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专业判断及其改进策略

2024-05-29

审计专业判断及其改进策略(共7篇)

篇1:审计专业判断及其改进策略

一、审计专业判断概述

(一)审计专业判断的涵义

审计专业判断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为了保障审计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按照相关法规法律与审计准则,运用审计经验与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对被审计的对象给予公正、公平、合理的专业判断。

(二)审计专业判断的特点

1、审计专业判断联系着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也是审计专业判断所要涉及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际审计工作当中,财会信息不尽清晰、准确,可能存在很多估计与人为的成分,信息并不是完全的可靠准确,而会计法规法律的弹性也对会计信息模糊程度有着直接影响,由此决定了审计人员需要在大量模糊的事件间做出判断,所以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十分重要。

2、审计专业判断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与完整性

在实际审计工作的进程当中,通过对一系列资料与数据的搜集、整理等,相关人员必须进行大量的分析、评估与判断,从初始方案的制定开始,在方案中要将审计的重点与风险等重要指标一一列出,同时不断进行审查与考核工作,在这个判断过程当中,充分体现了审计专业判断较强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并最终得到审计的结论报告,这些都要运用到审计的专业判断。

3、错误的审计专业判断有可能造成错误的审计结论

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想要得出一套正确的审计结论,而错误的审计专业判断就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审计结论,这是我们进行审计工作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错误的专业判断主要表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审计的程序出现问题等,而在种.种表现当中,专业知识的不足是造成专业判断错误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审计程序的失当通常是源于不正确的专业判断,良好的专业知识是审计结论得以正确形成的重要保障。

4、审计人员在进行专业判断时受主观意识支配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思维有狭义与广义之分,而判断的过程即属于广义思维,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体现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同的审计人员思维模式不尽相同,其做出专业判断的审计结论也就不尽相同。所以,专业判断对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要求甚高,在保证其具有一定的法律能力与会计能力的理论基础上,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彼此的熟练掌握与融会贯通,从而保障审计人员在进行专业判断时,能够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二、审计专业判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上述审计专业判断的特征当中已经说明,判断的过程体现着审计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审计人员的能力对形成审计结论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产生着重要影响,我国的会计理论起步较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相对社会的实际需要来说还略显滞后,特别在民间审计中,有着注册会计师证书的人还不多,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把审计理论应用进审计实践问题中去、经验丰富的、能够迅速做出准确判断的审计人员更是缺乏;同时沟通技巧方面的审计技能水平也亟待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进行专业判断的根本,现阶段审计人员执业水平偏低,专业判断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二)审计人员对待审计风险判断不足,对审计专业判断重要性认识不足

审计风险包含有控制风险、固有风险、检查风险,审计人员无法控制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对其只能进行评价,而在评价过程中,如果只是重视制度体系的制定,而不重视制度体系的贯彻与执行,就可能导致所制定的制度体系流于形式,成为企业的摆设。而很多审计人员对单位的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进行判断时,通常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对其深入进行研究。这就会导致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的较大的风险。此外,审计人员对审计专业判断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思想上、从观念上真正重视起审计专业判断,这也给企业给单位带来一定的隐患。

(三)管理制度不尽健全与完善,给审计的专业判断带来消极影响

审计工作的其治理结构不尽完善,具体体现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时,有一部分是以审计单位支付的费用来维持的,这样的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造成了一定损害,可能导致审计人员不能做出公正、客观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工作风险,严重时可能形成错误的审计结论,所以,想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判断,就应该改革审计的管理体制。

三、提升审计专业判断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审计人员对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增强其执业水平,保障审计质量

由于审计人员的思维与判断方式对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以及审计工作的质量产生着直接影响,所以,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提升其理论能力与水平,同时,判断的质量也受到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影响,审计人员要有驾驭各种判断方法的能力,要对需要判断的问题有一定的熟悉度,这样就会降低发生错误的概率,其综合能力与总体素质的提升对审计判断的准确性与恰当性提供了保障。对审计人员而言,应该定期组织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同时可以考虑多邀请一些有丰富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权威人士,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审计人员进行职业教育,促使审计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抛弃陈旧落后的知识,接受新颖的、科学的知识,并随时将所学习与掌握到的理论知识不断融入进实际审计工作中去;可以考虑以研讨、座谈的形式,促进审计人员彼此间的沟通;同时完善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写进公司章程,并且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真正做到好要奖、错要罚,切不可使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变成纸上谈兵、流于形式,以期激励作用可以得到较好的发挥,从而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审计人员应该尽可能地抛弃个人情绪,不带主观色彩,公正、客观的去看待问题,其作为经济活动的监督人,应该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勤于动脑,保障审计结论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为审计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提升审计人员对审计专业判断重要性的认识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审计工作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客观规律,在这个思维判断的过程当中,倘若缺乏对审计专业判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就很难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正确的认识观与价值观对审计人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都产生一定积极的影响,具备敏锐洞察力的工作人员能够看到发生问题的各个细节,能够找到发生问题所显现出的痕迹,从而能够做出良好的、准确的专业判断。所以伴随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工作要存在、要提高权威、要提高地位、要发挥作用,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判断的识别力与洞察力,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审计环境。现如今,伴随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审计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为了保障审计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迈上新台阶,就要求审计人员在保持敏锐洞察力的同时,还要树立其开拓精神与创新意识,不但要对专业知识进行更新,还要学会科学的新的审计方法,以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水平。

