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应急预案备案管理

2024-06-10

陕西省应急预案备案管理(精选6篇)

篇1:陕西省应急预案备案管理

关于印发《陕西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安委会各成员单位:

《陕西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一O年六月二十五日

陕西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陕西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和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落实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以下简称“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及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7号)的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应急预案的编制

(一)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是指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及生产经营单位,为预防和处置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而预先制定的工作计划或行动方案。

(二)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同级人民政府以及上一级部门的应急预案,结合实际,组织制定相应的部门应急预案。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及领域;工矿商贸、旅游、建筑施工(包括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路桥施工、道路交通运输、水利工程建设等企业和车站、机场、码头、学校、体育场、商场、大型游乐场、影院、网吧等人员密集场所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预案包括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职责和事故的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内容。

(三)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的规范标准,结合本单位的危险源状况、危险性分析和职业危害情况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针对风险种类多、可能发生多种事故类型的生产经营单位,组织编制综合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本单位的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案体系及响应程序、事故预防及应急保障、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等主要内容。对于某一种类的风险,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制定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措施、应急处置程序和应急保障等内容。对于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生产经营单位应制定班、组和重点工作岗位的现场处置方案和应急措施,现场处置方案应当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应急处置程序、应急处置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四)生产经营单位的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应当危害因素分析透彻,预防措施得当。现场处置方案和岗位应急措施应当简便实用、易操作,从总公司(集团公司、总厂)到子公司、分公司(分厂)直至车间、班组,形成上下对应、相互衔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

(五)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存在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经营单位的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潜在事故危险的风险性分析;与地方政府和救援机构外部信息报告程序;监控重大危险源的主要措施和应对准备;现场人员的自救、互救措施及撤离路线等。

(六)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要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以及上一级部门报告备案。应急预案做好衔接,形成科学严密的预案体系。部门应急预案要结合监管工作实际,按照同级政府应急预案的有关内容进行分解和细化,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应与相关部门应急预案相关内容有效衔接,以满足日常应急管理工作和应急救援的需要。

二、应急预案的评审

(一)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本部门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审定。必要时,还可以召开听证会,听取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涉及相关部门职能或者需要有关部门配合支持的,应当征得有关部门同意。

(二)从事非煤矿山、石油、冶金、有色、建材、地质、机械、轻工、纺织、烟草、电力、贸易、化工、医药、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央在陕、省属企业的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市属企业、中等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的应急预案,县属企业、中等规模以下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应急预案的形式审查分别由省、市、县(区)安全监管部门组织,在相关部门参与下进行。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和各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本行业及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的评审或论证。

(三)省、市级安全监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建立应急预案评审专家库,同时选择具有资质和能力的安全评价机构,作为应急预案评审备案工作的技术支撑机构,开展全省应急预案编制、评审等技术咨询服务。

(四)参加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评审或论证的人员应当包括受理备案登记的安全监管部门或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中央在陕、省属企业应急预案评审相关专业专家人数一般为5-7人;市属、中等规模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评审相关专业专家人数一般为3-5人;县属、中等规模以下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评审相关专业专家人数一般不得少于3人。应急预案论证相关专业专家人数不得少于3人,应急预案评审(或论证)的专家应在专家库中抽取。评审人员与所评审预案的生产经营单位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五)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评审或论证的有关方法、程序、要点参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印发的《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执行并形成书面报告。

三、应急预案的备案

(一)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的应急预案,应在批准实施后20日内报同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的应急预案,应在批准实施后30日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从事非煤矿山、石油、冶金、有色、建材、地质、机械、轻工、纺织、烟草、电力、贸易、化工、医药、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央在陕、省属企业的应急预案报送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其所属单位的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抄送所在地设区市、县(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市属企业、中等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应急预案报送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抄送所在地县(区)安全监管部门。

县属企业、中等规模以下的非公有制企业应急预案报送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或有行业主管部门的中央在陕、省属企业的生产经营单位,其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报送省级有关部门备案;其所属单位的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抄送所在地设区市、县(区)有关部门备案。

(二)生产经营单位申请应急预案备案时,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1、应急预案备案申请表;

2、应急预案评审或论证的书面报告;

