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的梦想小学作文

2024-04-26

谈我的梦想小学作文(通用6篇)

篇1:谈我的梦想小学作文

在我还小的时候,就有一个梦想——长大以后当一名音乐家,能走上音乐的红地毯。因为音乐是最美妙的,音乐可以消除我内心的烦恼;音乐可以增添我的学习的乐趣;音乐还经常把我带进美妙的空间。

听着美妙的音乐,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有绿绿的草坪、各色的鲜花、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

简直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

听着美妙的旋律,我又仿佛飞进了一个音符的世界,那里到处都是音符、音符做的房子,音符做的衣服…

我幻想着:如果我长大了,我就自己创造音乐,创个属于自己的音乐空间。我把最美妙的音乐全送给父母亲,感谢他们多年来为我的付出;再把音乐献给辛勤培育我的老师,感谢他们在学习上给予我们的帮助。我想如果他听到这么美妙、这么顺心的音乐,他们一定会很开心的。

篇2:谈我的梦想小学作文

———浅谈我的教育梦

双坪彝族苗族乡中心小学

左顺军

2012年6月,对于即将毕业的我来说,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期待,期待着新的人生征程的开始;期待在接下来离开学校的日子里,能够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乐园;期待能够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有一份丰厚的收入,来报答父母二十几年来的抚育之恩。对于工作,心里有着无数美好的憧憬。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类招聘考试,我和每一位毕业生一样,每天钻进了书堆里,埋头苦学,为的就是能够拥有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不让父母失望,不让他们再为我们担忧。十几年的读书生涯,父母已经为我们操够了心,现在,是证明他们的辛勤没有白费的时刻了,更是自我能力展现的时刻。

2012年8月,不负众望,在特岗教师招聘中我顺利的签下了合同,成为了数十万人名教师中的一员,这让我欣喜万分。因为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愿望从高考填报志愿的那一天便在我内心深处兴然而起了,在我所有的志愿中,我全选择了师范专业,为的就是有一天,我能像辛勤培育我的老师一样,站在三尺讲台上播撒智慧的种子。今天,我的愿望得以实现,那些曾经出现在梦境中的情景逐渐步入现实。

光阴似箭,时光荏苒,转眼间,步入三尺讲台已有两个年头。在这两年的日子里,我终于体会到了一名人民教师的辛酸苦楚。对于教育心中有了一些美好憧憬,也初步形成我的教育梦。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育不在于地点,不在于时间,更不在于人群,在于我们如何正确看待教育。在普通人的心目中,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学校,在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则是教育的只要施行者。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肩负着家长对子女的殷切希望,肩负着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无限遐想。从步入教学生涯的那一刻起,我不敢懈怠,在我的教育梦里,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好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句话时刻萦绕在我的耳畔,在教学中,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主,有针对性的提出和课堂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同时学生从思考的过程中生成新问题,这样反复思考逐步解答,潜移默化中学生便懂得了如何去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古语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是我一直的愿望。今天的学生,信息来源广,知识的接受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老师教授、书本的学习,广泛的网络媒体信息的传播也为学生知识的接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无论选择哪一种途径去接受知识,归根结底,只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都行。但是,我认为,学生应当多阅读,多从书本中去窥探别人的内心世界,从书本中去开拓视野,从书本中去寻找真知。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看待事情的能力,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我希望我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阅读,喜欢阅读。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希望我的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中国正在崛起,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需要有才之人,青少年作为未来祖国的接班人,只有认真学习,将来才有可能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一个人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学有所成,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哪怕花费再多的精力再多的时间我也在所不惜。

篇3:谈我的梦想小学作文

——题记

工作至今, 已有26个年头, 26年来一直从事着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 从最初的钻研教材、解读学生、探讨教法, 到之后的反思课堂、研究学法、思考教学, 始终沿着探寻小学数学教育真谛之路碎步前行。期间有快乐, 也有苦恼;有成功, 也有失落。无论怎样, 只要看到学生有了新变化, 教学又有新思路, 所有的烦恼与失意瞬间都化成了工作上的充实与感动。

每每重新梳理那些感动的瞬间, 发现自己更喜欢从“小事”中、“细节”处研究课堂, 研究教材, 研究学生, 研究教学。

从“常态”中, 探寻数学教育的内涵

日常教学工作中, 那些每天都要做的常规, 往往最容易被我们忽视, 而这些又恰恰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它们不仅是数学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板书问题, 就是一个经常被大家忽视的“小事”, 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事”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下面结合板书设计的内容, 谈谈怎样丰富数学教育的内涵。

【教学案例】

板书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能精炼地展示知识结构, 有效地引领学生的思维,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 传统课堂中的板书过分强调预设的内容, 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 从而造成板书与课堂教学实际相脱节的现象频频发生。这种预设式的板书, 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教师的惰性, 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处理好板书设计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非常重要。

