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自我要求

2024-05-28

探索《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自我要求(通用9篇)

篇1:探索《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自我要求

探索《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自我要求

武原中学 姚燕敏

【摘要】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信息技术作为技术领域的科目内容并以国家课程形态被确定下来,这无疑对国家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都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在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里,字里行间都在预示着教师要树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在“实施建议”中也特别指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关键在于……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新课程 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在普通中学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我在细致地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这次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育理念上的重大变革,而且涉及到整个课程体系的重新架构与实施问题。新课程要求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根本宗旨,这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教育价值,但同时也是一件相当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我深感到自己身上责任重大但工作比以往更加有意义。

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新理念,那我们该怎样做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目标呢?我觉得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加强新课程标准及其所倡导的教育理论的学习,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以服务学生的基础发展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己任。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要认真学习和把握新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的真正涵义,准确把握课程的本质特点,并创造性地落实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同时我还希望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教师培训学习和专题研讨会议,同时我希望与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充分交流经验、扩大视野和增长才干。

第二,正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实践中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进程中创造性地实施自己有特色的和个性化的教学实践。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要“关照全体学生”,并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对此,我觉得在客观了解学生的本质需要的基础上要讲究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有效应用,建立科学的、健康而积极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第三,新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要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技艺水平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如何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并在确保学生获得基础信息素养发展的基础上把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科学习以及信息化学习等方式整合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当中,从而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此外,建立起科学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学习评价体系,这些都是我正在尝试而努力突破的方向。

第四,在专业发展方面,我除了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并借鉴学习他人经验之外,还要钻研和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断拓展教学视野和发展空间,在与学生一道成长的进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体现。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中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特别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我在把握住新课程标准的大旗面前,建立切实可行的新课程的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上课时先给出本课任务及自学的途径,然后让学生自己上机摸索,完成任务,最后老师根据大家的情况进行详细讲解。

使用任务驱动教学需要注意的是:要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任务驱动法对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学习效果最好,对一些基础差的学生还是先不要采用这种方法,否则很容易产生畏难以至厌学的情绪,因为他们的基础较差,自学非常吃力,对那些任务不知从何处下手。

2、讲一练一,逐点消化学习法。把一节课的内容分为知识讲解和上机实践两部分,老师在机房里讲一个知识点或一类操作,就马上给学生一段时间练习。事实表明,这种方法的效果要比讲一节课练一节课的效果好得多。老师在机房里讲一个知识点或一类操作,就马上给学生一段时间练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和巩固,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大都主要以计算机课程为主,一般一周只有一节或二节课,而中学阶段中的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讲一节课练一节课,学生往往在下节上机时已经对上节课的内容淡忘得所剩无几。所以如果能让学生学一点、会一点、消化一点就最好了。

3、网络模式下的学习法。

在网络环境下,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建立专题学习主页,并进行网上管理。在专题学习主页,可以布置学习与实践的题目,并提供各种需要的素材或参考网址,还可在专题学习网站中发布学生的作品,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及学习动力。另外,在专题学习主页中,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自己创建分页,并根据对应学习内容分小组整理资料及在自己的分页中发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协作式学习。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非常有利于学生自学与自检。再说,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参差不齐,据调查,我校大部分班都有近1/4的同学已经基本掌握了课本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碰到的问题比较基本,只要有人稍微指点、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分尚未入门的学生来说,如果不讲,就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针对上述情况,而在传统的教学课堂,由于课堂纪律问题,同学之间很少相互协作互助,再加上当今班级人数众多,教师很难逐个指导,因此,利用现代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变更传统教学课堂,开展小组模式学习就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小组模式学习课堂是把全班按一定方式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组长,负责教学、学习的组织、协调、监督、反馈,课堂学习模式是:提出问题:每节课讲完后,设置一定与目标一致的检测题或相关的研究性课题,作为学生学习探索的目标。组内协作互助:学生收到问题后,一般自己先独立完成,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同学间可协助解决,如果解决不了的就及时向教师求助,同时组长小结本组学习情况,提出本组已取得成绩和未解决问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加入各小组学习讨论和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小组。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指导学生正确展开学习。组间协作探讨:主要是通过各小组的小结,针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学习讨论,从而解决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进一步深化教学重难点,同时教师总结各组和组间学习情况。成果总结:教师根据学生前面的学习情况,肯定学生取得的成果,同时提出新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小组模式学习课堂是一种开放、轻松、协作式的学习环境,也是一种高效率的计算机课堂。它能使知识成倍数式传播,是给学生创造的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愉快学习环境。

