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肤浅思考

2024-05-27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肤浅思考(精选9篇)

篇1: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肤浅思考

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只有教师的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主动的学,有兴致地学,才能取得教学的成功。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创设机会,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数学走出书本,走近生活,使学生智力、能力得到协调的发展。

一、大胆放手——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老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有些教师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又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拿红、蓝铅笔》一课,这是一堂渗透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课,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来了解一些统计、概率的基本知识,而不能稍作实验就推导出结论,应让学生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红蓝铅笔支数相同时;第二层次是红铅笔三支蓝铅笔一支时;第三层次是不知道红蓝铅笔各自的支数,只知道总数,通过拿取来猜测红蓝铅笔可能各有几支)的多次实践操作中,在头脑中形成概率的表象,这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的灌输、强调记得更牢。

二、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在教学中,我尤为重视。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第六册“归一应用题”例一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在教学第六册例3“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作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我班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把这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掉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三、开放题练习——学生知识冲突与能力提高的加油站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为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设计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在解答第六册练习六第13题“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一共60个灯柱,我带来320盏灯,带来的灯够不够?”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题目,在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可从60个灯柱上共需要多少盏灯考虑;也可从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320盏灯可装多少个灯柱考虑;还可从320盏灯装在60个灯柱上,每个灯柱上可装几盏灯考虑。

我们还可以将数学题与我们的小队活动方案或主题班队活动方案紧密结合,真正将数学的开放性与生活化落在实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设计“快乐的春游”活动方案(从设计活动的路线,活动的准备购买门票,游玩的项目价格等),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提供给学生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充分发展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数学课成为活动的、创造的课堂。

篇2: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肤浅思考

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知识。计算题在数学教学中占领着主导地位,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每个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允许算法多样化。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结果,在教学中应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探索算法的多样化。教师要相信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尽可能地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计算中出现认知冲突时,再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在互议互启中获得新的方法,并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尝试所得。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快速的方法,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如:(1)45×12 或 45×12 或 45×12 =45×2×6 =5×12×9 =45×4×3 =90×6 =60×9 =180×3 =540 =540 =540 又如:(2)405+398 或 405+398 =400+398+5 =405+400-2 =798+5 =805-2 =803 =803 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掌握了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方法,并进一步优化自己的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加强练习。

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但在计算教学中还是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逐步掌握一定的方法,获得一定的技能,并在练习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

在计算教学中有必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并随时反馈练习中的问题,尽量做到当堂解决。

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的笔算除法时,由于受前面类似85÷40的影响,在计算420÷40这一类题时,一开始出现了用除数去乘商算出了400。针对这一情况,我引导学生一起观察、分析,说说商的最高位表示的意义,从算理上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加强估算。

所谓“估算”,是根据具体情况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和算式的结果作出大致的判断和估计。《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要经常提醒学生进行验算,并养成估算的良好习惯。

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或是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便于学生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四、明确算理。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在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针对198+269、503-498、202+357、865-302,部分学生不知道最终应该加上还是减去,我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意义,在明确多加还是少加,多减还是少减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正确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五、在错题中不断优化。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的,不是抄错数字,就是忘记进位,不是记错口诀,就是忘了写出得数。至于多写0少写0那一类就更多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心理学家桑代克曾经说过: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甚至有时还要“创造错误”。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改错题,让学生在找错、改错中不断提升。

如在教学完简便算法后,我发现有些学生经常会与按运算顺序计算的题发生混淆,有的明明不能用简便算法的,为了计算方便也用了。比如像这一类题:25×4÷25×4,学生经常分得出等于1的结果。这时,我让学生观察算式,进行反思,从而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

六、解决问题,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因此,计算也要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在能力上得到提升。

在学习完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后,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应用了这一知识。如:茄子有17行,每行12棵,西红柿的棵数是茄子的5倍,西红柿有多少棵?学生列式为:17×12×5,在计算时就可以先算12×5=60,再算60×17=1020。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了简便算法的优越性,就会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篇3: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肤浅思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 2011 版) 新的课程核心理念有了变化, 由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与过去相比, 出发点不变: 人人也就是每一个人、不同的人、各个不同层次的人, 即“有教无类”, 有了更深的内涵和更广的外延; 但支撑点是人的教育而不是教学内容, 有了本质的改变, 而且还要求我们的教育是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 要求教育工作者领会新的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主动精神, 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要求教师要注重情境创设、注重学生活动, 鼓励合作竞争,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的实现, 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这里, 教师只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只是学生“玩数学”和“做数学”的引领者。