1.在研读教材中梳理思路

要想设计出既符合实情又能发挥实效的板书, 首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 把握了教材的重心, 才能够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这是构建板书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在“小数的性质”一课中, 通过研读教材, 明确了小数性质的教学起点与地位, 制定了以“探索性质——归纳性质——应用性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 力求借此引导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经历“认识——内化——运用”, 最终形成完整的小数性质知识结构。

2.在酝酿预案中构建雏形

教师在课前都要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并在不断的修改完善中, 构建板书雏形。如在酝酿中的“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考虑到学生正处在第二学段的起始, 经反复思考, 制定了一明一暗两条教学路线。围绕着一明一暗两条线交替发展的教学预案, 初步设计出了相应的板书内容:

这样设计的初衷是想在学生验证小数性质的过程中, 及时整理他们的思考流程。同时, 也想借此引导学生对“小数的性质”的认识由形象向抽象发展。

3.在组织教学中实施设想

一个好的板书设计, 只有预设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把预设好的板书设计转化为现实, 还需要借助精心组织的课堂教学来实现。为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明确的构建板书的意识。本课教学中, 当教师把海尔兄弟测量结果“0.20米、0.2米”板书出来时, 学生一定会有质疑, 此时, 引导学生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讨与验证。通过验证, 让学生发现0.20米与0.2米是相等的, 从而补上“等号”的板书“0.20米=0.2米”。再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数量的特点, 学生会发现, 左边的小数比右边的小数末尾多一个零。根据学生的反馈, 板书并画上箭头。

接着, 引导学生讨论:“小数的末尾去掉零或添上零, 大小会怎么样呢?”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板书。

此时, 对学生来说, 他们只感受到0.20米、0.2米两个数量之间是相等的, 并没有认识到0.20与0.2两个小数之间也是相等的。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 教师擦去两个数量后的单位, 问此时的0.20与0.2还相等吗?随着学生不同验证方法的证明, 逐步发现不仅0.20米与0.2米相等, 0.20与0.2之间也是相等的, 进而升华对小数性质的认识。

4.在处理细节中完善结构

板书设计的内容也应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完成“小数的性质”验证后, 就有必要开始思考“应用”这一环节了。在预设的板书设计中, 没有小数性质的应用这一环节。但是,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出乎意料的思考与讨论, 延伸了这一内容。

生:老师, 我发现根据小数的性质化简就是去掉小数末尾的零。 (学生边说边用手画线比划着)

师:是吗?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 看是不是这样?

生 (观察后) :真是这样的。

相机对板书进行了补充:

通过这样的补充, 就很直观地把“小数的性质”的内涵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了, 不仅看得清楚, 而且便于学生掌握。同时, 学生根据这样的思路, 还发现改写小数时也可以整理成类似化简小数的样子。经过几番讨论与争议, 最终确定了改写小数的方法, 一种是在原小数的末尾添上0, 另一种是运用类似化简的方法根据需要去掉小数末尾一部分零。为了与其他箭头有区别, 有学生建议两者之间画曲形的虚线箭头。

经过学生的补充, “小数的性质”板书内容, 比预设饱满了许多, 不仅把小数性质的内涵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还把它的具体运用也清晰地展示出来, 同时, 还把定义与运用之间的联系也表现出来了。

从以上的案例中不难看出, 板书设计这样的“常态”工作, 不仅要精心预设板书内容, 更要积极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因势利导地予以调整, 让板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学习、提升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成长的“指南针”。同时, 其思考的过程, 也有效地丰富了数学教育的内涵。

从“整合”中, 探寻数学教育的活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数学教育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数学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信息技术手段给原本生硬、抽象、静态的数学定义、概念、原理等, 赋予生动、形象、可视化的外壳, 让很多教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的数学知识, 通过多媒体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不仅通俗易懂, 而且形象生动。下面就“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 谈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案例】

“圆的面积”是小学六年级的重要学习内容, 在此之前, 多边形面积学习的思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得出来的, 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都是通过转化成已知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 然而, 之前所有的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图形之间有很紧密的内在联系, 而圆却是由曲线围成的, 怎样把一个曲线图形转化为一个已知的多边形后得出圆的面积公式, 这就需要通过“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 而这又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因为这一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表述清楚, 如果用教具的话, 等分圆就是一个难点, 更别说展示等分的过程。然而, 如果采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圆面积公式推导动画, 就能很清晰地展现等分圆的过程及组合成长方形的过程, 学生能直观感受到“化圆为方”的过程, 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 更适时渗透了极限思想。

