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与工程硕士的区别对比

2024-04-29

在职研究生与工程硕士的区别对比(通用9篇)

篇1:在职研究生与工程硕士的区别对比

在职研究生与工程硕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和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与工学硕士学位有不同的特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报考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条件

1.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

2.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经历虽未达到3年,但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且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工作业绩突出。

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能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报考软件工程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结合软件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学位问题

1、工程硕士怎样才能取得学位?

通过GCT考试和院校自行组织的考试,正式进入院校。、达到了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修满学分,课程考试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论文从开题到答辩一般时间不少于1年半。但从入学开始到论文答辩最长不得超过5年。

2、工程硕士颁发什么样的学位?

国家承认的 正式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篇2:在职研究生与工程硕士的区别对比

现在在学校的同学中乃至在社会上,许多人都分不清什么是法学硕士,什么又是法律硕士,甚至有的人只知道有法律硕士而不知道有法学硕士。实际上,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有着很大的区别。

第一,报考条件不同,报考要求不同。

我国的法律研究生阶段教育包括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两种。报考法律硕士的必须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具有本科同等学力)的非法律专业的毕业生,且同等学历的本科毕业生必须工作二年以上;同等学历的专科毕业生必须工作三年以上。报考法学硕士的不管是学什么专业的,只要是本科毕业生(但主要是法律专业的)即可,但不招收同等学历的非本科生。

第二,招生方式、考试试题不同。

法律硕士是通过全国法律硕士专业试点单位联合考试来招收的,法学硕士是全国有资格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校各自单独命题(除公共课外)。全国有权招收法律硕士的院校只有少数院校;而全国重点大学和一部分般本科院校一般都有招收法学硕士的资格。

第三,教育方式、培养目标不同。

每个法学硕士有一个导师,在读期间能得到导师的全面辅导,深入学习法律理论知识。因此,法学硕士专业划分较细,研究领域一般只有一个方向,但研究有很大的深度。培养方向主要是学术研究、科研教学,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养高级理论型学术法律人才。

法律硕士不分专业,一般不设导师,在入学时一般选定一个方向进行学习。注重实践和应用,主要是学习现行的法律法规,为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与法律监督部门以及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等法律实务部门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如律师、法官、检察官和企业法律顾问等。

另外,针对法硕招生的具体细节是:

报考法律硕士有什么特殊要求?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身心健康,遵纪守法,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具有本科同等学力)的非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同等学历的本科毕业生必须工作二年以上。同等学历的专科毕业生必须工作三年以上。

同等学力考生报考法硕的条件:

本科同等学力是指未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但业务水平达到本科生毕业水平的生源。同等学力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是:(1)大专毕业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一般学校规定自毕业时至录取年的9月1日)

(2)成人教育应届毕业生(由于成人教育应届本科生报考时,即每年的11月中旬,并没有取得本科学历,所以只能以同等学力的资格报考)。

(3)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

(4)党校学历的.考生。

在国家基本规定的基础上,招收同等学力考生攻读法律硕士的各校又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同等学力的考生规定更为严格的报考条件:如必须通过英语四级;发表过相当于学士学位水平的论文。此外,还在复试中对同等学力考生加试几门本科主干课程。另外,有部分院校只招收本科考生,并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所以,同等学力考生,在报考前必须先通览一下各校的招生简章,选择合适自己的院校,再准备报考。

对同等学力考生报考法律硕士限制条件比较严格的学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安徽大学等。所谓报考较严,是指一般需要考生具备大学四级甚至六级英语证书,或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比如,北京大学要求同等学力考生英语达到大学四级水平,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学术论文,复试时加试两门大学主干课程;中国人民大学也要求同等学力考生英语达到大学四级水平,公开发表论文3篇以上,复试时加试两门所报考专业大学本科主干课程,复试时提交相当于学士学位水平的论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中山大学要求同等学力考生已在省级学术杂志发表过两篇以上属于所报考的学科专业范围的学术论文,其中第一作者的论文不少于一篇,或获市厅级以上(含市厅级)与所报考的学科专业范围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且为主要完成人。

对同等学力报考法律硕士有一定要求的学校有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华东政法学院、浙江大学、西北政法学院等,所谓有一定要求是指,一般只要求有大学英语四级证书,而不需要在报刊上发表论文。

对同等学力报考法律硕士基本无特殊要求的学校有南京大学、山西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等。所谓对同等学力报考法律硕士基本无特殊要求,是指同等学力考生除了复试时加试本科主干课程外,一般只需要具备国家所规定的一般条件(即文章开始所列举的4类考生的基本学历条件和其他一般性条件),就可以报考,没有英语等级证书和发表论文等限制。

法律硕士考试方式

篇3:在职研究生与工程硕士的区别对比

英语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通用语言, 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承担着世界语的角色。 (Jenkins, 2007;Seidhofer, 2005) 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又纷纷返回到课堂开始学习英语。目前学校的英语教学大纲和方法几乎都是为未成年人 (义务教育小学, 初高中) 所设计的, 这些教学方法虽然对成人英语教学有着参考作用, 但是如果一成不变地拿来用的成人英语教学中的话是行不通的。

通过对10个年龄为12到18岁的初中生和10个年龄为22到54的有工作的成年人进行了时长为12个月的课堂跟踪研究调查, 但因为个人原因其中有3名初中生和3名成人学生中途退出, 最终就只剩7名初中生和7名成人学生完成了一年的学习。本次教学研究几乎同步地分别对青年和成年进行英语教学 (采用的是同样的教材, 同一个老师) 然后通过对其所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及教学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尝试找出成人英语教学和青年英语教学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以对今后的成人英语教育研究做些铺垫。

2 在职成人的特殊性

同样是英语教学, 初中生和在职成人在学习英语的时候, 他们的学习动机, 目的, 以及生理因素等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到底是那些因素促成了他们之间的差异呢?

