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春联文化调查报告

2024-05-15

城乡春联文化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城乡春联文化调查报告

城乡春联文化调查报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留学生院07级汉语言1班郑雅静邓琴

贴春联,是传统的喜迎新春的文化习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在对传统文化习俗的继承和发展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为了了解当前人们对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文化的继承状况并从中看出一些社会问题,我们在2009年寒假期间于自己所在的城市和乡村(城市:湖南省郴州市;乡村:陕西省略阳县九中金乡三川村)分别进行了春联文化的调查,主要采取走访、抽样、询问式的调查方式,分别就贴春联的比例、春联样式和春联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调查显示,总体上看来,今年春节人们贴春联的比例少了;在春联的样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推陈出新,但城市相对于农村,花样繁多,更新速度快。同时,在春联的内容上,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时代气息和地域性的特色。具体情况如下:

一·城乡贴春联比例,较之以往低了。

(一)城市贴春联调查情况及分析:

通过对市区最大商品市场销售春联店铺的走访调查,98家店铺中有14家主营,6家兼营春联的销售,60%的店主反映今年春联的销售情况较之往年有所下降,仅有25%的则认为提高了。按照今年春联在市场的销售趋势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对传统习俗的继承上较之过去并不是很重视,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重视程度还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经济趋利性的特性,商家以市场为导向,销售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在对精神文化销售的认知性还不强,春联销售在市场上所占的比例很小,消费者将主要精力花在食品的准备上,市场上生意兴隆的店铺大多为一些副食品销售区,而传统的春联销售区则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春联销售群体的调查中,75%的店铺是针对家庭的销售,政府部门和企业各占10%,据店家反映,尽管以家庭购买春联为主,但是人们的购买力并没有下降,只是购买的人数较之往年少了。

对小区居民的抽样走访调查中,12栋288户居民,抽样调查3栋居民楼里的48户居民。75%的居民在门上贴了春联,14.6%的居民从来没有贴春联的习俗,还有10.4%的居民以前有贴春联的习俗,但是现在没有了。从居民贴春联的比例来看,人们对传统习俗的继承上还是占据了主导,同时也应该看到仍旧有相当部分的居民对春节贴春联的习俗并不看重,再则曾经有贴春联的习俗而现在却没有了,从这中间可以看出,传统春节的年味在贴春联这一现象中透出的是越来越淡了,人们更多地是在满足一些实用型的物质要求,对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从春联的来源和人们对贴春联的态度来看,有75%的居民是通过购买的方式,自家创作的占25%(自家创作的人群一般是那些老一辈有知识文化的老年人居多);50%的居民对贴春联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41.7%的居民认为应该提倡在春节贴春联,仅有

8.3%的居民认为应该大力提倡春节贴春联这一传统文化习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文化上的追求丰富多彩,相反,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受到忽视,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在大力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越发少了,关心的程度也越来越弱了。随着人们购买能力的不断增强,再则在今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社会为了扩大内需,鼓励消费,对很多的商品价格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使得市场价格能够为大多数居民接受,大部分居民认为购买春联的方式,既方便,又是对传统文化的大力支持。但是有一半的人群则对贴春联抱着一种无所谓的心态,还不到一半的居民则认为有必要提倡春节贴春联。人们对于春联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种“随波逐

流”的心态,对春联文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了解,有的单纯是为了图个喜庆,真正能够重视理解的不多。在调查走访中,大部分的老年人表现出了对春联文化的积极倡导,而在中青年的群体中,则持一种或有或无的态度。

(二)农村贴春联调查情况及分析:

三川村作为西北部的一个边远山村,经调查,全村共计206户,有83户张贴春联,约占40.29%,贴春联的比例不及全村居民的一半,较之去年大大减少了。由于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交通信息都极为闭塞,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高,受地震影响更是雪上加霜,受灾严重,被视为重灾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打击,大多数农户都在忙于修房造屋,其中钢筋、水泥、砖瓦等建筑材料短缺,价格偏高。同时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粮食、农副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大副度下降,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年收入,尤其是木耳为主要经济作物的,今年的市场价格降副最大,农民生活困难;因为经济危机致使很多的中小型企业倒闭,一些公司部门大量裁减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失去工作纷纷回家,加入了重建家园的队伍中。这一系列的因素,使得2009年的春节较之过去年味淡了许多。为了节省开支,春联、鞭炮、烟花之类的营造节日气氛的物品能省则省,将关注的目标投入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问题和来年春耕的生计问题中了。春节期间,很少有人燃放烟花爆竹,张贴春联。即使是有贴春联的人家,也大多是一些老年人,因为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在他们心中贴上春联,将祝福贴在门上,是为了驱散当年的不如意,希望来年过得好,图个喜庆,表达一下对来年更美好的祝愿。而在中青年人眼中贴春联与否并无太大的影响,有不有都无所谓。同时,在此次的调查走访中,人们迎接春节,大部分家庭都在食品上下足了功夫,更多的是对物质的追求,而缺少了对精神文化的丰富。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人们在西北这个偏远又受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地区更加看重的是现实环境中的基本生计问题,为当前救急而奔波着。基于这个特殊的原因更加导致今年三川村的过年气氛不浓厚,就传统的贴春联、放爆竹、贴门神、舞龙狮也少见了。但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如上所说的社会现实问题也并非对传统文化继承不够重视的根本原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集合,在调查对象的反映里,大部分认为是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转变使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同时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太了解,在中国这个人口基数大,但整体素质不高的发展中国家,文化的重视也正昭示了这个国家的综合素质。在传统农业生产的西北农村,人们大多忙于经济上的追求,对精神文化的重视程度自然而然就不高了。

