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作文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2024-05-23

生活作文教学模式初探论文(精选9篇)

篇1:生活作文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生活作文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一、以“大量阅读”为依托

大量阅读是指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大量阅读课内外书籍,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生活范围有限,大部分知识来自书本,而从书本获得的知识来自生活,这就促使学生既要从书本中体会,又要在生活中对所学知识进行体验,并获得更多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练作文,大有裨益。在教学过程中“大量阅读”的方法,笔者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使课内知识得到延伸、放大

1、延伸型阅读。教材中有些篇目很适合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课外阅读。例如,《狱中联欢》选自优秀小说集《红岩》,《凡卡》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集》。在教学课文之余,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有关的书籍,增加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2、放大型阅读。有些课文,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一篇是写鲁迅的,一篇是鲁迅写的。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作品、故事等等方面的书籍进行阅读,从而扩大知识面。

(二)以课外阅读促进课内知识的消化理解。

《琥珀》这篇课文属于科学推理型文章,牵涉到地壳的变化,化石的形成等等自然知识,单凭几节语文课很难讲清其中的科学道理。如果教师借助课外阅读,有意识地提示学生去读一些科普类书籍,在了解相关的知识以后,再来进行课内阅读,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三)以课内外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来满足对学生各个层面知识的需求。

通过一团一角一节(音乐话剧团、读书角、读书节)、两报两站两中心(小报、校报记者站、广播站、导读中心、信息中心)、三赛三课三评(知识竞赛、故事赛、演讲赛、赏析课、渗透课、汇报课、评读书征文、评读书指导、评读书能手)来推动读书活动,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藏书,充分发挥学校读书管理网络的作用,使学校的读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满足学生对各个学科、各种层面知识的需求。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为学生“生活作文”积累了语言知识、表达方式及情境体验。

二、以“生活体验”为源头

“生活体验”是知识的延伸,学生在生活体验中不自觉都要用所学知识去解释一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通过切身的生活体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这时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去关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充分利用这一机会要求学生写一些感受、心得、体会等,往往学生能激发出“生活作文”的热情,写作基础不知不觉得到提高。

(一)自发活动。这类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它具有主动性、随机性、经常性的特点,量很大,面也广。比如:看电视、唱歌、游戏、交友、外出旅行、做家务等等都是自发活动的内容。在这些健康、充实、自然的常规化生活中,让学生观察、感受和记录,使这些自发活动成为大容量的“生活作文”的素材。 (二)专题活动。教学活动中,尝试为学生创造各种专题作文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在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的体验活动中,去关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以此为基础的`习作增加深度和广度。专题活动的关键是“选题”。题目可大可小,以其是否有意义,是否贴近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是否能引发学生的探究为准绳。专题活动为学生“生活作文”积累了有价值的素材,成为“生活作文”的重要内容。

三、以“真情表达”为目标

“真情表达”是指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同时激发出的情感,通过“生活作文”表达出来,摆脱了一些套话,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情感充分展露在笔下的字里行间,提高写作水平。

(一)开放的命题方式。

传统的作文教学都是教师命题,甚至给出一个框架,让学生去硬性填充,学生在表达方式上没有选择的余地,我们称之“表格式”作文。这种封闭式教学容易使学生脱离生活实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是一种带强制性的训练,这就不可避免的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活作文”重视学生的主体发挥,尊重学生的表达愿望,让学生自由选择表达方式,减轻他们对习作的心理负担。

1、现场抒臆。这就是让学生在现场体验,无拘无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当学生来到河畔,面对被污染的河水时,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面对这痛心的场面,把自己的心情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自由表达出来。

2、真实回放。就是让学生把捕捉到的信息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真实的再现,这种再现可以是表演性的,可以是叙述性的,还可以是图片介绍性的。例如,几个同学去市场买东西,回来后,他们分角色以小品形式表演来再现那个过程。

(二)开放写作体裁。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特点,他们获得的经验、感情、思想不可能千篇 一律,开放的写作题材便应运而生,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飞翔的天空。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内心体验和对真实的现实世界的探索、了解,写自己想写的话。他们既可以写成想象作文,也可以写日记、读书心得等。多样化、自由开放的写作体裁,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创造能力。

(三)开放的交流场地。

交流场地的开放性,最主要的是体现在交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课前、课中或课后,可以在课堂内外抓住表达的最快状态,去说、去写、去表达、去交流。这种交流时空的开放,淡化了作文的应试性,凸现了作文的实用性。

“生活作文”的教学模式,如果要继续深入的探讨,远不止这些。笔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活作文”的教学模式对如何快速的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将做更进一步的探索。

篇2:生活作文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西华二中:李祥慧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提出

初中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从道德、体验上的“认同”向道德观念上的“应当”过渡的过程,所以,在思想品德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那么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说就是外在的东西,或仅仅是考试时的答案。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殊性和近几年来中考开放性题型的不断改革,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其中在体验式教学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根据有关的学习理论和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

“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笔者提出了“我学习,我参与,我快乐”的“体验式教学法”,在实践中围绕如何提升教学有效性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二、体验和体验式教学法的内涵

