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2024-06-02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共8篇)

篇1: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一、常见图形的周长、面积及体积计算公式:

1、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的长=面积÷宽            长方形的宽=面积÷长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高(底)

4、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三角形的底(高)=面积×2÷高(底)

5、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梯形的(上底+下底)=面积×2÷高

梯形的高=面积×2÷(上底+下底)

6、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高)

7、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      长方体的高=体积÷底面积

二、常见的数量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2、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3、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时间=工效      工作总量÷工效=时间

4、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总产量÷数量=单产量      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三、常用单位间的换算:   换算方法:高乘低除

1、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1角=10分    1元=10角     1元=100分

2、重量单位(毫克mg、克g、千克kg、吨T):

1克=1000毫克    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

3、时间单位(秒、分、时、日、月、年、世纪):

1分=60秒  1时=60分  1日=24时  1年=12个月1世纪=1

月大:1.3.5.7.8.10.12    月小:4.6.9.11     2月(平年28天   闰年29天)

4、长度单位(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千米km):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千米=1000米

5、面积单位(平方毫米m㎡ 、平方厘米c㎡ 、平方分米d㎡ 、平方米㎡、

公顷h㎡  、平方千米k㎡  ):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6、体积(容积)单位(立方毫米mm3、立方厘米cm3(毫升mL)、立方分米dm3(升L)、立方米m3):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四、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数 + 加数 = 和        一个加数 =和  -另一个加数

2、因数 × 因数 = 积       一个因数 =积  ÷另一个因数

3、被减数-减数 = 差     减数= 被减数 - 差      被减数=减数 + 差

4、被除数 ÷ 除数 = 商    除数=被除数 ÷ 商   被除数=除数 × 商

五、常用的简便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a+b=b+a         结合律 (a+b)+c= a+(b+c)

2、乘法: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   分配律(a+b)×c=a×c+b×c            3、减法:a-b-c=a-(b+c)   4、除法:a÷b÷c=a÷(b×c)

六、常见的性质或规律:

1、商不变规律:在一个除法算式里,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2、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七、常见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2=0.5   1/4=0.25    3/4=0.75   1/5=0.2    2/5=0.4   3/5=0.6    4/5=0.8  1/8=0.125    3/8=0.375 5/8=0.625  7/8=0.875  1/20=0.05     1/3≈0.33   2/3≈0.67     1/6≈0.17

八、100以内的质数表(25个):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47  53  59 61  67  71  73  79  83  89  97

九、应该熟记的知识:

1、能被2整除的数(2的倍数、有约数2)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能被5整除的数(5的倍数、有约数5)的特征:个位上是0、5的数;能被3整除的数(3的倍数、有约数3)的特征:各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篇2: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0人。从上期平常学习和期末考试情况看,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掌握得较为牢固,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数与代数

本册教科书有关数与代数的知识安排了倍数、因数以及分数;倍数、因数、分数加减法和方程。这几部分内容联系是紧密的,分数的学习是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基础,分数加减法的学习以及学生前面掌握的整数四则计算是学生学习方程的基础。

2、空间与图形

本册教科书在空间与图形安排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在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中,充分体现“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通过观察物体、制作模型、数学实验等方式,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在这些表象的支持下,通过亲身体验来帮助学生获得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本质特征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

本册教科书的统计与概率安排的是折线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形式。学习重点不放在如何制作统计图上面,而是放在如何运用折线统计图来了解信息,应用信息上面,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达到增强学生统计观念的目的。

4、实践与综合应用

本册安排的综合应用有三个: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一年吃掉“多少森林”,发豆芽。在编写方式继续采用了程序性的活动方式,为学生设计出基本的活动程序并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活动,并在每个程序下面都给学生留有记录、分析、计算和写建议的地方,明确要求学生参与整个活动过程,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能找出10以内两个非零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知道分数和除法、分数和小数的联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成分数)

3、会进行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运算及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会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4、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用方程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并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6、通过实例,了解体积(或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单位长度的实际含义。

7、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这些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8、进一步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通过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9、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初步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10、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类推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察和统计观念。

(三)、教材主要特点:

1、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3、重视学具操作和数学实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4、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5、配合教学内容安排数学文化,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措施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二)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三)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六)改进教学评估方法。

(七)耐心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和家长取得联系,多用表扬鼓励的方法,帮他们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课时安排

(一)倍数与因数(9课时)

倍数、因数 2课时 2,3,5的倍数特征 2课时 合数、质数 2课时 公因数、公倍数 2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二)分数(14课时)

分数的意义 3课时 分数的大小比较 2课时 真分数和假分数 2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 约分 2课时 通分 2课时 小数与分数 2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三)长方体、正方体(14课时)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课时 长正方体的表面积 2课时 体积与体积单位 4课时 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2课时 解决问题 2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1课时

(四)分数加减法(6课时)

分数加减法 5课时 综合应用:一年“吃掉”多少森林 1课时

(五)方程(18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 4等式 3方程 2解方程 3解决问题 4整理与复习2

(六)折线统计图(5课时)

折线统计图 4综合应用:发豆芽 1

(六)总复习(5课时)

