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心得

2024-05-29

读弟子规心得(共9篇)

篇1:读弟子规心得

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这本书大概是说了:我们要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关心自己的长辈,还要懂得该怎样做人。

我读了〈〈弟子规〉〉这本书,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来对自己父母的丧礼是这样重视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这三年里他们要把屋子变得简朴,朴素,不能有一点儿富贵的东西出现。但换回我们现代人能这样做吗?绝对不行!他们只能丧一个星期,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就到处去玩,喝酒吃肉类。现代人也不会把屋子变得朴素。

我很佩服古代人,他们能这样尊敬和孝顺自己的父母!

我读了〈〈弟子规〉〉有许多感受,过一段时间再读,可能又会给我许多感受!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弟子规》这本书,相信大家都看过了,它虽然是小学生的读物,但其中的深邃的哲理和文化内涵却也激起了我的点点感悟。今天,我就谈谈学习《弟子规》后的感受。

大家知道: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年老体迈都需要不断学习、成长、进步,这个漫长过程与教育密不可分,要么是我们认真吸取他人的有益经验,接受他人的教育,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技能,要么是我们把自己有价值的思想和技能向别人传授,帮助别人进步。司马光曾说过:“德才兼备为圣人,德才兼亡为愚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由此可见,“才”固然重要,但能培养出“德”胜于“才”的人才却更有层次。

《弟子规》主要是讲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博爱的精神、正确的读书方法。时过境迁,岁月流逝,书中所讲的内容也许同我们现在的时代形势不太一样,但书中提倡的家庭和睦、做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何使自己的学业有所成的精神却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让我们把《弟子规》的内容“记到脑,溶入心,落于行”,深刻领会《弟子规》精髓,做一位品德高尚、学业有成的人。

我的指明灯—《弟子规》

我的指明灯——《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每天的清晨,这种琅琅的读书声总能在校园的上空回荡。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全校师生共读《弟子规》的活动。每天早上,当美丽的朝阳把光辉尽情地洒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校的音乐也随之响起。这时,同学们个个捧起国学诵本,跟着音乐专心致志地大声诵读《弟子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样日复一日地诵读,渐渐地,我感悟到了许多道理,学会了做人的根本,也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缺点,并下定决心把这些坏习惯改正过来。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孝从古流传至今,可是,我们这一代人却因为父母的溺爱、呵护,忘记了孝。《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以前,妈妈叫我帮忙做一些事时,我总是慢吞吞的,非常不情愿,妈妈叫我动作快点,我还是拖拖拉拉;练琴的时候,妈妈指出了我的不足,我却是臵若罔闻,还觉得很烦;犯错时,妈妈责备我,我还经常顶嘴,直到衣架在妈妈手中时,我才害怕。想想过去的自己,真是觉得非常惭愧。自从学了《弟子规》之后,我经常用里面的话来指导自己的言行。现在,妈妈叫我,我就会赶紧到妈妈身旁,并且做事也不拖拉了。妈妈教导的时候,我不敢再顶嘴了,而是低头反省,虚心接受。我的这一改变也让我尝到了甜头,不但妈妈说我懂事了,变孝顺了,而且自己的各项学习也进步了许多,这可都是《弟子规》的功劳啊!

《弟子规》中还说“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可以前的我呢?吃饭的时候,老是很慢,有时还会挑食,食量总是不多。可是,如果有一天太饿,吃了很多还觉得不饱,再吃,到了最后,感觉肚子多快要撑破了!以前的我很瘦,还经常生病。去年,我就是因为生病,所以“艺术节”的很多活动都不能参加。现在,我不断地改变自己不好的饮食习惯,努力做到《弟子规》里面的要求。渐渐地,我的身体变健康了,今年还在“校运会”上获奖了,真得感恩《弟子规》!

