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

2024-05-09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共10篇)

篇1: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4.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5.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破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教师〗根据“温故而知新”的古训,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学生〗背诵诗词,并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设计意图]

构成文言文主体的汉字与现代文的字意有近似之处。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对学好课文充满信心。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教师〗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学习疑难的方法。

〖学生〗根据各自已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5.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教师〗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学生〗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6.检查学习效果。

〖教师〗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学生〗复述故事。

〖教师〗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学生〗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教师〗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师生同步〗借助画面为竹简样式的媒体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设计意图]

“千里之行”是喻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而“始于足下”是指以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在教师的“陪伴”下,学生动口、动脑,自我磨练诵读古文的能力,同时也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教师〗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3.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教师〗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学生〗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设计意图]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从而明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4.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机动环节)

四、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1.解开“辩日”之谜。

〖教师〗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学生〗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教师〗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学生〗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设计意图]

教学中为体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精心组织“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热烈的讨论之中使学生悟出“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3.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 “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4.漫谈体会。

〖师生同步〗进行高效的思维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味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验,并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它始于“辩日”,但期盼孩子们能超越“辩日”水平。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3.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4.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设计意图]

“背诵”、“复述”和“聆听”,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形的课堂在不觉中加以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拓展中再次受益。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大则近,小则远

故(晨)(午)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设计说明]

该板书(共18个字)力求通过重点词语的有机组合,一方面体现文言文简洁、明了的特点;另一方面则高度概括地再现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辩斗”的观点和理由)。板书的整体架构与作者行文思路相呼应,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板书中选用了“故”“则”“决”等文言词,也体现了课文语言特色。

课堂实录

广东 刘晓伟 两小儿辩日

解题:

引用古诗: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日,太阳。

题目的意思。

读这篇课文遇到什么困难?

1、很难读

2、有些词语很难理解

你用什么方法解决?

多读几遍

联系上下文

分两步解决问题:

结合注释读明白

理解大意读通顺

教师下去指导,非常认真。

反馈:

生分段说古文的意思。

两小儿在辩论什么?

太阳大小

太阳冷热

太阳远近

其他

生:A 远近、大小都有。

生:C都围绕远近来议论。

指名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再指名读。

表扬:读得比老师还好。请教怎么读得这么好。

一儿曰、一儿曰

给两小儿取名,理解辩斗的内容,观点是什么,有什么理由。

晨近午远

晨远午近

读课文。合作读。板书:

大则近小则远

故 晨 午 不能决

凉则远 热则近

孔子不能决,你们知道奥秘吗?

教师: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距离。

知道古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你知道什么?写你最深的体会?

孔子的学问为什么这么丰富。

学无止境,所以我划了句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评课(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柯孔标)

亮点: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讨论:古文教学类似于古诗,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这节课除了读书外,大量时间在梳理课文内容,因此第一、三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够。文中“问其故”“不能决”“孰为汝多知乎”这些词句所有学生都明白了?本文的人文内涵大概有两种理解: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课堂上学生的感悟都没有错,但不全面,不确切,教师没有及时进行评价和引导。

篇2: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孔子,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也想讲讲孔子的故事,你们想听吗?(老师讲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可有一次,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去看看吗?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十六课《两小儿辩日》。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

师:在学这篇课文之前,教师想问一下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那么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吧!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好吗?

(学生初读课文)

师:大家都读了一遍课文了,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们碰到了什么困难吗?(学生回答)谁来说说怎么去读这些文言文比较好呢?(学生回答,结合学生回答师作文言文朗读指导)

师:现在你们有信心去再读课文吗?

(学生再读课文)

师:谁想读来大家听听?(指名读)谁还想读?(指名读)谁还想读?让举起手的小朋友一起读吧!(学生读)

师:大家都读得很好。老师也想读读,你们愿意听吗?