(三)城乡贴春联比例对比及其分析:

上面阐述了城乡贴春联的具体情况,就总体而言,今年贴春联较之以往少了许多。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南部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情况下,有了更多闲散的资金购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物品,或是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消费。可即使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节日中的习俗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正在慢慢地消散,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无论是在物质文化生活,还是精神文化生活,大众所追求和向往的大部分是一些时尚的、引领社会的发展主流的事物。

贴春联,作为传统的春节习俗,在传统中求新求变仍旧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样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即使是在今年因为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得整个过年的氛围不浓烈,但这一客观原因并不能完全解释对传统贴春联这一习俗的忽视。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东南地区而言相对低了些,更不用说是在偏远的山村,即使是到了年关,人们仍旧不会忘记为来年的农事活动做充分的准备,或是其他进城务工人员做进城的准备。辛苦一年的老百姓在年关忙于置办年货,但觉不像城市居民那样丰富和富足,更不用说对贴春联的讲究了,能省则省,可以不用的尽量不用,老百姓将资金牢牢地抓在手里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不浪费一分一里,“人们只有在满足基本的生活的时候才能从事政治、文化生活”,同理,在物质生活得不到保证的同时又何以有能力谈及精神上的追求和满足呢?

从以上城乡贴春联的各自比例中我们应该了解到,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文化追求和侧重。再则,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思想水平也间接影响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浅深。传统文化习俗的继承是彰显民族文化精华的表现,我们应该在经济发展较快,人们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中,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在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人们生活水平不高的偏远山村,应该在积极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同时,将思想文化教育一并抓,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养。无论是对于城市还是乡村,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争取整体上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

二、在今年春联文化中,春联样式较往年要丰富的多,其中以城市春联样式为甚,在原有传统上推陈出新,添加了不少新鲜元素。

(一)在春联样式的调查中,城市春联总体上是在传统里推陈出新。除传统红纸黑字的传统创作样式外,在对色彩的选取和字形版面的排版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

1、春联背景的丰富多彩。传统的春联背景是象征大富大贵喜庆的大红色,而现在所呈现的是蕴含丰富内容的背景画面,除春联中轴的内容外,在其周围镶嵌着各式各样的字和图画,像“福”、“春”等,同时在这些象征着喜庆祥和的字上都能看到“字”和“图”结合的“新字”,比如把“春”的下半部分的“日”用一个金光闪闪的金元宝代替,在“福”字的“田”和“口”中镶上小金牛角;在绘图上,除继承传统的图案,譬如荷花、鲤鱼跳龙门、梅花、龙凤呈祥、辣椒、爆竹、财神爷、金元宝等,还反映了时代的新气息,如象征北京奥运的“福娃”,辞旧迎新的“小金牛”,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Hello Ketty、米奇),无不彰显了社会前进的新创举和新步伐。

2、繁体字的灵活运用,使得整副春联显得和谐舒展。五代以后由桃符演变而来的春联在传统中便一直有用繁体字的惯例,主要是为了春联的整体协调。一些笔画较少的字运用了繁体字则使得春联显得更加的紧凑,没有突兀和空洞的感觉。一些惯用的繁体字,如“乐”——“樂”、“临”——“臨”、“万”——“萬”、“欢”——“歡”、“发”——“發”、“宝”——“寳”等都在春联的整体效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些春联也没有单一地使用繁体字,而是繁简结合使用,同时综合不同的字体,使用较多的字体有宋体、楷体和草书,春联中字体的艺术欣赏价值提高了。除此之外。一些春联内容中字体的组合上也有新的花样,在市场上销售这样的一副春联:

上联:春風惠我財源广

下联:旭日臨門事業興

横批:(招財进寳)

从以上看来,今年城市销售春联中,春联的形式越发丰富,样式的更新速度快,在春联的销售店铺里几乎一两天就推出新式的春联,春节祝福语层出不穷。但就一个“福”字就有多种形式,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代规范文字,借用谐音,将“福”作为春联背景,把其位置倒着排列,即暗含着“福到(倒)了”的祝语。

(二)在农村春联样式的调查中,该地区由于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春联的字体、样

式、颜色的要求并不高。人们张贴春联,大多数只为图个喜庆,借以表达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基本上沿用传统模式:红纸黑字或红纸金字,条副式的构架。调查显示,在调查的不同类型的春联83副中,以上两种类型的分别有16副和67副,个占总数的19.28%和80.72%,从结果的显示中我们不难发现,红纸金字更受农民朋友的青睐,人门的审美情趣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传统中求新变,用象征荣华富贵的金色彰显愿来年喜获“金丰收”。在字体的选取上,大部分为楷书,隶书和草书所见甚少,分别是74副、5副和4副,各占89.16%、6.20%和4.82%,并且在繁简字上,繁体字所用甚少,只是在笔画较少的字上才使用繁体字,因为老百姓的文化素质不高,真正认识繁体字的人并不多,在适当时候使用繁体字,纯粹是为了好看,寻求整体上的和谐,别无他意。在实地调查中,除传统春联创作中讲求的对偶修饰外,还有一种修辞在此次调查中表现突出,即运用了叠词的修饰效果和顶真的修辞手法,别具匠心,如:

上联:春到山乡处处喜上联:迈步迎春春风扑面

下联:喜临农家院院春下联:抬头见喜喜气盈门

横批:喜迎新春横批:神清气爽

上联:借才发财财有才出

下联:凭正理政政从正兴

横批:生财有道

(三)城乡春联样式对比及其分析:

在对城乡春联样式的对比中,城市春联的多样性尤为明显,农村春联的样式则相对简单传统,样式不丰富,花样不繁多。整体而言,无论是城市春联的繁多样式,还是农村春联的简单形式,春联的样式都较之往年有不同程度的推陈出新。究其原因,城乡春联的样式翻新的进度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在于以下两个原因:

1、地域性和市场的开放程度的影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城乡差距不断拉大,人们的收入差距较大,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侧重点不同。再则,该村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偏远地区,交通闭塞,地域优势并不明显,消息和事物的更新速度慢。而所调查的城市位于我国南部地区,并且享有“港澳后花园”的美誉,消费群体既多又广泛,市场优势明显,位于市场导向的最前沿,消息的新动态,市场的新走向,都昭示着商家不断更新产品,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春联样式的多样性与否正与当地的地区环境的好坏和经济发展的快慢成正比。

2、人们思想文化的趋从。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人们从事某一项事情的内在动力。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人们的功利性,物质性增加,相对于精神需求的要求不断降低。贴春联这一传统的节日习俗正在慢慢地消散,对于春联样式的追求也就越发地低了,春联市场利润不高,商家对于春联市场也并不看好,主动更新春联的意识也就不高,城市销售春联是在市场经济的边缘徘徊,同时老百姓在思想上对贴春联这一习俗的重视度不高,大多数重视的是物质上的富足,即使是提倡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扬的群体也是那些老一辈的百姓,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中青年人群,大多所关心的是吃穿住行。

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开放程度是成正比的。同样,在对物品质量的要求上也是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文化素质成正比的。春联样式是否繁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市场竞争力的强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是对各地区宏观调控的正确引导。发展经济,加快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开拓创新,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是抢占市场先机的有效途径。城市春联花样繁多而农村春联样式简单,从侧面反映了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影响了商品的销售境况。尤其是在今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应该鼓励消费,扩大内需。在城市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商家更应该抓住机遇,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在欠发达的农村等经济欠发达的地

区应“有利有节”地刺激消费,市场销售者应销售适合广大老百姓“买得起”“实用型”的产品。在整体上,要普遍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意识。

三、春联是人们对新一年的寄语,是人们对将来的企盼和愿景。在此次的调查中,春联的创作在沿袭传统春联文化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了地域和社会发展有了更为鲜明的地域气息和时代气息。

(一)传统内容的春联依旧存在。

贴春联的风俗应追溯到五代时期,春联的前身是桃符,即把两块桃木板挂在门上,画神荼、郁垒二神以驱鬼,五代以后演变成春联。从春联的历史渊源中可以看出,传统春联是人们为避除一切旧的、凶恶的、不吉祥的事物,希望来年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寄予喜庆。在销售春联店铺的调查中,仍旧能够发现大量的有关平安、健康、迎春、吉祥、富贵、财运等内容,如:

(1)祈福平安健康的春联:

上联:和睦顺心极其喜

下联:平安康健就是福

横批:喜福共存

(2)反映迎春、吉祥如意的春联:

上联:春风和畅庆盛世上联:年好人好家运好

下联:天朗气清乐华年下联:福多财多喜事多

横批:迎春接福横批:吉祥如意

(3)渴望富贵、财运的春联:

上联:业精于勤聚财宝上联:利如晓日腾云起

下联:行成于思为栋梁下联:财似春潮带雨来

横批:兴旺发达横批:财源广进

(4)共享盛世太平、希望家庭幸福美满的春联:

上联:雄心辉宇能人兴伟业上联:天高任鸟飞正逢晴朗日

下联:壮志凌云学子成英才下联:海阔凭鱼跃恰是艳阳天

横批:幸福人家横批:锦绣神州

上联:金玉满堂鸿福至

下联:春风得意旺运来

横批:安居乐业

(二)城乡春联内容结合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推陈出新,有了新的发展。

1、在城市春联的走访调查中,除了传统内容春联的销售情况一如既往以外,在寄语内容的侧重上有了新的发现:

(1)2008年的中国,在遭受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的双重打击下,人们又面临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为大家所知的,牛奶中含危害人们身心的物质“三聚氰胺”;人造鸡蛋使人患胆结石;一些饮食场所卫生不合格;食品安全质量不达标等等,使得人们将更多的祝愿寄予食品安全,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祈福身心健康,保全家平安上。春联的内容也迎合了当下人们的心理,如:

上联:烹调有术三餐美上联:饮清食淡健康体

下联:饮食长宜四季康下联:修身养性平常心

横批:人寿年丰横批:平安是福

从上面两副春联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普遍关心食品的安全,更加注重饮食的健康和营养。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饮食上不仅仅是停留在“酒足饭饱”,更加关注食品的营养价值。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丰富,但同时也是由于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一些商家为了牟取暴利,不顾消费者饮食的个人安危和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违背自身的社会道德,生产不合格产品。商家在获取利润的同时应该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寻求“双赢”,才能有长效的利润可寻。整个市场经济才会得到良性循环。

(2)由于受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危机的影响,虽然此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不严重,但收到的打击不少。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开放的地区,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带,一些中小型企业受重创,相继破产倒闭。不仅是在沿海地带,在各个城市、各个地区的企业商家都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这些必然导致市场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就业问题成为了当前稳定社会的主要矛盾。人们希望在来年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成为大多数择业者新年的企盼。一些反映就业内容的春联层出不穷,如:

上联:兴伟业人寿财旺好运到上联:如意求财财运旺

下联:展宏图年丰利足凯歌来下联:平安创业业绩新

横批:事业竞成横批:前程似锦

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它是影响一个国家国泰民安与否的关键,是社会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的大潮流中,求职者寻求合适的岗位,商家寻求满意的应聘者,是双项所需的。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的非常时期,无论是求职者还是企业都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求职者应该拥有良好的心态面对所遇到的困难,商家企业应该根据市场导向,合理调配利用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

2、在农村的春联内容的抽样调查中同样也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和发展,更加彰显了它的地域性特色。

我乡在迎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下,积极发展生产,构建和谐新农村,在春联中也有所体现。

(1)在抽样的调查结果中,在抽样的83副春联中有3副是以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约占总数的3.61%,如:

上联:修渠攀岭碧流飞千里

下联:引水上山银河落九天

横批:科技兴农

关于建设新农村的主题虽然比例较小,但较往年有所增加,表达出了人们对科技兴农的美好祝愿。

(2)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绝大多数农户房屋修建未成,但有关重建家园的春联也在市场上销售得以体现。抽样中的春联,有2副是反映灾后重建的,占总数的2.41%,如: 上联:建房正逢黄道日

下联:上梁又遇紫微星

横批:万事大吉

2008年的四川地震,地处陕南地区,受地震的影响巨大,人们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打击和威胁,很多房屋受到毁灭性的破坏。透过春联表达了人们对于重建家园,灾后恢复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3)当地的经济发展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人们在春联中对丰收的企盼愈加强烈,抽样调查中有23户张贴有关丰收的春联,约占总数的27.71%,如:

上联:稻熟梁丰年歌大有上联:政善人和百业兴旺

下联:宛宽国欲户庆小康下联:风调雨顺五谷丰盈

横批:五谷丰登横批:人寿年丰

传统的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在经济较落后的偏远山区,农民靠天吃饭,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农民生活富足。

(4)在以丰富劳动力创收的农村经济中,大多数百姓用勤劳的双手寻求致富之路,故在春联中,勤劳致富、勤俭节约的主题也不少,占总数的13.25%,如:

上联:劳动门第春常在上联:靠勤劳拓展致富路

下联:勤俭人家庆有余下联:凭知识叩开发财门

横批:勤劳致富横批:大展鸿图

勤劳致富、勤俭节约为主题的春联正彰显了春联的地域性特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抽样调查的83副春联中,仍旧以传统内容的春联居多,以迎春、平安、富贵为主题的各占37.71%、7.23%、8.43%。

通过调查分析以丰收为主题,强调勤劳致富、勤俭节约等内容是这一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春联,反映了当地人民淳朴勤劳的美好品质。

通过对城乡春联文化的调查,从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春联这一习俗的认识和态度,而且在对贴春联的比例和春联的内容、样式的调查中看出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差距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人们对精神文化,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除了经济的发展影响,还有就是人们思想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调查中最明显的就是在春联中反映出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社会气息的内容:在城市中,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对就业问题的担忧;在农村,人们渴望丰收,希望通过勤劳以致富,在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寄予美好的祝愿,体现人们在困难面前不屈服,有坚强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克服阻碍,迎难而上的可贵品格。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继承传统的文化,是每一个国民的责任和义务,是民族特色的自觉维护者;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民族特色的独立性,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积极应对挑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丰富和发展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篇2:城乡春联文化调查报告

莺鸣翠,燕舞红,锦绣济源春正闹;

城涌金,乡瀑玉,辉煌盛世业常荣。

春点梅花十万树;

国呈瑞气五千年。

济水源头春色早,古韵生辉、新城焕彩;

愚公故里笑声多,工商举翼、农牧飞歌。

雪吟发展,月咏和谐,看济水城乡一体;

风颂改革,花歌开放,喜王屋天地同春。

引来十里春风,好挥妙笔书长卷;

盘点一年喜事,大展宏图赴锦程。

燕鹊报三春,捎来喜讯;

城乡连一体,绘出新天。

田垄涌青蚨,骄写名签:农也,商也!

街衢弥绿树,惑萦玉兔:城耶,乡耶?

通衢织锦,莺梭巧缀愚公梦;

广厦连云,兔颖新描济水春。

济水钟灵,十里花飞红雨乱;

源流毓秀,一川玉泻紫云闲。

春风抹绿三农路;

时雨敲红百姓门。

和谐人纳福;

发展国催春。

玉兔为何来,是打探春天消息?

梅花不肯老,定流连盛世风光。

底事喜开怀?惠政鸣锣春启幕;

哪折堪醉我?丰收叫板富登台。

抽和谐金线,飞发展银梭,织小康彩锦;

蘸盛世春香,濡太行秀色,绘古邑新图。

太行日早,跃起一方中国印;

篇3:城乡春联文化调查报告

写春联

张祖寅现在是无锡市第一中学的数学教师、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大学毕业后在宜兴市徐舍镇中学教书。他从小热爱书法,最初给村里的乡亲们免费写春联,大伙儿反映不错,后来就尝试着在镇上卖春联。一般从9月开始,他每天晚上写春联,放寒假了就去镇子上摆摊卖春联,从1990年至2000年的1 1年间,张老师写了二三十万副对联。最初卖春联的年收入在1.2万元左右,是其教师工资年收入的近5倍,写春联成了他发家致富的一种方法。张老师说为了能让春联卖得更好,他还动了一番脑筋。他认为,首先要内容好。春节期间他骑着自行车在周围的村子里转,看到好的春联就记在本子上,下一年再用,有的内容则要改动一下,因为农民大多喜爱通俗易懂、有发家致富寓意的春联。其次是形式新。他是镇子上最先用金粉写春联的人。为了更好的装饰效果,他还用墨汁书写后再让他夫人用金粉描边,以突出装饰效果,这样一副春联可以多买五角钱。再者是字体要有变化。一般来说,老百姓喜欢行书、楷书、隶书,也有极少数人会指定要草书或篆书。有些字要做一些创造,比如“福”字,写得胖胖的就比较受欢迎。相比之下,镇上新华书店印刷的春联,就没有他写的卖得好。但是2000年以后,他就不再卖春联了,张老师说“一方面是工作调动到了宜兴城里,另一方面是新春装饰品的大量上市,买手写春联的人也慢慢少了起来”。

