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

2024-05-24

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精选6篇)

篇1: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

企业培训政策制定的基本理念

1、企业的成功取决于企业的成员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2、企业是以人力为中心的组织,因此也必须成为一个人力开发组织

3、企业员工应对自己的发展负责

4、企业经理有责任为其下属职业生涯的发展创造气氛、提供条件和指明方向

5、培训专家和培训者有责任与经理一起不断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以发展下属的知识

6、企业适应变化的灵活性取决于迅速有效地训练员工的能力

7、培训需要很大的投资,必须仔细地规划、评价和做出预算

篇2: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

统工程。要构建和谐企业,工作千头万绪,首要的便是要认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树立促进和谐企业建设的基本理念。

一、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1、企业的一切要取决于职工的劳动和创造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应该是企业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所有工作都要着眼于人,也就是怎么样盘好人、盘活人、盘顺人。

为什么在企业一切工作中,也要努力贯彻“以人为本”?这是因为,从实质上说,企业同其他所有的社会组织一样,是一个人群及其附属的物质技术条件的集合体,因此企业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人创造的,也是为了全国人民(当然首先也是为了人民一份子的企业职工)的。舍弃了职工这一最重要构成要素的抽象的企业,就只剩下一堆机械、厂房和土地,还有就是企业运行的全部制度(而制度在离开了人的情况下,是没有任何价值、没有任何基础的)。这些物质资产及制度体系,没有了职工的劳动,别说休想养活任何一个人,就连它们自己都“养”不活——无人劳动时,机械就会生锈烂掉,厂房迟早要倒塌,制度连废纸都不如。

因此事情的真相应该是,广大职工借助这些物质技术条件,在特定的制度框架内从事各种劳动,实现了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各种转换,创造了产值(产值中又包含弥补劳动的消耗、物质和能量的转移,还有就是利润、税收及上缴的全部费用)。由此不难理解,是整体意义上的职工自己养活了自己(不排除个别职工的劳动的价值连他自己也养不活),并通过工资以外的价值在养活企业、国家及社会。

依照现代管理理念,不论什么类型的企业,职工就是人力资源,其中的塔尖部分还是人力资本。既然是资源,或是资本,就必须受到尊重,受到善待。除非我们逆世界潮流而动,不认为职工是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

对于正在力争成为新型工业先锋的中国大中型国有企业来说,可取的认识就应该是:企业的所有职工,既是雇员,又是资源。作为雇员,有义务为企业创造价值,否则应视为职工自动离职;作为资源,有权利得到必需的权益保护和劳动回报。

进一步说,真正到位的以人为本,还要保证企业的每一技改举措要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而不是相反,我们千万不能重复早期资本主义“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实际上我们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势头)。在企业必须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时,应该提前培训职工,使之适应新的生产流程需要,而不致造成职工因不能掌握新技术而被企业淘汰。这既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性质要求的,也是国际社会以人为中心的新发展观所规定的。

2、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要与全体职工共享

站在全人类而不是某些既得利益者的角度看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信奉这样的原则:现实中的人是普遍具有利益诉求和机会主义倾向的,这种诉求对每个人没有高低之分,不能认为“高贵者”或“社会精英”应该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卑贱者”或弱势群体天生就该被淘汰或者被社会遗忘。也就是从普遍的社会公平正义出发,绝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去满足另一分部人的利益,更不能听任以多数人利益的损害来形成少数人利益的急剧增长或滋生“特殊利益集团”这种极端不公平的局面长期存在下去。

现代企业的薪酬也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企业年收入不能过多向资本收益倾斜,而应提高劳动回报所占的比例。

2002年以来,中央多次提出必须改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过低的倾向,在企业同样必须坚决扭转职工工资总额在企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过低的现状。

实现企业发展成果的共享,最重要也是群众要求最强烈的,是要逐步缩小分配差距。国有企业从领导干部到一线人员在内的所有职工基本上都没有直接为企业投资(尽管职工作为一个整体创造的利润大部分变成了投资),因而不论哪个职工都不能分割企业利润,而只能获得以广义的工资形式存在的劳动报酬。受生理构造和智商水平的限制,不同人的劳动投入的质和量并不会有巨大差异。因此在国企内部,职工间的收入差距不能太大。在目前的条件下,企业高收入阶层(以高层管理人员为代表)的总收入以不超过企业人均收入的五倍、低收入阶层的十倍为宜,理想目标应控制在人均水平的三倍左右(瑞典全国最高收入阶层与最低收入阶层的差距也只在四倍以内)。

利益共享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社会公正与各阶层间的利益均衡,而公正与利益均衡要以利益共享为基础。构建利益共

享的和谐社会就需要在公平的原则基础上,合理地分配社会经济权益,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3、必须视职工为企业的“上帝”

这是因为,如果企业内部职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不去努力工作,不去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即使营销部门对顾客的需求把握十分到位,也是不能真正

落实所谓顾客是上帝的经营理念的。如果职工的能力达不到顾客的要求或职工的能力领域与顾客的需求领域不符,则顾客的需求无从满足。至于如何去满足顾客的需求,那自然是职工努力按顾客的定单从事符合目标顾客要求(包括数量、质量、品种、交货期、交货地点以及顾客能随的价格)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在这一满足需求的长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断,便会使得顾客的需求泡汤。

这么一来,问题的结论就自然而然应该为:欲把顾客作上帝,首先必把职工当上帝。职工心情舒畅、有良好的工作生活质量,其价值创造必定很高。既然要把职工当成上帝,那么就必须认真调查职工的需求,企业管理部门和领导人员,必须竭力了解其职工的所思所想、痛苦与欢乐之所在,必须真正关心职工的工作生活质量,透彻地把握职工的事业追求与人生目标,然后根据职工的这些动机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建设共同愿景基础上的企业文化。只有当企业与职工凝成这样的利益共同体时,上上下下才会齐心协力最大限度地去满足顾客需求,并进而求得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

