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2024-04-14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精选8篇)

篇1: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国税局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打印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步骤四:

步骤五:

纳税证明开具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步骤四:

步骤五:

篇2: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1.视同销售成本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视同销售收入相对应的成本费用。第4列“调减金额”取自附表二(1)《成本费用明细表》第12行。

说明:因为视同销售收入是作为纳税调增项目出现的,所以与之相对应的视同销售成本就应该作为纳税调减项目处理。

2.工资、薪金支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的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准予扣除。由此可见,实际发生并合理是工资、薪金税前扣除的条件。

对合理的判断,主要从雇员实际提供的服务与报酬总额在数量上是否配比合理进行,凡是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常规而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都可以在税前据实扣除。否则不得税前扣除,需要作纳税调增。

对于实行工效挂钩工资的企业,其扣除金额应当是当年实际发生的部分而不是当年按核定的工资总额计提的部分。如果计提部分大于实际发生数,应作纳税调增。对于2008年实际发生的工资,如果动用了2007年的工资结余则可以纳税调减,道理很简单,因为2007年这部分工资已经进行了纳税调增,2008年实际发生时,这部分工资在会计上并没有计入成本费用,所以可相应调减。

另外,对于非执行工效挂钩的企业,还要注意实际发生并不等于实际支付。例如有的企业按照员工提供的劳务情况按规定计提了工资,但是由于近期财务困难,有一部分工资未能发放,这部分工资可否税前扣除呢?在实务中这个问题争议很大。个人认为,这部分工资可以税前扣除,因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一项费用是否可以税前扣除的原则是实际发生、合理、相关。同时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这部分工资完全符合上述条件,没有支付并不等于没有实际发生,但这里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计提的工资必须是真实合理的。

3.职工福利费支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

根据国税函〔2008〕264号文件规定,2008年发生的福利费支出,应该首先冲减应付福利费贷方余额,冲减完贷方余额后方可计入本年的成本费用,并不得超过允许税前扣除工资、薪金总额的14%,超过部分或没有冲减应付福利费贷方余额而直接计入本成本费用的部分都需要纳税调增。

对于纳税调减事项主要存在于实行工效挂钩工资的企业,如果2007年有工资结余,则2007年此部分工资结余需要作纳税调整,与之相对应的福利费也需要作纳税调增;如果2008年发放的工资动用了以前工资结余,则发生的福利费应该按包括工资结余在内的2008年实际发生的工资总额14%扣除,这样就有可能有部分福利费应作纳税调减。

4.职工教育经费支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的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与福利费类似,如果2007年有工资结余,则与之相对应的应付职工教育经费也会作了纳税调增。如果2008年发放的工资动用了以前工资结余,则2008年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也可能有部分应作纳税调减。

另外,还要注意教育经费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没有时间的限制。

5.工会经费支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企业拨缴的职工工会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此费用扣除的条件是必须以向工会实际拨缴并取得工会专用收款收据,如果没有相应的合法凭证或扣缴比例超过2%则不得税前扣除,需要纳税调增。

与福利费类似,工效挂钩的企业也可能有部分工会经费需要作纳税调减。

6.业务招待费支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的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本项目的填报思路是首先用账载金额乘以60%,然后再将此乘积与销售(营业)收入的5‰去比较,若前者小于后者则此乘积可以全额扣除,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允许扣除金额为销售(营业)收入的5‰。调增金额为账载金额减去允许扣除的金额。

对于一般企业,销售(营业)收入取自附表一(1)第1行的“销售(营业)收入合计数额;金融企业取自附表一(2)第1行“营业收入”+第38行“按税法规定视同销售的收入;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取自附表一(3)3行~7行合计。

7.广告费与业务宣传费支出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企业每一纳税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本行第3列“调增金额”取自附表八《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跨纳税调整表》第7行“本年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纳税调整额”,调增额实际上包括两部分:一是本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中不符合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条件,按税收规定不允许扣除的支出(例如非广告性赞助支出);另一部分是符合扣除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超过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按照这种思路去填就很容易理解附表八第七行的计算公式。销售(营业)费用填报口径同上。

第4列“调减金额”取自附表八《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跨纳税调整表》第10行“本年扣除的以前结转额”。以前结转额可以在以后结转扣除,因此本实际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如果未达到销售(营业)收入15%,则差额可以在本扣除以前结转额,在附表三作纳税调减。

8.捐赠支出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公益性捐赠,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

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自2008年5月12日起,对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受灾地区的捐赠,允许在当年企业所得税前和当年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根据上述规定,捐赠支出的纳税调整思路是:首先判断发生的捐赠是否符合条件,不符合条件的捐赠应全额调增;对于符合条件的捐赠,如果包含对汶川地震灾区的捐赠等允许全额扣除的捐赠,则此部分捐赠可全额扣除,不受比例限制。对于其他符合条件的捐赠,再按利润总额的12%限额扣除,超过限额的部分作纳税调增。

