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2024-06-28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共14篇)

篇1: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教师》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教学永远都是不完美的艺术,但追求有魅力的教学,是所有老师的`共同愿望”。教学之道施展的主阵地是课堂,唯有聚焦课堂、激活课堂,才能回归教育本身。教师要走向优秀,教学是最重要的基本功。立足于备课,决战与课堂,习惯于反思,是有智慧的教师的基本教学行为。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应该首先精通他所教的学科,不懂得这一门学科或对这一门学科知道得不是很好,那么他在教学上就不会有成绩。”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精通所教的学科,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在书中,任勇分享了他的“育己”之道:天天学习,天天进步;终身学习,终身受益;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在任勇看来,教育科研使他由一名普通的师专生成为一名特级教师。教育科研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深奥难懂。我们完全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开始、从教学的细节做起。研究对象可以是我们的学生、班级乃至所教的年级、所在的学校;研究的内容,可以是一次备课、一次讲课、一次作业批改、一道题、一次测验。教师的工作具有典型的实践性,为了提升实践和超越经验,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进行教学反思。

同时,作为教师要时时反思自己,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观、教育行为及教育效果,以便调整、改进和提升。教师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二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应当指出的是,反思并非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思考和回顾,而是根据反思对象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反思方法和策略,达到反思的目的。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更是名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想要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就必须提升自我反思能力,尤其是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更是名师成长的重要历程。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一定能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篇2: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这本书籍是开学初到图书室精心挑选的一本好书籍,书名是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说到书籍我校教科室朱主任每次都在会上说到,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教师们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我们作为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只有多读书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吸取各种各样知识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和目标。

最近我一直在认真地拜读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的这本书,从中吸取他课前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整本书来看给我的感觉就是华老师勤奋好学。找到俗语自己的数学教学方法,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意蕴。我认为最成功的就是他把学生真正推到教学的核心地位,“让学生像呼吸一样自由。”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只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学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幸福。华老师的数学课,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创见。教学中体现着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活动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看华老师的教学,再来对比自己的教学,觉得自己可以

第 1 页 在以下方面来努力:

1、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教材。学生学习知识的难点才是我们解读教材的出发点,为什么孩子们会遇到这样的困难?怎样解决它?这是我们在解读教材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我在备课《抽屉原理》时就深入思考了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什么,再借鉴了同行的解决方法,在实际上课时就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2、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要始终对学生充满诱惑力,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充满诱惑力的课堂应该是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的课堂,每个学生会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而不应该是看客。这就要求自己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我认为好的数学课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和在数学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往往是对数学感兴趣开始的。好的数学课不避违出现差错;好的数学课是引发人思考的课;好的数学课要体现数学的本质;好的数学课时自然流露的课。数学的自然不能脱离教学的总目标,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是自然的、流畅的。

篇3:谈小学数学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一、“导”在设疑激趣,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 兴趣高, 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 思维才会敏捷灵活. 我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种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教学“能被2, 3, 5整除的数”一课时, 我首先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师生“竞猜”活动:依次由学生任意列举一些整数, 大家来判断它们能否被2, 3或5整除, 看谁答得快. 结果每次都是老师取胜. 老师的“神速”判断使学生大惑不解, 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的要知道老师的“妙法”. 教师顺势引入新课:“能被2, 3, 5整除的数都有一定的特征, 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就会迅速而又准确. 这节课, 我们就专门来学习这个内容. 只要大家认真学, 以后一定能胜过老师! ”教学中, 我还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个数学故事, 或介绍一位数学家, 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 或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 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 跟着老师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过程中.

二、“导”在以旧引新, 促使知识的迁移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 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 因此,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 形成新技能, 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 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 探索规律.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口答基础训练题:

1 1 厘米 + 0.3 分米 = ? 4 元 - 3 角 = ?

22/3表示 ( ) , 它的分数单位是 ( ) .

33口算:5/8+7/8=?7/12-5/12= ?7/9-1/1= ?

4将下面分数通分 (题略) .