“体验”是有着丰富内涵的一个概念。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可以追溯到被称为“解释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狄尔泰那里。他认为体验是一种主体和对象之间的关系,体验者与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体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源于人的生命深层的对人生重大事件的深切领悟”。心理学上认为,体验是“特殊的活动,是改造心理世界的特殊工作,是旨在确定意识与存在之间意义联结的工作,其总的目的是增强生活的理性。”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来看,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是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和生理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由学生个人的自已发起的、自主参与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而学生的参与、经历、操作、探究、感悟等“体验性活动”是主体参与的重要行为体现。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体验式教学”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和自主参与的活动、操作、考察、调查、经历、体验、探究等主体活动,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自主探究的王国。笔者认为,就这一方面而言,体验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往往优于传统的“经验式教学法”。所谓体验式教学法就是课程实施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而经验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将前人已有的经验、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切身体验,将人类的经验和个体的经验实现融合,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形成对前人经验的再认识、再创造,进而成为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可见,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三、“体验式教学法”的作用

1.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体验教学倡导学生实践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课堂上通过学生主动的实践与体验,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在感性认识中进行学习。

2.让学习成为“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循环渐进的过程。

体验式教学法是以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受,模拟真实等活动方式,获取感性材料作为思维活动的基础,去认识抽象的概念。学生可以在活动之前先接受在生活中早已有的概念并在活动中运用,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的创造性活动中,通过“体验”与“认识”的交互作用,促成自己行为和认知的统一。

3.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教学。

体验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把课堂教学由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自我体验、感悟知识为主体;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自主探究的场所;把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参与式教学,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氛围。

4.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意识。

体验式教学法创建的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教学过程中既是师生信息的交流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爱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欣赏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接纳感受,包容缺点,分享喜悦。让学生体验到亲切,温暖的情感,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下愉快地学习,并能主动克服困难,奋发进取。

四、“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

有关专家认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特别是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体验式教学法”围绕这一目标,在操作上坚持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通过设置情境、感受联系、思考讨论获得体验,教师进行指导和启发,将学生的体验上升为个体的经验。这一过程符合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促进了知识的有效转化。此外,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体验,促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树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信念,提高了教学的德育效果。

在几年大量的“体验式教学”案例中,笔者概括了以下几种常用的“体验式教学法”的操作方式。

(一)情境体验法

体验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体验,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问题情境体验

问题情境体验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和体验的过程。在教学中,笔者喜欢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特别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上),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在学习《公民的著作权》这个内容时,笔者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香港作家金庸以1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其

著作《笑傲江湖》的电视剧拍摄权让给中央电视台,请问他为什么要郑重其事地收取这区区一元钱呢?”这具有趣味性的设问,最能吸引学生,学生就会急于寻找答案,想弄清楚为什么?于是教与学的最佳心理状态就形成了。

2.艺术情境体验

思想品德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名诗佳句,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由此创设教学情境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对集体、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美好情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我爱我家》这个框题时,让全班学生一起诵读书本上一段话(“母亲对孩子这样说:——你是我生命的延续,你是我生活的动力。因为有你,我明白了责任的含义;因为有你,我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你是我的骄傲,你是我的希望,愿你的人生更精彩。——亲情化成水,滴滴润幼雏。风雨伴儿行,只为早成才。”),同时播放音乐背景《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样把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上升到感情层次,达到思想教育的较好效果。

3.漫画情境体验

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抽象、枯燥,漫画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形式,对人的感知活动有调节和支配作用。巧用漫画,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力与思维能力。在讲到七年级上册《丰富多样的情绪》这个内容时,课前让学生用漫画的形式把四种情绪类型画出来,上课前作为导入方式,让学生置身于漫画情境当中,从而加深对“喜、怒、哀、惧”的认识,调动了课堂气氛。

(二)生活体验法

生活体验法是指学生通过参加社会活动来体验事物,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生活体验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进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环境、生活在人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学会做人,主要在生活体验中实现。在学完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这一框题后,笔者布置学生回家完成一道家庭作业:为父母剪一次指甲或洗一次脚,要求完成后父母写一个反馈意见;最后学生写心得。通过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加深了对这一框题知识的理解,也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体验,家长也对此类活动给予很高的评价。

(三)角色体验法

所谓角色体验,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故事、事件的情节,扮演各种社会角色,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体验相应角色的感受,练习“承担”相应角色的义务,学习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所应有的态度和所需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景中,学会选择和判断;让学生在道德冲突中探寻和建构;让学生对善恶作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的观念,践行正确的道德准则。角色体验,实际上是社会行为的预演。

在讨论八年级下册《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这个知识时,为了让学生体验一下销售者和消费者的角色,于是课前让学生分小组编写一些销售场景,在上课的时候全班分成四大组派代表对场景进行模拟和演绎,通过学生的模拟,使学生深刻地领会到销售者和消费者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在社会生产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和所起到的作用。其从中获得的体验无疑要比教师在课堂上乏味的说教强好多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阅读体验法