(老师范读课文)

师:你们觉得我读得怎么样?(学生评议)谁敢站起来说我比老师还读得好?(指名再读)

师:我们读了这么多次了,你们都读出一点什么来了没有?谁想来说说?(学生述说)

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课文。

师:你想怎么样去学习这篇课文呢?谁来建议建议?谁的建议最好我们就用谁的方法。

(学生谈方法)

师:我也有几种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你们想知道吗?(老师介绍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诵读)和根据本文可采用的好方法(辨论、表演))

师: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课文吧!可以独自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学生自学课文)

四、学生汇报。

师: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谁来汇报一下?

(估计有分角色朗读、辨论、表演等形式,在学生汇报时可引导其他学生的评价。)

五、分清正误。

师:请读懂了课文的同学举手看看。可老师读来读去却有两个不懂的问题:一、这两个小孩倒底为了什么问题争了起来,是争太阳的大小,还是争太阳与人的远近?二、他们倒底谁是对的?

(无疑这又将引起学生的又一轮争论。在他们的困惑无法得到解决时,我相机给他们科学的解释。)

六、弄清寓意。

师: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述说)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拓展。

师:在文言文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故事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呢!你们想去吗?那么赶快行动吧!

篇3:两小儿辩日(改写)

一天,孔子乘车去东方游历讲学,途中遇到两个孩子在争吵,只见那两个孩子争吵得面红耳赤,像两只正在打斗的公鸡,谁也不服谁。孔子赶紧停车,上前劝架。

两个孩子很惊讶。一个孩子说:“孔圣人啊,您来得正是时候!”另一个孩子说:“我们崇拜您,您可不能让我们失望啊!”

孔子笑呵呵地说:“说说看,到底因为什么争吵啊?”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最近,而中午的时候离我们最远。”

“为什么呢?”孔子问。

“你看呀!早晨太阳刚出来时像一个车盖那么大,中午时就只有一个盘子大小了,这不就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嗯,有点道理。”孔子说完,又转过身问另一个孩子,“你说呢?”

“我认为,”另一个孩子说,“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远,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近。因为早晨很冷,而到了中午我们却感觉很热。我说得有道理吗?”

“这,这……”孔子支支吾吾地说,“我还真弄不清楚。等有机会,我去请教高人!”

两个孩子哈哈大笑,异口同声道:“谁说孔子知道的多啊!也有弄不明白的事呀。”说完,手拉手地跑开了。

孔子愣了一会儿,转瞬又笑了。

《两小儿辩日》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教师点评

篇4:《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

2.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了解通假字等文学现象。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四、教具准备

搜集孔子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引导:“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你们了解孔子吗?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简介孔子。

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2.读顺课文,整体感知

(1)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同桌交流,并注意句子的停顿。

(2)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3)听老师范读。

(4)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3.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

(2)组织交流。

(3)课件出示问题。

①解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b.及其日中如探汤。c.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②请学生试译课文。

③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在争辩( )问题。

④对这一问题,两个小儿的看法截然相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画出来。一儿认为……一儿认为……指导用肯定的语气来读。

(4)小儿的理由各是什么?分别用(?)和(观察角度)画出课文中相关语句。一小儿认为近大远小,是从哪个角度来判断的?(视觉)另一个小孩认为近热远凉,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判断的?(触觉)

(5)分角色读。加进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读。

他们伸长脖子,争得面红耳赤曰……

他们越争越激动,瞪圆眼睛曰……

他们扯着嗓子,跺着脚曰……

(6)他们争执不下,就招来了谁?孔子怎样给他们判决的?(不能决也)

(7)两小孩怎么说孔子的?怎样理解“笑”?是讥笑,嘲笑吗?

(8)了解通假字“知”。

4.研读课文,感悟寓意

(1)孔子的知识那么渊博,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可见孔子是怎樣的一个人?

(2)你们喜欢两小儿吗?为什么?