第一道题复习整、小数在数量单位不同时的计算方法 (必须先统一单位) , 为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做了铺垫. 后面几道题通过“分数单位”“通分”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等旧知识的再现, 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搭了桥、引了路. 学生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 便自求得知了. 以旧引新的“导”, 要注意训练题既要有利于学生充分运用已掌握的旧知识点“穿针引线”, 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又要考虑到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不能过于降低学习和探索思考问题的坡度, 使他们觉得索然无味.

三、“导”在学法提示, 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通过数学教学, 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 还要长智慧. 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 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 例如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 从中年级开始, 我用程序思考题引路, 提示阅读方法和重点. 拟定阅读思考题时, 我十分注意:1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2符合教材的知识结构;3符合数学学科特点, 即重概念、重算理、重思路. 学生按照思考题提出的问题、要求、方法、步骤去看课本 (插图) 、理思路、找难点、抓重点、想疑点. 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例3时 (相遇问题) , 我拟定了以下一组思考题:1看例3和示意图, 想相向是什么意思? 2看课本中列出的方程, 想它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的? 3看解题的过程 , 想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是什么?4你还能根据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列出别的方程?5比较一下, 这些不同的方程中哪种最简便?这组思考题从审题入手, 较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自学应用题的方法. 学生通过看, 弄清了思路;通过想, 找到了解题的关键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通过做, 掌握了列方程解这类应用题的规律及方法. 在此基础上, 思考题4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思路, 从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并筛选出最佳方法, 使学生的思维素质及思维能力均得到了培养. 用思考题引路, 指导学生学法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训练过程, 从中年级到高年级经历了老师拟定思考题、师生共同拟定思考题到最后基本上由学生自己独立看课本这三个阶段.

四、“导”在重难点突破, 加深知识的理解

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 而往往一些知识的重点也就是难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 “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 它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体. 为了将这一对矛盾很好地统一起来, 我在学习的重难点处施导时注意了:1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 2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3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分析、判断、联想的方法进行推理.

例如学习“分数的意义”一课, 正确理解分数意义是教学的重点, 而单位“1”的抽象性又使它成为掌握分数意义的一个难点.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 我从观察图形入手, 进行以下四个环节的引导:1观察. 课本中的前六幅图形作为第一组, 后两幅图为第二组, 让学生从第一组到第二组按顺序边观察边说出图中各将什么当成单位“1”, 其中的阴影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 2对比. 让学生将两组图对比, 找出它们的异同点.3概括. 通过观察和对比, 单位“1”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比较清晰的表象,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 即: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 还可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4运用. 实际运用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一种手段. 于是我又启发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单位“1”的意义. 由于以具体生动的直观图形作为认知的起点, 在向抽象思维过渡过程中, 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将观察、语言及思维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对单位“1”的含义有了较清晰而又准确的理解, 顺利突破了难点.

篇4: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老师

关键词:交流;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63-01

在小学诸多课程中,最具有理性的学科就是数学课。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怎样上好数学课,让学生喜爱这门学科是值得认真思考的教学课题。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

一、塑造良好的老师形象,让学生爱上数学

1、无限爱心唤醒学生

在小学生心目中,老师崇高而神圣。为此,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与孩子们相处时,需要用爱心承担起这份崇高与神圣,要将全部爱心倾注学生,满腔热情对待学生,爱护关心学生,信任尊重学生。特别是针对学习成绩较差、出现问题较多的学生更要给予更多的爱心。老师要经常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找机会与学生展开情感交流活动,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让学生体验感受到老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喜爱小学数学老师,进而喜爱小学数学这门学科。

2、满腔热情感染学生

老师的热情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满腔热情,从而感染学生,这就要求老师做到“目以传情,情以感人”。通过目光这一无声语言来传递爱的信息,表达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此外,在与学生相处时,老师要尊重、爱护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做知心朋友,要让学生获得上进心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高尚人格吸引学生

老师为人师表的意义重大,小学生心里老师就是高尚人格的化身,因此老师的人格势必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重大影响。老师的品格修养、仪表风度、知识才华都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增强个人魅力,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学生交流思想,吸引学生学好知识。

