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范文

2024-04-28

安顺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范文(通用8篇)

篇1:安顺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范文

安顺市人民政府令

第53号

《安顺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已经2015年6月3日市三届人民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曾永涛 2015年6月12日

安顺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切实改善我市投资环境,规范行政执法,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贵州省行政执法监督规定》、《贵州省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安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其法定职责,致使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追究其过错责任的措施。

第三条

本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过错责任的追究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机关是指全市范围内具有行政执法权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执法的组织和依法接受委托执法的机构。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过错是指本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

—1—

行政执法活动中的故意或过失。

本办法所称“法”是指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不包括行政机关发布的规定、办法、意见、通知、公告等行政规范性文件。

第四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有权申诉、控告和举报,并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 过错责任追究机构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领导全市过错责任追究工作。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领导本行政区域的过错责任追究工作。

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以下日常工作:(一)受理行政执法过错的申诉、控告和举报;(二)对举报的内容进行初步核实;(三)对行政执法过错行为予以立案;

(四)召集监察、人社、财政、审计等相关依法行政成员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展开调查;

(五)其他日常工作。

第七条 各级政府法制机构、监察、人社、财政、审计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负责对同级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过错行为进行调查并提出处理建议。

联合调查组将调查结果和处理建议向同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汇报后,由同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作出处理决定。

垂直管理的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过错责任,同级人民政府(管委会)将相关情况通报其上一级主管机关后,由上一级主管机关予以追究。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同时将追究过错责任的情况反馈通报情况的人民政府(管委会)。

第八条 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复杂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上级联合调查组有权直接予以调查。

市联合调查组调查的对象属于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管理的,应当将调查结果和处理建议报告市人民政府并向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2—

通报,由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按照管理权限作出处理决定,并将有关处理情况向市人民政府书面报告。

第九条

联合调查组调查过错行为时,可以调查取证、调阅有关行政执法案卷材料。被调查的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予以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阻挠。

第三章 过错责任追究

第十条 行政执法行为经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或行政复议机关生效的复议决定撤销或者部分撤销的,依照本办法有关规定追究该行政执法机关相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过错责任的同时,对该机关予以通报批评:

(一)在行政规范性文件中违法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强制等事项的;

(二)在行政规范性文件中违法增设或者变相增设行政许可条件、行政登记条件等,增加行政管理相对人义务的;

(三)利用行政规范性文件为本部门或公民、法人、其他组织谋利的;

(四)继续实施上级已经明令取消、本级下放或者转变管理方式的行政许可事项的;

(五)在同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以外搞体外循环,在本单位自行受理和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

(六)没有法律依据,超越法定职权实施行政许可等事项的;

(七)拒不执行被撤销的行政许可决定、行政处罚决定及其他行政执法事项决定的;

(八)放任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执法的;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要追究过错责任的其他行为。第十二条

在办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事项过程中,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追究其过错责任:

(一)依法应当受理或办理,推诿、拖延或者拒绝受理或办理的;

(二)不实行一次性书面告知或者告知的内容不合法的;

—3—

(三)在法定时限或相关政策规定的时限内,不依法办结行政管理相对人申办的行政许可事项及其他行政执法事项的;

(四)行政执法人员任意曲解法律、法规、规章,不正确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擅自处罚或者违法增加行政管理相对人义务的;

(五)行政执法人员越权执法、滥用职权,造成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六)玩忽职守,对应当制止、查处的违法行为不制止、不查处,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受到损害的;

(七)不亮证执法、无证执法的;

(八)违反法定程序办理相关行政执法事项的;

(九)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的;

(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追究过错责任的行为。

第十三条

行政执法事项应当在一个月内办结,重大、复杂、疑难的行政执法事项经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延期一个月。

行政处罚案件查处的期限为两个月,需要延期的,报同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批准,但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

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章 过错责任情节划分

第十四条

过错责任依照下列规定划分:

(一)经审核、批准作出的行政行为,因承办人的过错导致审核人、批准人失误的,追究承办人的责任;因审核人的过错导致批准人失误的,追究审核人的责任;因批准人的过错导致过错发生的,追究批准人的责任;承办人、审核人、批准人均有过错的,同时追究承办人、审核人、批准人的过错责任;

(二)经集体讨论作出的行政行为发生错误的,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负主要责任,主张错误意见的其他人员负次要责任,主张正确意见的人员不负责任。

第十五条 过错责任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从重处理。涉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查处:

(一)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有吃、拿、卡、要或者故意推诿、拖延行为

—4— 的;

(二)隐瞒事实真相,隐匿、涂改、销毁证据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三)徇私枉法、索贿受贿的;

(四)执法过错发生后,故意隐瞒证据、事实,拒不承认或推诿的;

(五)滥用职权情节恶劣或后果严重的;

(六)对举报人、控告人或者调查过错责任的工作人员打击报复的;

(七)拒绝、阻止、妨碍调查过错责任工作的;

(八)其他需要从重处理的行为。

第十六条

过错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免予追究责任:

(一)因过失造成执法过错,且情节轻微,损害和影响较小的;

(二)执法过错发生后,能主动认错并积极纠正,挽回损失的。第十七条

过错责任处分的种类:

(一)诫勉谈话、责令改正或通报批评;

(二)停职离岗学习;

(三)依法注销行政执法证,五年内不得重新申领执法证;

(四)禁止从事行政执法工作;

(五)责令辞职、免职;

(六)纪律处分;

(七)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本办法过错责任的追究,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第十七条

(一)、(二)、(三)、(四)、(五)项的过错责任处分由各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按权限实施;

(二)第十七条

(六)项的过错责任,由同级纪检监察机关依法实施;

(三)第十七条规定的过错责任可以单独适用或合并适用。涉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查处。

第十九条 因行政执法人员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向过错责任人追偿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

