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读书笔记

2024-05-04

小学老师读书笔记(共14篇)

篇1:小学老师读书笔记

随着对《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学习的不断深入,我对新课标的认识又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师生双方平等的相互交流,沟通与合作,交流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肯定和赞赏。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读《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让我深刻理解了实施体育和健康新课程改革后中教育教学的转变。

首先是教学观念的转变,让我知道了四条基本理念,分别是: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关注地区差异和个别差异,保证每一个学生受益。

有了这个教学观念的转变,让我看到了教师在上课时能融入在学生之中,与学生共同进行各种游戏活动,有了这个转变,教师和学生一起游戏时,教师在游戏中失败了,也认真的执行游戏的规则,接受处罚,这样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例如:我把足球教学从单纯的技术传授转向身心愉悦的活动,充分展现足球的魅力,把整节课用足球活动、游戏的方式贯穿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后,95%以上的学生表示满意,反映出这样的课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方面获得了成功。

其次,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有所转变,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相比,现在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减少了很多,教师也比较愿意使用如启发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在对跳远的方法进行介绍时,我并不直接地告诉学生所有的知识点,而是采用先让学生分别介绍、尝试自己习惯的跳远方法,最后再汇总解释跳远方法,确立蹲踞式跳远的课堂教学目标。

再次是教师在行为、语言上的转变。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教师已经非常注意缩短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例如:从组织教学的形式到讲解示范的位置上来说,许多教师采用的是让学生围在教师周围自由站位的形式,使自己始终与学生成为一个整体,改变了过去一贯使用的学生在教师对面整齐排列的队伍,这一显著的改变,意味着师生已经成为一个教与学的共同体。

在语言方面,教师对自己使用的教学语言也同样做出了积极的变化。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最多的教学语言是口令式的语言,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始终是处于命令中,因此学生是处于被动状态。现在,教师基本上都改变了这种教学语言,除了必要的队伍调动之外,教师已经把自己的教学语言转为一种与学生学习环境相和谐的方式,采用了与学生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因此学生感到非常的亲切,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的融洽。

读了《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这书我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使我跟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在教学中,跟学生能溶于一起,与学生同乐、同学,在平时学生也很乐意的围着我转,如在上足球课的时候,学生会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我们一起来比赛吧!能和学生们一起活动,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氛围很好,很轻松,很愉快。

篇2:小学老师读书笔记

让学生感悟数学自身的魅力

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我们经常会写:希望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有时候会用一些有趣的故事引入,也会制作一些道具让学生搭一搭、量一量,但学生好像对操作更感兴趣,回归数学本身还是经常面带愁容。

在这本书中,曹培英老师提出:许多数学知识,甚至数学符号本身,都有着内在的趣味性。

在乘法学习的过程,曹培英老师就用“让学生写10个2连加的算式,再写100个2连加的算式”的困难,引出了数学中的好方法——乘法。

“为什么乘号用‘×’表示呢?”原来,发明乘号的数学家觉得,既然是同数连加,就把加号转一下,用来表示这种新的运算。曹培英老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让乘号在学生的眼中有了灵性。

在备课的时候,总会思考,怎样讲会更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但却总会忘了,数学也有自身的魅力,只需要老师的稍加引导,就能让他们看到。

我想,作为一位数学老师,只有自己热爱数学,感受到数学中的美,才能把这种感动带给孩子吧!

学生不听课的责任在于老师

“怎样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这一直是自我反思的一个问题。是通过第一节课的震慑?是通过罚抄、罚坐吓住他们?俞正强老师的经历让我豁然开朗:学生不听课的责任在于老师!

在俞老师年轻时,曾给学生立过一个规矩:上课如果让他停下三次的话,当天放学后要罚学生静坐15分钟。在一次罚坐30多分钟后,他收到了一句话:“如果你能让他们忘记吵,算你厉害!”

是啊,学生上课不听课是对于教师最大的鞭策,不应该一味地抱怨学生不听话,而应该反思自己:如何才能让课堂变得有趣?如何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启发?

等待也是一种好办法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种情况:给一位学生讲一个问题,怎么讲都没法理解,但过了一段时间再看,却发现他已经会了。比如:在认识时间中的,几时过一点和快几时了,学生总是没有办法正确表达。但是,在复习阶段,却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够正确表达。对于这,我一直以为,是因为反复的练习而达到的。

在俞正强老师讲述故事中,我却惊奇的发现,有的时候,学生的突然“学会”是因为他们的“成熟”。所以,当什么都教不会的时候,不如尝试等待一段时间,说不定过段时间,一讲就会了。

篇3:小学生读书笔记指导策略

1. 榜样引路, 从“心”开始

(1) 名人引领。用名人与读书笔记的典型事例, 可以激发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动力。如被誉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记忆力惊人, 甚至有外国学者形容他的记忆是“照相机式”的记忆。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 自恃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 连课堂上听讲都不做笔记, 更不屑于课外读书作笔记。后来在备课、写文章的实践中, 他逐渐认识到读书单凭记忆是不行的, 于是开始读书必作笔记, 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管锥编》这部洋洋百万言的学术宏著的主要资料来源就是他写下的五大麻袋读书笔记。钱钟书先生尚且如此, 对于记忆力一般的人来说, 读书作笔记就更为必要了。学生听了老先生与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后, 很受鼓舞, 有不少学生主动做起了读书笔记。

