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经济类数学教与学的探讨

2024-04-17

独立学院经济类数学教与学的探讨(共13篇)

篇1:独立学院经济类数学教与学的探讨

独立学院经济类数学教与学的探讨

本文通过对国内目前独立学院的形势分析,针对独立学院经济类高等数学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对如何对独立学院的经济类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提高独立学院经济类数学的教学质量提出几点建议.

作 者:屈静国 崔玉环 马醒花 郑石秋 李冬梅  作者单位:屈静国,崔玉环,李冬梅(河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马醒花,郑石秋(河北理工大学理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5) 分类号:G633.3 关键词:经济数学   独立学院   数学实验  

篇2:独立学院经济类数学教与学的探讨

【摘要】中职数学教学由于学生不良的学业基础,教师对学生不良学业基础缺乏诊断性的细致了解而造成“教”与“学”双方的严重脱节,必然导致学生学习信心、兴趣的进一步丧失,教师教学成就感的失落。对于学生,将势必影响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并进一步影响其赖以谋生的职业能力的养成;对于教师,由于缺乏来自工作本身的成就激励,将丧失自我进修提高的内在动力,不可避免地影-向教师教学业务的提高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应用能力;知识转换;数学思维

数学作为文化基础课,是学好其他学科特别是理科专业课的基础,学习数学对于提高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创造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全面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数学情况并不够理想,多数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笔者在今年所教的一个班级中对数学课的学习情况做个简单调查:全班43人,不想学的有7人,占全班人数的16%,想学但因为基础差,学习有困难的有26人,占全班人数的61%想学且能听懂老师教学内容的仅有10人,占全班人数的23%,据我对他们的了解,就这占全班人数的23%的10名学生在学习中亦是不求甚解,只求照搬公式做完习题即可、在如此现状下,教师如何“教”数学?学生如何“学”数学?应是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教师应不断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数学教学方法,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精心引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中,多数学生都是游戏高手,且经常在玩游戏时能进行“自发性的研究学习”,有的学生玩一天游戏不觉得累,而上一节课却疲惫不堪,这正是兴趣所致。那么我们在讲授数学内容时,要做到的第一步就是要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并与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学生通过自身参与的问题解决,对数学知识、概念易于理解,也能更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与专业紧密结合,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

中职学校多数学生有一个观点:到职业学校是来学专业的.。我校在第一学年除开设基础课以外,还开设了《机械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学生对此类课程非常重视,因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紧密相关,是全新的知识,而数学课他们早已熟悉了,从小学到初中,已学了九年,不就是老师讲定义、讲概念、推公式,再举几个例子,学生背概念、背定义、套公式做题目,怎么到中专还要学?学生不知道数学与专业课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中职的数学教师,不能是“纯数学”教师,而应是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多面手,或者由相关专业的专业教师担任数学课的教学任务,这样,教师可以合理地把握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将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数学知识相互渗透,并可将教材内容根据专业需要进行适当培训。在教学中,既注重数学知识的讲授又注重知识的联系及专业知识中的特殊点,使得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自觉地向专业知识迁移,且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学习动机明确,从而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数学思维方式的熏陶

数学课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数学思维。教师应将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方式渗透于教学中,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和技巧的同时,教给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客观现象,探索可能存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勤于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人数学知识好比授人以鱼,而传人数学思维方式犹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矣。在巾职数学课的教学中,教学生“会学”远比“学会”重要,这是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中专数学学习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学习时期,不少学生升入中专后,能否适应中专数学的学习,是摆在中专新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因素等外部因素外,同学们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

(1)首先不要怕数学。

很多同学在初中时就对数学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一看到数学,心里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抗拒情绪,影响自己正常的思维。特别是那些应用题,有些同学连题目都没有看到,一看题目那么长,就不敢下笔,直接认为自己不会做,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机会。

(2)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中专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3)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好中专数学,需要我们从数学思想与方法高度来掌握它。中专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数学思想有以下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总之,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开动脑筋,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还要发挥横向联合的作用,明确数学教学要为其他学科服务,同时要从其他学科中吸取有益的知识以补充教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不光是背公式,在其他领域也是有用武之地的。

【参考文献】

[1]陈昌平。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

[2]贺文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篇3:小学数学教与学的优化结合初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与学,优化结合

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要以最有效的方式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才能达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谈谈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教与学的优化结合。

一、激疑生欲, 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同步

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 紧紧结合数学学科特点, 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 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 以使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心理境界, 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究意识, 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一) 激疑要生动形象, 具有趣味性

