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知识点小结

2024-05-27

世界史知识点小结(共6篇)

篇1:世界史知识点小结

第一章

世纪初的的世界 美西战争 19 世纪末,美国垄断资本强烈需求海外市场。当时世界领土已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美国垄断资本遂把侵略矛头指向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1898 年 4 月,美西战争爆发,12月,美西签订和约,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主权,古巴由美军占领;将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让与美国,美国付给西班牙 2000 万美元作为获得新领土的代价。

美西战争是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后所进行的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车主义战争。美国通过战争,将帝国扩大到亚洲。

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由美国国务卿约翰·海提出,它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但需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中国从事贸易。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其目的在于在列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为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其政治、经济势力打开方便之门,根不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实质 :

1、为维护美国的利益,把中国的门户想一切帝国主义国家开放;

2、美国哈做任何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达到机会均等,利益均沾;

3、美国企图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逐渐占领中国市场。

大棒政策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用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方式干涉拉丁美洲的国家事务,以达到支配拉美各国的侵略目的。西奥多罗斯福罗斯福他在任美国总统期间(1901 - 1909年),应付国际关系“嘴里说话要温和些,但手中要提根大棒”,因此得名。

金元外交 金元外交是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现在泛指利用金钱手段达到某种目的。

罗斯福推行的“大棒政策”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对,故塔夫脱鼓吹积极的经济扩张政策。塔夫脱提出“用金元代替枪弹”,他们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扩大投资,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事实上,金元并没有完全取代枪弹。二者常常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金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资本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英布战争 1899-1902英国对南非布尔人的重新瓜分非洲南部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19世纪布尔人在非洲建立了三个奴役黑人的国家:德兰图瓦共和国,奥兰治自由邦,纳塔尔共和国。1843年英国吞并纳塔尔共和国后,有企图吞并其他两个共和国,1899年10月爆发战争。最终布尔人失败,双方签订《他、费雷尼欣条约》,布尔人承认英国人的统治权。

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统治权所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1904年2月,日本不宣而战,海军偷袭旅顺俄国舰队,同时在仁川登陆。日俄战争由此展开。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1905 年 8 月,日、俄在美国的调停下开始谈判,9月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

日俄战争不仅对日、俄两国,而且对世界历史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俄国战败,加速了1905年革命的到来,而1905年革命又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日本战胜了欧洲陆军强国俄国,从此跻身于世界列强,更加增强了称霸东洋的野心。亚洲的新兴小国日本,打败了欧洲的庞然大物俄国,这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亚洲民族主义的作用。朴资茅斯条约:1904年2月,日本未经宣战突然袭击在旅顺口和仁川的俄国舰队。日俄战争正式开始。这是一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战争。1905年9 月5日签订了《朴资茅斯和约》,结束了日俄战争。根据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吞并朝鲜;俄国将辽东半岛,包括旅顺、大连的租界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无偿转让给日本;以北纬50度为界,将库页岛南部及其附近岛屿割让给日本;俄国自中国东北撤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日俄战争影响深远。标志着日本的崛起。它的外交与军事力量经过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考验。这对于远东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战场在中国且和约承认了日本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势力的增强。对于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来说,这是又一场灾难。

列宁 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的化名。1905年11月,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列宁从流亡回到祖国直接领导革命,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列宁又开始了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一系列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又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阐明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列宁立即返回俄国,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革命胜利后,列宁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他领导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三次武装进攻和国内的叛乱,使苏俄的经济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

列宁在晚年患了脑溢血症,但他在病中仍口授了《论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列宁的全部著述达55卷,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1923年,列宁病情开始恶化,第二年不幸与世长辞,终年54岁。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是多数派的俄文译音。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张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组织严密的党,要求每个党员必须承认党钢,在物质上帮助党并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在最后选举中央委员会时,拥护列宁的人占了多数,称布尔什维克,反对者占少数,称孟什维克(少数派的俄文译音)。

此次大会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这是一个新型的、与西欧的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1905 年革命

1900—1903年,俄国爆发了经济危机,国内矛盾空前尖锐。而1904年开始的日俄战争更破坏了国家的经济,加深了人民的苦难。1905年初,普梯洛夫工厂的工人举行罢工,抗议厂方无理开除工人。罢工很快发展成为全城总罢工。当 14 万工人前往冬宫时,遭到沙皇军警的野蛮枪杀。1905年革命由此爆发。革命迫使沙皇召开国家杜马会议。革命在12月武装起义时达到顶点,其后转入低潮。1907年6月,沙皇解散了第二届杜马,标志着俄国第一次人民革命结束。

试述日俄战争的影响 日俄战争不仅对日、俄两国,而且对世界历史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俄国战败,加速了1905年革命的到来,而1905年革命又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日本战胜了欧洲陆军强国俄国,从此跻身于世界列强,更加增强了称霸东洋的野心。亚洲的新兴小国日本,打败了欧洲的庞然大物俄国,黄种人打败了白种人,这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鼓舞亚洲民族主义的作用。总之,俄国1905年革命和日本战胜俄国,给了整个亚洲以闪电一般的影响。

试述俄国 1905 年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意义

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无产阶级和农民没能结成巩固的联盟。其次是无产阶级的行动不够协调一致。第三是国内外资产阶级对沙皇政府的支持。

1905—1907年的革命沉重打击了沙皇专制制度,锻炼和教育了劳动大众和布尔什维克党,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了良好准备。

俄国革命是帝国主义时代第一次人民革命,它不仅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亚洲的革命运动。俄国1905年革命揭开了帝国主义时代革命风暴的序幕。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6月28日—1918年11月11)

三国同盟 三国同盟是18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奥及意大利出于各自安全需要而建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1879年10月,德奥两国秘密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5月,意大利同德奥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法国进行侵略,德意将互相援助,如果三个盟国中任何一方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强国的攻击时,其他两国保证给予援助。三国同盟的主角是德国。奥匈是依附于德国的伙伴,意大利则是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

三国协约 三国协约是英、法、俄三国针对三国同盟而订立的,它来源于1891—1894年法俄签订的一系列协定。它们规定:两国中如有一方遭受德国的单独攻击或德国与意大利或奥匈帝国的联合攻击时,将互相提供军事援助。1894年,法俄同盟正式形成。其后,英国于1904年及1907年分别与法、俄两国订立协约。法俄同盟再加上英法协约与英俄协约,构成了三国协约。这标志着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最终形成。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利益调整条约不等同于军事同盟条约,英国并未对法俄两国承担同盟义务,没有完全背离“光荣孤立”原则。

萨拉热窝谋杀事件 1914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奥地利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夫妇在检阅军事演习后被出生于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此为萨拉热窝谋杀事件。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计划”是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在其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所制定的德车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其要点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两线作战中,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只用少数兵力监视和牢制俄军。“施里芬计划”是个速决战计划。它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能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远征军能很快参战,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马恩河战役 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第二阶段的著名战役之一。1916年2月,德国向凡尔登一带发动进攻,但由于凡尔登地域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防御体系,加上法国及进增兵支援,凡尔登战线得以重新稳定下来。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因而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

索姆河战役 为了减轻凡尔登方面的压力,突破德军防线,英法联军发起了强大的索姆河攻势战役(6月24日至11月中)。索姆河战役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战,联军没有达到到突破敌军防线的目标,但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

巴尔干同盟 1912 年 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为反对土耳其而建立的政治军事联盟。自 14 世纪以来,巴尔干半岛长期受土耳其封建统治和压迫,经长期斗争 , 到 19 世纪 , 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先后获得独立或自治,但仍有一部分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下。20 世纪初,巴尔干各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建立统一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斗争日益高涨。1911年意土战争的爆发,加速了巴尔干各国建立反土联盟的步伐。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 ,于 1912年3月13日 签订了《塞保同盟条约》,双方互相保证各自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同年5月29日,保、希两国签订了《希保防御同盟条约》。9月,门的内哥罗和塞、保也达成共同对土作战的协议。至此,以保加利亚为核心的巴尔干同盟遂告形成。这个联盟的目的是使巴尔干各国以及整个巴尔干半岛摆脱土耳其的统治,反对大国对巴尔干的兼并。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同盟各国联合对敌,取得了反土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长期的封建统治,但胜利后,同盟各国因争夺领土,爆发了 1913 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致使同盟瓦解。

日德兰海战 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爆发的一场海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後者在战争後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分析一战原因、性质、影响

原因:a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 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c 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性质:帝国主义性质,具有掠夺性

影响:a 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b 使欧洲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改变了世界格局 c 引起了一系列革命,诞生了社会主义苏俄 d 推动了半殖民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e 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 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目的是想在战后掠夺胜利品,但客观上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战争胜利的进程 a 密电事件 b 经济利益 c 政治利益 d 战争准备 参战借口: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 影响:打破了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平衡,最终影响了战争结果。3 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日美两国均加紧控制中国;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北洋军阀混战加剧,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中国政局极度混乱。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思潮主流,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爆发。第三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