(2) 同伴感召。同伴在学习活动中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心绪与作者齐飞, 笔记共作品一色。对许多同学是一种触动, 震撼。

(3) 环境熏染。一个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氛围,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品性。我的方法, 就是让学生读书时拿支笔在手上。这是给读书增加一种仪式感。我告诉学生, 圈画的线条是你思想的舞蹈, 批注的文字是你成长的足迹。怎么才算“读进去”了呢?我给学生提出了三个指标, 那就是“口中有味、心中有形、下笔有神”。

2. 方法指导, 细致到位

(1) 作记号。这是最常用的读书笔记。在日常读书看报的时候, 如遇到精彩之处或对自己有用的句子, 都可以用符号标出来, 这样, 下一次再看的时候就比较有目的性。常用的符号是在文字下方圈点或画线, 小三角也是较常用的符号之一;在自己不大明白的地方, 则可以用红笔打一问号, 便于之后向人请教或自己查询。

(2) 眉批、旁注。所谓眉批, 就是在书上对文章的某一段或某一句甚至某一个词加以简明的评论。旁注则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对某些字词或内容的解释和体会等。它们主要是记录下学生灵光一现时的偶感随想, 所以字数一般不宜太多, 要精练。一定要提醒学生的是, 要写“眉批”“旁注”的书可一定得是自己的。

(3) 摘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 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作文的素材, 方便自己运用。所以, 教师可建议学生自备一本摘录本, 专门摘录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者古诗词。为以后查找原文方便, 在摘录完之后最好注明一下出处, 即这是从哪本书上摘录的。

(4) 读后感。读后感非常简单:在看完一本书之后, 把这些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整理成文, 这就是读书心得即读后感。需要注意的是, 读后感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复述或概括, 它的重点是在“感”:大至一本书, 小至一句话, 看了之后是怎么想的, 就怎么写。

3. 提高兴趣, 体验成功

为了增加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开始写读书笔记之前可以举行一次隆重的仪式。仪式表达的是对所做事情的看重, 仪式带给学生的是一份美好情景的回忆。可以呈现教师过去学生的读书笔记, 也可从同年级别的班级的学生中挑选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别忘了让学生给自己的摘录本命名:采花、酿蜜、神思、妙笔、锦言、妙语等。

另外, 还要定期开展读书笔记的展示与交流, 互相观摩学习, 取长补短, 你会发现不少同学的读书笔记或者内容新颖, 或者标题醒目;或者编排精美;或者图文并茂。此时, 应该及时组织同学们积极参与评议、交流、展览, 以鼓励其他同学也积极加入做读书笔记的行列。同时, 生动活泼的读书笔记形式在交流中也可以不断发展出更多、更好的适合小学生的新形式。当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 就会产生兴趣, 自然也就劲头百倍。

4. 检查督促, 锲而不舍

学生毕竟是学生, 反复是他们的基本特点。日常的检查、督促、展评必不可少。教师要锲而不舍, 对学生鼓励再鼓励, 指导再指导。可以仿照魏书生老师关于检查读书笔记的办法, 每次检查时老师可以较认真地看一组, 其他则根据质量数量积分, “每页积分+字体工整积分+内容质量积分+每天坚持积分”, 累计总分评出积分高和进步大的给予奖励, 不写的不批评, 但要给全班讲故事、说笑话, 以正面鼓励为主, 用以逐渐吸引学生不断加入课外阅读并坚持做读书笔记。

篇4:小学生读书笔记方法指导

一、什么是读书笔记

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真正的读书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将自己在读书时获得的资料或感受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

二、读书笔记的种类

1.符号式笔记

这是最常用的读书笔记。在日常读书看报的时候,如遇到精彩之处或对自己有用的句子或者有疑问的地方,都可以用各种符号勾划出来,这样,下一次再看的时候就比较有目的性了。常用的符号有直线、曲线、括号、三角、问号等等。(如:重点词用“△△△”,好句子用“ ”,中心句用“~~”,文章的段落划分用“//” 等)

我们读书的时候,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这种笔记,也是符号式笔记。

符号式笔记使读过的书上的重点问题、疑难问题一目了然,这就为提纲式笔记、摘录式笔记、感想式笔记等其它形式的笔记作好了准备。批注可以是对书中一段内容的概括,也可以是心得体会,或者是对书中某一个问题没有看懂所表示的疑问等。

做符号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读的书必须是自己的。图书馆的或借别人的图书,不应该乱批乱画。

(2)每一种符号所代表的意思,自己应该固定下来,不要随意改动。比如,用直线表示重要的内容,用“…”表示精采的句子或优美的词汇,用“ ”表示应当特别注意的地方,用“ ?”表示尚未弄懂的问题等,以后看书,就都要按自己的这个规定去使用这些符号。

(3)符号和批注不能作得过多。如果整页整页都围上圈,划上线,全都成了重点,就等于没有了重点,符号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4)要清楚整齐。不要把书弄得很脏,涂划得连原文都看不清楚了。