几何画板制作一个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动画如下。

第一次变换:设置t1为6, 即把圆等分成6份, 让学生初步感受“化圆为方”的可能。

通过等分、变形后, 圆已被重新组合成一个类似长方形的图形, 但此时与长方形的特征不是很吻合, 学生还是难以认同转化后的图形是长方形。

第二次变换, 设置t1为12, 即把圆等分成12份, 让学生感受到“化曲为直”的变化过程。

当把圆等分成12份后, 发现组合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了, 通过动画展示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 分的份数越多, 组合成长方形的可能性越大。

第三次变换, 设置t1为36, 即把圆等分成36份, 让学生体会到“化圆为方”的方法确实可以把圆转化成同等面积的长方形。

当把圆等分为36份后, 再组合成的图形与长方形几乎没有区别, 此时, 学生真正的体验到“化圆为方”的力量, 也体会到转化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意义。

几何画板中的动画功能, 巧妙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过程展示, 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 体会到转化的可行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数学价值, 有效地解决了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无法言说的抽象性问题。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 给数学教育, 特别是小学数学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活力。

从“细节”中, 探寻数学教育的张力

人们都说细节决定成败, 在数学教学上更是如此, 往往一个平时不注意, 或很少关注到的细节, 却成为影响教学成效的关键所在。因而,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除了认真钻研教材外,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 要从学生的学情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反思问题的原因所在, 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结合课例谈谈如何拓展数学教育的张力。

【教学案例】

A老师

师: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围的过程, 之后又出现三组数据) 如果小棒的长是4cm、5cm、9cm, 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1: (不假思索地说) 能围成。

师:能吗?赶紧用课件演示。

生2:我觉得能围成, (边说边用手势比划) 每个角是180°, 我用小棒试过的。

生3:行的, 就是扁一点。 (边说边比划)

师: (指着课件上的图, 赶紧说明) 两条边与第三条边都重合, 怎么行呢?

生: (似懂非懂地看着大屏幕) 。

教师赶紧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点。

B老师

师:这三条边能围成三角形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拿出小棒试了起来。很快有小组举手了。)

生1:我们组认为能围成。

生2:我觉得不能围成, 因为4+6=10cm, 10cm等于10cm, 重合了。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指生2的) 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 (还有不少学生) 能!我们试过的。

C老师

师:如果两条边的和与第三边相等时, 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1:能围成。 (指着自己摆的说)

生2:不能。 (却说不出理由)

师:能吗?课件演示。

师:大家看后, 你们认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 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 (一部分学生赶紧说) 不能。

师:所以, 只有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 才能围成三角形。

……

【现象分析】

无论是A老师, 还是B老师, 抑或是C老师, 教学中, 均采用了小棒作为围成三角形的操作工具。三位教师提供的小棒为两类, 一类是圆柱形的, 另一类是长方体形的, 无论是哪一类的小棒,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小棒不仅有“长度”, 还有一定的“厚度”。

数学意义上的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 而这三条线段是没有“宽度”和“厚度”的, 是抽象线段。小棒表面上是有一定距离的线段, 实际上, 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线段, 因为它不仅有“长度”, 还有“厚度”, 与其说这些小棒是线段, 还不如说它们是一个个“长方体”或“圆柱”。

当操作“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小棒时, 有人能搭建起三角形, 有人不能, 究其原因, 一是学生年龄小, 动手能力差,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很难准确地把小棒摆到相应的位置上, 有时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 让本不能摆成的图形, 摆成了;二是思维定势的影响, 学生刚摆过“任意两条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三角形, 此时再摆“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 思维定势影响他认为可以摆成;三是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规范操作。

左图在操作过程中, 没有注意到小棒与小棒连接之处必须是相同的端点对应相同的端点, 只有这样按照统一规范的要求, 才能真实的反映问题。

右图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问题, 问题出在小棒上。我们搭建三角形时, 常识中都是使用小棒的某一个面, 且使用的面是统一的。而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小棒有一定的“厚度”, 当出现“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 往往无意识中会用到“长方体”内部的“斜边”, 而两条短边内部的“斜边”长之和是大于第三条边的。造成有些学生认为“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能搭成三角形的错误现象。

【应对策略】

教学中如何避免出现以上三位教师课堂上的尴尬局面呢?

