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教育价值的实现

2024-05-30

论大学英语教育价值的实现(共8篇)

篇1:论大学英语教育价值的实现

刘英

[摘要]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对人与社会的功效,即完善人和满足社会需求,但当前在实现大学英语教育价值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即理性分析社会需求,转变教学思想,将英语技能训练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并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学英语教育价值

[作者简介]刘莫(1974-),女,安徽潜山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大学英语教学。(江苏 南京21001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36-0134-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也日趋功利化,许多高校设立最流行的学科、专业,力争吸引好生源,扩大影响力。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学英语教育理念发生了偏移,一些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也显得急功近利,语言学习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思想精髓逐渐被忽略了。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发挥英语语言应用的功效,还应该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人文素质的培养,其他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都是枉然。”咽此,面对当前教学理念出现的偏移和问题,探讨如何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育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一、实现大学英语教育价值所面临的问题

教育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手段,也是促进个人实现社会化和个人自身不断提高的过程与手段。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对人与社会的功效,它主要来自对人的完善,在于追求人的天性,培养人的智慧,也要从社会学来评价教育价值,即教育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在于培养出各行各业的社会人。

同样地,大学英语教育的价值也体现学习语言者自身的发展和语言工具性对社会的功效两方面。学习者通过习得英语语言这门工具,学习到更多的知识领域,开拓眼界和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而英语作为世界使用范围最广泛的一门外语,也能间接地满足对社会各界在交流和专业上的需求。然而如何才能在大学功利化的倾向下,将丰富的资源充分整合,实现大学英语教育的价值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人的需求”和“社会需求”是实现大学英语教育价值的关键所在,也将基于这两方面探讨大学英语教育价值所面临的问题。

(一)在人的需求方面

1.学习者被动的语言学习。一方面,由于教学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许多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无力也无心对所学课程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另一方面,由于受中小学学习模式的影响,大学的学习也主要以服从和完成作业为主,学生缺乏勇气挑战权威和创新,高等教育没有达到开发学生潜能的目标,在这种缺乏挑战性的学习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更不用提陶冶情操和提升素质。

2.学习者缺乏对人文精神的追求。随着英语教育的改革和教育资源的扩充,大学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方面获得了提高,而外语教育的本质――人文精神教育却遭到忽视。“这种教育思想导致目前的教学过于注重语言技能和实用知识,这种实用性和应用性的教育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人文精神的衰落,学生中物欲化情绪和功利化倾向日益严重。”学生没有体会英语文化的底蕴和精髓,领略文字背后深厚的哲学思想,也对自身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人文修养的追求表现淡漠,不少教师也在课堂上仅以考试为导向,重技能操练,轻人文知识的培养,教师的这一功利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削弱了高等教育的神圣地位。

(二)在社会需要方面

1.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功利性过于明显。高校以社会的.需求作为导向设置课程和教学安排。而受眼前利益驱使,大学英语教育也面临着只重视技能培养,强化工具性和实用性,而淡忘人文性的问题。这种偏颇、功利的价值取向不仅有悖于教育的本质,忽略了对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培养,更为可悲的是,一些学生虽受过高等教育,人格却是在畸形发展,导致大学教育普遍出现“人文精神缺失、创新动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现象。③

2.对应试教育的重视超过了对素质教育的重视。无法否认的是,社会对人才和精英的评定和认定通过高校文凭是简单可行的方案之一,这也导致对教育的评估侧重于结果而非过程,应试教育也成为简单见效的“生产人才”的手段。由于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目的的认识存在偏差,应试教育仍广为盛行。不少大学英语课堂成为围绕各类考试、传授考试高分秘诀的培训班。

二、解决当前英语教育价值缺失的对策

大学英语教育进行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是必要的,满足社会需求也无可厚非,但从教育价值的观点来看,人的需求和社会需求均不可忽视。要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实现两者的结合,笔者针对以上问题,试提出了以下对策:

(一)理念:理性分析社会需求,转变教学思想

高校是知识的生产地,没有高校的创新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高校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能够及时反映社会的需求,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精神追求和素质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在英语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培养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完善了“人”的各个方面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生产和实践。同时,合理调整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为学生选修课程提供多种选择。

(二)教师:将英语技能训练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

如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师仅仅在文凭和学历上有所提高还远远不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和“业”涉及“道德”与“专业”两个方面。在“专业”方面,英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技能;在“道德”方面,英语教师还应注重文字背后人文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使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未来的高等教育中,除了专业知识之外,素质、道德和价值观也是考察教师资历的重要元素。教师良好的品位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品格的塑造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考虑到社会发展和变化,教师需要进行定期和周期的师资培训。

(三)学生: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高等教育的中大学生重点不是“学习生存技能”和“灌人大量知识”。学生的主动性是成功、有效的高等教育的关键。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包括学生的自主能力、批判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在传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着被动、枯燥、孤立的英语句型操练,这与“素质教育”相违背。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更不用说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染,陶冶情操。所以,在思想上应该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多元文化共存的态度价值观,在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性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

三、结语

高等教育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的责任,它传播人类积累的技术和文化精髓,让受教育者认识自己的价值,并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大学英语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传授语言技能的同时,应以人为本,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人文底蕴的高素质人才。此外,教师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坚持专业学习,重视自我人文熏陶;学生更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挥自主能动性。

[l]补喜事.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芒.通识教育背景下通用性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7).