从《弟子规》中我学会了感恩他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等许多做人的道理。心情不好或者脾气暴躁的时候,我会想一想《弟子规》,心里自然而然就平静了许多。《弟子规》虽只是一本几百个字的小本子,却有着神奇的力量,是我的良师益友,更是我人生的指明灯。

读“弟子规”有感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字文。”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弟子规”书,书中一个个孝敬父母,关心朋友的故事深深的迷住了我。

弟子规中有很多意味深长的故事,书中没写一段都会有一段注解,接着就是意味深长的故事,有教人尊敬师长的故事;有教人怎样孝敬父母的故事;有教人改正自身缺点的故事。。。等等一些耐人寻味的故事。

下面我说两个故事给大家听听吧。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勿行赖。”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叫你,应该及时答应,不要拖;父母要求你做的事,要认真去做,不要拖拉偷懒。这一句话有两个因孝敬父母而千古留名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叫做孝心感天。话说古时候,有一个叫王祥的人,他的生母很早就死了,他爸爸又给他找了一个后妈,王祥的后妈对他很不好,一天,她的继母想吃鱼,可现在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于是,他跑到满是冰的湖面上打了一个洞,忽然,两条小鲤鱼从冰洞中窜了出来,直接跳入了他的网中。之后继母为了刁难他,又说想吃烤熟的黄雀,王祥立马抓了一只烤熟给他后妈吃,可他后妈吃完还想吃,王祥又拿着网子出去了,刚一出门一大堆黄雀飞入了王祥的网子,乡亲们纷纷议论,说:孝心感天啊!

第二个故事:有一个叫孟宗的人,她的母亲生了一场大病,非常可怜,经过医生检查之后发现没病,原来是想吃竹笋了冰天冻地的冬天哪里有竹笋,孟宗急得大哭,眼泪滴在地上,一棵棵竹笋从土中钻出,孟宗的孝心感天动地了啊!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字文。。。”

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是一部流传已久的经典名著。它备受古今中外学者的推崇,内涵广傅精深,很值得一学。

弟子规是以《三字经》的形式,从接人待事方面给我们以指导。儿童对人的一生而言,就像一张白纸,以后怎么定,起笔很重要。在这里,弟子规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它有利于我们将来走向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当然《弟子规》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对它的内容和文字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过“书读千遍,其意自见” 通过老师、家长的指导,再加上自身不断的背诵,不断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朗读水平、记忆力、行为品德等多有较大的提高。

我读完弟子规后,觉得自己受益不浅。弟子规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爱,什么叫孝,什么叫信任,什么叫宽容,什么叫友谊。回想以前妈妈关心我,教导我的情景;同学们帮助我,鼓励我的情景;老师辅导我,教我的情景,我的心中一阵激动。是啊!他们对我多好!我以后,不,我现在就要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比如每天帮妈妈多做一些家务,考出好成绩来回报老师,同学有困难热心帮助……总之,我要善待他人,与他们和睦相处,自己的心情也就好多了。同时,我也要时刻地提醒自己,善待每一位同学,尊敬每一位老师,孝顺自己的父母,遇事要多为他人着想,让我们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换来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信我们的成绩会蒸蒸日上的。

《弟子规》心得

《弟子规》,它是一本能使我们进步,教会我们如何做人,提高自身修养的诗歌,它十分押韵而且简洁,深受人们的喜爱。

“冬则温 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 这句话是在叫我们要对父母体贴。

“冬则温,夏则凊。”这句话还有个小故事。

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后句意思是: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父母把我们带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让我们吃穿不愁,在窗明几净的学校里学习知识,难道我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吗?我们不应该为他们分担一些家务吗?那么从现在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吧!

我从《弟子规》中学到了许多,尤其是做人,孝敬父母。大家一齐来和我学习吧!

读《弟子规》有感

最近,我读了《弟子规》这本书。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写的生活规范。共有八篇,分为:总叙,孝顺篇,尊长篇,慎行篇,交往篇,博爱篇,仁德篇,学习篇。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凡是人,皆需爱,天可覆,地同载。行高者,各自高,人所重,非貌高。”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对什么人都必须关心和爱护,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一个品行高尚的人,他的声望自然会高,人们所重视的是一个人的品德,而不是她漂亮的外表。

有一次,我和表弟姐姐还有妈妈一起吃肯德基,我看见了,有一个小女孩被一个漂亮的大姐姐给弄倒了,我本来想说那个大姐姐的,可是她连一声对不起也没有说。从这件事,让我真正的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的关心和爱护,一个人她的外表很漂亮,不代表她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也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人品德的重要。