3、应急预案文本及电子文档。

(三)生产经营单位中涉及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和职业卫生安全的,按以下原则办理:

1、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和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及生产经营单位申请办理、变更、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时,必须提供相应安全监管部门出具的《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否则颁证管理机关不予受理申请。

2、建设、煤炭、民爆、特种设备等行业及领域实行安全生产许可的生产经营单位,其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按照隶属关系报有关主管部门备案。煤矿企业的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除按照隶属关系报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外,还应当抄报所在地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四)新建、改建、扩建的生产经营性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向安全监管部门提出安全设施验收申请时,必须提供相应安全监管部门出具的《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

四、应急预案的管理

(一)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坚持分类指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本级应急预案的综合协调管理,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按照职责负责本行业的应急预案管理工作。

(二)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应当每年对应急预案的管理情况进行总结,报送同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的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总结报送同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时应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三)建设、煤炭、民爆、特种设备等行业及领域实行安全生产许可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在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时,必须提供相应的应急预案,是否同时提供《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由有关颁证主管部门确定。

(四)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高度重视应急预案管理工作,设立专项经费,为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宣传、培训与演练提供资金和物资保障。

(五)各级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应急预案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领导本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备案、修订、培训与演练工作,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六)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应加强应急预案的管理,结合半年和年终考核对本行业或领域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并将督查结果纳入目标考核,作为评选先进单位的重要依据。

五、应急预案的实施

(一)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每三年修订一次, 预案修订情况应有记录并归档。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及时修订预案:国家和行业标准变化、机构变化的;生产经营单位兼并、重组、转制等导致隶属关系、经营方式、法定代表人发生变化的;应急预案演练、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应急预案修订后,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修订情况,并按照有关规定重新备案。

(二)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重点演练决策指挥、协调施救和现场处置有关内容。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演练组织单位应当对演练的效果进行评估,撰写评估报告并按照规定及时报送应急预案备案部门。

(三)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应加强对所制定的应急预案的宣传培训。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培训单位负责人和应急预案参与人员,做到预案进机关、进车间、进班组、进岗位。要将应急预案的要点和程序张贴在应急地点和应急指挥场所,并设有明显的标志。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程序和岗位应急处置方案。

(四)加强数字化应急预案建设工作。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和中央在陕、省属企业和中等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单位在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基础上,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数据库。

(五)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后,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按照预案启动应急响应、履行相关职责。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有关力量进行救援,并按照规定将事故信息及应急预案启动情况报告安全监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

六、奖励和处罚

(一)对于在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人员,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及生产经营单位可以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全监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八十五条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给予处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1、生产经营单位未制定应急预案的;

2、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未按规定报送相关部门备案的;

3、应急预案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造成严重后果的;

4、未按应急预案规定履行相关职责,导致次生、衍生事故发生,造成事故损失扩大等严重后果的。

5、发生事故后未及时或未启动应急预案造成事故现场混乱无序,延误抢险救援工作,造成损失加大和影响后果严重的。

篇2:陕西省应急预案备案管理

《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企业事业单位,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企业事业单位,涉重金属企业,尾矿库企业,以及其他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应编制环境应急预案。

《办法》要求,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编制指南等规定;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实际;应急人员职责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应急保障措施明确,并能满足本地区、本单位应急工作要求。

篇3:陕西省应急预案备案管理

一、为什么要制定备案管理办法

(一)落实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需要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条第三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将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备案确定为企业的法定义务。 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系统细化、 规范企业备案行为和环保部门监管行为,需要制定配套的《备案管理办法》。

(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需要

企业是制定环境应急预案的责任主体,而环境应急预案是 “有生命力的文件”, 需要企业通过自身努力,不断修订完善,才能确保切合实际、有效有用。 但在实践中,一些企业没有开展必要的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只是照搬照抄,或者把编制工作完全交给技术服务机构, 编完以后又束之高阁, 这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要求不符。 也有一些地方环保部门为了保证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质量,将备案设置为 “非许可类审批”,或者赋予其一些行政许可的色彩,实质上是分担了企业的主体责任。 还有一些环保部门对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着力于 “准入”的监管,而对已备案的预案指导和使用不够,管理不到位。 这些做法不符合国家“切实防止行政许可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加强和改进事中和事后监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神,需要通过《备案管理办法》予以规范。

