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办案研究

2024-06-07

执法办案研究(通用9篇)

篇1:执法办案研究

执法办案研究

――执法办案研究

工商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行使之法律思考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市场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负有确保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职责。而其职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查处经济领域内违法违章行为。为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好这一职责,国家法律法规赋予了其较多的自由裁量权。以基层工商部门为例,“无照经营”所占比例较大。如按《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行细则》的规定,“无照经营”可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如以一元作为起点,5000元作为上限,其相去为5000倍。足见其比例之悬殊,自由裁量空间之巨大。再如,公司“超范围经营”,依据《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之规定,可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虽说比例缩小,但数额巨大。若某公司超范围出售2箱酒,获利200元,而对其处以最低1万元的罚款,这合法吗?公正吗?因此,如何合法、公正地行使自由裁量权,对其作一探讨,已显得具有极大的必要性、现实性和重要性。

一、工商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要性

1、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督和管理社会生活的职能和范围不断扩大,需要相应的自由裁量权,从而与日新月异的现实相适应。

2、效率是行政的生命。赋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自由裁量的权力,能使其审时度势地及时处理问题,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

3、从法律本身而言,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法律法规不能概括完美,罗列穷尽,做出非常细致的规定。因此,从立法技术上看,有限的法律只能做出一些较原则的规定(法律的稳定性),做出可供选择的措施和上下活动的幅度,促使行政主体灵活机动地因人因事做出更有成效的管理(现实的变动性)。

二、工商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行使中的问题

在工商行政执法中,自由裁量权每时都在行使之中,它有效增强了执法办案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但是,也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工商执法人员受地方保护主义干扰,执法难,难执法;说情风盛行,执法不能到位;受地方经济不发达影响,违者难以承受;极少数执法人员素质低,有随意减免等现象,造成自由裁量随意性大。从行政自由裁量权自身“自由”属性看,存在着职权滥用的条件(法条的相对模糊和相对抽象)。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有些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以合法为名行不合法之实问题;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问题;少数人在“合法”执法的外壳保护下,运用自由裁量权恣意妄行,为小集体、个人捞取好处的问题,等等。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负面效应主要有:一是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因为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处理问题随意性很大,畸轻畸重,反复无常,不同情况相同处理,相同情况不同对待,引起群众怀疑、不信任,产生对立情绪,不配合工商执法,行政违法行为增多,导致经济秩序的不稳定;二是助长特权思想,滋生腐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基本原则

从权力的本身属性来看,任何一项权力都是有腐蚀性和侵犯性,总是趋于滥用。由于自由裁量权的灵活性又决定了它的更易于被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构成的违法往往是隐蔽的,不易为人们所识破。在现实生活中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约束较少,给自由裁量权的被滥用留下了隐患。在实际执法中,由于地域不同、个人素质和价值取向不同,导致对法律法规的理解不同,从而也会产生自由裁量权的被滥用。故此,正确地行使自由裁量权须遵循以下原则和标准:

第一,是否符合立法目的。任何法律法规在授予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时,都有其内在目的。工商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必须正确理解授权机关的立法意图和精神实质。反之,即构成滥用自由裁量权。如为罚款而罚款,为完成罚款任务而执法,即属此种情形。

第二,是否考虑相关因素。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必须考虑到一切应当考虑的因素,进而做出综合判断。未正确考虑相关因素的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考虑了不相关因素。如政治因素吊销个体营业执照。其二是忽略了相关因素。如公司超范围经营,其产品是否是抵账造成的。

第三,是否基于正当的考虑。如果具体行政执法行为并不是经过慎重的理性思考与衡量的过程,而是凭着主观直觉或臆断做出自由裁量决定。如当事人违法事实轻微,却被处以最高额的处罚,显属对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第四,是否滥用程序,包括不正当的迟延和不正当的步骤、方式等。如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具体执法行为期限的情况下,无故拖延或置之不理。如《商标法》、《产品质量法》等,都赋予工商部门有查封扣押权,但却无期限规定。实际操作中应不超出2个月,特处情况,不超出3个月为妥。

第五,是否符合社会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指每件事项的自然活动过程。如责令当事人撤除侵权商品上的商标标识,应视数量的多少而定,不能要求3分钟内完成。

第六,是否符合情理,包括对当事人是否平等对待,运用自由裁量权行为之间是否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四、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之对策

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除弄清立法意图、端正执法观念、强化司法监督外,笔者认为重点还应放在“立法”上,从源头上解决自由裁量权过于“自由”的问题,使之具体化、规范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编制案例。借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案例选编》,由国家总局或各省局编制《工商行政管理案例选编》,以案释法,指导基层。虽说我国实行的是成文法(大陆法系),《选编》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对各级工商部门的`执法办案所具有的指导作用,显而易见。最起码,不至于同样的案件,结果相反或畸轻畸重。

