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师范生毕业论文--浅析新课改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

2024-05-27

数学师范生毕业论文--浅析新课改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共10篇)

篇1:数学师范生毕业论文--浅析新课改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

浅析新课改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论文

一、做好前期心理准备工作,加快心理衔接

搞好入学教育,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他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即使努力了,而考试的分数却比初中有所下降,这也是正常的,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失去信心,只要我们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就一定可以战胜困难的。

二、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就应对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要求。如:作业书写的规范化、独立完成作业、上课听课的方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等养成要求。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考试的密度要增加,如第一章可分为三块进行教学,每讲完一块都要复习、测验及格率不到70%应重新复习、测验,课前5分钟小条测验应经常化,用以督促、检查、巩固所学知识。实践表明,教好课与严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

三、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首先,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其次,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最后,培养自学能力。授人以“渔”,因材施“导”,努力教会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是教之根本,而自学能力的提高,首先有赖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高一学生阅读时,读不顺,读不细,读不实,读不准,所以老师千万别急,在这个衔接阶段,可以编出问题,引导阅读,如概念叙述与理解,定理、命题的方法与思路。让学生边阅读边回答,对概念要求会联系、会举例,定理要求会分析、会应用,解题要求尽量一题多解。一章结束会用图表归纳结论和要点,弄清重点概念和定理、公式,明白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技能。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四、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但是高中阶段学习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身。但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一方面需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靠老师的强求。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特点,进行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这里,重点是会听课和合理安排时间。听课时要动脑、动笔、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只记结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辅导书,并交给他们如何利用课外辅导书,以扩大知识面。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把知识串成线,做到书由厚读薄,又由薄变厚。期中、期末都要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让好的学习方法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财富。

总之,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教师只要深入钻研大纲,理解、吃透教材,深入调查,了解学生,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

篇2:数学师范生毕业论文--浅析新课改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1、由于初中使用“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的压缩,而目比以前的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考试形式上都没有大的变化。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初中内容的删减,降低要求,导致学生“双基”无法达到高中教学要求。如十字相乘法、平行线分线段定理、简单的无理方程、高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根、判别式等内容都没有讲到;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多项式的除法、配方法、等等都降低了难度,因此教学内容处理上这部分内容应先行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应先讲有关初高中衔接的知识。

2、初中教材语言叙述比较通俗易懂,带有直观性、趣味性,而高中教材叙述比较严谨,抽象思维陡然提高,知识难度迅速增大,重理论、重逻辑推理。如函数的单调定义,文字叙述难以理解,需要转化为符号语言,定义还有隐含条件。学生思维不能适应这些情况,教学中要把这些严谨的定义、定理,分层降低起点,分层次进行简单处理,对于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多让学生进行相互转化,从多方向去理解概念,多举实例,增强教材的趣味性、直观性,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帮助学生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切实做到从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出发进行教学,切忌过早地与高考对口径进行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教材的内容较少且比较简单,课堂教学中多教师讲,学生听,接着学生练习,每节课中学生围绕一二种题型进行反复训练,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课改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题型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只能教会学生尽量做到“举一仿三”。在教学上,要优化课堂设计,做好初高中教学方法的衔接,做到:首先,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次教学。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点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

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其次,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三、心理状态的衔接

初中生活泼好动,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比较单纯,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都还把他们当作偏向于儿童的未成年人;初三学年的奋战,老师、家长、学生三方都对学生提出了上高中的奋斗目标,各方面都对他们管束得较严;终于考上高中,家长和学生都松了一口气,家长认为孩子已长大,没必要管得太多,学生入学后没了初三的紧迫感,在行动上自然没初三那时的冲劲;又加上学哥学姐们早就灌输了一些高中数学难学的“经验”,所以一上高中,就自然产生了对数学的“畏惧感”,由此影响了高一数学的学习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在高一刚开学就告诉学生:新环境、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必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做好下面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的.课堂,教师讲得细,练习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进入高中以后,学习密度,难度及作业量猛增,极易形成被动的学习态度,必须让学生意识到重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必要性。教会学生,在课堂上力争:超前想、超前做、超前总结,超前提问;在课下要学会:课后及时复习、每一单元及时复习、考前及时复习;作业做到:先复习后做作业,作业卷面做到规范整洁,出现错解做到查明原因再重做。因此,在学习中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明其理,还产生自己的想法;知一点,恍然大悟,懂得一片;能创造性地提出新思路、新见解、新问题、新结论。

