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八大工程

2024-05-30

民生八大工程(精选6篇)

篇1:民生八大工程

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延安市着力推进“民生八大工程”

构建和谐社会综述

来源:延安市政府发布时间:2009-7-

31悠悠万事,民生为重。

从万紫千红的春天到硕果满枝头的秋季,历经风雨兼程的许多个日夜和刻骨铭心的无数次回望,在革命圣地延安这片红色热土上,百姓的胸中总是回荡着一股温馨的暖流,在充满魅力的乡村、活力四射的城区总在吹拂着阵阵和谐清风——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一项项民生新政渐次出台,一个个民生工程“落地生根”,一件件惠民实事“开花结果”。柏油马路四通八达,就业培训政府买单,农民看病可以报销,“五保”老人安享晚年,百姓收入一路攀高……这些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好事,正是得益于我市倾心尽力加快实施的民生八大工程。

民生问题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市委、市政府坚持从实现科学发展的高度认识民生工程,把改善民生作为重要任务,围绕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谋划民生工程,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民生工程,致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难、看病难、行路难等突出民生问题,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温暖了全市民众之心,奏响了和谐延安新乐章。

和谐发展民为先

发展就是为了民富,就是为了让百姓生活得更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致力经济发展,“财富蛋糕”做得越来越大的同时,更加注重如何分好“蛋糕”,那就是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将社会事业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将增大的财政″蛋糕″更多地惠及民生事业,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以发展促民生,以民生促和谐。

″关注民生,惠及于民,是我们工作中的头等大事。实施民生工程,要真心实意去干、尽心竭力去办,要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实际行动,切实让老百姓享受到实惠。″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所说的,也是全市干部所想和正在实践的。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和谐,成为市委、市政府工作的主旋律。上学、看病、住房、饮水、就业……成了《政府工作报告》里的一系列″民生指标″,百姓念叨的日常琐事,都被党委、政府作为头等大事,逐步加以解决。

俯首民生察冷暖,真抓实干解民难。实施民生工程,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民生工作,又将随着民生需求的动态发展而同步前进。省政府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动员大会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希立即就贯彻落实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强及时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传达贯彻省政府会议和袁纯清省长讲话精神,并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发改、财政、教育、劳动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安排计划。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和资金办公室,项目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资金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均由单位一把手担任办公室主任。随后,13个县区也全部成立了民生八大工程领导小组。按照省上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积极组织开展民生八大工程调查摸底和五年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民生八大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持续时间长,组织工作量大,群众寄予的希望高,科学合理地做好规划至关重要。市发改、财政等部门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科学合理地编制民生八大工程总体规划和分规划,及时确定今年的工作计划和重点项目。我市民生八大工程规划编制工作以全省的民生八大工程为依据,坚持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分工负责,统筹规划。在规划编制中,一是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涉及到城乡、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突出了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重点行业和医保等重要社会保障方面。二是进度安排体现″四优先″,即优先安排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项目,优先安排国家和省上已实施的民生工程项目,优先安排基层要求最迫切、实际最急需、群众最企盼的民生项目,优先安排建设条件成熟、前期工作充分、投资合理、效果明显的民生项目。同时,市上广泛征求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区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有效整合涉及民生问题的各类项目和资金,立足实际,体现民意。在确定项目、范围、标准时,注重城乡、区域之间的利益均衡,统筹民生八大工程与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民生工程暖民心

常怀利民之心,常谋利民之策,常做利民之事,这是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人民的响亮表态。市委、市政府领导认为,民生八大工程的实施,就是要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为此,群众的需求,也就成为我市实施八大民生工程的决策依据。

本着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我市科学编制了民生八大工程专项规划,从提高生活水平到提升生活质量,从保障物质生活需要到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纳入到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策视野,都成为市委、市政府着力要解决的问题。从今年起到2012年,规划总投资135.58亿元(其中争取中省资金674945万元,市配套183384.4万元,县配套408083.4万元,其他投资89380.7万元),全面实施和推进教育、就业和再就业、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等八大民生工程,不断满足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需求。

--民生教育工程。五年内总投资82573万元,维修改造校舍29万㎡;

贫困寄宿生每生每天补助生活费小学2元,初中3元;建设1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周转房21150㎡;建成8个县区职业教育专业性基地建设和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性实训基地;实施19个职教示范精品专业建设;新建1所、加强6所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重点支持10所普通高中建设。

--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总投资39919.4万元,五年培训高级工2500人,新技师500人,建设6个技师培训基地,建成全市14个劳动力市场;开发就业岗位82000个,其中公益性岗位3000个;建成100个创业基地,市、县、所(站)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建立空岗和下岗失业人员数据库,100个劳动保障工作试点社区;大力开展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对培训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对符合条件的参训人员给予培训补贴、免收介绍职业费和职业技能鉴费。

--公共卫生工程。总投资26857.7万元,五年内完成9所县医院建设,11所县区妇幼保健所建设,45所乡镇卫生院建设,1693所村卫生室建设;到2010年,全市13个县区全部补助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费用;农村60周岁独生子女户、双女户、无子女户夫妇每人每年奖励补助600元,农村55-59周岁独女户夫妇每人每年奖励补助600元;改善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标准。

--社会保障工程。总投资233307万元,新建13个县级中心敬老院,27个乡镇区域性敬老院;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地方补助标准;新建黄陵县救助管理站、市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市儿童福利设施建设,建成2所残疾人综合中心,13个温馨家园,完成1260户危房改造,建成14个盲人图书馆,增设14个电视手语节目,完成6个无障碍建设;加强新农合经办机构建设,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从业人员水平。

--住房保障工程。总投资62792.8万元,五年内建设廉租住房约4000套,并全面解决农村86141贫困群众和受灾群众住房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863703.9万,2008年完成全市农村饮水工程建设1407个项目,2009至2012年每年解决全市农村6.25万人饮水问题;五年完成县乡公路三级改造2330公里,四级通村油路(水泥路)建设5500公里,四级通村砂石路建设6500公里,村庄道路2702公里,力争在2012年完成100%行政村通路,90%的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的目标;建设农村户用沼气10万口,农田266.38万亩。

--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32135.6万元,完成2291个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2838个村的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成146个乡镇文化站,179个以市文化局为中心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70个送书下乡工程和2960个村级文化器材配送项目,3167个农家书屋;建设1769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69个社区配备体育器材;开展多种形式、多渠道、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科普宣传活动和农村实

用技术培训,建设完善的社区科普组织网络和阵地,提升城市社区居民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水平。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总投资6557万元,新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并着力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虽说是民生八大工程,但是仔细研究其具体内容就可以发现,其实八大工程中所设计的项目包括了近百项民生需求,涉及到了百姓的居、学、行、医、劳、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他们的所思所想合辙合韵。民情牵动市情,政情连着民心,如今,走进圣地延安,只让人感动的是民生,最让各级党委和政府牵挂的还是民生问题。群众说:″民生八大工程暖了咱们百姓的心。″

好事办实得民心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供;民有所期,我有所干,折射的是政府施政理念的应时之变。在全市实施民生八大工程,这是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承诺凝聚着对百姓的无限情与爱,闪烁着亲民为民的执政理念之光。在实施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措施,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将实事办好、好事办实,让民生八大工程真正成为造福百姓亲民为民的民心工程、温馨工程、德政工程,为百姓送去更加温暖的阳光。