1.“读懂”学生的心理是有效操作的前提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要想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课堂学习, 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教师必须要对学生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以上三节课中学生摆小棒出现的问题, 从某一个角度折射出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 不了解这个年龄段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更不知道这些学生的操作能力处在什么样的水平。面对不熟悉的学生群体组织的操作, 自然很难达成课前的预设效果。因而, 教师要在课前深入了解教学对象, 全面掌握他们的学习心理, 根据学生已有的操作水平, 设置有效的操作方案。

2.“读懂”学具的性能是有效操作的条件

从以上三节课中可以看出, 正是由于忽视了对小棒的“厚度”这一不起眼的细节的解读, 酿成了无法说服学生认同“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败笔。因而, 教师课前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的同时, 也应认真分析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具、学具的特点, 有效地整合教具、学具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尽可能避免教具、学具对教学产生的负作用。

3.“读懂”使用规则是有效操作的保证

学生在使用小棒的过程中, 由于没有明确的要求与规范, 往往都是按自己的理解进行操作。这样做的后果是, 一部分动手能力强一些的学生, 通过模仿等活动, 无意识中形成规范的操作方式;而那些动手能力稍弱一些的学生, 在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活动中, 很难达成操作效果。因而, 教师在每一次操作活动前, 应对操作步骤、学具情况、注意事项等有一个清晰交待, 学生在规范、有序地操作要求下的活动, 针对性强, 效率高, 负迁移少。

4.“读懂”课堂变化是有效操作的根本

教学中的机智, 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与水平。面对学生操作小棒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不应回避它, 而应冷静地分析, 迅速地找出原因, 快速拿出应对策略。这样做可能暂时偏离了教学的预设, 花去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但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真正帮助学生从操作中感悟, 在感悟中发现, 在发现中提升。

课堂上“小棒”之类学具操作“小”问题, 不仅反映出教师对学生、教学、教育的认识水平, 更体现出教师在学具运用上的智慧。因而, 教师只有认真处理好每一次类似“摆小棒”的操作活动, 学具才能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感受到隐含的数学规律与思想, 发挥出数学教育应有的张力。

从“现象”中, 探寻数学教育的策略

我们当前的数学教学由于种种原因, 孩子们在学习相同内容时, 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一个班因此会有不同的学习群体, 一部分数学能力强的孩子, 在成就动机的不断强化下, 会越来越出色;而少数暂时学习能力弱的孩子, 在失败面前会愈战愈败, 信心与兴趣也逐步地丧失殆尽。下面结合具体案例, 谈谈如何实施有效的数学教育策略。

【教学案例】

片断一:

……

师:大家赶紧做刚布置的作业, 看哪位同学做得又对又好。

师:怎么样, 都完成了吗?

众生: (陆续回答) 完成了。

师:老师想请三位同学来做一做, 下面的同学当裁判, 仔细观察他们做的过程, 好吗?

(由于很多孩子都想上讲台演示, 在选学生上来的过程中, 我有意挑选了小鑫。上来的学生大约几分钟就把题目做完了。)

师:我们大家都仔细看过了, 你们认为他们三人做得怎么样?

生1:小鑫竖式写得有点不对齐。

生2:他是对的。

师:可能是在黑板上不好写, 大家想一想小鑫整个计算过程有问题吗?

众生:没有。

师:大家感觉小鑫在课堂上表现怎么样?

生3:今天小鑫一定认真听讲了。

生4:小鑫学会了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的竖式计算。

生5:老师, 小鑫这几天上课都在认真听讲呢。 (他坐在小鑫边上)

师:小鑫, 真不错。看来只要认真努力就一定能取得进步, 你说是吗?

(小鑫小脸激动的通红, 兴奋不已地点点头。)

师:还想挑战更难一些的问题吗?

小鑫:嗯!

片断二:

……

师:小凡, 你怎么搞的, 昨天作业又没有交。

小凡: (茫然地看着我, 有点不知所措)

生1: (小组长) 老师, 他的口算题卡上许多错题都不订正。

生2:他还喜欢打人。

……

师:好了, 好了, 你先站着, 等会老师再找你。

(下课后我把小凡喊到办公室里, 对他没有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并且要求他今天上午一定要把昨天的作业补上。小凡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好像我不是与他说话。到了中午放学时, 小组长跑来报告说, 小凡逃跑了。)

日常教学中这类问题是常态现象, 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大都受情绪与经验影响, 随意性很大。仔细比较以上两个片断中处理问题的细节, 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教育措施, 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

在对小鑫作业的处理上, 我没有简单地个别表扬他, 而是把他放在学生之中, 让他细细地品尝自己努力得来的成果, 这些成果是活生生的, 是得到全体学生认可的。它就像在夜空中划亮的火星, 一下子就点燃起了小鑫的信心, 照亮了他前进的路。我想如果今后的每节课中都对与他相同的孩子多一些这样的“照顾”, 让他们也能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在处理小凡的问题上, 我过于武断与草率了。小凡不仅学习不好, 而且品行上也有些问题, 这些可能都先入为主, 左右着我对他的看法, 使我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方法简单, 态度自然也不好。如此一来, 小凡当然会与我对着干了, 采用拖、不理睬、不服从等方式抵抗, 其结果是越教育, 孩子反而越差。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今后在处理与此相似的问题时,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 多了解一些学生的实情, 多与学生商量, 这样你提出的解决方案孩子才有可能自觉地去执行。