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读《弟子规》心得

二年级暑假时,爸爸要求我读诵《弟子规》,刚开始时,读起来朗朗上口,觉得挺好玩,可爸爸要求我背诵下来,这可真有点难为我了,在爸爸的坚持下,慢慢的,每天背几段,一个暑假,我终于全部背下来了,经过爸爸的耐心讲解,我还真明白了很多道理呢,这个暑假收获可真不少。后来在一次课堂精彩三分钟上,我一口气背下《弟子规》,同学们被我字正腔圆、抑扬顿挫、顺口连句的背诵声所打动,赢得一阵阵掌声。我为读到这本好书而感到自豪和高兴。

首孝悌。爸爸告诉我做人首先要学会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兄弟姐妹,还说一个人如果连这些基本的都做不到,他怎么可能去尊敬、爱护别人呢?爸爸也时常以这句话来教育我,正是因为学习了《弟子规》,我对爷爷、奶奶都很尊敬,每逢奶奶过生日时,我总会送给奶奶一个意想不到的礼物,使爷爷、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平常早晨上学前,我总会先向爸爸、妈妈鞠躬请安问好,然后再高高兴兴上学去。在班上与同学们也团结的很好,同学间过生日时,我们相互间还上门祝贺。

次谨信。书上解释说,其次说话要谨慎,为人要诚信。要求做人说话要讲究方法,不要冒然随便乱讲,弄不好会伤害到别人,甚至好事变成坏事,这一点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可真够重要,平时我总好讲话,守不住口,今后需要多加注意。为人要讲信,平时凡借了别人的钱物,我就会即时归还。

还有很多诸如“身有伤,贻亲忧。字不敬,心先病……”爸爸在看到我生病或受伤时,会用《弟子规》上话来告诉我,这样会导致父母担心的。看到字写的不好,也总会说字不敬,心先病,你态度不端正,不恭敬,当然字就写不好。

《弟子规》上的句子短,好记,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用《弟子规》上的话来规范我们的言语行动,就会使我们小朋友变得懂事,有礼貌。尽管我还有很多不足,与《弟子规》上的要求还有差距,但在我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以《弟子规》为镜子,时常照照自已,力争使自己取得更大进步。

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它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孔子用简简单单的1080个字描绘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个人生哲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啊,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整天为我们早出晚归,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里一定是累了,我们为父母干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务活,是应该的。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去为父母“服务”,因为爸爸妈妈给予我们不求回报的爱,我们这辈子必定还不完!

“百善孝为先。星期六晚上,我做完作业后,觉得没事,就想帮劳累了一天的妈妈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的事。我走进屋子里,看到妈妈的毛巾脏了,我连忙拿起它向水池走去。我先打了一盘干净的水,再加上一些开水,照妈妈洗衣服的样子,把毛巾放在水里浸泡几分钟,再在水里倒上一点洗衣粉,用手使劲的搓,水里立即起了许多小泡泡。我搓了几遍,又用清水洗了几遍,然后才晾在衣架上。我心里非常高兴。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错事的时候,总是要被妈妈说一通。当然,我那不争气的泪珠,也随之在眼角流落下来,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里早已生出了许多不满于埋怨。可是在读完《弟子规》后,我知道了妈妈都是为我好,为了我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正如大人们整天总唠叨的,我们就像一个小树,不为它修枝剪叶,总也长不成一棵正直的参天大树。

弟子规所讲述的每一个道理,都给我带来了启示。今后,我一定要将古人的教诲记在心里,拥有“孝、悌、谨、信、爱、仁”这些好品德,做一个有礼貌的小学生。

篇2:读弟子规心得

六年级上学期的时候,由于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我心中不由地得意起来,学习也比以前懒散了。自以为自己什么都会,考试更是小菜一碟。爸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的委婉批评,我碍于面子而不敢去承认,事实上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终于,在一次考试中,我失利了。

突如其来的挫折狠狠地击倒了我,这时,爸爸把我从混乱的内心世界拉出来,耐心地帮我分析这次失败的原因,听着听着,我羞愧地低下了头。懊悔自己当初为什么那么爱面子,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爸妈的劝告?爸爸拍拍我的肩头,说出了那句后来我一直当做座右铭告诫自己的话,“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后来,不管别人对我提什么样的建议,我都放在心上,但并不盲目从之,而是分析哪些劝告是有利,而哪些劝告是有弊。

