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童的家庭教育

2024-04-15

浅谈聋童的家庭教育(精选7篇)

篇1:浅谈聋童的家庭教育

谈谈聋童语言训练的方法

单位:简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作者:时间:

刘 晓 兰 2011年2月

谈谈聋童语言训练的方法

简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刘晓兰

聋儿由于听力残疾而产生失聪,进而导致了语言障碍,语言障碍不仅严重影响了聋儿的表达和交往能力,而且使聋儿的思维发展受到极大限制。现代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就是要在“早期干预”理论的指导下,把握好儿童词汇发展的高速期,聋儿进行有计划的听力语言训练,使聋儿学习语言、发展思维、回归主流。我在多年的语言训练工作中,根据实际教学,观察、总结了以下几种聋儿语言训练的方法。

一、创设情景,引情入境

情景训练法是指利用聋童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根据生活教育的观点,在生活中培养聋童实际说话的能力,可以使语言训练变得生动有趣,将语言训练渗透到聋童生活中,扩大了训练的量,增强了训练的实用性,容易养成学生说话的习惯,不断提高说话能力。而语言训练的情景,则需要根据生活和语训的要求,特别设计范围。如:在学习名词“花”的发音说话时,我就特别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来进行教学。我把课堂搬到学校的花园里,把学生置身到“鲜花”这样一个环境中,让学生观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从而教他们说“花”,“漂亮”等词语,学生从中体会到了乐趣,整个课堂效果也生动积极起来。另外,在课余,也可根据不同的情景,随时随机地训练聋儿说话。比如,在学生打饭时,联系生活老师,问学生:“要吃什么菜?”当学生把要吃的菜名说正确时,就给他打菜。总之,教师要进行情景训练,首先应建立有规律的生活日程,每天的作息和每月的目标,每期的训练没人应该比较清楚;其次,教师根据聋童生活的不同情景,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最后,形成学生的某一说话技能,并督促学生在交往中使用。

二、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语言

有教育家说:“游戏是儿童的本能和第二生命。”对低龄聋童而言,游戏则是他们主要的活动、学习方式。教师根据这一理解,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形式,进行语言训练,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办法。如:在认识“太阳”、“月亮|”,教学生说好这两个词语的教学过程中,我就采用了“剪贴游戏”法,我先画好太阳,月亮的图片,教学生说:“太阳,月亮",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大白纸拿出来,贴上小房子,告诉学生天亮了,太阳该出来了,让学生剪好太阳,贴在白纸上,同时发出”太阳“的读音。然后在另外一张涂墨的纸上贴上小房子,告诉学生天黑了,月亮该出来了,让学生剪好月亮,贴在纸上,同时发出”月亮“的读音。通过这种以集体活动为主的游戏,让学生动手动脑,真正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学生掌握起来就轻松多了,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此外,还可根据课堂需要,进行单纯的语言训练,如聋童围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的数数,说话,进行”开火车“的游戏,或者几个人进行小型游戏,吸引每个学生的参与,增加语言训练的有效性。

三、强化学习的方法

强化法是教育中常用的方法,经物质、语言、活动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奖惩,以加强获消除学生某种行为,在语言训练中,学生不愿意开口或说话小声等问题,都可以用强化的方法进行纠正。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教学生发“苹果”、“梨”的读音,有个学生老是不开口说,怎么办呢?想一想,我变换了一种方式,采用“尝一尝”、“是什么?”的游戏,让学生蒙上眼睛,把苹果、梨切成小块,每吃一块就让他们猜出名称,都猜对了,奖励一个苹果或梨。当轮到这个学生时,他也积极地开口说话了,这样,不仅让这个不愿意开口的学生说话了,而且整个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所以,在语言训练中,如果教师经常注意充分使用强化法,促使学生良好的言语习惯的形成,就会更积极,更容易了。

四、发挥直观性训练原则在语言训练中的作用

在语言训练中,用各种图片作辅助,帮助学生进行训练,是一个十分简便,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视觉功能,使学生看图解意,通过理解而学习字音、字形。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如在教认识动物时,就准备好各种动物的图片,如“猫”、“狗”、“羊”、“牛”等,让聋童在直观的视觉观察,形象的记忆,动作的模仿中学会发音,说话。

大家都知道,语言不仅仅是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的生理功能,还和视觉、大脑皮层中枢活动等有密切的联系,在进行聋童的语言训练中,必须利用多种感官学习口语。因此,我在课堂教学时,在游戏活动中,往往充分调动聋童的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例如,我在进行“摸一摸是什么”的游戏活动中,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面装了聋儿熟悉的手帕、钥匙、杯子,让聋儿把手伸进口袋,摸一样东西,并说出这个东西的样子,同时,猜出物品的名称,然后再把东西从口袋里拿出来让大家观察后,一起读出这个东西的名称。在这个游戏中,我就充分调动了聋儿的触觉和视觉,让整个训练过程丰富 起来。聋儿语言训练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我们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结合训练内容,灵活多变的运用多种训练方法,根据新问题,新发现,不断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把我们的聋童语言训练工作做好,让他们更容易回归社会,同正常人一样平等地参与社会。

篇2:浅谈聋童的家庭教育

一、差异教学的概念

差异教学是指在班级集体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学生情况和个性的差异, 来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 以此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差异教学说白了, 就是关注每个学生或每组学生的学习需要的一种教学方式, 而不是常见的班级授课形式, 授课老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 快速地做出相应性反应。