(三)完善审计工作的管理体制,保障其独立性的有效发挥

独立性一直是审计工作当中老生常谈的问题,它是审计工作质量得以保障的基础,虽然各企业单位一直强调独立性,但其落实效果并不理想。相关单位与人员应该积极完善审计工作的管理体制,降低审计风险,保障审计人员能够消除一切干扰,做出公正、客观的判断,对原有审计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可以考虑开设一个中间机构,来管理审计工作所产生的费用,从而增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中间机构与审计人员同时对审计结论进行负责,健全出一套相互监督的有效机制,从而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审计判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无论是对理论的发展与丰富,还是对审计的实践工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市场的逐渐完善,使审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审计人员对专业判断的合理运用,能提升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降低审计风险,从而保障审计工作质量。

篇2:审计专业判断及其改进策略

[提要]本文在回顾了已有审计判断绩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本文认为,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包括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和审计环境三类,并探讨了各类因素的具体内容。

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最终要表现为一定的成果。这一成果的具体形式就是审计判断绩效。良好的审计判断绩效不仅是高质量审计工作的基础和源泉,还是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积极追求的目标。同时,审计判断绩效也是衡量审计判断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确定审计人员责任的基础。因此,研究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审计判断绩效的评价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审计判断绩效及绩效函数

(一)审计判断绩效的涵义

什么是审计判断绩效(Audit Judgment Performance)?最为典型的当属Libby(1995)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他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与一定的判断标准相符。显然,此定义是对一个好的判断绩效的定义,并不是对审计判断绩效的一般定义,因为审计判断绩效可能好,也可能差。笔者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结果与一定的标准的相符程度。这里所说的标准包括效果性和效率性两个方面,一个绩效好的审计判断要同时满足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两方面的.要求,既要有质量上的保证成本,又不能过高。修正后的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是符合一般的业绩定义的精神的,是以审计判断的效果性或效率性作为指标或标准来界定审计判断绩效的。然而,在审计实践中,审计判断的效果性和效率性是比较难于确定的,从而也就导致了审计判断绩效的计量是比较困难的。

(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

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最多的是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inhorn和Hogarth(1981a)以及Libby(1983)提出的等式(1)表示的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函数:

绩效=f(能力,知识,激励,环境)                       (1)

从等式(1)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审计判断绩效受审计人员的能力、知识、激励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后,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关系。Bonner(1990)研究了经验和审计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Frederick(1991)研究了经验和知识之间的关系,Bonner和Lewis(1990)研究了知识和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Libby(1995)指出,由于知识被其他三个因素及经验决定,因而绩效与四个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知识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知识=g(能力,经验,激励,环境)                        (2)

以此公式为基础,Libby(1995)构建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模型,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被认为是比较完善的模型。大量的研究都是以此模型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为基础的。在上述两个公式中的环境因素都包括了任务的因素。

笔者认为,等式(1)和知识的前因和后果模型基本上勾勒出了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框架,也与Campbell(1990,1993,

篇3:审计专业判断与审计风险浅析

一、审计专业判断的涵义、必要性及其特征

尽管审计专业判断理论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但迄今为止, 国内外没有一个公认的审计专业判断定义。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发生了变化, 导致审计的角色变化也就决定了审计专业判断存在的必然性。审计专业判断存在的充分性的重要因素在于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使得审计专业判断成为审计活动重要组成部分, 并具有自己的特征。

(一) 审计专业判断的相关定义

Giibins和Emby认为, “ (审计判断) 是导致决策和行动的过程, 判断是决策和行动的基础”;Keachel认为“ (审计专业) 判断是个体思考决策问题相关方面的过程”;秦荣生认为“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是指注册会计师从多种可能方案中, 运用审计及相关学科知识和经验, 做出取舍的决策。”;张继勋认为“审计判断是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 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断定和选择”。这些定义从不同方面界定了审计专业判断, 为认识审计专业判断提供了基础, 但仍需完善。笔者认为, 审计专业判断概念中必须包含如下因素:一是判断的主观性, 这是审计专业判断的根本属性;二是判断的重要性, 审计师的专业判断不仅影响审计效率和效果, 而且还影响审计职业的发展;三是判断的全程性。由此笔者对审计专业判断定义为:审计专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实现一定审计目标, 依靠其专业知识和经验, 将审计事项和审计行为与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识别的思维过程, 并最终形成各种意见的审计结论。