一个不把职工当上帝,或者实际上把职工当奴隶的企业,我们很难设想他们能真正做到把顾客当上帝。在这一点上,世界一流企业与国内一流企业,有重大差别。

4、对职工的真诚关怀与严格管理的统一

其一就是要真正做到尊重职工、善待职工,关心职工的生活福利和职业生涯成长,切切实实把职工当作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必须随着企业效益(不仅仅是利润)的增长,全面提高职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包括工资福利、民主管理权利、进修培训机会、事业成长空间及家庭生活条件)。

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企业要从管理制度、用人机制及激励措施上,全面提高职工的知识水平、工作技能和敬业精神,对所有岗位的职工都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而不可有例外,真正体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高于总经理。“以人为本”的“本”,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应该是使职工的职业本领不断上升,使这一“本”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工永远是企业发展的生力军,而不至于由于职工跟不上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而遭遇淘汰。

在构建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努力保证上述两方面的“以人为本”的统一。

具体讲,就是对那些不断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素质的职工,企业要给予更多的尊重、关心和回报;而对那些甘于现状、不思进取特别是缺乏敬业精神的职工,则必须综合运用经济、制度、契约、思想政治工作的多种手段,催其奋起,而对那些严重丧失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完全不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职工,则必须坚决按单处置。不如此也不能建立并巩固“人尽其能,才尽其用”的优良企业文化,企业争创一流的理念就会彻底落空。

二、正确处理和谐与发展的关系

要实现企业效益的持续增长,首先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注重企业各方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企业。以和谐促效益,以效益促和谐,使企业向着良性循环的轨迹发展。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和谐企业的建设,是难以为继的短期行为。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企业和谐也是效益的基础,效益是和谐的保证,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只有一手抓效益,一手抓和谐,职工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显现,和谐与效益才能同步发展。

因此,在工作中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用和谐理念统领企业发展,要适应新时期的改革与发展的环境,完善企业结构,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大力实现和谐管理,健全企业诚信体系,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

简言之,发展和谐的关系是:企业要发展,需要加强和谐,和谐要在发展中实现,发展要靠和谐来保证。着眼发展,建设和谐。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认清的是,真正的和谐是动态发展中的和谐,是“和而不同”,决不是不允许存在不同观点的争鸣和不同意见的讨论,更不是“我花开后百花杀”般地压制批评、自欺欺人般地掩盖矛盾。现代管理理论强调要大力发展建设性冲突,也属此意。

三、领导率先垂范,全员积极参与

1、领导者要以身体力行的行动为构建和谐企业示范

和谐不和谐,与领导干部作风好坏关系很大。为了赢得广大职工充分的信任和真心的支持,国有企业必须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有效的腐败惩防体系。在广大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工作生活质量普??中国实际攀比发达国家企业经理人的权益。为了更好地建立企业命运共同体,企业领导者要与广大职工同甘共苦,决不能超前享受世界一流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待遇。试想,在一个国际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中国企业,广大职工从事着比发达国家企业员工高得多的强度劳动,却只能获得仅及温饱的收入,还时刻面临下岗失业危险,而该企业领导人却拿着国际一流、二流企业高级经理人的薪酬水平,却在大大会小会、各种媒介上号召要广大职工将自己的一切全部贡献给企业,如何能使广大职工心悦诚服、又如何能做到上下同欲、共谋和谐呢?

真正的国际一流企业,如惠普一直奉行“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当企业发生经营情况时,宁可减少企业利润,也不轻易裁人,将困难和危险转嫁给平时努力为企业工作的员工。韩国有些企业的领导人,在企业遭遇困境时,首先做的就是封掉自己乘坐的高档小车,削减自己的收入,甚至自掏腰包保普通员工工资。在这样的企业,倡导上下和谐,“爱厂如家”,就有极强的群众基础。

世界知名经营大师松下幸之助有这样一段名言:“当企业有员工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最前面,身先士卒,发号施令;当企业的员工增至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企业的员工达到1万人时,我只有站在员工的后面,心存感激即可;如果员工增至5—10万人时,除了心存感激还不够,必须双手合十,以拜佛的虔诚之心来领导他们。”这段话,是否可以作为中国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如何对待广大职工群众的座右铭呢?

2、全体职工都要为构建和谐企业尽心竭力

另一方面,构建和谐企业,也是人人有责。

企业是我们大家的企业,谁也不能置身于企业改革发展和争创国际一流的火热实践之外,当一个袖手旁观的看客。

为此,企业从总经理开始的全体职工都必须牢牢树立下列意识:

①工作角色意识。任何人到企业来上班就只能是工作角色,工作起来必须全身心地忘我地投入,上班时间聚精会神干工作,而不能考虑其他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②创新意识。将企业的生存危机传导至每一职工,每一职工都必须尽力使工作成果不断翻新,对任何人都要奉行“无功就是过”的法则,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懈怠、偷懒。有条件时企业还可让职工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动用企业的资源进行个人的创新活动。

③岗位责任与权利意识。每一职工都应该自觉与所在岗位融为一体,在工作中担负起下列岗位责任:

一是纵向责任(责任向上级和下级延伸),体现的是对企业整体目标的负责。但这种责任绝对不能演变成上下级之间的个人关系。

二是横向责任(责任向相关岗位延伸),为相关工序提供保证,体现企业各部门的共同利益,对这样的认识进一步扩展,则企业任何一个人所获得的经营信息或经营资源,都应该尽快转给有关人员或机构,企业可以给其相应的奖励和利润分成。

根据责权对等的原则,每一职工自进入企业起直到退出工作单位(理论上还可延至退休后),可享有下列权利:

一是知情权和监督权,任何一位在职职工和其他利益相关人,都有权了解企业从战略方向直至领导人日常开支的情况,有权对掌管企业资源的各部门进行监督,制止“暗箱操作”和“黑金行为”。

