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供热管理条例

2024-05-13

陕西省供热管理条例(精选6篇)

篇1:陕西省供热管理条例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

关于全面推进供热计量改革促进建筑节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陕政办发 〔2010〕77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物价局《关于全面推进供热计量改革促进建筑节能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

关于全面推进供热计量改革促进建筑节能工作的意见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省财政厅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省物价局

供热计量改革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实现建筑节能,促进供热和用热双方厉行节约的重要措施。为认真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的意见》(城建〔2010〕14号),进一步推进我省供热计量改革,促进建筑节能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

各地要按照政府主导、坚持供热单位为实施主体、同步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扎实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自2010年采暖季开始,全省采暖地区新竣工建筑和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取消以面积计价收费方式,实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用两年时间,全部完成既有大型公共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并实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2010年底前,完成国家下达的20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任务。“十二五”期间,地级以上城市达到节能50%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基本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实现按用热量计价收费。

二、工作任务

(一)制定供热计量价格及收费政策。各地物价部门要根据《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促进节约用热、坚持公平负担”的原则,在2010年9月底前制定出台两部制供热计量价格(即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和收费办法,既要合理补偿供热成本,保证热力企业正常经营,又要充分考虑用户的承受能力,鼓励节约用热。为调动用户行为节能的积极性,两部制热价中按面积收取的基本热价比例原则上暂按30%执行,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进行调整。价格

主管部门要建立供热成本、经营状况定期报告制度。

各地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实施按用热量收费,新竣工建筑、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 2010年采暖季全部按用热量计价收费。各地要加强协调,制定工作方案,扎实推进,切实将按用热量收费工作落实到位。

(二)强化新建建筑供热计量的监管机制。要切实加强新建建筑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验收、质量监督和房屋销售等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新建建筑达到建筑节能标准和供热分户计量要求。设计单位必须按照《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设计分户热计量、室内温度调控装置和供热系统调控装置。施工图不符合供热计量强制性标准的,审查机构不得认定为合格。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进行供热系统施工。监理单位对不符合供热计量要求的工程,责令施工单位限期整改。工程验收时,应由供热主管部门或供热单位参与对供热计量装置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向建设主管部门备案,供热单位方可入网供热。房屋销售时,必须出示所售房屋的能源消耗指标、供热计量及节能措施等资料。

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标准和供热分户计量要求的新建建筑,不得批准开工建设。擅自开工建设的,不予批准预售。已建成、进行销售的,不予竣工验收备案和产权初始登记。对不按标准规范进行设计、施工、监理、房地产开发销售的相关单位要依法给予处罚。对违反规定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批准开工建设、批准预售、予以竣工验收备案和产权初始登记的,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三)按期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各城市要明确责任分工,加大工作力度,制定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项目实施计划和方案,合理确定改造技术路线,2010年底前完成省上下达各地的既有居住建筑改造任务。各地应将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与区域环境改造统筹考虑,同步综合改造。在充分发挥国家奖励资金引导作用的同时,制定地方激励政策,调动供热单位、房屋产权单位和其他投资主体的积极性,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创新资金投入方式,精心组织实施,保质保量地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

(四)加强供热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强供热计量器具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建立企业监管档案,依法强化供热计量器具型式批准和制造许可监管,严厉查处无证生产、不按产品标准和已批准型式生产和销售供热计量器具的行为。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依法组织开展供热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抽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对产品质量不合格企业进行依法处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快完善供热计量器具检定装置建设,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做好支持和配合工作。计量检定机构要依法做好供热计量器具首次及后续检定工作,严禁不具备供热计量器具检定资格的机构从事检定工作。对于具备条件的地区,居民用供热计量器具的检定费用原则上由同级财政保障,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收费标准从低核定。不得向居民用户收取供热计量器具的检定费用,供热计量器具生产单位及使用单位要依法履行相关义务。

(五)强化供热单位计量收费实施主体责任。新建建筑和完成热计量改造的既有建筑,符合供热计量要求的,供热单位必须实行供热计量收费。供热主管部门应组织供热单位制定供热计量器具选型、购置、维护管理的实施细则。建设单位与供热单位签订合同,由供热单位负责供热计量和温度调控装置的购置和维护管理,购置费用纳入建房成本。

