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渔场发展趋势

2024-05-28

我国渔场发展趋势(精选9篇)

篇1:我国渔场发展趋势

渔场的形成原因

舟山渔场的形成与多方面地理因素有关,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我国东海大陆架广阔,光照,养分充足,并且有长江的水流入,也为渔场带来了大量养分。

2、舟山渔场所在地区的台湾暖流和沿岸寒流在此交汇,使洋流搅动,海底养分上浮,除此之外还有上升补偿流为渔场带来充足深海的养分。

3、舟山渔场的伏击岛屿众多,为鱼的生活和繁殖提供有利条件。

篇2:我国铁路发展趋势(上)

一、我国铁路发展史

1825年9月27日, 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诞生, 斯蒂芬森制造的“运动号”蒸汽机车行驶在铁轨上。

1865年, 外国人在北京铺了500米铁轨, 被“骇为妖物”。

1876年, 英商擅自在上海建造吴淞铁路 (河南路苏州河北岸至吴淞镇) , 次年清政府化重金赎回又全拆了。

1881年, 李鸿章修建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线 (唐山—胥各庄) , 筑好路基满清政府不准铺轨, 唯恐蒸汽机车隆隆震动之声惊扰“东陵神灵”。李鸿章退而求其次——铺轨后不行机车, 终于“皇天开恩”, 允许铺轨后用骡马拉着煤车在铁路上行走。

1895年甲午战败, 清政府始悟“铁路为首要之务”。1896年, 开建京沪铁路第一段津京段 (其他二段为津浦段、沪宁段, 1912年京沪线完工, 却被长江阻隔。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 全线真正贯通) 。

1881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 我国铁路总长21 949公里, 年均修建322公里 (其中1881~1911年, 清末30年修建9 292公里) ;新中国成立至2005年末, 修建5.3万公里, 年均946公里, 营业总里程达7.5万公里, 居世界第三位。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方案 (2008年调整, 以2004年制定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为基础, 是对2007年国家中长期综合交通网规划的展开与细化) , 2020年末, 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由原定的10万公里调整到12万公里以上。这就意味着自2006年起, 年均修建铁路超过3 000公里, 为旧中国铁路年均建设里程的近10倍。韩国《先驱经济》评论说:“未来中国大地的铁路将密如蜘蛛网。中国经济正坐着高速火车急速前进, ‘铁路富国’的口号开始变得越发清晰。”

二、铁路6次大提速

我国铁路近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始于6次大提速 (1905年, 全国铁路最快车速每小时仅20公里) 。

第一次提速:1997年4月1日, 京广、京沪、京哈三大干线最高运行时速提高到140公里, 全国旅客列车平均时速由1993年的48.1公里提高到54.9公里。

第二次提速:1998年10月1日, 三大干线快速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160公里, 夕发朝至列车增至228列。

第三次提速:2000年10月21日, 京广、京沪、京哈、京九4条纵贯南北的大动脉和陇海、兰新与浙赣2条横跨东西的大干线全面提速, 提速线路延展里程近1万公里, 夕发朝至列车达266列, 全国旅客列车平均时速达60.3公里。

第四次提速:2001年10月21日, 重点区段为京九线、武昌—成都 (汉丹、襄渝、达成) 、京广线南段、浙赣线和哈大线。铁路提速延展里程达1.3万公里, 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区, 旅客列车平均时速达61.4公里。

第五次提速:2004年4月18日, 全国干线铁路部分区段线路基础达到时速200公里要求, 提速网络总里程1.65万公里, 其中时速160公里及以上里程为7 700多公里。全国旅客列车平均时速提高到65.7公里。

第六次提速:2007年4月18日, 纵向四干线及陇海、兰新、沪昆、胶济、广深等18条线路实行大面积提速, 160公里时速延展里程1.4万公里, 200公里时速延展里程6 003公里, 250公里时速延展里程846公里。

由于提速, 铁路旅客年发送量从1997年第一次提速时的9.33亿人次增加到2006年的12.57亿人次, 增长34.7%;第六次提速相当于每天增加30万个座席, 客运能力提高18%。货物年发送量从1997年17.20亿吨增加到2006年的28.72亿吨, 增长66.9%, 其中第五次提速增长了15%, 而第六次提速货运能力又增长了12%。

为了铁路大提速, 国家投入巨额经费, 组织了5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 反复论证, 其中用于第六次提速的费用260亿元, 掌握了200公里及以上提速改造的成套技术。铁道部对提速线路进行彻底改造和加强, 铺设无缝钢轨 (沪宁线全段无一接缝) , 钢轨全部使用60千克重轨, 轨枕更换为最新的三型轨枕, 道砟更换为一级道砟, 改造信号系统, 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安控系统, 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新技术新知识培训, 全方位整治提速区段沿线治安环境等。

提速成功还有赖于牵引技术革命。解放前我国蒸汽机车依赖国外进口, 1952年, 四方机车车辆厂仿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解放”型蒸汽机车。当时蒸汽机车时速一般五六十公里。20世纪80年代, 国产“东风型”内燃机车时速可达90公里, 90年代京沪线上“东风型”内燃机车允许时速120公里。2004年, 京沪直达列车用上最先进的东风11G型准高速内燃机车, 最高时速可达180公里。2006年起, 京沪线实行电气化改造, 电力机车功率大, 加速性能好, 车速更快。第六次大提速的亮点就是CRH (中国铁路高速China Railway Highspeed) “和谐号”高速动车组的投入运行。现在开工建设的京沪高铁, 就是向电力牵引时代的最快进行挑战。