第五章 过错责任追究程序

第二十条 过错责任调查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5—

(一)通过执法检查或相关人员的举报、控告发现行政执法过错线索,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初步调查;

(二)立案调查,召集相关部门成立工作组,并书面通知被调查单位和有关责任人;

(三)收集证据,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辩解;

(四)查明过错的原因、情节、后果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对过程责任人提出处理建议,报同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批准后,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 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对过错责任人的处理决定,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案情重大、情况复杂的,经同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批准,可以延期一个月。

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在作出处理决定的同时,应当责令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及时纠正错误的行政行为。

第二十二条

过错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过错责任处理决定书之日起两个月内,向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提请复核或申诉。

复核和申诉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人员被追究过错责任的,追究过错责任的决定书除送达本人外,同时送达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机关、有关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社部门等,作为执法人员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四条 行政执法人员被追究过错责任的,该机关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过错责任人当年不得评为一等奖。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3年10月13日发布的《安顺市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办法》同时废止。

来源:安顺市人民政府网

http:///article.jsp?id=64154&itemId=36

—6—

篇2:安顺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范文

【发布文号】贵州省安顺市人民政府令2015年第53号 【发布日期】2015-06-12 【生效日期】2015-06-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贵州省安顺市人民政府

安顺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 贵州省安顺市人民政府令第53号

《安顺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已经2015年6月3日市三届人民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 长 : 曾永涛 2015年6月12日

安顺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切实改善我市投资环境,规范行政执法,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贵州省行政执法监督规定》、《贵州省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安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其法定职责,致使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追究其过错责任的措施。

第三条 本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过错责任的追究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机关是指全市范围内具有行政执法权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执法的组织和依法接受委托执法的机构。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过错是指本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的故意或过失。

本办法所称“法”是指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不包括行政机关发布的规定、办法、意见、通知、公告等行政规范性文件。

第四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有权申诉、控告和举报,并受法律保护。第二章 过错责任追究机构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领导全市过错责任追究工作。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领导本行政区域的过错责任追究工作。

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以下日常工作:

(一)受理行政执法过错的申诉、控告和举报;(二)对举报的内容进行初步核实;(三)对行政执法过错行为予以立案;

(四)召集监察、人社、财政、审计等相关依法行政成员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展开调查;(五)其他日常工作。

第七条 各级政府法制机构、监察、人社、财政、审计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负责对同级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过错行为进行调查并提出处理建议。

联合调查组将调查结果和处理建议向同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汇报后,由同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作出处理决定。

垂直管理的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过错责任,同级人民政府(管委会)将相关情况通报其上一级主管机关后,由上一级主管机关予以追究。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同时将追究过错责任的情况反馈通报情况的人民政府(管委会)。

第八条 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复杂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上级联合调查组有权直接予以调查。

市联合调查组调查的对象属于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管理的,应当将调查结果和处理建议报告市人民政府并向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通报,由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按照管理权限作出处理决定,并将有关处理情况向市人民政府书面报告。

第九条 联合调查组调查过错行为时,可以调查取证、调阅有关行政执法案卷材料。被调查的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予以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阻挠。第三章 过错责任追究

第十条 行政执法行为经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或行政复议机关生效的复议决定撤销或者部分撤销的,依照本办法有关规定追究该行政执法机关相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过错责任的同时,对该机关予以通报批评:

(一)在行政规范性文件中违法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强制等事项的;

(二)在行政规范性文件中违法增设或者变相增设行政许可条件、行政登记条件等,增加行政管理相对人义务的;

(三)利用行政规范性文件为本部门或公民、法人、其他组织谋利的;

(四)继续实施上级已经明令取消、本级下放或者转变管理方式的行政许可事项的;

(五)在同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以外搞体外循环,在本单位自行受理和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

(六)没有法律依据,超越法定职权实施行政许可等事项的;

(七)拒不执行被撤销的行政许可决定、行政处罚决定及其他行政执法事项决定的;

(八)放任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执法的;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要追究过错责任的其他行为。

第十二条 在办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事项过程中,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追究其过错责任:

(一)依法应当受理或办理,推诿、拖延或者拒绝受理或办理的;

(二)不实行一次性书面告知或者告知的内容不合法的;

(三)在法定时限或相关政策规定的时限内,不依法办结行政管理相对人申办的行政许可事项及其他行政执法事项的;

(四)行政执法人员任意曲解法律、法规、规章,不正确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擅自处罚或者违法增加行政管理相对人义务的;

(五)行政执法人员越权执法、滥用职权,造成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六)玩忽职守,对应当制止、查处的违法行为不制止、不查处,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受到损害的;

(七)不亮证执法、无证执法的;

(八)违反法定程序办理相关行政执法事项的;

(九)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的;

(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追究过错责任的行为。

第十三条 行政执法事项应当在一个月内办结,重大、复杂、疑难的行政执法事项经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延期一个月。

行政处罚案件查处的期限为两个月,需要延期的,报同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批准,但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

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四章 过错责任情节划分

第十四条 过错责任依照下列规定划分:

(一)经审核、批准作出的行政行为,因承办人的过错导致审核人、批准人失误的,追究承办人的责任;因审核人的过错导致批准人失误的,追究审核人的责任;因批准人的过错导致过错发生的,追究批准人的责任;承办人、审核人、批准人均有过错的,同时追究承办人、审核人、批准人的过错责任;

(二)经集体讨论作出的行政行为发生错误的,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负主要责任,主张错误意见的其他人员负次要责任,主张正确意见的人员不负责任。

第十五条 过错责任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从重处理。涉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查处:

(一)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有吃、拿、卡、要或者故意推诿、拖延行为的;

(二)隐瞒事实真相,隐匿、涂改、销毁证据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三)徇私枉法、索贿受贿的;