二是享受收益权和获得尊重权,企业利润归根到底是由广大职工创造的,只有享有相应的回报并真正体会到主人的感受,职工的积极性才能历久不衰。企业必须尊重每一职工的人格,以适当方式认可职工的劳动价值,决不能在与职工相关的问题上对职工置之不理。

三是寻求保护权和索赔权,企业应保障职工的人身、财产、名誉安全。所有职工特别是领导者必须牢固树立职工健康无价、尊严无价的观念。职工在工作中如果不是由本人有意为之而受到了伤害,企业或伤害者都必须作出相应赔偿。

四、协调和理顺各种劳动关系

1、理顺职工与企业或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绝不应重演古典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须也有条件在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认同“劳资”双方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政治基础上,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资”和谐关系。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在私营企业中成功实行的“劳资两利”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现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资两利”的原则仍然是适用的。

从企业的实际来看,应在不同类型的单位创建各具特色但都能有利于“劳资”利益协调、关系和谐的内部体制和机制,如利润与工资相互制衡机制,合理、规范的职工聘用与解聘、奖惩与升降规章制度,职工民主参与企业管理和监督的体制机制等。从企业以外的社会层面看,既要重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更要切实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尤其要更加关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帮扶。

2、加大力度改善干部与群众的关系

目前中国多数国有企业干群关系肯定是不够和谐的,有些单位的干群关系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紧张,已到了十分危险的边缘。在干部群众之间互信不足这一现象中,主导的方面应该是群众不信任领导。领导和工人收入和待遇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分配政策和方案基本上又是在干部主导下制定的,就更导致工人和领导的思想、利益的对立和冲突,若不能正视这一现实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扭转,最终必然导致干群矛盾的激化。

和谐企业的建设如同和谐社会的建设一样,其基本的理论前提就是全体成员的基本权利和价值取向的总体平等,所有人员有着共同的利益,向着一个目标奋斗。丧失平等、没有共同目标,则不可能建立任何方式的和谐。因而不论是全社会还是整个企业,都要以不同方式凝成命运共同体——人人尽力为社会、为企业创造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同时又能普遍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尊重和关爱(真正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领导要得到群众的信任要付出许多努力,但是要毁掉这一信任只要一日之功,所以领导要洁身自好,提高领导者在群众中的威信,关键是要提高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千万不要把群众赋予的权利滥用,特别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一定要慎重行事,应严格按制度要求行事,如果抛开这一切独断专行,信任危机就一定会发生。

篇3: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

一、中小学借鉴校本管理的理念构建

1. 校本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 必须以人为中心

学校管理由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多种要素构成, 其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如果没有人的存在和作用, 则对其他要素的管理都会失去意义, 也不可能实现。学校管理的出发点是人, 其归宿点也是人, 因此应当以人为中心统筹安排对其他要素的管理。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人, 学校管理不能“目中无人”, 忽视人的存在;更不能把人简单地等同于其他要素, 把人物性化, 应始终意识到人是管理的目的而非工具。

2. 增强决策意识, 构建学校发展理念

长期以来, 人们习惯于把校长视为学校管理者和上级政策的执行者, 弱化了其自身作为决策者的形象。管理的关键是决策, 作为一校之长离不开决策活动, 校长不能只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忠实的执行者, 必须增强决策意识。校长不仅是学校的组织者, 更是决策者、计划者, 校长应依据国家教育目标, 结合本学校自身特点, 确立自己的办学模式和发展目标, 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方案。

3. 优化资源配置, 做到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开发利用、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学校的各种办学资源, 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资源使用合理, 配置得当, 可以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各种办学资源中, 人力资源占主导地位, 校长能否将学校各方面人力资源有机地协调起来综合使用, 以充分挖掘每个老师和管理人员的潜能, 调动其参与管理的积极主动性, 直接关系到学校管理的质量和管理目标的达成。因此, 校本管理理论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管理者要根据每个教师特有的禀赋、兴趣、专长和个人的发展领域, 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使其各显其能、各尽其才。

4. 全员参与, 构建立体学校管理网络

校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方面力量的相互配合、共同参与。校本管理不仅仅是校长的事情, 学校的领导群体、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家长和相关社会群体也是学校发展“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其协调配合、共同发展、相互支撑, 就难以形成适合校本管理发展的生态环境。

二、借鉴校本管理的主要策略

校本管理是西方国家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但各国在具体实施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地区和国家, 也存在着不同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在我国各级学校中, 应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 探索出真正适合于学校自己的发展路子来, 不能局限于固定的条条框框, 更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和做法。总体上来说, 中小学借鉴校本管理的基础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教学为中心, 走质量内涵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 由于受到商品经验市场的影响, 一些校长强化了经营意识, 淡化了育人意识;强化了公关意识, 淡化了教学为主意识。认识上的错位直接导致管理上的偏差, 学校成了产业, 经济效益成为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 学校本应有的育人功能则退居次要地位。这种倾向, 不仅有损于学校的声誉, 更是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学校办学方向和宗旨。不可否认, 现代社会的校长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 已经由单一角色转化为多重角色, 但是多重角色并不能改变校长的主导角色, 即教育者的角色。校长的主导角色要求校长强化教学为主意识,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遵循教学规律, 承担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的职责,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走学校质量内涵发展的道路。

2. 改革学校管理体系, 倡导共同决策

在校本管理中, 共同决策也是非常重要的理念。校本管理将权力下放到学校, 往往不是交给校长一个人, 而是交给学校的全体人员, 包括学校各级领导、各个管理部门人员、广大教师和学生。校本管理并不是由校长一个人唱独角戏, 而是依靠学校各方面人员共同管理, 特别是在人数上占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 既是管理的对象, 同时又是管理的主体和参与者。学校可通过学校委员会、教代会、全体师生大会等形式, 把所有学校人员吸纳到管理活动中来, 给他们以参与管理的机会和权利,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成为学校各种事务和决策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3. 做好校本管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为了能使校本管理在学校中更好地运作, 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投入与产出比率, 有必要在全校范围内对相关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这不仅使他们能够深刻理解校本管理的理念, 深刻认识校本管理的意义, 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而且使他们能够在学校管理具体运作中各司其职, 相互合作, 共同改进学校的工作, 以满足社会、学校、学生及家长和社区的需要。

