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医药文化工作计划

2024-06-05

2010中医药文化工作计划(共9篇)

篇1:2010中医药文化工作计划

2010年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计划

近年来,我院坚持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为底蕴,发挥中医药独具特色的文化优势,融改革精神、时代气息于一体来进行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逐步树立有中医药特色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理念,增强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营造和建立医院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公众形象,做到了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推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2010年,将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开展我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

一、加强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和统筹规划 组织实施和统筹规划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结构、资金、人力和规划保障。

一是要落实建设责任。院长是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正确把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导向,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按照《桑植县民族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做好各项工作。

二是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组织全院职工,认真学习《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桑植县民族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文件。三是要落实建设经费。设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列入医院经费预算,并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必需的场地、设备等资源,在物质上给予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保障。四是要加强人员培训。采取了中医药文化知识培训、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专栏等有效措施,加强对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人员和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

五是要做好统筹规划。我院将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将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作为医院中长期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坚持中医药文化继承与创新、展示与传播的有机结合坚持中医药文化继承与创新、展示与传播的有机结合使中医药文化建设既延续传统,又把握前沿,既塑造形象,又回馈社会,进一步扩大了它的生命力和社会效应。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注重展示与传播协调推进,既塑造形象,又回馈社会。在院内,将中医药文化在展示上做精、做细。利用宣传栏、电子屏幕、指示标牌各种设施,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在院外,我们要将中医药文化在传播上做实、做广。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常规性的中医下社区,名中医下乡义诊等,让人民老百姓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到热爱中医。

三、建立完善中医药文化规范行为体系

中医药文化规范行为体系是中医药文化在中医医院的执行方式,是保障中医医院及其职工的行为遵循和体现中医药文化的主要手段。建立和完善中医药文化规范行为体系,是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职工的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结合本院实际,开展 “评选十佳医护人员”等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塑造了“窗口单位”的良好形象。

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医药文化理念,编印《桑植县民族中医院员工手册》下发给每一个干部职工,并认真组织开展学习与考核,规范医院员工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言语、举止、衣着服饰、服务态度等方面的行为。要通过若干创新医院文化建设的手段和方式,发挥文化层面的导向力、控制力和约束力,不断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为医院的发展构建了颇具生机的运营机制。

四、策划实施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体系

环境形象体系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医医院展

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策划和实施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体系,是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我院的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体系建设,要从建筑风格、院区环境、形象识别等各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庭院、大堂、走廊、候诊区、诊室等区域和医院的宣传栏、墙报、视频系统、指示标牌等各种设施来全面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医院的布局,建筑装饰和环境绿化适当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风格来体现古朴典雅、古色古香,大厅、走廊、诊室里悬挂的古代医学知识图像,装裱的古医训、古医德的字画以及中药药材、器具镜框等,让病人一进来就能感受到特有的高雅优美的中医文化品位。

2010年,我院将在县委、县政府、县卫生局的正确领导和省中医药管理局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为出发点,着力突出中医药特色,强化中医方向,结合文化建设内涵和医院实际情况,开展独具特色的医院文化建设。

二O一O年一月十三日

篇2:2010中医药文化工作计划

关于医院文化建设阶段性总结

广元市中管局:

青川县中医院自建院二十多年来,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不动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的中医药政策和发展规划,以继承发扬中医药传统为已任,狠抓中医特色医疗和发展创新工作,坚持中医和中西结合互为补充、协调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医疗设备和专业人才三支力量建设,成效显著。特别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在省、市、县主管局关于中医院灾后重建发展规划和中医药文化建设方向的具体指导、部署下,我院将医院文化建设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视为同等重要,再抓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同时,不忘不松医院文化建设,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原则和“重建促发展,发展起跳和脱胎换骨” 医院建设要求,在加快推进医院灾后重建中注重精神文化全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建设活动,基本形成了理念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现将我院文化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以科学发展观创新医院文化建设 我院领导深刻认识到医院文化建设能够引领广大职工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模式,高度重视并积极抓好医院文化建设。成立了医院文化建设领导委员会,由院党支部书记、院长董润泽任主任委员,下设制度及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三个推动组负责具体工作,形成各职能部门分工落实,职工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同时加大医院文化建设的软硬件投入,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在灾后重建之年,我院又安装和更新了一批医疗设备。CT机、X光机、B超仪、病房空调等设备设施全部投入使用。新购了麻醉机、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尿机等医疗设备。培养了一支多学科、多层次的专业人才队伍,针灸、骨伤、儿科及心血管病、肝胆病、老年病、疑难病诊治水平享誉县内外,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中医事业发展的特色化道路。在财政投入不足、医疗市场激烈竞争中从未停止创新、发展步伐,就诊患者最多、社会效益最好、最受农民欢迎,是我院多年工作的主要特点。

二、以人为本,发挥医患互动的协同作用

以人为本理念是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体体现。医院的职责是服务,服务的对象是病人,服务的手段是医生。因此我院认为,医院以人为本就要体现在以病人为本、以医生为本两个方面,充分调动医患双方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共同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而努力。在以病人为本方面,我院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贯穿医院工作的始终,把提高医疗质量、优化就医环境、降低医药费用、改善服务态度作为医院工作的长,持续深入地开展了医院管理年活动,深化了便民服务各项措施,落实了多种形式的惠民帮扶行动,有效破解了“看病贵”难题。在以医生为本方面,我院创造性地提出了“员工第一、患者至上”的辩证观点。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实践工作,最终实现患者利益最大化。为此,我院牢固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强力推进人才强院战略,积极优化行医环境,努力改善医务人员福利待遇,多渠道筹集资金培养专业人才。今年来先后培训各级各类进修人员16人次,完成县内培训卫生院58人次,乡村医生22人次继续教育学习82人,送卫生下乡6次,推广适宜技术11项,卫生科教及培训学习经费投入高达25.2万元。与去年同比,住院人次增长45%,门诊人次增长3%,床位使用率增长10%,业务收入增长137%,职工个人收入增加90%。全年2580名住院患者中,共有1608名新农合住院患者报账261万元,报销人次、补偿金额比例分别达到62.3%和54.3%。通过这些措施,有力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三、秉承中医药文化精髓,努力推动医院文化建设向前发展