篇3:数学师范生毕业论文--浅析新课改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有效性教学

数学学科是一门实用性的基础学科, 是思维能力进行运用和展示的学科,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内涵和要义的生动反映和集中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优劣, 都可以通过数学问题的解法过程和解题思路进行有效的展示和体现。传统问题教学活动, 轻视问题解答过程的传授, 采用枯燥、单板的形式展示数学问题, 未能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直接将结果告诉学生, 使学生缺少问题解法探究的实践和空间, 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当前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 数学问题已作为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以及高考学生能力考查的重要平台, 引起了高中数学教师的重视和深入探究。本人现结合自身实践, 就抓住问题的三项特点, 进行有效问题教学活动, 进行简要论述。

一、凸显数学问题生动性, 让学生在融洽问题情境下“愿意学习”

数学作为一门知识内涵丰富的学科艺术, 其自身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丰富、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数学知识在展现自然现象、社会规律、生活实际等方面, 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特别是在表现和概括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的应用上, 更具有生动性和典型性。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知识的有效承载体, 同样如此。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 要善于抓住数学问题在现实问题上的表现作用, 创设出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生活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感知问题内容活动, 使学生内在积极情感得到激发和提升, 实现自主学习情感的有效树立。

问题1:某种电讯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 经过三年降价, 单价由原来的174元降到58元, 这种电讯产品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大约是多少?

问题1是关于“等比数列”方面的数学案例。教师设计该问题的目的在于通过搭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有效平台, 将抽象化的数学符号变为形象化的生活问题, 使学生学习内在潜能得到有效的激发, 避免产生厌恶、畏惧的学习心理。该问题在设置时将现实生活中的“商品降价”现象与该知识点内容进行了有效融合, 使学生学习情感更加浓厚, 学习主动性更加显著, 从而将探究新知、解答问题作为内在要求。

二、凸显数学问题多样性, 让学生在典型问题解答中“掌握精髓”

传统教学活动中, 教师采用“重结果, 轻过程”的方式, 注重学生解题结果的教授, 而忽视学生解题过程的教学, 导致学生“知其然”, 不能“知其所以然”, 限制了学生主体特性的有效彰显, 削弱了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有效掌握, 影响了学生解答问题效率的提升。这就决定, 新课标下的问题教学, 应侧重于学生解题方法和能力的教学和传授, 将方法要领传授作为学生进行问题探索和问题解答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研透教学目标要求及其内涵要义基础上, 选取形式多样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 让学生在分析、解答多样性问题过程中, 逐步掌握问题解答的要领和方法, 为学生有效解答问题提供方法指导。

问题2:如图所示, 在三角形ABC中, D, E, F分别是边BC, CA, AB上的点, 且使BD/DC=CE/EA=AF/FB, 求证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EF的重心相同。

在该问题教学活动中, 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观察分析活动, 在分析过程中, 学生发现该问题考查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的应用, 要证明△ABC与△DEF的重心相同, 实际上就是证明表示重心的两点重合。接着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问题的解题方法, 通过向量的坐标公式应用知识, 经过筛选确定, 可以采用线段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和线段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以及利用三角形中两个重要的结论:G为△ABC的重心 (D、E、F分别是△ABC的边BC、CA、AB上的点) 。这样学生在解答发散问题过程中逐步掌握和领会了该类型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为自主探究问题提供了坚实的方法论。

三、凸显数学问题丰富性, 让学生在综合问题思维中“内在素养”

当前随着高考政策的改革, 包含多个知识点内涵的综合性问题已成为试题命题的热点、考察学生思想素养的重点和问题教学的难点。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应抓住综合性数学问题的特性, 理清知识结构网络体系, 通过“剥茧抽丝”, 层层深入, 向学生指明该问题的设计意图和所要解答问题的宗旨, 使学生能够掌握进行问题解答的关键节点, 认清问题解答的前进过程以及所运用的数学思想, 从而实现学生思想素养的有效提升。

问题3:如图, 盐都公园里面有块等边△ABC的边角地, 现在知道它的长为2, 如果要将它修剪成一块草坪, 线段DE把草坪分成了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 已知D点在AB上, E点在AC上。 (1) 设边AD=x (x≥0) , 边ED=y, 请你用x表示y的形式求出此函数的关系式; (2) 假设边DE是一条灌溉水管, 现在公园为了节约开支, 希望把边DE设计成最短的管道, 那么边DE应在什么位置?如果边DE是一条参观公园的线路, 则希望把它设计成最长的线路, 那么边DE又应在什么位置?请予证明。

该问题是“不等式”章节的综合性问题, 这类问题已成为高考试题命题的热点, 也是当前学生解题的难点之一。通过对该问题的内涵要素分析, 解答该问题时不仅仅要抓住问题条件, 还要运用到“数形结合”、“方程思想”等数学思想内容, 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高中数学教师和学生在问题解答和教学中必须引起重视。

篇4:数学师范生毕业论文--浅析新课改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数学教学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140-02