(三)环境应急预案管理的实践需要

2010年,环境保护部印发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 [2010]113号)(以下简称《预案暂行办法》)后,各地针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建立了备案制度。 但预案备案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备案率不高、进展不平衡,已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的企业, 整体备案率不到80%,有的地方仅为38%。 二是现场处置预案偏少,可操作性不强。 《预案暂行办法》 将环境应急预案分为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预案三类。 但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编制了现场处置预案,更多企业只有综合预案,内容多是原则性规定。 三是属地管理不够、信息收集不全面。 《预案暂行办法》 将国控污染源设置为省级环保部门备案,是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开始阶段的“权宜之计”, 已难以满足“属地为主”、县级人民政府先期处置的要求。地方在执行时,实行分级备案的占74%。由于没有信息传递要求,一些下级环保部门无法获得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不能充分掌握相关信息。 四是逐级备案加重了企业负担,26%的地方实行逐级备案,要求企业向多个层级的环保部门备案,不符合中央简政放权的精神。 五是分级管理要求差异大。 在备案分级管理中, 各地存在通过污染物排放量、 环评级别、风险级别、跨区域、行业因素、环境敏感程度等进行分级的多种情况,而且有的地方是两级管理,有的地方是三级管理。 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制定《备案管理办法》。

二、制定备案管理办法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备案管理办法 》主要依据 《环境保护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 参考了《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相关规定,以及国务院办公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 [2013]101号 )对企业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管理的要求。

三、备案管理办法主要有哪些内容

《备案管理办法 》共五章二十六条 ,在吸收 《预案暂行办法》有关内容、总结近年来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五个方面的内容作出了规定。

第一章总则。 对备案管理的目的、 概念、范围、原则等一般性内容进行了规定。 明确了备案管理遵循规范准备、属地为主、统一备案、分级管理的原则,强调根据环境风险大小实行分级管理,企业主动公开相关环境应急预案信息。

第二章备案的准备。 基于备案需要,对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修订等准备工作进行了规定。 强调企业是制定环境应急预案的责任主体,通过成立编制组、开展评估和调查、编制预案、评审和演练、签署发布等步骤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并及时修订预案。

第三章备案的实施。 对备案时限、 文件、方式、受理部门进行了规定。 明确企业在环境应急预案发布后的20个工作日内进行备案以及应提交的备案文件。 明确县级环保部门作为主要的备案受理部门,以及备案受理部门的审查处理方式。

第四章备案的监督。 对备案后环保部门的监管和企业、环保部门责任进行了规定。 明确环保部门及时将备案的环境应急预案汇总、整理、归档,并通过抽查等方式,指导企业持续改进。 还明确了企业和环保部门违反规定应承担的责任。

第五章附则。 与《环境保护法》四十七条第三款“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衔接,并说明施行日期。

四、关于几个重点问题的说明

(一)什么是企业环境应急预案

《备案管理办法》第二条指出,环境应急预案是指企业为了在应对各类事故、自然灾害时,采取紧急措施,避免或者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厂界外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这是首次正式提出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概念,以区别于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等应急预案,便于企业和环保部门的执行和管理。

(二)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如何定位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重点是现场处置预案,侧重明确现场处置时的工作任务和程序,体现自救互救、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的特点。 针对是否编制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及这些类别的组合方式,《备案管理办法》提出了指导性而非强制性的要求。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

建设单位环境应急预案,是针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可能面临的突发环境事件而制定的预案,不是建设施工期间的预案。 试生产期间环境应急预案,是指试生产前编制的包含了针对试生产期间可能面临的突发环境事件而制定的环境应急预案。 由于试生产前可能存在环境风险评估、预案编制等难以到位的客观现实,《备案管理办法》规定建设项目试生产期间的环境应急预案 “参照”本办法制定和备案;而建设项目试生产与正式生产有差别,建设单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试生产期间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形成适用于正式生产的环境应急预案。

(三)备案的目的是什么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是不属于行政许可、行政确认的一种行政行为。 对于企业而言,备案是为了规范编修、提高质量、履行法定义务。 对于环保部门而言,备案是为了收集信息、存档备查、事后管理。

