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博士毕业感言

2024-05-10

文学博士毕业感言(精选10篇)

篇1:文学博士毕业感言

推荐文学博士的毕业感言

回首是前进的脚下梯,因了对往事的眷恋与不舍,才能带着许多历练后殷红的血液继续奔往未来。往事,无论是以哪种姿态出现,在回忆的时候,都以一种疏离的步伐远去。

岁月这条奔腾的河流,浑浊却带着些许的厚重,向那不知名的远方静静流淌。在漠然回首之时,总以一种老者的面孔凝视我们。已经少了年少时的不安分,亦少了那时的锐气,而心底里明明灭灭的幻想,亦在现实的沟壑中少了几分色彩。原来,未来只是一个童话。在给我们一个美好的幻念之时,也不忘给我们一记疼痛。成长,向来都是一种矫情而模糊的状态,真正在社会打拼的时候,望见四周高耸的水泥森林,才发现长大就是那么一瞬间的事。年少的记忆更是弥足珍贵起来。此时再想抓住什么,却发现,抬起双手是徒劳的。

而彼时的眷恋,却成了一道厚厚的墙。就如同一个无辜的人,忽然被黑白两队方拉向各自的队伍,拉拉扯扯之间竟踟躇不前,不知该往何方。于是想做一次彻底的解脱:跟往昔说后会无期,向未来说你好。真正落笔后,方惊觉年华的溃散竟是这般的简单。小小的故事背后,也藏着巨大的心情。好比蔚蓝的天空下,覆盖着的,是人类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大地。沉着而宽容地接纳每一位来人。

总以为前进的道路是艰辛的,却不知回忆的路途亦是这般遥远,毕竟人和事都已经远走了。痕迹未曾留下,却在某个相遇的时刻抱怨,怎么会忘记。

篇2:文学博士毕业感言

几年前的今天,我们慕名考入法学所这个学术圣地,兴奋地憧憬着即将展开的这段人生旅程。然而,当理想照进现实,我们才发现这段旅程远非惬意,而是一段实实在在的苦旅。

首先是生活的清苦。三年前,研究生院从北京东北角的花家地搬至西南郊的辛瓜地,远离城市的繁华,偏居良乡一隅。无数次,我们在校门外翻越筑路垒起的一个个小土堆;无数次,我们被抛到通讯的荒岛,手机失联成为常态;无数次,我们吐槽学校的网络、食堂、图书馆、超市。

除了物质生活的清苦,更大的痛苦来自于论文的困苦。从论文选题、论文开题、论文写作到论文答辩,我们历经重重煎熬,终于走到了现在的毕业季。

然而,惟有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足迹,这段苦旅给我们留下的是深深的眷恋和感谢。

感谢我们的导师们,教导我们正直为人、精邃为学。

感谢法学所的先生们,让我们看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感谢法学所的老师们多年来的悉心教导和热心帮助!

篇3: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的困境与出路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则进一步指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2015年4月27日国务院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中再次强调,“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由此可见,就业问题,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妥善处理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于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然而,不容乐观的是,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其中,高校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则更是引起了社会的特别关注,也更应当从理论和现实的层面予以深入研究。这是因为,与本科、硕士毕业生相比,博士毕业生获得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位,被认为是知识精英阶层,如果连博士毕业生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这在一个被认为具有“对知识充满尊重和敬畏”历史传统的国家,是完全无法想象的,其对社会的影响和导向作用也是十分重大和深远的,因而更需要慎重对待。此外,如果说在前些年由于博士毕业生数量本身并不大,博士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仅属于“个例”,[1]不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性的话,那么,近些年博士毕业生“就业难”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据笔者的初步调查统计与实际调研,就在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招聘岗位来看,往往每个就业岗位都有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的应聘竞争者。由此可见,博士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需要从经济和社会的层面进行分析并从法律的层面予以规范。

对于博士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可以从多个学科、角度和层面进行研究。例如,至少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法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都可以运用不同的研究工具从不同的视角分别展开。然而,从就业的“经济性”这一基本属性来看,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博士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进行经济分析,更能揭示博士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本质和关键之所在,因而也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从问题解决的路径来看,除了博士毕业生本人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予以应对之外,在我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双重背景下,运用法律的方法和手段破解博士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能从社会的层面妥善应对。有鉴于此,本文拟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博士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并从个人应对、相关政府部门促进与法律制度完善等三个层面对该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探寻解决博士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路径,很有必要对当前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唯有如此,才能准确提炼和把握问题的关键之所在。研究博士毕业生就业现状,则需要对我国博士毕业生的相关数据和就业去向等基本问题进行分析。

(一)博士毕业生相关数据

关于博士毕业生的基本数据,主要包括毕业人数和当年招生人数两个指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2013年全国博士毕业生人数为53139人,当年招生人数为70462人;[2]2012年全国博士毕业生人数为51713人,当年招生人数为68370人;[3]2011年全国的博士毕业生人数为50289人,当年招生人数为65559人;[4]2010年全国博士毕业生人数为48987人,当年招生人数为63762人;[5]2009年全国博士毕业生人数为48658人,当年招生人数为61911人;[6]2008年全国博士毕业生人数为43759人,当年招生人数为59764人;[7]200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人数为41464人,当年招生人数为58022人;[8]2006年全国博士毕业生人数为36247人,当年招生人数为55955人;[9]2005年全国博士毕业生人数为27677人,当年招生人数为54794人;[10]2004年全国博士毕业生人数为23446人,当年招生人数为53284人。[11]

需要说明的是,国家统计局年鉴系列文献自2005年才开始对2004年的博士毕业生人数进行专门统计,之前是把博士毕业生人数与硕士研究生统一放到研究生这个项目下一并统计。这也侧面表明,大致在此之前的几年,我国博士毕业生人数开始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需要进行单独统计。因此,虽然2003年以及2003年之前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数具体数字不详,但由以上2004年、2005年、2006年全国博士毕业生的人数来看,我们可以推测出,大致从2000年开始,全国博士招生人数开始增长,到200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又出现一个大的增长。例如,2004年全国博士毕业生人数为23446人,2005年博士毕业生人数为27677人,而2006年博士毕业生人数则为36247人,增加了近万人,按照当时博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3年计算,2006年博士毕业生的增量应该是由于2003年博士研究生的扩招。