另外,我们还可以对把学生每次的电子作品进行筛选,分类,找出优秀的,与各学科相关的各种文件,放于学校资源库,或刻录光盘保存。还可以建设一个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网站。这样,我们通过把学生学习成果放于互联网上,积极宣传,助学生产生“成就感”,以更大的热情进行学习,这也正是新课程评价的意义所在。

总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要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创造性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

参考资料:

1、钟和军 《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2007年2月

2、魏亮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2009年8月

3、周玉霞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及其模式设计原则》

2008年5月

篇2:探索《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自我要求

四川省彭州中学任开全

【摘要】

评价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和健全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合理的评价,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评价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讲究一定的方法,应做到合理的评价,全面的评价;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组织实施。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课评价模式探索思考

评价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改革和健全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评价机制,是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合理的评价,才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课教学要求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评价目的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去检验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效果。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要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评价。

一、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评价要多元化

我们应从多方面以各种形式进行评价,如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随堂练习,评价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情况,另外还有每章节的形成性练习,学期末的总结性测试都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要进行多样化的评价,除了常规评价手段外,可采取项目制作、调查研究汇报等开放性的测评方法。

2、要注重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时,我们应充分肯定关注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给予认可,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注重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对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有着重大的意义。

3、评价要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

教育学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二、评价的方法

1、量规表评价

应根据评价内容和相应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的评价目的,然后根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标准,并将评价标准进一步分解为评价指标,并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构建规范的评价量规表,量规表的指标要全面、精练、可行,评价要面向学生说明量规和评价标准,以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学习。

2、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主要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

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态,信息技术学习的档案袋可以包括: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档案袋评价对学习的教育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引导学生所掌握的内容,激励学生学习,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因此形成性评价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所以在评价时我们要充分肯定关注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给予认可,这样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对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有着重大的意义。

4、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一般与期末综合评价相结合,每学期末对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要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和过程性评价结果,并制定期末成绩的评定方法:如平时成绩占60%,期中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20%,评定学生一学期中的学习情况时,应适度加大过程性评价在期末成绩评定中的比重。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习模块决定选用相应的评价方法,当然,这几种评价方法可以独立使用,也可渗透使用。

三、评价的组织实施

1、基于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可以有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应该包括教师的备课质量、采取的教学模式、教师个人能力及素质。可以采取的方式有:自评,他评及学生的评价及反应。

2、基于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有利于个性及创造精神发展的原则进行。包括学生的道德培养、知识掌握、能力形成等。可以采取的方式: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自我评价可以使被评估者主动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寻找问题对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是十分有利的。同学间的互评可以得出相对客观的结果,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

3、基于教学效果的评价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信息技术课评价的重点。教学效果的评价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评价起点、评价方向和评价测度构成。其中起点、方向是客观的,测度是主观的,三者统一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评价起点、方向是既定的内容,而评价测度是最难把握的。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采取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有考试、考查、学生作品、综合评价。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同其他中小学课程相比,信息技术更具有实践性、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和合作性。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具有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以及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只有广大信息技术课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素质教育来不断探索,研究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不断创新,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最佳结合,才能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

识。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四、课程教学内容小学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磁盘、光盘、照相机、雷达、计算机等。(2)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3)比较熟练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4)初步了解承载信息的几种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2)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方法。(3)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1)学会使用基本的绘图工具;(2)学会绘制图形。(3)学会给图形着色。(4)学会编辑修饰图形。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1)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2)学会文章编辑、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3)学会插入图片、艺术字(美术字)和表格。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1)了

解有关网络的基本常识。(2)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下载并保存有用信息。(3)学会收发电子邮件。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了解多媒体素材类型。(2)学会一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编辑简单的多媒体作品。(3)学会展示多媒体作品。*模块

篇3:探索《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自我要求

新《标准》的提出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说挑战是因为新《标准》中的不少内容对教师来说是陌生的,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存在着操作能力强、综合能力弱和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的问题,而教师本身的素养则将直接影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结果;说机遇是因为新《标准》的制定无疑给信息技术教师指出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来进行各种新型教学方法、手段的实践,这对于整个学科教师队伍的成长有莫大的好处。

从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普遍比较年轻,这支队伍的特点是知识结构相对较新,但教学经验明显不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对信息技术教师从教学理论到教学行为进行规范非常重要。下面笔者便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于规范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思想依据,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顺利地进行下去,首要的是从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全新教育理念,以适应现代教育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要求。