二、要创造性地“活”用教材

多年来, 我们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的“教教材”, 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用教材教”, 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主编张丹介绍过, 新教材改变了老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 采用了“问题情境———建构模型———解释应用”的结构模式, 即提供一定的情境图, 通过“试一试, 说一说, 做一做, 比一比”等大量的数学活动, 在“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中进行开放式个性化的展现。基于学生对同一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同、不同年龄阶段认知水平层次不同以及认知水平不完善的情况, 教材一直是按照同一知识分年级、分学段“螺旋式上升”, 而不同知识则“交替式增长”的特点来进行编排的, 这就使教材有着明显的简约性和跳跃性。教学时,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即可以采取“撇下”和“超前”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学生掌握情况较好的, 可以因势超前跨册教学; 对于学生掌握情况不好的, 可以把这个知识点暂时“撇下”, 待条件成熟时再回头补学。具体做法如下:

用好情境图。在使用情境图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观察时配上一段解说词, 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 变观察情境为直接体验, 变静态图形为动态探索, 变陌生数字为熟悉生活;解决问题后还要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留白”。

用好习题。教材中习题较少, 但综合性、开放性、思考性较强。在教学时, 教师要把握习题设置的目的层次, 寻找习题与例题、习题与习题间的本质关联, 琢磨习题中的方法、策略, 考虑变式、拓展的方向, 挖掘习题资源的价值, 让习题“才”尽其用。

要合理开发教材。教材中有些题与题、图与文之间的关系不太匹配, 有些内容时代感、地域适应性也不足, 所以要合理开发教材, 如用自己掌握的素材, 重新设计、组织、选择, 使教学超越教材, 完成“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

三、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 2011 版) 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层次出发, 创设生动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 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要转变观念, 深刻理解数学活动中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教学原则。因此, 新教法要求我们由传统的单向活动向师生、生生、生境之间的多边活动转变, 并设置富有趣味的游戏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有价值的思维活动, 尽量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技术手段, 使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四、注重因材施教, 关注个性差异

新课标更好地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主张教材教法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关注个体的学习, 更注重个体的潜能开发, 使不同层次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最终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是: 许多新教法将学生个体 ( 或部分) 的活动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虽然目前的课堂教学仍是个体 ( 或部分) 教学与班级教学并存的时期, 但“个别 ( 或部分) 教学”的情形越来越多。如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实现了“小班化教学”就是最好的例证。

篇4:对理想课堂的一点肤浅认识

理想的课堂,首先应是和谐的课堂

和谐课堂是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的绿洲。要构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师生间沟通无障碍,感情交流就会变得很融洽,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展露无疑。在课堂中能体现人性关怀,学生才会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回到学习中来。学生不再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去“揣摩”教师的想法;学生不再唯师是从,成为人云亦云的鹦鹉;学生更像是自由放飞的风筝,能在蓝天翱翔但依然离不开老师的“牵引”;学生一个个活蹦乱跳的想法触手可得,“胸藏万江凭吞吐,‘话’有千钧任翕张”。我们经常听孩子说我最喜欢上什么什么课,我喜欢某某老师。其实,这些都是学生在主观上对某位老师的喜爱,以至爱屋及写,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设想,一个对老师情感冷漠、态度抵触的学生可以学习得很好。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一堂和谐生动的课堂充满诗意,教师用诗人的激情,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点燃学生创造的激情。这样的课堂充满人文的关怀,教师的人格魅力如冬日的暖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

理想的课堂,应是充满赏识的课堂

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在教师赏识、尊重的眼神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一种精神力量,是学习知识的渴求,是挑战问题的勇气,是迈开人生步伐的动力。只有走进学生心灵,教师的行动、语言对学生才有震撼力。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当老师把信任、赏识、激励毫不吝啬地给学生时,学生的内在潜能被激发出来,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我深信赏识能使人由笨拙走向灵巧,由自卑走向自信,也能使人的心灵由灰暗走向光明。一堂充满赏识的课,一定是一个充满自信,轻松而愉快的课堂。我向往这样的课堂,我也尽我所能。将我的课堂变成充满赏识、激励的课堂。

理想的课堂,应是务实的课堂

现在的课堂是热闹了,常常小手如林,议论纷纷,发言如潮。但只要我们冷静地观察和思考,就不难发现,这种表现的热闹背后隐藏的是认识的肤浅、思想的浮躁。有不少课堂结束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还是停留在上课之前的状态上。因为学生没有养成深思和精益求精的习惯,常常一听到问题,就不假思索地举起手来,所以小手如林;讨论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七嘴八舌,没有合作意识,所以形成“议论纷纷”之假象;教师所提的问题缺少整合,过于零碎,学生很容易从教材中找到现成答案。所以发言如潮。如此种种,也就造成了课堂的表面热闹。

其次,课堂上搭花架子的现象较多,特别是公开课,好像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就感觉缺少点什么。为了使用而使用,已使教师本身的主导作用严重丧失。其实有时候,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成正比,甚至还会起反作用。所以,我坚持课堂教学不要花哨,要务实。