学生只有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 才能爱学、乐学、善学。而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对趣的心理要求是不同的。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 我们要注意所提问题应浅显易懂, 贴近生活, 使他们感到亲切、熟悉。如教学“时、分、秒”时, 教师可采用猜谜的方法设疑:小小圆形运动场, 三个选手比赛忙, 跑的路程有长短, 最后时间一个样。该谜语不仅语言具体、生动, 富有感染力, 能唤起儿童的形象思维, 而且形象地显示了钟面的特点和时、分、秒的关系,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中去。针对高年级学生, 我们要注意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思考性, 并充分利用数学教材内在的美, 即数学的精与妙, 来引导学生进行严密的推理、精确的计算、广泛的联想、灵活的思考。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教师可采用布谜的方法设疑:先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 然后把其中一些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 如123、132、213、321、312, 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 怎么和原数一样, 个个都仍然是3的倍数。”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不等教师提问, 学生已积极地思考起来了。

(二) 激疑要突出本质, 具有典型性

由于设疑所使用的已有知识或感性材料是学生形成表象的基础, 所以选用的模型必须生动、形象地体现数学的基本原理, 寓数学本质于典型材料之中, 以便把学生带入典型环境。需要注意的是, 作为模型的实例要注意有适当的数量和一定的代表性。实例太少, 学生不易于发掘共同因素;实例太多, 又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 激疑要抓联结点, 具有针对性

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的限制, 小学生思维注意的延续时间相对较短。因此, 教师的设疑必须紧紧抓住新旧知识转换的联结点, 尽可能地增加显示新旧知识矛盾冲突的透明度, 以便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在新旧矛盾的焦点处迅速展开, 全力针对主要矛盾, 师生共同开展解决矛盾的探究活动。

(四) 激疑要循序渐进, 具有层次性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需要不断地对一个又一个的数学现象进行认识。当他们认识某一部分事物后, 并不能说就完成了一节课的认识活动。因此, 精巧的激疑要贯穿于整个课堂,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把蕴含在数学教材中数学思想的逻辑顺序与儿童认知心理发展的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 科学地确定思维强度,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激疑, 环环紧扣, 层层深入, 不断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涛, 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达到师生的心理在教学全过程均处于同步发展的理想境界。

二、科学调控, 实现教与学的动态平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紧扣教学内容揭示矛盾, 又要运用运动变化的辩证观点, 不断地通过各种形式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得反馈信息, 以教与学的矛盾为契机, 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控制和调整整个教学进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如通过提供述理性、追究性、探索性的思维诱因和思维材料, 正确处理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闭塞、思维断路、思维紊乱的问题, 使教与学的矛盾在发展中获得动态平衡, 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优质、低耗。为此, 教师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 学生认识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因受到年龄、知识和能力的局限, 小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有其独特的方式, 与教师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相比有强烈的反差, 如果忽略了这个问题, 必然会使教学事倍功半。因此, 教师应遵循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固有规律, 站在学生的角度设想一下他们会怎么想, 有什么困难, 哪里需要点拨、疏导。如不少学生在学习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时, 由于习惯于简单的单一联系, 加之生活经验与空间观念的局限, 往往会错误地认为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也一定相等。对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相应的对策。

(二) 教师导的程度与学生学的可能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集中起来就是一个导字:一方面, 要防止学生脱离实际可能而盲目地学, 结果既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又损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要防止以教代学, 结果忽视了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 教师导的程度要恰如其分, 对学生的学起到起动、定向、矫正、导航的作用, 为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供用武之地。

(三) 原有的认知结构与组建的认知结构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中总是依靠已有的认知结构去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但这种纳入必须经历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即当教师通过激疑使学生遇到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不相适应的新知识时, 在教与学之间、在新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间便产生了不平衡状态, 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和铺设有梯度的思考之路, 通过启发学生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扩充, 甚至改组, 使新的知识被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从而在动态中达到新的平衡。这种情境的创设和思路的铺设, 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 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结合, 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只要我们精心研究、勇于探索, 找到解决矛盾的平衡点, 就一定能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吴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篇4:高中数学教与学的思考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与学 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

进入高中以后,不管是学生思维发展、数学课程深广度,还是教学方式方法,都有了质的变化,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这种变化尤为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断思考,并将思考的成果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下面笔者就此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顺应初、高中基础知识及新、旧教材差异带来的变化

初、高中教材之间的跨度较大。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乏对概念的严格定义;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证明;教材坡度缓,直观性强,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

从教材来看,在旧体系中,应试教育的特点明显,那就是使重复、机械的训练成为学生的本能。正常情况下,智力中等的学生是可以成材的。但在新教材体系中,简单的模仿与机械的训练恰是所忌。智力高的学生不会被埋没,智力中下的学生却令人担忧。在新教材中,所有基础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数学探究机会。基于这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利用分组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促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正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教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二、尝试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习惯

根据高中年龄阶段的生理及认知特征,新教材的素质培养要求,教师对以往的教学观念及习惯需有新的改变及尝试。

一方面,高中生的头脑并不是白纸,他们对数学有自己的认识和思维的觉醒。另一方面,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的领路人与合作者。教师要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绝不能“满堂灌”,更不能包办代替。