1.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传统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2. 营造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体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也是未来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3. 注重评价的教育功能。

传统的评价往往带有甄别和选拔“精英”的功能倾向,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到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具有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现代评价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二、新《标准》的备课规范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彰显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怎样备课呢?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学生进行的是接受式学习。在新《标准》下,教师除了备好教材、备教法外,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备教学资源,备教学评价。

1. 备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每个组中都要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增强同组其他学生的合作意识。

2. 备好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安排在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操作。教师在上课前需要把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学生机、投影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调试好,并且在计算机中安装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运行正常。

3. 备好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信息技术评价必须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评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教师能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后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可以从认知、操作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有: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评。我们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结束后以哪一项作为评价的重心,从而布置学生书面或者上机练习要求。

三、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因特网的高速发展和校园网的广泛普及为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借助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和网络即时通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学习,还可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新的教学平台上,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1. 探索式学习。

探索式学习的实施过程是:教师设置一些适合由学生解决的问题,通过校园网发布给学生并要求其回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资源信息(如参考文献、网址等)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阅和借鉴。教师还要负责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提供启发或提示式的帮助。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高中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适合采用这种模式。教师可以就计算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作用、原理及其相互连接和关系等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2. 讨论式学习。

讨论式学习的实施主要依靠BBS系统进行,其实施过程是:教师在BBS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学生可以实时地在特定的主题区内发言并能针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评论,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于研讨一些没有明确是非标准的话题。高中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可以引入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要点转化为一个一个的课题,引导学生利用书籍、报刊、网络和光盘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材料,从而针对课题进行讨论式学习。由于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交流观点、发表评论意见的互动过程中,因此,这种学习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3. 协作式学习

协作式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协作式学习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协作式学习的基本模式一般可分为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四种。高中信息技术课“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课程设计部分的教学可以使用其中的一种或综合使用其中的几种教学模式,将一个大的课程设计作业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而又有机联系的部分,参加同一协作组的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负责完成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部分。协作式学习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其实施过程明显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通过参加协作式学习,学生可以提高与人交流、合作和竞争的能力,以及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

四、挖掘信息技术课程的潜在价值

所谓潜在课程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信息总和。

1. 把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改革教学模式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

2. 增加人文、社会和管理学科方面的知识。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往,是一个社会人。学生应该对信息技术学科所固有的文化、社会、法律和道德内容,信息技术学科对其它学科和国民经济的作用,以及哲学研究和美学价值对信息技术学科的作用等内容有所了解,应该学习信息技术的历史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行业的职业责任、风险性和可靠性、信息管理学、专利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知识。

3. 增加外语教学的内容。

无论是信息技术教科书、信息产品说明书、技术参考资料和商业广告,还是键盘键名、软件界面和程序设计语言的语句,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大量的信息技术专业英语术语。信息技术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尝试双语教学,逐步形成一股良好的风气。

具体做法是:

(1)尽量使用英文书写章、节标题。

(2)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讲解与专业英文术语的讲解有机结合。

(3)布置一些难度适中的专业英语文章阅读作业。

篇4:探索《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自我要求

关键词:中学 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方略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和方法也有了新的内容,能否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成为了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高低的依据。在笔者看来,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和培养方略必须突出“创新”二字,既要创新教学理念,又要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下文列举了几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比较容易运用的几种“创新”教学方略,以供参考。

一、运用情境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然而许多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他们往往采取单一、片面的教学手段,甚至大多数只是单纯地介绍课本上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根本不具备创新性,自然不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一定的情境教学法,在课堂设置比较合理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网络”方面的知识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段现代信息传递与古代信息传递的对比视频来制造合理的课堂情境,视频内容大致为:在古代,异地之间的人们的通信只能依靠信件,耗费的时间长而且信息的时效性不大,而在当代,人们之间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信息或者资源在网络上只需要点击几个按键便可以完成共享和传递,这样既能够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还可以快速地实现扩散。在视频过后,学生的兴趣都被视频的内容吸引了起来,这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地根据视频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如“当代的网络与古代的信件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网络与信件之间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等,这样在网络与信件的比较中就把网络发展的特点完整地展现了出来,既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够使其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

二、利用学生的探究心理,鼓励其自己动手

由于我们讨论的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方略,而教师面对的多是未成年的中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中学生的想法和心理特点考虑进我们的教学任务中。众所周知,中学生大多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究一件事情的根本,喜欢自己动手创造的成就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也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将课堂交给他们。比如,在学习基本的word操作的时候,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交给学生一段现成的文字,然后让学生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加工,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无趣,所以我们可以创新一下,让学生自己把喜欢的文字打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方案对文字进行加工,最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评选,看谁的任务完成得最好。这样既能够体现学生的主體地位,又能够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同时掌握必须的知识,一举多得。