1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形成原因及其重要性

1.1 初高中数学教学的不同特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高中数学教学的差异越来越显著,初中教学带有明显的“义务制”教育色彩,而高中学习则侧重应用能力,并面向三年后的高考选拔。这就使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育特点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初中数学教材难度较低,偏重于常量的研究与定量计算,因此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要求不高,加之初中学生不擅长独立思考和自学研究,不具备系统的数学思维。而高中数学教学不但难度高、内容多,又增加了应用性的知识部分,课时相对较为紧张,因此无法像初中数学那样反复讲解练習,对学生消化理解知识的能力要求更高,高中数学开始增加对数学概念、原理的定性研究和抽象思维,例如立体几何问题的研究,需要从仅仅有平面图形的概念转而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在短时间内常常不能适应。此外,高中数学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规律的自主探索,《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1.2 教学衔接的重要性

鉴于上述教学特点的差异,初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和成果就产生了明显的不同,也使学生,特别是在新课改中成长起来的初中毕业生,面对陡然上了一个台阶的高中数学课程要求显得手足无措。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初高中的教学差异,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计好两个教学阶段之间的衔接,实现定量到定性、形象到抽象学习目标的平稳过渡。

2 当前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学效果分析

虽然目前多数高中教师都意识到初高中数学知识及学习方法上衔接的重要性,并设立了相应的“衔接教学”环节,一些学校还在高一开学前开设了集中补习课程,以期缩小初高中数学的知识“断层”。然而据一项相关调查显示,高中一年级学生普遍认为高中数学的难度“明显高于初中”,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现出了畏难情绪,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较初中而言大大降低。与课改前相比,高一新生的成绩也出现了一定的下滑,可见目前的初高中数学衔接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高中数学“衔接”教学以知识补习为主,认为初高中形成断层的原因仅是因为初中教学大纲的改革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减少,觉得只要把删去的内容通过“补课”补回来就完成任务了,但效果却并不明显。

事实上,初高中数学教学的本质差异是学习目标改变了,从研究形象的数学问题提升到抽象的数学规律,没有经过系统思维训练的学生普遍感到吃力,从而导致了学生心理、成绩等方面问题的产生。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首先做出教学调整,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在归纳和探索中认识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应用知识原理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

3 调整高中教学思路 处理好初高中衔接的过渡问题

3.1 认识差异 调整心态

除认识到初高中的教学差异外,心态的调整也是至关重要的。调整心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不能消极地对待初中课改,抱着自扫门前雪的心态,只顾教完高中教学大纲上的内容便甩手了事,而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整体看待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连贯性与差异,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掌握初中数学的教学范围,明确两个教学阶段间缺失的知识内容,在引入新概念和复习课中适时介绍并深入讲解,弥补缺失的内容对学生学习造成的不利影响。例如原有初中教材中已删除的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已经降低难度要求的圆的有关知识等问题,如果没有注意到初中教材的改变,就会给学生接受后面的知识带来麻烦。而初中数学中对函数、三角函数等很多概念都存在着定义不严格的问题,这种回避的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清晰,而函数知识是贯穿高中数学始终的重要数学概念,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补充讲解和训练。

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理调整也需要教师来引导,从问题的表面引发思考,逐步使学生掌握归纳和提炼数学观点的方法,从中不断总结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差异,最终认识到数学的抽象性,真正激发出其对数学探索的兴趣,从而真正实现“应用”和“创新”这两大教学目标。在学生遇到学习瓶颈时,可采取现身说法的策略请顺利实现学习衔接的同学、学长传授经验,从亲历者的角度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明白每个高一新生都会面临知识的衔接障碍,只要处理得当,高中数学还是有办法学好的,从而克服畏难情绪,转变学习态度。

3.2 科学运用教材和教辅材料

相比生动通俗的初中数学教材,高中教学内容丰富但难度和应用要求较高,高一新生对这样的教材难免不适应。教师应将课本中的素材进行简化和联系实际,力求课堂效果生动丰富,尽可能向初中靠拢。按照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讲解、复习和考试安排,数学课时非常紧张。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对整个高中数学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要求等要有整体的把握,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此外,一些学生因感到学习困难盲目购买辅导书,但没有注意到其内容与新教材并不配套,甚至还存着一些照搬、抄袭的现象,使用这些教辅材料不但浪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还可能给他们造成知识间的联系混乱。因此,教师因以自身的丰富经验,负责任地为学生选择教辅材料并进行指导。