事实上,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包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统计的毕业和招生人数也可以看出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基本情况。例如,由其统计数据表明,1995年全国研究生(含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仅为51053人,而在2000年至2013年招生人数则分别为128484人、165197人、202611人、268925人、326286人、364831人、397925人、418612人、446422人、510953人、538177人、560168人、589673人、611381人。[12]由此可见,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扩招应该在2000年左右,按照三年的基本年限,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急剧扩张应该在2003年左右。

(二)博士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状况与趋势

与其他高校毕业生群体不同,博士毕业生的传统就业渠道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这是因为,从博士毕业生的角度来看,博士毕业生经受了多年的专业化教育,较为擅长研究工作,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更能发挥其特长和优势;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博士毕业生专业化程度更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需求较为一致。因此,长期以来,博士毕业生成为高校和科研院所补充新生力量的重要来源。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博士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也在逐步拓宽,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正如有学者指出,近年来博士毕业生选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攻读博士后的毕业生比例越来越低,毕业后选择进入国家机关和各级政府,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博士生越来越多,整个就业情况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13]

此外,与高校毕业生中的其他群体不同,博士毕业生就业在取向方面也存在明显的特点。有学者通过调研指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明显的区域聚集性、首选教学与科研工作、期望工资较高、对未来职业有较高定位。[14]之所以出现区域聚集性的特征,主要是因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一般都在大城市;之所以首选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还是考虑到专业对口和研究优势的原因;之所以期望工资较高和对未来职业有较高定位,主要是因为博士毕业生作为学习成绩的优秀者,一般都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

(三)简要分析

通过以上简要的数据分析大致可以看出,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角度来看,2006年之前的博士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应当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而在之后则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难”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从供求关系的基本层面进行分析,实际上,影响博士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还有其他方面。例如,从宏观的层面来看,国家经济形势会对博士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微观的层面来看,博士毕业生各个方面的个体条件也会对其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从博士毕业生就业的途径和取向来看,近些年来博士毕业生就业多元化是一大趋势。事实上,正是基于博士研究生的这种多元化就业的现实,为了舒缓当前博士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张力,就要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增加对应用型、专业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我国当前的博士培养正在面临着重要的转型期。

三、博士毕业生“就业难”的体现与成因分析

本部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博士毕业生“就业难”的具体表现

如前所述,博士毕业生与其他毕业生群体相比,在就业方向和取向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工作岗位的期望更高。因此,博士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说博士毕业生在“找到”工作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而是指博士毕业生在找到与自己专业方向对口、薪资等方面的心理期望相匹配的工作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具体来讲,常见的博士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难”。与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相比,博士毕业生的专业更加细化,其专业特长是其就业的优势,同时也有可能构成其就业的劣势。因为专业细化则意味着其专业特长发挥的领域十分有限,因而在就业选择方面空间较小。而且事实上,对应的高层次专业研究岗位在整个人力市场上并不多见,这就大大限制了博士毕业生可选择的余地。当然,如果不考虑专业对口因素,博士毕业生寻找工作可能并不是那么困难。但是,在付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成本的情况下,博士毕业生放弃自己的专业特长显然并不是一个有利的选择。此外,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专业对口也是一名博士研究生在就业时应当考虑的重要方面。这就造成了博士毕业生寻找工作中在可选择范围方面大打折扣,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的难度。

二是符合薪资期望的工作“难”。从博士毕业生的角度来看,攻读博士学位付出了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似乎应当得到更多的回报才对,这就导致了博士研究生在就业时对薪资的期望值较高。然而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成本最小化是其理性选择。因此,面对众多的毕业生求职者,多数用人单位会选择用工成本较低的本科毕业生或者硕士毕业生,而不是博士毕业生。这就使得博士毕业生在寻找符合薪资期望的工作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当然,如果博士毕业生愿意降低薪资预期,其就业恐怕也就相对较易。但问题在于,在已经付出了较多时间和金钱成本的情况下,又有多少博士毕业生能够坦然面对远远低于预期水平的薪资呢?

三是在一线城市寻找工作“难”。地域差异在整个博士毕业生就业中体现得特别明显。这与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一般坐落在一线城市(这一点与西方一些国家不同)这一现状有着直接的关系。大城市聚集了较多的学术资源,成为多数博士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此外,一线城市集聚了较多的公共资源,因而也成为博士毕业生竞争的焦点。近些年高校博士研究生的扩招更是加剧了这种竞争。相比而言,博士毕业生在三线、四线城市寻找工作则相对较为容易,在一些三线、四线城市,有些用人单位甚至通过提供较为优厚的待遇来吸引和留住人才。

四是大龄女性博士毕业生“就业难”。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年龄和性别对于博士毕业生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15]与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相比较而言,博士毕业生具有较为系统、专业的理论能力,但博士毕业生年龄一般也要远远大于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因此在人力资源市场上也可能处于不利地位。在一些实务部门,用人单位更倾向于一些年龄较小,可塑性强的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在一些城市,还对应届毕业生落户问题上设定了年龄方面的限制。[16]和博士毕业生心理预期普遍过高也是导致博士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首先,近些年来高校大量扩招引发了人力资源市场上博士毕业生供大于求,这是导致出现博士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些年来,高校大量扩招导致博士毕业生的人数年年创新高。博士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远远超出了市场对博士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导致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关系严重不平衡,博士毕业生“就业难”也就在所难免。此外,高校博士扩招的另外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博士毕业生的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也使得博士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优势大打折扣。

其次,当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在整体上与市场脱节,这也是导致出现博士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17]参考这些国家的相关应对措施,结合我国当前博士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政府相关部门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应对。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规划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在招生环节就要充分评估就业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博士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在于相关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供需不平衡、不匹配。这种供需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近些年来博士研究生的大幅度扩招。为解决博士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必须从源头上进行管控。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在博士研究生招生阶段就应当进行相关的就业评估。虽然这种事先评估只能是一种大致预测,未必能够完全精确测算,但至少不会出现大的供需失衡。

