学习考察,全年共派出学习考察50余人次,并有一名职工就读清华大学的在职研究生,即将完成学业。四是完善机构设臵、充实干部职工队伍。今年,我局申请设臵的规划技术服务中心得到市编办的批准,使我局的机构设臵更加完善。

5、加强政务督查和协调,确保全局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发挥政务督查和协调作用。对上级交办及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重要工作进行跟踪督办,协调安排各类会议活动,配合好重大会务及调研等工作。二是认真做好文秘工作。对各类来文做好受理、登记、呈办、督查等工作,做好各类文件材料的起草、印发等工作。全年登录办理各类来文1200余件,核校印

发文件129件,编发《规划信息》27期。三是做好机关电子政务工作。升级建立局机关内部局域网,做好门户网站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全年报送政府门户网站信息24篇,录用23篇。四是单位喜迁新办公大楼,办公使用面积增加了1倍,使干部职工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回顾2011年的工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认真分析研究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规划管理体制亟需进一步调整完善,多头管理的问题仍然存在;二是规划经费不足,一些计划开展的工作,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未能如期进行;三是干部职工队伍综合素质仍需加强,技术力量显得单薄;四是规划执法难度较大,违法违规行为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二、2012年全市城乡规划工作思路

2012年全市城乡规划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城乡规划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自治区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产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加快规划编制步伐,提升规划编制的档次和水平,理顺规划管理体制,严格规划实施管理,强化规划队伍建设,加强规划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为顺利完成市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各项目标任务做出积极的努力。2012年全市城乡规划工作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规划编制步伐,提升规划编制质量,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

2012年要在全市各地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完成的前提下,加强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专项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

一是组织对中心城区控规进行修编。二是开展重要地段、重要节点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重点是对老虎山、白泉山、南出口、北出口、新区公建中心及2012年拟开工的项目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特别要在一季度完成新区公建区的规划设计工作,为保证各公建建设奠定基础。同时要完成新区所有绿地和广场的修建性规划设计,并对市、区两级重点设施的房地产开发和保障性住房等重要工程提前进行修建性规划设计。三是开展中心城区给水、排水、供热、电力、燃气、公共交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四是做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重点控制好老虎山、白泉山、卧龙山和霸王河两岸以及连接霸王河东、河西片区桥梁周边的用地和建筑体量控制,要求沿新区主、次干道的建筑立面装修装饰材料尽力推选干挂石材,建筑造型要多方案比选,严格审批。五是对中心城区规划控制区内380平方公里区域进行地形图测绘,为编制规划奠定基础。

各旗县市要加强旗县市政府所在地城镇的控规和城市设计工作,年内实现控规和城市设计全覆盖。完成旗县域城镇体系、各类园区规划以及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在编制上述各项规划时,各地要积极邀请区内外优秀规划编制单位参与我市重大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借力”、“借脑”,引进先进的规划理念,产生好的规划方案,使我市规划编制水平实现整体提升。

(二)严把规划审批关,加大规划公示力度,保证规划的

有效实施

一是坚持例会审查、专家审查制度。坚持把例会审查、专家审查结果作为规划行政审批的主要依据,逐步完善规划例会审查制度,增强规划审查的透明度,减少和规范自由裁量权。二是加大规划公示力度,深入推进“阳光”规划。通过规划网站、电视、报纸、专栏等形式进行规划公示,扩大公示的范围和内容,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严格规划管理和实施,严把规划竣工验收关。落实规划指标控制,根据城市容量进行规划设计,科学组织交通,充分考虑停车位、公园、公厕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确保规划的有效落实。四是继续优化规划审批绿色通道。在总结近年绿色通道运行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提高审批效率,缩短审批时间,打造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软环境”。五是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树立规划服从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思想,要把手中的权力转化为为群众和广大投资者提供优质、规范、快捷、周到服务的优势和动力,为营造良好的全市投资发展环境做出积极的努力。

(三)加强规划监督管理,完善规划管理机制,维护规划法定性

1、加大规划宣传力度。明年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各界对城乡规划工作的认识与了解。

2、完善规划管理机制,壮大城乡规划队伍。一是成立市规划监察支队。在现在的规划监察队原班人马的基础上,选调36名复转军人组建规划监察支队,单位规格由原来的正科级事业

(参照公务员管理)升格为准处级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二是成立规划技术服务中心和规划设计院。规划技术服务中心为市规划局所属相当于科级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招聘15-20名规划专业技术人员。规划设计院为市规划局控股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规划技术服务中心和规划设计院的组建,进一步提升我市规划行业的专业技术力量和服务水平。

3、建立健全防违、控违、拆违的有效工作机制。总结规划管理经验,结合实际,探索城乡监管的新模式、新方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障城乡规划的顺利实施。

4、加强规划管理内外监管,落实管理目标责任制,对规划执法人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和过错责任追究,改进工作作风,促进依法行政。

5、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和舆论监督,不断改进城乡规划工作。

(四)全面提高人员素质,打造一流的城乡规划队伍 一是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主载体,全面加强规划系统思想作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服务发展意识,提高工作实践能力。加强行风效能建设,开展创建“服务发展最佳科室”和“优秀公务员”评选活动。二是强化业务学习和调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开展业务培训,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或选派业务骨干赴先进地区短期培训,提升广大干部的规划理念和业务素质。对实际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和疑难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有效对策,形成研究、讨论、提

升的氛围,进一步深化与区内外知名规划院所的合作,不断提高我市规划的档次和水平。

(五)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

上一篇:苏教版三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下一篇:商务酒店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