编制″民生预算″,创新财政保障机制。民生八大工程的实施,标志着社会事业的发展进入了规模有序推进的阶段,对财政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市在确定实施八大民生工程后,围绕所有项目的资金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认真测算,编制了2008-2012年民生八大工程预算,5年市县财政投入近60亿元,这在我市历史上是空前的,并且每一笔民生项目资金都实行专款、专帐、专用,资金使用坚持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真正发挥惠民效益。今年1至9月份,已有8类项目下达落实资金7807.3万元。

实施项目管理,创新工作推动机制。对于民生八大工程包含的各项任务,无论是有形的基础设施还是无形的公共服务,无论是政府提供的纯公共产品还是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准公共产品,我市坚持以项目的理念策划、项目的手段推进、项目的标准验收,并以项目为载体,整合各级和条块的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分门别类地予以推动,确保了建设质量标准,保障了建设资金来源和工程按期完成。

改革运行模式,创新服务经营机制。为确保民生八大工程建设好并持续发挥作用,我市不断创新运行模式,并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在项目建设资金支持上,有的采取直接补助给受益对象,有的则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投入到项目上。在服务产品上,有的由政府直接提供,有的则通过购买方式间接提供。在设施管理上,将发挥社会效益与增强自身活力充分结合起来。如在集中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的过程中,同步理顺供水管理体制机制,实行有偿用水,确保了供水设施持续正常运转。

强化目标考核,创新激励约束机制。为切实解决一些单位存在的工作落实不力问题,使民生八大工程能够真正造福于民,市委、市政府将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市级各部门和各县区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目标责任考核,对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并建立了奖罚追究制度、工程进展情况通报和舆论监督制度,确保了民生工程项目在最需要的地方实施,让真正困难的群众得到实惠。

目标在前、职责在肩、使命光荣、任务繁重。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真抓实干的浓郁氛围里,民生八大工程--这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内容丰富的社会系统工程在我市全面启动、强力实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无数双企盼与渴望的目光里,民生八大工程不断加紧实施,日益凸显出良好的成效,带给人们幸福的欣喜和舒心的实惠。记者在采访中获得一组今年1至9月的数字:″两免一补″完成了城乡全覆盖,家庭困难中小学生、大学生救助资金已补助到位;全市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提高了补助标准,全面推行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全民享有医保目标;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开工,农村沼气建设完成12000口……一串串数据,在看似枯燥中显露挚爱;一件件实事在貌如平凡中见真情,彰显出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新型理念,犹如一块块基石,筑就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民生工程″大厦″,架起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民得福祉,民之所幸。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圣地延安百姓身边的一件件小事、难事、急事、实事的解决,″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城市到乡村,到处可以看见人们脸上绽放出的幸福笑容,人们感受着日新月异的舒心变化,共享着和谐延安甘甜的果实。

和谐延安新乐章已经奏响,这让延安人民不仅听到了和谐延安前行的优美旋律,更让人们确信延安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篇2:民生八大工程

一、教育:全面实施“人人技能工程”

我省今年2.25亿元实施人人技能工程

今后4年各级各类职校每年至少培训50万人

今年,我省将投入2.25亿元,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以未上普通高中的学生全覆盖接受职业教育为目标,加强我省新增劳动力的素质。

“人人技能工程”是我省“民生八大工程”之首。去年,我省确定了24个县(区)和50所职业院校作为工程的重点县和学校,目前已培训超过14万人次。今年,省上将投入2.25亿元,重点用于县级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示范性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和精品专业、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短期技能培训等六个中等职业教育项目的建设,以大幅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据省教育厅介绍,今后四年,全省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学校每年至少培养培训50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每年招生30万人以上,招收培训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20万人左右,四年累计培养培训200万人左右。逐步使所有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都能掌握一项技能,最终实现新增劳动力人人有技能,人人能就业。

二、就业:实现市场网络互联

(一)就业再就业工程

就业是民生之本。民生八大工程的就业再就业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促进再就业、劳动力市场建设等。

2007年,是我省自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惠及面最广、受益人数最多、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最多的一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8.15万人,再就业人员13.62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4.46万人,四季度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2%,低于4.5%的计划控制指标。一年来,各级政府四管齐下,全方位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一是完善“零就业”家庭扶持政策,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购买公益性岗位,结合城镇建设拓展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二是建立健全了鼓励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积极扶持创业。三是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创建劳务输出示范县和劳务品牌、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等形式,促进农民劳动力转移就业。四是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职业培训环境。

今年,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8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8万,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2.8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在民生八大工程中,涉及就业再就业有两个项目,分别为职业教育项目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项目。按照职业教育项目的目标,今年,我省将全面实施“人人技能工程”,新建和扶持10所县级职教中心、1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1所高等职业院校、10所中等职业院校。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项目中,我省将于2008年完成省、市I类和县I类有形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无形市场联网。2010年建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三级人力资源有形市场体系和省、市、县、乡、社区五级人力资源无形市场,做到全省劳动力就业与人力资源市场面对面、零距离对接。

为了完成这些宏伟目标,今年,我省将全面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进一步完善政策内容,简化办事程序,规范操作办法,使职业培训、职业介绍、鼓励创业和就业援助等政策逐步长期化、普惠化,使政策重点逐步由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转向统筹城乡各类群体就业。同时,我省还将把鼓励创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强化创业培训和项目支持、创业指导、跟踪服务等措施,提高创业成功率。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上,除加快建设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建设外,还将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进一步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规范各类职业介绍中介行为。在“人人技能工程”中,我省将继续组织实施各类培训计划,进一步埋头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快地级以上城市公共实训基地和技师学院建设,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努力完成4万名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二)我省今年七大措施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记者从2月13日召开的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干部职工大会上获悉,为了确保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8万人的就业目标,今年,我省将从七个方面全面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要求:

一是全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做好现行政策与法律的衔接,使职业培训、职业介绍、鼓励创业和就业援助等政策逐步长期化、普惠化,使政策重点逐步由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转向统筹城乡各类群体就业。

二是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完成小额贷款发放4亿元、力争完成5亿元,创业培训3万人。

三是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步伐,今年完成省、市I类和县I类有形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无形市场联网,发挥网上职介作用。

四是深入开展“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实行“产生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 的动态管理机制。

五是积极稳妥地做好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工作。

六是加强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建设工作,保质保量完成省政府“人人技能工程”计划下达的12万人的培训任务。

七是积极做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大学生就业工作。力争全年全省劳务输出480 万人,培训100万人,有组织输出率达到55%,劳务收入240亿元。(记者 李艳 通讯员 常锋)

三、医疗:实现人人就医有保障

(一)公共卫生事业七项突破

2008年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扩大到金省11个市区,把中小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全部纳入覆盖范围,政府对参保人员每年补助不低于80元,特殊群体和困难家庭再给予一定补助,实现人人就医有保障、不再难。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全省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院病床数2.98张、卫生技术人员3.73人、执业医师1.62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全省卫生事业统筹兼顾、全力推进,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新的成绩。

2007年,全省有农业人口的104个县(市、区)全面推行了新农合制度,提前三年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发展目标,成为全国第三个新农合全覆盖省份。到2007年12月底,参合农民2397.46万人,平均参合率达到89.81%,筹集新农合基金12亿元。补偿住院患者70.45万人次,人均补偿808.72元,补偿率34.6%。参合率、报销比例继续居于全国前列。

在社区卫生服务上,全省落实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1.33亿元。到2007年底,全省以街道办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了70%。去年省政府还出台了《陕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规划》决定从今年开始,用三年时间,投入8.34亿元,加快全省社区卫生发展。

