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肺部真菌感染治疗策略

2024-06-05

ICU肺部真菌感染治疗策略(共5篇)

篇1:ICU肺部真菌感染治疗策略

肺部真菌感染很常见,但是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在临床上都很困难。随着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人数的增加,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长。

因此需要提高对肺部真菌感染的认识,对诊断方法加以改进。新型抗真菌制剂已可以应对这一问题。

美国梅奥诊所 Limper 博士近期发表综述,详细介绍了 ICU 患者常见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文章发表在 2014 年12月1日出版的Chest杂志上。传统和新型抗真菌制剂

过去十年中,有大量新型抗真菌制剂问世(表 1)。当选择抗真菌制剂时,需权衡不同药物之间的优缺点以及患者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感染特点。

一般情况下,制定抗真菌治疗方案时需首先明确致病菌。同时通过真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及患者感染的特点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表1:目前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多烯类药物(1)两性霉素 B:

多烯类抗真菌药物的原型就是两性霉素 B 脱氧胆酸盐。尽管毒性较大,但是这类药物仍旧是重症真菌感染的首选,特别是那些危及生命的重症感染。包括:侵袭性曲霉菌病、部分全身念珠菌病和隐球菌病、重症组织胞浆菌病、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和毛霉菌病。

多烯类抗真菌药物与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甾醇相结合,诱导细胞缺陷,增加细胞通透性,导致细胞死亡。

两性霉素 B 脱氧胆酸盐必须静脉使用。应用期间,需密切随访肌酐、尿素氮(BUN)、血钾、血镁、全血细胞计数(CBC)和肝功能。

总的来说,使用两性霉素 B 时,需密切随访患者各项指标(每天一次或每两天一次)。两性霉素 B 导致的肾毒性可突然出现。

很多医生为了避免应用两性霉素 B 后出现发热和寒战,会在应用前给予患者使用解热镇痛剂、抗组胺类药物、抗吐剂或哌替啶。两性霉素 B 需缓慢静脉滴注,一般滴注时间要超过 2-6 小时;因为快速静滴会导致威胁生命的高钾血症和心律失常的出现。

当和其他肾毒性药物联用时(如:氨基糖苷类),肾毒性作用会增加。两性霉素 B 的肾毒性是剂量相关的。

对于重症免疫缺陷患者、肾功能受损患者、使用其他肾毒性药物的患者、使用两性霉素 B 剂量≥1.0mg/kg/d 的患者,强烈建议使用两性霉素脂质体来避免肾毒性的高发病率。肝毒性也会发生,但是比较罕见。(2)两性霉素脂质体:

目前为止已有数种两性霉素脂质体制剂问世,包括:两性霉素 B 脂质体、两性霉素 B 脂质体复合物和两性霉素 B 胆固醇硫酸钠复合物。相比两性霉素 B 脱氧胆酸盐,这些脂质体制剂可以显著降低肾毒性。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两性霉素 B 脂质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两性霉素 B 的应用,特别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两性霉素 B 脱氧胆酸盐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多。目前几乎没有研究能证实,两性霉素脂质体的疗效要好于两性霉素 B 脱氧胆酸盐。应进行平行对照研究来了解两性霉素 B 和两性霉素 B 脂质体的副作用。动物模型研究指出,相比两性霉素 B 脱氧胆酸盐,两性霉素脂质体制剂中枢神经系统(CNS)浓度更高。但是尚无人体试验能证实这一点。

2、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唑类抗真菌药物具有口服活性,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三唑类药物通过抑制真菌 C-14-α-去甲基酶介导的羊毛甾醇向麦角甾醇转化合成来发挥作用。

已有研究指出,唑类药物与人类细胞色素 P450 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对于免疫抑制患者,唑类药物的应用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对于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患者,如:移植患者和艾滋病毒(HIV)感染患者。

当唑类药物与环孢素、笨二氮卓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和某些抗 HIV 药物同时应用时,会产生药物互相作用,导致细胞色素 P450 酶活性和代谢率的改变。此外,所有唑类药物都会延长 QTc 间期,应用时必须特别注意;特别是当与其他可能导致 QT 间期延长的药物联用时。

早期制剂如:酮康唑,是咪唑类药物,对激素水平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会产生较明显的副作用,目前已被新型三唑类制剂所取代。

口服酮康唑会导致肾上腺副作用和严重肝毒性,随着毒性较低和作用更好的三唑类药物问世,酮康唑应该不再用于一线治疗。此外唑类药物是 C 类药物,不能用于孕妇。相反的是,两性霉素 B 是 B 类药物,可以用于孕妇;所以在重症感染时,首先考虑应用两性霉素 B。(1)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有一个亲脂的尾端,可以增强抗真菌活性,如:曲霉菌株。伊曲康唑能有效治疗部分曲霉菌感染、粘膜念珠菌感染、组织胞浆菌病、芽生菌病和球孢子菌病。

但是伊曲康唑与蛋白结合率极高,几乎无法渗透入脑脊液,因此不能用于治疗 CNS 感染。

伊曲康唑有口服胶囊和口服溶液两种制剂。口服制剂需要在有胃酸的环境中进行吸收,因此口服胶囊应与食物或酸性饮料同时服用。

应避免在使用伊曲康唑时,同时应用抑酸剂和质子泵抑制剂。为了使伊曲康唑吸收更稳定,伊曲康唑口服液中含有环糊精。伊曲康唑口服液应空腹时服用。当使用伊曲康唑时,需常规监测伊曲康唑血药浓度。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不需要调整口服伊曲康唑剂量。伊曲康唑在肝脏进行代谢,对于严重肝功能受损患者应慎用。

伊曲康唑的副作用较少,包括:外周水肿、皮疹、腹泻和恶心。严重的副作用发生更罕见,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Stevens-Johnson 综合症和肝损伤。和其他唑类药物一样,伊曲康唑与很多细胞色素 P450 代谢相关的药物同时服用时会产生相互作用。(2)伏立康唑:

伏立康唑有静脉和口服制剂两种,目前广泛应用于治疗侵袭性曲霉菌病和其他真菌感染中。和大多数唑类药物一样,当与其他细胞色素 P450 代谢及通路(包括:CYP34A、CYP2C9 和 CYP3A4)相关药物联用时,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肝硬化患者,伏立康唑应慎用。

静脉伏立康唑制剂中含有环糊精,因此肾功能受损患者应慎用;因为环糊精会在肾脏中累积。

口服伏立康唑制剂中没有环糊精,必要时可以替代静脉制剂应用。对于轻中度肾功能受损患者,不需要调整伏立康唑剂量。如果必须要在肾功能受损患者中应用静脉伏立康唑,需密切监测患者血肌酐水平。

一般情况下,伏立康唑不应用于严重肝功能受损患者中;除非没有其他药物选择、综合评估后获益大于风险时,尚可应用。伏立康唑有光敏性,所以应用时应避免日光直射。

随着伏立康唑越来越多的预防性应用于严重免疫缺陷患者中,出现了不少慢性光敏反应的病例。

应用伏立康唑后也有不少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报道。但是免疫抑制患者本身就有不少皮肤癌的危险因素。最近研究指出,应用伏立康唑并不是导致皮肤恶性肿瘤的唯一危险因素。

尽管因此,临床医生仍需关注这类患者皮肤病变和恶性肿瘤(包括黑色素瘤)的情况。

伏立康唑的副作用还包括:恶心、呕吐、皮疹和肝功能异常。目前严重肝功能异常的副作用已很少见。

应用伏立康唑后确实会出现外周水肿,但是相比伊曲康唑其发生率显著下降。大约 1/3 的患者会出现视觉异常。但这一并发症通常只持续数小时,然后逐渐消散;一般数天到数周后,可恢复正常。

伏立康唑药物代谢情况因人而异,因此需定期监测血药水平。(3)泊沙康唑:

泊沙康唑可以作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预防性用药,包括:免疫缺陷患者的曲霉菌病和播散性念珠菌病;也可有效治疗 HIV 患者的口咽念珠菌病以及对于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的重症口咽念珠菌感染。

对于重症免疫缺陷患者,泊沙康唑作为二线用药有效治疗该难治性曲霉菌感染及球孢子菌病。

泊沙康唑也可有效治疗毛霉菌病。常见副作用包括:腹部不适和腹泻。严重毒性作用包括:偶发肝功能异常。泊沙康唑会达到吸收饱和,因此为了取得最佳吸收效果,需要有充分的膳食脂肪。

对于中重度肝功能或肾功能受损患者,不需要进行剂量调整。当对药物毒性进行临床监测时,需包括肝功能检测。

泊沙康唑现在已有口服控释片问世,可以取代之前吸收较差的口服混悬液。此外,静脉制剂也已问世,这可以推动泊沙康唑在重症真菌感染患者中的应用。(4)氟康唑:

氟康唑是一种低脂溶性药物,应用方便,能有效治疗白色念珠菌。氟康唑常用于预防和治疗粘膜念珠菌病和侵袭性念珠菌病,对球孢子菌病和隐球菌病也有效。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调整剂量。当肌酐清除率 < 50mL/min 时,氟康唑剂量需减少至 50%。接受血液透析患者在血透后需要给予全量。

相比其他唑类抗真菌制剂,如: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氟康唑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是相对较少的,比伏立康唑还要少(伏立康唑是一个对 P450 和相关通路较弱的抑制剂)。

副作用相对较少,但是也可以出现皮疹、皮肤瘙痒、头痛、恶心、呕吐和转氨酶水平的增高。其他新兴唑类药物:针对新兴唑类抗真菌药物(如:雷夫康唑、艾莎康唑、阿巴康唑)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这些药物的临床有效性和适应症尚未完全确定。

3、棘白菌素类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质膜上的β-1,3-D-葡聚糖合成酶、破坏真菌细胞壁来发挥作用。

(1)卡泊芬静:

卡泊芬静对白色念珠菌有杀菌作用,对曲霉菌有抑菌作用。卡泊芬静最初主要应用于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但卡泊芬静也可用于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发热,可作为侵袭性曲霉菌肺炎治疗中的一部分。

未经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通过的适应症还包括:经验性应用于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预防性应用于重症免疫缺陷患者中。基础研究指出,卡泊芬静可有效治疗卡什肺孢子虫感染。

但是目前尚无确切的临床研究能明确:棘白菌素是否可有效治疗卡什肺孢子虫肺炎患者。因此,棘白菌素不应作为卡什肺孢子虫感染的一线或单药治疗方案。由于细胞壁黑化作用,所以隐球菌对卡泊芬静是天然耐药的。卡泊芬静有静脉制剂,在肝脏代谢,所以当肝功能受损时需调整剂量。当患者存在肝功能受损、怀孕、或同时使用环孢霉素时,需慎用卡泊芬静。

有趣的是,卡泊芬静和其他棘白菌素类药物不会影响细胞色素酶系统。但是当和环孢霉素、他克莫司、利福平和特定抗 HIV 药物联用时,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仍会发生。

其他副作用包括:肝酶升高、面部肿胀、头痛、皮肤瘙痒和恶心。过敏反应很少见。极个别患者会对所有棘白菌素类药物出现过敏。(2)阿尼芬静: 阿尼芬静可用于治疗念珠菌血症、侵袭性念珠菌病和念珠菌性食道炎。阿尼芬静也能有效治疗曲霉菌感染。有时阿尼芬静还能经验性的用于疑似念珠菌血症的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阿尼芬静耐受性较好。

常见副作用包括:低钾血症和腹泻。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以及极罕见的肝毒性。(3)米卡芬静:

米卡芬静可用于治疗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获准用于治疗侵袭性念珠菌病、预防性应用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以避免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出现,预防性治疗念珠菌性食道炎。

副作用包括:皮疹、腹部不适伴恶心、呕吐、腹泻和黄疸。注射部位可发生静脉炎。

目前所有 3 种批准上市的棘白菌素对念珠菌感染都应视为是同样有效的 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

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功能抑制 / 缺陷个体中。临床医生需关注那些可能提示为真菌感染的临床体征,如:持续性肺部浸润,伴或不伴纵隔淋巴结肿大(表 2)。