(四)执法过错发生后,故意隐瞒证据、事实,拒不承认或推诿的;

(五)滥用职权情节恶劣或后果严重的;

(六)对举报人、控告人或者调查过错责任的工作人员打击报复的;

(七)拒绝、阻止、妨碍调查过错责任工作的;

(八)其他需要从重处理的行为。

第十六条 过错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免予追究责任:

(一)因过失造成执法过错,且情节轻微,损害和影响较小的;

(二)执法过错发生后,能主动认错并积极纠正,挽回损失的。第十七条 过错责任处分的种类:

(一)诫勉谈话、责令改正或通报批评;

(二)停职离岗学习;

(三)依法注销行政执法证,五年内不得重新申领执法证;

(四)禁止从事行政执法工作;

(五)责令辞职、免职;

(六)纪律处分;

(七)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第十八条 本办法过错责任的追究,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第十七条

(一)、(二)、(三)、(四)、(五)项的过错责任处分由各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按权限实施;

(二)第十七条

(六)项的过错责任,由同级纪检监察机关依法实施;

(三)第十七条规定的过错责任可以单独适用或合并适用。涉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查处。

第十九条 因行政执法人员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向过错责任人追偿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第五章 过错责任追究程序

第二十条 过错责任调查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通过执法检查或相关人员的举报、控告发现行政执法过错线索,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初步调查;

(二)立案调查,召集相关部门成立工作组,并书面通知被调查单位和有关责任人;

(三)收集证据,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辩解;

(四)查明过错的原因、情节、后果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对过程责任人提出处理建议,报同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批准后,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 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对过错责任人的处理决定,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案情重大、情况复杂的,经同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批准,可以延期一个月。

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在作出处理决定的同时,应当责令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及时纠正错误的行政行为。

第二十二条 过错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过错责任处理决定书之日起两个月内,向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提请复核或申诉。复核和申诉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人员被追究过错责任的,追究过错责任的决定书除送达本人外,同时送达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机关、有关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社部门等,作为执法人员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四条 行政执法人员被追究过错责任的,该机关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过错责任人当年不得评为一等奖。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3年10月13日发布的《安顺市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办法》同时废止。

篇3: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全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赔偿实施办法》、《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是指依据本办法的规定,对全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工作人员不履行、违法履行或不当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管理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给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前款所称不履行职责,是指放弃、推倭、拒绝或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违法履行职责,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履行职责的情形;不当履行职责,是指不依照法定程序、权限和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

第三条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惩处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全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必须建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并将其纳入行政执法责任制,作为工作责任目标 和岗位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五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实行局长负责制。全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层级监督原则,对本机关的工作人员和下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进行检查处理。

第二章

追究范围

第六条

在实施行政许可管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应予受理而不予以受理行政许可或受理后不开具受理通知书的;

(二)不予受理的行政许可不告知理由或不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的;

(三)对申请资料不全,不符合法定形式的行政许可申请,未一次性清楚告知补充事项,或者未能清楚告知申请的具体要求的;

(四)不依照法定程序,或者非法设立许可程序实施行政许可的;

(五)超越法定权限实施许可的;

(六)未在规定(承诺)时限内完成许可事项或者告知办理结果的;

(七)进行有偿咨询服务的;

(八)违法收取抵押金、保证金和许可费用的;

(九)违法委托、准许中介机构或者其他单位、组织代行行政许可权的;

(十)其他违反《行政许可法》规定,损害许可申请人合法权益的。

第七条

在实施工商行政管理规费征收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未经批准,擅自增设收费项目,或擅自改变征收标准的;

(二)未按规定范围、权限实施收费的;

(三)截留、私分或擅自挪用规费的;

(四)实施征收不开具法定部门制发的专用票据的;

(五)利用发照、年检、验照等法定职权为其他单位、组织或个人搭车收费或为其收费提供便利条件的;

(六)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收费行为的。

第八条

在实施行政执法检查过程中,有下外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违规实施检查的;

(二)不按法定权限或超越法定权限实施检查的;

(三)放弃、推倭、拖延、拒绝履行法定检查职责的;

(四)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隐瞒、包庇、袒护、纵容,不依法查处的;

(五)损害被检查对象合法权益的;

(六)泄露举报人身份,致使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

(七)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执法检查行为的。第九条

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 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实施处罚的;

(二)没有法律和事实依据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擅自设立处罚种类或者改变处罚种类、幅度的;

(四)违反法定行政处罚程序的;

(五)使用、丢失、损毁扣押的财物,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

(六)玩忽职守,对应当依法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遭受损害的;

(七)弄虚作假,伪造证据的;

(八)未依法告知行政相对人法定救济权利和途径或符合听证条件,行政相对人要求听证,应予组织听证而不组织听证的;

(九)应立案而不立案,或不遵守立销案程序规定擅自立销案,或对大要案不按规定上报的;

(十)应当移送案件不移送或超越法定职权实施处罚的;

(十一)违反规定自行收缴罚没款、处理罚没物品的;

(十二)不使用罚款、没收财物单据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的;

(十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将收缴的罚款据为已有的;

(十四)不积极履行职责,生效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未执行 完毕,不采取措施也不汇报,时间达6个月的;

(十五)故意泄露举报人情况,致使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

(十五)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的。

第十条

在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产采取异地扣押、封存强制措施而不出具正式法律文书或出具正式法律文书填写内容与实际扣押、封存内容不符的;

(四)擅自将扣押、封存财物据为已有而不立案或擅自销案的;

(五)违法采取强制措施致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人身权或者财产权受到损害的;

(六)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

第十一条

具有行政复议职权的市、县(区)工商局在履行行政复议职权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未妥善处理不予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并给行政复议机关造成负面影响的;

(三)在法定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

(四)在行政复议活动中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渎职行为的;