(3)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

(4)分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

5.拓展延伸,发挥想象

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他当裁决……

篇5:《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材说明] 《两小儿辩日》系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第26课。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学习目标] 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堂实录](欧阳老师跑步上台,师生问好)

师:我不习惯在讲台上讲课,喜欢在同学中间。这节课不是教研课,是和同学们商量着上课。我上课有个习惯,全体同学大喊三声“我最棒”。喊的过程也是解放自我的过程。

生:(齐声喊)“我最棒,我最棒,我最棒。”

师:你们猜猜,今天我们学习哪一课?(学生猜《第一场雪》等)师:你们猜的是你们喜欢的课文,也是我喜欢的。同学们喜欢古文吗? 生:不喜欢。

师:我讲你们不喜欢的。(教师边说边用隶书板书《两小儿辩日》)。[评析:无论是语文课,还是其他课,教学毕竟是一种精神活动。精神状态良好,便为成功的教与学创造了条件。欧阳老师本人精神焕发,竭力解除学生的紧张、焦虑感。他反复要求学生大声喊:我最棒。其用意也在于此:树立必胜的信心。] 师:学习一篇课文要做几件事,大家清不清楚? 生:不清楚。

师:有的同学半个月不上语文课也不急,每天照样吃饭、睡觉、上网聊天,原因是他不清楚要学些什么。咱们这节课要做哪几件实事呢?第一件事,疏通文意(板书:疏通文意),第二件事,诵读课文(板书:诵读课文),第三件事,体会道理(板书:体会道理)

[评析:提出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精力集中。] 师:我先说第一件事,疏通文意。同学们读过课文没有? 生:没读过。师:想不想读一次? 生:想。师:想读我们就读。开始!(学生读得很吃力)师:读懂了吗?

生:很拗口,读不通,也不知道怎么断句。

师:不懂课文的意思,当然就不会断句。你们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课文后面有注释,可以对照注释来理解句子。师:挺聪明的嘛。还有呢?

生:我们还可以查字典,查资料。要是在家里就好,还可以上网查。师:这个问题不难,我这儿就有电脑,可以上网查。(众笑)生:我们可以互相讨论。

师:当然可以。你们就试试用这些方法学习课文!(学生学习课文)师:这回读懂了吧? 生:读懂了。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些字的意思用字典查不到。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去”在这篇课文中是“距离”的意思,跟我们现在说的“来去”的“去”意思不一样。

师:善于比较,不错。意思都一样,那就不叫古文啦。师:谁来说说课题《两小儿辩日》是什么意思? 生:两个小孩争论有关太阳的事。

师:说得挺好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生:有一次,孔子到东方去游学——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课文中提到了“有一次”吗? 生:没有。

师:那你怎么知道? 生:我自己加的。

师:你很聪明。课文里没有提到的事情,你能根据需要加了上去,使句子通顺,这就是创造。好,继续讲。(生接着讲)

师:谁认为自己比他讲得更好?(有五六人举手)好,你来说说。生:(有一次),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师:你们听清楚了吗?谁认为自己比他复述得更好?

师:你讲得真好,比我都讲得好。(众笑)真是这样!现在大家能读通这篇课文吗?(众说不一)

[评析:文言文不好懂,这是教学的难点。文言文教学,主要是学生自己借助课后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理解,教师在这里并没有平均使用力量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而是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古文的方法,适当点拨、讲解,“授 之以渔”,突破了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好,现在我们来做第二件事,诵读课文。同学们先听老师读一遍,拿铅笔出来,在老师停顿的地方轻轻画条斜线,仔细听,认真观察!(师范读,学生作记号)刚才老师怎么读的?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

生:老师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如“见”“时”“而”“以”„„字的后面作了停顿。

师:你听得很认真,读读看。(生读)

生:老师读“孰为汝多知乎?”这一句用的是轻松的语气。

师:这也发现了?真是逃不过你们的火眼金睛。你能读一次给大家听吗?(生读)还有吗?

