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毕业

2024-06-29

在职研究生毕业(精选十篇)

在职研究生毕业 篇1

关键词:中职教师在职研究生,职业教育,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根据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精神,于2001年起在天津大学等全国13所重点建设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学校的17个专业中开展起来的,目前已经有四千余名教师通过这一途径取得硕士学位,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但已获得学位和正在就读的学员中,已经出现或正在酝酿着从原单位“跳槽”的倾向,部分人甚至“改行”离开教师队伍,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中职教师在职研究生毕业后流失的原因

1.职业学校不被看重,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尽管劳动力市场高级“蓝领”人才奇缺、技能型生产岗位人才难求这样的信息屡见报端,但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仍不以为然。据天津市组织的调查统计显示:约75%的家长认为即使孩子有从事技术工种的乐趣、知识和技能优势,也不会让孩子念职业学校,因为他们认为上大学才是子女真正的“出路”。因此,如何使学生和家长转变就业观念,真正提高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仍是一道待解的难题。

2.在就读的研究生中,大多数人的学费是由所在学校支付的,学校也一并把住宿费、书籍资料费等都承包了,使学员没有后顾之忧;一小部分人的学费是所在学校和个人按比例分摊,对此学员颇有微词;有部分人的费用完全由自己承担,有的学校甚至连基本工资也予以停发,这批学员的经济条件就相对困难多了。如此一来,后两者对所在学校存在怨言也就在所难免,有的学员明确表示对本单位心灰意冷,去意已决。

3.这些被繁重教学任务封锁在狭小圈子里的一线教师,一旦迈进高等学府大门,厚实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令他们耳目一新;同时,大学提供的丰富系统的理论知识使他们在学识上有了更大的进步,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很自然地对毕业后的定位和择业做重新的思考。

4.中职教师压力过大,多有负面情绪。随着高校扩招,稍有一些基础的学生都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因此,中职学生学习基础之差是勿庸置疑的。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的挫败感不断产生并蔓延。同时,职业教师被要求一专多能、向“双师型”方向发展,不但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还要面临很多的学习、考试和考核,久而久之形成了过大的压力,认为中职教育是灰蒙蒙的没有希望的教育。

5.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冲破升学教育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不精、动手能力不强,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办学条件差,教育建设投入还不够,不少实验、实习设备还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购置的,已不能满足教学实习的需要;“双师型”教师奇缺,教师来源、能力结构单一,师资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还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中职学校的生源少,前景不明,原有的师资队伍难以稳定。正在就读的在职研究生普遍对自己单位的发展前景缺乏信心,出现“跳槽”和“改行”心理也就不奇怪了。

二、避免中职教师在职研究生毕业后流失的措施

1.纠正社会偏见,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市场需求来看,目前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已成为社会急需人才,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职业学校的高就业率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反思。各级行政部门和舆论导向更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光明前景,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树立一批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经验典型,表彰一批职业教育的先进学校和教师,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使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逐步得到提高,增强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和自信心。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爱岗敬业的师德教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有很强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是一名合格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同时也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保证。大学不仅要传授给学员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与职业实践有直接联系的知识、技能,更应当继续坚持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勇于做具体细致工作的平常心、对工作精益求精的进取心、对学校和学生负责的责任心。中职学校要不断强化教师教育管理的政策导向,通过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作为考核和职务聘任的重要内容,直接同工资待遇、职称等挂钩。

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继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不断完善职教师资管理和培养培训制度。首先,应当把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同使用、考核、评聘、晋升结合起来,为教师的学位教育提供畅通的发展渠道;其次,不断完善有职教特色的教师管理制度,依法制定和实施符合中职教育特点的教职工编制、教师资格、教师职务等相应规章制度,提高教师地位和专业化程度,拓宽职业教师来源渠道,积极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再次,统筹掌握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作为培养对象,通过专项资助开展省级或国家级课题研究、举办教育思想或教学方法研讨会、参加高层次学术交流等活动,促使他们进一步成长为掌握国内外最新教学和科研动态的职教专家;最后,我国职教职称评审工作的突出问题是评审标准没有反映出职教特色,无形中误导了职教教师的专业化方向。因此,急需开发职教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及晋升制度,并与相应的工资待遇挂钩,引导教师朝着专业化方向持续努力。

4.中职学校应建设有助于留人的校园文化。学校是教师的情感依托之处、心灵归属之所,一个有远见的领导应当克服经费、人员、时间等方面的困难,积极支持教师继续进修和深造,在学习所需费用等方面给予鼎力支持,在具体问题上给予优惠政策,以人为本,解决教师后顾之忧,鼓励他们安心学习,乐于从事职教事业。同时,在教师外出学习期间,学校也应经常同他们保持联系,及时告之学校的发展变化、学科的信息动态,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对教师的家属更应关心,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士为知己者死”,只要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彼此之间真诚团结、互相促进,努力营造学习型、健康型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满足教师的心理需要和发展需要,就一定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5.积极加强师资培训基地建设。要通过加强科学化管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作用。培训大纲要结合实际,注重实用,改革缺乏实践技能教学环节等弊病;要严格按照培训大纲进行培训,防止培训内容过旧、过时的现象;要继续开发宽口径的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完善培养培训项目体系,提高基地的培养培训能力。培训基地还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能够提供现代化专业实践场所,为培养双师型师资提供条件。