理想的课堂是灵动的课堂

我们强调课堂教学的务实,但坚决反对课堂教学的呆板。我们反对它,是因为呆板的课堂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停滞与僵化;我们追求课堂的灵动,因为它常常能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其实,务实与灵动不是矛盾的,它们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使课堂灵动起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还在于教师。教师那幽默睿智的语言、与课堂相融的体态和表情、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都能使学生进入“物我两忘”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能使学生与教材或产生共鸣形成共识,或产生质疑而进行批判的对话,这样的课堂是令人神往的,其效益也是巨大的。此外,课堂教学的灵动,还在于教师要因势利导,迅速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恰当地调整或变通教案,以保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千万不能囿于课前的“预设”,生硬地牵引学生进入教案的“套路”,那样的课堂往往是灵动不起来的。

理想课堂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境界,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所谓活力,即师生生命的创造力,其课堂特征是: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应是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理想课堂就是磁力、张力、活力的和谐,且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理想课堂就是能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活生生的教学环节,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无时不见活灵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

篇5: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肤浅思考

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点思考

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点思考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学生 教学过程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总量的快速增长,以及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使得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成为今天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的应用信息技术。而不能因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而导致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知识总量以几何级数的形式在增长,教育将不能再以掌握知识为目标,而是要以培养学生选择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根本。所以,掌握和熟练使用计算机将成为现阶段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使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而作为我们数学教师,经常需要面对的是如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地处理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发现与论证、直观与逻辑、严谨的形式化表达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关系。计算机的快速计算、智能画图、机器证明与自动求解等功能为数学教学处理以上问题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和灵活的手段。但用得不好,可能会使学生只关注结果而忽视了思维的过程,无论如何不能因为使用了计算机,而导致学生不会计算,不会画图,懒于思考。所以,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当会对教学过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运用不得当将会适得其反,使学生只得到一些表面的东西,而得不到问题的实质。一 应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越性1 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及时反馈的学习环境。并且具有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交互性强且能加强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等特点。从而使当代数学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变化,改变着数学教学方式、方法,转变着人们的数学教学观念〔2〕。这在传统的数学教学学习中是较难实现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外部刺激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既看得见又听得到,还可以动手操作。这对数学知识的获得和保持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发生改变的具体体现。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简单的操作,既可得到自行探索、获得亲身体验、“发现数学”的机会,观察到一些有启发性的实验现象,并从中感悟到一些规律性的结论;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并能有所发现,大大提高了认知效率。所以,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方式,增加了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途径。2 信息技术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对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图形、动画、实物图像、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于管理,能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能够描绘静态或动态的图形与图像,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有具体,可以将抽象的、难以用语言描述、难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的知识为学生形象、直观、简洁地接受,为学生呈现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提供的经验背景,有助于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规律,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掌握重点。例如:图像变换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学生对函数关系变化所引起的函数图像变化的规律没有感性认识,只有生吞活剥地接受。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由函数参数的变化对应地形成图像的变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断地观察、思考,从而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总结出规律,难点即可突破。正弦函数+的振幅、频率、初相以及的变化引起函数图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课件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示出+的变化对图像变化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结论。在空间几何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是大纲中明确要求的。而初学立体几何的学生,建立空间想象力是难点,其原因之一,在平面上绘立体图形,受其视角的影响,难于感受到空间感,例如,为了观察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可先画出两条异面直线,再画出它们的公垂线,在平面上画出这样的图形,是不易理解的,但只要做一个动画、形成一个更逼真的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这两条异面直线确实不在同一平面上,而公垂线同时分别垂直于这两条异面直线,取得很好的效果。3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学习我们现在的教育旨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学习〔3〕。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才能使学生在共同提高中自由驾驭知识。而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包括了解数学史、解题思路和方法、网上答题等。通过收发电子邮件交流学习心得,开展研究性学习,并让学生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使全体学生得以资源共享。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新精神,实现了学习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使课堂教学能充分的面向全体学生。广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友爱,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朋友。4 信息技术是处理复杂的画图、繁琐的计算和数据的强大工具,能极大提高作图、运算和数据处理的效率和效果作为绘图工具、计算工具以及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复杂的画图、计算,减少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机械、重复性劳动,提高效率和效果。这是信息技术最基本的作用。这种作用虽然与“探究”距离较远,但它为“探究”提供了手段,例如:利用几何画板,可以方便地画出各种图形;利用任何一种科学计算器都能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运算,求对数、三角函数值和统计运算等;利用TI图形计算器,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数据拟合;利用Mathemayica软件可以处理各种各样的计算问题,进行函数的迭代等重复性工作。这样,学生从重复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将有限的记忆用于理解数学本质、探索数学规律上,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效果。5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分体现数形结合思想,从而将抽象问题直观化数形结合思想,是通过数形间的对应与互助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难点在于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揭示,实现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的联系和转化。而信息技术在模拟动点轨迹以及揭示数形内在关系上是非常有效的,可以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一个生动形象的具体环境〔4〕。例如,椭圆的变化,随着离心率e的动态调整,屏幕显示e的数值变化和图形变化,当e=0时曲线为圆;当e=1时曲线为抛物线;当01时曲线为双曲线。这样展示极好地体现了数形统一的思想,使学生非常直观的发现e与圆锥曲线之间的关系。二 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时出现的一些问题1 盲目追求表现形式,不注重实际的教学效果生动形象的直观材料是为了掌握知识才运用的,如果这两者之间没有联系,纯粹为了用多媒体画面而用多媒体的话,那么这种主观材料则对教学毫无帮助,是无益的,甚至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学产生干扰作用。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师不是在有意识、有目的、合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而是被动的、形式的使用(尤其是在教师的公开课中),或者是觉得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时尚、是必须的。本来只需要教师稍加引导就可以达到目的的环节,有的教师却煞费苦心地设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脑演示,屏幕在频频的更换过程中,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干扰,浪费了宝贵的授课时间。这种流于形式的电脑演示,不但没有达到使用的效果,反而限制、干扰了学生的思维。有些教师甚至走向极端,他们的课件画面背景很复杂,使用了大量的动画和音响,视乎不如此则显示不出教师授课的档次和水平。这些课件很好看,但是“中看不中用”,也正是这一点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2 没有处理好演示和学生动手之间的关系,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对知识的主动探求者。而数学学习必须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思维活动的成果来发展数学思维〔5〕。因此,数学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恰如其分的板书是沟通师生思维的桥梁,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有的教师根本不顾学生的反应如何,教师的讲解变成了电脑的播放,有些教师利用计算机大容量储存、快速呈现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全部用计算机呈现,用屏幕代替了黑板,结果是计算机不是帮助学生思考,而是替代学生思考,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遏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3 过分注重直观形象,忽视或轻视语言直观,忽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情况,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恰当的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必要的。但是教师的教学处理如果过于直观,不恰当、过分依赖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则会降低学生思维水平,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有些数学教学过分注重看图说话式的直观教学,不注重学生意会形象思维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形象思维的高层次发展。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决不能轻视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因为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其符号语言的表达所建立的数学内部与外部联系的类比,虽然没有使用直观教具,也都是数学直观〔6〕。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运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地进行数学教学,使思维活动积极化,形成感性形象,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要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谐发展的高度,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把认识提高到理性阶段。如果过分依赖直观材料,则不利于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势必会延缓这个过渡,阻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总之,教师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时,不能停留在形式上的改变,切忌只追求形式上的多样化,而是要充分运用电脑媒体的优势,寻找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能力培养的最佳契合点。只有这样,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才能使教师如虎添翼,使学生更好是掌握学习和思维方法,切实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篇6: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肤浅思考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尤其是计算机和计算器的逐步普及,数与计算中的那些最常用的和最基础的知识好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所以重新审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是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的任务之一。一个人在成人以后所需的数学知识,基本上在小学阶段就学全了。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受益的。

