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诵读教学计划

2024-06-01

诗文诵读教学计划(精选8篇)

篇1:诗文诵读教学计划

六年级古诗文诵读学习计划

六年级三班

指导思想: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为了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我校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古诗文。

学习时间:每周的星期

三、星期五早上20分钟的晨读时间

学习内容: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中36——70首

学习计划:

第三周:《忆江南》《小儿垂钓》

第四周:,《悯农一》《悯农二》

第五周:《寻隐者不遇》《山行》《清明》

第六周 《江南春》《乐游原》

第七周:《蜂》《江上渔者 》《元日》

第八周:《泊船瓜洲》 《书湖阴先生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第九周:《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江春晚景》《 题西林壁》

第十周:《夏日绝句》《示儿》《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十一周:《四时田园杂兴一》《四时田园杂兴二 》《小池》

十二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春日》《题临安邸》

十三周:《游园不值 》《乡村四月》《墨梅》

十四周:《石灰吟》《竹石》《 所见》

十五周:《村居》《 己亥杂诗》

篇2:诗文诵读教学计划

一、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尝试与体验

1、诵读教学的魅力来自相应的意境的营造

诵读的作品是否有感人的力量,让人心动、让人震撼、让人联想、让人感悟,相应的意境的营造是极为重要的。意境的营造有一种启发性、暗示性、导入性。如本课教学在复习回顾抒写秋的诗文中引入“状秋天之胜景,抒秋日之情怀”的氛围,暗示本诗将在秋景中抒发情感,这首先为作品诵读涂抹了一层特殊的感伤情怀,然后相应情调的音乐背景的配合,更是共同为作品未登场就达到了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先声夺人之效果,为作品产生感染力、震撼力创造了条件。诵读相应意境的创设,犹如为作品的展现拉开了序幕,为光芒四射的作品再现升起了曙光,它的启发、导入作用不可低估。

2、诵读教学的魅力来自教师的桥梁作用

诵读是否有震撼力、感染力,教师是否起到了连接作品的作者心灵与学生心灵的作用,这是产生感人魅力的关键。教师对作品理解深入、透彻,有独到的见解,朗读有功底,朗读处理有技巧,可更准确地传达作品的精髓,传达作品的美妙之处,传达作品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从而达到学生深入作者内心,进入感性和理性的深切体验,与作品产生同振共鸣,为之动心、为之动情。《琵琶行》的教学,那秋风瑟瑟的江边的送别的感伤,琵琶女弹奏的音乐传达的声声悲情,音乐引出的琵琶女身世诉说的凄惨,音乐引起的诗人同病相怜的悲伤,都是借助教师的诵读极富激情地传达出来,从而打动学生。正如学生所说“您那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讲课,很容易调动全班的兴趣。个个都认真仔细地听您的课。您的朗读水平更绝了,神态与动作相结合,停顿、重音、长音恰到好处,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学生吴伟龙)。身临其境,这是教师借助诵读架起了作品作者与学生之间心灵交流的桥梁,从而带学生走进作品、走入作者的内心。

3、诵读教学的魅力来自作品本身

诵读教学之所以产生迷人的魅力,还得力于作品本身的原因,由于作品的杰出优秀。《琵琶行》那富有表现力的高超的描写本领,那极富韵味的极有音乐感的诗句,那极有层次极具冲击力的情感展示,时时感染着人、撞击着人的心,让人不得不惊叹作品的伟大。中学语文中所选的古诗文,从先秦到清代,无不是千古佳作。接触这些作品风格迥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犹如是走进了五光十色的宝库。诵读这些优秀之作,就如亲耳聆听中华最杰出的人物与你倾心而谈,心与心交流、情与情碰撞,在日月光华中接受沐浴,接受滋养。吟诵这样的杰出之作,怎能不使人满口余香,给人以不尽的回味?

4、诵读教学的魅力来自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性的发现与感悟

不论是采用各种方式导入特定意境,以增强诵读效果,还是饱含激情地诵读演绎作品,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与作品的同振共鸣,深入体验与感悟,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鉴赏评价,让学生独到的见解得以亮相,有个性的发现得以张扬。因此,诵读教学最爽心悦目、最令人迷恋、最让人激动、最使人击掌而呼的是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感知理解后的有创造性的诵读,通过诵读质疑解疑,达到有独到的见解与评判。这个环节是整个诵读课最光彩夺目的亮点,是诵读教学要达到的高潮。

