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发性事故应急计划管理程序

2024-04-16

偶发性事故应急计划管理程序(共12篇)

篇1:偶发性事故应急计划管理程序

偶发性事故应急计划管理程序

1.目的为了保证紧急情况下不中断对客户的产品供应,必需对公司内有可能发生的和影响生产的不可抗拒事件,如供应中断、劳动力短缺和关键设备故障等非自然灾害,规定应急措施和对策,维护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2.范围适用于公司内所有部门的所有生产活动。

3.权责办公室及其他相关部门主管负责按照本规定,组织、制定并实施各种意外事件的应急措施计划。办公室总务组负责断水、停电和火灾等意外情况的应急措施的确认与实施。生产车间负责关键设备出现异常时的应急措施的确定与实施。办公室人事组负责劳动力短缺时的应急措施的准备与实施。

因出现偶发事故影响交货期时,销售部应联络客户取得谅解。

4.定义无。

5.流程图无。

6.作业程序

6.1火灾应急措施

6.1.1公司办公室、生产车间、仓库和员工宿舍等应留有足够的消防通道,配有足够的消防器材。办公室指派专人作定期的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消防器材的有效期、用电安全、易燃物品保存、通道畅通和安全门顺利打开等。

6.1.2当火灾发生时,公司所有人员都有报告火情和服从办公室指挥的义务,所有管理人员都有组织或协助组织灭火、疏散人员和抢救物资的义务。

6.1.3发生火情时,第一发现人应立即通知办公室及该位置所属的主管,主管视火 情组织关闭电源,并利用所配的灭火器和消防栓进行灭火,将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

6.1.4办公室接报后,立即向全厂发出警报,决定是否拨打火警电话,并立即派电 工关闭公司总电源、组织人员疏散、维持秩序和保持消防通道畅通。

6.1.5疏散时,三楼和四楼人员由正门离开大楼,一楼和二楼人员由后门离开,并 到工业区门口空旷地带集中,各部门主管负责清点人数。

6.1.6因火灾而破坏的生产设备,视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

6.1.7生产车间和应用车间立即组织内部或外部专业人员对受损设备进行抢修,以 最快速度使其恢复正常。

6.1.8销售部应立即通知顾客,物流控制部根据客户的要求和利益等情况排出有优 先顺序的应急生产计划,生产车间和应用车间按此计划实施生产。

6.1.9若设备受损严重至无法修复时,公司高层应考虑采取租赁、购买或外协等 措施。

6.2关键设备故障应急措施

6.2.1购买设备时,应要求设备供应商提供维修服务,如公司维修人员无法排除故 障时,应立即与设备供应商联系,要求其提供或联系维修事宜。

6.2.2公司内各种设备均要按要求进行定期保养,且应有备件。

6.2.3若设备维修时间较长,物流控制部应会同有关部门调整生产计划,确保交 货期。

6.2.4若设备无法修复,应立即联络购买新设备。

6.3材料短缺应急措施

6.3.1公司要求所有材料供应商备有一定的库存量,若遇生产场地搬迁等情况应提 前通知并共同作出相应的对策。

6.3.2若发生批量严重不良时,供应商应立即通知我公司的质量部,共同商量对策,必要时我公司可派员协助解决以确保正常生产。

6.3.3若发生供应商短期无法供货时,物流控制部应根据客户需要及生产实际情况 调整生产计划,将影响减到最低。

6.4人员短缺应急措施

6.4.1生产部依据物流计划部下月生产计划及其他相关信息,确认下月人员需求量,如需增加人员,经批准由办公室负责招聘事宜。

6.4.2应突发意外导致人员短缺时,可调整生产计划并进行内部人员调整。

6.4.3如人员需求量过大,招聘无法满足需要时,办公室可与偏远地区的民政部门 取得联系,安排成批劳务输出。

6.5停电应急措施

办公室应与有关电力部门联系,要求其停电前事先通知公司,以便公司安排换班生 产,确保生产不受影响。

6.6断水应急措施

根据生产特点,发生断水情况时,对我公司的生产并无太大影响,并且公司装有蓄 水池。

7.相关文件

7.1《公司消防管理条例》

7.2《生产计划管理程序》

7.3《生产设备管理程序》

8.使用表单

无。

篇2:偶发性事故应急计划管理程序

偶发性事故应急处理办法

针对供应中断,劳动力短缺,关键设备出现故障等情况,为了确保 100% 交付,制造部制定此办法,请各部门严格执行。

一、生产过程中如供应中断,车间应立即以书面形式报告生产处、采购部、营销公司。采购部在每日生产协调上明确答复到货时间,并在偶发性事故处理上签字。如影响交付日期,采购部应召开专题会,采取有效手段,保证 100% 交付。

二、车间组织生产,配备人力资源时,务必考虑工人请病事假时有人替代,单一机台或工种要有三个以上的操作能手。(如齿形磨刀工)

三、关键设备出现故障,生产处组织后方车间主任、生产车间主任现场办公,组织强有力的维修小组抢修。估计抢修仍不能满*交付时,生产处务必组织相关车间、营销公司、采购部、工艺、技术、质量等部门协商补救办法(如调整设备、外协加工等手段),确保 100% 交付。

四、如果不可抗拒因素影响交付时,生产处及时将有关信息和营销公司接口,营销公司积极与顾客沟通,争取顾客认可推迟交付。

五、偶发性事件处理表

偶发性事件处理表

事件单位:

目的:保证交付能力

生产件批准或销售合同交付内容

偶发事件

处理措施

(生产处填报)

责任部门落实

(主管填报)

影响交付

时间

营销公司

信息

篇3:偶发性事故应急计划管理程序

1 突发污染事故环境应急监测的概念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是指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紧急情况下, 为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 (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等) 而进行的环境监测, 包括现场定点监测和动态监测。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要求现场监测人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 采用小型、便携、简易、快速的监测仪器和设备对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污染范围及可能的危害等予以表征[1]。

2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重要作用

环境应急监测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中的前提和关键环节, 发挥着重要的决策支持和技术保障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保环境应急处置系统正常运转。通过应急监测, 可以及时判断突发事故的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染范围及可能的危害, 为环境应急处置系统采取有效措施, 妥善处理突发事故提供科学依据, 为环境污染事故后的恢复计划提供充分的信息和数据, 为事故的评价和吸取经验教训, 完善应急预案提供极为重要的参考资料。2) 确保企业员工和周围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旦发生突发事故, 通过应急监测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危害范围, 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避免人员和财产的更大损失。3) 做好信息发布, 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应急监测, 可以及时发布监测信息, 避免突发事故后果被人为夸大, 以致造成经济损失, 造成紧张气氛, 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3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预案