3.3 优化课程设计

3.3.1 高中数学思维模式的形成

与基础知识相比,高中数学更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高一新生的思维习惯正处在由直觉形象型向抽象经验型过渡的阶段,教师必须在各章节渗透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二次函数这一学生较熟悉的初等函数,逐步在教学中进行拓展,通过函数的图像,讨论不同定义域下图像的取舍,在不同定义域下同一函数值域的区别,进一步由图像观察函数的单调性,并学习用单调性求解函数的值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引入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3.2 鼓励学生进行反思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教师应坚持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习惯。特别是高中阶段有很多衔接知识点,相比初中,有的内容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甚至一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加强新旧知识间的纵横向联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并学会主动进行反思。在解题过程中,不仅要完成解题,而且要反思解题经验,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如:出题者的意图,本题要考察我们的知识和能力,验证解出的结论是否完整合理,本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等,并给予适当的时间和空间以供其反思,纠正错误、查缺补漏,总结联系和规律,使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3.3.3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认识高中数学的本质,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等形式,利用同学中的良好资源,开展探讨,互帮互助,在交流中,提问的同学问题能得以解决,回答的同学也能加深印象,大家共同受益。分层次的教学形式则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衔接问题,层次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实际,立足于大纲,对基础较好,衔接上问题较少的学生应注重应用能力方面的引导,出现较大衔接问题的学生则应着重基础知识的跟进,并请已解决了问题的同学对其进行帮助,提高教学效率。在评价系统中,应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吃力的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完善的分层次评价方式,更全面地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进步。

4 结语

综上所述,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不是仅靠所谓的“衔接教程”或几次补习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教师深刻认识其中的差异,并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优化课程设计,逐步引导学生建立抽象思维概念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属于高中生的数学学习习惯,从而真正实现“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中发.新课标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中学数学教学,2009(4).

[2]张姿.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如何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过渡[D].首都师范大学,2009.

[3]郑玲薇.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实践反思[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10).

[4]王淑英.谈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的四大差异[J].新课程(教研版),2009(7).

篇5:数学师范生毕业论文--浅析新课改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文/陈安贵

摘 要:从目前的高中数学改革效果来看,我国新课程的改革,在给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中数学在新课程改革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数学教育以及学生自身素质的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努力,及时发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进程。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主导地位;学习习惯

数学是高中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概括性,因此成为很多学生学习的难点,制约了学生总成绩的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数学在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发生了变化,给高中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高中数学教学经验,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从数学教学的实践出发,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不重视兴趣激发

数学顾名思义是数的学问,高中数学开始变得抽象难懂,但是囿于职业疲劳和思想保守等问题,导致目前仍存在沿袭守旧的照本宣科、理论灌输、题海练技等模式。这样的模式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这样的学习是被动学习,这样的课堂是消极低效的课堂。

2.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教学观、课程观和评价观,在新课程改革之后,这些观念有的依然起到指导作用,但有的观念已经无法与新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如果教师依然强调这些观念,将会严重阻碍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此外,新课程改革后,虽然强调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但一些老师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影响,依然在教学过程中“唱主角”。如果依然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将会仍然按照老师所规定的教学模式学习,只会一味地听从老师的安排,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占主体地位,只能被动地学习,将无法在根本上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3.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逐渐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学生成绩仍然是考核的主要标准,一些老师迫于高考的压力依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来提高解题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在根本上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样如果使学生长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将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使得大量数学知识点变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改革的成果再次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如果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将会在知识点的认知和掌握方面出现漏洞,不能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不同题型之间的联系,制约了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应对策略研究

1.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通过有趣、新颖的课堂导入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所有精力都放在课堂的学习上,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指数函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生物学科的知识,演示细胞分裂的问题,细胞的分裂是由1个分裂成2个,再由2个分裂成4个,这样一直分裂下去。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建立细胞个数与分裂次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明确数学在整个高中课程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掌握指数函数知识点的同时,掌握了细胞个数的计算方法。

2.重视对学习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合理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不能将所有解题方法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解题方法,这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内容时,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删掉了一些三角函数的关系公式,只保留了基础的关系式,如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三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等。这些公式虽然没有在教材中提及,但仍然会在习题中有所考察,为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行推导这些公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这些公式,还能让学生在自主推导过程中巩固三角函数的解题能力。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练习,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3.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放下老师的“架子”,就会增加很多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只有和学生建立了良好关系,才能借助这层“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此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逐渐占据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际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是提高这一能力的关键。教师只有主动和学生交流,以互相尊重的方式去关心学生,才能真正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学生紧跟老师的教学步伐,达到掌握知识内容的目的。例如,在学生刚刚接触立体几何时,需要先让学生建立一种三维的.立体概念,在讲解三维向量时,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为学生演示三维向量的关系,之后让学生也用手指来演示和体会三维向量每个坐标轴两两垂直的关系。这样和学生一起“手舞足蹈”,很容易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4.新旧知识结合,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新课程改革以后,教材将高中数学知识分成了多个板块,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分模块教学。这样虽然是将不同的知识点分开教授,但是每个知识点都会有一些内在的联系。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用学过的知识来引入新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减少对新知识内容的陌生感,还能让学生巩固已学习的知识内容。例如,在学习“对数函数”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与“指数函数”相关的知识内容,如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等。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指数函数的图象和对数函数的图象来引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样就会让学生潜意识中遵循学习指数函数的步骤来学习对数函数,不仅可以加快学生对指数函数的学习进度,还能让学生将指数函数知识和对数函数知识“捆绑”在一起,形成一种统一的知识体系,便于对知识内容的掌握。

