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05-28

浅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共10篇)

篇1:浅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通过对我国高等院校创业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借鉴国外经验,探索了我国大学生创业创新可迁移能力培养的思路。

关键词:创业;创新;可迁移能力

高等教育背负着为国家培养血液、为民族培养脊梁的光荣、艰巨的使命,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业教育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个词,鼓励创业也是大学教育比较重视的就业教育的方向,但是,是不是每个毕业生都要去创业?如何指导大学生创业?我认为,创业教育并不是真的每个毕业生都必须去创业,也不是一毕业就去创业,网易创始人丁磊就曾经公开表示,他并不鼓励毕业生一毕业就去创业。据广东省教育厅的统计,近三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不足1%,而在韩国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有过创业的经历。为什么我们和我们的亚洲邻国会有如此大的差距,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未知视野、大学生可迁移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缺陷,和其他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其实教育并不是指导毕业生去创业,而是培养大学生的可迁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创的个性和创造力,增强大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在不断变革,革新在不断地进行。教育应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存储知识,而应该更努力追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中,我们更为重视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于交流和表达技能(口头、书面和图解)、团队工作和人际能力、组织管理和计划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可迁移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

在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儒家“中庸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平稳安定的思想深入人心,大学生都有一种求稳定的心理,不愿意做异类,没有冒险精神,从众思想较为严重,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创业中的创新魄力不足,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处处受到掣肘。我们的大学在课程设置中也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即使在更加注重技能和实操的技校和高职院校中,理论知识仍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课时量占到总课时量的五分之三,其中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应试教育的痕迹处处可见,而技能和实操能力所占比例也非常有限,仅占总课时量的五分之一,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于探索精神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养成、可迁移能力的积累,大多数大学教育都没有涉及。而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我们的大学教育更多的是采取“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严重破坏了大学生的独立思维习惯,而且我们的应试考试制度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体系也从另一个方面鼓励学生死板、固化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模式,扼杀了广大大学中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应试教育的`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在大学的各种考试中成长并最终通过考试进入大学任教,他们对于人才培养体系中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认知已经根深蒂固,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缺乏,需要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教学方法非常困难,需要提高中国的创业创新意识要看大学,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涉及创新素质的培养可能更需要改变的是高校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思维,以此作为我们教学教育改革的起点。

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经验,我们应当首先活跃课堂教学,打破固有的教学计划的条条框框,以人为本,以实践带动课堂教学,教师仅仅引导学生提问、答问,用启发探讨的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大学课堂上充分鼓励大学生的思维发散,提倡大学生特立独行的进取精神,标榜师生平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与学生充分互动,重视大学的课外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在国外,实践教育早已充分融入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在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始终突出重视个性原则,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德国颁布了大学生科研津贴制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则采用合作教育,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事科研和发明创造,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业教育与创新思维在大学教育里是相辅相成的,创业是行为,创新才是基础,在全球化进程越演越烈的今天,国家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是否能跟得上世界技术发展的脚步已经能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潜力,未来强盛与否的标准。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为活跃的一个分子,如果年轻人都已经暮气沉沉,那国家是没有希望的,所以要改革大学教育,加强大学教育中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加强创业创新教育,将创新教育更好地融入大学的专业教育中来,高校教师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从几十年僵化的应试教育中走出来。

篇2:浅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国家便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应该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因此,本文便对教育现代化、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 大学生 创业能力

引言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具有创新性思维,创新型大学生能够加快中国现代化步伐,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大学生得到社会普遍关注,国家需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程度培养。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师只注重大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并不注重其综合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教育便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将呈现良好的运行态势,朝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在国际上的威望将逐渐增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教育现代化概述

1.教育现代化的概念与特点

现代化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它折射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反映人类的生活水平。在现代化基础上,能使我国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得到相应的推进。现代化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一定时期,教育现代化呈现不同的?l展趋势,在经历一段时间演变后,现代化又将呈现另一番景象。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现代化动力目标便会发生相应改变,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教育现代化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1]。

2.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特点

教育现代化与其它现代化程度不同,它有着基本运行规律,在遵照一定程序的基础上,使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在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相应人员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现代化的时代特点,随时调整相应的奋斗目标。现代化能呈现国家的基本意识形态,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体现国家的整体发展特征,使国家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在不同时代中,教育现代化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变能得到相应的呈现。