三、设置课堂任务,学习与娱乐相结合

对教师而言,想办法使学生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才能够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实践证明,合理地利用课下时间有助于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但是教师绝不能够毫无顾忌地随意设置课堂任务,因为大多数学生非常反感教师布置过多的课下作业,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对作业进行技巧性的设置,将学生的学习与娱乐联系起来,一方面,这样的课堂任务充满了娱乐性质,学生不容易反感;另一方面,这样的课堂任务使得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既保证了学习效率,又满足了娱乐需要。比如,我们在word教学完成后,为了巩固学生的掌握水平和运用能力,就可以布置这样一个课堂任务,即让学生在课下自己编写一张贺卡,贺卡的内容为你最想和好朋友说的话,然后为贺卡配上自己喜欢的字体和颜色,最后通过网络发送给好朋友,这样学生既不会反感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还能够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习。

四、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在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够仅仅把目光局限在小教室和书本内容上,而要整合利用多种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无论是什么资源,只要对我们的教学有利,只要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加以使用。比如,现在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了网络计算机教室,信息技术教师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课件的形式传到网络上,然后鼓励学生去自主学习。另外,在电视或者报刊杂志上的一些有关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情况的相关资料,我们也可以在课堂上作为课堂内容展示给学生,这样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五、结语

在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张以学生为本,所以在教学上无论信息技术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略,都要以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希望笔者提出的几种方法对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课程。

参考文献:

[1]胡松海.新课程改革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认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5).

[2]韩建军.信息技术课教学方式探究[J].才智,2010(08).

篇5:探索《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自我要求

旧城小学 张翠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新课程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的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刻苦的钻研,对教学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教学步骤进行周密的安排,对教法和学法进行认真的探讨,只有这样把课备好了,才能把每节课上好。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法、学法、理念、任务驱动、建构主义、协作意识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课呢?由于现在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是担任着信息技术教学和电教的双重工作,许多教师从来不备课,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地方就说什么,学生没有积极性、目的性,学习效果差。这当然是由一定的客观条件造成的,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备好课,而且备课要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要求教师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我们说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教材的价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信息技术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来讲的,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

2、备课每一节课的教材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每一节课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具体做法如下:我们在备每

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广泛阅读有关信息技术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素材和资源。

3、备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4、备好硬件和软件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安排在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操作。这里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对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学生机、投影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调试好,并且在计算机中安装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运行正常。

5、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教师应把程序式课堂教学变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遵循“教无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则。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一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的引导,教师的导向更重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什么事都是学生说的算,在民主的基础上还要集中,否则是另一个样子(混乱的,无头绪的)。

教学过程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主张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6、备好教学组织形式

信息技术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组织教学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相结合。“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我们认为学生最方便的合作伙伴就是自己的同桌,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同桌,从独立学习到同桌的互帮互学。同桌既是学习的合作者,又是评价者。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认真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我想,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7、备好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信息技术评价必须应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评价。信息技术课程不同其他课程的其中一个方面是评价考核。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可以从认知、操作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有: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评。我们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结束后以哪一项作为评价的重心,从而布置学生书面或者上机练习要求。

8、写心得体会

实际的课堂教学很难完完全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因此写心得的形式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教训,可作下次备课的借鉴。这也是提高教师备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6:探索《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自我要求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新型的学科,没有太成熟的教法和教学经验可以借鉴。我尝试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实践导向为主,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在教学中贯穿实践导向法、化抽象知识为具体,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计算机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于这些抽象的知识点,如果照本宣科或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结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增加了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由于信息技术教学摒弃了传统学科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多媒体的形象教育和网络资源的丰富对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新鲜感,学生的创造欲望能得到极大地激发,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小报的设计——用WORD写古诗配画”一刻钟,当学生看见我演示制作完古诗配画的版面设计后都纷纷羡慕不已,迫不及待的想动手试一试。我说:“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制作的这么漂亮吗,因为老师注重了古诗以外的一些设计细节,例如从右到左竖立的排版方式,古朴的字体,恰当的配画等等,这些都令古诗更有韵味的窍门,希望你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也将这些细节表达出来,这样的话你们就能制作出漂亮的版面设计来。”结果,学生们纷纷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大部分学生不但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制作完成作品,还加入一些老师没有教过的内容。