二、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影响及作用

古诗文诵读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1、 培养浓厚兴趣,激发求知欲

古诗文诵读教学最突出的一点,是通过诵读来读出作品所传达的情,所阐述的理。这里,因为诵读作品本身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风格的多姿多彩,表现手法的精妙绝伦,吟诵品味之中,学生自然会被作者所抒发的真情、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触动,自然会被作品高超的艺术手法而惊叹折服,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体会到语文学习原来是如此的奇妙而精彩。如《琵琶行》、《归去来兮辞》、《游褒禅山记》的诵读教学,学生无不为诵读所营造的意境、传达的情感哲理所震撼,无不为诵读教学那课堂上自己有创造性诵读表演而喜悦,无不为课堂上可以自由地畅所欲言发表见解进行赏析争论而惊叹,学生发现原来语文课竟是如此迷人、如此美妙,诵读教学引入的竟是如此奇妙的一个天地,由此产生高涨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引发迫切学习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更旺盛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

2、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正因为古诗文教学要通过诵读来传达作品的精神,而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等因诵读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等方面的相异会有不同理解,而且许多作品本身存在理解的多义性,这些都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行创造性地诵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里,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可以依据诵读教学所提供的作品作蓝本,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作品基调的把握、情感的控制、声音高低快慢轻重的处理,灵活地加以运用,展示出自己心目中所理解的创作品。像《归去来兮辞》、《兵车行》、《蜀道难》等的诵读由于学生的富有个性特色的演绎而显得精彩纷呈。这个过程是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又充分调动起了自身的文化、生活、思想素养进行尽情的演绎,更富其创造性。而这积极参与的创造性的二度创作,又正是文学作品所梦寐以求的实现读者参与感知的最高境界,而诵读教学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同时实现了这个目标。

3、激发学生潜能,开发学生智力

诵读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激荡之后,一个重要的环节,还在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鉴赏评析,进行理性的思考。在这个环节,诵读教学采用积极开放的形式,以民主的方法,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进行质疑解疑。在这样的课堂上,由于宽松的环境和放松的心境,加上教师的不断鼓励,师生间平等对话,学生愿意发表见解和主张、敢于发表见解和主张,学生潜在的能力就得到施展,才能得以发挥。《琵琶行》鉴赏时,学生对诗中小到词语、大到景物描写及人物形象等理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纷纷拿来进行交流,同意的、不同意的竞相发言,在你来我往的争论中,问题一一得以化解。学生因争辩思维变得活跃、变得条理清晰,因争辩而变得善于以理服人,因争辩而变得多思勤思、考虑全面不偏颇,因争辩而变得敏感灵活,从而使思维得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智能也得以开发。

4、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诵读教学所吟诵的千古美文是我国古代最优秀最杰出的文化,吟诵鉴赏之中,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优秀的品质时时激荡着学生、滋养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的精神得以净化,道德得以规范,品质得以高尚。与此同时,诵读教学又以学生自己的理解而创造性地演绎作品抒写的丰富复杂的情怀,学生在与作品作者同悲欢共喜乐中,这些千古不朽之作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操。

而诵读演绎之后对作品的的鉴赏,一方面鉴赏评判本身,要介入学生对作品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由此不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在明辨是非曲直中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诵读教学所营造的既让学生民主地大胆地发表见解,又互助合作地互相探索的做法,也使学生有主见、不随波逐流,又能团结协作的人格的形成有了可能。

三、古诗文诵读的技巧与方法

古诗文诵读教学要取得迷人的魅力,诵读的技巧与方法也要讲究。

1、特定意境的营造

营造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意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更能直觉地感性地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特定意境的营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用这种方法,运用于教学,有较好的效果。如《归去来兮辞》意境营造法,先奏出伴着鸟声水声、弥漫着田园气息的音乐作为背景,接着以“鸟鸣声婉转悦耳,音乐声悠扬动人。这来自天籁般的声响,仿佛让人置身于美妙的让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导入以自然美抒情言志的话题,然后朗读回顾借自然美景来抒发心志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月光荷叶的段落,再串起同样有月光荷叶意象的王维的《山居秋瞑》,接着以《山居秋瞑》是一个世外桃源所在的问答引出陶渊明,由此走进陶渊明。接下来教学《归去来兮辞》中对自然美的诵读鉴赏,对所抒感情领悟变得更为顺理成章就得力于这意境的营造。而且这种营造特定氛围时,注意把单篇诗文放入同样写此景此情的大背景中的方法,可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进行理解,感悟也就更深刻。

2、再现作品时辅助手段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再现作者心灵,借助各种辅助手段,可以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具震撼性、更具冲击力,从而更深的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像我的《归去来兮辞》、《琵琶行》、《游褒禅山记》等古诗文教学,都用相应的音乐配音,而且又以多媒体画面配合,再配以现场诵读,教师读、学生读,这音乐、画面、人声的组合具有更为强烈的表达效果。

3、诵读技巧的把握

①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像你如果不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就无法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如果你不了解李白《将进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事宜借酒兴诗情,来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就不能表现那既豪放又感伤的复杂情怀。