二是高校与科研机构等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合理规划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方向。如前所述,博士毕业生的就业也需要遵从市场经济的规律。博士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博士毕业生的实际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一定程度的脱节。因此,增强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尽量缩小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是解决博士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又一个重要路径。

三是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要做好就业的服务与保障工作,促进博士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除了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以及需求匹配性等方面的问题,博士毕业生就业中的各种就业服务也是影响博士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就业服务与保障的工作水平,也是有效化解博士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

四是要完善博士毕业生就业的相关配套措施。当前,博士毕业生的落户政策与西部就业等相关优惠措施也是影响博士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妥善解决博士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博士毕业生就业的相关配套措施,减少影响博士毕业生就业的负面因素,有效促进博士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三)立法机关加强相关立法,保障博士毕业生充分就业

法治是促进就业的重要路径。在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相关立法,对于保障博士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更加具有特殊的意义。总体来看,应对博士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需要重点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立法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就业促进法》的立法完善。博士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特殊群体,需要立法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我国当前的《就业促进法》并未对包括博士毕业生在内的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促进进行专门规定。为了有效应对我国当前博士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很有必要对《就业促进法》进行立法完善,在其中增加对包括博士毕业生在内的特殊群体的就业促进问题进行特别规定。

二是要尽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如前所述,由于博士毕业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学历教育,年龄要远远大于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因此在就业中更容易受到年龄歧视。同时,由于女博士毕业生普遍面临生儿育女的现实问题,因而也更容易受到性别歧视。此外,户籍歧视、相貌歧视、地域歧视、健康歧视等问题在博士毕业生就业中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通过加强《反就业歧视法》相关立法,保障博士毕业生的公平就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仅从就业环节的法律保障进行了分析,如果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角度来看,《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也会对博士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相应的影响,基于文章主旨所限,此处就不再进行详细分析。

五、小结

博士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特殊群体,其就业问题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同时也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必须慎重对待。随着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多,在当前经济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博士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有效化解博士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对于充分发挥高等人才的聪明才智、顺利完成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博士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其他类型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相应的对策也可以部分用于应对其他类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此外,对博士毕业生就业中的就业歧视等相关问题,也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摘要:通过对博士毕业生相关数据和就业状况的分析,认为博士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方面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博士毕业生“就业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和教育与社会的脱节等方面。有效应对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需要通过博士毕业生个人认真准备、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措施和立法机关进行相关立法完善予以应对。

篇4:袁英明:从戏曲名伶到文学博士

在当下戏曲艺术呈现出萎缩的态势下,依然有一些人,活跃在这个舞台上,为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袁英明就是其中的一位。她是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名伶,也曾先后就读于日本明治大学、早稻田大学。如今她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的得意弟子,也是中国传媒大学周华斌教授的博士生。

从孩提时代仅仅是对歌舞的单纯喜爱开始,袁英明未曾想过这门艺术最后竟然融入她的生命、她的灵魂。在戏曲舞台上,她仪态万方、雍容华贵;在学术论坛,她谦和儒雅、侃侃而谈;她是梨园名伶,也是青年学者;无论在哪个舞台,她都能绽放自己的灼灼光华;无论案头、场上,她都游刃有余,理论建构与艺术实践在她身上如此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2008年1月2日下午,被誉为“大型交响京剧”的《大唐贵妃》在国家大剧院拉开了帷幕,舞台上的袁英明光彩照人,手执拂尘,一派气定神闲,其唱念表演深得梅派真传,一段《太真外传》唱得感情真挚,颇有余音绕梁之感。

美是如此切近,如此具体,空灵尽现,气韵生动,整个剧场凝固在这种流动的美感之中。

梨园路上第一步

袁英明始终有种不谙世事的单纯,她的眼神既清亮、纯真又透着执著、坚定。如果说最初只是出于喜爱,出于童年时对于舞台的渴望,那么到后来随着生命的成长,随着她自己艺术领悟的不断加深,袁英明开始有了更多的想法和追求。她不想仅仅是在演绎别人的人生,她对戏剧艺术痴迷之余,还多了一份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担当意识。

袁英明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普通家庭,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有三个哥哥,父母把她视做掌上明珠。还在读小学的时候,袁英明就展现出对文艺的喜爱,她喜欢唱歌、跳舞,每次大小演出必定有她,还当过小主持人。四年级的时候,当地戏校来学校招生,袁英明经校方推荐毫不犹豫就报了名。父母得知这个消息后,坚决不同意,在他们的观念里,学戏又苦又累,还算不上什么好行当,况且当时袁英明学习成绩总是第一,三年级时已是全校学生大队长,将来上大学才是正道。

但袁英明的固执让父母难以想象,反复劝说都没有效果,父母只好勉强同意让袁英明去了戏校。

进了戏校,新鲜的感觉很快被残酷的训练打磨得无影无踪。每天五点就必须起床练早功:跑步、吊嗓子、跑圆场、练基本功;然后练身段,上剧目课、文化课等等,翻前桥一做至少30个。从早到晚的艰苦训练、浑身的疼痛让袁英明暗地里掉过不少眼泪,也有过后悔的时候,但一想到这是自己的选择,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13岁那年,袁英明在戏校练功下腰的时候,老师帮她压腰,只听咔嚓一声,袁英明疼得倒在了地上,腰骨折了。父母再次提出让袁英明从戏校退学,她仍然坚持:“一想到是自己选的路,后退的话,别人怎么看,那时候很单纯,怕被人笑话,也怕别人说你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什么的,所以就咬牙坚持。”

身体复员后,袁英明坚持要回戏校,父母忍不住去找戏校的校长,要求给袁英明办退学,校长同意了。然而,让父母意想不到的是,袁英明知道后,也去找校长,坚决要求继续在戏校求学。她的固执再一次让父母做出了让步。

就这样,袁英明继续在梨园路上走了下去,这只是她对京剧艺术领悟的自发阶段。

从“小红娘”到戏曲名伶

刻苦的训练有了回报,袁英明渐渐成为班里的尖子生。老师也看中了这个好苗子,袁英明开始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担纲主演。