三﹑充分利用学科特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赋予了素质教育很强的操作性,学习过程成为了一个培养不拔意志,深刻思维﹑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过程。学生上机要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使大脑形成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功能﹑分析操作方式,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

四﹑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成绩的评定不只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完成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从而真正达到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提高操作水平。多次测试有利于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篇7: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

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1——2门选修课或活动课程,在待遇上将予以倾斜。这学期,每位教师要写出自己走进新课程、感悟新课程的心得体会,内容包括: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富有特色的案例描述、精彩的课堂片断和深刻的教学反思。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要求写教学后记,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老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

倡导教学创新,鼓励教学有个性,有创新,使之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多接受新事物,大胆尝试新教法,欢迎教师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每节课都要力求有新意,有亮点。

三、勇于奉献------做敬业型教师

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工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四、敢于探索------做创新型教师

(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甚至把文稿的收入也用来教育孩子。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人格,在人们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师德丰碑。

其次,对学生要倾注全心的爱。

第一,教师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博爱之心。

第二,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学生。必须丢掉师道尊严的“面具”,不能以虚言欺骗学生。

第三,教师爱心应表现在对待学生的宽容上。第四,教师的爱心表现在对待学生的责任感上。

(二)拥有丰富的知识结构

如何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呢?从我国目前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知识结构的构建还处于一种低效的急功近利式的被动构建状况。例如,为了文凭去函授,为了拿继续教育的课时去学习。能否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区分“创新型教师”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尺。

(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1.突出一个“人”字 2.敢说一个“不”字 五.具有创新能力

1.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要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3.要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4.要有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

篇8:探索《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自我要求

一适应扮演不同角色身份的转换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更多是扮演着示范者、技术指导的角色。现在的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传授一定运动技术的同时, 还应是一名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学生身心塑造者等。体育教师需适应自我角色的转换。

1. 实现教师转换角色与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 体育教师要成为发展学生身体、促进心理健康、指导技术技能、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塑造与新课程环境相适应的教师角色。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实现整个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 即由体育教学大纲的实施者或执行者转向体育课程的开发者或设计者。

2. 作为“执行者”, 面对新课标, 体育教师要向“成功体育”和“快乐体育”看齐

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精神, 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体育人才, 不仅要有扎实的体育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知识视野、敏锐的审美观念和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以适应我国现代体育教育的需要。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 由课堂的讲授者变成引导者, 引导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学习, 体育教师要创设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 创建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一是体育教师应注重自我形象, 从上课开始, 就必须保持积极的情绪, 以真诚的态度、饱满的精神和热情去感染、影响学生。衣着装扮、精神面貌、姿态表情等都能令学生增添视觉上的美感, 使学生向往体育活动。二是在教学中, 多用描述性语言, 以生动、形象、简洁、有趣、幽默的讲解唤起学生的学习爱好, 重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使学生在愉悦兴奋的良好状态下接受学习。三是教师要讲求民主, 充分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 对学生多些热情, 积极发展平等的、友善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 淡化技能教学, 注重学生爱好的培养。因此, 教师无论是教什么内容, 在教学方式上, 都应关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爱好, 各个环节处处以学生为中心, 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并充分给予他们表现与展示的机会。

1. 抓住学生好奇心理, 创设体验情境

好奇心是学生的特点之一。客观世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使学生感到新鲜好奇。体育教学环境是一种情绪场景, 它能给学生以情绪感染的体验, 进而产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因此, 体育教师要注重创设合理、和谐、暖和、富有挑战, 并且能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的情境。如根据课的内容在课前精心设计布局场地, 合理安置各种锻炼活动的器材, 让学生产生新、奇、异的心理活动, 诱导学生萌发参与活动的强烈欲望。

2. 抓住学生好游戏心理,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如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游戏作为一种体育课的重要活动内容, 其内容简单易懂, 生动有趣。学生应该在游戏中长大, 通过游戏, 指导他们初步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从中学会生活、学会与人相处, 养成健全的人格, 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初中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 很难全面理解体育活动对人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只是一味从爱好出发, 且习惯于玩游戏。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在“玩”字上下工夫, 坚持时间效益观, 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讲解、示范的时间, 让学生有足够“玩”的时间, 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 抓住学生的好表现心理, 让学生享受体育乐趣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表现的欲望日益强烈。初中学生在生理上出现质的转变, 他们精力充沛、布满活力、求知欲旺盛、好胜心强。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位学生受益。因此, 当学生反映出表现欲望时,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表现欲, 要给予理解、关怀和适当的鼓励, 绝不能对学生的表现置之不理、视而不见、或者用“你不行”之类的话语给学生泼冷水、打击学生的热情。尤其是男生, 往往想要表现自己在体育方面的能力和特长。