9.利息支出

此项填报企业向非金融机构借款计入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需作纳税调整的部分。对于非关联方企业之间的借款利息,“调增金额”为实际支付借款利息超过根据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部分;关联方企业之间借款利息纳税调增包括两部分,一是超过税收规定的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比例部分的借款利息,二是符合税收规定的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比例的借款利息,超过根据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部分。具体规定参见《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

10.住房公积金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的规定,企业按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准予扣除。

本行调整的是企业超标准为职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

11.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不允许税前扣除,在此作纳税调增。

需要注意的是,纳税人按照经济合同规定支付的违约金(包括银行罚息)、罚款和诉讼费不属于罚金和罚款,是可以税前扣除的。

12.税收滞纳金

根据税法规定,税收滞纳金不允许税前扣除,在此作纳税调增。

13.赞助支出

“调增金额”填报本纳税实际发生的,且不符合税收规定的公益性捐赠范围的捐赠,包括直接向受赠人的捐赠、各种赞助支出。

广告性的赞助支出按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规定处理,在第27行“广告费与业务宣传费支出”中填报。

14.各类基本社会保障性缴款

“调增金额”填报超标准缴纳的各种保险金额。调“调减金额”金额填报会计核算中未列入当期费用,按税收规定允许当期扣除的金额。

15.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企业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超过标准的部分应作纳税调增。

“调减金额”填报会计核算中未列入当期费用,按税收规定允许当期扣除的金额。

16.与未实现融资收益相关在当期确认的财务费用

纳税人采取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时,按会计准则规定,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分期摊销冲减财务费用的金额。按《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企业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由于会计上分期摊销冲减财务费用是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因此如果分期等额收款的话会存在前面冲减的财务费用多,后面冲减财务费用少。而根据税法的规定,确认收入应该是等额的,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暂时性差异,前期需要调减,后期需要调增。

17.与取得收入无关的支出填报本纳税实际发生与取得收入无关的需要调增的支出。

18.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

根据税法规定,与不征税收入相对应的资产形成的费用支出不允许税前扣除,在此作纳税调增。

19.加计扣除

此项目是调减项目,“调减金额”取自附表五《税收优惠明细表》第9行“加计扣除额合计”金额栏数据。本数据同时填入主表第20行。

根据附表五,加计扣除项目主要包括: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安置残疾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支付的工资;其他。

20.其他

填报会计与税收规定有差异,需要纳税调整的其他扣除类项目金额,如分期收款销售方式下应结转的存货成本、一般重组和特殊重组的相关扣除项目调整等。(摘自《中国税务报》)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批复》(财税[2005]94号)的规定,甲公司为职工个人购买商业性补充养老保险等,应在办理投保手续时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扣缴个人所得税。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职工薪酬》的规定,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各种保险,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受益对象,应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全部计入资产或当期费用,不应在职工福利费中列支补充养老保险。甲公司当年为职工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200万元,未超过工资总额的4%,因此,除福利部门发放的补充养老保险20万元外,其他补充养老保险金应计入当期成本费用中(假定计入的资产部分,因当年产品全部销售而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应当调减职工福利费=200-20=180(万元)。

要点三: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有新的限制规定

《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国税函[2009]3号文第三条明确,《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的企业职工福利费,包括以下内容: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

等。

与原有规定相比,新规定更为详细、规范。值得注意的是,下列费用不属于职工福利费的列支范围:退休职工的费用;被辞退职工的补偿金;职工劳动保护费;职工在病假、生育假、探亲假期间领取到的补助;职工的学习费;职工的伙食补助费(包括职工在企业的午餐补助和出差期间的伙食补助)等。即国税函[2009]3号文所规定的职工福利费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职工福利”相比,范围大大缩小,企业发给员工的年货、过节费、节假日物资及组织员工旅游

支出等都不在此列。

《实施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准予扣除。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职工冬季取暖补贴等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6]673号)规定,企业职工冬季取暖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劳动保护费等支出,税法规定允许扣除。为防止企业以这些费用为名随意加大扣除费用,省级税务机关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上述费用税前扣除的最高限额,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假设甲公司所在省主管税务部门规定企业的扣除标准为:防暑降温费、冬季取暖费、劳动保护费每人每年最高扣除限额分别为600元,则甲公司支付的上述三项费用均在限额以内,可以在税前扣除。

要点四:职工福利费必须单独设置账册准确核算

国税函[2009]3号文明确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该单独设置账册,进行准确核算。没有单独设置账册准确核算的,税务机关应责令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税务机关可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的核定。有的企业在管理费项下设“管理费用—职工福利费”科目,这类企业应及时调整账册,将员工福利归集到“应付职工薪酬—职