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定的材料,使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心灵的共鸣,达到认识与情感相统一。因为受阅历等限制,学生的体验是有限的,在直接体验不足的情况下,多阅读优秀作品,同样可以丰富人生的各项情感体验。在学习到八年级下册《珍惜我们的学习机会》这个框题时,面对我们这些城乡结合部的小孩,由于他们绝大多数的家庭都是靠股份和出租房子获得收入的,小孩自小没有生活压力,家长的素质普遍较低,不懂得科学教育小孩的方法,所以小孩缺乏学习动机,普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畏难情绪。根据这些客观原因,在学习这个内容时,笔者选用这样一段话供学生阅读:“读书虽苦,乐在其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耘就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没有那含辛茹苦的“耕耘”,哪能领会到甜入心田的收获?知识的海洋原来不是风平浪静的。要想获得真知,就必须扬起奋发的风帆,努力拼搏。这一定是很苦的。在它面前,我们是畏难却步,还是搏击进取?前者当然不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更不能领会到学习的乐趣;而后者则会领略到知识的芳香,迎来“梅花扑鼻香”的丰硕成果。想想你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吧,哪一点不是经过辛勤的劳动所得到的。”学生阅读完这段话后,笔者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要求学生重点围绕“学习的甜”来进行探讨。课后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写反思,从一篇篇的反思可以看出学生似乎经过这个阅读材料的学习,燃起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的有部分学生还制订了学习目标。

五、对“体验式教学法”的反思

1.由于各个学生间存在种种差异,其水平不

一、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其体验也各不相同。

在教学时,笔者认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要尊重差异,不能强求划一;要进行科学引导,使学生形成丰富的体验。教学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的尊严。一方面,不能用成人标准简单粗暴地评价学生;另一方面,不能机械地采用统一的标准来对待不同的学生。

2.体验有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之分。积极的体验使人精神振奋,产生愉悦感和充满激情;而消极的体验则使人产生挫折感、懊丧感,对事物失去信心。但消极的体验在科学的引导下同样也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因素,成为动力,使人充满斗志。

3.设计一个适用体验式教学的材料,是一件很花时间的事情,平时要注意做个有心人,深入学生生活,了解社会现实,有意识地积累各种有用的资料,教学过程要尽量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才能使课堂的容量增大到体验教学法所要求的容量。

篇3:生活作文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生活教育”理念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指明了一条道路。所以, 我们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 用眼观察生活, 用心感受生活, 用笔记录生活, 这样学生才能积累写作素材, 激发写作灵感。只有丰富的实践体验, 才能妙笔生花。

一、用眼观察生活, 捕捉写作镜头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难发现, 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观察习惯, 所以对常见的事物往往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写起作文来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因此作文教学就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有这样一次习作, 题目是《我的发现》, 当我看到这样的题目后, 脑中出现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学生能写出什么东西呢?真是有点太高估三年级孩子的能力了。随即我又意识到:我得想个好办法来帮助他们完成啊。于是, 在习作前几天, 我就让孩子们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 可以是动物, 可以是植物, 也可以是一些现象, 还可以是一些生活用品。明确了观察对象后, 我又引导学生去细致地观察, 观察它们的变化、观察它们的特性。在我的指导下, 孩子们写出来的文章出乎了我的意料, 当我读着那一篇篇有趣、生动的文章时, 我才真正意识到:学生缺乏的不是写作素材, 而是发现素材的眼睛。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学生的眼睛指引到生活中去, 用那一双双摄像头似的眼尽力去捕捉生活的镜头, 为积累写作素材服务。

让学生走进生活, 到广阔无垠的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去收获, 这样学生的习作肯定能言之有物。

二、用心感受生活, 激发写作情感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 是作文的源泉。唯有让学生置身于生活之中, 切身感受生活的五彩斑斓, 才会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而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和爱心的人, 才会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因此, 我们要教学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深入生活去“爱”——爱山, 爱水, 爱父母, 爱动物……只要孩子们有了爱, 他们的情感一定更丰富, 头脑中储存的东西也就更多了, 写起作文必定是信手拈来, 下笔如有神。

在指导学生写《我的妈妈》这篇习作时, 我告诉孩子们, 回家时, 一定细心观察妈妈平时生活中是如何忙忙碌碌地度过每一天的:妈妈是如何洗菜、炒菜?洗衣服时如何挥动手臂?教你做作业时, 是如何耐心教导?果然, 在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后, 平时看起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细节被孩子们写活了。而那些简单的文字背后却让人读到了深深的爱, 我想这就是生活让孩子们有了情感, 文章也会因“情”而灵动起来。

可见, 生活是广阔的海洋, 只有热爱生活, 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 才能从中获得知识, 增长才干。

三、用笔记录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对于小学生而言, 生活或许是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 但只要擦亮眼睛, 生活的精彩会无处不在, 这时, 就要拿起笔, 把那一瞬间记录下来。得了好成绩, 心情愉快;受了批评, 心情郁闷;与同学作了倾心长谈;和老师有了教与学的默契;有人“哐”的一声关门引起了你的不快;有人哈哈大笑让你感到莫名其妙, 诸如此类, 都可以记录下来, 成为写作的素材。

记录时, 长短可以不限, 灵感如喷泉, 就多记下一些;灵感只一点, 就只记几个字或一两句话。不管记多记少, 都可以, 就是不能不记。养成了及时记录的习惯, 就能使许多东西定格在纸上, 写作能力的提高就有了非常可靠的保证。日积月累, 则将形成丰厚的文章题材, 为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从教将近十年, 但每接过一个班, 我都会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坚持写日记会促使人时时留心周围的各种事物, 养成观察的好习惯。观察多了, 就会自然地发生联想。联想多了就更喜欢钻研, 乐于动脑筋去进行分析、比较, 去积极地思考。所以, 坚持写日记会帮助我们逐步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没有生活, 作文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作文教学应大力提倡“没有生活感受不动笔墨”的作文训练原则。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实践, 孩子们必将在作文本上盛开出一朵朵娇艳的花朵。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篇4:生活化作文教学初探