二、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内涵

1.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学校便需要开展相应的科研训练计划。在学校中,老师可以使学生进行相应的科研实验。在科研训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学习积极性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便被培养。在科研训练后,大学生便会有相应的科研成果,在学生看到这些科研作品后,便会有一定的喜悦之情。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便能得到一定程度提高,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

2.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计划

学校开展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便能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大多数企业会聘用拥有技能的大学生,因此,学生在社会中便能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结束后,学校可以为学生颁发职业技能认证证书。在开展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后,大学生的人生目标便会明确,会为自己制定一份合适的人生规划,人生道路将会变得越来越光明。在学校职业技能培训中,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指导,在学生知道自己的缺点后,便能够进行相应的改进,使自己的人生道路发展的越来越好。

三、在教育现代化条件下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

1.重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教育现代化条件下,大学生创新能力要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学校便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学校应该重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每节课中,大学生学习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拥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便能指导自己的实践生活。因此,高校课程应该设立一些创新性科目,在学生上此科目时,便能具有相应的创新性思维。在课程设置上,每门课应该涉及到学生就业过程中会遇到的知识,在学生学会这些知识后,便能更好的服务于实践。此外,在学习就业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让学生学习其它课程,如历史知识、物理知识等,在此基础上,学生的知识便会变得更加丰富,当学生面对问题的时候,便能合理的处理。在创业课程的开办过程中,学校聘请一些专业的教师基础上,在具有知识丰富教师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广度与深度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3]。

2.开设创新创业训练课程

现今,大多数高等学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在此训练课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文化知识、创新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会高涨,学生的自信心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就业之路有很好的铺垫作用。目前,大多数知名高校已经开设了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其它学校也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得到一定程度的推进。在具体实行过程中,高校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通,从而使创新创业课程得到合理的开展。在课程不断开设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使大学生的就业之路变得更加顺畅,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3.打造创新型师资团队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学校应该聘请更多的具有专业师资资格的教师。学校在拥有优秀教师的基础上,学校的整体教育层次便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高质量的优秀教师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得更好,使学生的创业之路变得更加顺畅。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在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下,学生的学习能力便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便能在就业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资本。在打造创新型师资团队的基础上,学生的综合素质便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应重视高校创新能力课程,打造创新型师资团队,使学生的就业之路变得更加顺畅。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便会逐渐加快,社会将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于合理的运行状态中。

参考文献

篇3:浅论美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美术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美术教育就是为了激发孩子的主体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美术老师必须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民主、宽松的适合创造能力培养的良好氛围,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需要, 还要运用新的课程理念进行创造性教学。 在教学中, 应该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 重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让学生在美术课堂活动中发现和感受作品的意义与内涵, 产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 由于美术的本质决定

美术这门学科最讲究的就是个性与特点, 与别的学科相比其价值不在于复制出来的知识, 而在于其特异性。 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它的价值就是它独有的艺术成就, 这却是不可复制的, 更无法模仿。 要达到这样的高度, 需要的不仅仅是技艺, 更重要的是创新精神, 只有拥有自己思想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才具有艺术价值。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我们首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活动为辅, 在实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强调学习过程,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出不同理解与创新。 其实在美术教学中不应有“标准答案”, 而应以学生为本, 而不是教材, 从而努力让学生拥有较强的主动创新意识和在实践中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 由于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

1.要选择能够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并且引发其求知欲的内容,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力求构思新颖, 让学生产生创作愿望。

2.要选择将学生认知迁移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美术教育其实并不是为了让学生走向专业方向, 而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形成创造性思维, 最终将这种思维运用到生活、学习、工作之中, 这正是我们所讲的认知迁移, 正是美术教育要达到的。

所以,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灵活,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假使上了美术课每个孩子都画出了同样的画或者展现出了同样的风格, 那就谈不上创新能力。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不同的路, 走自己的路, 敢于冲出传统思维, 突破习惯和模式, 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有意识地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思考, 培养发散思维。

3.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孩子的年龄段。 每个学生的性格、年龄、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学生的个体发展都存在差异, 这就造成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与这个年龄阶段各种各样问题的表现不同。 因此, 设计教学内容时要针对这些实际问题, 顺应学生成长规律, 符合发展需要, 促进他们智力的开发与技能的提高, 不可不顾学生而编排不合适的教学内容。