2、制定规范性文件,明晰和界定“概括性”和“模糊性”的法律词语。在这方面,国家总局可参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做法。最高人民法院为确保我国成百上千部的法律法规统一、合法、公正的实施,经常发布有关司法解释。如《关于实施┄┄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实施┄┄若干问题的解释》。以无照经营为例,可制发《关于查处无照经营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无照经营在什么情况下,达到什么条件,予以何种(种类、幅度)处罚,分门别类,予以明晰,确立具体的标准。当然,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伟大的工作。

“徒法不足以自行”。配套的法律文件,构成一个由不同层级组成的法律体系(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层级低的规范性文件,可随着形势的发展废、改、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从而也可以克服法律因稳定性较强所具有的局限性。如果不便于做出硬性规定,至少应有一个参照标准,作为指导性的意见。如最常见的“情节轻微”、“情节恶劣”,由于没有一个参照标准,在实际执法办案中,“自由裁量”已演变为“任意裁量”,造成混乱,就不足为奇了。

3、实行定量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行政处罚法》第四条规定了行政处罚应考虑的基本因素“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工商部门可根据以上基本因素,各因素之主次情况及所占比重等,以综合评定的方式来确定一个可供操作的处罚标准,这样,不仅便于执法人员操作,也便于实现行政处罚的统一。可设想建立这样一个公式,犹如单位对每位职工进行的工资核算,工龄、级别、职务、任职年限等各种情况按不同的标准、档次逐一对应,其总和即是该同志的应得工资。这

里有个前提,须首先对法定的考虑因素制定标准,予以量化(前面已述)。以“无照经营”为例,其应考虑的法定因素为“无照经营的事实、性质、情节、后果”(何人、何事、何地、何时、何因、何情、何果)。以“情节”为例,可分为“轻微、一般、比较恶劣、恶劣”四档。再对这四档予以明晰,确定其具体内容。以“轻微”为例,时间短(15天以内)、规模小(资产500元以内)、违法获利少(100元以内)、未出售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无投诉、第一次违法或不知道违法、有立功表现、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等。其余,以此类推。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对应表

事实性质情节后果

20%以下一般一般轻微轻微

20%--50%较大较重一般一般

50%--80%严重严重比较恶劣比较严重

80%以上重大恶劣恶劣严重

根据上述分析,以“无照经营”为例,举例如下:王某待业,在家无照经营小百货,20日后被查,其间获利200元。在处理时,应首先对其违法所得予以没收,同时可处以20%以下的罚款,即1000元(5000元×20%)以下的罚款。考虑其情节“轻微”(原因、规模等),罚款额应掌握在500元(20%中的50%)以下,总的罚没款最高额不超出700元为妥。若王某及时改正(如补办执照),可免于罚款,以仅没收违法所得即可。

工商行政执法,既需要法律条文的“明确性”(刚性),也需要执法中的“可操作性”(弹性),两者容易产生矛盾。如果“弹性”到不便于“操作”,那么法律实施的效益就要大打折扣。这也是“自由裁量权”的负面效应所在,也是有些执法人员钻法律的空子以权谋私的重要根源。

依法行政和自由裁量,这是一对矛盾。就其本质而言,两者是相辅相成,即对立又统一,缺一不可。现实就是矛盾的组合,法律也不例外。矛盾的运动,推动事物的前进,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在工商行政执法中的体现吧。

篇2:执法办案研究

工商工作中的执法办案即经济检查工作,是公平交易以及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保障,没有公平交易执法的保障,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实施,使经济检查即执法办案工作中案件的查处工作更加严谨、程序更加规范,然而,长期以来在我们办案过程中却存在的一些陋习,使得办案工作存在诸多的疏漏和不合理之处。现笔者结合办案实践,将日程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做一个总结,常见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先进行案件的调查工作,后立案。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第十三条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违法行为,应当立案,它是行政机关启动行政处罚程序的环节,是对案件进行深入调查取证的前提。立案必须填写立案审批表,同时附上相关的材料(举报材料、上级交办或者有关部门移交的材料等),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批准,指定两人以上办案人员负责调查处理。但是,实践中执法人员常常是发现案件后即对案件进行调查取证,待案件事实清楚、取证结束后才填写立案审批表,这就导致虽然有立案,但此时的立案是在案件调查取证后进行的,已经违背了法律设定“立案”程序的本意,使“立案”失去了法律意义,这种做法是不符合法律程序的要求的。

二、询问笔录表述不清。询问笔录是指对调查、询问所得情况的书面记录。询问笔录制作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案件的调查和处理,在案件的查处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制作询问笔录的时候却存在以下问题:(1)案前准备工作不充分,没有拟好询问调查提纲。(2)询问当事人的时候不表明身份。(3)违法当事人的姓名记述不清楚。(4)询问笔录目的不强,证明力差。