二、打造快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交流学习

1、微笑态度融入课堂

老师这一职业要求其必须学会微笑。老师一旦步入教室走上讲台,就如同演员走向摄影棚一样,需要立即进入角色。绝不能把个人不良的思想情绪带给学生,因其个人情绪而影响教学。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修养,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始终面带微笑,仪表大方,态度和蔼,如此才能营造课堂愉快详和的氛围,才能给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2、轻松愉悦活跃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时,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常开展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和老师都能展示真实的自我。针对老师的课堂提问,学生可以私下讨论,也可以高声辩论,然后踊跃发言,对于学生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要及时给予回应,表达赞许之情,对于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要通过语言和表情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树立信心,充分表达思想,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3、表扬鼓励充满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经常表扬鼓励学生,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1、使用学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数学新知兴趣

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调动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兴趣。

2、还原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首先,直观操作。通过直观操作,可以增强小学生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人的头脑是思维活动的机器,而兴趣是启动思维机器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生动形象,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具、学具的使用。

其次,亲身体验。体验成功,可以发展小学生学习兴趣,兴趣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情感会逐步加深,特别是在活动中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会使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兴趣也会随之产生和发展。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其力量就越来越大。学生的点滴进步他本身有时是觉察不出的,这就需要老师给予肯定、鼓励、表扬,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答对了,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掌声,在他的心里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因而就能更加发奋学习的增强自信心,进一步产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

3、新课导入引发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新课导入时,应该创造各种条件,使每名学生都能充分表现自我,从而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由此也可发现学生学习中现存的一些问题,并针对疑难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4、课程讲授保持兴趣

小学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认真动脑思考,这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更要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要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此,小学数学老师要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还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使学生感受成功,保持学习兴趣。 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而是有一个过程。数学思想方法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

5、灵活教学培养兴趣

篇5:数学老师读书心得体会

正因为心中充满着对学生的爱,他们才会视学生如己出,才会尊重每一个孩子,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因为心中有爱,才更懂得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才更愿意等待。钱守旺老师说:朋友,不管是事业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自己的事业,我们都应当无怨无悔。当我们用爱心呵护自己的事业时,你会发现平凡的工作中蕴藏着无穷的乐趣!让我们用心经营好自己的三尺讲台,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名师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教师应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钱守旺认为,教师当有一颗佛心,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是的,教师当有一颗佛心,要始终保持一种从容大度的心态,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对孩子不苛求、不失望、不冷漠、不悲观,让教育的过程始终有生命在场。他说:“我热爱自己的事业,我钟爱自己的学生。因为有了这份爱,我便有了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孩子们真挚的感情;拥有了世界上最可爱的礼物——孩子们灿烂的笑容;走进了世界上最不该忽视的领域——孩子们纯真的心灵。责任感和使命感引领着我,让青春岁月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每一个学生。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篇6:一个数学老师的读书心得 2

泽库中学 王洪娟

我是个普通的数学老师,忙忙碌碌中不觉十年已过。十年来我不敢说已经读了多少书,但是我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书了。我虽是个普通的数学老师,但我很想能做一个更好一点的数学老师,书是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更是让我找到了改变的方法,书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例如,前段时间我阅读了《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这些建议给所有的新、老教师及时提供了迫切需要也本该得到的帮助和培训:为“教”和“学”提供即时而有效的指导;为新教师提供各种实用的教学技巧;促进新教师和教师指导者之间更多的探讨和互动;为老教师提供有益的指导方法和案例;为任何有意于自身提高的教师提供了素材。这些建议和一些观点,对于当前的数学教育者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帮助。

学生喜欢着我的课,喜欢着我这个不能给他们足够多知识的老师。然而,那种被掏空的感觉一次次地提醒着我要拿起书来,静下心来,多读书,多记录,多思考。于是读书的日子真正走进了我的生活,从一开始的为了不被学生问倒而读书,到后来的为了解惑而读书,为了成长而读书,为了做一个更好的老师而读书,读书在悄悄改变着我的生活。于是在教学中我知道了反思,知道了分析,知道了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有思想的老师。那几年里,手边的一本本数学方面的教育学著作丰盈了我的教学思想,教会了我如何顺应教育教学规律做一个合格的数学老师。

