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园区建设汇报材料

2024-05-25

农业园区建设汇报材料(通用7篇)

篇1:农业园区建设汇报材料

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助推农村经济增长农业园区建设汇报材料**镇环境优美,水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广,基于这一有力优势。**在强力推进环境立镇、产业富镇、文化强镇、和谐兴镇“四镇”发展战略上,深化理想目标,建设生态农业大镇,历史文化重镇,乡村旅游名镇。在农业发展的思路上,敢于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园区建设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农业园区建设发展思路清晰,以“公司+农户+小户”的经营模式为依托,以“政府引导、企业自主、整合资金、集中投入”的有力措施为保障,多层面、多角度辐射各种链接产业,优化农产品结构,力促农民经济增收。同时,政府在企业引进上选择知名度高、经济实力强、技术高新的企业,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扶持和服务,拓宽园区建设后备力量,增加园区建设服务指南。因地制宜,奋力发展。根据我镇地理、交通、水源、土质等情况,因地制宜,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经营、部门扶持的运作模式,着力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装备应用的展示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和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基地。目前,园区引进企业1家,总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专业合作社5个,初步形成了“一园为主、多园带动”的格局。

篇2:农业园区建设汇报材料

打造农民致富平台

——xxxxxx村设施农业汇报材料

尊敬的市、县(区)各级领导同志:

首先,我代表xxxxx村党支部、村委会感谢各级领导同志对我们发展设施蔬菜基地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xx村发展设施蔬菜基地的情况做一汇报。

一、xxx村发展设施蔬菜基地的基本情况介绍

xxx村位于xxxx方向 公里处,位于市区、矿区之间,南邻棚户区,周围厂矿林立。周边人口达60万之多,有着广阔的蔬菜消费市场。正在修建的xx村东路横跨东西,三环路贯穿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总面积2平方公里。全村农户510户,总人口1249人,是典型的纯农业村。全村有效耕地面积822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有:种植玉米、养殖业及周边企业打工等。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775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32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077元。

近年来,由于城市的扩张和周边企业的用地增加,村民土地流失严重,闲散劳动力增加。设施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可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年

月开工建设“xx村设施蔬菜基地”。蔬菜基地总占地面积 亩,集体投资 万元,引资1.07亿元,建设温室大棚1000栋(包括水、电设施配套,硬化路面和绿化)、蔬菜配送中心一个、育苗基地一个。2009年一期工程已完成温室大棚

栋,项目二期工程

栋温室大棚和蔬菜配送中心将于2010年9月底全部完工。目前,已有100栋大棚投入使用。

二、xx村建设设施蔬菜基地的主要做法

1、集中整合土地,做大规模,提高土地利用率。

我们按照“抢抓城郊型设施农业发展机遇,领跑全市无公害蔬菜大棚市场”的思路,改变过去建大棚存在的分散建设规模小、实际种植面积小等缺点,通过复垦旧大渠和土地流转的方式,整合土地1450亩,把土地集中起来连成片,形成规模。在大棚设计上,我们在不影响温室采光、保暖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非生产用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2、做好土地流转,倾听民意,确保农民利益最大化。在向村民返租土地过程中,按照自愿原则,多次征求群众意见,出台了现金补偿、调换土地、抵顶大棚三套方案,相关村民可自由选择。从协议的酝酿出台到与村民签订执行,村委会程序到位,公正公平。全村有劳动能力的户数为390户,其中在过去已经承包了温室大棚的为83户,剩余307户。通过蔬菜基地建设,xxx村将实现户均一个大棚。以种植一栋面积442平方米的温室大棚为例,大棚年产蔬菜 万公斤左右,按每公斤平均 元计算,年产值为 万元,去除成本,年纯收入可达 万元。

3、学习先进经验,科学运作,尽快投产达效。

在建设蔬菜基地的过程中,我们组织相关人员到山东寿光、京津等地区学习,既看到了寿光蔬菜的规模效应,也看到了京津地区城郊型农业的特点。针对我村的实际情况,我们将采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来发展。目前投产的温室既有分散的农户种植,也有企业的新特品种示范。

我们相信通过xxx村设施蔬菜基地的投产达效,到2011年年底,村民人均年收入可达到

万元,上缴国家利税

多万元。

三、下一步打算及存在的问题 下一步打算

1、做好规划,积极争取土地政策,搞好蔬菜配送中心建设。1000栋大棚能否真正投产达效,关键在于配送中心。无论是基地内众多的种植农户,还是基地周边巨大的消费群,都要求必须建一个设施齐全、高效工作的蔬菜配送中心。同时配送中心更是我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需要。配送中心的建设,一方面将结合蔬菜基地本身规模和周边市场环境等因素,另一方面还将结合我市道路建设及生态工程项目,从全局考虑,上规模上档次。

2、在安置好村民的基础上,搞好大棚对外承包工作。在实现全村户均一个大棚,有效解决了本村闲散农业劳动力就业问题,保障了村民收入后;剩余的693个大棚将采取面向社会承包的方式,来增加村集体收入。这里我也想借这个机会通过各位领导向社会上对农业有兴趣、有意 向农业生产方向投资的集体和个人,做一个宣传。欢迎大家来xxx村投资。