生:老师把“大如车盖”“如探汤”几个字读得重些,而把“如盘盂”“沧沧凉凉”读得轻些。

师:你来试试。(生读文中重读与轻读部分)这里为什么要读得一轻一重? 生:这是两个小孩子在争论问题,在对话,读得一轻一重,可能是对比吧? 师:不要用“可能”两个字。你说得很好,就是对比,这样才可以形成两个小孩争辩不下的高潮。同学们会读了吗?(生答:会)想不想自己再试试?

生:(大声喊)想!

师:想读我们就读,怎么读都可以。你可以朗读,可以小声读,可以同桌一块读,也可以小组读,但一定要有感情地读。好了,大家开始读吧。(学生各自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辅导)

师:看样子差不多都读完了,请同学们推荐三位读得最好的同学分角色读一遍。一人读叙述部分,其余两人读两个小孩说的话(学生推荐三人,被推荐的同学读得很好。)

师:名不虚传!谁敢跟他们比?(又有几个学生自荐起来读)

师:比得过去吗?(学生众说纷纭)啊!男同学说男同学读得好,女同学说女同学读得好,还都有点“地方保护主义”!(众笑)他们确实读得很不错,很难分出高下。好,并列第一!先别坐,你们现在是站在奥运会朗读比赛第一名的领奖台上,谁比他们读得好,就站在领奖台上,他们就坐下。谁能把他们读坐下?(众笑,又有三位学生起来读课文)

师:你们自己衡量一下,谁觉得自己该坐下,就自己坐下。(后读的学生自己坐下,众笑)

师:(对这三个学生)其实你们读得也不错,就是最后一句要读出轻松、活泼的语调。另外,你们读的速度也快了点。你们听我读(老师再次范读)怎么样?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师:对呀,你们再试试!(学生再读)谁敢举手说,我是班上读得最好的?(有四五个学生举手)我最欣赏这样有自信的同学。人要没有自信,就干不好事情,自信不是骄傲,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办好,就会努力去办。好,你来读。你可以选两个伴儿和你一起读。(学生指两人,然后三学生齐读课文,最后老师又让他们互换角色读一次)

师:真好,你们都坐下——啊!都是第一名!(众笑)大家也像他们这样有感情地再读一次,要注意速度和神态。准备好了吗?开始。(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师:读了这么多次,你们能把它背下来吗? 生:能!

师:好,咱们有感情地背诵一次,开始!(学生背得很不错)

[评析: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开端,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这节课,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时下足了工夫。首先,教师给学生做了示范,读得有声有色,摇头晃脑,感染了学生。其次,教师着重指导了本文的朗读方法:一是提醒学生注意重读、轻读的地方,二是要注意停顿得当,三是要注意课文最后一句的反问句式,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最后,教师采取了一些颇有特色的新颖的朗读方法:分角色读、打擂台读、分合读、荐读读课文。整节课中,朗读、小声读、品读、背诵占了很大比重。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理”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此外,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读熟,最后能达到背诵,突出了教学重点。] 师:我们来做第三件事:体会道理。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中午却看起来小?

师:嗯,这个问题有难度,孔子也好象“不能决”。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原因? 生:这是错觉。同一个物体,„„(学生结合资料说得很清楚)师:还有补充的吗?(一学生补充,只是表达不一样,意思大致相同)师:(对提问的学生)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这两个孩子怎么想起问这样的问题? 生:他们是不懂就问呗。生:我觉得他们是敢于思考。师:你说得很棒!生:我觉得他们很天真。

师:是的,他们天真活泼、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这都都是为了认识自然、探索真理,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不明白的吗?

生:欧阳老师,孔子那么博学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生:孔子是个教育家、思想家,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问题。师:是吗?谁能帮他解释一下? 生:孔子是一下子反应不过来。

师:他是年纪大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反应不过来?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孔子是谦虚,他怕跟小孩子解释不清,就故意说“我不能判断谁是谁非”。师:孔子谦虚谨慎是不错,但他是很有耐心的,这从他认真倾听两个小孩的谈话可以看出。

生:那孔子可能是真的不知道这个问题。生:你刚才不是说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吗?