我国6次提速引起世界注目:在提速区段既开行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动车组, 又开行900米长、5 500吨重载的货物列车和双层集装箱列车, 这是世界铁路首创;在繁忙干线客货混行、行车密度很大的情况下, 密集开行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动车组列车, 这种运输组织方式, 世界铁路独有;一次提速到200公里及以上的线路里程总量、最高时速值等, 亦居世界铁路前列。

在既有铁路线已提到200公里及以上时速后, 如继续大面积提速, 投入更大, 并不经济, 不如新建客运专线。铁路时速100~120公里称常速, 120~160公里为中速, 160~200公里为快速或准高速, 200~400公里为高速, 400公里以上为特高速。但随着技术进步, 高速的水平也随之提高。1985年,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在日内瓦签署的国际铁路干线协议规定:新建客运列车专用型高速铁路时速为300公里, 新建客货列车混用型高速铁路时速为250公里。我国铁路发展趋向之一, 是将既有线120公里以上时速提高到160公里以上, 即中速提升到快速, 扩大快速、高速铁路的覆盖面;扩大西部铁路网规模, 完善东北、西北、西南地区铁路通道, 强化中东部路网系统结构;规划建设新线由1.6万公里调整为4.1万公里, 铁路网覆盖全国20万人口以上城镇, 特别为老、少、边、穷地区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劳动力转移, 以及脱贫致富提供基础条件。至2020年, 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0%和60%以上。

三、加快建设客运专线

我国省会城市平均相距1 500公里, 铁路客流密度是全国铁路平均乘客密度的7.1倍, 运量大、密度高、中长距离比重大。因此, 建设客运专线 (含城际铁路) 是我国铁路发展重要趋向。

根据调整后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一方面形成“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基础骨架, 延伸并扩大客运专线覆盖面;另一方面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长株潭、成渝、武汉、西安、中原、关中, 以及海峡两岸等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扩大城际客运系统的组团建设。在3~5年后, 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初步形成网络;至2020年, 总里程达5万公里以上, 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及50万人口以上城市, 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 使省会城市间的总旅行时间节省50%以上。

上海铁路局运输繁忙紧张, 不足全国铁路6%的营业里程, 完成了全国铁路15.2%的旅客发送量。2007年, 运送旅客首次超过2亿人次, 成为全国18个铁路局中唯一达到这一数字的路局。沪宁线1908年通车, 长311公里;沪杭线1909年通车, 长189公里。现在两线全程电气化, 最高时速分别达到250公里和170公里, 成为全国铁路网的主干线。两线建设时采用南北分工思路。沪宁线客运进入老北站 (现铁路车辆段) , 货运进入东站 (现新客站) ;沪杭线客站为南站 (抗战期间被毁后, 通过内环铁路到老北站) ;两线由内环铁路 (现改为轨道交通3号线) 沟通。沪宁、沪杭线一直超负荷运行。

上海铁路局内合宁 (合肥—南京) 铁路是全国第一条投入运营的客运专线。计划建设的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有:沪宁 (上海—南京) 城际铁路, 长295公里;沪杭甬 (上海—杭州—宁波) 客运专线, 长318公里;宁杭 (南京—杭州) 客运专线, 长252公里;合蚌 (合肥—蚌埠) 客运专线, 长132公里;宁安 (南京—安庆) 城际铁路, 长257公里;苏常 (苏州—常熟—江阴—常州) 城际铁路, 长124公里;苏嘉 (苏州—嘉兴) 城际铁路, 长78公里等。其中, 宁杭客运专线和宁安城际铁路是京沪高铁的延伸, 旅客可从南京直接快速抵达杭州、安庆。沪杭客运专线南延伸是厦门、深圳方向, 沪深线贯通后, 上海至深圳的行车时间将大大缩短;西连接规划中的杭长 (杭州—长兴) 客运专线和浙赣线, 并延伸至昆明, 形成沪昆通道。上述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设计时速为300公里, 采用8节甚至16节编组, 高密度连续发车 (沪宁城际铁路和沪杭客运专线均按最小行车间隔时间3分钟设计, 从早6时至晚20时, 预计可分别开行168列旅客列车, 客运能力日均分别增加20万~25万人次) , 真正实现“同城效应”。

篇3:我国核电发展趋势分析

内陆化

在中国核电项目审批停滞一年多后,“核电重启”争议于最近再次发酵。争论的内容涉及安全性、装机规模、技术路线、厂址选择等,核心的问题是:中国要不要重新启动尚在筹建中的内陆核电站的审批程序?