2.摘录式笔记

读书过程中,大家常会发现一些精彩的段落或名言、警句或自己非常喜歡的优美词句吧,那就把它记下来吧。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又或者,这书不是自己而要还人的,那么,记住它们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们抄下来,这便是摘录。建议中低年级的同学使用这种方法。它不仅能提高同学们的欣赏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作文的素材,方便自己运用。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可以自备一本摘录本,专门摘录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者古诗词。当然,摘录是“多多益善”,不过,还是需要“精益求精”哟!顺便提一句,为以后查找原文方便,同学在摘录完之后最好注明一下出处,即你是从哪本书上摘录的。

做摘录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选择地抄录。把文中对我们最有用、最有启发的内容抄下来,每条抄录笔记应当“少而精”。“少”指字数较少,“精”指内容把握要点。

(2)要忠实原文。书里有段话,我们觉得挺好,想把它抄下来。抄的时候,又觉得某个词用得别扭,干脆另换一个词代替,这样不行。既然是摘录,作者怎样写,我们就应怎样抄,不但词句不能改动,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改动。一段话中,前后和中间不需要摘录的文字,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3)要注明出处。每条材料都要注明是从哪本书里第几页抄录的,作者是谁。如果是在报纸、杂志上抄录的,就要把报纸、杂志的名称、日期写上。还要注明文章的标题和作者。这样便于以后使用时查对。

3.剪贴式笔记

在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上看到好的文章或者其它有用的资料及时剪下来,经过整理就是剪贴式笔记。这种方法收集材料快,也很简便。

做剪贴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进行剪贴式笔记时要按不同的内容分类。可以准备几个用来贴剪报的本子,或者把一个本子分成几个部分,把语文知识、历史知识、自然常识等内容分别贴进去。

(2)每一条剪贴的内容要注明出处、时间。即剪自哪一种杂志或报纸,哪一年哪一期等。

(3)短小的剪贴笔记也可以作为读书卡片的内容。

4.感想式笔记

这是做读书笔记的一种高级形式,但它没有大家想得那样“恐怖”, 非常简单: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的文章,你一定有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把这些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整理成文,这种读书笔记就是感想式笔记,也叫心得式笔记或读后感。这种读书笔记重在训练同学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也是我们小学生在写作时需要用到的。如何写感想式笔记,我们将在五六年级时候专门学习。因此,这是高年级学生常用的一种方法。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做感想式笔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后感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复述或概括,它的重点是在“感”:大至一本书,小至一句话,你看了之后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2)写心得笔记,可以就整篇文章谈感想,也可以就文章的某一点,比如,文章的重点句子,段落来写体会。总之,要选择自己感触最大和体会最深的一点来写。

(3)要紧扣原文,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也不能脱离文章内容空谈感想,要注意依照原文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联系实际,要注意捕捉生活中的火花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读书笔记最能显示出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希望各位同学在平日的看书阅读过程中,能熟练地综合运用以上一些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写出真正如自己所想的“读书笔记”;如此,你也就真正意义上读懂了一篇文章一本书。

写读书笔记的方法还不止这些。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读书的习惯去创新。假如我们把每一篇好文章比喻成一朵花,写读书笔记就好像在万花丛中采集花蜜。天长日久,我们会发现读书笔记对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有一位同学读了《詹天佑》后的感想是这样写的: 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詹天佑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1905年,他在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情况下,在帝国主义的嘲笑声中,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这正是他爱国主义的表现,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詹天佑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晚上在油灯下绘图计算,和工人同吃同住,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他克服种种困难,使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想想自己,做数学习题的时候,常常害怕困难,抄袭同学的答案,比比詹天佑,我多惭愧呀!我决心以詹天佑为榜样,长大了也为祖国争光。

这篇短短的“读后感”,既要表达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又要叙述自己被詹天佑“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其结果,文章内容显得分散、干巴巴,倒像是一份“决心书”。

篇5:小学老师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作者是杨红樱。主要人物有米兰老师,H4(坏小子的简称,分别是“肥猫”鲁云飞,“米老鼠”米奇,“豆芽儿”黄豆豆,“兔八哥”战小欧)。

主要内容:H4他们几个在一家肯德基店偶然遇到了一位美女—米兰,并请她去做了他们六(三)的老师,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

读后感想:我觉得米兰老师是一位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老师。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一章:六(三)班来了一个叫李小骏转校生,性格非常像女孩子,班上的同学都欺负他,叫他“李小妹”。这事被米老师知道后,便教李小骏怎样捍卫自己的尊严,又让欺负李小骏的两个同学知道了不要欺负同学。通过这件事,我看出了米老师是那样的关心学生。米老师还让一个女同学帮助他改掉了一个像女生的坏习惯。李小骏在米老师和那个女同学的帮助下,像毛毛虫那样脱胎换骨,终于变成了一只蝴蝶——他终于成了一个男子汉。从此,他不再像女生那样扭捏,他不再自卑、胆小,他性格开朗了,成了真正的男生。我知道了,一位学生喜欢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

篇6:非常老师读书笔记

暑假里,我读了杨红樱写的《非常老师》,让我记忆犹新。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学校里,有许多特别和蔼的老师教育着一群机灵活泼、热情可爱的学生们,他们之间有着不可思议的秘密和意想不到的故事。看了他们的故事,不但让我对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好奇,也让我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书里的老师们都非常的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米兰老师在帮助米小奇的小猫事件中,自己既失去了时间,又失去了自己赚来的300块钱,去帮助一只不起眼的小猫,最后还要花费自己的精力再给米小奇补课,就为了一只不起眼的小猫。在我的心里,好老师就像米兰老师和书里的其他老师一样,亲切、仁爱、睿智,能和自己做朋友。而如果他们碰巧又帅气又美丽,就更完美无缺了!