4. 消除认识上误区, 形成正确的校本管理观

校本管理理念在我国学校刚刚兴起, 至于具体的实践和运用, 则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有不少管理工作人员及教师甚至学校领导和校长在认识上可能存在着误区, 这成为制约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的瓶颈。具体地说, 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认为校本管理是对原有管理体制的全盘否定。实质上, 校本管理与原有的管理体制间并非水火不容的关系, 并非简单地抛弃原有的管理体制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体制。校本管理是在吸收和借鉴原有管理体制的经验和模式基础上, 用以学校为基础的基本理念来组织本校管理资源, 调动本校的管理力量, 进行有效的学校管理, 是对原有管理体制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二是认为校本管理是单一的管理方法。在学校管理工作中, 仅仅依靠某一种或某几种管理方法都难以奏效, 万能的管理方法是没有的。校本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 是学校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无论哪个部门的工作,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都必须立足于学校具体实际,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式的管理与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管理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三是认为校本管理是走形式, 至多是“面子工程”。校本管理的实施关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教师、家长等多方的利益, 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对学校成员的行为、态度及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校长、领导到教师、家长、学生都应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校决策, 发挥出自己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校本管理不是走形式, 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而是建立在学校成员自觉、自愿、自理、自强基础上的。

摘要:校本管理是西方国家针对传统的外控型管理提出并实施的一种新的管理制度, 其对我国中小学管理的理念和实践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教育管理责权的下移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校本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为此, 本文从认识与实践层面对校本管理的理念和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期对中小学的管理工作能有所启示。

关键词:校本管理,决策意识,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李华.回归对学校现实问题的探索[N].中国教育报, 2007-4-24.

篇4:现代房地产企业经营的基本理念

收益最大化

房地产企业将最大可能获取收益作为第一要务。房地产经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选址到购买地皮到房产的出租与销售,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风险。

获取土地阶段,获取土地使用的费用,是房地产经营者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土地使用权获取方式的不同,土地规划设计方案审批,都会造成土地费用的不确定性。

开发建设阶段,主要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建筑物开发建设成本,包括施工前期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以及配套工程费用。

租赁及销售阶段也存在很大的风险。由于各种市场因素的变化及其他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变化,很可能造成若干年之后,市场的情况与原来预计的不一样,势必造成收益期望无法实现,经济回报无法按预期得到,从而给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带来潜在的风险。

房地产开发商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主要动力来源,是通过开发过程来获取直接的经济利益。丰厚的经济效益诱使他们积极地投资于房地产开发。依照“按劳分配”的市场分配准则,房地产开发商既已付出创业的艰辛,承担了经营的风险,为社会奉献了价值,做出了相应的贡献,那么,颇丰的利润便是他们应得的报酬。他们完全有理由以极大的热情倾注于房地产事业,以期获取最大收益。

管理科学化

房地产管理是对房地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就是对房地产的生产过程和房地产的流通过程进行科学的预测、决策并合理地组织、协调和控制生产、流通过程的各项经济活动。管理不仅是对人的管理,也包括对项目、技术、设备、产业、售价、租金、物资、成本、财务等各方面的管理。没有科学的、有效的管理,再好的目标和决策也不能很好地付诸实施。

房地产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经营方向正确,企业的经营效益与管理效率成正比;否则,两者将成反比,把经营与管理的关系作一个比喻,经营就相当于企业这部车辆的方向盘,而管理则相当于发动机与车轮。方向正确,驱动力越大效益越好;方向错误,驱动力越大效益越差。由此可见,经营在两者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方向正确了,但驱动力小,那么企业的效益仍然不好。因此,经营与管理,谁也离不开谁,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

科学的管理才能不断提高各种经营活动的效率,从而确保企业经营总目标的顺利实现。

体系制度化

房地产业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重要的和最为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从理论上和众多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房地产业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房地产业在其国民经济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1.房地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房地产业可为建筑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经济行业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提供以房地产为主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

2.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仅房地产业本身可以为国家创造积累,还可带动其他经济行业为国家提供积累,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3.房地产业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住房问题关系到每个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同时房屋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整体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的层次。

既然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如此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只有制定合理、高效的制度化经营体系,才能切实保证房地产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物质基础这一最根本职能的发挥。为此,房地产经营者必须明确自己的企业经营目标,一方面通过房地产的买卖、租赁、开发、建造、交换、广告、组织消费、从事各种相关服务等营利性活动获取一定的利润或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房地产业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必需的物质基础,房地产业的健康、高效的发展也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房地产业应坚持“不断创新”的方针,锐意创新应成为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坚持创新才能获得企业业绩长期增长的支持、赢得客户的满意,进而实现企业发展的超越。

诚信人本化

诚信人本化,就是以为人本,讲求诚信。尽管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要求,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但究其根本,无外乎追求高效舒适和美观实用等几个原则,这些原则,适宜于人类活动的不同层次范畴。因此,房地产业在提供物业方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但提供优良的个人空间,更要在大范围内组织优良的群体空间。只有这一价值取向才能保证房地产业提供客户所需的、完善的房地产商品与服务,获取可观的收益。

诚信,就是诚实信用,应该成为房地产业最高的道德准则。作为房地产公司,诚信是企业的生命。只有恪守这一道德准则才能保证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当今许多房地产企业目光短浅,为了赚取短期收益,毫无诚信可言,实在令人失望。诚信是一个企业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甚至能够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房地产业,必须广泛倡导诚信精神,维护信誉,这样才能以良好的形象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诚信是打开房地产市场大门的钥匙,也是拓宽房地产市场大门的钥匙。诚信是顾客心中的天秤,是走遍天下的通行证。有了诚信,房地产业就有力量,就有巨大的吸引力、竞争力。有了诚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放眼世界,哪一个顶尖级大型企业集团不是视诚信为企业生命?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恰恰是那些讲诚信的企业,因为社会知名度和信任度高,赢得了“利益最大化”。相反,那些把讲利益看作比讲诚信更重要的企业,本末倒置,受到了社会的鄙视,不但没有达到“利益最大化”,反而丧失了信誉,失去了信任。