(5)询问笔录相互矛盾,不统一。笔录应该说是办案证据中最为重要,最有说服力的一项证据材料,如果缺乏严谨性,缺乏系统性,就难以构成完成的证据链,难以让人信服。

三、证据材料的核对和确认。为了体现所取得的证据材料的客观真实性,确保证据能力,尤其是有的证据的提取只有一次机会,错过这个机会以后就难以取得,所以就必须对证据材料进行核对确定。正确做法是执法人员应该在复制的证据材料的当场对复印件进行核对,在复印件上标注“经核对与原件无误”字样,并且要签名、盖章;同时应当由证据材料的提供人签字、盖章以示确认,最后由办案人员标注取证时间、取证地点、取证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执法人员经常遗漏在复印件上进行签字的步骤,有的甚至没有证据材料的提供人签名、盖章,从而影响到证据材料客观真实性的确定,形成无效证据。

四、制作现场检查笔录。现场检查笔录是我们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涉嫌违法当事人的物品或涉嫌违法的场所依法进行检查时,对检查情况制作的书面记录,它是一种法定的证据形式,是一种十分规范的法律文书。但是有些执法人员在制作现场检查时候,不仅现场检查笔录有空项,而且往往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现场检查笔录有空项;(2)不记载出示执法证件,表明执法身份的执法程

序。(3)现场检查记录误作为行政处罚记录(4)不记载采取的行政强制措施。

(5)现场检查笔录没有当事人“以上情况属实”签字确认。这些问题极易造成现场检查笔录证据效力降低或者无效。

五、授权委托书内容不完整。授权委托书是违法当事人授权他人代表自己接受调查的文书,被授权人的一言一行直接代表当事人,所以,授权委托书应该详细载明授权的事项、时限。但是有的授权委托书只是写明“授权某某人代表本人接受询问调查”,接受调查什么,授权起止时间都没有,这样的授权委托书就很不规范,容易出现扯皮现象。此外,执法人员应将授权人和被受权人的身份证复印存档。

六、陈述、申辩的复合程序。陈述和申辩的权利,体现了执法机关在查办经济违法案件中公平、公正原则,是当事人参与到行政处罚程序中的主要方式,体现了程序的正义性,有利于进一步查清事实、发现真相,防止行政机关主观偏见,从而有效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实践中,很多执法人员对案件先入为主,主观认为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只是形式上的东西,甚至认为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是“不老实”“狡辩”,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对当事人的陈述、申辩不理睬、甚至不受理,或者是简单地把陈述、申辩材料入案卷不进行认真复合。我认为办案人员接到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后,应该及时对意见进行分析,采纳或者不采

七、诉权告知错误。告知当事人行政诉权的途径错误。对属复议选择的,只告知向上级机关申请复议而未告知也可以向人民法庭起诉;对属复议前置的,确告知可以向上级机关申请复议也可以向人民法庭起诉此外还有期限告知错误等等。

篇3:执法办案研究

一、非法证据的界定和排除原则

何为刑事非法证据?广义说认为:“非法证据是不符合法定来源和形式或者违反诉讼程序获得的证据资料。”狭义说则认为:非法证据实际上是“非法取得的证据”的简称, 是指警察或者其他侦查人员用不合法的方式 (通常是违反了被告人的合法权利的方式) 所取得的证据。从更有效保障人权、防止个别冤假错案的发生, 维护司法公正、限制国家追诉权利的立法本意出发, 笔者更倾向于前者。非法证据理论上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即非法言词证据、非法实物证据和它们的衍生证据 (也称“毒树之果”) 。非法证据排除新规第一条规定, 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 属于非法言词证据。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的规定, 我国的“非法言词证据”包括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被告人供述、被害人陈述和证人证言。因此新规规定排除的非法言词证据的获取手段并不限于刑讯逼供、暴力、威胁, 以其他非法侵犯相关权益人的手段获取的言词证据都应当属于非法言词证据的范畴。非法证据排除新规第十四条规定, 物证、书证的取得明显违反法律规定, 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 否则, 该物证、书证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关于非法实物证据是否排除的问题, 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长期存在争论和分歧。《非法证据排除规定》不仅要求排除非法言词证据, 也规定了对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 这是值得称赞的亮点所在, 但应该注意到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限于物证、书证的非法取得。至于“毒树之果”, 即非法言词证据、非法实物证据的衍生证据是否在非法证据排除范围之内尚未明确规定。