工福利费”科目。

篇3: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一、新纳税调整表设计的结构更加科学

旧申报表由1张主表和11张附表组成, 其中涉及纳税调整项目的附表有10张, 包括一级附表——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 附表三下设有5张二级附表, 即附表七《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纳税调整表》、附表八《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跨年度纳税调整表》、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附表十《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调整明细表》和附表十一《长期股权投资所得 (损失) 明细表》。上述5张附表都是为附表三提供计算数据, 属于附表三的二级附表, 但是在编号上纳税人无法直接判断附表之间的关系。同时附表三还要依赖另外五张一级附表填写数据, 依赖关系如下:附表一《收入明细表》和附表二《成本费用明细表》为附表三提供“视同销售收入”和“视同销售成本”数据;附表五《税收优惠明细表》为附表三提供“免税收入”、“减计收入”、“减免税项目所得”、“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数据;附表六《境外所得税抵免计算明细表》为附表三提供“境外应税所得”数据。上述五张附表名义上属于一级附表, 从理论上应当与附表三 (一级附表) 独立, 但实际上为附表三提供数据, 与附表三并不独立, 设计明显不合理。

新申报表共41张, 包括1张基础信息表、1张主表、6张收入费用明细表、15张纳税调整表、1张亏损弥补表、11张税收优惠表、4张境外所得抵免表和2张汇总纳税表。其中15张纳税调整表解决了旧申报表设计不合理的缺陷。一方面, 15张纳税调整表分为三级, 即一级附表1张, 二级附表12张, 三级附表2张。通过附表的编号明确各表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见下图) 。另一方面, 15张纳税调整表按照只反映“会税差异”的原则设计, 使得这15张纳税调整表与其他附表关系独立。首先, 视同销售业务属于“会税差异”, 因此新申报表中收入明细表和成本支出明细表 (即A101010《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A101020《金融企业收入表》、A102010《一般企业成本支出表》、A102020《金融支出表》和A103000《事业、非营利组织收入、支出表》) 不再填报“视同销售收入”和“视同销售成本”数据;该数据通过纳税调整表A105010《视同销售和房地产企业特定业务表》填报。其次, 税收优惠项目不属于“会税差异”, 因此在新申报表中, 表A105000《纳税调整表》不再涉及税收优惠的调整项目, 税收优惠的调整项目均在新申报表的11张税收优惠表中单独填报。最后, 境外所得纳税调整项目不属于“会税差异”, 因此在新申报表中, 表A105000不再涉及境外所得纳税调整项目, 该项目均在新申报表的4张境外所得抵免表中单独填报。

二、新纳税调整表设计的内容更加全面

新申报表中的15张纳税调整表依据最新的企业所得税政策进行修订, 丰富了税务机关采集的信息。

1. 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的变化。

旧申报表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包括收入类调整项目、扣除类调整项目、资产类调整项目、准备金调整调整项目、房地产预计利润调整、特别纳税调整、其他共7大类调整项目, 共计51个列举调整项目。新申报表A105000包括收入类调整项目、扣除类调整项目、资产类调整项目、特殊事项调整项目、特别纳税调整、其他共6大类调整项目, 共计33个列举调整项目。通过归并调整项目, 虽然从数量上压缩了大类调整项目和列举调整项目, 但是丰富了大类调整项目和列举调整项目的具体内容。例如将旧申报表中工资薪金支出、职工福利费支出、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工会经费支出归并为职工薪酬调整, 并通过A105050《职工薪酬调整表》填报;将旧申报表中固定资产折旧、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和无形资产摊销归并为资产折旧、摊销, 并通过A105080《资产折旧、摊销情况及纳税调整表》和A105081《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表》填报。在大类调整项目中新增特殊事项调整项目, 在特殊事项调整项目中新增企业重组、政策性搬迁、特殊行业准备金调整等列举调整项目。在收入类调整项目中新增投资收益、销售退回、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投资等列举调整项目;在扣除类调整项目中新增佣金、手续费、加收利息等列举调整项目。

2. A105060《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跨年度调整表》的变化。

2012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2]48号) 规定, “1.对化妆品制造与销售、医药制造和饮料制造 (不含酒类制造, 下同) 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 不超过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30%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2.对签订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分摊协议 (以下简称“分摊协议”) 的关联企业, 其中一方发生的不超过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税前扣除限额比例内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可以在本企业扣除, 也可以将其中的部分或全部按照分摊协议归集至另一方扣除。另一方在计算本企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限额时, 可将按照上述办法归集至本企业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不计算在内。3.烟草企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 一律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A105060依据财税[2012]48号扩充了两项内容:第一, 旧申报表附表八《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跨年度纳税调整表》中税收规定扣除率为15%, 新申报表A105060中税收规定扣除率按照所属行业分别填报, 即烟草企业广告费和宣传费为0, 化妆品制造和销售、医药制造和饮料制造 (不含酒类制造) 企业为30%, 其余为15%;第二, A105060新增“按照分摊协议归集至其他关联方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和“按照分摊协议从其他关联方归集至本企业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3. A105080《资产折旧、摊销情况及纳税调整表》的变化。