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中数学在新课程改革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努力,及时发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推进新课改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程保益。试析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J]。科教新报,2011(31)。

[2]雷剑平。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新课程:下,2011(04)。

篇6:数学师范生毕业论文--浅析新课改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

武陟职教中心 秦苏萍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变”就是“改革”,在中国的历史上,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改革,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浸透着改革者的汗水。国强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的基础元素是教师,教师是教学的根本。教师的思想很大程度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改革,“忽如一夜春风来”。

在新课堂教育实验的实施过程中,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共同面对的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关键。简言之,在新课堂教育实验的实施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教师的角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改变了。

一、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

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堂教育实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堂教育实验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在课堂教育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新课堂教育实验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上指数函数单调性这一章节的时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杰米 的百万富翁,一天他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订个合同,在整整一个月中,我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非常高兴,他同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如果是你们,你们是否愿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愿意,看到我笑后又想想可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于是齐声说不要这样的合约,那么到底谁更为合算,能否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探讨,此时学生的兴致达到极点,并由此发现其实际为一个"指数爆炸"的现象.

二、提倡合作、探究式学习

在学生学习数学问题中,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面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质疑中放手让学生学数学,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形成了一种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局面,提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索、相互交流的空间。同伴的合作学习,意在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通过探究,可

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三、把社会作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面向新世纪的数学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被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们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师可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如股票、利息、保险、有匀储蓄、分期付款等方面的数学问题,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模式。

四、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

原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改后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更科学、全面、客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比如对模块的综合评价成绩采用如下计算公式:W=平时×20%+单元测验15% +实践与探究活动×15%+学段考试成绩×50%

篇7: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师的必然选择。在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中,数学教师已经开始逐步接受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方式,但在全面落实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与困惑。这些问题与困惑的解决,关系着数学新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改;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为高中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高中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应深刻地反思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树立起新的高中数学教学观。

一、高中数学新课改实践存在的问题

1.受应试教育和高考束缚

现在许多老师认为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过的数学知识,而且还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取得成功,从而成为祖国有用人才。教师实际上包括家长、学校的理念是帮助学生在社会上取得成功,为祖国做贡献,也导致我们的不自然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下,学生们狂热追求名校,希望出人头地,而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兴趣来学习。

这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教师非常艰辛地教学,只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熟练技能上,用以帮助他们通过考试,尽管我们制定新课程,编写新教材,但相应的数学教育目的,评价制度未改变。

2.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缺乏操作性

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强调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个性的特征。其实,一方面,对于标准评价内容中的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教师认为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从长远来看是非常正确的评价方式,但是整个社会的现有大形势和家长社会的不认可,使其很难付诸实施;另一方面,学习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个性的特点,这些都是不容易说清楚的,不好量化,不好给分,而且,现实情况是,目前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其升学率,相应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也只看重高考的分数,即这类评价实际不与选拔直接相关。

3.教学内容泛化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高中数学课程应该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应该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这种整合应该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教材被绝对化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读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是数学新课程课堂普遍的现象。

二、从容面对新课改

1.变“教”为“导”

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首先弄清楚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可是,今天的教学中,还是有为数不少的教师采取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师的“教”,只是为了学生能听得懂,而学生的“学”也好像是为了听懂教师的“教”。这样的教学模式,很显然是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颠倒了,老师成了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在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没有一点主动的余地。因此,要想在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上述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学会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变“教”为“导”,指导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打开心窍。

2.通过课堂练习来反馈和调控

练习的目的,一方面能够巩固新学的知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将新的知识和与原有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模块,或者说将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加以改造,把新知识纳入其中。跟踪练习的着眼点往往放在巩固本课时所学的概念、性质抑或公式、定理,练习的知识点较单一。而综合练习则往往着重于知识的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在?O计习题时。一定要有针对性,一定要更加注重知识间相互联系的网络交汇点,学生训练后,教师的点评也一定要有助于学生更新数学认知结构,一定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助于让学生养成一种数学思考的良好习惯。