每一位老师都关心自己的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让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着。老师是园丁,老师是红烛,老师是知识的播种者。是老师,让我们沉浸在学习的海洋中。要是所有的老师都这样,该有多好呀!

篇7:非常老师读书笔记

这本《非常老师》讲了真诚可亲的罗老师帮助父母离婚的莫欣儿理解父母,使她豁然成长;给男女生上了一堂生理卫生课;教师节时,向同学们索要礼物----让每一个同学给她写一封信,而她婉拒了某些同学和家长的送礼。帅气的舒老师以等级代替分数,让学生在考试时减少精神压力,上课时把全班同学调动起来,连最胆小的女生也争着发言。很会跳芭拉芭拉舞的米老师,高效低调地处理了学生打架事件;开展了颠覆春天的作文公开课;是一个老师们眼中另类的老师,学生眼中真正的好老师。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要珍惜在实验小学的学习机会,因为我的老师都对我很好,妈妈说百年修的同船渡,快开学了!我很想念老师和同学们,让我们充满活力投入到我们的非常校园里的学习生活中吧!

篇8:小学老师读书笔记

新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而在新时期下怎样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就成为了我一积极思考的问题。通过自身的学习经验、教学实践的发现以及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需要研究认为, 自发性的阅读在语文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孙双金老师在《语文教学艺术》一书中提到:他发觉语文课上多了三“气”, 少了三“气”。一多“死气”, 课堂上死气沉沉, 气氛沉闷, 教师教得紧张急躁, 学生学得沉闷枯燥;二多“呆气”, 学生原本闪闪发亮的眼睛黯然失色, 脸上充满迷惑不解的神色;三多“暮气”, 十岁左右的少年儿童, 本该生气勃勃, 充满活力, 可课堂上的学生一个个像小老头似的, 无精打采, 昏昏欲睡。少了哪三种气呢?一少“生气”, 课堂上很少见学生生气勃勃, 神采飞扬, 生动活泼的场景;二少“灵气”, 很少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眼睛闪闪发亮, 充满灵气;三少“朝气”, 儿童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 本该朝气蓬勃, 生龙活虎但课堂上很少见到这样的情景了。

身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小学语文老师, 我深有同感。刚开学接手新班时, 学生的课堂表现还是很积极的。可一个月不到, 就会发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迅速减退, 坐姿千奇百怪, 靠着的、斜坐着的、趴在桌上的、甚至还有跪在座位上的, 真是让我难以想象。这哪是三年级学生的表现。回想自己以前的小学生涯, 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是双手抱臂、精力充沛的。可仅惊讶不行, 我不可能只看着小树长歪, 任其发展啊!我开始思考, 并寻求解决方法。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对于学习, 了解怎么学习的人, 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 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 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 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这充分阐释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

既然如此, 也就是说我当前需要做的首要事情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前面说到在语文学习中, 阅读所起的作用应该是最大的。那么, 换言之, 我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是三年级的孩子普遍存在一个不爱读书的毛病, 即使读书也只是读一些短小的故事或者漫画。怎样才能转变这种现象呢?我们都知道人是有惰性的, 三年级的孩子更是如此。因此, 我决定采取一些强制措施———每周让他们给我写两篇读书笔记。内容不限, 但是有一定的模式:简要故事内容→明白的道理→结合实际说说。明白的道理不要求多深刻, 但一定要是你自己积极思考的。这样, 一方面逼迫了孩子去读书, 另一方面也让其去思考了。这样读书的初步要求就达到了。

仅光是一味地强迫孩子去做这件事, 他们自然是不愿意的。于是我充分地利用起了我们学校的校园网。一发现有好的文章, 立即在最短的时间内, 以最快的速度帮其上传上去, 这样, 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同时也刺激了其他学生的写作比赛热情。

同时, 每周一次的班会课, 也成为了我和同学们共同欣赏佳作的欢乐时光。我会把优秀的文章拿出来, 在班级里大声读诵, 并给学生讲解这篇文章之中的精彩之处, 让同学们知道, 这文章为什么是篇好文章, 又到底好在哪里。

双管齐下, 一段时间内, 我们班的读书写作热情都很高涨。短期之内这样做是有效的, 但是, 慢慢的学生又开始丧失积极性了。原因在于他们并不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这时, 我及时给他们说了些具体事例对他们进行了引导。

荀子说过:“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当代著名学者邓拓也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 有成就的人, 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词源笔下三千牍, 武库胸中十万兵。”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 读熟了, 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 也就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 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刚开始读书, 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的确可能有些枯燥, 可是慢慢的, 他就会发现读书的乐趣和书中的真谛了。