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肺部和脾脏弥漫性钙化肉芽肿,特别是那些组织胞浆菌病患者。这些浸润病灶对常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表 2:提示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

免疫缺陷患者的真菌感染主要是由于念珠菌血流感染和侵袭性曲霉菌的组织感染,包括:侵袭性曲霉菌肺炎。但是其他真菌感染,包括:地方性真菌病(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和芽生菌病,取决于地理区域的不同)和卡什肺囊虫肺炎,也往往会出现在免疫缺陷患者中。

需引起重视的是,除了白色念珠菌以外,其他念珠菌病的感染发生率正在不断增加。更耐药的真菌感染发生率,包括:毛霉菌和丝孢菌感染,也在不断增加中。地方性真菌病的治疗方法

地方性真菌病包括组织胞浆菌病、芽生菌病和球孢子菌病。这些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功能低下 / 缺陷个体中。隐球菌肺炎和隐球菌脑膜炎也是常见的真菌感染。

地方性真菌病的有效诊断需要:明确不同感染的地区差异、临床特征、相关血清学检测、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支气管镜检查以及必要是的腰椎穿刺术。这些感染的临床诊断已在其他综述中详细介绍。地方性真菌病治疗方案取决于患者的免疫状态。

一般情况下,非重症真菌感染选用广谱唑类药物;重症感染首先选择两性霉素脂质体,待患者病情稳定后,选择长期使用广谱唑类药物。

针对具体地方性真菌病和隐球菌病感染应制定个体化的临床治疗方案。

1、组织胞浆菌病和相关后遗症

荚膜组织胞浆菌可引起的感染包括: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的孤立性肺结节、支气管结石症、纵隔肉芽肿和纤维化、有症状的或播散型肺组织胞浆菌病(包括:组织胞浆菌相关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慢性肺组织胞浆菌病)。临床症状较轻、免疫功能正常的肺结节或孤立支气管结石症患者,通常不需要唑类药物的治疗。有症状的或活动性组织胞浆菌病结节状浸润,伴或不伴明显淋巴结肿大患者,通常需使用伊曲康唑治疗同时预防后遗症的出现(如:纤维性纵隔炎),剂量为 200mg bid,疗程 3 个月。

但是,目前尚无研究可证实:抗真菌治疗可以降低纤维性纵隔炎的发生率。纵隔肉芽肿伴随大量淋巴结肿大患者,若血清学或尿液抗原检测阳性,提示存在近期或活动性感染,可给予伊曲康唑治疗,剂量为 200mg bid,首先治疗 12 周。若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可以继续治疗至 12 个月。

不幸的是,大多纤维性纵隔炎使用那个唑类药物治疗无效。抗纤维化药物和全身激素应用也不能有效治疗纤维性纵隔炎。

纤维性纵隔炎可导致严重的血管或气道变形,需要植入血管内或支气管内支架,接受支气管成形术或进行其他外科手术干预。

支气管结石症是由于组织胞浆菌病感染淋巴结,淋巴结钙化所导致,可能会进入支气管腔内。

当支气管结石症合并咯血或肺不张时,可行支气管镜检查评估病情,经支气管镜或外科手术行取石术。当进行支气管镜取石时,必须小心谨慎,避免大出血的发生。

轻中度有症状的肺组织胞浆菌病肺炎患者,一般首选伊曲康唑治疗,疗程 12 周。

但是对于重症组织胞浆菌病患者,如果有危及生命的肺部感染伴严重气体交换异常(图 1),应首选两性霉素脂质体治疗,直到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图1:进行性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患者的 CT 影像。

这是一名 72 岁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老年女性,正在接受阿达木单抗和氨甲喋呤免疫抑制治疗。这名妇女出现进行性的气体交换异常,CT 显示有广泛播散的粟粒样结节浸润。支气管镜检查 BAL 中发现有组织胞浆菌,尿组织胞浆菌抗原阳性,从而得到确诊。

然后选用伊曲康唑作为维持治疗,剂量 200mg bid,疗程至少为 3 个月。对于那些慢性肺组织胞浆菌病患者(常伴空洞),可选用伊曲康唑治疗,剂量 200mg bid,疗程为 12 到 24 个月。

免疫缺陷 / 抑制的组织胞浆菌病患者治疗时往往需要调整药物的剂量。例如:免疫功能缺陷 / 抑制的、有症状的、轻中度组织胞浆菌病患者通常首选伊曲康唑治疗,开始 3 天剂量为 200mg tid,随后调整为 200mg bid,维持 12 个月。

重症免疫功能低下(如:AIDS)伴进行性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患者,应首选静脉两性霉素脂质体,直到患者临床症状相对稳定。

然后可使用口服伊曲康唑,200mg bid;直到有效免疫重建,CD 4+ 计数 > 200/μL。持续免疫缺陷 / 抑制患者需要终身维持治疗。

对于部分免疫缺陷 / 抑制患者伴重症肺组织胞浆菌病和弥漫性肺损伤,可以给予辅助激素治疗,建议用量为泼尼松 40 到 60mg/d,持续 1 到 2 周,可使这些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2、芽生菌病感染

皮炎芽生菌,是双相型真菌,好发于美国中部和东南部,会导致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肺部感染。

到目前为止,芽生菌病相关的 ARDS 和重症弥漫性肺炎病例报道的数量很少。皮芽生菌感染更常见表现为非重症感染,如:大叶性肺炎、大面积实变病灶、肺结节和慢性纤维空洞性病变。皮肤播散最常发生。有时也会累及骨关节、很少累及 CNS。对于轻中度免疫缺陷 / 抑制患者,一般首选口服伊曲康唑治疗,200 mg bid,疗程为 6 个月。但是,对于骨关节芽生菌病患者,伊曲康唑疗程需延长至 12 个月。

对于重症肺芽生菌病患者,如:弥漫性肺损伤或全身重症病变,应首选静脉两性霉素 B 治疗,直到临床症状缓解。然后继续口服伊曲康唑 6 个月,200mg bid。体外实验和少量临床研究提示,也可选用伏立康唑治疗,200mg bid。激素辅助治疗对于部分重症芽生菌病 ARDS 患者有效。