国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模式归纳为三种:以美国、意大利为代表的“强制排除”模式;以英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裁量排除”模式;以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等为代表的“折中模式”。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既要合理借鉴国际刑事司法准则和国外立法, 同时又要充分考虑我国具体国情, 特别是我国的法律文化传统。笔者认为, 此次证据新规中对于非法证据的排除模式更符合折中模式。根据非法证据排除新规第二条的规定, 对实体违法的言词证据采取无条件“强制排除”原则, 一律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对程序违法的言词证据在不能补全的情况下亦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主要理由是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得的言词证据严重侵犯人权、虚假性较大容易造成冤假错案, 严重违背司法公正。而对于非法实物证据则适用裁量排除原则。根据新规十四条的规定, 对于非法取得的物证、书证, 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 否则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原因就在于非法取得的实物证据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定型性, 发生虚假的可能性较小, 可信度较高, 而且对诉讼参与人权利侵害程度较小, 同时非法取得的实物证据在一定范围内采纳, 有助于案件实体真实的发现, 符合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 便于对重大利益的司法保护, 也符合司法权自由裁量的权力配置原则。

二、检察人员在司法实践中该如何排除非法证据

(一) 思想上高度重视, 注重对证据合法性的审查

证据是司法公正的基础。刑事诉讼活动“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首先就是收集、审查、判断、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 在准确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正确适用法律, 案件才能得到公正处理。正确地审查判断证据, 使证据所认定的案件事实符合事实真相。检察实务部门在证据收集、运用和审查中, 要注意树立证据意识, 转变以往过于强调证据客观真实性和关联性、忽略证据合法性审查的证据理念。作这样的理念转变并不存在冲突, 证据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是审查判断证据是否能作为定案依据的重要因素, 强调合法性并不意味着忽略证据的客观性和关联性, 相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证据的合法性是证据客观性和真实性的有力保证。从证据的各个方面去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 切实做到“案件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 达到理想的司法效果。

(二) 检察机关执法办案中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

检察机关除了在审查批准逮捕与审查起诉程序中主动审查证据的合法性以外, 还应设立经由犯罪嫌疑人的申请而启动的审查程序。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申请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但是, 权利行使的前提是权利人知道自己的权利, 公众对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知之甚少。因此, 检察机关在审查批准逮捕与审查起诉过程中, 应当依法及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依法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权利。可以制作格式的包含非法证据排除在内的权利告知书, 告知犯罪嫌疑人:如果侦查人员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有非法取证的行为, 有权申请排除该证据, 不作为批准逮捕或提起公诉的依据;申请时, 应当提供何时、何地、何人、以何种方式非法取证的线索, 以方便检察机关查证。告知权利后, 犯罪嫌疑人可以当场提出申诉并由检察人员记录在案, 也可以在作出批准逮捕决定、提起公诉决定之前提出申请。权利告知书可以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出示交由犯罪嫌疑人填写。在司法实践中, 由于检察机关时间紧、任务重、检察院与看守所距离远等原因, 在批准逮捕程序中, 检察人员通常不讯问犯罪嫌疑人, 如确存在困难, 可以将权利告知书连同《逮捕证》一起交由执行逮捕的人员向被逮捕人出示、填写。

检察人员经过主动审查或经由犯罪嫌疑人申请, 对提请批准逮捕的证据、移送起诉的证据是否合法取得有疑问的, 应当对证据取得的合法性进行调查。检察人员可以向侦查机关调取所有讯问笔录、原始的讯问过程录音录像, 或者要求侦查机关提供其他证据进行证明;调取嫌疑人被送入看守所时的身体健康检查记录等。如果仍然无法查清的, 可以要求嫌疑人同监室人员、相关侦查人员、检察院驻看守所检察官作证。必要的时候, 检察人员还可以允许嫌疑人与侦查人员就证据取得的合法性问题进行质证、辩论。如果犯罪嫌疑人聘请了提供法律帮助的律师 (侦查阶段) 或辩护人 (审查起诉阶段) , 检察机关应当提前通知其出席审查程序, 他们有权代表犯罪嫌疑人进行质证、辩论。

(三) 检察机关对非法证据问题审查后的处理

经过依法审查, 如果能依法确认提请逮捕的证据与移送起诉的证据系非法取得的, 检察机关应当依据《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第三条的规定, 排除非法证据, 不作为批准逮捕或提起公诉的依据;如果确定不是非法证据的, 应当不予排除。此外, 如果犯罪嫌疑人在审查批准逮捕、审查起诉阶段提出的排除非法证据的请求没有得到支持, 而该证据仍作为指控有罪的证据使用的, 其可以在法庭审理阶段再次提出排除的申请。

需要特别明确的是, 即使存在非法证据, 并不意味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不批捕或不起诉。非法证据的排除仅仅指“经过确认的非法证据”不作为批捕和起诉的证据使用, 检察机关应当根据案情和其他证据作出是否批捕和是否起诉的决定。