(一)突出重点,狠抓特色医疗和专科建设,内强素质

中医缺乏特色便无力生存,没有专科就谈不上发展。我院注重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突出优势,以中医药治疗慢性病、疑难病、老年病和中医药预防保健为重点,以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为切入点,重点发展针灸、骨伤、肛肠和中医妇产4个重点中医专科,组建了风湿病、脾胃病、疼痛病等5个专病组,开展了对胸痹、肋痛、消渴、白翳、石淋等10个专病的临床诊疗与研究,形成了从辩证、诊断、治疗、用药、预防各环节为一体的诊疗常规。肛肠、针灸和中医妇科已建成为市级重点中医专科,针灸科已达到省级重点中医专科标准。专科效益和服务人次逐年递增,今年全院专科人次占全院总服务人次的XX%,专科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XX%,分别比上年增长XX%和XX%。专科的不断壮大促进了医院的全面发展,彰显了医院文化建设的特色“亮点”,形成了医院精神,塑造了医院形象。

(二)发扬抗震救精神力,全力推进创先目标实施,外树形象,内强素质

我院作为全县创先工作的基地和龙头单位,承担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艰巨任务。今年重点抓了医院建设、医疗质量、规范操作、“四房”建设和基层业务指导等工作。成立了创先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创先办公室,组建了创先工作专门机构,安排了3名专职工作人员,分年分项落实了创建工作目标,实行了指标到科、责任到人的目标考核与管理办法,狠抓了“三基”培训考核与核心制度的逗硬落实。多次组织人员外出学习考察,邀请浙江援助专家来院指导,开展创先专题讲座。优势组合临床科室、管理部门和精干人员力量,在全院形成了强大的创先工作合力,形成了人人当先进、个个为创先的良好工作氛围,从而确保了各项创先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和谐为本,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增强了医院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

和谐文化是医院为民服务的不垮基石。是医院加快发展的不朽灵魂,是激发员工努力分行的竭动力。中医药在县壶济世、治病救人的伟大实践中,赋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留下了世代景仰的宝贵精神财富。我院始终坚持继承传统文化保持共性发展,建设医院文化注重个性特色的量念,把培养以服务为目的、以和谐为基调、以文明为统率、以满意为标准的和谐文化建设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主线。通过政治引导、思想教育、纪律约束、典型示范、行业自律、团队吸引、文化凝聚等形式,经常性开展职工文化教育,正面强化院规、院训、院纪,大力“大力依法治院”和“以德治院”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科学管理与民主决策机制,注重发挥职工在医院发展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对专科科室、装饰装修、标语展板和医院的颜换貌中,逐步引入古朴典雅的中国元素,逐渐体现中医药历史遣风和传统特色,开展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学习考试,重温中医昔日辉煌巨献。逐步塑造了尽职守责、团结和睦、互相包容、爱院如家的医院文化形象,培育出了公平透明、和睦融洽、简单轻松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医院形象,全力打造出了万众一心、和衷共济、坚如磐石的团队精神,大力提倡以患为重、以德为先、以和为贵的新时期医务人员道德新风尚,努力增进科室之间、职工之间和邻里之间的团结友谊,消除不和谐因素,把全体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医院工作、加快灾后重建步伐上来,让医院文化在医院发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中坚力量。

五、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深化医院内部改革,形成了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近十多年来,由于财政对医院的投入微乎其微,医院的一切建设和发展全靠自己,医院名为事业,实为企业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5.12”特大地震以后,加之又遭遇今年的“7.16”特大洪涝灾害,医院的损失惨重,条件变得非常艰苦,但医院作为特殊的公益性服务行业,如何统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发展、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呢?对此,我们采取以综合目标考核为手段的全员绩效工资制,将诊疗人员、病历质量、患者投诉、医疗质量医德医风、岗位职责等10项指标纳入目标考核,与个人工资收入挂钩。每月预发70%工资,每季度末按综合目标管理办法进行考核,奖优罚劣并补发其余30%工资,取缔了开单提成、将工资效益直接与业务收入挂钩等管理办法。制定了针对不同科室、不同工种人员的分级质量考评标准,逐步推行成本核算管理办法,建立了一整套考核机构、考核制度与考核办法,形成了公平竞争、工作有序、赏罚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总的说来,这是一套比较成功的方案,既符合国家卫生政策,又体现了多劳多得,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好现有卫生资源,努力改善服务态度,尽最大诚意服务患者。尽管也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但我们仍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在完善中不断发展壮大,确保了医院全面建设,特别是灾后重建呈现出和谐、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篇3:2010中医药文化工作计划

李克强副总理在批示中说, 2009年全国中医药系统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积极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各项成绩令人鼓舞。尤其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 中医药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他还指出, 2010年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任务艰巨, 是医改关键之年, 希望中医药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 推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提升中药产业技术水平, 增强对基层的服务能力, 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发挥特有作用, 努力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张茅肯定了2009年中医药工作取得的成绩, 指出2010年是全面实现深化医改近期目标的攻坚之年, 要积极推进《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全面落实, 做好中医药重点工作。全国中医药系统要紧紧抓住深化医改的重大机遇, 积极参与, 努力探索, 通过深化改革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使中医药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4:2010中医药文化工作计划

关键词: 中医院校 档案工作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a)-0000-00

高校档案作为一种记录和反映高校发展历程和各种活动的载体,具有承载历史和文化的功能。而中医院校的档案工作更是肩负着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事业的重任。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与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环境,它是全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所创作出来的用来反映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念、学习形态、思想意识形态、行为、信念上区别于其他群体的一种文化。中医院校更是如此,它们坚持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核心,强化中医的传承,突出中医药文化元素,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凸显中医药特色,使我国宝贵的中医药文化代代相传,成为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