(四)哪些企业需要备案

《备案管理办法 》规定了三类企业要进行环境应急预案备案。 一是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排放企业。 “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将产生噪声污染的单位、污染物产生量不大或者危害不大的单位排除,例如餐馆等。 由于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与一般的排放污染物企业有所区别,在《备案管理办法》中用“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企业”予以强调。 二是可能非正常排放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 结合事件案例,强调了涉及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尾矿库三类易发、多发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 三是其他应当纳入适用范围的企业, 这是兜底性条款, 给予地方环保部门一定的自主权。 为进一步明确适用范围,规定了“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布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的企业名录”。

(五)企业如何进行备案准备

《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备案管理办法》第二章是对这一规定的细化,明确企业在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并经过评审和演练后,签署发布环境应急预案。 备案准备期间产生的环境风险评估报告、应急资源调查报告、评审意见等是备案的必要文件。

(六)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何时需要修订

《备案管理办法》规定,企业至少每三年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一次回顾性评估。 如果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环境应急措施、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或实际应对和演练发现问题,以及其他需要修订的情况,要及时修订环境应急预案,修订程序参照制定程序进行。

目前大部分企业已经按照《预案暂行办法》,制定了环境应急预案。 《备案管理办法》实施后,地方环保部门要指导企业及时开展评估,修订环境应急预案,修订时执行《备案管理办法》。

(七)企业应该向哪里备案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实行属地管理、统一备案,备案受理部门为县级环保部门。 建设单位也需要向建设项目所在地县级环保部门备案。 如果建设项目试生产与正式生产情况基本无变化、环境应急预案无需修订、建设单位在试生产前提交的备案文件齐全,可以视为正式生产前已完成备案。

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企业的环境应急预案,可以分县域或者分管理单元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向沿线或者跨域涉及的县级环保部门备案。

确定县级环保部门作为备案受理部门,是《突发事件应对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 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符合环境应急实际和收集信息的需要,符合“省直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有助于环境应急预案由过去的“下级抄上级”、由上到下的编制方式,转变为从企业逐步向上延伸、由下到上的编制方式,有助于夯实政府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基础,有助于推动基层环保部门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也便于企业执行。

考虑到有的县级环保部门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备案需要等客观现实,个别地方具有较成熟的市级备案管理经验,《备案管理办法》还规定“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备案受理部门统一调整到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给予地方环保部门一定的自主权。

(八)企业如何进行备案

企业首次备案时,在签署发布环境应急预案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环境应急预案备案表、环境应急预案及编制说明、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环境应急预案评审意见等五份文件提交给备案受理部门。 企业收到受理部门签章的环境应急预案备案表,则完成了首次备案。

当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重大修订时,也应当在修订内容发布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原受理部门变更备案。 变更备案不需要提交首次备案要求提交的全部备案文件,只需提交修订的文件。 个别内容调整的,不需要变更备案,只需要以文件形式告知原受理部门即可。

(九)受理部门如何进行受理

受理部门在收到企业提交的备案文件后,5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对。 文件齐全的,出具加盖行政机关印章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表。 受理部门就完成了对环境应急预案的备案。

受理部门对备案文件的核对, 只是形式审查, 审查备案文件是否齐全,不对这些文件的内容进行实质审查。

除了在备案受理部门办公场所 “当面受理”备案的方式外,结合当前有些地方开展的网上备案实践,为减轻企业负担、适应工作要求,《备案管理办法》对通过信函、电子数据交换等备案方式提出了原则性要求。 地方环保部门可以结合实际,开展电子备案、信函备案等相关工作。

(十)备案后环保部门如何进行监督

环保部门对企业备案的监督, 主要包括汇总、 指导、责任倒查三种方式。 汇总、整理、归档并建立数据库,主要是为了收集整理信息,夯实政府预案基础。 备案指导是基于提高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质量对环保部门提出的要求,包括采取档案检查、实地核查等方式个别重点指导,和汇总分析抽查结果进行整体指导,时间节点在备案后。 责任倒查是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 环保部门将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备案、日常管理及实施情况纳入事件调查处理范围。 《备案管理办法》还对备案信息公开进行了规定, 要求备案受理部门及时公布备案企业名单,企业主动公开环境应急预案相关信息。