正如一位特级教师老师所言,“一个数学教师的阅读,如果仅仅局限在数学教育范畴,那么他的发展必然有限。只有广泛涉猎,博采众学,方能海阔天空。”就这样,我开始尝试越过数学和教育,关注历史、文学、美学、哲学等,真正开始了我的“杂读时代”。实际表明,恰恰是这种在外人看来“不守规矩”的读书,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厚实了我的思想。在阅读的陪伴下我一路从容前行。

篇7:小学老师读书心得

一、积极参加各项读书活动。

按照要求,教师应把读书活动和日常教科研活动融合在一起。因此要扎扎实实地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去。这学期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并且仔细倾听,认真做好笔记,及时记下点滴收获。培训结束后,都能按要求写一写学习心得。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并把这种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自学为主,在课外和休息日主动学习、摘录。

平时我要求自己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并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在网上寻找好的资源帮助学习。每天坚持抽时间读书,认真做好笔记,通过读书,我学会了怎样正确地去引导教育孩子,读书使我再提起笔来写些什么,不再会觉得那是一件难事。我要做个真正的职业读书人,从书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再把这些营养输送给我的学生们。通过我的自主读书实践,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运用理论处理教学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优秀教师。

三、主动与同事交流,讨论读书体会心得。

读书内容将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原则,与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先读、精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略读、速读。

四、读书要与思考有机结合。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能边读边想,紧密联系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读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提高认识,培养自己独特的思维与创新意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让自己的专业不断提高。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和教育主体的有机结合。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那么教师首先得去爱他们,关心他们,从而融入他们,了解和理解他们,找到学生的起点。

通过读书,我的收获:如何让数学课有浓浓的数学味。教师在教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应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数学能力,使生最终形成数学素养。这肯定是一个需要老师长期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启发诱导,又要靠学生自己不断体会、领悟、深化的过程。

再比如: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要教授什么,学生的能力现在是怎么样的,怎么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又会有怎样的效果。通过读书我就可以将那些好的方法用起来,使自己在完成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再慢慢进行优化。

读书可以增长教育智慧,使教师的思维拓宽。只有读书并且同时进行反思和写作,才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而促进人生发展和生命成长的最好途径。结合学校要求和自己的学科,我读了一些增加文化修养的书籍,同时,关注教育教学类的书籍,关注教育教学的发展动态。

篇8: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谈小学数学

一、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促进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会因为对教师的喜欢而影响对学科的喜欢。教师的道德品质、知识能力、教学风格、性格完全影响着教师的人格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着极强的亲和力、通俗易懂的言语表达,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呵护,把教师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不惧怕教师,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课堂上,不但要加强直观道具的使用,还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来,进行实践操作。如果每天只是教师一直自己在讲台上自演自说,学生没有真正加入进来,那也只能领会到比较肤浅的知识。只有让学生动手去实践操作,他们才能对知识能有更深入更透彻的理解。例如,我们讲“合与分”这节课时,我给每个学生发20个玉米粒,让他们自己动手摆出来,理解合与分的概念,经历把两部分合成一部分的过程。我们也可以让几个学生站在讲台上,体会这个概念,在游戏中体验兴趣和热情。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动手操作,从而更有兴趣主动去学习,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小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容易受情感所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生活常识来学习数学,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例如,“钱的认识”,现在的学生小时候即便不认识钱,也会对钱这个概念很敏感。所以,当我们讲起这个概念时,学生都会感兴趣。我们可以问学生:1元等于几角呢?学生会回答:“10角。”那我们可以给学生说:“一根棒棒糖5角,你给阿姨一元钱,阿姨该找你多少钱呢?”学生很容易就会回答5角。告诉学生,学完本节课,以后就可以自己去买东西了,小学生会很兴奋。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观察能力是教师必须要在平时多注重培养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进行比较。例如,在我们讲到“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几何图形长方体,然后可以让我们学生自己想一下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是长方体?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长方体都拿到讲台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但是学生只看到了长方体的最表象的一面,在这个基础上,要让学生看到长方体的本质在哪里。接着再让学生从三个方面观察(面、棱、顶点):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有几条棱?相对棱的长度怎样?有几个顶点?将学生观察到的结果在黑板上写出来。接着,教师再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学生的回答是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当学生对长方体有了认识之后,把每个不一样的长方体斜放在不一样的位置,让学生再观察一下现在这些还是不是长方体?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判断是否为长方体,要看面、棱和顶点,与位置无关,这样就加深了对长方体本质特征的认识。接着我们再拿出正方体,让学生观察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在哪里?通过观察后,学生认识到它们都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都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都有8个顶点。不同点是长方体每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而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因此学生很直接地认识了正方体。贴近生活,让学生有善于观察的能力,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到本质。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下把繁琐的知识简单化,在深奥的数学迷宫中游刃有余。

