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观

2024-06-11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观(精选十篇)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观 篇1

一、构建“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实践目标

(一) 突出“三条原则”, 转变教学观念

笔者认为在构建“情境—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强调三条基本原则:第一、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既要把先进的、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给学生, 又要根据教学内容内在的教育性因素, 对学生进行合乎情理, 具有启发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理论和实际相统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密切联系国际社会和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实际问题,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特别是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思想实际, 通过分析典型的事例和史实, 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第三、知与行相统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既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武装学生,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 在实践中提高觉悟,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并具有初步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二) 坚持“四个追求”, 构建“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1、充分利用网络信息, 追求直观生动、趣味性强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充分运用因特网上的丰富信息,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总结转化, 从而使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比如我在上高一《劳动合同制度》一课时, 首先在教室接通因特网, 登陆“央视国际”网站, 进入“今日说法”栏目, 把其中关于劳动合同纠纷案件的视频材料投影在屏幕上, 案件情节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播映完毕后, 向学生设问:劳动者没有订立劳动合同或者订立得不完善其危害在哪里?什么是劳动合同及其制度?怎样订立劳动合同?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 很快就能找出并初步理解本课的知识要点。最后, 再播放从网上搜集来的大学毕业生求职, 参加双向选择招聘会的大量图片:人山人海的招聘现场, 用人单位的较高条件和相应的优厚待遇……自然激发出学生的竟争意识和自觉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这样的政治课堂, 就达到了学生学习兴趣浓, 精神面貌好, 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刻的效果。

2、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追求情感交流、和谐自然的课堂

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的政治课堂, 绝对不是死气沉沉的课堂, 而是充满了情感交流、情感共鸣的课堂。网络多媒体技术出现后, 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它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结合的课件材料, 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 灵魂受到触及, 在和谐的情感交流中, 达到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比如, 我在讲到“人的自然属性受到社会属性的制约, 具有强烈的社会色彩”时, 在屏幕上投影出数幅渣滓洞的图片, 学生一般都能认出这座当年关押革命志士的著名监狱, 然后以这些图片为背景, 男音朗读叶挺的《囚歌》起: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 给你自由……由于这首诗学生曾经学习过, 于是学生跟着一起朗读, 课堂气氛逐渐变得热烈!在学生的情绪受到强烈感染后, 我自然发问:人和狗都有求生的自然属性, 但是在此诗中显示出人和狗的求生欲有不同的表现, 这个不同蕴含了什么道理?学生的回答自然就令老师非常满意。通过营造这种和谐的充满情感交流的教学情境, 就能使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学生自然地接受书本知识并能亲其师信其道。

3、密切联系时政热点, 追求充满浓郁时代气息的课堂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 它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反映时代脉搏, 突出社会热点, 使政治课教学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给政治课带来生机和活力。比如, 在上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一课时, 我使用了网上搜集而来的“两会”议案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有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议国家发行面值500和1000元的人民币, 请学生就其利弊进行讨论并发表意见;在讲解中央银行的职能时, 我从网上引用了最新组建的中国银监会的资料来阐述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变迁;在上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课时, 我引用了从网上搜集来的最近一两年来全国各地消费者维权时遇到法律漏洞的资料, 让学生讨论我国应该怎样完善法律制度来避免类似事件的一再发生。丰富网络资源的合理运用, 不但可以消化、注释和补充教材的理论观点, 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热点, 既弥补了教材的滞后性, 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倡导学习方式变革, 追求充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氛围的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学习方式变革的背景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不再是传递信息, 而是引导、启发、解惑、激励、评价和组织并凭借反馈来调节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比如, 我在处理高三“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这一课时, 考虑到学生在初中的政治和历史课上均学习过相关内容, 学生对一国两制并不陌生的客观实际, 于课前设计了四个问题:⑴了解古今中外国家统一的有关理论和实践以及一国两制的特点。⑵现在台湾地区设有“国家元首” (总统) 、“行政院”、“外交部”、“国防部”等政权机构, 表面上它就是一个“国家”, 但是国际社会普遍不承认台湾是一个主权国家, 这里蕴含了哪些国际法原则?⑶美、日插手台湾事务, 阻挠我国统一进程的表现、实质及我们的对策。⑷试述一国两制理论的国际意义。 (即对哪些国家的统一进程具有启发和示范意义) 并把班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每小组抽签抽到一个问题。要求每组学生围绕本组思考的问题展开小组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到网上去搜集、整理相关知识并存入可移动磁盘。在上课时, 每小组推举一名首席发言人, 走上讲台, 借助老师的手提电脑, 把可移动磁盘内的知识投影在屏幕上并向全班同学讲解, 时间不超过10分钟。最后由我来给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和升华。通过这种全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运用, 就能充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二、构建“情境—陶冶”教学模式对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素质的新要求