6.主管部门应任人唯贤,使在职研究生学有所用。在职研究生毕业后,知识得到更新,必然会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和工作,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因为学友遍及全国各地,他们又是宝贵的“信息源”。主管部门还应适时调整或制定某些政策,向这些人才倾斜,使他们真正感到学有所值,学有所用,一心一意地坚守在本职岗位上。

7.中职学校应勇于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真正成为凤凰可栖的“宝地”。成思危曾说:“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结合最为密切的教育形式,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发展职业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要的,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措施。”中职学校应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深化改革,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生存意识;应让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站在市场前沿,专业技能与专业设施站在行业前沿,管理水平与教学质量站在兄弟院校前沿,增强前沿意识;要在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上创出自己的特色,增强“舍我其谁”的品牌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建强.天津:上职校也是好选择[N].光明日报,2007-03-01.

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提纲 篇2

1、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工作,认真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书中规定的各项任务。论文力求做到观点正确,方法科学,技术先进。

2、围绕毕业论文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收集必要的数据资料,查阅和使用有关技术资料工具书,通过计算、绘制图表等工作提高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工作的能力以及编写文件的能力。

3、领会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理论和实践的正确关系,培养严格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

4、论文内容杜绝抄袭。如果论文中需要引用其他论文的观点 、理论、方法、流程等内容,必须在论文中注明参考文献,文责自负。

5、论文遵守国家安全保密条例,注意技术、方法、模式等涉及专利的保密。特别是应用类论文,论文内容应当获得合作单位的许可。

在职研究生毕业 篇3

【关键词】在职研究生教育 论文质量 学习信念 考核制度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益呈现学习型特征、尖端人才需求量日益旺盛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领域向外拓展的一种类型,在职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如何让“宽进”的在职研究生真正实现“严出”,首先就要对纷繁复杂的生源进行细致梳理,逐一对待,进而寻求一条有效的管理途径。

一、报考人数逐年递增,年龄层次跨度很大

据教育部网站的统计数据,2003年在职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为58060人,而2008年为131446人,比2003年分别增长1.26和1.65倍。在职攻读硕士并最终获得学位的人数更是激增,2003年国家一共授予17023人在职人员硕士学位,2011年达到85196人,8年间增长了4倍。其中,年轻人占了很大比列。教育人生网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的数据统计显示,欲通过在职升硕的人群中,25岁以下的占9.37%;25~35岁占61.26%,35~45岁的占25.14%;45岁以上4.23%。

二、学习目的各不相同,职业身份五花八门

相比很多人花钱买个证书的世俗心理,目前公务员升职、评职称、加薪、出国、考公务员成为发动在职读研大军引擎的持续动力。迫于压力要镀金型的企业管理人员;劳动力市场上想跳槽的“观望族”;想通过研修班获取更多资源的职场成功人士;不要文憑型,希望获得一技之长的实用派学员将社会的各个层面、各色人等囊括其中。

三、学科专业分散。授课时间不能保证,管理难以落实

由于学员的学习的背景和文化基础不一样,这也就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文科的学生,可能形象思维比较好,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比较强,但一涉及高数等课程,便显得无所适从;而法学等专业学员,在学习和工作中对法律知识已经是烂熟于心,行政学上的法律课程显得有些多余。不同的学习经历和工作背景使得培养过程显得十分艰难。而且,由于学员的英语基础差异很大,在申请学位考试时也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而与此相对应的时,一般在职研究生专业都要涵盖十几门甚至二十多门课程。从寒假到暑假,从一个周末到另一个周末,不要说温故而知新。学员的头脑里能形成较为清晰的知识体系已属不易。

由于是开放式教学,学校管理无从下手,仅从学籍和学分方面很难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奖惩制度。而且即便是有,恐怕也难以贯彻;教学方式太过复杂,不严肃的录入和授课很容易滋生难管的乱象;业余时间到校“点卯式”学习,让老师管理鞭长莫及;缺乏专职具体化管理人员i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管理制度不堪一击。

四、教学效果令人堪忧,论文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授课时间过于分散,教师的教学精力也很难达到最充沛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尤其是面对这些与自己年龄相仿甚至年长的学员,而教室座位又是冷冷清清的情况下,授课教师往往打不起兴致。教学计划往往是照本宣科,缺乏创新。而学生听起来,也是囫囵吞枣,眉毛胡子一把抓,学个大概。或者干脆就是什么都没学会。在具体考试时,老师们往往又过于仁慈。大手一挥,通通放行,考试失去客观凭据效果。

相比起全日制研究生而言,在职研究生属于“游走大军”。校园内的文化氛围很难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综合性大学里多学科的融合,例如自由式讲堂、辩论赛、公开讲座等优势资源,都是在职研究生所享受不到的。

