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散文作品流言

2024-06-03

张爱玲的散文作品流言(精选9篇)

篇1:张爱玲的散文作品流言

张爱玲的散文作品流言

张爱玲的散文作品流言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际“张学”权威陈子善教授主持编校,增补散佚作品,首度全面恢复张爱玲作品原貌。《流言》是张爱玲的随笔散文集,可以说是大珠小珠满玉盘。张爱玲称爱默生“警句很多”。在本书中我们倒可以看到张爱玲满篇的警句佳句。如“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炼”(到底是上海人);“中国人喜欢法律,也喜欢犯法”(洋人看京戏及其他);“多数的女人非得‘做下不对的事’方才快乐,婚姻仿佛不够不对的”(谈女人)等,不胜枚举。...

作者简介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原名张煐;1922年迁居天津;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1930年改名张爱玲;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1941年与胡兰成结婚,1947年离异;1945年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离港赴美;1969年《红楼梦未完》在台湾发表;1973年定居洛杉矶,《初详红楼梦》刊载于台湾杂志;1975年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二详红楼梦》在台湾发表;1976年《三详红楼梦》在台湾发表;1977年《红楼梦魇》在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1995年9月逝于洛杉矶公寓,享年74岁;2003年10月,哈尔滨出版社出版14卷本《张爱玲典藏全集》。

作品目录

童言无忌.

自己的文章

公寓生活记趣

夜营的喇叭

必也正名乎

烬余录

到底是上海人

道路以目

更衣记

谈女人

借银灯

走!走到楼上去

银宫就学记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说胡萝卜

炎樱语录

存稿

写什么

造人

打人

诗与胡说

有女同车

私语

忘不了的画

雨伞下

谈跳舞

谈画

谈音乐

流言经典语录

1、悲壮是一种完成,苍凉是一种启示。——张爱玲

2、而且我相信,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张爱玲

3、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舞台上有真的太阳,奇异的觉得非常感动。——张爱玲

4、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这些年来,人类到底也这么生活了下来。可见疯狂是疯狂,还是有分寸的。——张爱玲

5、中国是文字国。皇帝遇着不顺心的事便改元,希望明年的国运渐趋好转。本来是元武十二年的,改叫大庆元年,以往的不幸的日子就此告一结束。对于字眼儿的过分的信任,是我们的特征。——张爱玲

6、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张爱玲

7、多数的年轻人爱中国面不知道他们所爱的究竟是一些什么东西。无条件的爱是可钦佩的——唯一的危险就是:迟早理想要撞着了现实,每每使他们倒独一口凉气,把心渐渐冷了。我们不幸生活于中国人之间,比不得华侨,可以一辈子安全地隔着适当的距离祟拜着神圣的祖国。——张爱玲

8、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像唐诗上的“凄凄去亲爱,泛泛人烟雾”,可是那到底不像这里的无牵无桂的虚空与绝望。人们受不了这个,急于攀住一点踏实的东西,因而结婚了。——张爱玲

9、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个衣架子罢了。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历史上记载的耸人听闻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虽然博得普遍的赞叹,知识阶级对之总隐隐地觉得有点遗憾,因为一个女人不该吸引过度的注意;任是铁铮铮的名字,挂在千万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女人要想出众一点,连这样堂而皇之的途径都有人反对,何况奇装异服,自然那更是伤风败俗了。——张爱玲

10、原是幼稚的梦想,现在渐渐知道了,要做个举世瞩目的大人物,写个人手一册的自传,希望是很渺茫,还是随时随地把自己的事写点出来,免得压抑过甚,到年老的时候,一发不可复制,一定比谁都唠叨。——张爱玲

11、斗争是动人的,因为它是强大的,而同时是酸楚的。斗争者失去了人生的和谐,寻求着新的和谐。倘使为斗争而斗争,便缺少回味,写了出来也不能成为好的作品。——张爱玲

12、现在要紧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革命前的装束却反之,人属次要,单只注意诗意的线条,于是女人的体格公式化,不脱衣服,不知道她与她有什么不同。——张爱玲

13、生命就像一袭华美的袍,却爬满了骚子。——张爱玲

14、我也并不赞成唯美派。但我以为唯美派的缺点不在于它的美,而在于它的美没有底子。溪涧之水的浪花是轻佻的,但倘是海水,则看来虽似一般的微波粼粼,也仍然饱蓄着洪涛大浪的气象的。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但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只是我不把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却是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因此容易被人看做我是有所耽溺,流连忘返了。虽然如此,我还是保持我的作风,只是自己惭愧写得不到家。而我也不过是一个文学的习作者。——张爱玲

15、我没有写历史的志愿,也没有资格评论史家应持何种态度,可是私下里总希望他们多说点不相干的话。现实这样东西是没有系统的,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在那不可解的喧嚣中偶然也有清澄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刹那,听得出音乐的调子,但立刻又被重重黑暗拥上来,淹没了那点了解。画家。文人。作曲家将零星的。凑巧发现的和谐联系起来,造成艺术上的完整性。历史如果过于注重艺术上的完整性,便成为小说了。像威尔斯的《历史大纲》,所以不能路于正史之列,便是因为它太合理化了一点,自始至终记述的是小我与大我的斗争。——张爱玲

篇2:张爱玲的散文作品流言

不久我母亲动身到法国去,我在学校里住读,她来看我,我没有任何惜别的表示,她也像是很高兴,事情可以这样光滑无痕迹地度过,一点麻烦也没有,可是我知道她在那里想:“下一代的人,心真狠呀!”一直等她出了校门,我在校园里隔着高大的松杉远远望着那关闭了的红铁门,还是漠然,但渐渐地觉到这种情形下眼泪的需要,于是眼泪来了,在寒风中大声抽噎着,哭给自己看。

(张爱玲散文《私语》)

美段赏读:这眼泪似乎来得有些迟,人走了才来。和大多数人在与人告别时痛哭,人一走就擦干眼泪笑不同。这是张爱玲式的告别方式,毫不造作,却真实感人。

(二)

我父亲扬言说要用枪打死我。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我生在里面的这座房屋忽然变成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自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