篇3: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 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 日积月累,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准确把握文本语言的教学价值, 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 就成为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基于教材与学情的特点, 我侧重从文本的语言形式出发, 品读课文词句。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 我从五个方面来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训练点一:关注文体特点, 内化“语言文字”表达技巧。

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时, 首先要把握课文的文体风格, 发掘藏在别具一格的文体中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桥》是一篇个性鲜明的小小说, 作者运用大量短句渲染出极其紧张的气氛。如文章开头的两个短句:“像泼。像倒。”寥寥几字, 把雨势之大、之猛, 描写得淋漓尽致。如何让学生去体会语言简练的韵味?不如反其道而行之, “增”应该是个好办法。我把原句增添成这样:“倾盆大雨从空中泼洒下来, 倾倒下来。”然后与原文的句子进行多形式的比较朗读, 并抓住这样的特点句式进行迁移运用, 让每一个学生都学着说一说:车跑得真快, 像_____, 像_____。_____真_____, 像_____, 像_____。由点到面, 对全体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 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语感, 从而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短句那短促、凝重的感觉, 又使得其在学习运用中学会了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

训练点二:关注修辞手法, 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

本课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使洪水肆虐恐怖之情形, 准确而精彩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在教学这些语句时, 我主要运用了“说、赏、读、写”的方法。说:在找出文中描写洪水肆虐的拟人或比喻句后, 说说精彩之处;赏:欣赏课件中洪水肆虐、令人恐惧的视频画面;读:通过齐读、挑战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 读出洪水的肆虐恐怖;写:学生领悟了拟人手法的作用后, 不妨小试牛刀, 照样子写句子。通过这种涵泳品味, 拓展练习, 将学得的语言经验运用到新的语言情境中来内化学生的语言底蕴!

训练点三:关注标点符号, 探索“语言文字”的秘密。

郭沫若说过:“言文而无标点, 在现今就等于人而无眉目。”可见, 标点在语言文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除了表示停顿时间的长短以外, 有的标点还隐含着特定的意思,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想象, 挖掘其内在的特殊含义, 以加深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但是, 作为这么重要的情感载体, 它却常常被忽略。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 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为了让学生关注到标点符号, 我去掉了句中的标点, 再让学生自行添加, 反复品读, 读出不同的感觉, 如斩钉截铁的语气、镇定自若的语气、不容置疑的语气, 从而发现这句话中连用三个感叹号的妙处, 在真正意义上达到“言”和“意”的统一。

训练点四:关注关键词语, 体会“语言文字”的个性。

小学阶段重要的是落实字、词、句的感悟、理解、内化、运用。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明显的体现文章情感的词句, 还要紧紧扣住“文眼”。文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位老汉?这是教学的重点。越是重点的地方, 其“语言”越是能承载更多的意义。文中有这样两个句子: (1) 老汉突然冲上前, 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2) 老汉吼道:“少废话, 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

其中的“推”、“揪”二字, 看似矛盾, 细细品来, 却是精妙至极:“揪”彰显的是老汉心底的无私, “推”则迸发出老汉内心浓浓的父爱。这样的精妙言语必须要让学生揪出来好好地推敲推敲:老汉这一会儿揪, 一会儿推, 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抓住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之处, 使之成为一个个训练的“点”, 既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是对课文内容和语言进行有效的转化。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发这样一个语境训练: (老汉揪出小伙子, 他想的是____。老汉推小伙子, 他想的是____。) 带领学生走进老汉的内心世界后, 此时, 你感受到的又是什么呢?从而使这一练习能进一步深化:老汉揪出小伙子, 他想的是____。我感受到了____。老汉推小伙子, 他想的是____。我感受到了____。至此, 一位无私无畏、先人后己的优秀共产党员, 一位无私的父亲如山一样矗立在我们的脑海中。

训练点五:关注读写拓展, 实现“语言文字”的有效链接。

读中悟写、以读促写应为阅读教学之道。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 由理解、领悟、积累再到运用, 进而把言语内容的理解和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机融合。

“桥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紧接着, 不失时机地安排小练笔:结合画面, 写一写心中的感动, 在实践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4: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1. 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品读两首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二、 学习《游园不值》

1. 借助图画,理解词义

(1) 出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画,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曾在西湖一带长期隐居,这是他在一天雨过天晴之后去拜访友人,写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 诗人在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4)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 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图来弄明白。看看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① “苍苔”见过吗?在图中找到苍苔。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② 屐,(指图)木底鞋。

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比较枯燥,教师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6) 诗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学过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吗?那里的“怜”指什么?两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7) 师小结:理解诗文词义的方法很多,看来利用插图、联系旧知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 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 读一读前两句诗,你知道诗题“游园不值”的原因吗?用上“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2) 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境?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扫兴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一读前两句诗。

(3) 诗人是乘兴而来,现在要败兴而归了吗?教师引读后两句诗,读后提问:诗人此时心情怎样?

(4) 诗人看到什么而欣喜?仅仅是这一枝红杏让诗人欣喜?再读后两句诗。

(5)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推开这扇柴扉,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学生的思维便闪烁着灵动的光辉。一番再造想象让学生步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并生发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3. 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 园中的景美不胜收,岂是这一堵矮墙能关得住的呀!诗人顿时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吧!