应急监测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为迅速、有效、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方案, 用以明确事前、事发、事后的各个进程中, 谁来做, 怎样做, 何时做以及相应的资源和策略等的行动指南。[2]为了给环境污染事件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和操作指导, 增强监测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 快速、准确、高效地查明环境污染原因、污染的范围和程度, 根据环境风险评价结果, 制定了《洛阳石化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预案》。针对因企业所属生产装置、储运设施和“三废”治理设施等火灾、爆炸、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等事故可能引起的环境空气污染和水体污染风险, 以及危险物料的情况和火灾爆炸事故主要伴生/次生物质CO、SO2等, 可能或者已经对公司周围环境或人体造成影响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规定了工作程序。

3.1 确定应急保护目标及防护范围

根据洛阳分公司危险源划分、突发性事故性质、事故危险源所处的区域 (单元) 物料的性质、事故污染物的特性来划定防护的范围, 明确应急监测过程中的保护目标。根据洛阳石化环境风险预测结果, 在假定的最大可信事故中, 原油储罐罐顶火灾燃烧产生SO2排放的影响范围最大。在最不利气象条件下, 风险源半径1 266 m范围内将超过IDLH值 (270 mg/m3) (见图1) , 且SO2扩散浓度超IDLH的区域范围部分超出厂界, 该范围内有人口集中区分布。因此将此范围设为环境风险关注区, 即以原油储罐为中心, 半径约1.3km的圆形区域, 此区域内居民居住区、医院及学校等敏感点作为应急保护目标。

3.2 确定应急监测方案及工作开展

3.2.1 采样点位布设

现场环境应急监测小组要根据突发性事故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和事发地风向、风速或污水、消防水排放流向、堵截情况等, 确定污染物扩散范围, 布设相应数量的监测点位。以原油储罐罐顶火灾为例, 环境空气采样点的设置以突发性污染事故原油罐附近为主, 下风向厂区边界设置采样点, 还要同时注意对外部人群和生活环境的影响, 在开元社区、中油社区、吉利村等范围内的学校、医院合理设置采样点。并合理设置参照点, 以掌握污染发生地点 (装置) 状况、反映事故发生区域环境空气的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为目的;污水排放采样点的设置, 则主要考虑排放到外环境的水质是否达标, 根据原油罐区堵截污水流向, 可把监测点设置在排水车间雨水隔油池出口。

3.2.2 监测项目的选择

依据洛阳分公司环境风险评价结果、事故的性质 (火灾、爆炸、泄漏等) 、生产装置及存储设施单元介质情况确定应监测的污染物项目。仍以原油储罐火灾事故为例, 对于环境空气的监测项目可选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非甲烷总烃, 对于事故污水的监测应选择由于原油泄漏可能造成的石油类的污染, 分析污水中的石油类含量。

3.2.3 监测频次的确定

事故发生初期, 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 尽量加密监测频次的原则进行监测, 随着污染物的扩散情况和监测结果的变化趋势逐步减少监测频次, 直到确认环境污染事故影响的结束, 宣布应急响应行动的终止。仍以洛阳分公司原油罐区火灾事故为例, 发生事故后, 水质监测小组可根据污水排放情况随时采样进行分析, 初始可1次/小时, 对外排水中的石油类进行监控;环境空气分析初始可分为两组, 一组负责火灾事故现场环境空气情况的监测, 采用便携式分析仪, 随时监测并报告现场环境空气情况, 做好现场人员的防护, 另一组根据风向情况做好厂界和生活区的监测, 随时报告监测数据, 为应急指挥部决策提供依据。应急后期降低监测频次。

3.2.4 应急监测方法的选择

事故初期, 污染物浓度较高、监测频次高, 方法选用以试纸法、检测管法、便携式分析仪器法为主。随着事故处理, 污染物浓度的降低, 监测频次降低, 需要更准确和精密的分析结果, 以实验室分析确认现场环境的状况改善, 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现在所用的监测方法有:试纸法、检测管法、便携式分析仪器法、实验室分析法。可用于环境空气监测的方法见表1, 可用于水质分析的方法见表2。

3.2.5 开展应急监测分析

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布点、项目、频次、监测方法后, 应迅速开展监测分析工作。在事故应急监测过程中应:1) 做好现场监测记录。按规范格式记录, 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主要包括环境条件、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分析日期、样品类型、仪器名称、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测定结果、分析人员、校核人员、审核人员签名等。2) 做好监测数据的有效性检验和审核。

3.2.6 应急监测报告

应急监测实行快报制度, 根据污染事件的污染源情况、现场气象情况、应急监测情况及其监测结果、监测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提出处理建议, 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采用电话快速报送。应急结束后, 编制一份应急监测报告的文本文件, 以备存档。

4 应急监测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4.1 应急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环境应急监测在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中起着重要作用, 2005年吉化事故之后应急监测引起重视, 加大了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上的投入, 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 没有统一的应急监测规范。现有的监测规范都是针对环境质量常规监测及工业污染源监测方面的, 目前只能参照执行。

2) 应急监测投入不足。企业监测站的监测经费有限, 在人员配置、培训、设备更新等方面投入资金难度大。

3) 应急监测人员的能力有待提高。目前企业应急监测人员都是兼职, 日常环境质量常规监测及工业污染源监测、职业卫生监测任务多, 平时应急监测方面相应的系统培训时间不能保证, 从而影响了应急监测能力。

4) 应急监测的仪器装备有待加强。包括监测仪器、交通、防护装备、应急通讯设备、工具以及监测方法的技术储备等, 还难以满足事故时应急监测的要求。

4.2 做好应急监测工作的建议

4.2.1 完善应急监测预案

洛阳石化根据环境风险评价的情况制定了《洛阳石化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预案》。但还要根据企业新装置的增加和物料的变化、环境风险评价及危险源评价信息的变化、环境标准的变化等情况, 不断调整、完善应急监测预案, 使之适应环境风险变化的要求。

4.2.2 提高应急监测能力

1) 补充完备应急监测装备。应增加资金投入, 购置应急监测车, 建立流动实验室并配备先进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还包括防护装备、应急通讯设备、工具以及监测方法的技术储备等。