(六)加强供热系统节能管理,健全供热计量技术体系。各地要支持供热管网、热源等的节能改造。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制定供热系统能耗考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加大供热计量考核力度,将供热计量改革作为各市(区)节能责任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供热系统节能管理,推进建筑节能。各地要按照国家有关建筑节能、供热计量的标准,结合当地特点选择供热计量方式,制定实施细则和材料设备技术规范,建立完善供热计量设计、施工、验收、器具管理等技术标准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供热计量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科学合理供热、满足群众需求为目标,坚持节能环保的原则,加大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力度。各城市政府要高度重视供热计量改革工作,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供热计量改革领导小组,明确牵头负责单位,落实各部门分工和责任。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供热计量改革和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加强对建筑节能的规划指导。省物价局负责对供热计量价格及收费政策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省财政厅负责对奖励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奖励资金专款专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热量表等能源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规范计量器具市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

(二)健全考核机制。各城市人民政府和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主要领导是供热计量改革第一责任人。各地要将供热计量改革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节能减排完成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领导干部考评体系,按照部门分工,建立责任制和问责制。住房城乡建设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供热计量工作进行专项检查,检查结果在全省通报。住宅供热计量收费面积占供热总面积的比例低于25%的城市,不得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省级和国家园林城市等奖项。凡已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省级和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2年内必须整改达标。

(三)加大宣传力度。各地要加强舆论引导,广泛宣传供热计量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及时有效地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要重视解决好城镇低收入家庭冬季采暖问题,取得广大群众对改革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篇2:陕西省供热管理条例

一、适当提高城市集中供热价格

1、提高热力出厂价格。全省热电联产企业热力出厂价格(指到用户热交换站的价格)按热量计收热费,具体调整标准:居民类用热价格每吉焦提高14.2元;非居民用热价格每吉焦平均提高15元。其他集中供热企业热力出厂价格参照以上提价标准执行。

2、理顺供热销售价格。我省居民类供热销售价格,按面积计费的提价水平每月每平方米不超过0.5元,调整后的用户终端销售价格(含热交换站到用户的损耗和费用,下同)每月每平方米不超过5.8元;以流量计费的居民供热销售价格按照每吉焦一个采暖季可供热建筑面积2平方米左右的比价关系予以理顺,居民用户终端销售价格每吉焦不超过44元。非居民用热按面积计费终端销售价格每月每平方米不超过7.5元;按流量计费终端销售价格每吉焦不超过59元。各设区市可按照以上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依据价格法等有关规定,在履行成本监审、价格听证等程序后,提出具体热价调整方案报当地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告,并报省局备案。

3、非采暖期的非居民供热价格由供需双方协商,可参照以上标

准执行。

二、推进供热价格改革

1、简化热价分类。将我省现行居民、行政事业、工业企业和经营服务四类热价划分为居民用热和非居民用热两类热价(各类学校、幼儿园和养老院等社会福利场所执行居民类用热价格)。

2、鼓励热力企业与用户直供。新建及新增供热能力的企业,凡有条件直供非居民用户的,价格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无法协商一致的,由所在设区市或省级价格部门进行协调。

3、推进供热计量价格改革。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关于进一步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的意见》(城建〔2010〕14号)要求,各设区市在本次热价调整时应同步调整或明确两部制供热计量价格(即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及收费办法,全省统一基本热价比例按30%执行,计量热价按70%执行。

4、规范供热企业收费行为。本次热价调整后,热力企业除热价以外,不得以入网费、开口费、管网建设费、管网材料费等名义向各类用热户收取其他费用。各类热交换站(或小区物业公司)除各设区市价格部门规定的热交换站到用户之间的损耗和费用外,不得再向用户加收其他费用。

5、适当提高采暖补贴标准。为减轻职工个人及低保家庭用热经济负担,本次供热价格调整与增发采暖补贴一并进行,采暖补贴增发标准和办法有关部门将另文下达。

三、有关要求

1、供热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挖潜降耗,在保证供热质量的同时,消化成本增支因素,确保用户用热需求和广大群众正常采暖。

2、各地要加强对集中供热价格的监管检查,严格审核集中供热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明确集中供热终端销售价格,严禁供热各环节变相加价。同时要加强对小区自备锅炉供热价格的监管,采取价格协商备案等有效措施,使其价格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篇3:陕西省供热管理条例

1 供热监测系统

供水供热系统主要就是对系统的累计供热量、瞬时供热量、室内外温度、循环水量、回水温度等参数所进行的实时监测, 区域当中的供热系统其供水的温度相对来讲会存在着较大的波动, 但是热力站的供热系统其供热的状态比较稳定, 主要应用在、热力站等的供暖监测系统当中, 下图即为热力站的供热监测系统示意图。

2 供热监测系统的构成

1) 工控机。经过A/D转换器进行转换之后的计数器频率信号以及数字信号进行转换和计算, 通过计算机的屏幕, 利用图表和数字的形式, 用来模拟流量计、温度计等, 实现不同参数的计算和显示。