五、搞好在职研究生教育,需从“四严”入手

2009年初,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在《彻底整顿高等教育于意见书》中指出,鉴于我国在职研究生太滥,必须大力进行整顿。凡是没有参加统一的严格入学考试、没有全程上课和通过全部必修课程考试、没有做出具有创造性的论文、没有经过正规的论文答辩者,应一律取消已授予的博士或硕士学位。对严重造假者,应追究刑事责任。同时,除了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以外,一律不准再从社会上招收在职研究生。

不过。严峻的形势下,我们也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态度。自上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在职研究生教育也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1986年国家教委发出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就提出。要培养多种规格的特别是应用型的研究生。在职研究生群体的扩大对于国家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综合分析,搞好在职研究生教育。需从“四严”人手。

1.严把入学考试关,提高生源质量

目前在职研究生考试方式五花八门,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使考试制度单一化,防止浑水摸鱼之徒有机可乘;对生源的信息要进一步核实,防止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重点是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搞好复试和审查工作;要划定单科最低分数线和英语最低分数线,防止学生水平差距悬殊,学困生大量存在。

2.严把入学教育关,坚定学习信念和信心

不管任何一个角度考虑,在职研究生学员在入学之初,都对自身学习目的有着很深刻的体量。顺利完成学业,达成既定目标,既是对青春的负责,也是确保高额学费不落空的不二选择。所以,一以贯之,坚定的信念应该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因。

在职研究生自身也不能一味向文凭看齐,甚至是混日子,应该意识到,通过研究生教育。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素养和学习实践能力,还能通过在职学习,获得一定的专业领域的人际交往。这些都是文凭本身无法实现的增值价值。

3.严把教育管理关,严肃考试考核制度,营造学习氛围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建立学习跟踪体制,从源头上堵住不正之风;制订一整套规章,专门针对在职研究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教学要求、考试要求、论文要求,严格奖惩制度;多请知名教授、专家授课,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加大知识含量。

4.严把学位论文出口关,保证硕士培养质量

在职人员不是不可以读硕士,但对其学术要求绝对不能“打折”。对其学术水平、学术能力的考核绝对不能“走过堂”。比如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预答辩、修改、评审以及最后的答辩环节,这些一个都不能少,同时还要强化过程管理和导师的责任意识,确保培养出的是“货真价实”的高级人才。

在职研究生毕业 篇4

意见要求, 支持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接受继续教育, 根据职业发展需要, 自主选择课程, 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职业院校要根据学生以往学习情况、职业资格等级以及工作经历和业绩,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

意见强调, 要统筹安排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 研究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注重中高职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 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

意见指出, 要在坚持中高职各自办学定位的基础上, 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 中高职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培养体系。要适应行业产业特征和人才需求, 研究行业企业技术等级、产业价值链特点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科学确定适合衔接培养的专业, 重点设置培养要求年龄小、培养周期长、复合性教学内容多的专业。要研究确定开展衔接培养的学校资质和学生入学要求, 当前开展衔接培养的学校以国家级、省级示范 (骨干、重点) 院校为主。

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 篇5

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没有导师的教导与帮助,我无从接受中途调整研究方向的`变故,是导师的鼓励使我树立信心来涉足海洋生态学这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是导师的指导教我逐步实现了从管理学科向实验学科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导师为我搭建了学习的平台,我得以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宽的领域中向更多的学长求学讨教。向学习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所有师长表示感谢!

感谢所有予我信任与支持的同事。感谢与我朝夕共事的兄弟们,是他们给予我无私的支持,帮助我处理好工学矛盾;是他们给予我最充分的信任,使我可以走出国门培养自己国际化的视野;是他们给予我强大的动力,使我坚定地实践着“学以致用”的理想。对此,我唯有铭记在心,学成回去加倍工作。

感谢所有与我共享阳光与快乐的同学。实验室里、图书馆里、餐桌前、运动场上、宿舍楼内,无数个朝夕相处的快乐都将是别后梦里的珍藏。愿我们以感恩的心在未来的日子里共同成长。

对高校在职研究生管理问题的思考 篇6

一、高校在职研究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

1. 生源结构复杂, 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来支撑和推动, 高校培养在职研究生正是为适应这一社会需要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在职研究生来自社会, 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且各不相同, 基础学历有较大的差别, 表现在基础学科知识差异大、层次结构具有分散性。这种学生来源反映出独特的招生标准, 即实践取向在前、学历标准在后。有的高校甚至在招生标准上连实践标准都忽视了, 只要考生基本条件差不多, 就准其入学。这种基础层次不同的情况给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 管理较为松散, 考试方法灵活多样

高校对在职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并不严格, 这主要是因为在职研究生在校期间由学校与社会共管, 学校只负责教学、授课和颁发证书, 而在日常管理中在职研究生的各种活动更多的是自我管理。从综合管理的角度来看, 这种管理形式十分松散, 学校指派的负责人也无法对每名在职研究生进行全面了解, 只能起上传下达的作用。这种宽松式管理派生出的考试形式更是灵活多样, 目前以开卷考试为主, 专业课程测试多以皆大欢喜而告终。虽然在职研究生最后普遍能够取得学位和学历, 但“含金量”并不高。