[4]彭近兰.论大学英语的国际理解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23.

[5]马彦.大学英语应该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J].现代大学教育,(4).

[6]李曼丽.通识教育――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篇2:论大学英语教育价值的实现

生物学科在中学教学中起起落落。人们关注的问题一直是: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人口及环境问 题要重视,生物学必须考,否则不被重视,等等。而忽视了生物学科作为中学的一门课程,如何实现其教育价 值:只有当社会、学习者体会到中学生物学科开设的价值,其发展才会持久。

考试(中考、高考)能提高社会、学生对生物学科的重视,但实质上那只是对其“分数”的重视。有了考 试,未必一定能让社会、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也未必能真正实现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事实上,生物学科的高考说取消即取消,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即使在属高考科目的年月中,生物学科也并 没有凸现其重要的或不可替代的学科教育价值。

因此,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 我们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无论考与不考、怎么考,中学生物教学一定会有稳步可 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 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 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 值属性)来分析。

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设置和生物学科教学总体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学科教学大 纲中,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需要尚未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等太过原则、笼 统,而知识目标过分强调系统、严密。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 开放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 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 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只有当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 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习得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需求才是 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 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 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 育, 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 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 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 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 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 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 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 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 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 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总之,教育媒体 ,特别是现代教育媒体可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 、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哈维和血液循环理论、 克里克和沃森与DNA双螺旋 结构、达尔文和进化论、卡尔文和光合作用、关注海洋、克隆羊、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无磷洗衣粉推广 、控制“白色污染”、 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 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 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 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 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 ――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 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 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 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 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 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鱼的 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家鸽的形态结构适于飞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 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 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 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 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 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 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 。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 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 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 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 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 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 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 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 ;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 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 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 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 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 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 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 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 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 、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3.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 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 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 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 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四)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学科教育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 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教育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它强调征服自然,强 调把他人自然化、物化、对象化。这些偏面的观念和行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人对自然的一味“征 服、改造、利用”,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彼此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自私 自利,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导致了某些社会问题。因此,完整的科学教育,在强调对科学知 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同时,更应重视科学精神(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等)和科学价 值观的培养。

科学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科学价值的基本看法,即解决科学有什么用、怎么用的问题。生物学科教育中, 可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逐步正确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 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乃至献身生物科学事业的决 心和精神动力。

2.在达成认知、技能目标的同时,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更富于爱心,关心他人 ,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乐于为社会服务。

3.重视生物学科教育社会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关于价值观的社会争执、科学的伦理道 德等问题,如人口控制、安乐死、精子库、克隆羊等问题,“打虎英雄、伐木劳模”的评价问题,从而引发讨 论和价值判断。

篇3:论大学英语教育价值的实现

休闲教育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传授一定的技巧并要练习这些技巧。传统的观点把休闲教育看作是向人们传授各类休闲活动的知识和技能, 或是通过安排娱乐项目和课外活动对人们实施教育的一种过程。现代社会中, 休闲教育是规范社会生活与个人行为的基础性教育, 它以休闲学和教育学为基础, 与社会学、经济学、哲学、心理学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是素质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必要内容。其要义是引导人们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行为方式、饮食方式、消费方式, 倡导勤俭节约, 崇尚简朴生活, 遏制个体与社会的浮躁之风, 学会节欲, 学会放弃, 学会自由, 学会欣赏, 学会创造地生活。

进入大学的休闲教育, 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休闲价值观, 根据潜能培养爱好、个性和才能, 以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

二、大学生休闲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 大学生休闲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的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条件已普遍提高, 职业教育也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单纯的职业教育已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因为教育的本质是要面对人的生活世界、最终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休闲教育就是使人不单实现自我的现实价值, 还要实现个体的精神价值, 即提升个体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从而完善与提升生命质量。通过休闲教育能使大学生认识到休闲中的自我, 感知休闲价值中的个体生命意识, 在休闲时身心健康、生活充实, 生命富有意义, 不断提高个体的休闲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二) 大学生休闲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和谐社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发展状态。“悠闲对于文明是必不可少的”。长期以来, 人们都把物质文明当作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尺, 然而物质文明不是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标, 社会的进步与和谐还需要精神文明的推动。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社会活动的中心正逐渐从工作转向休闲, 休闲教育也随之成为社会生活的迫切需要, 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休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反映了人的文明化和社会化成果, 体现了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人的教化和塑造作用。因此, 休闲教育不单是休闲自身发展的规律性要求, 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 大学生休闲教育是终身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