2.1 年龄差异

语言习得能力的发展是随着大脑的发展进行的, 就像其他生理能力一样。在2到13岁的时候是一个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 (Eric Lenneberg哈佛大学, 医学院) 当然过了这个关键期, 人们同样也能够学习外语, 只是所要付出的努力和时间相对要多, 而且最终达到的水平也有限, 要想达到母语者的水平的话是很难的。总的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大, 学习一门外语就会变得越来越难, 但是最终通过长期的学习努力还是能够学会的。

2.2 学习动机和目的差异

一般对于初中生来说, 英语只是一门学校的必修课程, 学英语的最大目的就是考试中能考好, 最终考一个好的高中和大学。对于学习英语的在职成人来说, 英语也许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他们在有工作的情况还来选择学习英语, 说明英语对他们的生活有实际的帮助。

2.3 自主学习差异

在职成人和初中生的最后一个明显差异就是自主学习差异, 这其中主要包括了他们时间安排的不同和课后学习情况的不同, 成人实际学习英语的时间要远远低于学生。

3 研究方法的目的和介绍

3.1 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通过对两组 (初中组和在职成人组) 学员近一年的英语学习情况和老师的实际教学情况的分析总结, 希望能从中得到以下问题的答案或是启发:

1) 实际教学中初中生和成人的教学有什么具体的差异?

2) 主要针对初中生而设计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是否也同样能适用于成人的英语教学中?

3) 如果不适用的话, 那成人的英语教学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3.2 研究对象的介绍

为什么会选择初中生和成人来做比较呢?

他们有两个主要相似的地方, 一是相对成熟的思想和逻辑思维, 二是他们的英语水平都可以划分为初学者。就单从这两点来看他们的英语教学的话, 可以猜想这两组的英语教学方法和材料应该可以是相同或是十分相似的。那么在接下来的研究中, 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3.3 研究方法介绍

本次研究调查起始于2013年10月并截止于2014年11月, 在一年的英语学习中分别对成人组和初中生组的英语教学, 学生学习情况和老师教学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老师是上课所用教材是同一本 (Herbert Puchta&Jeff Stranks, American English in Mi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 都是由同一个老师来上课, 然后每周上一次课每次课一个半小时。其中初中组的学生有7名, 在职成人组的学生有7名, 而且他们都是主动来报名学习的。

上课方法:

为了更好地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老师上课的教学过程和师生之间的反馈, 本次研究的课堂采用小班教学, 即10个左右学生一个班来进行授课。课堂为1个半小时, 分为两节课来上, 一节为45分钟。上课方式主要以听说教学法, 直接教学法,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认知法和基于二语习得的自然法来进行。

4 研究过程

在整个12个月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法都是以听说教学法, 直接教学法,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认知法和基于二语习得的自然法来进行的, 只是三个阶段的侧重点不一样。目的是通过不同侧重点的教学方法来找出初中生和成人分别更适应那种教学法, 以及不同教学法对初中生和成人产生的不同影响。

4.1 初期阶段 (前四个月) :

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都比较简单, 从最基本的日常简单打招呼和26个字母开始。在这个阶段教师主要采用直接教学法进行教授, 首先因为这个阶段所涉及的语法相对较杂乱, 特别是在日常打招呼的用语中有很多不同的表述方式, 如果一一解释其语法的话会比较复杂, 学生也容易混淆。

4.2 中期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的语法和词汇, 例如存在句 (there be句型) , 问路的句型 (where is…?) , 询问句 (can I…?would you like to…?) , 动词的一般时态用法和频度副词的用法 (usually, often, hardly等等) 。这些句型和词汇都是在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 但是学生在课后实际使用的机会并不多, 因为他们周围没有可以使用英语的实际环境。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去运用这些句型和词汇, 本阶段的主要教学方式为交际教学法, 这样在模拟的语境中让他们不断地练习从而形成一种肌肉记忆以致将来他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中期阶段成人组和初中组的对比:

到了中期阶段初中组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课堂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初中组的学生可以独立的完成课堂活动以完成教学任务, 而成人组却主要依靠老师的讲解来学习英语。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成人组的英语水平相对较低, 无法独立完成课堂活动。其次就是成人并不像初中生那样比较随意和活泼, 他们比较谨慎和严肃, 有时在进行课堂活动时就会显得不自然和生硬无趣。

从语言错误来看, 初中组的错大多是因为粗心或是对语法的不理解所造成的, 而成人更大程度上是由思维方式造成的。表面上来看, 他们所犯的错误都差不多, 例如三单, 搭配和动词的变换之类的。但是当初中组的学生犯错时, 大多数时候老师只需要用语气强调下他们所犯错误的地方而不需要给出任何的改正, 学生自己一般就知道哪错了并且会加以改正。但是成人大多情况下则需要老师指出并帮他们改正才行, 他们的思维方式已经对他们的英语表达方式造成很深的影响。

4.3 末期阶段 (最后四个月)

到了最后的这个阶段成人组和初中组就有了很明显的差距, 首先是因为这个阶段所涉及的语法比较难, 其次这些语法和词汇相对之前的内容来说不是十分常用。例如过去式和比较级这两个知识点, 虽然它们是英语中很常见和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对于成人来说他们不怎么经常能用到。他们大多数学习英语的目的和用途只是为了出国旅游时能够基本沟通, 解决一些像酒店入住, 餐厅吃饭这类简单的事情。当然这个阶段成人组学习效果很差的主要原因还是他们连之前的英语知识都没掌握好更别说新的知识了, 因为新的知识内容是需要之前所学内容作为基础的。

5 结果分析与总结

在经过一年的教学研究后, 本次实验目的的前两个问题可以得到一个相对较明确的答案了, 即:

1) 实际教学中初中生和成人的教学有什么具体的差异?

其实最大的差异还是年龄, 然后因为年龄的差异而导致一系列不同的教学差异。其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两个最主要的差异, 尽管用的是同一本教材而且是同一老师进行授课,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的侧重点却不一样。

首先就教材而言, 初中生是可以紧扣教材内容来进行上课的, 即上课的主题可以围绕着教材上的内容来展开, 无论是语法或是讨论内容都可以是来自课本的。而成人因为学习目的的不同和英语水平有限, 课本多数只是作为引出所要学习的语法和词语的一个出处, 上课的内容并不能紧扣课文。有时是因为课文内容不是学生感兴趣的或是学生觉得不是生活中常用的而没有深入课文主题, 或有时是因为课文总体比较难, 只有其中涉及的部分语法是这节课所要讲解的, 于是就单独把语法从课文中抽出来讲, 然后用课外的语料来对语法加以近一步的解释说明和运用。

其次就教学方法来说, 初中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而成人组则是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英语水平的不同, 初中组总体的英语水平高, 所以学生有能力相对进行独立的课堂活动而英语水平较低的成人组则需要老师的帮助才能进行。二是性格因素, 初中组的学生总体比较开朗外向, 而成人相对较为内向, 所以在课堂活动中时往往表现得比较被动。

2) 主要针对初中生而设计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是否也同样能适用于成人的英语教学中?