截至2011年底,中国核电机组已建15台、在建26台(两者累计装机达4141万千瓦),拟建机组21台(累计装机2272万千瓦)。由于现有核电机组已把沿海地区基本布满,拟建的核电机组全部选址在江西、湖南、广西、四川、河南等人口稠密的内陆地区。

创新化

从大亚湾到岭澳一期再到岭澳二期,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基础上,一条从消化、吸收到创新的中国自主品牌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的“国产路线图”清晰可见。

从大亚湾核电站“高起点引进”起步,到岭澳核电一期采取“翻版+改进”的建设策略,到岭澳核电二期建设中形成了我国首个自主品牌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技术方案CPR1000。中国大亚湾核电基地实现了中国核电技术“高起点起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全过程,走出了一条中国核电跨越式自主发展之路。

如今,中广核自主品牌CPR1000机组已在辽宁红沿河核电站、福建宁德核电站、广东阳江核电站等核电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实现核电的批量化、规模化发展。

小型化

小型核电站通常指单机容量在30万千瓦以下、模块化组合的核电站。而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机组已经达到175万千瓦,中广核集团在建的核电项目之一即采取了这项技术。

中核集团研发的小型核电站技术被命名为ACP100,一种建设在地下的1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中核集团称,该技术借鉴了三代核电技术的设计理念,具有热电联产、气电联产和海水淡化等功能。

篇4:我国港口发展趋势研究

一、世界港口的发展历程

随着港口经济地位的不断变化, 港口的作用和功能随着时间的发展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1992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港口的发展和改善港口的现代化管理和组织原则》中, 将港口在功能上的发展分为一、二、三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的加速, 现代港口功能发生重要变化, 很多专家又从分析现代港口的发展趋势入手, 提出了“第四代港口”的概念。

第一代港口:主要指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港口。这时的港口仅是提供货物在车船之间的装卸服务, 以及为部分货物提供临时的储存场所。此时, 港口与运输、贸易活动是相互独立的。

第二代港口:主要是指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港口。此时一些传统模式的港口凭借自身的优势把触角伸向了商贸、工业和服务等行业。港口活动已不再仅限于码头本身, 而是扩展到了周边地区, 从而整合发展相关物流业务, 拓展物资储存和物资配送服务, 同时向海上和陆上进行业务延伸。

第三代港口: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 港口的服务功能逐步向储存、配送、集散、信息传输、增值服务方向扩展, 成为物流综合服务链的关键环节, 技术、信息、服务成为港口发展的核心因素, 集装箱运输成为港口竞争的核心。此时港口已经成为国际经济贸易链上一个重要环节。

第四代港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世界主要港口逐渐向推动经济活动有效运作的“前方调度总站”发展。以传统眼光很难区分哪些活动应属于港口, 哪些活动应属于城市。以往的“以港兴城”和“以城荣港”, 已发展成为“港即是城”、“城即是港”的港城一体化模式, 。

二、我国港口的发展趋势

(一) 港口扩大服务范围向物流中心转化

目前我国港口还处于第三代时期, 港口的服务功能已经向储存、集散、配送、信息传输以及增值服务方向扩展。港口和物流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物流涉及到综合运输等多个方面, 而外贸货物的物流更是以港口做为最好的交汇点。不少沿海港口以及大的内河港口都已经成为公路、铁路和水路联运的货物运输中心、中转站和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现代物流更注重货物在流通过程中的多功能整合, 而港口正是具有从事这种整合服务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由于港口处于各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以及货物和信息的集散地, 为从事现代物流服务提供了最佳场所。

物流的开展始终离不开港口的服务, 同时物流的兴起和发展又为港口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正是由于港口能对周围地区和经济腹地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 推动区域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从而吸引来世界上很多大的跨国公司、投资公司、海运公司和物流企业在港口及其周边地区建立工厂、物流中心、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 使港口服务范围逐渐扩大, 向物流中心不断转化。

目前我国港口已经具备向物流中心转换的潜质的条件。首先, 长期以来, 我国港口与商贸系统建立了深入而广泛的联系, 为我国港口发展物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有, 我国较大型的港口一般都拥有比较先进的装卸设备, 面积较大的仓库或堆场以及良好的集疏运体系。这些港口硬件基础设施为我国港口从事物流服务创造了优良条件。此外, 我国港口作为国内外市场的接入点、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交汇点, 具有发展成为物流生产要素整合平台的资源优势。港口通过发挥经济的聚集效应, 从而整合各种生产要素, 近而能够更充分发挥效果。

(二) 港口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发展

港口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 区域经济应该充分利用港口的优势不断促进自身增长。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港口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 从而带动和促进港口的发展, 使港口腹地辐射范围不断扩大。目前, 沿海地区是我国服务业最繁荣、制造业最发达的区域, 直接推动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战略地位。

另一方面, 港口的发展将直接推动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 一个区域的总产出受机场、港口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影响十分显著, 公共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成正例。港口的发展会直接增加对港口、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需求, 近而吸引大量外来投资, 推动相关基础设施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 更进一步促进该区域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再有, 港口经济可以带动一些其它关联行业的发展。正是由于港口与贸易、工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港口一直以来被看成是区域经济的增长点。随着港口功能和作用的不断扩大, 港口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环顾全球, 很容易发现很多港口城市己经成为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港口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是区域经济以及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我国港口经济地位的不断变化, 港口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向物流中心转化并与区域经济相辅相成发展。

关键词:港口,物流,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李华.未来我国港口的发展趋势--港口物流[J].港口经济, 2003, (1)

