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临安邸

2024-04-23

题临安邸(共11篇)

篇1: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题临安邸林升,题临安邸的意思,题临安邸赏析 -诗词大全

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朝代:南宋体裁:七绝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篇2: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字词解释:

题:写。

临安:南宋的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邸:府邸,官邸。

旅店,客栈。这里指旅店。

休:暂停、停止、罢休。

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熏:(烟、气等)接触物体,使变颜色或沾上气味。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贵族。

直:简直。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原北宋都城。

作品翻译: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艺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城当成了汴梁城。

创作背景:

《题临安邸》这首诗歌写于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中原国土全被金人占领时期。当时康王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而只求苟且偏安,对外一味屈膝媾和。同时,一些达官显贵们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意思是说,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意思是说,西湖边轻歌曼舞何时才罢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奢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的意思是说,温暖的风熏得“游人”陶醉。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奢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感受到“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人们就感觉到是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作者简介:

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篇3:爱国唐诗《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第一句中诗人点出临安城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中诗人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古诗今译 】

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何时方休?暖风把游人熏得陶醉,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名句赏析——“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在杭州大造宫殿园林,仅花园就修了40多所,其他贵族富豪的楼台亭榭更是不计其数.这首诗的前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写尽杭州的山水楼台之美和歌舞升平的景复象.“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然而,暖洋洋的风把游人吹得好像喝醉了酒,飘飘然,陶陶然,个个醉生梦死,毫无忧患意识,竟然把江南的杭州当作了中原的汴州.“暖风”语意双关,既是温暖的自然风,也是纸醉金迷的靡靡之风.末句既是讽刺,又是警告:长此以往,必将重蹈覆辙,杭州也会像汴州一样,沦于金人的铁蹄之下.全诗不用典故,篇幅极短而内蕴丰富,语言平易而忧愤深沉.

【注释】

1、题:写。

2、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3、邸(dǐ):官府,官邸(dǐ),旅店,客栈。这里指旅店。

4、休:暂停、停止、罢休。

5、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

6、熏:(烟、气等)接触物体,使变颜色或沾上气味。

7、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贵族。

8、直:简直。

篇4:《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价值上指航向。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设计理念】此诗我以主题教学的形式构建,以诗意语文为基点,穿越时空,梦回宋朝,立足于这个特殊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又与当下时事结合,激情碰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由名画和名诗导入,感受北宋沦丧前后的鲜明对比,激发情感的强烈冲突。

1、出示《清明上河图》电子动态图。

师导:我们来欣赏一幅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在2010年中国世博会时,它被人们用现代科技手法制成了巨幅电子动画图陈列在中国馆内。

(这幅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画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在5米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也各有特色,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的城市生活面貌。)

师问:欣赏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就画面内容来谈一谈)街道怎样,人们生活怎样?你可以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

(车水马龙、繁荣昌盛、富足安康、国泰民安)

过渡语导:这个繁荣昌盛的城市便是北宋时期的京城汴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从公元960到1127年100多年间,人们都过着天下太平,富足安康的日子。但这一切从金兵破城而入的那天起,就不复存在了。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中原的半壁江山被金人侵占。这段历史也被宋人称之为“靖康之耻”。师导:我们来看一首诗。

(出示课件: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一同学读,问:遗民是什么人?(北宋遗留下来的难民)胡尘怎么理解?(金人马蹄下的灰尘)王师是谁?(宋王朝的军师)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师导: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问题要问?

(国家被侵占,皇帝被俘虏,人们百姓生不如死,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王朝的权贵们又都干什么去了呢?)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写在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或许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出示课件: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老师范读。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读通顺。

请一同学来读。在请一同学来读。(及时评价)

师问:现在同学们都明白了吗?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逃跑了)逃到哪里去了?(杭州)他们逃到杭州后做了什么?(游山玩水,寻欢作乐)

出示资料: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占领北宋,宋高宗赵构携皇室遗后逃亡江南,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也就是杭州。南宋皇朝,政治上软弱无能,每年向金国纳贡求和,以换得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从此,南宋权贵不思复国,苟且偷生,纵情声色,纸醉金迷。

师读资料。问:现在再让你来这首诗,是不是有不一样的感受?请一同学读诗,再请一同学读诗。

师:我听出来了,你有些气愤,你有些沉重,为什么呢?你对谁生气?