通过这次的实践教学研究发现, 针对初中生设计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成人教学, 虽然两者有这两点很相似的地方即他们英语水平差不多, 而且都具有比较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是因为年龄所带来的一系列差异的影响要远远高过他们两者相似之处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主要为初中生而设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不适用于成人英语教育, 但是也有可以从中借鉴的地方, 例如一些初中教学内容可以经过筛选和简化后运用到成人教学中, 在教学法其实二者的差别并不是很大, 只是侧重点不一样。

至于第三个研究问题关于“成人的英语教学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这个目前还没能得出一个确定的答案,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教学材料上应该更贴近于生活方面, 而在教学方面应该注重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这次对比教学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不是找到了初中组和成人组英语教学中的主要区别, 而是打开了一个研究成人英语教学的切入点, 对今后成人教学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Anton M, Di Camilla F.Socio-cognitive functions of L1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in the L2 classroom[J].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98, 54 (3) , 314-342.

[2]Larsen-Freeman D, Teaching Language:From Grammar toGrammar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3]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4]Upton T A, Lee Thompson L.2001 The Role of the First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469-495.

[5]Jenkins J.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Attitude and Identity[M].Oxford, 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6]Seidhofer B.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05 (59) :339-341.

[7]陈国华.关于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和政策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外语杂志, 2008 (2) :4-6.

[8]胡德映.中国英语教育九十七年回顾[J].山东外语教学, 1999 (4) :55-57.

[9]漏屋.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

[10]宋尚桂.当代西方成人学习理论述评[J].济南大学学报, 1998 (3) :37-41.

[11]许泉.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构成与特征[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

篇4:在职研究生与工程硕士的区别对比

关键词: 课程教学 在职 教育硕士 中外对比

在职教育硕士与全日制教育硕士不同,其是以非脱产的方式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习期间仍在原工作岗位承担一定工作任务的研究生。在职教育硕士是指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硕士,在职教育硕士教育是以培养从事基础教育实际教学及其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教育艺术硕士学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由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于1936年提出并首次设置,其目的在于提高美国基础教育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能力,充实中小学教师队伍。在近80年的发展历程中,美国教育硕士教育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不断发展的课程教学体系。我国自1996年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来,已经走过了十八年的培养历程。它以自身与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高等师范教育学位工作的高度适切性,受到全体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优秀人才,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和管理者提供了一条提升自身学历的有效途径,是完善我国学位制度的重要举措。然而,新生事物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矛盾和冲突。我国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中美在职教育硕士课程对比

课程是实现教育硕士培养的手段和工具,主要由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共同构成。课程设置是指对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教学内容及其进程所进行的系统组合和科学安排[1]。因此,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关系到教育硕士的“产出质量”。因此,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课程应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关注的重点和中心。

1.中、美在职教育硕士课程目标对比。

课程目标的确定过程,涉及社会和学科、教师和学生等方面的大量研究。作为在职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的课程目标,其更需要充分体现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其相关问题而确定。学者母小勇在研究学生学习规律时指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目标应当是:培养能够有效地、创造性地实现把文化科学“转换”为学科或课程和把学科或课程“转换”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内外的文化科学学习活动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临床专家型”教师[2]。他强调教育硕士教育培养的应该是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实践者,而不是像教育学硕士的理论家。从他的观点我们能够看出,在职教育硕士的课程应该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主要目标,以期培养出来的在职教育硕士能够胜任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的教育硕士工作仅仅进行了十八个年头,课程目标被运用于我国实际教育硕士教学中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许多高校对在职教育硕士的培养是效仿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进行的,所以课程目标定位也效仿教育学硕士,没有学位特色;我国在职教育硕士课程目标的主导意义应该是服务于我国的基础教育,而以创收、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功利性目标几乎遮蔽了其主导意义。

美国的教学硕士学位相当于我国的教育专业硕士,都以为期两年的课程训练为标准,强调实际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课程目标的角度看,都是以学员既有教学经验及研究成果为基础,发展他们的教学和管理技能,提高他们的教学实践反思能力。然而,美国强调一种更贴近实际需要的课程设置的标准和程序,即通过“需要评估”确立课程内容及训练方式。由教育家、学科专家、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及课程编订者对教育硕士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在这基础上识别教育条件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然后按照重要等级对其进行排序,以达到满足其教学需求的目的[3]。因而,对于不同的教育硕士具体学科的课程目标也不同。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中、美两国职教育硕士的课程目标定位基本一致,都以培养高学科素养和高职业水平的“临床专家型教师”为目标,提高本国中小学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的专业化的水平。而由于美国教育硕士发展历史较长,其摸索出的“需要评估”课程目标确定方式更高效、更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那些过于笼统、蜻蜓点水式的课程目标。

2.中、美在职教育硕士课程结构对比。

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我国在职教育硕士课程结构的主体。我国的在职教育硕士教育以课程学习为主,总学分的要求可以从一方面反映出课程结构是否合理。我国大多数高校一直采用“5+5+2”的课程结构,即5门学位课程共15个学分,5门专业必修课程共15个学分,2门选修课程不少于4个学分,整个课程结构体系基本上是照搬教育学硕士的课程体系。也有少数高校对毕业生总学分要求过低,比如华南师大总学分要求只有22分,这对于教育专业硕士来说,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量不足。另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类型和数量比例反映了课程结构。必修课程(含学位课程和专业课)比重过大,而选修课的比重太小,学员的选择余地不多。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职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为例,政治理论、外国语、和教育学原理三门学位公共课程占10学分。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七门专业必修课占21学分,而选修课程仅占4学分。

由于美国是一个典型的联邦制国家,各个州有自己独立的课程设置方法。因此,不同州、学校、专业、类型的教育硕士的课程结构形式也多种多样。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构成美国大多数高校教育硕士的课程主体结构,不同高校的在职教育硕士在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两大部分比例上也存在很大区别。从选修课种类和数量比例上看,美国各高校、各专业也存在很大不同。有的学校由于某些原因没有选修课程,比如美国乔治亚州高等教育界受多年的教育惯例影响,肯尼索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的课程全部为必须课:整个学位需要圆满完成36个学分,12门课程,每门课程3学分[4]。有的学校则有大量的选修课,如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课程,有时一个学年甚至能为学生提供的大约260种左右的课程。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教育硕士课程结构灵活多样,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教育研究能力与实际教学与管理能力的不同,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而我国在职教育硕士的课程结构基本效仿教育学硕士课程结构,没有立足于教师职业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需求。