2014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4]75号) 规定, “生物药品制造业等6个行业的企业可以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对所有行业企业2014年1月1日后新购进的专门用于研发的仪器、设备, 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 允许一次性扣除;对所有企业持有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 000元的固定资产, 允许一次性扣除。”A105080依据财税[2014]75号扩充了两项内容:第一, A105080新增“2014年及以后年度新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额”;第二, 新增表A105081《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表》, 要求详细填写“六大行业固定资产”和“允许一次性扣除的固定资产”的原值、正常折旧额和加速折旧额。

4. 新增12张纳税调整表。

对于“会税差异”, 税务机关需要尽可能多地采集涉税信息, 因此在纳税调整表附表的设计上, 对重要事项新增纳税调整表。对视同销售业务和房地产企业销售未完工产品事项新增A105010《视同销售和房地产企业特定业务表》;对时间性差异事项新增A105020《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调整表》;对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长期股权投资等事项新增A105030《投资收益调整表》;对职工工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支出、“五险一金”等职工薪酬事项新增A105050《职工薪酬调整表》;对资产损失事项新增A105090《资产损失税前调整表》;对企业重组事项新增A105100《企业重组调整表》;对政策性搬迁事项新增A105110《政策性搬迁调整表》;对保险公司、证券行业、期货行业、金融企业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准备金事项新增A105120《特殊行业准备金调整表》;对跨年度管理事项如符合条件的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新增A105040《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表》;对需要披露的事项如捐赠事项新增A105070《捐赠支出调整表》;对需要明细数据支撑的二级附表如A105080、A105090进行延展, 新增A105081《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表》和A105091《资产损失 (专项申报) 调整表》三级附表。

综上所述, 新申报表的15张纳税调整表弥补了旧申报表填报的设计缺陷, 层次较旧申报表更加清晰, 不但能够按照最新的企业所得税政策较为全面地反映“会税差异”的调整, 而且丰富了税务机关的采集信息。

参考文献

篇4: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问题一: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一)(1)第20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收益”。本行在现在的表上填列的内容是企业在非货币性交换中收到补价的一方确认的收益,在附表(二)(1)中并没有相应的损失项目。显然,这个项目的设计是建立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这个原会计准则之下的,在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准则中对这一准则做了修订,修订后该准则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照现在会计准则的规定,只要交换具有商业性质且换入或换出的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收到和支付补价的企业都可以确认交换的收益或损失。按照现在的报表,确认的交换损失没有地方可填。

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既然新的准则于2007年1月1日就要在上市公司开始执行,非上市公司也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执行新准则,那么现在的新申报表可以在附表(二)中增加一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损失”同时,将附表(一)中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收益”改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益”,这样就能够预计将执行的会计准则一致。

问题二: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一)(1)第26行“债务重组收益”。在原来的会计准则中,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也许正因为此,债务重组收益项目放在了这里。在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准则中对这一准则做了修订,修订以后,债务重组中的债务人可以确认债务冲则收益,债权人可以确认债务重组损失,债务重组的收益计入营业外损益——债务重组利得,显然,执行新准则后,债务重组过程中的收益实际上就是营业外收益的内容,应该在营业外收入这个项目之下,所以将26行的内容放在23行之前应该更合适一些。

问题三: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五)第9行~15行的报表填报说明中明示,这些行次填列各种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以及因处置资产而冲销的减值准备。新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七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至此,这些行次的填列内容不再包括转回的减值准备,因此,笔者建议对这个项目的填表说明进行修订,否则就与该项目填列的内容无法一致。

问题四: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九)第1行上年技术开发费发生额和第3行增长比例。这两行的内容是原来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时必须要明确的两个指标,随着国税发[2006]56号文的颁布,技术开发费的加计扣除不再受增长比例的限制,因此,上年技术开发费发生额和增长比例这两项内容的填列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所以笔者建议将附表(九)中的第1行和第3行取消掉。因为这两行没有了继续存在的必要。

纳税申报使每一个企业都必须要做的一个常规的工作,申报表应该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当然新表的设计较以前的申报表已经有了较强的操作性,但以上问题的存在无疑给实务工作者带来了麻烦,而这些问题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的申报表中存在的问题大都是由于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引起的,不可否认,会计和税法由于他们服务的对象不同,对于一些经济业务的处理上存在差异是必然的,我们不能要求会计核算一定要完全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如果那样,我们的财务会计也就不成了税务会计了;同样不能要求税收法规的制定要完全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但是我们同样应该清楚,会计和税法是会计实务工作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领域,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实际上是依赖于会计日常核算的结果,换句话说,企业的纳税申报表是否能够正确填报,从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会计对于经济活动的反应,因此,纳税申报表的项目设置应该尽可能与现行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规定相一致,这一方面方便纳税人的纳税申报,避免纳税申报过程中的错误和弊漏,这从税收征管的角度来看也符合税款征收的简便原则。