一、数与计算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

1.数与生活应用

现实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数、量、形三个方面,而计量又离不开数与计算,形体大小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因此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工具,是每个公民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数与思维能力

(1)掌握数与计算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

数与计算的每一个概念、性质、法则、公式都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而概念、性质、法则和公式在数学教学中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的,因此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都必须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把这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应用到实际中去又必须经过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掌握数与计算知识的过程中也发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2)数与唯物主义

数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生活和实践的需要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在小学数学中数概念的认识,从自然数、零到分数、小数基本上体现了数的发展过程,学生在建立这些数概念的过程中受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而数与计算中又有很多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整数与分数、约数与倍数,加与减、乘与除、通分与约分等等。教学中阐明这些相互依存的概念与概念、计算方法与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数与终身利益

人的一生一般要经过幼儿时期、学生时期和成人时期,数与计算在其中每一个时期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从呀呀学语开始,就接触到数,家长扳着指头教孩子数家里有几口人,桌子上有几个苹果等等,上幼儿园以后,又学习一些简单的数与计算知识。幼儿如果没有一点数的知识,就会连自己有几只手,有几件玩具、家里有几口人,这些简单的问题也弄不清楚。因此只有使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与计算的知识,才能使他们比较正确地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才能比较清楚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时期,数与计算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成人时期,计算能力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须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一个基本标准。数与计算将伴随着人的一生。一个人在成人以后所需的数学知识,基本上在小学阶段就学全了。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受益的。

4.数与计算是科学技术的基础

“国家的繁荣富强,关键在于高新科技和高效率的经济管理”这是当代有识之士的共同见解,也已为各发达国家的历史所证实。而当代科技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定量化。在许多现代化的设计和控制中,从一个大工程的战略计划、新产品的制作、成本的结算、施工、验收,到贮存、运输、销售和维修等等都必须十分精确在规定大小、方位、时间、速度、成本等数字指标。而这些数字指标的获得离不开计算。如果说高新技术的基础是数学,那么计算则是高新技术的基础的基础。

综上所述,数与计算是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掌握一定的数与计算的知识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5.数与计算教学的变革

我国小学数学历来都非常重视数与计算教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数学的数与计算教学有过多次变革。