3.中、美在职教育硕士课程内容对比。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方式,它是在职教育硕士学习的对象,它源于社会文化并随之不断发展变化。在职教育硕士学位的教学特点就是以课程学习为主,因此课程内容对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由于我国一直实施的“5+5+2”的课程结构,10门必修课、2门选修课的比例,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选修课比重过低也必然会导致学生无法根据岗位的需要和已有的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管理技能。以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数学学科为例,其课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公共课(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教育学原理及教育心理学);专业课即数学教学论;指定选修课(包含公共课和选修课各三门),最后还有几门任意选修课。缺乏围绕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实际的专门课程,缺乏专门介绍数学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促使学员关心和了解学科的进展的课程。

在美国,很多高校由于对在职教育硕士没有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只要求其圆满完成应修课程即可,美国的教育硕士也被称为课程硕士,因此,课程的质量对“产出”的教育硕士的质量影响更为深刻。美国教育硕士课程内容主要由教育专业课程(包含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课程、教学法、教学实践)和学科专业课程两大部分组成。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硕士将来从事的教学方向有关。不同类型教育硕士的课程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异。美国教育专业硕士一般课程分为主修(20-26个学分)和辅修(6-12个学分)两部分构成。如得克萨斯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提供的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阅读教育、特殊教育四个专业的教育硕士项目,要求学生获得36-39个学分,其中主修21-27学分,辅修9-15学分[5]。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在职教育硕士课程在注重核心课程的同时突出专业特色课程,选修课学分高达9-15分,而我国在职教育硕士选修课学分仅占4分,数量和比例都远远高于我国。就所开设的选修课而言,美国更加重视综合实践研究课程,更加重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能够更加快速有效的提高在职教育硕士的实际教学和管理水平,而不仅仅是关注学位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二、中美在职教育硕士教学对比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是其培养的另一重要方面。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在职教育硕士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直备受其他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关注的有价值的课题。课程教学方式与导师指导方式构成教育硕士教学的主体。

1.中、美在职教育硕士教学方式对比。

从教师的“教”来说,以课堂、教师、理论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影响我国在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多年来,我国教育部门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但效果不是很显著。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被书本上的知识束缚;学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被束缚于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中,不能乏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以说教式为主,促进式和对话式教学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学生的“学”来说,在职教育硕士所采用的学习模式以个别式为主,认为只要跟着老师走,一切皆可,同学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分散的状态,而参与式和协同式的学习方式运用不多。

在职教育硕士阶段的学生都是有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成人。因此,在职教育硕士的学习也属于成人学习。美国的在职教育硕士学习以自我导向性学习为主,注重学生之间互动与互助学习。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采用理论讲授、指定阅读、专题讲座、演讲、案例研究、课堂实录分析、小组讨论、实践考察等多种方式,积极发挥引导作用[6]。在教学手段上,格外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美国高校对在职教育硕士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现代教学方式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教育硕士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利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更注重交流的激发,强调交流双方的平等。而现代的互聊网络等先进教育技术的出现也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2.中、美在职教育硕士导师指导方式对比。

由于我国对在职教育硕士学位获得者有严格的毕业论文要求,因此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体现在论文指导方面。同时,导师对高校“产出”的在职教育硕士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在职教育硕士整个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大的改革最根本还是要依靠导师的力量。我国教育硕士发展历史较短,对导师的遴选也只是出于只看学位,不看规格、类型的阶段。在获得教育硕士导师资格的高校教师中,很多都没有基础教育的实践,很容易把教育专业硕士等同于教育学硕士进行培养,造成培养效果不佳,在论文指导方面也易造成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情况。

美国很多高校对在职教育硕士学位获得者并没有毕业论文的要求,所以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就主要体现在日常课程学习、研究中。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可以根据个人的专业方向、个人经验等制订符合自己特点的个人化培养计划。比如独立研究项目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主持的项目研究或辅助研究。学生如果想要参加独立研究,就必须征求自己导师的意见。从导师的角度看,导师没有承担指导的直接义务,所以是否愿意对其进行指导,完全取决于导师个人,而导师也不会有额外收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些功利性目的的指导。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职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条件的不同导致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我国只要体现在导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而美国主要体现在导师对学生日常学习、研究的指导。我国在导师遴选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进行思考。

三、反思与思考

1.精确课程教学目标,变革课程教学方式。

基本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我国传统的课程教学目标的倾向,而正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强调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专家型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在职教育硕士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教学和管理问题,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在职教育硕士的研究能力,以期解决在今后工作中遇到的具体教学和管理问题。传统的面授模式仍是我国在职教育硕士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过分单一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需要,采用传统面授模式与现代化先进信息技术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2.强调实践性课程。

提高在职教育硕士的科研能力,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我国在职教育硕士是来自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者,他们平时大多时间都忙于学校繁重的教学任务,加之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真正能用于科研的时间很少,也就导致整体科研水平较低。因此,鼓励在职教育硕士结合工作实际需要,申请科研项目,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而且有利于其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职教育硕士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既是教师又是学生的双重身份,才能在工作和学习中将实践与研究联系起来。

3.积极建立“双导师制”。

我国传统的在职教育硕士的导师指导方式就是一个导师带二到三个学生。“双导师制”即一个学生有校内和校外两个导师指导。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的教育理论学习和学位论文指导等工作;校外导师则主要负责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位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工作。二者共同指导学生。采取双导师制来培养在职教育硕士,有利于校内的理论导师和校外的实践导师进行交流与沟通,以便在职硕士研究生对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进行整合,进而有助于将其教育实践经验理论化和教育理论实践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高校本科教学自评工作手册(二)[M].北京:华夏教育出版社,2004:447.

[2]母小勇,谢安邦:论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和目标取向[J].北京:教育研究,2002,1.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3.

[4]万毅平.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走向[J].扬州: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9.

[5]西南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课程教学系的研究生课程项目,http://www.educationswt.edu.

[6]贺中元:美国教育硕士课程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6.