教师应走下讲台,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读书、思考、讨论,使课堂教学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课前,可让学生阅读课内、外书籍,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课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说、演、画、评,使学生乐在其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及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引导他们分析错误产生原因,课堂上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教师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不能认为考试得高分才是好学生,相反那些在探索数学问题过程中有大胆思路与创新方法的学生往往更有成就。

三、正确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情境

有些初中数学学习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有些学生甚至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初中形成的固定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已不适应高中学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

2.学习方法不得当。

3.轻视基础,盲目崇难。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该做到两点:

一是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适应高考改革所倡导的“能力立意”的要求。这包括:订计划、倡预习、上好课、勤复习、自作业、解疑难、重小结、课外学习等方面。

二是要教导学生循规律,防冒进。由于年龄小,阅历浅,不少高中学生易贪功冒进,想一步登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知识积累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取得好成绩,更需要基本功扎实,书写、运算技能要达到规范和熟练的程度。

四、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

一是要研究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在共性的基础上寻找个人的最佳学习方法。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灵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同时应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二是初期教学应重视基础,注意形象、直观、降低难度。如讲映射时可举“本班45名学生有45个学号”等例子,可为引入其概念做好铺垫。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太大,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习信心,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初期更应该强化基础,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三是要加强辅导,化解分化点。高中数学中易分化的地方多,方法新、难度大。对易分化的地方教师应多次反复、加强辅导、开辟专题、指导阅读参考书,同时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并就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讨论,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四是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应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与问题情境这方面多下工夫。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表现欲和创新欲。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在课堂上形成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充分表现对学生的期待,让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开启创新大门,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五是要培养学生的动眼、动脑、动手能力。首先是要借助有形的教具,充分调动学生产生许多遐想,提高观察能力。其次是设置合理障碍提供学生动脑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教学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真正体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同时要督促学生积极动手,提高应用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动手制作学具,能使学生不断丰富数学探索活动的经验,有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立体图形展开图》时,可组织学生开展如下活动:(1)取一张白纸,将六个图形描下来;(2)将六个图形剪下;(3)探索这个过程,同学们得到什么结论。

篇5:独立学院经济类数学教与学的探讨

——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体会 姓名:宋影波

单位:威海环翠国际中学

联系方式:songyingbo1013@126.com

[摘 要] 初中数学教学中对数学直观性背景的创设和数学探究发现过程的展示注意较少,造成学生兴趣不高、理解能力、探究能力薄弱,从而给学习带来了困难。《几何画板》动态地演示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能比较容易地突破学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并激发学习兴趣,更能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有利的情景与平台。只要能适度使用《几何画板》,配合使用上的某些技巧,《几何画板》就能发挥其优势,促进现行数学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几何画板 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整合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校数学组进行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整合,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展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主要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现代方法和数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数学学习任务的一种新型教与学的方式。一线教师普遍在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特别是计算机操作及软件使用水平以适应新的形势。对于数学教师,使用的动画制作软件主要有几何画板、Authorware、Flash等。虽说Flash与Authorware在动画制作上很有利,但在操作上比较复杂,难以掌握,不太符合日常工作繁重的教师实际。而《几何画板》具有容易学习、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等特点,已成为广大中学数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首选软件。《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谈一下我们学校在运用《几何画板》进行学科整合的一些体会:

一、利用《几何画板》的功能,实现教的方式的转变

《几何画板》的最大特色是动态性,能在变动的状态下揭示不变的数学关系,这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几何画板》进入课堂使数学教学过程发生了重要变化,改变了教师的教法,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有些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发现,不必再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进行,新的教学模式出现了。

例如: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选取底数a(a>0且a≠1)的若干个不同的值,在同一个坐标系内做出相应的指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图象,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利用《几何画板》的作图功能,根据学生选取的底数a做出相应的指数函数的图象,随着多个函数图象的显示,学生已慢慢地感觉到底数a对函数性态的影响。这时,教师慢慢地拖动点a,改变a的取值,屏幕上便出现了一个个底数不同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学生深深地被画面所吸引,已不自觉地投入到函数性质的探索中。从画面的变化规律中,学生预测到函数性质,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函数性质的规律,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

生1:当底数a取不同的值时,所有的图象都过定点(0,1)。生2:所有的图象都位于x轴的上方。生3:黑色区域的图象对应的函数的底数a>1,函数在R上是增函数;同样可看出当0

生4:从图象上可以看出当a>1时,随着a的增大,函数的图象无限地趋向于x轴、y轴;当01时,函数的图象位于红线(y=1)上方;当0

师: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6:这说明当a>1时,若x>0则y>1;当00则0

生7:当两个指数函数的底数为互为倒数时,它们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生动的《几何画板》作图能使静态信息动态化,抽象知识具体化。改变了以往呆板、生硬、繁琐的讲述。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几何画板》特有的作图技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学生建立深刻的表象,灵活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实现教的方式的转变.二、利用《几何画板》的功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形结合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家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几何画板》为“数形结合”创造了一条便捷的通道,它不仅对几何模型的绘制提供信息,同时,可以解决学生难以绘制的图形,而且提供了图形“变换”的动感,丰富多彩的“动画”模型,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使学生从画面中去寻求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和依据,并从画面中去认清问题的本质。在引入《几何画板》之后,可以测量各种数值以及进行各种函数运算,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数量变化特征也可以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以形助数”,“用数解形”,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充分的条件。