三、加强与侦查机关的沟通, 预防非法取证的出现

篇4:谈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办案技巧

近年来,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已成为一项领导重视、社会关注,关系畜牧业生产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关系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做好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意义重大。加强卫生监督文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人需要健康,社会需要和谐。卫生监督行业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需求提供法律保障,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卫生监督文化建设,提高卫生监督员和全体职工的素质,提升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很好地贯彻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的方针,为社会和谐作出新贡献。

1.公正廉洁、学习创新、和谐奋进、保障健康”是全省卫生监督文化的核心理念,这个核心理念是对卫生监督工作追求目标的高度概括,它具有旗帜和方向的作用。学习、理解和贯彻这个核心理念对于卫生监督机构的建设,对于在全社会树立卫生监督队伍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卫生监督员要做到公正廉洁,以身作则,注重执法形象。执法形象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外在形象不单单代表个人,同时也是代表政府代表执法单位的综合体现,在日常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自身应注意着装整洁、用语规范、举止文明,要充分展示执法人员良好的外在形象。而内在形象要通过执法人员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所表达,是在与被执法客体相交流的过程中展示执法人员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的基础。执法人员平时要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积极钻研,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等规范性文件,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公正,包括卫生监督执法依据公开、卫生监督执法程序公开和卫生监督执法结果公开,主动接受管理相对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卫生执法监督是维护群众健康权益的最后屏障,公正是卫生监督机构和卫生监督员在监督执法工作中必须遵循和坚持的准则与要求,是卫生监督人员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公正执法,除了要做到实体公正外,还要做到程序公正,也就是在卫生监督执法程序的设置和卫生监督执法过程的运作方面符合公正的基本要求,能够有效地保障参与人的权益和防止卫生监督执法权力的滥用,为卫生监督执法结果的公正奠定可靠的基础。执法形象在执法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执法人员的要通过卫生监督执法的公正确保人民健康权益的实现,确保公共卫生领域的正常秩序,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全面的实现。

2.亲近民众,提高执法语言的交流技巧,文明用语以顺利开展监督执法工作。在日常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经常会遇到和接触个别执法对象,比如一些不法商贩以及个别少数年纪大的倚老卖老,个别妇女凭着性别优势无理取闹,一些“两劳”释放人员目空一切,少数外来人员抱着大闹一场一走了之的想法,蛮横耍赖等等。面对这些复杂的执法对象,执法人员除了按照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外,还要根据不同的执法对象采取相应的执法技巧。换位思考,礼貌待人,尊重对方的人格,灵活在处理突发在事件。办案中要用通俗易懂且便于沟通的语言,将外在的法律规范转化为相对人的内心守法需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合法经营必须懂法、守法,从根本上保证动物卫生监管的法律法规顺利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在卫生监督工作中最直接的体现。其次,卫生监督机构要与社会各界和谐相处,主动寻求社会各界对卫生监督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卫生监督执法中,体现出服务于经济发展,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执法工作人员需要奋进,有积极上进的精神状态,坚信自己能够为百姓做好服务,能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让人民满意,让党放心,让社会认可。只有开拓奋进,积极主动作为,才能充分体现卫生监督机构自身的社会价值。

3.证据收集与认定的技巧在执法中须注意的问题。在行政执法实践中,特别是我们动物卫生行政执法所应收集的多数证据(动物及其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固定证据的技巧,如现场检查笔录、勘验笔录、销售收入凭据、检验或鉴定结论、现场拍摄的照片等等,都应当由当事人签字或签章当事人拒绝时,应当有相关证人签字作证对于物证,一般应将相关物证保存到结案。证据审查认定的技巧从证据的来源、取得证据的程序和方法、证据的真伪、证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证据是否能够证明当事人的违法事实等方面,逐一加以审查认定。

篇5:执法办案研究

----工商所拓宽案源的十种常用方法

吴川市工商局 经检股

基层工商所作为执法前沿阵地,如何在实际监管巡查中,做到拓展案源、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案件是基层办案的首要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和平常的办案经验,总结出以下十中方法,供作参考和交流。

一是在日常监管中发现。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在巡查监管中要求我们多留心,多观察、勤注意周边环境,对辖区内经营活动特别是易发案区域进行动态监管。要做到“一看二问三暗访”。查清经营主体是否存在较为隐蔽的违法行为,如证照是否齐全,食品是否过期,是否存在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敏锐的洞察力,不仅要熟悉工商行政管理法规,知悉商品性能,还要在巡查中运用自如。哪怕普通的闲聊,一带而过的信息,对我们都可能是一个线索。切忌走马观花,巡而不查。

二是在专项检查工作中发现。

在特定时间,市局会根据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专项检查,在这些专项检查工作中我们发现了问题不能轻

易放过,违法行为轻微且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加以行政告诫,依法应当立案的应当立即立案查处。