四以学生为本, 全面关心其身心健康

以人为本, 是新时代教育的人文精神, 它以鼓励人自主发展为旨趣, 以教育和爱为核心的基石, 是正确熟悉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的指南。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是体育课堂的主旋律。学生是主体, 教师在思想上理念上要重视学生, 多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的爱好和需要,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初步把握运动技能技术, 了解体育卫生常识, 在活动中发展爱好和能力。

总之, 体育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 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改革要求, 努力提高自我的个人素质和教学水平, 为学生的健康发展, 做一个能够成功转型、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优秀教师。

[责任编辑:王以富]

摘要: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给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更大的自主空间。要真正落实全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 使体育课程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是体育教师在新课程下必须对自我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并实现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

篇9:探索《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自我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技术教师;素质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346-01

教师想要教好一堂课必须在备课时下足功夫。传统教学的弊端是针对书本备课,教师怎么样教授,学生就跟着怎么样去学习,通过教师对所教授内容的理解来左右学生,可以理解为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学习。而在新课程标准之下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更新了教与学的内涵:它认为课堂教学学生与教师是共同的组成部分,师生应该是合作互利中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对学生这一主体的要求也应当予以重视,对学生从前所拥有的知识或者是经验给予足够的尊重,结合学生自身帮助学生提高与发展,对学生合理的特质发展予以鼓励,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学习主动权和对知识的探究能力。

一、新课标前提下信息技术的定义

信息技术可以简单将其分为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其中信息素养是指单一个体对信息理念的看法、认识,对信息知识的截取获得、解析、研发、评论、传递、合理利用等一系列的能力,建立在与信息法规相关,与信息道德不相违背的基础之上,它的背景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集意识、信息、能力、道德为一体的一门综合素养,是现今信息技术高速运转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它的定义是日新月异不断更新的。而针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本文给出的定义就是从事信息技术方面授课的老师。

二、在新课标前提下信息技术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探究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往往占据着掌控全局的领导者地位,是课程的主导者,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单纯的你教我学模式,教师简简单单的传授知识,根本不考虑学生可不可以理解,能不能够接受[1]。自从改用了新课标后,教师的传授方式发生转变,学生亦可以不再像以前原封不动的“照单全收”。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的角色也由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们有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教育。新课标使得传统教育模式被改革,进而导致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使得当代的信息技术教学,除了以往单纯的课堂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而作为传授者的教师们,更要加强信息素养的提高和自身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想提高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水平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与能力。

在新课标背景之下,信息课程改革需要做到:引导学生培养的信息素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发展研发课程内容;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注重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提高。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精心设计考虑多种教学方案,真正做到放低姿态,和学生达到良好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和个人能力,使学生真正能将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应用于实际生活中[2]。当今社会想要获取信息必须要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这就要靠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了,加强了自身的能力,所有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总的结论便是,信息技术课程单纯的教授学生知识不如加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三、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师素质与能力的缺失现象

由于信息技术真正被引入课堂的时间很短,这注定了信息技术学科存在很多局限性,比如像缺少师资力量,教学经验不足等,导致这一学科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停滞不前。据有关调研,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严重紧缺,而且现存的有限师资力量中,人员的自身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这些都是使信息技术学科停滞不前的内因,因此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已被提上日程。

四、解决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师素质与能力普遍偏低的途径与方法

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养成主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在新课标的指导方针下要想成为一个素质高、能力强的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向以下几个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是首先要做的,这可以从专业知识的加强,专业道德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加强培养,对岗位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几方面着手[3]。要想在新课标下做好教学工作,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必须要变革的。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本,宗旨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想要做到这点,就要舍弃以往陈旧、教条的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沟通与交流,是引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新课标倡导学生与教师的合作理念,通过师生合作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巧。

结论:新课标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它给教育带来的改变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在总体形势下,信息技术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潮流,做出巨大变革,而变革的主体在于信息技术教师的变革,最迫切的是教师个人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应当实时更新,建立在完善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是自己和学生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 克.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方略[J]。学周刊.2014.

[2] 岳冬利.王岁花.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 2014.

上一篇:单位团课下一篇:交通运管所打击非法违法经营专项行动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