3. 学习目标多元, 管理具有复杂性

在职研究生来源不同, 成分较复杂, 年龄结构跨度大, 各自生活经历差异明显, 而且学习目标各不相同, 作为被管理者具有特殊性。入学后, 既要进行课程学习, 又要进行科学研究, 还要忙于各种工作事务。因此, 在职研究生既是学习者又是科研者, 还是工作者。同时在教学及课题研究中, 不同学科专业以及不同研究方向的要求都有较大差别。加上研究生的自学能力较强, 自由支配时间较多, 形成了学习活动的分散和独立性, 这就要求管理工作与其他非在职研究生有所不同。

二、高校在职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缺失

由于研究生培养的要求较高, 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异常繁重, 以辅导员为主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很少能够对在职研究生进行相应的管理与指导, 造成在职研究生管理工作存在诸多缺失,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历史因素制约, 思想观念有差距

客观上讲, 我国在职研究生教育发展时间短, 经验有待积累, 管理需要创新。特别是随着高校的转型, 迫切需要探索与国际接轨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但是一些高校管理者认为专业学位比学术性学位低一等, 因而在思想上对在职研究生放松要求, 管理上厚此薄彼;或者习惯上把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人才培养, 没有去研究和把握各专业学位本身的性质和管理要求, 未能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 与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差距甚大。

2. 社会环境影响, 多重利益驱动

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层次的多样化需求、对“文凭热”的升级, 使许多未接受过研究生教育的在职人员产生了继续学习的愿望。当前的社会需求量远远超过了学校的实际办学能力, 而且受社会上裙带关系、形式主义、变相花钱买学位等不良风气的影响, 分数贬值、学位贬值、管理松懈, 严重阻碍了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 由于高校内部分配和管理制度的改革, 很多院系的收入与分配 (包括课酬金和奖金等的发放)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职研究生的规模和后续生源的巩固率, 各院系将此视为创收的途径, 忽略或无法保证规范化管理, 甚至为了眼前的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无视校纪校规、规章制度, 违规操作。

3. 机构职责模糊, 管理方式不科学

我国试办的研究生院制是一种组织和管理制度, 是由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促成的。政府给研究生院设立一定的规范, 学校的基本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等微观制度环境, 也是以政府设立的行为规范为基础的。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总的特征仍然是政治色彩浓厚、行政行为强烈的以经验为主的计划模式, 现有的管理组织结构由于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职责不明确, 矛盾较突出, 而规模的日趋庞大、事无巨细的管理使职能部门力不从心, 加剧管理中的矛盾冲突。大学组织机构被认为是“有组织的无序状态”和“松散结合系统”。面对很多模糊、不确定的状况, 教育管理者需要不断加强学习, 提高管理能力。在职研究生教育和学位申请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要求管理人员有较高的管理素质, 而目前尚缺乏对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等方面的制度和措施。

三、加强高校在职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职研究生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必将随着教育的发展得到更好的完善。因此, 如何对待这一新的培养对象, 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 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是所有办班高校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从提高研究生办学质量的角度考虑, 应对多年的办学经验作全面细致的总结, 以保证在职研究生教育在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的管理模式中正常发展。

1. 着眼规范管理, 完善组织机构

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首先要有制度承担的实体即组织机构。高校是以高水平专业技能为基础的组织而被描绘成“底重机构”。因此, 应赋予院系较大的学术管理权力, 使学术管理遵循其内在规律, 按照学术的要求和规范, 形成院系自主管理, 研究生院 (中心、处) 实施相关的审核和批准制度, 进行宏观监控。这样有助于提高组织在职研究生办学的积极性, 有利于遵循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 按学术发展规律保证学术标准和质量。同时, 要发挥好行政管理的职能。以效率标准为出发点, 着重协调、规划好研究生的各种课程设置, 最大限度地引导在职研究生热爱学习、钻研学术。在职研究生所在单位应将在职研究生的培养作为本单位全面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在培养经费、学习时间、培养条件等方面对在职研究生全力支持, 特别是要减轻他们在学习期间的工作负担。同时, 高校应加强与在职研究生所在单位的沟通, 取得在职研究生单位的广泛理解与支持, 以保证在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扩招后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声誉。

2. 针对特点规律, 细化教学计划

高校以育人为宗旨, 因此, 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是在职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针对在职研究生大多有多年工作经验、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了解的特点, 细化教学和管理计划。高校在拟定授课内容时, 除必修课外, 应广泛征求学员意见, 多开设一些与专业研究密切相关的专题讲座, 向学生布置有关研究课题, 以此作为教学计划的补充。这既体现了在职学员的学习特点, 又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交流。