二月革命 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地工人因不堪忍受一战所带来的苦难,不断举行抗议集会和罢工。1917 年 3 月 8 日,首都普梯洛夫工厂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并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其后,彼得格勒爆发全城政治总罢工,其影响迅速扩及全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300 余年的统治。由于此次革命爆发于俄历二月,故称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四月提纲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在此情况下,列宁回国指导布尔什维克党的斗争,于四月发表了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提纲,即《四月提纲》。列宁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布尔什维克第七次全俄代表会议通过了列宁提出的革命路线和政策。《四月提纲》也成为了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纲领。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发生于 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5 日),经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俄国临时政府,为 1918-1920 的俄国内战和 1922 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十月革命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创建了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推动了马列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并向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布列斯特和约 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们普遍要求停战。苏俄遂与德奥集团进行和谈,并于 1918 年 3 月 3 日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失去了大片土地;规定红军应撤离芬兰,乌克半和爱沙尼亚。另外,把卡尔斯、巴统和阿尔达甘地区割给土耳其。但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

库恩·贝拉 匈牙利 共产党创始人。生于特兰西瓦尼亚的莱列村小职员家庭。毕业于科洛日瓦尔大学法律系。1902年参加匈牙利社会民主党。1917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8年3月创建直属俄共(布)中央的匈牙利共产主义小组,同年11月归国,建立匈牙利共产党,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1919年2月被捕,在狱中同 社会民主党 达成两党合并、联合夺权的协议。3月21日获释出狱,立即将匈共同社会民主党合并为匈牙利社会党,接管政权,宣布成立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1924年10月秘密抵达 维也纳,重建匈共。1928年4月在维也纳被捕,3个月后获释回到苏联。1936年被指控阻挠执行共产国际七大路线而被解除一切职务,并在翌年6月被捕,1939年11月死于狱中。1956年恢复名誉。著有《论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库恩文章和讲话选集》等。

共产国际七大 1935年7月25日至8月25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1)大会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当前国际局势和总结过去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共产国际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策略方针。(2)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作了题为《法西斯的进攻和共产国际在争取工人阶级的统一、反对法西斯斗争中的任务》的报告,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

七大的意义:(1)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确立的反对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以及把实际领导权集中于各国党的决定,对于推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发展,对各国党的建设和独立自主的解决本国实际问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2)“七大”作为共产国际最后一次大会,作为实现政策转变的一次重要会议载入共运史册。(3)“七大”的不足之处,是在纠正把社会民主党视为“法西斯党”的错误时,又出现了对它评价过高的倾向。对共产党在人民阵线中的领导作用、领导地位强调不够,致使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犯了尾巴主义错误

柏林一月起义 德国共产党的建立引起社会民主党领导人的不安。他们蓄意挑起事端,以扑灭革命的力量。1919 年 1 月,艾伯特政府宣布解除社会民主党人埃喜荷恩的柏林警察总监的职务,引起了人们的愤慨,柏林工人举行示威,企图推翻艾特政府,政府派出军队镇压。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于 1 月 15 日被逮捕杀害。一月起义被血腥镇压下去。1 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和意义

历史条件:

(一)20世纪初,俄国经济仍然相对落后于美国资本主义强国。

(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全国有一千多万人被拉去当兵,伤亡数百万人。前线很多士兵没有鞋子,甚至几个人共用一枝枪。国内大片耕地荒芜,工厂倒闭,物价飞涨,食物极度短缺,首都彼得格勒有一天甚至连一个面包都买不到

(三)经济濒于崩溃。

(四)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2.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3.十月革命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的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较俄国十月革命、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1919年革命异同

相同点由该国共产党领导,都是一战引发的国内外矛盾导致革命。不同点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了,而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1919年革命失败了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而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1919年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和匈牙利1919年革命遭到外来干涉,德国十一月革命没有遭到外来干涉

3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并对此作相应评价

主要措施包括: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涉及到各种农产品。②除大工业外,国家对中小工业也宣布实行国有化。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③在交换方面,政府实行最小限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决定取消私人商业,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组织供应。货币依然存在,但其作用受到极大限制。④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1921 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 该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列宁语),它使苏维埃俄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和财力,从而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为粉碎协约国的武装进攻,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 1920 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利益。与和平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不适应性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并引起了社会动荡,1921 年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4共产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及意义历史条件:a 第二国际破产 b 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c 列宁的大量工作,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d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第三国际的建立 意义:共产国际的成立开辟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阶段。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许多国家建立共产党,对传播马克思例列宁主义和培养革命干部,对各国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对世界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战争,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但相当一段时间内,共产国际过分强调集中统一领导,不同程度的抑制了各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创造精神;忽视了各国革命斗争的民族特点,将一国经验和国际领导机构的决议教条化,神圣化,做出一些不符合各国国情的决定,是它 的突出的缺点和错误。第四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巴黎和会 1919年1月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会议。一战后,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于 1919 年1月召开巴黎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操纵了和会。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時还分別同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次大战后由美国、英国、法国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会议通过领土分配及赔款等措施重塑現实政治格局,遏制德国及苏维埃俄国等战败国及共产国家,但与此同時通过筹组国际联盟来企图建立理想的国际外交规范。

凡尔赛条约 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對战败国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宮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于1920年1月20日正式生效。《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中国在五四运动后,沒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美国則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所以也不签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凡尔赛和约》签订以后,协约国又相继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奥斯曼帝国分别签订了《圣日尔曼条约》、《纳伊条约》、《特旦亚农条约》和《色佛尔条约》(后被《洛桑条约》所代替)。这些和约构成了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由于《凡尔赛和约》是其中的主要条约,因此由这些条约共同构成的体系被冠之以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会议期间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三项条约。

十四点原则 1918年1月8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主要内容:1战后世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世界。2.抵制并消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 3.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与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受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 4.成立具有盟约性质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

委任统治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国际联盟盟约》规定,战前(甲)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所属近东部分地区、(乙)德国所属非洲殖民地、(丙)德国所属西南非和太平洋诸岛,均由国际联盟委任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进行统治。被统治的殖民地称为委任统治地,受委任进行统治的国家称为受委任国。受委任国的任务,对甲类委任统治地,是给予行政“指导及援助”;对乙类委任统治地,是根据所规定的条件将其作为单独的领土担负地方行政责任;对丙类委任统治地,是按照各种保证将其作为自己领土的组成部分加以治理。在形式上受委任国与委任统治地是一种“保护”关系,受委任国对国际联盟负责,须就委任统治地之情况向行政院提出年度报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成立联合国时,甲类委任统治地,如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均已成为独立国家;而乙类和丙类委任统治地,则被转为联合国托管制度下的托管领土。

四国条约 1921年12月13日 美、英、日、意在华盛顿签订的《关于太平洋島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公约。该公约规定,签约的四国中任意两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任何問题上发生争执,则全体签字国应当举行共同会议协商解决。条约的附件规定,签约国将互相尊重其他签约国在有关太平洋島屿和委任统治地区上的权利。另一个件则规定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领土疆域。由于四国公约措辞过于含糊,以至沒有任何法律上的约束力。该公约的主要意义是终止了 1902 年以来的英日同盟,结束了日本和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合作状态。

五国海军条约 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在华盛顿签订的关于限制海军主力舰吨位的条约。条约同时还规定各签约国在西太平洋島屿的防御区和海军基地维持现状。该五国还另外签订了一项条约,对潜艇和毒气的使用作出了规定。

九国公约 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荷、比利时、葡和中签署《九国公约》。公约全文共九条,鲁特的“四项原则”列为第一条,是为中心内容。它规定: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为中国建立一个稳固的政府提供方便;建立并维护各国在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不得利用中国的善谋取有损于其他国家公民的特权。《九国公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取得的重要成果。它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终于成为现实;它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提供了条件。

简述华盛顿体系及其实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新的国际关系结构,被称为盛顿体系。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受到削弱,标志着英国从远东撤退的序幕。同时,它也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

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

评价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它反映了20世纪世界已发展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但是它作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存在的情况下,实际成为英法所操纵的,并时时为美国所支持的维护它们在战后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外交工具。简述凡尔赛体系的作用及影响

首先,凡尔赛体系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奥匈帝国解体:奥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原奥匈帝国领土的一部分割给意大利,一部分归还波兰。德国的疆界重新划分。

其次,凡尔赛体系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奥斯曼帝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领地,只留有欧洲的伊斯坦布尔和亚洲的小亚细亚,成为单一的民族国家。

再次,重新瓜分殖民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奥斯曼帝国的属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总之,凡尔赛体系在英法占主导地位,惩治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的基础上,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影响:标志着帝国主义战胜国完成了全球范围内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维持了20年的和平,矛盾得到缓和,是一个不稳定的体系。