二、差异教学的设计思路

1. 根据聋童差异, 进行初步分组

在聋童的差异性教学中, 首先要对聋童进行分组, 这样方便在教学中进行指导。而聋童的分组, 要根据聋童自身听力缺损状况以及聋童的表达与思考能力等因素, 对聋童进行小组划分, 将听力缺损状况差不多, 家庭背景、周围环境等都相似或相同的聋童划归到统一的小组,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同一小组的教学会相对轻松。而且由于小组成员的各种状况都相差不是特别大, 会为聋童营造一个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 这对于聋童的学习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2. 根据各组情况, 确立目标

确立好聋童分组后, 根据各组的不同情况, 要分别制定不同小组的教学任务, 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在确定目标的时候, 一定要仔细考虑小组内部聋童的具体情况, 对各个聋童的情况有一个综合的了解, 然后在综合小组成员资料的基础上, 制定小组内部的学习目标。

3. 根据各组差异, 实施不同反馈

由于小组内部的目标是有差异性存在的, 而各个小组的目标也是有差异性存在的, 所以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 要对各个小组的目标完成进行及时的反馈,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根据目标的完成状况进行统一的调整。其实在差异教学的设计思路里, 分组、定目标, 然后进行反馈, 这三个环节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在这三个环节的进行过程中,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后续环节的进行, 所以在三个环节的进行中, 一定要一环扣一环, 牢牢把握。

三、差异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 差异教学在备课过程中的体现

差异教学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思考模式, 与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要完成差异教学, 就必须在备课的过程中体现出差异教学来。所以, 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因为聋童在各方面都具有差异, 所以在教学中不能运用统一的教学方式, 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差异性设计。其次, 就是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因为聋童间有差异存在, 所以不能要求他们达到统一的目标, 所以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就要对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进行体现。

2. 差异教学在上课过程中的体现

在备课过程中要体现差异性, 其目的主要就是在上课过程中把差异性体现出来, 对不同的聋童区别对待。在差异性教学的课堂上, 主要有两点是要注意的, 首先, 是要求不同。由于聋童间的听力缺损是有差异的, 所以不能同统一的标准要求, 这就要求授课老师对不同听力缺损的聋童进行不一样的标准要求, 所以授课老师要特别讲究不同层次和全方位的把握。其次, 是在授课过程中对于不同聋童的不同反应, 要有不同的回应。因为聋童的差异性导致问题的差异性, 问题的差异性就要老师来差别对待, 差别解决, 这样才能维护良好的授课秩序, 保证课堂的稳定性。

3. 差异教学在辅导过程中的体现

在差异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聋童教学, 不仅要在备课中体现差异性, 在上课中体现差异性, 在课后辅导中更要体现差异性。课后辅导主要是针对上课情况进行的, 由于不同的聋童理解能力的偏差, 再加之课堂聋童较多, 难免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所以聋童的教学的理解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 这就需要在课后辅导的时候, 认真分析聋童的自身情况与关键问题所在, 然后按照分析结果对聋童进行针对性的课后辅导, 根据他们自身的水平来决定辅导的难度、深度与广度, 使聋童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所学, 使自己的优势得以发挥, 在学习中获得全面的成长。

4. 差异教学在考核过程中的体现

由于备课的差异性、教学的差异性、辅导的差异性、必然会导致聋童学习状况的差异性, 所以在聋童的考核中, 也要体现差异性, 这样才能保证聋童间的公平。聋童考核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 是考核内容的差异性。由于聋童个体的差异性, 所以他们掌握的东西也有差异性, 确定考核内容的时候, 要综合整体聋童的情况, 然后根据具体聋童的具体情况, 做整体和个别的考核, 这样的考核才不失公平性。其次, 就是考核标准的差异性。由于聋童间个体的差异性, 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考核, 所以在考核的标准上, 就要区别对待,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区别培养。

四、结束语

残疾儿童的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比较薄弱的地方, 一方面, 是因为重视程度不够; 另一方面, 就是因为教学方法的欠缺。差别教学对于残疾儿童这个弱势群体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在聋童的教育中发挥着积极地作用。

摘要:为了使聋童这样的残疾儿童在社会上享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 社会各界包括教育机构都在积极地寻求聋童的教育方法。立足于聋童教育的研究, 对差异教学理念在聋童教育中的作用做系统阐述, 旨在帮助更多聋童更好地接受教育。

关键词:差异教学,聋童教育,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邓洋洋.差异教学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7.