篇5:未来我国人口发展趋势

从国家公开数据上看,目前全国20—49岁已生育一孩的育龄妇女大概有1.7亿人,其中非独已生育一孩的妇女人数有1.2亿,扣除不符合生育二孩政策的妇女人数,“全面二孩”政策的目标人群大约有8 600万人,这个群体的规模是比较大的。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认为,政策实施后,短期内出生人口明显增加,生育水平有所回升。全国人口总量增幅不大,峰值延后2年左右,2029年达到峰值14.5亿人,到2050年总人口约13.8亿。到2050年可增加约3 000万劳动力,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降低2个百分点。

不过,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金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戈艳霞撰文指出,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高,总体来看,全国20—49岁有一孩的育龄妇女中,有再生育意愿的妇女占比还不到31%,其中城镇有再生育意愿的妇女比例只有25%,农村有再生育意愿的妇女比例只有40%。

人口学者易富贤认同以上观点。他认为,截至2015年5月31日,即实行单独二孩政策的424天,全国只有139万例“单独二孩”申请,减去政策实施前怀孕的18万例和政策实施后原本打算超生的30万例,实际只新增了56万例;以62.5%的出生(申请)比计算,全国也就只会多生35万人,低于国家卫计委的预测。因此,易富贤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当前情况下,即使鼓励生育,我国人口也不会超过15亿。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测算,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我国5年内将有1 700万人出生,2020年总人口约14.2亿,2029年总人口达到峰值14.5亿,2030年总人口开始净减少。

综合各种观点,未来20年内我国的人口将呈慢增长趋势。“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在短期内,我国新生人口会有所增加,但人口总体规模仍将持续减少,老龄化仍会加重,劳动力减少和负担加重的情况不可避免。因此,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断减少所带来的问题,并不能完全通过生育政策调整得到全面解决,而需要从完善公共政策、提高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着手解决。

从长期来看,“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育意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口的均衡发展,可以缓解人口规模快速下降和结构快速老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王金营、戈艳霞两位学者预测,由于存在人口惯性,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在优化人口结构方面的效果,可能要到2080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

(综合搜狐文化、腾讯文化、每经网等)

(责编 欧金昌)

篇6:我国会计的发展趋势研究

前不久我看了《华为基本法》,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华为老总对员工的态度, 他非常重视企业文化, 最迫切的就是培养人才, 可见一个公司如果没有先进的知识, 核心的技术, 优秀的员工, 就算有再多的有形资产要想做大做强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无形资产是企业很重要的资产, 特别是人才, 而现行企业根本没有核算这部分无形资产, 这对会计能够提供有用信息的职能是不符合的。会计要想提供的信息更加准确、有效, 必须重视对无形资产的计量。

我记得目前所接触的会计中, 除了商誉、土地、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 没有考虑过像人力资本、信息资产、企业文化、管理技术这样的无形资产。然而这样的资产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会计必须满足信息的发展要求和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利的信息。所以会计核算的重心将由有形资产转移到无形资产上, 详细反映无形资产的构成、取得、使用和摊销情况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 会计职能的重心将由核算型转为管理核算型

在刚接触会计时, 我们知道会计有基本职能和派生职能。而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基本职能———反映和监督。可是后来我们有了会计电算化, 做账变得很简单。那么会计现在到底在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肯定不是核算了, 那它必定向它的派生职能发展, 它的派生职能主要有评价经营业绩、预测经营前景和参与经济决策。而这些都与管理相关, 它能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信息。在管理型会计模式下,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为一体, 使得财务会计在现有的以核算为主的基础上, 增加了参与决策、实施适时控制和开展经济分析等内容, 整个会计系统将成为一个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在内的全面核算和全过程管理的系统。

(三) 会计确认理论将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融合的趋势

会计确认在会计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环。我们接触会计六要素首先就是学习她的确认条件, 而我们所学的会计确认原则就是权责发生制, 它能有效地反映企业各期损益和衡量财务状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财务报表要素将被重新定义、分解, 确认标准也将重新界定。现行确认范围之外的诸如人力资源、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有些对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经济事项将被纳入报告体系加以反映, 为信息需要者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特别是各种交易活动和交易手段的不断创新, 使会计确认的内涵逐渐扩大,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出现融合的趋势, 将是未来会计确认基础的发展方向。

(四) 货币计量模式将出现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并重的局面

会计六要素的确认条件中, 有一条就是必须能用货币可靠计量。我们知道会计的对象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 即资金运动, 可见现行会计衡量模式只是货币计量, 但是企业还有很多不能用货币计量但又对企业经营状况有重大影响的资产, 如员工素质、市场份额、企业背景、行业资料等信息, 我们会计在计量资产时没有考虑他们, 这与前面提到的无形资产一样。或许有些无形资产可以通过评估资产用货币计量, 但有些是无法用货币计量甚至估计的, 这些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入非货币资产计量。根据不同会计事项、不同业务性质, 选择适当的计量属性, 以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因此未来计量将会出现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并重、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局面。

(五) 会计报告体系将更加完善

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表的书面文件。为了让报表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内容, 不产生误解和偏见, 对某些重要资料, 可以利用报表附注加以说明。由于一些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的表外项目不断增加, 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已不能充分披露有用的会计信息了, 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缺陷与不足越来越显现出来, 尤其对信息的时效性、前瞻性、可靠性的要求等方面无法得到满足, 也无法反映财务信息。未来经济时代的会计报告体系, 不论在报告内容范围上, 还是在报告形式上以及传递方式上, 较之现行报告体系都将会有很大的改进。