通过观察和实践,有了我们每个人的丰富想象力,通过正确的推理和概括才让我们对知识有了认识和积累。所以,教师要多让学生有机会去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加强直观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只是用直观的语言来授课是不够的,还要加上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得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更好地展现出来。直观教学让学生直接就能很简单地观察到,把很难理解的问题更直接地表达清楚,问题就迎刃而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有主人翁的精神,真正地参加到学习中来,和教师有着默契的配合。例如,在一年级讲到“认识钟表”的时候,钟表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告诉我们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可以看动画片……教师凭空地讲时针和分针的概念,学生听得很枯燥。当教师拿着一个漂亮的钟表在手里的时候,这时再跟学生来讲,学生就很直观地认识了时针和分针。如我们每天早上要七点起床,可以让学生亲手把指针拨到七点。教师还可以找些各种不一样的钟表给学生看。

篇9: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必定是将来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以及进行数学创新的基础。传统的教学特别是对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采取的方法多是“满堂灌”──让学生多听一点,多看一点,多做一点,教出的学生是“记忆型”——学生的大脑成了知识的仓库。但是,学习数学的目的,却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不论是数学的运用和创新,我们都离不开探索,没有了探索,任何学科就像丧失了灵魂。

经过摸索和实践,我认为积极有效的互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呢?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与做法。

一、让数学贴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身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让生活走进课堂,再让课堂还原到现实生活,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学习中才能保持愉快,才有利于他们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放弃自己的权威,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保持师生情感的融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言、敢做,让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中。老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班集体中得到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学生作为主体的最大需要,愉快地进行学习。

三、鼓励学习创新,让学生学有创见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鼓励创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师要深入分析,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教学思维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还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培养学生敢说、敢想、敢问的精神。

四、大胆放手,让学生愿意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强烈。”这说明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需要。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发展的特点是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的更能学好。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学生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好新、好胜的思维特点。

五、创设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直观的数学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活动、操作的平台,具体做法是,把数学问题设计成“动手操作题”。我在教学《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课时,先设疑:同学们把准备好的一副三角尺拿出来,利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对直角,能否拼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有的学生拼出了同位角,有的学生拼出了内错角,还有的学生拼出了同旁内角,这时就可以给出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这种方法会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在讲解《对长方体的再认识》这一章内容时,由于是立体的几何图形,我用一个具体长方体的盒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对长方体知识的掌握非常好,在期末考试中只有1名同学在一道关于长方体的选择题上出错。借助于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换位思考,体验学生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在感受中明白自己思维的误区,从而强化对正确数学知识的理解

我想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式,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总会与教师的愿望有所偏差,那么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己体会与感悟,从而选择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例如:我在上《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时,我想让同学理解,判断正确分组的依据是:产生新的公因式或能继续用其他方法分解下去,但是同学的理解却不是这样,比如分解因式6k2+9km—6mn—4kn,我想教会学生此题的分组方法可以是一、二项一组,三、四项一组,或者一、四项一组,二、三项一组,但是此时有部分同学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一、三项一组,二、四项一组也行,我这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分组方式不好,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板演了他们的做法,当要继续往下分解时,学生却发现不能分解了,我马上抓住这个机会,纠正了学生的思维错误的同时,让学生总结正确分组的依据,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就是牢靠的。

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我感受到了体验教学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的好处。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了较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坚韧、不屈不饶的学习意志,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学生的成绩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七、反思和总结

