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娱乐热”留给我们的思考

2024-06-05

“电视娱乐热”留给我们的思考(精选9篇)

篇1:“电视娱乐热”留给我们的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出现在近两年的“电视娱乐热”的反思,分析了与之相关的一些文化现象,认为:电视观众喜欢有“味道”的娱乐节目;电视文化呼唤理性的批评话语;传播媒体需要健康的“娱记”队伍。

[关键词]电视娱乐热 娱乐节目 娱乐剧 电视批评理论 媒体炒作

不知这样说是否合适,出现在20世纪末的中国“电视娱乐热”的“始作俑者”应该是电视“湘军”――湖南卫视经视台。原因是有两个重要标志可以作证。其一是《快乐大本营》的出台。在此之前,虽有90年代初就在上海、北京等地出现的《快乐大转盘》、《黄金乐园》等游戏娱乐节目,但并未形成一种席卷全国、刺激观众的效果。然而湖南卫视台在上星后推出的游戏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却在一夜之间引起轰动,随即刮起“娱乐旋风”。极少见的“两个效益”同或成功,使得全国各台上门取经者络绎不绝。据说,底初,全国30个省市的电视屏幕上游戏节目几乎无有“缺席”者。其二是湖南经视台在19推出的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更具冲击力,虽说首先迷倒的是少男少女,但成年人观众的比例也明显“超重”。说这部戏“男女老少皆宜,大江南北都喜“并不为过。到了19初,“娱乐热”再次升温,北方京城的有线台不甘示弱,掀起《欢乐总动员》,与《快乐大本营》同时段播出,形成南北对擂;《还珠格格》续集二度轰动,再次撩起孩子们的兴奋点;接下来《少年英雄方世玉》又亮相屏幕,牢牢锁住了一批观众……可以说,年游戏节目遍台开花,娱乐电视剧各频道登场,给世纪末的中国电视屏幕留下一道亮丽的风景。

伴随着新千年钟声的敲过,沉浸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和对英雄保尔的追忆中的电视观众,似乎已不知不觉地远离了不久前的“电视娱乐热”。作为普通观众,再好看的电视节目,在其眼里都会斗转星移,如过眼烟云,因为娱乐节目毕竟是一道“快餐”,观众是这种精神食粮的纯粹的“消费者”,而且经过“娱乐热”的洗礼,也成熟得多,平静得多。然而“风平浪静”是否就意味着对娱乐节目已无话可说了呢?“娱乐热”的过程是否引发出一些值得思考的东西呢?笔者试就这个题目做点儿评说,正确初作为其实,谬误初引以讨论。

电视观众喜欢有“味道”的娱乐节目

――并非一个“玩”字了之

记得是在1999年初春,全国范围的“电视娱乐节目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回忆起来,这次会议的召开确是审时度势,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因为当时娱乐节目已成潮流,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正如会议宗旨所言:对于这一热门现象,理论界不失时机地发出自己相对冷静的声音是非常必要的。探讨和研究这一现象,在一片热闹喧嚣之中整理出理性的思路,将有助于促进游戏节目的良性发展。这次会议的参加者有相关的理论研究者,有节目制作的决策人和操作者,不同层面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有汇合也有碰撞。会上,有两种声音给人的印象最深:一种声音以电视节目策划人为代表,满怀激情地呼唤以电视娱乐节目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的到来,认为作为大众文化的电视,其本质就是娱乐,娱乐节目其首要标准就是满足观众宣泄、好奇、刺激的需要,满足“过一把瘾”的感官享受,并主张雅俗分赏。另一种声音以专家、学者为代表,认为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到来,电视的大众化不可避免,娱乐节目应在电视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应该坚信电视的社会功能是不能动摇的,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游戏心态还未成熟,仍以使命感、忧患意识为重,“创造”游戏很难。因此,呼吁“大干快上”的游戏节目赶快“悬崖勒马”。应该说,这两种话语的碰撞集中体现在了对电视本体的认识上,使议题具有了更广泛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对置身于大众文化浪潮中的电视娱乐节目的操作实践,有着积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但这两种声音又相对极端,表现出的对大众文化不同的心理失态也是显而易见的:前者热情失度,未能注意到娱乐文化的本土化、国情化。比如有人提出娱乐节目就是要满足一种占有、欲望和感官刺激,“过一把瘾就死”,明确提出“电视不需要文化”。而后者冷峻有余,似乎与电视娱乐有着不小的距离。比如有的教授提出疑问:《快乐大本营》好看吗?我看既不好看,也不好笑。形成这种反差,又使人感到遗憾,如果两种声音能够融合一些,正可以从互补的意义上为基本靠“拿来主义”支撑,还未学会自己“走路”的娱乐节目有所指引,就不会使拿着笔记本来听理论声音的第一线的操作者有所失落。

时至今日,正如当初的预料,游戏节目的“旋风”已停,热潮渐息;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刮起娱乐旋风的《快乐大本营》仍热闹非凡,与之对擂的《欢乐总动员》越发红火。而那些刺激性的、搏彩性的节目倒是纷纷下马。这不难看出,对“电视快餐”大众是欢迎的,但也是挑剔的,既要对口味,又要品出味道,不然也是不客气的。这一点,北京有线台《欢乐总动员》的起伏经历,就是一个绝好的证明。

1999年1月2日,《欢乐总动员》在一片“欢乐总宣传”的气氛中登场亮相,男主持红发冲冠,帅呆酷毙,女主持异装奇服,新潮一族,且男女主持手舞足蹈,全力动员,“欢乐”无比。然而观众中除了喜欢热闹的中小学生看着好玩,大多数都被这种“新奇”刺激得大倒胃口。记得报刊上有观众辛辣地嘲讽,不如将《欢乐总动员》改为“染发总动员”。可以说,《欢乐总动员》刚刚出台时的确不够成熟,定位明显有偏差,尤其是看重了形式的包装而轻视了节目的内涵。但是非常可贵的是这个节目在观众的指责、批评中十分冷静,并很快汲取教训,调整思路,找准定位,使节目很快改变形象,吸引了观众。而且常变常新,收视居上。笔者认为,这里重要的并不是外部包装的改变,而是增强了节目的文化含量,提高了品位,才使观众有了可品的味道。比如:推出的游戏栏目“黄金眼”可以使现场内外的观众和嘉宾一起十分投入地测试自己的观察力,既紧张又刺激;“明星学校”栏目让现场嘉宾跟“师傅”学表演,既出笑料,又可了解文艺知识;尤其是“童言无忌”的游戏,孩子们纯真坦直的语言,使人捧腹大笑,又令人欢喜爱怜,总会给人一种别样的滋味……因此,《欢乐总动员》的经历完全可以证明:制作游戏娱乐节目,并非一个“玩”字了之。