2) 配置人员并加强技术培训。考虑企业实际和应急监测设备的先进性, 应配置1到2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应急监测车及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 并跟踪监测方法、技术更新, 参加集团公司和地方应急监测培训和交流, 完善环境监测预案, 并对其他监测人员进行应急监测技术培训, 组织开展应急监测演习, 使监测人员熟练掌握突发性应急监测的工作流程, 提高对仪器设备操作的熟练程度和监测数据的准确率, 提高自身处理应急污染事故的能力。

4.2.3 加强应急监测人员的安全防护

污染事故可能危及监测人员的安全, 进入突发污染事故现场的应急监测人员, 必须注意自身的安全防护, 需要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 如防护服、防毒呼吸器等, 到现场后应配备相应的通讯设备, 如防爆对讲机, 随时与现场应急指挥保持联系, 不能确定现场安全或未经现场指挥、警戒人员许可, 不得进入事故现场进行采样监测, 并且要注意应急监测车辆和监测仪器的防爆性能。

4.2.4 建立危险源应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在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上, 对可能发生污染事故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重点事故源进行详细标记, 标记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厂区总图布置、各危险单元划分情况、各单元存储物质情况 (物料在装置内的状态、容量, 化学品名称, 中间和最终产物, 性质等) 、各装置及周围操作室人员情况、厂界周围敏感点人口分布等信息。事故发生时, 可以立即查找到风险源位置、风险源相关信息及相关的应急监测预案, 检索出危险品的各种特性、监测方法、处置办法等, 有效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国刚, 编著.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与装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篇4:偶发性事故应急计划管理程序

【关键词】农村环境监测;现状;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体系;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443-02

1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突发的环境污染事故频频发生,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最大的特点在于突发性和危害性。由于事发突然、危害强度大,不仅可能造成严重的直接后果。对社会安定也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快速、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够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紧急情况下,及时了解污染事故进展,进而采取正确的处置手段来化解环境污染和降低损失。因此,加快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建设,提高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的应变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 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现状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近十年来,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初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环境监测体系,环境监测能力逐步提高。但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监测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环境监测公共服务能力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同时,环境监测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将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环境监测公共服务能力总体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需要。为此,2008年为确保“十一五”环保目标的顺利实现,环境保护部编制了《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以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为重点,统筹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核与辐射、环境科研、环境信息与统计、环境宣教等各个领域。该规划是我国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自身建设规划,为建立科学、国际一流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该规划确定的13项建设任务包括: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能力、提高应急监测能力、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推进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建设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提高核与辐射监管水平、加强固体废物监管能力、提高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改善国家级环保机构基础设施和基本工作条件、整合建设重大科研平台、推进环境宣教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

今年4月刚刚发布《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并对明确环境监测发展方向,提升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强化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意义重大。该规划从国家环境保护任务与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出发,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目标,以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为统领,以科学监测为主题,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为主线,坚持创新环境监测工作思路,提出了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确定了强化监督考核、加强监测评估、提升整体水平三项主要任务,实施环境监测基础能力、运行保障、人才队伍三大重点工程,基本实现“三个说清”和“市县能监测、省市能应急、国家能预警”的目标;明确了法规制度、体制机制、经费投入、人才队伍和科研支撑五大保障措施。本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环境监测事业的科学发展,满足政府环境管理与基本公共服务需要。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形成了环境监测体系,具备了很强的监测能力。我国各级环境监测的职能主要是监测所在辖区的环境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情况,配合相关的环境部门进行建设项目的验收等。但不可否认,我国农村建设中由于在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上的欠缺,导致在建设过程中经常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必将加剧了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尤其农民生活、生产方式转型缓慢,农村建设中面临着严峻的新旧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且往往农民成为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最严重的直接受害者。因此环境应急监测在农村建设污染事故中的应急处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环境监测能力最多只覆盖到县(县城镇),现有的农村环境监测统计极其缺乏,因此建立先进的农村建设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是及时有效处理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事故的首要环节。

3 加快农村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体系建设对策

农村环境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涉及国家食品与生态安全。随着我国各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些新旧环境问题正日渐凸显并使农村环境保护日益紧迫,并制约着农村的持续发展。为此应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研究建立农村环境健康危害监测网络,提高污染事故鉴定和处置能力。

农村建设中控制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除了采取建立事前污染责任保险金制度,推行“绿色保险”等综合策略外,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3.1 编写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预案

应急预警制度包括事件的初步调查和初步评估两个方面的内容。应对建设中的新城镇各类重大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调查,筛选出对环境构成主要危害的重点污染物。建立重点危险源档案库和查询系统。确立一批高风险企业和地点作为优先监测目标,密切关注风险变化,动态调整监测预案。

3.2 组建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网络

环境监测部门要根据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预案和监测站内部资源的现状组建符合需要的高效应急监测网络,确定组织机构、界定工作小组、明确职能职责,形成有机整体,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具体实施应急监测的工作小组按分工可包括指挥协调、现场监测、实验分析、技术支援、报告评价、后勤保障等。

3.3 建立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制度

建立各项应急监测、预警监测制度,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重点完善突发性环境事件现场监测程序和对应实验室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应急状态下的监测分析质量。结合环境质量的监视性监测和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工作,建立感觉灵敏、反应快速的预警监测机制,及时跟踪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加强监测成果的分析评估,主动发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隐患,做好应急响应。

3.4 配备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设备

购置提高实验室分析效率、扩增实验室分析项目、提升现场监测水平、提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包括:实验室仪器、现场监测设备、应急监测车、个人防护设备、其它辅助设备等。由于应急现场在通讯、信息传输、现场调查工作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应合理配备一些必要的辅助设备,如防爆型对讲设备、激光测距仪、支持现场上网检索信息的手提电脑等。

3.5 收集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信息

多方收集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及事故的处理处置技术的有关信息,汇总各种化学危险品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动植物所产生的毒害症状资料。建立与上级和邻近地区监测站的通信联系,整合本地区其它实验室的应急监测相关资源和能力,使其成为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力量的一部分。

3.6 开展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演练

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队伍培训相关知识,定期开展针对性实战演练,精心设计,高度仿真。演习应着重训练应急监测体系的反应速度,各部门单位的协同水平,对不同程度污染事故的处理方式,现场监测的实施能力,特别应注意加强监测人员现场自我防护能力。

3.7 标记农村建设重点污染源,为应急处置供可靠依据和准确的处理方法

详细标记内容包括:污染源的分布,企业位置,危险物资储备地点,总图布置,周围敏感点人口分布等信息。掌握了数据源的信息,不仅为监测仪器的准备提供依据,同时也对监测布点有了初步的方案。若在此处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时能够即刻知道可能是何种污染物的泄露和采取何种应急措施处置就会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