[2]王博文.差异教学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篇3:浅谈聋童言语的形成和发展

聋校教育的目的是使聋童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的,离开了对他们言语的培养和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形成和发展聋童的言语,是聋校教育教学的首要问题。

一、形成和发展聋童言语的意义和任务

从聋童本身的特点来看,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言语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形成和发展聋童的言语,是矫正和补偿他们心理缺陷的重要途径

聋童由于听觉障碍造成派生的言语障碍,由于言语障碍使他们感知不完善,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效果差,抽象逻辑思维无法得到充分发展。由于言语障碍,使他们缺少一个社会正常成员必须应当具有的知识、技能,不能与社会进行正常接触和交往,这影响到了他们性格发展,造成了他们在性格、情感等方面的特殊性。要克服这些缺陷,必须从根本上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即,使他们形成言语,掌握和发展言语。

(二)形成和发展聋童的言语,是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的前提

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师生间都必须以掌握统一的言语为前提。对聋童来说,缺少言语,教师只能通过直观的手势语来教育教学。这种手段只能应付一般的生活、劳动交往,使他们形成感性认识。但是要使他们真正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提高思想觉悟,学生就必须掌握和使用有声语言。

二、形成和发展聋童言语的途径

(一)聋童言语康复机构的系统训练

聋童在较早被发现有听觉障碍之后,有条件的家庭(或利用国家免费救助)为孩子做电子耳蜗,然后送聋儿到言语康复机构接受系统的听觉训练、发音训练、口语训练、看话训练等。

(二)聋校教学

1.语文教学和其他各科教学

语文课是聋校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基本任务就在于发展聋童的言语,让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言语,具有初步的听话、看话、说话和阅读、写作的能力。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是形成和发展聋童言语的基本途径。因此,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正确恰当地运用口语、手语和书面语,投入精力把语文课上好,最大限度地发展聋童的言语。

聋校其他学科诸如数学常识律动以及职技教学也是形成和发展聋童言语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当处理好传授学科知识与发展聋童言语的关系,克服传授本学科知识而忽视发展聋童言语的错误认识和做法,自觉地将形成和发展聋童言语的任务落实到各个学科教学中。

2.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对形成和发展聋童的言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课外活动教师应中提供丰富多彩的言语环境,有效地激发聋童的运用、学习言语的需要。因此,只要加以有意识的引导,充分利用课外活動中所提供的言语环境,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课外阅读写作

课外阅读对于聋童言语的形成和发展作用很大。通过课外阅读,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陶冶了情操,还能丰富他们的言语,提高他们的说话、写作能力,培养他们阅读的自觉习惯,为他们毕业后保持和提高语言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当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年龄及接受能力,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刊物。

聋童的课外写作,如书信、日记、作文、聊天工具等,也是形成言语尤其是书面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课外写作,可以训练他们用词、用句和整篇文章表达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加强指导和检查。同时,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教师要适当向他们提出较高水平的写作要求。

(三)与健全人语言交际

聋童毕业后要走向社会,与健全人共同生活,因此,加强他们与健全人的语言交往实践,通过这种方式发展他们的看话能力,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是形成和发展他们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聋生在低年级自我发展意识水平不高,并没有过多地意识到自己与正常人的差别,很容易与正常人玩在一起,很少有离群性的自卑感。因而在低年级,甚至在入学前教师就应当加强他们同正常人的言语交往(说话、看话),并养成同正常人交往的习惯。这样可避免他们到高年级后不愿同正常人交往,形成只在聋人范围内生活和用手势交往的现象。

聋校、家庭应当鼓励他们走向社会,同正常人在一起生活和交往,通过这种途径,可发展他们的言语。当前聋童教育领域的回归主流就有这方面的意义。

(四)家庭教育

家庭是童生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家长对孩子言语方面的影响很大,无论聋童是否进入康复中心接受训练,进入聋校接受言语教育,这种影响一直很大,而且不可忽视。

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这一因素的作用,调动聋童家长的积极性,聋校教师除了在学校对聋童进行言语训练和言语教育之外,还要说服家长,使家长能够主动配合学校,参与对聋童进行言语训练,并为之创造条件。同时,还应定期向家长介绍有关的知识和训练方法,尽量做到学校与家庭对聋童的要求一致,使教师的教学与家长的辅导、监督协调起来。

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为孩子配适合的助听器、人工耳蜗或使用言语听觉训练仪器,利用他们在家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听觉、发音、口语和看话训练。

篇4:浅谈聋童的家庭教育

2001年, 我国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一次明确指出“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中”, 并提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 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各种方式引导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 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1]

综观全球, 幼儿的早期阅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我国幼儿的早期阅读也逐渐构成一套完善的体系, 同时聋童的早期阅读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思考。在调查中发现, 针对聋童早期阅读的书籍少之又少, 而且很多聋童没有进幼儿园和健听幼儿分享阅读的机会。大部分聋童的的童年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在对家长进行访谈时发现, 很多聋童的家长对“早期阅读”的概念模糊, 更不知道如何指导自己的孩子进行阅读。健听的家长更多的困惑是无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由于种种困难的存在, 因此聋童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进入小学才开始的。基于此, 本文选取了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研究机构, 对该机构的聋童早期教育模式进行介绍、分析, 并探讨对我国聋童早期阅读教育理念、体系与内容的相应启示。

二、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研究机构针对聋童开

展的“共享阅读” (Shared Reading Project) 教育体系

1. 基本情况介绍

美国劳伦·克勒聋教育中心 (Laurent Clerc National Deaf Education Center) 是加劳德特大学 (Gallaudet University) 的一个研究机构。该中心提供了一套针对聋童的“共享阅读” (Shared Reading Project) 体系。这套体系最先由David R.Schleper, Jane Kelleher Fernandes和Doreen Higa于1993年在美国夏威夷创建, 1995年Fernandes和Schleper将这套体系带到加劳德特大学的劳伦·克勒聋教育中心, 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 共享阅读 (SRP) 的理念