篇2:“电视娱乐热”留给我们的思考

实际上能说明这一点的不仅仅是游戏节目,年至1999年娱乐电视剧《还珠格格》所创造的大众文化的奇迹更具说服力。虽然《还珠格格》目前还未真正获得电视批评主流话语的首肯,但是它所形成的对其他国产娱乐剧的冲击已有目共睹。正如看不惯,或并没有真正看、认真看《还珠格格》的人说,这戏真是“又吵又闹”,“鸡飞狗跳”,但相信喜欢这部戏的观众,包括那些痴迷这部戏的孩子们,都不会仅仅是被小燕子的顽皮和恶作剧所制造的“热闹”所吸引,更具吸引力的是这部戏将古代的宫廷生活与现代的平民生活相印叠,用古代题材演绎了现代爱情、亲情、友情和手足之情。这种情感的演绎贯穿在娱乐戏里,正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实际上《还珠格格》第二部得到的比前一部逊色的评价也反映了观众对第二部中小燕子闹戏多的反感,这更加说明了“玩”与“闹”并不仅仅是娱乐剧的拿手好戏。

如果再加例证,还有《天才保姆》与《田教授家的二十八个保姆》之比;《中国餐馆》与《闲人马大姐》之比。美国“洋保姆”过于疯颠,使屏幕前的观众不对胃口,更笑不开口;而中国教授家的保姆却贴近社会现实,使观众心中生喜;但《中国餐馆》却未留住中国观众,因为它让观众笑得尴尬;而“马大姐”却让观众在开心的笑声中体味了平凡生活的酸甜苦辣。

篇3:中国电视娱乐热的思考

这样的电视发展现状, 一方面是市场经济使然, 另一方面, 也是由于中国电视传媒集体缺乏创新, 趋于表面的体现。

1 电视成为“麻醉剂”

现代电视传媒, 对于娱乐、消费的引导, 往往使得人们流入了错误信息之中, 或者失去了分辨信息正误的能力, 就如盖·德堡所说的:当真实世界化为简单视像时, 后者就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 其催眠和麻痹的作用十分有效。奇观成为一种趋势, 使人们通过各种特定的中介物认识世界。分析现代娱乐电视的作用, 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其负面影响, 通过塑造一种独特的娱乐景观, 从而实现吸引观众的目的, 然而这样的目的达成同时, 也麻痹了受众。对于电视娱乐节目的麻痹功效, 贝尔纳·瓦耶纳有这样的观点:麻醉剂适量可以起好的作用, 用量不当成了可怕的东西。新闻的作用——几乎大家一致公认——不是引人避世, 而是让人觉醒[2]。现在恰恰是本末倒置, 这不能不让人担忧。娱乐媒体, 往往通过给受众一种人类普遍的幻想, 或者刺激、欲望, 来传达所谓的传媒价值, 这样的娱乐现状, 往往颠倒了本末, 对于受众来说, 已经不再成为一种主动的接受, 而成为了一种被动的吸收, 观众——娱乐电视的受众, 已经不再成为电视的目的, 而成为电视的手段, 吸引受众实现盈利的手段。

于是娱乐性的大众媒体成为了“社会麻醉品”, 对于其产生的源头, 拉扎斯菲尔德以及莫顿做了深入的分析, 其任务, 电视传媒沦为“社会麻醉品”的原因, 首先是由于电视节目绑架了人们大量的时间, 使得人们的社会活动时间, 成为了电视时间, 在长时间接触传媒的同时, 其身心也逐渐投入其中;其次, 电视传媒塑造的幻想时间, 很好地满足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需求, 这样的满足, 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就像麦克卢汉所说的:无论什么时候发生的延伸, 中枢神经系统似乎都要在受影响的区域实现自我保护的麻痹机制, 把它隔离起来, 使它麻醉, 使它不知道正在发生的东西。娱乐电视提供的作用, 往往是一种自我催眠式的“自恋式麻木”。然而, 这样的麻木, 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对于传媒的麻痹功能, 布莱希特则有更直接的表述, 他认为, 艺术经验或者是审美经验 (这里的经验泛指一切审美) , 都有麻痹性以及欺骗性, 共鸣式的娱乐, 往往不是为了给予大众娱乐, 而更像是在娱乐大众, 娱乐大众的同时, 大众也就失去了独立性, 失去了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能力。

2 电视节目“弱智化”

分析国内流行的电视节目, 尤其的娱乐节目, 越来越彰显其“弱智性”, 娱乐, 往往是一种“愚乐”, 从传统的电视传媒角度分析, 传达真实、正确的价值, 应该是其使命, 然而在娱乐化的背景之下, 所谓的价值观已经被娱乐所践踏, 普世价值在娱乐传媒的影响之下, 越来越模糊, 或者, 在电视传媒影响力加大的同时, 电视传媒所传播的价值, 就会成为模糊“普世价值”, 而这样的价值往往是“弱智”的“非理性”的[3]。