自终身教育理论形成以来, 人们多从工作需要、获得生存技能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它的意义。但是, 除了劳动、谋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之外, 休闲、娱乐的需要对人类生存也有着同等重要的价值。终身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要通过职业教育使人们获得促进自身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与技能, 同时还要通过休闲教育促使人们加深对自我需要的认识, 学会健康地休闲与生活。为此, 大学生不仅通过职业教育获得了学习、谋生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本领, 通过休闲教育也获得了自身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因而, 休闲教育更能完善终身教育的含义, 它应与职业教育共同构成终身教育的完整体系。

三、大学生休闲教育的实现策略

(一) 建立与完善休闲及休闲教育研究系统

教育的发展必须用研究作为其支撑, 首先需要建立相关研究机构, 包括研究中心、研究会与行业协会, 组织相关研究队伍开展研讨, 不单引进西方休闲与教育的相关理论, 还要从哲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 结合中国实际, 以不同方法和技术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工作, 为我国休闲教育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与积累可靠素材, 从而构建系统、完整的休闲学科与休闲教育体系。

(二) 编写合适的休闲教育教材

我国休闲教育起步晚, 可利用的、有价值的休闲教育教材相当缺乏, 休闲教育的展开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材做指导。高校在进行休闲教育课程规划与设置时, 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休闲教育, 翻译、编著系统规范的休闲教材, 并逐步开发与形成包括休闲概论、休闲管理、休闲发展、休闲规划、休闲经济、休闲娱乐的休闲教育课程体系。

(三) 设置多元化的休闲教育课程

与其他专业教育课程一样, 休闲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可不拘一格,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才能完善休闲教育的教学内容。休闲教育的学科课程主要向大学生传授休闲基本知识和科学、健康的休闲价值观念, 活动课程则以组织活动、参与实践来训练大学生的休闲技能, 并使大学生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操作情境来获得情感上的认识和亲身体验, 培养兴趣、开发潜能、提升素养。并且考虑到休闲业的复杂性, 高等院校休闲教育的课程设置要走多元化的道路, 与生态、人文素养结合起来, 为社会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休闲是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 休闲同工作一样对人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大学生需要休闲, 而休闲需要教育。通过休闲教育使大学生科学、健康地休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解读休闲教育的现代内涵基础上, 论述了休闲教育的时代价值, 并为休闲教育的开展提出了实现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休闲教育,时代价值,实现策略

参考文献

[1]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

[2]张琴.大学生休闲教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 2008, 5.

[3]刘海春.休闲教育的实践理想[J].学术研究, 2008, 7.

篇4:论大学英语教育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 党员培养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生不断受到西方大量不同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守护者的高校辅导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一代青年跟党走,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体现

1.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价值。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导致不同的文化相互激荡与冲突,不同群体利益带来不同的思想观念。针对多样性的现代社会状况,如果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的协调价值,就可能导致道德失范,产生不和谐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人和社会在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它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能尽可能地使不同主体达成政治共识,形成合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相近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将主客体机械相联,而是在价值关系实践过程中相互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对统一人们的政治理想、道德价值观念起到一定的整合作用。大学生的行为受思想的支配,其价值与需要强度密切相关,尊重学生兴趣和合理选择,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进行主体能力的培养,正确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大学生的成长。

3.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价值。人格是一个人的品质、情操、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有机统一体,是个人相对稳定的重要心理特征的总和。当代大学生处于18岁~20岁年龄段,正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塑造大学生个体健全的人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要始终坚持将社会主流文化内化为个体头脑内部的意识、观念与行为,积极倾听大学生的心声,掌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通过主题班会教育,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通过其行为与内心品质的对照,达到自我完善,从而自觉的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基础性障碍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不足。德育工作者要能通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坚定他们的政治立场,促进全面发展。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教学实际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的现象,世界观灌输的多,方法论应用的少,造成理论说教空泛,没有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来解决大学生关心的问题。照本宣科的实际效果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没有使大学生受到教育,反而使他们感到思想政治教育空洞无物,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教、学脱节现象。

2.社会政治需要和个体自由发展间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关注个人的成长发展并满足其合理需要。社会政治需要的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充分重视满足个人需求,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模式,不能只满足社会政治需要而忽略个体自由发展的需要,否则就无法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和接受。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由于管理的需要而扼杀个体自由发展的空间,通过话语权等教师威信左右对大学生的客观评价,忽视个人健康的自由发展。