(二) 审计专业判断的必要性

审计人员需要审计专业判断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在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经营者是决策或控制的代理人, 而所有者作为委托人成为风险承担者, 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各自所追求的目标不一致, 两者对企业的信息不对称, 对经营成果责任也是不对等的, 这一系列原因形成代理问题, 导致代理成本, 使得所有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Jensen和Meckling, 1976) 。为了保护所有者的利益, 必须采取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措施, 审计就是其中的监督措施之一, 通过与任何一方无利害关系的审计人员对企业进行查账、公证, 监督代理人的行为。此时审计所起的作用是提供代理人履行经济责任状况的可信信息, 审计主要不是进行专业判断, 而更多的是进行验证 (谢志华, 2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出现, 使得会计信息已由反映经济责任为主转变为投资人决策服务为主 (Staubus, 1953) ,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更大的关注。由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投资人决策的成败, 审计的角色已悄然发生变化, 成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提供合理的保证。而此时会计信息不仅仅是反映过去历史成本信息, 还包括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等预测信息。所以, 审计的合理保证更多是来自于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状况进行合理评价、估计。

(三) 审计专业判断的影响与特征

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审计造成以下影响:一是审计方法的变革。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现代审计考虑成本效率, 使得现代审计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抽样审计在实践中得到大量的运用。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时, 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 并根据测试的结果, 推断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 (李若山、刘大贤, 2000) , 主要包括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在审计实务中, 无论是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都需要运用审计专业判断, 只是非统计抽样更依赖于审计专业判断, 所以审计方法的变革需要大量运用专业判断。二是会计的影响, 它间接影响审计专业判断。由于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 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使得企业会计处理变得纷繁复杂。同时由于经济业务不确定事项的增加, 未决诉讼、销售退回等的出现, 大大增加了企业会计处理的难度, 这些不确定事项需要会计人员作出合理的判断, 而作为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合理保证者, 因此也必须对这些事项进行判断, 即对会计人员所作的判断进行再判断。所以, 会计业务处理复杂化需要审计专业判断。审计专业判断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主观性。审计专业判断是建立在客观实践和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的一种思维运动过程和智力活动, 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相同的事物, 由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 作出的专业判断可能会大不相同。所以, 作为体现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以及衡量审计人员专业水平的核心指标———审计专业判断, 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审计人员一方面不但需要具备必要的会计、审计、法律、经济等相关的专门知识, 而且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能够面对实践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二是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和本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47年发布的《审计暂行标准》中指出:“独立性的涵义相当于完全诚实、公正无私、无偏见、客观认识事实、不偏袒.”审计过程实质是一个审计专业判断的过程。因此, 独立性应该是审计专业判断的本质特征。一个不具有独立性的审计人员作出的审计结论是不可信的, 一个不具有独立性的审计专业判断结果同样是不具有可信性的。独立性准意味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的行为、行动和结论不受外界影响或控制。所以, 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是否独立首先要看审计专业判断人员是否独立, 这种独立性既是实质上的, 也是形式上的。三是目标性。审计专业判断都是具有明确的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为审计专业判断确立了基本审计框架, 这有助于审计人员在最少的成本条件下收集充分有力的审计证据, 提高审计效率, 判断审计对象的本质。四是风险性。即审计专业判断有出现差错的可能, 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审计专业判断毕竟是审计人员的主观活动, 不可能保证完全的正确。审计专业判断既受到审计人员本身性格、知识、技能、经验、记忆的影响, 又受到审计对象的复杂程度, 审计内容的广泛性,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 审计环境的影响, 所以审计专业判断存在一定的风险。五是全程性。审计专业判断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在计划阶段, 审计人员要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确定重要性, 分析审计风险, 编制审计计划;在审计实施阶段, 要确定审计重点, 考虑审计证据;在完成阶段, 要形成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所以审计过程可以看作是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逐步认识、不断作出专业判断的过程。

二、审计专业判断与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而重大错报风险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从定量的角度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在审计风险的三个要素中, 重大错报风险与被控制单位有关, 审计人员无能为力, 检查风险与审计人员有关。因此, 当重大错报风险的综合性水平较高时, 审计人员必须扩大审计范围, 将检查风险尽量降低, 以便使整个审计风险降低至可以接收水平, 反之亦然。在现代审计中, 审计风险的评价作为一切审计工作的起点, 并始终贯穿于审计过程, 从被审计单位的选择、内部控制测试结果的评价、重要性原则的运用、审计抽样方法的选择以及其结果的评价到最后审计意见的类型和措辞, 都伴随着审计风险, 同样该过程也是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的过程。所以审计风险最终取决于审计专业判断的正确性, 审计专业判断越高, 审计人员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就越低, 反之亦然。审计专业判断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具体如下:

(一) 审计专业判断与固有风险的关系

所谓固有风险是指假设不存在相关的内部控制, 某一认定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无论该错报是单独考虑, 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所以, 固有风险是被审计单位产生的风险, 审计人员对此无法控制, 但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 运用专业判断评估与会计报表层次有关的固有风险和账户余额或交易层次有关的固有风险。因此在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 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业务性质和容易出现差错的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等因素进行评估, 并结合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收费等情况, 运用专业判断确定是否承接该项业务。由于固有风险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考虑的, 审计专业判断在确定固有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判断失误,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就会转化为审计风险。所以, 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慎重接收业务委托, 运用专业判断, 谨慎的选择被审计单位, 以降低审计风险。

(二) 审计专业判断与控制风险的关系

所谓控制风险是指某项认定发生了重大错报, 无论该错报是单独考虑, 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 而该错报没有被企业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控制风险也是被审计单位产生的风险, 审计人员只能运用判断评价控制风险, 审计人员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并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后, 应对重要性账户或交易类别相关的认定所涉及的控制风险作出初步评估。如果审计人员拟信赖内部控制, 应当实施符合性测试, 以评估控制风险, 进行符合性测试后, 审计人员应当根据符合性测试的结果评估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是否与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结论相一致。审计人员在评估控制风险时, 对取得有关控制风险的有效性和报表中重要错报或漏报两方面的审计证据, 应合理运用审计专业判断, 谨慎分析。所以控制风险的评估, 也就是审计人员运用审计专业判断来确定相关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过程。

(三) 审计专业判断与检查风险的关系

所谓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 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 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不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如何, 审计人员都应当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进行实质性测试。然而, 审计人员实施的实质性测试, 其性质、时间和范围的确定, 最终都取决于根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所确定的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不仅影响审计人员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而且还影响审计人员所出具的审计意见的类型, 所以检查风险对审计风险的评估尤大。由于现代审计的复杂性, 审计也需要成本, 同时又要讲究审计效率, 抽样审计方法就大量被运用于检查风险的评估过程中, 在运用抽样审计方法时, 审计人员首先需要运用专业判断确定是采用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 如果采用统计抽样, 则需要在统计抽样过程中判断所采取的抽样方法、对抽样结果进行质量和数量上的判断。抽样审计的运用必然对审计结果带来一定的误差, 即肯定存在着审计风险, 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只能通过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

在现代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一方面要保证高效率完成委托审计任务, 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必须追求高质量的审计结果, 审计人员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 解决这一难题关键是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审计人员可以结合其自身审计经验, 并考虑有关的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等因素判断重要性水平, 以此来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张继勋:《审计判断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李若山、刘大贤:《审计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秦荣生:《论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注册会计师》1999年第5期。

[4]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审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5] (美) 罗伯特.K.莫茨、侯赛因.A.夏拉夫著.冯跃等译:《审计结构理论》, 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版。

篇4:审计专业判断及其改进策略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存在的问题 改进策略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机遇以及巨大的挑战。然而,由于长期的机关化运作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费用开支过多,并且面临着各种形式的金融风险。因此,充分发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作用已刻不容缓。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仍然存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不符合我国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独立性亟待增强,内部审计部门从属于行长领导,部分商业银行甚至将内审部门与监察部门混岗,导致内部审计部门不能够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者的素质亟待提升,部分内部审计工作者不具备较强的计算机、金融专业技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不够高。

三、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的改进策略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内部审计部门能够进行独立审计

保证独立性是做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基于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更好地巩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董事会设立审计委员会作为负责内部审计的最高权力机构,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可以由我国商业银行董事和占据一半以上的比例的商业银行外部相关的资深专业人士构成内部审计委员会,要求内部审计委员会主席由商业银行外部相关的资深专业人士担任。按照商业银行的要求,由内部审计委员会制定审计章程,明确内部审计委员会的职责,从而大幅度提升内部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另外,要在相关的制度中规定由董事会决定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者的工资与预算,从而充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公平性,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职能。

(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者的素质

随着内部审计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的逐步增大,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中必须具备财务会计专家、内部控制专家、风险管理专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家等。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者一定要爱岗敬业、勤劳能干,一定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精通并且熟练运用先进的IT技术来操作内部审计方面的软件,并且能够善于与客户交流和沟通。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者除了必须做好查询银行贷款业务档案等具体业务的内部审计工作之外,也必须做好对决策过程及业务执行流程的内部审计工作。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为内部审计工作者提供较为健全完善的职工培训体系,让他们能够定期脱岗学习,使他们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技术。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为内部审计工作者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者能够获得良好的福利待遇,做到赏罚分明,最大限度地激发内部审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者的风险意识。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各行各业都正在大力进行信息化建设,不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意味着落后,因此,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必须合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做好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就应该通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内部审计软件,根据明确的内部审计经验模型,综合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运转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信息,大幅度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通过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内部审计工作者就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来准确地处理各种数据,手工复核时间得到了节约,可以说,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者以更加清晰的审计思路和更加方便快捷的审计程序来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同时,通过内部审计软件来进行内部审计抽样,就能够保证内部审计样本更加具备代表性,从而可以有效地控制内部审计风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深入探索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切实做好内部审计工作,进一步改革内部审计体制,使我国商业银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以便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岩玉.关于深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职能的探讨.财会月刊.2011(03).