第五章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

卡普暴动 1920年3月发生的旨在推翻魏玛共和国、复辟帝制的政变。魏玛共和国成立不久,帝制派军人即企图推翻共和政府,恢复君主制度,建立军事独裁。1920 年3月13日 埃尔哈特海军旅开进柏林。艾伯特总统及政府成员逃往德累斯顿,转而逃往斯图加特。卡普根据吕特维茨的指令成立临时政府,自任总理,吕特维茨任国防部长。3月17日 叛乱被平息,卡普逃往瑞典,吕特维茨逃往匈牙利。当晚埃尔哈特海军旅撤出柏林。

柯立芝繁荣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的繁荣时期,美国没有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打击,向欧洲大量出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人民充满信心。出现了所谓的“柯立芝繁荣”。当时,柯立芝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干涉工商业的发展。在具体的经济政策上,推行对内减税,对外采取高额关税。在外交政策上,继续顺应当时美国民众的要求,执行孤立主义政策,不卷入复杂的欧洲事务。

威斯敏斯特法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力量削弱,自治领的离心力加强,英国与各自治领关系的法律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1925年6月鲍尔温政府修改了自治领和英国之间的联系方法,不再通过殖民地部,而是通过专设的自治领部。1926年10月19日至11月18日,伦敦帝国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被称为《巴尔福宣言》。《巴尔福宣言》在1931年12月11日获得议会通过,成为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确立英国和各自治领的关系。威斯敏斯特法案规定英联邦是一个自由、平等国家的松散联合,肯定了各自治领的独立地位和与宗主国的平等立法权,成为现代英联邦的法律基础,被称为《英联邦的大宪章》。田中奏折 通指在1929年曝光,据称由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1927年7月25日呈给昭和天皇的秘密奏章。但实际上是由参谋本部铃木贞一少佐写的一个关于对中国问题的备忘录。当时他还不为中国人所知,在中国发表的时候就了田中义一的名字,以达到宣传效果。这份文件的发表对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打消了一部分人对日本的幻想。是一份宣传战的杰作。

啤酒馆暴动 1923年11月希特勒和鲁登道夫等人在慕尼黑发动的法西斯未遂政变。又称希特勒暴动。1923年,分离主义者企图维护君主制度,对抗共和国政府。他们同希特勒及其他民族主义团体联系甚密。希特勒试图利用魏玛共和国的危机发动政变,建立民族主义的独裁统治。

鲁尔危机 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柏林工人罢工,德国政局动荡不安。这就是鲁尔危机。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最终导致德国的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转向英美手中,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亚文丁联盟 意大利国会中自由党、人民党和社会党人组成的反法西斯政府联盟、因效仿古罗马平民为向贵族抗议撤至亚文丁山的行动,故名。1924 年 6 月社会党议员马捷奥基被法西斯分子暗杀后形成。7 月,联盟退出国会以表抗议。1925 年被镇压。

币原协调外交 是一战后,日本原敬内阁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推行的新型的与英美“妥协”的外交路线,经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推行。日本为了克服国内困难,保持资本主义的稳定,在没有能力与美英列强进行武力对抗的情况下,力图在各国承认日本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在华盛顿体系内谋求与英美协调。币原外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这种权益,而同各国保持协调和不干涉中国内政是为了有效的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本质是不妥协的,其形式的妥协和本质的不妥协构成了协调外交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

东方会议 东方会议是 1927 年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总方针而召开的重要会议。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所谓“满蒙政策”。田中在7月7日的会议上,以“训示”的形式提出了明确的侵华方针《对华政策纲要》,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决定攫取整个东北,加快实现大陆政策。“满蒙特殊论”则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东方会议预示着一系列重大的武力侵华行动即将展开。洛迦诺公约 1925 年,英、法、德等七国代表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议,讨论欧洲安全保障问题,总称为《洛迦若公约》。公约的内容包括: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维护凡尔赛和约所规定法和德比之间的边界现状;德国分别同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相约凡外交上所不能解决的争端,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法院裁决;法国同波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相互保证条约。《洛迦若公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政治上正式承认德国作为一个平等国家的前提下,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较大的调整。它暂时解决了安全问题,使欧洲的国际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1936 年纳粹德国以重新武装莱茵非军事区的行动,彻底撕毁了《洛迦若公约》。

非战公约 是1928年8月27日在巴黎签署一项国际公约,规定:放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手段和只能以和平方法解決国际争端或冲突,由于该公约本身是建立在理想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下,所以该公约沒有发挥实际作用,但是该项公约是人类第一次放弃战争做为国家的外交政策。该公约目的是法美联手抑制德国的力量。1929年7月24日公约正式生效,至1934年5月签字国共达64个。意大利法西斯专政是如何建立的?

1、墨索里尼执政初期,虽攫取了政权,但它还立足未稳,尚处在议会制躯壳下孕育法西斯极权统治的过渡时期。为了保证法西斯党对国家政权的绝对控制,墨索里尼一方面进一步改善与垄断资本的关系,以争取他们的全面支持。另一方面,加强对党政大权和法西斯武装的控制,建立由他直接掌握的国家安全志愿民兵,并设立一个“超越和凌驾于原有政治机构之上”的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法西斯大委员会”。为了使法西斯党成为议会多数,1923年11月,墨索里尼强迫议会通过新选举法,以兼并其它党派。这个法案预先保证了法西斯党得以确立对议会的全面控制。2、1924年4月,墨索里尼的国家法西斯党在全国大选中依靠恐怖手段和舞弊行为,获得了多数的选票。1925年1月3日,墨索里尼在议会公开宣布以武力镇压反法西斯的活动,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规模恐怖行动,逮捕所谓“危险分子”,查封和解散各种非法西斯团体,并连续几次改组内阁,把政府中的非法西斯大臣全部排除在外,从而在意大利彻底抛弃了议会民主制,建立了法西斯的***。3、1929年4月,作为政府首脑的墨索里尼集各种权力于一身。在法西斯党内进行大规模的清党运动,排斥异己和极端分子,使法西斯党成为墨索里尼手中的驯服工具。为实现国家全面法西斯化,积极推行法西斯主义职团制,同时利用宗教巩固统治。

2概述二十年代德国赔款问题 德国的赔款问题是凡尔赛条约中悬而未决的最复杂的国际问题之一。巴黎和会确定由以法国为首的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的赔款总和分配比例。1921年4月,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分30年付清,如果德拒绝赔偿,协约国可以出兵占领鲁尔。围绕这一问题,战胜国为了争夺欧洲霸权相互争斗,德国则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消极拖延赔款。1923年1月,法国不顾英美反对,纠集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兵占领鲁尔区,挑起鲁尔危机,最后法德两败俱伤。赔偿食物的领导权最终落到英美特别是美国手中。协约国对德政策发生转折。1924年开始实施道威斯计划,该计划没有确定赔偿总额和支付年限,反规定德国在计划生效的第一年偿付10亿马克,以后逐年增加,以第五年起,每年赔偿25亿马克。该计划标志着协约国改变削弱德国的政策为复兴德国的方针。1930年8月应德国经济困难的要求,协约国用杨格计划取代道威尔计划。随着经济危机日益严重,德国政府请求延缓赔偿,美国同意在战胜国之间达成协议,将赔款和债务问题联结起来,各国的债务也延期一年赔付。1932年,由于美欧间打不成一致意见,德国从此停止支付赔款,协约国各国也无意继续赔还战债,贯穿于20年代的德国赔款问题就此不了了之。各列前几番较量,最后在有利于德国的情形下结束了赔款问题。

3分析道威斯计划、洛迦诺公约的影响 道威斯计划影响:a 减轻了德国的赔款义务,使其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发展。b 是对法国争霸欧洲计划的沉重打击。c 使英国“大陆政策”取得一定胜利。d 使美国在其经济上迅速向欧洲渗透,为其在政治上干预欧洲事物提供前提条件。洛迦诺公约的影响:a 并未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打破了欧洲各国间相对地位额转变 b 对德国 使其恢复了国家尊严,重新加入了列强的行列 c 对英国英国取得了平衡欧洲格局的有利地位,成为了仲裁者和保护人。d 法国丧失了对德国的制裁权,同盟体系受到削弱,自身边界安全至于英、意的空头保证下。

4评价《非战公约》只是一纸原则声明。列强对措辞十分抽象的公约还提出了各自的保留条件,这些条件集中于一点,就是各国拥有自己“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的权力。但《非战公约》仍是以重要额国际文件,它第一次正式宣布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从而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互不侵犯原则法律原则,成为在确定侵略战争为非法方面的重要法律依据,并在二战后成为处理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

二三十年代的苏联

新经济政策 1921 年 3 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大会决定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在实行粮食税后,国家又陆续调整了其他经济政策。在流通方面,政府允许农民和小手工业者自由买卖。政府还从信贷税收等方面鼓励和促进私营商业的发展。在工业方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同时,废除平均主义的工资制度,实行按技术高低贡献大小付酬的办法。新经济政策的采取是苏维埃国家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转折。新经济政策使 1921 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新经济政策为苏俄人民指明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