《弟子规》还教会了我怎样感恩,教会了我怎样学习,教会了我怎样做人……

道德,让生活更美好

------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和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家里的这本是五年级时爸爸送我的。

里面的《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等我都可以背的滚瓜烂熟,它也给我日后的生活、学习都带来不少帮助。它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最重要的道理:它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行为谨慎,言语诚信,相处平等,亲近有德。在家

在家要善事父母,心中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在生活中不与父母顶嘴、吵架,体谅父母、热爱父母、尊敬父母,最重要孝敬父母,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对父母最好的礼物。

在社会

在社会上要顺从长上,能够事兄长行为谨慎,不可放逸,谨乃护神符。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阶梯的第一步,与朋友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爱人者,人恒爱之!“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在社会上如果人人都这样,何愁没有文明社会?何愁没有和谐家庭?人人让一步,社会就会变得与众不同。

在学校

亲近老师,尊重老师,以师事之,要跟她学习道德学问,仁者无敌!好好学习有益的学问,文以载道。读书时,如果心中有疑问,就要随时请教,以免越积越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能亲人,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亲近品德高尚的人们,你会发现,原来社会不是冷酷的,还有阳光,只是以前没有发现。用心感受,用爱奉献,得到的会是整个世界的关心和爱护!

这些道理让我受益终生。道德,让社会更美好!文明,让城市更清洁!在生活中彬彬有礼,别人会对你刮目相看,文明一小步,道德成长一大步!这是社会中人人都该重视的,是每个人文明行为的标准。生活不是缺少真理,只是缺少发现。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的六门主修课和辅修的一门课。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行为要谨慎小心,言语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而且亲近有仁德的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今天,我就读了这本圣贤书

妈妈说,弟子规这三个字,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明了,‘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为什么?我们说“活到老,学到老”,人,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无论老少,大家都应该来学学看什么叫《弟子规》?“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一本书的用意在哪里?就是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

我轻轻翻开书,细细读了一遍又一遍,心里是无比的赞叹。

《弟子规》教给了我许多道理。我在弟子规中懂得了孝敬父母、老人;与朋友相处要团结友爱的品德;还知道了一些生活中必有的常识。以前,在和弟弟分苹果时,从不谦让。可读了《弟子规》后,我就会起了“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这句诗,于是,就把大苹果给了弟弟。以前,在爷爷面前,都会夸夸自己的学习。可读了《弟子规》后,我就会想起“称

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这句诗。于是,就静静地听爷爷的教育。以前,我头发不整就想出去玩。可读了《弟子规》后,我就会想起“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这句诗,所以,我红着脸儿跑回屋,头发理好才出来。以前我没有洗漱就想上学。可我读了《弟子规》后,我想起了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这句诗。在我挑食不吃菜的时候,我想到了“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这句诗。在我马虎小事时,我想起了“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这句诗„„《弟子规》,它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会使你个人的修身得到进步。长此以往社会就会得到大的进步,我们的民族也会兴旺发达,生生不息。

《弟子规》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它伴我成长。

宝葫芦的秘密观后感

今天看了《宝葫芦的秘密》这部电影,虽然我笑弯了腰,但对我的影响很深。

电影讲述了小学生王葆在一次钓鱼中偶然钓到了宝葫芦,他就“幸运”的成为了宝葫芦的主人,此后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记得影片中,王葆要求考全班第一,宝葫芦帮他“实现”了。抄了一个叫苏明凤的人的答案,结果却弄巧成拙,把她的名字也抄上了。由于这样,他渐渐脱离了群体,最后,刘老师

找他长谈了一次,他顿时醒悟,发奋图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重新成为同学们的好朋友。看完后,我哈哈大笑起来。但转念一想,编剧这是别有用心呀,想让大家在欢笑声中明白:

真正的第一是要考出来的,而不是抄来的。做人要诚实。

想到这里,不禁令我回忆起了那一次,我坐公交车去上学,就没有带太多的钱,口袋里只装了几块钱,却掉在了地上。正巧,一对夫妇看见了,就提醒了我一声。要是我还不知道,今天就没法去上学了。