(对王师。因为他们逃到杭州不应该游山玩水,饮酒作乐,而应该练兵习武,解救百姓。)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师:在这首诗中,游人指的是什么人?

(王师、权贵)

师: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平常所说的游人是一样吗?

(不一样。游人本是有空的时候出去旅游,不是天天在玩,只是偶尔的,这里的游人却是天天如此。)

师:你去一个地方旅游主要是做什么呢?(欣赏风景,玩一玩。)那这些游人在西湖边做什么呢?(听听小曲,欣赏歌舞,吃喝玩乐)

师:他们都玩得怎样呢?(醉了)透过一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

(我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为他们跳舞)

师:是啊,透过一个醉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醉倒在歌舞中,醉倒在美酒里,醉倒在美人怀里。把你的感受融进去,来读这一句。

请一学生读——————暖风熏得游人醉。

再请一学生读——-———暖风熏得游人醉。师:“暖风熏得游人醉”看来真正把他们熏醉的不是暖洋洋的春风,而是——歌舞——美酒和美人。师: 我们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他们的这种生活状态——————(醉生梦死,纸醉金迷)

师:西湖边上权贵们醉生梦死的生活景象与谁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呢?

(遗民泪尽胡尘里。与北宋遗民的苦难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出示课件: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陆游《关山月》)

请一同学读,问:逆胡指谁?(侵略宋朝的金人,也叫胡人,匈奴人)遗民是哪些人?(北宋遗留下来的难民。)

国家沦陷,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他们还在期望宋室遗族能够解救他们呢。师:可是在这些权贵的心里,还有北宋的遗民吗?(没有)在他们眼里,杭州还是杭州吗?(不是,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师:杭州市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不是)师:他们还想要他们的家吗?(不想了)

请一同学来读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我听出来了,你很气愤,除了气愤你的心情还有什么呢?(担忧,为杭州担忧,为国家命运担忧)

师:我们来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了杭州后,杭州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

(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呢?(山外还有青山,楼的外面还有高楼。)师:你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的,还有没有更深入一点的理解呢?

(意思就是杭州的景色很美丽,楼房也建的非常漂亮。)师:是啊,这些楼房都是谁建造的呢?(南宋皇帝和官员)师:他们建来做什么用的?(为自己享乐用的)

师:看来,他们逃到杭州,整天只为自己寻欢作乐着想。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风光无限,在这秀丽迷人的杭州城里作者是否被这风光迷住了呢?(没有)

师:面对此情此景,面对权贵们的奢侈的生活,作者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国难,想到了国耻,想到了遗民泪尽胡尘里。)

师:山河破碎,看着这些权贵整天醉生梦死,人们常常会想起故国汴梁:

(出示课件: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岳飞《满江红

遥望中原》)

师:是啊,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梁繁花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梁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让我们和诗人一起去问问他们————

生1:西湖歌舞几时休?生2:西湖歌舞几时休?

我听出来了,你很着急,你狠担忧,你狠愤怒,师:诗人林升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整整沦陷了五十一年了,五十一年啦,六百一十二个月,一万五千六百一十五个日日夜夜。

同学们,一年过去了,西湖歌舞没有停止,你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十年过去了,西湖歌舞没有停止,你再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五十一年过去了,西湖歌舞还是没有停止,请你----再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从这些质问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国家有种什么样的情感?(热爱)对国家和民族有一种深切的(忧虑)。