222例如:在“二次函数y=ax+bx+c的图像”一节中,如何向学生说明y=ax、y=ax+k、y=a22(xh)+ k等函数图像的相互关系一直是传统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也难以用文字语言说明。让学生自己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探究性学习,222通过《几何画板》只需用鼠标上下移动点a、h、k,y=ax、y=ax+k、y=a(x-h)、y=a(x 2-h)+ k等函数图像便可一目了然,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学生也在a、h、k的变化过程中

222加深对二次函数的理解。利用《几何画板》反复动态演示y=ax、y=ax+k、y=a(x-h)、y=a2(x-h)+ k等函数图像的相互变换,学生便可比较顺利地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上下左右平移的知识难点。

学习过程除了被动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不仅深刻了解、认识了这些函数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从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发展能力、认识能力、动手能力。

三、在教学实践中,认真研究探索《几何画板》的使用规律

我校从开展《几何画板》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但注重让教师用《几何画板》教数学,更注重让学生掌握《几何画板》,用《几何画板》学数学,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理想状态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用把信息技术与内容整合在一起的数学教材来学习数学。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一节课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这一性质告诉学生,然后再加以证明。有了《几何画板》,可以通过《几何画板》画一个△ABC,并画出它的一条中位线DE,度量三角形各边的长度及DE的长度,显示它们大小的数值就展现在屏幕上(如图)。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实验。

请你拖动三角形的任意一个顶点,通过观察回答下列问题:(1)中位线DE与三角形各边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2)中位线DE与三角形各边的长度有什么相等关系?

(3)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线有什么性质?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4)你能证明这一猜想吗? 随着学生拖动三角形的任意一个顶点,中位线的位置在屏幕上动态地改变着,并且显示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中位线的长度的数据也在屏幕上跟着改变。这个演示过程充分体现了三角形的任意性,并引导学生关注变化过程中的不变关系、不变量。学生经过自己的实际操作,从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归纳出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对自己的任何发现,都可以得到及时地验证。这时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学生的保姆,学生不再是被灌输知识的容器,也不再是目睹教师口干舌燥的“观众”,而是积极参与探索的“主角”,经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活动,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形成自己的经验,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能力,达到让学生“做”数学的目的。

学生用《几何画板》去发现、探索、总结数学规律,俨然一个“研究者”。他们在这里找到了乐趣,找到了成功,找到了自信。几何画板的运用正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改变着学习方式,同时开发了他们的智力,促进了素质教育。

《几何画板》进入课堂使数学教学过程发生了重要变化,改变了教师的教法,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有些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发现,不必再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进行,新的教学模式出现了。因此,我们应该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地掌握信息技术,并不断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但任何技术都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手段应该服从目的。教师应当负责地去使用,找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切入点”,弄清到底应该“辅”在何处,怎么辅助,使它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信息技术不可能替代传统的教学工作,而是要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做过去不能做或做得不太好的工作。教学中,能用黑板或其他教具讲清楚的问题,不一定要去搬弄计算机。要“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素质教育,而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

参考文献

篇6:独立学院经济类数学教与学的探讨

我学习完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与板书的有机结合》的课程,让我知道了板书本身有他的优越性,多媒体也有他的局限性,合理的多媒体,学会发扬板书和多媒体各自的优点,合理的选择教学手段,才是真正的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由于具有图、文、声、像并茂这样的特点,所以,它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并将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在数学课堂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变“苦学”为“乐学”,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但同时也离不开教师形象直观的板书。多媒体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就需要板书。章节标题,定义,定理,法则,主要的思考途径,证明或解答过程,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以及主要的结论和注意这些内容也最好用板书来教学。借助好的板书,学生能直观感知和理解所学数学知识,增强识记的效果。另外,学生在再认和回忆某些知识时,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板书中形象的图文,进而帮助学生回忆和复习已学的知识。

反思自己在以前的运用过程中的成功之处:

例如讲“三角形内角和”一节中,用多媒体演示将一个三角形三个角割开,然后放在一起,就展现组成了一个平角,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出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过程,突出重点。这样将板书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方法,很好的弥补了单一教学手段的缺点;使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两者互补,取长补短;两种教学手段的结合,也使教师在授课时,能够针对所讲内容选择最佳的授课方式,提高了授课的效率。通过教学实践也证明了,以此种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系统的把握地理课程的重难点,教师也更易获得最佳的教学成果。