另外, 随着现代传媒和利益的紧密联系, 电视传媒中的地位, 可以直观地反映人们在现实中的地位, 于是, 别有用心的“知识分子”, 往往通过在电视节目中“争取一个位置”, 会刻意地引起争议, 然后自己再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在媒体上, 于是, 所谓的知识学术, 也在电视节目的娱乐之中失去了其内在的价值, 沦为一种公众娱乐。而且, 随着知识分子参与到市场经济之中, 知识分子内部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传统的知识分子, 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 边缘化, 切合市场的知识分子开始成为主导, 往往可以利用其专业的深度, 刻意创设一般观众的知识盲点, 从而显示出自身的深度, 然而这样的做法, 除了彰显其个人的“价值”以外, 就是对于观众的愚弄, 尤其在娱乐方面, 往往会塑造一种;“只有迎合我们的趣味, 才是真正的入流”, 然而, 这样娱乐性的趣味, 对于受众来说, 不是真正价值的体现, 往往成为了一种弱智的玩弄。

3 娱乐“审丑”

或者是由于传统的“审美疲劳”, 现代节目中, 往往会通过塑造“审丑”来吸引受众的眼球, 而在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 大众的心性越来越浮躁, 于是, 传统的美, 往往已经很难满足其独特的审美感觉, 或者传统的审美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于是, “审丑”开始流行。然而深究“审美”和“审丑”的差别, 往往可以看出其不同, 前者所获得的是一种愉悦, 而后者则是一种快感。

于是, 在人心浮躁以及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之下, 所谓的快感, 就更能满足个人的需求, 于是, 想方设法吸引观众的电视节目, 很好地利用了受众“审丑”的心理, 来娱乐大众, 或者通过“扮丑”来满足受众的体验性情感认同, 或者博取观众笑声, 或者吸引观众眼球。

4 结语

总之, 随着电视传媒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 一方面, 竞争产生了一些传媒大家, 另一方面, 由于市场经济对于观众的竞争, 往往为了迎合现代观众的审美, 会刻意的增加电视节目的娱乐性, 然而, 在娱乐大肆发展的前提之下, 常规的娱乐办法已经很难吸引人的眼球, 于是往往会通过感官刺激来满足观众的麻痹心理, 或者刻意审丑来吸引眼球, 然而这样一来, 现代电视传媒, 就日渐失去了本身的价值体系, 这些都是现代传媒人应该深思的问题。

摘要:在大众娱乐化的背景之下, 我国电视的逐渐朝着娱乐化方向发展, 在中国电视娱乐热的大背景之下, 给电视节目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电视娱乐化的时代背景, 分析了电视出现娱乐化的原因, 深刻分析了中国电视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电视节目,娱乐化,电视文化

参考文献

[1]吴飞.传媒批判力[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81, 110.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篇4:百岁寿星留给我们的思考

百岁人生关键在于“动”

孙思邈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里,童年时体弱多病,饱尝疾病痛苦的折磨,他经常求医问药,以致父母把家产都卖光了,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疾病缠身多灾多难的孩子,竟然成为百岁寿星,原因何在呢?

孙思邈的百岁人生关键在于“动”。这里所说的“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体力活动,一个是脑力劳动。为了研究医药,他经常上山采药,他的足迹遍布山山水水。尤其是五台山,那是他经常采药的地方,药品采集回来之后,要加以炮制,并反复进行实验,不厌其烦,以便确定药的用途、剂量。

他心地善良,急病人之所急,几十年如一日,不顾白天黑夜还是严寒酷暑,忘记了自己的饥渴辛劳,一心一意地为患者服务,为他们解除病痛。除此之外,他还走村串户访医问患,广泛收集民间验方,为写医疗专著做材料方面的准备。

长期的体力活动,使他有一个强健的身体,以至到老年还身强体壮,精力充沛,从而避免了疾病对肌体的侵袭。

从脑力劳动方面来看,他一生勤奋读书,孜孜不倦,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他说自己“白首之年未尝释卷”。据《旧唐书·孙思邈传》上记载:他七岁时就开始学习,“日诵千言”,二十岁之前就“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佛经)”,《新唐书》本传上还说他“于阴阳(星相星卜)、推步(推算历法)、医药无不善”。除了读书之外,他还从事著述,并取得了巨大成绩,七十岁时编著《千金要方》三十卷,以后又著《千金髓方》二十卷(已失传),三十年之后又著《千金翼方》三十卷。除医药方面的著作外,还自注《庄子》、《老子》,又编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

由于长期从事脑力劳动,他的头脑一直很灵活,九十三岁(一说百岁以上)时,“视听不衰,神采甚茂”,谈起周、齐间的事,“历历如眼见”,当初魏征等人编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怕有遗漏,多次询问他,他以口传授,“有如目睹”(见《旧唐书》本传)。

不被名利所困扰使生命得以延长

他生活的时代是人们热衷功名,热衷科举考试的时代,可是孙思邈立志行医,以此来减轻病人的痛苦。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他行医的唯一宗旨,而把名利抛到九霄云外,这从他的三部书(《千金要方》《千金髓方》《千金翼方》)都以“千金”来命名就可以看得出来。他认为人命贵于千金,治人一命,等于施舍千金。周宣帝时他因王室多变故隐居太白山,隋文帝以“国子博士”征召他,他没有接受,唐太宗初年召他到京师,想让他做官,这时他虽已老但耳聪目明,仍然没有接受,唐高宗显庆年间皇帝又召见他,拜他为谏议大夫,他坚决辞退,就这样他始终没有卷入封建时代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危险漩窝。因为他在名利面前不动心,不被名利所困扰,一直保持良好心境,使他的生命得以延长。

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人增寿

孙思邈本人讲究卫生,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也经常劝人讲究卫生,如:不要蒙头睡觉,不要随地吐痰等。在饮食方面,他强调不要暴饮暴食,不吃生冷的东西,不要贪杯,进食时要细嚼慢咽,这些看来都是生活细节,似乎无关大体,其实,良好的生活习惯能使人增寿。相反,如:吸烟、酗酒、偏食、喝生水、睡懒觉、不吃早餐、饭前不洗手,大小便后不洗手,生活无规律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给人的寿命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损寿折寿。