从以上的教学片断中不难发现, 有效的数学教育策略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更反映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层次与水平, 如果我们能用一颗包容的心, 平等关注每一个孩子, 你会发现学生的思维即使在某处短暂的“短路”, 一旦我们巧妙地“链接”上, 他们瞬间会跳动起明亮的火花。

此外, 我还从“研究”中, 探寻数学教育的厚度。数学给我的印象好像是抽象、理性、形式化, 怎样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把握学习内容, 一直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此, 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教法, 深入研究学生, 特别应对教学素材要做深入的研究, 力争做到高屋建瓴地审视、解读教学素材, 夯实数学教育的基础。

篇4:谈我的小学语文教学观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情感;开放;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12-01

怎样教语文?怎样教好语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在我的眼中,语文绝不只是一本本教科书,广袤美丽的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做的太多、要学的太多,收获也很多,个中滋味,每一位语文老师对语文教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三、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四、寻求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要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必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为此,教师需要经常结合阅读教学,了解学生阅读动向。

一次,新的语文书发下后,学生新奇,从头到尾把它读了一遍。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衣袋里塞满了虫子?”我翻开语文书第九册,看到了《塞满昆虫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来课外阅读兴趣的根源就在这里。于是,我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故事来阅读,跟学生一起,在网上观看科学家研究科学录像和影片。这样,科学家热爱科学的精神,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领悟了。

五、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

课外阅读要讲究最佳机会。这一最佳机会,因学生、教师、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话,教师要根据教学意境来确定课外阅读的最佳机会。这个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学生阅读兴趣应处于高潮、亢奋的时机。每天早晨,我一到学校,就去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天,我偶尔听到两位学生在争论谁学的古诗多。一个说:“我会背王维写的《鹿柴》!”另一个又说:“我会背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我豁然开朗:原来,读书兴趣的源泉就在这里——听和看。于是,我赶忙从学校的阅览室里,借来了十多本《古诗集》,发给学生轮流去读。在几个礼拜中,全班45位学生,都把十来本《古诗集》看完了。正在此时,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结果,同学们争着朗诵,多的能朗诵三十几首古诗,还有声有色。趁此机会,我向全班学生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可以每周一次,去阅览室借书看。一时间,班上读书之气蔚然成风。

篇5:谈我的寒假生活作文

爸爸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说:“丫头,你知道吗?妈妈每天工作到半夜两三点,这么辛苦,这么劳累,为的是谁?还不是希望能给你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让你的日子能过得好一点。”我这才心生惭愧,回想起了和妈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啊,妈妈是爱我的,一门心思的对我好,这份爱是那么深沉,那么无私,可我却还不理解。赶紧好好养病,早点好起来,免得让她担心。

我的假期在感慨中开始,在快乐进行着。

在“长达”三天的住院后,病人我就因医人所说的啥事都没有而出院了,出院第一件事――游溪布老街。在溪布老街中划船,在溪布街中赏星星,看那星星,一闪一闪,仿佛在笑,在和我们打招呼,又仿佛疑惑,为什么能在这个看起来平常的夜里,我能这么开心,如此兴奋?只是因为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在船上,欣赏神秘亦美丽的星空啊。

游完了溪布老街,我们又来到了魅力湘西,并观看了苗族篝火晚会。其中最恐怖的节目是湘西赶尸,我生来就害怕鬼,恐惧鬼,面对湘西赶尸这个节目甚至有些不知所措。我心里祈祷着,千万不要把让我遇上“鬼”,随着灯光的变暗,穿黑长衫的人上场,直挺挺的“尸体”忽然开始跳跃,“啊!”随着一声尖叫,我就后悔得不敢睁眼了,那“柔柔”的抚摸,颤颤的鬼声,让我恨不能飞奔出场。直到现在回想起来,都会心存余悸。

篇6:谈我的梦想小学作文

“文章不应当是硬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生活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生意长流。”而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下笔很艰涩,探究其根源,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质量令人忧患。他们每天从家里走入学校,从学校返回家里,生活单调,面窄。而且不论是在家和学校,“具主动性的都不是少年儿童自己,他们在家长和教师的管教下生活,没有完全舒展自己心灵的空间,同时他们自己也无法具体地展开这个空间。这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知识范围太狭小,他们感知的事物太少了”。这种被迫的闭目塞听是习作的障碍。

针对上述现象,根据几年的教学体会,查阅有关资料,对小学生习作教学现状进行 分析,我们认为,问题突出表现在小学生阅读量少和生活单调这两方面。为此,我们把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实践和自主作文的能力与品格作为小学习作教学改革实验的直接目标,开展了小学自主性习作教学的改革实验研究。