新的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是今年4月份颁布的,当时,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办法,有关会计事项的处理在准则中已经作了充分的说明,从时间上来看,申报表的制定应该考虑新的会计准则执行以后企业的实务操作,因为虽然当时还没有要求立即执行,但这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題,而且这个过程不会太久远,现在来看,新的申报表在2006年的纳税申报中不会存在上述问题,因为准则的执行在2007年的1月1日刚刚开始,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执行新的会计准则,那时,申报表自身的问题就会普遍暴露出来,如果我么要等问题出现以后再来修改报表就是非常被动的事情了,所以,按照笔者的看法,新申报表应该在2007年底之前修改完毕,以保证报表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所得税的征收依据来源于会计对于经济活动的反映,这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会计对经济活动的日常反映必然要遵循会计准则的规范,这是由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的所决定的,那么与会计核算密切相关的所得税申报表的设计无疑应该考虑会计的实务操作,在今年的2月份新的会计准则已经颁布了,作为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新报表的设计为什么仍然存在这样的问题,是否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深层思考呢?

篇5: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系列解读

纳税申报表补充通知的主要变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国税发〔2008〕101号)下发后,各地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反映了一些问题,要求进一步明确。为此,国家税务总局近期又下发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8〕1081号文件)。由于前期的填报详解大部分内容是依据国税发〔2008〕101号文件编写的,这里我们把补充通知的主要变化在进行一下梳理,供纳税人参考。

一、利润总额填报说明的主要变化

1、关于附表一和附表二适用对象的表述更清晰准确。

原填报说明对于收入和成本明细表的适用对象是这样表述的:“该部分的收入、成本费用明细项目,适用《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纳税人,通过附表一(1)《收入明细表》和附表二(1)《成本费用明细表》反映;适用《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纳税人填报附表一(2)《金融企业收入明细表》、附表二(2)《金融企业成本费用明细表》的相应栏次;适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填报附表一(3)《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收入项目明细表》和附表一(3)《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支出项目明细表》。”这种表述是以纳税主体适用的不同会计制度进行分类的,这样分类在表述上重叠且不够明确。

新填表说明改为:“利润总额部分的收入、成本、费用明细项目,一般工商企业纳税人,通过附表一(1)《收入明细表》和附表二(1)《成本费用明细表》相应栏次填报;金融企业纳税人,通过附表一(2)《金融企业收入明细表》、附表二(2)《金融企业成本费用明细表》相应栏次填报;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纳税人,通过附表一(3)《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收入项目明细表》和附表二(3)《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支出项目明细表》相应栏次填报。”对比发现,修改后的报表适用对象是以纳税主体的行业性质为标准划分的,这样表述非常清晰准确,不容易产生歧义,纳税人很容易识别本企业所需填报的报表。

2.行次填报用词更严谨。

将原来的表述为“根据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报”,现在修改为“根据科目的数额计算填报”。由于这些数据

不是仅仅靠分析就能填报的,要经过必要的计算,修改后的表述就比较严谨和科学。

3.附表一(3)表间关系说明进行了修改。

原报表说明“第3+4+5+6+7行=主表第1行”修改为“第2+3+4+5+6+7行=主表第1行”。另外,新填报说明增加了“第9行=主表第11行”。这样修改后,附表一(3)和主表间的对应关系就清晰了。

二、纳税调整项目填报说明的主要变化

1.工资及三项费用填报说明发生了较大变化。

原填报说明工资薪金支出、福利费支出、职工教育经费及工会经费的调增金额填报,账载金额大于税

收金额的部分。调减金额填报继续执行“工效挂钩”的企业按规定应纳税调减的金额。

新填报说明修改为: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减去第2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3列“调增金额”;如

本行第1列<第2列,第2列减去第1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4列“调减金额”。

修改后的填报说明把关于工效挂钩的表述删除了,这样修改的原因可能与近期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有关。该文件固定,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才可税前扣除。而有的企业本计提工资但可能并未实际发放,本就需要纳税调增,待下实际发放时又应该纳税调减。这样,存在纳税调减的企业可能就不止工效挂钩的企业了。

2、取消了个别纳税调减项目。

原填报说明中利息支出、社会保险等项目都有调减项目、填报账载金额小于税收金额的差额,即会计核算中未列入当期费用,按税收规定允许当期扣除的金额。新填报说明将此修改为账载金额小于税收金额时调增、调减金额均不填。这就意味着,当账载金额大于税收金额时大于部分要调增,但当账载金额小于税