50年代,我们主要参照苏联的小学算术大纲,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编写教材。这时整数的循环比较多,教学的数比较大,一般学到12位,小数、分数的学习没有循环。名数的化法聚法教得比较多并且计算比较复杂。当时我国的实际是大多数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入初中,而要参加生产劳动,虽然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在小学算术中增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简单簿记并加强了珠算。但由于机械地照搬外国经验,把苏联小学四年的教学内容拉成了五年,致使分数、小数、百分数等内容没有学全,降低了小学算术的程度。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们把初中算术的部分内容下放到小学,强调以“以四则计算为中心”提高了小学毕业生的数学水平。1978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将“算术”课本更名为“数学”,采取“精选、增加、渗透”的六字方针,把“培养四则计算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之一,不再提“以四则计算能力为中心”,这样就使计算教学处于一个更恰当的位置。

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根据计算机和计算器等现代计算工具的逐步普及的现状,对计算的内容和要求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在保证小学生具有一定计算能力的前提下,对那些实用价值不大,对进一步学习也无直接帮助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并降低要求。新大纲规定:笔算加减以三、四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五位数;笔算乘除以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位数乘三位数和相应的除法;四则混合运算以二、三步的为主,最多不超过四步;珠算只学加减法,而在使用珠算较多的地区,也可以多学些珠算;分数四则以分子、分母比较简单的和大部分可以口算的为主;删去繁分数。根据需要,把“教学要求”也作了调整,分为会、比较熟练、熟练这三个层次。20以内加减法及表内乘除要求熟练掌握,100以内、万以内的加减法;乘数,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乘除法;小数四则笔算和简单的口算、分数四则笔算要求比较熟练,乘数、除数是三位的乘除法,以及有关的四则混合运算,简单的分数四则口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只要求会计算。

从上述不同年代数与计算教学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到,数与计算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

二、计算教学改革的主要成绩

四十多年来,经过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数与计算教学的改革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重视数概念的教学

首先调整了整数教学的分段。义务教材把整数教学从原来的四段改为五段,即“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亿以上”五段。同时调整了后三段的教学重点。“万以内”这个阶段,除了重点教学三、四位数的加减法、乘数、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外,还增加了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由于乘、除的数目限制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也能节省教学时间。“亿以内”这个阶段把认数范围扩大到万级,重点教学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简便运算。“亿以上”这个阶段,再把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亿级,重点教学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等。实验表明,把亿以上的数和一部分概括性的知识移到四年级教学,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并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教材除保留原通用教材中的计数单位、数位、数的分级、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外,从一年级起就加强数序、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中,增加了数的组成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万以内数的含义、数位以及更顺利地读、写数。

2.笔算教学强调理解算理和合理地运用计算方法

重视笔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我国学生计算能力之强是举世瞩目的。但是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逐步普及,笔算教学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反对过份的训练,繁杂的题目,过高的熟练要求已是国际性的共识。但反对过份的笔算,并不是不要笔算。笔算,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还是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只是要适当,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算理上。义务教材在这方面的改革是显著的,除了较好地落实大纲精简繁难计算的要求外,还把教学的重点放到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算理上。具体采取了下面一些措施:

(1)在低年级通过直观、操作,让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如,通过把两堆物体(可数的)合并起来,说明加法的含义;通过摆实物教具,使学生明确乘法就是几个几相加的简便算法。

(2)通过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如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对十位除后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继续除,比较难以理解。教材把竖式的写法和小棒的分法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右图的52÷2。

(3)把作为笔算基础的口算放在笔算之前教学。根据口算、笔算的特点,以及小学生学习每种计算方式的认识规律,义务教材在口算、笔算的编排顺序方面做了一些调整,把作为笔算基础的口算放在笔算之前教学。如,教学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之前,先教学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整千数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等口算,学生有了这些口算基础,就便于理解和掌握笔算的方法和步骤。

(4)在中、高年级注意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规律,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如,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就是在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想出乘数百位上的数该怎样乘,乘得的末位数该写在哪一位,由此来理解和掌握其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

(5)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强调灵活地运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要求怎样计算合理、简便就怎样计算。

3.加强口算。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计算的合理、简捷、迅速、正确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数学素养。在发扬我国重视基本口算的优良传统下,《九义大纲》明确提出“适当加强中、高年级的口算”,要求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小数四则和分数四则口算。为了体现这一要求,义务教材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

(1)口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低年级有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基本口算;中年级安排了一些作为笔算基础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经常使用的口算;高年级在习题中安排一些利用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口算能力。

(2)注意经常性的口算练习。注意在每一个练习中都带着练习前面学过的口算,每一册教科书的后面都附有口算卡片,并且每一册教学参考书都对本学期的口算提出分阶段要求,使口算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3)注意口算算理的教学。口算例题都注意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理解算理。

篇7:对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一点思考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对一个人一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从近年来从事德育工作的切身体会,谈谈对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一点看法。