3.大学生政治思想表达缺乏有效畅通的途径。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作为受教育的大学生自身感受的表达和评价要有有效的沟通渠道。如果教育者不太关注和重视受教育者的反馈,或者不能耐心倾听受教育者的真实想法,只是居高临下的单向沟通,大学生就不会表达真实的想法,后续教育就缺乏针对性,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受教育者就会感到失望,甚至为迎合教育者而虚假表述,应付了事。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1.坚持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形成合力。高校党校是宣传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利阵地,党组织要重视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通过系统的党员知识教育,真正做到把优秀的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从而树立优秀的榜样,形成良好的舆论。大学生先进的思想应该包括思想觉悟高、有正确的世界观、有服务意识。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学生党员发展中,以学习为主的现实表现是考核的重要标准。但在考核中还要看其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是否被同学们所认可等。共青团、学生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积极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占领网络宣传阵地,竭诚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服务。学校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鼓励优秀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辅导员更要积极的加强班集体的建设,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和拓展训练,依托学生自身管理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2.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基本方针,坚持正面教育,大力弘扬主旋律,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魅力与吸引力,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人的教育过程应该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采取平等互动、灵活多样的形式,紧跟时代的发展,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实际,回归生活,解决了大学生的实际困难,才能引导他们追求自身的完善和提高,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坚持红专结合,推进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又要加强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和大学生活过程中。专业教师也要增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在专业课教学中随时结合教学案例对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德育工作者和辅导员要能从学生日常校园生活入手,在和学生进行接触的过程中开展思想教育。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能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开辟多种渠道,要将学生的成人作为己任,增强责任感,积极开展隐性德育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以及日常生活和行政管理中。

篇5:论大学英语教育价值的实现

摘要:大学生创业教育基本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诉诸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责任力养成的教育目的取向;二是选必结合、内外兼顾的教育资源建构取向;三是身心体悟、思—学—练并举的教育实施取向;四是专兼结合、教研修一体的教师队伍建设取向;五是“大显身手”兼“小试牛刀”的创业教育评估取向。大学生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现应当遵循实际、有的放矢地展开。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精神;责任力;体悟

大学生创业教育素质和水平高低与否,高校创业教育质量如何归根结底取决于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基本价值取向,即对于创业教育目标、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教育实施与实训、创业教育师资建设以及创业教育结果评估等方面的价值诉求。基于此,我们将围绕大学生创业教育基本价值取向展开理论研析,并据此思考在何种方面展开具体实施以利于创业教育在高校的价值实现。

一、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责任力———创业教育目标取向

在实际的创业教育中,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中,对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相关知识的完善都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但是这恰恰反映当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所在,即并没有区分真正的教育目的和价值诉求。我们认为,从创业教育的长久成效以及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需求来看,创业教育真正的价值取向并不应该是实际的创业知识、技能的多寡与高低,也并不应该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直接效益的可观与否,而应该是创业教育所带给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充实以及基本的创业涵养,尤其在创业进取心、责任心、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可持续实现,而这些才是大学生在创业道路上可以坚持到最后的创业利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取向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激发和培育;另一方面,是对大学生创业责任力的锻造。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内涵是丰富的,这里包含创业的意识、创业的勇气、创业的执着等创业品质。大学生创业责任力包含其自身对创业本身的认真理解,对创业使命的坚持和维护,对创业路程的充分准备以及对创业可能面临的风险或是各种结果的坦然接纳和勇于承担。坚持创业教育在以上两方面的价值诉求:一是杜绝为了创业教育而创业教育的功利教育取向,使创业教育立足于真正的教育现实需求;二是端正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目的偏颇问题,从偏重于结果转向偏重于过程,从偏重于物的发挥转向于对创业教育中人的人本关怀,重视创业教育中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有的放矢地开展有利于其可持续的创业品质的教育,而不是一蹴而就对未来不知所以然的应付性教育。总之,诉诸创业精神和创业责任力的创业教育关注的是创业素质中的软实力,培养的是适应性的创业人才而不是创业“技师”。

二、选必结合、内外兼顾———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构

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多以进行相关创业课程为路径,而这些课程多以选修课程形式出现。创业教育的课程资源多以间接经验来实现,实现场所也多是学校里的课堂教学。而我们以为,如果充分考虑到创业教育的价值,考虑到创业素质对于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必要的意义,那么就有充分理由引进创业教育必修课程,并且发挥相关学科的创业引导价值,实现创业教育课程的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有机结合的`课程建设。必修的创业教育课程可以围绕大学生创业理念、国内外既有的较为成熟的创业文化和创业经验、创业模拟与训练等维度展开具体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这些课程的选择和建设既符合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也符合学校作为创业教育重要实施主体的教育使命和能力水平。而诉诸大学生创业理念、创业精神、创业兴趣培养等方面的必修课程应当有机结合符合各学科特色的创业知识课程、体现大学生创业兴致的创业技能训练等选修课程,这样才能实现创业教育课程的灵活建设,在设置创业课程时也有更多的创新空间。除了实现创业教育课程必修与选修的结合与兼修,还应侧重校内外创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认为,主要的课程开发和资源建构在校内侧重于校园创业文化、风气、制度以及人际环境等方面的重视与运用;在校外则主要在于对能够与学校建立友好创业教育合作的企业、公司、工厂等各个部门建立流畅的互动往来,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的硬素质和软实力的需求变化,以及对不同学科所需求的创业者的基本技能与要求的信息供应和技能支持。而这些对于提升大学生创业本领、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看来,大学生创业课程的建设应当在发挥既有课程功能的基础上,既要开发出适合于各门学科创业人才品质要求的必修创业课程,也要走出校门,挖掘有利于拓宽大学生创业视野,避免闭门造车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动态课程资源,这样才能做到稳定与灵活的课堂教学资源建构和校内与校外“里应外合”的创业课程建构格局。但是,还需指出的事实是,目前诸多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尚未形成系统、专项和完善的建构体系,存在“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课程建设的“虚假繁荣”现象,真正的事实是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既不能为经营管理类选修课程所代替,也不能为就业指导课程中的零星创业内容所取缔,更不是几位企业家的几次创业讲座所能顶替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建构仍然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三、身心体悟、思—学—练并举———创业教育的实施取向