(六) 会计新兴学科将不断涌现

我刚开始学会计时以为只有中财、高财才是我们的专业课, 可是后来又学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 后面还有审计以及金融企业会计, 听说现在还有无形资产、知识产权会计、研究与开发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宏观会计等。这么多的分支使得会计核算和服务范围日益广泛。

(七) 会计国际化趋势将日益明显

我们知道会计准则越来越与国际会计相同。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走向国际, 那么会计这个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的工具必须与时俱进。当然我们不能按部就班, 我们的准则是必须有由中国特色, 必须适应中国的经济, 不能盲目趋同, 不然国际准则可能在我们中国水土不服。

会计是门与时俱进的学科, 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 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当今社会, 掌握了信息就是掌握了机遇。不管哪个行业都要使用信息, 这就需要会计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能够保持它的优势———真实、可靠和有效。

参考文献

[1]管健.浅谈我国会计发展趋势[J].公用事业财会, 2009, (01) .

[2]李聪艺.对我国会计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讨[J].科技资讯, 2008, (14) .

[3]刘中成.谈我国会计发展的趋势[J].时代经贸 (下旬刊) , 2007, (01) .

[4]孙红霞.新世纪的会计发展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03) .

篇7:我国蛋鸡行业发展趋势

一、我国蛋鸡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种源

我国蛋鸡业发展水平整体落后于肉鸡,目前一般生产条件下,每只蛋鸡年产蛋约13 公斤,料蛋比为 2.4∶1 ,死淘率超过 20%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改进潜力。一方面,依靠先进的技术和严格的管理,生产性能有望实现较大的改进。另一方面,种源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种鸡质量是决定蛋鸡生产潜力的关键,蛋鸡的内在品质不仅取决于品种的遗传潜力,也受种鸡场疾病净化、营养、管理、孵化等因素的影响。尽管我国已全面进入世界良种推广阶段,但由于国内父母代雏鸡价格长期低迷,每套父母代价格只有 6~8 元,祖代经营风险较大,不少祖代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普遍通过强制换羽等措施提高进口祖代鸡的利用率,由此减缓了遗传进展的传递速度,影响了种鸡的生产性能,特别是种鸡的抗病性降低。其次,与国内商品蛋鸡企业(如正大集团、德清源、韩伟集团等)日益重视技术、设备和品牌效应相比,国内种鸡企业的技术、设备还相当落后,种鸡的白痢、霉形体等疾病时有发生,这些因素已成为制约我国蛋鸡业发展的“瓶颈”。随着品牌意识的增强,种鸡业在今后几年将面临洗牌,许多品牌场由于不相信现有种鸡公司的种雏质量,新建自己的祖代场或父母代场。另外,现在国内祖代、父母代场很少有中外合资企业,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成熟,外国投资者或许有兴趣进入中国种鸡市场,而现有的某些父母代场甚至祖代场将面临困境,未来祖代、父母代场会越来越少,而规模却会越来越大。

2.疾病

影响我国养鸡业发展最大的因素是疾病,目前我国蛋鸡场普遍缺乏防疫卫生设施,尤其是农村养殖户,饲养密集,品种繁杂、引种分散,而且鸡龄大小不一,导致频繁发病,交叉感染,难以控制。病毒病、细菌病造成农村养鸡的产蛋期死淘率达20%以上。疾病也是近年来养鸡业效益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在技术层面上,由于对鸡群免疫效果缺乏有效监测,所采用的免疫程序并不适合鸡群的情况,免疫效果不佳,引起鸡群发病。

3.鸡舍及设备

目前蛋鸡业的生产设备落后肉鸡许多年,基本采用开放式鸡舍、自然光照和自然通风。虽然减少电力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但自然光照有明显的季节性,如在晚秋与冬季,日照时间短,对鸡只产蛋有抑制作用,造成全年产蛋量不均衡。此外,自然光照的强度不能控制,阳光直接照射、光强度过大时,容易造成鸡只烦躁不安、神经质及啄癖等,尤其对育成鸡影响很大。自然通风随机性较大,单纯依赖自然条件,通风效果不能保证。

4.饲料

蛋鸡饲养管理的关键是尽量保证体重达标。但由于各饲料公司片面追求饲料的低价格,饲料能量严重不足,育成鸡体重难以达到标准。因而蛋鸡生产性能与国外先进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如能严格采用营养标准的配方饲料,加上良好的饲养管理环境,鸡的生产性能会有很大幅度的提高。

5.深加工

我国蛋鸡产业链已基本形成,但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的蛋鸡产业相比,产业链较短且农户家庭饲养在生产链条中占的比例大,而且在短时间内比例不会下降。家禽产品深加工程度不高,禽蛋约有95%以鲜蛋出售。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家禽加工产品的消费量会增大。因此蛋品加工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在稳步发展传统蛋制品加工业的同时,可大力开发蛋粉、液体蛋等新型蛋制品,改善生产设施和质量检测条件,改进加工工艺,提高加工产品的卫生质量,不断增加花色品种,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还可结合医药用途,合理利用禽蛋中的壳膜、蛋壳、酶和其它成分发展高蛋白饮料、蛋黄酱等深加工产品。