3. 围绕培养质量, 完善模式

在职研究生作为研究生中的特殊群体, 具有不错的前途, 提高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管理部门及广大导师在培养管理过程中严格要求, 并针对在职研究生的特点扬长避短, 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在职研究生特点的培养管理模式、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体系。在带理思维上, 应克服强调单纯的带理思维方式, 特别注重加强学术带理与行政带理工作。特别应该强调指出的是, 为了实施严格有效的教学带理, 每一个带理人员应该明确带什么和怎样带,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 至少应该包括教学计划带理、教学运行带理、教学质量带理、教学基本建设带理等四个方面。上述的一些内容和任务, 主要由在职研究生培养院校来落实, 具体到每个办学点, 落实到入学教育、面授考勤、班组建设、自学与作业带理、考试组织带理、毕业论文撰写、答辩带理等环节上, 采取在职单位与学校共同管理在职研究生的双重管理模式, 全面提高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职研究生逐渐成为研究生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在职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这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高校,在职研究生,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2]睦依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原则[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 (3) .

在职研究生毕业 篇7

一、报考人数逐年递增, 年龄层次跨度很大

据教育部网站的统计数据, 2003年在职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为58060人, 而2008年为131446人, 比2003年分别增长1.26和1.65倍。在职攻读硕士并最终获得学位的人数更是激增, 2003年国家一共授予17023人在职人员硕士学位, 2011年达到85196人, 8年间增长了4倍。其中, 年轻人占了很大比列。教育人生网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的数据统计显示, 欲通过在职升硕的人群中, 25岁以下的占9.37%;25~35岁占61.26%, 35~45岁的占25.14%;45岁以上4.23%。

二、学习目的各不相同, 职业身份五花八门

相比很多人花钱买个证书的世俗心理, 目前公务员升职、评职称、加薪、出国、考公务员成为发动在职读研大军引擎的持续动力。迫于压力要镀金型的企业管理人员;劳动力市场上想跳槽的“观望族”;想通过研修班获取更多资源的职场成功人士;不要文凭型, 希望获得一技之长的实用派学员将社会的各个层面、各色人等囊括其中。

三、学科专业分散, 授课时间不能保证, 管理难以落实

由于学员的学习的背景和文化基础不一样, 这也就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文科的学生, 可能形象思维比较好, 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比较强, 但一涉及高数等课程, 便显得无所适从;而法学等专业学员, 在学习和工作中对法律知识已经是烂熟于心, 行政学上的法律课程显得有些多余。不同的学习经历和工作背景使得培养过程显得十分艰难。而且, 由于学员的英语基础差异很大, 在申请学位考试时也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而与此相对应的时, 一般在职研究生专业都要涵盖十几门甚至二十多门课程。从寒假到暑假, 从一个周末到另一个周末, 不要说温故而知新, 学员的头脑里能形成较为清晰的知识体系已属不易。

由于是开放式教学, 学校管理无从下手, 仅从学籍和学分方面很难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奖惩制度。而且即便是有, 恐怕也难以贯彻;教学方式太过复杂, 不严肃的录入和授课很容易滋生难管的乱象;业余时间到校“点卯式”学习, 让老师管理鞭长莫及;缺乏专职具体化管理人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 管理制度不堪一击。

四、教学效果令人堪忧, 论文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授课时间过于分散, 教师的教学精力也很难达到最充沛阶段。时间紧, 任务重, 尤其是面对这些与自己年龄相仿甚至年长的学员, 而教室座位又是冷冷清清的情况下, 授课教师往往打不起兴致。教学计划往往是照本宣科, 缺乏创新。而学生听起来, 也是囫囵吞枣, 眉毛胡子一把抓, 学个大概, 或者干脆就是什么都没学会。在具体考试时, 老师们往往又过于仁慈, 大手一挥, 通通放行, 考试失去客观凭据效果。

相比起全日制研究生而言, 在职研究生属于“游走大军”。校园内的文化氛围很难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综合性大学里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自由式讲堂、辩论赛、公开讲座等优势资源, 都是在职研究生所享受不到的。

五、搞好在职研究生教育, 需从“四严”入手

2009年初, 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在《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中指出, 鉴于我国在职研究生太滥, 必须大力进行整顿。凡是没有参加统一的严格入学考试、没有全程上课和通过全部必修课程考试、没有做出具有创造性的论文、没有经过正规的论文答辩者, 应一律取消已授予的博士或硕士学位。对严重造假者, 应追究刑事责任。同时, 除了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以外, 一律不准再从社会上招收在职研究生。

不过, 严峻的形势下, 我们也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态度。自上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 在职研究生教育也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1986年国家教委发出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就提出, 要培养多种规格的特别是应用型的研究生。在职研究生群体的扩大对于国家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综合分析, 搞好在职研究生教育, 需从“四严”入手。

1.严把入学考试关, 提高生源质量

目前在职研究生考试方式五花八门, 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使考试制度单一化, 防止浑水摸鱼之徒有机可乘;对生源的信息要进一步核实, 防止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重点是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搞好复试和审查工作;要划定单科最低分数线和英语最低分数线, 防止学生水平差距悬殊, 学困生大量存在。