(2) (多媒体展现美好春光)面对园中美景,现在你就是叶绍翁,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反复吟诵诗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换位赏读,学生兴趣盎然,整首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 引入诗题,看图知大意

(1) 这课还有一首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在这首诗里,诗人又写了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齐读诗题,相机理解“宿”“徐公店”。

(2)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看看图,再读读诗文,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的蝴蝶()的菜花()的儿童

(5)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诗人杨万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的门外,他看到……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情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教师应摒弃独白,辅以画面,从诗中找景物,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握诗的主旨,领略诗中的风光。

2. 启发想象,吟诵入境

(1) 诗文最后一句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不说“飞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寻”读起来似乎更顺口,为什么诗人要用“寻”呢?(点出了孩童追黄蝶的欢快场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

(2) “无处寻”留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透过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镜头:你仔细看,能看到黄蝶停歇、飞舞,儿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细听,能听到儿童追蝶时的欢叫声、叹息声。展开想象,把这些内容说给同桌听。

(3) 这景、这人,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四、 总结赏析,拓展积累

1. 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春天的,虽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

2. 春色是诗人笔下生生不息的主题,来读读这些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篇5: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内容:p118—p129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折线统计图,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2)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趋势,比较数量关系。

(3)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学会绘制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

(1)将实际生活实例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2)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合作交流等方法,比较数量关系。(3)动手操作,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概率与统计在生活中的密切关系,进一步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从而热爱生活。增强学习的信心。重难点、关键

1、重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2)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趋势,比较数量关系。(3)初步学会绘制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2、难点

(1)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2)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正确地描点。(3)图例的设置,横轴上的间隔。

3、关键

正确的描点连线。教学建议

1、教师要重视情境创设,关注知识需求。

2、要注重活动设计,体验数学价值。

3、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的培养教育。

折线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8~120页例1,课堂活动第1,2题。【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实际问题。

(2)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合理推断,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将实际生活事例与课堂教学的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折线统计图作分析。【教学难点】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教具准备】

各类统计图表,有关非典的统计图片、投影仪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2003年春,我国很多地方遭遇了“非典”疫情,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在抗击“非典”期间,人们非常关注的就是每天新增的“非典”人数。

2、出示北京地区2003年4月26日到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

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能很直接地看出“非典”病人数量的哪些变化?

①、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4月26日新增“非典”病人113人;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122人;5月6日新增“非典”病人70人;5月11日新增“非典”病人42人;5月16日新增“非典”病人28人;5月21日新增“非典”病人8人;5月26日新增“非典”病人5人;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1人。

②、从统计表上可以直接看出当天新增“非典”病人的人数。总结得很好。

③、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最多,5月3日新增“非典”病人最少。

统计表能很快了解到具体数据,而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比较病人数量的多与少。

3、揭示课题。

如果要清楚了解“非典”病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来吗?其实整理数据还可以用另外一种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板书:折线统计图,并出示北京地区2003年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折线统计图)

二、分析研究,探寻特点

1、观察折线统计图,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仔细观察北京地区2003年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项目? ①、折线统计图上有名称、时间。

②、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一样,横向表示日期,纵向表示人数。你从折线统计图中还观察到了什么?

①、折线统计图上还有许多的小点,这些小点都用折线连起来。②、这些折线有的上升,有的下降,他们的倾斜程度还不一样。

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不但看到折线统计图有点,有折线,还看到这些折线有的上升,有的下降,而且它们的倾斜程度也不一样。接下来我们就围绕折线统计图中的点、折线上升和下降、折线的倾斜程度讨论以下三个问题。(师可课件出示)

(1)从图中的各个点,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从折线的上升和下降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3)从折线倾斜的程度又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老师巡视,指名回答。

①、图中的第一个点表示的是4月26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后面每个格点上的点,表示的是相应时间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多,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少。

你从哪儿知道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多,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少?(5月1日的点最高,所以那天新增病人的数量最多;5月31日的点最低,新增病人的数量就最少。)

你是一个细心观察的孩子。②、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折线。折线上升说明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还在增多,折线下降说明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在减少。

③、折线上升时倾斜的程度大,说明“非典”病人的数量增加速度快;倾斜程度小,说明“非典”病人的数量增加慢。

④、折线下降时倾斜的程度大,说明新增“非典”病人减少的速度快;程度小,说明新增“非典”病人减少的速度慢。

新增“非典”病人增加速度最快是在什么时候?新增病人数量减少最快呢?