作为一种诉诸创业素质养成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的实施更趋向于实践教学,即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完成相关课程,引导、帮助大学生在行动中培养自己的创业品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创业教育教学中,重视实践不能单独体现在重视实际的技能训练或练习,更需要强化的是对创业理念、创业行动的真实体验。停留于形式的实践不能达到真正的创业教育目的,只有侧重于大脑与心灵的课程体验,才有助于真正的创业素养的形成。我们以为,这种身心体悟的课程实施首先应来自教育者的教学方式的恰当选择;其次来自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的互动行为,这种互动应当是基于活动体验和行动反思的;最后来自学生在创业教育课程学习、创业实践的模拟与实战等方面的切实反思,对创业理念、创业知识结构的思考与研究。简言之,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师生皆能以身试训、用心体悟便是最优化的创业教育实施。高校创业教育在实施中除了重视师生身心体悟的教育方式,还有必要高度重视思、学、练并举的教学互动价值。思,即教师和学生能够以创业教育目的为导向,及时有效反思教学中自身在创业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在创业技能与能力方面存在的可能性突破以及在创业态度、理念、文化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对其归因。学,即教师和学生以创业教育课程为媒介,通过自修来完善自己的教学基础,并善于实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相长。练,即教师和学生能够教学生巧和学以致用。教师通过课程训练和创业教育实训使教学更加得心应手,学生通过必要的课内外训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既懂得对专业理论的行动化处理,也知晓对创业实践的创业技术调整。创业教育课程实施追求思、学、练的有机合一,三者缺一不可。其中:思是前提,更是贯穿整个创业教育过程的理性线索;学是核心,是以思为基础,反作用于思的过程性要素;练是必要条件,是思有所指、学有所成的参照性指标。我们以为,能够实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取向应当充分考量以上基本价值取向,即身心投入的教育体验和思、学、练合一的实施方式。

四、专兼结合、教研修一体———创业教育团队的建设取向

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与水平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便是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换句话说,高校创业教育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品质表现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形成和创业实力的实现。目前,在一些高校尚不具备专门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团队,在实际的创业教育师资水平及表现方面有以下三种现实情况:第一,身为创业教育教师,但是并没有任何创业经历和实战经验,这类教师群体在实际的创业教育中多以其在其他普通课程中的教育风格和教学面貌出现;第二,具有实训资格的创业教育课程讲师,这一类教师群体虽然具有培训认定资格,但是在专业理论和创业经历方面依然有所欠缺;第三,便是高校从学校外部邀请的企业家,这一教师群体往往以创业讲座等形式针对创业教育展开教学,但依然存在不够系统、不够可持续的现实问题。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的现实问题是比较严峻的,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前提是明确以何种方式来培养何种素质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团队。基于此,我们提出培养专职创业教育师资,同时引入专业素质与创业经验俱佳的兼职教师力量是必要的。另外,无论专门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应当以创业教育教学、创业教育研究和创业教育知识、技能、思维等的自我修习为基本努力诉求。这种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团队的建设取向既有利于解决当下创业教师师资的现实问题,也有利于真正创建科学、高效富于创业情感与才华的教师队伍,而这样的教师队伍才是高校创业教育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如何实现?我们以为在坚定并坚信这种师资来源更有助于大学生创业品质养成的前提下,首先,应当由学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既有创业教育教师的继续学习和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其次,学校应当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和精神文化熏陶,鼓励、监督、辅助创业教育教师团队的创业经验的积累和创业行为的展开。最后,高校结合校本创业教育实际条件,与校外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项目,其中既应该包括企业所应给予高校的必要的师资支持、创业实践平台支持以及创业技能的师生培训支持等,也包括高校为企业提供的必要的人才输送、科研成果服务于企业生产以及专业与学科知识的员工培训等。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关于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的品质要求,即创业知识的教育、创业教育中的研究与成果推广、创业思维与品质的自我修习和提升等。这些重要教学角色及其价值的实现需要建立在三个基本的理念条件基础上:其一,高校能够为教师就业、创业教育教学素养的全面实现提供财力、物力、人力和一切制度与精神支持;其二,教师能够自觉、自主甚至自发地形成自我发展的统一战线,愿意为创业教育的教学与研究投入充分的主观努力;其三,大学生群体有意识、有能力成为监管创业教育教师教育表现的主体力量,为促进教师的教育素养的提升提供意见反馈和执行监督。