写了多年春联的张老师有了很深的春联情结。虽然现在不卖春联了,但是偶尔也会参加“送温暖”或“文化下乡”等写春联活动。他说,在这些活动中以老年人(书法爱好者及少部分书法家)为主,也有一些学习书法的儿童,中青年专业书法家往往只出现在文联、书协组织的写春联活动中。民间书法力量是写春联的主力军。由于春联和书法作品有着较大区别,春联要求字体匀称美观、方便识别,而书法作品更多考虑视觉上的艺术效果,有的书法家的作品风格过于强烈,反而不受群众欢迎。

摄影/胡鸣逸

贴春联

201 1年1月25日,在无锡市图书馆写春联的现场,我们看到老钱正站在刚刚写好的春联旁边,开心地和周围熟悉的人们打着招呼,一脸喜气。我们便和老钱聊了起来。他说:“每年家里都会贴春联,八十多岁的老父亲每到年前都会催促他去买春联。有了春联才有过年的样子,看着喜庆,老父亲又高兴,一举多得,所以每年我都会请人写春联。这次我请人写了两副对联、三个‘福’字,由于父亲、自己、儿子都是分开住的,父亲家、自己家的门口分别贴一副春联,‘福’字就贴在里屋的门上,儿子家不贴春联,贴了他反而不开心,随他们吧!”老钱退休前是做会计工作的。父亲解放后从查桥镇到城里工作,他就出生在无锡。听父亲说,贴春联在乡下是一件很讲究的事,一般是由长子、长孙来贴。时间也有讲究:立春在春节前的,立春那天贴,立春在春节后的,就春节贴。贴春联和祭祖是一样,都要赶在立春前。最后我问老钱:“以后老人家不在了,你还年年贴春联吗?”“贴呀!都习惯了,还是贴的好!”老钱笑呵呵地说道。

张祖寅在和我们聊天的时候,也说起了宜兴以前贴春联的习俗与无锡有不少区别。宜兴是无锡下属的县级市,地处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交汇区域,因此也融合了三个省的习俗。宜兴贴春联的风气比无锡要浓得多,每个房门甚至窗户上都会张贴春联,猪牛羊圈、谷仓、灶台也会张贴相应内容的春联。在贴好春联的窗户外用白石灰划一道警戒线,在大门口的地上用石灰画出猪、牛、羊,写上“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之类的吉语,再画上一把拉满弓的箭对着门外。这种做法与“年”的传说有关:猪、牛、羊是给“年”进贡的,弓箭则是警告凶猛的“年”不要进屋伤人。如果家里有长辈去世了,三年不贴红春联,第一年写在白纸上,第二年是绿纸或蓝纸,第三年用黄纸,这种习俗也符合“守孝三年”的传统规矩。虽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传统习俗也越来越简化,但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与无锡相比,宜兴贴春联的风气还是十分浓厚的。

通过今年对无锡春联习俗的调查,我们发现市区中贴春联、“福”字、贴生肖图案以及不贴任何东西的家庭比例各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郊区的本地人与外来人口杂居的地带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没有贴(春联、“福”字等新春装饰品);本地人集中的地带,贴春联的家庭就明显多起来,没有贴任何东西的家庭也会占到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乡村中的大多数家庭张贴了春联,这一点与市区有着很大不同。在春联的选择上,市区和乡村都不约而同地选用机制或印刷春联,手写春联极少,甚至在有的小区中找不到一个贴手写春联的家庭,从中可以看出大众对手写春联的态度。

逝去的春联习俗

为了了解春联在年轻一代中的记忆和认识,我利用美术课学期小结的方式对无锡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书面调查,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可以说出关于春联的相关习俗,其他同学则是语焉不详,或是说家里从不贴春联,或是说家里只贴“福”字,或是说买个现成的春联往门上一贴,哪有那么多的讲究,或是说从来没有关注过春联,等等。对春联有一定了解或体验的学生大都有在乡村生活或过年的经历,少数学过书法的学生还动手写过春联。通过学生的叙述可以看出,在他们的印象中写春联、贴春联是一件十分郑重的事情,裁红纸、想对子,长辈写、晚辈看,熬糨糊、扫卫生,贴春联、祭祖宗……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了解的不仅仅是春联的相关知识和对书法的认识,更是一个习俗传承和文化熏陶的过程,他们心中埋下的这些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条件适合的时候就会发芽开花。这些有过春联记忆的“90后”学生,除了对春联习俗的式微表达了惋惜和眷恋之外,还对远去的邻里之情和年味不在的春节表示担忧。