4月26日到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增加速度最快;新增病人数量减少最快是从5月1日到5月6日。

你能用手势比划并简单说明一下“非典”病人数量变化的情况吗?根据变化情况,你估计6月份“非典”病人会怎样变化?(抽生回答,全班进行评价。)

正像大家所估计的那样,6月份新增“非典”病人数量越来越少,正是大家的同心协力和正确认识,防治非典,才让新增病人减少。请大家根据刚才交流的信息,独立完成书上第119页(1),(2),(3)题。(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2、议一议

根据刚才对折线统计图的分析,请大家小组讨论,说说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它和条形统计图比,它有什么优点?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①、折线统计图很容易看出事情的变化情况。②、它还能够看出一件事情的变化趋势。

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比较数量的多与少,而折线统计图中每条线段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以及它们的倾斜程度,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 3 或变化趋势。特别是在有很多数据的时候,折线统计图更简洁。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 生活中,有许多的现象都有上升与下降的变化情况。比如我们城市的绿化面积越来越大。(老师边说边用手势比划)让我们用手势来比划一下书中描述的生活现象。

(1)从春天到秋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2)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

……

教师逐条出示,学生思考后,进行比划,抽生边比划边进行解释。

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现象有数量的上升或下降的情况?把你想到的比划给同桌看,并解释给同桌听。

2、第2题

(1)出示第2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全班交流,评价时,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3)结合第3个问题,思考:这些折线统计图有用吗?它在生活中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小结:利用折线统计图,可以帮助销售经理及时调整进货,可以让消费者把握消费的时机。

四、总结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吧。根据交流情况,师生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五、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1题 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0页例2,练习二十四第2,3题。【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共同讨论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基础上,掌握本课教学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的积极情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绘制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学会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难点】

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正确描点连线。【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提问:大家喜欢旅游吗?旅游前,应当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九寨沟大家去过吗? 教师简单介绍九寨沟的情况。亮亮一家今年准备到九寨沟旅游,为了更好地了解九寨沟的情况,他在网上查到了该景区去年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表。(出示统计表)

2、观察统计表,说说你有什么不明白的词语? 月平均气温是什么意思?(月平均气温就是指每个月的平均气温。比如2月的平均气温是2.5℃,是指把2月每天的气温相加,再除以2月的天数,就是2月的平均气温。不是指2月的每一天都是2.5℃。)

解释得很清楚。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一眼就看出景区去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吗?

①、能一眼就看出九寨沟每月的平均气温是多少。并且九寨沟全年的气温都比较低。

②、能从统计表中看到月平均气温的变化,但是看起来比较麻烦,总要去想一想。对呀,从统计表中确实能看到九寨沟月平均气温的变化,但是比较麻烦。为了更好地看出景区气温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将表中的数据画成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实践探索,分析统计图

1、研究画法,绘制折线统计图

(出示一个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想一想,一个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包括哪几部分?

①、一个完整的折线统计图有标题、制表时间、横轴、纵轴、数据。②、还有许多互相垂直的线、单位名称、折线。

大家找得都非常准确,一般来说,一个完成的折线统计图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制表时间、横轴、纵轴、单位名称及刻度,对应的点及连成的折线、相关数据。

(出示网格纸)如果在这张纸上绘制“×年九寨沟月平均气温的折线统计图”应该怎样画呢?自己先说一说,再与同桌交流。

可以先写标题和制表时间,然后画出横轴和纵轴,标出横轴和纵轴的单位名称。(师根据学生讲解在网格纸上板书标题和制表时间)

横轴和纵轴上还要标上刻度。横轴和纵轴都要平均分,而且刻度都要标在与格线相对应的轴上,而不是格子里。

在横轴和纵轴上标刻度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横轴和纵轴都要平均分,刻度都要标在与格线相对应的轴上。都是我们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横轴表示什么?它的一格表示多少?纵轴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多少?横轴和纵轴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横轴表示时间,它的一格表示1个月,单位名称是月,纵轴表示平均气温,一格表示2℃,单位是℃。)

一格表示2℃,半格呢?(半格表示1℃。)要完成一张折线统计图,还应该要做些什么?

5(现在就是根据数据画点,然后再依次进行连线,最后,还要在点上标出数据。)你能根据网格图,自己制作折线统计图吗?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抽一人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统计图,全班订正。请根据你的统计图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师适时提问:2月的2.5℃是怎样画的?5月的11℃为什么画在一格的中间?

全班评价:你觉得他画得怎么样?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还有哪些地方你觉得需要改进?

说一说:画折线统计图时,应当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画出漂亮的折线统计图?

师小结: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大家要特别注意,横轴纵轴平均分,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单位写清楚,名称日期别忘记。

2、解决问题,分析折线统计图 想一想,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发现这些信息的?自己先想一想,再小组讨论。

①、7月的平均气温最高,1月的平均气温最低。就看折线统计图中的点。

②、如果以10℃为分界线的话,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的有5,6,7,8,9月,共5个月,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的有1,2,3,4,10,11,12月,共7个月。

③、从折线下降的程度,看出气温下降最快是在11月,下降了5.9℃。如果你给小亮的旅游计划提出建议的话,你想说什么?小组内说一说。(先小组内说,再全班交流)

三、巩固反馈

1、练习二十三第2题

(1)回顾: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是什么,按什么顺序画?