关键词:生活化作文 教学策略 小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如果我们能够按照课标的要求,进行生活化的习作教学,还愁没有源头活水吗?在实践《小学生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的课题中,课题组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做法,现把主要做法交流如下。

一、丰富生活,积累素材——习作素材生活化

生活是习作表达的重要源泉,然而学生的生活近乎是枯燥的。学习的压力使他们没有了玩的时间;城市化的建设,少了玩的空间;民间传统游戏的丢失,少了玩的方法。现在的学生,近乎就是笼中的鸟,被圈养在校园这方小小的天地里或透过家里的门镜去窥视门外的世界了。学生亲近自然和社会的机会少了,没有了丰富的生活,当然习作时就遇到了障碍。综合以上考虑,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构建生活化的写作素材。

(一)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1.开展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近年来活跃在许多学校的新兴组织。人人参与,个性张扬,引导学生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这样的活动经历是孩子们印象深刻和难以磨灭的,自然也就为今后学生的习作表达积累了素材。

2.创新大课间活动项目。玩是孩子的天性,会玩的孩子一定是聪明的。近年来,我们已经在大课间活动的项目上予以了创新。抖空竹、滚轮胎、木板鞋、轮滑等很多游戏活动已经在校园里推广开来。学生玩得开心,身心健康了,写作的素材也成了额外的奖励。

3.丰富校园活动文化。校园应该是学生天堂,在这里不光要学习,还要享受丰富的校园生活。为了在节日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按照学校的传统,每年我们会举行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阅读节、贸易节等形式多样的节日活动。丰富的节日活动,不仅成为了学生习作的源泉,也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

4.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校园是学生学习本领的地方,但最终社会才是他们一生都要面对的搏击场。社会比学校复杂得多,有善良的、美好的,也有罪恶的、不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伪存真。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走入社会开展各类实践体验活动,到运河边采取水样,研究水环境污染问题;到生物质发电厂,接受低碳环保教育;开展“美丽步行,春天有约”行走活动,磨练学生意志,感受家乡变化;在每一次体验活动之后,学生都有感而发,写下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二)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习得表达方法,无疑也是提高习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渠道。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自发的兴趣课文阅读,比经常性的写作训练对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他提出了提高写作能力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对读物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阅读大量的文学读物。这对我们的作文教学很有高度借鉴价值。为此,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海量阅读。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自然就有了倾诉的欲望,于是就习作成为了表达的方式。

二、开放时空,有的放矢——习作指导生活化

当前的习作教学诟病很多,训练没有系列,师生对习作教学都没有充分的认识。作文课堂就像是审讯室,学生“严刑逼供”之下,像挤牙膏似的,东交代几句,西交代几句,只管凑字数,应付差事,很难快乐可言,更别说习作的质量。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尝试采取下面的做法。

(一)开放时空,放松写

传统的作文教学局限于在教室里、用两节课来完成。从指导学生审题、选材、拟稿、修改到誊写,看起来是一气呵成,实则是在为难学生。习作需要灵感,即使生活中有了储备,习作时也需要激情和状态。把学生控制在一方小小的板凳上,如何活跃学生的思维?打破时空的限制,学生才能获得习作的自由。作文课上,我们和学生一起熟悉习作要求,学生可以当堂写,也可以带回家写。一句话,我们跟学生形成约定,在约定的时间完成作文就可以,至于学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来习作,由他们自己来支配。摆脱了时空的束缚,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了,语言思维的翅膀张开了,优秀习作也就成了关不住的“春色”。

(二)有的放矢,专项练

当前习作教学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训练没有序列,这也使得很多教师在习作教学时贪大求全,希望一篇文章能够在习作方法上面面俱到。这也是学生很难完成的一件事情。习作教学应该选择较小的切入点,每次能够围绕一两个方法重点练习就可以了。比如这次作文,我重点关注过渡句的使用;下次作文,我重点引导学生,注意近期积累的好词佳句的使用……小的切入点,才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关注。把每一个点,练得扎实了,日积月累,方法和能力汇集在一起,不就具备了全面的、融汇贯通的习作水平了吗?

三、创新点评,漂流跟帖——习作评改生活化

很多教师都在抱怨,作文批改太费时,教师改得辛苦,学生关注的却只是一个分数。学生没有参与到评改中来,当然他们就是局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习作时是主体,评改时也应该是主体。为此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习作批改方式,让学生参与习作评改活动。我们采取了师生合作共同批阅的形式来批改作文。具体的做法是,采取作文批改漂流跟帖的方法。即作文写好后,先让学生自主修改,然后在班级漂流传阅,阅读的学生可以像贴吧跟帖式的进行点评。之后,教师再集中收缴批阅。最后再把作文反馈到每位学生手中,让他们能够听取大家的意见,博采众长,调整、完善自己的习作。

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我们还自编班书,将学生的优秀习作结集成册,进行展示。这一做法,深受学生欢迎和好评。

生活化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的科研课题,在研究中我们关注了习作的三个阶段,分别对习作前、习作时、习作后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当然,生活化作文教学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的研究只是迈开了一小步,期待有更多的教师与我们同行并交流。

篇5: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初探

摘要: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面对抽象的物理知识学生通常都是利用想象的方法来进行,这种方法不能够进一步的了解物理知识,也不能够合理的运用物理知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不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率。所以,教师要将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还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激发出来,学生才能够更加喜欢物理学习,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同时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物理