Beverley Nichols(贝弗利·尼科尔期)有一句诗关于狂人的半明半昧:“在你的心中睡着月亮光。”我读到它就想到我们家楼板上的蓝色的月光,那静静的杀机。

我也知道我父亲决不能把我弄死,不过关几年,等我放出来的时候已经不是我了。数星期内我已经老了许多年。我把手紧紧捏着阳台上的木栏杆,仿佛木头上可以榨出水来。头上是赫赫的蓝天,那时候的天是有声音的,因为满天的飞机。我希望有个 BoB!!!掉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何干(家里的保姆——编辑者注)怕我逃走,再三叮嘱:“千万不可以走出这扇门呀!出去了就回不来了。”然而我还是想了许多脱逃的计划,《三剑客》《基度山恩仇记》一齐到脑子里来了。记得最清楚的是《九尾龟》里章秋谷的朋友有个恋人,用被单结成了绳子,从窗户里缒了出来。我这里没有临街的窗,唯有从花园里翻墙头出去。靠墙倒有一个鹅棚可以踏脚,但是更深人静的时候,惊动两只鹅,叫将起来,如何是好?

花园里养着吸狐追人啄人的大白鹅,唯一的树木是高大的白玉兰,开着极大的花,像污秽的白手帕,又像废纸,抛在那里,被遗忘了,大白花一年开到头。从来没有那样邋遢丧气的花。

(张爱玲散文《私语》)

美段赏读:景由情生。在作者因与后母发生争执,被父亲暴打后关起来时,一切都变得“生疏”,是“片面的,癫狂的”,充满着“静静的杀机”。特别是最后一段,白玉兰竟“像污秽的白手帕,又像废纸,抛在那里”,“邋遢丧气”。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总是“天空晴朗,万里无云”,让你周围的景与你当时的心情融为一体,你的作文会更具表现力。

(三)

一等到我可以扶墙摸壁行走,我就预备逃。先向何干套口气打听了两个巡警换班的时间,隆冬的晚上,伏在窗子上用望远镜看清楚了黑路上没有人,挨着墙一步一步摸到铁门边,拔出门闩,开了门,把望远镜放在牛奶箱上,闪身出去,——当真立在人行道上了!没有风,只是阴历年左近的寂寂的冷,街灯下只看见一片寒灰,但是多么可亲的世界呵!我在街沿急急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而且我在距家不远的地方和一个黄包车夫讲起价钱来了——我真高兴我还没忘了怎样还价。真是发了疯呀!随时可以重新被抓进去。事过境迁,方才觉得那惊险中的滑稽。

(张爱玲散文《私语》)

美段赏读:与上段相似,同样是“景由情生”的经典例子。因为逃出了父亲的家,作者感到世界是“多么可亲的世界呵”,“我在街沿急急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作者用简洁却非常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写出了自己当时激动而紧张的心情。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学习和借鉴。

(四)

杨贵妃的热闹,我想是像一种陶瓷的汤壶,温润如玉的,在脚头,里面的水渐渐冷去的时候,令人感到温柔的惆怅。苏青却是个红泥小火炉,有它自己独立的火,看得见红焰焰的光,听得见哗栗剥落的爆炸,可是比较难伺候,添煤添柴,烟气呛人。我又想起胡金人的一幅画,画着个老女仆,伸手向火。惨淡的隆冬的色调,灰褐,紫褐。她弯腰坐着,庞大的人把小小的火炉四面八方包围起来,围裙底下,她身上各处都发出凄凄的冷气,就像要把火炉吹灭了。由此我想到苏青。整个的社会到苏青那里去取暖,拥上前来,扑出一阵阵的冷风——真是寒冷的天气呀,从来,从来没这么冷过!

(张爱玲散文《我看苏青》)

美段赏读:有些同学写人,写外貌就“浓眉大眼”,写性格就“活泼开朗”“乐于助人” “令人敬佩”。而张爱玲写苏青,却并没有直接写苏青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是用了两个似乎不相干却有着紧密联系的联想:一个用杨贵妃的“热闹”与苏青的“热闹”对比,还比出了这相同的“热闹”中微妙的不同;二是用一幅画中的情景,联系苏青,把苏青比成了画中的小火炉。这两个联想,非常巧妙地写出了一个立体的苏青,一个热闹而独立,以自身的力量温暖社会的闪着光、发着热的形象。

(五)

为什么我三句离不了京戏呢?因为我对于京戏是个感到浓厚兴趣的外行。对于人生,谁都是个一知半解的外行吧?我单拣了京戏来说,就为了这适当的态度。

登台票过戏的内行仕女们,听见说你喜欢京戏,总是微微一笑道:“这京戏东西,复杂得很呀。就连几件行头,那些个讲究,就够你研究一辈子。”可不是,演员穿错了衣服,我也不懂,唱定了腔,我也不懂。我只知道坐在第一排看武打,欣赏那青罗战袍,飘开来,露出红里子,五色裤管里露出玫瑰紫里于,踢蹬得满台灰尘飞扬;还有那惨烈紧张的一长串的拍板声——用以代表更深夜静,或是吃力的思索,或是猛省后的一身冷汗,没有比这更好的音响效果了。外行的意见是可珍贵的,要不然,为什么美国的新闻记者访问名人的时候总拣些不相干的题目来讨论呢?譬如说,见了谋杀案的主角,问她对于世界大局是否乐观;见了拳击冠军,问他是否赞成莎士比亚的脚本改编时装剧。当然是为了噱头,读者们哈哈笑了,想着:“我比他懂的多。名人原来也有不如人的地方!”一半却也是因为门外汉的议论比较新鲜戆拙,不无可取之点。

(张爱玲散文《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美段赏读:这段写得非常有趣,比如“见了谋杀案的主角,问她对于世界大局是否乐观;见了拳击冠军,问他是否赞成莎士比亚的脚本改编时装剧”,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人生的敏锐的洞察力。“对于人生,谁都是个一知半解的外行吧?”这是作者非常经典的议论,告诉我们,世界上永远都有我们不了解的事情,不必装作“万事通”,也不必因为有些事不知道而自惭。