首先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原先乡村的单门独户到都市水泥森林的公寓式住宅,现代城市居室与乡村院落格局存在着很大差异。现代公寓的单扇门,使春联的上下联、横披怎样贴都需要费些思量,于是有些家庭便将春联简化为“福”字或生肖图案。在无锡,很多贴春联的家庭将“福”字夹在上下联的中间,成了新的春联张贴样式。在许多人看来,室内西式的装修风格已经不适合贴春联了。另外,如何粘贴春联也成了很多人头痛的问题,糨糊、双面胶粘上了不好清理,其他的粘不牢,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愿意贴春联的都市人。这说明春联的材料和粘贴材质都存在着革新需要。都市里厚重的防盗门将邻里亲情隔绝得一干二净,也就少了春联的交流与欣赏,人们更关心的是室内,门外则是简单的好。春联习俗的衰落看起来是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居住环境以后带来的,而实质上是传统的闲适生活被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所代替,依附其上的传统文化也随之衰落了。

其次是传统诗词文化衰落的表现。诗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三字经》、《幼学琼林》、《弟子规》等蒙童课本都具有朗朗上口的音律之美和诗词特性。春联是楹联文化的一部分,也具有讲究平仄押韵、工整对仗的诗词特性。虽然每年的春晚和部分报纸还在征集春联,但已经是应者寥寥,辉煌不再。春联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和群众基础,曾受到格外地重视。记得在我们小时候,父辈带着我们给村里的长辈拜年时,还会教我们看哪家的对联内容好,字是谁写的,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城市化割断了邻里间的联络,人们的文化素养降低了,也就很少有人有兴趣、有能力对别人家的春联品头论足了。

再者是书法“工具性”的丧失。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高度精炼地体现着中国哲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精神。由于书写工具的改变,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极少有用毛笔书写的需求了。前些年,一位练习书法的朋友开玩笑地对我说,他的书法只在写春联和挽联的时候还能派上些用场,可是现在连这样的机会也要丧失了。电脑互联网的普及,打印机的广泛应用,使我们进入了无“书写”时代,很多人可能只有在需要签名的时候才拿一下笔,提笔忘字都快成为现代人的通病了。在最有书写需要的群体——中小学生中,一方面他们没有得到书写技巧的训练和指导(无锡中小学仅有极少数书法特色学校开设部分年级的书法教学),另一方面他们又被大量作业压得直不起腰来,书写的美感根本无暇顾及。毛笔和宣纸在日常生活中丧失了最起码的实用功能,书法成为极少数人的“专业”,变成了单纯的技艺,与社会生活隔绝了。作为和现在的百姓能够产生广泛联系的重要形式,手写春联上的“书法”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如此境况真的令人沮丧和担忧。

新的过年方式正在形成

篇4: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联

“春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是对联的一种。清代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说:“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古人视桃木为“神木”,先是在上边刻上传说中的神仙的画像,放于门侧,用以避邪,后来又在桃符上题写符咒,称为题桃符。五代时期,桃符上开始出现对偶警句,这便是对联的雏形。明代,桃符改称“春联”。明太祖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还亲自为人题写春联。经朱元璋的提倡,春联便沿袭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春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文字可长可短,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哪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首先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能多也不能少。其次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相当于音调的上声和去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相当于音调的阴平和阳平)。再次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即“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最后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此外,对联还必须直写竖贴,上联张贴于右边(古代以右为上),下联张贴于左边,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相当于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春联不仅是节日的装饰,也是人们对未来的寄托,对新春的祝颂。如“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形象地表现出春光的明媚鲜亮,表达了对美丽春色的热爱之情。再如“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上联写春回大地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下联写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的景象。全联展现了祖国春色满园、百业兴旺的美丽繁荣的景象。又如“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联语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满心喜悦地辞别过去的一年,迎接新年的到来。

篇5:城乡青年孝道文化调查报告

时间:2010年8月。

地点:石家庄、长沙、汕头。

现将此次调查的有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背景与意图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份责任与光荣。同时,孝道文化的建设,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是一切人论道德的基石,它所蕴含的伦理观念,也体现了现代和谐社会深刻内涵。然而,在我们谈及千古流传的感人孝义故事,歌颂着我们孝道文化的灿烂源远时,却忽略了现代青年的孝道文化现状。

在近代以来,由于反封建,误将孝道文化列入封建文化加以批判,特别是后来的社会受经济大潮的冲击,道德观念急剧滑坡,在一些家庭中,孝道出现了危机。为此,我们成立调查小组,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城乡青年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力图通过调查问卷中所包含的信息,对其进行整理分析,能够初步获得现代城乡青年孝道文化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改善提高该现状方法的合理分析。

二、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以书面问卷及网络(包括qq,e-mail等各种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45份,其中有效问卷44份,有效回收率达88%。调查对象分散在石家庄、长沙、汕头三地城乡,分布范围广泛,符合调查要求。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年龄段16-2021-2526-3030-35人数11182510调查对象家庭所在地分布

家庭所在地城市城镇城郊农村人数172944

三、调查数据分析:

我们选取了问卷中较有代表性的14道问题进行分析,原始数据统计如下:

1、你对孝道的了解主要通过:

“孝道”一词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已经传承了五千多年。从古至今不乏这类的典范,家里有父母的身体力行,学校有老师的教育,社会活动中也不免收到各个方面的影响,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我们对孝道的认识和理解更为加深。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群,由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程度的差异,使得对孝道的了解有着不同的途径。

2、假如你的父母让你继承他们的事业,你会:

父母对子女都是百分百的付出,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他们。不少父母觉得为子女安排好一切是对他们最大的爱,通常会让子女继承他们的事业。可大多数孩子都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喜欢的工作,对父母铺好的平坦大道反而不屑一顾,当然这些可以通过和父母的沟通来找到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

3、你对于祭祖的态度: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祭祖文化,是人们对祖先的一种思念、一种崇敬,还有一种畏惧,是民族心理的真实写照。调查时间正值中元节期间,通过采访和所见所闻,即使在现代社会,祭祖仍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家族传统,有64%的被调查者对祭祖活动持不同程度的赞同态度,并且有超过75%的被调查者家庭举行过不同形式的祭祖活动。可见,祭祖仍是孝道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

4、如果认为父母说得不对,你采取什么态度?