就让我们以作者的心情来读全诗。

全班齐读全诗。

四、解透

师: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作者那拳拳爱国之心。在那样的时代,还产生一大批像作者这样不肯苟且偷生的爱国志士,面对强敌入侵,面对国家沦丧,一位位爱国志士站起来了,岳飞就是当时最著名的爱国将领,面对破碎的山河,喊出了“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写下了一首激励人心的《满江红》。

课件出示:(音乐起)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师:虽不能像岳飞那样征战沙场,但陆游把毕生爱国热情付诸笔端,至死都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真切希望。

课件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宋朝伟大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虽为女儿身,但在国难当头时,她表现了男儿般的堂堂爱国正气。

课件出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师: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祖国再一次面对考验。日本倭寇强占我国领土钓鱼岛的行径,激发了举国上下的“爱我中华,保卫钓鱼岛”的爱国激情。

课件出示:

钓鱼岛上大红旗,雄狮岂被小鬼欺。华夏长城神威在,保疆卫国逐顽敌。曾因国弱屡蒙羞,华夏不是旧神州。东洋胆敢重温梦,天兵十万斩魔头。

不忘六十五年前,日寇铁蹄踏中原。

旧仇未已添新怨,钓鱼岛屿浊浪翻。

篇5:题临安邸教案及反思

怎样让古诗教学更有效?经历了本次“雨花杯”赛课,笔者对古诗教学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下面就《题临安邸》一诗教学谈一谈:

一、凭借“注释”,理解诗意。

《课程标准》对于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中提到,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在于考察学生能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怎样落实这一课标要求?

教学《题临安邸》时,笔者根据课标精神,结合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文理解有一定基础的特点。在课初就提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然后,借助老师给的注释(因为事先不能和学生有任何接触,所以不便要求学生带工具书),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有不理解的,可以举手问老师。”以此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习惯和能力。

从课堂效果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大意”。

二、补充资料,引起共鸣。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古诗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字词的字面理解上,还应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古诗中蕴涵的深刻情感,想象到古诗的丰富画面。但是,由于古诗的内容高度凝炼,情感含蓄深邃,加上年代久远和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学生接触古诗文不多,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的确不是一件易事。怎样进行突破?教学《题临安邸》一诗,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课前搜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背景资料(由于不能事先布置学生预习,所以由老师代为搜集,经过整合,然后提供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背景资料,感知古诗的写作背景,为感受古诗的深刻内涵奠定基础。

2.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交流背景资料,感受当时社会金兵横行,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悲惨现实,结合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所反映的场景,配以音乐的渲染和老师激情的介绍,让学生充分感受在金人占领区生活的宋朝人民,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的凄凉,和他们无日不在盼望南宋王朝收复失地,拯救百姓的迫切。正在学生移情于北方百姓那无助的“悲凉”之时,随即引导学生质疑:“南宋王朝的统治者们到底在干什么?”

此时,再来品读《题临安邸》,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抓住“诗眼”,品读情感。

古典诗词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往往将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凝于作品中的一字、一词或一句之中。古人云:“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我们抓住解读诗词的关键所在——往往是诗词之“眼”——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作更深、更广的思考、联想,从而深刻体会诗词中蕴涵的情感内涵。《题临安邸》这首诗中,一个“醉”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可谓精妙无比。

教学《题临安邸》时,笔者紧密围绕“醉”,以“南宋王朝的统治者们到底在干什么?”为线索,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南宋王朝统治者们“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自上而下、醉生梦死的淫靡生活场景;通过交流感受南宋朝廷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腐败无能、昏庸无耻;品读通过感受诗歌蕴涵的油然而生的悲愤之情和诗人一颗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

课堂上,学生想象丰富,感受深刻,诵读更是慷慨激昂。一个“醉”字,让学生走进了诗歌的内涵,走进了诗人的内心。

四、反复吟诵,读中感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古诗教学的核心手段,依靠充分诵读,能使“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以至心领神会,通达“悟”的境界。