3.8 科学进行新城镇建设中污染事故的数据分析,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开展环境信息、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和常规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综合分析、风险评估,向社会和各级政府发布换技能名污染事故预警,启动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预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建设在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迅速为现场的救援和疏散工作能够提供科学的依据。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突发性大气污染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这要求我们的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建设工作的研究,以促进环境与经济和协调、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刚,李国.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体系和能力建设构想[J].治淮,2009年12期

篇5:中学突发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使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校可能发生的人员伤害及死亡或经济损失严重的应急救援工作:

1、师生人身安全伤害事故。

2、重大火灾事故。

3、化学毒品、食物中毒事故。

4、线路短路、漏电及建设设施倒塌、爆炸事故。

5、盗窃、抢劫事故。

6、校园周边发生的不可预测的事故。

7、其它重大、特大安全事故。

二、救援原则:

1、本着救人第一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2、尽可能地减少财产损失。

3、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

4、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保护好现场。

5、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三、组织管理:

1、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

副组长:xx、xx、xx、xx、xx

组 员: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2、领导小组下设安全保障、事故应急处理、通讯物资保障、医疗救护等四个专项工作组。

四、职责分工:

(一)领导小组职责:

1、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启动本预案,组织有关部门迅速开展救援工作,坚持救人第一的原则,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根据实际情况对事故责任人予以责任追究。

3、配合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4、做好稳定秩序和人员伤亡的善后处理工作。

5、事故发生后及时上报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

6、检查督促各班级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工作。

(二)各应急救援小组职责:

1、安全保障组:由教导处、少先队组成。负责事故的现

场和安全保卫、治安管理和交通疏导等工作。

2、事故处理应急组:由后勤负责。采取一切措施,对人员进行疏散,防止灾害的进一步的扩大。

3、通讯物资保障组:由校长和后勤负责。负责救援物资的保障工作,确保通讯畅通,负责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及有关急救部门报告。

4、医疗救护组:由办公室和医务室负责。负责组织紧急救援队伍,提供简单的药品及简单的包扎、抢救、转运伤员工作。

五、突发事故应急措施:

1、发生突发的安全事故,必须将事故的部位、时间、地点、简单情况、伤员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估算及所采取的应急措施,报告区教委及相关部门,同时启动相应的救援预案。

2、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迅速的抢救受伤的人员和重要财产,做好现场保护。

3、有关当事人必须积极的配合相关调查人员的调查,绝对不能隐瞒事实真相,更不能弄虚作假和提供伪证,否则,追究当事人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4、做好校内外一切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及安抚工作。

六、大型活动的组织工作:

1、组织大型活动必须履行正当的报批手续。

2、组织大型活动必须事前做好安全预案。

3、开展活动的场地及设施必须符合安全要求。

4、可搞可不搞的活动坚决不组织。

七、责任追究:

1、不服从命令和指挥,临阵脱逃的。

2、不认真履行安全管理职责,导致发生重大事故的。

3、不按规定及时报告突发事故情况的。

4、阻碍援救人员执行任务或对救援人员造成危害的。

对上述责任人员应做出相应的行政处分、治安处罚或报请公安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xx市第xx中学

篇6:水厂突发性停电事故应急预案

组 长:林艳卿;

副组长:吴伟深;

成 员:林峰、罗卫东。

二、联系电话

姓 名

办公电话

住宅电话

手 机

林艳卿

吴伟深

林 峰

罗卫东

三、应急预案及启动条件

(一)启动条件

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自动启动本预案。

1.厂内部分供电线路停电而影响生产,当班人员无法解决问题。

2.厂内全部供电线路停电。

(二)应急预案

1.厂内部分供电线路故障停电的,应急小组应立即到现场了解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立即抢修,尽快恢复生产。

2.厂内全部供电线路停电,必须及时向供电部门了解停电的原因。

3.不论是厂内设备故障或者是厂外供电线路所引起的停电,如影响供水和公司办公用电,必须向公司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同时要通知五里亭水厂,以便调节供水。

附: 有关供电线路及编码

本厂供电线路编码:

篇7:突发性重大事件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一、组织机构:成立以项目部总经理XXX为总指挥,常务副经理XXX和总工程师XXX为副总指挥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项目部各部门负责人为指挥中心成员,其职责为:统一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指挥中心下设四个专业小组:

1、紧急救援组:副总指挥XXX为组长,成员部门有施工部、工程技术部、安全环保部和相关施工队,其工作职责为:

施工部--根据需要,调集人员、机械,对事故现场实施紧急处理。技术部---对紧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安环部---对事故现场实施警戒与控制,勘察事故现场,确定处理方案,开展事故资料收集和调查,分析原因和责任,提出整改要求和事故处理建议。

相关施工队---组织精干的劳动力,等候安排,配合事故现场救援工作。

2、技术保障组:副总指挥XXX为组长,技术部、质检部、测量部、物资部等部门为成员,其工作职责为:

技术部---根据工程技术要求,编制防洪度汛、工程施工、处理渗水涌水和抽排水施工方案,并组织技术措施交底以及提供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服务保障。

质检部---根据编制的施工方案,做好相关施工项目的检查验收服务保障工作。

测量部---根据编制的施工方案,提供施工项目测量放样验收服务保障工作。

物资部---根据编制的施工方案,做好设备、机械、物资准备及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的服务保障。

3、伤员抢救组:副总指挥XXX为组长,成员部门有综合部、财务部、安环部和相关施工区,其工作职责为:

篇8:浅谈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

1 环境应急监测在环境应急体系中的作用

环境应急监测是指在环境应急状态下,对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范围,以及生态的破坏程度、范围等进行监测。其目的是为了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状况,掌握污染的范围和程度。环境应急监测包括重大污染事故监测、突发性污染事故监测、对环境造成自然灾害等事件的监测,以及在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时所采取的监测等。

环境应急监测是环境应急体系中的重要组织部份,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中的首要环节,是对污染事故及时、正确地进行应急处理、减轻事故危害和制定恢复措施的根本依据。

2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定义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是指在已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情况下,为发现和查明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等而进行的应急环境监测,包括现场监测点的布设、采样方法和现场监测方法的选择、样品的贮存用运输方式、送样的地点选择、应急监测的人员的准备[2]。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要求环境应急监测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采用准备的应手的应急监测设备,对环境突发性事故发生过各中产生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污染的范围及可能的危害等予以查明并及时报告。