5、你对于“生男孩延续香火”的态度:

6、你周围不赡养父母甚至抛弃父母的现象: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白话问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57%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父母接受自己的观点,这种沟通方式比较可取,一味的服从或是顶撞对双方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还会阻碍事情的解决。21%的人赞同延续香火这一传统的思想,32%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反对这种说法,但绝大多数人对这种古老的思想选择中立,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73%的被调查人群周围不存在父母被遗弃的现象,而且几乎没有人经常见到父母被遗弃的情况,这说明孝道这种美德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比较深入人心的。

7、你觉得你现在对待自己的父母:

每个人都是父母爱的结晶,父母的哎是最无私最伟大的,做儿女的理应尽心尽力的照顾他们,可现实并非如此,只有14%的人认为他们对父母已经很好了,同样也有14%的觉得愧对自己的父母,大多数是处于中立状态,不好也不坏。28%的人觉得自己也付出过,但比起父母曾经对自己的照顾还差很多。将心比心,回忆当初,即便是儿时那些模糊的记忆也可以涌出满满的爱。也许只有自已为人父为人母时才能体会那种舍己的心境。

8、你对父母的健康状况了解程度:

出门在外的游子就像风筝,而线的另一头就是父母。由于学习、工作的原因,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对他们的关心也仅限于一通电话、一条短信,因此只有32%的人对父母的健康很了解。儿女在外,父母何尝不是时时刻刻牵挂着,他们多么希望能看到儿女承膝下之欢,可为了孩子的前途,不得不松开手中的线。年龄不饶人,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的就是病痛,他们不说是不想给儿女们造成负担,外面的孩子们,记得常回家看看,多关心一下亲爱的爸爸妈妈。

9、假如父母生病又无人照顾,你又恰好出门在外办事,你会:

在外的儿女们最牵挂的莫过于父母的身体健康,可现实又有很多时间和地点上的冲突,59%的人在父母生病又无人照顾时无论如何会赶回去,这是很孝顺的,可也有34%的会选择通知邻居朋友帮忙,甚至还有等事情办完再回去的,当然这是极少数的,大概是7%。对于照顾父母这方面,绝大多数的子女的做法还是可取的。

10、你平时跟父母沟通主要是为了:

小时候事事都顺从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与父母的交流也不甚理想,再加上年龄的差距,代沟对两代人的沟通有着太大的影响。只有23%的人和父母的交流是为了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18%的人会主动与父母谈心。一半的人是通过日常的聊天来与父母沟通,不过还有9%只是为了从父母那里寻求帮助,这种做儿女的就太不应该了。

11、假如你长期在外,你会怎样联系父母:

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长期在外生活,与父母的沟通少之又少,不免会觉得日渐疏远。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高科技产品可使得异地沟通方便快捷,打电话、视频聊天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信件成为当代大多数人交流的的途径。为了了解父母的日常生活及身体状况,我们需要经常的联系他们,可是只有47%的子女经常打电话或是写信,39%偶尔打电话或是写信,有事情才联系的居然占到了14%,可见我们的主动性还是不够。父母有事为了不打扰我们,不想经常打电话,可是做儿女的要体谅他们的心境,不能经常回去看他们了,起码也要经常打电话去问候一下,一句贴心的话就是他们最大的安慰。

12、对父母“生前破屋破床,死后风光大葬”的现象,你的态度是:

风光大葬的背后,到底是对死去的人的孝道,还是活着的人的风光,这个基本属于不用讨论的问题。如果背后还要收受礼金等物,就跟孝道更没有了什么关系。生死事大,活着时未必多孝顺,死了之后进行风光大葬也算是尽孝的途径之一,这是一些人表现自己孝道的手法,风光大葬的标准各个时代不同,但总不脱场面宏大、参与人员众多这几个硬件,其中参与吊唁的人越多,仿佛办丧事的人家就越孝道。一半的人非常鄙视这种做法,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有些人确实是对父母有愧,觉得生前没能力让他们过好,葬礼一定要让他们风风光光的,27%的人对这类人表示可以理解,5%的表示赞同。当然世事无绝对,是好是坏都要看办丧事的人家是什么心态,保持中立的占18%。

13、你所在地区开展与“孝”有关活动的情况:

近年来,也有不少地区政府和社会团体意识到孝道意识日渐淡薄这个问题,受访者中有59%的人所在地区有开展与“孝”有关活动的活动,也证明人们正在开始强调孝道在人们思想道德中的生要地位。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仍有41%的受访者未接触过与“孝”有关的活,说明重建孝道文化的道路仍然任重面道远。

14、你对于将父母送往养老院居住的态度:

篇6:全县城乡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一、全县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基本情况