(六)

京戏里的人物,不论有什么心事,总是痛痛快快说出来,身边没有心腹,便说给观众听,语言是不够的,于是再加上动作、服装,脸谱的色彩与图案。连哭泣都有它的显著的节拍——一串由大而小的声音的珠子,圆整,光洁。因为这多方面的夸张的表白,看惯了京戏觉得什么都不够热闹。台上或许只有一两个演员,但也能造成一种拥挤的印象。

(张爱玲散文《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美段赏读:一件极普通的事,到了张爱玲笔下,就会给人妙笔生花的感觉。张爱玲写细节写得生动,写总结概括性的句子,同样精妙生动。看了这段,我们不禁要赞叹作者对中国的戏剧总结概括得非常到位了。“一串由大而小的声音的珠子”,运用通感,非常形象。

(七)

坐在自行车后面的,十有八九是风姿楚楚的年轻女人,再不然就是儿童,可是前天我看见一个绿衣的邮差骑着车,载着一个小老太太,多半是他的母亲吧?此情此景,感人至深。然而李逵驮着老母上路的时代毕竟是过去了。做母亲的不惯受抬举,多少有点窘。她两脚悬空,兢兢业业坐着,满脸的心虚,像红木高椅坐着的告帮穷亲戚,迎着风,张嘴微笑,笑得舌头也发了凉。

(张爱玲散文《道路以目》)

美段赏读:呵呵,如果是你,会用“兢兢业业”来形容坐姿吗?肯定不会。我看到这一句的时候,忍不住“扑嗤”笑出了声。中国的语言就是这样,有时候感觉是“错”的,组合在一起,却有一种妙不可言的味道。

(八)

她(指作者的姑姑——编者注)今年过了年之后,运气一直不怎么好。越是诸事不顺心,反倒胖了起来,她写信给一个朋友说,“近来就是闷吃闷睡闷长。……好容易决定做条裤子,前天裁了一只腿,昨天又裁了一只腿,今天早上缝了一条缝,现在想去缝第二条缝。这条裤子总有成功的一日罢?”

去年她生过病,病后久久没有复元。她带一点嘲笑,说道:“又是这样的恹恹的天气,又这样的虚弱,一个人整个地像一首词了!”

她手里卖掉过许多珠宝,只有一块淡红的披霞,还留到现在,因为欠好的缘故。战前拿去估价,店里出她十块钱,她没有卖。每隔些时,她总把它拿出来看看,这里比比,那里比比,总想把它派点用场,结果又还是收了起来,青绿丝线穿着的一块宝石,冻疮肿到一个程度就有那样的淡紫红的半透明。襟上挂着做个装饰品罢,衬着什么底子都不好看。放在同样的颜色上,倒是不错,可是看不见,等于没有了。放在白的上,那比较出色了,可是白的也显得脏相了。还是放在黑缎子上面顶相宜——可是为那黑色衣服的本身着想,不放,又还要更好些。

除非把它悬空宕着,做个扇坠什么的。然而它只有一面是光滑的。反面就不中看;上头的一个洞,位置又不对,在宝石的正中。

姑姑叹了口气,说:“看着这块披霞,使人觉得生命没有意义。”

(张爱玲散文《姑姑语录》)

美段赏读:你有没有想着把生活中听到的一些有趣的语言记下来呢?比如爸爸的或者妈妈的,或者某位老师的。这样的语言带着性格的特征,带着一个人文化底蕴和学识修养的特征,也带着彼时彼地彼情彼景即兴发挥的特征。因而,如不记下来,以后是很难回想起来的。张爱玲记录的姑姑的语录,就非常生活化,有趣而富有哲理。据张爱玲自己说,是记下来准备写小说的时候用的,后来没有用上,就单做一篇了。其实,我们平时如果习惯于记录一些睿智而有趣的语言,在写作时何愁人物形象扁平,人物语言千篇 一律呢?

(九)

在香港,我们韧得到开战的消息的时候,宿舍里的一个女同学发起急来,道:“怎么办呢?没有适当的衣服穿!”她是有钱的华侨,对于社交上的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行头,从水上跳舞会到隆重的晚餐,都有充分的准备,但是她没想到打仗。后来她借到了一件宽大的黑色棉袍,对于头上营营飞绕的空军大约是没有多少吸引力的。逃难的时候,宿舍的学生“各自奔前程”。战后再度相会她已经剪短了头发,梳了男式的菲律宾头,那在香港是风行一时的,为了可以冒充男性。

战争期中各人不同的心理反应,确与衣服有关。譬如说,苏雷珈、苏雷珈是马来半岛一个偏僻小镇的西施,瘦小,棕黑皮肤,睡沉沉的眼睛与微微外露的白牙。像一般的受过修道院教育的女孩子,她是天真得可耻。她选了医科,医科要解剖人体,被解剖的 尸体穿衣服不穿?苏雷珈曾经顾虑到这一层,向人打听过。这笑话在学校里早出了名。一个炸弹掉在我们宿舍的隔壁,舍监不得不督促大家避下山去。在急难中苏雷珈并没忘记把她最显焕的衣服整理起来,虽经许多有见识的人苦口婆心地劝阻,她还是在炮火下将那只累赘的大皮箱设法搬运下山。苏雷砌加人防御工作,在红十字会分所充当临时看护,穿着赤铜地绿寿字的织锦缎棉袍蹲在地上劈柴生火,虽觉可惜,也还是值得的,那一身伶俐的装束给了她空前的自信心,不然,她不会同那些男护士混得那么好。同他们一起吃苦,担风险,开玩笑,她渐渐惯了,话也多了,人也干练了。战争对于她是很难得的教育。

至于我们大多数的学生,我们对于战争所抱的态度,可以打个譬喻,是像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盹,虽然不舒服,而且没结没完地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能够不理会的,我们一概不理会。出生人死,沉浮于最富色彩的经验中,我们还是我们,一尘不染,维持着索日的生活典型。

(张爱玲散文《烬余录》)