3 制定应急监测预案,做好应急响应的准备

应急监测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为迅速、有效、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方案。用以明确事前、事发、事后的各个进程中,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以及相应的资源和策略等的行动指南。当事故发生时,各个基层单位和个人拿出一份根据实际情况事先制定的应急监测预案,积极响应。其中包括各部门组织分工、应急监测作业指导书、现场情况报告表等细节性文件,并且要求相关监测人员及一线人员应该掌握相关的应急作业文件。

4 标记重点源,为事发情况提供可靠依据和确切处理方法

在突发性应急污染事故中,因化学品泄漏等造成的环境破环占很大的比重,而且对其环境影响进行监测也是应急监测的重点和难点[3]。在事前标记好可能会发生污染事故或存在有安全隐患的企业、化工厂等重点事故源,详细标记内容包括: 企业概况、存储物质情况( 物料在装置内的状态、容量,化学品名称,中间和最终产物,地理环境等) ,总图布置,周围敏感点人口分布等信息。掌握了数据源的信息,不仅为监测仪器的准备提供依据,同时也对监测布点有了初步的方案。若在此处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时能够即刻知道可能是何种污染物的泄露和采取何种应急措施处置就会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

5 现场应急监测要求

近几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频发,尤其是一些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需要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特别是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做到判断准确、措施有效、处置及时,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事故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已成为当务之急。

现场环境应急监测要求快速、灵活、实用。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监测因子,在获取充足的现场资料并利用充足的数据库资源进行分析,才能够确定污染因子。其次,需要精密、正确的布点方法。根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化学品气体泄露事件,由于影响范围存在不可知性,通过气象等因素,判定风向、风速,在距离事故点较近的位置安排便携式气体应急监测仪器,精确布点,通过检测分析和计算,判断污染物浓度及扩散方向和范围。再次,跟踪监测不可忽略,环境污染的影响往往要持续一段时间,所以这期间需要对污染源及环境质量进行跟踪监测,更加确保事发环境及周边所影响环境的安全。最后,污染事故发生后,地方政府,各部门,公众等都迫切了解事故现成的环境信息,监测信息的发布也尤为重要,采用正规方式及时、准确的发布监测信息,对稳定事故局势、安定人民生活都有很关键的作用。

6 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应急监测是在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后掌握区域环境污染状况的主要手段,是划定污染区域,制定人员撤离疏散方案、预测环境影响时间和范围的主要技术依据。先进的应急监测装备体系的建设是完善现代应急预警体系的必要条件。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1) 便携快速、实现准确监测数据的获取; ( 2) 操作简单易掌握; ( 3) 实用性、可操作性强,仪器本身无特别使用限制性; ( 4) 结合我国现状与水平,力争做到在国内应用的普适性; ( 5) 投入最小化,方法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 ( 6) 满足便携式或车载的要求[4 - 5]。应急监测装备配置还包括交通配置,通讯及图文数据传输配置,安全防护配置和其他辅助功能配置等,它们都有各自的性能特点和配置要求,与主要的应急监测装备一起构成统一的应急监测系统。

7 应急监测队伍建设

从污染事故的环境保护响应来看,一般应建立应急监测队伍、专家库或技术支持队伍等。从污染事故的环境保护响应来看,一般应建立应急监测队伍、专家库或技术支持队伍等。应急队伍应该能够在事故状态下开展环境应急监测、污染源调查、污染源控制、受污染区域划定、采取紧急安全措施等工作,并能够预测和评估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置工作建议等。专家组成员一般由环境科学、环境评价、环境监测、环境生态和环境医学等多学科的专家组成; 当事故发生时,环保部门可聘请其中若干名专家,对应急监测方案和应急处理处置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提出建议,进行可行性评估; 在事故状态下。作出事故性质、涉及范围、危害程度的判断分析,并对应急决策提出咨询建议。

8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明显增长。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处置过程中,暴露了仪器设备的不足,设备的落后,应急监测的滞后,处置经验欠缺等诸多问题。应急监测工作就是要常备不懈并不断提升应急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做出更好的正确有效的快速响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的终结部分。

摘要: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突然,危害大,做好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是污染事故防治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本文浅析了环境应急监测在环境应急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应急处理能力是处理突发污染事故的首要环节。应急监测是环境监测系统中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本文通过说明应急监测的不足与发展,提出了强化环境应急监测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篇9:学校防台风事故应急程序

一、台风来临的整个时段,学校值班人员和保安人员应当不断地在校园内巡视,若发现险情,立即向值班主管和单位领导报告,启动应急程序。

二、若建筑物在台风中发生倾斜、开裂:

1、现场指挥应立即组织应急人员引导师生撤离现场,疏散至安全区域,同时切断建筑物电源。

2、若有人受伤,医疗救护小组进行现场救治,或打120送医院。

3、在危险建筑物周围设置警戒线,派专人密切观察建筑物状况。

4、在城建局安全监察部门和有资质的房屋检测专业机构检测后,经他们同意,方可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组织搬迁贵重设备和重要资料。

三、若电线杆、树木或其它高架物倾斜,应立即组织人力进行支撑和加固。

四、对不牢固的空中悬挂物或屋顶材料要进行加固或拆除。

五、关闭单位所有的玻璃门窗。

六、在所有存在事故隐患的建筑物和高架物周围设置警戒线,把人员活动限制在安全区域内。

篇10:学校防暴雨雷击事故应急程序

本应急程序的要点是:防范事故,确保人员安全,减少财产损失

一、暴雨来临时段,学校值班人员和保安人员应当频繁地在学校各处巡视,若发现险情,立即向值班主管和单位领导报告,启动应急程序。

二、若房屋内漏雨,应当切断电源,有秩序地转移室内学生,以及贵重设备。学校应当关闭所有门窗。

三、若有雷电,应当尽可能地切断除照明以外重要的设施设备的电源,防止电器在雷击时遭到雷电侵袭。强弱电房和电气设施周围不要放置可燃物。排险、救护等应急人员应当做好救援准备。

四、若暴风造成房屋进水,校园积水:

1、应当切断电源,用抽水泵等器具排水,疏通下水道,询问市政部门排水设施运行情况。

2、应当尽可能防止厕所进水和溢水,防止水污染。

3、放学时,应当用砖块、木板和钢板等,为年幼学生搭设临时通道,减少应腿脚浸入污水中受到病菌感染。学生在临时通道上行走时,应当有老师在旁边搀扶和引导,也可以用客车来转运学生。