二、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 教学主题为创造性。

1.创设教学情境。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 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的场景或氛围, 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 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新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积极, 充满动力。

2.提升创造意识。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要履行其职责, 在扎实的专业功底基础上了解学生思想, 支持学生的思维创新, 让学生把心里所想大胆地画出来, 不被客观事物束缚。 美术教育的发展和其他学科一样, 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丰富自己, 所以我们应当把创新作为美术教育的重点。 可以向学生展示美术作品, 让大家体会, 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找出其中蕴藏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对创新的兴趣。 在写生教学中, 让学生换一种思维方式表现所观察的对象, 增强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3.设计教学方案, 探讨教学问题。 我们在美术课中要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以新课标为基础, 加入小组讨论及课堂探索启发等内容, 以小组形式设计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团队中思考在集体中学到的知识。

(二) 创新精神品质的塑造。

在全面施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个性化教学日益受到重视, 因为它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之所以创造性是艺术的重要环节, 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群对同一艺术会有不同的感知, 因此个性化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在课堂上, 通过老师引导, 让学生放开想象, 无限地表达内心世界。 鼓励学生敢想敢画, 敢于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意见, 面对权威敢于怀疑, 面对常规敢于打破, 让美术课真正成为学生提高创新能力与创作意识的平台,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 运用评价机制, 提升艺术表现能力。

只有与众不同, 才可以体现自己的想法, 才能表现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所以应该合理且多样化的评价学生的作品, 在评价形式上多注重美术自身特征, 集中把学生优秀的创新作品展示出来, 在讲评中让学生互相欣赏学习, 提高创作水平。 逐渐使学生中相似的作品越来越少, 发现他们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维的闪光点。 不仅要评价作业的效果, 而且要注重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很容易学习与改变的, 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应注重个性化的发展, 不能压抑他们的任何想法。

美术教育者不要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只有一个答案, 一个标准, 因为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让学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作品, 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效果。

(二) 用多媒体的形式上欣赏课。

传统美术欣赏课程是文字、实物、语言及挂图等媒体的传播形式, 即老师、课本、挂图、实物、黑板, 学生对要欣赏的知识难以提起兴趣更不能消化。 现代化设施的运用, 的确在美术欣赏课上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让学生得以很快地消化所学知识, 而且加大欣赏课的课堂容量。 这样既为课堂节省了时间, 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老师采取多媒体形式上欣赏课可以使许多不易理解的问题更直观化、简单化。 欣赏课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可以通过放动画, 欣赏动漫、图片等方式, 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充满活力。 老师利用好课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中, 在娱乐中学到知识, 达到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篇4:浅论大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我国教育的现状与令人忧心的科技竞争力

中国科技人才总数居世界第4位,但其形成的国际竞争力却不够强,状况堪忧。不妨看一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落后的国际科技竞争力。由于创新不足,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很少。发明专利只有美国的1/30,韩国的1/4。而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在我国受理的有关计算机、医药、生物、通讯和半导体等高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外的申请分别占了70%、61%、87%、92%和90%。我国的电子产品,尤其是技术含量高一点的,绝大多数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生产费了很大劲,但没赚什么钱。让外国人通过专利把钱拿走了,甚至技术方一卡,马上就没法生产。这就是我国企业国际竞争的基本态势。由此可见,教育创新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石。平凡的教师使学生模仿,出色的教师让学生创造。

2科学研究原创甚少。原始性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体现一个民族的智慧及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原始性创新能力和高科技产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项研究的重大突破往往会带来应用技术的群体效应,从而带动一个行业、一个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据统计,现代技术革命的成果约有90%源于原始性创新。这些年,我国的基础研究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一批成果,但大多数的创新仍属于跟踪性的,真正原创性的重大成果不多。美国的《Science》和英国的《Nature》是世界公认最权威的学术期刊,能否在这两个杂志上发表论文是衡量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美国哈佛大学每年都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80篇左右论文,而我国的大学每年在这两本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仅为几篇至十几篇,可见差距非常大。仅哈佛大学每年在《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几乎超过中国前208高校《Science》论文的总数。