通过在新教材中尝试让学生体验性学习,我有了一定的收获,在某种程度上更新了教学观念,对于什么样的知识需要学生体验获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我也注意到在对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时也要防止对接受式学习的全盘否定,有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讲还需要接受式学习。另外我们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把握好课程标准,吃透教学内容,吃透学生,并结合具体的课时内容进行选择,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一味地追求体验性,生活化,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落实。在开始阶段千万不可将体验性学习的难度要求提的过高,更多的以鼓励同学参与体验、参与学习为主。

篇10:小学老师读书心得感受

做温暖的教育者,需要我们在工作时,充满爱心、充满真心、充满公心、充满慧心。让我们的服务对象能真切感受到我们平等、理解的爱。这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而做一个智慧的研究者,则是我们每一个教研员应有的追求。

智慧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智慧的研究者,是指研究者在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判断事物并在实践中遵循事物规律、实现行为目的的过程中,始终以研究的心态参与其中,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得到新的认识,取得新的成果,与此同时增强并发展着自身的这种研究能力。我想自己是一名从事幼儿教育教学研究的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自己也在不断地提升属于自己的教育智慧,我感到成为智慧的研究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我终身的追求。

教研员的主要工作是开展高效的教师教育,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课程研究与编制导论》一书中,斯腾豪斯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有三条途径:通过系统理论学习;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教师的学习同儿童的学习一样,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验证、发现,不断吸收同化各种新信息,从而建构整合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过程。斯腾豪斯的后二条途径都涉及“研究”。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是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引领教师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个专业的教研员,要和一线教师组成学习研究共同体,和教师们一起,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帮助教师逐渐由新手型向成熟型、专家型教师发展。

要引领教师研究,就必须了解教师研究的本质和主要特征,我认为,教师研究的过程就是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教师研究是为了教育教学而研究,是在教育教学中研究。教师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专业自主”——对于教师个人来说,意味着能够运用专业知识独立进行判断、决策。完整地说,“专业决策”是在工作中“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行事的标准。判断即指一个人运用专业知识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造成的长远后果的认知过程。”

篇11:小学数学老师的读书笔记

让学生感悟数学自身的魅力

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我们经常会写:希望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有时候会用一些有趣的故事引入,也会制作一些道具让学生搭一搭、量一量,但学生好像对操作更感兴趣,回归数学本身还是经常面带愁容。

在这本书中,曹培英老师提出:许多数学知识,甚至数学符号本身,都有着内在的趣味性。

在乘法学习的过程,曹培英老师就用“让学生写10个2连加的算式,再写100个2连加的算式”的困难,引出了数学中的好方法——乘法。

“为什么乘号用‘×’表示呢?”原来,发明乘号的数学家觉得,既然是同数连加,就把加号转一下,用来表示这种新的运算。曹培英老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让乘号在学生的眼中有了灵性。

在备课的时候,总会思考,怎样讲会更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但却总会忘了,数学也有自身的魅力,只需要老师的稍加引导,就能让他们看到。

我想,作为一位数学老师,只有自己热爱数学,感受到数学中的美,才能把这种感动带给孩子吧!

学生不听课的责任在于老师

“怎样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这一直是自我反思的一个问题。是通过第一节课的震慑?是通过罚抄、罚坐吓住他们?俞正强老师的经历让我豁然开朗:学生不听课的责任在于老师!

在俞老师年轻时,曾给学生立过一个规矩:上课如果让他停下三次的话,当天放学后要罚学生静坐15分钟。在一次罚坐30多分钟后,他收到了一句话:“如果你能让他们忘记吵,算你厉害!”

是啊,学生上课不听课是对于教师最大的鞭策,不应该一味地抱怨学生不听话,而应该反思自己:如何才能让课堂变得有趣?如何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启发?