篇3:张爱玲的散文作品流言

关键词:张爱玲,流言,艺术特色

《流言》是引一句英文, writteronwater, 是说它不持久, 而又希望它像流言一样传得快。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本散文集并没有辜负作者当初的期望。它发表至今几十余年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赞不绝口。究其原因与其所呈现的独特的艺术特色是分不开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赋于其旺盛的生命力, 使其历久弥新, 经久不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流言》世界, 看看其魅力之所在。

一、冷眼旁观—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苏童曾说道“张爱玲冷眼看世界的态度就是冷眼看旗袍的领口的态度, 这样的目光无法悲伤也无法欢喜所以它冷静而客观。”在精神的世界里她是生活在尘世之外的, 她总是以旁观者的姿态, 冷冷的看着世俗的纷争, 客观的揭露出芸芸众生阴暗的人性, 凡俗的人生本质。令人敬佩的是她不仅将解剖刀指向了大众同时也指向了自己, 坦诚了自身的人性弱点显得真实而自然。

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人人都缩在自己封闭的躯壳里对现实麻木不仁。而张爱玲在散文中却以一贯冷眼旁观的作风, 冷静而挑剔的目光审视周围人群, 从而发现人性中自私盲目的一面。摘掉了世人脸上的假面具, 还原了凡俗而真切的女性心理世界和生活形态。如:《烬余录》中的各色女人在大难临头的时候所考虑的竟然是没有合适的衣服穿, 在战火硝烟中逃命的紧要关头也不舍弃最显焕的衣服。深刻透彻的反应了一个女人的虚荣心是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被遗忘。在女性心里与其丑陋的活着, 倒不如美丽的死去。作者笔下女性人物的生活态度恰恰映射出了整个女性心理, 揭示了外在对于女人的重要性, 体现了女人虚荣的本性。对于女性心理的揭示除了对女性虚荣心入木三分的刻画外, 在《谈女人》中同样能够看出其端倪。她说道:“你的女人猛然提出一个问句她的第一个回答大约是正史, 第二个就是小说了。”可见身为女人的张爱玲对于女人的了解之深刻。能够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就简简单单地道出女性的本质。除此之外, 在文中还可以看到对人性阴暗面的着力剖析。《烬余录》中, 面对香港战争中死去的病人, 年青的看护非但没有感到一丝的哀伤与同情, 反而是大家都为他们的死欢欣鼓舞, 这些自私的人却依然能若无其事的活下去, 并学会享受战争状态下那份及时行乐的快感, 多点刺激, 多点放纵。文中作者揭示了世人自私、麻木的人性弱点, 显示了作者对人性力透纸背的透彻了解, 使人回味无穷。

对于自己她也毫不留情的进行了一番揭示。《烬余录》中我们看到了战争中她的不负责任, 没良心, 《童言无忌》中她同样直截了当的坦诚了自我人性的阴暗面, 但读者看后不但不会对其表示鄙夷, 反而会对其的勇气可嘉表示佩服, 同时也学会暗自自省, 将其作为一面镜子进行对照, 映射出自身流露出的人性中的弱点。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钱的态度是一学会了拜金主义这个词就坚持认为自己是拜金主义者, 直言不讳自己对钱的喜爱, 《私语》中, 作者更是立志要比林语堂更出风头, 尽管带有自嘲的意味, 但她仍然说出出名要趁早让读者看到了其言行一致的一面散文中尽是客观率真的自白, 毫不讳言对金钱的热爱, 对功名的追求。她对人性自私本质的剖析不仅对别人, 也将解剖刀指向了自己, 是一种清晰而直接的自我表达。具有诚实不伪, 迥于传统女性书写风格的冲击力。

在《流言》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张爱玲在笔尖上发掘种种人性的阴暗主题, 虚伪, 自私, 麻木不仁。她把一个人世挑剔者孤傲, 冷僻的目光投射到了作品中。她对人性的这种否定情绪与自身生活体验密切相关。从《私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不幸的童年生活使她敏感早熟, 而在她的生活环境中敏感早熟又使她过早积累了对人和事的否定性情绪。从而造就了文中流露出的对人性透彻揭示。然而正是因为对人性有了深刻的了解, 所以她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除了揭示以外又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与理解。她的写作态度是诚恳而又冷眼旁观。她看透了人性的丑恶却并不贬斥他们。包含着她对小市民卑微而平庸的生活的深深的理解与同情, 正视人生的凡俗的本质。因此文中对人性的揭示既是对人性的真实再现, 也是融入了作者对人性的理解与体谅。

二、一半明媚一半忧伤———明亮与阴暗的对照

在散文集《流言》中, 一方面我们不难发现处处流露出的作者对生活的热情, 充满了生之欢悦, 字里行间具有灵动的趣味性, 时时有令人捧腹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这看似明亮的色调中细细品味, 又能觉出沉沉的阴暗, 苍凉之感阵阵袭来, 令人身心俱凉, 对尘世的希望化为灰烬, 只留下赤裸裸的站在天底下的身世飘零。这使得她的散文流露出深深的悲剧意识, 正如她自己所言在“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 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 爬满了蚤子”。一边是生命的欢悦一边是是欢悦中不能克服的小烦恼, 其散文给人的整体感受也正是对这句话的精典诠释, 散文中不但展示出一袭华美的生命之袍, 也不忘残忍冷漠的指出袍上烦人的蚤子。这明与暗, 欢悦与苍凉的参差对照, 也正是其散文致命的吸引力。”

她的散文世界常从对生活的点滴记录中发现其中的趣味性。她常以自食其力的小市民自居, 充分享受着自给的快乐。对生活中的小趣味带着过分的嗜好, 并从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之所在。可见她是入世的是食人间烟火的, 而只有真正的入世者才能懂得尘世生活中的乐趣, 张爱玲的散文也正是基于此才具有其明亮的一面。《炎樱语录》、《姑姑语录》直截了当的反映了周边人物机智风趣的生活态度与小智慧小精明, 幽默而又风趣带有活泼的色彩。可见作者无论从吃穿住行的琐事还是从周围的人群中都能发现生活的乐趣。