收金额时按账载金额扣除不允许作纳税调减。

三、境外所得弥补境内亏损的主要变化

关于境内所得弥补境内亏损原填表说明有较为详细的表述,但存在一些争议。新填表说明对此作了较大的调整。一是删除了具有操作性的具体表述,因为此部分表述并不够明确,估计国家税务总局会在近期出台的管理办法中再作明确规定。二是新的填表说明把附表六第2列“境外所得”明确界定为税后境外所得。另外,在附表四《税前弥补亏损明细表》第3列“合并分立企业转入可弥补亏损额”中增加了汇总纳税

后分支机构在2008年以前按独立纳税人计算纳税为弥补完的亏损。

总之,新的填表说明与原填表说明相比表述上更准确、更严谨,但也缺少了一些可操作性。因此,国家税务总局会在近一段时间内出台更多的具体管理办法,以进一步说明新申报表的填报细节,望纳税人密

篇6:新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看法思考

新表的制定是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同时符合并利用企业会计核算结果,既方便纳税人申报,又便于税务机关操作;既符合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又满足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新表由1张主表和11张附表组成。主表由“利润总额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和“应纳税额的计算”三大部分组成并按顺序填列,附表分为两个层次,附表一至附表六为一级附表,对应主表各项目;附表七至附表十一为二级附表,是纳税调整表的明细反映(附表五既是一级附表,又是二级附表)。

新表的尽早出台,对及时解决基层税务分局对终止经营企业依法进行所得税清算有很大的帮助,更有利广大税务人员和企业及时进行学习、培训等工作,确保2008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与税法衔接问题

(一)报表样式

新表主表分“利润总额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应纳税额的计算”等三大类填列缺乏科学。据了解,其设计原则是按照企业会计利润加减纳税调整后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即在企业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加减纳税调整,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包括加减纳税调整、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减计收入、加计扣除、弥补亏损等),进行税款计算。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包括收入类、扣除类、资产类、一次性和暂时性)通过一张附表进行纳税调整来集中体现,并按照重要性原则,明细反映有关项目的会计核算与税法差异。但具体填报项目及要求存在按会计数和税法数双重标准,如附表一有会计数“主营业务收入”,也有税法数“视同销售收入”,得出的“利润总额”分辨不出是会计利润还是所得额。建议参考国税发[2006]56号规定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主表样式,分为“收入总额”、“扣除项目”、“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应纳所得税额计算”等四大类。

(二)收入

税法对转让财产收入、利息收入有专门条款列示,但新表无专门的行次填列,建议增加主表及附表转让财产收入、利息收入等项目,与税法相一致。

1、“转让财产收入”仅有“出售无形资产收益”(附表二21行)项目,而税法对转让股权收益,定性为“转让财产收入”,新表主表在“投资收益”统一反映,附表仅有“长期股权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附表十一)的转让所得,对其他则未有专门的反映。

2、利息收入,税法与会计存在差异(实施条例18条第二款规定,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申报表无专门行次填列,只是笼统地在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的第5行“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收入”反映。而同样存在税法与会计的差异的“股息、红利所得” 在附表三第6、7行有专门反映。

(三)减、免税项目所得

对部分项目所得减征、免征及优惠税率,存在哪些是税基式减免,哪些是税额式减免概念模糊。实施条例76条“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公式中的减免税额和抵免税额是指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国务院的税收优惠规定减征、免征和抵免的应纳税额”。同时,税法第5条规定“企业每一纳税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也没有将“减、免税项目所得”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的扣除。从以上两个公式可推导“减、免税项目所得”为税额式减免,但申报表主表及附表“减、免税项目所得”为税基式减免,在应纳税所得额时计算扣除。

此外,上述公式的“适用税率”与申报表设计不一致,主表26行税率为25%,税率优惠在28行反映。

(四)应纳税所得额

主表25行“应纳税所得额”计算不合理,上述第三点所讲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与小型微利企业适用20%税率有相当大的关系。

1、实施条例对小型微利企业设定“应纳税所得额30万元以下”,但无专门对“应纳税所得额”名词进行解释,存在不扣除以前亏损的当应纳税所得额,另一种情况是,扣除以前亏损的应纳税所得额。

2、减免所得在主表25行前、后反映,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如一企业,08技术转让所得490万元,正常经营所得20万元,合计510万元,那么,该企业适用税率是25%还是20%。

(五)单独计算免税所得

实施条例102条规定“企业同时从事适用不同企业所得税待遇的项目的,其优惠项目应当单独计算所得,并合理分摊企业的期间费用;没有单独计算的,不得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但申报表没有对应的附表反映。建议设置二级附表(作为附表五“税收优惠明细表”的补充)进行反映,在符合税法要求的同时,明确了纳税人申报减、免税的法律责任。