构建“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实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否达到这个目的, 取决于教师多媒体操作能力的高低和网络资源搜集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因此, 我们政治老师必须具备以下两方面的素质:

1、教师必须能熟练操作电脑。

教师必须熟练掌握WIN982000XP操作系统, 还要至少掌握一种多媒体教学软件, 能独立制作或借鉴他人课件展开课堂教学。当前, 中小学教师主要在使用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这几个教学软件。从中学政治教师电脑操作的实际水平和政治学科文科性突出的特点出发, 我认为政治老师可主要使用Powerpoint, 这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多媒体作品创作和演示软件, 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CIA课件非常简便, 不需要掌握高深的编程技巧, 只需要将展示的对象插入到一张张幻灯片上, 然后设置画面的显示、播放控制等属性, 就可以制作出包含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的CIA课件来。

2、教师必须具备网上搜集资料的能力。

从因特网上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搜集教学资源是一件十分复杂和费时的工作。我们应该遵循一定的搜索规律,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理论》朱德全主编重庆北碚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思想政治课优化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彭栋明主编海南海口中华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观 篇2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新型的学科,没有太成熟的教法和教学经验可以借鉴。我尝试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实践导向为主,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在教学中贯穿实践导向法、化抽象知识为具体,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计算机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于这些抽象的知识点,如果照本宣科或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结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增加了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由于信息技术教学摒弃了传统学科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多媒体的形象教育和网络资源的丰富对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新鲜感,学生的创造欲望能得到极大地激发,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小报的设计——用WORD写古诗配画”一刻钟,当学生看见我演示制作完古诗配画的版面设计后都纷纷羡慕不已,迫不及待的想动手试一试。我说:“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制作的这么漂亮吗,因为老师注重了古诗以外的一些设计细节,例如从右到左竖立的排版方式,古朴的字体,恰当的配画等等,这些都令古诗更有韵味的窍门,希望你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也将这些细节表达出来,这样的话你们就能制作出漂亮的版面设计来。”结果,学生们纷纷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大部分学生不但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制作完成作品,还加入一些老师没有教过的内容。

三﹑充分利用学科特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赋予了素质教育很强的操作性,学习过程成为了一个培养不拔意志,深刻思维﹑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过程。学生上机要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使大脑形成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功能﹑分析操作方式,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

四﹑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成绩的评定不只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完成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从而真正达到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提高操作水平。多次测试有利于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新课程模式下的中学信息技术课文 篇3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信息技术课

新课程模式下,教师必须不断探究、完善、创新出更多符合教育发展的教学方式。

一、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由于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较为薄弱,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这门难度较高的课程,学习和接受起来可能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来带领学生掌握这门课程。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依旧延续着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仅使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逐渐降低,也减少了师生间的交流。

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多增加师生、生生间的教学互动和实践课程,多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充满热情,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一味地为学生灌输书本知识,不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也大大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新课程模式,教师应该多利用学生信息技术的好奇心,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还要在兴趣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重视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学生个性与知识水平的差异,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问题。为了促进学生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必须针对学生间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例如,在学习“设计板报的样式”一课时,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要求其在熟练掌握操作程序和技能的同时,还要设计出不同的板报样式;对于中层学生,要求其熟练掌握操作程序,并且能够制作出简单的板报样式;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求其只要熟练掌握操作规范和程序即可。这样不仅可以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来基础上得到提高,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实现教学计划和目标。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对人才信息技术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起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王野.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2(06).