(2)根据交流,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的绘制,全班订正。指出描点不准确、跳跃连线的错误。

(3)独立观察,思考: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4)全班交流,评价。回答题后的4个问题,重点让学生从点的高低与线的倾斜程度上进行分析,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三第3题

(1)生活中,折线统计图的运用非常多,下图就是张叔叔的汽车去年前6个月的用油量记载。(出示统计图)

(2)观察统计图,独立完成书上的问题。

(3)全班交流,订正。

(4)你从图中还得到了什么信息?请描述一下张叔叔前6个月用油情况,估计一下张叔叔用油的趋势。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折线统计图

(三)【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122~123页例3,课堂活动。【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掌握它的制作方法,学会在网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掌握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初步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在课堂教学与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初步的绘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学会正确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图例区分不同的数量关系。【教具准备】

自1984年以来,中美两国参加夏季奥运会获得金牌数统计表,餐馆经营状况统计表,网格图(或画有网格图的小黑板),实物投影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它有什么特点?怎样绘制折线统计图?(从折线统计图上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增减幅度或变化趋势。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与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差不多,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相对应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大家要特别注意,横轴纵轴平均分,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单位写清楚,名称日期别忘记。)

大家归纳的很完整,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折线统计图的问题。

二、新知探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要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我们都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其实,我国自1984年开始参加夏季奥运会以来,经历了连续6届比赛,在这6届比赛中,我国奥运健儿获得了许多金牌。请看,这是中国与“金牌大户”美国在这6届比赛中,获得金牌数的情况。(出示:1984~2004年奥运会中、美金牌数统计表)

这是关于什么内容的统计表?你最想了解什么方面的内容? 这是关于1984~2004年奥运会中、美两国金牌数统计表。我最想了解中国在哪年的奥运会上得到的金牌数量最多。还想了解中国金牌的增长情况等。

大家想了解中国与美国获得金牌数的情况,我们用什么统计图来整理数据更好一些呢?(折线统计图。)

2、学生尝试,得出绘制方法 你准备怎样绘制这张折线统计图?

可以绘制成两张折线统计图,一张是中国的,一张是美国的。赞成吗?(赞成。)还有不同意见吗?

可以把中、美两国这几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的情况画在同一张折线统计图上。

有人觉得要画两张折线统计图,有的人认为可以只画一张折线统计图。哪种方便、简洁?(画成一张的要好一些。但是不知道该怎么画?)把中、美两国这几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的情况画在同一张折线统计图上。只是现在不知道方法。没关系!我们大家再想一想,也可以与同桌之间互相商量一下,甚至还可以在网格纸上去画一画。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画的?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 既然是画折线统计图,那方法还是应该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差不多。可以先把它想成只有美国的金牌数量统计,就根据美国的金牌数量多少在统计图中对应的位置打上小点,把它连起来。再把它想成只有中国的金牌数量统计,就按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画1984~2004年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数统计表。这样,在这张折线统计图里既有1984~2004年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数统计,又有美国的。

想法很有创意!大家看到了这张统计图,有什么想法呢?说一说。

我们不知道哪条表示中国的金牌数,哪条表示美国的金牌数。

①、可以在上面的折线上标注“美国”两个字,在下面的折线上标注“中国”两个字,这样就清楚了。

②、不在折线上写字来进行标注,而是用线的颜色来进行区分。③、用实线和虚线来区分的。

大家刚才的想法都很好。其实在数学上,我们往往会用线的虚实、折线的颜色、对应点的形状等方法来区分各条折线。并把区分的方法用简单的图例表示在折线统计图上。

刚才同学们学会了用图例的方式去区分两条折线,还知道先画美国的金牌数量,再画中国的金牌数量这样的绘制顺序。你还可以按什么顺序绘制这两条折线呢?

①、还可以先绘制中国的金牌数量,再绘制美国的金牌数量。②、先在1984年所对应的轴上绘制出中国和美国的金牌数量,再绘制1988年中国和美国的金牌数量,最后按这样的方法去绘制其他年份的中国与美国的金牌数量。

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我们确实可以运用刚才同学们所总结出来的顺序去绘制:一是先绘制美国和中国金牌数量的任意一条折线,再画另一条;二是先在同一个年份上分别找到美国和中国金牌数所对应的点,然后再分别将美国与中国对应的点顺次连线。

3、揭示课题

像这种,一个统计图中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数据的,我们称它为复式折线统计图。而只用一条折线表示的叫做单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4、讨论并交流

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你又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看出这些信息的?(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①、1984年奥运会美国的金牌数比我国多得多。②、在1988年以前,中国与美国在奥运会上得到的金牌数量差距非常大;从1988年~2004年,中国与美国在奥运会上得到的金牌数量差距在逐步缩小。

③、在2004年奥运会上,我国与美国的金牌数非常接近,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的金牌数量超过了美国。

5、对比分析,找优点

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大小、变化趋势,还可以对不同的数量进行比较。)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完成课堂活动。

1、回顾: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是什么,要注意什么地方?

2、出示课堂活动:杨叔叔是一家餐馆的新任经理,他得到一张该餐馆今年前10个月的经营状况统计表。

提问:营业额是什么意思?支出是什么意思?你知道怎样计算每月是盈利还是亏本吗?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后,教师简单小结。

提问:如何帮助杨叔叔清楚地看出餐馆前10个月的经营状况?

3、学生独立制作统计图,全班订正,评价。

4、观察统计图,你能从统计图得到什么信息?根据统计图,你给杨叔叔在管理、服务、菜品宣传上有什么好的建议?