《流言》中类似明亮的色彩, 初看冲淡调和了其阴暗的一面, 但却并不能完全掩盖其间透露的苍凉。明亮或许只是为了对照出更深的阴暗。在《流言》营造的艺术世界中苍凉仍然是永远的底色, 不可抹灭。她的散文更随意直接的流露出荒芜, 孤独, 失落, 沉重的心境如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正的家” (《私语》) “这时代旧的东西在崩溃, 新的在滋长中” (《自己的文章》) “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却是影子似的沉没下去, 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 (《自己的文章》) 表达了自己在这样一个乱世中的不安与恐惶, 在这变幻莫测的时代背景下, 一切都是不确定, 没有什么是切切实实的可以把握的。同时, 在《造人》中也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于未来的不确定, 绝望, 对于现世的悲观失望, “我们的天性是要人种滋长繁殖, 多多地生, 生了又生。我们自己是要死的, 可能性是我们的种子遍布大地。然而是什么样, 不幸的种子, 仇恨的种子。”《私语》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而这种回忆也不是纯真甜美的梦, 而是流露出太多的伤感, 如嘁嘁切切絮絮叨叨的述说, 平添了一份真实的苍凉, 生活的无奈与绝望。“乱世的人得过且过, 没有真的家。”作者虽出身名门旺族但那个时代的繁华热闹却是她穿着新鞋也赶不上的了, 她所感到的只是家庭的一步步走向破落衰败, 母亲的出走, 父亲的再婚都在她幼小的心灵上刻上了永久的伤痕, 这种伤痕转化为文字也就造就了其散文中阴暗苍凉的手势。

我们看到张爱玲一面从平淡世俗的日常生活中领受着其中的欢悦, 另一面她又无时无刻不陷入思想背景中惘惘的威胁。享受生活欢悦的明亮色调的同时又被四周浓重的阴暗所笼罩, 俏皮机智的调子与压抑了的悲哀互相纠结着交替出现, 在看似轻松的话语之下时时隐藏着悲凉之音

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不同于她的小说是“一步步走向没有光的所在”。在其小说世界中透露的是举世的苍凉, 影影绰绰的鬼魅的阴森, 带给读者一阵又一阵的凉意。而《流言》则是光与影的纠结交缠, 轮翻上演。文中既有痛苦的人生体验, 又有细细体察的生之欢悦, 文中对世俗生活敏锐的捕捉, 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阴暗与明亮对照的文字感受, 都深深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 独特的艺术特色使这水上的文字, 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文如其名似的流传开去而这流传必将继续。

参考文献

[1]张爱玲著《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一》[M]哈尔滨出版社2003.10

[2]张爱玲著《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二》[M]哈尔滨出版社2003.10

[3]张均著《月光下的悲凉—张爱玲传》[M]花城出版社2000.11

[4]许子东、梁秉钧、刘绍铭著《再读张爱玲》[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5

[5]余子斌著《张爱玲传》[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篇4:唱出张爱玲的流言和传奇

人艺自不必说,趁现在我国话剧界几个扛鼎人物海可登台,能多看一场就看一场吧。位于朝阳的9个剧场是最接近大众的。因为有9个规模各异的剧场,或商业或业余玩票,在这里都受欢迎。新兴的“大隐”、“木马”和小有历史的“先锋”,也常常上演令人叫绝的好剧。

当音乐逐渐成为表达内心的方式后,她决定不离不弃。在华纳唱片、摩登天空的10余年,她历任唱片企划、制作及监制,出品了60多张风格迥异的专辑,其中很多对中国的流行乐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达达乐队的《黄金时代》、朴树的《生如夏花》和郭敬明的音乐小说《迷藏》等等。因为对音乐的执著被同事们称为“灭绝师太”,歌手彭坦更戏称她是“不疯魔不成活”。2000年,怀着对音乐更远大的理想,她离开唱片界,出任《音乐天堂》杂志主编,并为迪士尼电影《美女与野兽》、《玩具总动员2》、《是谁陷害了兔子罗杰》、《飞床》等中文版担当音乐监制。直到2007年底,她被一场病痛折磨。

她说那是她第一次觉得生活不能掌握,唯有音乐还在。养病期间,她在北京香山写了10首如诗一般的钢琴曲,后来其中4首辗转被安妮宝贝得到,后者以此为灵感创作了小说《月》。这次跨界合作被媒体誉为“2009年最具期待的跨界合作”,但有趣的是两人至今素未谋面,只是用彼此最擅长的表达方式完成了神交。也就是在这个阶段,看到那些文字,故事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使身为张迷的她开始有了将《张爱玲》以音乐的形式搬上舞台的想法。

这一次,她想表达的是“爱情的来之不易”。于是她选择了张爱玲的两段情作为基调,与胡兰成的爱恨交织大开大阖,与桑弧的惺惺相惜有缘无分。“那个年代,人物总在颠沛流离之中,为一段情往往要放下身段,赴汤蹈火,见了面却又不过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相比当下,一个电话,一个短信,至多一张机票便能让爱情开出花朵。”在闰月看来,爱情不该如此轻易。

作为总导演,她要把她的思想传达到每个角落,无论是与编剧的沟通还是对演员的指导,甚至自己的创作。

篇5:张爱玲《流言》简介

读《小团圆》,不能不看张爱玲散文。唯一授权,华丽新版。散佚作品《不得不说的废话》等七篇首次收录。

读《小团圆》,对于不了解张爱玲的人来说,很难真正理解。谈到该书,张爱玲说:“看过《流言》的人,一望而知里面有《私语》、《烬余录》(港战)的内容,尽管是《罗生门》那样的不同。”可见,要想读懂《小团圆》,必要熟悉张爱玲散文。张爱玲的所有散文,主人公都是张爱玲自己,这里有她一生的经历与感受。

篇6:张爱玲《流言》读后感

“私语”的语境中,充满了这种对身边的人生琐事和寻常图景的发现与感悟、它使作者深深地感叹“活在中国就有这样可爱:脏与乱与忧伤之中,到处会发现珍贵的东西,使人高兴一上午,一天,一生一”。(《诗与胡说》)这种对“珍贵的东西”的捕捉,冲淡与调和着语境中荒凉与“忧伤”的背景。它昭示着构成张爱玲人生信念的真正支撑的,是“走向世俗”的现世精神。张爱玲最终留给我们的形象,是一个孤独的女性留连于店铺的橱窗前细致入微不厌其烦地观赏每一件时装的质地、款式甚至丝边的金线与带端的排穗的形象。