本实验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优化 影响 小学生习作自主性素质 发展 的因素,构建小学生自主性习作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该模式主要由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实践体验感悟和自主习作三个部分构成,三者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一)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1.成语引路,以“讲”促“读”

成语是 中国 历史 文化的结晶,具有深刻的含义。因为故事性强,对小学生有吸引力,所以,成语能激起小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从而实现自主阅读。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由教师讲述。利用每天早读课前五分钟讲一则成语故事,内容包括该成语的来历、意思及引申义。教师的讲述起示范作用,同时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快,学生的课桌上出现了各种版本的成语故事书。

第二步,安排10名学生组成成语故事小组,轮流为大家讲成语故事。故事的具体内容由这十位学生自己决定。在台上讲完后,该学生将成语及引申义写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将内容记到本子上。

第三步,按学号顺序学生轮流上台讲成语故事,并将成语及引申义写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将内容抄下。此后,第三步骤反复循环。

学生为了讲好成语故事,一般都会做充分准备。首先阅读成语故事书刊,经过比较,挑选一则成语故事;接着反复练读;然后上台讲述。整个过程,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选择,自己决定。上台讲述,锻炼了胆量,更重要的是达到了以“讲”促“读”的目的。

此做法坚持一个学年,学生就可从同伴这里听到100多个成语故事。同时推动了自主阅读,积累的成语会远远超过100个。这对他们口头表达,书面语的运用以及对事物的认识、思考都有积极的帮助。学生对历史、古典文学产生了兴趣。课余时学生会自主地阅读,读些历史、寓言、人物传记、古诗词等。

2.阅读并背诵古今诗词

中国历代经典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开展古典诗文诵读,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还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幼稚的心田,让孩子成长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为了

激起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经过一番精心策划,教室黑板的一角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园地──“每日一诗”。同时,班级开展诗词背诵和相关的竞赛活动,学生兴趣渐渐地浓了起来。我们抓住机会,又及时推出了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比赛、郊游诵诗等多种多样的活动。背诗的范围也渐渐扩展,从背“每日古诗”到自己寻找多种体裁的诗文:古风、乐府民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等。两年来,带领学生在学好教材中的诗词基础上,阅读并积累了300多首古今诗词。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无论是晓风残月的清丽,还是大江东去的豪放,一一印入了童真的记忆。

3.配合教材拓展阅读

(1)结合课文作延伸阅读。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使课内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上《小红军》《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等课文之前或之后,学生主动阅读了中国近代革命史的书籍,读了《长征》《四渡赤水》等书。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扩展,由一篇带多篇。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中高年级推荐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科幻漫画等书籍。从亚米契斯的《爱的 教育 》到“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的部分书目„„

(2)结合课文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推动自主阅读。如上《海底世界》,作业是举办一次“海底世界”展览,向同学们介绍两三种海底动物植物及其特点。于是学生去收集资料,阅读,绘图,写上解说词。不少学生较系统地翻阅了《十万个为什么》一书,进行查寻、归纳。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搜寻、下载有关图片和材料。自编手抄报。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通过课外阅读,将有关知识摘抄后自编手抄报。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展示了学生的才能,有助于学生自主阅读的养成。

开展“我和好书交朋友”班队活动。班队活动时,让学生畅谈读书的乐趣和收获,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争着广泛阅读。还设计了“与书为友”的读书卡,由学生填写所阅读的书目,摘抄喜欢的词句,写心得体会。最后由家长、教师评价。

4.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

一谈到习作,教师往往会说学生缺少阅读。现在的学生整天穷于应付练习作业,哪有时间去阅读?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要增加阅读量,就必须留出时间让学生阅读。

我们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每周安排两节阅读课(从原有的课时里挤出)。学生可从家里带书或到校图书室借书。集体阅读有浓厚的读书氛围,学生能够专心阅读,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中。小学图书室里的书大都适合孩子们阅读,在图书室里选择书的过程,就是自主阅读的开始。

(2)少布置练习作业,留出时间课余阅读。课余时间把握好每天的阅读量,固定每天用20~30分钟进行阅读,双休日稍作增加,充分利用寒暑假,让学生随意阅读。不提任何目标和要求,让学生看各类书籍(包括侦探、推理、漫画等)。提倡学生“读自己爱看的书,不用写读书报告,不要求在每章阅读后回答问题,也不要求查阅生词,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去另找一本”。

(二)自主实践,体验感悟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现代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学生生活机械单调。许多学生不太留心生活,虽然每天都在生活当中,却对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于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发掘不到其中的美,提笔当然就无话可写了。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

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活动,通过调动他们的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去含英咀华,捕捉作文素材,触发作文的灵感和激情。丰富其生活,才能丰富他们的心灵。