(1) 聋童阅读十五条原则。[2]十五条阅读原则就是基于聋童家长和教师与聋童阅读的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共享阅读紧紧围绕这十五条原则开展。首先在共享阅读中是将故事使用手语进行翻译, 这样既练习了手语同时又阅读了有趣的故事。在共享阅读中坚持“语言可视”的原则, 确保幼儿同时看到手语、文字、图画。当然在阅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就是“过渡”, 即在重复阅读过程中, 逐步实现从“教师讲故事”过渡到幼儿“读故事”, 最初一段时间, 确保幼儿理解故事, 然后慢慢地引导幼儿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练习上。在开展阅读的过程中要始终明确幼儿是阅读的主体, 选择阅读题材以及先进行哪些部分的阅读, 这些需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指导教师、家长, 在带领幼儿开展阅读时也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指导教师需注意调整手语的风格与故事相适应, 同时讲述故事时与现实相结合, 在阅读过程中要进行眼神的交流, 以及使用注意策略来吸引孩子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此外阅读环境也是成功地开展阅读的重要环节, 提供一个积极的没有压力感的环境, 使幼儿在舒适的环境下阅读, 鼓励幼儿大胆讲出自己读故事的心得体会, 自己的想法, 这也是十分重要的。

(2)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家长了解自己孩子, 也是最适合的教育者。家长对聋童的引导、教育直接影响其以后的成长。通过共享阅读, 可以促进幼儿与家长的交流, 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

(3) 把故事带入生活。通过故事孩子既可以了解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又可以培养丰富的创造力、审美能力, 以及一些逻辑思维能力。在家长为孩子讲述故事的过程中, 聋童、听力障碍儿童的手语、口语表达能力会增强。家庭教师把故事带入家庭, 也让聋童的家庭有了更多美丽的故事。

(4) 多种支持。共享阅读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分享”, 不是一个人独自阅读, 而是在多人参与下展开的。家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家庭教师深入到每个家庭, 去教授家长如何给聋儿有效地阅读和分享故事。家庭教师帮助家长克服心理障碍, 熟练地使用手语并能够熟练翻译书面语言。大部分开展这样的共享阅读的家庭教师都是聋人。在家庭教师的帮助下, 家长可以更顺利地与孩子开展阅读。有了家庭教师的指导、家长的陪伴, 聋童的阅读阻力便大大减少了。

3. 分享阅读的实施

(1) 聋人家庭教师每周都会进行一次家访。这样的家访是为了给各个家庭提供方便, 家访时双方约定时间, 最好定在晚上或者周末, 确保家访的有效性。家庭教师教授家长怎样用手语去给孩子讲授孩子喜欢的故事。

(2) 家长练习用手语讲授故事, 同时家庭教师给予一定的反馈。

(3) 家长给聋儿讲述故事时, 家庭教师观看并给予一定的指导。

(4) 家庭教师为这个家庭留一个“家庭书袋”。这个书袋包括一本书、为练习用的DVD、一个书签以及一个指导手册 (和幼儿的阅读结束后开展的活动) 。

(5) 在这周内, 家长反复给儿童阅读故事。如果家长忘记了相应语言手语的表达, 可以看DVD (手语视频) 以强化、加强学习。

(6) 家长将讲故事的次数记录下来, 并将遇到的问题也记录下来, 这样家庭教师下次再来的时候就可以帮助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下周家庭教师又会带来新书, 新一轮的阅读又开始了。

4. 分享阅读效果探讨

(1) 聋童。首先, 聋儿对阅读更有兴趣。在家长带着聋儿阅读时, 其会集中注意力。这些聋儿给父母拿书、指出上面的图片, 在家长阅读时他们还会找出相应的文字, 对故事进行讨论并想保留他们自己很喜欢的图书。其次, 幼儿的手语技能有很大改善。他们可学习更多的词汇, 而且一些聋儿开始使用更多的手指语拼读。再次, 儿童在与父母的交流中, 挫败感减少了,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大大改善了。

(2) 家长。家长是分享阅读的重要参与者, 家长在与孩子分享阅读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提高自己。首先, 家长的手语有很大的提高, 他们的手语词汇量、流畅度都大大提高, 在与孩子交流时也越来越顺畅。其次, 家长习得了指导孩子阅读的技巧, 包括怎样放置图书, 在阅读时在哪做记号, 如何进行角色分配, 怎样很好地表述故事, 等等。再次, 家长接受了孩子“聋”的现实。他们视家庭教师为自己的榜样, 在与聋人接触时他们更加坦然, 而且也慢慢地理解聋人文化。

(3) 家庭教师 (聋人) 。聋人家庭教师成为聋童与家长交流的桥梁。聋童容易接纳聋人教师, 聋人教师在教授家长阅读技巧的同时, 一举一动也会对聋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 家庭教师也会从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传授经验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成长、历练。

5. 在学校中开展分享阅读

分享阅读主要是在家庭中展开的, 但其顺利运行则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配合。学校是分享阅读顺利开展的强力后盾。

在学校中开展分享阅读项目, 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与支持。接下来就要对学校教师、家庭教师、父母或其他教养者开展培训课程, 主要学习如何应用十五条原则开展分享阅读;指导、培训聋人 (成人) 怎样做好家庭教师, 辅导聋童家庭阅读;指导父母、教养者、教育者组建高表现团队, 为聋童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氛围。此外, 学校还需考虑资金问题, 用来支付家庭教师的辅导费用以及购买书袋等教具所需资金。