尽管橱窗的玻璃映出的苍白的面孔时时使她从心底深处泛上一种苍凉感,但正因为有这种苍凉感作为对照,“生命的欢悦”才愈发楚楚动人。苍凉底色的映衬,无疑给这种入世精神赋予了一种力度。张爱玲曾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自己的文章》)“私语”语境所给人带来的凝重感,或许正由于这种“参差的对照”,《流言》中“深长的回味”,正在于这种既对照又统一的语境之中。

篇7:张爱玲的散文作品流言

泼皮无赖说,你要么杀了我,要么从我的跨下钻过去。

韩信皱了皱眉,选择了钻裤裆。

我想,换成我,也许我也会那样。但是我很难克制自己不抽烟。想戒烟应该有一千次了,但还是很难成功戒掉。我总是想:比起一天抽两包三包的朋友来说,我算抽得少的。

我很难克制自己不写诗,想不写诗也想过许多回,但还是很难不写。因为写诗,我写小说的状态被影响了。

我是一个不太懂得克制的人。

我现在也不太算得上是那种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在以前,我尤其是看不得别人的脸色,受不得别人气,这并不是因为那时的我全然不懂得克制,而是我想认真地对待每一个人——我想纠正那些给人脸色看和气生的人,我想和别人打了架仍然做好朋友。

现在我终于相信,有些人没有必要太在意。即使你很喜爱一个人,如果对方不喜欢你,你也没有必要在意对方——克制,使你变得尊贵,人是要活出些自尊的。

第一

我佩服在比赛中获得第一的人。自然,应该给予获得第一的人以掌声和赞美。

对于获得第一的人来说,第一,那确实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

我也获得过几次第一。小学时数学考过第一,那么久远的事了,现在还记得;在部队里全连军事比武获得过第一,现在想起来还仿佛能看到自己当年健壮的模样;十二年前一个短篇获得了第一,现在想起来仍然感受到那笔一万块的奖金对于当时失业,家里又需要钱的我来说有多重要。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第一不再感兴趣了。我不知道为何有了那种变化,大约觉得——获得第一,那并不是人生的常态。

不过,我对获得第一的人还是怀着一种敬意之情,因为我明白获得第一总归是不容易的事儿。

流言

言多必失,这话极有道理。

你和朋友在一起说话,说起另一个人,或许并没有恶意,但话被传到另一个人的耳中,别人可能就听出了恶意。传话的人也未必有恶意,通常他只是对另一个人说了他想说的话。

但也有别有用心的人——我以前是不大愿意相信会有那样的人,但现在却相信——确实会有那样的人会恶意中伤别人,以达到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目的。那些人之所以那样做,是因为他可能不喜欢你。他为了不喜欢你,可以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去损害别你。

去评价一个人总归不是太好的,如果对别人不是赞扬的话。通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看法,就对另一个人产生看法,那也是极不应该的,甚至是愚蠢的——但人,十有八九都会犯这样的错误。

作者:徐东

篇8:张爱玲的散文作品流言

虽然张爱玲“生下来是一个写小说的人”, 但其散文成熟作品却早于小说。本人认为, 最能体现张爱玲的“真”的莫过于她的散文。比起小说的虚构, 散文的写实更有魅力。在张爱玲的小说中, 我们偶尔会看到一个类似张爱玲的背影, 站在阳台上篦头。而读她的《流言》, 就好像终于看到了那个背影的正面, 原来真的是张爱玲, 于是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1944 年12 月, 张爱玲在上海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流言 》。《流言》初版本收录了散文30 篇, 还配有张爱玲的个人玉照和许多自己创作的插画。1968 年6 月, 《流言》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 但书中不再出现插图和作者玉照。学界对《流言》评价极高, “哪怕她没有写过一篇小说, 她的散文也足以使它跻身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散文家之列”。由陈子善先生主编的《张爱玲集·流言》中, 收录了初版本的《流言》和张爱玲1940 年到1947 年之间创作的中文散文, 如《天才梦》、《论写作》、《我看苏青》等。

一、写作内容: 琐碎的真实感

《流言》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琐琐细细, 大部分文章, 尤其是写日常生活感悟的文章中, 总有整段的细节描写: 高度细分的颜色描写、生活百态的细致白描以及细腻到让读者感同身受的心理状态。

不得不说, 张爱玲的颜色图谱庞杂到让人咋舌。她对一切颜色都敏感, 她说: “颜色这样东西, 只有没有颜色的时候是凄美的; 但凡让人注意到, 总是可喜的, 使这世界显得更真实 ( 《谈音乐》) ”。张爱玲对颜色是有感情的, 颜色之间细微的差别会引起感情的微妙变化, 而某一种特定的颜色搭配就是一种心境的反映。所以, 张爱玲的文章虽然情感细腻丰富, 却鲜有直接的心理描写, 一切情感都渗透到真实可感的细节中去了, 其中, 颜色承载了很大一部分的情感内涵。

张爱玲是诸多新文学作家中最接近社会的一个。何其芳的感叹和忧思大多飘在云端; 鲁迅等人虽描写底层社会的悲苦, 但都是站在制高点上带有怜悯性质的向下俯视。而张爱玲则真切地置身于社会中, “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寻找实际的人生 ( 《必也正名乎》)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有能力理解革命的波澜壮阔, 但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则是每个读者都看得懂, 并且能感同身受的。亲近感, 是张爱玲的作品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 唯有真实, 才会可爱。

张爱玲站在纷繁的街头, 不仅真实地感受和记录, 而且还注入了感情。真实的细节描写中反映出的是她对“现世安稳”的沉醉。在她的散文中, 无论写人叙事还是状物绘景, 大多都散发着温暖熨帖的味道, 她往往注于那些刹那的感动。比如卖白果的孩子“守着锅, 蹲踞在地上, 满怀的火光 ( 《道路以目》) ”。倘若不是注入了深沉的感情, 是不会有如此感动的。