2007年全省以乡为单位的“七苗”接种率继续保持在90%以上。艾滋病发病数稳定在全国低流行区,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继续保持100%,主要地方病危害实现了基本消除目标。与2006年相比,食物中毒下降了65%,无证行医案件下降了64%,违法违规行为比率下降了25%,食品安全状况和医疗市场秩序有了明显的好转。

2007年,全省深入开展了医院管理年活动,全省县及县以上299 个公立医疗机构设立惠民病床5943张,收治病人21315人,减免费用8 10余万元。省直医院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下降到39.61%。启动了全省药品统一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实施了中医药服务能力和特色优势建设,中医药科研课题中标立项首次突破100项,建设医学重点学科、优势医疗专科和省级特色专科35个。

按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今年我省公共卫生事业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坚持以农村为重点,加强三级服务网络建设。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到2008年底基本完成全省乡镇卫生院改造、基本设备配套和村卫生室设备装备的目标。

——加强新农合的运行管理。今年,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由人均 40元提高到80元,农民缴费人均10元,筹资总额提高到人均90元。并确保以县为单位参合率巩固在85%以上,基金使用率达到90%以上。

——今年年底前,全省各区市以街办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80%以上,争取到2010年实现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公益性,不以赢利为目的。

——预防为主,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以乡为单位“七苗”接种率巩固在90%以上,开展肺结核病、艾滋病、麻风病患者免费规范化治疗。

——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坚持“中西医并重”,建成 15个国家级和15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

——加强行风建设。开展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治理,全面推行全省统一药品网上集中招标采购。

(二)保障工程:让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社会保障工程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城乡医疗救助标准、社会化养老、优抚事业单位休养人员及住院病员床位费、救助管理站建设、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农村养老保险、残疾人事业、救灾物资储备、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为了确保全省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去年,我省加快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进一步完善,确保了117.36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的134.56亿元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对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缴费做出了新的规定,适当降低了参保缴费门槛。完善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解决了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建立了社会保险、城市低保与促就业机制。

通过完善制度,我省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省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08万人、410万人、331万人、232万人、121万人,完成全年扩面任务的134%、100%、101%、101%、127%。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基金收入分别达到153.7亿元、35.2亿元、11.1亿元、2.04亿元、0.83亿元。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我省的社会保障工程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项目今年的目标是,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扩大到全省11个市区,把中小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全部纳入覆盖范围,政府对参保人员每年补助不低于80元,特殊群体和困难家庭再给予一定补助。农村供养服务机构建设项目则提出,五年内每个县城新建一所容纳300人以上的敬老院,新建乡镇区域性敬老院175所,改造现有敬老院617所,新增供养床位6.3万张,其中2008年新增1.28万张。

为此,我省将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工作。加快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今年,该制度将覆盖到全省各市区,逐步将城镇居民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并做好试点的准备工作。同时,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和费用结算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政策,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优化管理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此外,继续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三)我省将完善城乡药品“两网”建设

药品监督和供应的网络建设是确保群众用药安全的重要举措。我省自2003年开始,以榆林佳县、宝鸡岐山等县为试点,全面推行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截止去年年底,全省农村药品监督网络覆盖率达100%,乡镇药品配送率达100%,村级药品配送率达96.4%,通过供应网络配送的药品份额已经占到农村用药总量的82.8%,农民群众用药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今年,我省将巩固和深化农村“两网”建设成果,积极推进“两网”向城市和社区延伸,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同时,我省将积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流通配送、规范使用和支付保障、价格控制等工作。鼓励企业在保障药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简化包装、统一配送等方式降低药品成本。

四、住房:使城镇低收入家庭、农村无房户有房住

住房保障工程:让居者有其屋

袁纯清省长在省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构建和谐陕西、建设西部强省,必须把扩大公共服务、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于是,从“住者忧其居”到“住者有其居”的住房保障政策被细化为民生八大工程之一提到重要地位。

其实,2007年,中央政府就接连出台政策,明确表示要加快廉租房建设,并将之作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根本途径。我省也积极落实有关政策,据了解,2007年我省新增经济适用房260万平方米,新建廉租房14.6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100.2万平方米,五年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新增3平方米,一大批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维系着百姓利益的福祉,更是幸福陕西建设的内在要求。袁纯清省长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08年对所有县城符合规定条件、申请廉租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实物配租1万户,货币补贴10万户。2010年逐步扩大到所有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从2011年起,全省廉租房保障对象将稳定在10万户左右,使城镇低收入家庭户户有房可租、家家有房可住。今后五年,要加快落实农民安居工程项目,解决10979户农村无房户的住房问题,改造8173户茅草房,搬迁223106户地质灾害区危房,每年完成20%,在西部地区率先消除农村无房户、茅草房和地质灾害区危房。

五年蓝图目标:我省逐步解决21.8万户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今年年底对11.95万户低保家庭予以保障,2009年到2010年,2.6万最低收入家庭予以保证,在2012年前解决7.3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低收入群体——廉租房

目前,我省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有21.8万户,其中11.95万户低保家庭。今年,我省将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实现9.9万户低保家庭中申请货币补贴的,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建设、收购廉租住房47万平方米,筹措1万套廉租房源。

此外,我省还将加大棚户区、旧城区改造力度,改善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条件。将在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农民工集中的地方,以及城中村改造时,考虑建设一些小套型住房,供农民工租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

中低收入者——经济适用房

2008年,全省经济适用房总体目标为:计划完成投资40亿元,建设420万平方米,竣工21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供应对象的收入标准和住房困难标准,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2008年的标准在3月底前向社会公布。

中等收入家庭——限价房、经济租赁房

目标:关注“既买不起商品房,又不符合经济适用房购买条件,也不能参加集资建房”的“夹心”群体。

措施:首先,建设政策性商品住房。探索“限价房”,在土地出让时采取“限套型、限制面积”,然后再“竞地价、竞房价”,政府在出让土地的时候价格低一些,盖成的房子售价也要限制得低一些;其次,探索“经济租赁房”。组织一部分中小套型住房以低于市场价又高于廉租租金的价格出租给“夹心”群体。

农村无房户——农民安居工程

目标:我省将从今年起,利用5年时间,解决农村81.6万贫困群众和受灾群众住房问题。

五、社区服务:完成“四室三站一场”建设

(一)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让生活更方便更舒心

2006年11月17日,下岗3年的张伟磊等16名下岗失业人员兴奋不已,他们每人拿到了申请的2万元贷款。当日,西安市新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向下岗失业人员发放了共计33万元的信用社区反担保小额贷款 ,同时还有3名贷款到期人员进行还贷。4年来全区共为370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740余万元,圆了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梦”。

家住新城区新兴俊景园小区的80岁老人王彬,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卧床,行动不便。自从胡家庙社区建起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老太太不出门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日常医护,输液、吸氧全部免费出诊,卫生中心还帮她建起了健康档案。

2007年,让陕西人感受颇深的莫过于社区公共服务的改善,城乡百姓的生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便利。许多地方,社区已不仅仅是人们的居住中心,更是服务中心、管理中心、文化中心甚至成为百姓就业的场所。

2007年,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我省提出建设民生八大工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被列入其中。进一步强化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将使社区居民的生活更方便、更舒心。

近几年,我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快发展。截至2007 年底,全省共有城市社区1581个,已有821个社区建立起了“一部三室三站”,即党支部办公室、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图书室、最低生活保障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站、计生卫生服务站、文体活动指导站、户外健身活动场。