免疫缺陷 / 抑制合并轻中度肺芽生菌病患者,若不伴 CNS 受累,可口服伊曲康唑 200mg bid,疗程至少在 12 个月以上。

但是对于重症肺芽生菌病不伴 CNS 累及的患者,应首选两性霉素脂质体治疗,直到达到临床稳态。然后改用口服伊曲康唑治疗,疗程至少 12 个月。AIDS 患者需要终身持续口服伊曲康唑 200mg/d,或服用至免疫功能重建为止。肺芽生菌病合并 CNS 感染患者,应首选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治疗(5mg/kg/d),直到达到临床稳态。在停用静脉两性霉素 B 后,应继续使用伊曲康唑,疗程至少 12 个月。

也可选用伏立康唑来替代伊曲康唑治疗,剂量为 200mg bid。合并 CNS 感染的 AIDS 患者应终身口服伏立康唑 400mg/ 天,或服用至免疫功能恢复。

3、球孢子菌病

球孢子菌病是因为吸入含球孢子菌的尘埃而感染,好发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金华河谷、亚利桑那州中南部和墨西哥西北部。很多球孢子菌病感染症状轻微。部分感染可出现类似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肺部症状。

急性肺球孢子菌病和细菌性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不同点包括:一般抗菌治疗无效、同时合并肺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疲劳、盗汗、皮肤病变(部分患者可出现多形性红斑或结节性红斑)。急性原发性肺球孢子菌病经常是自限性的。

绝大多数免疫缺陷 / 抑制合并原发性肺球孢子菌病患者,如果没有全身播散的危险因素,不需要治疗。但是必须对每位患者全身播散危险因素进行仔细评估。这些危险因素在表 3 中做了详细讨论。表 3:球孢子菌病播散的危险因素

此外,某些疾病状态会导致重症肺部感染出现的风险增高,包括: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和其他结构性肺部疾病、肾功能衰竭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免疫功能正常合并中重度肺球孢子菌病患者,治疗首选伏立康唑(400mg/d)或伊曲康唑(400mg/d),疗程至少为 6 个月;如果临床症状或影像学表现无明显改善,则治疗时间需进一步延长。

泊沙康唑也能有效治疗球孢子菌感染,可用于治疗耐药病例。

只有球孢子菌相关肺结节患者,可首先观察 1 年,不需要抗真菌治疗。但是当合并重度免疫抑制状态(如:化疗、全身激素治疗、CD4 计数 < 200/μL)时,可以给予应用伊曲康唑或伏立康唑。治疗原发性肺球孢子菌病时不能忽视全身播散的风险(表 3)。可给予伏立康唑(400mg/d)或伊曲康唑(400mg/d)。

球孢子菌相关肺结节若合并全身播散危险因素、合并空洞型病变伴或不伴咯血时,可以使用伏立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

对于那些有症状的慢性肺结节或慢性肺空洞型球孢子菌病患者,病程超过 3 个月的,可给予唑类药物治疗,疗程需延长到 12 到 18 个月或更长,直到肺空洞或临床症状稳定。

弥漫性肺球孢子菌病合并弥漫性肺损伤和气体交换障碍患者,首选两性霉素 B 治疗。待临床症状改善后,改用伏立康唑(400mg/d)或者伊曲康唑(400mg/d)治疗,疗程至少为 1 年。

免疫抑制 / 缺陷患者需要接受持续唑类药物治疗直到免疫功能恢复。

球孢子菌病可以从肺部播散至骨头、关节、皮肤、CNS 等。对于不存在脑膜播散患者,可给予伏立康唑(400mg/d)或伊曲康唑(400mg/d)治疗,疗程至少为 1 年,直到临床稳定。对于骨关节球孢子菌病患者,首选伊曲康唑。重症患者首选静脉两性霉素脂质体,待临床稳定后,改用伏立康唑(400mg/d)或伊曲康唑(400mg/d)治疗,疗程至少为 1 年。合并神经系统症状的原发性球孢子菌病患者,需要行腰椎穿刺术来了解是否存在球孢子菌性脑膜炎。播散型球孢子菌病和脑膜炎患者,首选两性霉素脂质体,待临床稳定后,改用唑类药物治疗,如:伏立康唑(800-1000mg/d),唑类药物可能需要终身用药。因为如果停药的话,很容易造成复发。曲霉菌病的治疗

肺曲霉菌病的治疗取决于医疗环境、免疫状态和疾病状态。当足分支菌定植在预先存在的肺空洞中形成曲霉肿时,往往存在出血倾向。可通过放射介入栓塞治疗大出血来挽救生命。外科手术治疗曲霉肿,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但是,仍然有部分病例必须行外科手术切除。有时当患者存在免疫抑制 / 缺陷时,曲霉肿可以进展为慢性坏死性曲霉菌病。

侵袭性曲霉菌肺炎一般只发生在免疫缺陷 / 抑制患者中,通常是那些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大量激素应用或接受细胞毒药物化疗患者。

目前侵袭性曲霉菌肺炎的一线治疗是静脉使用伏立康唑:第一天 6mg/kg q12h,第二天起 4mg/kg q4h,直到临床改善。病情稳定后,可改用口服伏立康唑,200mg q12h,直到病灶消散。

或者也可以使用静脉两性霉素脂质体(3-5mg/kg/d),直到临床改善。继而选用口服伏立康唑 200mg q12h。只要有可能,在治疗期间应尽可能的改善患者免疫状态。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一线治疗失败的,可给予棘白菌素治疗,如:静脉卡泊芬静(第一天 70mg,第二天起 50mg/d)。目前并不清楚棘白菌素联用伏立康唑能否改善疗效。

此外,口服泊沙康唑也可以用于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难治性、局灶性、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积极治疗失败的,可考虑行外科手术切除治疗。

慢性坏死性曲霉菌病治疗需要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免疫状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轻中度感染患者可以给予口服伏立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直到临床稳定。