三、对我国聋教育的启示

在我国教育大环境、大背景下, 聋童早期教育的开展, 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多角度、全方位的通力合作。

1. 理念的转变

综观全球教育发展现状, 特殊教育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状况、教育理念、教育方针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准。聋人在我国特殊需要人群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聋人的早期教育关系到聋人以后的发展, 关系到聋人未来的生活品质, 当然也关系到我国特殊需求人群的发展, 因此聋童的早期教育应该提上日程。

2. 高表现团队的建设

所谓“高表现团队”, 在这里就是指学校领导者、家庭教师、父母或教养者的最优组合。最优组合, 可以为聋童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高表现团队的建立, 可以使幼儿在和谐的环境中不断进步。

(1) 学校领导。学校, 可以成为开展共享阅读的“总指挥所”。无论家庭教师、父母或者教养者都要在学校接受一定的培训, 而学校领导就是“总指挥所”的“指挥棒”, 负责家庭教师的分配, 家长意见的反馈以及教学资源的配置。共享阅读项目能否成功运行,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能否合理地安排、科学地支配有效资源。

(2) 家庭教师。家庭教师, 父母与聋童的桥梁。建议家庭教师由聋人担任, 因为聋人教师对聋童有更深入的了解, 更了解他们需要什么, 更明白聋童的困难在哪里。而且, 聋人教师会较容易被聋童接受, 一些聋童会产生“榜样意识”, 视聋人教师为自己的榜样, 这样可引导聋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但是从我国聋童教育发展现状而言, 聋人教师的数量很少, 因此建议在聋校对听人教师进行辅导。聋校听人教师在与聋生交流时基本达到“无障碍”, 听人教师进入聋童家庭, 可以减少与健听家长的沟通障碍, 但是需加强与聋童的交流, 以及健听家长的手语辅导。

(3) 父母或教养者。父母或教养者, 是聋童早期阅读的直接参与者。聋童能否有效地进行阅读, 家长或教养者的引导、支持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家长或教养者应严格遵循早期阅读原则, 虚心向家庭指导教师学习,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最重要的就是要认真学习手语, 沟通无障碍, 才能将所要表达的内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3. 丰富“支持”内容

(1) 资金保障。目前我国早期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 接受早期教育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聋童家长若聘请家庭教师或在学校接受培训, 需支付一定的费用。考虑到我国特殊需求人群的家庭状况, 建议政府为聋校提供一些财政支持, 同时吸纳社会爱心基金, 组织学生开展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 增加资金来源, 为聋童家庭减轻负担。

(2) 早期阅读教材 (书袋) 的科学化。阅读教材, 是聋童开展阅读的主要工具。教材的品质, 直接影响儿童学习的效果, 因此, 在进行教材的编制时应该全方位、多角度思考。教材的编制和选择, 要考虑聋童的生理、心理、年龄特征, 同时还要结合幼儿的特殊需求。选择适合的阅读教材, 可以为聋童以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不恰当的阅读教材, 可能会造成聋童对阅读的反感甚至恐惧。

(3) 科技辅具的支持。聋童在进行早期阅读时, 鉴于聋童状况, 可以适当为聋童设置一些辅具, 为其有效阅读提供方便。有些科技产品并非聋人专用, 但聋人在生活学习中可以选用, 例如震动闹钟、灯光图示、电脑网络、视频字幕、震动显示器等, 这些都有利于聋人的学习及与人交流。

参考文献

[1]安春芳.儿童早期阅读活动中的家长参与[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 .

篇5:谈聋童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如何培养聋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特教一线教学的教师,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一、从全体教师抓起,保证一个“爱”字

作为特教教师,要充满爱心。没有爱心,哪有真情,教师要以情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用爱去感化学生;用爱去激励学生;用爱去教育学生。

刚入学的罗X年仅6周岁,还没有完全看懂这个世界,便走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在她的周围一切都很陌生。教师对她付出慈母般的爱,让她感到了在这样的集体中到处充满爱。教师的爱让她尽快融入了集体生活。

二、从入学聋童抓起,突出一个“早”字

刚入学的孩子,就如同是一张白纸,只要你肯用心,必定能在这张白纸上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如,按时到校,上课不吃零食等一些日常行为习惯。应从小事抓起,循序渐进。

低年级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特征和接受能力,从少一些、小一些开始,让他们获得成功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习惯容易建立,也容易巩固。教师要因势利导,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从多学科抓起,力求一个“实”字

聋童的进步应在学校进行多学科共同配合,才能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的一面。教师之间密切配合,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放大、表扬、鼓励。如,按时完成作业,积极为班级做贡献等。

把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做到实处。这样会让他体会到大家对他的关注,进而对他在其他方面的教育也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容易逐渐养成。

四、从班级文化抓起,体现一个“熏”字

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在班级悬挂名人名言,教育格言等。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抓住一切机会,在班级板报中设立以下板块:

1.设立学习园地。张贴学生的优秀作业、优秀作品、为学生树立榜样。

2.确立自己的座右铭,自我激励。

3.制定班级公约,牢记学生守则。

4.充分利用寓言、童话故事的作用,使学生明辨是非。

不是所有的学习习惯学生都能牢记于心,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树立榜样,不断地去开展教育。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