等待也是一种好办法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种情况:给一位学生讲一个问题,怎么讲都没法理解,但过了一段时间再看,却发现他已经会了。比如:在认识时间中的,几时过一点和快几时了,学生总是没有办法正确表达。但是,在复习阶段,却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够正确表达。对于这,我一直以为,是因为反复的练习而达到的。

在俞正强老师讲述故事中,我却惊奇的发现,有的时候,学生的突然“学会”是因为他们的“成熟”。所以,当什么都教不会的时候,不如尝试等待一段时间,说不定过段时间,一讲就会了。

篇12:小学语文老师读书心得体会

读到那里,我想我们如何对学困生进行鼓励,使其提高呢?

学困生由于平时成绩差,习惯不好,历来受到教师的批评和指责较多,故在心理上对教师相当排斥。在这种心态下,我们应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换回他们完美的憧憬。

课堂上要多表扬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学困生在课堂上难以得到教师的“热情关注”,所以,他们在听课时的心境常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觉得学习无聊。在这种情景下,我给予他们参与发言的机会。首先从学习生字入手,这很简单,但我并没有因为简单而忽略了表扬,而是以认真的态度给予赞扬,如“你提高了!”“你真聪明!”“你真棒!”因为对他们来说,这难得的表扬会给他们灰色的心灵带来一种喜悦,激励他们学习的上进心。

进入到课文的学习,难度理所当然会有所上升,所以给予学生表扬也相应地要增多,可见,我们不费吹灰之力的表扬却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一种莫大的欢乐,一种无形的动力。即使学生答得不够完整,不够准确,同样能够鼓励,帮忙他们共同正确完成。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让他们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所以我们不能吝啬自我的语言,而要发挥我们的语言艺术来温暖学困生的心。

篇13: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要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课题, 也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从数学教学论的角度来看, 数学教学中老师仅靠反复讲解, 课堂上缺乏一定的媒介和载体进行对流,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 实际造成了“一本数学教科书授完, 而学生真正掌握的知识却没有多少”的现状。我们认为这不符合新课程要求, 学生谈不上主动学习, 更谈不上学会学习。新课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数学阅读成了数学教学的延伸, 成了小学生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我们的行动——越读

(一)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

1. 材料是阅读的起点

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点之一是穿插了较多的数学阅读材料, 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据统计, 四年级两册数学课本中共有阅读材料28则。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及它在教材中的作用, 可将其分为以下四类: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趣味数学、数学史及数学家的故事、扩展性知识等 (如表1) 。

2. 动机是最好的老师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见解, 首要阶段几乎都是动机、求知欲的激发。数学阅读动机的激发也不例外,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使学生体验数学美和增强学生阅读信心等办法不断激发学生阅读数学的动机。

3. 精心设计阅读问题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 一切数学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好的问题可引出好的数学活动。因此, 问题的设计要注重趣味性、针对性、探究性, 要尽量突出重点、分解难点、抓住关键。

4. 帮助学生克服数学阅读心理障碍

小学数学教学中, 由于一般的应用题有较长的文字表述, 使得部分学生对应用题产生了畏惧心理, 不能正确阅读, 更不能正确解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数学阅读中的心理障碍, 不断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二) 鼓励课外阅读, 拓展学生视野

将数字阅读延伸至课外, 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更多、更广的渠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更增加了学生在收集、阅读、展示中的体验, 让学生们在参与中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对于学习上后进的同学而言, 他们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对数学课本的“二次阅读”, 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加深印象。

例如在学习完“我会用计算器吗”这节课后, 教师安排学生关于“计算工具的演变、发展过程”资料搜集和展示活动。

在远古时代, 人们是用石子计数或者结绳计数的 (如图1) 。两千多年前, 我国使用的计算工具是“算筹” (如图2) 。一千多年前, 我国就发明了算盘 (如图3) , 使计算的速度加快了。四百多年前, 法国和德国数学家发明了可以计算加减乘除的机械计算机。五十多年前, 美国人发明了世界第一台计算机, 每秒可以运算五千多次。现在世界上运算最快的计算机每秒可运算一千万亿次, 原来需要几十年时间运算的题目, 现在只需要一秒钟就可以完成。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数学史、数学科普、数学教辅等方面的书籍杂志, 鼓励学生积极购买自己喜欢的数学书刊。只有使学生置身于阅读的大环境, 增强开放性, 把学生阅读的天地从教材走向读物, 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才能最终使数学阅读保持活力, 成为一种自觉。