而读书笔记的第三部分———“结合实际说说”则是督促孩子发现生活、观察生活的又一手段。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现实中丰富多彩的生活, 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无字书。在生活中, 有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材料, 如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很多成语, 短短几个字, 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故事, 或发人深省或启迪智能, 奥妙无比;谚语是人们口头流传的语言的精华, 它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却又深入浅出, 朗朗上口, 十分好记;歇后语则是妙趣横生, 无所不说, 别有意味, 饶有趣味。

我会推荐孩子们多去读读咱们老祖先遗留下来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谚语等;也会引导孩子们去生活中多多看看、找找, 去发现生活中蕴涵的丰富道理。因为生活就是一本读不完的“无字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 每个星期两篇读书笔记的习惯已经形成了。我们班孩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这一习惯, 很多孩子已经不像刚开始那样惧怕它了。而通过这一周一次的阅读, 我发现咱们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越来越强, 知识了解范畴也越来越广泛, 这一切都正朝着我所期望的方向走着。许多孩子已经早就把写读书笔记当做是一件生活中的事去做了。

自身的学习经验和生活阅历让我明白, 读书在一个人生活与人生中的重要性。自发性的阅读可以说使我获益菲浅。

“聪明”一词也形象地告诉我们, 一个人要想变得聪明, 就必须耳听、眼看、口说、心想, 并且要日日如此、月月如此才能逐渐变得聪明起来。阅读的目的正是为了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 只有坚持遵循“日积月累, 持之以恒”的认知规律, 厚积才能薄发。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与性质,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其目的之一。而通过自身的学习经验、教学实践的分析发现, 自发性的阅读在语文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课程标准,学习兴趣,语文阅读,读书笔记

参考文献

篇9:如何教小学生做读书笔记

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希望与大家分享。

一、摘抄法

摘抄就是在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把其中优美的句子或段落摘抄下来。摘抄法是做读书笔记做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摘抄的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定,可以抄录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的至理名言,也可以摘抄优美的写景片段,还可以摘抄格言谚语等。例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如教《燕子》时我是这样布置预习的:请先默读课文,然后把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摘抄下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预习后,我作了检查,情况如下:有的学生摘录了第一自然段,因为这一自然段语言精练,“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写出了燕子活泼机灵的神韵;有的学生摘录了第二自然段,因为这一自然段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也有的摘录了第三和第四自然段,说是飞行中的燕子与停歇的燕子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做法,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原文的内容,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概括的能力,积累资料,还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这种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二、体会法

读书之后把自己从书中得到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下来,这叫读书体会或读后感。这种体会式的笔记,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地引用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写出真情实感来。在指导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时,我经常让学生把自己对文章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例如,有个学生在读《鲁滨逊漂流记》时这样写到: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鲁滨逊漂流记》书中主要写了鲁滨逊的航海历险,他被吹到了一个岛上,自己丰衣足食,获取食物,还当了一回“老师”,他眼睁睁地看着野人吃掉自己的同伴,自己造了木船,还发现了许多矿,在岛上建了两个家。最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了故乡。

“不管多么困难,也要有活下去的意志!”我大声地读完了鲁滨逊说的最后一句话,懂得了这本书的真谛,窗外细细的雨凉爽的风,伴我读完了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我心中不由地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慨。

我佩服鲁滨逊活下去的意志,佩服鲁滨逊那顽强不屈的精神,佩服鲁滨逊……

我读完了这情节曲折、连绵起伏的故事时,被它感动了,被它震撼了,这是心灵的震动、心灵的呼唤。

任性、倔强、娇气、依赖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许多青少年的最大缺点,依赖父母、依赖学校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习惯。试问,如果父母不在了,这些青少年能不能靠自己的双手来取得劳动成果呢?这些性格已经成了他们致命的弱点。

读完了这本书。忽然,我懂得了人生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人生如一条小溪,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与艰辛,如果没有了困难,一路畅通无阻,那样的人生也就毫无价值和意义了……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尤其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下笔,常常是心有话而言不出,如果经常写读后感,哪怕开始只是一句话,久而久之,想要说的话越来越多,由原来的一句话变成一段话,由一段话变成一篇文章。学生由一开始的不愿写、写不出,到最后不但想写,而且佳话连篇。

三、批注式

在阅读时,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边读边写写画画,把书中的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标记勾划出来,或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意见。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小学生在预习一篇新课文时使用。在教师讲解新课文之前,学生提前预习阅读,通过做批注,把不理解的内容画下来,在旁边标注,以便教师讲解时重点关注、理解。学生还可以对文中的个别语段进行圈点,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如果听课时发现自己的理解和教师的讲解有出入之处,课下及时询问教师,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会及时纠正在预习过程中自己理解的偏差。这样不仅使自己的知识得到了巩固,而且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四、卡片式

读书时,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地摘记在卡片上,再分类存放。存放的位置还要按类别,编上号码,写出标题,以便使用时查找。卡片还有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

总之,教学生学会作读书笔记,等于交给了学生学会学习的“金钥匙”。读书笔记既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方法,又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篇10:非常老师读书笔记