二、我国蛋鸡行业如何才能突破发展瓶颈

1.规模化、专业化

龙头企业在蛋鸡产业化经营组织中承担着开拓市场、组织生产、加工增值、科技创新、资本增值与带动农户等六大功能。因此龙头企业首先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层的素质,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只有把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增强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可以提升我国蛋鸡产品的内在质量。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由政府牵头组织,龙头企业运作,把几十年的传统养殖方式改变成现代化工厂化养殖,从而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脱贫致富。

2.品牌化

篇8:我国冰雪文化的发展趋势

冰雪文化是指人类在冰天雪地环境里从事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生产能力、精神生产能力和以冰雪为载体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冰雪体育、冰雪艺术、冰雪文化研究、冰雪文化展览、冰雪文化教育、冰雪文学、冰雪民俗、冰雪旅游、冰雪新闻报道等诸多内容。

对我国冰雪文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更加合理地发展我国的冰雪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我国开发冰雪资源、组织冰雪节庆、发展冰雪旅游、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的需要, 为了弘扬并传承冰雪文化, 本文对多年来冰雪文化的积累与研究, 重新进行再研究、再梳理, 并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 来研究我国冰雪文化的发展趋势。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法

本文的文献查询充分利用了图书馆等实体资源进行文献收集, 认真查看相关文献并做了笔记, 记下有用的文献资料和当时研究者的思路。同时利用学校电子图书馆登录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网络资源积极收集有关信息。利用中国知网收集了最近10年有关我国冰雪文化的文献, 类型有普刊论文、核心论文、博硕士学位论文。认真选取10多篇相关的文章进行精读。充分了解我国冰雪文化的产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构思本论文的研究设想。从大量的理论著作中得到的研究资料为此论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2 分析法

采用逻辑学的相关理论对所查阅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分析与综合, 完善论文的观点。

2.2.1 冰雪文化的产生

冰雪文化产生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环境下, 历史上最早的冰雪文化产生于1.2万年以前, 考古学家在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了一组图画, 画中表现的是最初人类滑雪的形态。2007年, 基尼斯总部正式认定阿勒泰地区为冰雪文化的发源地, 这一举动也确立了中国在世界冰雪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我国虽然被公认为人类冰雪文化的发祥地, 但是近些年与国外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些国家相比, 我国冰雪文化的前进速度较慢, 发展相对滞后。如今, 冰雪文化被赋予更多的社会经济功能, 冰雪文化将更多的用来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冰雪文化的良好发展能够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甚至可以带来人们在文化素质和意识方面的进步。

2.2.2 冰雪文化的发展历程

冰雪文化是各民族长期生活在冰雪自然环境中而逐渐发展形成的, 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2.2.1 以实用为目的的冰雪文化

为了适应冰雪环境, 人们实践、探索出了大量的符合实际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生产、生活方式绝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这一阶段的生产方式有冬捕、冬狩和冬伐等。冰雪文化中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几个方面, 衣着主要依靠动物的皮毛;饮食主要有冷冻主食、副食和水果;居室主要是地面建筑, 利用火坑和火盆进行取暖;交通运输工具主要为雪地爬犁, 可以分为自用、货运和客运。

2.2.2.2 娱乐竞技性的冰雪文化

在长期的冰雪环境中, 人们利用冰雪的创造了许多娱乐竞技活动。如20世纪50年代每年阴历三月举行的滑雪比赛。东北人民将雪橇视为交通工具和娱乐工具。空闲的成人及儿童常常乘坐雪橇穿越在雪地中, 将其视为一项重要的娱乐器具。此外, 冬季冰雪项目也逐渐兴起, 民间不乏冰雪项目的高手, 这也为冰雪覆盖的地区增添了一份欢乐。

2.2.2.3 艺术性的冰雪文化

随着冰雪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以及各个民族在冰雪环境中生活实践的不断丰富, 冰雪不仅成为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还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 步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冰灯是冰雪艺术中的重要形式之一, 下面以冰灯为例说明。冰灯最早起源于清初, 它的作用不仅是照明, 还具有防火作用, 正是基于冰灯的这个特点, 最初常在堆木场用作照明工具, 很多历史学家已经肯定了这一点。从冰灯出现, 似乎就和冰雕结缘, 刘凤浩就曾以“冰镂春灯砌四围”的诗句来描写当时的冰灯, 渤邑裎也曾有《吉林纪事诗》, 用“玲珑剔透放光明, 一片心同彻底清, 仙佛镂空谁得似, 美人狮象雪雕成”来写冰灯, 《吉林通志》中也记载了当时男女们在闹元宵节的热闹场面, 冰灯甚至出现在给祖坟送的灯当中。到了20世纪60年代, 很多大中城市的市政和园林部门都开始举办群众性的冰灯游园会。哈尔滨的冰灯游园会享誉国内外, 一直坚持到现在, 已经成了我国东北冬季旅游的一大亮点。哈尔滨首届冰灯会就有艺术学院雕塑专业的学生设计雪塑, 之后其他各单位都竟相参与, 艺术形式越来越丰富, 艺术水平也越来越高。改革开放之后, 国外很多冰雪艺术家也开始广泛参与进来, 如今的哈尔滨冰灯已从过去的简易展示发展成了国际性的冰雪艺术创作盛会。此外, 还有不同年代、年龄段、视角的冰雪摄影, 专题、纪录风光的冰雪影视作品, 冰雪音乐、歌曲、舞蹈等诸多艺术形式, 花鸟、山水、装饰、卡通、招贴等不同形式的冰雪绘画, 各种书体、流派的冰雪书法, 诗歌、散文、小说各种体裁的冰雪文学等多种艺术门类的融入, 更加丰富了冰雪艺术的表现形式。