篇5:“电视娱乐热”留给我们的思考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是一种满足大众趣味性、符合大众审美水平的电视节目形态,相对访谈节目、新闻节目而言,它组合多样、自由灵活。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从诞生之时就备受观众追捧,在电视节目竞争激烈的今天,占有主要地位。伴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信息技术的全球化,现代人的思维以及生活习惯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的普及使用以及电脑技术的日趋成熟,使我国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逐渐融合,人们的生活不仅依赖于电视,手机和电脑也都拥有了电视的功能,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新媒体时代。因此,引进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受众普及面就变得更加广泛,所引进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种类也是纷繁多样。

国内排名前十位的综艺娱乐节目有超过一半的节目版权都在国外,如极其火爆的音乐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来源于荷兰Talpa《The Voice》;湖南卫视2013年引进的明星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来自韩国MBC的《Dad.Where Are We Go》;浙江卫视2014年引进的《奔跑吧兄弟!》最早是由韩国最大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SBS公司推出的;东方卫视热播的《中国达人秀》,版权则来源于英国Fremantle Media《Got Talent》。电视节目“引进热”是电视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满足市场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出现这一现象虽说有很多值得肯定之处,但我们还是得理智地看待这一现象。近年来,国内电视台的原创节目逐渐减少,能被人津津乐道的屈指可数,由此以来,国外引进的综艺娱乐节目数量极速上升,对国内本土的一些综艺娱乐节目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二、电视综艺娱乐类节目引进热的原因

(一)相关政令颁布有助于走上引进道路

2011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颁布限娱令规定:“从2012年元旦起,每个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综艺娱乐类节目每星期不超过两档。”政策的出台,使各大卫视费尽心机就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然而国内电视市场的竞争激烈、原创作品缺少,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电视综艺娱乐节目走上了引进道路。

(二)国外成功的电视栏目拥有可挖掘的前景

国外综艺节目形式新奇百变,具有吸引力,许多国人通过网络收看国外节目,这使得国内综艺娱乐节目一度处于低迷状态,2010年从英国引进的《中国达人秀》立马红遍大江南北,拥有大量观众群。国外综艺娱乐节目的引进,提起了人们观看综艺节目的兴趣,许多卫视纷纷抓住这一点,将国外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引进国内。

(三)观众对引进节目的喜爱加速综艺节目的引进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受众的数量猛增,使得反馈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极大增强,也促使论坛、微博等话题讨论的剧增,因此,引进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网络视频播放也成为各大卫视媒体的争夺点。与此同时,微博、论坛以及微信朋友圈的分享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引进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广泛传播。

三、当前国内电视综艺娱乐类节目引进存在的问题

当下国内电视综艺娱乐节目面临的一大现状就是“山寨”其他热播节目或者跟风引进国外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一些引进类节目的成功让各大电视台看到了商机,纷纷跟风模仿,从而导致现在的综艺娱乐节目出现扎堆现象。如《爸爸去哪儿》之后,我国出现了许多同类型的电视娱乐综艺节目:《爸爸的假期》、《爸爸回来了》等都是以同一题材来进行制作,只是在内容上有一定改变或创新。

(一)同质化现象极度严重

越来越多同类型节目出现在荧屏,让观众在换台时出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和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都是大牌歌手担当导师和评委,选拔有实力的草根歌者的音乐真人秀节目。2013年同时出现的《星跳水立方》和《中国星跳跃》都是明星跳水真人秀节目,更是让观众难以辨别,这种现象亦叫同质化。大量节目同质化,少有一档属于自己特色且耐播的节目,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娱乐化时代,这种现象必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一些节目太过冗长,精品节目匮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难题。

(二)过度引进压制国内综艺娱乐节目创新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过度引进,容易对国内节目造成一定的制约,一档优秀的综艺娱乐节目,不但需要大量资金,而且需要节目制作组拥有先进的制作技术和人才,而从国外引进的一些节目,会使资金成本大大降低,优秀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还能取得可观的收益,这就使得各大卫视纷纷效仿,简单把节目制作与本土化结合一下,(下接第122页)也使一些本土节目受到“排挤”,从而影响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创新。

(三)限制电视制作人创作思考

从国外引进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之所以能成为当今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主要制作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国外成熟的节目模式可以满足当下中国电视行业的需求,引进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经过长时间的播出也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因此通过低风险引进获取高收益成为多数电视台的选择,但大量照搬引进使国内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陷入窘境,限制了电视制作人的创作思考。

四、电视综艺娱乐类节目引进热的建议

(一)注重电视节目内容平民化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靠受众来提升收视率,而受众最关心的是节目内容,只有符合受众需求的节目才能吸引受众,因此,节目创作要注重内容平民化。当前许多综艺节目从依靠“明星效益”转化为受众互动参与模式,注重节目的互动性,放低门槛,让百姓参与其中,通过明星与百姓的互动,增加节目的真实性,达到大众娱乐大众的效果,是保证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注重节目模式创新

节目模式是可以引进的,但引进节目模式不是目的,引进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1]。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除了在引进热潮中做好本土化改造的同时,更应该做好综艺娱乐节目的创新,应该支持我国国内的一些创新型节目。我国是文化泱泱大国,对外的一些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更能应该反映出我国文化的厚重,因此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自主创新的节目做好了,才能提升我国在电视业的地位。

(三)对节目形式进行本土化改造

在各大电视台纷纷从国外引进、购买外国综艺娱乐节目版权的情形下,寻求差异化竞争便显得极其重要。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既应该立足本体,又要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发展需求对节目进行本土化改造。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就使得各大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制作组除了对引进国外综艺娱乐节目做好本土化改造外,还应该做好文化“对接”工作,既能体现我国文化的真善美,又能减少一些商业气息,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视听效果。

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应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引进外国优秀综艺娱乐节目的同时,更应该积极探索出本土化、创新化的中国道路,从而让国内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更上一层楼。

摘要: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综艺娱乐节目是从国外引进的,“引进”成为了电视节目求生存的一种新途径,虽然目前引进的综艺节目正呈繁荣景象,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国内综艺娱乐节目只有注重原创性、进行本土化改造,才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好节目,才能赢得更多的掌声。