3、积极寻求市场和技术支持,力争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目前,我们正积极与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市场、xxx省农科院、xxx农业大学等大型农贸市场和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联系,利用他们丰富的市场和技术资源为我们的设施蔬菜基地寻求优质的市场和技术支持。同时,开始着手启动有机蔬菜和无公害蔬菜认证申请工作,打造自己的品牌。

存在的问题

1、政策支持。省、市、区对于土地的流转是十分肯定的,但是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由于涉及到村民个人利益、生产习惯、认知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存在个别群众不理解、不支持,这一方面与我们工作不到位不细致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相关鼓励政策上的欠缺有关。在建设大棚和配送中心建设过程中存在与部分国有厂矿、事业单位在地界等土地遗留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议问题。希望在各级领导的帮助下能够得以解决。

2、资金支持。去年,我们按照“抢抓城郊型设施农业发展机遇,领跑全市无公害蔬菜大棚市场”的思路,建设规模较大,但随之而来了资金缺口大的问题。虽然上级农业部门给予了一定支持,但后期村集体和农户配套投入巨大,还希望各级政府能够继续给予大力支持。

篇3:农业园区建设汇报材料

1 南岗区农业科技园区已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

近年来, 南岗区委、区政府紧紧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主导方向, 切实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作为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平台, 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突破口, 集中资金、政策以及科技优势, 从2001年开始, 先后投资3.04亿元, 建设完成了33个大项目289个小项目[2], 这些项目基本包含了农业生产领域各方面。从目前情况看, 南岗区农业科技园区作用开始显现, 体现了“可看、可学、可推广、有效益”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一是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 提高了科技含量。通过园区建设, 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汇集在一起, 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供了平台, 使先进科技成果的作用得到发挥和展示, 为大面积推广应用建立了示范样板。比如, 园区先后进行了特菜有机环控等7项关键技术研发, 引进农业高新技术30多项, 推广名特优品种60多项。二是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农业最新科技成果组装配套, 引进一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进入园区, 提高了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 使传统农业实现高产出、高效益, 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 到2006年, 南岗区农民人均收入比园区建设前增加了1 770元。三是创新了农业产业运行机制, 推进了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通过采用先进的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管理模式, 促进了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 推动了农业专业化、现代化进程, 探索了新的农业产业运行机制。园区各类农民专业组织已发展到39家, 流转土地1 400 hm2。四是促进了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 培育了新型农民。利用技术、人才和信息等优势, 以园区为基地, 通过现场展示、科技培训等, 培养了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实用型人才。仅南岗区农业科技园区, 通过专家组织培训以及园区项目科技示范, 每年培训农民都在5 000人次以上。五是吸引了多方资金流入农业, 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目前, 园区已吸引有关企业60多家, 投入资金1.83亿元, 强化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了六大功能区, 形成了三个产业链, 成为展示龙江现代农业窗口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样板。

2 南岗区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矛盾

总的来看, 目前, 南岗区农业科技园区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 发展迅速, 初具规模, 成效显著, 给南岗区农业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全新的理念, 给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新亮点。但是, 由于还处于发展阶段, 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园区规模小, 服务功能有待完善。目前园区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 建成面积小, 覆盖范围小, 优势特色不明显, 主导产业不突出, 经济效益不高, 园区内各项服务仍处在不断完善阶段。二是园区人才缺乏,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人员匮乏, 管理人才缺少, 组织化程度不高, 在品种、生产技术、产品标准等方面难以统一, 只注重基地建设, 不注重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发, 产品缺乏竞争力, 园区创新能力不强。三是龙头企业数量不多, 辐射力不够。园区有实力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较少, 投资规模较小, 档次不高, 联结农户能力有限, 形不成强大的带动力与辐射力, 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的发展需要。四是机制不健全, 园区建设资金不足。园区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健全, 尚未正式出台扶持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 导致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园区基础设施、规模有待加强。五是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仍然存在。园区属于高投资、高回报的技术密集型农业科技产业, 需要高效率的管理来加以支撑。但是, 目前有的园区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 项目建成后, 缺乏对项目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 影响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等等。为此, 今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总体要求是以建设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 坚持科学规划, 分类指导, 准确定位, 突出特色, 不断加强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集成和示范推广,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的示范区[3]。发展目标是逐步构建起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带动等不同层次的发展体系, 构建起技术开发、引进示范、转化推广和技术培训的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起优质高效农产品及深加工等现代化产业结构体系[3], 构建起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服务体系和农业园区经营管理机制体系, 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又好又快发展。

3 加快南岗区农业园区发展对策建议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 是推进结构调整, 繁荣农村经济, 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现实需要。为此, 要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构件来抓, 搞好科学规划, 明确功能定位, 制定扶持政策, 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园区的提档升级。