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也是现代房地产业的生命,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一个必备要素,有着真金白银般的经济价值。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正如有人所说:商海无涯“信”作舟。没有诚信,就没有秩序;没有诚信,就没有交换、没有市场;没有诚信,经济活动就难以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业信誉尤其是房地产商品及服务质量信誉的好坏,决定着房地产企业的兴衰存亡。

因此,要保持房地产业长期、健康的发展,必须倡导诚信原则。

篇5: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

教学目的:

了解管理理念的重要性,掌握旅行社管理必须具有的基本理念。明确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本质区别,掌握管理者应具有的职业观和在内部层级关系中的正确位置。了解创新的基本含义,认识到创新在旅行社管理中的重要性,掌握旅行社的创新体系。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旅行社管理理念和创新意识,为后面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思想和必不可少的思想背景,并为今后从事管理工作打下思想基础,用现代管理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

本章重点:

管理理念,旅行社管理者必须具有的基本理念。管理者应具有的职业观和在内部层级关系中的正确位置。创新的基本含义,旅行社的创新体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教学、录像光盘

教学安排:共四节,8课时

主要参考文献和指导读物:

[1]杜江编著:《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2]田里编著:《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3]李天元编著:《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4]戴斌编著:《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

[5]国家旅游局人教司编著:《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6]丁力编著:《旅行社经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周三多,陈传明编著:《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赵惠时编著:《饭店管理概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年。第一节 管理理念的内涵与管理角色定位

一、管理理念的内涵

1、管理理念的概念:

是从管理者或职业经理人的角度系统阐述企业内外部相关公众之间的关系及其角色定位。即管理者对企业的认识及思维产生的结果。

企业内部关系是指管理者与员工、管理者与所有者或股东、管理者与同事、管理者与其他相关公众的关系。

企业外部关系是指企业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企业与国家和社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2、旅行社管理的基本理念

从更高的层次上看,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的管理理念是解决企业为什么而生存的问题。现代管理理念认为,企业发展不仅仅是赚取利润,而是报效社会,为人类社会发展作贡献。“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旅行社管理者应具有的下列的现代化管理理念:敬业爱岗观、以人为本观、服务观念、质量第一观念、消费者第一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战略观念、开拓创新观念等。

二、管理理念在旅行社管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1、旅行社管理体系的构成

旅行社管理体系包括管理制度和服务模式,以及营业场所和营业工具等物理性硬件。它们构成了旅行社管理的基础性平台。

管理制度的概念:是指为实现旅行社的共同目标,反映各方面的要求,旅行社员工和各部门应遵守的工作标准和程序的规程。如经理负责制、经济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服务规程等。

服务模式是旅行社服务操作的程序。

2、旅行社管理的实践历程(1)、经验管理阶段

旅行社发展早期,由于理论和实践的缺乏,管理者和基层服务人员是依靠自己的经验来处理所面临的问题。管理效率呈非稳定状态,管理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2(2)、制度管理阶段

依靠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和服务模式,对管理过程和员工的服务行为进行理性控制,以最大限度减低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不稳定性。管理虽然走上了科学轨道,但是也抑制了人的判断力和主动性,产生“隧道视野”,员工只看到运作规范和部门利益,而看不到旅行社和旅游者的利益。

(3)、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指导旅行社管理

由于经验误区和制度误区的弊病,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在管理理念上去寻求突破,并从根本上找到了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即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指导旅行社管理,以此作为旅行社管理系统的灵魂。

2、管理理念的角色定位

管理理念是整个管理体系中基础性的支撑力量,是管理系统的核心和灵魂。构建旅行社管理平台和管理工具的思路来自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制定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任何管理制度体系和企业服务标准都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只有科学的理念支撑,才能确立企业的正确发展目标,才能应对各种变化的环境,才能使员工在管理制度难以覆盖的情况下,开展创造性的工作。

管理制度和服务模式是管理理念的外显和载体。管理理念是这些外显物的纲领和灵魂。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正是在管理理念的指导作用下,旅游管理者和员工才有了行动的纲领,才能够自觉地去执行各种管理制度,努力做好服务工作。才能够不断地超越自身,与旅游者的需求、与企业的竞争战略、与旅行社所在的社会的公众保持良性的互动关系。管理理念是旅行社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企业长期发展。

分析:旅行社管理方案设计程序示意图

第二节 管理者的企业服务观

一、旅行社的企业观与企业家意识

1、旅行社的企业观

旅行社是企业的特殊形态之一,作为企业,其目标是由契约各方的利益诉求构成的目标函数集,如要满足投资者、员工、旅游消费者的利益,达到旅游各部门的要求等。但最根本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企业家的存在是旅游企业的灵魂和第一推动力。在旅游企业的资金、信息、服务、员工诸要素中,企业家的精神追求是创造资本和和供给的动力。只要有企业家存在,发展旅游业所需的各类生产要素就会被聚集起来,企业才会不断地去追求利润和利润最大化。

2、旅行社的企业家

企业家是从事创新活动的人,是做本企业、本行业没有做过的事情。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其理性思考与感性冲动相互交替。企业家及其企业家精神的获得是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结果。

旅游企业家的特征:

①对旅游业的热爱。把旅游业视为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②熟悉旅游业运行环境、操作技能并具有卓越的组织管理能力。

③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底蕴。不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提升相关群体的精神水准,如进行文化传播,提供心理愉悦,培养审美功能;以关怀的心境对待自己所从的事业和为自己的员工。