篇6:“电视娱乐热”留给我们的思考

惟存教育网、惟存教育实验室创始人 柳栋

有幸面听Bernie Dodge先生的讲演《WebQuest中的知识建构透视》,讲演中Bernie Dodge先生将注意力聚焦在这样的几个方面:如何了解学习者内在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哪些教师更多地运用WebQuest、设计WebQuest过程中教师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对于前者,Bernie Dodge先生基本上采用的是一类真实性评价的方法,通过学习起点的诊断、学习产品分析评价,以及过程中的观察(真实问题的解决方案等外化了的行为、体现认知变化的交流对话),了解学习者内在发生的变化。

对于后者,Bernie Dodge先生通过调查了解运用Web-Quest教师的教学经历和教师制作WebQuest中的困难序列,提出了一些因应对策。Bernie Dodge先生通过70多位教师的访谈调查,发现运用WebQuest较多的教师是10~19年教龄以及20年以上教龄的成熟教师,这个比率超过了被调查人数2/3以上。这些外国的教师在制作WebQuest的时候,最花费时间的是网络资源的搜寻,以及过程模块中学习步骤的拟定、如何高水平思维激发等方面。

对比我们的实践,在运用WebQuest教师的教龄年限方面,基本一致,2002年内地网络中一批主动实践的教师大部分教龄在10年以上,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内地教师和国外教师有一些区别。过程模块的设计至少没有鲜明地体现为一个“花费时间较多”的因素。而过程模块的教学设计往往直接涉及学习者高水平思维如何激发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或许过程模块设计没有“花费较多时间”是我们的WebQuest没有达成应有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WebQuest的运用在教师教龄上的鲜明群体区别,也说明了WebQuest教学模式对教师能力的高要求——需要我们教师能够很好把握教学目标、把握学科知识、把握学习者的发展状态……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博士 胡小勇

自从Bernie Dodge先生首创WebQuest以来,它已经风靡全球,受到广泛关注。在我国,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对WebQuest也尤为喜爱,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教学实践案例。这种现象的背后,至少表明了两点信息:首先,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他们欢迎WebQuest这样一种易于上手、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模式。由于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内容结构(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束语)和一系列的指导信息,一线教师有了掌握教学设计理念的脚手架。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花费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情况下,设计和实施WebQuest了。其次,WebQuest的最终目标定位在帮助学生进行高水平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之上。WebQuest的主题源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任务,让孩子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展开较高水平的思考。这种定位和设计思想,使它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当我们看见WebQuest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同样具有如此广泛的生命力时,就不足为奇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博士 庄秀丽

由Bernie Dodge先生的报告我们看到:WebQuest本身的发展从最初孤立的静态页面式的WebQuest到Quest-Garden,软件的背后凝聚着大量的教学层面的思考和研究。笔者认为,WebQuest是针对研究性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基础上提出的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流程模板,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其教与学支撑环境的教学软件平台。

因为WebQuest是基于实践并经过科学总结提炼的进行研究性教与学的框架模板,因此基于WebQuest能够使得老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按其流程步骤快速实施,这对老师来说,是一种快速上路的脚手架、支撑平台。但是,如果老师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WebQuest的设计流程去深入学习思考每一个流程步骤背后的教与学的思想和理念,那么对于WebQuest的使用只能说是停留在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机械操作上,而不能真正领悟研究性学习之精神与要义。退而言之,对于那些还不能熟练使用WebQuest的老师,最终会使研究性学习落到流于形式的地步。因此,WebQuest只是研究性学习教与学实施的脚手架,真正需要掌握的是其所蕴藏的研究性教学思想。

换一个角度再看研究性学习,WebQuest提供快速实施的流程模板,但是它并不是研究性教与学的唯一模式,只要我们能够掌握研究性教与学的目标本质所在,以研究性学习培养目标为宗旨,那么,研究性教与学可以有非常多样化、个性化的教与学方式与过程,而不是仅仅拘泥于WebQuest所提供的流程模式。

篇7:有关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思考

1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最初出现了媒介的娱乐化, 很快这一理论的出现掀起了一股风潮。报纸, 杂志, 电视的娱乐节目逐渐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而严肃性的新闻节目则受到了排挤和冷遇。各大媒介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 同时也为了增加收视率, 纷纷对其新闻节目进行改版, 加入了一系列的娱乐因素, 比如一些名人趣事, 日常事件等等。九十年代后西方新闻界出现了新式新闻这一术语, 这个术语最初卡茨提出的。他说:“新式新闻是一个速配的混合物, 他部分是好莱坞电影, 部分是流行音乐和流行艺术, 它将流行文化和名人杂志紧紧的混合起来, 使小报式的电视节目, 有线电视和家庭录像相互结合。”新式新闻的主要表现是将信息和娱乐结合起来, 这种结合使曾经清晰的新闻与娱乐信息的界限日渐模糊, 并且预示着当代西方新闻娱乐融合的趋向, 这种现象一般被描述为新闻娱乐化现象。

而在中国,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步伐的加快, 人们生活节奏变快, 压力变大, 于是心理上便更加倾向于轻松, 休闲为内容的节目, 这就导致了以前严肃的新闻节目没有了市场, 反过来, 也可以说是受众自身文化的心理需求的一种间接反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电视观众既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 也是电视媒介机构的服务对象, 而媒介的盈利和收视率又是关系紧密, 于是, 新闻娱乐化的兴盛也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各大报刊纷纷开始打出“民生”牌。以老百姓的生活为主要内容, 如此平民化, 却引来了大家的好评和喜爱。紧接着, 各大电视台不再只有经济频道, 而是相继出现了综艺频道, 影视频道等等。就连中央电视台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早八点》、《新闻30分》等都加大了社会新闻的比重.渗透进了软化的因素。新闻大众化, 通俗化日趋明显, 一些严肃的政治新闻形式和内容也相应地被软化。新闻的传播方式更多是朝着“聊新闻”、“侃新闻”的形式发展, 对于这样的变化, 有人双手赞成,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表示出了担忧。