生活化教学

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其主要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生活,所以如何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是学好这门学科的主要环节,高中物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其中的知识来源更是与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仅能够营造出轻松的生活化学习环境,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利用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以及解决能力。

一、生活化教学方式主要有哪些特征

要想在课堂上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将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将抽象的知识阐述为生动具体的现实知识,这样才能够解决物理学科上的重点难点问题。学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还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一定要将自身对知识生活化的敏感度提升,利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尽量将知识生活化。对于生活化教学来说,他主要有两方面特征,第一方面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多积累经验以及生活经历,另一方面就是要有机的结合现实生活以及未来的生活。高中物理知识一般都来源于自然生活,因此在生活中很多的物理原理以及物理定律都能够被轻易发现和总结。所以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观察一些物理现象,然后联想起物理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加强了对物理知识的记忆,还能够在生活中得到相应的物理学习资源,在今后的物理学习中获得一定的基础。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这样也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如何实现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

在课堂上植入生活化能够进一步加速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拥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所以,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就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利用情境来实现生活及物理教学的有效结合,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并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让他们投入到课堂中去,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学好物理。例如,教师向学生教授“离心运动”内容时,可以向学生举例生活中洗衣机的运作原理,让学生仔细观察洗衣机的脱水桶,从而直观的理解离心运动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真实地体会到离心运动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高中物理知识就更加向着生活化的方向转化,高中物理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也能够更好地开展。

1.将生活化的问题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学

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利用生活现象作为物理教学的切入点是能够学好物理的最佳途径。物理教师设置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建立一种主动思考探讨的课堂氛围,还能够在自身熟悉的环境中适应新知识的了解,学生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相应的鼓励,这样才能够形成相应的有效参与教学模式。例如,在高中物理《弹力》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请两位同学到讲台上去,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橡皮筋,让两个学生捏住橡皮筋的两端,然后向两边拉,这样学生就能够体会到一个与自己所拉方向相反的力,这样的力就是“弹力”,学生在进行这个试验时,能够切身的感受到弹力的存在,这时,教师就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弹力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在思考环节结束后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列举出生活中其他有关弹力原理的现象,并能够在这样的举例过程中将“物理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讲述出来,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以及整理中使得“弹力”这一知识点更加生动简单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也能更好的理解和应用,这样学生才能够调动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2.设计生活化的练习题

在高中物理的生活化教学当中,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化,还要在课堂练习题上体现生活化,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问题并及时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摆脱以往的生搬硬套的物理学习模式。在现今的高中物理学习中,教师要学会采用新的物理学习方法,引入一些自主的小实验,在学生亲自完成实验操作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报告,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为学生快速理解物理知识的原理,还能够为学生创造出好的实验氛围,为学生奠定殷实的物理知识运用基础,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电磁学”方面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总结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是应用的电磁原理,以熟悉的应用电磁原理的家用电器为例,分析其原理。以这种方式布置家庭作业,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身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3.建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来支配的,思想在行为之上,属于先导地位,所以,如果想要实现高中物理的生活化教学,不仅仅需要在行动上实现生活化,还需要在思想上完成生活化的转化,在思想理念上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生活化教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实现生活化教学。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还能够使教学成为生活的服务者,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让物理知识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以及精神食粮,让学生从过去厌恶物理的处境中转变出来,这样才能够将知识的意义凸显出来,才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培养出更加全面的人才。

结语: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进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实现了学生利用物理知识方式的变革,还实现了传统物理教学知识的改革,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真正价值,还能够更好的体验生活、享受生活。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调动起来,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6:生活作文初探

说起语文教学中的作文,学生头疼,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也头疼。再看看对近500篇农村小学生作文进行的统计调查结果;作文内容反映农村生活的仅占34%,反映学生生活的更少,仅占26%,近40%的作文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成为一个运用语言的能手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这番话给了我很大启迪:我感到把学生作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或许有用,我开始了初步探索。

两年来,我学生的习作在各项评比中获奖了,我的“下水文”论文也拿到了获奖证书。“现场作文竞赛”中,我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在生活作文初步探索方面也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喜欢探索了。趁写毕业论文之际,梳理思路如下:

一.提高认识

我又一次翻开了《语文课程标准》,它告诉我: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细细琢磨这句话;意思是用语言文字与人交往就是作文;有意见让大家知晓,写成文字就是作文;经历一件事情,看到一些东西,把它记录下来就是作文;心中特别高兴或愁苦,写下来还是作文。《标准》还要求:必须引导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注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要求强调习作是用来表达思想、与人交流的,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一种交际工具,所以学生习作必须回归生活。

陶行知在《师范生应有之观念》疑问中曾写道:“鄙人最喜同学生谈话,因余年来,无日不做学生;即便现在当教员,亦未尝不是做学生。盖不学则不能教,既为学生,则与学生平等,平等相谈,自必非常快乐。”陈佩斯曾说过:“我不认为观众是上帝,观众应该是我们演员的对手,千万不要轻视了他们„„”正如他们所说,教学应把学生视作对手,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热爱生活,才会共同提高。

二、教学相长

在新观念影响下,学生充满了写在欲望。但是表达的欲望与技术技巧的匮乏,成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阻力,这就突显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1、以社会为背景,师生共同观察生活,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师生共同观察街道的重大建设,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小河田野等,观察所得不同,在每天课前交流不同感受,学生的那份纯真、质朴、不加修饰,真让我感动不已。