二、操作问题

(六)视同销售

新表的填报说明指出,一般企业附表三第2行“视同销售收入”调增金额等于附表一13行;21行“视同销售成本”调减金额等于附表二12行,存在逻辑

错误,其结果导致:

1、主表1行“营业收入”反映附表一13行“视同销售收入”金额,主表14行“纳税调整增加额”反映附表三第2行“视同销售收入”调增金额,即收入重复计算。

2、主表2行“营业成本”反映附表二12行“视同销售成本”金额,主表15行“纳税调整减少额”反映附表三第12行“视同销售成本”调减金额,即成本重复计算。

上述两点的结果造成“视同销售所得”双倍计算,纳税人承担多缴税款风险。

3、企业视同销售成本一般情况下已在成本、费用中列支,如对外实物捐赠,会计分录为:

借 营业外支出

贷 产成品附

表二12行填报说明指出,“视同销售成本”为附表一“视同销售收入”相对应的成本,其结果造成企业双倍计算“视同销售成本”。

(七)资产折旧、摊销

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中的“本期折旧、摊销额”的第5列(会计数)>第6列(税收数)比较好理解,也容易填列。但第5列(会计数)<第6列(税收数)时,则不容易把握。原因是国家未出台资产折旧、摊销年限及方法的税务审批或备案制度,当出现企业申报扣除数(税法数)大于会计处理(即发生额)时,按哪一数字为准,作为主管税务机关及税务人员,是按税法数扣除还是坚持据实扣除原则按会计数扣除,不容易判断。

(八)投资收益

主表9行“投资收益”反映的是会计数,作为调整数和免税项目在附表三7行“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投资损益”和附表五3行“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得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反映,以上三行数据填列要求表述不清楚,极容易造成企业重复调减所得额现象。

(九)应补(退)的所得税额

主表40行“本年应补(退)的所得税额”=33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 —34行“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计算存在模糊。可理解为34行“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反映的是本年1?3季度预缴的税款,而第4季度预缴的税款在下一年初反映,这种情况下,33—34就不是本年或汇算清缴应补(退)的所得税额。

篇7: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如何查询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

进入金三系统,在左上角的放大镜处输入“申报表查看”五个字,敲回车,在搜索结果下边就会出现“综合查询岗→申报表查看”,双击“申报表查看”,进入“申报表查询条件”界面,在此处,输入“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识别号”(然后一定要敲回车,否则就会提示你输入正确的识别号),敲回车后自动带出“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名称”,在“所属时期起”选择“2013-01-01”,在“所属时期止”选择“2013-12-31”,在“征收项目”选10104企业所得税,然后点中下边的“查询”,进入“申报数据信息”,在次,选好“居民企业(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年„”并双击,进入“查看申报表”界面,首先看到的是主表,点击“主附表树”上边的右箭头,就看到所有的报表。

篇8: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申报表由一张主表、十一张附表组成。主表 “利润总额的计算”项目中, 使用《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 其数据来自《利润表》, 而且大部分项目由附表一、附表二直接自动生成;“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和“应纳税额的计算”中的项目, 除根据主表逻辑关系计算出的指标外, 其余数据来自附表自动生成。总体来说, 在填表时应当先填附表, 主表大部分数据可由附表自动生成, 因此附表数据的准确性就非常重要。

1 附表一收入明细表的“视同销售收入”

主要根据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的第25条规定设置。该表第13行的合计金额将填列到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收入类调整项目的第2行“视同销售收入”。

1.1 第14行“非货币性交易视同销售收入”

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或《企业会计准则》的纳税人, 填报不具有商业实质或交换涉及资产的公允价值, 不能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按照税收规定应视同销售确认收入的金额。

1.2 第15行“货物、财产、劳务视同销售收入”

根据国税函[2008]828号文《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 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 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

(1) 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

(2) 用于交际应酬;

(3) 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

(4) 用于股息分配;

(5) 用于对外捐赠;

(6) 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例如, 用于交际应酬的资产 (自制和外购) , 在会计核算中作为“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处理, 而按上述条例和文件规定, 应将交际应酬性支出中属于以企业自制和外购资产进行交际应酬性支出的部分单独填写, 将调整后的金额填入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 扣除类调整项目的第26行“业务招待费支出”第1列“账载金额”中;用于交际应酬性支出的资产, 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 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 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 填入本行。同理, 用于职工集体福利的资产也与上述“交际应酬”相似:在会计核算中做为“应付职工薪酬”处理, 申报表中应将这部分金额从“应付职工薪酬”中单独分开填入本行, 而将调整后的金额填入附表三第23行“职工福利费支出” 第1列“账载金额”。还有对外捐赠, 也分别在本行与附表三第28行“捐赠支出”填列。