(五)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复议的行为。

第十二条

在履行其他行政职责的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履行其他义务的;

(二)依法应当履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法定职责而拒绝履行的;

(三)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经营自主权的;

(四)损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人身权、财产权的其他行为。

第三章

行政过错责任的认定

第十三条

行政执法过错的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

(一)承办人未经批准擅自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当,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二)行政执法行为经审核后造成执法过错的,审核人承担主要领导责任,承办人负直接责任。因审核人改变了承办人承办事项而未经批准人审批造成过错的,审核人承担直接责任;承办人员未按审核意见办理造成过错的,承办人承担直接责任;

(三)行政执法行为经审核和批准审批后仍有错误的,批准人负重要领导责任,审核人负主要领导责任,承办人负直接责任。有关领导错误批示造成过错的,由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但因承办人故意隐匿或者提供虚假情况而导致领导错误批示的,由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四)上级机关改变下级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后果的,上级机关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五)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后果的,审核人承担主要领导责任,批准人负重要领导责任;

(六)违反规定指派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实施行政执法行为造成不良后果的,由批准人承担直接责任;

(七)行政执法意见经相关科(股)、室会签并报局领导批准出现过错的,由直接承办科(股)、室的负责人和会签科(股)、室的负责人负直接责任,签字批准的局领导承担主要领导责任。但提出正确意见而未被采纳的人员不承担责任;

(八)经过集体研究、认定,导致行政执法过错后果发生的,作出决定的局主要负责人负主要领导责任,其他负责人负重要领导责任;

(九)领导指令、干预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指令、干预的领导负直接责任;

(十)经过听证作出的决定,批准人同意听证主持人的错误建议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听证主持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主要领导责任;批准人不采纳听证主持人的正确建议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批准人承担直接责任。

第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批准人,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 人;审核人,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设部门负责人;承办人,指具体承办行政管理事项的工作人员。但依照内部管理分工规定或者经行政授权,由其他工作人员行使批准权、审核权的,具体行使批准权、审核权的人员为批准人、审核人。

第十五条

根据情节轻重、损害后果和影响大小,行政过错分为一般过错、严重过错和特别严重过错:

(一)情节轻微,给行政相对人或者行政管理秩序造成损害后果和影响较小,经指出或发现后能及时纠正的,属一般过错;

(二)情节较重,给行政相对人或者行政管理秩序造成损害后果严重、影响较大的,属严重过错,包括以下情形:

⑴行政执法行为被人民法院、复议机关或上级机关经过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或监督程序等方式决定变更的;

⑵行政行为被本局督查认定为违法或明显不当的; ⑶行政不作为行为被本局督查或举报发现,受到责令限期履行或通报批评;

⑷行政执法行为因过错被市级或市级以下新闻媒体曝光批评,造成不良影响的;

⑸其他执法过错情节较重的。

(三)情节特别严重,给行政相对人或者行政管理秩序造成损害后果特别严重、影响重大的,属特别严重过错,包括以下情形:

⑴行政执法行为被司法机关确认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的;

⑵行政执法行为被人大、政府和上级机关依法确认违法,受到通报批评的;

⑶行政执法行为因过错被省级或者省级以上新闻媒体曝光批评,造成恶劣影响的;

⑷其他执法过错情节严重的。

第十六条

行政过错责任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造成重大损害或一年内出现两次以上应予追究的行政过错责任的;

(二)干扰、阻碍、不配合对其行政过错行为进行调查的;

(三)对检举人、投诉人打击、报复、陷害的;

(四)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执法违法、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敲诈勒索等行为的;

(五)对上级或专门机构纠正意见拒不执行的;

(六)对申诉人、控告人、检举人或责任追究承办人打击报复的;

(七)其他应当从重处理情形的。

第十七条

行政过错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减轻或者不予追究过错责任: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过错的;

(二)主动配合查处工作的;

(三)因过失造成过错且情节、后果轻微的;

(四)其他依法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于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具体行政行为人过错责任:

(一)行政管理相对人弄虚作假,致使具体行政行为人作出错误判断的;

(二)法律、法规、规章和工商行政管理内部制度未作规定或规定不具体,致使具体行政行为人理解错误的;

(三)出现意外情况或不可抗力因素致使行政过错发生的;

(四)执行上级或本级机关错误决定而造成行政过错的。

第四章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方式和标准

第十九条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形式:

(一)批评教育;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四)暂扣行政执法证件;

(五)取消行政执法资格;

(六)行政处分;

(七)造成行政赔偿的,根据情节轻重承担本人月工资1-10倍的经济赔偿(总局34号令);

以上追究形式可以单处或并处。其中给予行政处分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上级有关规定执行;给予取消行政执法资格的,要经过发证机关省工商局批准。行政过错 行为涉嫌违法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

对发生行政执法过错的执法机构、执法机关及其责任人,按照以下规定追究责任:

(一)属于一般过错的,责令责任人改正,可给予前条第(一)、(二)项形式的责任追究;

(二)属于严重过错的,责令责任人改正,可给予前条

(三)、(四)项形式的责任追究,并对执法机构责令检查或通报批评,当年不得评先评优;

(三)属于特别严重过错的,责令责任人改正,可给予前条

(五)、(六)项形式的责任追究,并对执法机关、执法机构通报批评,当年不得评先评优;

(四)因行政行为过错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并涉及赔偿的,责任人除依照本办法规定追究过错责任外,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赔偿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向其追偿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

第五章

追究程序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审查,认为需要追究责任的,提出立案建议,报局长审批,在7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认为不需追究的,在7个工作日内决定不予受理。有明确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的,应当告知不受理理由。

(一)发布规范性文件和制定行政措施有违法情形被上级机关或者主管机关依法撤销;

(二)经行政诉讼,被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或者变更、责令履行的;

(三)经行政复议,被复议机关决定撤销或部分撤销、变更具体行政行为、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责令履行的;