2、以活动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生活。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写作素材。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写人训练吧!首先在课堂上举行“真佩服他”的演讲活动,在活动中,师生就会有较多的时间,较多的记忆碰撞,从中选中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比单纯说教后的作文色彩倍增。训练记事那就更容易了,结合重大节日师生共同举办联欢会、郊游、演讲、手抄报比赛;早晨新闻发布会,中午赠你一言等,学生只须记录便是好文章。学校定期举办的红领巾艺术节、运动会、三心教育活动,小篮球、乒乓球比赛,大扫除等活动,让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培养,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借助这些活动,老师学到了学生那份勇敢,那份激情,那份执着。

3、以实践为契机,师生共同体现生活。小孩子烫了手才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尝过甘草接着喝黄连,甜与苦的滋味才知道的明白;富兰克林放了风筝才知道电可以由一根线从天空引到地下。“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啊!”若想写出好文章,必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我便与学生一块儿种花,移草、养蝌蚪、喂金鱼、买书„„从这些活动中我又学到了学生的那份诚实、那份快乐、那份甜蜜。

三、反思前进

回首过去的两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楚。成功了反思,总结经验前进;失败了反思,总结教训前进。总之是在工作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求进步。令我牢记心头的是这样几点:

1、处处留心生活。叶圣陶曾说过:“在实际的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知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不写文章,这样的习惯也得养成。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大有用处。”作文教学必须总是学生生活的源头,在实际生活里训练思想,培养感情。我经常这样对学生说:“你生活的领域有多大,观察的范围就有多大,写作的素材就有多宽泛。

2、积累生活经验。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鲁迅也说过:”唏嘘采很多的花,才能酿出蜜来。“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只有语言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

3、培养日记习惯。日记就是天天记的意思。就是把每天所做、所见、所闻的事情及感受记录下来,可以采用综合性记录,也可以采用专一性记录。培养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不仅对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有帮助,而且对于学生积累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形成一丝不苟的作风有好处。

4、评改贴近生活。评什么?怎么评?在认真批改需完善作文的基础上,圈点出每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哪怕只有一句话,甚至只用了一个好词,也要用星号标出,并注上鼓励性评语。学生自评,互评或是家长评均采用鼓励为主,在鼓励中引导的评改方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被肯定,产生成功体验,不断提高写作兴趣。改什么?怎么改?修改并非语言文字之事,实为思想认识之事。改,实际上是改学生的思维,是帮助学生把想得不完整的地方。不符合实际的地方,改正过来。尼采有一句话说得好:每个人自身都是一种创造性的个体,创造构成了一个人的本质。所以改动时,要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改。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改,也就是使学生能自改。

篇7:智障教学内容生活化初探

所谓生活化,主要是指贴近智障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活兴趣、生活情感和社会认知水平,随着智障儿童教育研究的深入,我们认识到现行的课程和教材使用性低,不能满足智障儿童适应于社会生活,最终融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要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从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对课程内容打破各学科的逻辑体系以及各学科间互相隔离框架,对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以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发展为依据,同事遵循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规律。

一、语文生活化教学探索

智障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特点,对信息的接收、反馈及运用能力都相对较弱。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生学知识就是为了用知识的目的,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采取生活化的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生字。

在学习较为抽象的生字时,我常常引导学生回忆、联想生活里已有的经验,依靠已有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生字。例如学习“游”时,我先让学生以前是在什么地方游泳,怎么游的,引导学生组词“游泳”。由于是与水有关的字,所以在部首上是三点水。另外游泳池是方形的,所以中间是个方字,最后,要带游泳圈,所以想象“子”上有个圈圈。所以这样帮助学生记住这个笔画较多的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词语。

在课本中第五课《保护小树苗》中,有一段小红和小明如何绑小树苗的描写:他们先把竹竿插在泥里,然后扶起小树,把它和竹竿绑在一起,再把泥土踩踩实。这段文字有很多动作词语,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让学生模拟小明和小红,分组,小组成员合作绑小树苗,体会“插、扶、绑”等这些词语,从而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的意思,学生学习起来也劲头十足。由于是学生自己通过亲身体验绑小树,一下子解决了对词义的理解和对词语的运用两个问题。

3、联系生活实际造句,依靠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陌生的信息。

在熟读词语、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我常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说话,并在文中找出含有该词语的句子进行比较。由于学生说出的句子大都是从自己生活里得来的,所以每个学生理解起来都很容易。但是文中的句子有的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有的甚至较抽象。所以运用已有的经验与抽象的事物进行比较,调动大脑里已储存的信息对较为抽象的信息进行理解,就容易多了。例:在学习“今天又是母亲节时,我要用平时省下的零用钱为妈妈买一件礼物”引导学生了解“礼物”的含义,然后想想平时过生日时,爸爸妈妈会给我们买什么东西,这个送给我们的就是礼物,接着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礼物造句。

二、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智障学生最终的教育目的是让他们适应生活,小学阶段智障学生所传授的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是很好的适应生活的技巧。所以,智障学生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我觉得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应该生活化或者尽可能生活化。特别是智障学生小学数学的教学更应该尽可能的接近生活,贴近生活。数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生活,“数学学习更离不开生活”。要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就要有数学生活化的良好拓展。