1.依四季组织活动,领学生走进大自然

春天,带学生到郊外踏青、爬山、„„夏天,可以带学生去河里抓鱼„„秋天,可领学生到田野里帮农民收割庄稼„„冬季,让学生体味滑冰、堆雪人的乐趣„„让孩子感受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感知自然的生命和活力。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由玩耍,看、听、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实践,自我感悟。同时,教师要带孩子们观察,“教他们在平常的现象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为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去探寻和发现因果关系。”点点滴滴、零零星星的体验,似雨点落在他们的心上,这些就是作文素材的积累。

2.给自由活动时间让学生游戏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孩子专心致志地蹲在蚂蚁洞旁。这时走过来一位成年人,好奇地问孩子在干什么。孩子说在听蚂蚁唱歌。成年人笑道:“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孩子被笑声激怒了,冲着成年人大声喊道:“你又没蹲下来,怎么就说蚂蚁不会唱歌?”是的,蚂蚁不会像人那样演唱,也不会像鸟儿那样鸣叫,可是对于“唱歌”,孩子们的理解与成人的理解是不同的。虫儿的触角碰击、翅儿颤动„„孩子都认为它们是在“唱歌”。作为教师有时真该“蹲”下来,用儿童的眼光去感知世界。让孩子在该玩的年龄里尽情地玩。儿童在玩中学、做中学。他们“随心所欲地展开自由的想象力和自由的创造力,尽情地享受着游戏带来的乐趣,他们自由地与伙伴交往,坦白自己的想法。他们不受压力的束缚,不被功利观念所左右”.“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是他们共同玩耍、生活的前提。“为儿童创造自由活动时间,并不是说使他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发性可能养成懒散、懈怠的习性。我们应当安排种种吸引人的活动,做到既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又不损害童年 时代 的兴趣。”

3.放手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的家庭开始了独生子女时代。父母对孩子管得太多,包得太多。孩子不可避免地依赖、依附于父母,成长受到影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精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错过了许多生活体验。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实践出能力。凡是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做而且也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如在家整理自己的房间、书架、淘米、洗菜、洗衣服、帮家里购买日常用品、打电话。在学校,积极参与劳动值日,洒水扫地、擦窗,打扫环境区„„“力求通过劳动引起学生思维”.我们较为有效的做法是: 每个学生独自养一盆花或一种动物。独生子女较多地被动接受亲人的关爱,缺乏情感主动。在养花或小动物的劳动中,学会关心、爱护,产生怜爱、牵挂、担心、焦虑、喜悦、成就感等。这些情感是自主习作所需要的,同时也为习作提供了第一手丰富的观察材料。

(三)自主习作,自由倾吐

习作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学生作文,就是用语言来表现社会生活的智力活动。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东西要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写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体现了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

本课题实验的基本内容中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注重学生从阅读中积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会人家的经验,接触

人家的心情”。既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又可以使学生获得多种知识,还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感情受到熏陶,从而为作文能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让学生自主实践,体验感悟,就是从生活实践中积累作文材料。只要在生活中撒开“网”,就能捕捉到写不完的材料。

积累是手段,不是目的,它是为倾吐做准备的。我们要把学生的语言积累、知识积累、思想积累转化为写作能力,让他们自主地用语言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

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既要考虑教科书的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有助于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内容,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习作的热情。只有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写作能力。

浅谈我的班级管理

胜利中心校高翔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段话“有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基本合格;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很优秀;可是,如果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那么这个班主任无疑是失败的。”我信奉这段话。如果说学生是产品,那么班主任这一角色,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每个产品;班主任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学生的一生;班主任无意间的一个动作,也许能让一个不理想的班级“扭转乾坤”。温家宝总理在北京35中学教师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教师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为了使自己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光荣称号,我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尤其注意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和校内外环境开展工作。

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也曾经遇到失败和挫折,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成功的体会后,归纳了一些我在开展班主任工作时的做法,下面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一、要言传身教,以诚取信。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传是身教的基本方式,身教是言传的有效手段。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语“老师自己都做不到,还要求我做!”可见,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有多么大。《中小学教师行为道德规范》里就明确规定教师要作好学生的表率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所以,班主任一定要言而有信,言而有度。言必行,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起崇高的威信。所以,当我要求学生做到时,我总是要求自己首先做到。如我要求学生不迟到,我就会在学生到校之前到;比如,要求学生每天早晨7点半点到校,自己就得每天提早十几分钟到教室;我要求学生按时交作业,我就一定会按时批改完作业。做不到的事就不说,说到就一定要做到。老师的这种示范表率作用在学生的身上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动力,这样班主任就能在他的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在言行举止、衣着穿戴方面要成为学生的表率作用外,还得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为了更科学、有效的管理班级,少犯错误,我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注重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以身作则,一视同仁,让学生信服,努力增强自己的亲和力,使自己的非权力性影响持久而深远。