环保部门的监督,按照企业环境风险大小实施分级管理。 《备案管理办法》规定,县级环保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将较大以上环境风险企业的备案文件报送市级环保部门, 重大以上报送省级环保部门。 省级、市级环保部门根据掌握的备案文件实施重点监管。

针对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与分级,环境保护部出台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 ( 环办 [2014]34号 ), 给出了环境风险评估的一般性方法,涵盖了大部分易发、多发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 目前,环境保护部还将出台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方法标准,进一步加强企业环境风险分级的技术指导。 实践中,一些地方也制定实施了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方面的文件,对企业事业单位实行风险分级管理。 《备案管理办法》也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可以参考有关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标准或指导性技术文件,结合实际指导企业确定环境风险等级。

(十一 )企业违反备案管理办法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为了督促企业规范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并备案, 对于企业不制定、不备案,或者提供虚假文件备案的行为,由县级以上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据 《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 等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部制定的规章等,给予罚款等处罚。

(十二 )环保部门违反备案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为了规范环保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备案管理行为,对于可能出现的不备案、乱备案、不告知等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了列举,明确责任界限。

(十三)备案制度如何与其他管理制度衔接

备案与其他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 在一些规章、规范性文件中已有体现。 如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第22号)第九条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申请办理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环境管理登记时,应当提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办法》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7号)第十九条规定 ,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制定废弃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备案;《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7号) 第三十一条规定,常规申报的登记证持有人和相应的加工使用者,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 ( 环发 [2012]77号 ) 要求 ,相关建设项目申请试生产时,应提交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备案材料。 未来还可以在其他文件中进一步强化。

(十四 )今后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管理如何进一步深化

篇4: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问题分析

摘要: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能够帮助企业在出现一些环境事件或者是突发环境事件时,按照企业事先制定好的应急预案及时进行处理,在降低企业损失的同时,减小企业环境事件对社会以及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环境事件;突发环境事件

环境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订的有关计划或者方案。预案需要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和系统性,通常包括情景、客体、主体、目标、措施和方法六个要素。预案管理以对信息的分析作为基础,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突发情况进行预测,对未来可能存在的威胁进行识别,并且根据预测的威胁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未来一旦预测的威胁发生,就可以按照事先制定好的应急预案行动,并且根据威胁发展事态随时调整应急方案,达到控制威胁事态发展的目的。

一、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领导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很多企业不重视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甚至于将应急预案同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相混淆,而且处理方法主要侧重于企业的生产安全应急,对于环境应急预案则是比较疏忽,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处置方式不当的话就会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财产损失,也会对社会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同时,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的实施也趋于形式化,没有了解应急预案编制的真正目的,将应急预案停留在文件层面,没有真正落实贯彻到位,如有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应急预案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事件的处理将趋于无序。如:厂区的排水管网是控制环境事态向外蔓延的主要线路,而很多企业的厂区相应管理人员却并不清楚厂区管网分布,环境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若不清楚厂区排水管网出口位置,排水匝道没法控制,将导致大量污废水向外泄漏,造成环境事故。

2、编写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现阶段很多企业技术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非常熟悉,但是技术水平并不高,而且经验也不丰富,不能够独立完成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思想也受到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思想的束缚。除此之外,企业委托的相关机构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的水平也不高,不能够客观评价企业生产装置的风险等级,甚至有的评价机构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的应急预案只是流于形式。

3、预案编制人员对企业的辅导不够

目前,许多企业委托相应机构编制环境应急预案,但预案编制完成后,并未对企业进行相应应急预案相应知识的普及和贯彻,企业停留在“完成上级任务”的观念上,对突发环境事件对自身及社会的影响认识不够。机构停留在“为完成报告而编制报告”的层面上,而不是“为辅助企业更好地开展环境应急管理而编制报告”。

4、預警和应急分级响应措施不明确

对于企业而言,有一个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预警分级和应急响应分级,这一问题涉及到了企业和政府预案相衔接问题。现阶段企业往往只有预警分级,却没有响应的预警响应措施,只有应急响应分级,却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分级响应措施,尤其是一些现场应急处置措施。以上这些问题在企业当中普遍存在。