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篇4

一、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要性的宣传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前不是中高考科目,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与教学的开展。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首先, 使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要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能否成为未来高素质的人才。领导具有了这种新理念后, 必然会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这样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做好铺垫。另外, 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的重要作用, 使他们认识到, 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学生, 必须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实例, 使他们认识到, 这种能力对学习其他学科有巨大帮助。这样学生就有了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动力。有了领导的重视与学生的主动求学, 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有了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条件。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要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必须具有一组爱岗敬业、专业知识精湛, 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高素质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 师资相对的比其他学科薄弱。信息技术又是知识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 因而对教师知识的更新要求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使之能适应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我校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 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是有针对性的, 对我们参加各种培训是大力支持的。

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有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系统;领导与学生的观念更新了 (领导重视了, 学生肯学了) ;具有一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任课教师。三个前提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完美结合起来, 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中学课堂, 时间还是很短的, 是一门新学科, 有新特色。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 我们必须采用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传统教学方法, 采用具有本学科特色的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

在新课程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 篇5

江阴市祝塘中心小学 王惠珠

我们正在走进一个新时代——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的触角已经伸向社会的角角落落。信息技术教育进入学校决不是只增加了一门课程而已,而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产生新的重大飞跃。

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我校于1998年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在老师的精心的指导下,学生们已能综合的应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探讨、模型搭建、程序编写、分析解决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在挑战困难,增强自信心与创造能力等方面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欢乐。下面我把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大家交流一下:

在教学中,我的指导目标是: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

首先针对学情化繁为简。如:在给三年级上计算机课的时候,由于学生刚接触英语不久,学生键盘上的字母有的还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键盘读音采用汉语拼音来读,他们的学习欲望增加了,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在给三年级学生上第一节课时我先读一些少年电脑报上的科幻文章吸引他们,再讲计算机的神奇功能,使学生产生最初的兴趣。接下来就开始讲计算机的组成了。首先提问:人是怎样处理问题的?然后在黑板上写出“2 + 3 = ?”这道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呢?我又读“2加3等于几?”,你又是怎样知道的呢?告诉学生:1.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将信息输入给大脑;2.通过自己记忆的知识,经过大脑运算;3.通过手写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同样计算机也是这样工作的。这时马上有学生举手问计算机的耳朵、眼睛、大脑、手和口是什么呢?我告诉学生:计算机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用键盘和鼠标把信息输到计算机内,这两个部件就是我们说的耳朵和眼睛。大脑就是记忆运算部件,也就是我们看见的那个形状象箱子一样的东西,它叫主机。最后的运算结果就通过显示器(形状象电视机)和打印机显示出来,这就是电脑的手和口。经过这么一讲,学生明白了,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中文名字叫中央处理器,英文缩写:CPU。形象的类比,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都学会了。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基础知识上完了,接下去就是上机操作。我通过电脑教室的网络教学,将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小电影、配上优雅的音乐在教室里播放,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纷纷举起小手问这问那,我都一一给他们解答,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就一定能成功。于是就开始手把手耐心给他们讲解字母的认识和连线的操作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对电脑已不陌生了,我就带着他们进入Windows 的“画图”。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使得抽象和枯燥的讲解变的形象有趣。经过操作训练,学生们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通过复制、剪切、粘贴和移动,学会了画《满天的星空》、《小蝌蚪找妈妈》、《堆雪人、打雪仗》、《生日礼物》、《美丽的家园》、《搭积木》等等作品,互相欣赏,直到下课,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作品做好了,如何输入汉字给自己的画取名或将自己的大名也写在画上呢?这时我顺势讲键盘的认识,通过“金山打字通”中的小游戏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同学们终于能找到26个英文字母的位置,汉字也会输了。我又指导学生构思新的作品,给自己的画起上名字,也把自己的大名写上。看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同学们非常高兴。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

其次教学方法要生动灵活。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例如,在上鼠标操作课前,我首先用PowerPoint将鼠标的各种操作演示出来,并配上声音。后让同学自己去尝试操作,同学们兴趣盎然。

兴趣是成功的开始,成功能带来更浓的兴趣。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且对计算机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我带着学生进入电脑室,进入指法综合练习后,我提出了操作要求和技巧,许多同学自觉“挑战”。课堂学习氛围即活跃又充满竞争性。结果形成了全班比,年级比,全校比指法的热闹景象,这还是不过瘾,下课后,有的学生对我说:“下节课我一定超过他”;还有的说:“老师我要跟你比”„„为了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求知欲,让课堂充满欢笑。每节课的开始,我都会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操作技巧。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也给别的同学树立了学习电脑的好榜样。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耳染目濡,他们在一点点进步,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我不灰心我不放弃。经过实践,这些同学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有的还提出要参加电脑兴趣小组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浅析新课程改革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6