重点指导学生从两条折线上比较分析盈利与亏本情况。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对于复式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了解?还有什么问题?折线统计图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简单小结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制作方法及意义。

五、作业

篇6: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案

1、用下列字组成成语:靡

2、找出并纠正成语中的错别字,再划去不是同一类的成语。

以逸代劳()

惊惶失措()学以至用()

义不容词()

焚书坑懦()

望尘莫急()

提心调胆()

融汇贯通()

3、补充名言及八字成语。

(1)、水至清则无鱼,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瑞雪兆丰年。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不为瓦全。

(5)、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以下六个成语简述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过程。

若有所思 冥思苦想 念念不忘 自言自语 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第二阶梯:你能理解吗?(先读背再交流)

本册书中的成语名名言很多,要理解它并不难,只要理解了其中的关键字即可,现在我们重点检测一下大家对这些成语和名言的关键字理解了吗?

杳无音讯 悲恸欲绝 鼎鼎大名 迎刃而解全力以赴 肃然起敬

不遗余力 面面相觑 以逸待劳 所向披靡 义不容辞 豁然开朗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老当益壮,宁以白首之心。穷且弥坚,不堕青云之志。

第三阶梯:你会运用吗?

1、巧填成语。

每当你喜怒乐时,神情肯定大不一样:高兴时,你欣喜若狂;生气时,你泪如泉涌;无聊时,你没精打采;悲伤时,你悲恸欲绝。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乒乓球运动员张怡宁在预赛中,先以2:1落后于新加坡选手,但她毫不气馁,仍然保持冷静,因为她知道,为国争光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她全力以赴去拼最后两场比赛,在至关重要的两局中,她不慌不忙,最终成为一名鼎鼎大名的女单冠军。全中国人为之兴奋不已。

2、根据语境,填本册课本中学过的名言或八字成语。

(1)现在我们国家提倡保护环境、退耕还林,因为人们牢记教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代的林则徐在书房里挂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幅对联,以此来勉励自己做一个胸怀宽广、为人正直、大公无私的清官。

(3)走在山间,捡起一朵落花,我会低声吟诵:“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做人难道不应该像落花那样知恩图报、默默奉献吗?来到荷塘边,看到满池的荷花映入眼帘,我会情不自禁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光阴似箭,现大正是我们读书的大好时光。可小明一天到晚就是贪玩不学习,你会劝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绩考得很差,小明才感叹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后我再也不贪玩了!”

3、请你运用所知道的成语或名言评价课文中的人物。

爱德华葛利格:_________________

毕升:___________________

贺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姐:___________________

张嘎:____________________

篇7: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备课

本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和一个“积累与运用”。其中《故乡的“水墨画”》《海滨仲夏夜》是讲读课文,《草原即景》是批读课文,《吐鲁番的葡萄沟》是略读课文。

就内容上来说本单元都是写景的,它们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令人震撼的美与神奇。《故乡的“水墨画”》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恬静、自然而不乏快乐的美景。《海滨仲夏夜》让我们感受到夏天海滨的夕阳以及夏夜的灯光、海滩、满月等各具特色的景致。《草原即景》将我们带入神奇的草原之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它的广阔与美丽。《吐鲁番的葡萄沟》则带我们走进酷暑难耐的盆地,感受那清凉透心的浓浓绿荫,品尝那赫赫有名的吐鲁番葡萄。而“积累与运用”,既有知识的巩固与扩展,又有对景物描写的讨论。

本单元描写的都是美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寓情于景,充分表达作者对故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浓浓的思乡情、爱国情洋溢在字里行间。所以,教学时要让学生认真品读课文,充分想象美境,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第二单元感动生活感动生命

这组课文选文精美,文笔清新细腻,情感蕴涵丰富,思想美好崇高,如一道道潺潺小溪,洗涤读者心中的尘垢;又如一声声牧童短笛,让人在亲近美好文字的时候获得心灵的感动。《生命的药方》阐述了友谊的话题,引领读者热爱生命、珍惜友情;《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刻画了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儿子的创意》以生动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不平凡的创新精神,它震动了母亲,也震撼了我们——是的,不应该忘记:创造是梦想起飞的港湾;《和太阳比赛早起》让我们近距离地触摸到诗人笔下的儿童生活,诗中的激情也在引发读者对生活的热爱„„

“感动生活,感动生命。”这一篇篇文质皆美、构思巧妙的文章,记录着人们美好的情感历程,它们像一束束阳光撒进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在他们心灵上播种,总会收获到希望。”是的,本单元的学习,在让学生充分读文、细心体会、揣摩文章表情达意的精妙之时,对他们心灵的播种也就水到渠成。第三单元美好心灵美好情感

本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和一个“积累与运用”。其中《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我和乌丽娜》是讲读课文,《天上的星星》是批读课文,《家乡的桥》是略读课文。几篇课文从精读、批读到略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美好心灵、美好情感”是这四篇课文共同流淌的旋律。《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中18岁的少女达格妮从音乐的旋律中听到了音乐家对她的祝福:“你是黎明的曙光,愿幸福陪伴着你”;《我和乌丽娜》讲述了我和德国朋友乌丽娜逛古城、数小桥的故事,描写了真诚的友情,飘散着丽江古城月光的味道;《天上的星星》描绘了作者心里最闹热、最快活、最令人梦萦魂牵的童年的星星;《家乡的桥》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故乡千姿百态的小桥,怀念和赞美了故乡。