④有着强烈的创新欲望:对企业规模、服务水准、商场开发、组织运行结构等要素不断地提出新思想、新方法,运用新技术。

⑤敢于投资和具有对现有市场资源的再利用能力。

3、旅游企业家的企业服务观

就是对投资者、对公司的绝对忠诚。无论是对公司、对个人投资,企业是一个法人行为,企业的利益就不单纯是个人利益,而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联结点,关系到社会、集体和员工的利益。应把维护公司利益、实现投资者投资价值最大化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

二、旅行社的职业经理人观

1、旅业经理人的内涵

是指长期从事旅游业的资深专业人员,他们少有旅游企业家的创造性和冲击力,但却具有把企业家的创新意图转化为现实和维持旅游业良性运作的内在精神。他们的工作更具有持久性。

旅业职业经理人的特征: ①良好的专业背景;

②有着长期的执业经验,对国际运作管理、员工与客人的需求特征以及激励途径成熟于胸;

③有丰富而广泛的业缘人际关系网;

④以理性思维主导着自己的职业生涯,而不是冲动和创新; ⑤有自己独到的管理方案和管理艺术。

2、中国旅业经理人的现状分析

第一代经理人员:在改革开放前就从事旅游接待事业,现在大多担任领导。他们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比较高,但体力、精力和管理知识结构老化。

第二代经理人员:成长于改革开放以后,直接拿来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旅游服务理念和管理制度,熟悉旅游企业,成为现代旅游管理的中坚群体。存在的问题一是他们习惯了买方市场,更擅长于内部服务管理,面对激烈竞争的旅游市场感到力不从心;二是难以消除长期形成的打工心态,特别是一大批国有旅游企业经理人员,他们更看重于自己的行政级别,受管理体制的约束,缺乏开创旅游业新局面的热情和能力。

第三代经理人员:指的是21世纪前后成长起来的经理人员,他们受到过良好的旅游教育,具有先进的现代旅游理念。但是旅游管理的经验不足,发展空间小,就业压力重,容易受其它服务行业吸引。

3、旅业经理人的职业导向观

(1)对投资者、对公司的绝对忠诚。旅业经理人的敬业精神应直接指向旅行社的资产所有人,为旅行社资产的增值而鞠躬尽瘁。其价值取向就是在为资本和人格化代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和非经济效益(声望和荣誉)。

(2)自觉保护旅行社的商业秘密。客户关系和商业运营模式在旅行社中居 5 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们附着于人际关系和管理者的行为之中,难以像知识产权那样受到法律保护,很容易随着管理者和销售人员的流动而流动,从而导致旅游行业陷入无序发展。因此无论是曾经服务过的公司,还是现在正在服务的公司,都应该为其保守商业秘密。

作为投资者或者旅行社管理决策者,要把旅业经理人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财富,“公司的创新业绩主要来源于获取、掌握、和保存最有价值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指导与激励首先是让他们发挥作用。” 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不但保证旅业经理人的经济收益,还要关心旅业经理人的个人成长,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他们树立“旅业经理人是一个职业,而不是一个职位”的思想,在位时干得尽心,不在位时走得放心。

三、管理者的职业观

管理者指的是所有从事旅行社管理的人员,包括旅游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一般管理人员。

1、明确就业动机

(1)谋生观:工作岗位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受市场经济和交换规则决定。每个人都要在社会分工中选择一个工作岗位,通过劳动获取报酬。同样每一个人的生活有赖于社会中其他人的工作和服务,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换。“最有效的供给是让人赚钱的供给,最有效的需求是让人满意的需求”。旅游管理同社会上的其他工作岗位一样,通过服务获取报酬。在我们服务于他人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的服务。

(2)、事业观:工作不仅仅是谋生,人具有价值追求和社会归属感,旅行社是一个小社会,只有把旅行社管理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当作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这样才会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客人提供全面满意的服务。要作就作最好的导游,最好的经理。所有的工作不是为了领导欣赏,而是书写自己的历史。

(3)、义利观:旅行社为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从功利的角度看。是为了展示企业的形象和体现企业的理念,从本质而言,是体现一种“仁义”,即善心和爱心。

2、管理人员的敬业爱岗观

管理者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把旅行社当作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把从事 6 的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这样才会热爱这项工作,才会投入极大的热情,才会去进行开创性的工作。

3、管理者的市场竞争观

管理职业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工作。管理人员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是一种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到的商品,因此管理人员市场充满了竞争。企业总是在市场中选择最优秀的管理人员,作为企业的人才支柱,并对他们寄予无限的希望。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得到上级的欣赏和重用。否则,将随时面临下岗的危险。

第三节 管理者的科学定位观

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各种关系是管理理念的核心。

一、人本导向的人力资源观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高素质的人才。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在强调制度管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尊重,要以平等的姿态对待每一位员工,尊重员工的人格与个性,创造一种和谐的工作环境;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与技能,开发员工的潜质和能力,保持和激励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与积极性,使员工成为行为上自律的人、工作中主动的人。

特别是那些知识型员工,他们看中的并不全是企业付给的报酬,而是企业能不能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机会。

二、内部层级关系的科学定位观

1、管理者的员工观与服务观

(1)员工观:把自己定位于一名普通员工,以员工的心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员工不能做的自己也绝不能违反。

(2)服务观:管理者把员工当作自己的服务对象,而不是以领导者的姿态出现,积极主动地为一线部门服务,“只有满意的员工,才有满意的客人”(假日集团前总裁凯蒙斯·韦尔逊提出)。管理者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客人的需求,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不能认为服务只是一线员工的事情,“客人的要求就是我们的最高指令”,把所有的方便让给客人,把所有的尊重留给客人。

2、管理者的上级服从观

企业科学管理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权威机制对价格机制的替代。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方法是以指令—服务机制为核心的一系列管理制度。有分工和权威,就会有服从要求。对于上级下达的指令,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并创造性地完成上级交付的每一项任务。