(三) 设计数学阅读作业

数学知识源远流长, 集聚了人类的智慧。所以在一些教学内容过后, 适当安排学生阅读或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 对于学生的数学知识积淀是大有裨益的。加之有很多学生的学习是感性的, 只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激励, 多给学生创造一些交流、展示的机会, 学生课外自由阅读的积极性也会不断提高。

三、我们的收获——悦读

随着数学阅读的重视、实践和研究, 我们的学生从当初的被动阅读到如今的自觉悦读, 体验着数学阅读带来的无穷魅力, 而我们的老师也正收获着数学阅读带来的巨大成效。

新课程涌现新理念, 新教材呼唤新思路, 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兼, 孙晓天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廖永珍.初探数学教学中的数学阅读[J].湖南教育, 2007 (3) .

[3]韩联郡, 刘彦芬.高职生数学阅读的操作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11) .

篇14: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老师;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语文老师的传统角色

传统的教师只是扮演一个相对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就是“传道、授业、解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小学语文老师在教育修养、教学水平和自身知识积累等方面的落后会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障碍。小学语文老师角色的局限性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一)观念陈旧

一些老师观念陈旧,他们认为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讲好小学语文教材上的内容,以及把大纲上要求掌握的教给学生就可以了。而学生接受老师传输知识的方式也就是多做题、多考试。

(二)学科水平低

现在小学语文老师的学科水平普遍低下。他们的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低,除了小学语文,其他的基本上什么都不懂,这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讲一些语文课本上的知识,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育科研能力弱

现在大部分小学语文老师不具备教研能力,他们的主要教学工具还是停留在“一块黑板讲遍全书”的阶段,不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比如:电脑和互联网等。

以上的这几点都与新课改对小学语文老师的要求相距甚远,所以我们必须进行小学语文老师角色的转变。

二、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单方面的教学行为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既要有老师的“教”,也要有学生的“学”,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小学语文老师基本上都是一个人控制了整个教学过程,他们往往忽略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依然存在“一言堂”的现象,一支粉笔,一本教参,一本现成的教案成为传统语文老师的经典教学工具。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中表现自我,积极发言的权利,使学生与老师处在了不平等的文化地位上。我们经常提倡民主、平等、爱生尊师和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因为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是因为这样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

(二)“开放教学”的随意现象

“教有定法,教学无法”,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理解新课改的要求,过分夸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忽略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就会使小学语文教学进入另一个误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毕竟没有深入理解、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让学生发挥充分的自主性,就会使学生在内容深刻的文章面前无所适从,只是简单地理解一些表面意思就不了了之了,难以掌握文章真正的精髓所在。同时,实际教学表明,过度的开放性教学会使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把握,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求知欲和好奇心。所以,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的开放程度、如何开放等问题是需要我们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进行调整的。

三、小学语文老师角色转换的方法

(一)保持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学是教学行为的参与主体之间相互往来、相互影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首先,小学语文老师的角色必须从以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定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同样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现代教学理念已经不是传统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所以,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标准,只要他们能够朝着自己的成功方向努力就可以了。其次,现在是素质教育时代,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不仅会读书,还要会运用书中的知识去解决一定的现实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

民主、开放、科学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所以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教师应该拥有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比如在课文赏析过程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预习,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老师对同学的成果从修辞、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评价,然后给予肯定,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注重情感教育

新课堂标准把情感教育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传统课堂教育中我们过分注重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缺乏人性化,这导致课堂上气氛沉闷,学生没有学习的激情,学生就如同“书呆子”一般。如果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多点激情,让学生有求知欲、好奇心、成就感和紧迫感,那么我们的教学效率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总结: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老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与新课改是息息相关的,同时对教师个人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应该主动积极地完成教学中角色的转换,为培养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胡会桃.新课改形势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认识[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5).

[2]马占元.浅谈新课程中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J].华章,2010(15).

上一篇:ACCA鼓励企业提高透明度——ACCA可持续发展大奖在英颁发下一篇:浅谈医院如何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