还有一次,学校要开越野赛,体育老师先挑选队员,全班跑7圈,跑到第6圈时,一位同

学对我说,别跑了,跟在我后面,混过去吧,我跑完了。

虽然很想少跑一圈,但是在诱惑面前,我毅然选择了诚实。因为我知道,诚实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东西。一个人的一生,什么都可以没有,但绝对不能没有诚实。我婉言谢绝了她的请求。

跑完了老师规定的7圈,虽然很累,但我很快乐,因为我没有被诱惑所击倒。

一个人要想失败很简单,可要想成功却很难,因为他要放弃很多十分诱惑人的东西,比如名利和金钱。或许这很难放弃,但是要想成功就必须放弃这些想要可必须放弃的“鱼”。诚实是什么,我想人人都应该知道,人人都会说,但是如果让你去实践呢?做到的应该没有几个吧!诚实不仅仅是选择是与否,也不是仅仅在嘴上说说,是要用实际行动去证明你是一个诚实的人。选择诚实,你才是一个成功者,才是一个不被诱惑的人,才是一个诚实的人。其实诚实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一颗未萌芽的种子,需要我们去浇水,施肥,最终才能长

篇3:今天,我们该如何读《弟子规》

把包括《弟子规》在内的古典文本当作心性之学、当作道德之学来看待, 认为诵读这些道德色彩极为厚重的古代典籍, 有助于世道人心的改善, 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 甚至能够疗治当今社会的乱象, 这是现今很多倡导和参与读经活动的人们的主要目的。中山大学的用心显然也基于此。实际上, 这种愿望注定是要落空的。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方方面面的合力。寄望于弘扬传统文化, 或者背诵《弟子规》来解决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 不过是一些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读经的社会, 即便是全社会读经, 也没能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 净化社会风气, 疗治社会的乱象, 挽救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危亡。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审慎评估古代经典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不能过高估计它的价值, 不能过分夸大它的功用, 不能对它寄予过高的期望。阅读《弟子规》并不能解决当今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不能解决他们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师长、不宽容同学等问题。我们不能不顾变化了的情势, 不分辨其一般原则和具体内容, 不加转化地生搬硬套, 原封不动地拿来就用。

如果把《弟子规》当作道德之学来看待, 学习《弟子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条, 用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那么, 对于《弟子规》只能是虔诚地敬畏和恭谦地接受。因为它的原则出自圣人之口, 具体仪则源于贤者之手, 是道德的指南和行为的准则, 除了记诵、践行之外, 是别无审视、探究的空间的, 更不必说质疑和批判了。虽然一些人会说“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但实际上, 这里对学生的要求, 首先还是不加怀疑地相信和接受。因为有了这样的前提——学习《弟子规》会有益于规范我们的言行, 学校不接受自由的思想, 学生不敢有独立的精神, 所以才出现很多学生从网络上复制作品、独立完成较少的状况。于是就出现了很滑稽的现象:在道德教育的名义下, 干的却是自欺欺人、背离道德的勾当。浪费大量的资源不说, 还导致大家普遍的对道德的轻忽和亵玩。不适当的道德教育, 造成了道德的虚伪, 其恶果甚至比道德教育的缺失还严重。包括中山大学在内的我们社会普遍的做法, 实在是得不偿失。