五、“大显身手”与“小试牛刀”———创业教育评估的双重取向

高校创业教育质量如何以及教师创业教育实施结果怎样,取决于创业教育评估的有效性。我们以为,大学生创业素质养成较好的评估方向来自两个方面,即在校内“大显身手”及在校外“小试牛刀”。具体而言便是大学生经过系统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后,是否学有所成,而是否学有所成的评估依据来自在实际的创业实践中的基本表现。因为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资源,创业教育教师影响源既有来自校外的因素和人力,也有来自校内的因素和人力影响,所以真正的实践结果考查应当依据于校内外的大学生创业实战力考查。依据所考查校内外创业实践条件和环境的不同、所承担风险的差异等因素,我们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养成情况的考查首先应发生在校内,大学生将创业知识和能力在校内“大显身手”后由创业教育实施者、创业项目服务对象、创业效益和发展过程中所关乎的利益群体等加以综合考查。如果校内的“大显身手”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既一定程度地实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又实现创业技能与经济效益的实际结果,那么就可以将这种评估结果公之于众,并且将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的理念、创业模式、创业过程中的经验、问题反思等推广给更多的创业大学生,甚至可以作为一个成功的创业案例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实施模式的建立提供实例支撑。大学生在校内进行创业之所以可以称之为“大显身手”,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一是学校、教师、同学等能够为创业实践提供必要的制度、经济、智力和精神支持;二是校内面向学生进行的服务性创业项目开发所承担的风险相对较低,创业成本相对来说容易为学生所承担;三是校内创业机会较多,创业氛围和环境都有更多开发的空间。而这三个方面均有助于“大显身手”的大学生的创业行动力的激发。大学生创业素质养成考查的另一个重要的途径便是校外的“小试牛刀”,创业理论、创业理念、创业技能等均需要在实际的创业实践中得到基本检验。对于大学生所汲取的创业品质是否真实有效,除了借鉴校内创业实践平台来考查,还需引入校外评估平台。大学生作为创业者有着特有的优势,例如,对专业理论的把握较为充足,对创业理念的理解也较为通透,但这都源自一种理论而非实践的优势,相对于其他有着丰富创业经验的创业者,大学生存在创业经验不足、对市场把握不充分的劣势,基于此,在校外的创业实践存在一定风险。所以,校外“小试牛刀”很有必要,既达到社会实战锻炼的目的,也将创业风险降到最低。“小试牛刀”需要几个基本的实现条件,即:寻求创业导师(合作企业的导师队伍)的全力支持和协助;对市场调研准备充足,尤其是考虑到创业过程中隐性的问题或是潜在的危机可能;学校能够提供时间、制度、智力资源的可持续支持等。

参考文献:

[1]董青春,董志霞.大学生创业基础[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7.

[2]高志宏,刘艳.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2.

[3]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

[4]任路瑶,杨增雄.创业教育:第三本教育护照———国外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17-20.

[5]文明.论我国创业教育的五大瓶颈问题与五点对策建议[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1-8.

[6]徐小洲,叶映华.中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2.

[7]张桂春,张琳琳.“创业教育”思想的生成与流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63-67.

篇6:论大学英语教育价值的实现

摘要: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学生道德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知性德育、与现实脱离的误区。道德教育要增强实效性,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培养具有独立道德人格的学生;道德教育要立足于现实生活,重视大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和需要,既要成为呵护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更要在大学生中倡导崇高的道德理想。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价值取向

当今社会,急剧变化发展的市场经济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的空间;另一方面,物质的丰富并没有使人自觉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道德的荒芜、精神世界的失落使现代人尤其是使身处社会激流中的大学生不知何去何从。高校道德教育作为呵护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实践活动,理应承担起大学生精神重塑的重任。近几年来,高校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误区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消弱了德育的实效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误区,以及走出误区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误区:

高校道德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本是一种鲜活生动、充满人性魅力的教育,但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利益关系、目标追求、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性、复杂性和现实性,使目前大学生道德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以下误区:

(一)在道德教育的方向和目的上,迷失于功利主义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积累,越来越唤起人们的个人意识和利益意识,使人们受压抑的物质需要得到了空前的释放,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使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因物质欲望的满足而带来的实惠,产生了所谓“成就感”、“幸福感”。人们越来越沉溺于眼前的物质世界,人成了自己所创造的物质的奴隶,“现代人成了没有心灵的享乐人。”面对物质主义的泛滥,道德教育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是迷失了它的终极目标,成为浅薄的功利主义教育。

这种趋向功利性的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处世冷漠,功利意识过强,缺乏与人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一些善恶是非问题上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态度,以至屡屡出现大学生人格扭曲的极端事例。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教育应该利用自身的批判和反思功能,帮助 1

大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和健全的心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而实际情况却是面对市场利益的冲击,道德教育往往“无可奈何”地舍弃自身合理、本质的内在价值,去满足物质经济等外在发展的需要,迷失于功利主义。