(四)在上级或同级人大、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中,被认定错误,要求调查处理的;

(五)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诉、检举、控告的;

(六)上级机关或同级其他部门要求调查追究的;

(七)新闻媒体或政府网站曝光、批评的事件;

对于上述执法过错的检举、投诉等,涉及行政执法人员的,由监察部门具体负责办理;涉及行政行为的,由法制部门具体负责办理;特殊情况由局长指派部门或人员办理。

第二十二条

行政执法过错追究的具体办事部门应指定不少于两人对决定受理的过错追究案件进行全面调查,查阅相关的案卷、资料,调查当事人及证人,收集必要的证据,听取当事人陈述,进行责任确认,并向局长办公会报告,由局长办公会研究并作出追究或者不予追究的决定,行政处分的决定及办理程序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

查处执法过错责任,应自立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重大复杂的案件经局长批准可以延长,延长时间不超过20个工作日。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分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

行政过错责任人有陈述权和申辩权。行政过错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提出申诉。受理申诉机关应按相关规定的时限和程序办理。

第二十五条

调查处理行政过错行为实行回避制度。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的办事机构工作人员与行政过错行为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实行回避。

第二十六条

对行政执法机关的责任追究情况,应当作为当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对其进行依法行政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行政执法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情况,应当作为其考核、奖惩、任免的依据,其中行政处分决定应当归入本人档案。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六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第二十八条

篇4:浙江省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

1.先行试点,典型引路。在开始推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制的头几年,各地行政机关在政府法制机构的具体指导下制定了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的实施或试行办法,开展了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试点工作,并总结推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的典型经验,通过先行试点和典型引路,从而以点带面,带动所有的行政执法部门推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促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深化发展。目前各执法部门都制定了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

2.责任制的制定比较规范,内容也比较全面。各地行政执法部门依据本部门长期以来所执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中所涉及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的条款,从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在行政执法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为或不作为的违反过错行为的立案、调查、决定、执行等几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反复的整理,对不同的违法过错行为分别制定相应的追究责任,并制定了追究程序规范,形成适合本单位行政执法特点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如t各省的交通部门制定了某某省交通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各省的人事部门制定了某某省人事厅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等等。同时,由于制定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的人对本部门的情况比较熟悉,因此,它的内容包含比较全面,基本上具备了法律法规的要件。

3.层层鉴定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责任状。为了保证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得到确实的推行,保证依法行政的实现,各行政部门从上到下层层鉴定了责任状。责任状的鉴定对推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的贯彻起到了不少作用。

篇5:安顺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范文

第二条 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造成错案的,侵犯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后果的,依照本办法追究责任。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本办法所称错案,是指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中,由于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导致认定事实失实,证据不足,定性不准,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有误,作出错误的处理决定或不履行法定职责,违反法定程序的案件。

第三条 追究错案责任应当遵循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处罚与过错相适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由于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

(一)违反规定办理财政收支预算审核、批复或者调整的;

(二)违反规定办理资金拨付的;

(三)违反规定办理各类帐户的开设、变更或者撤销的;

(四)违反规定征税、征收基金或者收费的;

(五)违反规定办理预算收入退库的;

(六)违反规定办理减免税的;

(七)违反规定办理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的;

(八)违反规定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登记的;

(九)违反规定参与或干涉政府采购中的商业活动的;

(十)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的;

(十一)违反规定自行收缴罚款的;

(十二)违反规定发放罚没票据或者收费票据的;

(十三)违反规定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纠纷调处和行政裁决的;

(十四)违反规定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的;

(十五)没有法定依据委托有关组织实施行政执法的;

(十六)指派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实施行政执法的;

(十七)违反规定不履行或故意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

(十八)其他依法应当追究责任的行为。

第五条 错案的认定渠道有:

(一)审判机关依法撤销、部分撤销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文书;

(二)复议机关作出的撤销、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或确认原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法律文书;

(三)行政执法检查;

(四)当事人控告、申诉、群众举报、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移交或新闻媒体曝光;

(五)其他能够认定错案的渠道。

第六条 错案责任人按照以下规定进行认定:

(一)因执法人员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错案的,由该执法人员承担责任;

(二)行政执法意见经执法人员所在机构负责人审查批准后造成错案的,应由该负责人和直接负责的执法人员分别承担相应责任,但因执法人员故意隐匿或者提供虚假情况而导致错误批准的,由执法人员承担主要责任,执法人员坚持正确意见而未被采纳的,由审查批准机构的负责人承担全部责任;

(三)行政执法意见经相关机构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会签后报局领导批准造成错案的,应由直接负责的执法人员及其所在机构的负责人、会签机构经办人员及其所在机构的负责人、签字批准的局领导分别承担相应责任,但坚持正确意见而未被采纳的有关人员不承担责任;

(四)经集体讨论后作出的行政执法行为造成错案的,主持会议的负责人承担主要责任,其他参加会议讨论决定的人员承担相应责任,但坚持正确意见而未被采纳的有关人员不承担责任;

因机构负责人的行政指令造成错案的,应由该负责人承担主要责任,直接负责的执法人员承担相应责任,但直接负责的执法人员提出反对意见的,该执法人员不承担责任;

指派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实施行政行为而造成错案的,由指派人承担责任。

第七条 行政执法错案责任分别按照下列规定追究:

(一)错案情节较轻,造成损害后果较小,给予责任人通报批评,并限期改正;

(二)错案情节严重,造成损害后果较大,按照《行政监察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

(三)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条 行政执法发生错案的,执法人员及审查批准的机构负责人在当年的公务员考评中不得评为优秀等次,所在机构不得评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错案符合第七条第二、三项情形的所在机构的执法人员和机构负责人,在当年的公务员考评中不得评为称职以上等次。