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可以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为动人的效果。如把握《诗经•卫风•氓》那女子的痴情、专一、勤劳、善良,被弃后的坚强、果断,把握《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的忠贞、专一、善良、倔强,焦仲卿的专一、善良而懦弱,可凭借富有个性的形象的使作品的警示力量更突出。如若能体会《项脊轩志》中母亲那慈爱的关切:“儿寒乎?欲食乎?”;祖母那怜爱、赞美及殷切的期待:“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妻子传达小妹之语的天真中含好奇与顽皮:“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并把这些人物的性格、口气准确地表现出来,更能突出那言犹在、而母亲、祖母、妻子那人已去的那种刻骨的悲痛,更让人潸然而泪下。

③注意作品的风格特征

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4、处理好语言的声音表达

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还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

诗歌的诵读,节奏的停顿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如谓语动词、表性状程度的状语、表性状强调的定语、表结果或程度的补语、疑问代指示代词等要重读。至于语气语调,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陈述、疑问和感叹句的作用,灵活处理,一定会为诵读添彩。

5、诵读方式的选择

各种不同的诵读方式,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①范读 教师或学生的在教学起始时的诵读,它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架起作品与读者的心灵交流的桥梁。

②独诵 让学生进行个体表演,可展示学生的才华,体现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文化积累、生活经验、思想素养的二度创作的成果。

③男声齐诵、女声齐诵、男女声轮流诵、男女声合诵、独诵与合诵的结合 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的加以运用,可起到如同交响乐般的奇妙效果。

④诵读比赛 激发学生的诵读激情,补充课堂教学的阅读数量,拓展视野。

篇3:古诗文教学应重视诵读

1. 诵读是让学生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有效捷径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 诵读能够让学生积累更多文言文基础知识。古人的文章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 是很生涩的, 尽管老师讲了许多, 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这时朗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朱熹主张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其目的就是“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掌握和积累, 都不能单靠背解释、记术语, 只有通过诵读文章, 获得语感才能实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能读准字音, 对文章的字词也就有所掌握。如对于一词多义现象, 即同一个词, 在不同语言环境中, 读音、意义、用法不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间”,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的“立有间”读“jiàn”, 是“一会儿”的意思。而《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也读“jiàn”, 却是“夹杂”的意思。又如“数”, 在《狼》一文中的“又数刀毙之”读“shù”, 意为“几”。又如通假字,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中“说”通“悦”;“河曲智叟亡以应”的“亡”通“无”……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又间有通假字, 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 如果相关文章熟读成诵了, 感性例句积累多了, 生疏的也就变为熟悉的了。学生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 积累了基础知识之后。就为更深层次理解文章做好了铺垫。

2. 诵读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古诗文教学中, 诵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古文的停顿, 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句子的停顿, 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 甚至会曲解文意。如《狼》“其一犬坐于前”, “其一犬/坐于前”跟“其一/犬坐于前”意思是不一样的。又如《捕蛇者说》一文中的“而乡邻之生日蹙”, 应是“而乡邻之生/日蹙”, 而不是“而乡邻之生日/蹙”。再如柳永的《雨霖铃》文中“都门帐饮无绪”, 不可能念成“都门帐/饮无绪”, 而应是“都门帐饮/无绪”。这类情况还有不少, 指导学生诵读时必须分清句读, 才能疏通句意, 理解文意。

3. 诵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像, 还能给予学生美的感受

在古诗文教学中, 诵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像, 引起美的感受。反复诵读可以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 激起学生丰富的想像。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 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深刻的内涵, 不展开想像, 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 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我们让学生在想像中诵读, 在诵读中想像, 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 感知形象, 运用想像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 品味诗意, 走进诗的意境。如读《出塞》, 可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展开想像:登上塞外关城, 明月下, 望着辽阔的荒野……为了戍守边境, 这关城, 从秦汉到现在, 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呢?只有充分发挥想像, 才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在诵读文章时, 只要能开启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 在“之乎者也”中, 把握语脉, 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 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诵读得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 无论兴趣方面, 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诵读, 不仅有助于走进诗人的意境, 更能感受文章的人物美、情感美、思想美。如诵读“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浮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雄姿;吟诵“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我们向往的, 是充满着和谐清静的大自然的纯真;轻吟“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时, 那情人分别时惆怅的情景尤如在眼前。

诵读, 正是通过语言的感知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 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

4. 诵读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诵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如果说阅读古诗文是我们超越时空和古圣贤心灵对话的话, 那么诵读古诗文就是我们“替”古圣贤抒发思想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 也是学生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过程。他们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的同时, 也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当学生神情肃穆地朗声诵读《〈孟子〉二章》“生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时, 升腾在他们心灵中的不就是那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吗?当学生慷慨激昂地高声诵读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时候, 充溢在他们肺腑的不也是那种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操吗?而吟哦着“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时, 学生也将把这做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箴言。高歌着“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学生也会将它当作激励自己永不言败的自信。这样日诵日习, 塑造的将是高尚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

5. 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说”“写”的能力

篇4:谈古典诗文的诵读教学

我国古典诗文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集中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心性形式、审美情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是我们民族母语的精美之本,是我们民族文字运用的典范。让学生诵读大量的古诗文,既可以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又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既启迪智慧,培养灵感,又能提高表达能力;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增强审美情趣。 搞好古诗文教学不仅使终身受益,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子孙后代,可以说是利在当今、功在千秋。因此不能把它看作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不管学校组织与否、检查与否,都应该扎扎实实坚持下去。国家总督学柳斌早些年就讲过,素质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激励和帮助完成大纲推荐的背诵任务,并以此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古诗文的诵读教学呢?