3.1 要打牢理念, 加强农业园区规划和发展研究

现代农业园区是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管理理念和方式经营的一种模式, 必须用新视角、新思路、新举措来推进。要切实做好园区发展规划, 从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出发, 发挥区域优势, 因地制宜, 制定园区的近期计划和长期规划。要加强园区建设发展战略研究, 组织有关专家对园区评价指标和宏观发展进行谋划、指导和规范园区发展。

3.2 要明确定位, 进一步发挥农业园区功能

农业园区有孵化、示范、引进吸收、创新、辐射带动、信息集散、培训等多项功能。不同类型的园区在功能上应有所侧重, 要有准确功能定位。具体地, 农业科技园区要以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先导, 以良种引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节水技术等先进技术为突破口, 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 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示范、创新和技术辐射为纽带, 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 大力开拓销售市场, 进行全方位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3 要制定政策, 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力度

坚持走“政府搭台, 社会联手, 企业唱戏, 开发主体多元化”的路子, 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和扶持政策, 同时要管好和用活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资金[4]。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 如出台低息贷款政策、提高贷款额度、建立园区专项资金等。同时, 要引进民资和外资投入园区建设, 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入股或进入农业示范园区承包开发, 使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地在园区转化应用, 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3.4 要加快创新, 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创新能力建设, 直接关系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要把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作为园区工作的中心任务, 进一步加快农业园区体制创新, 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 逐步完善农业园区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加快产业创新, 在产业开发上, 实现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和企业化运做, 形成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 建立多元化开发、投资产业体系[5]。要加快技术创新, 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 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 在技术创新和农业高科技产业方面取得新突破。

3.5 要整合资源, 不断提高园区技术含量

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 加快培育新的行业协会, 整合同类型的行业协会, 扩大行业协会服务、示范的辐射面, 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组建产、加、销一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农技推广部门联系, 参与科研、技术示范、教育等工作, 建立健全园区信息网络和数据库, 使园区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发挥应有的示范引导作用。

3.6 要强化管理, 促进农业园区持续发展

要不断探索、研究和完善园区的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组织制度、财务制度、社会化服务制度。要完善土地政策, 加快土地流转, 积极推行土地合作股份制, 建立园区加农户的运作模式, 扩大园区组织化程度, 推进园区农业产业化进程[6]。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农业科技队伍, 为园区生产提供全程指导和服务, 推动园区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昌文.加快农村中介组织发展推进现代农业经营[J].求是, 2007 (20) :44.

[2]哈尔滨市南岗区农委.农民增收途径与科技对策分析[J].改革纵横, 2007 (7) :41-43.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12-31.

[4]古剑萍.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J].广西农业科技教育, 2007 (2) :30-32.

[5]张刚.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2) :21-23.

篇4:农业园区建设汇报材料

一、坚持三大理念,明确园区发展方向。一是坚持统筹布局理念。按照城乡一体化和突出区域主体功能的要求,综合考虑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产业结构等因素,在全市规划布局2个产业带、3个省级农业园区、10个常州市级农业园区、20个金坛市级农业园区、30个现代农业示范村,整体推进畜禽、水产、茶叶、水芹、食用菌、红香芋等“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集中连片开发,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点、线、面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二是坚持规划统领理念。按照争创省、常州市级农业园区的标准,科学制定园区建设规划,明确园区建设主要指标、主攻方向和建设标准。目前16个园区总体规划基本到位,确保了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堅持基础先行理念。针对农业园区地处偏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现状,借鉴工业园区建设的办法,加大对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环境整治的投入,全市重点园区基本达到了排灌方便、道路畅通、用电便捷、环境优良、现代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广泛应用的要求,有效提升了园区的标准档次和承载能力。