(二)在道德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上,受制于工具理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培养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知识人才,教育把受教育者纳入学校教育的生产过程,用统一的教育技术、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育工艺流程,把人制造成标准的教育商品。加上我国的德育过分地强调外在价值和功能,强化道德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工具价值。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道德教育不得不强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把德育看作是培养为经济、政治服务的辅助工具,导致个人主义泛滥,丧失了德育的价值引导功能。不可否认道德教育具有工具性价值——满足其他实践活动及其主体之需要的属性,也就是为社会培育适应性人才,并为社会服务;但同时德育又具有主体性价值——满足自身需要的属性,是一种以发展人、提升人为宗旨的活动。而且道德教育的主体性价值是源、是本,是工具性价值的基础。

德育工具理性的强化,必然促使德育从各种规范出发,强调规范对人的约束,要求人无条件地、机械地按照道德规则行事,听话、顺从成了“好学生”的标准。在工具理性驱使下的道德教育把追逐功利作为自身的目的,学生主体的情感和需求退居次要地位,使生动、充满人性魅力的道德教育成为死板、教条、扼杀人性的规范教育,成为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知性德育。结果是德育主体地位逐渐丧失,导致“无人”德育的出现。

(三)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局限于知性德育

道德教育原本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类最初的德育是与生产、生活过程融为一体的。近代以来,受道德教育主知主义倾向的影响,道德教育逐渐按知识教育的逻辑来进行,而不是按道德形成的内在逻辑去进行,使得道德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知性德育。人们过分注重了认知能力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德育事实上成为道德知识的传递过程。这种德育方式认为只要教给了关于道德的知识,学生就会获得相应的道德认识,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就能外显为一定的道德行为。其实,单方面的灌输和空洞说教只会导致言行不

一、知行脱节和普遍的虚假,不仅不能使学生形成真正的道德认识,而且使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习惯等的培养也成为空谈。

知性德育与生现实脱节,阻断了学生德性发展的源泉和渠道,“进行一种‘无根’的教育”,能做的只是不断地向学生讲授,而后再通过考试等途径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了教给他们的“道德”,对那些现实生活层面的东西,却总是鞭长莫及,力不从心,致使德育教学在辛辛苦苦地做着“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德育日益陷入困境也是必然的结果。

(四)从道德教育的效果看,脱离学生现实生活,成为枯燥乏味的说教

由于道德教育漠视当代大学生的独特生长环境,漠视他们的内心潜藏的愿望、热情等现实生命所指的方向,缺乏生活的情景性和生动性,造成德育脱离大学生实际生活。这样的德育没有改善大学生正在进行的生活状态,学生不能从德育活动开展中感受到生活的充盈与精神的愉悦,德育更多地进行的是与学生个人真实生活并无关联的活动,所以在有些学生眼里德育就成了“虚假的教育”,成了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和说教,严重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

二、正确把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

德育是为人服务的教育活动,应该充分体现人的价值和地位。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误区,势必消减了德育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和魅力。现代德育要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走出误区,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道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培养具有独立道德人格的学生

现代教育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关怀人的生命终极之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这种尊重表现为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表现为要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荣誉感和幸福感。德育是以发展和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为根本任务,是塑造学生心灵的活动,其意义不在于道德知识的传授和行为的训练,而在于心灵的感应,关键是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使学生的生命成长在道德的人文关怀下健康发展,它所体现的中心和灵魂就是人本精神。

建立在这种人本教育理念基础上的现代德育价值观告诉我们,道德教育是引导大学生自主的选择,并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中确立属于个体的道德尊严、人格尊严。道德原则能否对大学生的选择产生影响,能否对其行为产生约束作用,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自觉接受这一原则,“人之道是自由之道,人之德便是自由的创造生活”。人只有具备独立的人格,才会尊重他人的人格,把他人视为与自己具有相等价值、平等地位的一员来对待,所以,培养具有独立道德人格的学生是我国当前高校德育主要的价值追求。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相对于他们的前辈来说,更加崇尚个性与自我;同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为今天的大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自由选择的空间,他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性。道德教育只有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的个性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和谐的发展,才能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独立道德人格的学生。

(二)道德教育要立足于现实生活,重视大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和需要

道德教育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还需要立足于现实生活,把学生视为成长中的完整的生命体,尊重学生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

首先,德育要立足于现实生活。人的德性品质无疑是在现实生活中生成的,德育要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发掘丰富的德育内容,从“生活之变化”中吸取生动的、直观的、本真的道德素材。这些道德素材主要是大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需要,如该不该给街头乞讨者钱物,如何看待大学生在校外租房,通过网络红人我们看到了什么等等社会热点问题。力求从大学生所熟悉的事件、人物和环境切入,尽力避免强制性的灌输和外在训导;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操守。以生活实践为素材的德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理解、创造性接受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德育课程的学习和自觉提高自我品德修养的实践中去

其次重视大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和需求。尊重大学生的整体性就是把学生作为生活中完整的人来看待。生活在信息社会的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需求日趋复杂,高校德育作为一种关怀大学生精神成长的教育,要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学生在生活中整体性发展和需求,必须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渠道认识和了解大学生的全部,既包括他的学习、交往、健康状况及个性发展,也要了解他的学校、家庭及社区生活等。惟有如此,德育才不会把人当作工具来培养,而是作为目的来培养。