还有一种视角, 就是把《弟子规》当作一种知识之学、文化之学来看待。也就是说, 学习《弟子规》不是为了践行其中的众多的规矩, 不是为了力行其中的“劝”、力戒其中的“禁”, 尽管这里的训诲劝诫会对我们的道德心性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是把它当作透视清朝初年道德教化的一扇窗口, 理解古代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一条途径, 认识传统礼仪和习俗的一个渠道。这样, 即便是已僵死的教条便有了生机, 哪怕是最陈腐的道德也就有了意义。比如, 人们一再作为诟病例子的“亲有疾, 药先尝;昼夜侍, 不离床。丧三年, 常悲咽;居处变, 酒肉绝”, 这是古代的礼制, 是古人的习惯或道德准则, 与现代人是否践行无关。而学习《弟子规》, 正是为了认识古代中国的礼仪规范, 了解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探究中国的古代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 《弟子规》就不是一个遵奉的对象, 而是一个探究的对象。遵奉的取向重在记取和掌握, 并用于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生活中践行, 它的前提是相信和接受。而探究的取向则是为了了解和认知, 明白它说了什么, 为什么会这么说, 这么说的意义何在, 它的前提是质疑和批判。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独立自主地运用自己的理性, 超越这样那样墨守陈规的条条框框, 正是大学的意义所在。从这个意思上说, 《弟子规》这个历史上与《三字经》争夺启蒙课堂的读物, 大学生不仅应该读, 而且必须读。它的那些规条在现代具有怎样的价值?对于我们当今的文化建设是否有和有怎样的价值?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再者, 《弟子规》凭什么能与《三字经》争锋, 并在特定的地区一度使《三字经》“几废”, 它的魅力何在?这本身就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让现代大学生去读过去五六岁小孩念的传统启蒙教材很可笑。实际上, 视这种现象为可笑才真正地可笑。现代大学生的国学素养普遍较低、传统文化知识较为缺乏, 而传统的启蒙课本知识丰博, 编写得体, 很多读物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 是传统知识结构的缩影。其深厚的人文意蕴、丰赡的知识结构、精致优雅的祖国语言、巧妙精工的组织形式, 是一些有知识、没文化的现代启蒙读物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们之所以能进入启蒙的课堂, 并深得一代又一代儿童的喜爱, 主要是因为表现形式浅显通俗。它们过去培育了包括众多杰出学者和优秀文人在内的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现在依然是人们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知识的有效途径。我曾在课堂和各种场合, 力劝人们读《幼学琼林》, 如果把这本书读熟了, 传统文化知识会比自己的同学和同事丰富很多;如果把这部书读通了、读精了, 国学素养甚至会超过很多教授。

篇4:评高校要求新生读《弟子规》

几百年前的蒙学读物究竟该不该拿来当成大学生的必读经典?这本身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我们都抱着“以说服对方为目的”的心态去参与这场讨论,那么,基于不同价值立场、不同话语体系的观点便可能陷入“鸡同鸭讲”的喧嚣争论,如此背景下,讨论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众所周知,几百年前作为道德品行范例的《弟子规》,其部分内容早已脱离了当今实际,而中山大学为什么钟情于它呢?其实,这和当下的文化生态不无关联。在琳琅满目的书店里,我们已很难找到一本开启年轻人心灵教育的合适读物。当世俗和功利爬满了书架,当厚黑学、成功学大行其道,选择《弟子规》或许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选择。

再则,要求新生交读后感,并不等同于要求学生对书本内容言听计从。读后感只是反应学生看过这本书后的内心感受,其内容既可以是批判,也可以是对某一观点的重新论证。那在此语境下,要求新生读读几百年前的启蒙读物,又何尝不可?如果一所大学的这点要求都要遭到社会的无情批判,我们又怎能奢望它培养出更多“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学生?

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现象是社会现实的真切反映。从因果联系上看,大学要求学生读《弟子规》,这之中其实隐含着当下社会道德滑坡的现实。故而,审视中山大学这一举措,更不该缺位的不是争论,而是反思。

《弟子规》中有精华,也有糟粕。精华应吸取,糟粕理当抛弃。但如果仅满足于这浅显的解读,而忽视了其背后隐含的文化危机,那围绕大学这一做法而展开的争论都将变得空洞而无价值。

篇5:读《弟子规》心得

其实这些章句我们整天都听见,因为每天放学后,广播都会播放《弟子规》的,而忙于吃饭,洗澡的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心思去体会其含义,更别说领略个中做人的道理了。

一天,我到学校图书馆,那本红彤彤的弟子规直奔我的视线,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只要看上一本书,不把它领会透彻,我不会释手。我坐下认真地浏览,掩卷沉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它是教我们如何做人的。

“首孝悌”,它是教导我们要听从长辈教诲,孝敬长辈的。而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大多数属于叛逆型的,随波逐流,脾气暴躁,做事情缺乏耐性,常自认为做事情很正确。此刻,我知自己道错了。