4、学校应当通过广播告知师生,有秩序地转移,避免推挤踩踏,堵塞通道。

5、房屋积水时应当把设备、资料等物品往高处转移。

五、学校后勤部门应当为师生提供雨伞、雨衣、雨靴、食品、饮料、衣服、药品等必要物品。

六、保安人员应当维护校门口秩序,安抚家长,疏导交通。

七、积水退尽后,学校应当和防疫部门一起做好消毒和清洁工作。

(25)

学校防台风事故应急程序

本应急程序的要点是:防范事故,确保人员安全,减少财产损失。

一、台风来临的整个时段,学校值班人员和保安人员应当不断地在校园内巡视,若发现险情,立即向值班主管和单位领导报告,启动应急程序。

二、若建筑物在台风中发生倾斜、开裂:

1、现场指挥应立即组织应急人员引导师生撤离现场,疏散至安全区域,同时切断建筑物电源。

2、若有人受伤,医疗救护小组进行现场救治,或打120送医院。

3、在危险建筑物周围设置警戒线,派专人密切观察建筑物状况。

4、在城建局安全监察部门和有资质的房屋检测专业机构检测后,经他们同意,方可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组织搬迁贵重设备和重要资料。

三、若电线杆、树木或其它高架物倾斜,应立即组织人力进行支撑和加固。

四、对不牢固的空中悬挂物或屋顶材料要进行加固或拆除。

五、关闭单位所有的玻璃门窗。

六、在所有存在事故隐患的建筑物和高架物周围设置警戒线,把人员活动限制在安全区域内。

篇11:偶发性事故应急计划管理程序

提出了以预警应急系统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构想.在深入分析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空、污染范围和污染对象的不确定性、流域性、应急主体不明确等特点的基础上,构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预警应急系统体系,认为该系统应包括预警机制、应急机制和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三个部分,并详细阐述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急原则、应急组织机构、应急分级、应急监测、应急处理方法等内容,同时分析了事故模拟的流程和数据库设计的要求.

作 者:何进朝 李嘉 HE Jin-chao LI Jia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刊 名:水利水电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年,卷(期):36(10)分类号:X52关键词:突发性事故 水污染事故 预警 应急

篇12: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程序概览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确保在调查处理食品安全事故时,提供科学、快速、准确的检验数据,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验室实际,制定本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程序。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中心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时的相关工作,包括样品采集、受理、检验、结果报告等环节。凡是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一律以本程序为准,本程序未提及的部分,仍然执行本中心管理体系文件的其它规定。职责

3.1 中心主任负责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和协调。

3.2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中心分管领导负责组织相关人员立即对食品样品实施快速检测,食品安全检测任务优先于其他检测任务。

3.3 卫生监测科负责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置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对各类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工作进行组织处理、总结分析、信息报送和资料归档管理,安排专业人员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危害因素分析、采样、送检和编制调查报告。

3.4办公室(质量管理科)负责检测样品的受理、样品管理、检测报告的签章和发放以及质量控制等。

3.5 检测科负责食品安全事故样品的实施、检测过程的质量监督、检测报告的编制及审核等。

3.6 办公室负责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的物资和交通工具等的后勤保障工作。3.7 本中心授权签字人负责检测报告的批准。

3.8 办公室负责保障应急检验所需的物资、设施、环境等。工作程序

4.1 食品安全事故微生物应急检验 4.1.1 准备工作 4.1.1.1 人员准备

① 培训 微生物检验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接受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相关的技术培训,掌握常规的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抗原抗体检测技术、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技术等应急检验相关的采样和检测技术,熟悉应急检验的相关工作程序和要求、样品采集工作要求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要求,能够胜任微生物检验的相关技术岗位工作。② 要求 实验室检验技术人员保持24 小时通讯畅通,确保随时上岗工作。实验室合理安排人员外出、休假,保证应急检验有足够的实验人员。4.1.1.2 检测技术方法准备

① 实验室为保证应急检测需要,应建立涵盖病毒、细菌分离培养及其鉴定的技术方法,核酸检测技术方法,抗原抗体检测技术方法,病原体快速筛查技术方法,并确保实验室的检测技术方法处于有效运行状态。

② 实验室建立细菌的常规分离培养、厌氧分离培养等技术方法,细菌的血清学鉴定技术、生化鉴定技术、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对常见致病菌的检测鉴定能力保持有效状态。4.1.1.3 检测设备准备

食品安全事故微生物应急检验相关的主要仪器设备由微生物实验室专人负责制订标准操作规程 , 包括操作步骤、设备维护、技术资料目录、维修及技术支持;仪器设备应得到良好的维护保养,确保其保持在正常使用状态;实验室负责人应至少安排两人能够独立操作,确保熟练使用者不少于2人,以保证应急检测时的需要。4.1.1.4 试剂、器材准备

储备食品安全事故微生物应急检验相关试剂器材,保证有足量的个人防护设备、采样器材、检测试剂耗材储备并及时补充,确认检测试剂在有效期内。试剂、器材采购清单由微生物检验提出,办公室负责采购。4.1.2 样品采集

4.1.2.1 卫生科负责检测样品的采集,实验室人员尽量参与,并做好采样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采样器械、培养基、保存液、个人防护用品、记录表格等。

4.1.2.2 样品采集原则:样品采集要有针对性,要采集早期、用药前的各类样品,要足量采集,采集过程中要避免污染并做好保存,及时运送。

4.1.2.3 卫生科负责做好样品采集对象的病情背景资料和个人相关信息的收集和记录。4.1.2.4 样品采集种类:食品样品、呼吸道样品、消化道样品、血液样品及为了明确病因而采集的尸检样品,可能的环境标本等。4.1.2.5 样品采集方法

① 采集方法:用洁净的容器(采样瓶、塑料采样袋、洁净纸袋等)采集 100至500克样品。

② 注意事项:食物样品种类繁多,突发事件中应着重采集相关样品,避免盲目、重复采集;对于食物中毒事件,由于中毒患者的相关食品相对较少,则应尽可能分别采集全部剩余食物。

③ 重视食物样品的污染问题,对于微生物检测的样品,采样过程和容器污染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它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对样品的最后评价。4.1.3 检测

4.1.3.1 确定检测项目

① 按照食源性疾病症候群确定病原体检测范围; ② 根据现场调查提出的病因假设优先安排检测项目;

③ 根据食品风险因素一般分布规律或本地局部分布规律判断,可能性大的病原体优先检测;