一、扫除生字语音障碍是诵读前提

古典诗文由于时代久远和语言的发展变化,再有学生的识字数量局限,其中难免会有生僻字或者异读字(如古音异读、破音异读、通假异读等),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照注解和查找工具书,读准这些字音,扫除语音障碍,在此基础上进行通篇诵读。很难说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频繁出现语音错误是成功的诵读,它只能遗笑大方,影响学生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其效果自不待言。

二、理解语意读准句读是诵读的基础

古诗文由于语言习惯的差异、语法功能的不同,它表现在词语形式、句式特点上跟现代汉语往往有较大差异。不注意或者说不理解这些特点肯定会出现诵读错误。如“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中 的“形成”就 不 能理解为现在的一个合成词,否则连读必误;正确的读法应是在“形”和 “成”之间来个停顿,因为“形”前面有定语“鼎足”,所以 “形”应为“形势”之意,是名词。理解了这些,就读准了句读,为整个诵读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这些主要表现在古文的诵读上,古诗词则不容易出现这样的麻烦。

三、注意虚词,把握语气,找准韵脚,理解层次,读出节奏是诵读的关键

诵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在诵读时通过对诗文语言的把握,读出诗文内在的韵味含义思想情感,增强语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句间虚词、句末语气词。如在诵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而歌》)时,我们仔细玩味“之”“而”这两个虚词,可以品读出作者抒发的那种怀才不遇的悠远而深长、慷慨而悲凉充斥天地的伤感思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节“梦游”的主体部分,开始两句承上启下过渡,接下几组句子中的“溪、啼、梯、鸡”押韵;接着两句也是过渡句,下面四小句中“泉、巅、烟”又押韵 ,再下面连续三组句子中“摧、开、台”为一个韵部,结尾两组句子中的“下、麻”也是同一个韵部。这样我们就可以将这一节划整为零分为作者梦游的四个层次,内容上正好是作者梦游天姥山的全过程。在诵读时就可以读出诗段内在层次和节奏,品味出作者憎恶黑暗现实、追求美好理想思想感情,易记易背,反过来促进对整体诗文的理解和品味。

另外五言诗的大体以“二、二、一”为主体的节奏和七言诗的大体以“二、二、二、一”为主体的节奏(其它类型都是结合诗句在此基础上的变化)都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诵读诗文。了解古代跟诗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也有利于我们对诗文的理解诵读,诵读理解。

四、良好的诵读习惯是诗文诵读教学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

很显然,诗文诵读不能仅仅靠知道诗文诵读的几点内在的规律和方法就万事大吉,更重要的工作还在后面,那就是在了解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有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良好诵读习惯。

平时我是这样做的:(1)巧妙利用时间。我结合我校学生的具体特点,要求他们抓住晨读、早读和晚读这三个时段,坚持每天诵读背诵一首诗。另外利用课堂五分钟要学生板书默写,这样既不加重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感到单调。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2)每天有目标。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这样形成习惯,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根据学期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3)适时给以指导。背诵古诗文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指导背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背古诗文的:先领读几遍,使读正确,读通顺,再逐句理解大意,然后再读,让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4)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由难到易、由诗词到文章,循序渐进。这阶段重在开发记忆,不要加重负担,一定要弄懂,提高诵读效率。对那些记忆能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抽空单独进行辅导,不让一个掉队。为了激发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诵读古诗文的兴趣,诵读古诗文的热情日渐高涨。

篇5: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计划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极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文化瑰宝。中学生每天诵读经典古诗文,通过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浸润于经典诗文的光辉之中,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滋养,砥砺品行、健全人格,为精神成长打下文化的根基,使他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

一、活动目的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

2、规范学生基本言行,培养良好的习惯。

3、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二、活动内容

经典诗文诵读,它可以提高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根据我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内容,我校初步拟订了本学期以《弟子规》、《中华经典诗文》等为主要诵读内容,这项计划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将在实施过程中视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作出适当调整,实行分层教学。以达到此项活动的目的。

三、活动主题

背诵中华经典,积累民族文化底蕴,做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

四、活动口号

诵千古诗文,做中华赤子。

与经典为友,为人生奠基。

五、具体实施办法

1、每日吟诵、确保时间。每位教师要要充分认识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高度重视诵读课程,坚持常抓不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诵读,与学生一起真心感受经典古诗文的魅力,真切感受诵读带来的生命的律动与成长。