2 当前中国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

关于新闻娱乐化, 电视理论界目前尚无定论。对于新闻娱乐化的含义, 许多学者对新闻娱乐化的研究都理解不一, 从一定角度上讲, 新闻娱乐化不折不扣的算是一个新生事物, 电视新闻被娱乐化所经过的过程, 也是不为人所察觉的现在中国的各大新闻节目娱乐化的表现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将原本严肃的新闻加以软化

新闻类节目的内容软新闻, 严肃的新闻减少, 以花边新闻, 名人趣事, 日常事件, 体育新闻这些软新闻为重点。增加了新闻的趣味性, 刺激性。这种方式更倾向于讲故事, 追求故事的情节化。

2.2 新闻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改变

无论是记者的叙事方式, 还是主持人的播报方式, 都朝着幽默风趣, 轻松休闲的方向发展。有些节目甚至还出现了主持人边唱边播的形式。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体育新闻》在日常体育播报的同时在新闻的后半段增加了世界各地趣味竞技比赛的报道, 各种各样新颖的比赛满足了受众猎奇的心理。

2.3 节目包装上趋向于娱乐化

首先, 节目主持人的造型相对于传统的新闻节目更加时尚, 不再是千篇一律深色的套装, 各式各样的服装更加具有视觉观赏性。其次, 是节目的标题, 比如江苏卫视的《新闻零距离》, 这样的标题贴近了群众, 增强了新闻节目的亲和力。另外, 在节目的制作上也朝着娱乐化发展, 在节目中增加了音乐和特效的运用.在必要的时候引起观众的共鸣。

3 当前电视新闻娱乐化带来的影响

新闻娱乐化的浪潮愈演愈烈, 打破了中国传统以来枯燥严肃的说教式新闻节目, 让人们发现原来新闻也可以这么说。面传媒机构通过娱乐化吸引了更多的受众者。因此大大提高了收视率。因而从经济效益上给媒体带来可观的回报, 除了经济回报, 在社会效益上, 传媒机构也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和关注度。另外, 对于观众来说, 新闻在娱乐化的过程中, 迎合了观众的口味, 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热情, 引发观众对事件的评论和参与, 拉近了传播方同受众方的距离, 形成了互动, 增强了民主性。但是, 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有其发展的一个度。当超过了这个度, 便会出现负面影响。新闻娱乐化的节目铺天盖地的同时, 一些质疑声也随之产生。首先, 娱乐化本身对于传统的新闻节目就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新闻的严肃性在娱乐化的趋势下渐渐荡然无存, 但是新闻传播的严肃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闻的宣传教育功能, 娱乐化必将新闻的功能性大打折扣, 同时媒体的公信力也会逐渐下降。同时, 新闻娱乐化也带来了另外的一些弊端。一些电视台一味地追求娱乐化, 使得新闻趋于庸俗化, 缺乏真实性, 消除了新闻应该具有的正义性。一些记者利欲熏心, 过度追求新闻的娱乐性, 去刺探别人的隐私, 引发纠纷, 大大损害了媒体工作者的整体形象。

4 适度把握电视新闻娱乐化

度是一个哲学概念。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度。度是维系事物自身平衡和事物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并达到统一的一个指数。事物超出了度则为过, 达不到则为不及。对事物的度把握得不好, 就会造成人们常说的失误。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应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度。

4.1 电视新闻娱乐化不能超越媒体公信力所能承受的限度

在各大电视台, 新闻节目始终是主线。保证新闻的功能性才是新闻价值的真正所在。而娱乐化对传播新闻而言只能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我们不能忘记了其本质, 要知道过度的夸张化, 故事化都是不可取的。当然电视新闻的娱乐化肯定会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而不是谁替代谁。如果过度的娱乐化会本末倒置, 丧失新闻的真实性, 也丧失了媒介的公信力。电视新闻的策划人员应该将创新点放在传播形式上, 紧跟受众的真实需求。根本是播报真实信息, 娱乐只是为附, 做到主次分明, 条理清晰。娱乐化应该从形式和其他的辅助方面入手, 而不是拿新闻的本质开刀, 只有这样新闻娱乐化才能走得更好, 更远。

4.2 电视新闻娱乐化不能超越媒体人文关怀的道德限度

电视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只有注重人文关怀, 真正起到教育感化受众的作用, 才能赢得受众的好感, 也才能吸引受众, 从而达到发展壮大自身的目的。防止新闻娱乐化朝着媚俗的方向发展, 应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电视人应该适度把握电视新闻娱乐化, 如果超过了那个度, 一味地哗众取宠, 想借此来吸引收视率, 那么长期下来, 新闻娱乐化就必然成为新闻传媒之祸。

5 结语

面对新闻娱乐化, 在新闻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和法律对其作出规范之前, 面对这样一些现实, 作为新闻把关人的新闻从业者, 需要先给自己的价值取向“把好关”, 对自己这艘航船“瞭望”好准确的方向。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电视产业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 把握好自由的机会, 充分利用好空间, 在最大限度满足广大受众需求的同时, 也不摒弃新闻应该有的价值。在新闻中找寻娱乐的方式, 在娱乐中感受新闻带给我们的教育和思考。

摘要:新闻类节目是电视节目构成的主体.电视新闻娱乐化迎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文化发展趋势, 但是在发展中要注意度的把握, 使之健康发展, 成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新闻娱乐化的发展历程, 新闻娱乐化在中国的表现、新闻娱乐化所带来的影响和新闻娱乐化的度等几个方面对新闻娱乐化进行了思考。

篇8:电视娱乐节目发展新思考

《爸爸去哪儿》节目创作背景

在现如今的电视荧屏上,多元而深入的竞争迫使电视娱乐节目“娱乐至死”的态度发生反转。实践反复证明,那些舍弃思想性,没有人文关怀,一味迎合受众视觉快感需求的节目,以及那些以制造话题、噱头来引发短暂关注的做法,因其社会正面导向功能缺失,因此无法获得受众的良好口碑。近年来,荧屏上的竞技类真人秀节目虽然始终存在,但大多都流于同质形式而不得不草草收场,尤其是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电视荧屏上充斥着太多的“这歌声”“那歌声”,满是“梦想”和“煽情”的东西,着实让受众对真人秀节目表现出无力接受的疲态。