3.运用多媒体,重视教学多元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定不能忽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有其独特的形式,那就是生动、直观、形象且新颖。它的运用能极大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同时给学生提供的教学背景也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

三、结语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要努力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提高他们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的能力,全方位地提高数学教师应对数学新课程改革挑战的信心,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能力与信心上下工夫。

高中数学教师要切实落实与数学新课程教学一起成长的理念,要认识到实施数学新课程教学就是数学教师一次成长的机会。

参考文献:

篇8:数学师范生毕业论文--浅析新课改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

数学课程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一方面, 学生通学习数学知识, 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长期以来, 各学校的数学教学都围绕提高成绩开展, 一切学习都是为了中考做准备, 导致学生基本都是在被动接受知识.通过调查还了解到, 教师由于过分地重视短期学生成绩的提高, 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 即:数学在初中阶段的学习, 不仅为了满足中考需要, 还是在为高中阶段数学的学习打基础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 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上, 除了要做好大纲规定的教学以外, 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从学生学习习惯、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 通过不断地调整教学模式, 促进初中与高中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 为使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实现顺利过渡打下良好基础.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主要策略

1. 注重学生正确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塑造

良好的学习习惯, 包括上课不迟到、不早退, 上课记笔记, 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 这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 这对于高中高强度学习环境下, 学生健康心理状态的保证, 具有重要意义.当然,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离不开长期的正确引导.对初中学生来说, 他们刚从小学阶段走过来, 很多学生对于中学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不知道怎么进入状态.如果这时教师仍然一味地强调提高成绩, 甚至为了让学生提高成绩, 有意无意地默许学生不良学习状态, 那就得不偿失了.比如, 为了迎接考试, 很多学生熬夜“战前突击”, 这样可能在短期内可以提高考试成绩, 但是, 从长远来看, 单纯依靠“战前突击”, 不仅不能提高学习能力, 而且很容易形成懒惰心理.并且在高强度的高中学习生涯中, 科科考试依赖“战前突击”, 对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也会造成很大影响.为此, 教师需要从学生初中时期开始, 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平时多积累, 不盲目地考前紧急突击.而且, 要让学生养成上课做笔记的习惯, 并且要学会如何利用笔记进行复习和预习, 如何利用笔记进行知识的提炼和总结.

2. 结合课堂教学方法改变, 促进学习能力形成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 单纯依靠教师的灌输式授课, 很难真正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归根结底, 还是有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 活学活用, 形成自学的能力.因为, 不管什么样的课堂, 让学生“学会”只是一种结果, 让学生“会学”才是更高境界, 这也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在这方面, 教师可以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以及所讲授的内容, 编拟问题, 引导阅读, 如概念的叙述与理解, 定理、命题的证明方法与思路等.让学生边阅读边回答, 对概念要求会联系、会举例, 对定理要求会分析、会应用, 解题要求尽量一题多解, 一章结束后会用图表归纳结论和要点, 能前后对知识进行联系.比如学习立体几何中, 体积公式由柱、锥到台, 由多面体到旋转体, 由浅入深, 最后再由台体体积公式h (S+槡3SS'+S') , 当S=S', S'=0时就分别是V柱、V锥这一由特殊到一般再反馈一般包含特殊这一原则, 以此顺序讲授, 就可以使立体几何的思想有效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学生如果可以掌握这个方法, 这种转换的思路一样可以在高中立体几何学习中用到,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在初中与高中数学学习之间构建一种联系的纽带.

3. 因生制宜, 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初中阶段的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其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 逻辑思维能力有限, 而且, 由于小学阶段的基础不一样, 再加上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导致学生之间的发展潜力差异比较大.而到了高中阶段, 高中数学不仅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而且具有严格的系统性, 对学生能力要求更高.为此, 需要教师从初中开始, 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生制宜地开展差异化教学, 个性化引导.为此, 新课改也提出:“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从而在培养对象上从面向少数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初中阶段就结合同组异质的原则, 通过合理地分组, 分层开展教学, 差异化引导, 最终使学生可以实现个体和集体共同进步, 为高中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 新课改为初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 但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一步为推进初中与高中数学教学之间的衔接提供了平台和可能.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结合实际不断地提炼和总结经验, 另外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最终才能结合实际情况, 提出一套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方法.

摘要: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 探讨了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意义和策略, 包括:注重学生正确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塑造;结合课堂教学方法改变, 促进学习能力形成;因生制宜, 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策略

参考文献

[1]周冬霞.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J].学习方法报 (语数教研周刊) , 2012 (32) .

[2]张小鸽.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10) .

[3]杨凯泗.优化课堂教学, 强化思维意识[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 .

[4]杨静.初中数学教学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J].新课程 (上) , 2011 (6) .