1中医院校档案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物质是基础,精神是支柱,制度是纽带。中医院校的档案工作多年来累积保存的各类档案资源和档案资料,无论是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存在还是以影像、声音等形式呈现,其实质上都是校园物质文化形式的体现。因此可以说中医院校档案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资源,其丰富的内容、真实的历史记录、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在中医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途径。档案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与此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建设又引领者档案工作者去探索、去开发隐藏在日常校园活动中的档案资源。因此,中医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档案在某种程度上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

2中医院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2.1 记载并传承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中医院校的校园文化石记载着几代中医药人的集体智慧和成果的结晶,凝聚了中医药文化。文化传承是在空间上、时间上连续的传接和不断的发展。从档案本身来说,它的物质形态包括纸质资料、实物、照片媒体资料等,都是最真实的原始材料。校园的物质文化包括了学校的硬件环境、学风、教育管理风格等,均可从档案中找到相关信息,从学校的校歌、校训、校徽,标语、教室建筑等,处处体现出学校的硬件环境和发展历史。而精神文化建设则是一所学校进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反映出学校整体的精神境界、世界观、价值观、理想追求等,体现了一所高校的精神风貌和形象。对于中医院校来说,精神文化建设重点体现在大国医精神的发扬、医德的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尊师重道、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等。中医院校的档案馆承担了传播学校文化、大国医精神的重任,因此开发利用好医学院校的档案资源是传承和发扬校园文化建设的十分有效的途径。

2.2 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详尽史料依据的作用

档案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档案就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历史是什么?历史是过去真实发生的事情,它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可以给现在的人以启示。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过去的经验,离不开过去先辈们的努力。档案是真实的,客观的,可靠的,具有凭证价值的资料。而中医院校的档案则详细记录了过去该校教学、管理、文化等各项活动的记录,这些档案可以为高校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和保障材料。高校管理者们在设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可以从过去的老照片、活动录像、录音和视频中寻找思路。

2.3传播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功能

众所周知,在《高校档案管理办法》中已经明确规定了高校档案馆(室)不仅仅是收集、整理、存放、保管档案文献资料的地方,也是开展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而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不仅是利用档案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也是对他们进行中医文化教育和熏陶。同时更要利用档案对学生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医德教育。由于学校档案所记载的信息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既真实又具有极强的代表性。通过编写校史、大事记、人物档案、名医档案,树立学校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宣传我校的烈士、革命先烈,以教育内料、实物展览等各种形式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总而言之学校档案所蕴含的文化内容都是真实的、客观的、积极的,更是有教育意义的。

2.4 促进校史、医史文化建设的功能

中医院校的最大特点就是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事业。医学院校收藏档案一方面是为促进学校发展建设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校史、医史文化建设。中医院校丰富的档案资源为学校建设校史馆、医史馆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和保障。校史馆建设中,从建校以来至今的所有重大事件的照片,重大历史节点的实物档案都可以为校史馆增加一份有说服力的内容。中医院校不同于其他西医院校和综合院校,构建中医药博物馆是中医院校的发展使命。医史是一门十分博大精深的学科,中医药几千年的历史是十分值得我们炎黄子孙研究的,医学院校档案馆(室)所存的古代医学书籍资料等内容,古代的制药技术,以及其他档案资料都将成为我们研究医史文化、建设医史博物馆的重要依据。

3小结

总之,中医院校的档案资源十分丰富,保存档案的目的就是为人所用、为校所用,这样既发挥了档案的价值,也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更提升了工作效率。将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作为中医院校,有效的利用档案资源,能够使学习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和传统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与氛围,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受到中医药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医药大学的以后的发展建设和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吴慧红,许洁.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J].黑龙江史志,2008(5)

[2] 刘宁.高校档案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探索[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2)

[3] 韦晓青.发挥高校档案功能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J].攀登,2011(4)

[4] 杜玉兰.高校档案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常州大学学报,2012(4)

篇5:2010中医工作

2010年中医工作总结

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我中心进行了规范化中医科、中药房建设,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中医、中药、康复服务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完善中医药服务功能

1、在开展中医药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

2、针对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疾病的流行趋势。应用中医药学理论和方法,熬制中药展开疾病预防和控制。

3、应用中医药方法与适宜技术展开对诊断明确的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如感冒、支气管炎、结石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积极应用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熏蒸、穴位注射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社区居民服务。

4、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方法指导社区居民特别是中老年人、妇女、亚健康等重点人群开展养生保健。

5、应用中医药康复手段,结合现代理疗方法,对脑卒中后遗症、残疾人等疾病进行康复治疗。

6、通过多种形式的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科普活动,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识,推广使用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处方,引导社区居民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7、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品种数量能够满足中医药服务需要。

8、我中心的门、急诊总人次达7020人次,中医服务量达3016人次。

(二)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公招多名中医类支医大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对中医药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中医药毕业后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对其他医护人员进行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准备建立标准化中医馆,加强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才的培养,做好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及经验的传承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1、人员不足。尽管我中心配置了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但人员数远远不够,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2、对中医认识不足。当前许多居民对中医的认识不足,认为中医医疗效慢,宁愿采取西医治疗。

3、我中心缺煎药机器,不能更好地推广中药汤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展。

篇6:2010中医工作总结

根据年初县人民政府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的《三台县争创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目标责任书》内容,2010年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以镇人民政府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中医工作规划和计划,把中医工作列入政府目标和议事日程,并把中医药工作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二、我院建立了中医管理科,成立了中医管理领导小组,开设中医内科、妇科、针灸理疗。对中药房、中药库房进行了改造,增添了相应的设备,开设中医病房及中医护理,规范中医门诊记录和处方管理,建立中医工作各种台账,年内开展两次中医学术讲座。

三、村卫生站80%开展中医业务,应用中医药及中成药治疗和预防疾病工作,大部份人员能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病防病,建立了统一门诊日志,处方合格大于80%,有工作台账,能按时限报告传染病。

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卫生投入不到位,对中医工作专项投入就更难,严重制约中医工作开展。

2、乡村开展中医工作还有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中 医中药投入大、成本高、销量少、群众服药不方便等。