二、教育创新是我国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

从总体看,我国的科学技术仍然比较落后。创造性人才仍然相当缺乏,这不仅成为制约民族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最大障碍,而且也如同一个巨大的问号摆在了中国教育界的面前。高等教育的创新可分为国家教育制度的创新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前者是宏观层面上的,主要是由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制定的改革举措。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创新主要包括:教育观念的创新,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等。其中,观念的创新是先导,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创新是关键,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核心,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是保障。大学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作为高教战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努力树立教育创新的思想,为国家建设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创新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到重视。

三、现行大学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障碍

1模式单一,专才教育。对于同一层次的教育,各所高校几乎都用同一标准和要求,年复一年地按照相同方法培养学生,造成了百校一样、千人一面的沉闷局面,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压抑了他们的创造欲望。原本弹性可塑的学生经过教育这一“生产工序”都变成了“标准件”。此外,在专业教育中多强调“专”和“深”,而忽视了“宽”和“广”,使学生“坐井观天”,思维方式单一而封闭。

2内容陈旧、方法呆板和手段落后。在美国,大学教科书的内容更新很快,所使用的教材一般都是近一两年内编写或修改后再版的。此外,教师热衷于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最新的信息(包括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新设计和新工艺)以发给学生不少课外学习的参考资料。同时,教师善于把自己的科研内容与体会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我国大学教育方法却仍是“单向向学生灌输知识”, “仓库理论”依然故我,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其大脑当做储存知识的仓库。创新思维被压抑了,最后只成为了一个跟随器,缺乏创造的原动力、勇气和能力。

3重书本,轻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实践训练不足。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实践训练不足的问题,包括第一课堂的实验、实习,第二课堂的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第二,实验类型呆板。实验室本来是一个想象空间,并非模仿空间。大学里开设的实验基本上是验证性的,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器材以及试剂用品都由教师事先定好。学生只能掌握一般的操作办法,得到较为肤浅的感性认识。相反,美国大学对本科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开设不少设计性、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学生必须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从而能很好地培养在失败中磨炼,在悬念中探索、在探索中求变、在变化中创新的勇气。第三,科研训练匮乏。我国的大多数本科生目前难有机会在课外参加教师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或是学生自己组织的科技活动,不能及早地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对创新能力的培养缺少一个重要的途径。

四、如何构建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

综上所述,我们强调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它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唤醒人的主体意识、活跃人的思维、开发人的潜能以及发展人的个性。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还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才能比较好地构建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

1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必须边教书,边搞科研。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地是创造知识。一个好的大学教师,首先能给学生讲授本门课程的前沿与热点,这需要一定的理论功底,不开展科学研究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2有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并善于提出新的问题。在科学发现过程中,问题就像一粒粒待开发的“种子”。许多概念的产生和规律的发现,都是源于“科学问题”的提出。爱因斯坦说过,他的科学成就来自对问题的好奇心。他还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的技巧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所以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要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尖锐的问题,少说“Yes”多说“No”,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品质。

3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不疑就没有异,没有异就没有新。改变对知识的“复制、继承、传递”为“怀疑、批判、创造”,应当成为当今教育思想的变革之一。在教学中善于设疑、质疑和释疑,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倡导教学民主,深究教材疑点,挑战学术权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科学无绝对权威),欢迎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姿态对教师作出理性的质疑、争辩乃至批评,营造超过教师、超越书本的教育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学会批判性学习,敏于生疑、敢于生疑,学会在吸收中批判,在批判中创新。

4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少学生受的教育程度越高,思维越单一、视角越狭窄、想象力越有限。其实,直觉和想象才是发现的工具。爱因斯坦说过,科学研究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默里博士说,想象力是极为重要的创造力,可以使你接着往前研究。

篇5: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责任,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业人才的摇篮.我们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并探讨在现有的SPT人才培养体系下,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作 者:应殷 陈瑜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浙江,绍兴,31刊 名:经济研究导刊英文刊名:ECONOMIC RESEARCH GUIDE年,卷(期):2009“”(15)分类号:G644.5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业能力 大学生

篇6:浅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是创新教育过程主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教师在思想上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认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是为儿童少年全面成长打好基础的教育。”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可见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意义深远。

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

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习太多的计算机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知道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如开、关机,键盘、鼠标、显示器、主机等计算机主要组成部件和主要组成部件的简单功能与使用,指法训练与汉字输入、画图等等。教师只有正确领会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才不会随意拔高教学要求,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创造性的自由空间,而不会为一些枯燥、纯理论的知识所累,丧失学习兴趣。反之,则根本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以。