重症患者可以首选静脉伏立康唑或两性霉素脂质体治疗。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播散程度(局灶或播散)和对抗菌药物治疗的反应,部分患者可以考虑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研究表明,真菌易感人群患者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对于免疫缺陷 / 抑制患者,需考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可能性。合理的选择诊断性测试、快速对症治疗可以最大程度的改善临床转归。

篇2:ICU肺部真菌感染治疗策略

核心提示:【摘要】目的探讨脑外科ICU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脑外科ICU16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外科ICU 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脑外科ICU 168例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肺部感染发生率51.2%。年龄≥60岁、昏迷≥3天、气管切开、频繁吸痰和雾化吸入、机械通气、吸烟史、营养状态、空间面积使用不足为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 强化ICU工作人员培训教育;正确认识肺部感染,护士发挥多重角色作用;加强ICU病房管理和感染监测,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操作程序;加强呼吸道管理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吸痰、雾化吸入,合理吸痰;合理使用床位空间面积预防交叉感染,教育和指导患者的健康行为。重视ICU患者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避免和控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病房管理、改善ICU工作环境是降低肺部感染行之有效的措施。【关键词】

肺部感染;相关因素;护理对策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and clinical nursing strategy

XU Yan-hua, YU Mei-ding.Department of cerebral surgery, Shanghai Changzhe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econd Military Surgeo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Objective To explore causative factor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and clinical nursing strategy.Methods 168 consecutive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infection was 51.2%.Age, lost of conscious, tracheal incision and tracheal intuba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putum aspiration frequently and atomization inhalation, smoking history, nutritional status and insufficient space were the main cause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ICU.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working staffs in neurosurgery ICU, management of ICU and respiratory tract, regime of degermation and isolation and operational procedure of aseptic technique and correcting the recognition about pulmonary infection could degrade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infection.[Key words] Pulmonary infection;correlation factor;nursing strategy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现代危重病医学发展较为完善的治疗核心场所,是医院观察、收治危重患者,集中而有效维持生命活动,进行强大生命支持的治疗单位。我院脑外科ICU 是以收治急性脑血管病、颅脑外伤(损伤)、脑外科手术为主的护理单元。肺部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是在ICU 患者中,因病情危重,神志不清,各项侵入性操作多,其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患者。因此,开展ICU 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了解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护理对策,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笔者对ICU收治的168例患者可能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了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了预防的护理对策,结果如下。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3~7月脑外科ICU患者168例,男102例,女66例;年龄9~81岁,年龄≥60岁为116例。住院天数2~88天,ICU天数2~10天。昏迷者106例,气管插管56例,气管切开52例,机械通气22例。有吸烟史76例,有鼻饲营养90例。病床使用面积不足者42例。为解决呼吸道清理无效护理诊断,每日行雾化吸入、及时吸痰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1.2 诊断标准

参考2000年制订的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部感染诊断标准[1]。

1.3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择可能与肺部感染有关的11项相关因素:年龄、吸烟史、营养状态、神志状态、误吸窒息、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氧气和雾化吸入、频繁吸痰、病床空间面积,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168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的有86例,占51.2%,其中昏迷患者占37.7%,且与昏迷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8分者呈负相关现象。误吸窒息为肺部感染的极高危因素;有吸烟史、年龄≥60岁、营养状态(鼻饲营养、未鼻饲营养)为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雾化吸入和频繁吸痰为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床空间面积不足造成交叉感染是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各种类型患者在86例肺部感染患者中占百分比见表1。表1 86例肺部感染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脑外科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神志不清或颅脑外伤,病情进展迅速,存在护理诊断——呼吸型态的改变、呼吸道清理无效,并且各项侵入性操作较多,氧气和雾化吸入,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使气道与外环境直接相通,特别是在易患因素年老多病、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降低情况下,细菌很容易进入并存留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2]。因此,强化脑外科ICU工作人员培训教育;加强病房管理和感染监测,严格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呼吸道管理措施;重视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避免和控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改善ICU工作环境对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极为重要。

3.1 相关因素分析

上述资料结果表明。

3.1.1 年龄≥60岁,营养不良,昏迷≥3天,吸烟史均为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

患者年老多病各器官功能呈进行性、退行性变化特点,机体活动力减低、对外界环境适应力减退;营养不良不能满足机体正常生理需要,使免疫能力下降,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神志不清或昏迷状态使各种生理反射减退或消失,如吞咽和咳嗽反射,不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长期吸烟史改变了呼吸道黏膜、肺泡、肺内环境,造成长期慢性不显性损害。

3.1.2 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均为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上述侵入性操作呼吸道正常防御机制被破坏,使气道与外环境直接相通,造成了致病微生物或条件致病菌很容易进入并存留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

3.1.3 误吸窒息为肺部感染的极高危因素

胃内容物返流、口咽部分泌物等误吸入肺,胃内容物的化学刺激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破坏;定居在口咽部细菌下移入肺等均造成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侵袭肺泡引起肺部感染。

3.1.4 ICU工作环境和病床所占空间面积不足同样是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

病房环境的严格管理和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护理人员配置、病床所占空间面积不足,增加了院内交叉感染机会,使病原微生物从病人到病人、或工作人员到病人的直接感染以及通过空气、物品间接感染。

3.2 护理对策

3.2.1 强化ICU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正确认识和重视院内感染,发挥护士多重角色作用[3]

护士在医院感染预防中角色分别为教育者、管理者、执行者、监控者、研究者、学习者。强化护士的培训教育,不断加强护士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护士职业素质教育,主动学习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掌握预防院内感染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院内感染预防水平。

3.2.2 加强 ICU病房管理,保持工作环境洁净

工作人员进入ICU要更衣、换鞋、戴口罩、洗手。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室温20℃~24℃,湿度50%~60%,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有效的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照射每日2h以上,同时紫外线灯管定期检测其输出强度。地面和患者物品使用0.5% 过氧乙酸消毒液喷洒或擦拭2次/d以上。对患者分泌物和排泄物进行随时消毒,转出ICU患者进行终末消毒制度。合理使用ICU空间面积,除必要抢救器械和用具外,保持环境宽敞洁净,病床使用面积达15m2 以上,ICU 病室1~2人为宜。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数量,护士:床位为3~3.5:1,避免护理操作中的交叉感染发生。行政护士要坚持每周2次作空气细菌培养,治疗桌面的细菌检测并登记。真正做到专人负责,定期消毒,定期检查,定期监测。