篇5:在职研究生与统招研究生的区别

当前社会上所说的在职研究生一般是指需要通过5月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考的在职研究生。所以,主要讲述一下此种在职研研究生与统招研究生区别:

从上课学习时间来讲:

统招研究生是脱产全日制学习。

在职研究生是利用非工作时间,比如周末时间进行学习。

从录取制度来讲:

统招研究生需要参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简称“统考”),被录取后,获得研究生学籍。属于淘汰选拔制,择优录取。修满学分后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指仍在原工作岗位承担一定工作任务同时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参加研究生课程班不需入学考试,学分修满者,可由办班院校发给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满足申硕条件者,通过研究生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考,并通过学术论文答辩后,同样获得硕士学位。

从获取的证书来讲:

统招硕士研究生最后能够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篇6:同等学力申硕与在职攻读硕士对比

许多在职人士都想读个硕士学位,借以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但又不想辞掉工作,放弃现有的薪水和待遇。对于这种“鱼和熊掌”的问题,如何才能两全其美?答案是选择在职硕士。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职人员获取硕士学位有三种途径:单独考试、同等学力申硕和在职攻读硕士。单独考试在1月份进行,一般限于用人单位推荐本单位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在职人员,要求本科毕业工作4年,业务优秀,有两名高级专业职务的专家推荐。虽然毕业可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但单独考试目前还仅限于少数人的选择。

同等学力申硕一般针对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员,“先上车后买票”,先进行2~3年的学习,其间参加5月份的全国统考,通过考试者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攻读硕士目前只有18个专业,要先通过10月份的入学考试(即全国联考),录取后经过2~3年学习,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证书。目前,同等学力申硕和在职攻读硕士是大部分在职人士获取硕士学位的两条主要渠道。

发展态势对比:

业内人士表示,同等学力申硕的历史比在职攻读硕士长,而同等学力申硕大部分又是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员。“2001年至2007年,广东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达到高峰,出现遍地开花的局面,连西部一些普通高校也在广东设点招生。后来,由于生源减少,大部分省外高校举办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撤并,只剩下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五家在广州招生。省内高校举办的占绝对主流,广东目前共有173个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生规模达7600人。”

在职攻读硕士的各专业中,工程硕士不仅招生数量大,而且持续火爆,除省外高校纷纷在广东设立招生教学点外,广东招收工程硕士的高校有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汕头大学和深圳大学八家,而且各家高校的招生人数都是自定。工商管理硕士(MBA)经历了一段低迷之后,近两年招生也出现火爆,广东6所高校每年招生MBA的规模达500多人。

投资风险对比:

据了解,同等学力申硕和在职攻读硕士都需要2~3年的学习时间,前者的学费普遍低于后者5000元左右。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同等学力申硕是首选。“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这类形式还是有很大的投资风险,因为这种学习形式是先交钱入学,再参加5月的全国统考,如果在入学后五年里不能通过全国统考,那么是不能取得硕士学位的。这时,从某种意义来说,钱也就白交了。”某高校广东教学点的负责人称。

篇7: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

当新考生们正站在考研的门外举棋不定,考虑是继续考研还是考虑在职研究生,另外,读在职研究生到底有没有用,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到底区别有多大的时候,大家不如先看完这篇说不定对你们有用的文章。

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

1、上课形式:

在职研究生一般利用周末学习,一门课集中在两到三周,上完一门课考一门。也就是说在职研究生可以边上班边学习。而全日制研究生是按学期走,一门课程分布在一学期内完成,学期末考试。是需要辞职全日制来读的。

2、所得证书的区别:

在职研究生可以获得研究生课程班的同等学力证书(结业证),符合条件的学员可以申请到与统招研究生一样的硕士学位。全日制研究生可以拿到毕业证书(学历)和学位证书。

3、考试形式不同:

全日制研究生统一为每年一月份考试。考试难度比较大。

在职研究生主要有三种形式:

a、参加每年一月的联考,仅限于MBA和法律硕士两个专业,最终可以取得学历和学位证书。适用于文化课基础比较好,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必须要双证的在职人员。

b、以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可以获得研究生同等学力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适用于没有太多时间投入学习,只需要取得学位证书的在职人员,或以前的学历起点较低,想学习研究生课程,或者想通过学习扩展人脉资源的人员。

c、通过10月的在职联考申请专业硕士学位,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证书。适用于从事专业性技术性工作人员,文化课基础比较好,有本行业的工作经验并以后打算一直在技术领域发展的在职人员。

以上为在职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基本已经叙述详细,望不了解的考生们仔细阅读,真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那么,很多考生们又会问了,在职研究生的优势到底在哪?那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在职研究生的优势:

1、读在职研究生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边工作边学习,不耽误时间,等你毕业后已经拥有了别人不具备的工作经验,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在工作中学习,会有效的促使你更加珍惜时间,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的机会,工作了,遇到困难了,在学习的时候才能够更加灵活的接受。更加注重实践性的学习。

2、读在职研究生的好处还有一点很重要:扩展人脉。

工作了,真正的进入社会后你会发现,有些事情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一个人的思维毕竟是有限的,集思广益,才能够为你的成功梦想开辟一条通畅的道路,也许朋友的一句话一个思想的表达就可以牵动你那宝贵的灵感。

3、读在职研究生考试相对考研要简单的多,在职研究生统考只有两门,一门综合一门外语,而且是通过制,只要是过60分就可以。论文的内容不受限制,可根据自己爱好来写.4、在职研究生虽然只有学位证,并没什么影响,评职称、加薪、出国、考公务员,学位证已经足矣,而且在职研究生的学位证书和全日职研究生的作用是一样的。

现在大家再想想,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之处以及读在职研究生到底有没有用,我想当大家看了以上总结之后肯定会豁然开朗吧,如果你也想深造,如果你也有一个梦想,那么在职研究生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篇8:国内外物流公司相同与区别的对比

一、国内外物流公司发展环境的对比

1. 环境因素的概况

国内外物流公司在发展过程中, 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环境因素对其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其物流公司发展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内部与外部环境。

在内部环境方面, 物流公司发展的内部环境主要来自于公司内部, 该环境对于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影响最为直接。具体的内部环境包括资金、服务, 信息技术、发展规划与人才资源等。

在外部环境方面, 物流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主要来自于社会力量, 该环境能够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市场机会, 同时也能够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具体的外部环境包括管理制度、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与国家政策等。

2. 环境因素的对比

(1) 国外物流公司

在国外, 物流产业的发展已经具有了完整的体系, 主要是由于物流产业对于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 国家为物流产业提供了一系列的支持, 如:政策、资金、政策等, 从而为物流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国外物流公司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发展资金较为充足、发展政策十分宽松, 同时, 在先进技术的作用下, 国外物流公司的发展已经具有了规模化、标准化与信息化等特征。