《非常老师》这本书是杨红樱写的,其中介绍了四位老师。分别是新潮老师,偶像老师,漂亮老师和神秘老师。

他们的性格和特点个不相同,新潮老师温柔美丽,脸上总带着笑容,教师节不收学生礼物,让父母离异的孩子快乐起来。偶像老师性格阳光率真,崇尚简单,考试不打分数只打a,b,c,d,让孩子回家不挨打。漂亮老师有点童真喜欢看《蜡笔小新》,喜欢跳舞,还在心情不好时拼命吃东西。她也很善良,学生打架她不去校长那儿告状,也不去请家长,凭自己的智慧解决。神秘老师在杨红樱的笔下是一位仙女懂得魔法,她给了孩子们快乐的童年,让同学们把不快乐的事都写下来埋在土里。

在杨红樱阿姨的笔下四位老师各不相同。之中还写到同学们对老师的爱,这些老师的特点更包含了对学生的爱老师花了多少心血在陪养我们学生上。这本书让我们懂得了要尊敬老师,体谅老师,更要理解老师!

篇11:非常老师读书笔记

我最喜欢里面的新潮老师罗伊和漂亮老师米兰,还有神秘老师蜜儿。罗老师长发飘飘,喜欢穿碎花长裙,是一个很有个性的班主任老师,她很温柔美丽,真诚可亲。米老师长睫毛,大眼睛,长头发,清新美丽,很会跳芭拉芭拉舞。蜜儿老师童花头,看不出年纪,披着一条古老的大披风,穿着中式襟袄,蓝色牛仔裤,脚上穿着尖尖的船形鞋,手里拿着一把紫色的伞。她们都有一种共同的特点,那是她们想做一个和蔼可亲的好老师。

我觉得我长大后可以和她们一样做一个让学生们感觉到我是一个好老师。

篇12:非常老师读书笔记

书中讲的是几位特色不同的老师,他们的性格也各不相同,比如说帅气的偶像老师舒昂,他很理解学生,非常尊重学生;

再比如说漂亮老师米兰,她在决定自己去留的考核期间开展了“颠覆春天”的作文课,讨论父母离婚的班对课……

但在这期间,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位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老师——蜜儿。她是一个童花头,披着大披巾,随身带一把紫色伞,会各种各样的魔法的神秘人物。蜜儿老师还为同学们“不快乐”的事举行一个葬礼,但埋不快乐的地方,却不可思议地长出了一棵大树!

她还让同学们做了一只“我是奇迹”的纸鸟,还将红宫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充满快乐的气息。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米兰老师说:“善良、富有同情心是一个高尚的人最重要的本质”。舒昂老师告诉我:“就是下课了,也要听别人把话说完,这是对一个同学起码的尊重。”……

篇13:用读书日记代替读书笔记

笔者曾经对所在学校中高年级的一百名学生就读书笔记问题做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发现,不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学生有67人,无所谓的有26人,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只有7人(笔者所在学校的读书笔记分为三大部分:阅读的内容的基本情况、摘抄、感想)。

学生不喜欢读书笔记有这样一些理由:

“老师规定了字数,我们在写的时候手都写麻了。”“一天一页读书笔记,很是烦人。”“写完之后,我又不会去看它。”“整天都是写文字,烦死了,一点趣都没有。”……

老师为什么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的那些规定项目有什么样的根据?

很多老师是这样回答的:“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因为要有一个手段来督促学生读书,而且当学生在做读书摘抄的时候,也能够积累一些好的词句,以便在写作文的时候用得上(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没有用上读书摘抄下来的好词句)。写感想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感受,进而受到教育。”

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和摘抄的依据是什么,很多老师都说没有思考过。只是说凭自己的感觉要这样做,或者是看到别人这样做了,所以也这样做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很多老师还是认同这样的事情:读书笔记我也知道学生不喜欢,而且学生写了读书笔记之后阅读能力也没有多么大的提高。但是不这样做就不能够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课外书。

由此看来,读书笔记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的东西。但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应付老师对于阅读的检查督促,双方都在承受着煎熬。

读书笔记似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读书笔记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留下来?如果留下来,怎么样留下来?

理性审视之,写读书笔记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可以增强记忆,便于查阅,容易梳理故事情节……因此,提出让读书笔记走开的想法是不对的。完全从成人的角度来写读书笔记,而且在写作的时候随意为之,不去考虑所作的项目是不是符合逻辑, 是否有理论依据, 这样的读书笔记学生是不欢迎的。因此,读书笔记的记录还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设计,并且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所作的记录项目要符合逻辑。鉴于此,我尝试用读书日记来代替读书笔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用一本24开、24页的笔记本来做读书记录。每天记录一页,每页的第一行写上日期,第二行写上书名、作者、如果有小标题写上小标题,没有小标题就直接写上从第几页到第几页。第三行开始写书中的主要人物,一个人写一行。然后隔一行写上地点、时间。剩余的地方,要求学生在旁边画上自己所感兴趣的和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一幅画。每周五利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自己的阅读日记,或者交换阅读其他同学的阅读日记。

从一开始记录读书日记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我们是在写一本书,这是我们读完别人的书之后所写的书。这就让学生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样做还有一种隐喻在里面:那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历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既然这是一部精神发育的历史,就应该留下他的足迹。其次,对于每天记录的日期,是让学生养成每天都阅读的习惯。当然更是“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的隐喻所在。同时也是一种任务驱动的做法,以便于教师的检查和督促。