3.2.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强化消毒隔离制度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护理,吸痰技术及静脉输液严格在无菌技术操作下进行并按操作规程执行;各种呼吸治疗装置超声雾化机、吸痰器、吸氧装置应严格消毒、灭菌处理;人工呼吸机回路每48h消毒1次;雾化器、湿化瓶每次用后消毒,吸氧管每日更换。一次性导管、吸痰管、换药盒用物不能重复使用,及时销毁处理。

3.2.4 加强呼吸道管理,减少不必要雾化、吸痰,合理吸痰

首先正确掌握抽吸的方法及技巧[4]。气道分泌物的抽吸不作为常规操作,当患者出现气道分泌物潴留的表现时,才有指征抽吸。对神志清楚患者,护士要教会病人有效的咳嗽、咳痰清除呼吸道异物痰液;如遇确实无力咳出或无法排除或昏迷患者可抽吸痰液。抽吸时应特别注意选择合适吸痰管和患者体位。对气管切开患者以听诊为依据确定痰液位置适时吸痰,根据痰液的性质选择恰当方式吸痰[5]。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办法,使用密闭吸痰三通管在密闭环境下不间断机械通气进行吸痰,避免了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的断开增加的污染机会。

3.2.5 加强基础护理

对于危重症患者尤其是GCS昏迷评分≤8分、机械通气病人加强基础护理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有效措施。一般脑外科病人取头高15°~30°卧位,头偏向一侧,有利于口腔分泌物排除;吞咽困难、昏迷者行口腔护理,减少定居口咽部的菌群数量,防止细菌下移种植;根据病情变换体位、翻身、拍背有利于痰液的吸引和排出。经鼻腔吸痰后用生理盐水棉签搽洗清理鼻腔。气管切开护理应及时更换无菌敷料,行气管切开护理。床单位保持清洁干燥无皱折污染,及时清理皮肤分泌物和排泄物,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压疮的发生。

3.2.6 医护人员有效洗手消毒,切断医源性传播途径

大量流行性病学调查证实,工作人员的手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医护人员进入ICU时必须洗手,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均要洗手,无菌技术操作中注意手的消毒,护理每位患者前后要洗手,不可前后对不同病人实施同项操作,或进行不同部位技术操作。同时要对ICU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经常性细菌监测,2次/周进行登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控制方法,以切断传播途径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

3.2.7 合理抗生素应用和营养支持

篇3:ICU肺部真菌感染治疗策略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8月收治ICU中肺部真菌感染患者130例。纳入标准[3]: (1) 患者年龄均≥60岁; (2) 均符合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65例。对照组男38例, 女27例;年龄60~83岁, 平均 (72.18±3.37) 岁;COPD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16例 (24.62%) , 脑血管意外14例 (21.54%) , 严重心血管疾病11例 (16.92%) , 恶性肿瘤10例 (15.38%) , 休克8例 (12.31%) , 严重外伤6例 (9.23%) 。观察组男40例, 女25例;年龄61~80岁, 平均 (72.35±3.41) 岁;COPD17例 (26.15%) , 脑血管意外13例 (20.00%) , 严重心血管疾病13例 (20.00%) , 恶性肿瘤9例 (13.85%) , 休克6例 (9.23%) , 严重外伤7例 (10.77%) 。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基础疾病等基线资料, 组间数据分布均衡,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患者入组后, 留取其气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 开展药敏试验, 连续≥2次送检分离出同一种病菌则确定为病原菌。明确真菌的种类后, 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给予特异性的抗真菌治疗。观察组给予抢先治疗, 给予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200 mg, 1次/d, 持续治疗1周~10 d后, 改为口服, 临床症状完全缓解、胸片和CT检查显示病变吸收后停药。

观察指标:治疗4周后, 比较两组患者的APACHEⅡ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评分、住院时间、MODS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等预后指标, 同时分析其危险因素。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数据包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预后指标比较:观察组的APACHEⅡ评分、MODS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病死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危险因素分析:所有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均长期服用广谱性抗生素, 其中125例接受侵入性操作, 116例的机械通气时间≥1周, 107例ICU住院时间≥2周, 96例免疫功能低下, 70例激素应用>4 d, 60例并发糖尿病, 各危险因素的比例分别为100.00%、96.15%、89.23%、82.31%、73.85%、53.85%和46.15%。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的T淋巴细胞数量逐渐减少, 导致免疫功能衰退, 使其成为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同时, 患者呼吸道内Ig A的局部分泌也会降低免疫力, 再加上其防御功能的衰退, 其黏膜对周围环境的应激抵御能力也会降低, 引发细菌的大量侵入和繁殖[4]。

本研究中患者长期服用抗生素、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时间≥1周、ICU住院时间≥2周、免疫功能低下、激素应用>4 d、并发糖尿病是诱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这是因为长期服用抗生素会对正常菌群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容易引发真菌的大量繁殖。同时, ICU治疗的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太长, 则为浅表真菌进入深部组织提供了机会, 增加了真菌感染的风险[5]。另外, 患者的基础性疾病或者原发性疾病病情比较严重, 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糖皮质激素对细胞吞噬功能的抑制, 以及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并发疾病均是ICU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本研究发现, 观察组的APACHEⅡ评分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且其MODS的发生率33.85%, 低于对照组的47.6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提示根据患者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抢先治疗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与其他文献资料的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ICU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 对其进行抢先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恢复, 改善预后, 缩短住院时间, 具有显著的效果, 适合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ICU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抢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老年肺部真菌感染患者130例,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给予抢先治疗, 比较两组预后及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的APACHEⅡ评分、MODS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病死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长期服用抗生素、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时间≥1周、ICU住院时间≥2周、免疫功能低下、激素应用>4 d、并发糖尿病是诱发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ICU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 抢先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恢复, 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ICU,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抢先治疗

参考文献

[1]牛杏果.ICU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抢先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22) :5573-5574.

