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国家领导人是英语达人

2024-05-10

哪些国家领导人是英语达人(通用3篇)

篇1:哪些国家领导人是英语达人

11月2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第三届经贸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李克强用英文做即兴演讲

拥有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李克强总理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2011年8月18日,李克强出席百年校庆的时候,用英语做了即兴演讲。港媒对此评论:“李克强潇洒的举止和流利的英语,处处表现出极大的亲和力,让港人感受到一份信任、一腔坦诚,还有一种能够鼓舞人的力量。”

BBC称,李克强英语流利,曾与人合作翻译过英国著名法学家丹宁勋爵的《法律的正当程序》一文。

李克强的英语水平与他的刻苦努力分不开。《华尔街日报》曾援引李克强同学的回忆录称,李克强“走路时,在食堂排队买饭时,甚至在骑车或等公交车时都在背英语。”

江泽民能用英语背《独立宣言》

一直主张领导人要学外语的江泽民,在私下交谈中,跟普京用俄语、布什用英语、小泉用日语,此外,他还精通罗马尼亚文、法文等,他的英语水平更是不在话下。早在2001年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时为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就用英语主持会议。

曾有媒体报道,江泽民平时看的两份外语报纸是《华盛顿邮报》和俄罗斯的《真理报》。据《平民领袖》一书介绍,有次他在上海与大学生对话,有学生大谈美国的《独立宣言》如何如何,江泽民说:“你仔细读懂《独立宣言》没有?我倒是可以用英语把它背出来。”

朱镕基曾做过英语教员

2011年4月,《朱镕基答记者问》一书英文版首发式上,播放了一段朱镕基电视英文讲话,朱镕基英语地道且流利,让人惊讶。

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去过朱镕基家,他曾讲过一个细节:“有一次谈话中,说到高兴处,朱镕基背诵了一段美国前总统林肯在葛底斯堡国家公墓揭幕式中发表的那篇著名演说,他的英语非常好,背得非常流利,让我非常钦佩。”

说到朱镕基为什么英语这么好的原因,据《南方周末》报道,朱镕基清华时的同班同学郭道晖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朱镕基被下放劳动以后,当过英语教师。“他是一个有心人,在教学中进一步熟谙了英语。”

李肇星当场纠正翻译错误

有些英语好的领导人,还会当场“抢白”翻译。2012年3月4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李肇星频秀英语,还多次指出现场翻译人员的口误。当英国记者提出关于中国军费的问题时,翻译人员使用了“which is on my mind(说我想说的)”,李肇星马上纠正是“which is quite a lot(我要说的很多)”。

在回答关于香港回归15周年的问题时,翻译漏掉了“1997年7月1日零点零分”中的“1日”,李肇星再次打断翻译,用中文两次强调“1号,1号”。

李岚清曾做申奥英文陈述

大家都知道李岚清总理有一个“音乐的人生”,但其实李岚清总理也可以用英语阐述另外一个人生。很多人还记得,在2008年奥运会申办陈述中,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用英文做陈述发言,让人为之一振。

这篇陈述报告,全文只有700多字,陈述只用了3分钟,既有力量,又有感情,而且明白晓畅。李岚清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解释说,为了力求口语化,是他自己直接用英文起草的。

李岚清总理曾去西南科技大学考察,在英语系,他用流利的英语给数百名学生讲演:“我们的中文非常非常漂亮,英文同样也非常漂亮。在这个开放的世界体系,学好英语,就可以与世界沟通。”他还用外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拉家常,与外籍老师互动。

篇2:哪些国家领导人是英语达人

1、“是……的”句 (1) 偏误

此句式主要是用来强调说话人要表达的重点, 而不一定是动作行为本身, 可以是时间、方式、施事等。

(1) 误用偏误

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在表达过去的事情时, 很容易把这一句式和刚学过的表示完成意义的“了”字句相混, 有泛用“了”的倾向。如:

你是什么时候来了中国?

两者虽然都可以表示完成意义, 但最主要的差别是所传达的信息是已知还是未知。“了”字句的核心语法意义是:一般包含着一个从无到有、由不做到做的转化过程。因此说话人选用“了”的交际意图在于传递关于所说动作的全新未知信息。如:

我昨天去春熙路了。

对听话人来说, “我昨天去春熙路了”是全新的未知信息。而说话人用“的”时 (“我是昨天上午去的春熙路”) , 主观上认定所说事件的发生听话人已经知道, 只是局部的信息不了解, 例子中的“上午”是针对听话人局部未知点“什么时候”的回答。

通过比较, 笔者得出“了”和“的”最关键的区别是“了”传达的是动作或事件转化过程的全新未知信息, “的”传达的是对已知事件的局部未知点。所以说话人应以听话人对所谈话题信息量知道的多少为依据, 以便在具体语境中决定选用“了”还是“的”。