一、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前提条件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上课前应做好课前准备,充分发掘教材资源,进行有效的课前导入。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信息技术《高级网络搜索》第一节《搜索图片》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几张甚至几十幅风格不同的图片,包括著名的旅游景点、可爱的小动物等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讨论发言。如果让自己通过网络搜索图片,想要搜索什么样的图片。或者说自己很想去哪个地方旅游,提前通过网络了解当地的风景图片等信息,这样学生带着对本节课的好奇进入教学过程。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过于死板,要灵活应变,因“材”施教,注意临场发挥,充分以学生为主,注意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营造一种师生共同学习的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有效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敢于提出质疑,共同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合理分配时间,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学没有生机,学生积极性不高。信息技术作为“特殊”的一门学科,更需要学生的实践操作及练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合理分配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练习。教师则要做好“陪读”,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当然,让学生自主并不是随意,漫无目的,教师要为学生设定一定的学习目标,让其有目的地进行练习,而不是一盘散沙,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例如,在学习《查找与保存信息》的第一节《通过分类目录查找信息》后,让学生自由练习,教师要明确提出的练习目标是:在常见的搜索网站中能够根据分类目录进行搜索信息。例如,在百度搜索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图片等等。总之,教师要把上机时间还给学生,让其主动、积极地学习。

三、优化校内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正确上网

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人生活的环境对其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学校的校内网络环境也影响着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初中生心智还不成熟,一开始接触网络若得不到良好环境的影响以及老师、家长的引导,很容易沉迷网络游戏,浏览不健康网页等等,严重的话就会耽误学业,走向犯罪。因此,学校可以创建网络兴趣小组开展网络活动课,指导学生处理好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休闲娱乐和学习工作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中。另外,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大舞台,定期举行电脑作品制作大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将自己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出来,学校要给予学生肯定和奖励,甚至让他们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最后,教师要经常性地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少儿网站和专题网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上的各项知识竞赛,了解各国风情,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兴趣,在网络上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

总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信息教师要以初中生心理特征为切入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并且教师做好领路人,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 篇7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这种特性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的难度, 需要教学跟随技术一起更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教师关注新技术, 及时获取新知识, 更新已有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更好地紧跟时代, 获取知识。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不同, 它是一门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目前, 信息技术没有列入必考课程,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 教师只有坚持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行教学, 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学科。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软硬件设施严重跟不上需求

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 各地相继配备了一些相应的硬件设施, 建立起学校微机室, 适应当时的形势。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随着新技术的产生、发展, 原先所建立的配套设施显然跟不上时代的需求, 硬件落后, 软件跟不上, 导致许多新的课题不能实施。

2. 忽略学生个体差异

由于学生家庭环境不同, 之前接受的教育程度也不同, 部分家庭比较富裕, 接触电脑时间长, 所以每个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不同, 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3. 信息技术受应试教育影响严重

在高中教学中, 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 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那一套, 难实施面向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学, 导致课程标准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落实不力, 更缺乏应有的指导, 从而无法为信息技术教学做准确的定位。由于信息技术在高考中属不考科目, 使得该学科不受学校重视, 随意占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时间的现象常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教学。

4. 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混杂, 多数教师专业知识欠缺

现有的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岗而来的, 因而导致教师队伍混杂。信息技术教师对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性质及地位的认识各不相同, 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 因而对课程把握程度不准, 使得对课程的实施欠缺, 达不到信息技术真正的教育目的。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策略

1. 结合实际构建科学的教材体系

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 要求高中学校一线的教师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学校计算机硬件设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等) 来进行初步的策划, 同时关注已有的技术及可能会发展的技术, 并根据这些情况修订教材, 最终构建起科学的教材体系。

2. 提升和改进教学设备

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相匹配的教学设备, 信息技术就无法实现教学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中学校的教学设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还必须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入, 使得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适应高中教育教学发展需要。