2.严把入学教育关, 坚定学习信念和信心

不管任何一个角度考虑, 在职研究生学员在入学之初, 都对自身学习目的有着很深刻的体量。顺利完成学业, 达成既定目标, 既是对青春的负责, 也是确保高额学费不落空的不二选择。所以, 一以贯之, 坚定的信念应该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因。

在职研究生自身也不能一味向文凭看齐, 甚至是混日子, 应该意识到, 通过研究生教育, 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素养和学习实践能力, 还能通过在职学习, 获得一定的专业领域的人际交往。这些都是文凭本身无法实现的增值价值。

3.严把教育管理关, 严肃考试考核制度, 营造学习氛围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建立学习跟踪体制, 从源头上堵住不正之风;制订一整套规章, 专门针对在职研究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教学要求、考试要求、论文要求, 严格奖惩制度;多请知名教授、专家授课, 提高课程的趣味性, 加大知识含量。

4.严把学位论文出口关, 保证硕士培养质量

在职人员不是不可以读硕士, 但对其学术要求绝对不能“打折”, 对其学术水平、学术能力的考核绝对不能“走过堂”。比如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预答辩、修改、评审以及最后的答辩环节, 这些一个都不能少, 同时还要强化过程管理和导师的责任意识, 确保培养出的是“货真价实”的高级人才。

各个在职研究生学科点需要形成长期稳定、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拥有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的导师队伍;开设学科范围内的高水平课程, 具有培养研究生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 创造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余淑芬.中国冶金教育, 2006, (5) .

[2]倪纲.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2002, (2) .

[3]刘勇, 肖强, 邓砚, 朱继金, 姜海行.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S1) .

在职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篇8

一、在职教育信息化应用价值

在职教育信息化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能够从教育规范化、高效化、经济性等方面体现信息化融合的作用与价值意义。

1.信息化能够提升在职教育效率。信息化的引入可以使在职教育的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有效增强信息化的应用效果, 使在职教育能够依托于互联网而得到发展, 从而使教育的针对性更强, 教育的普及率更高、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推广, 更多人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进而提升整体人力资源质量, 使人才价值最大化。

2.信息化能够突出在职教育的经济性。在职教育的经济性更为突出, 而信息化的应用价值也直接体现在在职教育的经济性方面。信息化应用能够明显降低在职教育的成本投入, 可以使该类教育形式的性价比得到彰显。

二、在职教育信息化重点

在职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在于信息化技术的标准化应用和信息化的普及应用。在移动互联技术的推动下, 温州本地网民数量占比持续攀升, 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在职教育的信息化要围绕技术标准制定和落实及信息化快速普及而展开。

1.积极构建标准化体系。在职教育信息化发展要建立在标准体系的基础之上, 通过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大纲和纲要, 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使在职教育达到更高水平, 同时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管理, 使各项教学行为能够符合标准化要求, 提升教学质量, 确保在职教育达到一个高标准。

2.加快普及信息化应用技术。现阶段, 在职教育持续创新发展, 加快普及信息化应用技术, 对于在职教育而言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不论是学历教育还是职业技能教育, 都可以完全融入互联网教育体系当中, 实现更为高效的运行。

三、在职教育信息化策略

在职教育信息化要从多方面着手, 通过提升教育系统化水平、建立长效机制、转变教育观念等措施推动在职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持续创新。

1.围绕教育内容, 实现在职教育创新。在职教育的持续开展和信息化发展, 必然要围绕教育内容的创新而实施。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在职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 教学专业程度更高, 能够满足更多学员的学习要求, 更多国内外的先进知识能够通过在职教育的方式被传播, 使更多人能够及时了解领域的新变化, 掌握新的工作技能, 更多地应用于互联网、数字化平台, 其知识内容能够通过在职教育模式得到教授。可以说, 在信息化推动下, 在职教育内容将越发呈现出时代特征和教育持续化发展的特点。

2.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系统化培训体系是进一步实现在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之举。系统化培训体系能够使在职教育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生命力, 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得到深入开展。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教学针对性更强, 使培训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

3.建立有效对接机制。在职教育教育信息化具备广泛的应用性和综合性特征。而一套有效的对接融合机制能够使其信息化更加有效。一方面, 在职教育要与日常工作联系起来, 工作重点是什么, 在职教育就要突出重点, 进而使教育实效能够体现在日常工作当中, 实现教育培训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另一方面, 在职教育要与各类培训、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信息技术使得在职教育能够更为有效地与各类教学活动进行互动交流, 使在职教育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 融合更多新的知识和内容, 提升教育的专业性和前瞻性。

四、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 在职教育的实用性价值更加突出。在信息化推动下, 在职教育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进一步强化在职教育信息化应用效能已经成为教育综合化发展的必然举措。信息技术处于不断创新的过程中, 在职教育只有充分引入信息化, 应用信息化, 才能获取理想的教育效果, 使在职教育发挥更大作用。

摘要:在职教育属于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在职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为获取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职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基于此, 针对在职教育信息化价值、重点和发展策略而展开研究, 实用性较为突出。

关键词:在职教育,信息化,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晓新.论自我导向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1 (1) .