生:博学多才不一定什么都知道嘛。孔子知道用电脑聊天吗? 生:当时还没发明电脑嘛。要是当时有电脑,他肯定会用。

师:不错,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却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这正体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们上学期学过一句古语叫“知之为知之——”

生:“不知为不知”。

师:这句话就是孔子说的至理名言。还有要说的吗? 生:没有了。师:都明白了? 生:明白了。

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喜欢古文吗? 生:喜欢。

师:你们又喜欢上古文,想再学一篇吗? 生:想!

师:想学也不学了,该休息了。今天就到这儿,下课。

[评析:课文所写的故事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通过讨论交流,畅所欲言,并从多角度有所感悟,很自然地明白了“为了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篇6: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

一、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要举行一场很有趣的辩论赛,不过辩论的双方是距离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人。(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一些什么?

生1:我知道它写的是两个小孩在辩太阳。生2(抢着说):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太阳的远近。生3:他们争得不可开交。

生4:我还知道连孔子都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师(微笑):看得出同学们认真预习了课文,也善于动脑筋,我似乎觉得站在我面前的就是两千多年前的那两个爱动脑筋的小孩。同学们,这两个小孩争辩的话题竟然难住了一代圣人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现在想通过什么途径弄清楚这个问题什么?

生:读书。

师:对,让我们随心所欲地读读课文,你想用什么方式读就怎么读。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还可以跟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学生自由读书,有的在讨论)生1:老师,我知道了,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太阳是在早上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生2:一个孩子认为早上的太阳离人近,中午的太阳离人远。他的理由是早上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小。

师接话: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生2(语气较平淡):“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

师(微笑着对生2):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孩,听你刚才的语气大概说服不了别人吧。

生3(急切地):老师,我知道了。那是一个反问句,他应该读出反问的语气,这样的语气强烈一些。

师:你能用反问的语气来说服我们大家吗?(生3读,边读边做手势比划出)师(向生2):他的话有说服力吗?

生2(点点头):他读“大如车盖”时音重一些,还用手比划出车盖的大小,仿佛我们面前就有一个大得像车盖一样的太阳,读“则如盘盂”读得轻一些,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中午的太阳很小很小。“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语气要强烈一些。

师:你能再试试吗?

(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生声情并茂地读)师:看得出你已经读懂了课文。告诉我们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读懂课文的。

生2:有的看注释,有的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有的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

师:真不错,看得出你会读书。你的方法很有用。让我们大家也用你的方法来读懂课文。试着说说全文的意思。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说古文意思)

师:通过反复读课文,我们一起走进了辩论赛场。激烈的辩论马上就要开始了。为了赢得这场比赛,请同学们自己找辩友,在下面练习。

(学生分角色表演)

师:听,比赛的铃声敲响了。有哪两位同学愿意上来扮演两小孩,老师就暂当孔子吧,我们一起上演一幕《两小儿辩日》。

小儿1(鞠躬):大家好!我是春秋末期的一个小孩,至今已有2400多岁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太阳在早上离你们很近,到了中午就远离你们了。因为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等到中午时就小像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小儿2(拚命地摇头):不对,不对。你没见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中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小孩1:看,那边走过来的一位老先生。哦,是孔子,他的学识渊博,我们去问问他吧。

两小儿:请先生给我们评评理吧。

孔子听后摇摇头,不好意思地说:“孩子们,这个问题我也回答不了,还是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请教我们的后人吧。”

孔子:现在我们来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来到了一群热爱科学、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中间,他们一定能解答我们的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我们吗?

小儿1: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大呢? 生: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

小儿2: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多了,是不是此时的太阳比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生:不是,那是因为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孔子:小朋友们,谢谢你们的帮助。你们与我们相隔那么遥远,一定对我们的一切感到很好奇,如果你们有什么疑问,尽管提吧。生4:孔子先生,你是个大教育家,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

生5:请问两位小孩子,你们见孔圣人都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有没有讥讽的意思?