[2]张文青.ICU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23) :3474-3475.

[3]蒋光红.ICU重症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 (20) :94-95.

[4]周继红, 王明明, 温勇.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5) :663-665.

篇4:ICU肺部真菌感染治疗策略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ICU;伏立康唑;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5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2-0159-02

Efficacy and security of voriconazole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JIANG Songhua

ICU,the Second Hospital of Changchun City,Changchun 13006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ecurity of voriconazole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Methods Chosed 40 ICU patients with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October 2011. All cases received the voriconazole injection. Observed the symptoms,signs,laboratorial indices and bacteriological indices,and described and evaluated the effect and side effects. Results 6 of 40 cases in this study recovered,27 had the significant effect,4 had the progress and 3 had no effect,wi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82.5%;9 of 40 cases had the voriconazole-related adverse reactions,with th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22.5%,who all became better after the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voriconazole has the broad-spectrum antimicrobial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ICU patients with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while it causes little and acceptable adverse reactions.

[Key words]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CU;Voriconazole;Efficacy;Security

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基础疾病多、免疫功能低下、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以及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等高危因素,感染的问题日益突出,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死率仅次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1]。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手段匮乏,及时有效的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可减少白血病化疗后的死亡率。我科应用伏立康唑治疗40例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40例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制定的《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中有关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4~79岁,平均(60.2±8.9)岁;多数患者在ICU住院时间为1~4周,个别患者病程长达半年以上。其中,严重多发病1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1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3例,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3例,重症哮喘1例,慢性肾衰竭1例,肺癌1例,白血病1例。

1.2 治疗方法

伏立康唑注射液(珠海亿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50 mg,国药准字H20058964),第1天给予负荷剂量6 mg/kg,1次/12h;第2天起给予维持量4 mg/kg,1次/12h;至体温恢复正常后2周或病灶消失、稳定后2周停药。治疗5d无效者更换药物。

1.3 疗效评价标准[3]

按卫生部2000年颁发的抗菌药物疗效标准评估综合疗效。痊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查4项全部恢复正常;显效:病情明显好转,但上述4项中1项未完全恢复正常;进步:用药后病情有好转,但不明显;无效:用药72h病情无改善或加重者。总有效=痊愈+显效。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40例患者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17例,占42.5%;白色念珠菌14例,占35.0%;曲霉菌7例,占17.5%;其他2例,占5.0%。40例患者按照疗效评价标准评价,其中痊愈6例,占15.0%;显效27例,占67.5%;进步4例,占10.0%;无效3例,占7.5%。总有效率82.5%。

2.2 不良反应

40例患者中9例发生伏立康唑相关不良反应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22.5%,发生低钾6例次,需每日补钾10g以上,可维持在正常底限,停药后好转。肝功能损害4例次(胆红素升高3例次,1例次转氨酶升高),该4例患者应用保肝药物(还原型谷胱甘肽)后好转或未再加重,未停药。发生视物模糊1例次,为一过性,经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据文献报道,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老年人易感,菌种构成较以前有改变[4]。但目前临床上除了少见的皮肤和眼部体征外,侵袭性真菌感染只能依靠实验室诊断确诊,通常情况下患者确诊时往往已是病情晚期甚至已死亡。因此,一旦患者具备高危因素,特别是对于炎性发热患者且抗细菌药物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是否存在真菌感染。

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可控的抗菌药物早期治疗是提高侵袭性真菌治疗疗效、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伏立康唑的出现为ICU患者临床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增加了选择的机会,其抗真菌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三唑类药物的分子靶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的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酶,导致羊毛甾醇降解,使真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丧失,最终导致真菌死亡。伏立康唑在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中都有很好的耐受性。国外许多文献报道主要不良反应为可逆的视觉障碍,可高达40%,其次为发热、皮疹、恶心呕吐、腹泻、肝功能异常、头疼和腹部不适等。本研究中9例发生伏立康唑相关不良反应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22.5%,以低钾和肝功能损害为常见,仅有1例发生视觉障碍,与文献报道不符,可能与病例数较少、观察时间较短有关。

本研究结果证实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应用伏立康唑注射液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随着临床对第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耐药性的增加,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伏立康唑在深部真菌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高效、安全的特点使其成为治疗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治疗的一线药物。但该药物对肝脏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且静脉制剂有环糊精成分,加之患者合用两性霉素、环孢菌素或其他细胞毒药物等,对肌酐清除率<50 pmol/L、特别是用药前已经有心功能不全或存在肝、肾基础性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临床应加强监测。

[参考文献]

[1] Pagano L,Caira M,Candoni A,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fungal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 alignancies:the SEIFEM-2004 study[J]. Haematologica,2006,91(8):1068-1075.

[2]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A]//2007年浙江省危重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 2007-10-01.

[3]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3):2026-2056.

[4] Bohme A,Ruhnke M,Buchheidt D,et al. Treatment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n cancer patients--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Working Party(AGIHO) of the Germ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and Oncology (DGHO)[J]. Ann Hematol,2009,88(2):97-110.

(收稿日期:2011-10-31)

篇5:ICU肺部真菌感染治疗策略

关键词:IC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抢先治疗

临床上老年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 尤其是常常由于自身免疫力下降, 而极其容易引发真菌感染。而在ICU重症监护病房中, 老年患者往往要长期接受各种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治疗, 并伴有侵袭性治疗措施, 由此更是加剧了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 (Pulmonary Ffungal Infection, PFI) 的发病率, 严重者甚至直接危及到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1]。为探讨ICU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抢先治疗方法及效果, 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肺部真菌感染的老年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资料共计70例, 均为该院接受治疗的肺部真菌感染的老年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 (给予伏立康唑进行抢先治疗) 和对照组35例 (采取特异性抗真菌治疗) 。其中观察组男性18例, 女性17例, 年龄66~83岁, 平均年龄 (72.8±6.3) 岁;对照组男性19例, 女性16例, 年龄64~84岁, 平均年龄 (73.4±6.5) 岁;两组患者都伴随相关基础疾病, 主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意外、严重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休克、严重外伤等。