2) 插入式的流量计。利用涡轮流量计, 把一个比较小的涡轮头插入到有大口径管道所预定的深度当中, 在流体进行流动的过程中不断推动涡轮头进行叶轮的旋转, 这时磁阻式的传感原件就会发出流量信号, 最后再输入到工控机当中, 该传感器可靠、稳定、精度高并且维护起来工作量较小。

3) 测温元件。所使用的测温元件主要采用了互换性能较好、寿命较长且稳定性较好的铂电阻的标准温度传感器, 信号转换的部分主要采用的是TB系列的温度变送器。

3 供热系统中远程监测网络系统结构的特点

1) 供热系统主要包括室温远程传输的系统、换热站数据采集和信息传输的系统、网络运行数据采集的系统、换热器运行的数据采集系统以及监控中心所共同构成的。监测系统主要是由监测中心、主站和分站共同组成的, 分站设在换热站和热用户, 主站主要设在分公司、热源厂以及区域的换热站, 监测中心主要是设在有关的主管部门, 其中分站所需要的数量主要根据换热站的数量来进行设置, 用户端分站主要依据所需要的热用户其较为典型的温度监测点来加以选取, 由此构成热用户采集室内温度的样本。

2) 供热监测系统具有远程客户的功能。供热管理部门只需要安装相关的管理监测设备, 就能够随时掌握使用这项系统的区域性的中心站远程的监测系统以及所监测到的情况, 随时对相关的站点用户、室内温度以及换热站的运行参数进行信息的收集, 各个系统的中心站都能够同互联网进行连接, 并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服务器对不同时间和地点的远程访问情况加强掌握, 管理者即便足不出户也能够对整个区域当中的供热效果较为真实地记录下来, 并对整个设备系统的工程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测。

3) 传输的数据可靠性和稳定性高。利用该系统所获取的数据不会受到距离的限制, 用户的采样点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灵活的变动, 随时可以进行增减, 并且不需要调试, 安装起来也较为简单简便, 运行初期所需要的投资较少, 运行的维护费用也较低。

4 供热监测系统网络化的意义

供热监测系统的网络化是实现供热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的采暖供热工程实施过程当中, 供热管理部门往往很难及时了解到住户的室内温度变化规律和温度情况, 对用户的室内温度变化和天气变化以及供热参数等无法进行及时地调整, 使得用户的室内温度调控措施显得非常被动和滞后, 同时, 对于超标准的一些供热区域也很难进行及时调节, 导致出现了供热的质量问题和大量能源浪费的问题, 只有对用户的室内温度情况和温度的变化进行及时地掌控, 并且能够根据温度变化的趋势对供热运行情况作出及时调整, 才能保证住户的室内温度达到相应的标准, 尽量降低能源的消耗, 降低其供热的运行成本, 相关科研单位也必须加强对供热监测系统网络化的研究探讨, 保证用户的热源运行情况和供热质量的整体统一。通过应用该系统对用户的室温样本进行全天候监测, 发现无论天气温度怎样变化, 都能够按标准进行供热, 并且无形当中拉近了用户和管理者之间的距离, 消除了冷热不均的情况, 实现了热尽其用的目标, 节省了能源的消耗, 为热质量的监督提供了可靠科学的数据参考, 有效维护了用户的合法权益。

5 结语

供热监测系统能够对室内外温度、累计供热量、循环水量以及换热器的负荷等进行及时地监测, 对运行的参数及时进行记录, 并可以分析出其温度的变化趋势, 保证供热系统不断实现量化的管理, 加强对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有效保证供热的质量, 优化监测系统的运行, 尽量减少能源的消耗, 节约人力和能源, 不断提高供热管理的水平, 使供热温度达到省供热指标。

参考文献

[1]李联友, 李德英, 陈红兵.供热监测系统的应用[J].煤气与热力, 2008.

[2]滕孝来, 陈军, 汤茂旭, 刘祥生, 张宗红.矿井提升载荷监测研究的现状与应用[J].煤矿机械, 2008.

[3]李克雄, 刘陇生, 梁婕.烟气轮机热态机械运转试验监测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中外能源, 2008.

[4]王鸿雷, 赵云峰.KSS—200束管监测系统在常村煤矿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 2008.