这里强调“视同销售收入”的目的, 是因为根据“国税函[2009]202号”文的规定, 企业在计算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等费用扣除限额时, 其销售 (营业) 收入额应包括《实施条例》第25条规定的视同销售 (营业) 收入额。因此, 正确区分视同销售收入与扣除费用在所得税上的处理, 不仅可以在“收入”上增源, 也可在“扣除限额”上节流。当然, 企业在确认视同销售收入的时候, 也要按配比原则确认相应的视同销售成本。

2 附表一收入明细表的营业外收入

在第20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收益”中, 填报纳税人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行为中,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 其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部分。本行的填列要注意与本表的第14行之间的差异, 即具有商业实质与不具有商业实质的区别。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实现的与收到补价相对应的收益额, 也在本行填列。

3 企业权益性投资纳税调整的填列

国税函[2010]79号文《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中, 对企业“股权转让所得和权益性投资取得股息、红利等收入”做出的规定, 决定了申报表的填列问题。就目前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主附表之间的关系来看, 应先填附表十一“长期股权投资所得 (损失) 明细表”, 再填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相关项目。

(1) 附表十一第5列“权益法核算对初始投资成本调整产生的收益”。

属纳税人在权益法核算下, 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辩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二者之间的差额计入取得投资当期的营业外收入的金额。此列合计数填入附表三“纳税调整表中收入类调整项目”第6行“按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对初始投资成本调整确认收益”第4列调减金额。本项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 企业做为营业外收入;而按所得税实施条例第十七条和国税函[2010]79号文第三条的规定:企业因权益性投资从被投资方取得的收入应以被投资企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作出利润分配或转股决定的日期, 确定收入的实现, 确认为应纳税所得;被投资企业将股权 (票) 溢价所形成的资本公积转为股本的, 不作为投资方企业的股息、红利收入, 投资方企业也不得增加该项长期投资的计税基础。因此在附表三里做为纳税调减。

(2) 附表十一第8、9列“税收确认的股息红利”。

填报纳税人在本年度取得的税收确认的股息红利, 对于符合免税条件的 (如收到的税后投资收益属被投资方与投资方无税率差或者高于投资方税率的收益) 填入第8列“免税收入”, 否则填入第9列“全额征收收入” (如国税函[2010]79号文第三条所说, 被投资方作出的转股决定, 企业按会计准则规定只做帐外备查, 不做帐务处理, 而税法确认为股息红利收入, 全额征税。) 。同时第8列“免税收入”将填入附表五“税收优惠明细表” 第3行免税收入第2条“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这里要注意的是, 在79号文第三条还明确了规定, 对于“被投资企业将股权 (票) 溢价所形成的资本公积转为股本的, 不作为投资方企业的股息、红利收入, 投资方企业也不得增加该项长期投资的计税基础。因为股票溢价发行所形成的资本公积, 本身为后来投资者投入的成本, 该部分转股分配属于投资成本的分配, 不属于税后留存收益, 因此79号文件规定转股分配时暂不征税。但需要在转让或处置股权时征税, 因此“投资方企业也不得增加该项长期投资的计税基础”。

(3) 附表十一第10列“股息红利会计与税收的差异”。

将分析填入附表三“纳税调整表中收入类调整项目”第7行“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投资损益”的调增与调减列。

(4) 关于股权投资损失扣除在报表中如何填列。

国税发[2009]88号《关于印发〈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发生的投资 (转让) 损失应在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或发生的当年申报扣除, 不得提前或者延后扣除。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损失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2010年第6号中也作出如下规定:

①企业对外进行权益性投资所发生的损失, 在经确认的损失发生年度, 作为企业损失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一次性扣除;

②本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 本规定发布以前, 企业发生的尚未处理的股权投资损失, 按照本规定, 准予在2010年度一次性扣除。那目前的年度申报表的填列, 就有很大改变。首先, 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发生的损失, 附表十一“投资损失补充资料”的相关内容不再填报。其次, 以前年度未能扣除的损失与未经报批的 (因88号文规定, 除企业自行计算扣除以外的资产损失需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税前扣除) 损失等今年将一并在附表十一申报。并以此数据填报申报表附表三“纳税调整明细表”三资产类调整项目第47行投资转让、处置所得。当然, 如果今年的申报表有变动, 则按新的报表填列。

4 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的部分填列

(1) 收入类调整项目第19行“其他”。

填列按政策取得的政府补助和企业因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 (国税函[2009]118号) 等。

(2) 扣除类调整项目第37行“与取得收入无关的支出”。

如企业因某种原因支付的由职工负担的个人所得税、违约金、罚款;在成本中列支的退休人员费用等。此行只填第3列调增金额。

(3) 扣除类调整项目第40行“其他”。

填报会计与税收有差异需要纳税调整的其他扣除类项目金额, 如分期收款销售方式下应结转的存货成本、一般重组和特殊重组的相关扣除项目调整。

上一篇:心苦美文随笔下一篇:美尚优品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