教学《题临安邸》时,笔者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充分发挥诵读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1.初读古诗时,笔者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当学生读通、读顺了古诗,对古诗的理解也就有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了。这时的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又可为后面品位诗歌中蕴涵的情感奠基。

2.当学生充分感悟诗歌中蕴涵的丰富情感,触摸到诗歌的灵魂时,笔者用声情并茂的语言,配以背景音乐渲染,给学生营造一个如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感情反复诵读古诗:

①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哭干了眼泪,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的统治者们早日去解救他们,这帮南宋的统治者们却躲在这里在醉生梦死——(齐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②北方的失地在等着他们去收复,可他们却在这淫靡的生活中一醉不醒——(齐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③在这帮酒囊饭袋的眼中,杭州这样一个临时避难的地方,简直成为昔日的都城汴州。他们已经丢了一个汴州,难道他们想把杭州也丢了吗?——(齐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④想到北方的国土还没有收复,诗人不禁想问问这些南宋的统治者们——(指名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⑤想到北方的老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不禁想问问这些酒囊饭袋——(齐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⑥在那些南宋的统治者们当中,你最想指着谁的鼻子问一问?(反复指名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学生通过反复地诵读,将身心完全融入到诗中,对诗歌内涵的领悟更加深刻,情感也得到进一步升华,既陶冶了性情,又感染了情操,达到诗人合一的境界。

五、适度拓展,积累诗文。

《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160篇,而课本里的古诗也就那么几十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进行适度的拓展。

教学《题临安邸》时,笔者在课堂上拓展了同时代、同主题的古诗三首(分别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夏日绝句》),引导课后学生自主搜集南宋爱国诗多首,并熟读成诵。

适度的拓展,扩大了学生的古诗阅读量,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篇6:古诗鉴赏之《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1. 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 邸:客栈、旅店。

3. 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简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 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xx无能,达官显贵一 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xx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xx之风。正是这股 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 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 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篇7: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屈原学校

夏建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幻灯片若干张。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4、来,读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现在,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学“邸、熏、杭、汴、”四个生字,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

(二)检查学习情况。1、检查生字情况。

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邸、熏、杭、汴四个生字)响亮地喊出它们名字!

① 学生齐读。

② 个别汇报。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学生讲解字结构、意思、组词、书写时注意、形近字。)

③ 全班齐读。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你们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扫除了这四个拦路虎。接下来,我要 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

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

我们已经能够将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可是,要想把它读出感情来还得下番苦功。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学习要求:a、借助资料,自主学习理解“休、醉、直、作”等词语的意思。b、结合注释,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学习。

(二)小组交流自学情况,相互检查、补充。学完后,小组内交流。

(三)检查学习交流情况。现在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1、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其它组补充。2、每位同学自己试着串说整首诗的意思。3、指名完整地说诗意。

四、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理解了诗意。可是要想读出感情,这 还不够,我们还得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及它的写作背景。我们先来看看它的作者。谁来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

(一)了解作者林升。

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林升。教师相机补充。(你介绍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二)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1、学生介绍。(预习真充分,给我们介绍了南宋、北宋的相关资料;看得真深远。)

2、(课件出示遗民战乱图和权贵寻欢作乐图)学生观察,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课件出示北宋和南宋版图)教师激情小结。北宋到南宋国土面积减少了一半,但南宋的统治者还在寻欢作乐。

(四)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看到此情此景,你们的心情怎样?(愤怒、责问)让我们带着这种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

1、学生齐读古诗。

当时的南宋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

(课件出示合作探究:讨论: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自主学习思考。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4、小组汇报自学交流情况。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生: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生:我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学生想象说话,教师相机点拨: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那一杯杯琼浆玉液,灌入一个个酒囊饭袋之中,倾倒在一

具具行尸走肉的体内。引导有感情地诵读这一句。

②在这帮酒囊饭袋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地断送在这批酒囊饭袋的手中。是啊,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天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③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休?”