现代企业实行的是层级管理制度,要求下级服从上级,任一管理层级只能固 8 定地隶属于一个直接上级,只服从一个直接上级的指挥;同时可以直接指挥若干下级,不得越级指挥间接下级;任一管理层级只能直接向自己的上级汇报请示工作,不得越级请示间接上级;任一管理者和员工都有对所有人员监督的责任,也有申诉的权利。这样才能保证各项制度和计划措施的落实。

对上级指令服从与执行,本质上是对权威机制所授予的管理职位的服从,而不是对某一个人的服从。

3、管理者的下级指导观

上级对下级不仅仅是下达指令和命令,更重要的是对下属工作的指导。应按照“培训在先、使用在后;指导在先、命令在后;激励在先、督导在后”的原则进行管理。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尊重员工的人格和个性,平等待人,努力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环境;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下级员工的素质和技能,开发他们的潜质与能力;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培养上下一心的团队精神和亲如家人的企业文化。

4、管理者的同级合作观

管理需要分工,更需要协作或者整合。旅行社工作需要各部门的相互协作和支持,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的,如果脱离了其他部门的协作,是不可能向客人提供完整的服务的。

各级管理者必须以旅行社的整体利益出发,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只有这样才会有高质量的服务,才会有高水平的管理。

三、管理者的产业社会观

企业是社区和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代的社会不仅希望企业通过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经济活动,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财富,使公众获得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希望企业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首先,企业发展目标应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旅游企业家和旅业经理人必须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寻求旅行社与自然、社会和文化的和谐发展,并需要确立制度用以将社会价值反映到企业战略发展和日常行为中去。例如企业发展必须有利于环境改善,而不是破坏环境;要对所在的社区有所贡献,9 如支持社区建设,资助贫困居民等。

其次,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安全的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土壤,“没有大家,哪有小家”。国家的方针政策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国家不但影响企业所作的策略,也是创造并延续生产与技术发展的核心”。旅行社在制定自己的战略规划时,必须以国家的产业政策、战略导向和宏观经济状况为指导,这样企业才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健康成长。

再有,关心爱护员工,努力作好服务工作也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关心爱护每一位员工,使他们安心工作,收入不断增加。因为员工是社会的一员,他们满意,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要为旅游者提供一流的服务,使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然后回去以更好的心情从事其他工作,这应该视为旅游管理者工作的根本追求,也是报效社会的具体表现。

把旅行社和管理者放在国家和社会的背景中,放在中国旅行社市场化和企业化的旅游事业发展中,才能在更高层次认识自己的工作意义和人生价值,才能体现出管理者的大气和远大胸怀。第四节 管理者的创新进步观

一、创新与管理创新概述

(一)、创新的概念、起源与发展

1、创新的基本概念

创新(inmovation)是创造和革新的全称,创造是指新构思、新观念的产生,革新是新观念、新构想的运用。

对企业而言,创新就是企业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不断创造、应用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技术来替代过时的要素,从而达到企业更新和更高目标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总称。创新赋予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

2、创新的特征:

①创新起源于思想。创新开始于一种新思想的诞生,这种新思想可能很不成熟,也不会产生有意义的结果,但更应该培育和保护。

②创新具有难以预测性。实现创新思想的市场、创新过程和创新用途具有非预期性,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③创新依赖于人的不断实践。创新不是发明、研究,创新思想来源于人的实践,人们又在实践中不断产生创新思想。

④重视规划,强调变革。为了实现创新思想预期的目标,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寻找实现目标的多种途径。变革陈旧的管理模式,淘汰或放弃已经衰落的产品就是运用新思想的过程。

⑤衡量创新效果的标准是市场和顾客。创新意味着为顾客创造出新的价值和新的满足,市场扩大,顾客满意才是创新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3、创新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创新理论”一词最早出现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他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企业家所从事的活动就是创新。企业在实践意义上的创新包括:采用一种新产品,利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取或控制一种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应来源,实现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创新理论发展:一是制度创新方向,以德鲁克的“社会创新”理论和戴维斯、诺斯的“制度变迁论”为代表;另一个是技术创新方向,以爱德华·曼斯菲尔德、维尔金斯、卡曼、施瓦茨等人的观点为代表。

当代管理科学中,又有人提出管理创新理论。

(二)、企业管理创新实践的发展阶段

1、企业自发创新阶段(18~19世纪)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科技发明层出不穷,市场竞争压力小,创新思想大多是自发产生,具有偶然性和巧合形式。

2、企业自觉创新阶段(20世纪前半叶)

在市场变幻莫测,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家愈来愈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纷纷组织新产品研究和鼓励员工创新,并成立研究与发展部门(Research and Develop简称R&D),使创新制度化。

这一时期创新活动还存在着局限性: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的内容单调;缺乏系统性;创新只是对环境被动的适应,而不是去引导市场。

3、创新与企业管理活动的有机融合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新理论从宏观研究进入微观分析,创新逐渐应用到企业管理活动中,并成为企业生存的首要任务。创新战略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项内容。

(三)、管理创新及其重要性

1、管理创新的概念

是将创新理论引入到企业管理中,在企业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生产技术、组织形式设计、管理技术乃至企业文化构建等管理活动中不断创新,使企业充满活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压力,企业必须不断地创新,才能够推动企业向前发展,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市场存在风险,创新充满不确定性。创新可能失败,但不创新一定会失败。如果企业停滞不前,企业必将被市场所淘汰。

二、旅行社的创新体系

旅行社是通过员工的服务活动满足旅游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为导向。旅游者的需求、员工的服务行为和活动以及旅游者与旅行社员工之间的即时互动处于不 12 断变动之中,因此,旅行社是天然的创新性企业。

1、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首先体现在旅行社的管理目标上。旅行社是通过业主、管理者与员工的共同努力,创造所有契约主体的共同繁荣,而不仅仅局限在利润和资产增长方面。也就是以顾客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尽力为顾客创造更大的消费价值,走服务营销之路,从而开拓市场和占领市场,造福于社会。