[2]殷洪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西部金融.2011(01).

[3]方秀丽.构建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的初步设想.审计研究.2011(02).

[4]杨凌云.对强化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思考.财会研究.2011(03).

篇5:浅谈审计决策与专业判断的关系

一、审计决策过程

(一)正确描述决策问题

审计人员在完成一个审计项目的过程中,可能碰到一系列的决策问题,在采取每一个行动之前,决策者都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要做什么决策,对每一个决策问题都要有一个准确的表述。

(二)评估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标准

对每一个审计决策问题,审计人员都可能面临多种选择,必须有一定的依据来评价各种选择的合理性,这就是评价的标准。审计人员必须找出这种标准。

(三)权衡已确立的评价标准的优先顺序

对审计人员来说,各种评价标准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在某种情况下,降低审计风险的水平可能比提高收集审计证据的速度更重要,也就是说,在决定是否需要收集额外的审计证据时,主要应考虑更多的是证据是否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而不是把审计外勤工作的截止日作为主要的决定因素。

(四)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

有些审计决策,可供审计人员选择的处理方法是非常明显的;有些审计决策,如收集哪些审计证据、收集多少审计证据的决策,则要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五)各种不同的方案

可供选择的方案一经确定,审计人员必须依据所确立的评价标准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做出最终的选择。

(六)最佳方案

在对全部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后,就要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还以审计意见决策为例,由于审计人员没有发现财务报表存在误报的证据,也没有持续经营方面的忧虑,审计人员对审计意见的正确性有合理的把握,因此可以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二、审计专业判断

审计的专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在做决策的过程中,依照专业标准和职业经验,对影响审计决策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对不确定的事实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判断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要从多项可选用的方案中找出最佳的,这就是决策。判断和决策是相随相伴的,可以说在审计决策的每一个步骤中都离不开专业判断。

(一)审计专业判断的过程和内容

审计的目标是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审计人员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必须对有关独立审计准则的遵循和会计报表的表达作出专业判断。因此,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的内容可以分为有关审计准则的专业判断和有关会计报表的专业判断。

1.有关审计准则的专业判断

包括:(1)决定审计重要性水平。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专业判断所涉及的一个重要领域。影响重要性水平的因素很多,对重要性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重要性会因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改变;不同的企业重要性水平不同,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水平也不同。(2)确定审计风险。对于客观存在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保持职业谨慎,运用专业判断,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各要素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3)搜集审计证据与评价。审计活动围绕着获取什么证据,如何获取证据,如何评价证据等内容,这些都要运用审计专业判断。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质与量的判断受到重要性、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及审计证据的证明力等因素的影响。(4)评价会计原则的应用。审计人员出具审计报告前,须运用专业判断,评估被审单位会计原则应用的恰当性。(5)评估重大估计。在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中,存在着一些管理当局所作出的“重大估计”,这就意味着会计报表本身也并不是完全依据事实来编制的,为此,国际审计准则和美国审计准则都要求审计人员在出具审计报告前,评估管理当局所作出的重大估计。

2.有关会计报表的专业判断

包括:(1)对舞弊风险因素的判断。审计人员对舞弊风险因素意识的缺乏经常是引起审计失败的原因。如果审计人员能够了解重要的舞弊风险因素并能引起职业怀疑,然后利用专业判断综合而不是孤立地考虑这些风险因素,就能够减少未能查出舞弊的风险。(2)确定是否符合合法性。确定会计报表是否合法,是指审计人员应用专业判断判明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及其财务处理是否遵循了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法规的规定。(3)确定是否符合公允性。企业对外报送会计报表后,会计报表使用人十分关注这些报表是否做了公允的反映,有无夸大业绩和资产,隐瞒亏损和债务等财务情况,审计人员的意见应合理保证会计报表使用人确定已审计的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4)确定是否符合一贯性。这实质上是合理保证会计报表使用者确定已审会计报表可靠程度的另一方面,即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是否具有可比性的问题。企业如果在所审计的会计核算期内没有遵循上述原则,审计人员应在审计意见中予以揭示,以引起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关注。

(二)影响审计决策的主观因素

审计人员判断失误是一种非抽样风险,要认识和避免这种风险,首先要认识到审计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作出决策的过程,决策正确与否,取决于专业判断的水平,错误的判断可能引起错误的审计结论,要想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就必须充分了解发生错误判断的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加以避免。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审计人员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种种思维定式,甚至偏离最佳的审计决策。现对这三种思维定式进行分析说明。

1.受历史经验的暗示

往事与现实问题在表面上的相似之处,往往会影响到目前的决定。审计人员常常使用那些屡试不爽的审计程序,就是这种经验暗示效应的表现。经验暗示可能使审计人员在判断过程中产生一种偏见,认为过去成功的方法可以解决眼前的难题,这种偏见使得决策者在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中,总是优先想到其中一些结果而忽视另一些结果,这一事实必然影响到审计人员对评价标准的分析和对不同行动方案的考虑。