3、一些中医药人员自身业务发展较差,主要以西医诊治为主。

三台县乐安中心卫生院

篇7:中医院2010年工作计划

*中医(2010)08号

————————————————————————————

2010年靖州县中医院工作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实各项医疗卫生改革方针政策,进一步促进医院整体工作的发展,提高医院管理、医疗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强化中医专病专科特色建设,突出中医药文化建设,推进医院工作迈上新台阶,今年我院提出以“管理效益年”为主题的工作方针,大力开展各项工作,现制定2010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工作任务及经济指标

2010年根据医院人员床位规模,进一步开展深化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实行成本核算的综合目标责任制管理,实现成本核算,增收节支。全院需完成的医疗任务指标及经济指标为:医疗业务总收入1300万元,全年门诊人数>16万人次,入院人数>5000人次,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治愈率>85%,急危重病抢救成功率>80%,病床使用率>85%(按200张计算),药品占比例<45%,业务支出<4200万元。

二、落实《意见》精神,加快医院整体发展

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医院加大宣传贯彻力度,做好中医药管理体制政策的落实,多渠道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对中医药事业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加强医院硬软 1

件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医院的整体发展上新台阶。

三、加强医院宣传,提高医院品牌效应

随着医院整体规模的发展,我院在人才、技术、医疗设备等方面得

到进一步加强,内外科基础稳固,骨伤、针灸、肛肠等中医专科和糖尿病、脾胃病、颈肩腰椎病、骨关节病、宫颈炎等专病建设已具特色,但社会公众对中医院开设科目和特色专科专病了解不多、了解不够,在新的一年里,医院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宣传医院专病专科、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等情况,一是加大媒体宣传,加强与靖州电视台的联络,对中医院名医师、特色专科及新开展项目进行广泛宣传报道;二是加强与基层卫生院、城市社区医疗点的联系,建立协作互助关系,拓展医疗市场,增加对医院病源的输送;三是经常开展下乡义诊宣传、发放资料、院刊信息等形式,让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医院,了解中医,提高中医院的知名度;四是充分利用职工自身服务和医院健教栏、宣传广告栏等阵地,加大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和提高,形成有中医药氛围浓厚的宣传场地。

四、加强内涵建设,深化医德教育,树立诚信服务

在新的一年中,继续实行院科二级目标管理,落实做好各项规章制

度、医疗护理规范及岗位工作职责,做到规范化管理;完善充实职能科室建设,发挥职能部门的主观能动性,轮流选派医院管理人员到怀化市中医院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继续深入开展医风医德建设和开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落实医德考评制,坚决遏制医药领域商业贿赂等腐败行为;进一步加强院务公开工作,强化对社会、对职工的公开和监督力度,增强管理的透明度,提高社会的满意度和诚信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强化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严格教育、严格监督,树立诚信服务,构筑和谐平安医院氛围;巩固区级文明单位成果,今年

争取创建县级文明单位,打造诚信品牌。

五、强化医疗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构建和谐

社会时期,强调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今年,医院提出开展以“管理效益年”为主题的工作方针,健全领导,落实机制,分为宣传动员、实施开展、自查整改、总结提高等阶段大力开展各项工作,做到规范化管理,提高整体管理水平,达到管理出效益的目标。在新的一年工作中,应以《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医院管理年评估细则》为指导,进一步规范管理,开展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检查,制订目标责任制考评细则,并督查落实,做到规范化、现代化管理,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加强医疗价格管理,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切实做到减轻病人负担。

六、发挥中医特色,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

我院为县级综合性中医院,开展中医专科专病是我们的特色优势,为适应形势发展和医疗需求,要紧紧围绕创名院、名科、名医“三名”工程建设和《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评价细则》的规范要求,进一步强化中医专病专科特色建设,扩大整体规模,提升技术力量。

1、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开展中医药传承和疗法的继承发扬,积极

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和专科专病门诊,接二级医院要求,中医专科专病力争达到要求。

2、巩固特色优势,创建县级重点专科:我院针灸科推拿科为医院

在建重点专科,于2009年报市级重点专科评审,力争达到市级名中医专科,同时逐步培育更多的中医专病专科。

3、加强妇产科建设:妇产科病区于1998年8月设立,已新开展产

科业务,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医院要加大宣传,加强技术力量

培养,大力开展妇产科医疗业务,提高住院率。

4、加强内外科基础建设:内科在目前基础上,健全做好二级学科

划分,突出重点,创建中医肾脏专科,开展中药保留灌肠、结肠透析等肾脏疾病治疗,同时积极开展具中医特色的治疗项目,如中药熏洗、足浴、脐疗、敷贴等,提高疗效;外科、急诊科等科室加强与各基层医院的宣传和联络,增加病人的输送。

5、加强急诊急救建设:医院已加入**“120”急救网络,应加强急

诊急救的宣传,加强与“120”急救中心的联络,充分发挥“120”平台作用,扩大医疗业务,提升医院医疗急救水平。

6、加强科教科研工作:加强与省中医附

一、怀化市中医院等上级

医院的协作和指导,引进开展各种新技术、新项目、新治疗,加强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开拓创新新的医疗技术领域。

七、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医院业务量的 增加医院整体规模进一步扩大,2010年应落实

做好病区科室的规划建设工作,做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储备,到医学院校招聘毕业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适时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科带头人,继续选派优秀专业人员5~10名到上级医院学习深造,选派专业学科人员参加各种学术培训,提升医院技术水平和对外的竞争力。做好全院职工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开展“三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考试、院内学术讲座交流等,活跃职工学习氛围。

八、进一步深化医疗制度改革

加强经济核算管理,建立目标管理方案,实行科室成本核算,增强

成本意识,做到增收节支,适应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继续实行岗位管理制度和全员聘用制管理。

九、加强传染病防治和院感工作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上级有关

部门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做好H1N1、肺结核、手足口病、艾滋病等传染病及公共卫生突发应急事件知识的管理和宣传学习,落实防患措施,提高预防和诊疗水平,落实做好各项疫情及突发事件的报告制度和处理措施,做好公共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理;加强医院感染工作的防患和监督处理,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加快体检中心建设步伐,设立医院体检中心,扩大体检业务,做好保健工作;继续做好渠阳镇管委会儿童计划免疫保健工作,落实社区医疗保健工作任务。