三是通过接待群众的投诉举报发现。

我们要积极受理消费者投诉和群众举报,对每项投诉记录都应认真核查、了解,对有线索价值的投诉,要实地核实并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查处。我们时刻要保护高度的敏锐性,不是仅仅通过调解解决投诉的问题,还要从群众的投诉举报中及时发现线索,并将其与办案相联系。不让大案化小,小案化无,防止案件线索的人为丢失。

四是发展“情报员”。

“情报员”是执法中出奇制胜的法宝。我们要在各大小市场、基层办公场所普遍设立举报箱,设立接诉员,完善举报制度,建立社会监督。或者巧妙利用不法经营户的内部矛盾,采取心理战术,使部分轻微违法经营户成为我们的信息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各方面的社会人力资源,努力发展来自各行各业的信息员,以把握更多、更全面、更有价值的线索。

五是通过查阅信息发现。

我们可以在报刊、广播或电视上发现,挺多广告涉嫌虚假宣传。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获取最新的信息动态,同时,我们也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查阅市局、省局乃至国家局的网站,浏览执法办案的专栏及新近查办的案件等信息,以此帮助启发思考、拓宽视野、发现案源。

六是通过对已办结的案件进行整理、盘点、复核、分析,从中挖掘案源。

例如:某些无照经营案件,原本处理的只是存在于表面的无照经营行为人的违法行为。但是,我们经过仔细分析,顺藤摸瓜,可以发现明知是进行无照经营而为其提供经营场所或者其他便利条件的,都可以立案处罚。

七是通过职能部门间的相互配合获取案源。

质监、公安、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在其曰常监管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很多属于工商部门查处范围的案件线索。这些线索对他们而言,有些不属于其管辖范围,有些达不到处罚条件或相对而言没有查处价值,但对于工商部门则很可能具有价值。为此,我们应积极、主动地与相关职能部门搞好沟通,向他们询问并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案件移交等方式获得有价值的案件线索。

八是通过社会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件和其他人办理的成功案例。

我们只需简单对照,深入分析辖区实际,即可发现是否有相同或类似问题,一一进行排查处理。

九是利用个协的服务联系工作发现案源。

利用个协与经营户的日常沟通和联系,我们可以找到有用的案源。

十是通过普法宣传获得案源。

篇6:执法办案心德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根据县局安排,下面将我去年在执法办案中的心得体会向大家作一个简要的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包涵!

借县局组建一支执法办案队伍的大好契机,去年四月,本人有幸被调入公平交易分局,主要从事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及执法办案的工作。在各级领导正确而坚强的领导下,我与分局的同事一起努力拼搏、共同奋斗,在法定的权限和规定的职责内,拓宽了监管执法的领域,开辟了新的案件来源,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这让我受益匪浅,体会颇深。

第一个深刻体会就是:学习为办案,办案促学习。因为本人以前工作在乡镇工商所,主要从事监管和登记注册工作,而执法办案工作相对较少。自从到了监管面广,办案数量多,案件质量要求高的新岗位,使我感到压力大、责任重。为了提高自己的执法水平和办案能力,迅速适应新岗位,促使我在办理每个案件之前,有针对性的去学习自己不了解和不熟悉的法律、法规,尽快掌握执法程序、案件定性、法律适用等知识。记得我第一次参加抽检的前几天,我仔细地查阅了相关资料和认真的请教了这方面的专家,基本弄清了抽检的重点和难点,初步掌握了需要抽样产品的抽样程序、方法和过程,为后来的抽样取证记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挖掘新的案源,去年五月,我们对县城某两户首饰经营户的金银饰品进行了初次抽样检查。因该批金银饰品标识,标注不合格而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于是我们就按《产

品质量法》第39条立案,调查中,当事人就辩称该批金银饰品只是标识、标注不合格,而质量、含量是合格的,并且有的饰品含量还高于国家有关标准,认为该批产品没有质量问题,没违反《产品质量法》当中的相关规定。就此案的法律定性,我们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在工商执法QQ群里和同行讨论;并向检验单位发函求证该批产品不合格的有关事项;还向本系统的专家和县法院的法律专家请教。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定性为产品质量违法。通过办理此案,使我深刻的体会到,理解《产品质量法》的违法行为不能狭隘的从法律条文的字面上去理解,要弄清楚产品质量违法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才能正确的给案件定性,适当的适用法律。

第二个体会就是:不畏艰辛,克难奋进,持之以恒。

(一)、工作不分地点,办案不讲时间。根据县局的统筹安排,本着尽量降低行政执法成本的原则。去年四月下旬,分局对辖区内需要抽检进行监管的经营户进行了一次性抽检,涉及到食品、电动车、农机、石油、液化气等很多方面。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与同事们被分成两个组进行加班加点的工作,中午不回家、不休息,统一就餐后继续抽检工作。一连两个星期,周末不放假,甚至有时工作到晚上八点多钟。记得有一天抽检,吃晚饭后,回到家已经九点多钟了。同月二十六日晚上十点多钟,我们突然接到举报,迅速赶到航空路某处,对一个重庆市人组织的棉絮经营团伙进行了检查。由于当事人的不配合,使我们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于是我们对被检查对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宣讲国家法律、法规知识和阻碍执法检查的不良后果,最后将涉嫌无照经营的物品和交通工具扣押到县局后,已经是深夜。对于以上艰辛和困