王安忆有这样一句稍显夸张但很有力量的话: “ ( 她) 贪婪地抓住生活中的可触可感。她在千古之遥, 尸骨无存的长殿里, 都要找寻出人间的触手可及的温凉。”中国式的虚无主义这一观点更深刻地解释了张爱玲散文中铺天盖地的细节描写的源头, 也阐释了张爱玲的叙事哲学: 虚无主义的哲学底子和物质主义的欢悦细节。

二、写作态度: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 一) “小恶即真”

张爱玲的“真”, 是一种敢于面对并表露内心的勇气。在《流言》中, 张爱玲好像是故意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样, 坦率描写着自己的自私、情感淡漠、拜金……这些对于常人来说都是藏在心底难以启齿的小啮咬, 对于清高的文人而言更是应该公开鄙视的东西。而张爱玲却不在意, 因为她认为那些是一个真实的个人理应具备的感情罢了。“他们的茄子特别大, 他们的洋葱特别香, 他们的猪特别的该杀。 ( 《童言无忌》) ”从来不曾见到过有哪位作家用“该杀”二字形容猪, 然而, 不正是恰如其分么?对于一个爱好美食享受的人, 最健硕的猪不就是“该杀”么? 张爱玲的散文总让读者在微微一笑的同时感到内心的宽慰, 因为里面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正所谓“小恶即真”。

她的文字看似冷峻, 但是并不冷漠。她似乎对任何人都不会怜悯, 也并不希望被她人怜悯, 但在她的文章中, 却能体会到她对茫茫苍生的爱怜。“他们所经历的, 都是些注定了要被遗忘的泪与笑, 连自己都要忘怀的。这悠悠的生之负荷, 大家分担着, 只这一点, 就应当是人与人之间感到亲切的吧。 ( 《< 太太万岁> 题记》) ”张爱玲的笔触倒是有些博爱的意味。恰似曹雪芹笔下的黛玉, 虽有一张有些刻薄的嘴, 但却有一颗充满善意和爱的心。

略微延伸开来看, 张爱玲倒是和林黛玉在精神上有很强的共通性。她们直面骨子里的骄傲, 都有一颗对生活、对人情极其敏感的心, 所以, 她们都不遮不掩、不偏不倚地成为真实的自己。这样的处世风格让她们孤独地度过了绝大多数的光阴, 正因为如此, 一旦遇到了一个懂她们的, 让她们怦然心动的人, 她们便深深地沦陷, 低到尘埃里, 却又欢喜得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然而, 不过都是些始乱终的故事: 张爱玲不能接受“数美承欢”的结局, 她宁愿选择女性的尊严。“我……不致寻短见, 亦不能再爱别人, 我将只是萎谢了。”试想, 倘若黛玉身子再健朗一些, 也必然不会接受和宝姐姐分享一个宝玉的结局。

( 二) “让故事自己去说明”

张爱玲对于写作的态度颇有一种“自由而无用”的气质。自由, 是指她的写作不从于风尚、不拘于规则, 也不在乎什么文学理论; 而无用, 则是指她对一切政治都不感兴趣, 对斗争、革命、战争也几乎没有关注。

在《流言》中, 有两篇充满戏谑的小文, 一篇是《说胡萝卜》, 另一篇是《雨伞下》。有些学者认为, 这两篇小文纯属无中生有, 算不得散文。但本人认为它们都颇有深意。《说胡萝卜》文末有这么一段话: “……只消加上‘话说胡萝卜’的标题, 就是一篇时髦的散文, 虽说不上冲淡隽永, 至少在报章杂志里也可以充数。”这是对那些看似大有深意, 实际上空洞无物的“冲淡”制作的调侃, 而这样的调侃, 也只有张爱玲这样率真自由的作家才能写得出。

张爱玲对写作的态度是这样的: 能够隽永流传的文学作品, 首先是作家自由发挥的结果, 作者必须要在写作过程中感到行云流水一般的顺畅才好, 若是为了满足文学理论要求而经历“冰泉冷涩泉凝绝”的痛苦, 在可读性上必然会打折扣; 其次, 好的作品都会留给读者自由理解的空间, 所谓“经典”, 就是要让不同年龄、性别甚至不同时代的人都能从中得到情感体验。

张爱玲对一切政治都不感兴趣, 即“无用”。《传奇》和《流言》相继出版的时候, 上海并不是一个“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用傅雷的话来说, 那是一个“低气压的时代”。因为政治的缘故, 许多文人都保持沉默, 即便有文章发表也会小心翼翼地和政治问题泾渭分明。而以“出名要趁早”为人生追求的张爱玲却“风景这边独好”。她的文字和政治无关, 和出版单位的政治背景也无关, 她是个自由自在的文人, 仅此而已。但并不是说她对政治不敏感, 事实上, 她也是在努力在自己的写作与政治之间划清界限。只是她和同时代的作家不同, 她并不是不满于某一政府, 而是不愿和一切政治打交道。余斌教授在《张爱玲传》里有这样一句描述, 很精准: “彻底的个人主义者不屈己, 不干人, 唯自我内心的命令是听, 不因世俗的标准而违背自己的意愿, 亦不求见谅于世人。”

三、结语

张爱玲的《流言》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彻彻底底地体现了散文的非虚构性。在这部散文集里, 一切都是真实可触的: 表层的“真实”, 是指文章内容、情感的真实, 张爱玲着眼于生活细节, 寓感情于一切可触可感的细节中; 而表层之后的“真实”, 是这个如黛玉般的女子骨子里的率真和高傲。她的散文勾勒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自己, 也描绘出了一座有声有色的城市, 这个她、这个城市, 都没有掺杂任何政治的论调、战争的烟尘, 因此真实而亲切。读者从《流言》中读出了真实的张爱玲, 了解了她的细致的生活态度和自由的写作态度, 因此对于她的文章中的局限性, 也能够理解和包容, 因为真实故不忍苛责。正所谓“如得其情, 哀矜勿喜”。

摘要: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又一系列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回忆性文章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随笔组成。这本散文集是作者对真实生活的书写, 是作者“真性情”的抒发。本文从“真”字出发, 通过比较等方法分析《流言》在内容、情感等方面的真实性, 并说明真实性对作品本身重要性和在读者理解方面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张爱玲,散文,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集·流言[M].陈子善主编.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

[2]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六十年[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1.