2、熟读成诵、不求甚解。对于经典古诗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重在让学生熟读成诵,就如种下一颗颗充满生命潜能的种子,在特殊的情境里自然会发芽成长,“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3、与时俱进、发展继承。经典古诗文在语言内容方面是高度紧凑浓缩的,包括大量对人生、世界、乃至神秘宇宙的智能思考和为人之道的论述,是古人真实深远的生命体验。我们要以辩证的眼光去了解,去学习。

六、具体要求

1、“晨读”:按一早到班就读书的要求,利用早晨时间,大声诵读5分钟,早读老师带领。

2、每节课上课前诵读古诗一首(两遍),课任老师负责。

3、每周利用班会课进行集体诵读,并组织每周总结,班主任负责。

4、办一期“经典诗文诵读”为主题的黑板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经典诗

文诵读比赛。

篇6: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弘扬文学艺术,营造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汉语言文学的艺术魅力。

二、活动口号: 日有所诵,快乐阅读

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

(1)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2)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3)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提高自身素质。

(4)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四、诵读内容《语文经典诵读》,《诗词过级4》,继续让学生背诵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唐诗》、《宋词》、《论语》、毛泽东诗词、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同时,精选中外现、当代美文。

五、教学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六、活动安排和措施

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优秀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诵背优秀诗文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1、每周传统文化课,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周周吟诵。

2、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3、设立经典诵读读书卡。抄写自己喜欢的古诗文,建立扑克牌式的古诗文诵读卡,随时进行诵读,便于记忆。

4、建立有效的评价制度。评价分别由教师、家长、小组和自评四个部分组成,使学生形成习惯,持久地进行。

5、每月举行一次诵读擂台赛,评选年级 “诵读大王”、“诵读能手”或班级“每月一星”,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

6、指导学生撰写诵读经典的体会和感受,评选优秀诵读日记。

7、利用家访向家长介绍诵读的目的、意义以及目前取得的初步成效,请家长配合督促指导,同时也请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当好孩子的榜样。

七、诵读评价

篇7:小学古诗文教学诵读指导

——小学古诗文教学诵读指导之我见

木老元乡中心学校

郭 强 2012年4月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小学古诗文教学诵读指导之我见

内容摘要: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历代的古典诗文,像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它们建造了一座高高的精神灯塔,光照千秋万代…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历代的古典诗文,像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它们建造了一座高高的精神灯塔,光照千秋万代;它们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大河,灌溉各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家园。它们不仅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还给人以艺术享受。儿童时期是“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黄金年代,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诵读经典诗文的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模式是知诗人,解诗意,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记忆。学生学习和诵读的积极性不高。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厌恶学古诗文,因为单调乏味的背诵让他们觉得无趣,有一种被迫学习的倾向。经典诵读如何走出传 统教学的窠臼是我们语文教师亟待共同探讨的问题。我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浅地总结出以下几点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方法。

一、语调的抑扬顿挫

“诵读”的意义不仅在于进行记忆,还在于帮助理解,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体会古诗文的意境,理解其中的含义。古代人诵读古诗文时往往摇头晃脑,语调抑扬顿挫,在今天的人看来还有点滑稽可笑,可实际细细琢磨,古人能创作出那么多精粹的古诗文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意境的体会、含义的理解比我们现代的人要深刻的多。那些传统的诵读方法其实不是古董,而是颇有深意的。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抑扬顿挫的诵读方法,孩子既感到新奇,又感到很有趣,学习起来很有积极性。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诵读比赛,孩子们都会兴奋不已,既提高了诵读能力,又增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孩子们不会感到古诗文学习是枯燥无味的。

二、注意把握节奏感

古诗文在创作上节奏明快,很重视韵律之美。把握好节奏,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还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思。节奏一般是按音节或意义来划分,我以宋代陆游的《示儿》 为例来说明。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可以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也可以按“二二二一”的节奏形式来划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那些连在一起的单音节词诵读时一般要把它断开,理解起来才不会弄错。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一句,其中的“妻子”是两个单音词,它的意思是指“夫人和孩子”两个人,不是我们今天所称呼的“妻子”了。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把它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从而可以看出,划分节奏不仅表现的是韵律美,还有助于对古诗文意思的理解。划分正确,可以让孩子们感觉到古诗文的音乐美,理解起来也不会产生歧义。我们要教给学生划分节奏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划分。