3、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特点

我国95年颁布的《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故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性特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同多种学科相整合,淡化计算机的“学科性”,决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这门学科变成理论课。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点,教师心中就有了主心骨、有了底,才能彻底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在教学上运用先进的、富有生命力、独具创意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教学手法上,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地方,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而“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新性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学习目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同时在学生自主探求问题的基础上,给与必要的恰当的演示提示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当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些重要的知识。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自然地形成创新意识。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有不断开拓创新的兴趣和意识。这样的人会拥有一种渴望认识世界的激情,拥有探究知识、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情感的催化和推动下,人的思维活动高度兴奋,身心的巨大潜力得以充分调动,创造能力高度发挥。要达成这个目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收发电子邮件一课时,正值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之际,利用这一时事新闻,先导入部分让学生观看神州六号飞船升空的录像,这样的引入首先就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了的兴趣。然后询问学生是否有什么心里话要对我们的航天英雄说,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热情,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什么途径让我们的航天英雄知道大家想要说的话?随后引出学习如何收发电子邮件,来给我们的英雄写信的主题。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高涨,趁着这个机会,紧接着又布置一个练习内容,让学生给自己的家人或者是好朋友发一封电子邮件,既将课堂上的内容融入了生活,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技能,一举两得。这样的情境创设出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式教学模式即把学生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的合理成份。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如在(Excel公式的运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错误的公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公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进一步掌握公式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创新才能

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必须“因材施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已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大部分学科教学还难以完全做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特点则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计算机教学中很好地实行。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的学校,有的上过计算机课,有的`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于是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失去上课的兴趣;另一些学生因“吃不了”失去信心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班级的同学分成2~3个组,指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要求与实践,这种个体化教学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进度,有基础的同学可以根据需要学习得更深入,而没有基础的同学又可以循序渐进地从基本内容开始学,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都会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在各层次上开发出来.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较易实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由学生来进行选择,就决定学生“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教师的任务从主要是讲解和讲授,转化到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学习方式也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转化到主要是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创新潜能也会得到激发。

三、在实践应用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像、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1、在教学与实践中,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思维因素,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学生在没学习WORD但学习完画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利用WORD制作一幅电脑小报,从进入到每一步设置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一幅。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显得非常兴奋,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自己构想、反复动手、讨论、大胆实践,完成了第一幅电脑小报作品。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学习创造思维,体验着创造性思维的快乐,展示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2、在实践中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使学生会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通用的智力工具应用于其他学科。例如我们将数据库应用于地理学习,自己编写“世界各国信息小词典”介绍给同学用于帮助地理复习;或者利用简单编程为数学抽象的函数分析提供具体的计算机模拟;让学生利用计算机上美术课,利用计算机创作音乐,利用计算机上写作课,甚至计算机学做自然试验,这样学生不仅仅会喜欢上信息技术这门课,而且对那些平常令他们头痛的课程也会重新评价。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的新世纪教学,它所强调的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开放思维,掌握理论,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一定能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阎立钦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研究

[2] 章得者  尝试分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3] 廖文胜 《创新教育研究》

[4] 肖川    论创新教育. 教育研究. 2001.(11).

★ 信息技术课教案

★ 初中信息技术课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

★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 信息技术课课后反思

★ 信息技术课的说课稿

★ 信息技术课观看随笔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案

★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7:浅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创新能力又是综合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繁荣兴旺的动力,更是促使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所针对的重点所在,也是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创新的条件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对学生进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与时间。具体来说,解放学生大脑,就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解放学生双手,就是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解放学生眼睛,就是培养他们认真观察的能力;解放学生嘴巴,就是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解放学生空间,就是鼓励他们投身社会实践;解放学生时间,就是提倡讲究学习效率,节省学习时间。“六大解放”的提出,为学生的创造与创新提供了先决条件。作为学习,应按照这一教学思路安排教育活动,如:在班级内实行“班干部轮换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管理的机会,并积极鼓励学生在管理工作中发展创新;在全校范围内成立兴趣小组,为学生们施展才华提供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中小学生的减负工作,为学生减轻负担、注重创新奠定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产生疑问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与开端,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疑问,才能在自主思维与思考中获取答案。任何思维过程都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包括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讨论,直到解决问题,都体现了学生对思维的灵活运用,这一过程中所提出的具有新意和创意的解决办法,都是一种创新行为。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所创设的情境应难易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会让学生感觉筋疲力尽,不仅无所获,还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如果问题太容易,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见,只有中等难度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求知,并始终处于智力发展的最佳状态。