2.推理

决策者往往套用旧框框来评价目前的情形,就像类比法按照对一种情形的了解来解释另一种情况一样。这种思考形式会使审计人员在判断时带有潜在的偏见,他们往往会夸大决策时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与他们所熟悉情况之间的相似性,忽视每个决策的独特性,当两种情形所存在的差异要求以不同的方法去处理时,类比推理法就可能导致判断失误。例如,审计人员将同一个审计方案应用于不同的委托人、对不同的客户采用同样的抽样规模,都可能出现判断和决策失误。

3.预期引导

决策者经常对将要做出的选择先形成一种预期,并将此预期作为判断的起点,然后再根据事情的发展做进一步调整。问题是,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找支持他们观点的证据,而忽视或回避那些提供相反证据的信息。决策的起点实在是太重要了,随后所做的调整很可能不能充分反映新出现的信息所要求的变化。例如,审计人员在对某个账户进行审计时,打算从上次审计所使用的样本量和时间安排出发,再视本次审计的新情况进行调整,这种“新情况”可以是会计系统的变化,可以是委托人所在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的变化,也可以是委托人产品的变化。审计人员所进行的调整可以说只能是对这些新情况的一种粗糙的考虑,也就是说,存在着调整不足的风险。

此外,审计人员的判断和决策过程还受到其他因素的限制,其中决策者的个人道德因素,可以直接影响他们的判断和决策。也就是说,审计人员有时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不是源于错误的思维定式,也不是源于职业技能的缺陷,或者是占有的信息不充分,而是审计人员的价值观或处世原则在发挥作用,因此道德与决策是密切相关的。

三、如何克服决策中的主观判断失误

1.专业技能

从事务所的角度来看,首先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任用那些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专业人员。毫无疑问,审计人员对决策过程和决策环境越熟悉,做出正确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决策者的专业技能越高,就越可能正确地评估各种备选方案,并做出合理的选择。一般来说,经理人员的技能应高于高级审计人员,高级审计人员要强于一般审计人员。但是,特定的情况可能打破人们的常规认识,某个低级别的审计人员所具有的某种特性,可能会使其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技能。比如说,一个最近才完成了注册会计师考试而走上审计工作岗位的新人,对新发布的会计准则的了解可能会超过其他资深的审计人员。

2.审计人员要克服偏见意识

让决策者了解判断中经常发生的偏见对决策质量的潜在影响是克服偏见的有效方法。事务所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对审计人员进行决策与判断方面的培训,使其对判断中可能产生的偏见有更清醒的认识,由此在做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中保持警觉的状态,自觉克服判断偏见,提高决策水平。

3.逆向预期

不论面对什么问题,人们总是倾向于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在后来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其判断和处理意见的形成。假如决策者对问题的初步认识(原始判断)是不正确的,那么他后来的决定也极有可能存在误差。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审计决策。对这种倾向,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改变处理决策问题的角度或逆向思维的方式来避免发生判断错误。例如,当审计人员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种观点,即“被审计的财务报表是公允的”,就会不自觉地偏向于寻找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如果审计人员将他的预想改变方向,变成“这个账户可能存在错报”,那么,这种试图证实原始判断的偏见就会引导审计人员寻找证明财务报表存在错报的证据,这样做客观上降低了检查风险,提高了总体决策的质量。

4.发挥集体优势,弥补个体决策的片面性

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每个审计人员在做决定时,都应该征询并认真考虑审计组里其他成员的意见,这样就等于集体将个别审计人员的决定重新复核了一遍,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开阔思路,克服个人偏见。

5.在做出判断和决策之前要进行论证

相关的研究表明,当人们被要求对自己的意见或决定加以论证时,他们对判断的错误会更加警觉,工作态度会更加认真,因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判断失误的发生。在审计决策的过程中,这种论证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在审计工作底稿中有所反映,这也是审计过程的一个特点。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审计人员将判断的过程记录于工作底稿中,以强化其责任感,达到减少判断失误的目的。

6.改善决策手段

审计人员可以开发和使用决策辅助工具以帮助和引导审计人员完成决策过程,从而避免判断失误。例如,使用内部控制调查表可以使审计人员不遗漏所有的相关问题;制定披露清单有助于审计人员查清全部应披露的项目;正确地利用重要性和样本量的计算公式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决策中将使用的数据以及得出结论的正确方法。

篇6:审计专业判断及其改进策略

【关键词】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现状;改进措施

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行为。政府部门内部审计通过关注和监督本单位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财经法规、财经纪律的贯彻执行情况,在规范内部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16年中内协成果展示会上,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审计署原审计长、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名誉会长李金华指出,内部审计在国家整个审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与国家审计不同,内部审计应当紧紧围绕“防范风险、提高效益”这8个字开展工作,各项风险防范好了,效益就上去了,组织的健康发展就有了保障。内部审计在整个审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一、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现状