2013年10月11日22点,湖南卫视重磅推出一档名为《爸爸去哪儿》的明星亲子类真人秀节目,仿佛一阵清风拂来,让受众眼前一亮。根据泽传媒统计,截至10月14日,该节目的收视率就上升至1.374,该日(10月14日)泽传媒指数也达到8.1分(满分为10分)。在首期节目中,林志颖、田亮、郭涛、王岳伦、张亮五位明星首次公开展示作为爸爸的一面,他们的宝贝Kimi、Cindy、石头、Angela、天天等几名“星二代”也在一期节目之后瞬间受到受众的关注。

《爸爸去哪儿》电视原版来源于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原版在韩国收视率极高,在2013年1月份首播时收视率就突破10%。该节目诞生的背景,源于韩国近年来离婚率居高不下的社会现实,节目制作人希望通过这档节目,让那些不愿意要孩子的年轻夫妻得到启示,同时探索科学的教育方式。韩国原版节目中,5位明星父亲带着自己的子女一起度过两天一夜的旅行,在旅行中,父亲们认真聆听子女们的心事,向子女们表达无限的父爱;湖南卫视版的《爸爸去哪儿》也延续了这一亲情路线。据泽传媒统计,2013年10月14日《爸爸去哪儿》在视频网站点击量累计达到3323万次。

而湖南卫视版的节目并未刻意地设计感人情节,也没有走传统说教的平淡路线,更没有长篇大论地讲故事——节目讲述的就是在三天两夜的行程里,5个明星爸爸和他们的子女在乡村共同生活的实况纪录。《爸爸去哪儿》的收视率在娱乐节目中独占鳌头,并且凭借8次的重播次数,刷新了《我是歌手》创下的纪录。这本身就说明,没有什么比真实更有力量,没有什么比真情更能打动人心。

探究《爸爸去哪儿》的成功要素

节目模式创新。《爸爸去哪儿》属于目前非常热门的户外娱乐节目模式,与传统的真人秀节目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国内基本没有同类型的节目,因为此类节目的制作对拍摄团队要求很高,不仅需要大量专业的摄影、收音器械,大量的工作人员及后勤保障,还要面对各种环境、各种突发情况,协调各种角色的配合,以完成全天全程全角度跟拍。如今受众已经厌恶了泛滥的情感作秀,平常生活中的真实感则更能得到受众的青睐。《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受众可以跟随镜头一窥明星的“隐私”,明星们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各种情绪的临界点以及在面对亲子教育和交流情感问题时尴尬的表情……可以说,《爸爸去哪儿》是真人秀节目模式的转折点。

准确定位目标人群。如今,年轻的电视受众比例持续增加,他们的审美需求也逐渐影响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方向。《爸爸去哪儿》主打的亲情牌正是切中了要害,节目的目标受众是处于生育高峰的“80后”,即将面临生育的“90后”和准备要二胎的“70后”,该节目满足了社会不断增长的对亲子教育话题的需求。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星不仅要在户外生存,还要面对房屋、食物等生活必需品分配的不平等的情况,明星父子(女)在面对这些不平等待遇时产生的反应以及如何处理,也是节目的一大看点。在节目中融入伦理、人文关怀等要素,恰恰满足了主要目标受众的精神需求。截至2013年10月28日,《爸爸去哪儿》在泽传媒全媒体微博的粉丝数已经高达98万。这些受众都希望能从该节目中找到代入感,学到东西并解决一些问题。

对《爸爸去哪儿》的理性思考

由“速食娱乐”向“返璞归真”的理念转变。释放压力、给受众带来愉悦感是娱乐节目的基本属性。如今的受众已逐渐对“作秀”没有了心理认同,更希望感受淳朴、自然的清新之风,获得有共鸣的真实情感体验。湖南卫视顺应潮流,在《爸爸去哪儿》中放大了“真”,掩盖了“秀”,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让受众在一场没有刻意煽情的亲子秀中感受到了温情教育。节目中,王岳伦的女儿Angela特别懂礼貌,当她做错事了会主动向其他小朋友或大人道歉,被大伙称赞“这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小姑娘”;而田亮的女儿Cindy则十分有爱心,不仅一人完成了很多任务,还照顾年纪小的妹妹,在和小伙伴一起做任务时,拎起了很重的篮子,让网友大呼是个善良的“小女汉子”;林志颖的儿子Kimi,其可爱的模样深受“粉丝”们怜爱;模特张亮的儿子天天,会懂事地安慰爸爸说,“我觉得你做的每一个菜都好吃”;郭涛的儿子石头在这群孩子里年龄最大,则表现出一副大哥哥的样子,处处都很照顾其他小伙伴……所有的这些场景都缔造了《爸爸去哪儿》在全媒体社交方面的高话题数。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电视节目,都必须具备人文关怀因素,对社会大众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据泽传媒的数据显示,2013年10月20日《爸爸去哪儿》全媒体收视率再创新高,达到3.509,在第二期(10月18日)开播前的全媒体累计盛赞数已达284万,而恶评数仅有4850条,盛赞比率达80%以上。

坚持本土化的创新更为重要。近年来,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一直都在走“山寨”路线,鲜有优秀的原创娱乐节目问世。其中,收视火爆的节目大多是引进国外版权,比如《中国达人秀》《星跳水立方》《中国好声音》等。我国的娱乐类节目起步相对较晚,学习国外成熟的节目模式和制作经验是发展的必然过程,但是完全照搬、没有本土化创新的节目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价值观、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在国与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水土不服”是很难避免的,而《爸爸去哪儿》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的本土化改造。韩国原版节目节奏缓慢,内容单调,更注重明星的搞笑表演和作秀。而湖南卫视版的节目在剪辑上更为紧凑;内容设置上更为丰富,不仅将孩子带到了更艰苦的环境,还布置了更多样化的任务;最重要的改变是,节目偏重于父亲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将温馨、真实的亲子教育作为节目的最大看点。所以,湖南卫视版的节目在带给受众欢乐的同时,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意义。真人秀节目让人有瞬间的感动不难,但要像《爸爸去哪儿》那样,不仅让人有频繁的心灵撞击,还能有看完后的沉静思索,就显得很不容易了。引进节目是一个吸取精华、开拓视野的过程,是和国际电视界接轨的过程,但是一定要经过电视人的深度思考和再次加工,才能打造出更加本土化的娱乐节目。