记录人物、地点、时间的做法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记录读书笔记的时候,学生往往都是在读完整本书后就忙着写感想,学生所感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局部,或者是泛泛而谈的一些适合所有文章的万金油式的话语。而学生在做读书日记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把讲述中所出现的人物都写出来。按照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写日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回忆的过程。学生对于人物关系的梳理过程就是学生对于所阅读内容的整理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一段重新温习的过程。

当学生整理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后,随后要求对于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线段来表示。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回忆思考阅读内容的过程。学生在整理这些人物关系的时候也就是学生探究文本关系的过程。

所谓文本的意义就是文本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物和物的关系等诸多关系的总概括。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阅读内容中的众多关系的联系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的探究过程。

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读完之后画出这样的图示,是基于人的遗忘规律来考虑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这条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 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 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由此看来,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要能够在一天之内进行复习,要求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图就是一种方法。

之所以让学生画画,是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图画成了施展创造性想像力的源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

事实证明,孩子对于画画是非常感兴趣的。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对我说:“我发现我们现在所阅读的内容不光可以说出来和写出来,还可以画出来。”是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让学生撰写阅读日记之后,我发现这样做有一些好处:

阅读日记给阅读交流提供意义支撑点。

以往,在组织学生讨论所阅读的书籍的时候,学生只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去寻找所阅读的内容,但是那毕竟是没有支撑点的,而且在这个时候,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往往是比较概括性的。而往常,学生虽然写读书笔记,他们所写的往往只是在读完书后的一个局部的感受,或者是一个整体的万金油式的感想。只不过是学生在阅读之后的一种被动地说话而已。

阅读日记虽然记录的是一些简单的要点,但是这些要点能够让学生回忆起与之有关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大脑里的库存信息,达到阅读内容的重现。它能够为学生在读书交流中提供发言的支撑点。

阅读日记激发学生的二次阅读欲望。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要学会对于所阅读的书籍进行再次阅读。“旧书不厌百回读”说出了再次阅读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都知道,真正能够对自己发生影响的书籍是在再次阅读之后,只有通过二次或者三次甚至多次地阅读同一本书,我们才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所在。而学生通过每周五翻阅自己的阅读日记,往往会为自己所记载的内容感到惊奇,进而能够产生再次阅读的欲望。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通过读阅读日记来再次阅读同一本书的学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这一比例远远大于写读书笔记的学生。

阅读日记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往常的阅读中,我们往往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但是学生只是进行了一次性阅读,阅读之后往往就会忘记,甚至连书中的故事梗概都忘记了。时间一长,学生甚至连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怎么样的阅读帮助?但是通过阅读日记,所记录的是一些简要的内容,它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的成就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够写出一本书,这样的做法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的。

阅读日记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篇14:浅谈小学生读书笔记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读书笔记;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7-0020-03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里明确指出:“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做读书笔记是课外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下面笔者就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探索。

一、读书笔记做前的指导

(一)尝试适合学生特点的新形式

传统的读书笔记大多采用摘抄好词好句及写读后感的方式。这样操作时间长了,学生会失去兴趣。我们在传统的读书笔记上有所创新,教给学生多样的呈现方式,要求学生根据书本特点采用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

1.绘本式。在阅读的书里,有许多配有插图,也有文字表达耐人寻味却不配插图的。我们引导学生把画画与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用图画配文字的形式再现书中的某一人物或情节。如读《埃米尔擒贼记》之前,我们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读完书后,把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画下来,可以结合插图,可以自己创造,并为图画配上相关的信息。这样图文结合,学生乐于尝试。

2.粘贴式。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有时候觉得一个栏目要写的内容较多,但是这个栏目的空间有限,我们就让学生把要写的文字先写到便利贴上,再一张一张叠起来粘贴到读书笔记本上,由于便利贴小巧又有色彩,很受孩子们欢迎。做科普读物读书笔记的时候,孩子们会搜集一些图片,贴在相应的栏目里,作为文字的补充。为了美化,有些孩子还喜欢根据内容贴相对应的活动照片、风景图片,这都值得肯定。

3.表格式。顾名思义,就是读书笔记采用表格的形式。学生在阅读中根据预设表格,边读边思考,边归纳边整理。如《春田狐狸的爱》一书的阅读,可以就自己对狐狸的印象设计一份表格,填写自己原先对狐狸的印象以及阅读本书后对狐狸的新印象。

4.评星式。评星式的读书笔记,一般包含以下栏目:

5.小报式。所谓小报式读书笔记,一般要求版面设计比较精美,内容丰富,书写端正,画面清晰,作品完整,可以用来展览或者用于教室布置,也可以用作收藏。小报式笔记相对费时,但往往有机会得以打印与展示,学生参与兴致高。

读书笔记的形式还有很多,以上罗列的几种可以单独成读书笔记,也可以几种形式组合在一起成一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随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课外读物不同风格而变化,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挖掘。

(二)教给寻找读写结合点的方法

形式为内容服务,读书笔记做得好不好,最重要的就是内容了。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读写结合点的方法,抓住读写结合点做读书笔记。