3 研究结果

冬季一向是在我国旅游业的淡季, 尤其是在我国的北方。冰雪旅游的出现, 为我国冷清的冬季旅游市场填补了一块空白。

3.1 内容向丰富多彩的趋势发展

群众性的休闲、比赛活动会越来越多, 此类活动需要充分根据地域特点、人员特点进行, 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宜, 形式灵活多样。将滑雪活动的娱乐、休闲与比赛、竞技相结合, 激发了滑雪爱好者们对滑雪运动更大的兴趣。适合广大群众的滑雪产品, 会向着多样、简单、安全方向发展, 能够促使滑雪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而且更安全和舒适。

3.2 人群向更广消费阶层中发展

之前参与冰雪运动的人群主要是专业运动员和滑雪爱好者。随着冰雪文化的发展, 我国的普通消费者也开始参加这类运动。数据显示, 我国热爱冰雪旅游的消费人数逐年上升, 每年到了春节旺季, 假如不提前预定宾馆, 在滑雪场附近将很难找到住处。如今冰雪运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中, 是一个很有刺激性的影响因素。所以, 随着社会的进步, 以及经济的发展, 冰雪旅游必将向着更好、更快、更高的趋势发展。

3.3 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冰雪运动涉及旅游、纺织、化工、交通、餐饮、酒店、机械加工、建筑等很多行业领域。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滑雪场的运营, 会拉动周边其他产业, 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生活“滑雪实体区域”。观光滑雪、滑雪购物、滑雪保健、滑雪度假等一系列观光滑雪套餐的出现, 可以延长旅游者在城市的停留时间, 提高该地区的食宿消费, 更自然的把冰雪体育、冰雪旅游、冰雪艺术、冰雪娱乐、冰雪文化、冰雪经贸、冰雪研修、冰雪灯展、冰雪客栈等融为一体。冰雪旅游等冰雪文化涉及行业领域很广泛, 所以冰雪文化的发展可以拉动产业链的形成, 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甚至是文化素质的提高、意识上的进步。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冰雪文化最初以实用为目的, 逐渐演变为使用冰雪进行娱乐竞技活动, 又将冰雪文化升华为艺术, 最后冰雪文化成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的冰雪文化内容将更加丰富多彩, 群众性的休闲、比赛活动会越来越多, 此类活动需要充分根据地域特点、人员特点进行, 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宜, 形式灵活多样。将滑雪活动的娱乐、休闲与比赛、竞技相结合, 激发了滑雪爱好者们对滑雪运动更大的兴趣。未来的冰雪文化将向更广消费阶层中发展, 涉足这项运动的不仅限于专业运动员以及滑雪爱好者, 我国普通消费者也有了参加这项活动的机会。未来的冰雪文化将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冰雪文化设计的行业领域非常广泛, 其发展可以拉动产业链的形成, 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甚至是文化素质的提高、意识上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爱臣.吉林省冰雪文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2 (10) :42-43.

[2]焦春, 朱喜梅.中国冰雪文化发展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动机运动会科学大会, 2008:84-87.

篇9:我国企业征信发展趋势分析

【关键词】征信;企业征信;行业趋势

1.征信行业背景介绍

1.1.征信行业的发展历程

全国统一的企业与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始于1992年的贷款证制度,建设历程至今已有20多年。在发展过程中,我国征信系统建设者充分利用后发有事,借鉴国外征信体系建设经验,慎重选择征信制度,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征信体系发展道路。目前,征信系统已经成为了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在我国征信市场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考察征信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征信行业的发展有三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沿着贸易信用领域征信发展,主要集中在企业征信方面,以1849年城里的邓白氏公司(Duns&Bradstreet)为代表,主要从事企业自信调查工作,服务于贸易信用领域;第二条主线是沿着金融信用领域征信发展,主要集中是在个人和小微企业金融征信方面,最早起源于1860年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成立的第一家个人征信机构,目前以益博瑞(Experian)、环联(Tranunions)、艾克飞(Equifax)、科瑞富(Crif)为代表,全球发展,主要服务于消费信贷和小微企业信贷领域;第三条主线是央行或者金融监管当局城里的公共征信系统,主要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出发,收集金融机构的信贷信息,用于监控金融机构授信風险,也为金融机构提供征信服务,以1934年第一个成立于德国的公共征信系统为代表,发展至今全球已有80多个国家有了公共征信系统。

1.2.中国征信行业的发展基础

新需求推动新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各类经济主体的参与,金融市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的需求日益上升。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征信行业在政府的推动下开始起步,经过一系列的底层数据系统的搭建和完善,央行征信中心于2006年正式成立,对中国金融系统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新环境带来新契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央行征信中心为代表的政府主导的征信体系已经无法完全满足金融市场运行的需求。随着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此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P2P,消费金融等细分领域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的征信行业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市场化征信机构和互联网征信技术的发展。新轨道创造新价值:随着中国征信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个人征信牌照的落地,中国征信行业将进入新的发展轨道。在新的时期,底层数据将进一步打通,行业各擦浴机构征信流程将进一步标准化,市场化征信机构将不断发展,并在垂直领域出现有代表性的企业。此外,征信行业的法律法规与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也进一步完善,通过互联网手段进行征信的市场化机构将有别于传统的征信机构,发掘更多场景化的征信市场。