[3]余斌.张爱玲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张均.张爱玲十五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

[5]周芬伶.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3.

[6]王兆胜.论中国现代随笔散文的流变[J].学术月刊, 2001 (09) .

[7]刘芊玥.喃喃私语中的冷漠与温情——品读张爱玲散文《私语》[J].名作欣赏·下旬刊, 2001 (07) .

篇9:张爱玲散文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张爱玲 散文 语言艺术 探析

通过对张爱玲作品的分析可知,张爱玲的散文与其它文体作品相比产量较少,但是散文却贯穿于她整个写作生涯。张爱玲散文集《流言》的问世,惊艳了整个文坛,是其散文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因此使很多人认为张爱玲的散文成绩虽然不多,但是散文的质量却已经超越了她的小说。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对张爱玲的散文作品评价非常高,认为她的散文作品极具创造性。通过对张爱玲散文作品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其散文的语言艺术确实是同期其他作家难以比拟的。

一.语言具有直率美

张爱玲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写作上都崇尚自由,反映在其散文作品中表现为语言具有随意性,无任何政治功利性,她的语言和思想只属于她自己,无需遵循任何世俗的规矩、框架,也不惧他人的议论和评判。虽然她的思想和行为都比较特立独行,但是她的作品却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她的作品中总是将人性隐晦的一面赤裸裸的揭露出来,比如在她的作品《烬余录》中直白的描述自己说“我是一个不负责的,没有良心看护。”虽然这并不是一个优点,但是至少她敢于承认和表达,要比那些表面善良,背地做一些不良勾当的伪善人好很多。这也使得张爱玲的作品够坦率、真实。在她的作品中人无分贵贱、等级,她能够用她敏感的神经感知着生活中的一些琐碎,比如,隔壁家的钢琴、平凡的管理员以及飘渺的饭香等。

二.语言具有新奇美

张爱玲的语言使用具有新奇巧妙的特点,她的语言不拘一格,没有规律可循。就像春天初绽放的花朵,这棵树上开一朵,那棵树上开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读者在读的过程中往往刚进入到沉醉状态,却被她随意的一句语言所惊醒,这些语言的表达和内容与文中其他的语言存在明显的突兀性,仿佛是从什么地方突然冒出来的一样。张爱玲的作品首次被收录到《西风》杂志的时候才刚满18岁,她的征文作品名字是《天才梦》,在这篇散文中最具特点的一句也是最经典和绝妙的一句是“生命是一席华美的袍,爬满虱子”,这句话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对比性,华美与虱子间存在鲜明的雅俗对比,而这种醒目的比喻也将生命的真谛展现的淋漓尽致,使那些在迷茫的生活中得过且过的人们能够迅速的觉醒。而这可以称为点睛之笔的句子,如此随意的表达出来,充分体现了张爱玲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在张爱玲的笔下,万事万物都呈现不同的形态,比如人们眼中正常的电车,在她眼中变成了孩子的白肚皮;在人们眼中菜市场中卖的面筋,在她的眼中成为了五彩斑斓的肥皂泡,这些比喻于常人来说有点不可理喻,但是在她的眼中却如此平常,这也是张爱玲语言艺术的体现。在写作领域中,能够将比喻手法运用出神入化公认的主要有两位作家,一位是德高望重的钱钟书先生,另一位就是张爱玲。钱钟书先生的比喻以居高临下的暗讽和调侃为主,而张爱玲的比喻则是从一位普通女性的角度去描述,她始终站在旁观者的位置。比如在她的《必也正名乎》中将外国人说汉语比喻成为好像舌头上打上了蝴蝶结,蝴蝶结完全是小女人喜爱的物件。而且她的比喻往往是妙语连珠,是别人无法想到更不敢随便运用的,但是于她来说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一个随处可见的本体,能够被她用巧妙的喻体表现出来,虽然语言的表面很随意,甚至引人发笑,但是同时也能够震慑人心,令人发省。

三.语言真幻相映,雅俗共赏

散文一般都是以真实的题材、情感为主,但是在张爱玲的散文中却总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读者难以判断其事、其景、其感是真是假。比如在她的散文《童言无忌》中,说自己是一个拜金的人,但是从张爱玲的生平介绍、朋友评价以及小说等作品中都可以反映出,张爱玲并不是一个拜金主义的人,在她的世界中钱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她最注重的永远是本真。在张爱玲的散文中都是以反应现实为主,通过对身边俗世的描述来窥探生活的真谛,在她的散文中,她时而参与其中,时而局外观望。她的散文像一个端着红酒杯的优雅女人,眼神飘向窗外娓娓说着别人的故事,又像是对自己故事的影射,通过她的叙述我们能看到优雅的红酒杯也能看到红酒杯上沾有的白米粒,这种雅俗共赏其实是每个人心理的写照,就像一个女人在外为了表现优雅会选择穿上心爱的高跟鞋,但是到了家里会以甩的方式迫切的想除去这个给她带来优雅的物件,这是人性在有观众和独处时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反应了人为了迎合不得不让自己受苦却要装作享受的窘境。

综上所述,张爱玲的散文语言艺术在文学领域的造诣很深,受到后人高度的评价和赞赏,通过对张爱玲作品的分析,我们也能够看出张爱玲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其散文语言直率、新奇、亦真亦假,敢于直面生活的阴暗,敢于挑战语言的创新,更能够做到亦真亦幻让人捉摸不透,却又回味无穷。她的比喻总是超出人们的想象,没有常理和规律可言,她的语言亦雅亦俗,给人诙谐却又痴迷的感觉,所以张爱玲的散文作品虽然不多,但是无论文坛和还是大众对她散文作品的评价却非常高。

上一篇:自然辨证法练习下一篇:麻醉科主任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