三、肢体语言的运用

人类的肢体语言是丰富多姿的,而每个肢体语言的展现往往是人类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以表达出一个人激动、平静,高昂、低沉或 喜怒哀乐的不同情感。在诵读古诗文的时候,我倡导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辅助表达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刚开始诵读时学生不习惯,扭扭捏捏,动作不大方,经过慢慢的鼓励和引导,他们有了大胆的尝试。看到学生的进步,我给予了肯定,他们就越发放松,效果越来越好。不管他们用的是怎样的肢体语言,只要对学习有帮助,我都支持。例如,在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当读到“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时,学生们表情激动,把“高兴得要发狂”的意思表达的淋漓尽致,我也为此也激动不已。在学习时也可以让学生用表演或歌唱的方式来加深对古诗文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这样的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会感到乏味,而且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游子吟》、《长征》等古诗文时,我就让学生用歌唱的形式来感悟诗的意境,学生感兴趣极了。

四、创设美妙的情境

许多古诗文都有非常形象的意境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并开启他们的视觉和听觉等多个感管通道,选择合适的音乐和画面同时作用于学生,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学生的诵读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就会给经典的古诗 配上节奏,即兴来一段精彩的说唱,或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享受到了阅读的审美境界。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美妙的情境,学生便会如痴如醉地体验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美妙意境;用饱满的激情吟诵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诗词,学生体验到的是诗中闪烁的爱国主义思想;引导学生用惟妙惟肖的体态,尽情、大胆地表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句便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大胆想象诗的意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梅花的多与少,“莲动下鱼舟”中“下”的不同意思,“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天上是否真的有人的思考,都能让课堂上出现激烈的思想交锋,智慧的碰撞。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感染,并充满自信和激情地去诵读。

五、展开大胆想象

想象是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对古诗文的学习很有必要。古诗文里所描述的内容都是离我们现实生活比较遥远 的东西,如果不加以想象,光凭几句深奥的描述,很难把其中的意思理解清楚。我常鼓励学生要学会大胆想象,把诗的意境感受到心里,才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一文时,让学生诵读体会,并展开想象,把“春雨润物无声,雨后花团锦簇”的美好意境展现在自己的眼前。在大胆想象后,我让学生用文字或画面的形式把自己理解的诗境表达出来,结果他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惊异。

篇8:漫谈中学古诗文的诵读教学

如何调动学生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呢?清末福建陈衍的读书方法——诵读法,对于我们中学古诗文教学应该说很有借鉴作用。陈衍五岁时读《孟子·不仁者可与言哉》章,又读《小弁小人之诗也》章,爱好它的音节顿挫,读了又读。他的父亲从外面回来,听了面露喜色,说:“这孩子对于书中的道理,大概有很深的体会。”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可见,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惟其意的诵读法是一种很有效的读书方法。郭沫若曾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程千帆先生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应该破除那种死板的文言知识的传授,那种脱离语境梳理语法、句式用法的方法,弘扬诵读这一古色古香的读书方法。

弘扬诵读法,对习惯于死板的知识传授型、讲读中心式的古诗文教学法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挑战和考验。但只要坚持下来,教师、学生就会逐渐由原来的不理解、不适应变为了解、欢迎。有位教师用诵读法教授了一学年的古诗文(主要是文言文)后,曾深有感慨地说:

过去在讲台前讲惯了,一下子要少讲,要把教师的“讲读中心”变为“自读指导”,确实不大适应,一开始甚至有歉意,觉得少讲似乎对不住学生。经过一阶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才认识到这种歉意的可笑,才感到“讲读中心”确实是费力不讨好,才明白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诵读法),不仅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有利,而且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从而通过课堂教学塑造健全的人格,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一位学生在高二年级复背高一年级用诵读法教授的《滕王阁序》后,在《再读<滕王阁序>》的随笔中这样写道:

初学此文,师仅使吾辈“反复诵之”,只语余此佳作也,别无他言。

吾等闻听此言,不便多问,纷纷诵之。

初读,仅觉言顺易读,佳句过目不忘,无有别的妙处,怪师之推崇之,但竟无人深究,就此作罢。

今偶取出诵之,顿觉心旷神怡,气势辽远,意气畅泄。

不禁读之再三,不忍放下。

其开篇有“襟三江而带五湖”之魄,中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美,再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末有“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之礼。

此等文章,其魄其美其志其礼尽在不言之中,顿悟师之用意。

美哉!《滕王阁序》!

妙哉!反复诵读!

上述师生的体会,难道不值得那些将古诗文课教授成天花乱坠的“一言堂”、表面热闹的“满堂问”、架空分析的“解剖课”和鸡零狗碎的“解题课”的教师深思吗?