二、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冰心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育人应该是班主任的首要天职。如何育人?我认为,爱学生是根本。爱学生,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树立健全、完善的人格。人格尊严是平等的。作为班主任,我努力做到能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被尊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教育专家常说“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参照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发现:当一个孩子在被你认同、尊重后,他可能会有惊人的潜力和爆发力。我班单志强同学学习成绩不好,可是我从来没歧视他,主动去发现他的进步,帮他查漏补缺,鼓励他上进。因此他很努力,想提高学习成绩。他说“我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我才有可能取得进步;我只有努力学习,我才能对得起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人”。班主任要想很好的开展工作,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心里想什么,嘴里想说什么,生活学习有什么困难等等情况。“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战争策略,也适用于班级管理,我们惟有让学生心服口服,才能让他们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就得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贴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与他们促膝谈心,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让他们感到班主任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从而消除他们对你的戒备心理,解除心理上的隔阂。

三、要因材施教,让学生个个成才。“人上一百,种种色色”,一个班集体不可能全部是好生,也不可能全部是差生,它必有好差之分.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红黑胡子一把抓.我的做法是: “宽爱”后进生:后进生,常是很多人歧视的对象,老师叹气,同学瞧不起,甚至连有些家长自己也摇头,由于学习成绩差,他们处处低人一等,被置于班级的“阴暗角落”。时间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爱的前提下宽容、尊重、热爱、理解他们。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应高于友爱,齐于母爱。我们应该知道:无论孩子多差,他也一定拥有自己的特长。也许我们无法帮助一个孩子提高成绩,但是我们可以设法帮助一个孩子克服他自己的缺点,帮助他树立人生的自信,让他尽可能多学一点,少浪费一点时间。其实,每位后进生都有很多可爱的长处。他们每天上学,即使什么都听不懂,却还能坚持在椅子上一天天的坐着,这是何等的毅力?他们参加考试屡考屡败,这是何等顽强的抗挫折能力?他们如此劳累、如此艰难,却很少有人同情、理解,还常常受到批评指责。即使这样,学生们吃过饭,还能一步步的朝着这个自己从来没有成功、还不断有人讽刺挖苦自己的学校走来。见了我们的面,他们常常还憨憨的笑笑,这是何等开阔的胸怀!我想,如果我们每位班主任每位教师都能意识到这点,多给点关怀、希望,我想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会更加完善些呢!在班级管理中,我努力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在班集体中,我总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他们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大胆吸收这些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在管理中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严爱优等生优等生谁都爱他们。也正因为如此,优等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掩盖,被原谅、袒护。也许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你所宠爱过的优等学生,大多数出了学校就不愿认识你这个老师了,殊不知,这就是我们宠坏的呀!小的缺点也会造成大的隐患,对这类学生,我从不宠他们,更不迁就他们。时时提醒他们做学问得先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热情的人,向上的人。优生不单纯是学业要优,更重要的是人品要优,心胸要广,心理要健康。如我班的郝若晶鹰同学,学习刻苦,成绩突出,是班级中的班长,始终是同学的榜样。可他在管理班级同学时,常常以自己是班长自居,在同学面前高高在上,如果谁犯了错误他当然不放过,但自己也经常有些小的错误出现,不让同学指出。当我知道后,找到她与其沟通,讲了做为班长的职责和工作方法,让她在班级的管理中摆正自己的位置。班长就是为同学服务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独裁者。班长就是一班之长,更要以身为范.四、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作为教师,我觉得我们在教书育人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位学生,应该树立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观念。但是宽容并不是纵容放任的自流,并不是缺乏必要的批评和指导。我觉得,当学生犯了小错误时,我们一定要冷静处理;对于大错,我们一定要以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先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从而达到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目的。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独立意识非常强。如果我们老师不能宽容,过分苛求,违背生理成长规律,我想我们的孩子也许就被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给毁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己的道德标准。我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就经常注意换位思考。学生犯错心情沮丧时,拍拍他的肩膀,这些无声的肢体语言有时候可能要比批评的话语更能催人改正,激人奋进。学生出现错误时,我基本上都是予以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劈头盖脸、不分青红皂白的乱批一通,更不会有过极的行为。这样,我所带的学生,,都能做到主动承认错误,积极改正错误,并能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

五、要拿起表扬的武器。哲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而学生更是如此。” 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养料。我们班主任作为教育者,不妨拿起表扬的武器。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予以发自内心的表扬和赞赏,努力让我们的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例如:魏祥龙同学刚来我班时,成绩非常不理想,还经常违反纪律。可是当他的班级工作被多次肯定后,他劲头十足,也严格了对自己的要求。如今,他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他负责的班级劳动工作却是十分出色,从来都不需要我的督促。

上一篇:新课标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应用下一篇:子公司成立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