1936年宪法 即1936年12月5日全苏苏维埃第8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宪法》。包括13章,146条。宪法对社会结构,国家结构,苏联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加盟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苏联国家管理机关,加盟共和国国家管理机关,自治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法院和检察院,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选举制度,国徽、国旗、首都和宪法修改程序等,分别作了规定。

拉巴洛条约 指1922年4月16日苏俄与德国签订的恢复两国外交和经济关系的条约。两国在会议期间于热那亚近郊拉巴洛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1)立即恢复苏德两国的外交关系;(2)按最惠国待遇原则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3)双方放弃对战争费用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的赔偿。《拉巴洛条约》是第一个在事实上肯定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国际条约,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第一次在法律上承认了苏俄,并在完全平等与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同苏俄建立外交关系的条约。它的缔结是苏德两国的外交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协约国帝国主义的霸权政策,并加深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斯大林模式 它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大清洗运动 斯大林的最高领袖地位确立以后,1936年—1939年,在党、政、军内开展了大清洗运动。一大批苏联党政军的最高级领导人被处决,法制和民主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无辜百姓也受到迫害。大清洗运动给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致使苏联在二战初期节节败退。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1、建立新经济关系上: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异,战—直接过渡,直接摧毁旧经济体制代之以新经济体制,新—逐步过渡,“不摧毁旧体制,而是活跃发展他,逐步掌握他”逐步地改造

2、生产资料所有制:战—绝对、彻底的公有制;新—多种所有制并存,即保证公有制主体,允许私有经济存在,发展国家调节下的商品货币关系

3、分配原则:战—平均主义 新——按劳分配

4、经济运行机制:战——计划调节,新——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5、作用和实践效果:战—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 评价苏联工业化和全盘集体化政策 工业化:成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经济独立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存在缺陷和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全盘化评价:成就: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一运动,富农阶级被消灭,分散的小生产变成集体的大生产,这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错误:它违背了列宁提出的改造农民自愿和逐步原则,成千上万的农牧民在这场变动中遭受许多苦难甚至死亡,集体化也不符合当时苏联农村发展的规律,致使农牧业发展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第七章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民族民主运动

华夫脱党 推动埃及国家独立和废除君主制度的政党。1918年11月13日作为一个埃及人民的常设代表团,由札格卢勒建立。1923年9月正式成为政党。它要求埃及实行自治,成立立宪政府,给予公民权利。1924年大选后,华夫脱党于同年1 月28日组织政府。1936年埃及完全独立后,华夫脱党政府与国王长期发生冲突。1952年废除君主制度后,埃及解散一切政党。1978年2月萨达特总统实行多党制度,重新建立华夫脱党。但在同年6月该党自行解散。

桑地诺 尼加拉瓜反美游击队领导人。1927年开始率领人民起义,反抗美国占领军。1929年6月25日,再次前往墨西哥,获得墨西哥政府的一些军用物资援助。成为拉丁美洲反抗美国控制的标志性英雄人物之一。他率领的游击战最终迫使美国从尼加拉瓜撤军,但是他本人却被暗杀。

卡德纳斯改革 是由墨西哥前总统卡德纳斯进行的改革。主要内容是a 实行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经济。b 开展工业国有化运动,实行工业国有化,扩大工人民主权利。c改革政治体制,巩固资产阶级民主。d 推行教育改革,提高国民素质。e 维护民族独立,反对法西斯侵略。地位:是墨西哥民主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它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墨西哥的经济势力,有利的推动了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某些改善。但改革也带有资产阶级局限性,它没有完全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也没有能够消除帝国主义对墨西哥的经济控制。评价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是很复杂的。其政治哲学是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其政治思想是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甘地的非暴力抵抗具有鲜明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以及一定的社会平等思想。这早民族民主运动时期,无疑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但由于这种思想把非暴力看成唯一的“宗教式的善”的真谛,因而它又限制群众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健康发展的局限性的一面。凯末尔主义的内容和评价 内容:1哲学思想 :宗教与政 治相结合 的真理观;2政治思想: 印度自治;3经济思想:经济自主、经济正义;4社会思想:平等、团结的和谐社会观。意义

(1)结束了奥斯曼帝主专制和国600多年的封建君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 的民主共和国;

(2)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未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

(3)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开创了建立民族国家体系――这一20世纪亚洲非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趋势的先声。

(4)建国后的以世俗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改革具有深远意义。两战期间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第八章 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国会纵火案 是德国纳粹党策划的焚烧柏林国会大厦,借以陷害德国共产党和其他进步力量的阴谋事件。希特勒通过此次事件成功解散德国共产党。

日本2.26兵变 1936年2月26日,以皇道派青年军官率领的近卫步兵,袭击了首相官邸等数处枢要部门,之后占据永田町一带达四天之久。这些人起事的目的是“尊皇讨奸”,实行“昭和维新”,实际上起事的缘由却是皇道派与统制派之间、部队军官与幕僚军官的长期倾轧,以至最终反目,酿成震惊天下的突然事件。这件事情铸就了日本完全的军国主义 法国人民阵线政府 1936年1月,左翼三大政党以及其他一些团体通过了人民阵线纲领。1936年4月26日至5月3日,法国举行议会选举,人民阵线各党派取得重大胜利,6月4日,组成了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由于受到保守派的否决,勃鲁姆政府被迫下台,1938年3月,勃鲁姆第二次受命组阁,但气候被迫辞职。同年11月人民阵线彻底瓦解。1 1929-1933 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主要特点: 1 这次危机生产下降幅度之大,危机范围之广,失业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使它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也是这次危机的基本特点; 根源:首先,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繁荣并未带来共同富裕,相反,加剧了贫富差距。其次,即使繁荣时期,工业部门的开工也严重不足。大批工人工人失业。失业的存在必然降低社会购买力,为危机准备了条件。第三,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工业产品越积越多。垄断资本企图维持垄断价格,使得问题更为严重。这又导致许多国家的农业处于慢性危机之中。第四,伴随着20年代的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准备了条件。第五,自1924年执行道威斯计划起,德国从美国得到大笔借款,德国以此向其他国家支付战争赔款。

后果:首先,严重的危机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第二,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也尖锐起来。第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经济战。第四,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第五,危机导致国际格局发生急剧变化。2 德国纳粹党上台的原因:

第一,魏玛共和国是由于德国战败而产生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攻击,基础是不牢固的。第二,纳粹党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第三,各个资产阶级旧政党已丧失了对群众的影响。第四,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党上台的力量

这个党善于利用痛恨凡尔赛和约的民族主义情绪,善于把自己打扮成社会各阶层利益的代表者,宣传和组织工作又都做得相当成功,以致既扩大了自己的群众队伍,又在最后关头取得统治阶级的信任,终于1933年攫取了政权。3 比较德国、日本法西斯专政异同 共同特征:1 都是崛起于社会中下层的右翼狂热运动,并同原有统治集团结盟,建立了反动政权 2 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国家职能无限扩大。3实行以集权制取代民主制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反民主的恐怖独裁统治 4都以极端民族主义为政纲核心,积极准备对外侵略。不同点:1德国有一个强有力的党魁领导的群众性的法西斯政党,日本则是通过军部建立起法西斯专政。2在建立法西斯专政过程中,德国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日本主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3德国对国家政策体制做了彻底改变,日本在保留了天皇制的基础上,实行分权机制。

军财抱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国内生产萎缩,国外竞争激烈。为了摆脱危机,日本统治者加强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扩大军事支出和军事订货,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的利润。于是通货膨胀与军需相结合,形成“军需通货膨胀”,财阀与军阀进一步结合,称作“军财抱合”,也就是军部与资本家的阶级联盟。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及评价

为解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33年实行“新政”。根据“新政”在不同时期的重点,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3年3月到1935年初止,主要目标是医治由于严重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提出了一些复兴经济的法案和计划,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案》、《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实行“以工代赈”,实施了田纳西工程等;第二阶段是从1935年到1939年,主要致力于一些具有长远意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华格纳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进一步扩大以工代赈、公共工程的规模。救济措施则贯穿始终。因此,“新政”主要内容可用“三R”来概括,即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

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新政”以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的国家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解脱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其次,由于政府通过国会新的立法对美国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前所未有的干预,从而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第三,“新政”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由于它局部改变了美国的生产关系,改善了中小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缓和了阶级矛盾,因之其做法和特点,都深深影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第九章 走向大战

美国中立法1935---1941年美国对待欧洲国际冲突的外交政策。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前夕,为避免冲突,美国国会于1935年8月通过《中立法》。1936年,西班牙内战中,美国国会修改法案,禁止向交战国贷款。1937年国会再度修改法案,即永久中立法。规定交战国购买美国商品须现购自运。1939年11月,国会再度修改法案,废除军火禁运条款。1941年《中立法》为《租借法》所代替。前三次中立法案是美国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第四次中立法有助于英法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事业。

国际纵队为西班牙内战时期共和政府的军事单位。由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美国等 54 个国家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组成,共约 4.2万人。其目的在于帮助战斗的西班牙人民捍卫民族独立和自由,反对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在西班牙内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绥靖政策二战前,以英法为首的国家为维护既得的利益,为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而采取的一种以牺牲小国的利益而纵容法西斯国家侵略的政策,“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绥靖政策的主要表现:

1、1935年6月,英德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允许德国扩军,一起破坏了凡尔赛条约。1936年3月德国出兵进占莱茵非军事区,破坏了凡尔赛条约和洛加诺公约的有关规定,英国听之任之;

2、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

3、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英美只是要求停止战争,不援助中国,也不制裁日本,互相推诿责任;

4、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5、绥靖德国吞并奥地利;

6、慕尼黑协定把英法绥靖政策推到顶峰。马德里保卫战 西班牙内战中,共和国军队于1936年11月~1939年3月进行的首都保卫战。1936年7月18日,佛朗哥发动武装叛乱,马德里军民为保卫共和国首都浴血奋战,多次击叛军的进攻。1939年3月5~6日,共和军中部战线司令卡萨多上校在马德里发动军事政变,为叛军占领马德里敞开大门。28日,马德里陷落,内战结束。马德里军民为保卫共和国首都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精神,鼓舞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五月危机1938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得知德军在边境集结,鉴于之前奥地利被突然占领,汉来因分子中断与德的谈判,遂于20日宣布局部动员,征召后备役人员和某些技术人员入伍。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形成了所谓的“五月危机”。由于苏联政府声明会采取一切措施保证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而且德国尚未做好战争准备,“五月危机”得以克服。西班牙抗战的历史意义 西班牙人民所进行的战争是一场民族革命战争。它是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维护国家主权独立的,所以具有民族战争的性质,它是反对君主制、封建大庄园制和教权制的,所以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西班牙共和国虽灭亡,但这场民族革命战争不仅在西班牙历史上,而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它生动地证明了人民力量的伟大。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还牵制了德、意法西斯对其它国家的侵略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推迟了二战的爆发。2 慕尼黑协定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慕尼黑协定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于 1938 年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的会议。英法为避免战争爆发,签署慕尼黑协定而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是一项绥靖政策。主要内容有:捷政府必须在10月1日起的10天内,把苏台德区和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其他边境地区割让给德国;割让区内的军事设施、工矿企业、铁路及一切建筑,无偿交付给德国;成立由英、法、德、意、捷五国组成的“国际委员会”来确定其他地区的归属并最后划定国界,等。慕尼黑协定是英、法“祸水东引”政策的顶点。《慕尼黑协定》的签定是法西斯德国准备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标志着英、法政府推行绥靖主义政策达到了项峰。它不仅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破坏了苏联的集体安全体系 , 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 而且使英国和法国自身也深受其害。丘吉尔曾说,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是英国未经战争而遭到的一次可耻的失败”。在英国和法国的绥靖政策纵容下,1939年3月,法西斯德国侵占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9月大举进攻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评价 这是西方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的顶峰,加强了法西斯德国的力量,加快了大战的爆发,提高了希特勒在国内的威望,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对英法企图“祸水东引”,但引火烧身,自尝苦果。3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及评价

德国为免在进攻波兰时受到两面的夹击,与苏联进行谈判。1939年8月23日,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分别代表苏德两国政府签订了为期十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如果缔约一方灰飞烟灭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另一方不向该第三国提供任何支持;缔约任何一方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评价 对德国:使其暂时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可能。对苏联:使其赢得了准备战争的时间,避免单独和德国开战。根据秘密协定书,苏联同纳粹德国划分势力范围,宰割弱小国家,是错误的政策。

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5月10日,德军向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发起进攻,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切断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英、法、比、荷盟军与索姆河以南法军主力的联系。英法联军虽多次实施反突击,但未能奏效,约40万英法联军处于三面被围的境地,被迫陆续退缩到敦刻尔克地区。24日,希特勒出于保存装甲部队实力等原因,贻误战机。26日,英国政府下令执行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计划,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共派出各种舰船861艘。撤退开始后,德军加强地面进攻后,德军加强地面进攻,并从空中和海上攻击英法运输船队。英法联军顽强抗击,在英国空军掩护下经9个昼夜奋战,将33.8万余人(法军12.3万人)撤至英国。6月4日,德军占领敦刻尔克,4万余名法军被俘。敦刻尔克大撤退为尔后反攻奠定了基础

不列颠之战 为了迫使英国求和,希特勒于1940年7月16日签署了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1940年7月10日,在多佛海峡上空德英展开空战,即不列颠之战开始。8月,德国空军开始轰炸英国机场,但很快转向轰炸城市。9月7日,德军轰炸了伦敦。到9月15日形势发展不利于德国空军,德国空军受到英国空军和空防力量的沉重打击,只好改为夜间轰炸伦敦和其他城市。10月21日,德国决定放弃入侵英国的计划。奇怪的战争(静坐战争)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3日上午,英、法向德国宣战,但是,英、法在1939年至1940年只是依靠马其诺防线进行防御,听任德国占领波兰,史称“奇怪战争”。1940年4月,德军入侵挪威和丹麦结束了“奇怪的战争”的局面。

中途岛之战 二战中著名海战。1942年6月4日至5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集结了200多艘军舰,力图消灭残存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中途岛海战开始。此战中,日本损失了4艘航空母舰,1艘重巡洋舰,飞机322架,海军官兵3500人。此后,日本丧失了在太平洋中的主动权。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战略转折点。

大西洋宪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两国政府首脑会晤后宣布对德作战目的的纲领性文献。1941年8月9~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纽芬兰阿根夏湾的美国军舰奥古斯塔号上举行会晤。8月14日发表了联合宣言,凡8条,主要内容是: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剥夺权利的国家;努力促使一切国家取得世界贸易和原料的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在彻底摧毁纳粹暴政后确立和平;一切人类可以横渡公海大洋,不受阻碍;放弃使用武力等。宪章具有欺骗性,在当时对鼓舞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并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诺曼底登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1943年5月,英、美首脑华盛顿会议决定,于次年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1944年6月6日凌晨,美英盟军登陆部队在海空军的掩护下,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登陆,为第二战场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方战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30年代后期,苏联面临纳粹德国侵略的威胁,力图改善西部边界的防御地位。从1939年9月1940年8月,苏联先后从波兰、芬兰、爱少尼来、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中占领土地。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领土自北向西推进约300—400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改善了战略地位,在苏德战争中起到有限的作用。东方战线的建立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有损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

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 , 苏德战争中一次会战,1941 年10月至1942年1月期间,苏联军队保卫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的战役。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为保卫莫斯科并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

莫斯科保卫战是德国东线走向灭亡的开始,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即二战转折奠定了基础。

斯大林格勒会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1943年2月2日以德国第六集团军的全军覆没结束,历时六个半月。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是苏德战争中历时最长、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它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也产生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

开罗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2~26日,中国、美国、英国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美国总统 F.D.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首相 W.L.S.温斯顿·丘吉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变的一年。三国举行这次会议的目的在于: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协调行动,讨论制定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会议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简称《开罗宣言》。会议结束后,《开罗宣言》经 I.V.斯大林同意于1943 年12月1日公布于世。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地区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宣言最后宣称:将坚持长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开罗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1943年11月27日,由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蔣中正、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埃及首都开罗发表,并在1943年12月1日以新闻公报形式发表的对日作战宣言。其主要內容包括,中、美、英三国坚持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來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日本“占据”的中国所有领土,归还于中华民国;在适当时机让朝鲜半岛独立自主。该宣言经美、中、英三盟国于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所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及1945年9月2日盟国与日本在密苏里号战舰所签署的《日本降书》确认,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共识,也是未来处理战后亚洲新秩序的一份重要文件。

德黑兰会议 德黑兰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为商讨加速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德黑兰举行会晤。德黑兰会议的主要内容有:①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决定于1944年5月在法国南部开辟第二战场;②就战后成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问题交换了意见;③就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三国提出不同的分割方案;④波兰问题。三国一致赞成战后重建独立的波兰,其边界西移,将德国东部的部分地区并入波兰;⑤苏联对日作战问题。苏联表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并提出归还整个库页岛等条件。

此次会议是反法西斯联盟三大盟国首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直接会晤,对维护和加强盟国间的团结与合作,协调军事战略行动,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三国在会议期间为自身利益达成的一些损害他国利益的妥协和默契,又给战后的国际关系造成了不良影响。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日至11日,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来半岛的雅尔塔再次会晤。在这次会议上,主要讨论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关于德国分区占领的问题;第二,关于波兰的疆界和政府的组成的问题;第三,关于成立联合国的问题,第四,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问题。

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期间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对协调盟国在最后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使胜利早日到来,以及对联合国的建立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牺牲和巨大贡献,是四大盟国之一。但是这项协定却是在没有中国参加的情况下作出的,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雅尔塔秘密协定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是美苏为划分战后势力范围两分天下的产物。会议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了战争期间第三,也是最后一次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对德国和波兰问题,在雅尔塔会议的基础上加以具体化。并决定设立美、苏、英、中、法五国外长会议,负责与战败国签订和约的准备工作。会议还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苏联重申在欧战结束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7月26日发表《波茨坦公告》。这次会议是三大国首脑在战争期间召开的最长的一次会议,也是最后一次会议。它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为建立战后新秩序打下了基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战爆发原因及影响 原因