中学古诗文诵读教学,应该做到浑融地诵读,有趣地诵读,科学地诵读,审美地诵读。

一、浑融地诵读

西方完形心理学曾提出“格式塔质”的观点,即认为作品的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文学作品具有“格式塔质”,它虽由各个部分构成,但作品的意蕴超过各部分的总和。这正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张力之所在。浑融地诵读古诗文,有助于融会贯通地从宏观、整体上把握作品,以达到对浑然一体、融合无间的审美境界的追求,具有深契于“完形心理学”所阐发的文本解读、欣赏的整体性特点。

许多教师习惯于背景介绍、正音正形、实词虚词、文句翻译、章法分析、写法欣赏、背诵课文等块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则各环节之间相对独立、相互割裂,二则学生诵读的时间太少、诵读的主体性弱化,三则不利于养成融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古诗文诵读忌条块分割,提倡浑融地诵读、“整体的理解”(周振甫语)。也就是说,以诵读为核心,带动字词句的理解,带动情感体验,带动理性分析,等等。

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将相和”选段,可以这样一气呵成地完成一堂课的诵读教学:

“将相和”这个故事开始时,矛盾由国外转入国内,矛盾的起因是什么?请摘出相关语句读背。廉颇怎么样?他的语句应该读出什么语气?能否通过语音的高低、轻重、长短,读出他自以为是、高高在上、鄙视轻蔑的语气语调?这一部分如何读背?相如反应如何?“引车避匿”的“引”是什么意思?全句怎么翻译?这一部分能否快速读背?他的做法,门客有何评价?相如又是如何说的?“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怎么翻译?“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的“先”“后”是什么意思?从这些言行中能看出蔺相如什么样的品质?这一部分如何读、如何背?廉颇听后神情、心理如何,能否想像一下,和同学交流?他最终怎样?从中看出他什么样的品质?这一部分又如何读、如何背?……

这样诵读教学,学生不知不觉中就把“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不服——相如引车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请罪”中复杂的情节结构、细碎的文言语法、人物的性格分析等通过浑融一体的反复诵读,当堂感知理解,并当堂熟读成诵了。

二、有趣地诵读

古诗文诵读,应该重视还原式鉴赏的方法:阅读作品后,展开想像联想,揣摩玩味,走进作品情境,走进人物心灵。钱理群先生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中说道:“读文学作品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

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中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像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如诵读《烛之武退秦师》时,能否指导学生想像一下烛之武入秦军大营时惊心动魄的场面?能否从秦国、晋国史官的视角来改写本文?诵读《鸿门宴》时,能否引导学生想像一下樊哙闯帐时席中诸人的神情、动作和心理?……古诗文诵读时采用还原式鉴赏方法,就必然渗透了一种“好玩”的“游戏心理”,能充分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再如《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听说共叔段准备起兵谋反,只说了“可矣”二字。作者深谙“布白”之道,“可矣”二字背后真是“无字处皆是字”“无画处皆是画”。我们诵读时可以穿插写作的“游戏”,读写结合,以写促读。请看一篇学生的习作:

大殿上。

紫烟袅袅。风吹帷幕动。油灯寂寞地扑簌扑簌地燃着。

昏黄灯影中,一只蚂蚁在案上的杯盏旁碌碌穿梭着,锦袖中的手逗弄着。

庭外,马嘶。

一阵疾风,铠甲摩梭。

“报——”

“大王……大叔袭郑之期已探明……”

静默。

“大王?”诚惶诚恐,抬首。

剑鞘的光射在眼睛上,寒光一闪。

“啊!”一个寒颤。惊退一步。

佩剑撞击着铠甲,尖利的金属声。

残酒,映出嘴角转瞬即逝的一丝笑。

“可矣!”

“得令!”怀着两颗牙缝中迸出的字,退去。

锦袖中的手,捻死的蚂蚁,酒食的碎屑。

一丝光,透过窗棂,射在墙角。帷幕后,苍蝇绝望地抖动,静伏的、八脚的蜘蛛,开始收网。

窗外,不闻兵戈声。

作者采用还原式鉴赏方法,结合作品展开想像联想,写出了具有影视剧本特色的片段作文。其中锦袖中的手、静伏的八脚蜘蛛、捻死的蚂蚁、绝望地抖动翅膀的苍蝇,以及虚伪狡诈、用心险恶、凶狠毒辣的郑庄公,贪心不足、冥顽不灵、不义自毙的共叔段之间构成了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学生能写出这样的短文,应该说对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在审美的感性阶段达到了很高的欣赏水准。

三、科学地诵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学习古诗文,既要讲究优游不迫,涵咏品味,也需要提高效率,高效诵读。能否“书读十遍,其义自现”,抑或“书读五遍,其义自现”?这就要注意科学地诵读。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盒随笔》所记村学诗中“一阵乌鸦噪晚风,诸徒齐逞好喉咙。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这样和尚念经般的读书法,其效果和我们提倡高效诵读的要求,是有一定距离的。

记忆和遗忘,其实是一对互相玩捉迷藏游戏的调皮顽童。要研究记忆,必然要研究遗忘;掌握了遗忘规律,其实也就找到了记忆规律。遗忘是必然的,但在遗忘的星云中,总有一些记忆的“痕迹”“轨迹”,抓住它们,就能唤起记忆。因此,可以将过去较多突现内容和形式因素的板书和背诵提纲结合起来,形成背纲,从而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地诵读。