3.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授课水平, 拓展教学内容

学校方面, 应及时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 招聘专业的教师, 为师资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教师自身方面, 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征来做出相应的调整, 做到明晰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做到因材施教, 积极制定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教材为基本点, 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4.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可将部分优秀的教学课件等资源公开在校园网上, 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外, 教师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条件的话, 学校可以开放一些机房, 使学生有机会进行操作练习。

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8

●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结构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已经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现代教育学习理论为指导, 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视学生过程方法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 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 就离不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的普及, 为教育的现代化提供的坚实的物质基础, 强调“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建构主义理论, 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信息技术环境下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成为我们实践新课标的理想平台。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以前,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存在一个偏向, 即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呈现上, 更有甚者仅仅在“优质课评比”中作秀, 注重了计算机辅助“教”而忽视了辅助“学”。

在声光电综合作用下, 刺激各感官产生积极的反应, 此时, 课堂容量得到增加, 自主学习的时间得以延长, 记忆得到长时间的保持。特定的情景、预设的问题以及丰富的学习资源, 为学生主动完成知识意义建构提供了条件。在实验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 学习环境数字化

是指学与教的活动要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 比如人文社会课, 充分使用视频、图片等形象展示给学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伴;借助网络, 查找资料, 协作学习, 共享优秀资源;同时同伴之间、小组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评价, 争做“范文”。

2. 学习内容数字化

学生的创作、教师的课件、复习资料等分发到学生机, 实现资源共享。学生不仅可以补充笔记, 还能得到众人之长。比如, 口语练习, 在不太熟练的情况下, 在众人面前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 教师可用Cool Edit等软件将磁带内容数字化, 学生可以下载到mp3等数码设备, 在合适的环境中学习, 数字化的语音方便了学习。好的方法或观点, 发布到博客上供他人借鉴或评价,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学习过程是知识意义的重构和创造

信息技术既是教学的辅助工具, 更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化学中分子结构教学, 可以“拆解”数字化的分子加以认识;数学物理中函数机械波等内容, 可以通过几何画板, 利用相关原理制作函数、机械波的图像, 不仅形象也更为深刻。学生利用信息工具重构知识可以事半功倍。

4.学习的意义在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数字化环境下, 学习活动更为自主。比如, 嫦娥一号发射资料中, 第三次变轨时, 发动机使用500N的力作用12分钟, 成功变轨。学生可计算嫦娥一号的加速度是多少;月球资源的介绍, 了解氦3的知识以及探月的重要意义。网络中丰富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信息,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创新思维。

●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观念的转变。

构建新型的师生角色。教师角色是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走到学习的幕后, 为学生学习提供平台。教师观念的转变关乎课程整合的成败, 是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2.教学任务的转变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 教师由“管理”者向“伙伴合作”者转变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创造学生的自由、民主、和谐、全面发展的环境, 信息技术使师生由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变为平等、民主的合作伙伴关系, 教学相长, 共同提高。

4. 对学生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价

学生的进步是教师自身价值的体现, 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富有感情的积极恰当的分类评价, 避免含糊不清的表扬或过于严厉的批评。学生成就感的获得, 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认可, 因此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一句善意的提示、鼓励, 学生能获得持续的学习动力, 对学生公平合理富有感情的评价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

5. 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教师要控制课堂的节奏, 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面发展, 学生没有好坏之分, 只有个性差异, 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 异质合作互助学习, 把好动的基础较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 因人而异的组织教学。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观 篇9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深入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 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 作为社会的一方面——学校, 同样免不了信息浪潮的冲击。为此, 国家教育部早就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口号, 并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和突破口, 各级教育部门也为此组织开展了多种教育技术培训。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仍经常看到很多老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地在课堂中诲人不倦, 学生仍埋身于书山题海中。这显然与现实环境和新的教育要求不合拍。教学策略, 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势必要作适当的调整。那么,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生物学科如何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 这实际已成为学校生物教改中应重点探讨的课题。

●关于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 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它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 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可见, 教学策略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信息技术环境下生物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 教的策略

1.教学目标定位 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有的老师上课让人感到索然寡味, 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常把知识传授当成了首要的, 甚至是惟一的教学目标, 而忽略了教学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2.教学内容安排 新编初中生物教材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课程标准》的设计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更多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 《标准》设计了10个主题, 但有些知识被分散到了不同的主题中, 这就要求我们在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上要作适当的调整。比如:初中生物八年级 (下) 《传染病的预防》一节, 主要介绍“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预防等内容”。而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等生物, 除了病毒在本部内容介绍外, 其他病原体的学习安排在七年级。因此, 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做必要的回顾, 肯定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有必要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