1.内审机构和人员配备情况

(1)依据市政府2016年1月发布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的批示,公安、教育、卫计委和市总工会等31个政府部门和单位中,其内设机构的职能涉及内审工作的单位20个,占比64.52%,但是仅公安部门内设专职审计科、市总工会内设经审办负责内审工作。

(2)本市纳入统计范围的上报内部审计情况的单位性质包括企业、金融、行政、事业和其他。其中,政府部门内审机构、人员占比情况2014年、2015年分别为:内审机构14.29%、22.22%;专职机构10.53%、13.33%;内审人员18.25%、11.01%;专职人员占比7.00%、7.32%。专职内审机构2015年与2014年持平,专职内审人员减少14.29%。

2.内审机构完成审计项目情况

2014年、2015年内部审计情况报表汇总发现,政府部门内审机构完成审计项目占当年全部审计项目数分别为9.78%、2.08%;财务收支审计占比72.73%和1.19%;经济责任审计占比8.93%和2%;信息系统审计为0和14.29%;基本建设审计为0.31%和0;其他为1.58%和7.5%;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均为0。审计总金额占比分别为0.02%和0.01%;提出建议意见被采纳分别为14.58%和2.85%;增收节支两年均为0。

二、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现状不容乐观

1.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工作规范程度参差不齐

一是有的部门内部审计基础工作扎实有序,如工会系统的内部审计,《中国工会审计条例》对工会审计机构和人员、审计职责和审计程序等有明确规定:经审会下设办公室即经审办,承担经审会对本级和下一级工会审计的职责。该市总工会经审办每年会有计划地对市总本级收支预算、预算执行情况、工会资产、工程项目和市总直属事业单位,以及县(市)区、基层工会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并受经审委的委托向市总全委会报告工会经费审查工作情况和下年主要工作安排。

二是有的部门内部审计局限在会计核算的监督管理,如某主管部门内设财务中心,负责局机关及下属单位的会计核算,建立并执行本系统财务工作管理办法。局本级负责对下属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发挥了审计监督的作用,但仅有的财会人员,受人力、时间和职责的限制,管账和管事脱节,内控制度未得到全面有效执行,个别下属单位仍存在违反财经法纪的现象。

2.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力量薄弱,效果不佳

调查资料表明,该市政府部门仅工会、公安系統设置内部审计专职机构,其他各部门、各单位均由财务部门承担内审的职责,在当前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下发之后,建立健全专职内部审计机构,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由于未设专职审计机构,被授权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内设机构多为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人员少,与其承担的财务、审计工作量不相匹配,势必影响内审的覆盖面,审计成效不佳。

如某主管部门所属独立核算的下属单位36个,其中副县级以上单位9个,科级单位27个,财务科工作人员5人,尽管每年由财务科牵头,抽调下属单位的财务力量参与到内部审计工作,但人力不足、时间有限,仍是财务部门面临的困难,内审范围多局限在27个科级单位离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没有更多的力量有计划地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基建项目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国家政策执行落实情况等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从审计对象到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很难实现,没有充分发挥内审的监督、检查和规范作用。

3.审计部门对本级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力量不足力度不够

《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要求,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内部审计自律组织,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该市审计部门对政府部门内审情况的指导和监督从未放松,一直贯穿在相关审计业务中。业务科室在具体的审计项目中,在评价内部控制建立和是否有效执行方面,要对被审计单位有关内部审计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监督和评价。

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例,两办《规定》之前,该市根据《XX市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量化办法(试行)》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应当实现的工作目标和履行的经济责任情况,给予量化评定。“对下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作为量化考核的一项内容,有无内审制度、是否开展内审工作,会影响所得分数与分数标准及对应的评定档次。

两办《规定》后,“对下属单位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仍是党政工作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事業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必须反映的内容。审计实践中,因审计部门内审协会专职人员、时间和精力有限,对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指导和监督工作的专项指导和监督工作相对比较薄弱,对其指导和监督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改进的措施分析

1.加快内部审计立法

从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15年的新闻发布会获悉,在审计署和协会的推动下,内部审计规范化进程加速。2013年,协会修订发布了新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实务指南等,《审计署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征求意见稿)》(2014年1月16日)正在积极修订之中。而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的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已颁布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但还没有出台注册内部审计师法。建议尽快研究制定符合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要求且与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法规,用法律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结构等,从而使内部审计纳入法制轨道,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

2.制定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目前,全国各地及行业主管部门相继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浙江省温州市审计局出台内审工作指导监督办法,对指导监督的范围、职责、方式等做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辽宁大连、上海浦东新区等制定了相关文件,从内审工作的职能定位、组织体系、质量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明确和规范,并对发挥协会作用和强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四川省政府日前印发了相关文件,明确规定6种情形下必须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其中包括对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的要求。2015年12月财政部下发《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和内部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各地要根据财政部的文件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加快制定内部审计制度,从而让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扎实有效地履行职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审计部门创新审计方式,与内审机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审计全覆盖