难,分局的领导和同事们都一一坚持和克服,没有任何一个人半途而废。

(二)、迎难而上,有始有终。执法办案的主要手段之一是行政处罚。在实际的处罚过程中,由于被处罚对象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难免会出现当事人拒不配合,对办案人员恶语中伤甚至口头威胁等现象。去年十月中旬,我们给某公司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书,让该公司签收时,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一看告知的处罚经额在万元以上,立即拒绝签收,马上把告知书揉作一团,对我们大声吼叫起来,一股脑的把怨气全撒在我们身上,自始至终我们做到骂不还口。针对这样的情况,分局的领导和我们一起开动脑筋、换位思考,本着处罚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事后通过多次给当事人宣传和解释工商部门职能、工作重心的转变,以及当前执法力度的大力加强等情况;同时也仔细地了解当事人的困难、认真的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处罚时我们采纳了部分意见,在法定的自由裁量范围内,对当事人的处罚作了适当的调整,最终使得当事人态度大为转变,心平气和的接受了处罚。

篇7:执法办案工作计划

一、上年同期数

截止2010年12月底,草河工商所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件(一般程序××件),罚没款××万元,案值××万元。其中无照经营案件××件,罚没款××万元,案值××万元;超范围经营案件××件,罚没款××万元,案值××万元;销售过期食品案件××件,罚没款××万元,案值××万元。

截止2011年12月底,草河工商所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件,罚没款××万元,案值××万元。其中无照经营××户,罚没款××万元,案值××万元;擅自改变登记事项案件××件,罚没款××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案件减少了××件,同比下降 ×× %,罚没款上涨了××万元,同比增长 ×× %。

二、下降与增长原因

案件数量下降是由于今年初执法办案工作没有及时得到合理安排,导致执法办案工作相对滞后,所以截止4月底,分局只办理了××件案件,但罚没款比去年同期有所上涨,因为今年我所加大了罚没款的处理力度,抓大放小,对以前未涉及的领域进行突破,今年就办理企业案件××件,罚没款××万元,实现零的突破。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注重程序,办阳光案,执法办案更加透明度。通过办事窗口和各类公示栏,公开个案处罚的事实、理由、结果。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办审定分离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认真落实告知及听证制度,防止不当行政执法行为发生,正确使用自由裁量权,对同一性质、情节相近、相似区域的案件处罚标准保持相对平衡,防止处罚结果畸轻畸重,做到了行政执法合法性与合理性统一。

2、以人为本,办和谐案,执法办案更加人性化。在案前、案中、案后实施行政指导。一是警示轻微违法行为。对违法行为轻微尚未造成危害后果的,通过现场谈话、限期改正通知书等,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及时提醒、规劝纠正违法行为。

3、抓绩效考核,执法办案工作实现目标管理。创建科学绩效考核体系,把执法办案工作逐一细化,酌量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一岗位、每一人员,明确目标、任务,半年或年终予以考评。考评内容将执法办案工作量和执法绩效相结合,考评指标体现科学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绩效考核实现量与质的有机统一,在执法案件中发挥导向作用。

××工商分局

篇8:执法办案研究

1 明确动物卫生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相对人

1.1 动物卫生行政执法机关 (实施主体)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为法律授权的动物卫生行政处罚的授权主体 (实施机关) 。受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授权主体) 委托的区域动物卫生监督所 (乡镇动物卫生监督所) 是动物卫生行政处罚的委托主体, 可以行使动物卫生行政处罚权。

1.2 动物卫生行政相对人 (当事人, 即处罚对象)

行政相对人是基于一定的法律事件或行为与行政主体形成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公民是指自然人、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等。

2 动物卫生行政处罚立卷的基本标准

2.1 行政执法机关主体合法

实施动物卫生行政执法权的单位必须是县级以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其授权的区域动物卫生监督所 (乡镇动物卫生监督所) 。实施的行政执法行为应符合法定权限。

2.2 行政相对人认定准确

行政相对人必须是参与行政法律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必须依法能够独立行使权利;必须依法能够承担法律责任;在案卷中应有证明行政相对人主体资格的材料 (如公民身份证件或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等) ;法律文书中, 应对行政相对人使用全称, 且前后一致。