篇4:《北京市供热采暖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保障本市城乡居民冬季采暖,规范供热采暖行为,合理利用资源,推动节能减排,促进供热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供热采暖以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冬季采暖是本市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供热事业是直接关系公众利益的基础性公共事业。

本市供热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属地管理、保障安全、规范服务、促进节能环保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

本市建立并完善供热能源保障、采暖救助、应急处置等安全供热保障体系。

第四条市市政管理行政部门主管本市供热采暖管理工作。

区、县市政管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供热采暖管理工作。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本办法和各自的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配合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做好本辖区内的供热采暖管理工作。

第五条鼓励、支持相关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参与供热行业管理和技术服务、宣传培训等工作。

鼓励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节能、高效、环保、安全的供热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节能效率高和环境效益好的供热技术和项目给予支持,对在供热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予以表彰或者奖励。

第六条市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程序编制本市供热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涉及供热事业发展的,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涉及城市空间资源利用的,纳入本市城乡规划。

区、县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市供热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供热规划,经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市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备案。

经批准的供热规划未经法定程序调整,不得擅自变更。

第七条本市新建、改建、扩建供热设施,应当符合供热规划。列入规划的供热设施建设用地,未经法定程序调整规划,不得改变用途。

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在对建设项目提出规划条件时,涉及热源设施建设的,应当征求市政管理行政部门的意见。

居住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应当组织供热单位参加,供热单位应当查验是否具备供热条件。在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应当向供热单位提供有关工程档案资料。

第八条本市应当优化配置热源设施,在城市管网、区域锅炉供热管网供热能力范围内,不再新建热源设施;既有分散热源设施,应当按照合理配置的原则,逐步纳入城市管网、区域锅炉供热管网,应用新能源、新技术的除外。供热单位有条件供热的,应当向接入其管网的用户提供普遍服务。

第九条本市应当加强供热节能管理,逐步实行按照用热量计量收费。

新建建筑物应当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具备热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不符合现行国家住宅设计规范温度要求的住宅,应当逐步进行建筑节能改造和供热系统改造。

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的,应当与热计量和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同步实施。

第十条供热单位应当到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备案,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单位基本情况;

(二)供热区域及规模、用户类别及数量;

(三)供热设施及其折旧管理基本情况;

(四)运营管理制度及人员基本情况;

(五)供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供热单位应当保证提交的备案材料真实准确,在备案内容发生改变时,应当及时办理变更手续。

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应当将备案的有关情况向社会公示。

第十一条供热单位与用户订立供热采暖合同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未签订书面供热采暖合同,供热单位已经向用户供热一个或者一个以上采暖期的,用户与供热单位之间视为存在事实供热采暖合同关系。

第十二条本市采暖期为当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气象等实际情况调整采暖期时间。

采暖期内,对符合现行国家住宅设计规范要求的住宅,供热单位应当保证住宅用户卧室、起居室(厅)的室温符合现行国家住宅设计规范的温度要求,但因突发事件或者用户责任影响正常供热采暖的除外。

用户对采暖期时间、采暖温度有特殊要求的,可以与供热单位另行约定。

第十三条供热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的相关标准、规范,向用户提供安全、稳定、质量合格的供热服务,建立健全供热运营管理制度、服务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供热设施巡检制度,对管理范围内的供热设施进行检查,并作好记录。发现共用供热设施存在隐患的,应当及时消除;发现用户自用采暖设施存在隐患的,应当书面告知用户及时消除。

(二)供热前应当进行供热系统充水、试压、排气、试运行等工作,并提前在供热范围内进行公告。

(三)建立用户采暖温度抽测制度,定期对用户室温进行检测,测温记录应当有用户或者其他证明人签字。

(四)采暖期内实行24小时服务,并及时处理和回复用户反映的问题。

第十四条供热单位和用户对室温是否达标存在争议的,可以委托具备室温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室温检测具体办法由市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发生供热纠纷的,可以由市政管理行政部门或者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当事人也可以直接依法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第十五条采暖期内,供热单位不得推迟、中止供热或者提前结束供热,不得退出或者部分退出供热经营活动;向供热单位供应水、电力、燃气、燃油、煤炭和热能的单位,应当保障供应,不得擅自中断。

非采暖期内,供热单位确需退出或者部分退出供热经营活动的,应当对供热范围内相关用户、设施管护以及采暖费等事宜作出妥善安排,并在当年7月15日之前,与承接的供热单位完成供热设施及技术档案、用户资料、采暖费等事项的交接工作,同时书面告知原备案机关。用户的采暖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时,供热单位不得退出或者部分退出供热经营活动。

第十六条供热单位应当直接向用户收取采暖费。供热单位委托金融机构或者其它服务单位代收采暖费的,应当向用户公告受委托的收费单位,受委托单位不得向用户收取任何额外费用;未经供热单位委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用户收取采暖费。