(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国家需依据新的实力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安排世界格局。随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建立。该体系内部的各种矛盾激化势必留下战争隐患。战败的德国不甘心受该体系的惩罚和约束,战胜的意大利因未能获得英法许诺的土地而不满,战胜国日本扩张要求日益强烈。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德意日实力恢复的同时对世界重新瓜分的要求日益高涨,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日趋尖锐。

(二)直接原因:历史·经济·现实1.历史:德国是一个具有军国主义传统而缺乏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国家,德国的资产阶级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保留了严重的封建残余。一战战败使德国蒙受英法严厉制裁和掠夺,希特勒纳粹党利用民众复仇情感,建立法西斯政权。2.经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对德打击严重,阶级矛盾激化,纳粹党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独裁统治的需要,获得执政良机。3.现实:英法绥靖政策的推行和美国中立政策影响。20世纪英法美等西方大国竭力维护既得利益,以牺牲他国利益,将祸水引向苏联为目的,姑息德国撕毁《凡尔赛合约》,并吞奥地利,并参与慕尼黑阴谋,纵容法西斯集团在世界范围的侵略。⑴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①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的削弱迫使英法不愿直接与法西斯进行战争。②战后两国国内政治状况复杂,国内人民充溢负罪感。③一战的残酷性使和平主义思潮影响深入人心。④经济危机使政局动荡⑤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被德国以“反共产国际”的旗号蒙蔽⑵美国中立原因:①经济危机无暇顾及他国事务。②孤立主义思想影响。③抗衡英法,防范苏联,抵抗法西斯的需要。法国战败投降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1 一战后,法国帝国主义日益没落,推行绥靖政策。敌视共产主义和劳动人民。2 陈旧过时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墨守奇诺防线,采取消极防御战略。3 法国在一战中人力、物力损失极大,战后和平主义弥漫全国。4 法西斯势力的强大。影响:对德国:加强法西斯德国的力量,威逼英国投降,准备侵略苏联。对日意:鼓舞其法西斯力量,加快侵略扩张。对英国:走向联合苏、美。对苏联:加紧战略准备,采取中立日本。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如何形成及其影响 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以借贷形式向英国提供战争物资,随后,英美共同制定了ABC—1计划,确定“先欧后亚”战略,标志着英美结成了事实上的反法西斯同盟。1941年6月12日,英、澳、加拿大、新西兰南非联邦同比、捷等国的流亡政府及自由法国的代表,在伦敦签署了同盟国宣言。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宣布支持苏联,苏英签订了《关于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苏联与波、捷在伦敦的流亡政府签署了共同行动协定。美国开始同苏联进行实质性接触,援助苏联。8月,美英两国签署了《大西洋宪章》,提出对德战争的目的和其他一系列进步与民主的原则,成为后来联合国宪章的基础。9月,苏联发表声明,同意宪章的基本原则,但仍有一定的保留。10月,美英苏签订协约书,美英向苏提供援助。11月,美国正式宣布把租借法的应用扩大到苏联。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参战,反法西斯阵线迅速扩大。1942年1月1日,根据美英阿卡迪亚会议的提供,美英中苏等26个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嗣后,又有21个国家陆续在宣言上签字,宣布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互相合作。这一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后来联合国的简历奠定了基础。

4简述二战期间各大战场的转折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至10月中旬,苏联被动防御,德国使用最精锐军队,1942年10月中旬至1943年2月初苏联反攻阶段。是素的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是二战的转折点。阿拉曼战役:1942年7月,德军与英军在北非阿拉曼进行的,以英军的胜利而告结束,是二战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中途岛之战:1942年6月,美日在太平洋中途岛进行的一场战役,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5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 1打败德,日法西斯,并在两国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于边界。

3建立联合国际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原

则”。以美苏中英法五大国为核心,以联合国为主导,保护中小国家的安全,维持世界和平。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现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反法西斯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曾经是世界一等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它们虽然打赢了战争,却失去了往日的地位。

规模空前的反法西斯战争,使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参加了这场正义战争,从而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

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总之,反法西斯的第二世界大战的胜利是一个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篇2:世界史知识点小结

宣传活动的小结

2006年3月22日是第十四个“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十九届“中国水周”,为配合建设局做好法制宣传活动,促进我地区依法治水工作,增强公民的水法律意识,保护水资源,爱护水环境,维护水安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宣传周期间我办事处围绕水务中心工作,深入宣传水法律、法规、治水新思路。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提高水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在西部大酒店门前设立水法律、法规宣传点,悬挂“世界水日”、的宣传标语2条,布置展板1块,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00余份。扩大水法律、法规宣传的覆盖面,并督促各单位做好节水工作。

在各社区为居民发放了各类节水宣传资料1000余份,张贴宣传标语9条,使居民群众都投入到节水行列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

此次的宣传工作为今后开展节水工作奠定了基础。

长江街道办事处

篇3:世界史知识点小结

19世纪末, 随着《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的缔结,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联盟与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联盟相继诞生。这两个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行政联盟构成了WIPO的前身。借助这两个国际行政联盟以及后来建立的WIPO提供的便利条件, 国际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此, “在一定意义上说, 知识产权领域中国际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也就是国际知识产权法的形成和发展。” (1)

(一) 国际知识产权法立法实践的发展

从上述国际行政联盟开创国际知识产权立法组织化的新纪元到目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导国际知识产权立法的新格局, 国际知识产权法立法实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缔结了22个新的国际知识产权条约

其中包括《制止商品来源虚假或欺骗性标记马德里协定》 (1891) 、《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 (1891) 、《工业外观设计国际保存海牙协定》 (1925) 、《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 (1958) 、《保护表演者、音像制品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的罗马公约》 (1961) 、《商标注册用商品与国际分类尼斯协定》 (1967) 、《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分类洛迦诺协定》 (1968) 、《专利合作条约》 (1970) 、《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经许可复制其录音制品日内瓦公约》 (1971) 、《国际专利分类斯特拉斯堡协定》 (1971) 、《建立商标图形要素国际分类维也纳协定》 (1973) 、《关于人造卫星播送载有节目信号分配的布鲁塞尔公约》 (1974) 、《国际承认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布达佩斯条约》 (1977) 、《保护奥林匹克会徽内罗毕条约》 (1981) 、《视听作品国际登记条约》 (1989) 、《保护集成电路知识产权的华盛顿条约》 (1989) 、《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有关议定书》 (1989) 、《商标法条约》 (1994) 、《WIPO版权条约》 (1996) 、《WIPO表演与录音制品条约》 (1996) 、《专利法条约》 (2000) 、《商标法新加坡条约》 (2006) 等。这22个新的国际知识产权条约中, 有15个是在WIPO成立后缔结的。

2. 修订已缔结的部分条约共达40次之多

具体情况为:《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进行了8次修订、《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进行了7次修订、《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进行了7次修订、《制止商品来源虚假或欺骗性标记马德里协定》进行了5次修订、《商标注册用商品与国际分类尼斯协定》进行了3次修订、《工业外观设计国际保存海牙协定》进行了3次修订、《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进行了2次修订、《国际承认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布达佩斯条约》进行了1次修订、《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有关议定书》进行了1次修订、《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分类洛迦诺协定》进行了1次修订、《国际专利分类斯特拉斯堡协定》进行了1次修订、《建立商标图形要素国际分类维也纳协定》进行了1次修订。在对已有条约的这40次修订中, 27次是在WIPO成立之前, 仅有13次是WIPO成立后进行的修订。

(二) WIPO立法工作导向从修订既有条约向缔结新的条约转向的原因

通过以上统计数据 (2) 可以看出, WIPO建立后其立法工作的导向已从修订既有条约转为组织缔结新的条约。

1.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急剧扩大了国际知识产权法所保护

的客体范围, 由此带来了制定新的国际知识产权条约的迫切要求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这两大特征对国际知识产权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 科学技术发展领域的扩大和发展速度的加快, 导致了新的技术形式的快速产生, 比如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多媒体技术、生物技术等。这些传统国际知识产权条约所未能涵盖的新技术形式不但构成了国际知识产权法的新客体, 而且也对知识产权法带来了要求其有所变革的重大挑战。另一方面, 科学技术商品化、社会化趋势的增强提出了通过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科技成果的迫切需要。专门保护集成电路的《华盛顿公约》, 对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加以保护的《WIPO版权条约》, 解决微生物发明专利国际承认问题的《布达佩斯条约》, 应该说就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直接产物。

2. 国际知识产权法立法内容从实体法到程序法的扩展, 推动了新的国际知识产权程序法条约的缔结

国际知识产权法既包括实体法也包括程序法。然而在WIPO建立之前的国际知识产权立法活动一直缺乏对程序法应有的关注。所以, WIPO建立之后特别重视国际知识产权程序法的立法工作。