生6:请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难需要我们这些现代人解答吗?

孔子:小朋友们,我们很快得回到古代去了,你们还想对我们三个人说些什么呢?

生7:你们两小孩儿喜欢探索,不懂就问,我要向你们学习。

生8:孔子先生,你很谦虚,也很诚实,对于不懂的问题没有装懂,也不怕别人笑话,让我佩服。

师:旧的两小儿辩日已经结束了,但新的争辩又快开始了。请大家认真品读课文。下节课我们自由组合开展一场《新两小儿辩日》赛。主题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正方的观点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变化 ”反方的观点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没有变化?”

二、评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着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1.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读懂了课文的基础上对阅读文本的重新加工改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演、练,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积累语言,从而热爱古代灿烂的文化。并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个体独特的体验,使得作者、学生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得到交融。培养其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2.创设古人与现代人交流的情境,形成情境串,打破时空的界限,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交流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及自己看法,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对语言敏锐的感悟能力。

篇7:《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教材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今天我把它作为第一篇文言文来上。小学六年级的文言文阅读是为初一正式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做好辅垫,激发兴趣,打下基础。因此第八组导读中明确指出:“本组课文将引导你初步接触一下文言文”,“第一次学习文言文,要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读通,读懂。”

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一、重激发学习兴趣和学法指导

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如何学习文言文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两小儿辩日》则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堂伊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文言文?当学生讲出对文言文的粗浅的认识后,我便对他们的回答给予充分地肯定,同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遗产,是传承古代文明的媒介,学习文言文能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还能提高我们的语文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兴趣。之后我又启发他们结合现代文的学习方法,渗透总结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古文学习与现代文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在现代文学习中掌握的一些阅读方法同样适用于古文的阅读理解,所以这节课中我注意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进步提高,获得全新的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这样处理古文学习与现代文学习的差别与联系,目的在于降低学习文言文学习的难度,从心理上为学生树立信心,培养他们亲近古诗文的情感和正确对待古诗文的态度,为他们今后的乐学文言文、会学文言文打下基础。学生运用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让学生从学会──会学,培养能力。

二、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我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这样更利于合作学习。教学中提供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让学生结合学习方法循序渐进,首先把句子中难懂的字词对照注释进行注,然后把句子连起来解释,还有不懂之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还有意识地进行留白,如反问句在这里的作用;“为”出现三次,为什么读法不同;“探汤”的“汤”和现在的“汤”有什么不同……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学目标中“读懂意思”得到实现。

三、注重诵读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诵读,这节课的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1、读通:

通过生试读,个人练读,小组自学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

2、读懂:

生对照注释,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学习中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

3、读好:

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重点处我适时地点拨,如:两个小儿争辩时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强调他各持己见、胸有成竹的心态;有“车盖”的车古时候是给什么人坐的,在这里“车盖”象征着什么,怎么读;“盘盂”与“车盖”相比天壤之别,怎么读……这样学生带着感受读出对比的语调,一轻一重,情到深处自然流!同时这样的训练充分达成了教学目标读出韵味。

遗憾是:

1、时间分配得不够好,学法指导处利用了7、8分钟的时间,因此也冲淡了重点;如果能在此节省5分钟时间,“诵读”的训练能更突出一些,同时后面的设计的“谈启示”及“课本剧”表演也能得到展示。

(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剧情: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恰遇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现代少年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解答了两小儿的问题并表达了对两小儿和孔子的敬佩之情。)

2、教学目标设计过多,贪多,贪全:

因为这是第一篇古文教学,因此,我总想在课堂上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其实仔细想来,不如把了解古文以及激发兴趣放在第一课时,这样便更能突出“读懂意思”“读出韵味”的重点。