收取采暖费应当提供本市国税机关统一印制的发票。

第十七条用户与供热单位签订合同的,由合同约定的交费人支付采暖费。未签订合同的,由房屋所有权人或者承租政府规定租金标准公有住房的承租人按照规定支付采暖费。

采暖费由用户所在单位负担的,单位应当负担。

第十八条具备分户独立采暖系统型式的用户,在不影响其他用户正常采暖及共用供热设施安全的前提下,经与供热单位协商,就暂停供热时间、交纳基本费用等事项达成一致后,可以由供热单位暂停供热。

第十九条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和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对供热采暖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时,供热单位、用户以及相关单位应当积极配合。

供热单位进行供热设施维护、抢修作业以及室温检测、查表及收费等工作时,用户和物业服务企业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条供热单位应当对供热范围内住宅用户的室外供热设施和室内共用供热设施承担管理、维护、抢修和更新改造的责任,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部门提供社会供热服务的,可以按照规定委托专业企业承担。

住宅用户发现室内供热采暖设施异常、泄漏等情况时,应当及时向供热单位报修,并承担室内自用采暖设施维修、更新的相关费用。

非住宅用户供热采暖设施的维护、管理以及更新改造,由供热单位与用户在合同中约定。

建设单位应当依法承担供热采暖设施保修期内的保修责任。

第二十一条用户不得拆改室内共用供热设施、扩大采暖面积或者增加散热设备。用户装饰装修房屋不得影响供热效果或者妨碍对设施进行正常维修养护。

用户拆改室内自用采暖设施的,应当经供热单位确认不影响其他用户正常采暖和不妨碍设施维修养护。

用户因拆改室内供热采暖设施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十二条供热单位应当保证管理范围内供热设施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完好,并按照规定计提供热设施折旧费,按期对供热设施进行更新改造。

第二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迁移、改建、变卖热源设施。

拆除、迁移、改建、变卖热源设施,影响用户采暖的,应当提前向市政管理行政部门书面报告,提供替代热源设施,保障用户的采暖权益。

第二十四条禁止实施下列危害供热安全的行为:

(一)在规定的地下热力管道安全间距范围内修筑建筑物、构筑物;

(二)在规定的地下热力管道安全间距范围内堆放物品,或者进行挖掘、取土、钻探、打桩、埋杆、栽植深根性植物和爆破作业;

(三)向供热管沟内排放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堵塞物品及雨水、污水、工业废液、垃圾;

(四)擅自接入供热管网;

(五)擅自在室内采暖系统上安装危害系统安全的设备;

(六)擅自排放或者取用管道内热水或蒸汽;

(七)擅自拆除、毁损警示标志;

(八)擅自操作、拆除共用供热阀门,损坏共用阀门的铅封,改动或者损坏供热计量仪表及其附件等;

(九)其他危害、损坏供热设施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市和区县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供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设置应对供热突发事件专项准备资金,保障供热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

供热单位应当建立与保障供热安全相适应的应急抢修队伍,配备应急抢修设备、物资、车辆以及通讯设备,在采暖期内实行24小时应急备勤。

第二十六条供热设施发生突发性故障,应当立即抢修的,供热单位可以先行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进行抢修,相关单位和用户应当予以配合。

发生供热设施泄漏等紧急情况时,供热单位必须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实施入户抢险、抢修作业的,当地公安机关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七条供热单位无法保障安全稳定供热,严重影响公共利益,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协调、督促后仍无效的,经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市或者区县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供热单位对该供热单位的供热设施实施应急接管。

对供热单位的供热设施实施应急接管的,应当听取被接管单位的陈述申辩,并在供热范围内公告。当地公安机关、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物业服务企业等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八条接管运营期间,接管单位应当向用户提供安全稳定的供热服务,对接管项目的收支情况单独记账,独立核算,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接管单位为保障基本供热服务所产生的运行费用,由接管单位临时垫付,被接管单位负责足额偿还。接管单位接管期间临时垫付资金经审核后发生的净损失,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市、区两级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具体办法由市财政部门和市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九条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依法对供热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市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组织制定有关供热公共安全、服务的标准。

第三十条供热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未办理备案或者备案变更手续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3万元罚款;提交的备案材料失实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供热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一)项规定,未实施供热设施安全巡检制度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予以警告,警告两次的,处2万元罚款。

供热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二)项规定,未提前在供热范围内进行公告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责令改正,并处1000元罚款。