(2) 国内物流公司

在国内, 物流产业作为支柱产业, 得到了政府的重视, 因此, 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如:税收政策, 为物流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此基础上, 物流公司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多, 从而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随着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 为物流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硬环境;但国内物流公司的发展受软环境的制约, 主要是由于物流公司的竞争日益激烈, 国内物流公司在不断增多, 国外物流公司也逐渐进入了国内市场, 同时, 国内物流公司在管理制度、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等方面均存在不足, 严重制约着国内物流公司的稳步发展。

(3) 二者的对比

通过上述分析, 国内外物流公司的发展均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但国内物流公司受到的影响较为严峻, 虽然国内物流公司在软环境与硬环境方面均在不断调整与优化,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 为了促进国内物流公司的发展, 要对物流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的建设, 通过投入力度的增加, 从而为公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要对物流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 根据相应的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等, 从而保证物流公司的发展更加规范与系统。

二、国内外物流公司物流系统的对比

1. 二者物流系统的构成

(1) 在硬件系统方面

在国内, 以中铁快运为例, 该物流公司主要的业务是负责全国铁路的行李包裹运输工作, 其服务的范围覆盖着全国1000多个城市, 其服务的特点为便捷与快速。公司的硬件系统包括铁路客车行李车、铁路快运专用货车、公路运输汽车、城市配送汽车及各种拖车等。该公司由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后进行注册的, 其注册资金约30亿元,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 子公司纷纷成立, 目前约20家子公司。从中铁快运便可以看出, 我国物流公司具有较广的服务范围, 较大的发展规模, 其运营的网络较为完善。

在国外, 以联邦快递为例, 该物流公司具有全球覆盖的服务范围, 同时其发展的规模为世界之最, 该公司的总部均位于世界经济发达的地区, 并且其业务涉及到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的硬件系统包括机场375座, 以此为基础, 该公司的服务具有及时性的特征, 同时公司拥有众多的航空快递转运中心、快递营运点、陆上货运转运中心、货运站、货运营运中心等, 并且公司拥有大量的交通工具, 如:飞机、专用货车等, 从而为其运输服务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 在信息系统方面

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 国内物流公司的信息系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信息系统主要运用了网络技术、计算技术、GPS技术与通信技术等, 从而形成了信息监控系统, 该系统能够对快运车辆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主要是利用GPS技术对于车辆进行地理坐标的定位, 并将坐标数据进行发送, 从而控制中心实现了对车辆的监控。通过监控能够对车辆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掌握, 一旦出现问题将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在国外, 物流公司建立的信息系统为电脑定位系统, 对全球范围内的包裹均进行了管理, 主要的环节包括订单信息、库存控制、引入条形码、网络业务系统等, 现阶段, 国外物流公司已经开展了全球化、电子化的服务。

国内外物流公司均十分关注物流系统, 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 从而逐步完善了自身的系统, 在此基础上, 保证了自身服务的高质量与高效率, 同时通过各个环节的协调, 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公司的作用, 从而促进了公司的发展。

2. 国内物流系统的不足

国内物流与国外物流在物流系统方面进行对比, 虽然国内物流的硬件系统较为完善, 但国内大型的物流公司占据着垄断地位, 在此情况下, 国内大型物流公司的不足逐渐显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 软件和硬件不相符, 我国大型的物流公司拥有较强的硬件基础, 但其软件条件明显不足, 在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大型物流公司均成立于计划经济时期, 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下, 其发展的动力不足, 目前, 我国经济逐渐进入到了市场经济, 在此环境下, 大型物流公司仍未能转变思想, 致使其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 以此同时, 我国的其他运输方式在快速发展, 铁路运输的发展面对着巨大的压力,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垄断的地位逐渐丧失, 致使其竞争优势不断削弱, 因此, 我国物流公司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硬件系统, 同时也要注重软件系统, 逐渐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与质量, 进而才能够把握发展的机遇。

其二, 国内物流公司在人员素质方面存在不足, 主要是由于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在计划经济时期, 物流公司原属于铁路运输行业, 其职工的队伍较为庞大, 人员的教育水平存在加大的差距,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物流公司为了获得竞争优势, 要注重服务队伍的建设, 促进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体系, 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在此基础上, 才能够保证服务的专业化与规范化。

其三, 国内物流公司在管理方面也存在问题, 主要是由于其管理制度不完善, 粗放经营致使公司的权责不明确, 因此, 物流公司要实行精细化管理,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 使公司的发展逐渐趋于系统化与制度化。

三、国内外物流公司物流类型的对比

1. 物流分类

(1) 在范围方面

在国内, 物流公司有着较大的规模, 但大型物流公司的服务范围基本覆盖了全国, 在众多大中城市均成立了经营网点, 从而保证了其服务门到门的特点。中小型物流公司的服务范围相对较小。

在国外, 物流公司受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影响, 其发展速度十分惊人, 在其发展过程中, 国家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通过合作从而促进了物流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现阶段, 国外物流公司的业务范围基本覆盖了全球, 主要是利用货运机群从而实现了全球包裹的传递。

(2) 在作用方面

国内外物流公司的作用具有相同性, 因此, 根据物流公司作用将其分类主要包括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与供应物流等。

2. 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属于服务的提供者, 通过第三方物流的服务, 实现了客户物流费用的降低, 随着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发展, 其规模不断扩展, 进而其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 同时, 客户的竞争优势也更加显著。

第三方物流能够实现价值的创造,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 控制了运输成本。第三方物流公司在配送网络方面具有较为广阔的覆盖范围, 主要形式为连锁便利店式的服务, 在门店数量上占有一定的优势, 通过众多的门店, 从而增强了覆盖的密度, 每个门店的距离较短, 不仅节省了时间, 还控制了成本。

其二, 降低了资源的占用率。第三方物流公司对于库存、资金等资源进行了合理的配置与高效的利用, 同时该公司通过连锁企业库存资源的共享, 对库存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与此同时, 在库存资金得到了高效的运用, 此时资金的占用率偏低, 在此基础上, 公司的资金可以用于投资与生产等, 从而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支持。

3. 国际物流

国内的国际物流公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从而促进了我国物流公司的国际化发展, 为了推动国际物流公司的发展, 具体方法如下:

国际物流公司的发展要保证其目标的明确性, 即:高效益、高信誉、高质量、低费用等, 并且对国内外的物流网点进行全面的掌握与了解, 进而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规划, 在此基础上, 逐渐扩大物流公司的服务范围及其规模, 从而保证物流目标的实现。