二、提升三大水平,增强园区发展能力。一是提升农业经营产业化水平。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引进并培大培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直供、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提高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消化能力、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能力。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现已发展到48家,其中省级5家,年销售超40亿元,年出口4500多万美元,成为农业园区建设的主导力量。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益联结机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支持龙头企业组织领办、鼓励农村能人带头领办、发动农技部门牵头领办、号召基层组织示范领办等途径,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多家,成员2.45万户,辐射带动75%的农民,初步形成了以职业农民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园区新型经营主体。二是提升农业产品品牌化水平。牢固树立“品牌出效益”意识,积极引导园区生产经营主体进行标准化生产,参与质量认证,创建名牌农产品和区域公共品牌,先后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7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90个,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拥有省级名牌农产品9个,“金坛雀舌”跻身全国茶叶区域共用品牌价值40强。三是提升农业功能多样化水平。依托优美的山水自然风光、特色地域文化,积极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了长荡湖湖鲜美食节、儒林水城、渔业博览馆、农林科技示范基地等一批农展节庆和农业景点,每年吸引100多万游客走进农村、体验生活,较好地发挥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三、构筑三大平台,激发园区发展活力。一是构筑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快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专门注册资金2000万元组建“江东福地”上阮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化运作来筹措建设资金。积极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园区建设,将农业贷款重点投向入园各类经营主体,为园区建设提供金融保障。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建设的突破口,先后引进各类农业项目100余个,总投资超20亿元,现在农业园区已成为外资、民资、工商资本等各类资本竞相入驻并获得丰厚回报的首选地之一。二是构筑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引导和支持省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与农业园区建设,与省民盟联合主办三届现代农业发展高层论坛,建有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工作站和6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解决了一批农业生产难题,对接了一批科研项目,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做到农业园区建设到哪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就推广应用到哪里,共培育各类科技示范户4550个,辐射带动周边9万农户,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2%。重点提升先进农业设施的推广应用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到78%,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建的2万平方米玻璃智能日光温室和薄膜温室成为园区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三是构筑土地流转平台。抓住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农民转移就业的机遇,依托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积极推进以土地股份合作为主的土地流转,共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50家,累计流转土地20万亩,推动了土地向园区内项目业主有序流转,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四、强化三大保障,夯实园区发展基础。一是强化政策保障。积极落实园区用电、用地、税费优惠等政策,着力优化整合涉农资金,并专门设立园区发展专项资金600万元,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推广、产业化经营、质量品牌建设等进行“以奖代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扶持园区建设的政策体系。二是强化组织保障。按照有一套工作班子、有一个实施计划、有一个考核验收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园区组织推进机制,做到压力传递到位,工作推进到位,任务落实到位。目前,已专门组建长荡湖现代高效河蟹产业园区和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委会,制定落实挂钩联系制度,形成了党政领导重视、部门分工协作、上下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保证了园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强化服务保障。建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对项目审批、项目运营、后续管理等各个环节实行“绿色服务”,保证了园区项目的快落户、快建设、快见效。全面推进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园区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市场营销等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代耕代管代收、农资经营、工厂化育秧、机插机收等专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园区内大户、小户、散户均能享受到同等的社会化服务。

(作者系中共金坛市委副书记)

篇5:米箩农业园区汇报材料2

尊敬的各位领导:

感谢您们长期以来对水城县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一行到水城县调研工作,我代表水城县政府向各位领导汇报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区建设情况,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园区基本情况

园区建设地点位于水城县米箩、猴场等乡镇,其中核心区设在水城县米箩乡草果、俄戛、米箩、倮么四村,总面积137.41平方公里,总人口30600人。

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完善,园区道路、小水池已建成, 2000亩基地已实现自动化喷灌;入驻园区企业1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个。园区以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定的产品——“水城猕猴桃”作为主导产业,现建有产业基地9880亩,进入挂果期2000亩。2013年市农委等单位在倮么村和俄戛村建产学研基地100亩,年育苗600万株。已完成园区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土地、环保、行政许可等相关手续正在完善中。

二、园区建设

1、创建思路

园区围绕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建设要求,建设以猕猴桃精品水果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园区,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实施生态保障,结合新农村建设、四在农家建设及“四化”同步要求,建设产业化推进、多元化提升战略,以猕猴桃为核心产业,布依民族风情旅游、水产养殖等配套产业,实现产业共同发展。

2、发展目标

建设猕猴桃产业核心区3万亩;猕猴桃产业示范区1万

亩;猕猴桃产学研基地300亩;优质猕猴桃品种展示和苗木繁育基地600亩;猕猴桃生产技术培训基地200亩,科研用房1000㎡;配套冷藏库2个;猕猴桃博览园建设1000亩;建布依风情生态园100亩。到2020年,园区人均收入达1万元以上,总产值可超12亿元。

三、重点发展与布局

1、猕猴桃产业

一是核心区。发展重点:做大做强以猕猴桃为特色水果

龙头企业;整合地方优势果园,形成上规模的精品果园,将精品水果作为园区内农户的庭院经济来发展,作为乡村旅游、农家乐的主要支撑;结合休闲观光,发展特色水果采摘园;做好猕猴桃产学研基地建设,培育优质良种壮苗。发展布局:米箩乡草果、俄戛、米箩、倮么四村。

二是示范区。发展重点:发展以猕猴桃为主的精品水

果基地,带动加工、物流、贮藏保鲜、民族风情、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发展布局:在米箩、猴场等乡镇。

2、布依风情生态旅游区

发展重点:一是结合米箩、猴场两乡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建设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民俗风情园。二是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布局:主要布局在猴场乡补那村和打把村,米箩乡倮么村和俄戛村。

3、特种水产养殖区

发展重点:大力推广已成熟的大鲵养殖技术,充分利用

水城资源优势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发展布局:主要布局在米箩乡的倮么、草果二村;顺场乡的洗脚沟、顺场、大发三村

四、投资及效益分析

1、项目总投资

项目建设总投资33亿元(含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其中:15万亩精品水果猕猴桃产业化建设投资26.3亿元(基地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亿元,产学研建设投资0.3

亿元);布依风情旅游开发投资4亿元;特种养殖投资1亿

元;其它投资2亿元。

2、效益分析

一是经济效益:到2018年进入盛果期,亩产量2500公

斤以上,亩产值达到3万元以上,总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布依风情旅游业可增加5000个就业岗位,按2万元/年/人计算,可使项目区农户增收1亿元。

二是社会效益:园区建成后,为所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

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品种、新技术,成为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展示窗口和辐射源;带动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使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区域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经纪人和乡土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是生态效益。将大大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雨水对土