④ 优先进行病原学快速检测和病原分离,病原学检测无阳性结果可通过血清学检测寻找病因线索。

4.1.3.2 检测流程及方法的选择

① 实验室应与现场充分沟通,获取样本相关信息。根据样品种类、发病时间、采样时间、采样部位等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分子扩增、分离培养、抗原检测、抗体检测等方法,避免无意义项目检测。② 基本检测流程

确定检测的基本流程,综合考虑病人的症状、样本的状况及可能的病原体类别,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首先采用快速检测方法进行病原体定性筛选,特异性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具有病原学诊断意义,在确定病原体性质上有较高的价值;病原体分离鉴定是病原学诊断的金标准;血清学试验时,双份血清抗体检测四倍升高才具有诊断意义。4.1.4 实验室生物安全

4.1.4.1 食品安全事故微生物应急检验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要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要求进行工作。

4.1.4.2 己知病原体或高度疑似病原体检测 , 按照生物安全管理相关条例进行相应级别的防护,在相应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检测。

4.1.4.3 不明原因感染性疾病标本检测原则上按怀疑的、可能产生最高级别生物危害的病原体进行生物安全防护,并在开始工作前进行严格的生物安全风险评估。4.1.5 结果评估 4.1.5.1 假阳性风险

检测中首先应排除由于样品污染、操作过程污染、交叉反应造成的假阳性结果。分子扩增试验要严格按照4个分区进行,确认操作过程中阳性对照品未造成污染或不使用阳性对照。首次使用的 PCR 方法扩增产物应测序确认。血清学检测原则上要设阳性、阴性和空白对照。4.1.5.2 假阴性风险

任何试验方法都有检测限,应谨慎使用阴性检测结果排除诊断,除非业内公认可以作为排除诊断指标。4.1.5.3 出现一种以上病原体阳性检测结果

首先应评估所有阳性结果是否准确,如果是评估是否具有同等的诊断价值。不应机械地用实验结果解释病因,谨慎作“多种病原体协同感染”之类的结论。

4.1.5.4 病原诊断病原诊断应综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病人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尤其要注意不同采集部位样本的检测结果诊断价值不同。尽可能有不同方法实验结果的相互验证。单一快速过筛试验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般不宜作为最后的病原诊断解释。4.1.6 结果报告

4.1.6.1 采用快速诊断方法得出初步检测结果经评估后可用电话等方式初步报告,供现场处置参考,结果确认后出具正式检测报告。

4.1.6.2 检测报告签发按中心管理体系文件要求签发。

4.1.6.3 实验室恪守结果的保密原则,不得对公众发布重大疫情实验检结果,只能上报卫生主管部门。4.2 食品安全事故理化应急检验 4.2.1 化学性食品安全事故可能的原因 4.2.1.1 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食品

① 直接污染,如误食用农药拌种谷物加工的食品或喷洒农药不久的蔬菜、水果。误用盛装化学毒物或被污染的容器盛装食品等。

② 间接污染,主要有食用己吸收有毒化学物的动物或植物。如滥用氟乙酰胺、毒鼠强造成二次污染。

4.2.1.2 把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误作为食品、调味品、食品添加剂或营养强化剂摄入。如将非食用油作食用油、亚硝酸盐作食盐、碳酸锁作发酵粉等。

4.2.1.3 食品中添加了非食品级的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4.2.1.4 食品中滥用有毒化学物,如用甲醇经勾兑后作白酒出售。4.2.1.5 食品中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如油脂酸败。4.2.1.6 食品中人为投入有毒化学物。4.2.1.7 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其他原因 4.2.2 准备工作 4.2.2.1 人员准备

① 培训 理化检验技术人员应接受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相关的技术培训,掌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中相关的采样和检测技术,掌握各类样品的前处理技术和相应的检测方法,熟练掌握检验工作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技术;熟悉理化应急检测的相关工作程序和要求、样品采集工作要求和实验室安全相关要求,能够胜任理化检验的相关技术岗位工作。

② 要求 实验室检验技术人员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确保随时上岗工作。实验室合理安排人员外出、休假,保证应急检验有足够的实验人员。4.2.2.2 检测技术方法准备

① 实验室为保证应急检测需要,平时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关方法的技术练兵,以确保实验室的检测技术方法处于有效运行状态。

② 实验室对毒物的新检测技术和快速检测方法进行跟踪,适时引进新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方法,同时要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专家评估。4.2.2.3 检测试剂、标准物质储备

实验室应根据日常检测中处置过的食品安全事故事件的毒物项目(例如毒鼠强、氟乙酰胺、钡盐、金属铅、砷、汞、镉及其化合物等)储备对应检测方法所要求的试剂和标准物质,并有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确保在有效期内。4.2.2.4 采样及现场应急处置设备及实验室分析仪器的储备 ① 采样设备

冰箱、液氮罐、骨髓采样包、真空试管(抗凝、不抗凝)、试管架、碘伏、止血带、注射器、酒精灯、各种采集样品(尿液、粪便、唾液、痰液、呕吐物和其他体液或分泌物、组织、指甲、毛发、衣服、口罩、饰品以及气体、水、土壤、动植物等)的器具、设备、容器及固定保存液,样品保温箱/保温瓶、标记笔、不干胶标签、透明胶带等。② 常见化学中毒现场检测处理设备

毒物查询系统、气体检测仪、化学法毒物快速检测箱(常见毒物、药物的化学法或简单仪器分析)、其他便携毒物检测仪器、洗眼器、洗胃机、重伤员皮肤洗消装置等。③ 常用实验室分析仪器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仪、原子荧光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以上各类设备应保证数量足够,并且处于可使用状态。4.2.3 检验程序与方法

4.2.3.l 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因子分析的特点

① 很多情形下,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情节是不明确的,由中毒过程及现场无法提供目标化合物,如伪劣药物、伪劣产品、不明原因的食品和水污染、蓄意投毒等。所以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因子分析具有探索性和研究性,其分析目标常常是不能事先明确肯定的。

② 毒物品种繁多,样品来源各异,分析方法及样品处理手段各不相同。因此除建立一些常见毒物的分析方法外,对非常见的毒物应在技术、设备条件和检测信息上有所储备,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因子分析技术信息库,随时准备研究或构建新的分析方法。4.2.3.2 深入现场,了解情况为了检验工作及时、准确,必须对食品安全事故经过和毒物来源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首先要了解中毒经过、中毒人数、性别、年龄、症状,中毒前吃过哪些食品和药品,同食者是否有同样的症状。如系中毒事故,则应了解制作食物原料(盐、碱、油等)有无拿错或混入有毒物质情况,食品加工过程如何,装食物的器具有无毒物污染,周围环境有无有害气体,是否经过医生的治疗,效果如何,对中毒死亡者是否经过法医检验,结果如何。4.2.3.3 正确采集、保存和运输样品 ① 正确采集样品