篇7:《教与学的秘密》学习心得

教师 刘荒燎

初次拜读了王晓春老师所解读的关于佐藤学先生所著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后有感而发所著的《教与学的秘密》后,使我感概万千。王晓春老师在充分解读了佐藤学先生的文章后,将自己(王晓春)对《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的见解以“上篇”和“下篇”两个部分向我们进行了展示,而且每个部分均从不同的角度向广大读者阐述了,他对《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的理解,无疑给处在教育一线,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指明了今后为了祖国的未来所要努力的方向,让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在茫然不知所措。

篇8:数学教与学的文化框架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以及对其产生的影响,并且分析了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浅析数学教与学的文化框架。

关键词 数学 教学 文化框架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我们已经看到在我们对自然的了解和新技术的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科学幻想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已经不那么分明了。人类已经看到了能够想象到的最小的东西,谈论着到达宇宙的边缘。然而,同样这个世纪也让我们看到一种卑鄙的人类行为。史无前例的民众毁灭和不安全的手段,新的可怕的疾病,无法解释的饥荒,滥用药物以及道德败坏,只有无法挽救的环境破坏能与之相媲美。这些怪事中的大部分都与从学术上,尤其是从科学学科上对价值观从研究和教育角度进行反思和考虑有关。

搞清楚这些疑问以及这些科学技术的威慑的大多数方法都与数学进步有关,数学与现代世界的历史、现代思想、科技史以及现代哲学关系极为密切。它们都受到数学思想的影响,远比受到人类学、宗教或者任何价值体系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要大。

自从18世纪以来,数学就在智力世界留下了痕迹,直到现在还是如此。这显然与我们的数学教学很有关系。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受到来自教育权力机关、社区的领导、家长以及学生自己想得到“较好的结果”的压力;另一方面,社会中主张进步的部分人士显露出对数学教育测试的轻视。

自从二战结束以来,各国把大量投资于数学、科学和技术教育当作发展和维持和平最有效和必须的方式。但同时教育已受到下列因素的控制:

1.一种强调教什么就学什么的实践;

2.一个错以为认知即是学习旧知识的理论框架;

3.有利于维护自16世纪以来逐渐在掠夺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世界秩序的目标。

这种畸形塑造的结果导致了个人的成就,它已达到了使人从不太爱沉思的社会阶层,进到满足于以小小的进步代替改善,以死记硬背定型的知识代替激发创造力这样的地步。通过注重目标、内容和方法,注重具体知识的边界的拓展,而不是这些知识的隐含的课程思想,数学教育已在得到加强。数学教育强调技巧、公式和理论这些适合操练、注重考试的专题,而不关心对数学和科学背景化的理解,要把数学和科学融入背景,需要对教育地位以及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较深刻地认识。

的确,在课堂中需要有一种新的动力,课堂环境与创造性环境的每件事都有关系。很明显,一般来说,学生不学是因为老师会教他们,教与学条件不是一种因果关系。我们要从做中学,没有哪个孩子在他或她会讲话之前就被称为在讲话,也没有哪个人在证明出一个定理前能称他或她是一个数学家。孩子的讲话不是重复单词,数学家要求的定理也不是重复别人的定理,否则就是鹦鹉学舌,与把数学当作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的理解背道而驰了。要摆脱鹦鹉学舌式的教学理论,我们必须在教师的新角色和对什么是数学有一个比较清醒比较广泛的认识基础上,产生一种新的课堂动力。

近来,中小学数学成绩下降的问题,即使在富裕的国家也如此,已引起对数学教育中的文化因素的极大关注。一段时间以来,教育工作者们已经研究了在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中的孩子们的行为,他们已经发现在学校数学中表现很差的学生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却表现不错,而且还真的成长为成功的公民。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孩子们的文化环境,把它作为影响他们学校数学成绩的一个因素。这就引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认识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反对学习的态度都与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再加上给学习造成障碍的社会政治因素,它对来自丧失受良好教育权力的少数民族孩子的影响尤为严重。同时还发现在学校环境以外,那些学校里的后进生的表现都很好。其实,它们是在运用他们已从他们的文化背景中学来的“解释、理解、处理他们环境的技艺”。

通过知识尤其是数学知识的进步所形成的道路是多种因素的一种复杂结合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我们认识到实践活动产生于直接的需要,产生于与其它实践的关系,产生于批判性的反思,从而产生于关于那些实践的推理,产生于企图去解释和理解發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事实。当然,无疑这些因素产生的是专门的知识,我们面对的基本问题是认清专门的知识何时变化出方法,变化出理论,以及从理论出发,一个人如何走向发明创造。

如果把数学教育与国家强盛的核心因素联系在一起考虑,中国的数学教育就必须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而且前进的步伐要大,对伴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产生的教育需求反应要快。要做到这些,离不开数学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合理组织及恰当要求,更需要不断激活数学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不同国家数学教育传统的形成,都离不开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进程。大相径庭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也都为各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但如果相互有些融合,彼此有些渗透,至少对我们没坏处。所以,中国的数学教育在把重心置于未来的同时,要适度关注学生的今天,毕竟未来是由一个一个的“今天”造就的。在认可世代中国人在学习面前能吃苦耐劳的同时,必须努力克服数学教育上许多“填鸭式”的一厢情愿的做法。

然而,这些问题都是任何研究数学知识本质的萌芽,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与数学进展有关的诱人的问题出发进行研究。这些问题存在于任何探究数学教学理论的活动中,正摆在既是理论计划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民族数学的面前。

参考文献:

[1]孙晓天.当前的数学教育应当关注什么.人民教育.2009(23).