五、拓展,升华诗情。

①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邸》。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正因为他内心无比愤慨,所以他将心中的愤慨融入到这首诗内,题写在旅店的墙壁上,所以这首诗题目为题临安邸。

②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你想说些什么?生:我想对他们说,该醒醒了,不然金兵就打过来了。

(生:我想对他们说,快去把失去的领土收回来吧!

生:我想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再醉生梦死了,也去看看老百姓在怎么过吧!

„„)

③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课件播放《满江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篇8:林升《题临安邸》的写作背景

作品原文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白话译文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创作背景

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作者简介

篇9:赞美西湖的古诗: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朝代:宋代

作者: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

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译文】

美丽的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地呈现在我眼前。西湖游船上轻歌曼舞日夜不歇。游客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这些游人昏昏欲睡,怎么还会记得丢失的北方领土,沦落的旧都!他们简直把暂时脱身的杭州,当成了如梦般繁华的汴州!

【注释】

1、题:写。

2、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3、邸(dǐ):府邸,官邸(dǐ),旅店,客栈。这里指旅店。

4、休:暂停、停止、罢休。

5、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

6、熏:(烟、气等)接触物体,使变颜色或沾上气味。

7、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贵族。

8、直:简直。

9、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鉴赏】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表达了当时诗人对统治者苟且偷生,整日陶醉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生活的不满与谴责。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用“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又何时能开始?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既能理解为一般游客,也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统治者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篇10:王崧舟《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擞枪敲竦那榛场?

「三大目标,层层设置、步步晋阶。目标一,旨在疏通古诗之意思,此为表层解读;目标二,旨在体悟古诗之意味,此为中层解读;目标三,旨在挖掘古诗之意蕴,此为深层解读。由“意思”而“意味”而“意蕴”,方得古诗学习之“三昧”。又值一提的是,三大目标,个个融合了三维之要诀。每一目标之表述,亦知能、亦方法、亦情感,总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②都有景物描写。随机设疑:写景只为写景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③都写到了人。随机追问:此处的“游人”指哪些人?(南宋权贵)此处的“遗民”又指哪些人?(北宋遗民)“遗民”的“遗”在这里当什么讲?(遗留)

「知人论诗、整体观照,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本案设计,巧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此为整合策略之小试牛刀。借助注释、初知大意是整合的基础,聚焦同质、求同存异则是整合的关键。此处整合,意在铺垫史实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实乃教学模式之一大突破也,妙!」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过渡:一边是南宋的权贵,一边是北宋的遗民。当他们如此鲜明地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有何种感受呢?我们该做何种感想呢?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疏通诗义后追问:

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②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学生想象后言说。)

③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痛失亲人的泪、家破人亡的泪、流离失所的泪、充满仇恨的泪、苦苦期盼的泪„„)

④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

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⑤国家破碎,山河依旧,不同的是,奔腾咆哮的黄河已经成了金兵的饮马之槽,巍峨高耸的华山已经成了金兵的牧马之地。黄河向大海悲泣,华山向苍天哭诉。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读出凄凉、读出悲愤。

4、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①“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

1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0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补充陆游《示儿》,齐读,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③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

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该诗的解读,紧扣一个“泪”字。遗民之泪,如瑟瑟秋雨,裹挟着满腔的凄凉、悲惨和绝望,洒向了三万里河、五千仞岳,洒向了满目疮痍、遍地废墟的中原大地,冷冷地滴落在诗人的心头。一个“泪”字,上承金兵蹂躏百姓之残暴、下启遗民苦盼王师之悲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也。教材透则教法秀,此例即为一典型,高!」