2、由政府牵头组织的文化活动成为城乡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活动,每年牵头组织的春节文化活动内容丰富,群众参与性和娱乐性较强,春节期间社火表演、元宵节灯展、焰火晚会、曲子戏演唱、秦腔演唱等系列活动接连上演,吸引了大量城乡群众观看。多次在人民广场举办大型文艺演出,继2004年9月陕西银河歌舞团和2006年9月中国煤矿文工团两次大型演出之后,今年8月,成功地举办了中国..莲花台秦皇祭天文化旅游节会和“奥运城市行---走进”大型文艺晚会,邀请国内知名演员登台演出,以庞大的阵容,高档次的节目,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民群众前来观看,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大力推进“文化进城”活动,“卡拉OK大家唱”、职工联谊舞会也在县人民广场开展,为炎炎夏日下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3、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比较活跃。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视机、影碟机等现代化娱乐设施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有线电视逐步向农村推广,部分农村群众也和城里人一样能欣赏到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在条件较好的乡镇,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歌舞活动开始流行,受到人民群众的极大欢迎。以居民聚居地为主要活动场所的社区文化活动逐步得到发展,尤其以文化街社区为代表的社区文化活动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这种由社区工作人员组织,社区人民共同参与,以秦腔演唱和反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人和事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演义形式,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4、以书法、绘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以书画创作和交流为主的文化活动发展迅速,相继多次举办有影响力的书画摄影展览,展出了反映社会发展不同方面和时期的书画摄影作品上千幅,提高了我县书画创作水平,为我县人民群众文化和艺术品位的提升、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5、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间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对历史悠久、原生态特点明显,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学术价值的曲子戏、陶瓷工艺、花儿、芦苇画等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申报,其中曲子戏已被国家正式列入国家级的保护项目,使沉寂多年的民间戏剧又焕发了生机,春节期间演唱曲子戏的乡镇逐步增多,上关乡水联、山寨乡峡滩等村农民群众自发组织演唱曲子戏,表演水平逐步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县在繁荣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工作上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

1、群众性文化活动创造性不高,生命力不强。一是受传统思想、封建思想的影响,部分群众自身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在农村,长期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习惯,加上受信息闭塞,部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推出的新作品较少。以广场文化活动为例,虽然广场文艺演出经常举办,但许多节目多次重复上演,甚至几年前编排的节目现今还在演出。三是经营文化的水平较低,引领群众性文化发展的经营企业太少。除县秦剧团外,全县几乎没有群众性文化经营企业,传统曲子戏尽管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但因缺少“领头”,其影响力还较小,文化企业的传唱和发扬还不够大。

2、农村文化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个别乡镇对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片面的认为“发展经济是硬道理,文化建设是软指标”,“搞经济是挣钱,办文化是花钱”,群众性文化娱乐场所较少,部分乡镇文化站因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紧张,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形同虚设,村民很少看书、看戏、看电影。狭隘的思想观念、投入的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

3、符合大多数群众消费需求的文化设施相对较少。县城“四馆两中心”未投入使用,许多群众无法借阅图书和报刊。同时,文化体育活动设施也有待改善。在农村,大多数乡镇文化站设在乡镇府院内,成为“乡镇干部活动室”,因没有专门的书店、音像租售店,缺少文化体育活动设施,人民群众读书看报、开展活动极不方便。同时,农村绝大多数村社没有通有线电视,收播的频道极少,群众接受文化的范围受到制约。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城乡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

4、开展文化活动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人才队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文化活动因缺少资金而难以开展。如文化馆主办的县级刊物《汭水》在近十年的办刊历程中,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其生存与发展,因为资金不到位,去年被迫停刊。同时,随着乡镇机构改革的深入,机构精简合并,农村文化站与乡镇府合署办公,文化站干不专,大部分人身兼数职,忙于乡镇日常工作,群众活动成效大打折扣。因为缺乏专业人才和文艺骨干,使群众文化活动服务能力难以提高,组织和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能力欠缺,使得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大大降低。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提升我县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水平:

1、深度挖掘秦皇祭天旅游文化和民间曲子戏非物质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企业。把旅游产业开发和发展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文化、旅游、县志、档案、文物等部门的专业技术力量,组织离、退休干部中和社会上熟悉历史、热爱文化事业的有志之士,组建成立专门班子,在深度挖掘与有关的秦汉文化以及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民间艺术、地方饮食等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组建莲花台艺术团等经营性文化企业,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充实“秦皇祭天第一坛”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引领群众性文化的发展。

2、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搭建平台。一是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拓宽投入渠道,加快“三馆两中心”建设进度。二是加强乡镇文化站阵地建设,逐步建成集图书阅览、广播电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和培训为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三是加强村级、社区、公共场所的文化设施建设,设立专门的文化娱乐活动室,购置图书、音响、报刊杂志、体育器材,方便群众参加文化体育活动,活跃人民文化生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文化活动中来。

3、加强文化活动及文化市场的监管,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一是把好文艺演出活动和娱乐场所的审批关,对于没有演出资质的文化团体不予审批,对于以赢利为目的的文艺团体应加强引导并规范其活动,有的放矢地搞好监管。二是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管好网吧、音像制品、图书报刊、棋牌室等文化消费市场,制订相关管理办法,做好运营商的教育工作,使其规范、文明运营。三是对打着民间文化团体的旗号进行表演的流动表演团体要严加管理,坚决清理城市中存在的庸俗、不健康的街头文化,积极引导群众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

范文网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软件支持。搞好群众文化活动,不光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更需要一支懂业务、有能力,能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的文艺队伍。因此,搞好群众文化工作必须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对乡镇文化专干的教育培训力度,使其能适应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需要。二是对长期从事群众文艺的专业人员,在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和奖励机制,使其能更好地发挥带头和引领作用。三是对于业余文艺工作者,加大培训力度和积极的引导,使其融合到群众文化工作中,壮大群众文化工作的队伍。

上一篇:市场销售主管职责下一篇:村干部年终总结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