[2]李高祥.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现状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12 (5) .

[3]李森, 王天平.论教学方式及其变革的文化机理[J].教育研究, 2010 (12) .

[4]黄荣怀, 陈庚, 张进宝, 等.关于技术促进学习的五定律[J].开放教育研究, 2010 (1) .

在职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及调查报告 篇9

一、基础理论课的改进

1. 科研设计能力的培养。

在研究生开设的十几门理论课程中, 我们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这两门医学研究生必修的前沿课程开设专题, 从项目指南说明开始→立项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开发内容→具体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创新点→技术指标→社会效益→进度、安排和阶段目标→经费预算等等。分步讲解填报技巧和填报过程中要注意的具体问题。在“分子生物学”课程开设一次讲座后, 在随后的“细胞生物学”课上, 由非讲座教师对141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在问卷第18题“通过科研处主管科研人员的培训, 试填《省级科技厅课题申报项目》的实际填写, 你的变化是”, 我们做了几个选项, 统计分析如下。

注:“其他方面”有3个人, 在选题时是多选的, 顺序是“从不了解……到学会”研究表明大约有24.1%的在职人员根本不了解“科研课题标书”, 可以说是无从下手, 关于科研方面的工作, 本科毕业后听说过搞科研, 但自己从来没实际操作过;有21.9%的在职研究生知道其他人申报过, 但自己不清楚, 通过培训后基本搞清楚了;最有帮助的是培训前知道但不是很清楚, 经过培训基本学会了, 这一部分人大约占34.8%;还有17%的在职研究生在工作中曾经做过相关工作, 培训后能独立填报申请课题。

2. 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授课过程中开设一次细胞培养实验操作讨论课, 首先我们播放“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与基本操作”录像, 观看完后指导教师强调重点, 讲解关键步骤, 留给学生可以通过看录像、查资料完成的作业, 在下次课由学生提前准备好的PowerPoint演示操作路线 (工艺路线) , 请有专业技术的高级实验师现场评判和演示操作。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的演示过程, 能够掌握某些实验仪器的使用。这样做会及时有效地提高对科学研究实验过程的认知和熟悉, 避免在今后的科学实验过程中的盲从性和随意性;了解了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针对141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 其中科研及实践环节是学生们认为最为重要的, 其中82人次选择了5分, 44人次选择了4分, 占总人数的89.4%, 最不被研究生重视的是招生环节, 仅占29.8%。

二、问卷调查

1. 研究生的基本状况。

我们组织人员对2011~2013级唐山地区141名在职研究生做问卷调查 (授课前和授课后) , 其中男性62人, 女性79人, 平均年龄31.29岁, 平均工作年限约6.5年, 基本毕业于普通本科 (只有6人毕业于211高校, 普通本科约占95.7%) 院校。学费来源:家庭支付 (128/141) , 家庭支付+其他收入 (5/141) , 家庭支付+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 (3/141) , 家庭支付+勤工俭学 (1/141) , 亲友借款+其他收入 (1/141) , 亲友借款+勤工俭学 (1/141) , 家庭支付+亲友借款 (1/141) 。我们也调查了“你读研的主要动机”, 57/141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 也有是“因工作难找, 读研为以后好找工作”3/141, 而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工作需要”, 占36/141, 只有2/141是单纯由于“喜欢研究工作”而进一步深造提升, 值得高兴的是有32/141人不仅为“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 而且还因为“工作需要”, 可见这一部分人有了很好的工作还不忘报效祖国, 更难能可贵的是有4/141人, 他们可能工作不理想 (也许还没有工作) , 但他们在读研过程中, 一方面是“因工作难找, 读研为以后好找工作”, 另一方面也没忘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

2. 科研及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 也是教育改变命运、改变人类自身的世纪, 而创新人才是通过创造性教育来培养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使其具备创造性的心里潜能和思维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调查问卷显示经过实际模拟课题申报, 在职学员科研能力得到普遍提升, 每一项调查结果培训后比培训前都有近2倍的增长。其中100%的被问人员认为“通过科研课题申报专题讲座的学习, 对您申报立项课题及申报书的撰写”有帮助, 这是问卷中55项问题中唯一被完全选中相同的答案, 也是所有被访者在随访和沟通中被普遍认可的一项。而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在授课前和授课后都有普遍提升, 提升度由授课前的68%, 到授课后的96%, 包括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性;实验方法、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实用性、整体性;通过实验课提高操作能力;通过本课程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听课评价。注:科研能力五项调查中数值是141人的均值, 培训后比培训前普遍增加近两倍。

3. 其他方面的因素。

在新的形势下发挥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应有的作用, 是目前高教改革必须面临的问题。由于多种原因, 高校科技创新性不强, 科研成果数量大而水平不高, 高校规模和质量效益的不协调发展以及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 加之科研评价机制的导向偏差, 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 要加大高等教育及高校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 加大科技投入,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的作用。研究表明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职研究生教育在我国方兴未艾, 有进一步蓬勃发展之势, 纵观国内硕士、博士研究生发展有逐年加快趋势, 在职研究生的进一步拓宽也将受到限制, 随着毕业人数的不断增长和海外学成归来人数的加大, 希望通过提升学位改变自身工作状况的目的也难实现, 但“选拔优秀人才, 注重因材施教,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健全质量控制机制”是今后未来发展的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借鉴国外先进的培养机制, 坚持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R].http:/news.sina.com.cn/c/2007-10-24/2058141-57282.shtml

[2]赵琴琴, 汤富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6 (8) :51-53.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EB/O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30/infol28044653900-90830.htm

[4]张岸平, 李冀, 刘晓光, 等.谈医学在职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2, 15 (6) :936-937.