国际物流公司要对运输方式、运输设施进行创新, 对于先进的运输方式、科学的运输设施进行有效的运用, 从而促进出口货物的快速流转。目前, 国际物流公司要积极利用海运及多式联运的运输方式, 并且要注重集装箱运输, 通过物流量的不断增多, 进而保证出口贸易的效益不断增长。

四、在我国, 国外物流公司发展的情况

在我国, 通过对国外物流公司的研究, 发现国外的物流公司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 同时也具有诸多的劣势, 具体内容如下:

国外物流公司所占有的优势:它运用了先进的管理观念、管理手段与信息技术等, 从而保证了自身的服务质量, 在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 公司的信誉度逐渐增强, 进而利于市场份额的占领;同时, 通过开放政策的运用, 物流公司实现了国际化发展, 对国内外的资源进行了高效的利用, 其中廉价劳动力的使用, 使其成本得到了控制, 进而为公司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在此基础上, 国外物流公司的发展更加稳固。

国外物流公司发展的劣势:对于国内物流市场来说, 国内物流公司占有着主导的地位, 同时国外物流公司的价格偏高。虽然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 但对于国外的物流企业仍有诸多的限制条件, 同时受文化的影响, 人们易于接受国内物流公司。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环境下, 物流公司为了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要不断进行创新。根据国内外物流公司异同的对比, 国内外物流公司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因此, 国内物流公司要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有效的解决, 并积极学习与借鉴先进的发展经验与发展模式等, 从而保证我国物流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逐渐增强, 国家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加紧密, 在此背景下, 物流公司间不仅实现了合作, 同时竞争也愈加激烈, 为了获得生存与发展, 物流公司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本文对国内外物流公司的异同点进行了对比, 主要分析了物流公司的发展环境、系统与类型等, 并且对国外物流公司在我国发展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相信, 我国物流公司通过对国外物流公司发展经验的借鉴, 与自身的不断创新, 将获得健康、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志鹏.国内外物流管理体制和产业政策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 2011.

[2]李毅学, 徐渝, 冯耕中.国内外物流金融业务比较分析及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 2012, 10:55-62, 64.

篇9:在职研究生与工程硕士的区别对比

[关键词]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 工程类 招生录取制度 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学位审核

[中图分类号] G6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5-0044-03

一、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

1810年,德国的柏林大学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研究生教育。[1]此后,该模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模仿的样本,美国也不例外。由于历史原因,发生于1861年的美国南北战争可认为是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仅有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为代表的少数高校开设了研究生课程,其在整个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极小,本科教育仍占绝对优势。南北战争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各个领域都需要一些理论水平高、创造性强的高层次人才来解决面临的理论障碍及技术瓶颈,这给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1876年,美国历史上第一所以培养研究生为目标的高等学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立,这标志着美国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开始。[2] [3]截至目前,美国共有3500多所高等学校,2 / 3以上可培养硕士研究生,1 / 3以上可培养博士研究生。相比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要晚得多。1949年前,仅有极少数学校招收并培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者不足300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开始真正起步并取得了较大发展,其共经历了启动期、挫折期、探索期、破坏期、恢复期、改革期和发展期等阶段。[4] [5]特别是2004年以后,硕士研究生逐年扩招,硕士研究生数量得到大幅提升。截止到2013年,我国共培养出300余万名硕士研究生,成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大国。

二、中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教育对比分析

本文以西华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为例,对中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对比分析。当然,无论从生源质量、研究生培养规模,还是从科研实力、学术地位等方面来看,这两所学校都差距巨大,并无可比性。但作为一个参考样本,他们本身又都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了中美两国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教育体制的差别。

下面从招生录取制度、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学位审核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招生录取制度

1.生源

美国:很多硕士研究生都非应届毕业生,他们有一定的工作阅历和经验,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技能,他们学习目标很明确,积极性高。美国高校鼓励跨专业申请研究生,录取时对专业限制不严格,只要面试小组认为你满足录取要求即可。这样容易出现跨学科思维,多学科融合,很容易出现新的创新思路。美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生源来源广泛,名校尤其如此。以密歇根大学为例,其共有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这种跨国交流和融合对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极大帮助。

中国: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是应届毕业生,毫无工作经验,再加上本科阶段因应付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放弃了很多专业课,根本不了解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差别和联系。中国高校很少鼓励跨专业报考硕士研究生,很多学校在招生简章上明确要求,报考者需具有相近专业背景。中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单一,对国际学生缺少吸引力,特别是对发达国家的留学生,仅少数985高校、211高校有国际生源,所占比例很小。

2.招生、录取方式

美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无需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只要有GRE成绩,在取得学士学位后,均有资格向心仪高校进行申请,且可同时向多所高校申请。申请时,必要的材料有:本科期间的所有必修课程的学习成绩、GRE成绩、相关领域教授推荐信2-3份、个人申请及陈述。[6] [7]非必要的材料有:能证明个人科研能力或创造力的各种科研经历、专利证书、获奖证书,各类特长证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证明等。高校在收到申请者材料后进行初审,初审通过后,获得面试资格,面试的组织在完全公平的环境下进行,评委并非全是申请学校的专家,还有部分外校专家,面试环节对是否会被录取有重大影响。对于国际学生,也可网上申请。美国研究生招生不存在调剂,每个申请者都是主动申请的,并希望自己在这个领域有所提升,学习主动性高。由于经过了严格的面试环节,很少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面试环节是一个考查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

中国:除少部分保送名额外,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必须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就工科类专业而言,外语、政治、数学必考,另加一门专业课,很多考生在本科阶段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凡与考试无关的课程,都认为是不重要的,这导致绝大多数学生未能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虽然近年来,部分高校也在加大面试环节比例,但跟满分500分的初试成绩比起来,面试环节对录取格局的改变程度有限。我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是需要填报志愿的,由于各种原因,会出现调剂现象,部分学生在未充分了解调剂学校或专业的基础上盲目服从调剂,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导师

美国: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半年内或一年内不选择导师,只进行专业基础课学习,他们认为系统化的专业基础学习对从事科研十分重要。在后期很多环节中,导师并不是一个人,而是由主导师和其他3-4名导师组成的指导委员会,负责对研究生进行考核。[8]

中国: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立即进行导师分配,因部分学生是调剂的,对导师的研究方向不了解或不感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以西华大学为例,导师一旦确定,无法更改,后续很多考核环节虽然也是通过小组考核方式,但导师起决定性作用,这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