专职内审机构和专职内审人员能够熟悉掌握本单位有关的政策法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本单位的工作目标、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及工作流程等,可以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确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和项目实施方案,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纠正措施和改进建议,有效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加大内审工作力度,为领导决策、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提供强有力的内部保障。

审计署《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提出关于加强审计资源统筹整合的总体要求。一方面,国家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加强对内审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内审机构和人员的指导,提升内审审计质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内审人员熟悉本单位或本系统业务情况的优势,与国家审计部门有机结合,参与审计组,适当分工,合理确定职责,让内部审计在审计项目实施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国家审计工作效率,弥补国家审计编制不足与全覆盖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审计实践中,内部审计从审计理念上应当从监督为主转向监督与服务并重;审计内容上应当从真实性、合法性为主转向真实、合法、效益性并重;审计方式方法上,应当从事后监督为主转向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并重,充分适应不同审计工作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综上所述,各级审计机关要认清形势,努力成为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的实践者,积极履行指导监督内部审计工作职责,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把内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加强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管理机构,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管理水平,解决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谋求实现内部审计管理发展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

[2]《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03年审计署令第4号)和《审计署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征求意见稿)》(2014年1月16日).

[3]《辽宁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215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71号2010年修订).

篇7:审计专业判断及其改进策略

【关键词】 企业内部审计问题改进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内部审计的作用在企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企业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审查活动,它是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内部控制的真实性、可靠性、合法性等监督与管理,来促使企业目标的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又分为财务和管理两种。然而财务审计主要是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审查,管理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管理信息的审查。两者相比来看,管理审计更具有建设性。因此,做好企业内部审计可以发挥企业的监督功能,从而约束企业内部及下属单位,使企业的整体利益和持续发展有可靠的保证。

1.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常见问题

1.1企业领导者为了逃避外部监督,往往对内部审计形成了排斥心理,缺乏对内部审计的客观认识。加上我国企业大多倚重于生产管理,使得内部审计的范围无法扩展到企业的管理与生产方面,所以导致了审计部门空有其名,而并未发挥内部审计真正的作用。

1.2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平等存在或融入到财务部门中,形成了部门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导致审计部门的工作质量下降,缺乏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进而影响了审计监督和评价效果的发挥。

1.3企业内部审计缺乏专业的人才。在信息技术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求从事内审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存在专业知识欠缺、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许多内审人员缺少专业训练,相关专业知识面狭小。显然,内部审计人员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审计工作发展需要,内审工作人员应该加强财务会计、外语、法律、计算机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和培养,招纳更多具备多方面专业知识及素质高的人才,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及工作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的约束,提供的数据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导致出现了重大事故。

1.4内部控制执行力度松懈。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内部控制意识薄弱,无法落实内部控制制度。而现在的内审工作多半执行于事后审计,缺乏对高层管理者的工作离任审计,由于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狭小和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力度松懈,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能难以扩展到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使得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及时有效的开展,因而降低了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1.5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缺乏监督评价的独立性。很多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了解进行分析判断,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从而增大了它的风险性。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几种形式中,内部审计属于审计委员会,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得不到有力的保证,使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审计过程和结果受到影响。

2. 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2.1企业高层领导者要转变错误观念,了解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做好企业内部审计,必须转变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偏差,重新了解内部审计的真正含义及其作用。不能因为逃避内部审计的监督而忽视内部审计。企业管理者应该自觉地设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2.2培养企业内部高级人才,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

针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企业要大力倾向于内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行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对称。企业应不断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除了必须精通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具备外语、法律、企业管理知识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组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实践,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协作、判断事物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从而优化企业审计人员的管理结构。使得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同样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

2.3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系统

制定健全的内部审计法律机制,结合自身情况开发新的审计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只有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制定的监督评价标准,才能对审计工作进行评价,使内部审计工作有一套可靠的规章制度可依循,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同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没有经过授权允许的不予执行;对企业职务进行分工负责,多人管理,使之形成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按时轮换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岗位,从岗位轮换中发现内部管理制度的不足之处,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形成各部门各环节协调运转。

2.4做好企业内部审计的转型

由单一的内部审计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为了优化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进而迎合企业投资和管理层次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承担着重大的使命。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善于揪出问题,还要善于结合实情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内部审计人员除了关注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持续经营能力,还要关注相关单位提供的建设性服务。

2.5提高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

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和运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谋求利益最大化的重要保障。企业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发挥企业审计的功能,使内部审计高于其他部门而存在,从而维护和保持内部审计的严肃性和独立性。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企业自身状况,逐步完善全面的内部审计机制,使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对企业的监督功能,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单吉荣.浅谈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103.

[2] 黄静.浅谈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科技与企业,2010,(7):77-78.

[3] 邹本义.浅谈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科技财富,2011,(10):241.

[4] 易利兰.浅谈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2):38-41.

上一篇:电子秤下一篇:思想汇报格式: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