[5]李婉, 谭金明, 朱琨.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10, (03) :51-52.

在职研究生毕业 篇10

一、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与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区别

(一) 培养对象不同。

高校研究生教育属于普通高等教育, 其招收对象一般为本科应届毕业生或者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大专毕业生, 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是主体。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属于成人教育, 主要面向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收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 以满足他们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及学历提升的需要。所以, 党校在职研究生与高校研究生最大的区别是培养对象的不同, 决定了党校在职研究生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组织管理等方面与高校研究生教育均有较大的区别。当今世界是快速变化的世界, 知识经济在新世纪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新的机遇, 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队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考验, 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对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自身把握新情况、解决新课题的能力越来越重要。就自身特点来看, 党校在职研究生一般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 但是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有着提高自身素质的强烈愿望, 但同时面对着工作与学习时间安排的矛盾。

(二) 专业设置不同。

高校作为全面的综合性教育机构, 其研究生教育专业设置涵盖理、工、农、医各个方面。而党校是干部培训和轮训的主阵地, 其在职研究生教育的专业与学科设置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党校专业设置方面一般限于社会科学, 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一般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重点偏重于基础研究, 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既不是纯基本理论的研究, 也不局限性某些具体操作, 而是充分贯彻和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理论以及贯彻这些理论的途径、方法和对策。

(三) 教学理念不同。

在教学理念方面, 高校研究生教育强调专业性, 强调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 着力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本学科、专业的科学研究、教学的能力, 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从事相关实际工作的能力。由于培养对象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 党校在职研究生的教学理念与高校研究生教育有较大区别。党校研究生教育虽然也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培养, 但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强调运用专业知识来认识、分析、把握、解决现实问题。党校一向倡导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 同时也服务于实践。“实事求是”一直是党校的校训, 实事求是就是要针对社会实践, 为社会提供理论资源、理论支撑, 以理论推动和引导社会发展。党校“实事求是”的校训在职研究生培养上的体现就是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着重研究重大社会现实问题, 着重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开放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 特别是难点问题上。

(四) 课程设置有所区别。

高校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强调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 围绕专业学科性质, 综合考虑研究方向的综合性、前沿性和适应性来设置课程。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党校特色非常突出。党校姓党, 是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阵地, 是培养党政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阵地, 是党性锻炼的熔炉。党校在职研究生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往往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主课地位, 强调党性锻炼, 把党性修养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党校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强调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 努力使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以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拓宽理论视野。同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广泛涉猎各学科前沿研究成果, 对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解读。

(五) 教学组织形式不同。

高校研究生教育属于全日制教学, 全脱产且学习时间长。党校研究生均是在职领导干部, 所以集中学习时间相对较短, 通常采用面授教育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面授教育工作在党校在职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 受到更大的启发, 是党校研究生教育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提升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党性坚强、德才兼备、复合型、能担当较高层次领导工作重任的管理人才, 所以应该把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管各个环节之中。

(一) 课程设置应强化针对性。

党校在职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仅要使学员对本专业的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能对他们的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集中授课的时间有限, 这就要求课程设置本着少而精的原则, 根据专业与学员的实际情况, 结合当前的新形势、新问题来安排, 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设置适当的环节, 鼓励学员勤于思考, 自己动脑动手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所以除了必修课程以外, 还要本着“缺什么, 补什么”的原则, 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安排一些更具现实指导意义、更有针对性的选修课与专题讲座, 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二) 教材内容应强调实用性。

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面授时间较短, 自学成为在职学习的基本方式。学员们虽然专业理论较为薄弱, 但工作经验丰富, 理解能力强, 认识水平高。理论联系实际是他们的特点, 也是他们的优势所在。这就要求教材的内容不一定是深奥的理论探讨, 也不只是简单的知识堆砌, 关键是要提高学员对本专业基本理念、思想方式的认识, 着重提高学员分析现实问题、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应定期召开教师与学员的座谈会, 听取意见, 经过慎重研究, 确定和调整教材, 使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三) 教学方法应具有更强的启发性。

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是学生不是单纯地看书、听课, 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 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员们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在深入研究中学习, 在工作中思考边学习边研究, 理论指导实践。因此, 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法要适应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尽量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开设专题讲座、参与社会实践、加强案例教学等不同的途径, 改革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员确实受到启发, 有所收获。

(四) 考核方式应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上一篇:关爱农民工子女下一篇: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