(二)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

1.培养目标

美国:硕士研究生可大致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两种。对于学术型硕士来说,硕士研究生只是一个过渡期,是本科阶段教育的延伸,是博士阶段教育的前期准备,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科研兴趣,为博士阶段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对于专业学位型硕士来说,更侧重于职业能力提升和专业技术的培养及应用,侧重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

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硕士研究生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阶段,都试图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它要求硕士研究生都必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必须撰写硕士学位论文,这导致各种抄袭事件不断发生,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近几年,很多高校也开始培养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加大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录取比例。但因各种原因,研究生仍然无法得到专业的、高层次的工程锻炼,两者仅存在名称上的区别。

2.学制

美国:硕士研究生的学制是弹性的,一般为1-3年。就工科而言,1.5-2年较为常见。学制长短跟所学专业有关,也与研究生自己选课规划有关,只要满足培养计划规定的各阶段学分和总学分即可。

中国:硕士研究生的学制几乎是固定的,均为3年。前几年,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的部分专业曾探索过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改为两年,但未执行几届,因各种原因,又都改为3年。就工科类专业,目前国内的学制都是3年。

3.学分

美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以学分制考核,就工科类专业而言,要求毕业时获得32-36个学分。学分全部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学术活动等组成,其中专业基础占60%以上,具体学分分配和要求视各学校情况而定。每门课总成绩大于80分才能获得该课程相应的学分。每门课的成绩又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平时作业或讨论、期中考试或月考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所占比重一般仅为40%-50%,这就要求硕士研究生必须积极参与该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否则很难获得相应学分。

中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以学分制考核,以西华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为例,其要求毕业时获得32个学分,其中英语占5学分,政治占4学分。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西华大学的特殊要求,中国所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都有类似课程。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基本由任课教师决定,有的甚至连期末考试都没有,更别提平时成绩和期中考试。从某种意义上看,我们更注重了形式上的东西,开设了课程,获得了学分,未重视过程监管。

4.课程体系

美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十分重视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注重夯实基础,拓宽视野,鼓励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甚至校际选课(仅限于互相认可学分的高校之间)。入学后,学校会给出选课指南,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研究生可自由选课,甚至连毕业设计也仅仅是选课中的一门。很多课程都无固定教材,以教师自编的讲义为主,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个性化、启发式、开放式教学,经常开展互动式研讨会,每位研究生必须发言,教师根据参与情况及效果,都会有相应的分数等级,计入平时成绩。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做大量准备工作,而且积极参与每一次课堂教学,平时成绩太低导致总成绩低于80分,就无法取得该课程学分。几乎每门课程都有研讨会,在学期初都有研讨会的主题列表,列在课程表中。经过无数个这样的研讨会共同作用,学生即使未选修毕业设计课程,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已得到了很好锻炼。

中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十分细化,可选余地较小,正因为如此,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变得无法操作。几乎每门课程都必须指定教材,没有统一教材通常会被认为是不规范的表现。教学实施过程跟本科生并未有太大差别,很少有教师会组织研讨会。课程考核方式一般以报告的形式出现,有的甚至从网上下载几篇论文,稍微综合拼凑一下就应付过去。毕业设计作为最重要环节,从硕士二年级开始一直持续到毕业,占据整个研究生阶段2/3的时间。即便如此,学生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还是鲜有创新性。由于忽略了每门学位课的过程监管,学生学习缺乏系统性,毕业后缺乏后劲。

5.学位审核

美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入口容易,出口难”的政策,每个阶段都有考核,有淘汰,虽未硬性规定淘汰率,但每个阶段确有被淘汰者。如:学位课程考核,只要有一门学位课程得到C等级,不能取得硕士学位;综合考试及答辩,对硕士阶段所学课程进行综合考核,必要时加入答辩环节,如不通过,不能取得硕士学位;毕业答辩,这一项是针对选了毕业设计这门课程的同学,并非强制,毕业答辩不通过,不能取得硕士学位。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的硕士研究生,取得硕士学位的比例仅为75%左右。

中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现“入口难,出口容易”的政策。民间流传一句话 “在中国,没有毕业不了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学位课程的学习几乎无淘汰率,答辩环节也得过且过,答辩委员会成员多为导师的朋友和熟人,淘汰率极低。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硕士研究生,取得硕士学位的比例大于95%。这样的教育模式,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竞争意识,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新环境。

三、改进我国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改革现有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制

目前,单一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带来的弊端已日益明显,改革现有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显得十分迫切。可部分借鉴美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制度,加大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招生自主权,但并非完全放开。同时加大对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监督和管理,实时跟踪研究生培养质量,以此作为硕士点考核、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等依据。关于目前的硕士研究生扩招制度是否应该停止,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可以反过来思考一下,如果在现有的制度下,无法使得逐年增加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保持或高于扩招前的水平,是否应该思考清楚后再继续扩招?

(二)修订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虽然很多高校已将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独立开来,但是否真正做到了实质性的独立?个人认为,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切忌混为一谈,这涉及培养目标及定位,并非简单地把课程名称修改一下就可以解决的。完善各自相应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真正落到实处,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加强硕士研究生的考核和过程监管,完善考核和淘汰机制

目前,国内的硕士研究生普遍认为,只要我能考上,就一定能毕业并拿到硕士学位,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未完善硕士研究生的考核和淘汰机制。应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考核和监督,细化考核指标,做到有章可循。必要时,可邀请第三方评估机构,针对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考核和淘汰机制。

四、结论

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培养大国。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离研究生教育强国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对我国而言,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如何在对比和分析中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还需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致谢:本文是作者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访学期间的成果,感谢西华大学公派出国留学计划的资金资助,也感谢密歇根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系的相关部门提供的帮助。

[ 注 释 ]

[1] 李帆.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进程及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1995(4):77-82.

[2] 张巍,朱艳.从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进程看其发展的特点及优势[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4):45-47.

[3] 吴杰,忤春.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及启示[J].决策管理,2007(17):58-59.

[4] 王惠.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透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86-91.

[5] 洪煜,钟秉林,赵应生,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有问题和改革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2(7):41-46.

[6] 孙刚成,王莹.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对比分析——以四川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为例[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3):18-21,63.

[7] 常新华,Yadong Qi,张志强,等.中美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4(8):119-124.

[8] 洪金水.中美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比较分析及借鉴[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8(6):82-83.

上一篇:幼儿园后勤人员个人总结下一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