第三十二条供热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在采暖期内,推迟、中止供热或者提前结束供热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供热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在采暖期内退出或者部分退出供热经营活动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责令改正,并对供热单位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供热单位法定代表人处1万元罚款。

供热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在非采暖期内擅自退出或者部分退出供热经营活动,影响用户采暖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对供热单位处3万元罚款,对供热单位法定代表人处5000元罚款。

第三十三条用户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拆改室内共用供热设施、扩大采暖面积、增加散热设备或者装饰装修房屋妨碍对设施进行正常维修养护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以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擅自拆除、迁移、改建、变卖热源设施,未提供替代热源设施,影响用户采暖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处理。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三)、(四)、(五)、(六)、(九)项规定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责令改正,严重影响供热设施安全的,可以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七)、(八)项规定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中有关用语的含义:

(一)供热是指供热单位依靠稳定热源,通过管道系统有偿为用户提供采暖用热以及相关服务的行为。

(二)用户是指有偿使用供热单位提供的热能用于采暖的单位和个人。

(三)室内自用采暖设施是指室内支管、散热器及其附属设备。

(四)热源设施是指用于生产、交换热能的设施,包括各类锅炉房、热交换站等。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

篇5:甘肃省供热管理条例

由于无法反映供热质量的好坏,无法节能,顾及不到百姓对热力的个性化需要,按面积计量收费被业内视为“大锅饭“供热模式。以面积计量收取热费,使收费的多少与供热的多少、好坏并无实质关系,即使出现了暖气不热的毛病,顶多只能向企业追索赔偿。平时我们上班,白天人走屋空,但暖气却照常供;有时供得过热,用户没有温控装置,无法进行节能,就开窗散热,造成的浪费大约占全部热量的7%以上。而我国单耗平均耗能近100瓦/平方米,是发达国家的3倍,可以说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大多数用户不会在意热量流失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其实,既然热是商品就应该具备商品的属性,就应该有检测和计量设备,使热可以像水、电、煤气一样显示出使用量来,并可以进行有效控制。而因为没有实现室温可调控和按计量收费,室温16度和室温26度的用户热费是一样的,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加上这种方式下一般是24小时供热,不论是机关办公室,还是居民住宅,不论是针对白天人都上班去了的住宅,还是针对有老人在家的住宅,供热公司对它们输送的热量都一样。即使就同一用户而言,不论是阳台还是卧室,都是一样的温度。这样一来,用户没有了选择用热量多少的权利,即使想节约、也节约不了。

因此,就目前的供热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供热管网由政府统一管理

供热管网现在是由供暖企业用所收取的上网费投资建设的,以往工程中,设计不合理、铺设不规范、施工质量差、维修不到位、一条马路下有几条供热管网等规划建设不合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应由城市供热主管部门直接参与城市供热规划,并经市政府审批后进行实施,城市供热主管部门会同市综合执法部门、规划部门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管。

二、实施热计量收费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热是商品,用多少热就花多少钱的概念已被人们接受。

1、成立国有热经营公司

由城市供热主管部门在供热企业锅炉房和热力站的一、二次管网口安装热计量表,由热经营公司按物价局根据煤炭当年价格及合理费用制订供热企业热价格,并按计量付费,并且负责对全市热用户收取暖费。

2、用户一户一表

为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舒适度,保证供热企业的良性发展,我们希望供暖系统的改造能够像电力工业中的域网、农网改造一样,采取积极措施加速进行,做到民用建筑一户一表(热表),每间房子都有供暖温度调节装置,由供暖企业抄表到户,收费到户。

3、引入行业竞争机制

利用现有锅炉房通过引入行业竞争机制,鼓励国有、私有和合作经营企业参与供热生产,建立多生产多盈利,提高热生产企业生产热情,从而建立高效稳定的供热机制。

加大一户一阀的改造力度,争取得到财政部下发的《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给予的奖励资金,用于对城市热计量装置的安装补助资金。同时,地方财政也给予适当资金补助。

三、实施四个“统一”

1、统一管网规划。中长期规划与自来水、排水、中水、雨水、煤气、电信、电力、公路实施统一规划,把不合理的管网捋顺。

2、统一服务标准。各市一个服务标准,不能参差不齐。

3、统一市场准入。淘汰供热设施严重老化,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设备、对群众反映强烈、供暖经常不达标的企业取消供热资质。