一、农村孩子思想情感形成环境的特殊性

一个孩子性格与思想情感的形成,更多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一是农村大环境的特殊性。信息闭塞,环境寂寞,居住分散,相互间交流少,是一个不适应孩子好动好玩特点的环境,容易导致孩子自闭孤僻的性格。二是家庭环境的特殊性。由于当前很多年青父母外出务工,孩子随爷爷奶奶生活,成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一方面忙于农活,只管孩子衣食无忧,无暇顾及孩子的情感世界,另一方面缺少文化知识,无法跟孩子沟通,使得对孩子性格影响最大的家庭教育缺失,孩子的思想情感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状态,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

二、当前农村小学生思想品德的一些不良表现

由于农村孩子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家庭教育的缺位,表现出一些不良的思想和性格。

(一)厌学情绪。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不愿意读书听课,不能完成日常学习任务。学生很少有主动阅读有益课外刊物,自愿做课外练习的,学习上处于应付状态,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二)缺乏礼貌礼仪。不懂礼貌,爱说脏话,不尊重老师,甚至

给老师取绰号。

(三)贪图享受的思想较重。喜欢穿着打扮,爱吃零食,宁可不吃饭,也要买小吃。很难做到拾金不昧。评先进、选贫困主动要,不爱劳动。

(四)自我为中心意识强。只顾自己的想法,不管他人的感受,自私、任性。一切活动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

(五)缺乏自信。自卑意识较重,不能主动承担任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不敢承接。

三、对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小学德育工作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基础性工作。尤其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多,家庭引导少,学校更应发挥主体教育作用,不仅要承担学校本身的教育工作,还应向家庭教育延伸,弥补当前农村孩子家庭引导不足的问题。农村小学应将学生的德育教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德育观念,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孩子成长、共同促进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要强化学校的校风、校训和办学理念,提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较为响亮的文化口号。学校良好的文化理念,对师生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容易产生以此为荣,团结奋发的激情。

(三)要创新德育教学方式。我们很多师生都把德育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对学生的教育也仅是按照文化课程的教育方式来开展,说教式教育显得十分枯燥,学生也很难接受。德育教育应该是贯

穿于课堂内外、联系于学生言行的常态教育,必须坚持时时、事事进行,坚持多样化教育,寓教于乐,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1、抓典型,树榜样。“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工作中应多采用正面教材,对于做得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表扬和赞同,让他们从内心产生自豪感,成为众多学生效仿的对象。

2、改革德育教学形式。改变过去“单向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多地与学生互动共进,寓教于乐。把德育教学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领域,产生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要多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篇8: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肤浅思考

1、在对话练习时, 把学生的座位以小组布置, 让他们面对而坐, 以增加亲切感。

2、根据不同的话题, 尽量把学生分成对或组, 如果可能的话, 让他们预先准备他们的观点, 然后由小组代表陈述他们的观点。

3、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或有过经历的话题, 也可选择那些他们不易加以评说, 学生知道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话题, 例如:假日、大自然、广告、环境和污染等。还可让学生自己选择他们所想谈的话题。如:学生平时记录所读和所写的东西, 以及

笔者是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 近年来对农村初中语文早读课的情况作了些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堪忧——绝大多数学校的语文教师对语文早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没把语文早读当课上, 更谈不上备早读课了, 上早读课就是流于形式, 盲目随意而收效甚微。同时, 由于对早读资源开发不够, 早读资源严重匮乏, 学生除了读课本外几乎没什么可读。

鉴于此种现状, 笔者认为这应引起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首先是提高对语文早读重要性的认识。

清晨, 空气清新, 记忆力强, 是读书的最佳时机。通过一夜的休息, 学生很少受“前摄抑制”的干扰。同时, 清晨为一日学习之初始时间, 也不受“后摄抑制”的干扰。

语文早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能吟”, 读的学习方法源远流长。朗读是对文字作品的再创造, 是分析综合能力、理解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语言驾驭能力的外在体现。“讲解是死的, 如同进行解剖, 朗读是活的, 如同给作品以生命” (朱作仁语) 。成功的语文教学, 常以解决语感为标志。而朗读教学正是培养语感的先决条件, 新课标提出的重视语文朗读教学相当及时, 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语文开设早读课, 正是实践这一要求的必要途径, 专门凭借朗读训练以提高语文素能的早读是课堂教学所无法取代的, 早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毋庸质疑的。

其次是加强对语文早读课的指导。

有了对语文早读重要性的认识, 语文教师就应该把早读当成课来上, 并认真备好早读课, 以便对学生的早读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笔者以为,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语文早读时应有层次感。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要安排背诵内容。背诵自古以来就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通过背诵, 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 变成自己的东西, 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 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据《犹太家教圣经》介绍, 全世界取得伟大成就的, 犹太人最多, 这和他们在儿童时期有丰厚的背诵 (包括阅读) 有很大的关系。茅盾、苏步青在小学就能背《左传》、《唐诗三百首》, 巴金能背《古文观止》, 钱伟长能背《资治通鉴》, 这些背诵积累, 肯定对他们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有重大的影响。就目前语文阅读积累, 特别是背诵的量远远不够, 正好利用早读时明星、歌曲、音乐、杂志、运动和旅游等, 他们通常喜欢谈论这样的话题。