(二)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

2、讨论: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相机做以下引导和点拨: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说话,教师相机点拨: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那一杯杯琼浆玉液,灌入一个个酒囊饭袋之中,倾倒在一具具行尸走肉的体内。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②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解读该诗之难,难在一个“情”字。感悟诗人之情,要在一个“愤”字。这其中,有面对中原破碎萧条之悲愤,有面对权贵醉生梦死之激愤,有面对故土无人收拾之义愤。此情此愤,宜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然诗人彼时之情与学生当下之情,实为落差过大、间距过远。因此,缩小情感落差、拉近情感间距就成了该诗教学的全部枢纽。对此,本案共设三招:第一招,抓住“醉”字,融情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第二招,抓住“作”字,含情解说,让学生触目惊心;第三招,抓住“问”字,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难点破,则解读成矣,神!」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当权贵寻欢和遗民泪尽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何感受?做何感想?(自由畅谈。)

2、交替互读两首古诗。

①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邸》。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②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③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情绪不同,但现在,我们却再次发现了它们的相同之处。(板书:忧国忧民)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

3、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4、沉沦的是无道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课件播放MTV《满江红》,随着悲壮的歌曲响起,老师动情言说)面对破碎的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如同黑夜中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长空、光照千秋。

「整合之精髓,在索解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也。林升诗,以愤起首;陆游诗,以悲作结。表面视之,情感各异,但深层探之,则诗心昭昭,可谓“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此处整合,用对比参读的策略。对比之意,非为求异,实为探求内在精神之一致也。“忧国忧民”四个血字,当让学生铭记在心。纵观两首古诗的解读过程,总有“长夜难明赤县天”之感,让人喘不过气儿来。然史实终归是史实,本案教学压台于岳飞的《满江红》,课堂氛围顿时豪气冲天、壮怀激烈,此举用时虽短、用意颇深,大有“一唱雄鸡天下白”的痛快,爽!」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醉 泪

权贵寻欢 遗民苦盼

└ ┘

篇11:题临安邸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中原失地)

3、有谁知道,中原失地是被谁占领了吗?(金国)

师述:是啊,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在陆游临死的时候,中原已被金兵占领了整整83年,而且北宋的两个皇帝徽宗、钦宗也被金兵抓起走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和南宁的对照图。

二、出示地图

师述:这就是被金兵占领的土地,占去了宋朝的一半,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同学们,你们说这大片的被占领的土地,该不该收回来?

师述:然而陆游在《示儿》中所说的“王师北定中原日”,那些“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来,看一看,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看一看,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还有南宋的皇帝都必须干什么去了?

三、出示《题临安邸》

1、师读书中⑴介绍诗人及背景。

2、同学们,看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

3、听课件朗读。

4、男生读,女生读。

5、教师范读

6、全班齐读。

7、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

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

(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

8、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

9、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

10、你怎样理解这一句话?

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11、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同学公益事业看两幅图画。(课件出示寻欢作乐图)

12、在这帮酒囊饭袋人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吧?(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13、谁能解释一下,“直把杭州当汴州”

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师:也就是说他们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今天,我把这幅图带来了,请大家看一看。

四、出示《清明上河图》

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在东阳横店影视城依照这幅《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重建,我们学校在去年五一组织教师曾经去旅游,真是美丽如画。如果你有机会去,一定会被那美景所折服。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是,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家伙手中。

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没有想到如何懒得失地,而是在建宫殿,大修街道,因此诗人在诗的第一句就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1、这些楼是谁建的?杭州本来应是他们什么的地方?他们建了作什么?(出示课件)师:是啊,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2、想到这里,我们着不着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3、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和诗人再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什么意思?

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

4、南方的权贵们醉生梦死,而北方的老百姓却把眼泪都要流干了,面对权贵面对皇帝,你想说些什么?(自由发言)

师:如果我们的祖国被占去了一产,你们愿意吗?会怎样?

5、学到这里,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边起来说一说吗?

五、课件播放诗意

1、同学们,看过射雕英雄传吗?文中有有两个人物,一个是郭靖,一个叫杨康,你们知道为什么一个叫靖,一个叫康吗?

2、面对破碎的河山,抗金次岳飞喊出了“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他曾经写下了一首激励人心的诗歌《满江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出示课件。

板书:

题临安邸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上一篇:镇档案管理工作总结下一篇:长句变短句高考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