1、生活化是智障学生学习数学心理上的需求

智障学生心里发育迟缓,一般来说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比较慢,认知事物困难,特别是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认知都是很困难的。智障学生心理上的发展和年龄上的发展不对称,从生命的开始,就表现为不能象正常儿童一样,与周围的人们和环境建立联系,他们似乎与环境是隔离的,语言异常或者根本就没有语言,不需求拥抱,待人如同待物,很少目光接触,行为迟缓等。他们用来表示不满、表达意愿和要求的方式可能是动作,迟缓的目光,不清晰、不完整的语言等等。他们大多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的触觉很迟钝,有的还拒绝他人教导。他们虽然在学校、在教室,老师却无法按照学校常规组织课堂教学以及校内其他活动,即使老师挖空心思组织再有趣的游戏,他们也常常表现出没兴趣的样子自娱自乐;即使是参加一些活动也是极其被动,完全缺乏主动参与意识。所以,数学的教学就要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才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2、生活化是智障学生小学数学教学的需求

智障学生由于抽象逻辑思维差,抽象困难,所以对小学数学的学习都非常的困难,有些学生根本就不能够学会数学知识的运算,有的很难理解运用题,有的基本上学到一位数的乘法就不能继续学习下去了。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下去,我们选用生活化的东西去丰富他们的数学内容,让他们尽可能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内容理解来解决这些数学关系,并且采用个别训练和集体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在独立、赏心悦目的个别训练室内,老师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生活数学的个别辅导和数学知识的强化,引导和挖掘学生数学方面可发展的潜能。发展学生可发展的知识优点,通过生活化的手段弥补他们比较难理解的知识内容。而集体课则是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利用声、像以及老师丰富的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更好的、更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

3、生活化是教师达到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

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不能只停留在背诵、记忆概念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和练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吸收,以达到牢固、灵活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为此在这方面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教法,从生活实际中寻找练习的目标,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例如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习人民币的时候,除了要让学生真真正正的拿着人民币来学习认识,还要让他们到商场现场实现操作使用,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才相对好些。就算这样还是有很多同学需要多次的个别辅导效果才好些。在智力智障学生里,有的同学如果没有实物的操作,就算是学习1+1 也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掌握,有的还有可能学会了也很快忘记了。所以,通过生活的例子对小学阶段智障学生的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前提作用。

4、生活化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更要让他们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在此得到张扬。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选择一些“生活”问题,让学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后,要求学生利用“轴对称”这种特性自行设计一个图案来布置本班教室,进行成果展示。在展示成果的时候,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深刻的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5、生活化用在智障学生小学数学教学上要持之以恒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面对的是智力低下的学生,众所周知他们在接受知识时会很缓慢,记忆的慢,忘记的快,会屡教不鲜。但我们要始终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那么,这些存有障碍的孩子在我们有效的教育下一定会取得进步,得到发展。智障学生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儿童之间又存在着个体差别,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熟悉理论知识,还要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结合生活实际,采用有效的生活化的途径,去教他们辅导他们持之以恒。

篇8: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模式初探

(一)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生活情境教学能够直观地把知识摆在学生面前, 学生更容易理解, 而且长期的生活的接触避免了陌生感, 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进而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尽管小学数学课本中也有数学与生活间关系的相应描述, 但小学生对于这些纯文字性阐述的理解毕竟十分有限, 为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入生活情境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进一步理解, 进而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二)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进一步形象化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阶段而言, 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相对还比较薄弱, 而数学本身又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 为此, 要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力, 我们首先需要将数学教学内容进一步形象化、生动化。这不仅仅是小学数学教师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前提与基础。而生活情境的引入无疑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数学教学知识更加形象化, 进而使学生对相关数学教学内容产生一定的熟悉感。

(三)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相对比, 生活情境的引入将会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此时通过一些角色的设计与扮演, 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思考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举措不仅满足了新课标对教学提出的相关要求, 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就小学生而言, 他们正处于能力的形成与习惯的养成期, 如果相关学科的教师能够进一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无疑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 生活情境的设置应具备大众化特征

教师在设置生活情境之前, 应当对当下的大环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掌控, 适当地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 将一些大众化的生活情境引入到数学教学中, 同时又要关注一些地区差异、家庭差异、宗教、信仰, 避免因为无知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实际, 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比如, 农村小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与农村的实际情况和风俗习惯相联系, 将符合数学教学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引入的生活情境不会产生陌生感, 同时也不利于加深学生对生活情境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而对于市区一些小学的数学教学而言, 都市化生活情境的引入则显得十分贴切恰当。最后, 在生活情境设置时, 还应注意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理解接受能力。教师生活情境的设置既不能太复杂, 也不能太简单, 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数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不断提高自我素质。积极地收集并更新生活情境的内容, 能够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 生活情境的内容要积极健康, 重视德育的力量

我们都知道德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因此, 教师在进行生活情境设置时也应注意到其内容的健康程度。德育教学工作作为一项较为长期的任务, 其具体实施途径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现的, 换言之, 德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良好途径就是在不自觉中使学生感受、学习到相关知识与内容。此外, 德育教学工作不仅仅是一些文科性学科的事情, 同时也离不开理科性学科的支持。可以说, 学生的德育水平与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科教师的努力, 为此, 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扮演了德育教学的角色, 承担起了相应的任务。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这一模式不仅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将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小学生德育素质的形成与提高。例如, 在进行生活情境设置时, 教师可以选用诸如“十分同情、谢谢你、很高兴能够帮助到你“等富有善意的词语。学生就会在耳濡目染中种下了善良的种子, 并生根发芽, 成为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将德育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中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 生活情境要与数学思维相结合