面的直接冲刷作用,有利于保持水土;通过农业先进技术的导入,无害化生产技术的应用等,产生较好的绿色生态效益,使资源得到高效、合理利用,促进各项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保障措施

1、成立水城猕猴桃产业园区领导小组。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农业、扶贫、财政、发改、林业、绿产中心及项目实施乡主要领导为成员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2、以科技体系为支撑,加快产业发展。切实提升科技创

新能力,大力推广普及先进的猕猴桃实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按照市场需求培育新品种、新工艺,引进和推广保鲜、加工、包装等技术设备,进行知名品牌开发,加强技术培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注重研发质量。同时,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强与科研院所(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进行项目攻关,通过建立猕猴桃农业科研基地、选派科技特派员等参与技术创新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资源优势互补、产学研用衔接的猕猴桃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3、建立市场服务体系。成立产业协会,引入企业投资,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链条,促进利益共同体共担风险,共同发展的新市场格局。

六、存在问题和下步打算

1、存在问题。一是由于资金不到位,部分设施未能按计

划建设推进;二是土地流转存在一定困难;三是入驻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

2、下步打算。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配套资金,整合各部门

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二是推进土地流转速度,提高生产率;三是加快招商引资,使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入驻园区,促进园区高效发展。

二0一三年二月二十八日

篇6:农业园区建设汇报材料

我区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起步较早,从2001年就开始着手建设信息化网络体系,并认真按照中央、省、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作为实现我区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措施来抓。通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现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建成了以局内局域网和xxx农村信息网、中国杨梅网等“三网”全面开通为主要标志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初步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并积极通过信息网站为农民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服务,对推动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区农业数字化、信息化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的做法和成效

1、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初具雏形。2001年以来,我们克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极大困难,投入资金20多万,配置电脑,购置硬件设备,租用了一条带宽为独享10M的光纤。采取“双网”建设方案,组建了百兆以太网系统的局内局域网(内网系统)和十兆以太网系统的互联网(外网系统),既实现了全局各科室间信息资源在内网系统内的有效共享,又全面实现了全局40台电脑均能通过局域网上互联网查找、获取、收集信息的两个物理上完全独立系统的信息化网络平台。

2、信息网站建设日渐完善。2001年11月,我们按照“农民的良师益友,农村干部的时尚帮手”的宗旨,建成开通了xxx农村信息网,为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民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并初步实现了信息网站为农民群众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同时我们还抽调专人,结合本区农业生产工作实际,在信息网站的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版和完善。努力完善信息网站系统,现已建成了后台的动态管理,纯静态网页生成的数据库系统,实现了网站信息上传和更新的动态管理。并针对性的增设了供求信息、办事指南等栏目,添加了“FSO”动态交互生成的供求信息和相关评论以及效能革命网上调查数据库系统。并将信息网站与国际、农业部、国内兄弟市、县、区各相关网站建立友好链接,与接入省农业信息网的“一站通”系统,建起站内信息关键词搜索系统,使浏览者十分便捷的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强化了信息网站的功能。

3、信息的价值逐步显现。设立专人及时对各类信息进行更新,不断充实农业信息资源库,现网站已有各类政策信息、农业和农村经济动态信息、供求信息、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业生产技术信息2000余条,近100万字,内容覆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这些信息对领导决策、广大农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购销活动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农民群众从中全面了解我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动态、政策法规以及我局各类审批事项的报批程序。并能从中获得全国乃至全球先进的种养、加工和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咨询解决农业生产作业中疑问,而这些正是以往传统方式所难以做到的。并有一部分农业种销户利用这些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和农产品价格信息,及时调整种养结构,选择种养品种,选择销售地点,达到农产品效益的最大化。同时通过发布农产品信息或利用网上信息推销农产品,寻找销路,进行经济活动。尽管这些网上经济活动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但其作用和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农民群众已经开始感受到了网络给他们带来的知识和实惠,信息的价值也逐步受到广大农村生产经营者的重视和关注,现每天有120多人次上网浏览、查找和发布各类信息。

4、信息员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信息员队伍是信息网站全面快速准确反映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动态的触角,又是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有力帮手。根据农业部的《“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和省农业厅《农业信息服务行动实施意见》,我们按照信息员的“三会”和信息服务点的“六个一”的要求,组建了一支由各镇(街道)农技人员、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人员和局农技人员,共48人的农村信息联络员队伍和26个农村信息服务点。并对他们进行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常识和信息的采集、整理、传输等知识培训,提高信息员的计算机应用、网络应用和信息的采集水平。现该48人和26个信息服务点均已通过了农业部农村信息员、信息服务点资格认定,并在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逐步健全。建立了《xxx农林渔业局信息宣传工作制度》《xxx农林渔业局电脑使用管理制度》,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对提供农业信息给于适当的物质奖励,同时还把信息工作及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发布和先进科室评比挂钩与年终奖金挂钩等,使信息管理工作走上正规化道路。