2.3 法律事实清楚, 证据充分

2.3.1 事实清楚, 证据确凿。

动物卫生处罚案卷中至少应有现场调查 (勘验) 笔录、询问笔录、视听资料等相关证据, 形成证据链相互佐证, 足以证明当事人的违法事实。实际动物卫生执法案例中, 只有询问笔录, 显然证据不充分;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 只有当事人供认的违法事实不能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2.3.2 法律文书所记录的事实应是动物卫生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应当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予以处理的法律事件或行为。

法律文书应准确记载法律事件或行为的时间、地点、情节、程度和后果。

2.4 程序合法

2.4.1 行政实施阶段应按照立案审批、调查取证、审查核实、研究决定、按时送达和执行的步骤实施行政执法权。

2.4.2 行使行政执法权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每一行政执法活动的内容、过程和结果都应当有相应的法律文书记载。

2.4.3 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行政, 调查取证前, 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表明执法主体身份。除现场处罚外, 必须由两名以上执法人员进行调查取证。

2.4.4 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前应当听取行政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符合听证条件的, 在作出行政执法决定前应当告知行政相对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行政相对人依法要求听证的,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2.5 适用法律正确

行政执法机关作出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依据必须是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行政执法处理决定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在法律文书中, 法律、法规、规章的名称应使用全称, 并准确引用到条、款、项、目。

3 动物卫生行政执法中的关键环节

3.1 出示执法证件

行政执法行为前, 必须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表明执法主体身份, 并在执法文书中表述清楚。除简易程序外, 一般程序 (立案处罚) , 必须由两名以上执法人员调查取证。

3.2 立案审批 (受理)

一般程序, 立案查处的案件必须经过行政长官 (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 批准并填写《立案查处审批表》后, 方可立案查处。

3.3现场检查 (勘验)

现场检查 (勘验) 笔录是重要的证据链之一, 也是比较容易取得的证据和关键的佐证, 其效力大于询问笔录等其他所有证据。现场检查 (勘验) 要全面、细致, 尽可能地收集有效证据。现场检查 (勘验) 笔录要记录检查人、被检查人、检查时间及检查地点, 客观真实地记录描述检查时的具体情况 (状态、位置、数量、种类) , 如看到的当事人行为、环境、动物或产品、车辆车牌号、加工工具、人员等, 尽可能有现场照片等视听资料。要记述清楚事件经过, 不可有主观意志、主观推断的内容。被检查人拒绝签字的, 应由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在笔录中注明拒绝的理由。检查 (勘验) 笔录的记录有修改的, 应由检查人在修改处按压指印。

3.4 登记保存证据

在动物卫生行政执法实际案例中, 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 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 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 先行登记保存, 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3.5 调查询问

调查询问应围绕当事人违法行为定性来施问。询问笔录应真实记述问答内容。首先应是两名以上执法人员, 出示执法证件并记述当事人确认的经过。要准确记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违法事件经过和结果。要客观具体, 不可主观推断, 更不可涉嫌诱供, 否则询问笔录无法律效力。当事人拒绝签字的, 要记述拒签理由。有其他人员参加的可签字证明佐证。在笔录结束行下一行记述“询问笔录上述内容, 记录属实”, 接当事人签字 (压手印) , 当事人签字行前不能留空行。询问笔录的记录有修改的, 应由被询问人在修改处压指印。

3.6 行政处罚先行告知

依据法律程序, 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告知当事人, 送达《行政处罚先行告知书》, 告知其基本违法事实、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后果及其违反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拟作出行政处罚的法律、法规、规章依据, 拟作出行政处罚的种类、数额或者期限。应告知当事人陈述 (申辩) 权利及陈述 (申辩) 的时间、地点、行政执法机关的联系人 (行政处罚承办人) 、电话、地址。

3.7 组织听证

在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 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 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3.8 案件集体讨论

案情重大, 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 处罚决定与处罚先行告知不一致的处罚须集体讨论决定, 填写案件集体讨论笔录。

3.9 行政处罚决定

篇9:执法办案研究

为进一步加强统一系统的使用管理,规范和监督网上业务办理活动,充分发挥流程监管员的作用,今年4月初,该院在内网设置“案件网上监管”栏目,其中设置有“办案期限预警情况”“案卡录入情况”“文书制作情况”“节点操作情况”等四个版块。根据案件承办人整改落实情况,在部门监管员监管情况、案管部门监管情况两个项目中分别显示“未整改”“已整改”和“未审核通过”“已审核通过”等互动信息,并由办案部门监管员和案管部门监管员直接点击确认,从而实现了网上办案监管全公开、全互动、全落实。

“网上互动监管”平台开展一年以来,该院已发布办案期限超期预警48件次,纠正案卡录入、文书制作、节点操作等问题67个,提出网上办案业务指导性意见52条,发出流程监控文书8份,有力地推动了司法行为规范和办案质量的提高。(文/周静 肖月 严锦梅)

上一篇:英语中表示颜色词语的特殊含义下一篇:安康汉滨区教体局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