15岁的时候,全班到南京人民剧场公演,她主演《红娘》,这是一大出花旦戏,角色与她内向的性格完全不符,但凭借着出色的演唱、俊俏的扮相,袁英明一炮而红。演出结束的时候,观众纷纷喊着“小红娘”、“小红娘”,站在舞台上,还带着一脸稚气的袁英明笑了,她知道自己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1982年12月,人民大会堂,全国共青团第11届代表大会隆重召开,还是学生的袁英明作为江苏省代表以及全国教育界、艺术界代表出席了大会。她是全国代表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这一年,袁英明主演的《红楼夜审》获江苏省一等奖,也是当时年龄最小的获奖演员。她又相继主演了《玉堂春》、《白蛇传》等剧目。由于舞台成绩出色,1984年被中国戏剧家协会破格吸收为最年轻的会员。

袁英明还作为戏校的尖子生被选送到中国戏曲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进修。进修结束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在读期间,因为专业、文化课各科成绩突出,袁英明每年都是当届唯一的奖学金获得者,并作为尖子被学院重点培养。因为成绩优秀,毕业时已留北京的袁英明被上海京剧院作为人才引进而“挖走”,当时北京一些老观众联名写信到中国戏曲学院“告状”,想挽留袁英明。

袁英明不负众望,在刚进团的第一项任务——文化部举办的全国中青年新剧目汇演中,她主演的《六月雪》就获得了最高奖项:“优秀青年演员奖”和“优秀剧目奖”,之后她获奖不断。纪念四大徽班进京200周年之际,1991年12月袁英明主演的《白蛇传》入选进京展演,并在中南海演出,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东渡扶桑10余载

长期的演出生涯,不断奔走于各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袁英明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她被检查出患有心肌炎和心脏早搏,不能劳累。病休期间,回顾自己的梨园人生,袁英明第一次萌发了暂停的念头。

1991年,袁英明随团到日本演出,并产生了自费留学的想法。她觉得自己从小学戏,没有认认真真读过书,因此很想出国学点东西。次年,袁英明开始了艰苦的留学之路,一切从零开始,从语言学校读起。在大学学了4年经济后,又进入明治大学学艺术经营学,随后又考入早稻田大学,研究方向为中日传统戏剧交流,取得了早稻田大学硕士学位。

留日期间,日本《每日新闻》报社文化教育中心希望开一门有特色的专业课,有人就推荐袁英明去讲中国京剧课。第一次上课,面对台下的听众,从不怯场的袁英明却有些发蒙,不知该怎样用日语表达京剧的表演手法。毕竟要用日语来讲解充满专用术语的京剧行当,不是件容易的事。连比画,带讲解,她还是说不清,道不明。情急之下,袁英明拉开嗓门就唱了起来,这下,听众都呆了,课堂气氛也立刻活跃了起来。

后来,日本樱美林大学文学系新增综合文化科,校方得知袁英明的专长,拿着她的资料,特向日本文部省(即教育部)申请开设“东方戏剧”专业,将京剧放在第一课目(狂言、歌舞伎为二、三课目),审批后,正式邀请袁英明当老师,这是日本第一所设立京剧教程并可拿8个学分的大学,并受到了社会的关注,《PHOTO》杂志的封面和头条报道都作了详细介绍。她还多次在日本著名的宝塚歌剧院担任艺术指导,并在著名的庆应大学文学系、经济系任特聘教员。2003年7月18日,该大学的艺术中心举办了“京剧的演唱与形体表现”大型演讲会,由袁英明主讲。原定240人的会场挤进了400多人,通道上都坐满了热心好奇的观众,使主办方临时增印资料应接不暇,该中心的负责人说“这次是艺术中心创办以来最大的盛况”。庆应大学的学术性校刊《三田评论》为此特邀袁英明就中日传统戏剧的异同展开了专家对话。

去日本之前,袁英明并未曾多想过京剧的意义,她只是不断地演出,出国之后,在异国他乡,更觉得京剧早已融入自己灵魂血脉,而且她认为之所以在异国能受到尊重,是因为自己有京剧表演的特长, 较之当初,更多了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推广的担当,自然而然地多了一份责任心,她对京剧艺术的领悟开始走向艺术自觉阶段。

为了让更多的日本观众充分理解京剧艺术,也为了对自己的戏剧人生作一个阶段性总结,袁英明和同样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曾是中国京剧院的著名花脸、留日京剧演员殷秋瑞联袂在东京的Yakult Hall举办了“在日京剧名优专场演出”,在大家的支持下,一个月前票已全部售罄,当天尚有不少人等票。袁英明主演《坐宫》、《杀惜》、《贵妃醉酒》等著名折子戏,袁英明扮的铁镜公主,一出场,那仪态万方的气度,清亮婉转的嗓音,立刻引来观众的满堂彩。五出“大文戏”、近4个小时的演出,日本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掌声不断。

艺术是超越国界的,袁英明作为中国国粹艺术的传播使者,越来越多的日本学生从她这里理解了中国京剧、中国文化的精髓,成为忠实的票友。

从日本回国后,袁英明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攻读戏剧戏曲学博士学位,师从于周华斌教授,并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收入门下,在梅先生18位弟子中,袁英明是学历最高的一位。她不再仅仅是一位演员,也日渐成为一名学者,在国内外发表多篇论文。

心素如简,人淡如菊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中国戏曲作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面临着后继人才匮乏,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濒临失传等种种困境。这和拆北京老城的道理是一样的,拆掉它很容易,可再想建立起来,却永无可能。丢掉了传统和建立在传统之上的民族的文化艺术,就是失掉了一个民族的灵魂。戏曲艺术的传承正是需要很多像袁英明这样的人,不仅有丰富的艺术实践,而且可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能对戏曲艺术以文化领悟的方式契入。