2.国内征信行业发展概况

2.1我国征信体系基本模式

我国的征信体系采用“政府主导型”模式,央行个人、企业征信系统基本覆盖全国传统信贷市场,是中国征信体系的基础,社会第三方征信机构重点服务于中下游,作为完善、补充央行征信系统的重要组成。2015年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首批8家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机构名单,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一年多,相关牌照仍未能发放。像芝麻信用、考拉征信这样的征信公司,已经在内部开展有关企业征信产品的研究,并对部分客户开始进行内测。“条件成熟的时候,将会以小微企业为主要目标对象开展企业征信服务。”2015年11月初,全国共有104家企业征信机构(不含分公司)在人民银行各分支行完成备案。

2.2我国企业征信市场格局

央行的征信中心是国内最大的信用基础数据库,接入机构最全,在非银行信息上面采集也较全面。此外,鹏元、中诚信等传统企业征信是企业征信市场的重要补充,为企业出具信用报告,内容基本包含企业基本信息如练习信息、注册信息、股东信息、变更信息、财务信息、法律诉讼信息等。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征信也在转型中,一些互联网大数据征信公司以互联网为核心,利用大数据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及时全面的征信服务,除了传统征信报告中的工商信息、司法信息、知识产权信息等,互联网大数据征信可根据技术对企业相关信息进行深入挖掘,提供更全面深度的企业相关信息。

3.中国征信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3.1.信用文化开始形成

2007年-2014年,中国信用卡存量增长了4倍,从2007年的0.9亿张增长至2014年的4.6亿张。虽然信用卡存量增长率很高,但截至2014年,中国国内试用卡使用情况与信用卡消费文化的代表美国仍有很大差距。随着新生代消费观规模的壮大和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加之消费金融相关配套服务的成熟,中国未来的信用卡消费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这将是中国征信行业的机遇期。

3.2.征信行业市场需求巨大

消费拉动经济,征信市场具备长期发展基础,截至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万亿,增速6.9%。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神话,三驾马车中消费的拉动因素将开始提现。虽然GDP的增速会进一步下降,但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未发生变化,随着各项刺激消费政策的落地和中产阶级人群的增长,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升。虽然中国最终消费增长率自2010年以来一直呈上升态势,但截至2014年,中国最终消费率依然仅有51.2%,这与美国常年80%以上的最终消费率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我国最终消费率还有很大的空间,这将直接影响我国消费金融和征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消费信贷余额规模多年保持近20%的增速。2014年,中国消费信贷余额规模已经达到15.4万亿,同比增长18.4%。未来几年中国消费信贷余额规模将依然保持每年近2%增长率的势头,截至2019年,中国消费信贷余额规模将突破37万亿元。截至2015年底,P2P行业问题平台数已经超过1200家。在这些问题平台中,很大部分是由于坏账过多导致流动性危机,最终拖垮平台。

随着信贷相关行业的发展,政府对消费市场的大力支持,市场对风控的需求必然会放大征信行业的市场容量,这对征信行业的发展极为有利。

3.3.大数据征信体系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可以促进征信行业转型升级。首先,大数据使得征信收集到的信息打破了原有的局限,从互联网平台及移动端等多渠道采集有助于信息主体的信息数据全面把握;其次,大數据实现了征信数据深度挖掘,利用IT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能够更好的反映信息主体的信用状况,并提供更为丰富及符合场景的信用产品及服务。

3.4.移动端将成为征信机构发力重点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未来移动端将成为征信机构的发力重点。从征信行业产业链来看,数据采集、征信服务产品及应用场景等未来都将向移动端转移。与此同时,移动端信息采集方便,用户通过移动端享用征信产品及服务更加便利,征信产品和服务可以随时随地提供服务。由于“三驾马车”的内需拉动作用,消费将成为中国GDP发展的主要动力,这将促进中国消费金融的发展,继而推动征信服务消费场景结合更加紧密。

3.5.市场化征信机构即将崛起

对于目前的中国征信市场来说,互联网是眼下最强的封口力量。消费金融、P2P、共享经济、社交、电商,这些只售可热的互联网行业都具有征信需求。然而,以央行征信中心为核心的体系无论是从可操作性还是数据纬度上看,都显然无法满足这些行业的具体需求。强烈的个性化需求与标准的少量的供给,给第三方市场化征信机构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不可多的机会。

随着数据源的拓宽,征信应用场景不断增加,如:原先的线下信审和人工信审转为线上信审和机器信审,提高审核效率,增加用户体验。租赁、酒店等行业,传统的授信方式通过押金或者其他方式授信,现在则可以通过征信机构的调查进行授信。每一种变化的背后都需要用户体验和效率的提升。这意味着征信机构可以从金融向其他的领域进发。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国征信行业研究报告.互联网金融,2016.3.

[2]2016年中国征信行业专题研究报告.互联网金融,2016.3.

[3]德勤2015年汽车金融报告,2015.12.

[4]2015年汽车金融行业渗透率调查.汽车金融行业研究,2016.2.

作者简介

上一篇:难忘的照片_小学生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在2012年学雷锋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