1.2 诊断标准

该组研究所有患者的诊断, 根据重症患者PFI诊断与治疗判定其为该病患者的原则, 至少应符合一项危险因素, 具备可能感染部位的一项主要的临床特征或是二项次要的临床特征, 此外, 需要提取到患者的呼吸道 (气管、支气管、肺泡等) 分泌物进行真菌的微生物培养, 并经检测结果呈阳性。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由万特制药 (海南) 有限公司提供的、批号为国药准字H20051082的伏立康唑为主的抢先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于确诊第1天肌注伏立康唑, 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控制在6 mg/kg, 第2天之后将剂量下调至4 mg/kg。连续给药7~10 d后, 给药方式改为口服, 其他保持不变, 直至临床诊断表明患者症状缓解并经CT检查病变消失。对于对照组患者, 其治疗方法是根据每天对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对致病菌进行特异性的抗真菌治疗。

1.4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治疗结果及转归等情况, 记录对照组病原菌的检出时间,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7 d后和治疗28 d后的APACHEⅡ分值, 同时计算患者在接受治疗28 d后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ultiple organ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发生率及病死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n和百分率表示, 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28 d时病死率对比

观察组35例治疗28 d时, 病死率40.00% (14/35) 。对照组35例治疗28 d时, 病死率45.71% (16/35) , 观察组略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28, P>0.05) 。

2.2 两组APACHEⅡ分值对比

治疗后7 d和28 d时, 观察组APACHEⅡ分值下降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两组MODS发生率对比

治疗28 d后, 观察组MODS发生率为28.57% (10/35) , 对照组为48.57% (17/35) , 对照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中老年群体因其自身抵抗力差、免疫力低下, 较易遭受真菌感染, 尤其是ICU患者, 更是易发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2]。但是真菌感染由于致病菌多样, 临床症状相对不典型, 而极易被误诊、漏诊, 并且病菌顽固, 容易复发, 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 严重的甚至可导致ICU患者死亡[3]。赵粉莲在研究中提出, 老年ICU患者在早期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 尤其是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上存在较大的难度, 由于很多老年患者都是继发性感染症状, 临床上无显著性的病症表现, 不过通常在原发病感染的诊断中, 患者则明显出现发热症状, 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多, 值得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4]。曲晶晶等在文献中指出:该疾病的一些典型诊断症状包括:经过抗菌素治疗表现无效或疗效不明显并复发咳嗽、痰多、发烧、咳血、胸部闷痛等症状者;临床经X光片检查发现肺部出现小片斑状阴影、甚至可见空洞;有长期激素服用或接受广谱抗菌素治疗病史者, 针对以上应综合既往病史、患者临床诊断、医学影像检查和实验室阳性实验等及早做出准确诊断、及时治疗[5]。另外, 石晓峰等在研究中表明, 由于ICU老年患者的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下降, 也易导致PFI;糖皮质激素治疗也可抑制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的吞噬功能, 从而导致机体对致病菌抵抗力下降;特别是针对较多同时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进行了讨论, 高血糖能够强烈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也客观上增加了各种并发症感染的风险[6]。

该组资料显示, 观察组治疗28d时, 病死率40.00% (14/35) , 对照组为45.71% (16/35) , 观察组略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7 d和28d时, 观察组APACHEⅡ分值下降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8d时, 观察组MODS发生率为28.57% (10/35) , 对照组为48.57% (17/35) , 对照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文细毛等指出, 真菌通常会寄生在人体皮肤和载膜中, 属于一类正常菌群, 患者通过持续大量服用广谱抗生素, 能够造成体内的这部分菌群出现失调现象, 进一步促进了真菌的繁殖。而使用激素和免疫制剂等相关药物之后, 将会对人体炎性反应造成一定的抑制, 降低了吞噬细胞的功能, 使得人体内的抗体生成逐渐减少, 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力出现下降问题[6]。该资料研究显示, ICU老年患者均接受了1周以上的广谱类抗菌药物的治疗, 其不良反应是严重抑制了正常菌落的生长, 从而更易引发真菌大量滋生, 尤其是在ICU治疗时, 往往伴有侵入性操作, 加之老年患者本身自身免疫力低下, 从而为真菌蔓延进入内部组织提供了便利条件, 大大增加了PFI的发病率, 这与文献报道[7]一致。

针对以上特殊情况, 该研究通过实验证实, 对ICU老年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尤其注意以下事项: (1) 由于该疾病具有发病急、发病快的特点, 极易引发危险, 威胁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对于部分高危患者应随时保持监测, 密切观测患者是否出现症状加重或呼吸困难等情况, 尤其配合肺部造影或在痰中检测到真菌菌丝时应提高警惕, 必要时可及时给予抢先治疗; (2) 注意合理使用光伏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类药物; (3) 针对需要对患者进行侵入性的操作事项, 应进行保守性的、综合性的评估, 尽量减少机体损伤和体内置管; (4) 尽量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

综上所述, 在治疗ICU老年患者的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掌握患者真菌感染的确切类型, 合理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 从而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保证患者的生命质量。一方面, 应采取措施控制原发病, 对伴随低蛋白血症的患者进行积极干预治疗, 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另一方面, 还要合理的配合使用抗菌药物, 以此来提高该疾病的治疗效果[8]。由此可见, ICU老年患者接受肺部真菌抗感染抢先治疗,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缩短治疗时间, 具有实际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向红, 孙仁华, 洪军.ICU院内假丝酵母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23) :3826-3829.

[2]李洪利, 沙丽塔娜提·贺纳亚提, 陶凤蓉, 等.老年患者真菌感染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 :132-133.

[3]朱彩兰.ICU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 :254.

[4]赵粉莲.ICU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14) :1714-1715.

[5]屈晶晶, 胡成平, 顾其华, 等.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临床与病原学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症监护杂志, 2012, 11 (6) :545-549.

[6]石晓峰, 尚颜.ICU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与预防措施[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2, 33 (7) :527-529.

[7]文细毛, 任南, 徐秀华, 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4) :241-244.

上一篇:花语小学作文下一篇:关于菲律宾旅游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