十、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病房大楼建设进程:病房大楼建设预计2012年动工,应进

一步落实建设资金,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扶持投入,尽快完成装修和设施配备,按计划投入使用,尽快发挥效益。

2、健全科室建设,加大医疗设施的投入:根据医院发展要求,需新设立病理科室,开展病理项目工作,进行供应室改造,更加规范流程;加强科室设备设施的投入,计划更新购置液基细胞仪、X光机、胃肠机、电子胃镜等现代化医疗设备,提高诊断治疗水平;同时加强病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重症监护病室、优质病房等,完善病区、急诊抢救室的的配套设施;强化院感意识,做好质量控制,进一步提高医院诊疗技术水平,提升品牌意识。

十一、加强医院中医文化建设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文件精

神,按照《靖州县中医院2010~2015年中医药文化建设五年规划》和《靖州县中医院中医药建设实施方案》,落实做好医院文化建设的任务和措施,落实做好院徽、院标、医院宗旨以及核心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体系、环境形象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充分利用医院的文化阵地,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广告牌、宣传栏、医疗保健网等媒体,加强对中医中药、名科名医、中医保健养生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中医文化气息。

十二、做好其他有关工作

认真做好计生、综治、精神文明建设,及时完成上级有关部门下达的指令性工作任务。

新的一年,将给我院带来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随

着市政中心的搬迁,周边社区进一步完善,医院规模扩大,来院就医就诊人数将大幅增加,医院将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希望全院职工振奋精神,努力工作,不断创新,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医院新一轮发展作出贡献。

靖州县中医院

篇8:2010中医药文化工作计划

一是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参合人数稳定在高位, 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提高筹资标准, 各级政府的补助水平达到每人每年120元, 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水平。提高补偿比例, 力争使政策性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左右, 较2009年再提高5个百分点。巩固门诊统筹工作, 认真总结经验和模式, 保持管理体制稳定。

二是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巩固和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 严格基本药物采购配送管理, 加强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管理。鼓励各地落实补偿政策, 积极探索村级卫生室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工作。会同有关部门, 完善基本药物报销政策, 促进基本药物合理使用, 减轻群众负担。

三是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好本年度服务体系建设任务, 抓好基层人员培训和提高工作, 完善对口支援协作机制。对各地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补偿政策和财务管理措施进行检查。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积极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运行机制。研究提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指导意见, 开展绩效考核工作。

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全面落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做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督导, 对各地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发现问题, 总结经验, 改善提高。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全面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落实绩效工资制度。

五是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着力加强医疗管理。要把落实《医改意见》与推进试点工作结合起来, 突出关键内容;加强对试点城市调研督导, 加强培训, 提高能力。开展试点工作和效果的中期评估。根据各地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和需要, 组织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活动, 促进各地相互借鉴学习。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 探索建立电子病历, 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同时, 要进一步加强医疗管理, 改善服务。

六是努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和其他重大事件处置工作。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情监测等工作;积极推进疫苗接种, 防止疫情蔓延;加强医疗救治, 倡导中西医并重, 努力提高治疗效果。强化健康教育和促进, 及时发现处置疫情, 引导社会舆论, 维护社会稳定。重点抓好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应对工作。依法加强卫生应急工作, 尽快制订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省级、地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 探索建立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完善国家和省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 强化队伍建设, 规范应急演练, 启动国家级紧急医疗救援基地确认和能力评估工作;全力做好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和节假日卫生保障工作。

七是大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积极落实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 做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深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 完善配套规章制度, 做好综合协调和信息发布工作;加大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力度, 做好组织协调, 查处重大事故, 深入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成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 制定规划, 组织实施乳品安全标准, 制修订食品安全基础标准;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 完善网络, 建立覆盖省、市、县并逐步延伸到农村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 提高监测能力;加强餐饮服务业食品安全工作, 加快起草《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

八是积极做好卫生监督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 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 推进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 进一步规范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扩大职业健康监护覆盖面, 强化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 加强重点职业病监测。以尘肺病防治为重点, 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做好放射防护工作, 开展核电站周围人群健康监测工作, 加强医疗机构放射防护监管工作;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 有重点地开展环境污染健康影响监测, 完善评价和处置规范;进一步加大打击无证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力度, 探索建立动态监测平台, 提高打击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九是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 落实国务院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控、应急处置以及医疗救治和治未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着力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和政策倾斜, 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完善服务体系, 适应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 加快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 加大中医药科研和人才培养力度, 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 努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 探索建立和完善融预防、养生、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 推进中医药科学普及和文化建设。

十是认真做好重大规划工作。做好回顾总结, 实事求是地分析“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成绩, 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和不足, 为做好今后卫生工作奠定基础。对目前尚未完成的任务, 要特别加大工作力度, 努力实现预定目标;科学编制“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充分利用各方智力资源, 发挥团队协作优势, 科学研判未来卫生工作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以及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改善健康和促进健康公平入手, 着眼于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 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卫生工作重点、策略和政策保障, 做好规划工作。既要尽力而为, 又要量力而行, 不能制定脱离实际的目标和指标;把“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成果体现在国家和地方卫生发展规划中,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中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 在编制“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和专项卫生规划中充分应用前期研究成果。

十一是加快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做好总体设计, 按照整体设计、系统集成、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实用高效的原则, 对医药卫生信息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尽快制定全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加强信息标准化研究, 完善数据标准和通讯标准体系, 促进信息互认共享;抓好平台建设和连点成面工作, 重点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平台。逐步将传染病报告、卫生应急、卫生监督、医疗服务、新农合、妇幼卫生、社区卫生、采供血等方面的信息系统进行对接, 连点成面, 促进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整体建设, 防止和减少“信息孤岛”的问题;加强卫生信息的分析研究和利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监管, 注重发挥信息化在改善监管绩效中的作用, 增强卫生工作的透明度, 提高监管效率。