如《病梅馆记》,我们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背纲:

(一)病梅之病态及病因

梅花产地(江宁、苏州、杭州)

评梅标准(曲一直、欹一正、疏一密)

病梅根源(文人画士、有人、鬻梅者)

所受摧残(斫、养、删、夭、锄、遏)

恶劣后果(病一皆、祸一烈)

(二)疗梅之意愿及方法

疗梅决心(购一泣一誓)

具体措施(纵、顺、毁、埋、解、复、全、辟、贮)

长远设想(广贮病梅,穷予光阴)

其中,既有内容的概括、层次的切分,也有背诵的提纲。背纲中括号内的文字,都属于“记忆的痕迹”“记忆的轨迹”,它们一字或一词往往能带动一句或数句的记忆。即便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有一定遗忘,但看到这些具有“召唤功能”的字词,就又能一呼即起、闻声响应地唤起对已遗忘文句的记忆。

四、审美地诵读

古代诗文是精神、感情的结晶体,解读、欣赏它们,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永远的寻觅和追逐,是对于不会衰老的经验和历史的再经验和再经历,是一次精神和感情的感化过程……有些古诗文的精髓,不是思辨的逻辑分析所能完全认识的,也不是跛足的语言文字所能完全传达的,往往只有在自己反复朗诵、咏读的过程中靠个体心灵的直觉体悟才能品味出个中三昧,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诵读法”强调主体性和内悟性,要求学生直接接触文本,强调主体情感投入,把作品还原成完整而鲜活的生命体,强调自我身心的体验,使得自身的情感和作品所累积沉淀的情感进行碰撞、交流,从而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因此,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惟其意的“诵读法”,要通过具有审美意味的反复诵读,实现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人格构成的使命。

比如诵读散文《读<孟尝君传>》和骈文《滕王阁序》的以下文句,学生在平仄交错、起伏有致的文句诵读中,怎能体会不到思想情感的节律和语言文字的节奏同频共振所带来的美感。

在众多的古色古香的读书法中,吟诵法又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比如学生依谱吟诵苏教版选修教科书《唐诗宋词选读》中姜夔的《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殢香人),又怎能体会不到姜词音节浏美、词采华妙、词情宛转的美学风貌。

最后,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要善于利用古人、近人的评点批注,“原汤化原食”地诵读古诗文。古人、近人的评点批注,大多是玩味一生的独特“发现”,往往是眉批旁注,点破机关,三言两语,直抵要害,有助于为学生的多向交流、个性解读打开思路,提供范本,同样也有助于设计引导式的诵读和赏析的提问。

如诵读《<伶官传>序》中“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至结尾两段,就不妨巧妙利用清人李刚己的评点指导诵读,引导赏析。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人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李曰:“自‘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以下数行文字,横空而来,如风水相搏,洪涛巨浪忽起忽落,极天下之壮观,而声情之沉郁,气势之淋漓,与史公亦极为相近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李曰:“归重人事,是通篇主意所在,妙在用笔纡徐宕漾,不参死语,故文外有含蓄不尽之意。”)《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李曰:“此数语仍就后唐之盛衰反复咏叹,而神气已直注于结末三句。”)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李曰:“千古名言。”)岂独伶人也哉!(李曰:“推开作结,有烟波不尽之势,所谓篇终接混茫者也。”)作《伶官传》(选自《唐宋文举要.伶官传序》)。

诵读这两节文字时,可以指导学生从文中摘出体现“气势之淋漓”的实词和体现“声情之沉郁”的虚词,反复诵读,体会文情,说说它们是如何表现情感的。学生通过诵读,充分体会到:体现“气势之淋漓”的实词有“系”“函”“人”“还”“告”,这些词居于句首,偏于重读,给人联翩而下、目不暇接之感,适合表现庄宗得天下时“盛”而“壮”之气势;体现“声情之沉郁”的虚词有“何其”,修饰“衰”字,适合表现对庄宗失天下时悲惨境遇的惋惜之情。

赏析这两节文字时,依然可以用足、用好评点:请学生结合作品,说说对“归重人事,是通篇主意所在,妙在用笔纡徐宕漾”这句评点的理解;李刚己评“及其衰也”数句说“此数语仍就后唐之盛衰反复咏叹,而神气已直注于结末三句”,思考他为什么要“就后唐之盛衰反复咏叹”;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是“千古名言”?李刚己说结尾三句“有烟波不尽之势”,能否顺着作者欧阳修的思路,说说这三句话的言外之义?甚至可以请学生模仿李刚己的评点,用浅近的文言文,也写两则评点。

这样“原汤化原食”地诵读、赏析古诗文,古色古香,效果很好。

上一篇:大学生村官喜迎十九大心得体会下一篇:湖南省十二校2012届高三4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