篇9:教与学的心得体会

【懂得变通,学会换位思考】

不要总是抱怨生活的艰辛,命运的不公,不要压抑自己,迷失自己,让自己沉沦在忧伤里不能自拔,更不要自暴自弃。懂得变通,灵活地处理事情,会让你跨越生命中的很多障碍,少走许多弯路。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理解别人的难处,从中能学会许多为人处事之道。

【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

生活每天都在继续,但有些东西不可能每天都在继续。有的东西我们可以选择永远把握,但有的东西我们必须要学会放弃。有人说,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煎熬,那种取舍不定的挣扎是那么的痛苦。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抓不住的情感,只能选择放手,不能犹豫不决。放弃和坚持只在一念之间,果断地做出决定,才能让自己彻底斩断痛苦,重新获得一个全新的自己,找到自己的心灵归属。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才会活得更洒脱。

【过于在乎朋友,受累的是自己】

朋友之间,既有同性的友情也有来自异性的友情,要想保持长久的友情,必须要真诚待之,以平淡来维持,一切顺其自然的发展。并不是因为彼此友情深厚了,就要过多的去关注对方,过多的在乎对方,过多的迁就对方。如果我们过多地关注着,刻意地在乎着,痴情地牵挂着,深情地依恋着,反而因为太在乎而让自己变得敏感,变得脆弱,最终受累的是自己。

【与别人斗气,就是与自己过不去】

篇10:《教与学的秘密》心得体会

阙亚梅

在这短暂的假期里,认真的阅读了王晓春老师所著的《教与学的秘密》。我感觉收获颇丰。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当然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升自己,以下就是我阅读后的读书心得。

《教与学的秘密》是王晓春老师根据佐藤学先生对《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的见解精心编著的一本书。王晓春老师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分“上篇”和“下篇”两个部分向我们进行了展示,而且每个部分均从不同的角度向广大读者阐述了,他对《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的理解,讲述了王老师自身对教育理论的思想理念。无疑给处在教育一线,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指明了今后为了祖国的未来所要努力的方向,让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在茫然不知所措。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读书应该是自己除了教学任务以外的本职工作。但是,在此之前,我却从未坚持读完过一本理论性的读物,小说我倒是读了不少。若是从本身工作来说,我自己认为不太称职。在此,我的深深的检讨我自己。虽然,不怎么喜欢阅读理论性的书籍,但是此次学习还是静下心来坚持认真读完了王老师编著的《教与学的秘密》期间虽有些许枯燥、乏味,也不能说完全理解王老师的看法。但是我还是从中体会到了很多哲理性的道理和收获。感觉此次阅读受益良多。

在《教与学的秘密》中,王晓春老师提及到学生上课积极好,还是消极好?这个问题王老师说到: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不过这里面也有个教学进度问题和考试问题,教学进度是不允许老师经常放慢的,考试答案则不允许模糊。否则无法判分。也就是说。即使这个相对实际一些的对策,也不那么容易执行。再说,教师若“摆脱”了达到快乐目的“的想法,还怎么实现“共度愉快的时光”?要知道“共度”是双方都得到快乐。归根结底,学生上课积极好,还是消极好,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原则上,学生上课当然是积极一点好,但具体到某一个学生就不一定了,需要个案分析。教师应该做的,是把课上的有意义,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感兴趣,尽可能做到师生互动,对个别学生不注意听讲采取宽容、分析的态度,且注意自我反思。

在《教与学的秘密》中,王晓春老师所阐述的“主体性神话”中告诉我们“学生自主、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的”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告诉了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律”的学习意识,又要正确地处理好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对教材的通透解读灵活掌握教学技巧并在适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互动交流,才会充分发挥出孩子的学习潜能,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于课堂改革的教学,王晓春老师在书中说到:改革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改变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地、放松地思考、发言、参与讨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教师要以尊重、鼓励和因人而异的态度对应每个学生的态度活动和发言。教师做出怎样的应对,就创造出怎样的活动课堂。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正确引导孩子们学习便成为衡量教师的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所在。

在谈及对合作学习的认识时,王晓春老师告诉我们:合作学习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最后还要落到独立思考上来。合作学习其实是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适合个体水平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成果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的品质得到提高,而这种发展,别人是无替代的。