4、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练习情景对话。

让学生用正确的英语语音音调讲故事, 并根据情节做手势和表情。老师也为学生提供情节和人物, 让他们即兴编故事, 以培养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给学生看一些动画或幽默画, 让他们就图画的内容, 畅所欲言。学生喜欢演短剧, 因为他们可以相互帮助, 共同理解剧情, 创造一种协作的气氛。

5、选择一个话题在班上进行演讲比赛, 同时让学生做裁判, 给演讲者打分。

二、不断地鼓励

每当学生用英语讲完后, 老师应该给予鼓励, 让他们感到自己又取得了进步, 有一种成就感。只要学生用英语说话, 有一点进步, 就给予表扬。努力找到学生做对的地方。细心、敏锐、公正、客观, 不要偏向某些学生, 或让学生出丑。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行为方式, 而不是总期待学生符合老师的要求。不要表露出失望、生气和不耐烦情绪。信任他们, 等待他们接近教师的要求。以尊重和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 珍视他们的勇气, 不嘲笑任何学生。

当然, 也应该严格要求学生, 每当学生说完后, 要及时指出他们语言中的比较明显的错误, 例如:发音不正确的词、严重的间来补充。

关于背诵的内容也可以背诵课外自选文, 段既;既可以背诵文情并可以背诵课内文段, 农累月地坚持下去茂的诗歌;也可以, 只要“读书破万卷背诵脍炙人口的散”, 就文。常年会“下村第二笔如有神”, 。要安排熟读内容。主要是熟读一些初定最好能根据教材单元教学主优美的经典诗文和精美的时文。题熟、结合教学进读文本的选中度来选择堂教学的容, 量这样, 使之成为课堂教既增大了阅读量, 又增加了课学的有益的补语单元时充和拓, 可展。根据“走进大自然比如在教学人教版, 热爱大自然七年级上册第”三这◇文一为单早《元读春阅的》读熟—主读—题内刘, 容湛并—秋结—《合三课月文桃选花择水如》、下罗文青《本三作罗化清早月册:春》、刘大杰《成都的春天》、李广田《花读潮》《等夏。感》——曹正文《夏日风情》、峻青《海课《秋天》——梁衡《秋思》滨仲夏夜》、庐隐《夏的颂歌》、等 (台。) 罗兰《秋现《济南的冬天》—颂》、刘增山《秋魂》、峻青《秋色赋》等。—端木蕻良《越冬的小状草长》代、价郁》风等《冬日抒情》、青果《一座城市的成及第三大学生的知, 识面还应, 开阔学生视野该安排一些泛读, 应让内容。学生多为了扩对小品读一、笑话些各类、杂感文体的、游记文章。等如, 凡是新闻、故事思想健、康科, 艺学策术性强的文章都可以读。

作为语文教师, 在早读课上要指导学生的朗读、诵读, 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诵读水平。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揣摩, 在诵读中品味。揣摩语言的精妙, 品味情感的韵味。人们常说, 会读的人就会理解, 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 就是要重视对早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笔者曾依据课标及各册教材的阅读重点, 编辑了一套《初中语文早读课本》 (共六册) , 与教材配套使用, 效果很好。在此不赘述。

语法错误等, 但无论如何学生需要不断地鼓励。

三、老师及时指导

我们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是课堂教学和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对学生来说, 老师的指导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知道他们走在正确的轨道上。老师在课堂上要尽力用各种手势、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感染学生。老师不但以一个导演的身份出现, 也以一个演员的角色出现, 给学生以演示和示范。在说英语的过程中, 让学生把注意力首先放在怎样说流利上。但是, 要提醒学生注意克服来自母语的影响, 例如、容易混淆的音, 象在“horse”和“house”中的【) :】和【au】, 容易吞掉音, 象在“sound”和“difficult”中的【n】和【l】, 以及英语和汉语当中节奏的不同等。

为了便于沟通, 在学生谈论某个话题之前, 首先解释一些文化背景知识, 让他们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 克服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带来的表述障碍。提前一天让学生知道第二天要参加的活动, 必要时可先发给他们一些资料, 并征求他们的意见, 让他们做好充分准备, 特别是那些不太活跃的学生。有必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准备他们所说的内容, 让学生准备好谈话计划, 对话长短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的水平来定。

篇9:对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估算 估算方法 估算习惯 周长 面积 体积 容积

【中图分类号】G623.5

翻开学生的练习本,经常有这样的习题闯入眼帘。5.7×3.1=27.17 ,725+ 368=1253等。这些题算得正确吗?根本不用计算,我们也能立刻检验出来。第一道5.7×3.1=27.17,把5.7看做6,把3.1看做4,那么6和4 相乘得24,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道题的结果是不可能超过24的。同理,把5.7看做5,3.1看做3,那么,5与3相乘得15,也可断定这道题的结果应该大于15,所以,通过估算,我们可以确定此题的结果范围应该在15到24之间。再看第二道725+368=1253,经过估算,也可判断出结果是不会超过1200的。那么为什么学生就看不出来是错题呢?这说明学生或者是小数的意义没有掌握,或者是没有估算意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加强对各种数的认识。二是加强估算教学。今天我们着重研究一下估算教学。