“次谨信”——通行社会的绿卡,这个我们每个同学基本做到了,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它是促进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一个人谨言慎行了,就会懂得尊重别人,与人为善。这样的人在别人的眼里,就是一个道德修养高尚的。这些我们都深有体会。

其中最令我有感触的是“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几句。自从上了初中后,我们班同学的眼里只有中考,个个都成了学习的“奴隶”,忽略我们身边的同学和生活,成了“两脚书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同学之间的交流。而我们因为是同学,碍于情面,不敢给予任何批评,尽管那时无原则地纵容。后来,班主任很机智地唤醒我们无知的心灵,并言传身教,让我们深刻领略到“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精髓。

从那以后,我们同学、朋友之间相处得十分融洽,学习也有了飞跃的进步,这总算不费老师的一片苦心了!先学会如何做人,再谈如何学习。

篇6:教师读《弟子规》心得

中国一贯有尊敬长辈,注重做人的优良传统,在今天经济发展迅猛的背景生活中,民族的传统美德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学生而言,首先要懂得尊敬长辈、学会感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长辈,尤其要尊敬以全部心血无私养育自己的父母。试想一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深爱的人,还谈得上爱祖国、爱人民吗?因此我们应从小在孩子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教育他们从小尊敬父母和长辈。

(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古人言:“子不教,父之过”。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此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好家长”作榜样。

(二)老师要尊重学生。

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祥和的氛围。老师要做学生的朋友,而不应高高在上。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而做为一个班主任,则更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教育,是真心的爱护,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能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才能更加尊敬,爱戴老师,师生的感情才能更加融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时还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评。作为一名班主任,对学生所犯错误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批评学生要慎用批评用语,要讲究语言艺术,要处处顾及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你作心灵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国学相声文本《弟子规》

2.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3.《弟子规》读后感1500字

4.精选《弟子规》读后感(8篇)

5.公司员工学习《弟子规》感悟篇

6.《弟子规》400字作文三篇

7.学习践行《弟子规》竞赛试题

8.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9.《弟子规》第六讲入则孝

篇7:读弟子规后心得读

刚读《弟子规》我就被它所震撼,原来中国有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得承认自己才疏学浅,到现在才结识《弟子规》这本好书。《弟子规》篇幅不长,分五个部分。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和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做人要讲信用、讲仁义、讲道德,也就是做人要厚道,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要亲近有仁德的人,并向他学习,这些都是我们必做的事,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不要浪费光阴,要抓紧时间精力去学习技艺等其他有益的知识学问。《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是检验我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标准,是提高国民素质重要的启蒙教育,也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然而现在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我感到非常的幸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它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却蕴含着许多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更对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还存在着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知书不达礼、没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现象。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觉得缺的就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规》一书深刻地训导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具备博爱的精神及正确的读书方法等。

诸如书中所写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显能”。乃为如何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最基本的语言及行为规范。另外,书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最易被视作琐碎的习惯及现象,进而训导我们如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具备博爱的精神和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等。本书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举的都是生活当中最为普遍、最基本性的习惯和现象,而这些习惯和现象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书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因小而不为,良好的习惯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通过学习《弟子规》一书,使我认识提高了。每天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什么时候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儿童读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做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理由去抛弃的。虽然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更新,但中国国学博大精深,虽然历时久远,可仍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增强自已的审美底蕴和人文意识都是非常有益的。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因为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

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以前和自己的老公总是爱闹别扭,委屈了还常常去找自己地父母诉说,想想自己多不该啊,不担没有关心父母,相反却总是带给他们烦恼。通过学习《弟子规》我发愿:无论爸妈还是公婆我都要全心地尽一份孝心,让他们的晚年更加快乐!: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

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 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想一想骄傲自满的确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在单位里与领导和同事共事总是很难相处,关系不和睦,总是在抱怨不公平,通过学习《弟子规》让我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工作成绩再突出,对领导不够尊重,我行我素还是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如果我早点接受这样的教育,相信在自己能够很好的协调好上下级的关系,以及做人的道理。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