谈及关于教师持有自己明确的课题教学研究的时,王老师说到:要求每个教师都应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作为一种理想、愿景、努力方向是可以的,但对多数学校来说,目前不具备可操作性。那就不如先抓条件好的老师作为带头人,辅导他们提出自己的研究题目,逐步扩大。如果说是按照所谓的科研程序走一遍的话,个人觉得也就是基本上的形式主义,此种“科研”对提高教师的实际专业能力没有什么意义,徒然加重了教师的负担。王老师在讨论教学的时候说: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而不是相反的。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比如语文课,无论怎么教,你最后都要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目的,在提高学生实际语言能力方面的效果和业余闲聊差不多。所以,分歧不在于“教什么”和“怎么学”,而在于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为学习对象只是一个载体,学习对象掌握思维方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方式只是这个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已。能力不等于知识,但能力包含知识在内,缺乏知识是没有办法形成能力的。如果说没有抽象的能力,只有结合具体职业、具体事情的能力。

王春晓老师所著的《教与学的秘密》,虽然是通过读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而做的笔记,但其见解却让人感慨万千。也许这将成为很多教师及学校的指路牌,指引着课堂改革前进的方向。

篇11:独立学院经济类数学教与学的探讨

我第一次听说佐藤学是去年在学校学习,梁丽红校长在我们学校大力推广课改的时候。只是听说“学习共同体”、“倾听”“串联”一些零碎的词。那时候没有实际经验,总是似懂非懂,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王晓春撰写的《教与学的秘密》一书,虽然觉得书中有许多特别高深专业的内容自己其实没有真正理解的很好,但是也终究学到了不少新的教学思想,王晓春作者不仅读了佐藤学的多本书,并把佐藤学的课堂教学观综合总结并补充。我却从他的总结中获得更精华的教学理念。

佐藤学博士旨在报告他所观察、记录的教师们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实践的挑战。向我们展示了现在全世界学校的课堂中都在进行着的“宁静革命”。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创建,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是闲着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全世界的课堂都在由“教授的场所”转换成“学习的场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通过王晓春的总结,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历认真的进行了思考,感触颇深。

一、倾听比发言更重要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同学回答。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解放军驻守一个小岛,好象说到他们每天会给岛上的树浇水等等,集体情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老师要我们描述解放军叔叔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有好几个同学的发言都与老师预想的相差甚远,于是老师责怪我们不专心、不动脑筋,还一个劲得让我们再想“标准答案”。当时教室里一片寂静,真的是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最后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你来说说。”我从牙缝里小心翼翼地挤出了几个字:“说明解放军叔叔爱小岛就象爱自己的家一样。”老师一听来了劲:“用四个字来说。”“爱岛如家。”老师这才满意得笑了,教室里传出同学们如释重负的叹息声,教学才得以进行下去。我无意于谴责我老师的言行,只想

说明如果我们一味的要求孩子们按我们预想的结果回答,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发言的态度,认真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并做出敏感地应对,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孩子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其次是学生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我会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己也要注意倾听学生们的心声,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机和教育信息。尽可能地创造“润泽”的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

二、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

“佐藤学先生强调倾听,我认为是对的,然而倾听的前提是:有可听的东西。佐藤学先生强调对话,我认为这也是对的,然而对话的前提是:肚子里有话。”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是相辅相成,是课堂实施环节的重要内容。二者的前后顺序一般是自主思考在前,合作学习在后。围绕学习内容或老师提出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先自主思考,在思考之后,再进行合作交流。简单地说:也可以在教师授课之前,学生进行独立的看书、做题或自学提纲,这里的自主思考和传统的自学是有区别的,是在自学的基础上,独立思考,提出有待解决的困惑或问题,初步达成学习目标,这个自主思考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再进

行合作学习,此时合作就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合作学习分两个层次,一是先通过小组内合作交流实现同伴互助、相互矫正及达成共识的过程。二是在小组合作交流基础上,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进行全班的合作交流。此时交流是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并行,要做到:问题抛出之后,不要急于让学回答,要留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还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保证学困生说出自己的思困点;最后还要有交流合作学习成果的时间,让小组长总结成果,暴露学生的“真问题”,使全班合作交流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篇12:读教与学的秘密心得体会

愧,拜读王晓春“教与学的秘密”居然是在硬性要求下才开始翻一翻。但深入本书,细细地品读了王晓春的《教与学的秘密》,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时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佐藤学先生倡导倾听、对话、串联、探究、合作学习和综合学习,还举了不少案例。王晓春老师对佐藤学的学习方式给予非常精彩的分析和点评。可以看出王晓春老师对合作教学的认识是怎样一步步深入的。他对佐藤式的合作教学或认同亦或质疑,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箴言。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都给作为教师的我们太多反思。