除了学习习惯,还要养成良好习惯有很多,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一个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为他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创造了条件。因此,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仅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还要与学校、家长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五、从天天不懈抓起,做到一个“恒”字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續稳定地得到发展。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教师多次反复的实践,教师要树立一定的恒心,常抓不懈。

六、从家校联合抓起,体现一个“携”字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和教师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各种习惯的养成。

首先家长应配合教师进行教育。如,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学生不愿意完成,家长默许了。这样就逐渐地养成了学生不愿意完成作业不良学习习惯,一定要坚决予以制止。

其次,教师配合家长进行教育。如,学生放学回家后总是先玩再写作业。家长把这种情况及时反映给教师,教师结合榜样的力量、表扬和鼓励的作用等多种方法多学生进行教育。

再次,家长和教师积极配合。如,教师布置任务,家长应督促学生完成;必要的时候和学生共同完成。家长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认可和赞同。长此以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逐渐高大,家长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在逐渐升高。

家长和教师共同携手,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催化作用。

七、从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评价抓起,突出一个“乐”字

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活动、学习态度、操作能力以及学习效果等多方面评价学生,教师除给予学生等级评价外,还适当加上激励性评语或希望寄语等,并将学生成长过程资料及阶段评价结果放入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这样有利于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现状,及时调整教学方式、策略等。更重要的是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帮助,使他们找回自信,消除厌学的心理障碍,并采用符合特殊儿童身心特点的手段,弥补缺陷,使每一个孩子在学习中都能享受快乐并收获成功的喜悦。

篇6:浅谈聋童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聋童,丧失听力,程度不同,个别差异,提升语言能力

聋童由于耳聋原因不同等, 存在着所读的类似于“爸爸”、“妈妈”让你听起来没有什么区别的词汇, 读的句子或课文你听不出节奏和停顿等等问题。具体说来就是表现为b/m、g/d、z/zh发音不准确, d/t/n/l发音混淆, 自主拼读能力差。如:“白”读成b-á-i→bí (“鼻”) , “跑”读成“炮”, 有的学生则不能正确地自主朗读。低年级聋童还有语音无节奏和韵律感, 语句表达不清晰等特点。他们中的许多人有残余听力, 在教学中, 是可以通过个别化的指导得到康复补偿, 提高聋童的语言能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的。在制订语言康复课的教学计划时, 既要有面对全体聋童的计划, 也要有根据每一位聋童的特点制订的个别化教学的计划。个别化教学的组织形式既可以是以每个孩子为单位, 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个别化教学的重点是分析聋童的听力损失情况、言语评估结果、语言发展水平以及家长配合程度, 个别化教学目标依每个儿童现有能力的最高点作为起点来制订, 尤其对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及悟性较差的聋童更要加强个别辅导。