第九条 错案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重追究责任:

(一)徇私枉法、收受贿赂而造成错案的;

(二)故意隐匿、涂改、销毁证据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而造成错案的;

(三)错案发生后,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或者不采取有效措施致使损害扩大的;

(四)威胁、收买举报人或案件查处人、妨碍错案查处工作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从重追究责任的情形。

第十条 错案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追究责任:

(一)因过失造成错案且后果轻微的;

(二)主动消除或者减轻错案危害后果的;

(三)配合错案查处工作有立功表现的;

(四)其他依法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追究责任的情形。

第十一条 错案追究工作由昆山市财政法制宣传和依法理财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具体事项由其下设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机构办理。因违反廉政建设规定的违纪行为而造成错案的,先由监察机构调查后移交领导小组,按本办法追究。

第十二条 错案责任的追究:

(一)认定的错案属于第七条第一项规定情形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提出责任追究建议,经领导小组负责人批准后,直接追究错案责任人的责任;

(二)认定的错案属于第七条第二项规定情形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提出立案建议,经领导小组负责人批准后,移送局监察机构调查处理。

(三)认定的错案属于第七条第三项规定情形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会同局监察机构提出建议,经领导小组负责人批准后,移送司法机关查处。

第十三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我局提出追究错案责任的申请。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后15日内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对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应当受理。

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90日内依法提出处理意见,报领导小组负责人批准。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处理意见的,经领导小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天。

第十四条 行政执法错案责任人对追究其责任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领导小组申请复核,或者依法向有权机关申诉。

领导小组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篇6:安顺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范文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路路政执法监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促进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甘肃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结合本省公路路政执法管理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各级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

本办法所称过错是指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因故意或者过失作出的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和失职行为。

第三条 全省各级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机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开展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

第四条 追究路政执法过错责任,应当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适当,坚持有错必究、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责任追究范围

第五条 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范围:

(一)无法定依据实施许可的;

(二)超越规定的权限实施许可或者违法委托其他组织代

- 1 - 行许可权的;

(三)对符合规定的许可申请不予受理或者违反许可程序擅自作出许可决定的;

(四)未按照规定期限或未使用规定的形式作出许可决定的;

(五)作出的许可决定内容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

(六)其他违反行政许可有关规定的行为。

第六条 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在实施路政处罚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范围:

(一)委托不具备行政处罚权的单位和人员从事行政处罚工作的;

(二)没有法律依据和事实根据实施行政处罚,或者适用法律依据错误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进行处罚的;

(四)作出处罚决定前未告知当事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

(五)未使用法定文书和专用票据进行处罚的;

(六)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

(七)不按照规定解缴或者截留、挪用、坐支、私分罚款的;

(八)其他违反行政处罚有关规定的行为。

第七条 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 2 - 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范围:

(一)无法定依据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或者未使用法定文书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的;

(三)实施行政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

(四)使用、丢失或者毁损证据登记保存的物品或者被责令停驶的车辆的;

(五)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时,致使当事人或者第三方的合法权益遭受不应有的损害的;

(六)其他违反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有关规定的行为。

第八条 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在实施路政检查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范围:

(一)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实施检查的;

(二)无法定依据实施检查或者未按照法定职责、权限实施检查的;

(三)不按照法定程序实施检查的;

(四)不出示执法证件实施检查的;

(五)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隐瞒、包庇、袒护、纵容,不予制止和纠正的;

(六)在路政案件查处中弄虚作假、逼取证人证言的,或

- 3 - 者因为在勘验、检查、鉴定中出现重大失误、疏漏而造成案件错误处理的;

(七)其他违反路政检查有关规定的行为。

第九条 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在公路赔(补)偿案件的处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范围:

(一)作出处理决定前未经充分调查取证的;

(二)擅自设立收费项目的;

(三)违反规定多收、少收赔(补)偿费的;

(四)不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五)不按照规定实施收缴分离的;

(六)不按照规定使用相关文书和票据的;

(七)不按照规定解缴票款,或者擅自截留、挪用、坐支、私分票款的;

(八)其他违反赔(补)偿案件处理有关规定的行为。第十条 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在执法工作中,有下列以情形之一的,也应当追究执法过错责任:

(一)故意刁难当事人的;

(二)收受当事人贿赂,或者与当事人进行不正当交易的;

(三)向当事人索取财物或者变相索取财物和获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四)依法应当抄告或移送相关单位、部门查办的案件,- 4 - 未及时抄告或移送的;

(五)有其他徇私舞弊、渎职、失职等违纪违规行为的。

第三章 责任承担和划分

第十一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单位(集体)及主要领导的责任:

(一)执法过错行为是由一个单位(集体)内部大部分成员共同参与或者集体研究确定的;

(二)执法过错行为虽由单位(集体)内少数人实施,但其他人员知情,却未制止或者知情不报的;

(三)一年内该单位(集体)连续发生多起被上级机关追究的执法过错行为的;

(四)本单位(集体)发生情节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执法过错行为的。

第十二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单位(集体)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的责任:

(一)因管理松懈、监管不力而导致发生严重执法过错行为;

(二)执法过错行为是由领导直接指挥、同意或者默许的;

(三)一年内连续发生多起被上级机关追究的执法过错行为的;

(四)发生执法过错行为后,故意隐瞒事实真相,为下级开脱责任或者不配合调查的;

- 5 -

(五)执法过错行为被追究后,在短期内发生同样类型的过错行为的;

(六)执法过错行为情节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的。第十三条

路政执法过错行为是由两人或者两人以上共同实施造成的,追究责任时,要分清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对领导干部责任的追究按照《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视为执法过错:

(一)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重新作出行政执法行为的;

(二)当事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过程中,提出新的证据致使案件主要事实发生变化,重新作出处罚决定的;