篇9:数学师范生毕业论文--浅析新课改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课;课改;衔接

每一位初中生在经历了中考之后,带着强烈的自信心进入了高中的学习生活,但是随着学习的开始,学生普遍反映出高中的数学和初中数学有一种“掉链子”的感觉.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宛如天书,而且单调、乏味,让学生感觉无论是在课堂的学习知识还是课后的巩固知识都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这样的环境也使得部分学生进入了一个“牢笼”,相比初中成绩,那更是一落千丈,从而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心理上感觉难以面对这样的学习,最终失去信心.

分析初高中数学衔接不顺利的原因

(一)课程标准存在阶段性的差异

在新课程标准之下,初中义务教育的阶段强调初中数学应具有基础性,一切的数学知识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而去;在新课程标准之下,高中则是注重数学的选择性,一切的数学知识都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以及提高思考能力. 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多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为主线来安排学习知识逻辑体系,而高中的数学则是以专题教学和模块相结合,完全与初中教学模式不相同. 教学主线的不同,也使得新课程标准之下的初高中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等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最终导致不能顺利地将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上,最终影响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二)课标教材内容出现了错位

为了适应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的难度与深度都适当地降低了,更多的是拓展了数学知识的“宽度”,例如初中的概率计算、数据的统计与处理、三视图等新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大多都与现实的生活和实际应用想联系,多常量的运算,少代数式,学生很容易掌握其中的知识点. 但是在高中数学中,更多的是接触二次函数、分数指数幂以及对数等知识点.传统中的初中数学教材符合了“浅、少、易”三点,就算是新添加了内容,也没能够与高中的知识有效地衔接在一起. 例如:高中数学中的统计分层抽样,仅仅是在初中教材中零星地出现了点点,而在高中教材中却作为了一个重点进行介绍;初中教学的三视图与高中立体几何初步里面所讲授的三视图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这样就导致高中数学教材在知识点、教学的要求上偏离了初中的难度要求,导致内容发生错位.

(三)学习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

当初中生通过中考进入了高中,学生需要一个时间段来熟悉全新的学习环境.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刚刚通过了中考,考上了自己理想的高中,都会为自己留下“放松”的阶段.而在刚进入高一,面对的就是如函数的单调性、集合等等很难理解的概念,使得从高一开始,就从心理上产生了对数学的畏惧,最终影响数学知识的学习.

(四)教法学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初中,教师喜欢将每一个知识点加以归类,而且讲的比较详细,更多的是针对中考而去,学生只需要找准这点,就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而高中教师对于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方法、心理需求都不是很明白,再加之新课改后,高中的知识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一样是满堂灌,但是对于概念的讲述都很粗略,对于针对性的练习都是采用的高考题. 这样使得学生在没有掌握概念的情况下,面对高考题也听不明、弄不懂. 初中,需要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然后自主的去探究;高中,需要学生勤于思考,要懂得自己去总结学习中的规律,对于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创造性等都有了更高水准的要求. 这也使得初高中数学学习不能正常的衔接,导致学生适应不了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研究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有效措施

(一)整体把握课程标准的变化

作为高中教师,应当全方位的了解初、高中两个阶段数学学习课程标准的差异.如: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

(二)系统化的研究初、高中教材

例如:我们在研究教材的时候,可以充分的考虑本地区所使用的教材版本,从中考虑到:其一,对本地区的初中教材进行研究,找出初、高中教材本身存在的关系以及衔接;其二,对其他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的区别、联系等进行详细的研究,以便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驾驭教材.

(三)留心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1. 新生心理的衔接工作

首先,让学生在心理上认识与了解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高中数学所占比例;其次,将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进行对比,让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内容结构、体系以及课堂教学的特点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其次,阐述初、高中数学在学习方法上的区别;最后,请部分高三学生为新生讲述学习体会.

2. 提问——重视兴趣培养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刚进高中,面对数学困难,很多学生都会表现出胆怯的一面,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与主动探究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主动的思考、积极的探索. 课堂提问是一个提升学生衔接初高中数学带来“兴趣”的有效手段.

3. 教学需要有针对性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当中,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摸清学生的基础能力;更要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四)各种有效教学策略的落实

1. 教学需联系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教学法

教学中,时刻留意对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工作,最佳时间是选择在学生入学一个月左右.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可适当的减缓教学进度,提供部分难度较低的教学课程,给学生留一段“缓冲期”,让学生在一个逐渐摸索的进程中适应高中教学.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集合、函数等入门的课程,带给了学生很大的困难. 所以需要考虑学生实际,掌握“难度小、梯度缓、多层次”的教学手段,将数学教学层层剥离,分解落实. 在教学速度上,需要放慢开始进度,懂得教学的渐进性;在知识上,多以案例,实例教学入手;在落实上,首先针对教学课本,然后延伸至课本之外的“课本”;从难度上,掌握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与吸收能力,对课本教材做好处理与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在进行知识系列训练上,开始时可多作一些模仿性的练习、变式,加大学生在黑板上的练习量,不仅方便教师找准学生的问题所在,而且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 另外,在进行平时的考试、测验的时候,题目难度不应过大,尽量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及格.这样的手段能够使学生逐渐地适应高中数学教学.