社区服务已基本涉及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爱心超市”、“ 慈善超市”等社区服务方式不断创建,“一厅式”、“一站式”服务不断推广,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社区服务。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站达到1.8万个。去年,我省还通过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安置了4.2万人就业,其中下岗职工1.8万人。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省社区服务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更高社区服务的需求。为了加快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去年省财政安排315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全省281个无办公用房和活动场地社区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7 年底,已有274个社区服务站顺利竣工,完善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从今年开始,我省将用三年时间投入8亿多元,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实现居民小病就诊在社区。同时居民的低保落实、就业服务、养老服务等也将随着这项惠民工程的开展逐步在社区实现。

今后五年内,我省将搞好17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05所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2010年,西安、宝鸡、铜川、咸阳四市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要达到100%。到2012年,实现城镇社区服务功能全覆盖,农村行政村占到45%以上。

建设和谐社会,城市和农村社区“两个平台”统筹发展,是最基本的着力点,对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都具有重要意义。今后五年,我省财政在拿出2.1个亿用于城市社区建设的基础上,还将拿出17个亿用于今后五年的农村社区建设。

去年6月,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已在我省紧锣密鼓地展开。各设区市确定一个县(市、区)作为试点县,在县中选定2个——3个行政村开展试点,重点是开展计生服务,方便群众就医,开展警务司法调解服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开展面向弱势群体的救助服务,为特困群众排忧解难,开展科技培训,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科技支撑,发展商业网点或社区便民超市等。随着农村社区试点工作的进一步推广,我省的农村居民将享受到像“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六、饮水:解决榆林、延安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一)陕西投资8亿元解决180万人饮水问题

从2月20日召开的陕西省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电视电话动员会议中了解到,作为民生八大工程重点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今年将投资8亿元,建设各类农村饮水工程2500处,解决104个县(区)3200个村组180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动员会上,陕西省长袁纯清指出,八大民生工程既是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德政工程,也是发展工程,所涉及的每个项目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投入力度之大在陕西省历史上是空前的。他强调,实施民生八大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陕西、造福全省人民的重要举措,各部门要以新认识、新举措,推进民生八大工程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袁纯清强调,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资金投入是关键,省、市、县要积极调整财政投资结构,加大农村饮水工程投入力度,及时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采取招商引资、社会捐助等方式,拓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筹资渠道。按照“一事一议”和引导发动群众以自筹资金、投工投劳等方式,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同时加强资金管理,严格实行报账制,加大审计稽查力度,确保农村饮水工程资金专款专用。

动员会上,陕西省水利厅厅长谭策吾作了题为“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努力实现五年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目标”的发言,他表示,省政府把农村安全饮水列为民生八大工程重点项目之一,决定到2012年比国家要求提前3年解决全省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全省水利部门将围绕这一目标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广泛深入动员,加强组织协调,强化工作措施,圆满完成任务。

(二)陕西农村安全饮水与环境卫生项目启动

由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实施的我省农村安全饮水与环境卫生项目2月14日在我省正式启动。副省长姚引良、英国国际发展署东北亚洲司司长戴维斯等出席项目启动仪式。

陕西农村安全饮水与环境卫生项目是我省“十一五”规划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2005年被列入国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备选项目规划,2007年12月20日项目协议生效。项目共计投资3.14亿元,涉及千阳县、扶风县、彬县、长武县、武功县、临渭区、澄城县、合阳县、耀州区、印台区、志丹县、宝塔区、子长县、绥德县、榆阳区等15个县(区)的295个行政村,总受益人口32.67万人。项目建设期间,将新增供水工程149处,新增供水规模2.15万立方米/日;新增无公害公厕7.35万户,校厕公厕440个,垃圾台(站)781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等。

姚引良代表省政府对项目的启动表示祝贺,对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发展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国家有关部委给予项目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说,陕西农村安全饮水与环境卫生项目的启动实施,是世界银行、英国政府、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国家有关部委对陕西的大力支持,也是我省多方筹集资金、加快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有效途径。该项目值得我们在推进农村饮水工程中学习和借鉴。省级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严格执行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精心设计施工,加强建设管理,确保建设质量,把好事办好,让老百姓满意。

世界银行项目经理柏纳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副代表麦克格拉夫,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卫生厅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各项目县(区)的负责人参加了项目启动仪式。

七、农村养老:农村6成老人可集中供养

(一)农村供养服务机构建设项目

五年内每个县城新建一所容纳300人以上的敬老院,新建乡镇区域性敬老院175所,改造现有敬老院617所,新增供养床位6.3万张,其中2008年新增1.28万张。到2012年,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人数达到6.2万人,集中供养率达到60%。

(二)陕西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陕西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和以个人账户为主、保障水平适度、交费方式灵活、适合农民实际特点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县级统筹。具有本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农业户籍,年满18周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其他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均可参保。

参保农民原则上按年缴费,实行完全个人账户积累。个人账户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财政补贴三部分组成。个人按当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定比例缴费,财政可给予适当补贴。社会捐助及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列入统筹账户。

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个人账户养老金,领取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积累额除以计发月数;第二部分为养老补贴,养老补贴是政府对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符合领取条件的60岁以上参保人员按一定标准发给的补贴。同时建立养老金增长机制,缴费标准和财政补贴比例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而提高。

(三)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2007年12月23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对社会保险法草案进行了首次审议。草案确立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重点对社会保险的原则、各险种的覆盖范围、社会保险待遇项目和享受条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等内容做了规范。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明确

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为了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草案规定,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据介绍,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体系。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养老保险1.97亿、失业保险1.15亿、医疗保险1.89亿、工伤保险1.15亿、生育保险0.73亿。

按照草案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适用于除公务员之外的所有单位全日制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适用于所有单位的从业人员;工伤保险、生育保险,适用于除公务员之外的所有从业人员,个人不缴费。

国家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进城务工农民参加社会保险

据劳动保障部介绍,从1992年开始,我国就在农村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全国已有1900个县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5000多万农民参保,300多万参保的农民领取了养老金。有17个省针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出台了相关文件,全国已有1000万被征地农民参加了社会保险。到今年7月底,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3%,到明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覆盖全国。

考虑到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正处于试点阶段的实际情况,草案规定,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同时规定,土地已被全部征用且未就业的农村居民可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从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支付,不足部分由当地人民政府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支出。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明确参保人享受保险的条件、待遇内容

确保个人及时足额享受社保待遇

为了保障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及时足额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草案规定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个人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的基本条件、待遇内容。

草案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符合下列条件的,按月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领取基本养老金,直至死亡:一是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且缴费已经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二是已经达到国家规定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年龄的。

职工及其所在单位已经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退休人员符合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条件的,职工、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草案规定,失业人员符合下列条件的,从失业保险基金中领取失业保险金:一是失业前本人及其所在单位已经按照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且在国家规定时间内累计缴费达到规定年限的;二是非因个人意愿中断就业的;三是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可以享受医疗补助金等有关待遇。

针对个人跨地区流动或者发生职业转换需要转移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事项,草案授权国务院做出规定。

草案同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死亡后,其遗属只能领取基本养老保险一次性丧葬补助金、失业保险丧葬补助金和工伤保险丧葬补助金中的一项。

加大社会保险监督工作力度

违反规定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为了加强社会保险的监督工作,草案规定了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对单位、个人遵守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及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社会保险基金检查结果。财政部门、审计机关按照各自的职责,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实施监督。

统筹地区可以成立由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代表、个人代表,以及工会代表、法律专家、精算专家等组成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进行社会监督,对社会保险工作提出咨询意见。

草案同时对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不依照法律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以及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和待遇的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

草案规定,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应缴社会保险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

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处骗取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属于社会保险定点服务机构的,取消定点资格;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有执业资格的,吊销其执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处骗取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信息:广播电视“村村通”互联网宽带接入行政村