4、统一价格监管。由物价部门对热价格和上网费进行严格管理。

热改后的好处有以下几点:第一,暖气不热重要的原因是热源人为的没有充分使用,计量收费后,卖热企业只有出售热才能有效益,变被动为主动的出售热,使政府大大减少对热源项目的投资。第二,热改还有利于热生产企业集中精力用于内部挖潜的管理问题,例如用人机制、绩效考核、技术创新、提高锅炉和热交换设备效率、设备更新改造,高温辐射节能材料的使用。第三,实践证明现行的按照面积收费的计费方式,既造成热费和热量消耗无关、热费和热耗相脱节的情况,又使得采暖用户没有节能积极性,而计量收费还可使居民增加采暖节能意识、减少居民支出,推动供热企业积极参与热改,提高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意识,建设低碳城市。

篇6:吉林市城区供热管理条例

【发布日期】1996-07-29 【生效日期】1996-07-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吉林市城区供热管理条例

(1996年5月30日吉林省吉林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1996年7月18日吉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1996年7月29

日公布施行)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设施建设与管理

第三章 供热管理

第四章 用热管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加强城区供热管理,维护供热单位和用户的合法权益,促进城区供热事业的发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城区范围内的供热管理。

本条例所称城区供热是指采暖供热;

本条例所称供热单位是指依法取得供热资格的单位;

本条例所称用户是指按规定用热的单位和个人;

本条例所称供热设施是指热源(电厂、锅炉房)、供热管网、换热站、室内管道、散热设备及附件。

第三条 第三条 城区供热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发展集中供热,限制和改造效率低、污染大的分散锅炉供热的原则。

第四条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公用事业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供热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并组织实施城区供热规划和供热设施建设;

(三)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供热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施工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工作;

(四)按规定对供热单位进行资质审查、定级,发放供热许可证;

(五)监督检查供热情况,对供热中出现的纠纷进行调解和处理;

(六)配合有关部门核定热价,并监督热价、热费收缴执行情况;

(七)总结、交流、推广供热行业的新设计、新工艺、新设备、新经验,提高供热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市供热管理机构负责城区供热的日常管理工作。

城建、房地产、环保、劳动、公安、物价、电业、银行等有关部门要配合市公用事业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城区供热管理工作。

第五条 第五条 对在城区供热建设、供热管理和供热服务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二章 设施建设与管理

第六条 第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供热工程应符合城区供热规划;经市公用事业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办理其他手续;建设单位应与所确定的供热单位签订供热管理协议。

第七条 第七条 供热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新建供热设施工程投入使用后由建设单位保修1年。

第八条 第八条 供热(产权)单位应加强对供热设施的维修、改造和管理,保证供热设施正常运行。其责任划分是:

(一)集中供热的主管网、支管网、室内管道及散热设备,由产权单位负责;委托管理的由供热单位负责;

(二)分散供热的锅炉、内外管网及附属设施,由产权单位负责。

供热设施发生意外故障不能正常供热时,应通知用户并及时组织抢修。在进行事故抢修时,有关用户和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不得妨碍和阻挠。

第九条 第九条 凡安装上下水、煤气、电缆等地下管线,可能影响供热设施正常运行维修的,须提前与供热单位联系,经市公用事业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并采用相应的保护措施后,方可组织施工。

第十条 第十条 禁止私自拆改、移动室内供热管道和散热设备,室内装潢不得妨碍正常供热检修、维护、保养。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禁止在供热管道地沟的地表及两侧各两米的范围内建设各种建(构)筑物、堆放物资、排放污水、挖掘取土和进行爆破作业。

禁止在供热管道地沟内接入雨污水管和排放雨污水,倾倒垃圾和各种废弃物。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禁止依托锅炉房、加压站、换热站和地上管网搭设建(构)筑物及进行牵拉承重作业。

禁止占用锅炉房司炉作业用地。

第三章 供热管理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从事供热的单位应到市公用事业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审批手续,经资质审查取得供热许可证后,方可进行供热。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供热期自当年11月1日至次年4月15日止。

在供热期间住宅室内温度不得低于16℃。

因以下情况之一,用户室内采暖温度达不到规定温度的,供热单位均不承担责任:

(一)人为造成门窗不保温的;

(二)室内管网不符合供热要求的;

(三)用户室内装修影响供热效果的;

(四)擅自改变房屋结构和采暖设施的。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供热单位在供热期前,应做好供热设备检查维修、燃料储备和人员培训等工作,并于供热期前1个月将供热准备情况书面报告市公用事业行政管理部门。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供热单位应与用户签订供热合同,明确供、停热时间、室内温度、收费标准和违约责任等双方权力和义务,并保证合同的履行。

供热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索要钱物刁难用户。在供热期间应设立监督电话,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随时为用户服务。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供热单位应建立健全供热设施档案,完善供热计量、监测手段,加强科学管理,保证均衡稳定供热。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供热收费必须使用全市统一票据,并单独建帐,专款专用。