篇9:《上海医药》2010年来稿须知

1本刊性质和读者对象

本刊由上海医药行业协会和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并由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上海中华药业有限公司、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和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协办。本刊是以药为核心的综合性医药科技类月刊(每月10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曾荣获第三届、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科技期刊”称号,并且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入选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还被入选进“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本刊宗旨是通过学术和信息的交流,沟通产、销、用信息,密切工、商、医联系,促进医药保健事业的发展。

主要栏目有:医药论坛、临床指导、合理用药、药事管理、市场分析、医药综述、海外参考、制药技术(侧重于制剂技术)、封面人物(由本刊定向组稿)、信息荟萃、行业协会专讯。凡无法归入上述栏目的文稿,请作者尽量不要投送本刊。

本刊的读者对象是相当于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医药专业人员,其中主要有:(1)医疗卫生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医务室)的药剂人员、临床医生;(2)药品生产、销售企业的经营、管理、科研人员;(3)医药科研院所、情报机构的工作人员;(4)医药大、中专院校的师生。

2欢迎投稿

本刊欢迎各地作者投寄高质量的稿件。凡专业技术类论文,建议作者在投寄本刊前请该领域的专家过目。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通过本刊编委、特约编委、通讯员或上级领导将低质量的稿件推荐给本刊。

本刊力争做到“标准面前,人人平等”。稿件投出后,不要托人打招呼,以免影响本刊正常的工作秩序。

为了体现高效,作者在投送稿件时可尽量考虑采用先进通迅手段,如寄特快件、本市速递或发往本刊E-mail。所有来稿文字应做到精练、通顺、准确、紧扣中心、层次清楚。要用规范的文字,忌用繁体字,尽量减少错别字。专业技术类文章更应讲究科学性、逻辑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切忌泛泛而谈或陈旧的内容。

信息类稿件每篇控制在300~500字,专业技术类稿件掌握在3 000~3 500字,最长一般最好不要超过5 000字。专业技术类的稿件内容的挑选要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或有特色和有较大进展的课题,或其它值得向国内、外交流介绍的内容,并附300字左右的结构式摘要,写明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这4个要素,并注出关键词(3~8个),尽量附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译文应附清晰的原始资料复印件。

文稿凡属基金资助、国家攻关项目,请写明项目编号,标注在文稿首页下(标注文字与首页正文内容末了一行之间空一行),并附相关证明的复印件。

来稿尽量用计算机打印,并请将软盘随来稿一起寄出。计算机处理的文稿,请尽量用大一些的字号(至少应是5号以上的字号),并注意行与行之间以及纸张上下左右留出足够的间隙。文章储存格式以北大方正小样文件或纯文本格式文件(*.TXT),或WORD格式(*.DOC)。软盘寄出前,请查杀病毒。

来稿也可通过电子邮箱,本刊的电子邮箱是:shpharm@vip.163.com。

凡录用的文章,其软盘一般不退还(作者事先声明要求退还的除外)。凡不录用的文章,其软盘保证退还。

文稿寄送之前,作者应对全文仔细阅读,并特别注意核对文中数据、外文字母、参考文献等内容。

来稿请勿一稿两投,更不应剽窃他人作品。另需指出的是,从网上下载的内容整章地充塞到自己文章中的做法也是不足取的。

刊出的专业技术类文章(包括临床类文章)要收取版面费(杂志社在收到版面费后开具发票),不付稿酬(特约稿除外);其它类型的文章原则上不收取版面费,并付稿酬。

来稿者务必将姓名、地址(包括邮政编码)、单位、联系电话在文后注明,备有手机者也请提供号码,医疗单位的作者、需翻班工作者以及经常有出差任务者,最好能提供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以便及时联系。本刊对作者提供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负责保密。两人以上合写的稿件,请写明联系人。

与国内大多数医药期刊不同的是,本刊实行退稿制度。凡不刊登的稿件,一律以平信形式退回作者本人,或以电话形式通知作者(地址不详者的稿件除外)。

根据《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杂志社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修改、删节,对格式作必要的调整;凡有重大修改,本刊将通过各种途径(如面谈、电话、信函形式)与作者商讨;对内容修改较多的稿件,只要时间许可,尽可能让作者过目。

《上海医药》杂志社通讯地址:上海市凤阳路250号3楼(邮编:200003)。投稿者请在信封左下方写上“稿件”两字。稿件尽量不要寄给个人。

3文稿的撰写要求

3.1文稿的题名

尽量做到简明、扼要,能最集中地体现文章的特定内容。专业技术类文章题名一般掌握在20字左右。信息类或其它类文章题名尽量控制在16字以下。所有稿件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设副标题或眉标题。

3.2作者及署名

信息类文章作者姓名一律署在文后,并加上括号;译文的译者和校者姓名也均署在文后,并在译者姓名后面,注明原始资料名称、出版日期(或卷、期号)以及页码。其它类型的文章(包括专业技术类文章)的作者姓名署在文章标题下面一行,并在作者署名的下一行的括号内,署上作者所在单位名称、所在地、邮政编码,举例如下:

抗生素后效应与临床用药决策

杨继章杨树民

如一篇文章的作者有几位,且不在同一单位,则将第一作者及与第一作者同一单位的作者姓名的右上角标1;其它单位的作者可在其姓名的右上角标2(甚至3或4),并分别将单位名称连同所在地地名、邮政编码列在第一作者的单位名称、所在地、邮政编码后面,并用“;”这一分号隔开,举例如下:

萘替芬软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的临床观察

虞瑞尧高岭王爱平施秀明魏珊

每篇文章作者总数一般不超过6人,并请另外用纸注明第一作者性别、出生年份、籍贯、职称、单位、是否研究生导师,并提供联系地址和电话号码。

单位名称请用全称,不用简称。不要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写成“第四军医大学”或“四军大”。