3、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有时语言随意,有时不够严密或有重复学生说话的现象。

伴随着喜悦和遗憾,最终我觉得自己还是满载而归的,记得崔峦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的发言中讲到: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淡薄名利、无私“忘我”的心。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她还说,教师的教学能力=把握教材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导学的艺术×人格魅力。我衷心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用真实、朴实、扎实这样“三实”的作风比照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篇8:《两小儿辩日》的两点教育启示

启示一:一“见”一“问”显真挚

故事开篇道“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大学问家外出游历,能“见”不谙世事的小儿争辩,可见其细致过人的观察力,留心生活的敏锐度。联系当今教育现象,学生间的矛盾都会有些征兆,如争执等,有些教师可能对此“视而不见”,认为学生间的摩擦司空见惯,不必小题大做。殊不知,小矛盾不在萌芽状态时“视小为大”,发展下去可能酿成大错。研究表明:学生间矛盾最易导致心理危机,而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踏上心理不健康的道路。

所以“见”是第一位,“见”后方有知情力,才有发言权。孔子见后,马上“问其故”。如果“见”只是“意识关注”,“问”就是“首发行动”了。

一方面,“问”是“询问”,不是“质问”,这涉及处理矛盾时的态度。若孔子盛气凌人地质问两小儿,恐怕换来的是两小儿的嗤之以鼻,而不是精彩的论辩。由于学习态度、纪律表现、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差异,发生争执的学生给教师留下的印象肯定不会一致。处理矛盾时,教师要谨防差异化对待矛盾双方,不能在了解情况阶段,对印象好的学生采取的是和善、亲切的“询问”,对印象不佳的学生则采用“咄咄逼人”的“质问”。差异化的“问”只能过早宣判矛盾处理的结局———遭质问的一方错。教师不能一视同仁地采用“询问”的方式,既得不到学生的信任,也不利于学生矛盾的化解。

另一方面,“问”要有耐心,不可草率,这要贯穿处理矛盾的全过程。“问其故”后两小儿陈述各自观点及理由,其间孔子并没有故弄玄虚去加以肯否,而是耐心给予双方阐明理由的机会。学生间的矛盾很多时候并不是“白加黑”的呈现,双方各有正谬,若教师没有耐心,对矛盾双方各批评一番,然后“小事化了”,教育他们应团结,这种简单粗糙、不明事理的处理方式,学生是无法接受的。学生并不害怕被批评,他们需要心悦诚服的理由、对人生有益的教诲及公正、不敷衍的对待。矛盾双方基于教师权威威慑下的唯唯诺诺,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与教师产生潜在的矛盾。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真挚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接触,短期有助于矛盾的解决,长期能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启示二:“不能决也”见勇气

两小儿辩日后的结局耐人寻味———“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决”即“判定”的意思。受当时科学水平发展的限制,孔子不能对太阳与人的距离远近问题加以判定,这并非他的错,借此嘲笑他实属不该。而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给我们当代教师以勇气。

学生在陈述矛盾时,由于言语能力存在差异,有些看似振振有辞但陈述的未必全是事实,而表达能力稍弱的也许不能尽述原委,所以有时在处理矛盾时,教师不要急于“决”。多渠道、全面了解情况后,再“决”也不迟,延时评价并不会影响教师的权威。在学生眼里,一个掌握了实情后作出正确判定的教师要比一个草率作决定的教师更有威信。

实际工作中, 学生间的矛盾很多时候是“无足轻重”的小问题。对于不存在原则性错误的小纠纷, 教师轻描淡写的几句批评是治标不治本的。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还没评判, 学生就能说出自己的不当之处。那么,为何他们会明知故犯?其实, 教师可以发扬一下孔子“不能决”的作风。这种“不能决”不是不作为, 不是往日的权威、“法官”那般的气势暂时缺席, 而是以一个“倾听者”的身份去聆听学生成长时的矛盾, 以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去帮助学生剖析眼前的矛盾, 以一个“睿智者”的眼光去启迪学生体悟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交往中,摩擦也许是难免的, 但坦率包容的态度, 开诚布公的交流, 才更有利于和谐相处。教师不用苦口婆心地去告诉矛盾双方该怎么做和不该怎么做, 学生对世界的认识不是靠枯燥的说教形成的, 而是要靠他们自己去寻找、去塑造。近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的“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也正是此道理。如此“不能决”的态度, 比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更有利。孔子的“不能决也”是诚实的勇气, 对教师而言又是“无为而治”的勇气。