二、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分析

企业层面的环境应急预案,主要侧重于3个环节:其一是明确分工,预案应明确规定各部门或人员的职责、任务、权限,使各部门在紧急状态时能迅速、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充分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其二是明确处置程序,即明确规定现场处置环境事件时的工作程序,包括处置力量集合、装备器材的使用、安全防护、现场污染控制等;其三是应急物资的贮备,应对企业贮备的应急物资种类、数量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因事件风险类型与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但一般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功能:报警与报告程序、指挥和各应急功能部门或人员的职责、应急指挥系统、应急监测和评估、污染控制、现场救护与疏散、应急结束与环境功能恢复、应急物资与技术准备等。所有的应急功能都要明确“做什么”、“如何做”和“谁来做”。具体地说,企业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总则

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企业的环境应急工作原则要反映应急处置工作的基本理念和总体思路,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分级控制”、“快速反应”、“依法办事”等。最大程度地保护公众安全、环境安全,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维护社会稳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应是企业环境应急工作的主旨。

2、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预案应明确企业应急指挥体系及各部门的应急响应职责。只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才能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如果职责分工不明确,势必会形成互相推诿、扯皮的局面,影响应急处置目标的实现和处置效率。职责明确,就是要将紧急事件的决策指挥、污染控制、应急监测、安全警戒、人员救护、疏散转移、内外部联络、综合协调、物资供应、污染消除及预案修编等工作职责具体落实到部门或科学、统一的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在紧急状态时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事件救援现场复杂多变,但一般应急指挥应按照下列程序展开工作。

第一对现场的灾情进行分析。相关专业人员、专家应该在现场总指挥的安排下,从现场污染情况出发,对周围的人员分布、环境以及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程度进行判断。

第二根据环境事件的发展趋势制定具体的救援预案。现场的专家和相关专业人员要在现场总指挥的指导下仔细研究环境事件的发展趋势、污染范围以及污染程度,考虑现场救援力量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救援预案,并对一些可能出现的以外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以外情况出现的应急对策。

第三对各个救援队伍的任务以及目标进行明确,并且将任务落实到各个救援队伍。

第四对救援力量进行合理分配,对各个救援队伍的应急行动进行协调,确保救援行动有序进行。

第五宣布救援结束。现场总指挥要仔细分析环境检测数据,做到到现场污染的可控程度进行有效判断,救援行动结束之后,宣布救援行动结束。

3、预防与预警

企业应在环境风险源辨识与评估的基础上,对潜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原因、规模、途径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等作出基本的分析判断,确定预防工作重点,提高预防工作的针对性。此外,企业还应提出长效的隐患排查与监控机制。预警分级、发布或者解除程序亦应作出具体规定。

4、应急响应

突发环境事件后,企业各应急部门应按照制定的应急预案快速地展开救援行动,包括信息报送(向企业内部人员、政府环保主管部门及专业环保公司报警)、应急响应人员集结、现场污染控制、现场人员救护、紧急疏散与安置、环境应急监测、污染消除、现场洗消等。只有经过培训和指定的人员方可参加现场应急响应行动。

现场污染控制一定要对症下药,如:氯气泄漏与氨气泄漏的处置方法不同;废水超标排放与消防水携带污染物排放的处置程序各异;同一种污染物,不同的企业因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应急资源的不同所采用处置方法有差异等等。

环境应急监测在应急救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必须对污染物的扩散势态和影响及时进行动态监测,监测结果不仅是控制污染、制定清污措施的重要决策依据,同时也可以为划分应急工作区域,确保现场应急工作人员的安全以及对周围公众采取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5、应急结束

当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现场已经得到控制、污染源已经消除,现场环境的污染物浓度低于最高容许浓度,符合有关环境标准,未出现新的污染时,总指挥经专家组同意并得到相关授权后可以宣布应急行动结束。

6、应急保障

进行必要的环境应急物资贮备,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物质保障。在

篇5:山西省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促进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应急预案在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中的作用,切实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处置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山西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篇6:山西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3、社会动员,协调联动

4、属地先期处置

5、依靠科学,专业处置

上一篇:东师社会保障制度答案下一篇:颐和园导游词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