1.连接生活法。儿童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富有情趣的情景画面以及触动心弦的语句。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读好这些语段,并能联想自己的生活情景,借用文本中的特色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一个体验。如《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当学生读到爸爸变小后,妈妈让他每天装在杨哥的口袋里监督他上学,同时还发生一系列有趣而又神奇的事情。学生读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读完后,就让学生想象写话:如果你的爸爸变小了,会发生什么事呢?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就可以写一写。

2.人物速写法。故事阅读中,总有让读者印象深刻的人物。读完故事后,每个孩子对人物的理解和认识角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去设计人物名片,可以选择人物的外貌变化描述,可以选择人物的性格内心描写,也可以选择人物主要经历,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从多方面写。在《精灵鼠小弟》中,我们就尝试让学生设计人物名片。学生的读书笔记上出现了鼠小弟、野茉莉等多样化人物的名片。毫无疑问,学生的读书笔记内容也丰富多了。

3.换位和想象法。想象自己是一名记者,对书里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采访,然后尝试用被采访者的语气回答问题。或者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人物,根据故事情节发展,自己会有哪些经历,把它写成日记。还可以给书里自己尊敬或者喜欢的人物写信,请教问题或提出建议。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同书中的人物进行心灵对话,如阅读《窗边的小豆豆》,做读书笔记时,可以和书中的小林校长或小豆豆对话,然后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回答。

4.故事续编法。我们读任何一本书,总会进入故事中与书中人物一起快乐,一起难受,一起担心,总会带着自己的人生经验产生不同的体验或认识。学生读故事也一样,总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联想。对此,我们引导学生想象,想象你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描述一下书中的人物在本书诞生之前的几年或之后的几年发生了什么。如阅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教师引导学生用上一段或者两段话,写一写鲍雷伊以后还会给汉修先生写什么信,学生兴致较高。

二、读书笔记做中的指导

开始阶段做读书笔记,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课外按指定的书去读,课堂做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慢慢放手让学生课外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做中指导,主要关注两个方面。

(一)读书笔记栏目的设计

为了降低做读书笔记的难度,我们结合导读课,和学生一起设计读书笔记的栏目。比如读《昆虫记》,我们设计了四个栏目。栏目一:昆虫小名片;栏目二:作家笔下的昆虫;栏目三:我笔下的昆虫;栏目四:昆虫小百科。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可以把这四个栏目都做进去,也可以选择其中几个,或者增设其他栏目。因为有栏目预设,学生就知道如何去做这份科普读物的读书笔记了。

当学生初步掌握如何设计读书笔记栏目后,教师就开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栏目。如《鼹鼠的月亮河》,有的学生设计了“美丽的月亮河”、“米加的梦想”、“友情的温暖”、“美好的结局”等栏目,都很有创意。

(二)阅读任务单的提供

阅读任务单能为学生提供阅读思考的路径,提示他们思考什么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思考,沿着怎样的思路思考等。这样,学生就可以依据任务单的提示去完成读书笔记。根据课外读物的不同,我们提供的任务单也是不一样的。

1.指向关注人物形象的任务单。小学生阅读的材料大多是儿童文学,这类作品一般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调皮捣蛋的,有善良天真的,有幽默搞笑的,也有可亲可敬的。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看完一部作品时的印象有些凌乱,阅读这类作品时,提供设计“人物名片”、“人物小档案”及“我来描述你来猜”、“人物关系图”等任务单。学生能根据人物特点进行描述,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这本书,并且把这个人物的形象记在脑海里了。

2.指向把握文本内容的任务单。在阅读了整本书后,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这时,可以提供图式化的任务单,以帮助学生对书本内容有整体的感知,使做读书笔记过程变得既有趣又有效。如《爸爸变小记》,提供如下阅读对照表:

3.指向故事情节的任务单。故事情节是小说阅读的要素之一,学生在读整本书的时候,最先关注的一般是故事情节,印象最深的最想聊的也是故事情节。教师针对故事情节特点提供学习任务单。比如,阅读《淘气包埃米尔》,让学生填写“心情日志”:

三、读书笔记做后的指导

学生做完读书笔记之后,教师要进行认真的批阅,在相关栏目运用评语或者表情等符号进行点评。除了点评外,采用“积分换星”的方式进行总评:字体工整积5分,内容质量优秀积20分,版面精美积5分,合计得35分及以上的,可以换一颗星贴上墙。一学期集齐6颗星的,有望评上“阅读之星”,奖励课外书一本。对积分高的读书笔记,及时进行展示与交流。通过实物投影或者将读书笔记拍成照片制成PPT。展示的时候,引导学生关注读书笔记的内容是否丰富,有没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标题是否醒目,编排是否精美,有没有做到图文并茂等。这种展示与交流,也是一种指导,大家在互相观摹中学习,取长补短。对于大家普遍赞赏的优秀作品,教师通过发喜报、把拍成照片的读书笔记上传QQ家长群及陈列到班级展示园里进行奖励。读书笔记展示与交流后,学生对照优秀作品可以再次修改自己的读书笔记,使之完善。修改后的读书笔记,要继续予以加分,让学生尝到努力后的喜悦,激发他们保持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广东电信外包呼叫中心(分布式IP呼叫中心)需求说明书下一篇:村里迎新年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