由于本组课文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走进人物美好的心灵;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也就是要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积累与应用

(三)》中“温故知新”“语海拾贝”“互动平台”安排了一些积累语文知识和注意读写结合的学习内容。“口语交际”以蒂莉运用知识,拯救了上百人的生命为话题,展开议论。“习作百花园”安排了写下自己感受到的快乐,并与同学交流分享。第四单元生活的智慧

本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和一个“积累与运用”。其中《毕升的梦想》《最佳的路径》《迟到的奖赏》是讲读课文,《与时间赛跑》是略读课文。

这组课文内容丰富多彩,跨越时空,既有古老的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的发展,又有妙手偶得的小径设计、现代的万维网,还有童年时的时间观念,带给我们的感受奇特而新颖。《毕升的梦想》让我们了解了活字印刷术的来历,让我们为毕升的执著而感动的同时更为祖国的伟大发明而骄傲;《最佳的路径》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世界最佳路径设计的来历;《迟到的奖赏》让我们透过万维网的背后认识了一个把公众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一切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己任的科学家;《与时间赛跑》用童心诠释了时间的宝贵和如何珍惜时间,告诉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走在时间的前面。

品读着这一篇篇充满智慧的文章,我们也不禁沉浸在生活的妙趣里。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充分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读、去品味,揣摩作者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妙处,让他们能读写结合,感受到祖国文字的魅力和孕育在文本中的智慧。第五单元生活处处有科学

本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和一个“积累与运用”。其中《有趣的生命时钟》《送你一片绿荫》《燃料的家庭》是讲读课文,《采访周博士手记》是略读课文。

这组课文虽然都是科普类的文章,但有趣的话题、生动的文字、巧妙的表达方法,使篇篇课文都引人入胜。大千世界中,植物、动物、人类各自有着怎样的生物节律?《有趣的生命时钟》用实例告诉我们生物的生活节律是不能破坏的,唤起我们对地球上每一个生命的生活方式的尊重以及对生活的热爱;《送你一片绿荫》以爬山虎的自述把植物的特点、好处、作用娓娓道来,让我们在充分了解这位植物朋友的同时,又多了一分感激和爱恋;《燃料的家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揭示了燃料家族成员的特点;《采访周博士手记》以采访手记的形式来介绍科学饮水的知识,不禁使我们感叹:生活真是处处有科学。

这一篇篇文质皆美、富于创意的文章,意在让学生走进科学的世界,用智慧的目光去观察、发现身边的科学。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充分让学生去朗读、感悟语言,去探索和发现作者各种各样的表达方法及妙处,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第六单元生命的感动

本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和一个“积累与运用”。其中《珍珠鸟》《卖火柴的小女孩》《胡杨赞》是讲读课文,《到山下去看树》是略读课文。

就内容上来说,《珍珠鸟》讲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故事,令人感动;《卖火柴的小女孩》述说了可爱的金发女孩悲惨的命运,令人同情和心酸;《胡杨赞》赞扬了胡杨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让人深感震撼;《到山下去看树》则赞扬了边防战士像胡杨树一样坚强、无私,令人肃然起敬。而“积累与运用”则紧扣单元主题,既注意了重点词的复习巩固,又注意了对“象征”这种表达手法的点拨,并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尝试运用。本单元课文内容生动、情感丰富、引人思索,有对珍珠鸟的喜爱,有对小女孩的同情,有对胡杨树和像胡杨树一样的边防战士的赞美、敬佩之情。所以,教学时要让学生认真品读课文,细细体会。

第七单元祖国情深

本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和一个“积累与运用”。其中《贺龙钓鱼》《小兵张嘎》《江姐》是讲读课文,《骄傲吧,祖国》是略读课文。

这组课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课文描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幕幕悲壮、感人至深的场面。《贺龙钓鱼》给我们刻画了战火硝烟里一代开国元勋贺龙的光辉形象,他在艰苦岁月里面对困难时的爽朗、乐观、幽默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让人心潮澎湃;《小兵张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勇敢、机智、爱憎分明的小侦察兵,看到了在抗日战争中游击队员的英勇风采;《江姐》不仅让我们感受崇高的革命精神,看到他们面对死亡从容不迫、不畏不屈的灵魂;《骄傲吧,祖国》则把我们带入了神秘的南极,在没有人烟、没有生命的死亡地带,体会中华儿女的拳拳赤子之心。

品读这一篇篇浸满深情的课文,我们不仅会缅怀革命先辈,还会从心底里流淌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用自己的青春和才智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本单元的课文比较长,细节描写十分传神。在学习时,训练重点是教学生试着抓住要点讲述故事梗概;在充分读、悟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读写结合,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第八单元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我们祖国不但有魅力四射的汉字,还有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和享誉中外的名胜古迹。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每个炎黄子孙了解与学习。本单元围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组元,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诗词两首》用诗与词两种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感受江南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活情趣、风俗习惯以及西湖夏季的美景。《围魏救赵》这个历史故事中,孙膑在战术上因势利导,制造假象,避实就虚取得了桂陵之战的胜利,表现了孙膑善于观察分析,有过人的才智。《我爱你,中国汉字》通过对汉字的赞颂,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读来令人振奋。《闻名中外的“三孔”》向我们介绍了孔子故里的——孔庙、孔府、孔林,让我们在欣赏古代建造者们巧夺天工的同时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