3.3摘要和关键词

专业技术类文章尽量写摘要和关键词(并尽可能地附英文的摘要和关键词),以便让读者在读正文前对全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应采用结构式摘要,一般掌握在300字左右,用简洁、明了的文字体现出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这4个要素。应注意的是:1)目的要明了,方法要具体,结果应有主要数据(切忌单纯地写“结果满意”之类的笼统叙述),结论应明确。2)要避免本学科领域内常识性内容的叙述以及简单地重复文章篇名中已经表述过的信息。3)摘要应结构严谨,语义确切,表述简明,不分段落。4)不用图、表或化学结构式,以及相邻专业的读者难以清楚理解的缩略语、简称或代号。必要提及的商品名应加注学名。5)避免把摘要写成广告色彩的形式。

摘要写在作者单位全称、所在地和邮政编码的下一行,空2格写“摘要”,“摘”和“要”之间空1格,“要”字

后再空1格,然后接写摘要的具体内容。

摘要具体内容结束后的下一行空2格写“关键词”,再空1格,按序列出3~8个关键词,各关键词之间空1格(当中不用标点),最末关键词后不用任何标点。

如附英文摘要,写在中文摘要之下,其间空一行。摘要的英文题名、作者、工作单位和关键词都应与中文相对应,英文摘要的具体内容也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

3.4正文

正文中应有引言,一般可用300~400字,概述主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实验基础及国内外现状,并应明确提出本文目的。引言中一般不应详述同行熟知的,包括教科书上已有陈述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基本方程的推导。引言一般不列序号,也不必写“引言”、“序言”之类的章节名称。引言后面的各部分应分层次,但应尽量减少层次,一般分两个层次即行,最多不要超过3个层次,如:

1△△△△(序号顶格,序号后不用圆点,序号和该章节名称之间空1格)

1.1△△△△(序号顶格,序号后不用圆点,序号和该章节名称之间空1格)

1.1.1△△△△(序号顶格,序号后不用圆点,序号和该章节名称之间空1格)

各段的具体叙述,应另起一行,空2格接文字叙述;应避免只见序号却无节段名称就直接叙述的写法,如:2

结果见表3。

关于正文中的表和图,一般应掌握这样的原则:凡用文字已能说明的问题,尽量不用表和图,如用了表和图,则文中不必重复其数据,只要强调或摘述其最重要的内容即可。表和图的内容不要重复。表、图都应有序号,如文中只有一个表(图),仍用“表1”、“图1”表示。表、图均应有明确的表题或图题。“表”字后加序号(序号后不用下圆点),空1格,连同表题;一般占一行,居中置表的顶线上。

表格两端及表内不用纵线,表头左上角不用斜线;辅助线(短横线)仅限表头内使用;表内尽量不用或少用标点符号,上、下行的数字最好对齐,一组数字内有±号者,则±号应上下对齐。表内计量单位的名称要用单位符号,表宽的字数(包括空格在内)不要超过24字,角花用*、**、***、△、△△、△△△等表示,写在右上角,表注置表下。

表和图的设计应正确、合理、易懂。如表头文字所占位置比表身内文字所占的位置大,会有头重脚轻之感,应该避免,可改用文字叙述。如表格过宽时,则应精简内容,否则难以选用。

临床类文章中涉及疗效研究的内容,应该要有对照。

3.5参考文献

文后参考文献是现代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3个目的:1)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2)表示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3)让有兴趣的读者追溯原始资料,以便对某一问题作更详细的了解。任何不重视参考文献,甚至用“参考文献从略”的处理方法都是不妥的。

引用参考文献一般不超过10篇,综述可适当放宽,一般不超过20篇。所列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年主要公开文献。一般不引内部资料,不引译文、文摘、转载和教科书。常识性的内容,一般不列参考文献。内部资料可在正文中用括号内的文字加以说明。未发表的文章不列入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亲自核对原文内容,年、卷、期,起迄页码,格式与标点符号,也要按本刊规定。

参考文献的作者3人以下,须列全;3人以上,只列前3名,后面加“等”(中文)、“他”(日文)、“et al”(西文)。

文后所列的参考文献,在正文中应有相应的标注序号(填写在方括号内,置右上角)。

本刊规定“参考文献”四字应在正文最末一行下居中位置。各条参考文献的序号顶格写,序号后面不加下圆点,空1格,接该条参考文献的具体内容,移行时应缩格处理。

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和保证数据库准确检索与统计,须有参考文献的类型和载体类型标识。根据GB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的标识为“M”,“期刊文章”的标识为“J”,“报纸文章”的标识为“N”,“专利”的标识为“P”,“论文集”的标识为“C”。

引用期刊的参考文献格式:

作者.文题[J]_刊名,年份,卷(期):起页一迄页.

实例1:李树友,李去习,李强.非水滴定法测定司氟沙星含量[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1,26(1):72-73.

实例2:林能明,林昀,韩江敏,等.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置[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4):217-218.

实例3:Brylawski BP,Cohen SM,Cordeiro-Stone M,et a1.On the relationship of matrix association and DNA replication [J].Crit Rev Eukaryot Gene Expr,2000,10(1):91-99.

引用书籍的参考文献格式:

作者.书名[M].卷.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页-迄页.

实例:陈新谦,金有豫,汤光主编.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4—47.

如引用参考文献来自由众多作者写成各章节的书籍,则采用下列格式:

作者(指章节作者或编写者).题目[A].见:主编者.书名[M].卷.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页一迄页.

实例1:魏树礼.灭菌法[A].见:奚念珠,顾学裘主编.药剂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64—174.

实例2:陈灏珠.高血压病和症状性高血压[A].见:上海医科大学实用内科学编辑委员会编.实用内科学[M].上册.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169—1189.

引用专利的参考文献格式:

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实例:Carl Ziess Jena,VBD.Anordnung zur lichtele-creschen Erfassung der Mitte eines Lichtfelders『P].Schweiz.Patentschrift,608626.1979-01-15.

引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的格式:

作者.题目.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页-迄页.

引用报纸文章的格式:

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一月一日(版).

实例:解志勇,崔晓晴.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行为法理不容[N].中国医药报,2005-12-17(1).