从梨园名伶到戏剧戏曲学博士生,袁英明最初选择的梨园人生成就了她的丰富经历。当初的选择与坚持,曾经的苦与累,如今看来,都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如今,恪守着宁静的内心世界,袁英明走在自己一直坚持的戏曲艺术道路上,从最初只是一个演员,在梨园舞台演绎别人的故事,到后来却多了文化传承的自觉担当,袁英明在艺术与现实的交织中寻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并且坚定地走了下去。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无论哪一出,关键是要演得精彩。

篇5:博士的毕业感言

论文写到这里,标志着我的全职学生生涯即将告一段落,但是学习仍将继续。念及我少小离家,赴外地念书上学,迩来已经将近十年了。而这十年如一日,吾实未尝懈怠: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毅与时坚;扬长补短,扩展眼界,意随日笃。还记得多少三伏炎夏艳阳天,买瓶可乐,捉个椅子,坐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背单词,又有多少三九寒冬冰雨夜,捧着书,撑着伞,一路小跑从图书馆溜回寝室。这背后对事对人的态度,以及将坚定不移的信念信仰转化为生活方式的动力都来自于家人尤其是家长的悉心教育以及严格乃至严厉的督导,还有我的爷爷——以其老一辈的智慧和幽默予以的启发。

我亦自觉脚下一片幸运,从康乐园到燕园,一直徜徉在自由的土壤,令我原本愚钝的头脑有机会闪现灵光,将创意点亮。更重要的是指导我的老师和一起合作的同学们都非常优秀,我们一起创造了宽松,包容的氛围,使我得以将不成熟的想法,逐步变成现实。我也非常享受这“想象—创造—分享”的过程。向同学们介绍想法的忐忑,流片成功发表论文的欣喜,参加学术会议并演讲,与同行交流的愉悦,至今记忆犹新。

然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学界风气日下,人心浮躁,创新乏术,而本人也只是挣扎了一下便泯然于众了,实在是愧对家长的希冀。但本人尚自信本人完成的研究工作和做出的成果经的起同行的检验,给的出后辈的经验,受的住时间的考验,且最重要的是问心无愧。

回想一幕一幕,记忆匆匆的过往,也许正如诗人康斯坦丁在《伊萨卡》中所描述的,学院式学习和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此:

伊萨卡给了你一段美丽的旅程。 没有她你就无法开始。 然而她再也没有什么要给你的。 你最终会发现她的贫穷,伊萨卡也不曾欺骗你。 因为你已获得的巨大智慧,和那么多经历, 到那时你就会明白伊萨卡意味着什么。

在此我想再次由衷感谢我的家人,指导过我的老师和一起合作的同学们。人和周遭环境都是一起发展变化的,正是你们才有本人今天宝贵的人生历练。行文自此,涕零而不知所言。

篇6:博士毕业答辩后的感言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徐凌中教授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给予了我从课题设计、资料收集与整理、到论文的撰写等全程的悉心指导和帮助, 对导师付出的辛勤劳动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王兴洲老师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统计学分析等诸多方面给与的无私帮助和指导, 对本文的顺利完成做出了巨大贡献;荆丽梅、杨学来等同学在资料收集与分析讨论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无私帮助, 给予了许多方便, 在此表示感谢。

在现场资料收集过程中, 威海市卫生局、威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威海市卫生监督所、文登市卫生局、文登市卫生防疫站、乳山市卫生局、乳山市卫生防疫站、荣成市卫生局、荣成市卫生防疫站的有关领导在现场组织协调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帮助,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还要感谢在资料收集过程中, 威海市各市(区)参与本次调查的全体人员。

最后, 特别感谢威海市卫生局对本项目提供的特别资助以及有关领导给予的高度关注。

篇7:文学博士毕业感言

时间就像滑滑梯一样,过得真快。一转眼,我们已经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了三年。这里是我们成长的第一个阶段,是我们最快乐和幸福的家。但我们就要毕业了,就要分别了,我真舍不得。

还记得三年前,我们离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到幼儿园。经常哭哭啼啼,又嚷又喊。是老师们,一天又一天,用自己无私的爱温暖我们、照顾我们、呵护我们,给我盛饭,喂我们喝水,给我们擦眼泪,给我们洗脏脏的小手和小脸,中午睡觉给我们盖被子,给我们扎漂亮的小辫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慢慢的喜欢上幼儿园了,也爱上幼儿园,爱上了这个家,可现在我们就要毕业了,就要离开幼儿园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了,在依依不舍的临别之际,我们想对幼儿园的每位老师说“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谢谢您给我们的爱和关怀!谢谢您的教育和培养!老师,我们爱您!三年来,老师教会我们许多本领,现在我们已经自己阅读,会编故事了,会写字,会画画,会唱歌,会跳舞,会穿衣、穿鞋。在这三年里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养成了许多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我明白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要关心和爱护别人,更要懂得感恩。

现在,我们已经长大了,就要离开幼儿园去上小学,就好像小鸟长大了,要飞向更为广阔的未来。但是不管我们走多远,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幼儿园里的快乐时光,永远不会忘记像妈妈一样呵护我们的老师,永远不会忘记美丽细心的园长妈妈,老师妈妈们!

篇8:文学院的毕业感言

我一直以来,都很赞同高中老师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我的大学我做主。可是真正走进了向来被神化了的象牙塔,我的视觉彻底的颠覆了那些根深蒂固的想法和观念,这儿其实是一个折磨人的地方,一个让我们痛不欲生的地方。

最让我们难以忍受的是大学竟然还实行读初高中时候的早晚自习制度。除周末以外,每天窗透初晓,我们就开始了和自己的意志的战役,是起床还是眯一会儿?是逃课还是继续留在教师听那些枯燥的概论呢?是玩会了游戏还是先去填报肚子呢?是出去散散步还是憋在小窝里做我们时尚的宅男宅女呢?