小学阶段是知识储备阶段, 大量的知识涌向学生, 小学生怎样通过应用所学知识逐步实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相关思维无疑显得十分重要。为此, 教师在设置生活情境时一定要注意到相关数学思维的运用与启发。例如, 生活情境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较为综合性的问题, 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 同时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相关问题的解答与探究过程中, 教师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及相关能力, 同时也使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相应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摘要: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实现三维目标,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运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培养学生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亲近数学,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更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具体运算阶段的特点, 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展开数学生活情境教学又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生活情境的设置要具备大众化的特征, 内容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要体现数学思维。

篇9: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初探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生活化 初探

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落实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与时俱进,逐步实现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使学生能够更充分地表达真实情感,提高作文的可读性和真实性。生活中处处皆学问,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学会收集生活素材,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活感悟,帮助学生克服无话可说的心理障碍,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要想实现作文教学的生活化,语文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学会观察生活,通过对生活的用心观察实现对生活的正真了解,进而用生活化的语言完成习作。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并且要进行細致入微的观察,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用自己擅长的作文形式来记录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和体验。在具体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可以将写作布置为学生的作业,通过写作内容、题材等的具体要求来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有目的的细致观察,进而通过观察准确到位地将其记录进自己的作文中。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布置以“我的妈妈”为题的作文,要求学生对妈妈一天的生活进行认真观察,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对妈妈的观察,写一篇有关描写妈妈的作文。为了避免学生对自己妈妈一天的工作生活进行流水账式的记叙,在这篇作文的写作要求后面,教师可以有意地用几个问题来做提示:“妈妈会时不时地皱眉头,还会偶尔紧锁眉头,你注意到了吗?你观察过妈妈的这种神情吗?”“在你晚上睡醒的时候,时不时会经常发现妈妈还没有休息,妈妈都在做些什么呢?你注意过妈妈做的事情吗?”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地提点学生对生活细节进行细致观察,进而对这些生活细节进行提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组织好作文内容,表达出更充沛的情感,将作文写得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更为深刻、富有内涵。

二、要带领学生走入生活

实现作文教学生活化,还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带领,要使学生能够真正走进生活。因为学生只有经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才能够有真实的感受和收获。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将实际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走进具体的生活情境,得到更为深刻的领悟和理解。例如,对于题目为“有趣的游戏”的作文教学,如果沿用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一些教师会让学生将关注点集中于组织过的游戏活动中哪些是有趣的,会让学生在自己记忆中寻找哪些游戏比较有趣,然后让学生对自己印象中有趣的游戏描述出来。然而,小学生对于记忆中的事物很难进行详细的描述,要让小学生对于记忆中的游戏有趣细节做细致的记录,这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这样一来,小学生就很难写出可圈可点的出彩文章。鉴于此,语文教师大可以跳出传统教学法的束缚,把现实生活与作文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融入生活,通过亲身参与和切身体验来更好地完成此次写作。针对“有趣的游戏”这个作文题目,语文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几场游戏进行互动。在游戏初始,教师要告知学生游戏规则和游戏步骤并提醒学生了解和遵守,还要让学生注意游戏中有哪些方面可以让自己开心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做游戏。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就可以对游戏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游戏的有趣点、趣味性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这对于学生组织作文非常有利。这样一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出,教师使用传统的作文教学法使学生写出的作文死板、生硬,而教师让学生走进生活、带着问题来作文,学生才会写出更加生动、精彩的内容。

三、要教学生会用生活化的语言

小学阶段的作文大多为记叙文,记叙文又以记录事件和描写景物为主,如果学生能够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进行记录和描述,那么,文章内容就会更加真实、人物也会更加形象生动。所以,语文教师要想实现作文教学的生活化,还需要教会学生运用生活化的语言。生活化的语言指真实的话语、还原生活的话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对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和故事主人公的语言进行真实记录,进而将这些语言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使自己的作文更加生活化。在具体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作文经验,并且在交谈中建议学生将主人公的语言真实、原本地写出来,以此来提高作文的可读性和真实性。例如,当在作文中需要写表达人物漂亮的语句时,教师就可以提醒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真实语句来表达,如“大姐,你家闺女长得可真俊嘞!”这样的句子既可以突出感情色彩,又更具有生活气息。

四、要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原创作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在作文前不对生活进行观察,而是会结合作文题目查阅类似资料,继而对这些资料进行改编。这是不可取的,这种方式既不利于学生了解生活,也利于学生培养和锻炼文字表达能力,鉴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原创作文。例如,对于题目为“校园的植物”的作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关于植物描写的原创精彩习作让学生借鉴,但是,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这些习作中的描写并非自己的所见、所感。如果学生要想写出有真实情感的作文,就一定要真正地自己观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更富有思想和个性。

总而言之,生活化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文学创作的本源。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作文生活化教学的使用,要总结好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写作、提高自我。

参考文献:

[1]唐永建.关于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J].才智,2014(8).

[2]花纯玲.我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看法和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7).

[3]周存辉.让生活进入作文,让作文进入生活[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1).

[4]刘少华.探索作文与生活的着力点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3).

上一篇:下雨天忧伤凄美的句子下一篇:第三章 税收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