篇9:《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与评析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互动式的学习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使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这样,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回忆学过的课文《太阳》,说说你知道什么?

2.师:你们懂得的真不少,古代的孩子和大圣人学者是怎样认识太阳的?你们说不定可以成为他们的老师呢!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

【评析】运用学过的《太阳》一文导入,唤起学生对太阳相关知识的回忆,拉近了学生与本文的距离,增加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听其言,观其行

过渡: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两遍,看看能不能读通顺,读流利。

1.教师范读。学生听听教师是如何停顿的,拿笔画一画。

2.学生试读。学生试着按教师刚才的读法去读一读,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让学生读。教师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读得不够流利的语句。

3.学生练读,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评析】学语文首先要会读,尤其是文言文。教师必须安排多种方式,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感知文章内容。当然每一次的读必须在学生“悱”和“愤”的状态下进行。作为教师,光停留在学生读的层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深入课文学习。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过渡:文章的大意差不多读懂了,大家能把原文翻译一下吗?

1.合作译文。学生小组合作将课文翻译出来,并交流汇报。

2.文白对译。男读女译——女读男译——师读生译——同桌互译

3.合作填表。

要求:四人合作,用四种方式。(①用一个字填,②用现代语言填,③用原文填,④口头叙述。)

【评析】此环节的小组合作,既有读文译文的检测,又有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是合作创新的体现,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保持,做到了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过渡:课文大家都理解得比较透彻,老师还想知道你们是否能把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朗读和表演表现出来?

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情感。

①先用白话文演《新两小儿辩日》。

②再用古文演。(表演时揭示写作特点与顺序,为学生背诵做铺垫)

2.背诵课文。先试着嘀咕,然后试背。

【评析】朗读表演相辅相成,理解背诵相得益彰。朗读、表演、背诵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形的课堂在不知不觉中加以拓展,学生在拓展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与培养兴趣巧妙交融,三维目标充分体现并达成。

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谈话小结:学了这篇文言文,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孔子为什么“不能决”?你认为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2.继续探究:你能用你所学知识帮孔子回答两小儿的问题吗?(运用课前查询到的相关资料)

【评析】这样拓展、总结课文,学生从故事人物身上学习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领悟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激发了求知欲,培养了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许村小学)

篇10:《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一、注重课文的朗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更是如此。只有在读正确、读熟练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课文。教学时,我先范读课文。比较长的句子,让学生标出该停顿的地方,文言文断句必须正确,才能理解正确。学生读熟之后,我挑选两个学生比赛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听听他们朗读的优点与不足,进而达到读正确、读熟练的目的。

二、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翻阅字典,自己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指导两个小孩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的句子。在理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时,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比如:看远处的树木显得小,看近处的树木显得高大,从而真正理解句子的意思,知道为什么小孩根据看到的现象得出远者小而近者大的结论,接着总结出小孩善于观察和说话有理有据的特点。

三、分角色讲故事,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讲故事。先分小组讲,然后挑选表演好、积极性高的一组上台表演课文。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演绎《两小儿辩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特别好。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课前预习时没有让学生认真查阅资料,从科学的角度理解“辩日”的结果,只是在课堂最后出示了文字资料,这样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对于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应该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对其进行诚实、守信教育,这些不足之处都有待在下次的教学中改善。

上一篇:详解托福阅读多选题的介绍及解题技巧下一篇:XX支行会计移交工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