然而,这些都由不得我们这些曾经披荆斩棘跨过黑色六月的青春男女们,咱还有顶头上司管着呢。他叫老胡,一个高大魁梧的我们可以谓之为哥哥的青年男人,标志的面颊,乌黑的头发,浓浓的眉毛,笔直的鼻梁,健硕的体形,到处都散发着一股蓬勃的朝气和力量。我们都很畏惧他,畏他是因为他是一个比较负责人的辅导员,天五点半起床,然后驾着那辆久经风霜的二手摩托车风尘仆仆的往学校赶,惧他是因为他是一位于己于学生都很严格的老师,每当我们表现不尽人意的时候,我们随时都要做好挨批的准备。还好,我们大多都是一些比较听话的娃,一年下来也没给他几次发飙的机会,最让我得意的是,我之于他还是一个陌生的学生。

篇9:文学博士毕业感言

当论文被提示“上传成功”的那一刻,紧张?空白?解脱?一瞬间,有种命运被交出去的感受。若用顺其自然来安慰自己,都感觉太轻了,因为内心一直回荡着听天由命的感觉。应该还是恐惧和紧张的情绪更多,这可是双盲审啊:学校一句改革,论文全部匿名提交给教育部平台,再由教育部平台统一发放给别的学校审核,风险系数一下增高数倍,这就意味着从提交的这一刻开始,痛苦的等待模式就启动了。到底是过关?还是被挂?内心真的是忐忑不安,又无可奈何。就这样提交了吗?这就是自己夜以继日辛苦熬夜写出来的论文吗?在评审专家的眼里这论文会合格吗?如果过关了,皆大欢喜,如果被卡了,天昏地暗,真的都还没有想好该如何迎接那样的悲痛和挫败。。。

怀着忐忑的心情,给同门姐妹打电话,对她说我提交了论文,感觉怪怪的,就这样提交了吗?我问她什么感受。她回答我说,她已经麻木到没有感觉了,感觉内心已经被论文折磨得千疮百孔了,即便现在拿刀子捅在她身上流血,她都不会觉得痛了。我当时听了感觉心里有点涩涩的,忽然想起一句话:那些看上去百毒不侵的人,其实早已百毒侵身。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痛了,而是已经被痛麻木了。论文确实是一种磨人的甚至有点机械的慢工细活,尤其是像修改参考文献之类的,确实有点像机器。可是,我们又远没有机器那样幸福——因为机器,你按下一个按钮,就可以启动一种程序;关闭了按钮,机器就可以得到彻底的休息。而我们还有很多神经末梢的东西,在你开启或关闭某种模式的时候未必能像机器那样利索,说运转就运转,说休息就能彻底休息。就像写这论文,在数月的熬夜至两三点的习惯形成后,论文虽然提交了,可是十二点躺下竟然睡不着了,翻来覆去的还是到了两点才睡。但是这样的生物钟还是要扭转过来的,有损健康的事情永远都要杜绝。然而论文却真的可以锻炼思维和逻辑,我真的能感受到论文前的她和论文后的她整个变了个人,逻辑、条理都产生了质的飞跃,一谈论到什么事情,精准的分析力实在是令人佩服。

论文结束了,可是又还没有结束。等到答辩完才可以彻底放下这颗担忧的心。在答辩之前,要不断地审视不断地修改。其实文章无论你回头看多少遍,都还是有修改的余地。就像装修,无论再精准的设计,完工后多少会发现些遗憾的。论文亦是如此。可是很多时候,并不是事情停止了,而是我们的心力停止了。有很多人,辛辛苦苦写完论文后,连看都不想再多看一眼,为什么呢?你懂的。

女人读博士还是很累的,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群体。读博期间,对于老人、老公和孩子,一定存在某一方面的亏欠。当别的女人跟家庭成员一起游山玩水时,你在写论文;当别人在带孩子四处游乐时,你在写论文;当别人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享受生活时,你还在写论文。如果一个男人读博士,家里的妻子会奉献得很到位很体贴;换成了女人,很有可能连买菜做饭都不擅长的他会让你和孩子有一段时间要吃食堂叫外卖。随着时间的延续,女人会觉得亏欠家人和孩子太多。在这一点上,如果男人是一个家庭中精神的顶梁柱,那女人一定是一个家庭中温暖的顶梁柱。我这边刚提交完论文,晚上孩子就生病发烧了,都说孩子生病是因为伤了心,我想一定是论文期间没有给予他精心的照顾吧。你的精力没有集中在哪里,哪里就会出问题。在后期写论文期间,你的身心脑,绝对是时刻被论文牵制着的。但仍然要相信,这只是一个阶段,过去了一切都会好起来。

读博士可以增加你的安全感吗?从努力备考,到选题开题,到论文撰写,再到仿徨等待的过程来看,漫长岁月中是充满了焦虑和不安的。你一直在担忧,从担忧能否考上,到担忧开题的选题是否创新可行,再到担忧博论的撰写是否顺利,最后还要担忧能否顺利毕业。当然你还要担忧你在未来能否找到好工作。这样看来,整个博士期间是会给人带来更多的不安全感。只有学会不断地调剂,才会更好些。

读博士可以给你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吗?不会,对于文科博士而言,它不让你一下回到解放前就很不错了。至于你的经济效益如何产生,怎么也要从博士毕业、工作后才开始算起。尽管如此,你依然要有一种信念,就是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都说读博士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精神,可是只有苦过付出过的人才知道,这些话语都是经过心态调整之后才有的高尚描述。人在稳定幸福的时刻总会表现下矫情和超我。事实上,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什么情怀、精神、美好前途、远大抱负,全部都沉浸在当下能否完成论文、能否顺利通过、能否顺利毕业的现实情绪里。我们俨然已经成为科研、码字的机器,日以继夜,夜以继日。有怀着兴趣日夜堆字,阐述创新观点的;有怀着被折磨、被憋屈的痛苦,逼着自己科学码字的;有怀着被自己感动的精神,努力撰写的;当然也有怀着饱满的精神,越写越有劲头的。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这都是一个非常辛苦且很耗时的大工程。当博士论文完成后,也许真的不会研究出什么太有价值的东西,或者对相关领域做出多么大的贡献。学海无涯,我们其实真的只是海底里的一粒沙而已,越学,越感觉到自己知道的越少: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我们是那么的渺小。完成了论文,充其量也只是锻炼了自己,翻新了思维和逻辑,然后才是如论文中写到的那么一点小小的贡献。但是辛苦过后,调整过后,还是应该相信,读博士确实是一种情怀和精神。它未必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但是确实需要足够的毅力。也许,它只是你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篇10:汉语言文学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在收集经传的基础上对小篆所做的全面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学术价值极高,研究者代不乏人,著作如林。据阳海清等编撰的《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说,《说文解字》及其研究性著作共计1849种,其著录部数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有清一代,对《说文解字》的研究非常盛行,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特别突出的是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说文四大家,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重于形,桂馥《说文义证》偏于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侧重于声,独段氏注形音义三者并重。近XX年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有综合性研究、词义研究、“六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体例研究、比较研究、方言研究和许慎《说文解字》研究等8 个方面的新成就,本时期《说文解字》研究显示出重视普及性研究和学科转向渐趋自觉等新特点。