目标:五年内全面完成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和所有行政村广播室建设任务,在71个县区建设电视转播台,基本实现全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2010年前完成2.5万个行政村互联网宽带接入。到2012年,实现全省城乡信息网络的广泛覆盖,使广大农民知晓天下事、连通大市场。

为基层配送文化活动设备,是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开展文化活动需要、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陕西省农村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五大工程”。即:“两馆一院一站一室”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村舞台艺术繁荣工程和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工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省新建成103个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意义的农村示范文化室,共配送价值400万元的乐器、音响、图书、碟片、健身器材等基本文化活动设备;建成文化资源共享工程6个县级支中心和423个乡村基层服务点;为13个常年活跃在农村舞台和贫困偏远地区的县级剧团配送了一批灯光、音响和流动舞台车;完善了延安、咸阳两市农村数字电影所需的放映设备,较好地解决了基层文化阵地设备短缺、内容空乏的问题。

去年8月,省政府制定下发了《陕西省农村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统筹建设实施方案》,确定用9年时间,在全省80%以上的行政村扶持建立21565个农村文化室,配备必要的活动器材和设备。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省文化厅落实资金1959 万元,为1959个农村文化室购置了锣鼓、乐器、秧歌服等群众开展活动必需的器材设备。同时,还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扶持,为我省配送了22辆流动舞台车和5辆数字电影服务车。

此外,被列为我省“八大民生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的广播电视“ 村村通”工程目前也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93%以上的人口能够听到广播,95%以上的人口可以收看电视。在农村覆盖方面,完成了 8180个行政村和5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建设任务,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的乡镇和行政村分别占到73%和41%以上,105万户农民还看到了有30多套频道、内容丰富的有线电视。

今后几年,中央和省上将投资3.2亿多元加大对我省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和更新改造。十一五期间,我省要全面完成32 127个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同时完成全省行政村广播室建设,让边远贫困地区农村群众看到35套以上电视节目,力争在2010 年底使全省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30万户。目前,省电视台正在积极筹办农林科技卫视频道,以扩大电视服务三农的阵地。

篇3:十八大重视民生达到新高度

教育部督促各地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的相关政策, 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的制订和报备工作,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项目深入开展。

1. 审慎对待学校撤并问题, 规范校车使用

对农村地区小学的撤并问题, 要因地制宜, 不能为节省资源搞盲目撤并, 尤其是落后地区、交通不方便的地区, 防止因为学校撤并造成学生入学困难。而随着我国农村地区撤乡并镇及撤点并校进程的加快, 农村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和初中生上下学距离不断加长, 使用机动车上下学的需求不断增加。2011年以来, 涉及学生特大交通事故多发的态势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2012年4月5日, 《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正式施行, 将校车安全管理纳入法制轨道, 切实保障了学生上下学的人身安全。

2. 推行“免费午餐计划”

为了保障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 2011年11月, 一项规模宏大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正式启动,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 在全国22个省 (区、市) 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共计699个县, 按照每人每天3元的标准, 中央财政每年将投入专款约160亿元实施营养改善计划, 惠及近2600万名农村学生。

3. 严禁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对学校搞业务活动外的考核、评估、评比、打分

十八大后, 中央政府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除正常的业务指导、监督、检查外, 严禁开展对学校考核、评估、打分等排名次的活动, 严禁学校给教师排名次, 严禁教师给学生排名次, 从根本上给教育减负, 让教师无负担授课,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成长,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使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4. 落实异地高考政策

目前, 全国非本地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有2000多万, 随着他们相继完成义务教育进入高考升学阶段, 妥善解决他们的升学考试问题已成为迫切的社会需求, 异地高考问题也成了十八大代表们关注的焦点。十八大之后, 黑龙江成为第一个明确2013年“异地高考”具体条件的省份, 其他各省异地高考政策也陆续出台, 打破户籍限制, 向平等入学又迈进了一步。

二、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过去十年是我国社保体系建设迅速推进的十年, 制度建设上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 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覆盖城乡居民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 并开始从试验性状态走向定型、稳定发展的新阶段。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络, 纵贯养老、医疗、就业、社会救助和福利等领域, 有效发挥了社会建设“助推器”、“减震器”、“稳定器”和“安全网”的作用。但保障水平存在差距、公平性和规范性有所欠缺、统筹层次不高、转移接续不畅等问题, 仍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发展形成挑战。因此党和政府努力创造条件, 希望在最短时间内将更多的人纳入到体系当中来, 并提高保障的质量。

1. 推进城乡统筹的步伐

当前,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和政策大都是城乡分别设计和实施, 统筹和融合度相对较低。随着城镇化提速, 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 劳动力和居民在城乡之间流量增大、流速加快, 涉农社会保障制度的供给不足矛盾凸显, 重复参保、重复建设、公平性欠缺等问题初现端倪, 这就需要在政策、制度、体制层面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的步伐, 消除城乡差别、努力做到待遇一致。

2. 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

在十八大上, 企业和事业单位实行的社会保障“双轨制”现象备受代表们关注。尤其是养老金“双轨制”更是饱受民众的指责。养老金“双轨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养老金“双轨制”是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双轨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同等学历、同等职称、同等职务、同等技能、同等贡献的人因退休时的单位性质不同, 退休金也不同, 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比企业高两三倍。2012年12月17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报告称中国14省份2011年养老金收不抵支, 缺口达767亿元, 再次引发对于养老金双轨制讨论的热潮。目前无论是养老还是医疗, 很多事业单位包括机关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其人员与企业职工一样逐步参加了各类社会保险。随着社保标准的提高和改革的不断推进, “双轨制”终将合并统一。目前, 这一破冰之举有望在深圳率先实现。但是消除双轨制, 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双轨制等一系列问题是个很大的课题, 我国正在进行综合性研究和顶层设计, 力图彻底的解决这一难题。

3. 住房建设不仅要建好, 更要管理好

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项基本生活保障需求。住房问题既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又是关系经济健康发展、关系社会稳定和谐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 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加快健全住房保障制度, 是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这是保障性住房建设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 可见其作为重大民生问题, 将是中央未来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对于住房建设, 我国立足于加快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 建立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立足保障基本需求、引导合理消费。为遏制房价上涨, 下大力气控制房价, 使房价在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运行。目前我国开始对二手房征收二手房交易税费, 国务院还出台了楼市调控“国五条”及其细则, 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对于保障性住房, 要加快建设速度, 加大公共财政支持投入, 多渠道筹集廉租房房源, 完善租赁补贴制度, 以解决生活困难的群众的住房问题。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加速, 通过政府的保障和支持, 更多中低收入家庭圆了期盼已久的安居梦。

三、改善民生进行多方面努力

1. 实现就业平等, 保障工作权利的实现

目前我国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其中结构性就业压力更大, 就业的形势依然严峻。面对这个重大民生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将追求高质量的就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坚持多管齐下, 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与就业形式, 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尤其是提出2020年初步落实带薪休假政策, 更是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 尤其是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力度, 提出了“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青年创业”等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 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2. 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

劳有所得, 是极为重要的民生问题,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直接关系到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居民收入增长的步伐仍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还有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乃至不同人群之间, 仍有不小的差距, 这也成为十八大代表热议的话题, 即如何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 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要进行收入分配改革, 难度很大, 这涉及到对国家、企业、个人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所有人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已经形成了既定的利益格局, 并且产生了强势的路径依赖的背景下, 要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任务, 绝非一日之功, 也不可能一药奏效。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党和政府千方百计增加人民收入,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进一步促进分配的公平与效率, 努力做到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都要兼顾公平和效率, 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人民收入, 保护合法收入,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只有这样才能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3. 进行医疗改革, 改善医患关系