在声母第一阶段b、m、d、h的轮替训练课上, 有的聋童言语技能差, 有的语言表达不清, 水平参差不齐, 尤其需要重视每个聋童的个别差异, 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我把每个孩子的个别训练记录的录像分别保存, 就好像医院里的病历一样, 每一位病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病历, 以便医生对症下药。如唐家璇, 女孩, 6岁, 左耳听力损失105db, 右耳听力损失96db, 属于听力损失的中重度, 父母均为健全人, 听力损失由药物导致, 最后一次评估记录显示, 助听器补偿效果适合, 言语技能为分辨阶段;言语水平中的唇肌力已提高, 下颌拉开还不够, 呼吸与发声能够协调, 发i的时候有鼻尾音, 构音第三声不准确, 语言的发展水平在初级阶段。她在课堂上的问题表现为:在b、m轮替时有混淆现象, 如:毛笔—白笔;白马—白把, 发单音可以, 结合到词就混淆, 说明鼻音双唇音已掌握, 但是由唇音过渡到鼻音时就不能自如发音, 训练的重点为音位b、m对比训练。让发音好的聋童读b、m音位, 唐家璇来听音区分。重点在鼻腔共鸣的指导, 当她m音混淆在b音的时候, 训练她, 闭紧双唇, 然后拉长m音, 让她用手感知鼻音的鼻部震动, 运用拉口位再发m与a连起来, m-a→ma, 这时候让她和发音好的小朋友互动, 从彼此的互动学习中, 促进学生整体的进步。在语音韵律的训练中, 采用重读训练a AAAam__ma, 由老师来指导训练帮助她自主发音, 由于她在班级同学中的低频音掌握得最好, 所以由她带领大家来进行重读训练。最后读b、m对比的构音词语, “白马, 保姆、爸妈、表妹、斑马、面包、木板、毛笔、抹布”, 看到老师将手指放于双唇或者鼻腔的部位, 她就可以记起发音部位和方法, 从而可以准确发音, 其他聋童也就能共同发出正确的读音, 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另外, 可以让家长进课堂, 不忽视孩子的主体作用, 也不忽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让家长能与学校的教育结合, 促进康复效果的提高, 共同为孩子的语言康复服务。还有一名聋童单栢新, 男孩, 6岁, 左耳听力损失88db, 右耳听力损失120db, 属于听力损失的中重度, 父母均为聋哑人, 听力损失由胎儿时期药物导致。最后一次评估记录显示, 助听器补偿效果较合适, 听技能训练是在识别阶段;言语水平为口部认识不稳定, 呼吸与发声不协调, 发声响度不够, 鼻音有哼鸣现象, 构音音调不准, 语言表达为认识阶段, 表达不够准确。他在课堂上的问题表现为:u和o的口位混淆, 下颌与舌位运动不协调, i、e、h发音区分不明显, 导致读词时“笔”读成“鼻”, “盒”读成“鹅”。语言表达不清楚, 如:单栢新喝水, 说成喝水单栢新;谁把什么给谁, 说成谁什么把谁给。当他有口位混淆的时候, 对他进行训练, 让他拿镜子, 指导他对口部做纠正和练习。加强下颌下开位的训练, 发ba、ma、da、ha, 在舌尖、舌根动作发音不协调的时候, 提醒他纠正i、e的发音, 区分i、e、h, 知道i为舌前位, 非鼻下颌上位韵母, e舌根音, 非鼻下颌韵母, 半开位, h舌声母, 舌后部上抬。在音调韵律训练中, 对四声的每个发音都能够逐一讲解演示, 反复训练。在语言的表达训练中, 针对他的实际情况设定情景, 如:把什么给谁, 谢谢, 不客气等用句式表达。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演示, 让学生表演、再拓展表达。结合单栢新的情况, 多内容、多方式地进行语言训练。如联合数学、语文、生活、宿舍老师, 把我们学习的新语句告诉各位老师, 让学生在每个地点都练习用学过的句式说话, 得到语言的实际锻炼机会。还有的聋童存在着听力补偿、言语技能、语言表达等的不同差异, 像陶庆文和徐悦都有听力和发声能力, 但对其要求也不能一样, 课堂上提出适合他们的个别要求, 让学生尽力去听、说, 挖掘他们的潜力。在学生练习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率。即使学生们都需要达到相同的目标, 也会设定不同的进度, 对于不同的学生所要达到的这一要求的进度进行个别化的设计, 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李忠志是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提出质疑来达到的;巩育伟是通过观察模仿, 并向老师请教达到的。我把对他们进行训练的课堂内容录制下来, 给家长观看后, 有的家长说, 孩子最大的进步不仅是学会了克制矫正自己的发音, 而且表达的句意也有条理了, 喜欢与健全人进行更多的交流。有的家长则说孩子能够自己克制发音, 回家看课上录像时也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和纠正, 更爱说话了。这样经过个别化教育后聋童不仅仅是读好了词语, 说好了句子, 还能够正确地进行语言表达, 带动其他聋童说正确的语句, 表达清晰的意思, 使课堂有了活跃的气氛。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听觉技能、言语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就有效地提高了聋童的语言能力。

篇7:聋童语言教育之我见

【关键词】 聋童; 语言教育; 语言沟通法

The deaf child speech education I see

【Abstract】The deaf child speech education question is the deaf education unevadable important question, in some kind of degree the deaf history of education is a deaf child speech education history. This article the angle of view which evolves from the deaf virg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law history combs in the deaf child speech education to affect the profound several main methods, and elaborated under the new times background carries out the deaf child speech education several ponders.

【Keywords】Deaf child; Speech educatio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law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43-02

世界聋教育史,某种程度上是一部围绕着用何种方法进行聋童语言沟通与语言教育的发展史与争论史。语言沟通与语言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语言是沟通的重要工具,而沟通对所有儿童都是不可或缺的,聋童自然不能例外,同时,聋童因为自身的残障而使得他们无论在语言沟通还是语言教育方面都显现出与健听儿童不一样的特点。因此,梳理聋教育发展史中出现的几种主要的沟通方法,并对伴随之争议加以阐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期对我国聋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1 聋童语言沟通法的历史演变及其伴随之争论

1.1 聋教育初始阶段的“手口之争”

学者一般认为聋教育的初始阶段为16世纪-18世纪中叶。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庞塞、加利翁和波内特。继庞塞后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有成就的聋教育探索者,由于其做法和理念的截然相反,而把它们分属两个流派。莱佩的方法被称作“法国式教学法”,或手语为主法流派;海尼克的方法被称作“德国式教学法”,或口语为主法流派由此展开了聋教育史中旷日持久的争论——“手口之争”。这两种教学法的争论随着聋人教育的发展而日益激烈,争论的焦点在于聋人社会生活中到底应该采用怎样的交流手段,以及对聋人的语言教学应该采用口语教学还是手语教学。

1.2 口语法

19世纪下半叶,随着特殊教育中心的转移,聋教育发展之初的“手口之争”由聋教育的起源地欧洲移至美洲,争论双方分别以口语教学法倡导者贝尔与赞成手语教学的加劳德特为代表。

在贝尔坚持口语教学模式的时候,1880年米兰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世界聋教育正式进入口语法阶段。米兰会议给予口语教学法合法的地位,这极大地影响了后人对聋人语言与沟通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会后许多世界著名的聋校在做法上纷纷倒向口语法。可以说,米兰会议成为聋教育史上提倡口语法的一座里程碑。