展现人性的美好,传递正能量。在这个习惯于宏大叙事的年代,太多文化产品都忽略细微关怀;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少数人遭遇信仰危机的年代,孩子正在成为无数人内心最为呵护、最为敬畏的“宗教”;在这个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角色分工的社会,又有无数的爸爸们在淡出幼儿教育。特别是“80后”“90后”初为人父母,这代年轻人要继承传统亲情伦理,又要在亲子关系中增添更多符合这个时代的文化元素,会面临诸多现实难题。很多年轻的父母,甚至还没能完全从孩子的身份中转型过来,他们原本也缺乏笃定的价值观,缺乏理性的生活方式,他们又如何能既为孩子提供安全呵护,又能传递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本身就需要一个公共文化平台来进行交流、互动与传播。从包括各种社交媒体在内的各种平台的反馈来看,《爸爸去哪儿》无疑极好地完成了一次“议程设置”,让更多人发自内心地参与进来。

电视娱乐节目通过制造视觉狂欢和议题焦点,片面追求娱乐效果的发展路径是难以长久的,而只有那些包含价值引导和人文关怀元素,并具有社会整合价值的节目,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爸爸去哪儿》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虽然娱乐节目的内容、形式、受众群体各有不同,但衡量其是否具有价值引导作用和人文关怀精神的标准则是具有普适性的,那就是能够消解和扭转当前社会不良的风气和思想趋向,能够彰显真善美和展示人性的光辉,能够满足受众需求以及调试受众心理,能够唤起受众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以及传递正能量。

作者单位 郭弘 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篇9:关于电视娱乐性节目的一些思考

过于游戏化, 缺少内涵。有些娱乐性节目总是一味地玩游戏, 反反复复、不知疲惫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为娱乐而娱乐。在一些娱乐节目中常见的游戏, 比如让嘉宾在台上喝矿泉水、啃苹果、踩气球、吹蜡烛、抢板凳等等, 节目形式单调、低俗。有的嘉宾被请上台、有的吃蛋糕, 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 结果弄得满脸都是奶油;嘉宾为了踩住气球, 互相扭成一团, 满地打滚;有的抓拍女演员在后台换衣服的场面等。看似热闹的娱乐节目, 投下耐人寻味的文化剪影, 从中折射出节目游戏弱智化, 缺少一定的文化内涵, 流于平庸和浮华。

无聊逗趣, 话语粗俗。有的主持人打情骂俏, 无聊逗趣, 加上怪怪的服饰和发型, 看着很不舒服。比如某台的娱乐性节目中, 主持人问一位女嘉宾:“你男朋友最吸引你的是他身上的哪一个地方?”“你有没有遇到过情敌?”主持人不可随意性太强, 什么样的话该说, 什么样的话不该说, 要仔细掂量掂量。

博彩平凡, 助长投机心理。为了吸引人, 增加受众的参与性, 娱乐节目搞点有奖竞猜之类的形式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娱乐节目为单纯追求所谓收视率, 不惜在设奖上做文章, 从生活用品到免费国内国际旅游, 从千元家电到万元电脑, 甚至到十几万元的汽车, 奖品繁多, 机会多多, 价码不断攀升, 似乎只有这样高额的奖品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博彩过多, 抽奖频繁, 这无形中助长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 张扬了投机心理, 那些坐在电视机前的少年儿童又会在什么样的熏陶下成长?

热衷于相互模仿, 节目缺少创新。各个台搞的娱乐性节目大体上都很相像, 而这些节目的出现又大多仿照中央台。文化品位不高, 艺术含量较低的电视娱乐节目还有许多, 诸如泛用明星, 哗众取宠, 节目中若没有“星”参与似乎就不精彩, 有的节目中主持人或参与的嘉宾服饰怪怪, 女的衣薄如蝉, 短露肚脐;男的带着耳坠, 头发染得五颜六色。

把握节目导向, 加强社会责任感。大众群体, 他们寄希望于电视娱乐节目能调整一天的紧张疲劳, 所以, 收视取向娱乐节目成为他们的一种选择。同时, 要把握好娱乐性与艺术性、思想性之间的关系, 要在深化主题提高文化品位的前提下, 增强节目的娱乐情趣, 使观众在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中, 在娱乐消遣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感知社会, 接受教育, 陶冶心灵, 提高素质。

深入生活, 挖掘文化资源。事实证明, 深受观众欢迎, 富有生命力的总是那些具有文化内涵、散发浓郁文化香韵的娱乐节目。如中央台的《星光大道》, 一直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节目里边出现的歌手, 都是来自基层的草根歌手。从陕北黄土高原的阿宝到山东大衣哥朱之文, 从东北农村的“无名组合”到农家妮子组成的“庄稼妮子组合”, 他们都来自基层, 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 甚至没有华丽的舞台服饰, 但却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更加可贵的是他们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渴望。透过他们的表演和讲述, 总会给观众深刻的启迪。《星光大道》之所以受欢迎, 就在于节目的编导坚持深入生活, 正是在深入生活的实践中才发现了这么多鲜活且生动的素材, 所以, 老百姓喜欢看这个节目。可见, 一个好看的娱乐节目能受到观众的喜欢, 是因为它既有娱乐性、趣味性, 又有知识性和文化品位。目前, “走、转、改”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 并已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通过“走、转、改”, 电视中许多娱乐性节目也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节目变得更加丰富, 大大提升了观众的收视兴趣, 影响力显著扩大。

上一篇:技能比武动员下一篇:幼儿教师求职简历空白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