第四章 用热管理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需要用热或扩大用热的单位,应向市供热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经批准到指定的供热单位办理有关手续后,方可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房屋产权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和规定建设、改造、维护、管理内部供热系统。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供热单位对热力计量仪表应定期进行检测,保证正常使用。

用户应爱护供热设施。禁止擅自挪动、改动热力计量仪表及其它附件;禁止擅自调整供热管网阀门、损坏阀门铅封。

禁止用户擅自在室内采暖设施上安装水嘴、排气阀、加装散热器和取用供热管道内的循环水。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用户必须按规定向供热单位交纳热费,房屋采暖用热按房屋使用面积和使用性质交纳热费。收费办法由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暖气房屋,已经竣工供热的,用户须办理供热合同后方可进户。其空闲房屋或中间派户的,房屋空闲期间的供热费由产权单位或房屋开发建设单位承担。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供热费收缴实行银行托收或直接收缴。用热单位变动(包括银行帐号)和用户变迁,须到供热单位办理变更手续,不办理变更手续的,其供热费由原用户承担。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的,由市公用事业行政管理部门或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部门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第六条规定的,责令停建。对符合条件的限期补办审批手续,对不符合条件的限期拆除,并对责任单位处以1000元至5000元的罚款。

(二)违反第八条第一款规定,供热(产权)单位因维修、改造不及时或管理不善,不能保证供热设施正常运行的,对供热(产权)单位处以1000元至3000元的罚款;违反第八条第二款规定,供热设施发生意外故障不及时抢修的,责令限期抢修,并对供热单位处以1000元至5000元的罚款;对妨碍和阻挠事故抢修的,视其情节处以200元至1000元的罚款。

(三)违反第九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开工的,责令其停工、补办手续,并处以500元至1000元的罚款;施工中未采取保护措施及影响供热设施正常运行维修的,除责令采取保护措施外,并处以500元至1000元的罚款。

(四)违反第十条规定,私自拆改移动室内供热管道等的,责令其限期改正;室内装潢妨碍检修、维护、保养的,必须无条件拆除,并视其情节分别处以100元至500元的罚款。

(五)违反第十一条规定的,责令其恢复原状,造成经济损失的要给予赔偿,并处以500元至1000元的罚款。

(六)违反第十二条规定的,责令其恢复原状,造成经济损失的要给予赔偿,并处以200元至1000元的罚款。

(七)违反第十三条规定,擅自从事供热的,对符合条件的补发供热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予以取缔,并分别处以1000元至5000元的罚款。

(八)违反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供热单位不按规定时限供热的,责令其限期供热,同时按所欠时间,按标准热价计算退还给用户供热费。造成损失的应负责赔偿,并视其情节轻重对供热单位处以2000元至5000元的罚款;连续3天以上用户室温达不到规定标准的,责令限期达到规定的室温。超过限期仍达不到规定室温的,按使用面积计算对供热单位处以一次性每平方米热价7%的罚款;在整个采暖期间,长时间供热达不到规定室温的,应根据温差和累计时间,按标准热价计算退还给用户供热费。造成损失的应负经济责任,并对供热单位处以一次性每平方米热价30%的罚款;违反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以某种借口索要钱物刁难用户的,对当事人处以200元至500元的罚款,并视其情节由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

(九)违反第十九条规定,擅自用热或扩大用热面积的,由供热单位加倍追缴热费;未经批准擅自供热的,对供热单位处以扩大用热收费额的10%至30%的罚款。

(十)违反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责令其恢复原状,造成经济损失的要给予赔偿,并处以200元至1000元的罚款;违反第二十一条第三款规定,擅自在供热管网或暖气片上安装水嘴、排气阀的,除责令拆除外,从当年采暖期开始之日起计算流失量,追缴3至5倍损失费。擅自在供热管网上安装散热器的,除责令拆除外,没收擅自增加的设施,并视其情节每增加1片暖气片追缴损失费100元至300元。

(十一)违反第二十二条规定,对不按规定交纳供热费的用户,供热单位可暂缓供热、限热,对拒不交纳供热费、情节严重的可停止供热。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供热管理人员要忠于职守,秉公执法,执行公务须持证上岗。对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视情节给予当事人经济处罚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对妨碍供热管理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做出处罚决定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执行处罚决定的,做出处罚决定的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各县(市)、建制镇、独立工矿区的供热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本条例由吉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上一篇:拟写一份调查报告提纲下一篇:小学热闹的元宵节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