《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我的人生目标是好好教育孩子,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比前的学习只是明白道理而没有真正去力行“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不学文,但力行,任已见,昧理真。”曾经的我便是那样的人生。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和落实《弟子规》,同时也要教育我的孩子,让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好下一代是我们做父母最大的责任。

“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十份耕耘十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时刻反省自己地言行,做一个真正无愧于心的人!我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我要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做好自己,影响孩子,最终达到正己化人。

篇8:读弟子规心得

当日, 华东政法大学杨师群教授作为嘉宾与袁教授形成精彩的互动。虽已81岁高龄, 但他在与读者的交流过程中仍然神采奕奕, 充满激情。他对中国的教育、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 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公民教育的需要。”袁伟时说。

“还有人推崇‘国学’学儒家, 我认为这是十分不合适的。”袁伟时说, “现代社会, 文化应当是多元的, 除了儒家, 道家等各种思想应当百花齐放。”

他坚决反对少儿读《弟子规》, 认为这是摧残孩子的心灵。

■链接

纪宝成:国学“虚热”消解了国学教育的严肃性

近年来, 穿汉服、行跪拜礼, 让孩子背《三字经》、《千字文》, 还有各式各样的“国学班”、“祭祖大典”……“国学热”一浪高过一浪。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纪宝成于近日表示, 国学“虚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国学教育的严肃性、庄重性, 应当对此保持理性。

在11月2日举行的首届全国高校国学院院长论坛上纪宝成表达了对国学“虚热”的担忧。他说, “国学热”的兴起, 其意义无疑是积极正面的, 但也难免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 唱高调、打幌子者, 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者不乏其人, 导致国学“虚热”。

纪宝成说, 国学教育与研究是一个传统主题, 也是一个全新的事业。国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但近现代以来国学地位被人为抹煞, 导致了当代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

纪宝成认为, 新时期国学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国学学科在国家教育制度层面尚未取得应有地位。

纪宝成说, 国学绝不是只有其美、没有其恶的事物, 既不能因它存有糟粕而抹煞它, 也不能因它今天仍有合理内核而一味拔高它。“国学热”勃兴, 多一份冷静和客观尤其重要。

篇9:《弟子规》“总叙”赏析

原文: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译文: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是依据孔子的教诲编成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并且与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其次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讲求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还有余力,更应努力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

赏析:

《弟子规》是儒家经典学说的具体引申。“圣人训”所指的圣人是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孔夫子教育我们,做人应该从家庭、从自身做起。

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孝”。我们的身体来自父母,应该知恩感恩。孝,是“老”字的上半部,再加一个“子”字,也就是指儿子背负着父母。我们能孝顺父母,才能禀承父母的志节、父母的志向。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也应该好好去落实。竖心旁的“悌”由一个“心”,再加一个弟弟的“弟”组成,意思是做哥哥的心里有弟弟的存在,懂得照顾好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哥哥,尊敬哥哥。在家庭里头,父母之外,就是兄弟姊妹最亲。圣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就是要行孝,要行悌。

如果这两样你做到了,接下来要学习如何修身养性。修身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不对的言行举止。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言语,所有这一切都要谨慎,要遵循礼节。如果谁都不服谁,就会造成家庭不和,家里的成员往往没有办法和睦共处。可见,懂得约束自己,懂得礼貌,懂得对一切都要有恭敬心是多么重要!《三字经》开篇就讲“人之初,性本善”。人,刚出生时都有善良的本性。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之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去帮助、去爱别人。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财物,要及时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不但自己得到快乐,同时还让更多人得到快乐。

有这样开阔的胸襟之后,我们还要再接再厉,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有道德有修养之人,他的言语、行为都足以成为后人的典范。所以当我们碰到良师益友,一定要好好珍惜,向他们学习。在当今,我们如果找不到良师益友,圣贤的典籍可以说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了!“学文”有多种含义,学艺文也是学文的一种。生活的品质提升了,人生才过得更有意义,更幸福,更美满。如果有多余的时间,不是放在学习上面,而是放在玩具上,或者看无益的电视节目,只会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这样,我们就很难获得古圣先贤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宝贵的经验,或者宝贵的智慧。人应当活到老学到老,能学习的人,是最快乐的。

上一篇:职工伤亡事故管理制度下一篇:本周四下午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邀请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