健康是人们的普遍追求, 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因此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提高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水平, 是十八大的重要议题。在十八大新闻中心举办的第四场记者招待会上,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 中国的“医改”已经织起了全世界最大的医保伞, 如今, 基本医疗保障已经覆盖了全国95%以上的人群。“病有所医”作为一个政治目标提出来, 说明了中央政府对今后民生事业的重视与抱负。而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医改规划, 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健全全民的医保体系, 二是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的制度和基层运行的新机制, 三是积极推进公立医院的改革。不仅扩大了医保对象的范围, 而且医保报销开始打破地域的限制, 初步实现了异地报销。这些措施的提出落实都极大的缓解了紧张的医患关系, 使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4. 建立家庭农场, 实现农业集约化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说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目前, 为了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 家庭农场是发展的新军。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 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 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浙江宁波、安徽郎溪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 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 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 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家庭农场是未来中国发展的趋势, 既保障了粮食生产, 保护了生态, 培育了职业农民又保证了专业化水平, 一举多得。

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与否, 都与民生有没有得到真正改善有关, 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吃得安全一点, 房价下降一点, 学费少收一点, 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犯愁……这些问题处理得好, 就能极大地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就能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这也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而解决民生问题, 更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十八大报告内容, 深入领会党的指导精神, 坚定党的领导, 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旗帜,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奉献理念, 推进民生建设更强、更快、更好的发展, 但是也要看到现实生活中, 民生建设还会遇到诸多难题,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正视、并且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不断攻克的。

摘要:民生问题成为党的十八大关注最多的问题。民生问题是关系国家民族稳定和谐、经济社会繁荣昌盛的根本问题。而政策的落实问题也同样得到大家的关注, 能否保持政策常态化、稳定化、实践化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十八大结束之后, 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 在教育、就业、医改、住房、社会保障、三农问题上都有所突破, 做好了相关政策的落实发展工作, 这些新举措成为我国民生发展的新亮点。

关键词:十八大,民生,教育,就业,医改,住房,社会保障,家庭农场

参考文献

[1]高永红.被围困的教育: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社会阶层生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 11 (2) .

[2]张春丽.教育部:校车服务重点在农村[N].光明日报, 2012-08-14 (6) .

[3]李红.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评论, 2010 (2) .

[4]杜军玲.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十八大民生领域工作情况记者招待会侧记[N].人民政协报, 2012-11-13.

[5]孙杰.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解读[J].理论研究, 2012 (6) .

[6]陈爱民.论“十八大”的民生政策对于民众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 2013 (1) .

[7]周树春王国良.完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J].特别报道, 2009 (3) .

[8]闫文涛.民生政策的哲学依据[J].社会论坛, 2011 (7) .

[9]王虎峰.中国新医改:现实与出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篇4:十八大的民生课题

关键词:十八大;民生内涵;民生意义;民生责任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13-03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会议,会议凝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政治新共识,对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贯穿十八大报告的主线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外,还有一条主线也贯穿始终,那就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这样一条主线,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这也是十八大亟待破解的民生课题。

一、民生的内涵

民生从广义上来讲,就是同人民生计有关的所有事项,涵盖内容极其广泛;从狭义来讲,则主要指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群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和权益保护状况等内容。概括地讲,所谓民生无非就是两个方面,即人民群众的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生存问题就是温饱问题,是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问题;而发展问题也是权益问题,是民众的基本权利得到确保与实现的问题。从民众需求的角度看,生存问题是第一位的,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有饭吃有衣穿就能够维持生命的延续。只有在吃喝不愁、生存无忧之后,民众才会逐渐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正如古语所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此,美国的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曾提出过“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并且,像“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意思就是当这些较低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强烈的需求,驱动人通过行动来满足这一需求,一旦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就会降低其内在的需求驱动力。就像一个人在饥饿的情况下,会通过各种行为来满足对食物的需求,甚至不惜通过违法的手段。而一旦吃饱喝足了,就会降低对食物的需求。但是在马斯洛看来,属于较高层次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则是一种“成长性需要”。与“缺失性需要”不同,这些需要不是因为得不到才产生需要,而是在获得了一定需求之后,会产生更多、更强烈的需求,所谓“欲望无止境”是对这种需要的最好注解。此外,马斯洛还认为,人只有在较低层次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生更高一层的需要,也就是说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我们正确理解当前中国社会的现状,提供了一种工具和一种方法。运用这一理论,我们就能够理解诸如“为什么社会越发展人们对现状越不满”、“为什么人们对现在的食品安全如此关注”等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们以自己的力量,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成功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解决了民众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民众也随之产生更高的发展需求。不仅有吃有喝,而且还要吃得安全、吃得有营养;不仅仅满足于有吃喝,还要追求基本的社会权利。如果说传统社会人们主要关注基本生活,那么进入现代以来,在关注生活改善的同时,民众对平等社会权利的追求也更加强烈。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党在基本实现“总体小康”的目标后,又及时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什么在实现经济大发展、大繁荣后,提出转变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民生的意义

回顾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或者看世界各国的发展史,特定时期政治社会能否保持稳定,往往和民生问题解决得好坏有直接关系。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朝代的更替一直都是与民生问题直接相关,因为民生连着民心,民生问题体现的是民心的向与背。商纣暴政,民不聊生,民心背离,才有武王伐纣而兴周。在历史上出现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统治者无不是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之策,使百姓生活能够得到基本保证,从而实现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经济繁荣,开创盛世。而一旦统治者穷奢极欲穷兵黩武、苛捐重赋横征暴敛、贪污腐败盘剥人民,就会激起民变,导致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民生艰难。秦末农民揭竿而起、隋末群雄奋起抗争,乃至清朝后期的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等,无不是因民生困苦难以为继而引起。即使是现代社会也是如此,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只要是在民生方面出了问题,也势必会成为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不论是发展经济还是进行各种社会建设,其核心目的都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民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并没有改变。尤其是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这一矛盾会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更加集中、更加复杂地体现出来。如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差距以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民众的公平感、幸福感降低;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然较多,社会矛盾凸显等。

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百年”目标,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实现现代化,更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要让民众能够生活,更要让民众能够挺起胸膛,自尊、自信、有尊严地生活。只有顺应民众的民生期盼,才能够凝聚人心、凝聚力量,获得民众的支持与拥护,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的伟大梦想才能够得以实现。因为民众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多彩的社会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民众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的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是广大民众革命斗争的结果。所以,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社会活动能否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支持,就必然成为其胜败的关键因素。人心向背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民众成为社会革命的主力军。正因如此,中国自古以来才会有“民为贵,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也才会有“君为舟,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以及“国之命,在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众多脍炙人口的古训。

三、民生的责任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要在温饱的基础上,巩固现有成果,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走上共同富裕道路,需要包括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既要充分调动个人的创造性和劳动积极性,也要充分发挥家庭的包容与支撑功能,以及社会力量的服务、协调和联系作用。当然,在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之间,政府的责任是关键,是核心。