3. 修订条约这一方式本身存在的诸多弊端, 促使WIPO转而更多地采用制定新条约的方式来发展国际知识产权法

事实上, WIPO建立后也曾试图对重要的国际知识产权条约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只是由于分歧过大而未能成功。

二、WIPO立法机制的具体运作———以《商标法新加坡条约》的制定为例

WIPO在制定条约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固定的立法机制。这种立法机制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的程序:WIPO大会通过修订或制定条约的决议;专家委员会或常设委员会研究起草条约草案或修订条约的草案;外交会议通过条约并开放给各国签署。

(一) WIPO大会通过修订或制定条约的决议

根据某些国家的建议, WIPO大会一般会适时提出修订或制定条约的决议供各国表决。就《商标法新加坡条约》而言, WIPO大会是在2004年9月27日至10月25日召开的第31届会议上, 基于中国、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智利、哥伦比亚、奥地利、荷兰、瑞士、摩洛哥、埃及、乌拉圭、阿尔及利亚、赞比亚、朝鲜、古巴、伊朗等国家的建议而通过了决议。该决议决定召开一次修订《专利法条约》的外交会议, 时间定在2006年3月13日至31日, 而且要由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和地理标志法律常设委员会 (SCT) 召开两届会议落实具体工作, 另外还要召开一次外交会议的预备会议。

(二) 专家委员会或常设委员会研究拟定草案

目前, WIPO共设立有四个常设委员会, 分别是:专利法常设委员会 (SCP) ;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和地理标志法律常设委员会 (SCT) ;版权及相关权常设委员会 (SCCR) ;信息技术常设委员会 (SCIT) 等。

WIPO大会把修订《商标法条约》或者说制定《商标法新加坡条约》的具体工作交给了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和地理标志法律常设委员会。因此, 在2004年10月和2005年4月, 该委员会分别举行了第13和14次会议就修订《商标法条约》开展讨论和研究, 最终协商一致通过了一份修订的商标法条约草案和一份实施细则草案。这些草案就是准备在外交会议上通过的条约草案。

(三) 外交会议通过条约并开放给各国签署

WIPO在召开外交会议之前一般会开一个预备会议, 确定外交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参加会议的国家等程序性问题。外交会议一般包括以下几项议程:审议通过《议事规则》;选举主席、副主席;选举全权证书委员会、起草委员会等主要委员会;审议各委员会的报告和案文;通过经修订的或新制定的条约;通过任何建议、决议、议定声明或最后文件等等。如果外交会议顺利通过有关的条约, 那么在外交会议闭幕后条约即开放供各国签署。开放给各国签署的时间一般为一年。

三、WIPO立法活动的新动向———国际知识产权软法的出现

WIPO在晚近以来的立法活动中也确实试图探索一些新的立法方式, 以应对科技迅速发展带来的挑战。WIPO制定的1998-1999两年期计划就曾经特别提到, “出于加速发展和执行国际上某些共同一致的工业产权法律原则和规则的实际需要, 本主体计划的未来战略包括设法采取补充……基于条约途径不同的其他方法。如果成员国认为这样做符合其利益, 则将对工业产权原则和规则的统一和执行的协调采取更加灵活的途径, 以便更快地取得成果并加以适用, 确保工业产权制度的执行者和用户更早地获得实际益处。” (3)

所谓软法是指“在严格意义上不具有法律拘束力、但又具有一定法律效果的国际文件。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决议、决定、宣言、建议和标准等绝大多数都属于这一范畴。“软法”对各国不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 通过的程序较为简易, 可以在各国就有拘束力的法律规范达成共识之前, 迅速地反映国际社会或有关国家对某一领域或问题的关注和愿望。” (4)

到目前为止, WIPO所制定的国际知识产权软法主要是关于商标保护的三份文件, 分别为1999年的《关于保护驰名商标的规定的联合建议》、2001年的《关于商标使用许可的联合建议》和2001年的《关于在因特网上保护商标权以及各种标志的其他工业产权的规定的联合建议》。这些文件都是同时在保护工业产权巴黎联盟大会、WIPO大会和成员国会议上通过的, 而且被WIPO定性为是“对国际知识产权法的渐进发展” (5) 。如果将该条所规定的认定驰名商标应考虑的因素和《关于保护驰名商标的规定的联合建议》所规定的认定驰名商标应考虑的因素加以对比的话, 我们便可发现《商标法》第14条基本上是参照联合建议制定出来的。 (6)

在发展国际知识产权法方面, WIPO之所以会采纳软法这种新的立法模式, 主要是因为软法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与制定条约相比, 软法更容易为成员国所接受和采纳, 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员国在通过软法时, 不必顾及是否必须在国内法中纳入这些决议的问题。也就是说软法不要求成员国做出政治承诺。所以与制定条约相比, 软法对成员国施加的压力要小得多。而且在这种立法模式中, 成员国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具体规则的制定。鉴于这些决议和建议都经过了细致的磋商, 最终通过的具体规则也同样反映了成员国的意愿和利益。因此, 一般情况下成员国也愿意采纳和遵守软法中确立的具体规则。此外, 软法和制定条约并非水火不容, 实际上这些决议和建议完全可以成为制定条约的前奏。因此软法这一立法方式很适合WIPO目前立法实践的要求, 补充和完善了传统的旷日持久的以条约为基础的国际知识产权法立法体制。

四、结语

总而言之,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国际知识产权法的立法既要细致迅捷同时也要注重实效。而WIPO在立法活动中的一系列探索实践不断地使WIPO的立法体制走向健全和成熟。应当认为, WIPO完全能够应对科技变革对国际知识产权立法带来的挑战, 也完全可以胜任发展国际知识产权法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古祖雪.国际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第33页.

[2]本文加以统计的相关数据来源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官方网站:http://www.wipo.int/treaties/en/index.jsp, 访问于2007-6-20.

[3]见WIPO文件 (A/32/2-WO/BC/18/2) , 第85页.

[4]王铁崖.国际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 第332页.

[5]见WIPO网站, http://www.wipo.int/about-ip/en/development_iplaw/index.htm, 访问于2007-6-20.

篇4:初中英语易错知识点的小结与分析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短语;语法

现如今,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交流也日益的频繁了,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与世界各国间的联系就变得更为紧密了,所以近些年来作为世界性语言的英语,也日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因此,学好英语如今已经成为了当代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也成了我国的学生学习最为广泛的一门外国语言。要想学好一门语言,不但要付出很多努力,还要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就是必须要掌握听、说、读、写、译几个方面的内容,只有将几个方面要协调起来共同发展才能学好英语。但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初中生来说,英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问题,尤其是面对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数量众多的词汇和诸多知识点常常会感觉到力不从心,很容易出错、混淆知识点。本文即试对初中生英语学习时词汇、短语、语法三个方面中出现的一些比较常见、易错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进而希望能够对初中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些许参考以及帮助。

一、 词汇解析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好英语的第一步就是打好基础,英语词汇的学习就是英语学习最基础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之一。根据初中英语大纲的最新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要掌握的各类单词应该不少于一千余个,这些单词根据词性的不同有名词、形容词、动词、分词、连词、代词等之分。因为英语词汇的分类比较多,有一些词汇意义相近或相同,这就会让初中学生在背单词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甚至会产生一些抵触的不良心理,不愿意再去学习英语,甚至是对于学习英语失去了信心。为了帮助初中生更好的学习英语,下面就以名词、代词和冠词为例对初中英语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名词

名词指的是人或物体的名称,是英语中最为常见的一类词汇,英语中的名词大致有普通名词、专有名词和集合名词等不同的分类。但是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类即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学习英语就要十分注意它们语句中的不同用法。

示例一:The _____ teachers wondered if the _____ students were in trouble.

A) woman, boys B) women, boys

C) women, boy D) woman, boy

解析:在英语里面,women teachers的意思就是“女教师们”,boy students的意思就是“男学生们”。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示例二:All of a sudden, something on the ground caught _____.

A) his eye B) eyes of his own

C) his own eyes D) his eyes

解析:catch one’s eye是一个固定英语词组,可以翻译为“引起某人注意”,也就是be noticed by sb。在这道题里面,eye是“视线”的意思,它是由eyesight演变过来的,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选项A。(在语言的实际发展过程当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词语的演变现象,比如说:in the daytime→in the day, countryside→country, campsite→camp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词语的演变大都是朝简单化的方向发展的。)

示例三:The lady with long _____ found her husband had already got three gray _____.

A) hair, hair B) hair, hairs

C) hairs, hair D) hairs, hair

解析:英语中的名词有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之分,但也有一些特殊的名词同时会具有可数和不可数两种性质,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对于这样的名词词汇要尤其注意。在这道题里面“hair”就是这样的一个名词。句子的前一部分的意思是“一头长发”,此处的“hair”是一个不可数名词;句子的后一部分的意思是“3根白发”,此处的 “hair”是一个可数名词。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B选项。

(二)代词

代词简单的说就是名词的代用词,在英文中代词大致有指示代词、人称代词、反身代词、不定代词、形容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等几种不同的分类。在实际的英语学习当中,对于这几种不同分类的代词的不同用法要特别注意。

示例一:Some people like watching the sports news, _____ prefer TV series.