其次,观念创新还体现在管理者的危机意识上。资本的内在扩张规律必将导致垄断市场的解体,经济全球化导致所有的市场都是开放的或将要开放,市场态势必将是以买方市场为主导。在现代旅游市场上,企业的经营危机将是永久的。必须坚持危机经营的战略,不断地克服自身的问题,不断的学习别人的长处,企业才会不断发展。

2、产品创新

产品是从现代营销观念出发,向市场提供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和利益的物质产品和非物质形态的服务。

旅游产品创新应注重旅游产品的整体功能,以提供优质服务为核心,以质量、特色、风格和声誉为外形,以付款方式、优惠条件和推销方式为延伸,以适当的市场区隔来赢得竞争优势。应以质量作为产品差异化的前提,在外形部分和延伸部分形成自身产品的差异性。

例如,根据旅游者的欲望和爱好,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增加旅游者参与的成分,推出旅游自选市场、散客成团的自游人、自驾车旅游等。围绕旅游这一中心内容,为旅游者提供各类委托代办综合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

3、技术创新

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旅行社管理中。目前主要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是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营销,建立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网络预订系统,发展电子商务,支持网上结算,政府投资旅游消费“一卡通”工程,引导消费者使用。另一方面,建立内部网络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业务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

4、运作创新

是指在市场定位与市场扩张的基础上,联合其他旅游产品销售企业,通过内部化的方式促使旅游市场向网络化发展。

构建旅行社产品营销网络。即以国内观光、商务旅游市场为基础,以国际来华入境游为重点,积极开辟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形成网络化旅游市场。

形成综合化经营体制。通过网络化经营使旅游批发商、零售商和代理商的功能重新组合,整合与旅游相关的各类资源,形成综合性服务一体化经营。这样可以共享、节约大量资源,减少不同行业之间的摩擦和竞争。如组建由旅行社、景区景点、商场、航空公司及其他旅游运输部门组成的旅游集团公司。

5、人力资源与管理模式创新

要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立一套人才使用管理机制,采取有力的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潜力。

采用新的管理手段,进行科学决策,提高管理效益。以网络营销、服务营销等新的营销手段,创立名牌旅行社和名牌旅游产品。

6、价值创新

即为现有市场的顾客创造更多新的消费价值,极大的提高顾客的消费价值,创造新市场。价值创新是根据顾客需要的价值创新,合理的价格既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为旅游者创造了消费价值,又提升了旅行社的服务水准,创造出新的市场空间。

三、创新的实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企业生命力的源泉。管理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还要掌握创新的理论和方法。旅行社应成为学习-创新型的组织。学习是创新最为重要的动力源泉。如读书、业务培训、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学习、鼓励提合理化建议、组建研究开发小组等。

本章复习思考题

1、解释: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市场竞争观、产业社会观、创新、管理创新

2、谈谈你对旅游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理解。

3、旅行社创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作业:

1、现代旅行社管理人员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管理理念?(敬业爱岗观、以人为本观、服务观念、质量第一观念、消费者第一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战略观念、开拓创新观念等)

教学小结

篇6:精细化管理之基本理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精细化并不是全新的东西,那些做事认真的人早已经在做了。但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时称“精益生产”,也叫“丰田生产方式”。在我国,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不得不与世界跨国大公司同台竞技。而目前,中国管理学界的基本情况是:管理哲学弥厚,管理学则浅(哲学层面的管理气氛浓厚,科学层面的管理则言而难践)。

管理的阶段不可跨越,我们得一步步来,每一步可以快一些,但步子是不能省略的。于是,精细化管理顺应时代地被提了出来,并在一些企业甚至政府部门静悄悄地展开。

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现在学习企业管理理论,有的时候是囫囵吞枣的,望文生义的。就像我看到的中国人翻译的英文菜单一样,根本就一塌糊涂,比如:“红烧狮子头”,翻成烧红了狮子的头,根本跟狮子没有关系。诸如此类的翻译还不止这些。考试大整理糟糕的是,我们现在很多管理理论的学习,也跟这种幽默非常的翻译差不多。考试大整理

学习西方的“零库存管理”,我就曾经听过一个学者在台上讲,他说零库存管理的要点,首先把仓库拆掉。把我吓一跳,中国企业怎么可能把仓库拆掉呢,我们这个零库存的研究者没有搞明白零库存到底什么意思。据我所知,零库存最早是由丰田汽车提出来的,就算是丰田汽车,零库存也不等于库存是零。日本企业的零库存管理的意思是,第一使库存的空间尽可能缩小,第二使库存的时间尽可能缩短。丰田公司非常强调不做无谓的生产,但是他们也是有库存的,他们也是有加工周期的,半成品也是有的,原材料也是有周转的,只是库存非常少,存放期非常短,靠的是良好的管理机制。

我们去丰田汽车参观考察才知道,丰田的核心组装车间,上游供应商、零部件合作厂商,多数在其组装总厂周围的169公里的半径范围内设厂,这是真正的“丰田工业园”,工业园范围内全是相关联的产品和相关联的企业,调什么东西速度非常快。他们的运输现代化程度也非常高,所有的运输车都有GPS定位仪。所有物流数据都借助计算机,不需要人临时去数数和测量的。而且出厂和入厂用的是同一个数据记录资料,比如这一车货有多少零部件,哪个品种有多少,在上货的过程中同时输入计算机,车子走到哪里就知道这个货多少。他们的产品质量,因为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用检测的,长期以来的合作,达到了高度的默契和信任。考试大整理我们现在讲零库存,绝对不要跟着别人去乱喊乱叫,尤其不要跟着那种不懂行的“专家”望文生义。

很多人对精细化管理也是如此。把精细化管理分开来解,认为精、细分别是什么。当然,精者,去粗也,不断提炼,精心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细者,入微也,究其根由,由粗及细,从而找到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中文的“化”指的是过程或程度。因此精细化分开解每一个字是有意义的。考试大整理

上一篇:应付债券业务理解及会计处理下一篇:公路工程安全施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