礼学研究可分为四类:以礼经以及其它儒家经典中记载的礼为对象的礼经学,主干是三礼学,涉及对其它儒家经典(“十三经”)中记载的礼的研究;以仪制的撰作和仪制的研究为对象的礼仪学;对礼的本质、价值、功能和历史作用等问题进行理论性的论证和阐发的礼论;由礼在中国的泛化现象滋生的泛礼学。礼学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是显学。孙诒让《周礼正义》是中国传统礼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宣告了传统礼学时代的终结。经过三四十年的沉寂后,礼学研究在我国学界逐渐得到复苏和重振,推出了一些相当分量的成果。特别是曹元弼、沈文倬、陈戍国师生三代,前后相续,成为20世纪以后礼学传承中引人注目的一脉。复旦大学杨志刚教授认为,现代礼学研究有以下特点:一是从比较早的时候起,就注意到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古礼。“文化”概念的导入,给礼学研究这门传统学问注入了新的研究意识,二是形成了一种多学科、多方位的研究态势,拓展了现代礼学的研究领域,三是注重古代文献资料与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以及民族学资料的互相印证,四是以沈文倬、杨宽等为代表,初步建立起新的研究范式。

二、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说文解字》不单单是一部学术著作,该书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十分深远。XX年11月在河南漯河召开了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学者对《说文》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近代以来,戴震提倡以训诂明义理,学者多受其影响,致力于小学,但研究者多偏重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将其当作经学附庸。实际上,《说文》“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 虫杂物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几乎是许慎时代社会生活的实录,有关当时社会生活的典章制度、名物、思想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反映。对于这样一个宝贵的文献资源,历代研究者虽用力颇勤,但鲜有学者从社会学方面来研究,更没有从礼学的眼光来研究《说文解字》的。利用文献典籍及考古出土资料并参之于民族学资料来研究古礼已成共识,但利用《说文解字》以及相关古文字资料来从事礼学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社会生活一方面由语言文字所反映,另一方面也在语言文字的发展中发挥着能动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礼几乎是无所不包的社会生活的总规范,影响、浸淫至制度、器物、行为、观念形态各个层面。以儒家经典“六经”言,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就说,“六经之文,皆有礼在其中。六经之义,亦以礼为尤重”,曹元弼先生说:“六经同归,其指在礼。《易》之象,《书》之政,皆礼也”。许慎生活的时代,今古文争论激烈,“五经无双”的他不可能不在其著作《说文》时烙下礼的痕迹,反映自己的礼治思想。包括三礼在内的先秦典籍以及当时的礼既是许慎撰作《说文》的资料来源,也为其提供了编写撰作的指导思想,还提供了一种据礼释字的研究方法。研究《说文解字》,领悟作者的微言大义,可以更本真地认识中国古礼。

因此,把《说文》研究同中国古礼研究结合起来,运用礼学来研究语言学和运用语言学来研究礼学,准确地揭示其内在关联,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又为我们准确地认识古礼开辟了另一条途径,丰富扩充礼学研究的视野。

三、研究内容

《说文》引称的礼书。许慎在《说文》叙目里说,“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与所不知,盖阙如也”,引用的礼书是《周礼》,此外许慎还引用《礼记》等先秦礼类典籍。对《说文》引用的礼书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对相应内容与今本进行比较,研究许慎引称礼书的依据和规律。

《说文》记载的古礼。《说文》保存了有关上古礼方面大量的重要信息,反映出先民们用礼行礼的痕迹,成为今之学者探索古礼的渊薮。许多精蕴的解说,资料性甚强,有助于考史和印证古礼。如:《说文》卷一上玉部:“瑁,诸侯执桓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十三下土部:“圭,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于执蒲璧,男执谷璧,皆五寸,以封诸侯。从重土。楚爵有执圭。”这是由瑞信礼仪说明等级制度。这一部分的研究将依据古礼的五分法进行分类梳理。

《说文》表述的汉礼。《说文》一书,大量记载当时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礼教、礼制、礼论等,某种程度上是一部反映当时礼制礼俗的文献,可以看作是研究汉礼的一个可靠的资料来源。如第三部示部释祜和十二部释庄皆曰“上讳”,反映当时的避讳之礼。

《说文》涉礼小篆的追源。许慎博综篆籀古文之体,发明六书之指,因形见义,分别部居,可以上溯造字之原,下辨分隶行草递变之迹。清代学者孙星衍说:“说文不作,几于不识六义,六义不通,唐虞三代文字不可复识,五经不得其本解。”将结合古文字演变和当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对涉礼小篆进行词源学上的研究。

《说文》古礼名物制度铨释。经礼为三代制作精意所存,有非可仅执义理以求之者,固必释训诂,铨名物,征制度,而后义理乃现。《说文》分类别目、以类相牵,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广博性,古礼许多名物赖《说文》而存之。本部分将按礼仪、礼器以及礼物等进行研究。

经礼与《说文》释字体例。许慎在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细考经礼,其中训诂之语多为许慎所用,其行文体例、风格亦多受礼经影响。本部分将考证经礼对《说文》成书的影响。