3.教学情景创设 教师设置教学情景, 目的是使学生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并使之保持;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课堂学习。

情景的创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点, 以便在学生的经验世界里取得共鸣, 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欲望。

教学情景可以是小故事、小资料、时事新闻, 可以是演示实验、某一生活现象, 也可以是上节课与本节课的内在联系等等。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以展示, 刺激学生的视听觉器官,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传染病的预防”中关于艾滋病的介绍,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设施将网络获取的艾滋病病人图片及艾滋病在世界和国内的传播情况作介绍, 触动学生视觉, 引发学生对艾滋病等传染病预防的心理需求。

4.教学模式构建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中介, 是教学规律的表现和反映。有的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让学生从课中学, 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从做中学, 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强调以问题为中心, 让学生从例中学, 重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从师生实际出发, 从教学内容出发, 结合基本模式构建优化“变式”。比如遗传物质的教学, 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染色体、基因等基本概念, 其中可以运用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 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加以直观演示,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实验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做中学, 比如观察细胞, 可以在实验前, 先通过多媒体设备演示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 让学生对显微镜下的微观环境有所认识, 从而使实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教学媒体使用 合理选择媒体进行教学, 能够丰富学生感性知识, 帮助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传统教学媒体在新课程背景下也有其广泛的应用价值, 有时“粉笔+黑板”也是一种呈现教学灵感的有效方式。运用媒体开展教学, 一要注意取舍, 不是越多越好;二要精心准备, 不能使课堂“露馅”;三要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原则, 只有教学需要才去使用, 从而实现学科教学与教育技术的整合,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教学过程中的评 价新教材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反映了生物科学的新进展。近年来的生物科学成果在教材中都有所体现, 如:克隆哺乳动物、人类基因组计划、转基因生物、试管婴儿……学生对此兴趣很大, 也极想了解相关内容, 而教材介绍有限, 因此, 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当前热点生物现象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并在课堂上对学生收集的资料作适当的评价, 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又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学的策略

加强生物学学法指导, 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由此可见, 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才是整个教学的精髓。

设计学生学的策略时, 不能背离目标、脱离实际。选择学的策略时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学生活动的创造性。两者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一节好课, 学生必然乐于参与其中, 所以关注点必然要放在学生的参与度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如何?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如何?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和谐、活跃、民主与平等?是否体现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只有学生自觉、广泛、深度参与的课, 才是有效学习。

生物学习的主要策略有:

1.加强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观察, 观察, 再观察”的名句, 以此来强调观察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达尔文也曾经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 也没有过人的机智, 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 我可能是中上之人。”可见, 观察力是十分重要的。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许多生物学知识是通过观察、实验得来的。观察是生物学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初中生物课程中有一部分是生物形态结构的学习,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模型、图片、实物或结构装片来开展教学活动。如果教师仅仅照本宣科地讲解, 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堂课下来, 教师讲得吃力, 学生学得无味, 结果是事倍功半。

2.学会探究 探究是学生在对事物已获得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深入学习活动。开展探究活动首先要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比如在“光对鼠妇的影响”的学习中, 学生在观察过鼠妇的形态特征, 了解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鼠妇的这一习性是由什么环境条件导致的?在学生提出的各种可能性中, 教师要作有针对性的引导, 为接下来开展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3.能够合作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能合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合作学习成为了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课堂上我们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学习,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合作学习可以是讨论、实验或调查;时间可以是一堂课或一堂课的某一时间段, 也可以是课堂上或课外;地点可以是教室、实验室、校园或社区等。例如, 在学习“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中有关艾滋病的内容时, 可以预先分组让学生合作完成关于艾滋病的情况收集, 合作完成艾滋病预防的方法讨论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合作探求的愿望和热情得到了调动, 同时激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观 篇10