2.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大胆提问

根据一般的学习规律,在学习初期,学生容易对内容表象产生疑问,而无法深入其内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拓展其思路,鼓励他们深入学习内容,通过联系前后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与讨论,形成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

作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中发现问题实质,并将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目的上。只有分析清楚这两方面,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可见,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养成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其中应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以减少其盲目性;也不能越俎代庖,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先跟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分析,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4.通过归纳总结和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当问题解决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共同归纳总结问题要点及解决思路,并通过进行课后练习来巩固知识。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分析、合作讨论、总结归纳、延伸练习中得到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应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活动教学,即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活动,如:游戏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角色扮演教学等方法。

(2)案例教学,即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借助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特定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等对话,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竞赛教学,即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小组竞赛教学、辩论教学等方式。

(4)过程教学,即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训练。

这些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达到各种方法的互相渗透和互补,最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不但是历史赋予每个教师的责任,同时也是整个教育部门所面临的重任。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抓住素质教育的契机,不断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若松.论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J].湖北社会科学,2005,(01)

[2] 孟玉琴.论创新能力培养与教育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4,(10)

[3] 刘守峰.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9,(S3)

[4] 王雷,苏桂臻.新课程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

篇8:浅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音乐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具有的优势

(一) 人身体部位的生理结构角度

从人脑的结构来看, 人脑有左右两个半球。左脑是语言脑, 右脑是音乐脑。左脑是一般负责逻辑思维, 如:公式、推理;右脑负责形象思维和创意思维。左脑记记是浅层次的, 右脑记忆是深层的。”而音乐教育直接作用于人的右脑,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音乐教育蕴涵的创造性角度

音乐教育本身所蕴涵的创造性, 使其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论是西方音乐重和声复调, 还是中国音重旋律线条, 都是人类丰富细腻情感表达。通过不同的节奏、曲调、和声、音色等要素将情感表达出来。有人说音乐表演是二度创作, 音乐欣赏、感受是三度创作, 不同的演奏者、欣赏者, 可能因为兴趣、阅历、知识等的不同, 对音乐的表达、对社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在音乐教育过程中, 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发挥个性、展开联想想象, 进行二度创作、三度创作,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 音乐自身的本质角度

从音乐的本质来看,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艺术, 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潜能的开发, 不仅仅是智力的开发, 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开发。如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精神力量的充分发展。上述各要素只有有机统一在一起, 才能推动其自身知识、思维、技能等发展。人进行创造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内驱力、情动力和意志力。情动力起到整个系统的桥梁中介作用。而音乐艺术审美的教育作用, 除认识作用外, 就是它在人类情感方面的作用, 被誉为最情感的艺术。它能通过演唱、演奏或作品欣赏, 来感受人间的真、善、美, 给人情感领域以无形巨大的影响。

二、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创新音乐教育观念

1.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其在学生的基础音乐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传统音乐教育只关注到了学生的智力, 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通常包括意志、情感、兴趣、爱好等。如果学生产生了浓厚的音乐兴趣, 为了获得音乐学习兴趣上的满足, 他们就会加倍努力地、自觉地学习, 并有可能把学习音乐当成人生的一种乐趣。

2. 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 更是审美的艺术, 其具有不可指向性及非语义性的特点, 对一首音乐作品的学习、理解, 要通过学生的聆听来体验、感受, 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而不是将教师个人感受凌驾于所有学生个体的主观体验之上。教师应尽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允许学生用各自的方法将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来, 要允许学生有多种多样的独特的理解, 并对同一首音乐作品发表不同的见解。

(二) 创新音乐教育内容

1. 通过感受和鉴赏来教学。

音乐教学应该坚持“以听为中心”的原则, 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 切实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如使用现代音乐资源, 如:广播、唱片、磁带、CD、DVD等, 增强听觉效果, 引领学生聆听优质音乐的习惯。