6、电子政务得到初步发展。一是建成村账代理网上监管中心,利用LAN、ADSL在全区各村建成网络终端,通过网上查帐等手段,对各村的帐务财务进行网上监管。二是利用信息网站及时公布本局工作动态,公开办事程序,收费标准等,提高了局机关工作的透明度,便于农民群众检索、监督。并在网站上开设本埠信息栏目每周上传各科室本周工作安排和上周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局领导班子一周工作会议活动,实现了局领导不用听科站长汇报,只要通过该栏目的信息内容,就能了解局内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作出指示,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应用局内局域网共享各科室间信息资源,报送工作安排工作小结等文字资料,初步实现了局机关文件的拟稿、审稿的无纸化。四是全面利用手机短信群发系统,发布局机关工作通知和局机关工作动态,特别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及时了解防火形势,调度扑火队伍等十分快速有效。

二、当前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在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有了较大进展,但总的来讲,我们的信息化水平仍处在最初级阶段,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在网络建设上的科技力量比较缺乏,现在我们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人员没有一个是专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家,以致对于一些脚本语言、程序编写和数据库的开发、利用等显得力不从心。二是信息的覆盖面依然不广,信息的传播也仅仅是局限在某一个层面,离真正实现信息到农民手中、全面进入寻常百姓家庭还很遥远。三是信息采集面还不够广泛,信息资源库存量偏少,在我区虽有大批农业科技工作人员,但他们挖掘信息,提供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并不强,而且信息的质量也不高,从当前所提供的信息来看,大部分是一些“过去式”的信息,对市场有预测性和前瞻性的信息还很少,能全方位反映农业生产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高层次信息还很少。四是信息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其重要性还没有完全被人们充分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服务的价值未得到普遍认可。五是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足,致使我们在软件系统的开发应用上显的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此外我们的机构不明、职责不清,也严重的阻碍了我局农业信息化进程。六是网络资源的使用者的水平普遍偏低防毒意识不强,给我们的网络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在当前互联网上的各种病毒无所不在,网络黑客神出鬼没,而我们的网络使用者的防毒意识又不强,该升级的杀毒软件不升级,该进行病毒扫描的不扫描,使的网络病毒轻易侵入内网,造成网络瘫痪和硬件损坏,四年里我们已出现二次网络瘫痪的事故。

三、下步思路和措施

下步工作的初步思路是:以中央、省、市、区有关信息化建设要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强化为农民、农业、农村服务的宗旨意识,全面提升我区的农业信息化水平。具体措施为:

1、进一步完善局内网络平台和xxx农村信息网、中国杨梅之乡网建设,完善局内局域网的建设和管理,升级和更新局里一批96年左右购置的低配置电脑。对现有的网站进行升级,完善信息网站功能,充实网站信息资源库,增强网页的互动性,扩容网站空间,购置服务器,用主机服务器取代现在的租用电信虚拟主机空间,添置数码照相机、扫描仪、刻录机等信息采集的必备设备。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之家喻户晓,稳步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为民所用。

2、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健全镇(街道)、村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按照“八个一”的标准要求,按照2:2:1的补助的要求,给予资金、相关的技术服务和设备支持,在有条件、有基础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经营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基地、信息咨询企业、重点村和种养专业大户等经济主体中发展100个农村信息点。帮助几个较大较有辐射力、带动性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起门户网站,推进农业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

3、加大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重点在农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及村干部中发展农村信息员,壮大农村信息员队伍。加强对信息员进行信息收集、传播方法、信息稿件的撰写和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水平、网络应用基础常识培训,通过培训,使信息员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

4、建立我区农业综合数据库,启动建立起一个内容包括本区地理资源(土壤肥力、水文状况、农田水利等)、本区种质资源(本区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分布、本区动物种质资源及其分布、本区基因资源、本区人力资源)、农作物种植及农产品的综合利用技术、花卉园艺建设及其维护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畜禽及其水产养殖技术及其产品的综合利用等等在内的覆盖我区土地、土壤、气候、生物、农业、生态环境、农业和农村经济等方面的农业综合数据库,同时应用3S技术在该数据库上建立起农业专家决策系统,以便各级领导、农业干部、农民群众全面了解我区农业情况,检索资料和数据,全面掌握这些方面的动态变化,为本区农业决策、管理、生产提供依据。逐步推进我区“数字农业”工程建设,实现我区农业基础资源数字化管理。

5、完善电子政务、农业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推进局办公自动化进程,在“xxx农村信息网”上增加政务公开栏目,完善网上政务信息公开,逐步实现网上技术服务、网上办公、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引进农产品网上销售的应用系统,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建起我区农产品网上推介(促销)平台,使全区的农业龙头应用该平台宣传企业、展示产品、发布供求;应用办公自动化(OA)系统,实现局内工作管理、文件传阅、处理、查询、归档等无纸化进程,提高我局办公自动化水平。