(三)道德教育要坚持引领并高于现实,既要成为呵护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更要在大学生中倡导崇高的道德理想。

道德教育要以现实生活为根基,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并不是无条件的迎合现实、迎合学生一时的兴趣,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现实。道德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欢乐与哀愁、所面临的挑战与诱惑,善于综合利用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经历、经验、感受与体验,和学生一起面对现实中出现的尴尬、压力、恐慌、挫折,引导大学生直面现实,培养、提高其自我解决问题、面对问题的能力,让道德教育成为呵护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

不仅如此,道德教育在对现实世界客观、全面认识基础上形成的道德思维,能够使大学生站在高于现实的理性高度上,引导学生朝更高的道德境界发展,克里夫.贝克认为“不应该把道德看成是目的本身,而应看成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德育作为一种精神生活,内在指向的是人的未来可能美好生活,充满生命活力的大学生对自己明天的生活寄予了极大的渴望,这种渴望使人的生存具有了高于现实生活的价值。道德教育要充分挖掘、保持大学生的内在的精神需求并使其与时代的发展趋势一致,使学生在对善的、道德的追寻中建构起更为完美、充实的意义世界——道德理想。这种道德理想不是大而空的说教,而是学生基于对现实理性思考后的自觉选择,它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去选择过有道德的生活,在有道德的生活中感受人生的幸福和高尚。

正如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所说:“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道德里蕴含着的是人类善的愿望与追求,它推动着现实向着至善至美的方向发展,而前进的现实生活又不断地结出更美的道德果实。高校道德教育就是在倡导这种崇高的道德理想中实现塑造人、生成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2]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3]赵汀阳:《论可能的生活》,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第109页。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5]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人的价值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篇7:论大学英语教育价值的实现

试论档案价值的实现过程及其效果形态

档案价值的实现是个复杂、多变性的过程,具有实体、精神效果、文化效果形态.研究档案价值的.实现过程,有助于推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 者:梁秀瑜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综合档案室,广东,湛江,524048刊 名:黑龙江史志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HIZHI年,卷(期):“”(12)分类号:G27关键词:档案价值的实现 档案潜在价值 利用者档案需求 效果形态

篇8:论大学英语教育价值的实现

一、简述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必要性

1、内涵

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样, 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思想。但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工作又具有独特性, 它的对象是即将毕业走上社会的毕业生, 其教育对象具有特定性和针对性。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有别于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 它是由一部分特定的社会群体, 按照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就业过程进行一定的政治观点的指导, 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就业观念和就业素质, 最终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

2、必要性

当前时期, 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高校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 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 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指导, 是新时期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提出的新的就业观念、就业素质的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毕业生找准自己的就业定位, 提升自身的求职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现实需要。

二、初探如何更好的实现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体价值

通过上述简述, 我们可以看出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中对大学生个体价值的培养是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下文笔者简要从几个方面分析促进大学生个体价值形成的途径。

1、拓宽高校教育者工作的新思路, 提高思想教育水平

高校在对大学生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首先要加强高校教育者对这一教育途径的重视, 让他们认识到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 为了更好的加强就业思想教育中的个体价值教育, 必须不断拓宽高校教育者工作的新思路, 提高他们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教育水平。通过各种途径, 培养高校教育者良好的工作思维和工作习惯, 打开工作新局面, 这样就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 教育者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 结合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实用性, 应灵活的选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育方式。在具体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自身要不断升化和认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2、加强对学生就业方向的指引,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要对学生就业提出相应的指导, 明确就业方向, 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在高校就业思想教育中, 为了更好的实现毕业生的个体价值, 必须对大学生就业理想进行指导,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 引导学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就业思想教育中, 通过有针对性的就业思想观的教育, 可以更好的帮助大学生求职择业, 有助于大学生及时更好的了解国家就业政策, 从而可以减少求职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提高择业的目的性和明确性, 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实际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相结合, 做出最优的就业选择。这样可以明确就业方向。同时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当前就业形势的教育, 可以引导大学生全面关注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势, 帮助学生及时认清当前毕业生状况以及社会各行业所需人才的情况, 从思想上帮助学生主动、有目的的把握求职择业。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策略指导思想,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各种能力及就业所需注意问题的及时培训, 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学生应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环境, 更好的融入就业环境中。从而更好的实现个体价值。

三、结论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体价值进行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 主要体现在下述三点:

1、研究当前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体价值, 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的健康发展。使教育者更好的认识到当前的社会形势, 从而培养出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

2、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体价值进行研究, 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 可以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稳步发展;

3、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体价值进行研究,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求职能力和职业素养, 为大学生更好的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要:近年来, 随着大学扩招,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面对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只有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才能为大学生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文章首先简要论述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内涵;其次探讨如何更好的实现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体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

参考文献

[1]夏金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7) .

[2]章东斌.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工作途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0) .

上一篇:2020关于描写对别人失望的句子下一篇:2017年广东省党员考学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