估算教学在数学教材中已有的明确的教学例题。老师一定会教的。那么为什么很多学生在做题中就不运用呢?我调查过很多学生,他们嫌估算麻烦,觉得又要计算又要估算,多增加了一个步骤。那么,估算真的给学生添加了麻烦了吗?我们来分析一下。其实,估算只是口算的过程,分分钟就算得出来,谈不上麻烦。另外,我们计算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结果准确。我们想要结果增加准确率,就应该检验。再者,估算也是很好的一次计算训练。综上所述,我们应提倡学生要养成计算时要估算的习惯。

其实,估算除了能提高练习中计算的准确率,还有很多生活上的应用。比如,我们去买黄瓜,2.5元一斤,3斤7两,售货员收我们10元以上,那么如果运用估算就可以马上检验出结果有问题。小到生活中的买卖,大到工作中的数据,估算都可以是我们检验结果的一种便捷方法。估算除了可以检验结果外,有时还可以用估算解决一些不需要得出准确结果的实际问题,如:小明家去年养鸡收入765元,今年养鸡收入1852元,估计一下两年一共收入多少元?综上所述,估算对培养学生们的数感,提高观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价值。

掌握估算方法不难。可是,通过练习题发现学生们的估算能力为什么会如此欠缺呢。“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当然要从我们教师身上找原因。我个人认为是我们教师平时对估算重视不够或对估算的培养没有良方。那么,怎样提高估算能力呢?现在,我把关于估算教学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看得远

在教学一线,有些教师在繁忙琐碎的工作中,对估算教学思考不深,只是把试卷作为教学导向。然而因为估算能力往往不会从习题中分割出来考量,在试卷中没有单独体现,所以,有些教师误以为考试不考,就不再在平时的练习中练习估算了。教师如此教学,学生自然就不会形成估算习惯。自然而然,学生计算时就有了很多不该出现的错误了。如此这般,也影响了学生数感的形成。

二、练不松

有的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有的教师对数学教学思考过少,所以他们只在教材出现估算内容时与学生学习估算方法,而学过了这一内容后,无论是计算题还是应用题都不再提估算了。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们也是如此,题中要求明确说是“估算一下…”学生们才会估算,平时做题就不用估算了,这样就难以养成估算习惯。所以,建议老师在与学生学习估算内容后,就让学生在坚持计算时使用估算。刚开始让学生计算带着估算时,是感觉有些耽误时间,但慢慢来,老师持之以恒地带领,从一道题,两、三道题到多道题,学生逐渐能形成逢题就估的习惯,当估算运用得熟练了,就不会感觉浪费时间。特别是当学生用估算查到计算失误时,就真正感受到了估算的作用,体会到了成就感,就会乐于运用估算了。经过这样常抓不懈的训练,学生的准确率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视野宽

1、不仅要重视整数计算的估算,还要重视小数、分数计算的估算

记得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意思是我们教师自己对教材也要有思考,也可合理地拓展教学内容。在估算方面,我在每学完一种数的运算,都要引导学生练习该种数的估算,即使书中并未提出要求。比如,在学完小数乘法后,我会教学小数乘法的估算。通常,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首先随意出示一道小数乘法题,举个例子:5.6×4.6。我问同学们:这道题的结果大约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让学生们展开思考,并交流。在学生共同对结果范围达成共识后进行第二步,我再让学生计算此题,证实一下大家的估算。再进行第三步:你觉得做题时使用估算会有什么好处?这样通过这一道题,学生做小数乘法也知道要估算了,并基本掌握了估算方法。接下来就是训练了。我觉得,像5.6×4.6这样的多位数计算,估算显得更重要。因为这样题的结果是很难判断,所以估算可以为结果的计算增加准确率,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小数及小数乘法的理解。其实,不仅整数和小数计算时运用估算,其它的数,如分数等也可运用估算。

2、在教學周长,面积,体积,容积时,也可进行估算训练

这部分涉及两种估算,一种是对实际物体的某方面大小的判断,举个例子,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时,我们教师经常让学生计算手中某实际物体的体积。我建议大家在做此训练前可增加一个环节:让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个长方体物体的体积。这样,可以巩固学生对如立方分米等体积单位的感知。这就是我要提到的第一种估算:一种对大小的估算。另一种是对数字计算的估算,也就是前面提及的对计算的估算。在教学中就运用以前的教学法,做题前或后,引导或提醒学生用估算方法检验一下结果。

估算是一种技能,要想掌握一种技能,就要理论联系实际,多加训练。所以,我们不能脱离练习。

上一篇:党员的自我批评范文下一篇:福建省信息产业厅南平市无线电管理局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