6、完善农技110服务体系,完善农技110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农技110服务质量,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向有条件的村和中介组织延伸。树立为大农业服务的观念,逐步拓展农技110服务内容,强化农技110服务功能。完善农技专家咨询服务制度,注重信息资源的分析与整理,组织不同专业的农业专家,对所从事的专业,依据国际、国内和本省、市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加工和供求形势,结合农时,对我区主导产业农产品进行分析预测和点评和农业生产的各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对农民反映的问题,及时组织专家进行诊断和调查,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确系侵犯农民利益的事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鉴定,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并对一些农民反映较多、较集中的生产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案和农业生产、农产品供求等信息编印成书面资料,发放给那些生产规模较小,获取信息和技术途径较窄的农业生产者,以解决他们在生产作业中缺技术、缺信息的问题。

7、实施农业信息联播计划,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多媒体农业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起农业信息的多媒体高效传输,重点建设农产品供求、市场价格、实用技术、优新品种、国外农产品市场贸易行情等多媒体发布系统。用3-5年时间,实现上至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下至部分乡镇的农业信息视频联播,使农业信息,无论在纵向、横向,都能做到资源共享。前期作好整套信息联播计划的调查和规划工作。

8、实施农业信息个性化服务计划,建立农业信息个性化服务系统,根据不同的信息需求,以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农业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大户发布所定制的信息,使信息需求者不必花费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就能得到所自己需要的信息。

9、完善提供信息的奖励和管理制度,激劢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踊跃撰写信息,如实反映农业生产动态,充实信息库,为领导决策提供理论参考,更好的为xxx农业的发展服务。

四、几点体会

经过我局这些年的网络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以往简单的近距离的信息服务到现在通过网络进行全程、全方位的远程信息服务的建设工作经历,深刻体会到:

1、领导班子重视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网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前沿性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人、财、物的投入,而且涉及到思想观念、管理方式、以及工作习惯的变革,甚至涉及到利益的调整、重组和工作的协调。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信息化的进程。只有领导班子的足够重视,才能形成上下一致、协调发展的局面,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网络信息化建设才能迅速发展。我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这样的效果,正是得益于局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经常关心网站的建设,对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积极的支持,经常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2、资金投入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前提

网络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当前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的情况下是一项高投入的产业,因为网络建设要资金,系统的开发建设、运行维护、升级要资金,因此要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发展和系统的正常运转,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几年来,由于我们局的经费比较紧张,以致我们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办公系统的应用,设备的更新扩容,特别在电子政务发展等方面显的力不从心。

3、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信息员队伍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保障

信息是信息化工作生命线,在当前人们的认识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出台激励措施,调动大家挖掘信息、采集信息,积极写稿、投稿是非常必要的。几年来我局先后出台了信息宣传制度、电脑使用管理制度,特别是出台了“流动红旗”先进科室评比措施,把各科室提供信息的数量、质量进行计分,并直接与科室每位同志的月度、奖金挂钩与干部评先挂钩,极大的调动了大家的写信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我们信息网站的及时更新,不断充实信息资源库奠定了基础。同样,信息员队伍建设也为我们全方位捕捉动态信息,开阔信息视野,提高信息质量做到“快、准、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4、加强知识培训,提高素质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推进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求我们懂得基础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这些年来,我们举办了几期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的网络应用能力。现全局70%的干部职工已基本上使用网络收发邮件,查找资料,获取信息,为我局在局机关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无纸化办公夯实了基础。

5、借鉴、交流是搞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篇7:农业园区建设汇报材料

中共╳╳乡委 ╳╳乡人民政府

(201 年4月1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安排,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恳请提出宝贵意见。

近年来,╳╳乡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人民群众,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已任,本着“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的原则,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发展“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协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乡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为进一步做强做大农业产业,针对区域气候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的实际,引导群众积极抢抓╳╳煤电项目建设、水盘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机遇,以猪、沼、蔬、果、蜂为主导,大力发展种养殖业产业化发展路子。近年来,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2个(金龙食品加工厂、横发蜂蜜包装厂),成立专业协会3个(大寨村蔬菜种植协会、新光村养蜂协会、大寨村养猪协会),引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四季鲜果蔬专业合作社、横发养蜂专业合作社、永兴兔业合作社、天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德发养殖专业合作社、北盘江种养专业合-1-

作社、博源黄鳝养殖专业合作社、╳╳继能养鸽专业合作社)。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建设稳步推进,优势产业日益增强,支柱产业规模逐步壮大。2009年,全乡生产总值完成202370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9870万元,粮食总产量完成10791吨,财政总收入完成21909万元,农民人均占有粮318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114元。

二、主要工作

(一)抓产业模式,促结构优化。一是注重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二厂三会八社”的带动,初步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布依飵”牌精肉飵、“凉都绿蜜”牌蜂蜜、“学农”牌鸡棕油等产品已打开省内市场,产业化经营的步子在迈进。二是加快“四个特色基地”建设。第一,巩固水果种植建设,发展好民主村300亩“百果园”示范基地,跃进300亩桃李基地,巩固好1000亩杨梅基地。第二,狠抓畜牧业生产,大牲畜存栏3034头,生猪存栏4.5万头,母猪存栏8645头,年出栏仔猪3.5万头,家禽存栏9.8万羽,出栏8万羽。第三,加快发展养蜂基地,已发展4000箱,产蜜170余吨,产值120万元。第四,继续发展早春蔬菜和常年蔬菜基地,2009年完成早春蔬菜种植12500亩,2010年受持续干旱影响早春蔬菜受灾7000亩;年内计划建常年蔬菜基地5000亩,努力争取国家、省、市、县扶贫项目资金2500万元,在现有常年蔬菜大棚33个的基础上,再建100个,力争年内启动小城镇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计划建成日容纳1000吨以上蔬菜交易市场,满足本乡及周边乡镇的农产品交易。