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因子分析中,正确采集样品非常重要,可以说分析试验的成败与所采样品正确与否关系很大。它不仅可以确定诊断,而且可以帮助查清毒物来源。在采样时要注意:

a 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如从呼吸道或皮肤吸入毒物,采集胃内容物分析就没有意义。b 应取含毒物最多的部分,除中毒者吃剩的食物,药物是最好的检材外,呕吐物、胃内物也是很好的检材。这是因为胃内容物中毒物量最大,而且尚未被吸收,也未被分解。C 结合中毒时间,毒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未来集样品。一般来说尿是分析非挥发性毒物的较好检材;血液是分析一氧化碳的唯一检材,也可用来分析挥发性毒物;肝、肾是分析急性金属中毒的较好检材。

d 采样的量要充足,除能够满足正常检验需要的量外,还要留出足够的量以备复核之用。e 采样要有代表性。② 样品的运输

对温度有特殊要求的样品要低温保存运输,样品的包装要确保其基本特征不变,确保密封性良好,防止污染,如有剧毒物按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件要求执行。③ 样品的保存

采集的样品要低温保存,以减缓样品的降解和变质,并要尽快分析测定。样品一般在2 ℃以下可保存二周,在-20℃以下可保存二个月。玻璃器皿在冷冻或化冻时可能会冻裂,应放在塑料袋或烧杯内。样品运输前应在低温下冷冻数小时,然后移入保温瓶或保温箱,并放入冰块或干冰。④ 应急样品的交接、管理

a 建立应急样品的数据库,记录事件、样品来源、保存、处理情况及使用记录。b 检查应急样品与编号一致性,包装的完整性,标签的准确性。4.2.3.4 检验程序的拟定

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因子分析工作比较复杂,而且责任重大。送检材料的数量往往较少,而且常常又不能重复采样。所以要求检验人员在化验之前对情况做周密的研究和分析,从中探索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因子分析的方向和缩小检验范围,并拟定合理的检验计划,以便合理地使用检材,准确、迅速地完成任务。在检验过程中要十分注意选用适宜的分离程序和灵敏可靠的检验方法。要做空白试验和己知对照试验,以便检查操作是否正确,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环。① 预试验

预试验的目的是在消耗少量检材的情况下,提供检验方,从而决定检验的方法和步骤。这样既可节省化验时间,又可获得正确的结果。如检材具有某种物质的特殊气昧,即可据此直接进行检验,立刻得出结论。如发现检材中有微小的药物颗粒等异物,即应拣出进行外表观察和物理性质检验,判断可能属于某种毒物,以便直接进行某种毒物的反应,迅速得出结论。在全面了解情况及做好预试验的基础上,定出试验计划;包括检验程序、检验方法及检材分配。第一次检验最多用使用检材1/3,另 1/3备重复检验及定量使用,保留 1/3 以备复核用。② 确证试验

经过预备试验,得出毒物的线索后,必须进行毒物的确证试验。如系无机化合物,检验它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如系有无机化合物,检验各种官能团。某些毒物尚需生成衍生物的性质加以确证。确证试验前,预先将毒物从检材中提取分离,若提取物不纯,对反应有干扰,还必须精制。常用的纯化方法有透析、水蒸气蒸馏、液-液分配、柱层、薄层净化等。确证反应所选择的方法须灵敏可靠,方法不一定很多,但要选择不同性质的反应。因此采用的分析方法除常量、半微量分析方法外,常常根据检验的需要采取微量分析,如点滴分析、显微结晶分析、色层析等。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运用仪器分析。如光谱、色谱等分析方法。检出某毒物后,在可能的范围内,还应研究其化合状态。因为某些元素在一种化合状态下为剧毒。而在另一种化合状态下则毒性甚小或无毒。例如氯化高汞(HgCl2)为剧毒,甘汞(Hg2C12)毒性较小,而朱汞(HgS)则几乎无毒。③ 含量测定

在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因子分析中不经常进行含量测定,因确定了是什么毒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就达到了送检目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含量测定对判断是否该毒物引起中毒致死的结论时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部分脏器中测得的毒物含量已超过该毒物的致死量,那么中毒或死亡原囚就十分明显了。有些元素为人体组织正常成分,或可能为药用,在此情况下必须做定量测定后才能判定是否是该元素引起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④ 动物试验

在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因子分析中有时利用动物试验,初步探索检材中是否有毒和所含毒物的量能否引起中毒。通过对动物中毒时所表现出各种症状的观察和研究,从而推测可能是何类或何种毒物。5.资料的整理归档及其他

5.l 每次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应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资料的整理和总结,这对于研究和掌握食品安全事故发生规律,制定预防措施以及积累有关资料具有重要意义。食品安全事故资料的整理内容,包括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经过、病人临床表现、引起中毒的食品、食品被污染的原因、检验结果、最后诊断、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和预防措施等。5.2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相关记录由质量管理科收集保管,保存期不少于五年。5.3 实验室应建立一个包括上级和同级实验室的检验专家库,保存每位专家的联络方式,以备信息的畅通和经验的交流。

5.4 应急样品检测按《现场检测和应急样品检测工作程序》执行;检测数据处理按《数据控制程序》执行;样品管理按《样品管理程序》执行;结果报告按《结果报告管理程序》执行。

5.5 检测采用多渠道、多方法进行比对验证,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可靠。检测样品按规定留存,确保不受环境污染和干扰。

5.6 实验室应确定几家有相应能力和资质的检测机构,与之建立委托关系。以备由于缺乏仪器、标准物质和化学试剂,或设备性能达不到、仪器故障、停电 等原因,导致无法具体实施应急检测时,能立即取得联系委托检测或请求技术支持,确保完成应急检测任务。支持性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5.2《检测工作程序》

5.3《检测合同评审程序》 5.4《记录档案程序》 5.5《检测工作程序》 5.2 《样品管理程序》

5.6 《 检验结果质量保证程序》 5.7 《检测报告管理程序》 质量记录

6.1 《检测协议书》 6.2 《抽样记录单》 6.3《应急样品送检单》 6.4《检测样品流转卡》 6.5《样品送检单》 6.6 《收样、留样登记表》 6.7 《样品状态标识》

上一篇:辅导员对班级的评语下一篇:看简历的10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