书中,王晓春老师上篇中的“小学发言过剩;高中:拒绝发言”中,用佐藤学反应的日本课堂情况联系到我国几乎完全相同的课堂。课堂发言,小学闹哄哄,中学静悄悄。那么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其一和东方文化有一定关系,他在书中谈到我们有一种“嘲笑文化”就是专门寻找他人的缺点和弱项加以奚落,以此取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仔细一想,我倒承认这种“嘲笑文化”确实已经深入骨髓,学生怕上课发言说错话留下话把而被奚落或被取外号;教师队伍中也不乏“损人”的,一旦学生受刺激,自然会湮灭积极性。其二便是厌学,这是一种外部表现。他在树种强调“人都有天生好学的一面,每个人都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一要开发,二要保护。”但很遗憾,我们常常既不开发也不保护,只会利用。利用学生的积极性搞应试,争高分,创业绩。从小学的高中如同掠夺式经营,为了眼前的高分不惜榨取学生最后一点时间和精力。对于这一点我是矛盾的,我也会不惜自己的时间,把很多精力放在提高学生学习上,于学生而言是好感或是负担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教育真是“曾一分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的事业。这是王晓春老师在《教与学的秘密》一书中一个小片段的总结,他提到教师必须兼顾“完成教学任务”和“走进每个学生的逻辑世界”但这两个任务有时并不协调。学生课上的个性化发言,有时会离题,有时会出圈,教师跟着走有可能耽误进度;教师不跟着走,又违反了“走进每个学生的逻辑世界”的原则。如果“尊重学生的逻辑世界”把握不好,可能会助长学生的自我中心,面对这些矛盾的问题并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或方法,作为教师的我们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相机处理。

王晓春老师在本书中对佐藤学先生所提出的寻求的“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做了细致的研究和分析。佐藤学先生说:教师若只寻求“好的教学”,那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的教学就不可能形成,对此,王晓春自己的见解,认为佐藤学先生说得有些过火,实际上教师所追求的“既要尊重学生,又要好的教育”。细细一想,何不是这样呢?一位的尊重学生就有种“放纵”的意味了,好像学生永远是对的,这样的教育,有可能培养出十分任性的下一代,导致反师道尊严反到另一个极端去了,变成“学道尊严”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篇13: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最近,我在一次听课调研中发现师生之间还有一些不默契的现象,对此我感觉教与学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乃至正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为此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学者们进行了长期的探讨,有较大影响力的是“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由于这两种教学观念各有优劣,为了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我们有必要对这两派观点作一番分析。

一、“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一)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提出的“教师中心论”

赫尔巴特坚决反对18世纪启蒙时期出现的“自然教育”思想,他认为学生的身心智力的成长全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加工和固定模式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他十分重视和强调教师权威的发挥以及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

(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提出的“学生中心论”

这种理论与“教师中心论”的观点完全相反,提倡教学重心应该由以“教师为中心”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他们首先把学生的发展看作一种自然发展的过程,认为教师是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是“自然仆人”。

我们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对立起来,只承认其中一个方面而否认了另一个方面。这两种相应的观点各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同时又有其不足的一面。因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辩证地看待教与学的关系

(一)教与学的关系本质上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身体心理正处于发育阶段,生活阅历、知识经验和动手能力均不成熟,他们非常迫切地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如同向导一般,起着一种指引路程、把握方向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所谓的“主导作用”。如果忽视或放弃教师的教的主导作用,根本就谈不上教学成效。

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相反地,应该高度重视在教学中学生的学的主动性。教师的教的成效应该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表现出来;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也是要通过学生的学体现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可以作为向导或指南针,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机会、条件或环境。

教师的教是学生的学的前提条件,只有真正地使学生的学主动起来,教师的教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任何形式的教学,如果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教师的教并未起到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有利机会和条件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的学进行得更加顺利。学要主动也不是意味着“学生中心”,而是指学的目标与教的目标一致,学生能主动利用教师为之创造的机会、条件和环境,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又能按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学习。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特点设计、组织并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并运用高超的教学技艺使教更为灵活,学更为主动。

(二)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的教,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都是第二位的原因,都是外部条件,即都是外因;而学生,只有学生才是教与学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即内因。“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师生这种内外因关系的生动写照。

学生对学习的渴求和愿望,持久不断的学习积极性,自觉勤奋的学习精神以及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正是学生学习内因的具体体现。教师的教,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自觉勤奋学习的精神,尊重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发动机才能很好地开动起来。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起积极促进的作用

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师生之间的关系既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一般关系,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今天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讲得更多是人文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对人的尊重。学生,作为社会的人,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学生的人格和情感理应受到社会和教师的尊重。因此,师生关系就有了新的定位,就有了新的概念。师道尊严,学生应该尊重教师,这是对的,但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只讲了问题的一方面;学道同样也是尊严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只有既讲师道尊严,也讲学道尊严,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尊重,才是全面的。

总之,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是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正确认识和自觉地遵循这一教学的重要规律,才能更好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才能够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上一篇:合肥万达威斯汀酒店开业策划案下一篇:人萧瑟叶飘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