一、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评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现阶段, 大力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评价是当务之急, 首先从开设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到真正惯切落实课程只是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 该课程在宣传与广泛推广的过程中遇到诸多的问题, 各学校的课程气氛较弱, 能够用于分析探讨的案例数据较少, 特别是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评价在实践方面的内容仍然缺失的。再者我国国土涉及范围较广, 人口数量较多但分布不均匀, 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而导致各地区所实行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评价从本质上就存在较大的差别, 所以在大力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评价之际不能够在全国的范围内采用统一的评价准则, 也不能够忽略各地区所存在的各种差异。新课标改革大力主张各地区学校在惯切落实国家与地方的政策之际, 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 与当地学校的特点、学生需求相适应, 从而开发利用符合当地学校发展情况的校本课程。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评价务必要着重强调各智能全面发展的社会任务, 不但要使得学生各项智能达标, 而且还要开发不一样的智能, 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从而满足社会对当代人才的各种需求。所以, 课程评价应当给教师给予科学、合理的信息反馈, 促使教师对自身教学方式、教学方案进行恰当的修改, 剖析探究问题的源头, 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不断完善教学方案, 增强教师的综合实力, 提高教学质量。

二、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1. 学校与社会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评价

以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教学理念作为课程评价的指导思想, 全方位剖析研究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设必要、课程所需、课程内容、课程形式、教学方案等信息, 学校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做出恰当的评价, 能够有效地推进课程评价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任务。而另一方面社会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评价也对课程评价体系的开发研究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比如开设“网页制作”校本课程, 教师可以积极地鼓动学生独自或者自行组队来设计创意性网页, 例如自我推荐网、辩论网等等, 而且学校也可以将学生设计的网页摆放在学校的校园网上, 进而可以筑造学校的网站特色。

2. 教师对课程教学过程的反省性评价

教师对自身讲解的校本课程内容、教学方案、教学模式进行科学恰当的反省过程, 可以让教师清晰地认识到自身教学方案的不足、了解当代学生所需, 能够更好地依据现存在的不足重新制定或者完善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案。身为当今社会的一名知识传授者, 教师不应该强迫学生接受自身的看法, 而是应该允许看法不一的现象存在, 积极地鼓励学生敢于假设、敢于表达、敢于挑战, 让学生乐于和教师共同分析研究, 从而共同取得进步与发展。总而言之, 教师对校本课程教学的反省性评价实质上是一种对不恰当、不科学事物的质疑、摒弃过程, 其最主要的意图是为了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案与教学课程, 促使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进步。

3. 学生对课前学习、课堂感受、课后感悟的课程评价

学生是教学课程的主体, 是直接感受与体会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评价的价值所在, 是最能够真实反映课程教学质量的群体之一。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 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各项评价实质上就是校本课程的内容, 而且学生的每一项评价都较能体现现阶段学生的学习所需, 例如“数码摄影”这部分内容, 单纯讲解摄影原理并且让学生学习基本的单反机操作, 每项操作之间都是环环连接的, 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无味, 很难激发起学生对学习内容进一步学习的兴致。因此, 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掌握各项基本操作之后, 带领学生外出寻找素材, 发掘身边的美, 并举办有关摄影作品展或者比赛, 并且把优秀作品在校园网上展评, 这种教学模式在让学生熟练相关操作的同时, 还能够激发起学生的竞争欲、展现学校的人文气息、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总而言之, 在合理设计、全面推广、迎合需求、符合实际、加大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教学力度的过程中,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评价显得尤其重要。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评价是一项集合学校、社会、教师、学生各方意见的评价体系, 因此应当遵循课程开发的准则, 认真地惯切落实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评价, 真实反映各方意见, 不断改进与完善评价体系所存在的不足, 从而极大限度地展现评价体系的合理化、公平化、民主化特征。

摘要:现阶段, 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评价刻不容缓, 实质上其是一项在学校层面上、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的评价, 因此各高校应当积极地将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评价落实到位, 从而使得评价具有较高的民主性、公平性、合理性、科学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评价

参考文献

[1]李军, 张辉.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课程的开发[J].科技风.2008 (08)

[2]钱旭升.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评价理念及其过程——基于文化协商与反思的视角[J].教育测量与评价 (理论版) .2010 (10)

[3]元毅.追根溯源和谐发展——略谈制定校本课程评价标准的原则[J].吉林教育.2009 (19)

[4]詹青龙.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 (03)

[5]朱莹.信息技术中融入人文艺术[J].教育前沿.2006 (03)

上一篇:教育市场开发下一篇:流量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