2. 通过演唱与演奏来教学。

鼓励学生要有表情、有感情地演唱、演奏, 从内心身处、从创新能力的角度, 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 并结合背唱歌曲、合唱、演唱评价、嗓音保护等方面来开展教学, 要让学生了解、熟悉各类乐器, 掌握几种常见乐器的基本演奏技能。

(三) 创新音乐教学组织形式

1. 改变单一程式化的教学形式。

音乐教学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 不能仅仅教学生声乐与乐理知识, 还要教他们对作品、作曲家以及作品创作特点进行分析, 这就要求我们敢于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师通过做演示进行教学, 通过讲故事给学生讲解, 及结合作者、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拥有的语言知识等进行作品分析。这样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音乐, 也是在创造音乐。

2. 使用和谐民主的教学形式。

和谐民主的音乐教学, 应该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的, 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也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合作者;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是学习任务的主要承担者, 也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实施者。这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 进而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创新音乐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成熟应用, 网络资源日渐丰富, 多媒体计算机成为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在音乐教学中, 这些先进技术和工具的使用, 能够为学生营造图文并茂、形声同步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容易领会知识的内涵。以一首民间打击乐曲《鸭子拌嘴》为例, 教学中, 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先从外形认识到大镲、小镲、锣、木鱼等打击乐器的特征, 然后听辨各种乐器的音色以及点击、乱击、轮击等演奏方法的不同, 进而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器乐合奏。

2. 同其他学科相融合开展教学。

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开展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式, 对于通过增加学科交叉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着重要意义。如:可在在教学中将音乐与舞蹈、美术, 甚至是文学等文科学科结合起来, 也可以将音乐与生物、物理等自然学科结合起来。通过用适当的节奏、力度、速度表现音乐,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不同内容与感情。

(五) 创新音乐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在音乐教学中, 可以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给学生留有发展个性的空间。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还能让学生主动把前后所学知识贯穿起来。如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 让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 结合已有知识分析与思考;通过教学过程教师的启发、诱导,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这样学生所学的音乐知识就会更加牢固, 也在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搜集资料、利用外界信息资源的能力, 形成发散性及综合性的思维能力。

结束语

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就是进行音乐教育自身改革与创新的过程, 必须将音乐教育理论创新建设和实践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完成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任。让我们一起为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学生创新的提高开展更为深入的探讨, 以期获得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仇艳霞.音乐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4) .

[2]孙淑晓.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舞台, 2010, (11) .

[3]岳群.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09) .

篇9:浅论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来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日常教学中,适时地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数学史中的历史典故和国内外数学家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可以巧妙利用数学美,即利用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对称美等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比如:下面一个例题:

求 的值

解:设,y= ,则

因为y≠0,所以 ,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不断探究的欲望,才能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决不是一个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概念教学,还是解题教学,我们教师决不能一古脑儿地把正确答案“灌”给学生,而必须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尽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在课堂上我们老师可以故意留点疑问,露点破绽,在讲解过程中设置误区,引起学生的质疑,让学生思考,利用认知冲突引起讨论,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听讲,大胆发现,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高一数学上册第三章,我们学习了数列知识。在学习等差数列时,课后一道习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已知,在等差数列 中,

,求证:

成等差数列。那么,学生通过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可以轻松证得该命题的准确性。此时,有好学的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若是等比数列,是否可以类比一下, 也成等比数列呢?学生利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当时,得出:

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它是正确的,也有同学会认为,类比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可一时找不到反例进行说明。老师点拨一下,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其中没有一项为零。此时立即有同学想到:当 ,

这时,结论便不成立了。

所以,给学生机会,学生也能还老师以惊喜。

三、重视实践操作,增强创新思维

篇10:浅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越来越被重视。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教育目标的教育模式,形象地说,创新教育不仅要给学生提供“金子”,更要授予“点金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人防知识是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劳技等多学科综合性的知识,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因此,如何抓住人防教育这个阵地,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人防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就此谈谈初浅的体会。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动机

对一般学生而言,往往认为创新是一件可望而不可求的事,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创新其实并不神秘,它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属性之一,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做法就是创新。

如17世纪解剖学家利用干燥种子吸水膨胀的原理,巧妙地把头颅骨分离的方法,在当时就是创新。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假设,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敢持己见,并抓住各种契机,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因为想像力是智力结构中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因素。