(三)因管理相对人过错造成执法过错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其他不予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情形。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从轻、减轻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一)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二)主动承认错误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违法行为,使损失和影响明显减轻的;

(三)共同过错中负次要责任的;

(四)因案件疑难,适用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确有困难- 6 - 而处理失当。

第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从重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一)执法过程中徇私枉法、贪污、索贿、受贿的;

(二)使用或毁坏暂扣的当事人财产、殴打当事人的;

(三)对控告、检举、申请复议、提起诉讼的当事人打击报复的;

(四)违法事实发生后,隐瞒事实真相、销毁证据、指使他人作伪证,或者用其他手段阻碍行政执法监督的;

(五)情节恶劣、后果严重、影响较大的其他情形。

第四章 责任追究形式

第十七条 对执法过错责任单位(集体)及责任人的责任追 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过错责任的追究方式:

(一)通报批评;

(二)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三)追赔相应的费用,故意造成损失的,个人承担全部费用;重大过失造成国家赔偿的,个人承担损失额的3%—5%;

(四)取消行政执法资格,调离执法岗位;

(五)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其他追究方式。

第十八条

上述责任追究形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同时

- 7 - 适用。司法机关已经追究刑事、民事责任的,本人所在单位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过错责任。

同一过错行为,如果单位(集体)和个人均负有过错责任的,应当同时追究单位(集体)和个人的责任。

第五章 责任追究程序和实施

第十九条

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按照立案、调查确认、决定的步骤实施。立案、调查确认由各单位相关业务处室负责完成,由各单位纪检监察部门(人员)提出责任追究建议,单位集体研究作出责任追究决定。

第二十条 立案。对于发现和掌握的执法过错线索,各单位相关业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初审,对需要追究过错责任的,提出立案建议,报主管领导审批。

第二十一条 调查确认。对批准立案的错案,各单位相关业务部门应当进行全面调查,调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对于复杂的路政执法过错案件,应当成立专案组进行调查处理。调查人员可以向执法部门调查、复制有关案卷、询问相关人员,收集必要的证据,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被调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应当协助调查,如实回答询问、说明情况。进行错案责任确认的,要提出相关处理意见。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应当制作路政执法过错案件调查报告。

调查处理路政执法过错案件实行回避制度。有关工作人员与路政执法过错行为或者路政执法过错责任人有利害关系,可能影- 8 - 响案件调查、处理的公正性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二条 决定。各单位纪检监察部门(人员)依据执法过错案件调查报告及党纪政纪相关规定,向党委(总支、支部)提出责任追究建议;党委(总支、支部)根据干部管理权限集体研究作出责任追究决定。

第二十三条 过错责任的认定:

(一)经过行政诉讼,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认定有过错的;

(二)经过行政复议,复议机关作出决定认为有过错的;

(三)上级主管部门或执法机构通过执法检查,调阅或评查执法案卷,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投诉、举报、信访案件以及有关部门移送案件等途径,发现并经审查认定有过错的。

第二十四条 认定过错责任的,应当制定行政执法过错处理决定书,并应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单位、职务;

(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事实和证据;

(三)行政处理的种类和依据;

(四)行政处理决定的救济途径和时限;

(五)行政处理决定的机关和日期等。

第二十五条 过错责任人对追究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追究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决定的部门或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申诉期间,不停止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二十六条 收到过错责任人申诉的部门应当在30日内

- 9 - 予以复查或复核,并将复查或复核决定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诉人。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应当自调查之日起2个月内处理完毕,并将处理结果报上级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 通过投诉、举报、信访途径反映的执法过错问题,经调查认定并追究过错责任后,应当书面告知投诉人、举报人、信访人。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制度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

篇7:安顺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范文

第一条为夯实安全基础,消除事故隐患,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实现集团公司安全奋斗目标,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单位必须坚持“安全第(1)生产矿井(含建井)一个采煤面或一个掘进工作面因工程质量、瓦斯超限或煤层注水不达标等被停产整顿的。

(2)生产场所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挂上安全生产运行许可证的。

(3)提升、运输系统出现重大隐患被停止运行的。

(4)生产车间存在重大隐患危及安全生产的。

第六章对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及本质安全程度评估不达标单位的行政责任追究

第二十一条在集团公司或上级部门检查验收中,某一专业不达标或被评定为d

级的,对矿、处级分管负责人(含副总)给予“黄牌”警告。采掘工作面、机电、运输、通风、巷修专业不达标或被评定为c

级的,对相关区队的行政负责人给予“黄牌”警告,连续两次不达标或被评定为c

级的,其所在区队的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

第二十二条内同一专业连续两次不达标或被评定为d级的,矿、处级分管负责人(含副总)引咎辞职。

第二十三条内,矿井出现一次不达标或被评定为d

级的,对主管矿长、安监处长“黄牌”警告,矿井连续两次不达标或被评定为d

级的,主管矿长、安监处长引咎辞职。

第二十四条地面厂处及非煤企业参照本章规定执行。

注:因伤亡事故的影响使矿井或专业降级不达标的除外。

第七章关于安全培训违规行为行政责任追究

篇8:安顺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范文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行政许可过错 第三章 过错责任划分 第四章 过错责任追究 第五章 罚则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和监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实施行政许可,预防和纠正行政许可过错行为,保护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执法监督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实施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实施行政许可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许可过错责任,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工作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违法或不当实施行政许可,损害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四条 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惩处与责任相对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行政许可实施中的违法行为,并对有关责任人依法追究行政许可过错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法制机构,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或者本部门、本系统内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许可的行为进行监督。

各级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许可的行为进行行政监察。

第二章 行政许可过错

第六条 行政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承担行政许可过错责任:

(一)违法设定或者规定行政许可事项的;

(二)增加行政许可条件、标准、程序的;

(三)擅自设立行政许可收费项目,不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的;