(二)抓区域布局,促质量提升。一是合理规划产业带。第一,建蔬菜产业带。在低海拔交通便利,水资源相对较好,气候

优势明显的新龙、新光、新联、店子、╳╳、大寨等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第二,建经果林产业带。在中海拔的跃进、马口、营昌、木角寨、民主等村大力发展桃、李、科技杨梅等经果林种植;第三,建养殖产业带。在大寨、新光、新联等特色养殖大村进一步扩大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二是落实工作责任。为抓好农业产业化建设,建立健全了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工作与其他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三是强化农技培训。为强化技术推广,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2010年计划完成农技普及培训1万人次、完成“绿证”培训6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0人、引导性培训220人。组织各村支书、主任和部分种养殖大户到大寨村四季鲜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常年蔬菜基地和养猪基地进行实地参观,由乡农技人员现场作技术示范和讲解;组织农技便民服务队深入各村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群众科学种植;由农业服务中心和兽医站技术人员实行定点指导,为农户提供选种、种植、喂养、防疫等全程管理服务,有力提高了群众的科技意识和技术水平。

(三)抓产业链优势,促无公害产品。结合乡走猪、沼、蔬、果、蜂的发展路子,利用得天独厚的再生能源(猪粪)优势,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沼气池建设,在原有沼气池440口的基础上,2009年新建并投入使用沼气池800口,目前,全乡共有沼气池1240口,沼气池的建设节约了能源,美化了环境,同时沼液又为5000亩蔬菜基地建设提供了有机肥,为打造绿色无公害蔬菜提供了重要质量保证。同样沼液还用作果树的追肥,促使果树盛花,花又为蜂提供了丰富的蜜源,从而提高蜜蜂产蜜量。

(四)抓资源优势,促特色种植。充分利用╳╳区位和气候

资源优势,发展早春蔬菜种植。2009年,完成早春蔬菜种植12500亩,其中,黄瓜1400亩,茄子1600亩,辣椒1900亩,西红柿1000亩,早玉米1500亩,无藤瓜1200亩,豇豆800亩,四季豆600亩,其它2500亩,产量达到12500吨,产值达3750万元。今年,虽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但通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全乡干部职工、广大群众众志成城,全力抗旱,完成了早春蔬菜种植8050亩。在蔬菜种植上推行“三不”政策。一是不买单。保证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鼓励农户发展种植;二是不强求。在种植品种上不强求农户种植单一品种;三是不一刀切。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群众按什么品种价格高种植什么品种的自愿方式进行种植。在政府引导上注重“三性”。一是注重示范性。通过为大寨村示范点在网上购买新品种实行示范种植,成功后再在全乡推广;二是注重引导性。乡农业服务部门在充分分析市场的基础上,再引导农户种植,努力克服供过于求,价贱伤农的问题;三是注重综合性。不要求农户统一种植单一品种,对早熟蔬菜种植进行综合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靠天吃饭的格局无法打破和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难以形成;

二是配套设施不健全,缺乏最基本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保鲜贮藏库,形不成商品经济和无法缓解供大于求的问题;

三是缺乏营销人员,销售信息不畅,出现流通环节多,中间销售资金份额大;

四是扶持力度小,走现代化农业之路漫长;

五是投入资金少,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小,带动小,因而农产品商品率低。

四、下步打算

一是争取上级有关单位资金投入,加大水利设施建设,特别是小二型水库、引灌渠、小水窖的建设,在缓解我乡严重缺水的同时,有利于使农业产业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

二是争取上级有关配套资金,建设规范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保鲜贮藏库,满足商品蔬菜多贮少供,调节市场供需关系。

三是加大农经网建设和协会、专业合作社的整建,在农产品销售中,多渠道为农户寻找销路或组织协会、专业合作社直接为农户找市场,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从而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使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四是争取国家有关支农资金,加大对种植户的扶持力度,特别是现代农业方面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乡气候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强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产业,进行规范化种植和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建设和开发。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做好╳╳优质早春蔬菜和仔猪养殖两个特色产业的开发,突出打基础、找市场、调结构三个特点,努力培育支柱产业,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乡战略、特色经济战略和集镇化战略。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五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以“龙头”来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市场,从而引导、带动、辐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并且建设一批主导产品、“龙头企业”、服务组织、商品基地。实行产加销

一体化,使农民不但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使农民富裕起来。

上一篇:表彰先进集体的通报下一篇:典型材料—维护稳定促和谐 团结协作求发展(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