文字演变与古礼变迁。 三代之时,礼乐大行,“郁郁乎文哉”,学出于官,文字受官方绝对控制,看起来比较统一。战国之际,礼崩乐坏,私学昌盛,文字形体急剧变化。始皇隆法黜儒,有仪而无礼,虽欲“书同文”,但秦书实有八体。汉初,礼久不行,古今文字交接过渡,文字写法纷呈不一,点画出入随便。至汉武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字虽稍稍统一,但数百年之流毒,非竟日可除,《说文》成书前后的碑刻文字,也是别体繁出。这一部分研究礼之变迁与文字演变的内在关联。

经礼今古文之争。两汉之际,礼经学特别是《周礼》之学,在东汉经学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枢纽的地位。极力推崇古文经学的许慎是古文经学大家,在撰写《说文解字》时吸收了大量古文经学的成果,但也有极少部分吸收了今文经学的优秀成果。这一部分结合许氏所著的《五经异义》,参之以同时之贾马何郑,研究两汉经礼今古文之争。

《说文》礼治思想。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对同一社会文化现象的解释是不同的。许慎虽没有专门的礼学专著,但他的礼学思想在《说文》的注释及编排、所用资料的引称等方面得到体现。如在释玉有“五德”,提出“仁、义、智、勇、洁”之说:“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研究《说文》包含的礼治思想,可进而推衍出许慎的礼学思想。

四、研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拟采取的解决方案

研究重点:许慎的礼学思想。许慎“五经无双”,《说文》出后,同时代郑玄注经,晋灼写史已多加引用,许氏对我国古代文字的发展自然功不待言,其礼学思想也意义非浅,上升、提炼其礼学思想,可以发现当时的思想发展轨迹。研究许慎的礼学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之中,通过与许慎同时代的经学家的活动考察中,发现与之相关的信息,确保其思想研究的真实、完整性。

难点之一:礼古文字知识。《说文》里集中整理保存了上古汉语的语音、词汇资料。在研究礼类文字的词源时,必须把握古代文字的演变规律和轨迹。古文字的研究涉及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而三者往往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例如,从文字上考察, “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但同时,“声在文之先,意在声之先”,即声音是用来表达意思的,而文字是用来记录声音的,“故凡发音部位相同的字,其义多相同或相近”,由此可见文字与读音关系也非常密切,要求研究者必须有扎实的古文字研究功底,这种素质就是相当艰巨的挑战。

难点之二:礼今古文之争。根据许慎的《五经异义》,两汉的群经各家学说,存在今文、古文两派的基本界限;两派的区分标准,又在礼制。晚清的廖平发挥许慎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今学博士之礼制出于《王制》,古文专用《周礼》,故定为今学主《王制》、孔子,古学主《周礼》,然后二家所以异同之故灿若列眉,千谷百壑得所归宿”。经学今、古文分派问题十分复杂,虽然研究者虽众,但聚讼千载的学术问题还须探讨。

对于上述难点和重点,拟在熟悉掌握典籍和综合分析文献训诂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从中稽核出符合历史面貌的结论来。

五、论文工作量及进度

论文涉及《说文》学及古礼两大艰深学术领域,工作量浩大,体现在:

艰深的文献阅读:研究者必须对《说文》及三礼有充分的阅读和准确的理解,这些文献内容艰深、专业性强。另外须对前辈礼学与《说文》学的研究成果很好利用,对许慎时代的历史面貌有准确把握,需要古文字学方面的坚实基础,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就是说要有大量坚实的文献阅读作为基础。

繁重的文献梳理。 作为交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只有在大量的资料占有、整理后并进行仔细认真和富有发散性的分析、归纳后,才能发现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材料梳理的过程也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哪些有用,哪些会产生误导等,研究者应当正确处理。

严密的论证推理。许慎本身流传下来的资料并不多,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大都集中于文字学研究方面,这项研究提出的许多新观点新结论必须有缜密的论证,运用严密的推理方法对观点进行支撑。

论文进度:

XX年6月前 完成本项研究的资料收集与文献阅读

8月前 《说文》引称礼书的整理

10月前 《说文》记载的古礼疏证

12月前 《说文》记载的汉礼考订

XX年2月前 《说文》涉礼小篆的词源学研究

4月前 《说文》记载的古礼名物制度考证

6月前 三礼与《说文》行文风格特点研究

8月前 经礼今古文之争的历史考察

10月前 《说文》礼学思想研究

12月前 文字演变与古礼变迁关系

XX年4月前 学位论文的润饰

6月前 论文答辩

六、论文预期成果及创新点

论文预期成果:专著及系列论文。

创新点:

1、开辟《说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研究《说文解字》,特别是从礼学的角度系统地进行研究,本研究尚属首创,并为今后与其他儒家经典的结合研究奠定基础,形成《说文》说经系列。

2、研究许慎的礼学思想。研究说文者虽众,但尚无对许氏学术思想尤其是礼学思想进行探讨。研究许慎的学术思想可对经学的今古文之争提供材料学上的支持。

3、开创古礼研究新思路,也就是说,对礼学的研究可以从古代文献、地下出土、民族学资料“三重推理”法扩充包含古文字资料的“四重推理”法。

七、完成本课题拟阅读的主要文献

1、《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 姚孝遂主编 中华书局

2、《金文编》 容庚先生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 中华书局

3、《积微居小学述林》 杨遇夫先生著 中华书局

4、《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撰 巴蜀书社

5、《说文通训定声》 朱骏声撰

6、《说文句读》义筠撰

7、《说文解字义证》 桂馥撰 中华书局

8、《古文字类编》 高明编 中华书局

9、《经典释文》 陆德明著 中华书局

10、《史记》(附三家注)司马迁著 中华书局

11、《汉书》 班固著 中华书局

12、《后汉书》 范晔撰 中华书局

13、《三礼汉志疏证》 刘善泽撰 岳麓书社

14、《十三经注疏》阮刻影印本,中华书局

15、《周礼正义》 孙诒让撰 中华书局

16、《仪礼正义》胡培翚撰 清经解续编本

17、《礼记集解》孙希旦撰 商务印书馆

18、《仪礼图》张惠言著 清同治九年楚北崇文书局重雕本

19、《宗周礼乐文明考论》 沈文倬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中国礼制史》 陈戍国著 岳麓书社

上一篇:学会体验快乐心得下一篇:初一作文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