(四)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实施行政许可依法收取的费用的;

(五)以内设机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

(六)违法授权、委托其他行政机关或者组织实施行政许可或者指派不具备法定资格的人员从事行政许可活动的;

(七)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八)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九)依法应当根据招标、拍卖结果或者考试成绩择优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未经招标、拍卖或者考试,或者不根据招标、拍卖结果、考试成绩择优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十)不公开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十一)对涉及不同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相互推诿或者拖延不办,贻误工作的;

(十二)不依法履行行政许可监督职责的。第七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承担行政许可过错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审批已经取消的行政许可事项的;

(三)不在办公场所公示依法应当公示的材料的;

(四)在受理、审查、决定行政许可事项过程中,未向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五)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不一次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全部内容的;

(六)未依法说明不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或者不予行政许可的理由的;

(七)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的;

(八)向申请人提出购买指定商品、接受有偿服务、违法收费等不适当要求或者索取、收受申请人的财物,谋取其他利益的;

(九)其他违反《行政许可法》规定,损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三章 过错责任划分

第八条 行政许可过错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人员责任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责任。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受到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的,应当追究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过错责任。第九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工作人员主要有以下人员组成:

(一)承办人,是指具体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工作人员;

(二)审核人,是指行政机关内设机构负责人;

(三)批准人,是指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及有批准权的主管负责人。第十条 承办人有下列行为之一,导致行政许可过错后果发生的,应当承担直接责任人员责任:

(一)未依法履行职责的;

(二)未经审核、批准,擅自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

(三)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致使审核人、批准人不能正确履行审核、批准职责的;

(四)虽经审核人审核、批准人批准,但承办人不依照批准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行政许可的。

第十一条 承办人提出的方案或者意见有错误,审核人、批准人未发现或发现后未予纠正,导致行政许可过错后果发生的,承办人应负直接责任人员责任,审核人、批准人应负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责任。

第十二条 审核人未依法履行审核人职责,不采纳或者改变承办人的正确意见,经批准人批准导致行政许可过错后果发生的,审核人应负直接责任人员责任,批准人应负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责任。审核人不报请批准人批准直接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导致行政许可过错后果发生的,审核人应负直接责任人员责任。

第十三条 批准人未依法履行批准人职责,不采纳或者改变承办人、审核人的正确意见,导致行政许可过错后果发生的,批准人应负直接责任人员责任。

批准人未经承办人拟办、审核人审核,直接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导致行政许可过错后果发生的,批准人应负直接责任人员责任。批准人指令或者干预承办人、审核人履行职责,导致行政许可过错后果发生的,批准人应负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责任。

第十四条 经行政机关集体讨论、研究,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导致行政许可过错后果发生的,提出和同意错误意见的人应负直接责任人员责任,决策人应负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责任。

第十五条 上级行政机关改变下级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许可的决定,导致行政许可过错后果发生的,上级机关负责人应负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责任。

第四章 过错责任追究

第十六条 行政许可过错责任的种类:

(一)一般过错责任,是指情节轻微,给行政机关和行政许可申请人、被许可人造成损害后果,影响较小的行政许可行为;

(二)严重过错责任,是指情节严重,给行政机关和行政许可申请人、被许可人造成损害后果严重,影响较大的行政许可行为;

(三)特别严重过错责任,是指情节特别严重,给行政机关和行政许可申请人、被许可人造成损害后果特别严重,影响重大的行政许可行为。

行政许可过错责任的种类,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制机构根据行政许可过错行为的情节轻重、损害后果和影响大小认定。

第十七条 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的方式:

(一)责令改正;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通报批评;

(四)停职离岗培训或者调离工作岗位;

(五)没收、追缴违法所得;

(六)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追究行政许可过错责任:

(一)一年内出现两次以上应当予以追究责任的行政许可过错行为的;

(二)干扰、阻碍对其行政许可过错行为进行调查的;

(三)打击报复举报人、投诉人、证人和调查处理行政许可过错行为的工作人员的;

(四)造成巨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

(五)依法应当从重追究行政许可过错责任的其他情形。第十九条 行政许可过错行为责任人主动发现、检查行政许可过错行为,并及时纠正,未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追究行政许可过错责任。

第二十条 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弄虚作假,致使工作人员无法作出正确判断或者因不能预见以及无法抗拒的原因,致使行政许可过错行为发生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承担行政许可过错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级行政机关的法制机构或者监察机关应当启动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程序: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举报、投诉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行政许可行为,经审查、确认为属于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

(二)行政许可行为经行政复议,被行政复议机关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违法或者不当的;

(三)行政许可行为经行政诉讼,被人民法院判决撤销、部分撤销的;

(四)行政许可行为在行政许可监督中被确认违法或者不当的;

(五)行政许可行为被上级行政机关责令调查处理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予以追究的情形。

第二十二条 行政许可过错责任的追究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受理、初步审查;

(二)实施调查,收集有关证据;

(三)根据调查结果,形成书面调查报告;

(四)对调查报告进行审议;

(五)作出处理决定或者提出处理建议。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许可过错行为,均有权向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以及法制机构举报、投诉。

第二十四条 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以及法制机构应当按照法定职责、程序,追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或不当实施行政许可行为所应承担的行政许可过错责任,并以书面形式作出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决定或者提出处理建议,送达行政许可过错责任人、举报人和投诉人。监察机关追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许可过错责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五章 罚则

第二十五条 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或不当实施行政许可,属于一般过错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并要求其作出书面检查;属于严重过错的,给予通报批评、责令停职离岗培训或者调离工作岗位,并给予警告至记大过的行政处分;属于特别严重过错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行政许可过错责任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许可过错行为给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七条 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或不当实施行政许可,法律、法规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追究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上一篇:排涝工程开工仪式致辞下一篇:吃花生的启示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