3.6数字

阿拉伯数字使用的总原则是: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具体来说,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要用阿拉伯数字。21世纪不能写成二十一世纪;90年代不要写成九十年代,并且应在“90年代”前写明具体世纪;1997年不得写成97年,1995-1997年不能写成1995-97年,更不能写成95-97年;3月8日不要写成三月八日。

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约数)要用阿拉伯数字。整数:如20年,2万台,

3个人,不要写成二十年,二万台,三个人。分数:如1/2,3/10。百分数:如2%,12.3%。约数:如20万元以上。

序词和编号中的数字,包括引文标注中的版次、卷次、页码(除古籍应与所据版本一致外),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上海市凤阳路250号3楼,13次特快,第1卷,第2页,第4届。

关于阿拉伯数字的用法,还须注意的几点是:数字的增加可用倍数表示;数字的减少却不能用倍数,而只能用分数或百分数来表示,如减少1/4或25%。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多位数不能拆开移行。凡尾数“0”多达5位或5位以上的数字,可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数,例如:可将50 000写成5万,把120 000 000写成1.2亿。传统的从末位数起每隔3位加撇(,)的分节法,本刊与其它正规科技刊物一样,不采用。

3.7汉字数字的用法

1)数字作为诃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语句。例如:一律,二元二次方程,三叉神经,四化建设,四氧化三铁,五省一市,某部六团三营,八国联军,“十五”计划,十滴水,十二指肠。2)农历和我国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用汉字,如正月初五,癸酉年七月二十七日,清乾隆二十四年(即1760年)。3)相邻的2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字用汉字,连用的2个数字间不用顿号隔开,例如:六七公里,十之八九。4)含有日月简称表示事件、节日或其它含义的词组,要用汉字数字,如“五四运动”、“十一”国庆节。若涉及1、11、12月份,则要将月份数字和日数字用中圆点“·”隔开,如“一·二五”案件,“十一·三”事件,“一二·九”运动。5)古籍文献中标注的卷次、页码等要用汉字,例如:宋应星.天工天物.卷十二,第七页.6)其它使用汉字数字的场合:①星期几一律用汉字,如星期三、星期四。②并列的几个阿拉伯数字与其复指数相连时,复指数要用汉字,例如:这几个数据中都含有7、8、9三个数。③形容词前面的数字用汉字,例如:这一实验方法有三大特点。④名词前面的数字“一”必须用汉字,例如:该药的这一特点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⑤“一”与量词组成数量词做定语进行泛指时,“一”必须用汉字,例如:她提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设计路线。3.8参数和偏差范围等的表示

1)在正文中的范围符号用“一”表示,文后参考文献中表示起页和迄页之间的范围符号用“一”表示。2)单位相同的参数范围,只需写出后一个参数的单位,例如:37~41°不必写成37°~41°。3)百分数的范围,前一个参数的百分号“%”不能省略,例如5.5%~8.8%不能写成5.5~8.8%。4)有相同的幂次的参数范围,前一个参数的幂次不能省略,例如:4×103~6×103可写成(4~6)×103,不能写成4~6×103。5)单位不完全相同的参数范围,每个参数的单位必须全部写出,例如:36°~41°18′。6)参数与其偏差的单位相同时,单位只需写1次,例如:25.3 mm±0.1 mm,可以写成(25.3±0.1)mm。7)参数的上、下偏差不相符时,偏差分别写在参数的右上、右下角,单位只写1次,例如:(35+2-1)。C不应写成35+2℃-1℃8)参数上、下偏差的有效位数应全部写出,例如:(16+0.36-0.50)mg不应写成(16+0.36-0.5)mg。9)类似(27±2)%这种带中心值的百分数偏差,不应写成27±2%或27%±2%。10)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应按下列方式书写:20 cm×30cm×60cm;不能写成20×30×60 am或20×30×60cm3。11)一系列数值的计量单位相同时,可仅在最末一数字后面写出单位符号。例如:50,70,100 mol/L,不必写成50mol/L,70mol/L,100mol/L。

3.9计量单位及符号

计量单位应采用以国际单位制单位为基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简称“法定单位”)。要按照国家法定标准及有关国际规定,规范使用量、计量单位及有关符号。

应引起注意的是,组合单位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决不能多于1条,更不宜将斜线、负指数幂或汉字混用表示相除。如按体重计算的药物计量,其常用法定单位为“mg·kg-1·d-1”或“mg/(kg·d)”,而不能用“mg/kg/d”,“mg·kg-1/d”,“每日mg/kg”或“每千克mg/d”等形式来表示。

3.10正(误)、宜用(不宜用)的字和术语举例

报道(导)、检(扦)测、荧(萤)光、哕(罗)音、溶解(介)、了解(介)、板蓝(兰)根、亚甲蓝(兰)、神经元(原)、糖原(元)、辨(辩)证施治、松弛(驰)、覆(复)盖、副(付)反应、蛋(旦)白、圆(园)形、感(干心)染、有效率(卆)、年龄(令)、蔓(漫)延、细菌(艹口)、石蜡(腊)、红细胞(血球)、末梢(稍)、锻炼(练)、分析(拆、折)、欢欣鼓舞(午),自己(已)、已(己)经、好像(象)、抗生(菌)素、综合征(症),适应证(症)、禁忌证(症)、阑(兰)尾、布(怖)告、糜(靡)烂、预(予)防、碱(硷)、兔(免)子、皂苷(甙)。

3.11其它

(1)外文书刊上的and/or(和,或)不合汉语习惯,应写为“和(或)”。

(2)“病人”与“患者”表示的是同一概念,可通用,但在全文中应该统一。

(3)表示同一概念的量词,如“例”、“个”、“名”、“种”,在同一篇文章中应保持统一。

4编者和作者共同努力,搞好杂志规范化工作

搞好科技杂志的规范化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作者应积极配合杂志社,力求把来稿撰写得符合本刊要求,以便使来稿处理得更快些、更好些。

上一篇:2024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回忆版下一篇:保护动物倡议书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