1.3 综合沟通法

1880年的米兰会议尽管确定了口语教学法的合法地位,但会议上依然存在反对者的声音,欧洲许多聋人教育实践者也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教育观。综合沟通法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综合沟通法的产生,是人们对口语法和手语法长期争论后的一种理性的反思;是人们在探索有效的语言沟通法与语文教学法过程中找到的一条出路;是人们对两个偏端态度的一种调和;也是人们更加讲究现实的一种稳重选择。”(张宁生,2002)因此,自1968年美国聋人霍尔库姆(Holcomb, R. K.)提出综合沟通法以后,变得到许多教育家的支持。林宝贵曾这样界定综合沟通法,顾名思义,是利用各种传达情报的途径,使听障者与听障者或听障者于耳聪者之间获得最大限度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沟通方式。

1.4 双语法

综合沟通法因为吸纳了手语法和口语法的优点,流行了二十几年,但是,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遭到了各方面的批评。反对的声音主要集中在综合交流法是口语教育和一套人为编制的手语体系的简单结合,其使用的手语不是真正的语言等。直到20世纪80年代,双语教学法在丹麦、挪威、英国、美国等逐渐盛行,在困境中似乎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双语法是基于尊重和维护聋人权利、重视聋人文化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方法。双语法认为聋儿的母语或第一语言是手语,聋人手语是聋人沟通交流的最自然、最流畅的语言,因而也是他们最喜欢使用的语言;并进而承认手语的语言学地位,尽管这一点并没有普遍达成共识。双语法中的“双语”具体指聋人手语和聋人所处社会的主流语言(包括其书面形式和口语形式),如在中国,双语具体指聋人手语和汉语(包括书面语和口语)。这两种语言的关系是第一语言(或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关系。因此在聋童语言教育中强调双语环境的创设,以便让聋童尽早自然习得手语,以促进其认知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学习社会主流语言,并着重学习社会主流语言的读与写,不排斥学生也可以尝试学习口语。双语法还强调聋人教师的参与和作用,强调聋人文化的渗透和学习。

从以上概述中可以看到双语法的可贵之处:(1)顺应了聋人学习语言的特点;(2)充分考虑了聋童的需要和权利;(3)尊重了聋人手语和聋人文化。

2 对我国聋童语言教育的几点思考

2.1 聋童应掌握何种语言沟通方法,聋教育中应采用何种语言沟通法对聋童进行语言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至今没有一致的观点,仍聚讼纷纭。这实质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如何看待聋、如何对待聋人,进而决定对聋教育持有何种理念、采取哪些措施和做法,影射出一个时代包括哲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等领域在内的诸多学科在涉及聋及聋人问题时所做出的综合的、深层次的思考或探索。今天的中国,应在全纳教育、全民教育、聋教育课程改革、国际合作越来越频繁和深入的时代背景下,来推动和发展聋教育,并为世界聋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2.2 对聋童语言沟通与语言教育问题的思考,不仅要关注其具体的方法,更要关注决定方法科学性、先进性与否的理论基础问题。对一种教学法理论基础的深刻理解将影响到人们的态度、理念,影响到人们如何看待聋及聋人,如何看待聋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进而促使人思考通过何种教育来培养形成聋人的独立人格和良好自我认同感,关注更多的应是发展中的人的共性方面,而不应过分局限于聋童特殊性方面。从这个意义上看,值得深入推广的是理念,而不是具体的方法。

2.3 对聋童语言沟通与语言教育具体方法的倡导应立足于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中呈现的问题非常复杂。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而间接带来的特殊教育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时代发展对特殊教育质量的关注与现实特殊教育质量的亟待提高之间的矛盾;特殊教育师资素质的高要求与现实特殊教育师资整体力量相对薄弱的矛盾;等等。在聋教育方面,除以上宏观影响因素以外,还存在其他因素。如聋童早期干预不及时、质量不高,家庭教育不配合、投入少,学前教育缺失、没有保障,支持性教学资源不完善、缺少支持等。这些问题给中国聋教育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和诸多困扰,因此,立足国情,分清问题的性质,制定灵活的策略,借助多方力量,构建一个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环境非常重要。

2.4 面对先进的理念,传统聋校体制应思考在多大程度上做出改动,以使其更具弹性和灵活性,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双语聋教育强调尊重聋人的语言、文化,强调聋人教师的作用,强调聋童第一语言习得对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强调教育应促进聋童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全纳教育要求学校必须适应儿童的需要、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要求教育关注所有儿童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先进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理解、接受并深入人心。聋校的领导者们应以一种务实、开放、宽容、审慎的态度思考在哪些方面学校可以或应该做出调整,甚至大胆创新,以真正的为聋生的需要服务。

参考文献

[1] 谭明华.聋教育语言教学学术思想的历史演变.中国特殊教育.2005.3.

[2] 张福娟.特殊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3] 张宁生.听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4] 梅芙生.对我国聋人语言教学法的沉思.教育科学.1999.3

[5] 牟玉杰.丹麦双语教育的经验和启示.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5.1

[6] 沈玉林、吴安安、褚朝禹主编.双语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2005.6

[7] 程益基等.中挪SigAm双语聋教育实验项目终期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9.4

[8] Marc Marschark , Deaf Studies, Language, and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9] Donald F. Moores, EDUCATING THE DEAF, Fourth Edition, Houghtoon Mifflin

[10] Timothy Reagan, A Sociocultural understanding of Deafness: American Sign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of Deaf People, Int. J. Intercultural Rel.,Vol.19, No.2, pp.239-251,1995

上一篇:国通快递安全责任书下一篇:院篮球队成立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