首先,无论从执政党的性质、宗旨以及执政理念,还是从人民政府的职责与功能看,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第一位的。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要求的,“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因为我们党和政府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持久。要想获得人民群众的持久拥护与支持,就必须以民生为抓手,在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切工作都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利益和要求,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其次,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民生的保障与改善成为政府最为主要的职能。计划经济时代,一切皆由政府包揽,却因忽视和抑制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功能发挥,而使得政府对民生的保障与改善心有余而力不足,虽历经数十年,但依然不能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改革开放后,各种条条框框逐渐被打破,制约社会发展活力的种种限制被废除,整个社会迸发出激情与活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民生的保障与改善方面,往往都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必须依靠政府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公共政策,来确保民生领域不因过度市场化而使民生问题不断突出与激化。同时,随着社会的转型,政府职能也需要及时转变,把服务民众、服务社会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界定自身职能的有效边界,努力协调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从世界各国的基本经验来看,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上,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建立有利于全社会财富创造的激励机制,为每个社会成员搭建一个相对公平的大舞台,制定和执行公平合理的竞争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创造性和劳动积极性,让所有社会成员在公平的制度环境下,都能够尽情施展才华,追逐梦想,这应当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石。二是要建立公平、合理的财富分配制度。分配问题始终是关系民生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其关系到社会成员能否共享发展成果,能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社会弱势群体也能够获得有尊严的生活保障。社会财富如何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进行分配,不仅关系经济增长,也关系政府和社会稳定。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尤其在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上,从党的十七大到十八大报告,都强调要充分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初次分配要突出机会平等,确保社会成员只要勤奋劳动,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就能够获得较好报酬,获得社会尊重。还要建立有效的再分配手段,实现成果共享,也就是在追求机会公平的同时,还要适当考虑结果的公平,维护和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三是要为整个社会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公平配置社会资源,逐渐弥合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巨大差距。其基本目标是要解决因市场失灵而导致的各种差距问题,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水平,逐步提升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四是要积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和谐,其最核心的是要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要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就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畅通民意诉求渠道,确保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有效实现。此外,还要积极推进法制建设,在全社会树立起“法”的意识和“法”的精神。让人民的意志得到尊重与体现,让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得益彰,共同促进。

总之,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权利,造福人民则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只有充分尊重民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才能赢得他们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而得到民众拥护和支持,我们也就拥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就有了坚强有力的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有可能梦想成真。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篇5:民生八大工程

“民生八大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狠抓各项任务落实,“民生八大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了更好地推动民生工作深入发展,使“民生八大工程”的落脚点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来,我们就咸阳市“民生八大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两年来,全市共列入民生项目计划7097个,总投资60.38亿元,其中6909个基本建设项目投资43.5亿元,188个财政补助项目投资16.88亿元。总体来看,“民生八大工程”各项工作都能按计划进度完成,进展良好。

1、教育工程。2008-2009年共落实各类教育项目431个,其中:基本建设类351个,资金补助类80个。除二批灾后重建项目和2009年生活设施改造部分项目正在建设外,其它项目均已完工。目前,全市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100多所农村中小学、72.5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2、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根据三年规划,全市需建设人力资源市场14个,咸阳市和旬邑人力资源市场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正在建设的有渭城、兴平等8个县市区,秦都、武功、彬县、淳化4个县区即将开工建设。市场信息化建设补助资金5255万元全部到位。截止11月底,2009年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98.98万人次,实现新增城镇就业4.59万人,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2.28万人。

3、公共卫生工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主要是对兴平、泾阳等4个县医院,彬县中医医院,秦都、永寿等8县区22所乡镇卫生院及部分县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进行建设。目前,59个项目已主体完工39个,正在进行主体建设17个。已建成2135个农村卫生室,完成任务的131%。116个灾后重建项目已开工31个,累计完成投资5687万元,其余项目年底前可全部开工建设。

4、社会保障工程。截止目前,泾阳、永寿等四个县级中心敬老院和三原县高渠乡区域性敬老院主体工程已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7个县级中心敬老院已完成征地和项目规划。兴平市救助管理站主体完工。我市将参保居民甲型H1N1流感住院医疗费用纳入了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下调了居民住院参保标准,提高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5.07万人(其中大学生登记参保人数63838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为75.2万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用2.34亿元,人均1100元,住院实际补偿比为42.3%,比上年同期提高11%。

5、住房保障工程。包括城市廉租房保障工程和农村扶贫安居工程两项。2006年咸阳率先在全省建成“阳光一村”一期廉租住房小区。2008-2009年全市计划建设廉租房项目24个,总建筑面积35.48万平方米;计划建设单套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的廉租房7128套。农村扶贫安居工程涉及长武、永寿等五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泾阳、三原等四县北部旱腰带

地区,各级各部门积极落实“1+5”补助标准和各项优惠政策。截止目前,共搬迁贫困户3189户、14909人,涉及133个村,其中建设新村81个。

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目前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全市已建成农村五级客运站4个、招呼站156个,农村客运班车乡镇通达率达到100%,行政村通达率达到90%以上。全市已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62处,解决了6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沼气两年共建成5.3万口,使20万农民群众受益。

7、公益文化工程。以全省“网站工程”建设试点为契机,全市已建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2700个,182个乡镇均全部建成了网站,3777个行政村依托县乡政务网站设立宣传网页,市县乡村四级网站体系初步形成。广电人口覆盖率达到99%。全市已建成5个县级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0个乡镇文化站、16个乡镇基层服务点;淳化等4个县支中心、23个乡镇文化站、712个村级基层服务点正在建设中。农村体育健身、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项目进展顺利,文化资源共享体系逐步完善。

8、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已编制《咸阳市2008年-2012年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计划》,农村社区建设争取项目180个,已开工建设141个,建成98个。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包括4大类64个。其中56个改扩建项目任务已基本完成,县级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建成1个,在建3个;街道办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建成2个,在建1个。纳入国家扩大内需项目的3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改建工程已完成,其余4个卫生服务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全市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二、主要措施

2008年,市委、市政府把民生工程列入全市重点发展的“5+1”工程之一,出台了《关于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的意见》,各县区市和相关部门迅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落实措施,部门之间密切协作,有效推动了“民生八大工程”的顺利实施。

一是分类细化,实行项目动态化管理。全市建立了“民生八大工程”项目库,由市“民生八大工程”项目办公室组织相关人员对民生项目精心筛选,确保进入项目库的每个项目都是符合申报要求、群众急需解决的民生项目。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以及设备材料采购等都依照有关规定实行公开招标。对各类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建立了旬报、月报等管理制度,对个别重点项目采取周报制,及时全面掌握民生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对项目进展缓慢的县区,由项目办带队进行检查督察。项目完成后,由项目法人及时组织预验收,进行项目竣工决算,在此基础上报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进行竣工验收。

二是严格程序,全面落实配套资金。从2009年起,全市把“民生八大工程”的配套资金纳入市、县两级政府的和中期财政预算,逐单位逐项目核实核准,确保配套资金落实到位。省上投资计划下达后,要求财政部门根据“款到即拔”的原则,将项目建设资金快速拨付项目单位,保证计划资金不在中间环节滞留。由财政局配合各部门,制定了便于操作和监督的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核拨付资金,确保民生工程资金安全高效运转。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采取向国开行贷款融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等办法,缓解资金缺口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三是落实责任,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全面落实工程建设“四制”制度,狠抓工程质量,建设优良工程、民心工程。一是招投标制。对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土建工程、材料设备等,除省上统一采购或组织实施外,均由市政府采购中心或工程建设招投标中心进行招投标。二是项目法人责任制。要求每个项目都建立项目法人负责制,落实项目责任主体,对项目规划、施工进度、建设质量、竣工验收等全过程负责。三是合同管理制。要求项目法人与施工单位、供应商签订民生工程项目建设合同,按合同约定实施民生工程项目。四是工程监理制。形成专业监理人员、当地群众、项目法人负责和上级部门抽查的四方监理机制,以资金使用和项目质量为重点进行严格监督检查。