(2) 缺省偏误

“是”、“的”主要是为突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是”点明其后是新信息的焦点, “的”标记旧信息, 这对动词或动词短语所述动作已成事实有一定依赖性, 说话人可在此基础上解说。“是”、“的”搭配, 形成“ (是) 新信息+旧信息 (的) ”的格局, 使语句的信息结构更清晰, 谈论的话题更集中。

“的”缺省:应用此句式而未用, 表现为缺少“的”。如:我和哥哥是同时到北京来。造成此偏误主要因为学习者对汉语的语法规则不熟悉, 另外, 在英语中也没有类似句式来强调时间、方式等, 而且学习者极易因语言经济原则而产生省略偏误, 或由于句式复杂而发生回避现象。

“是”缺省:但是第二次过年的时候, 真的很有意思, 因为我跟父母一起过的。这个句式里的“是”在汉语口语中虽常省略, 但一般是在主语后有语气停顿且不会产生歧义的情况下。而HSK作文作为书面语缺少语气停顿, “是”一般不应省略。

(3) 语序偏误

在“S+是+状语+V+的+O”这一形式中, “是”与动作实现的方式、地点等相连, 强调事情实现的条件, “的”在句尾或动宾之间, 但位置不同焦点也是有区别的。如:

她是坐飞机去成都的。

她是坐飞机去的成都。

前者“的”放在句尾, 强调的是“是”后的成分。后者“的”放在动宾之间, 就可能有两个强调的成分, 一个是去的方式, 一个是去的地点。

其次, “V+的+O”比“V+O+的”更适合表达已然义。这两种形式经常构成动作行为的“已然/个别”和“经常/一般”的对立。例如:

A你是怎么回的学校?

B我们想了解一下你们平时是怎么回学校的。

A表示已然、个别的返校过程;B表示经常、一般性的返校活动。

但由于学习者对汉语语法结构缺乏整体性的把握, 所以就会出现“是”、“的”位置不对的偏误, 如:

昨天他是告诉我的。 (他是昨天告诉我的。)

我是昨天的告诉她。 (我是昨天告诉她的。)

2、“是……的”句 (2) 偏误

“是……的”句 (2) 是带“是……的”标志的一部分动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是”和“的”都表示语气。这类句子多用来表示说话人对主语的评价或描写, 常带有一种想使听话人相信的肯定语气。

学习者主要会出现缺省“的”偏误。下面例子是对主语进行说明的, 带说服、评价语气, 用“是……的”结构表达最好, 不用“的”就失去了使人信服的肯定语气:

成都的生活是很方便。买东西的地方很多, 也比较便宜。

这主要是由母语知识的负迁移造成的。英语国家的学生在对主语进行评价或描写时, 一般采用“S+Be动词+adj/adv”的形式, 如:She is nice.在英语的表达中句尾没有“的”这样的方式。所以英语国家的学生把母语的规则用到汉语中, 没有认识到“的”具有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另外, 其学习策略也可能造成此偏误, 学生只学会了有限的目的语词汇, 为了在语句中突出中心语, 他们会不自觉地使用“经济原则”。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 “是……的”句教学一般只采用单句教学, 偏重于结构形式的练习, 而忽视语法功能的练习。老师经常让学生做把句子变成“是……的”的练习。这虽有利于学生在初级阶段体会语法结构, 但不明白这一句式的真正含义, 对这一句式的使用场合也不能掌握。总之, 学生在不了解这一句式的语义语用的规则时, 他们难免会出现偏误, 甚至回避使用。

所以, 我们有必要加强对这一句式的语用学研究, 教师只有先分清这一句式的使用场合, 才能在真实、简化的语篇中给学习者提供含有使用情景的句式结构, 设计出合理有效的练习, 让学习者明白此句式的语用意义。此外, 我们也要注意学生在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偏误, 初级阶段应防止学习者的母语规则负迁移, 中级阶段应防止目的语规则泛化, 高级阶段则要加强语用方面的教学。

(1) 语境导入

在教授“是……的”句 (1) 时要讲明白什么时候用。说明动作已在过去发生或完成, 并且已为交际双方共知的信息, 此时用“是……的”句。但学生仍会与“了”字句混淆, 造出错误的句子, 如:

我告诉你了, 去年我坐飞机来成都了, 没坐火车。

所以, 老师可以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将学生引入一个相对完整的会话语境。老师可以先举例示范, 罗列出基本的“是……的”句, 如:

你去年是怎么来成都的?