篇8: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一、理读文路, 走入文本

所谓理读, 就是寻找式地读, 清理式地读, 整理式地读;就是梳理文本的思路或特点, 找出那些最有用的、最能落实课文教学要求的、最需要教给学生的语言知识或其他内容, 把它们罗列出来, 以确定学习过程的“对话”思路。《桥》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 极富韵味。但课文所蕴涵情味, 思想内涵却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因此, 我采用理读文中语言, 引导学生走入文本:1.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为了使学生读有方向、读有收获,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多读几遍课文, 并借助字典自学生字词, 注意读准“咆哮、狞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生字新词, 并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为读通课文扫清障碍。2.读熟词语, 感知大意。在检查预习这一环节中, 先让学生圈画出描写洪水 (咆哮狞笑放肆狂奔而来 势不可当) 、人们 (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和老汉 (拥戴清瘦揪出沙哑 豹子) 等词语, 再分组朗读, 引导学生理清文路, 并选用这三组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读懂句式, 认识人物。这篇课文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增强了表现力。教学时,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桥、洪水、人们、老汉的比喻句、拟人句并分类重组, 再细加指导朗读。如“山洪咆哮着, 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从山谷里狂奔而来, 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水渐渐窜上来, 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让学生边读边想, 把洪水形象化, 在脑子中形成表象, 感受洪水的凶猛;在读到“村庄惊醒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时, 我让学生用成语形容当时村民逃难的情形和心情, 体会人们的惊惶失措;之后, 通过对比朗读文中描写老汉的句子, 初步认识老汉镇定如山的形象。

一篇课文, 经过这样的理读, 无形之中增加了知识的含量, 增加了知识的厚度与深度, 现出了知识的斑斓色彩, 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提炼课文的精髓, 同时也为品读课文找准了切入点和对准点。

二、品读文意, 深入文本

所谓品读, 就是在阅读中对课文着意揣摩、体味, 抓住文章的精髓, 读出深度, 读出韵味。语文课堂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 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 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 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在教学《桥》这课时, 为了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的思想沟通、情感交流, 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 领悟文本的思想蕴味, 体会文本的行文技巧, 并在言语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文本言语, 掌握一定的言语规律, 我以“老汉”为切入点, 以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段为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文意:1.自主朗读, 感知重点。让学生抓住描写老支书的句子自主朗读、自主思考、自主解决。学生通过读、思、找、画、议等一系列阅读活动, 大都能明白课文主要是写老汉的无私无畏、临危不惧、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风貌。2.赏析朗读, 理解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文章重点, 我着力引导学生朗读、咀嚼、品味关键字词句段上, 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引导学生从“他像一座山”进行个性化朗读, 读出不同的理解。有时, 即使是同一个字, 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在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如课文的两个“吼”, 学生有的读出生气, 有的读出批评, 有的读出命令, 有的读出威严, 有的读出不容争辩……通过个性化的理解, 学生读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读出字里行间的感情色彩。3.配画朗读, 内化重点。即在抓好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 我渐次播放与以上重点语段相关的课件, 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 指导学生通过读、听、看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理解、快速内化。通过这样的设计, 不仅激活了语言文字, 还积蓄了学生内心的情感, 使语文课达到了“享受语文”的目标。

三、悟读文境, 融入文本

所谓悟读, 就是解读文本时, 要潜心会文, 去抓住作者的思路, 体会作者的心境。具体表现在对文本一拍即合的呼应, 一种心心相印的认同, 一种怦然心动的体验, 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悟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个目标, 我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指导:首先, 创设情境, 为情感体验奠基———我让学生观看山洪暴发、人们惊慌失措的录相, 营造紧张氛围, 借此为学生潜心会文、表情达意奠定基础。其次, 重点引读, 为情感触发助力———第一次引读:“当人们惊慌失措时, 木桥前, 没腿深的水里, 站着……”学生动情接读:“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引导学生描述:这是一位 () 老汉。然后我通过说的训练, 引导学生走出文本, 走近老汉, 从而使老汉的高大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深深地扎下根。第二次引读:“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伍, 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老汉突然冲上前……”学生深情地接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读后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这是一位 () 的老汉。第三次引读:“最后, 只剩下了他和那个小伙子。小伙子……”学生接读:“推了老汉一把,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 猛然间, 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读后学生由衷地称赞:这是一位 () 的老汉。教师的导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功效, 学生在读中情感得到了升华。通过以上读的训练, 学生情感激奋, 心融文本, 言出心声, 读出了真情, 读出了意境:那位老汉为了村民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就如同一座生命之桥, 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最后, 反复诵读, 为情感升华添翼———课文结尾三句话, 完全可以合并为一个自然段, 作者写了三个自然段, 是为了让读者有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让读者为老太太难过, 从而更加敬仰老汉。这样的特点, 教师要点给学生,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感染,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高贵品质, 领悟作者表达方法的精妙, 领悟作者为什么以“桥”为题, 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上一篇:重返荣耀观后感下一篇:交警路面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