2. 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

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更具抽象性,高中数学需要考验学生的灵活性,也就需要学生充分的“吃透”知识,不能够还是用初中数学对于概念、知识要求、结论的死记硬套的方法学习高中数学. 所以,高中数学需要教师展示新知识、新解法产生、形成的探索过程给学生看,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并且掌握释疑的思想方法,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篇10:新课改下高中数学函数的教学探究

一、函数学习应该把握的几个概念

1.函数的解析式与定义域

一个函数的给出总是以解析式的形式出现,一些函数通过简单的变换可以成为一个解析式,是一个函数的直接的表现方式;定义域是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规定。明确了解这两点对函数的学习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例如,某高级中学打算建一个平面图形为矩形的游泳池,现有建筑材料长100米,求平面图形的面积S与矩形的长度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假如我们设矩形的长度为x米,那么矩形的宽度就为(50-x)米,那么可得函数的解析式为:S=x(50-x)。在这样的解析过程中直接看起来并不存在问题,但是在数学函数学习严谨思想的要求下可以发现缺乏对函数定义域的确定,即自变量x的范围并没有确定,具体的长度必须大于0,而且小于50,这样就可以写出正确的函数表达式为:S=x(50-x)(0<x<50)。因此,在写出函数的表达式时是不能忽略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这是对函数本身的隐性限制,否则不能得到满分。

2.函数单调性与定义域

函数的单调性与定义域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一次函数不是单调递增就是单调递减,但是在多次与高次函数中却并不是如此。如,二次函数的图像有最高点或者最低点,这个最高(低)点就把函数的单调性根据定义划分为单调递减与单调递增的两个区间,高次函数则是根据函数图像中的拐点按照定义域划分为多个单调区间。还有常见的对(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它在定义域内是单调函数,但是值域是有限制的。

3.函数的奇偶性与不等式

定义域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所以判断函数的奇偶性要优先考虑函数的定义域。奇偶函数在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为“奇同偶反”。如,y=x2就是标准的偶函数,y=x3就是标准的奇函数。

函数与不等式的结合紧密,如求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求函数的最值、极值等,都要用到不等式(组)的解法,而不等式本身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打好不等式的基础,这样才能为函数学习创造条件。

二、函数学习中的误区

1.数学情景的创设脱离实际

在情景的创设上应该从客观的实际出发,比如这样的一个函数问题:从我国辽东半岛普兰店附近的泥炭中发掘出的古莲子至今大部分还能发芽开花,这些古莲子是多少年以前的遗物呢?要测定古物的年代,可以用放射性碳法:在动植物的体内都含有微量的放射性14C。动植物死之后,停止了新陈代谢,14C不再产生,且原有的14C会自动衰变,经过5730年(14C的半衰期),它的残余量只有原始量的一半,经过科学测定,若14C的原始量为1,则经过x年后的残余量为y=ax。(这里a为常数,0

2.忽视学生的客观水平

在函数的教学中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知识的积累,才能在教学中开展好各种工作。但是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客观数学水平,采取统一教学,而不是分层教学的模式,这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对函数的学习产生畏惧,不能吸纳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而函数是数学应用中最广泛的工具。忽视分层教学就是对部分学生的放弃。

3.缺乏数学思想的教学

数学思想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想,才能全面掌握数学中函数的应用知识。但是在高中数学的函数教学中缺乏对数学思想的培养,包括数学的严谨性思维,提醒学生在函数的学习中必须时刻注意函数定义域的确定、函数是否有意义、函数的大致图象,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函数教学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在现在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这一思维的培养,而认为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实践能够自主地形成,但是这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做到。

三、做好高中数学函数教学的措施

现行教材和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多,蕴涵的思想方法极为丰富。对于学生而言,由于智力类型和能力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接受程度自然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别。这些差异伴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增大。因此,高中数学学习中,两极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将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高中数学函数的教学要在科学的教学方案与体系的指导下开展,在教学之前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详细的教学方案,通过教研组的讨论之后再开展,使这样的一个教学体系能够着实提高学生的函数学习能力并适当地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范广静。立足分段函数 直面高考类型[J]。中学教研:数学,2008.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教师上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我的座右铭500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