如在制作“简易滤毒罐”时,笔者一方面把统一准备的材料发给他们,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利用废旧材料,根据滤毒罐的原理,自己设计制作“简易滤毒罐”,视制作情况给予表扬和加分,并设法引导他们联系实际,分析比较、发现问题、广泛联想、大胆想像、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成功的喜悦和由之激发的浓厚兴趣,会起到巨大的“内驱力”,产生强烈的创造意识。

在制作中,有的学生想到了把纱布棉花铺好后叠起来一起剪,一次就可剪出六层纱布,三层棉花,既快速又统一,这就有创新的苗头,由此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

教学中,还应注意不要急于析疑,可以把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交给小组探讨或在课堂上点化,给学生创造一个“柳暗花明”的效果。通过营造创新氛围,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质疑、假设、想像、创新等,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等,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动机。

二、创设心理条件,开发创新潜能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早在几十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教师要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用热情、真诚和友善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少严肃、多和蔼,少批评、多鼓励,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平等而又相互尊重的心理氛围。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激发学生创造欲望的人,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与教师相处学习时心理的安全和自由。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自主学习,疑难之处随时毫无顾忌地质疑,有认识、有想法时可以畅所欲言,从而无所顾虑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见,不时闪现创造思维的火花。

上课时,笔者在提出导学目标后,让学生用十分钟时间自学,然后,针对本节课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若有独特见解,则给予表扬和鼓励。如在学习“常规空袭时人员的识别与防护”内容时,交流中有的学生对课本中“卧倒时面部向下,掩住耳,张开口,……”提出了异议,认为“既然掩住了耳,就不应张开口,否则会把鼓膜冲破……”,对于这种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行为,笔者当场就给予了表扬和鼓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只有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

三、引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思维,而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始,许多重大发明都是在质疑的引导下,通过创新思维而最终实现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每个问题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且,要进一步追问下去,沿着这种思路去思考问题,就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学习“对核武器的防护”时,引导学生对防护措施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利用浅色衣物遮盖身体?”“为什么浅色物体对光辐射有防护作用,深色物体就没有吗?”“为什么切忌看火球?”“看火球为什么会烧坏眼睛?”“滤毒罐为什么能滤毒?”“滤毒材料又是怎么滤毒的?”等等。同时,由于要回答这些问题,既要运用物理知识,又要运用化学知识、生物知识等,因此,既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也激发了他们探究知识和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各种创新思维,如求异思维、辐射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联想思维、灵感思维等等,让学生在求异、求奇、求新、求深中寻找灵感,发展思维。

我们可结合科学家、发明家创新思维的成果,启发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进行创新思维。如1865年法国园艺师搬花盆时,不小心掉在地上,结果盆碎了,根系和土壤却抱成一团,十分坚固,于是他用钢筋编织框架,用混凝土填充建新花坛,果真非常坚固,然后,进一步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建筑、桥梁等,成为一个跨学科、跨行业的伟大发明。我们可以以此来启发学生注意身边的事物,进行创新思维。在学习“高技术局部战争”后,可让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海陆空三用战舰”等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模型等活动,有的学生就想到了用“航模”中的螺旋桨、泡沫塑料、饮料瓶等材料,并利用反冲力进行制作。对于学生的创新成果,即使是微小的苗头,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或者是不成熟的创新成果,也必须给予激励和扶持,要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并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创新思维变成创新成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及时巩固和进一步深化,创新能力得到更深刻的发展,同时,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四、运用现代技术,提高创新能力

将现代教学技术运用于人防教学,可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现代教学技术集图文、音像于一体,用生动的画面、声像多感官刺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使无声无色的静态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动态图象,由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归类,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录像和多媒体进行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认识从形象上升到抽象。

如在学习“人防工程”内容时,笔者先用录像及多媒体把人防工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搞清了人防工程结构,懂得了各种系统的布局和作用等,而后,让他们针对核、化、生武器杀伤破坏因素,自己设计人防工程的防护系统,并鼓励他们观察、比较、总结前人设计的人防工程,大胆想像,尽可能设计出有自己特色的人防工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总结能力、想像能力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在观看卧倒动作、防毒面具的佩戴、防毒衣的穿脱等录像后进行演练,可让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其中的要点,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上一篇:路在脚下初三作文600字下一篇:履行党建工作一岗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