四是量化考核,强化监督激励机制。市委、市政府把各相关部门和县市区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的成效,纳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予以重点督查考核。市项目办联合市考核办每月通报工程建设进度,并建立奖罚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实施“民生八大工程”表现突出的区县和部门,在下一项目和资金安排上予以优先保障;对于考核落后的区县和部门,帮助查找存在问题,为工程顺利实施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无故延迟、侵占、截留、挪用项目建设资金等行为,依法依纪从严处理。

三、主要问题

“民生八大工程”的实施,极大地解决了城乡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困难,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但民生工程实施时间较短,很多项目管理还在处在探索阶段,实施过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多数民生工程项目资金需求与中省资金投入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而咸阳市、县两级财力又十分有限,资金缺口较大。全市有3个省财政直管县,县级财政不上缴市财政,但是民生工程项目实施却需要市级财政配套,财权事权不一致,加大了市级财政负担。另外,有些民生项目规划在前几年编制,由于市场变化和项目实施过程的变更,原来的预算投资不能完成计划要求的建设规模,资金缺口造成了标准化实施难度较大。二是项目进展不平衡。大部分民生项目在年初就开始着手进行,基本上都能按计划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任务。但部分项目计划下达较晚,特别是个别项目省上计划11月份才下达,资金拨付不够及时,客观上影响了“民生八大工程”的整体实施进程。

三是部门协调机制还未完全理顺。虽然建立了领导小组对项目进行协调,但由于涉及市级多个部门和十三个县市区,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协调难的问题,导致一些项目特别是基建类项目进展缓慢。如廉租房建设尚未建立一个良性的土地供应机制,还没有将用地指标纳入计划统筹安排,致使一些项目进展缓慢。

四是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民生工程项目建成后,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项目的后续运营管理。由于省市还未出台运营管理政策加以规范,民生项目运营尚处在探索阶段,还未形成有效的项目管理长效机制,难以使建成的民生工程发挥最大效益。

四、对策建议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年要继续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为了真正使这项得民心、顺民意、惠及千家万户的工程科学、有序、有效地推进,我们建议:

一要加大投入,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市县两级政府应对“民生八大工程”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在和中期预算中优先安排,重点保障,确保项目资金需要。对于财政投入资金,实行项目捆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以财政资金为引导,运用市场手段,通过发行债券、银行贷款以及特许经营等方式激活民间资本,缓解项目资金缺口。

二要深入调研,健全项目前期规划管理。在对下一的民生工程进行项目规划时,应深入基层进行调研,了解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需要,使项目实施更具针对性。加强与中省对口部门的汇报协调,促使项目符合申报要求,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对列入计划、投资尚未下达的项目,加强沟通,积极争取尽快下达;对已进入规划但尚未审批的项目,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抓紧申报,搞好对接。对于没有列入“民生八大工程”又确实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项目,可采取其他方式,如“为百姓办实事”等形式加以解决。

三要统筹协调,加强部门之间合作。“民生八大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充分发挥牵头作用,财政、规划、环保、民政和建设等各职能部门加强协作。针对项目征地、拆迁、规划选址等相关手续办理周期长的问题,进一步优化整合前期工作环节,简化审批程序,采取一站式集中服务等方式提高审批效率。项目实施过程中,市项目办应组织相关部门深入一线,实地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不断完善定期信息交流和沟通制度,随时掌握各个民生项目动态和进度,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四要出台政策,强化工程建后运营管理。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把民生工程建成后的维护、运营和管理等问题通过政策层面进行引导。作为纯公共物品的民生项目,政府相关部门应在编制、人员、经费及工作模式等方面统筹安排,予以明确;作为混合物品的民生项目,在政策引导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社会资本积极进入。加强对专业管理人员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水平,使建成的工程能够长久良性运行。

篇6:八大民生政策时事热点

一、房价回归是主线 保障房建管是重点

【民意期待】各类两会民意调查显示,“房地产调控”位居关注度前列,人们关心2012年楼市政策是否或如何“微调”。

【报告回应】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南通公务员培训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

【委员点评】张泓铭委员:楼市调控向何处去,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明确方向。今年关键是“严格执行”与“逐步完善”的统一。保障房建设除了“保量”,今年会更加重视分配、退出等制度建设。

二、改革“攻坚克难”报告着墨较多 【民意期待】“缩小贫富差距”“社会保障”分别位居新华网和人民网两会调查关注度“榜首”,公众期待改革向纵深推进。

【报告回应】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代表点评】朱丽萍代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改革着墨较多,多策并举直指难题,收入分配“调高”“提底”“扩中”,社会保障“扩面”“提标”,这一系列安排显示政府有决心攻坚克难,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三、突出“监管能力”把好“入口关”

【民意期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发热议,如何把好“入口关”,成为重大民生关切。

【报告回应】深入开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增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委员点评】冯幸耘委员:政府工作报告关于食品安全的部署虽然言简意赅,但直中要害。食品安全问题是个老大难,关键是要建立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制度,协调联动,环环相扣,无缝衔接。

四、强调推进政务诚信 构建社会征信系统

【民意期待】3月5日是第50个“学雷锋日”。去年以来,公众既看到“最美妈妈”吴菊萍的壮举,也感受了“小悦悦事件”的悲伤。新时期应如何弘扬雷锋精神,如何加强道德诚信建设,值得每个人深思。

【报告回应】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诚信、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代表点评】朱国萍代表:社会道德建设要从自己抓起,从身边抓起,从娃娃抓起。当务之急是全面构建社会征信体系,真正让“有信逢事好办,无信寸步难行”成为社会基本规范。

五、食品价格重稳定 “中间成本”要降低

【民意期待】物价“高位回稳”后走势如何,关注度高居新华网两会民意调查“第二位”。公众期待平衡好“稳增长”与“控物价”的关系。

【报告回应】继续把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作为稳定物价的重点。多管齐下,切实把流通效率提上去、中间成本降下来。坚决治理交通运输领域乱收费乱罚款,纠正大型零售商业企业违规收费行为,严厉查处发布虚假信息、囤积居奇、操纵价格、恶意炒作等违法行为。

【委员点评】邱立成委员:政府工作报告谈到物价,没有回避去年调控任务没完成的问题。今年提出调控物价要减税、扶持、让利、规范等多措并举,操作性较强,强调降低中间成本的部署也十分及时。同时,将控制食品价格作为重中之重,则显示政府保障民生的决心。

六、投入给出“硬指标”敢于作出新承诺 【民意期待】教育、医疗、就业——“老三难”关乎千家万户,一直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点民生领域。

【报告回应】中央财政已按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代表点评】王荣华代表:政府工作报告对民生问题给出了“硬指标”“硬杠杠”,是向老百姓作出的庄严承诺。

七、加强校车安全管理 首次写入政府报告 【民意期待】去年多起重大校车事故让校车安全成为民生新热点。舆论普遍关注,如何建立投入和监管的长效体系。

【报告回应】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

【代表点评】张凤宝代表:“校车安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清单”,说明人民有所呼、政府有所应。

八、改进网络管理 创新社会服务

【民意期待】两会前夕,“政务微博”成为收集民意的重要平台。网络民意如何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部门怎样善用网络破解难题?

【报告回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电子政务网。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代表点评】张兆安代表:“网络社会”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政府部门必须善待网络、善用网络、善管网络。

上一篇:电子设计竞赛训练下一篇:职业技术学院“党章”知识竞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