A) the others B) the other

C) others D) another

解析:英语中的“Some...”和“the others...”都可以翻译为“一些……,另一些……”,并且他们还都有“非此即彼”的意思,不过必须注意的一点是“Some...”, “others...”指的是有第三方存在的情况。这句话应该翻译为“一部分人喜欢看体育消息,而另一部分人比较欣赏电视剧”,根据题意可以体会出还有其他人是喜欢其他节目的,因此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C选项。

示例二:Can you call on my mother on Saturday or Sunday? I’m afraid _____ day is possible

A) each B) both

C) either D) neither

解析:在英语之中表示两者”和“3者以上”的意思有几种不同的词语,“both”指的是“两者都”的意思,all指的是“3者以上都”的意思,one指的是“3者以上之一”的意思,between指的是“两者之间”的意思,among指的是“3者以上之间”的意思,“each” 指的是“每一个”的意思,“Both”指的是“两者都”的意思, “neither”指的是“两者都不”的意思,所以,根据题意“我恐怕没有一天能行”,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为选项D。

示例三:The dishes on Table One are much fewer than _____ on Table Two.

A) that B) those

C) dishes D) /

解析:that与those都是比较级句子之中的专用代词,在本题中比较的是the dishes on Table One与the dishes on Table Two两个对象,比较的对象是复数,所以应该用those代替提到过的名词,正确答案是B选项。

示例四:There are three bathrooms in the house. One is upstairs, _____ two are downstairs.

A) other B) others

C) the others D) the other

解析:在英语里面,the other two, the others, the rest 都可以译为“另两个”。在本题之中提到了3间浴室,所以在这里的“另两间”应该是确指的意思,其前面要加上定冠词the。又因为后半句中有two,因此在这里应该使用能够选做形容词用的other。 故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选D。

(三)冠词

在英语中冠词是用在名词前的,有定冠词和不定冠词之分。

示例一:Mr. Bulang was made _____ manager of our company.

A) a B) the

C) / D) an

解析:Manager有 “被选的职位”的意思,它的前面是不能用冠词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就是C选项。

示例二:She prefers playing _____ piano to playing _____basketball.

A) / , / B) / , the

C) the, the D) the, /

解析:在英语里面,表示乐器的词语之前要加上定冠词the,表示球类运动的词语之前则不需要加任何的冠词。英文单词“piano”翻译为“钢琴”,属于的是乐器,而这道题的后半句中出现的英文单词“basketball”翻译为“篮球”,属于的是球类运动。因此,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选的是D选项。

实例三: _____ lady over there is _____ university teacher.

A) The, a B) A, the

C) The, the D) The, an

解析: 英语中的“over there”的意思是“那边的”,作为一个后置定语,这里的名词lady(女士)是一种“确指”的说法,所以其前面要加上定冠词the。而句子的后一部分的意思是“一位大学教师”,是一种泛指的说法,所以需要用到不定冠词a或an。而“university”因为其读音始于辅音/j/,所以其前面要加上的是冠词a。故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A选项。

二、短语解析

如果说词汇是英语学习要闯关的第一关的话,那么短语及其词组的固定搭配就是英语学习的第二关了。在英语里面,不同的动词和不同的介词搭配在一起,会产生诸多不同的含义,甚至是一些短语及其固定搭配还有一词多义的情况出现。所以,记忆和区分英语短语及其词组的固定搭配对于学生学习英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初中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对于这一点要尤为注意。

示例一:—Shall we call for Mr.Wang?

—ok, Let me ____the phone number in the Pages.

A. look for B. look up

C. look after D. look at

解析:在英语里面,“look for”的意思为“寻找”;“ look up” 的意思为“抬头看”;“ look after” 的意思为“照看,照顾”;“ look at ” 的意思为“看,朝……看,检查”。所以,根据本题的题意正确答案应该为选项B。(有关于“look”的常用英文短语还有: look out of——“朝外看”;look around——“环顾,四周看”; look over——“仔细检查,细看,温习”等。)

示例二:根据题意,以used to,be used to填空

(1)The June_______ taking a walk after dunner.

(2)I _______ drink a lot of tea.

解析:这道题所要考察的是英语短语和被动语态的应用,used to+动词原形,表示的是“过去常常……”,be used to+v.-ing的意思为“习惯于”,在这里to是一个介词,其后应该加上的是一个名词或者一个动名词,而如果所要表达的是“被用来……”意思的时候,要用到就是“use”的被动语态“be used to”的形式了,其后要跟的是动词的原形。所以,例题(1)中应该填是“is used to”, 而例题(2)中应该填是“used to”。

三、语法解析

在学习了词汇和短语之后,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接下来就要进入到英语学习最难的一个阶段——英语语法学习的阶段了,依据初中英语大纲的基本要求,初中生应该掌握从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独立主格、句子的种类、主谓一致、虚拟语气以及各种从句和情态动词等方面的英语语法知识。

以时态的学习为例,一般现在时常用词有:sometimes,every …, on Sunday等;一般过去时常用词有:last week, yesterday, the other day等;一般将来时常用词有:in+时间, tomorrow等;现在完成时常用词有: so far, never, ever, recently等;过去完成时常用词有:before, until, as soon as等;过去进行时常用词有: from nine to ten last evening… when, the whole morning等;将来进行时常用词有: on Sunday, by this time等。

四、总结

在这个社会各方面都飞速发展的全新时代,英语已经成为了二十一世纪人才所必须要掌握的一门技能,不过学习英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学好英语这门语言,就必须要付出很多努力,有毅力、下工夫固然十分的重要,但掌握适当的英语学习方法更为重要,好的英语学习方式能够让英语学习变得更为轻松,能够让学生达到更好的英语学习效果。通过以上对于初中阶段英语学习中所可能遇到的一些知识点的简单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初中生找到适当的英语学习方法,从而更好的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石正琼;浅谈冠词的用法[J];《中学英语之友(初一版)》 2008年Z2期

[2]张世琴;浅析初中英语中两类代词的基本用法[J]; 《中学生英语(初中版)》 2011年Z4期

[3]姜经志; 英语易混短语动词考点聚焦[J];《初中生必读》2008年第05期

[4]谢庆安;中考英语常见易错点辨析[J];《中学教与学》 2007年03期

[5]许振铎;中考易错知识点六例析[J];《中学英语之友(下旬)》2007年第Z1期

篇5:世界睡眠日活动小结

3.21日全校师生齐聚在大操场进行“3.21世界睡眠日”动员活动,大队辅导员童海鹰老师在国旗下讲话,进行宣传动员,并宣布了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关注睡眠品质 多睡一小时”。对睡眠日的活动进行了具体的布置。

周三的班队主题活动,各班通过主题班会学习世界睡眠日的来历,并且开展了讨论。“3-5年级学生还制作了手抄报。通过宣传和学习,师生们了解到偶尔失眠会造成第二天疲倦和动作不协调,长期失眠则会带来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出现障碍和工作力不从心等后果。

“世界睡眠日”的目的是要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提醒人们要关注睡眠健康及质量。关注睡眠质量就是关注生活质量,关注睡眠就是关注健康。失眠已经成为一个影响现代人健康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影响人的情绪,甚至能影响人的免疫系统,更重要的是,失眠往往是身体潜在某种疾病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篇6:动物大世界主题小结

《动物大世界》主题小结

在《动物大世界》这个主题活动实施中,首先在活动中与孩子们共同创设一个与主题相结合的适合区域活动和学习的会说话的环境,给幼儿营造了一个快乐天地,使孩子在玩中与环境融合、对话,促进了幼儿更好的参与到了区域活动中。同时,我们有意识地让幼儿关注动物的话题,让幼儿主动获得相关经验;还利用空隙时间向幼儿介绍一些有关动物的各种奇闻异趣来扩大幼儿的知识面;耐心解答幼儿关于动物的问题,以丰富积累幼儿的经验;在幼儿自由活动时间,还提供各类有关动物的图书,供幼儿翻阅。另外,还鼓励幼儿在家里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观看电视“动物世界”、饲养一些小动物、休息日到动物园、花鸟市场等地,去接触了解更多的动物。在区角内我们也设计和增添了许多动物的图片、图书及材料,同时将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的动物之最布置于主题墙,设置了一些动物操作卡片,引导幼儿在看看,说说,操作摆放中了解身边小动物的生活环境,及动物的自我保护方式。真正使主题墙活起来,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动物的认知与兴趣。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幼儿知道了地球上有许多好玩而神奇的动物,萌发了幼儿爱护动物和关爱大自然的情感。

上一篇:学习安东亚老师先进事迹有感下一篇:中国移动网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