我是坐飞机来的。

然后老师用这些基本句式发问, 让学生回答。练习到学生能正确回答时再让学生直接用类似句式发问, 让其他学生回答, 或干脆自问自答。经过这样几步训练, 学生找到了语感, 基本上就能掌握何时用此句式了。

(2) 对比辨析

根据前面的偏误分析, 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掌握“了”传达的是未知事件的转化过程, 而“的”传达的是已知事件的局部未知点。

A: (看到桌上放着的工艺品) 太漂亮了!*你在哪儿买了? (已知信息的局部未知信息, 应用“的”。)

B:*我在春熙路买了。 (已知信息的局部未知信息, 应用“的”。)

从教学实践中得知, 区分“了”和“的”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对比, 对比已知和未知。在用实例对比讲解后, 要为学生设计一些选用“的”、“了”的场景进行练习。另外, 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实际运用, 最好让他们用对话的方式讲述昨天、周末或假期发生的事情, 在讲述中注意“了”、“的”的选用。

2、教材编写

通过考察这三本教材:《基础汉语课本》 (1994) ;《新实用汉语课本》 (2010) ;《桥梁 (上) ——实用汉语中级教程》 (2007) , 笔者发现关于“是……的”句还存在一些问题:“是……的”句的教学步骤、范围不一致;语法说明虽多却只对其句法规则进行描述, 未对使用“是……的”句的语用做准确表述;语法说明的例句都为单句形式, 缺乏上下文语境等。

另外, 这些汉语教材将两种“是……的”句放在同一课, 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又使学生不能完全掌握这两种句式。

三、结语

英语学习者的偏误产生受很多因素影响, 如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以及“是……的”句本身的复杂程度等。此外, 对语用条件掌握不充分也是一个原因。故作为对外汉语教师, 我们不仅要重视“是……的”句的本体研究, 还要根据学生的习得顺序编写合适的教材, 并学会预测偏误、分析偏误类型、在实践中改进教学方式。

“是”和“的”是汉语中出现率较高的字, 由它们组成的“是……的”句更是汉语中典型的句型, 出现的频率也较高。

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等几部主要的对外汉语教学大纲中, “是……的”句均被列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最重要的特殊句式, 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难点。学界一般将“是……的”句分为两类:“是……的”句 (1) 一般表示动作已在过去发生或完成, 如:我是坐飞机从北京来的;“是……的”句 (2) 多用来表示说话人对主语的评议、叙述或描写, 如:猴子是很聪明的。不将“是+的字短语” (如:这是我的鞋) 表示判断的句式纳入此类句式。

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 笔者发现“是……的”句偏误是留学生句式偏误中最多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留学生的此类偏误进行研究, 以改进教学。

参考文献

[1]北京语言学院.基础汉语课本[M].华语教学出版社, 1994.

[2]陈灼.桥梁 (上) ——实用汉语中级教程[M].北京语言文化出版社, 2007.

[3]刘珣.新实用汉语课本[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0.

[4]谢福.基于语料库的留学生“是……的”句习得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0 (2) .

篇3:英语小达人是如何炼成的

Joy 获得全国少儿英语大赛总决赛金奖

Joy爸爸:激发兴趣,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

孩子学好英语要激发兴趣,让兴趣引导孩子学习;要讲科学的学习模式,听说读写、平面、立体、多媒体及音乐多种形式并举;要全家全力配合,创造语言环境;要锻炼孩子学习语言的意志品质;要多鼓励,对孩子的进步要及时表扬,让孩子找到英语学习的成就感。

Leo 获得全国少儿英语大赛总决赛金奖

Leo妈妈:语言学习,幼儿期是关键,多练习是最好方法

幼儿期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期,听英文儿歌培养兴趣;把学习当游戏来玩。创造条件让孩子开口说英语,无论到哪里,只要有舞台就鼓励孩子去表演,把英语学习变成快乐的事情。时时练习,无论遇到什么,无论走到哪里,如果知道的就用英语说出来,如果不知道就学着说,孩子的学习能量不可低估。

Star获得全国少儿英语大赛口语银奖

Star妈妈:妈妈的陪伴与坚持是孩子学好英语的有力支持

给孩子播放英语学习光盘,让孩子一边跟着做动作,一边跟着说英语,孩子越学兴趣越大。孩子胆怯的时候,我会陪着他一起上课。有了我在旁边,孩子的胆子也开始大了起来,慢慢的也敢大声地说、大声地唱。有时候上课赶上天气不好或者他身体不好时,我会心疼他,每次都征求他的意见决定是否去上课,孩子都是非常坚决地要去上课,我都被他的这种坚持感动了。

Jack获得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大赛幼儿组第一名

Jack妈妈:交流中,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和热情

让孩子参加表演,锻炼自己的表现力,几个小朋友一起表演就像做游戏,孩子会很乐意参加。让孩子坚持看动画片,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表达,孩子跟妈妈互动交流是学习英语最好的活动,可以增加孩子学习英语的信心和热情。

Betty获得全国少儿英语全能王大赛总决赛口语银奖

Betty妈妈:学习英语,女儿快乐成长

我坚持做到让孩子在学习过后痛痛快快地玩,绝不强迫孩子学习英语,因为兴趣是学英语的最大动力。坚持让孩子每天听读英文光盘磨练耳朵,让不断的进步促进孩子的信心。孩子每一点点进步都给出积极的肯定、赞赏和鼓励,孩子学习就更积极了。坚持让孩子打热线与外教老师用英语交流,他受益匪浅,任何时候都敢和人进行口语对话,非常自信,从不害怕。

上一篇:2017校园艺术节主持词下一篇:心怀感恩共创未来演讲稿